时间:2023-08-03 17:28: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变革简略阐述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并从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及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组成部分两方面内容着手,对美术教育中美育同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更好地推动美育的优化实施,为素质教育的持续平稳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主要目的便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开展,而美术学科则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渠道,但美育并非是独立于其他内容而独立存在的,其与素质教育中的其他内容之间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从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在实施美育的时候面临着同其他教育相脱离的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展开更加深层次的探索。
1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各个领域较之以往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当前与以往所采用的教学体制相比更能够同当下时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以往初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这便导致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不利因素,从目前来看,应试教育也难以同当前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教学需求相适应,所以目前开始由原本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美术学科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基于此,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进而梳理好素质教育各个内容的要点,在梳理其各自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其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助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
2美术教育中美育同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
2.1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2.1.1优化学生心理结构若想提升初中生素质教育水平,势必要强化开展美育,美育的灵活开展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充分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思想品德通教育教学高质量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其自身的素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美育在实践中能够有效突破功利主义的狭隘性,用更为自由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一来便能够充分将其与各种教育形式互相渗透和融合起来。美育本身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其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美育规律同美术欣赏规律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其欣赏的重点内容便在于判断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思想道德能不能真正被学生所理解和内化,进而作用到其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升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其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年龄特点出发,事先做好系统的规划,更加高效地落实美育,并深化其与素质教育中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初中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鉴赏以及创造美,最终实现对于其人格的培养。2.1.2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对于美术作品来说,创新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本质上其实是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其审美能力、美术素养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始终都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学科来说,美术教育是学生形成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人类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两种方式认识事物,与此同时,上述两种思维是相互交融的。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于形象思维教育的重视。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修养以及知识水平和其个人思维能力水平有着之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支撑道德和知识向智慧的进一步转化。2.1.3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初中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需要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这样便能够切实调动起其创造意识以及创造精神,更好地作用在学生自身人格以及审美能力的完善和提升上,这对于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来说,学生多以集体或者是个人的形式参与到美术活动当中,并使用相关美术材料和工具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对学生的美术欣赏和美术评述加以引导,尽可能强化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触觉感受以及视觉感受,在此过程中对美术活动本身的价值产生更为明确的了解,更有动力地展开后续的学习,同时,对美术语言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解读,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美术语言,阐述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以往在教育领域大多都是应试教育,尽管现如今应试教育已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仍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了能够消除其负面影响,教师势必要通过美育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切实展现出美术教育中美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推动作用。2.1.4强化培养新型人才人的自身条件和其所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个性的形成,而良好的个性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所以若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则势必要考虑到其个性发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开展美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本身的个性,切实展现出其自身的引导作用,强化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来说,其最关键的内容便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并实现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智慧本身便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其自身情感、经验以及知识等的有机结合。在当前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学生有着良好的审美和美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其本职工作当中,所以,初中阶段的美育能够与时展对于人才的要求相适应。美育的重点便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塑造,与此同时,在进行美育的时候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美育可以充分将人的理想以及本质要求展现出来。而在当前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层面有着较高的价值。
2.2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组成部分
美育主要指的是审美教育,是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具体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感性,并达到完善其人格的效果。在美术教育中落实美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和创造美,并构建起良好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相对于劳动教育、智育以及德育教育来说,美育更加侧重于人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旨在帮助学生在鉴赏美的过程中实现其审美情趣的提升,同时,强化学生对于美的欣赏以及创造能力,美育本身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有着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涉及到的德智体美劳,若想真正处理好素质教育的各项事宜,应当对其内在关系产生更加明确的认识,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分析美育与素质教育中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2.2.1德育美育和德育都是初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美术教育中道德意义本身是比较重要的题材之一。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美术作品都需要采用相应的美术形式,对作品形式背后所具有的意义内容进行反映,美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内容大多都是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题材,而其背后的道德价值和意义便是其正面价值最基本的体现。例如:那些以红色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其本身仅仅是一件美术作品,但其中往往蕴含着更加深层次的历史和英雄事迹,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的开展需要将美术作品作为载体。研究人员表示,在开展学校教育的时候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同时,还需要实现对于当前社会上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效渗透。在绝大多数的美术作品中都涉及到道德内容,针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所展开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利用美术作品形体美来进行感召的,真正展现出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通过对于学生的美感熏陶强化品德以及情操教育的实效性,相对于那些只进行思想道德内容灌输的方式要更加灵活和高效,由此可见,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于道德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拓宽和丰富。对于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来说,若想真正实现德育和美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则应当加强对于自然景物之美的运用,当前,初中美术教育中便包含着一些自然景观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2.2.2智育智育的开展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生智力方面的开发,而美育的实施则能够起到对于智育的辅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这一点也是受到人自身大脑特点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人的大脑主要分成两个半球,尽管二者都有着高级智力的功能,但其各自的功能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与此同时,人所开展的活动对大脑的开发也各有不同,而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右脑功能的提供助力。