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前景

素质教育前景

时间:2023-08-03 17:28: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素质教育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素质教育前景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 素质教育 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上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对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将学校的管理应用于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提升中学生人格品质的关键,对于现代中学生教育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中学生的在素质教育现状,以及提出了加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中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进一步深入发展,对于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中学生的年龄都在13―16岁左右,在这个年龄时期,学生的思想比较灵活,个性比较开放,有着很强的进取心和自尊心,同时情绪波动大,容易出现大喜和大悲极端的情绪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心里渴望独立,心理正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遇到问题,一般表现为观念改变能力不足、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缺乏学习兴趣,独立性差等特点。需要以良好的素质教育进行辅导,尽量地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度过思想波动的危险期,使中学生在身心保持健康的基础上,促进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素质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一)提升素质教育,需要改变中学生观念。

由于来源于社会的各种信息,对于学校的冲击和影响,使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内心缺乏稳定性,很难让学生保持住自己内心的安静,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学生,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还没有形成,缺乏良好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些心理落差极容易在学生心理形成一种矛盾,带给中学生一些新的困苦和迷惑,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失去了找寻自我的方向。面对这些中学生所产生的心里偏差,必须要让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寻找出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让学生能够以正确的观念来正确看待社会变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弥补自我认识的不足,加强自身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从更高的人生层次上来看待社会的发展,纠正自己的内心不正确的观念。

(二)提升素质教育,需要消除中学生的失落心理。

由于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对于学校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很多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怀疑,因此使中学生有很强的失落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和自己所学的知识没有发展的前景,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比较渺茫,缺乏自信的心理,学习目标性不强,学习兴趣不浓。这种失落的心理,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否则会严重地制约学生的自我发展。针对一些中学生内心里存在的失落心里,需要通过提升素质教育的方式,在提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不断地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不要被外在的过多的社会压力所打垮,从人性心里需求的角度上,要学会建立起自我赏识的能力,以自我认可的方式,缓解和减轻来至社会上各种压力,使中学生重新拾回失落的自我。让学生认清教育的目的,是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是一块发展自我的良好的园地。教育中学生做人一定要树立起长远的发展目标,通过学习来培养自己的兴趣,从对学习兴趣中看自己人生发展的前景,而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让自己重新塑造人生的价值观,最终消除自己的失落感。

(三)提升素质教育,和谐中学生的人际关系。

进入中学之后,每天在学校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还有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的同学,他们的背景各异,各种生活和行为习惯,都存在很多的不同。因为存在着很多明显的差异,要与同学之间做到协调相处并不容易。要是处理得不好,不能使彼此相互融入和谐相处,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心理压力。这种中学生之间因为人际关系的紧张所造成的不协调,是中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困扰。人与人之间,会因为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理解不同,会有很多时候是无法相互融合的时候,这个时候只有不断地,要能够多看同学的长处,少看同学的缺点,只有这这样在人际关系上才会相处得更和谐。

第2篇

今年“两会”期间,针对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论述,代表和委员们一致呼吁应贯穿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尽快用高考一样的“指挥棒”要求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也就是人的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让孩子具备未来发展和创造所需要的生活技能、文化知识、经验技能、人文精神、发展潜质等。比如让孩子有爱心、懂得体恤和慈善,富有公共发展情怀,成为一个有志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公共人”“创造人”。

为什么这种富有前景的教育理念,屡屡悬空呢?因为这些未来发展所需的素质,在高考中,根本就不考核。现行的考试制度只注重分数,忽视了发展素质、人文素质和社会素质,家长和学校当然没有精力和心思顾及孩子这方面的学习和培养。

笔者想到了美国的考试制度,除了SAT考试,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的知识水平考试,这个考试的比重大概占到60%,还考核一个人的公共情怀、慈善性格、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以及个性特点、创新实践能力、未来潜能。而且这种考试的比重竟然要占到40%。他们对这种“软素质”的重视度,远远超过分数的获得。如果这方面不达标,前者的成绩再好,他们也不欣赏,不录取。所以,美国的孩子及其家长才不得不注重这种实践、探索和兴趣的开发,注重体能开发,乐于体育运动等。因为不这样做,就没有出路,根本进不了名校。录取通知书对于这种素质的落实,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指挥棒效应”。关于教育的未来发展和设定,光说是不行的,就应该有指挥棒。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考试大国”“应试大国”来说,显得更有必要。

