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农村发展变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引言
农业的发展变化时刻受着农业科技的影响,探讨农业科技发展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就显得很重要。在这方面,国内的学者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比较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肯定了农业发展进程中科技因素的重要性。目前的研究方法更多集中在农业科技的评价、测度,也通过建立相关指标来探究农业科技的发展情况,目前比较常用的评价农业科技发展情况方法有测算贡献率的比较法、单一指标评价法以及总体评价方法,这些方法能比较全面的衡量某一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刘明、王克林提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支撑技术———多指标综合测度法的优化方案,来实现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时空上动态特征的量化分析。卢亚丽、傅新红提出了区域农业科技进步测度模型的设计的依据和应该遵循的原则,并构造了一个测度模型。以上研究仅从测度和评价的角度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为了能更深入的研究农业科技的发展变化情况,本文将以系统思想为研究基础,结合灰色系统理论来探讨农业科技系统的发展变化状况。
2基于灰关联熵的农业科技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
2.1农业科技系统的有序性分析
由于农业科技时刻都在发展进步中,因此整个农业科技系统充满随机和不确定性,在对农业科技系统分析的时候,把其看作是一类灰色系统,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原理,来做定量描述分析,揭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和合理阈值之间的关联程度,获得的关联系数越大,就表示系统的有序性越强,所以计算性越强。但由于农业科技系统的多目标性,所获得的关联系数也比较多,不能很好的反映农业科技系统整体的变化规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这种关联系数的变化规律用熵来表述,通过不同时段系统熵的变化来对其演化方向进行判别。
2.2农业科技系统的灰色关联熵
(1)有关的模型。农业科技系统演化发展的灰色关联系数:设时间序列为xi=(xi(1),xi(2),…,xi(m)),xi(m)表示在第m年第i个指标的数值。首先:要获得每个数列的初值像,令X′i=Xi/xi(1)=(x′i(1),x′i(2),…,x′i(m)),i=1,2,…,n。第二步:获得序列差的值。有Δi(k)=|x′o(k)-x′i(k)|,Δi=(Δi(1),Δi(2),…,Δi(m)),i=1,2,…,n。第三步,来求两极的最大差与最小差。因此,记M=maximaxkΔi(k),m=miniminkΔi(k)。最后,获得所需要的关联系数γoi(k)=m+ζMΔi(k)+ζM,ζ∈(0,1),i=1,2,…,n;k=1,2,…,m。(1)按照信息熵的概念做如下定义:定义1:设数列X=(x1,x2,…,xn),xi≥0,且xi=1,称函数nxilogxi为序列X的灰熵,xi为属性信息。定义2:设X为比较列,Y为参考列,Rj={ζ(x(k),y(k))}k=1,2,…,n,则映射Map:RjPj,Pi=ζ(x(i),y(i))/nζ(x(i),y(i)),PiPj,i=1,2,…,n为灰色关联系数分布映射,映射值称为分布的密度值。根据灰熵定义,以及灰关联分布映射,灰关联熵可以表示为:S(t)=-ni=1PilogPi(2)式中S(t)为农业科技系统在第t时段的灰色关联熵,它表示此时刻农业科技系统的状态,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相应熵值也就发生变化。由于农业科技系统耗散性的特点,系统能量不会消失,与外界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总熵有增有减,由熵的有序度联系可知,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变方向即可良性化,也可恶性化,这取决于系统熵的变化机制。为此,可以借助熵的变化理论建立农业科技系统演化方向的判别模型,作为检验和判断系统演变规律的方法。ΔS=S(m)-S(n)(3)其中,S(m)为系统在m时点的熵值,S(n)为系统在n时点的熵值,而两者之差即为两个时间段下农业科技系统与外界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引起的熵变,根据熵变值ΔS的大小,即可判断农业科技系统演化过程中所处的状态以及演化的方向:当ΔS>0时,系统出现了熵增,系统无序状态增大,此时系统的演化循环处于恶性。当ΔS<0时,系统出现了熵减,系统有序度状态增强,此时系统的循环演化处于良性,并且此时系统最稳定。当ΔS=0时,表明系统在某段时间间隔内熵无变化,此时系统状态和初始状态一致。
3实证研究
为了能更清楚的认识农业科技系统演化发展的状况,就有必要通过实证分析来论证。由于农业科学技术一直在发展更新,因此整个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也在不断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很多方面可以体现出来,为了论证的方便,本文选取两个大的类别:农业机械技术和农业生物化学技术。能表征这两方面技术发展水平的指标比较多,为了能较全面的反映农业科技演化的情况,本文从众多的指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同时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指标的选取必须尽量全面、完整,而且所选取的指标能根据不同的要求来考查。(2)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和典型性的指标,对于表征的含义相同、相近或者具有较大关联性的指标不予考虑,所选取的指标尽可能的含有更多的信息量,以此来反映问题的不同方面。(3)选取的指标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能反映某一时期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并且能有明确的含义,更易于量化分析和评价。根据以上几点的要求,本文选取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生物化学化这四个方面来反映农业科技在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具体而言,这四个方面分别指的是指的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本文参考《河南省统计年鉴》(2001-2009年)获得相关数据见表1。利用表征农业技术发展程度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的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这五个指标作为比较数列Xi={Xi(t),t}=1,2,…9,i=1,2,3,4,5,取农业总产值作为参考列X0={X0(t),t=1,2,…,9},计算X1,X2,X3,X4,X5与X0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由此得出X0与X1,X2,X3,X4,X5间的关联度为:γ01=0.7081,γ02=0.6332,γ03=0.6698,γ04=0.7644,γ05=0.6358。根据灰色关联熵的相关理论可知,在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征农业科技系统某一时期发展水平的值与某一合理阈值的关联系数越大,则演化过程中系统的有序性就越强。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农业电气化和农业化学化的发展相对于其他方面呈现出较强的有序性,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的有序性最弱。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电力、农药化肥、机械设备必不可少,由于河南人口众多,农业的发展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不能实现。由于近几年政府一直加大农村电网的改造,农村电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有助于农业科技的发展。通过改善化肥的效用和农药的功效,可以不断的增加农业的产值。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加上不同地区的地貌差异比较大,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就要比平原地区难很多,个体农业耕种都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效率,进而就会影响对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进程。另外,国家政策、农业发展资金、劳动力素质以及气候等的原因,都会对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发展有影响。为更进一步了解农业科技系统演化的情况如何,本文根据熵变理论,把上述时间分为几个时间段,求其不同时间段的灰关联熵,以此来判定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方向。根据熵的变化理论,经过计算得出以上的灰关联熵值,可以看出,所选取的五个反映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随着时间的发展,熵值都呈递减趋势,也反映了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发展是良性的。如果将三个时间段的数据相加可以得到s1=6.8122,s2=4.4978,s3=3.3204,可以看到熵值总体也在递减,农业科技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的演化发展过程中,也表明系统的功能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4结论