大脑的左半球主要是对右侧肌体的运动和感觉进行控制,在人的计算、抽象以及分析等活动中有着较强的控制力度。所以在人所开展的智力活动中,左半球主要是控制其理性思维,而右半球则是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控制。美术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其在右脑智力开发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学并非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层面,更在于强化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事物产生更为全面的认知和解读,并采用美术作品的形式将其对于社会和事物的直观形象地展示和表达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其创作潜能的激发和锻炼,进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效果。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够充分展现出其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具体涉及到创造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以及感受力等内容,而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所以无论是从人脑还是美术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都需要肯定美育对于学生智力开发和拓展的重要作用。2.2.3体育对于初中阶段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来说,美育和体育分属于各自的体系,但二者之间又有着相辅相成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美育主要是将美术教学最为其手段,体育的主要特征则是运动锻炼,二者在初中阶段所进行的素质教育中呈现出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上。一方面,体育对于美育来说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美育本质上是人体的心理活动,而生理结构式人心理结构的重要基础,所以在进行什么教育之前需要尽可能优化学生的身体条件,为审美教育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充足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大脑发育有着一定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可以支撑后续美育的高质量进行。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美术教育主要是在于,对于学生技巧美、精神美以及身体美的培养,美术教育在体育教育方面存在着强有的指导性作用。体育活动的优化开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审美思想作为指引,因此,美育思想需要实现在体育各个环节中的高效渗透。在体育活动中涉及到运动动作、运动造型、运动技巧以及成员之间的配合度等多方面内容,而美育的实施可以充分将其高难度性、艺术性、协调性以及默契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由此可见,美育同体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2.2.4劳育作为社会成员,热爱劳动本身便是一种美,这也是美育和劳育之间关系最直观的体现,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对于劳育的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美,这也充分展现出了劳动和美之间的关系,即人类的劳动不仅仅是将创造美作为目的,其实施过程也同样是创造美的过程。劳动教育的开展可以将美用一种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劳动的创造性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助力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初中阶段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有着较强的培育作用,而美术课程则能够指导劳动教育的开展,充分将劳动课和美术课结合起来对于初中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若想真正强化学生的上述能力,则应当加强但对于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视,确保美术课和劳动课之间的相互渗透,让二者的实施过程和目的都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切实发挥出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将其所学过的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提升初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3结论
综上所述,深入开展对于美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内在关系的探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加深初中美术教师对于美育和素质教育的理解,进而真正实现美育同德育、智育以及体育等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初中阶段素质教育开展的实效性。
作者:裴志刚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
关键词:美育 高校 素质教育
美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方针内容的组成部分。开展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过程,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过程。普通高校要加强美育,主旨在于“育人”。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逐步树立的审美观,这是我们时代最正确的、最进步的、最高尚的审美观。所以,高校的素质教育要以的审美观念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初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部委员会,在全国普通高校成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由试点逐步向全国普通高校推广。美育在52所高等学校进行了试点,提出了必须实现用“三提高”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实现“三提高”应是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高的境界。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而审美活动是使人从一定的功利性中解放出来,是人类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培养人的个性发展,从而认识人的本质、价值、情感,培养人完美的、和谐的、完全的心灵、人格、品质。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自然和社会)以及文艺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人们热爱真、善、美,变得文明、高尚、积极。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把艺术教育的“乐”,列为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的“乐”,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格。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采用形象直观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形成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大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于情感的美育把真、善统一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使情感达到更全面的教育目的。美育能引人向善,美成为高尚的道德品质,净化和丰富人的思想感情。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有乐趣。
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有德育、智育、体育不可代替的优点,同时,它又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它可以启迪大学生的智慧,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他选取最美的”。因为他的许多科学创新、成果是从音乐优美的弦律启发而来的。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家授予他最高荣誉奖时,他说了感谢他爱人蒋英的一段感言。“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式,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点上我也要感谢爱人蒋英同志。”钱老他讲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艺术对科学具有启迪作用的道理。我们可以用此来说明审美教育对智力的开发与完善是多么的重要。
高校开展美育教育渠道非常广泛,主要通过开设文学欣赏、书画欣赏、艺术概论、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欣赏、舞蹈欣赏和美学知识讲座,观看戏剧演出、参加音乐会、参观美术、书法展览,以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和各种文艺社团,如:书画协会、艺术沙龙、摄影协会、大学生歌舞团、学校健美操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电视台、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电影院、博物馆、游乐园以及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审美教育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教学内容与范本。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高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因为课外艺术活动不仅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与艺术特长的重要方式。根据他们浓厚的兴趣特长,引导他们参与校内外书法、绘画、摄影、舞蹈、表演等的培训,技能得到提高,参与一些各级各类艺术竞赛和表演,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考验,为将来的培养目标。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通过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同学们施展艺术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增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校园完善的硬件环境设施。如:音乐铃声、校园专栏、美术长廊。不但美化了校园环境,而且成现审美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艺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开发智力和个性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溶为一体的教育理念。是追求大学生人生完善人格的理想教育。