所以,设置“素质教育指挥棒”,很有操作和实践价值。我们不妨这样操作,将软素质当作一种报考条件,学生的生存能力、探索意识以及公共情怀等的发展,如果不及格、不达标,就不允许学生报考相关高校,特别是名校。如果能做好公平保障的话,还可以将“软素质”的分数、等级纳入高考录取范畴,让软素质和学生的前途直接挂钩。家长和学校轻视发展素质的现象就有望得到改善,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落实。(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

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目标;教学管理;开展效果

我国在教育教学方面一直以“科教兴国”为指导,带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实现教育体制改革,应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并以此为目标指导教学管理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一、现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对于素质教育,国家很早就明确指出,应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育人为本,确保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现代化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不仅如此,对于教育工作者,要求其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树立创新观念,改善教育方式,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容,以完善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提升。

总的来说,现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素质教育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令其学会做人、学会创造等。其次,注重学生理想、道德的全面教育。通过素质教育,能够令学生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优势,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最后,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完善文化教育,还应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包括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

二、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开展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法

依据素质教育目标开展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校应确立总的管理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在学校中确立总的管理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通过确立总目标,能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方向,进而全面把握素质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的渗透情况。与此同时,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向对于学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发展,使之不断完善自我,进而适应当前社会需求。

2.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以该基础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作为发展教育的主体,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依据国家政策规定,寻找素质教育的切入口,以更加有利的方式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管理当中,尽显素质教育的本质。

3.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

素质教育不仅局限在学校之中,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所以,在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应严格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确保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有效联系,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而言,社区教育是最为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使家长与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学生动态,进而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

4.推动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教育改革已逐渐深入展开。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环境的创设,并对落后的教学方法予以改革,以此助力教育改革的推进。

三、素质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的前景展望

在基础教育当中,不仅要完善知识教育,还应加强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的基础保障,为了有效促进其发展,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评价体系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思想的转变、内容的完善而完成的。要对学生素质教育情况予以判断,对教学管理水平予以判断,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管理水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将是教育管理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科教兴国的关键形式。

为实现教育体制改革,应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并以此为目标指导教学管理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以此为目标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体制改革,为发展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龚一鸣,史晓颖,童金南.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以“地史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6(9):59-62.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 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22-02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突出的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特别是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教育。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地改革完善。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许多高职院校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三年制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能够适应现代旅游业、服务业工作岗位需要的,具有扎实的旅游行业日常管理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旅游、酒店行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礼仪风范、外语沟通能力并具有良好敬岗爱业、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自主学习、健全体魄、创新创业等方面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不仅要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更是要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的、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等职业素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本文试分析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提出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够,职业教育过分突出“职业属性”。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经过两个世纪的改革和探索,21世纪我国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培养规模、教学科研设备投入等方面外延式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等教育内涵方面的建设。一方面,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受“高职院校就是培养会技术的工人”思想的影响,目前部分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过分突出“职业属性”的“快餐式培训模式”教育,导致高职教育过程只注重职业技能,轻视综合职业素养,忽视人文素质培养,教育过程完全脱离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高职生是从义务教育中直接招上来的,因为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许多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知识都没有获得,而旅游行业的综合性、人文性特点却要求其从业者拥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养,如具有较广博的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要在课程设计、教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真正做到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并重,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第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方式单一。目前旅游管理类课程设置上过于偏重管理类、经济类和实训课程等专业基础知识,轻视人文和通识课程知识,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比较窄、综合素质偏低。

第三,由于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致使许多学生的学习重点大部分集中在专业技能等专业知识方面,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养成。很多学生将语文、文学鉴赏、历史等基础课程视为“副科”。对于人文教育的冷漠,使得学生的许多素质能力缺失,如兴趣爱好不广泛,文字和口头表达不流畅,想象力缺乏,感性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差等,导致在初次就业时没被企业“看上”,再次就业是“劳力”的高职生就业前景不广阔的局面。