就本文选用的指标,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农业科技系统演化的状态是良性的,但是就单个反映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而言,部门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根据上文的数据可知,农业产值与农业电气化、生物化学化的关联性更紧密一些,即这些部门的演化发展情况要好于其他部门。也表明在农业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对现代信息工业科学技术的利用还是明显不足,无法推广精准农业。而且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环境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威胁,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在考虑发展的时候,能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是发展更为和谐。由于选用指标的限制,本文还不能完全体现出整个农业科技系统的发展演化情况,本文的研究结果也仅仅以河南的农业发展情况为基础,也比较符合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实际,也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农业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造成我国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局面主要是受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所影响,才使得我国的农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这样不仅造成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还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此外,农民的耕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受国家农业的土地所有权的影响。例如,占用农民耕地用于城市化建设时,不能给与农民足够的赔偿,这就使得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挫伤了,从而流失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缺乏竞争力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方式,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全用于仅有的可耕地上。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例如,一些乡镇企业通常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但因人力资源的缺乏,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合理安排,造成乡镇企业的生产空间不大,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得不到稳定的发展,从而就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
在我国,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将一部分劳动力吸引到农村工业,但这样的方式农业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另外一种途径就是通过进城务工,但因人力资源不够使得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渠道受到严重限制,加上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受到我国城乡户籍制度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资本深化”的局面,逐渐呈现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
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对策
(一)从政府管理、政策规划的层面入手
在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时要从政府管理、政策规划着手,并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使得农村新经济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农业经济领域的资金投入,通过财政制度的改革以使得资金管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要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作适当调整,降低其标准,并将商业银行积极引导进入农村,以便于农村开展金融服务;将农村信用社改革作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探索适合当地农村发展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要积极支持和推动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使其逐步形成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相结合的局面。
(二)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要将科技发展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使农业科技成果在依靠最经济快捷的方式下,在农业经济产品上可以体现出来,使得农副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有所增加,并将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行环境进行优化,加快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的建立。加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并重点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建设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推进农村科技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农业人才的培训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国发〔*〕13号)和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农业普查的通知》(浙政发〔*〕49号)精神,切实做好我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业普查的重要意义
农业普查是国家统一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主要是为了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变化情况,掌握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基本信息,为研究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提供依据。搞好全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有利于进一步摸清农业资源状况,制定科学的粮食生产政策,确保粮食安全;有利于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速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进程。
二、准确把握农业普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本次农业普查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一是从事第一产业活动单位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二是乡镇、村委会及社区环境情况;三是农业土地利用情况;四是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五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情况;六是农民生活质量情况。普查的标准时点是*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年度。凡属于普查对象的我市有关单位和农户,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和普查的具体要求,如实填报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可靠。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准确把握农业普查要求,切实加强农业普查资料的管理。对农业普查取得的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得作为任何部门和单位对普查对象实施考核、奖惩的依据。对普查对象的个人和商业秘密,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履行保密义务。