美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是正确的教育观。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教育等。而审美教育着眼于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其一致性。正确的审美教育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智力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的发展。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学生的智力培养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愉悦的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大学生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情绪。另外,美育还要求教师必须用美的手段进行教学,体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振奋愉悦的心情,消除教学中的焦虑和疲倦感,增强情感教学,学生才能愉快完成智力教育的任务。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充满着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因此,未来的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与坚强的毅力。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尽管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开展,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还有许多的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我国艺术教育,尤其是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还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努力,我国的美育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的开设、开展一定能够取很大的成绩,并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出符合时代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美育;素质;途径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一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的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音乐是一种非语言手段,它能起到伦理所不能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能唤醒人沉睡的潜能。从音乐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来看,中小学音乐教育只有与美育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从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来看,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双基训练只能作为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一种手段,只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才能真正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达到美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挖掘美育因素,启发审美情趣,以情动人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感情的传递。”音乐欣赏中的“情”,充分调动学生平时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获得健康的感官享受,获得高尚情操和美好思想的熏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体验音乐的情感。
二、创设美的意境,培养审美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意境。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从而共同鉴赏音乐形象之美。
三、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激励审美表现
课外艺术活动的生动开展,激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大课堂。我们开智中学音乐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器兴趣组等,对学生进行规范、严格的训练。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国庆”联欢演出,每期都要开展合唱比赛、卡拉OK独唱比赛、器乐比赛等,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各种文艺比赛,成绩显著。
四、实行乐器进课堂,促进创新智力的发展,受到美的启迪
器乐进课堂打破了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传统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发展手风琴、电子琴、吉他等,条件差些的可选用口琴、竖笛、口风琴等。也可以将南方少数民族的乡土乐器“竹叶”带进课堂,还可利用器乐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二度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和演奏水平。
我从学生的表现能力、鉴别能力、感受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美育进行考查,将实验班及普通班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识谱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要比普通班学生强。
正像一位哲人所说:“艺术教育是使人类走向文明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对人才的成长起到了积极催化的作用,音乐教育都能以其独有的功能而大显身手,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真正达到了以美感人、以美启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所以说,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
首先,美育包含了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远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从美育的内容来说,它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方面的教育。由于艺术教育有其独特的语言和功效,故而在美育过程中有其他美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在观念上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在实践上要么重“艺”轻“美”;要么重“美”轻“艺”。这个观念一方面将美育的任务缩小到艺术教育范围,导致忽视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在提高人的素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无形中割裂了美育各门类教育的联系,甚至在艺术教育中有重“艺”轻“美”的倾向,淡化甚至削弱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这一美育重要功能,使学校艺术教育无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重“美”轻“艺”,首先否定了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独特地位,其次,使美育流于一般的知识教育,歪曲了形式美的作用,以至走向了抽象的不可感知、“泛美”的泥潭,使其范畴的界定模糊,并使美育失去了独特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将把美育排除在教育方针之外,或名存实亡。
由于审美教育解决的是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因此,美育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角度),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以整体的把握。正如马克思所说“五种感官的形成是从古到今的全部世界史的工作成果”那样,可以感受美的音乐的耳朵,美术的眼睛以及其他综合艺术感知力,体现的并非是一种对声的知觉能力,而是“证实自己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官。这种“本质力量”的真正体现,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指导社会实践,提出其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美的理想和最终目的美育实践。
就美育、艺术教育、技能教育在美育实践中的关系来说,它们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美育的前提下,三者是同一范畴的不同层次。从概念的界定讲,美育包含了艺术教育、技能教育,艺术教育包含了技能教育。但是,反过来讲,艺术教育并不就是美育。技能教育也不就是艺术教育。这是可以从实践中领会得到的。认为讲美育,就不讲艺术教育和技能教育了,这是一种误解。反过来以为技能教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则是一种曲解。总之,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分和联系,可以从内容与实施的范围、素质教育与艺能教育的区别、一定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二、美育与技能教育
从概念的区分来讲,艺术教育包含了技能教育却又不同于技能教育。其一,在艺术实践上,富有艺术魄力的音乐表现和缺乏感染力的匠人式的技能炫耀显然是不同的。在艺术教育中,仅仅掌握了娴熟的艺术技巧并不是艺术教育的完成,只有当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赋予艺术的表现形式以生命,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这是就艺术表现与技能的区别而言。其二,艺术教育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其中包括与音乐的审美鉴赏密切相关的各种音乐的历史文化和美学知识,这些对音乐风格的理解以及表现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音乐和绘画之所以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艺术教育的几乎全部位置,不仅在于这两门视听艺术在各类艺术中的代表性,也在于其技能训练要比于其他艺术,具有更容易投入教学分析训练的实用操作特点。这也是学校艺术为什么很容易局限于“双基训练”的客观原因。
艺术教育要注意技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这是通向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这不是很危险吗?这不会陷入以汉斯立克为代表的西方“自律论”美学思想的泥潭吗?只要以美育为大前提、强化美育的社会功能及其审美价值取向,肯定美育在包括德育在内的各育中的存在,加强艺术教育在美育实践中与各育间的互渗关系,不但可以普及美育,而且可以使美育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黄河大合唱》这种艺术精品的形式不是源自西方吗?其中艺术的技术含量不高吗?如果只重“美”而轻“艺”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如果人类只有审美的能力而没有立美的创造力,美育的结果是人人都是“钟子期”,而“俞伯牙”不复存在。所以在美育实践的前提下,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必要的。音乐本身就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技术训练在艺术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是一种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美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技术训练本身也包含着发现艺术美构成的规律,以及对形式美的体验和表达。从技术训练的内容看,它必然是以中外优秀的作品为材料,再现这种作品的过程就是二度创作的过程,亦是审美的过程,必然以技术作为支持。有人以为技术的训练必然导致艺术教育的机械重复,甚至减弱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确有这种现象出现。但不要忘记哪位艺术家的成功,不是从最基础技术训练开始,达芬奇从画蛋起步,莫扎特从弹奏音阶开始,都说明艺术的表达和构建,必须通过艺术特有的语汇的有序表述方可建立。总之,技术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音乐教育至美育的具体措施
1.普及合唱、乐器合奏教育,让立美主体在表演再创造的过程中,把握人类先进的审美意识与对象化的手段之结合点,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如:少儿合唱团、少儿乐队的组织和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少儿的音乐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及多种器官协调运动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少儿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群体协作水平。当然,有教育意义的典范模式的应用,也有利于道德的教化,以及对真理追求的信心和毅力的培养。
2.音乐与体态运动的结合。这既包括音乐与艺术体操的结合、民族歌舞的复兴,音乐诗朗诵的发展,也包括外国流行的律动的推广,交谊舞和现代舞的发展,它实现了人类的实践器官对审美进行把握的能力。这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身心状态的主动性、纪律性、协作性、规范性的协和均衡地自由发展。
3.音乐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相结合。音乐史中告诉我们,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要与诗密切结合。让学生自度曲难度较大,但可以让学生把熟悉的旋律同中外优秀的诗篇,以风格的不同分类,形成填词歌曲较容易。在创作排演舞剧、话剧、歌剧时,也可把本民族的戏剧、民歌吸收其中。让学生听音乐,根据其音乐对本体产生的意象以绘画或诗歌的方式予以表达。
4.以美的音响环境、正确的鉴赏方法,培养主体高尚的丰富的审美趣味,发展主体感悟音乐美的听觉敏感性,构建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育教育