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旅游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更加重视知识的有用性和广博度。由于旅游的审美特性决定其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土人情文化底蕴,而且自然旅游资源也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旅游业的文化特性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历史知人文知识、地理文化、民俗文化等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渗透人文旅游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中外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关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常识的基础素质,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人文教育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培养,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内涵、综合能力素质、价值观取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质培养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把文化素质教育引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设置文化基础课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丰富全面的人文知识,提高旅游专业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视度。在教学计划中加强专业文化公共基础课、传统文化艺术选修课和文化修养的自修课的设置,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知识,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文化底蕴的兴趣和热情,加强职业素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不可能由两三年的高职学校教育来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做好引导,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浓郁的知识内涵,让学生真正领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形成独立学习人文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第二课题即课外活动的开展构建学生的人文精神系统。有组织地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如开展旅游礼仪表演或比赛、演讲比赛、经典散文诵读、摄影展出、自行车慢骑活动等,此类校园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年龄特点,学生们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同时,可以组织一年一度的旅游文化艺术节,即提高学生的旅游艺术鉴赏能力,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各种人文、民俗文化讲座,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生开设科技、文学、书画、摄影、影视鉴赏等方面知识与技能讲座;开展主题班会、辩论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通过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促进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所学的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并成为其思想意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自觉形行为。在新学年入学之初组织学生前往参观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行业相关部门与企业,通过参观、市场调研、座谈等方式使学生对今后的行业前景、岗位要求以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前往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践,这对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对行业文化底蕴的认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静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教育[J].商场现代化,2006(9)

[2]马婷婷.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与职业意义[J].管理,2012(10)

[3]刘华,曾九江.高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结构域人文素质培养[J].职教论坛,2012(8)

【基金项目】贵港职业学院2012年教学规划课题

第5篇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用户培训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教育职能作为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已经得到了图书馆界的广泛认可与赞同。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身处于教书育人的大环境中,其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经过了几年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广泛讨论和一系列切实的措施推行之后,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成效却并不显著。

1 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究竟要教什么

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是指一种旨在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培养和提高个体的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主动精神、信息心理素质并激发革新信息智慧和信息潜能的活动。…在高校图书馆中,所要做的具体工作即为:依托高校图书馆这一信息环境,培养并逐步提高用户个体使用图书馆各类信息工具、查找各类相关信息源以及客观批判评价信息价值的能力。同时,还应该深入挖掘用户的信息需求,依据用户的反馈,不断提高、完善图书馆自身的工作水准,促进实现双赢。概言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教的是一种能力、一种意识。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主的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对信息有着极大的渴求和依赖。在开展科研、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用户们需要得到、也应该得到来自高校图书馆最直接、有针对性的帮助。

2 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是为了什么

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是由图书馆向用户施予的一种教育。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教育部对高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要求。其别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他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应根据学校的网络条件,积极开展网上信息资源导引服务、网上协同信息咨询服务等网络服务”。全国各高校的图书馆网站现已明确标识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这充分显示了高校图书馆对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视,并已经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用户对这种服务性教育的态度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很多用户没有意识到如何使用好图书馆是一门学问、一项经验,更是一种技巧。这种学问、经验和技巧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更全面地享受图书馆的服务,能给予他们更深人的学术支持。

推行强有力且实际有效的信息素质教育措施,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的运行能力,使图书馆的内部运营系统更突显秩序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图书馆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了用户对图书馆的感知度和亲切感。这些发生在图书馆里的变化将直接作用在读者身上,最终使其获益。因此,信息素质教育是为了图书馆管理工作,但归根到底,更是为了用户本身,是一项双赢的工作。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阵地之一,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用户信息素质教育能怎么教