三、切实加强农业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农业普查涉及广大农村地区及众多农户,普查任务重,参与部门多,工作难度大。为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负责农业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按浙政发〔*〕49号文件要求,尽快组建相应的农业普查领导机构;各乡镇人民政府的农业普查领导机构应在*年3月底前组建完成。要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作用,从乡镇、村干部中选调农业普查现场组织人员和调查员,并认真做好调查员的培训工作。农业普查经费由市财政和县、乡镇财政分别负担,并列入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农业普查的重要意义和有关要求,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氛围。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我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
__县20__年第一季度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了世界性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工作得到了健康平稳发展,据__县农村住户调查20__年第一季度数据结果显示:20__年农民第一季度人均现金收入1177.33元,与上年同期637.04元相比,增加540.29元,同比增长84.81%,农民增收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喜人景象。20__年第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构成:
一、工资性现金收入比重稳步提高
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现金收入291元,其中: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18.67元;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171.9元;外出从业得到收入100.43元。工资性现金收入占总现金收入比重的24.7%,与上年同期174.19元相比,增加116.81元,同比增长67.06%,可拉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5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劳动力转移渠道增多,工资标准上涨,劳动力价格与以往相比上涨幅度较大。
二、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稳步增长
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为749.46元,其中:在第一产业收入657元;在第二产业收入6.48元;在第三产业收入85.5元。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总现金收入的63.65%。说明这个层面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头。再往细处看,在第一产业现金收入,其中:农业现金收入117.03元、畜牧业现金收入531.5元、林业现金收入8.92元,从中可以看出,畜牧业现金收入占第一产业收入现金收入80.89%,畜牧业现金收入已占大头,畜牧业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得到稳步增长。
三、财产性现金收入略有增长
财产性现金收入为69.56元,比上年同期20.20元相比增加49.36元,同比增244.36%。在财产性纯收入里,利息收入人均33元,租金10.86元,其它投资受益25元。随着农村生活的不断提高,农民家庭存款余额逐年增多,有存款的农户也一年多过一年,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存款的家庭达到七、八成,农民手里有钱了,不再存在银行里等待微薄的利息,而将钱做点其它事情的较多。
四、转移性现金收入比重进一步增大
转移性现金收入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里所占比重不大,但很多指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农村的发展变化。据县农调队165户农村住户资料推算,全县第一季度转移性现金收67.3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5.77元,同比增长4270%。其主要原因:无偿扶贫和扶持款、政策性补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外务工人员增多,非常住人口寄回、带回现金占一定比重增大。
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意见解读:①本条标准旨在要求通过农业区位的学习,分析典型农业地域类型及形成条件,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地理问题;②“举例说明”说明案例教学法是本课的基本方法,因此可开发师生身边的课程素材,阐述农业地域类型问题,以体现生活性与应用性。③本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因此需运用辨别、组织、归因等认知策略,以身边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为载体,并对其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节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节,是在学习了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的基础上,对人类基础产业――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具体案例进行评析,通过学习此部分内容,为公民科学认识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供必备知识。
知识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两个教学因子。其一,农业区位因素,即阐述农业的概念及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其二,农业地域类型,即解说农业地域的概念及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是学习“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准备,“农业地域类型”是对“农业区位”的具体化应用。
三、学情简析
本节内容面向高一学生,这一群体由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学生组合而成。通过预学案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农业的概念和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基本因素,75%以上学生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变化,说明此群体已具备关于农业的感性知识。然而通过与学生座谈可知,他们对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知之不全,对于农业地域的概念与特点知之不深,部分居住在城市的学生对农业背景知识的直观感知不多。因此,本节内容教学立足于教材的前提下,还需搜集和生活关联紧密的农业图文素材,以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农业景观图片,说出农业的概念与农业区位的含义;通过阅读桑蚕养殖农业发展的材料,归纳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并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通过读图和交流,培养学生读图和表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图文转化能力;通过运用农业区位原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家乡具体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培养学生学会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培养热爱祖国和家乡的地理情怀。
五、重难点与方法媒体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教学难点:综合评价农业地域形成的区位条件。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自学法。
教学媒体:湘教版教材、多媒体课件、导学案、黑板。