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美的熏陶、创造性思维、丰富的审美感受、高雅的生活情趣,素质教育则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展现的舞台。我国现代美术教育起步晚底子薄。随着美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价值、地位进一步肯定与提高,以及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发展,每年仅靠几所艺术院校和师大美术专业培养为数有限的美术生,显然是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点的增设,不同类型的学校办美术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这是时代的必然。于是,我们看到:那种长期以来全国几所美术院校“分割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众多考生“同挤独桥”的现象已成为历史。时下,老牌艺术院校竞相致力于自身原有学科的重新分化与整合,以求新的扩充与发展机遇。高师院校更是在力求办学效益的提高,抢占市场的竞争中,对美术专业特别青睐,以致大量的美术专业点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出来。不少长期将美术视为“游艺”或“准学科”而对之不屑一顾的综合性大学,也将建构美术专业作为他们扩大规模,完善学科结构的新思路、新创举,“准学科”的艺术一跃便成为“锦上之花”。
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它以美术形态为载体,以审美为特征,通过对美术形态的了解,美术语言的思考,具体形象的描绘,美术精品的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去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有意识地去了解美的真谛,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从创作、欣赏中去构建一个具备美术修养的人格的台阶,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什么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对于这类问题,长期以来不乏理论上的探讨者。其实早在本世纪初,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先生,对此就作过精辟的阐述。他从康德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根本特性是普遍性和超脱,“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由于知育,而源于美育”(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选集》1959年,中华书局。)基于这种认识,他大力提倡美育,并把美术教育看作是美育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他说“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从广义上讲,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都是美育的具体实施者,美术教育就是审美文化教育。
作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现象,美术的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人们通过视觉、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的同时,会悄然产生一种以景感人、以情感人和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注重艺术的社会功能,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这段话可以理解为:一方面对艺术可以观风俗之盛哀,具有认识社会、历史的作用,从而提高思想素质;一方面“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也就是文学艺术还具有认识自然现象,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意义。这些都是阐述艺术的社会功效。
就个体功效而言,美术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手脑并用,高度协调一致的作用,心理学家佩斯里研究确认:左脑支配人体右侧的多个器官,并实施语言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思维”。右脑控制人体左侧器官,并实施立体图像和形象思维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思维”。倘若人脑的左右两半球合理利用,并和谐发展则能使人聪慧起来,进而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手段,塑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可视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视觉艺术。美术的这种特有功能是在左右脑中通过想象和创造,再通过手的表现来完成的。而想象是指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齐白石画中的虾之所以让人感到游动嬉戏,徐悲鸿笔下的马之所以让人感觉奔腾飞驰,这一切不仅是画家对生活的体验,还是鉴赏者的想象使艺术家注入到作品中的生命力重新复活。爱因斯坦自己也认为:“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美术作品中启发而来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首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的成就,它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他认为绘画必须掌握几何学的点、线、面和投影的原则,他不但自己运用这些原则创作出不少著名美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将这种自然科学的方法带入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对后来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形体课程 美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体育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及心理素质。形体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新兴项目,由于集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不仅是一项具有运动功能和竞技性的项目,而且具有文化娱乐、社会交际、艺术观赏等特性,因此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同时也充实和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拓宽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推动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形体课程美育内涵
形体舞蹈融艺术、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被人们誉为“健”与“美”相结合的典范,它具有人体美、动作美、音乐美等美育特征。美育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美的目标是获得美的效果的前提。体育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健康的体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但具有独特的观赏性,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艺术教学的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和欢迎。形体舞蹈教学的本质、功能和特点就是美育教学,它本身体现了青年人追求和向往时代美的精神需求,所以它是大学生在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表达情感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教学来说,确立美的教学目标应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对社会美的创造,对艺术美的欣赏等方面的能力。健美操是高校健美操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项目,它不仅展现人体的力与美,而且是塑造人体美的过程。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健美操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应该将审美教育放在首位。结合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特点,只有注重挖掘教学活动中的美学因素,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达到健美操教学应有的目的。
二、形体课程的美育价值
形体美学教育的价值是研究人与体育运动审美关系教育的科学,美的目标同体育的目的基本一致:通过形体美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形体教育达到美的目的是教育应起的作用,这就是形体美学的目的[1]。健美操是一种新颖的社会形体现象,是使人们在健美操运动实践中收益巨大而认同的锻炼项目。美是健美操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也是健美操教学的根本。形体美育可以提高形体实践者的理性形象,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美的概念,改善精神面貌,使他们在思想、情感、情操方面得到陶冶,从而达到外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美育教育在健美操课中的运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健美操运动技术机能的掌握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个人气质和修养的塑造,形成良好的体态、优雅的风度,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三、形体课程的美育内容
1.形体美是由视觉器官所感知的空间性的身体形态美[2]。它包括身体外在的优美体型和体态。它既受遗传的影响,也受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健美操运动员的优美体型表现为:身材较高、苗条、匀称,四肢稍长,身体各部分比例合理,肌肉强健、有线条感。体态美是身体各部分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外部形态美,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出来的挺拔矫健、自由奔放的身姿,给人一种强烈的诱惑力。健是美的基础,美是健的升华和结晶。健美操运动能最充分和最丰富地展示充盈着生命活力的健美体形。健美操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健美的体形,展示出身体的健康,肌肉的匀称,并以优美、协调的动作和较强的节奏,配以得体大方的健身服饰,表现出生气勃勃、精力充沛、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给学生以最直接的美的启示,同时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召力。
2.动作美是就人体活动时的各种运动体态的美而言的[3]。健美操以身体各部位的绕环、屈伸、摆动、跳跃、转体等复杂的动作为基本练习,展示多彩多姿的生动形象,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复杂多样的步伐与上肢动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上下肢动作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动作的高度艺术性。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发展身心健康为核心,以增强体质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活动。健美操教学大多是直观教学,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规范、标准且具有美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音乐是动作的灵魂。在健美操教学中,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音乐。音乐的选取要与动作内容、动作风格匹配,才能使身体美、运动美、意境美融合为一体,实现它们在最高层次上的结合,抒感,获得愉悦,增强学生的表现力。不同的动作表现风格有与之相对应的音乐主题选择,活泼的动作应配上兴奋高亢的音乐,刚劲的动作应配上强劲有力的音乐,柔和的动作应配上舒缓的音乐等。练习者从音乐中得到情绪体验,配上相应速度节奏和风格的动作,就会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4.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易于形成生动直观的动作表象,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具有可控性。学习和借鉴美的音乐和美的创编的完美结合,有利于提高美的感召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易于发现问题,找出自己动作的不足。整洁、安全、美观的场地与器材的布置,构成一种美的情景,可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和跃跃欲试的情趣。健美操运动中服装色彩艳丽,整体造型给人一种青春、活泼、健康的美的享受。参观者把自己看到的形体美、动作美、服饰美和听到的音乐美结合起来,在情感上进行调整梳理,自我欣赏,得到美的享受。在对美享受、领略与捕捉,参加健美操运动的过程中,人们改变着自我的形体和姿态,并在优美动作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着提高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活动,创造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体现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靳晓丽.对大学生健美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探讨[J].职业圈,2007.24.