3.1 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从方式方法上改进信息素质教育是现阶段发展的重中之重。信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是希望用户在接受短时间的阶段性教育之后,能立竿见影地学会图书馆的相关人门课程,学会在图书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以读者知识讲座为主体,力求生动、全面。入学时的用户讲座关系到用户接触图书馆的第一印象,要让用户充分了解该图书馆的历史、开放时间、馆藏特点等基本概况,同时也应该传达出友善的工作态度,多鼓励师生利用图书馆,提高图书馆的人气,从而提高馆藏的利用率。现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设有读者讲座,对刚考入高校的一年级新生进行培训。更有一些重点院校,以图书馆为师资依托,设立关于如何使用图书馆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在一年级的若干选修课中,必须选修图书馆相关课程。这种做法既提高了图书馆的知名度,也提升了图书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话语权。

以考试为检验,力求严格、便捷。在接受完阶段性的讲座学习之后,通过考试来检验读者的学习成效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自觉接受信息素质教育、充分领会教育内容的用户来说,考试是一种复习的手段。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于一些讲座中没有谈到的问题,也是一种补遗;而对于不自觉接受信息素质教育或者是理解力比较弱的用户来说,考试更加必要。对于一些图书馆基本使用方法的考查,能帮助他们学会对图书馆的最基本使用,帮助并最终吸引他们走进图书馆的大门。当然,考试的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笔者曾经设想过,以FLASH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考试。比如,将用户设定为游戏中的虚拟人物,走进以三维动画方式展现的图书馆,游戏主人公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几项任务:寻找还书箱、向咨询台提几个问题、在书架中找到某一类图书等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帮助读者迅速了解图书馆。

以长期专题化教育为延伸,力求新颖、实用。除却开学初期的知识讲座和入馆前的考试之外,长期延续型的专题化教育作为图书馆日常信息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也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电子数据库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对于这些创新内容的学习,不仅仅针对于馆员,也应该及时地传达给用户。这种长期专题化教育可以由图书馆来主持,也可以由一些提供信息产品的厂家来主持。高校图书馆可以作为一个宣讲主体,也可以作为宣传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这一方面的内容在各高校图书馆都是比较成熟的。以福建师大图书馆为例,该馆基本上保持每学年组织开展免费专题讲座达20场次,内容涉及面广,如各种中外数据库的使用检索技巧、网络个人安全保护意识、搜索引擎的详细剖析等。这也充分例证了信息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人才的基础教育。

3.2 教育内容的立体化

第一、不能空讲理论。很多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宣讲了很多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但这种宣讲往往缺乏生动性。笔者建议,可以多讲实例,少讲规章。比如以“一本书的流浪史”为题讲“代书板”的作用;以曾经发生的图书馆中的偷书情况是如何被处罚来警示学生切莫偷书;开展小型图书展览来展示图书馆中被老鼠啃咬的破损书籍来说明将零食带入图书馆的危害性。此外,还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小册子或是电子书来进行教育督导。台湾大学图书馆就制作了名为《恋上图书馆的每一天》的电子书,全书不仅内容详实全面,而且配色插图生趣盎然,还富有时尚气息,作为图书馆用户使用手册而言,堪称经典。

第二、不能流于表面。图书馆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应该从信息传递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合理充分地利用图书馆各项服务。例如,在讲解如何在图书馆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时,可以重点讲解如何设置寻找关键词,如何通过索取号对这本书进行基本的判断、选择。高校用户对馆员的依赖程度较非高校用户低得多,应该抓住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教给他们更多使用技巧。

第三、教具的使用和教学场地的选择。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将教学场地放在图书馆中。高校图书馆大多配备有大型会议室或是小型教室,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场地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馆舍和先进的电子设备。教学幻灯片的制作要生动明晰,以能引人人胜为佳。教学场地的选择和教学用具的准备,要用心、贴心,除做到窗明几净的基本要求之外,也可以为读者准备一些相关的小礼物或者是学习纪念品,如印有图书馆LOGO的文具、书签等,博尔赫斯所说的“天堂样子”的图书馆也不外乎是一个纯净温暖的地方。只要用心去做,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把越来越多的用户吸引到图书馆中来不是难事。