一、目前太康县农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太康县是一个拥有百万农业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县 ,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工业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建设相对滞后,财政支农贬力,“三农”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国家大力支持,虽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资金监督管理反馈差,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一拨、二转、三不管”的现象十分突出,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生产力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多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经营粗放,生产化、机械化水平不高,产业化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来创收,缺乏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3.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农村农民对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 一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进城居住和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这些农民对原来承包的耕地经营能力减退,农田的使用与收益不成正比,既然这样也不想把自己的土地转让出去;二是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农村土地承担着农民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的功能,大部分农民仍把土地看成“活命田”,死抱不放,也不愿流转他人。 妨碍了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4.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农产品价格指数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原因就是化肥、农药、柴油等这些工业化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快,而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慢。 从而影响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5.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 ,农村社会保障落实不到位 ,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匮乏,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大多数地区农村发展变化较小,乡村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起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每逢下雨,满路泥泞,农民出不了门,办不成事,这些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 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很差,污水垃圾乱排乱放、臭气熏天,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全面协调发展不能持续,科学发展无法落实。
6.部分农村干部对农村目标全面性 、完正性理解不够 ,认为农村经济建设是农业部门、农口的事。 理解有片面,工作有偏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做农村工作,担心矛盾复杂,担心没钱不好做事,做不好事,不负责任。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多方面加以研究与解决,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要坚决清理
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要保证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农村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三是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充分吸收利用外来资金、人才、技术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正确处理农村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农民增收
1.整合财政支农投入 ,完善资金管理体制 ,确保农业资金有效配置。
2.加强土地流转 ,深入宣传正确引导 ,提高农民以法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建立健全法规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设立管理机制,指导土地流转,把握原则,严格土地流转,建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土地流转,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土地流转。
3.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 ,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让人口、资金、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例如朱口镇郭庄村有 34 户农民组成的先科粉条加工专业合作社,使入社农民比不入社农民增收 2000 多元。
4.科学制订农资限价和农产品最低保护价 ,充分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让农民既增产又增收,切实得到实惠。
5.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进一步挖掘内部增收潜力 ,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在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
6.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要加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增加农民就业。 加强农民科技知识培训,通过开展培训班和自学两种方式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民撑握的一技之长增加就业门路,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7.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抓好科技兴农、科技兴粮,坚持依靠科技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同时大力推进农业资源综合开发。
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强抗震救灾,引导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1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概述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是指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有效的管理,不断地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还要对人员进行激励,总之就是为达到预期目的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农业经济管理的起步比较晚,依据农业经济科学和农业企业管理科学的发展时间,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科学产生于20世纪的中期。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越来越被重视,特别在80年代初期对农村改革、农村农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已逐步的形成。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体系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第对我国农业经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运行规律的总结。第二,是对西方经济学有关内容的引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原来苏联模式的修改。第三,是对中国历代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思想的总结。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变化
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纷纷开始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不断增加对农村农业科技的总投入,加强对农业科技难点以及热点问题的关注及分析,加强产业化的生产力度。可以说,在新时期新的农村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形成,并且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在生物学和信息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在生物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农业技术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基因资源的占有和研究、动物基因工程良种与克隆技术、植物基因工程、动物生物反应器、动物抗病基因工程育种、农业生物制剂等。