[2]李育林等.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3]范会玲,赵维奇.健美操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关键词:兴趣;语言;设计
美育教育已深入到各个学校领域,而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引起广大小学美术教师的关注和思索。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才能积极地投入学习的活动中。
一、教师语言要风趣,要有幽默感
美术教师不应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教师的语言还要优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表述动人心弦,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二、在活动的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到活动形式的有效性、结构的灵活性
从形式上,要考虑是否有学生积极思维的参与;从结构上,要为学生的表现力、应变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提供充分释放的时间和空间。要善于从活动内容上挖掘德育、美育等思想素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让他们懂得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提高他们对美的领悟力和鉴赏能力。
三、把握灵性灵感,激趣乐画
在我的眼里,所有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你看,他们五彩的笔下流淌出多少可爱的画面。那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那么纯洁,那么美丽,充满了灵性。我一直认为,教孩子画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他们画得如何像,而是激发他们内在的灵性,即对世界的感悟。空气流动起来,才会清新。同样,让孩子们的眼光和思想“流动”起来,才会激发出智慧和灵光。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美术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充分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步入乐画的天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现实意义
在知识经济日渐发展强大的21世纪,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把几个方面综合起来,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理所当然的被人们高度重视。
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音乐在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同时,还有净化心灵和教育等美育的功能。音乐教育对人的素质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适应社会能力的社会素质,并提高了人的品德修养,对人的审美评价与鉴别力、表现力、想象力、认识学习能力、创造力、协调能力与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起到其他智力因素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一个人综合素质,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音乐教育通过培养个体思维能力、社会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等方面,提高个体的素质,从而达到当前形势下的“育人”的目的,也即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并有效的影响着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使实施素质教育迈开了重要一步。但在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同时,很多问题也日渐显露,使我们在对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推进作用不得不进行反思与改进。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问题
(一)开设特色班
学校、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不是做好培养每一名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是只热心于做 “选尖培优”,集中开办音乐特色班。上课按“尖子”“苗子”的层次施教,以期能多选送几个考入音乐院校,而漠视了多数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偏离了基础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二)轻视音乐教育的作用
从教学方法和设施方面来说,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没有明确音乐教学目标要求;不按国家规定开设音乐课程,不上足音乐课,或者课程表标上音乐课,实际上是改上其他课程。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资料几乎是零,音乐教育设备奇缺;音乐师资匾乏,有音乐教研组的并不多见,而校长或上级教育行政领导对此却往往熟视无睹。
(三)一味追求竞赛获奖
一些部门为显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举办一些和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多大关系的竞赛,学校缺乏正常的活动训练,临赛抱佛脚,早、中、晚练,节假不休,甚至影响上课也不在乎,以求通过少数参赛学生为学校撑门面,给自己争名声。过分追求获奖名次反而伤害了音乐教育本身。偏离了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面对音乐教育存在于素质教育中的不同问题,如何做到音乐教育满足社会需求,正确与学校教育结合,并通过音乐教育手段提高个人素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以上情况不禁要探究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方法。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创新
在正确地把握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音乐教育的创新,从而更加有力的促进素质教育。而这一环节的关键是教育过程中的创新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是教师、学生、社会氛围的综合体,是传统与创新结合的产物,必须综合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将音乐教育推上更高的台阶。
在协调音乐教育教师、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主要运用因材施教方法,针对层次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教材、运用多样的教法和教学手段、并加强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等方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应首先着眼于学生对学习方式上的研究和改变,要让学生摆脱被动的接受学习,使之转变为自主式学习、创造式学习,关键问题是要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让教师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和情感体验,也要给学生创造很好的活动空间。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强化现代教育意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尝试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走出一条音乐素质教育的新路,不断丰富和完善音乐素质教育的体系,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触及人们心灵的教育。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对塑造高尚的人格,陶冶美好的心灵,提高全民族的修养和素质具有强大的渗透作用和推动能力,人们在音乐活动的熏陶和感召下认识美、创造美,陶冶情操,使精神得到升华,以达到完美崇高的境界,音乐对人的智力发挥,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方面都有帮助,这就肯定了音乐教育在整体素质教育中,在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方面具有的特殊能力和作用。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关于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任务与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努力,才有可能达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完美结合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程彬.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2008.
党的十首次确立“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不禁要问:德育与美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美育的本质又是什么?
以下是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谈美育,必须从德育谈起,当下教育者的共识是:学校德育工作难度大。原因有很多,有社会、家庭、教师、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如果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我们对德智体美这四者的关系没有理清。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以德育为先,实质上应该是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德育是方向,德育既是独立的教育,同时应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面向,智、体、美三育均应贯穿德育的主线,这才是四者正确的关系,所以真正的教育者讲美育必先讲德育。但教育的现实却把德育孤立,德育成了班主任的工作和《思品》学科的任务,既然有人负责,又是一门独立学科,好像就分工明确、任务清晰了,于是智、体、美三育好像就与德育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学校中的怪现象就是:除了班主任和思品课教师,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传授知识,不教学生做人,拿成绩衡量品格的行为比比皆是,最终班主任压力大且精力有限,思品教师教育空间有限,如此一来,德育成了孤家寡人,如何不难!