3.3 可为之后的不可为

从理论上分析,信息素质教育对高校图书馆和用户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好,也能把这项工作做好。然而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总有些被弱化的部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死板的教育内容。学生最讨厌的老师一定是只会念书、照本宣科的老师,尤其是开口闭口就这个不准那个不许的老师。也许关于图书馆使用的规定确实是条目和原则,但为了帮助学生欣然接受,特别是要做到这个“欣然”,需要相关人员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讲活条例,讲活原则,充分发扬教育的艺术。

其二,无力的评估制度。当高校图书馆开始重视自身信息素质教育这一课题的时候,大环境给予的支持是相当软弱的,和公共图书馆的比较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公共图书馆需要吸引市民进馆,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营生”,那么下大气力吆喝理所当然。而高校图书馆面对着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则显得清高。当前对于高校图书馆需要社会化、需要承担一定社会教育工作的呼声在业界也有耳闻,然而在具体工作环境中,因为经费、承担项目、服务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高校图书馆更多的是“守株待兔”。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法规也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项目显得尤为宽容。虽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有相关内容,然而,当落实到具体的评估体系中以量化考评来区别完成情况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所占甚微。

其三,薄弱的教育意识。在一些高校图书馆里,馆员们面临一种尴尬——学生读者们不愿称其为“老师”。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特定场合、特定时间段、特定内容的信息素质教育之外,笔者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应该是贯穿图书馆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馆员意识,馆员要有身为师者的意识。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岗位上严于律己之外,还要主动加强岗位学习,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及时予以帮助。如果学生读者们觉得不仅在图书馆里借到了书,查到了资料,并度过了愉快而有意义的时光,还能从馆员的身上学到知识,一声心服口服的“老师”才最可贵。

4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前景

4.1 建立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必选课和专题培训课程相结合体系

建立必选和备选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学分化、学时化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是高校图书馆完善提高信息素质教育品质的重点举措和必要保证。必选课可以分为新生教育必选课和针对毕业论文创作过程的开题必选课两大类型。要把必选课落实到各个院系。这种做法是对信息素质教育从时间上的一种宏观性保护。保证学习的时间是基础,在此基础上,上课内容应丰富翔实,上课手段生动活泼,PPT要注重实用性。而专题培训课程,可以针对性的加小课,对某一院系的同学加开使用某数据库的检索课等等。

4.2 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信息素质教育事务

对于有参考咨询部门的高校图书馆来说,信息素质教育应该是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图书馆网站上应设有专门的板块,最新的培训消息,解答读者实时问题等,通过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没有参考咨询部门的高校图书馆,应该指定由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第6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职业学校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院校也都普遍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相应的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公共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如何理解人文素质教育

如何在高职学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中对“人文素质”本身的理解是关键,是核心,是基础。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精神是核心。

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其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文化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观念教育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其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平等权利、平等发展,增强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其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二、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当前可以说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同以往相比有所突破,但仍旧不容乐观,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成绩亦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

1.职业学校自身的特点容易造成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曾用这样的话概括职业教育的功能“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确,作为与强调学术体系的普通教育体系并列的职业教育,教育功能很明确――服务于就业。与本科教育相比,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针对性,而在短短的2至3年的教育期间想实现技术与人文素质的双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也必然的造成某些职业院校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不得不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殊不知职业院校的学生业务的学习和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

2.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部分职业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不仅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而且人文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效果不佳。特别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三、寻求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偏重专业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差距甚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塑造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

1.在思想上,职业院校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艰难性,认识到社会的环境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

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渗透

课堂教育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方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方法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要体现出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加强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

3.建设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核心的作用。而人文素质中许多都是缄默性知识,必须突出感受体悟和养成。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四、结束语

总之,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训二者并不矛盾,完全可以相互促进、融合贯通,共同发展。只有坚持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才会得到社会越来越高的认可,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为学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学生 素质教育 促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改变。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素质教育内容,它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的教授来反映对生活的情感、思想,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感受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生活的创造,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素质教育的落实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联系