信息科学在农业和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农村的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这个产业对于自然条件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这一弱势。农村农业专家有效利用信息科学及智能化多媒体软件技术进行改造,明显提高了农业技术的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的总体程度。对于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也都有较大的提升,所以农村农业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3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国际化是大趋势
当前,我国各项产业都与国际接轨,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例如,我国的粮食等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着与粮食出口大国的激烈竞争,为了避免过于激烈的竞争,就要结合实际分析自身的优势。可以把所有的农产品划分为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种,前者是指那些如粮食等占用耕地较多的农产品,后者是如水果、疏采等占用劳动$父多的农产品。在通住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这条道路上,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能力较小,其中,小麦和玉米的竞争能力最小。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能力较大,有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具有比较大的竞争优势。因此立足本国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大趋势。
4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
21世纪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意国际动向,与发达国家的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相接轨,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工作经验,这对于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要注重对农村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不断注重新技术选用的经济效益分析,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的先进性、生产的可行性和经济的效益性,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第三,要注意对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实际应用水平的培养,以及对适应WTO框架下外贸工作的能力培养。第四,要更加注重对微观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能够从一个具体的微观问题探测宏观的政策,随时分析可能发生的可变动。第五,要注重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对综合性、全面性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综合化的现象,今后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为了适应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5结束语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村经济;信贷支农
中图分类号:F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26-1
0 前言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机构网点的撤消及对县域经济信贷功能的萎缩,信贷支农工作取得了显着效果,成为支农主力军。与此同时,因为农村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新的情况记问题也就接踵而来,亟待改进并解决。
1 面临的形势
1.1 农村生产需求加大
农村经济结构及农民的收入构成发生变化,传统的放贷模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现如今,绝大多数农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传统的农业种植已不再是农民的唯一生产经营方式,一些新兴的高效、高产、高科技、生态农业和与其相关的养殖、加工、运输产业悄然兴起。而农村信用社在资金投放上如果仍然固守“春放秋收”的传统运营模式,这早已不能满足农村生产需求。
1.2 农村资金多元化需求
农村对资金呈现多元化的局面,需求量增长迅速。表现为:一是在农业中传统的种植业的份额日趋缩小,非传统农业和部分涉农产业的资金需求量逐年上升;二是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其中乡镇民营企业主力,其结构升级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张资金;三是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四是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其对金融服务要求日趋多元化。所以,如果农村信用社仍沿用传统的服务,已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1.3 农村信用社信贷调控作用弱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调控作用弱化。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这期间也面临着很多困惑。过去是按政府的要求春耕秋收,没有过多思想负担,现在农民必须独立面对市场,缺少引导他们走向市场的“航向标”。农民的活动常常带有很大盲目性,导致农村信用社难以运用信贷杠杆帮助农民进行合理的生产,从而取得支农效益和自身效益的双丰收。
1.4 农业资金投入以信贷为主
信贷作为农业资金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支农主力军。表现在:一方面国家财政部门和广大农户对农业的资金投入逐年下降。另一方面,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撤走了许多农村机构网点,并取消了贷款权限,在农业上的投入停滞不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肩上。
1.5 农村信贷风险日益增加
农村产业化组织的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应对入世后的冲击,提高了农村信贷的风险。信息渠道不畅,大多农民仍处于一家一户简单的小农生产阶段,劳动成本大,市场竞争力差。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无形中增加了农村信贷的风险。
2 存在问题
2.1 信用社资金大量闲置
农村信用社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的贷款门槛设置过高。由于涉农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不少农村信用社担心存在贷款风险,因此明确限制对此类企业的贷款,必然造成信用社的资金大量闲置。
2.2 支农贷款的投放不合理
部分支农贷款投放对象和时间不合理,起不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效果。近年来,尽管支农贷款投放正在逐步调整,但投放中传统运营模式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用途仍停留在支持农民购买化肥、种子、农药上,对效益较高的新兴农业及涉农企业投放较少,这就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率。
2.3 在推行小额农贷方面的广度和深度上需加强
目前农村信用社实际发放小额农贷的数额小、还款期短,无法满足部分大规模、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农业项目的需要;另外,放贷覆盖面较小,不符合农民对支农资金的合理需求。
2.4 贷款条件受限严重
目前实行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贷款条件限制过多,降低基层信用社支农的积极性和农户对贷款的渴求度。农村信用社要求新贷款农户100%还款,否则经办人要面临下岗,所以部分信贷员坚守着“宁可不办也不能丢饭碗”的态度,对农户提出的贷款需求谨小慎微,对农户贷款主要仍采取质押、“联保”两种方式。
2.5 信贷人员消息滞后
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对农村现在不够了解,影响了信贷支农服务深度和广度。许多信贷人员市场消息不灵通,对农业新科技、新产品了解度认识度不够,对一些创新型农业项目和市场前景不明朗的项目不敢支持,客观上影响了支农服务的延伸和拓宽。
3改进建议
3.1 转变工作态度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
克服怕麻烦图省事怕担责任的心理,真正了解并掌握农民农业生产资金的需求,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认识到支农服务重要性,加大资金投放,积极探索好途径、新方法,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3.2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