另一方面,很多教育者把美育异化为“术”,功利化倾向严重,忽视了其道德教育的本质。美育的提出,源于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张,他提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的观点,希望通过美育独特的精神性、超脱性、创造性、社会性代替对道德教育的作用。至20世纪80年代美育和德、智、体三育正式成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美育观点提出至今,就一直纠缠在“术”和“育”之间,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全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体、美等就成了素质教育的代名词,美育被狭隘化为艺术教育,更糟糕的是异化为“术”――升学捷径和课外辅导的实用之术,于是,美育成为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傀儡,浩浩荡荡的艺术生和人潮涌动的艺术班也掩盖不住美育的虚假繁荣。于是艺术教师觉得教授绘画、手工、声乐、器乐等技艺就是在进行美育,“技术审美”的教育观占主导地位,培养出不少“技法纯熟情感空虚”的学生。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四届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上,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荫昌先生指出:艺术教育要归位到“育人”的本质上来,正是对当下不良教育现象的警示和提醒。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教授王旭晓撰文呼吁:艺术教育不能完全取代美育,她只是实施美育的一种途径。这更是对美育“异化”的审视和批判。
所以,教育者必须对美育进行再认识:美育是采取美感的教育形式,以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的教育目的,其本质是审美情感的教育,更是“立德树人”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美感的教育形式是什么?绝不仅仅是美术、音乐、戏剧、建筑、文学等形态,这些仅仅是“美之物化”的形式,而美感的教育形式应该是“美的文化”――以“审美”为核心的三个维度的和谐建构:审视作品创作表现之美,感悟作品人文背景之美,感受教育者人文情怀之美。
审视作品创作表现之美,主要指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巧,经典性和代表性的作品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本体之美,启发人的创造思维;感悟作品人文背景之美,主要指作品的内涵、背景和创作者的人格魅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气质之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感受教育者人文情怀之美,主要指教师和家长对“育人”本质的理解,以美的思想、语言和人格影响人,让学生浸透在和谐的师生、家校关系之中,涵养人的道德品格。
实施美育,这三者缺一不可,但当下教育重视前两者的居多,如此美育只能实现“美的感受”这一层面,而要达到“美的教育”的更高层次,教育者的人文情怀之美是关键,是“立德树人”之本,缺少这一点,美育就不能真正实现,药家鑫、李刚的悲剧正源于此,这也是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所欠缺的。
“以美的文化,创新思维、陶冶性灵、健全人格”是本人对美育的理解和实践方向。创新思维、陶冶性灵、健全人格这三者,每个都有内外两面,对内是个人的修炼,对外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推动社会进步;陶冶性灵是人的精神满足和心灵自愈能力的实现,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健全人格是人的道德建构和知情意行的统一,能够保持社会稳定。以美的文化,实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创新人之思维、陶冶人之性灵、健全人之品格,其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追求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一)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高校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但是目前,学生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对美育教育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将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注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或无暇顾及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对学生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往往是无可奈何。
(二)美育教育内容少,课程专业性太强
在现实生活中,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高校美育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是强调以艺术审美教育为主,而忽视了其他审美教育形式。艺术审美教育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艺术专业教师兼职开设,虽然在给普通学生上课时有意识地降低了难度,但专业教师的专业思维定式已经形成,专业教材章节框架深入头脑,对公共美育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使得课程的备课不充分,专业性依然太强,与普通学生的原有学习经验难以衔接,致使学生普遍对此类课程兴趣降低。
(三)尚未建立起健全、科学的美育教育评价机制
就目前来看,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科学的美育教育评价机制,美育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单一,重视艺术尖子学生,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水平评价,忽视了更高层次的学生审美要求的内因动力水平评价。
二、高校美育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高校美育教育必须遵循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美育教育的规律,改变学生现有思维方式,扩展美育教育的内涵,创新美育教育的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提高。
(一)加强大学生对美育教育的思想认识
美育教育作为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这些作用、认可这些作用。
1.美育教育对构成大学生的完美人格起着关键作用。著名教育家先生早已指出美育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鲁迅先生也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尚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艺术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和观念,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比如屈原的《橘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学生在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和陶冶。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教育对于构成完美人格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2.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美育教育能促进智力的开发。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开发右脑功能对于人的智力发挥起着重要作用,而美育教育在开发右脑功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爱因斯坦十分珍惜时间,但练琴、听唱片有时长达几个小时都毫不可惜。他说:“我的许多科学成就,都从音乐中得到启发”“音乐不会影响研究工作。”这些都说明专业教育和美育教育没有冲突,反而促进专业素质提高。
3.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艺术素养高、形象思维发达的人,不仅具备对美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而且还会把形象思维运用到本专业,在不同专业之间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天文学家开普勒在民歌《和谐曲》的启示下发现了行星的运动定律;18世纪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兹看到八卦排列图,联想到自己的数学研究,创建了数理逻辑学。可见,创新思想往往在审美中受到启发。
4.美育教育可以提升就业竞争力。把美育教育、素质教育和就业的关系联系起来讲,能够较好解决学生美育学习动力问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其中环境竞争力与学生个人所处环境相关,基本上是确定的,而核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经过努力是可变的。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高低又与自身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美育教育又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美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在,从各种媒体上的广泛报道来看,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已经不是以专业成绩为唯一标准,招聘人才往往要经过初试、面试,甚至三次面试、四次面试,多轮面试的目的就是要考查应聘者的全面素质。这些道理使学生真正听瞳了,想通了,学生自然就有了美育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开阔视野,扩展美育教育内涵
除了艺术审美,美学教育还应该包涵工艺审美、生活审美和自然审美。高校开设的审美课程,如西方美术欣赏、音乐鉴赏课、声乐理论与实践等,偏向艺术审美层次,需要专业基础的支持,这对非专业学生来讲难度是很大的。从现有普通大学生的认识经验和接受形式来看,工艺审美、生活审美和自然审美的形式很适合他们的审美要求。所以应该扩展美育教育的内涵,加强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工艺审美、生活审美和自然审美的教育。
1.工艺审美。工艺审美其实就是人和物相结合,并使人产生心理愉悦,工艺审美的基本表现是实用性要求与审美性要求的相互融合。诸如笔记本的配置和外观造型相结合令自己满意、学校的建筑设计与实用性结合令自己感到满意、课本的内容和装帧自己觉得舒服等。由于_T艺审美不脱离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因而也是大学生中普遍性的审美形式之一。如果每位大学生都能够提高工艺审美水平,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与精神内涵,那么审美才算是最大限度地融入了生活,提升了生活,美化了生活。在高校审美教育中重视和发展_丁艺审美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极具理论与现实意义。
2.生活审美。生活审美是人类以自身现实生活为对象的审美模式,它主要指人们对自身现实生活能起一种满足感、享受感,能起到一种即时l生的感性精神愉悦。让大学生在生活中审美,以审美的模式肯定自身的现实生活,是帮助大学生获得人生幸福感,实施人文关怀的基本途径,我们应充分发掘现实生活的审美价值,倡导大学生的生活审美。因此,高校审美教育中可有意识地开设诸如“形体训练”“礼仪”“幸福人生”等课程,使大学生了解自身的自然美、健康美。让大学生在现实生存中充分地肯定和享受现实人生,提升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激发自己发自内心的人生幸福感,是生活审美课程的意义所在。