(一)音乐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代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财富,然而随之而来的生活资本也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同等压力。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心理疾病的比例逐年上升,在年轻一代中自杀、犯罪等现象都跟现代生活的高压力有必然联系。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挑战,而音乐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音乐是一种情感境界的沟通,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从心底柔软处打动学生,以情动人。当学生领悟到了音乐的优美感染力时,能够舒缓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平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情绪和健康状况息息相关,音乐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音乐教育通过对学生情操进行陶冶,保持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其健康成长成才。

(二)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艺术是最需要创造力的学科,音乐艺术水平同科学技术创造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认知音乐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思想基础是智力,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记忆力,在音乐营造的轻松惬意环境中,学生能够放松,减轻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大脑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有关调查显示,适当的音乐能够促进学生记忆知识点,不同的音乐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对不同音乐的不同理解,能够尽情地发挥自身想象力去感受音乐,这对学生的创造力有极大的促进。

(三)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够给予学生美的熏陶,学生在音乐的感染力中能够尽情地表现自身情感。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性和集体性,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承担起自身在集体中的责任,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活动热情。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方面,同时也能够促进其他方面的实施,音乐教育应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音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途径

(一)融合音乐教学和思想素质教学

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的教育,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激励作用。音乐教育和思想素质教育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审美观,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音乐既寄托了人们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是人们思想理念的体现。在思想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音乐是一门擅长抒感的学科,通过其强大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让成长期的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产生共鸣,充满追求美好的热情。

(二)融合音乐教学和情感素质教育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因子。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向着健康正确的道路发展。学生学业甚至将来的事业前景能够一片光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个人情感素质的内涵。音乐是促进学生情感因子发展的有效方法,是非智力因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音乐能够通过其感染力和所需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培养抽象思维,在旋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去达到相应的情感境界。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自身的情感去领悟音乐魅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对人生发展都有着积极影响。

(三)融合音乐教学和智力教育

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都是音乐的忠实爱好者,音乐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依靠的不仅仅是卓越的知识,音乐在智力教育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智力教育过程中,音乐容易激发他们的灵感,使其知识理论体系得到完善,思维领域得到拓展,为知识的探索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音乐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对乐器的学习,锻炼大脑、手指、眼、耳等的配合,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其反应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观察力,为智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融合音乐教学和德育工作

音乐教学本身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积极情感,还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等特性使学生进入歌曲的深层意境,让学生理解美。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必须抛弃应试教育的枷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将音乐教育渗透到各方面的教学工作中,使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知识,成为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顾笑瑜,岳欣云.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2]冉令军.润物无声 启迪心灵——谈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下),2011(6).

[3]车文芬.音乐教育: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新乐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

[4]奚临临.音乐与素质教育[N].甘肃日报,2008.

第8篇

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新世纪的专业人才和劳动者必须具有新的素质。从时代要求来看,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职学生面临的将是改革更加深入、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状态。这势必对专业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树立“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意识;二是要有科学意识, 努力创造科学、进步、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是要有创新意识, 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 四是要有群体意识,热爱和关心集体,善于与人协作共事;五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所有这些, 都必须靠加强素质教育来实现。

2.从职教特色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替代全面的素质教育。所谓职业教育, 本质上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谋求和从事社会职业的能力的一种教育,而人们谋求和从事职业的能力是多样的、变化的,并不是单一的、不变的。因此, 职业教育的特色, 在于突出素质教育,为受教育者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教育更是如此。然而,现行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按照设定的职业岗位进行固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这种单一教育模式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所以, 必须通过素质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来,不能不加强素质教育。

3. 从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教育目标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高职专业的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 在教学改革上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发必须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 必须与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相适应。高职专业课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为目标,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突破学科的完整性,强调技术的应用性, 推行课程模块化教学, 同时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而现行的应试教育, 恰恰同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相背离。因此,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4.从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看, 加强素质教育尤为重要。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处在19~ 25 岁年龄段, 是生理和心理都最旺盛的发展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大的阶段。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已经被设定的就业上岗前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而且评判他们学业好坏、能否毕业的主要标准是专业学习成绩;加之现行教育体制对大专学生发展空间的制约和社会对大专学生的价值定位, 使为数众多的大专学生群体难以得到人格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些, 是导致当前大专学生各种复杂心态和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因此, 大专学校惟有加强素质教育, 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的空间拓展创造条件, 打好基础, 大专教育才能具有吸引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应重视的问题