(1)及时向农村农户宣传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记法律法规;(2)因自身处于农村,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提供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利的信息;(3)对农民咨询的各方面业务进行认真解答、积极办理、高效处理。
3.3 重点扶持农村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调整经营思路,在兼顾传统农业的同时,大力支持特色、生态、科技、创新农业,促进农业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努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共赢。
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4个城区中。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坚持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乡村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
取得明显效果: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平安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现代农业基础格局。
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胜利举办秋色旅游节、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首批农家乐示范点”生态建设示范点”环境优美乡”等称号。
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规范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
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别和不足,主要表示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激进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单薄、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乡村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适应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实施村庄整治工程
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实施农业园区工程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以及大等4个功能开发,根据各个的产业特色,东着力打造“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实施旅游营销工程
从营销包河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打响“春色旅游节、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开发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垂钓、采摘体验等旅游产品,延伸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礼品,丰富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位。突出宣传、营销包河,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感受包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强势崛起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对策;安徽宣城;宣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27-01
1 认清形势,增强做好农机化工作的信心
近年来,宣州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业机械拥有量和作业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主要得益于中央及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业机械化各项指标的提高,对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技术人员,在新形势下,应该解放思想,切实提高农机管理规范化水平,规范农机执法程序,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优化服务行为和发展环境,创造良好的机关和行业风尚[1]。
2 更新观念,解决好影响农机化发展的各种思想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宣州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与省内一些县农机化发展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全区看,当前需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避免自满自足和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
宣州区在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一定成绩,在长江以南应该是处在领先位置,但是不应满足于目前的农机化水平,对工作成绩的自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上的松懈情绪。正是此种思想情绪,对宣州区农机化的发展带来了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奋进创新的精神。对照省内先进县,可以看出目前农机化水平还不够强,比如水稻栽植环节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各项工作及其各个环节上还存在问题。全国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各县都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地进步,许多县在工作的创新,以及很多方面都走在了宣州区的前面。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再不能盲目陶醉在已有成绩上,要对照先进找差距,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2 转变“就农机抓农机”的思维定势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应当常抓不懈。如果仅仅就农机化目标抓农机工作,就农机发展抓农机管理,成为思维定势,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种植水平的提高,机械化程度相应提高,农机总量逐步增加,此过程不仅是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的过程,同时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农村消费增长的过程。随着农机工业的发展与农机销售市场的扩大,与之相关的农机服务业也相应发展,包括农机作业、销售、维修等,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2-4]。对农机工作者来说,必须对农机化工作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再认识、再提高,必须跳出农机看农机、抓农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主人翁的姿态,把农机化工作放到国民经济和农业农村经济整个大局中来考虑,认真研究如何找准位置和农机化工作的切入点,为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2.3 拓宽农机化发展思路,积极进行创新
随着形势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开始了战略性调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远远跟不上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5]。一些农机化工作人员的思想和工作思路没有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而变化和发展,仍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工作缺乏创新。此种思想状况和精神状态势必影响农机化的全面发展。因此,仍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开阔眼界,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上来。