3.自然审美。自然审美就是人对自然界各种对象与现象的欣赏,这种形式之美,可以使大学生从五岳名川I、小桥流水、雪域高原、黄土高坡、西溪湿地等大自然风景中接受美的浸润,获得审美的体验。因此,高校可开设“旅游地理”“世界各地”“探索发现”等课程来提高学生自然审美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大自然是人类艺术创造的启蒙老师。历史上,无论儒、道、佛,思想家们都从大自然现象中获得了广博深厚的人生智慧,大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导师。对于心智发达敏锐的大学生来说,大自然中正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人生真谛。因此,审美教育中的自然之美,又关乎人生之道,欣赏大自然,同时也是获得人生智慧的重要途径。
(三)改变单一的美育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的任务是检验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开展美育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美育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的,相应的评价机制也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
1.知识技能评价与审美观念评价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比掌握几门审美教育课程的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知识、技能可能忘记,但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的养成却可受益终生。对学校美育教育进行评价的时候,少盯着成果展览和汇报演出,多听听普通学生是否喜欢上美育教育课程,这些课程是否令学生感到审美活动的愉悦,学生们参与艺术活动是否是兴趣使然。评价要多肯定、多鼓励,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且,在评价情境中应当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而不只是被动的、供他人评价的对象。只有学校评价结果和学生自我评价结果都令人满意,美育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达到。
关键词:舞蹈教育;美育教育;功能表现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86-02
随着我国社会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美有了更高的追求。舞蹈艺术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人体文化形式,表现了特殊的社会艺术形态,不仅能够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还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它可以将生活中美的一切集中地体现出来,给观看的人们传达美的讯号,帮助人们提升认识和领悟美的品位。因此,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舞蹈是最有效的载体形式之一,如果美育中缺乏了对于舞蹈的教育,那么美育也就变得不再完整。由此可以说明,舞蹈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其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一、美育的概念
吕艺生先生是著名的舞蹈教育学家,它曾经给美育定义为:“美育还可称作美的教育和审美教育及美感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美学概念,以及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项教育活动。”随后,张念宏又在出版的《教育百科辞典》对美育的概念作了进一步地阐明,其认为在美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审美教育来树立审美观,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具有美学价值的元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是要让学生通过美学教育,来培养辨别美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热情。最后是通过美学教育来培养学生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总而言之,美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基础,从而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并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全息视角上的教育观念。此外,美育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包括对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的认知和教育;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指的是艺术方面的教育,比如音乐、舞蹈和戏剧等。现如今,我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舞蹈也被列为美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学生可以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艺术的真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塑造了完美的体型,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培养了学生辨别美与丑的能力,从而在思想和感情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树立了良好的审美观。
二、舞蹈教育所表现的美育功能
1.培养学生认知世界的能力。所谓真正的舞蹈艺术,其最终需要的就是舞者能够为其全身心投入自己整个肢体,由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舞者真挚的情感。这和传统中常讲到的舞蹈形象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再代表着所谓的“头脑简单和四肢发达”,而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者是艺术手段,可以将舞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得以充分地表达。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舞蹈的这个过程中,动作可以带着他们很好地去感知这个世界,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大多数的舞蹈都是用抒情的方式进行演绎,这样可以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内容和情感用最真实的方式表现出来,其舞蹈形象的塑造过程主要是依靠一些概况程度较高的手法,由此也就赋予了舞蹈具备特殊的审美属性。因此,将舞蹈艺术看做是一种别样的生命情调也不为过。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舞蹈动作来感知整个世界,从而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
2.提高学生审美艺术的能力。如前文所述,舞蹈要求舞者将整个肢体投入其中,那么舞蹈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方面的教育,在教授过程中,主要是对肢体语言进行训练,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律动感,增加对乐曲中节拍的敏感性,通过舞蹈学习,不仅能够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健,还能使自己具备更好的形态美。那么为了迎合舞蹈教育的教学宗旨,只要是舞蹈学习者,不论专业与否,都必须在学习之前进行一些有关形体方面的训练,其训练目的就是希望舞者可以很好地协调肌肉和力量之间的杠杆关系,从而使自身的协调力与耐力达到统一。舞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舞蹈最内在的美感。所以,舞蹈教育不仅可以使人的美感得到良好的培养,还能使学生对艺术所产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3.激发学生创造艺术的能力。在舞蹈教育过程中,要求舞者将自己的思维以及情绪得到充分地放松,让人脑与舞蹈动作的表现实现近乎完美的配合和统一,舞者可以将自己的心灵通过舞蹈动作来释放。学生通过接受这种舞蹈教育,使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得到激发,从而形成良好的艺术创新思维。因为在舞蹈的教育过程中,舞者必须要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发挥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从而发挥想象力,用相应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在这个创作过程中,舞者必须放松心态,用“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来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使艺术思维的能力和审美的能力得到相应地提高,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由于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它更能够实现将人们内而外的全面素养得到提升的功能。
4.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舞蹈艺术是一门培养人们综合素质的艺术,它紧紧围绕着情感活动,在教育过程和形式等方面还具有一种可以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的美育功能。所谓健全人格,其主要包括三个点:一是要客观地认识自我,并拥有积极的自我态度;二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协调好自己与世界或者是他人之间的关系。在舞蹈的基础训练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的身体具备一定的柔韧性和爆发力,还要求学生能够有合适的速度和控制能力,然而这种能力的训练是日积月累的,比如说学生在进行柔韧性训练时,需要采取压腿和耗腰等一些较为枯燥的训练方法。而对于舞蹈初学者来说,这个训练过程常常会伴随疼痛,这都需要学生具备超乎寻常的耐力。此外,当需要培养学生的个人吃苦精神以及坚定顽强的意志力的时候,舞蹈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否在同班级学生中客观地认识自我,以及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伤痛的时候如何将自我态度调整为积极的。
三、如何发挥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
1.逐步完善舞蹈教育的课程体系。针对舞蹈教育来说,在西方国家很早就拥有了比较成熟的相关课程体系,其中有一些国家还对舞蹈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立了一些标准,此外还对舞蹈教育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实施路径。在西方的很多国家的高等院校内,已经将舞蹈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当中,将其设置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或者是选修课程,从而向着艺术教育中的现代化潮流逐步迈进。因此,我国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当今舞蹈教育的发展,寻找我国舞蹈教育现存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现在的发展现状,与此同时,还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为舞蹈教育制定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在高等院校中将其设为必修课程或者是选修课程,或者开设一些相关的舞蹈课程,使我国的舞蹈教育课程体系能够逐步完善起来。