1.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素质。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改革必然导致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 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人某些暂时利益;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秩序的改革,从推动社会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角度来看,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最终使全体人民受益。从而正确理解改革的各项重大举措, 正确对待个人的利益得失,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改革, 做改革的促进者。

2.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参与竞争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 竞争是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法则, 是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竞争是无情的力量, 势必导致优胜劣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竞争是公平的有序的竞争, 竞争必须遵循法制原则和市场原则;竞争可以使人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竞争, 积极勇敢地参与竞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3.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深懂得: 现代化生产要求树立开放的意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基础上的, 需要用真诚和热情去浇灌; 社会人际关系是复杂的,要处理好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有科学态度和正确方法。从而使学生不为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畏惧和彷徨,树立博怀,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和共事,善于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和依靠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4.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自我约束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刻了解: 任何社会正常秩序的维系都离不开法纪和规范,任何个人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有自我的约束; 自我约束是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 也是人成熟的标志, 任性和放荡是个人成长的大敌; 自我约束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 只有加强自身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的修养,才能增强自控能力、促进人格发展。从而促使学生提高遵守法纪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上不失足、少失误。

5.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基本表达的素质。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 表达是社会联系和沟通的桥梁,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也是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工具; 表达是通过语言和文字实现的, 一定的语言和文字修养是表达能力的基础, 学会表达是一门学问, 只有潜心学习、努力锻炼才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克服表达能力方面的盲目性, 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自觉性, 增强学习求知和求职就业的广泛性。

6.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战胜挫折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深懂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矛盾的斗争中实现的; 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缺乏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要在困难中前进、挫折中奋起,需要理智和意志。从而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 增强勇气, 树立信心, 讲求方法, 顽强奋进, 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

第9篇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巧妙关系

目前来看,没有考试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高素质的表现。可我们也该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公民。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

二、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部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我们知道,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它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等。它在人的行为或心理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而中学时代,正是青少年智力因素迅速发展的关键时刻,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重要时期。我认为,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则认其自然地发展,认为后者是学校和教师所管不了的,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情。另一种态度则认为非智力因素也要像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样,使之与智力因素得到同步的发展。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任何一方出现“病症”,都会抑制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非智力因素应如何培养呢?它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

四、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近代史和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破除迷信教育,艰苦奋斗、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一)国情教育。

我觉得,在化学教学中证学生了解我国虽是世界悠久文明古国,但解放前连煤油、火柴、烧碱都要从外国进口,解放后,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和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还应介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从而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

(二)环境保护意识。

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要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应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五、化学教学应着眼于素质教育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到,“双基”教学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实验教学。

记得有人曾经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

(二)重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采的。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举办化学讲座、化学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参观化工厂、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化学实验等活动。

(三)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74―01

中职学校化学教学力求知识、能力并重,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在使用人教版新教材进行职高化学教学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发掘职高化学教学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做人、求知、健体,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职高化学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艰苦奋斗,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也是首要任务的延续和深化。

教学中大力宣传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方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介绍中国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源泉;特别介绍党的以来,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和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结合我们张掖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从而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另外在教学中运用质量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让学生了解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结合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心理和美育素质

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选做实验等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都是其他教学内容不可替代的。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选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

在学生实验中为保证实验成功,还应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首先,应克服依赖心理,独立完成实验,只有亲自参与,才能从成功中得到喜悦,从失败中通过总结得以提高;其次,应教育学生克服胆怯,怕失败、危险的心理,启发他们大胆实验;再次,向学生介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偶然现象,使他们心中有数,做实验时踏实。

三、重视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第11篇

    论文摘要: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教育效果甚至教育本身,本文结合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独立学院的特点,分析了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独特素质,并提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的途径。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成功。而大学生要成功,大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主体成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是否能够成功,大学生成功素质获取的主要途径乃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因为独立学院教育规律和模式与普通高校不同,所以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基于这种特点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对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会相应呈现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一、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 

大学教师除了具备普遍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外;鉴于其独特性,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人文素质 

当下处于时代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出现了很多不良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大众乃至对大学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抛开无节制的贪婪、商业上的巧取豪夺,制假贩假售假、腐败现象无时无处不在不说,作为任何社会堕落之最后防线的教育事业,其有的腐败程度、人文素质的低下也令人触目惊心。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薄弱、不够勤奋,家境较好,因此就会导致自我认识和控制力差,同时个性突出,自我约束力不够。在社会这样激烈的影响下,就会对学生形成腐蚀作用,出现诸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导致学生主流价值观和自我实现意识的缺失。这种人文素质的缺失必然影响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成人”和阻碍大学生 “五大体系”的全面发展和最终成功。 

从当下大学人文素质现状来看,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仍然是实施大学人文教育的关键。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人格、技能,甚至教师的礼仪和服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行为学中讲到榜样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穷的,所以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效率好的关键。 

(二)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是国家教育大计的重要举措,是民族的希望。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一个人没有创新思维是没有大的的成功的。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必然要求大学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对大学教师而言,创新是一种敬业的表现。创新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敢于设想和想象,敢于实践。在复杂的否定之否定中,建立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在这过程中,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时间的,对教师身心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当然,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本能地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强烈的教学互动下,学生的智力会得到经常性的开发,有利于学生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三)实践能力 

在教育目标上,独立学院注重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的标志,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偏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独立学院更强调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适应专业目标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保障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教授方式上,强调产学研结合,不断挖掘教学空间,将课堂搬到现场,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前提是大学教师要有很强实践能力素质。在教学和科研上,大学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将研究成果投入应用转化为生产力。 

(四)身心素质 

大部分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并呈现阶梯型层次,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就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大学教师身心素质的考验。只用健康的体魄,才能承受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所谓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认定。健全的心理素质诸如:耐心、信心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可能就需要耐心的讲解和多次重复的强调。 

健全的身心素质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不断锻炼和提升大学教师身心素质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五)发现素质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个性突出,潜质明显的特征;鉴于此,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就提出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同步推进。那么,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就要求必须具备发现素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要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质,使得学生内在的隐性素质升华为显性素质。二是教师同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失败因子,指出和督促学生能够消除失败因子,不断进步并最终走向成功。 

往往不是学生缺乏意识或者创新思维,而是教师缺少发现。可见,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在学生的成功教育环节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成功的体现是培养成功人才,那么不断提升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乃是该教育理念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途径 

(一)国家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近年,国家不断关注和重视独立学院的发展,并赋予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政策诸如规范制度、经济政策等来加强大学教师素质工程的建设。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保证。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 

1善于思考,加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思考,总结自身的不足,寻找素质缺陷不断改进和提升。同时,要加强与人交流,同事相互思想碰撞,产生新的观点,有利于共同素质提升。 

2参加教学培训。参加各种教学培训诸如先进教育理念的陶冶,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学竞赛的参与等,都能够在不同方面改善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 

3努力实践。实践是最有效的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投身实践,不断创新并检验。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教学得失,在自我高素质要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结语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也会不断地变化和完善,但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关键还是加强大学教师素质的提升。努力培养大学教师的高素质,进而培养大批的成功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三、重新认识教材,确定地位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确定培养目标,结果往往以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简单地记忆这些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就决定在地理教学中贵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那么,仅仅传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就远远不够了。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在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编写滞后于教学改革,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记忆经验结论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编制灵活多样的电视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作为现行各种教材的补充。因此,教师应重新认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改变教育方式,融入素质教育

在新的时期,人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新,如果还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势必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计算机的使用,可以使文、图、声并茂,使得各种教育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地理学科区域性、空间性比较强,用文字有时很难表达,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在现代电教育技术营造的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而这又恰恰是现代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野外观察能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同时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五、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把漫画形式或者游戏课的设置溶入教学。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有丰富多彩的插地图、统计图表、图画、漫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