2.为学生多举办一些与舞蹈教育相关的知识讲座。要想让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还需要给舞蹈学习者提供一些与舞蹈相关知识讲座和培训。要想真正的融入到舞蹈的世界,如果只是具备一定的舞蹈文化素养以及舞蹈基础功底,那还差得很远。最重要的还是要形成自己良好的审美观和较高的舞蹈意识修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与舞蹈相关的教育过程中,应该丰富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比如可以通过举办舞蹈知识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传播舞蹈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检视自己,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舞蹈意识修养。
3.为学生提供舞蹈艺术的实践机会。在舞蹈教育过程中,不仅应该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还应该为学生多多提供一些舞蹈的实践机会。比如可以举办一些与舞蹈教育相关的大型文艺晚会,如“舞林大会”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与舞蹈有关的各种艺术资源有效地整合到一起,善于使用各种教育平台,主动承担起培养综合素养全面提高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除此之外,作为舞蹈教育的相关教学工作者来说,就更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职责,对舞蹈教育在美育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为他们的审美素质教育提供最为坚实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英国的培根在其《论说文集》中曾提到:“至上之美是由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而成的――把美的形象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由此可见,只有内在和外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为此,相关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当今社会教育的时代潮流,通过舞蹈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这对学生提高欣赏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钟诚诚,罗美霞.浅谈大学美育中的舞蹈教育[J].大众文艺,2012,(23):232-233.
[2]柳文杰.浅谈舞蹈的美育功能[J].大众文艺,2013,(18):146-148.
[3]林碧芸.浅谈舞蹈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4):17-18.
[4]吴跞尧,侯珏.浅谈舞蹈教育与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J].才智,2013,(24):59-59.
[5]陈炯伶.试论大学生美育背景下的舞蹈教育[J].音乐大观,2014,(7):176-176.
[6]李磊.试论高校舞蹈教育的三个基础[J].科教文汇,2014,(13):130-131.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改正策略
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交给学生美术知识技能,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学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相关美术教师不断针对审美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改正,逐步实现审美教学的高效率完成,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
第一,将审美教育看做单纯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普遍将审美教育看做一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存在于素质教育改革下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单纯的将美术作品归类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而不是将美作为美术作品的内涵。这样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往往无法抓住其中的中心,是的审美教育沦为美术教育的手段,而无法实现其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误区时片面看待审美教育的结果。第二,割裂了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缺少与德育、智育的有机联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必然会涉及到其他教育方式,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育与智育是与美育密切联系的。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无法正确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盲目的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得美育的作用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发挥,也无法真正的做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生不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时,也就无所谓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识到德育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美育和智育时对其的升华。因此,教师一旦在美术教学中割裂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容易造成审美教育的扭曲,是美术教学成为一种单纯的审美教学,起步到其他的作用。第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将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审美教育等同起来,缺少学科的独特性。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具有美术学科独特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大多无法正确理解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将在语文、音乐等学科中对审美的理解强加到美术之上,使得美术中存在的审美范畴成为形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美术学科的审美教学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深入的教授给学生,学生也就不能做到真正领会美术学科之中存在的审美意味。
2改正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的策略
第一,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确实是一种提升学生美术水平的教学手段,但不能单纯的将其视作教学手段,而是需要将美育作为美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一个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有关美术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这样看来,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从中挖掘出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并按照美的发展规律向学生教授。例如在进行有关剪纸艺术的学习时,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剪纸的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剪纸过程的趣味性以及剪成之后作品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剪纸艺术蕴含的魅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际作用。第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入德育与智育的教学。德育是所有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学会做人,树立好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之后再进行智育与美育的教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智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教学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智力发育和人格建立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与美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利用好三者,相辅相成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第三,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美学中审美范畴的不同,进行审美教育时注意美术的特点,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美术之中的审美是构图、色彩搭配、形状等带来的美感,语文中存在的美是文字、语言的美,音乐中的美是节奏、音律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区分。教师可以针对每节课所涉及的不同的作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审美教学与美术作品的密切相关,使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教师在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作者:曹宇 单位:长春市创业中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小学工艺美术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误区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06:92-97.
[2]潘公凯.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之路———就中央美术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答本刊记者问[J].美术研究,2003,01:4-13.
[3]李庆云.试论中小学美术教学法中的几种非审美性趋向[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