2.4 正确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解决好主客观的关系,就是要解决好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就是要解放思想、务实苦干、讲求效率、率先改革、争相发展,以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动自身的发展。有些地方工作开展得不得力,却不在主观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地强调基础差、环境不好,有的工作人员凡事讲条件、摆困难,主观不努力,工作全凭“等、靠、要”,不想干事、不愿干事,甚至都不会干事。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就是主观能动性作用没有发挥好。要在思想作风建设上下功夫,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主观上找原因,在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找办法,以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推动农机化各项工作的开展。
3 扎实工作,开创农机化工作新局面
当前,全区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这为加快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对新形势,要把发挥农机作用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机化工作新局面。认真分析查找在观念、思想、措施等方面与加快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沉下心来,找差距,查原因,定措施,提升农机化工作的整体水平。当前,农机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农机投资和消费的研究,即要在整体规划、政策引导、争取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用足用好国家和省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引导农民拿出更多的资金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认真研究农机的销售市场、修配市场和作业市场,不断地培育和扩大各类农机市场。要进一步开拓农机销售市场,通过举办现场会、演示会、展销会等多种形式,展示新机具,推广新技术,培植农业机械化新的增长点。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机服务组织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培育和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组织形式的新型农机经营服务组织,满足农民对农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要尽快转移工作的着力点,鼓励和扶持发展民营农机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在服务组织创新中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杨立禄.宁夏农业机械推广的作用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253-257.
[2] 李世华.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浅析[J].种业导刊,2011(8):34-35.
[3] 张福俊,虎治礼.加强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16-17.
近几年来,农村金融基于制度的、历史的以及自身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付出了高昂的社会成本—金融风险的加速积聚,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经济实力持续下滑,潜在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二是农村金融资产盈利性差,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金融机构的政府垄断性,使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的现象;三是民间非法金融活动泛滥,扰乱了农村金融秩序,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如果我们对农村金融机构先存在的或潜在的金融风险不进行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那么极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做好对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维护农村经济环境的稳定,才能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 金融风险 防范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内生性缺陷。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金提供者不挤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在我国农村,这两个条件极易遭到破坏。
2.农村金融机构信用环境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我国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漠,信用文化薄弱,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与保证人串通骗取金融机构贷款,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同时,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普遍,对逃废债务人无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必然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3.农村金融机构人员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广大员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员工尤其是基层营业网点的员工的文化水平为初、高中阶段,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低下,损害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会形象,增加了其潜在的风险。
4.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没有建立与农村金融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难以及时发现、预警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缺乏存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保障制度,一旦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恶化,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危机,由于缺乏风险转移机制,将会极大地加大金融风险。
二、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方法及建议
1.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
发展农业保险,就要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和再保险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进而分散农村金融风险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首先财政补贴是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保障,保险标的应主要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主要实行保费补贴;其次要坚持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如水稻、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粮食作物采取强制保险政策,提高农业保险的参与率和效率;再者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并尽快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分散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风险;最后还要推进农业保险立法,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条例,适时考虑设立农业风险管理局或类似机构,统筹全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2.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农村金融机构应创建一套新的适应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规章制度,建立新的信贷管理制度。根据不良贷款多的现状,对逾期贷款全面签订还款协议书,保证贷款诉讼时效性。并进行一系列宣传活动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做好对所有使用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借款主体的评估工作,确定其信用等级。要加强对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严格审查贷款项目。同时还要做好对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加他们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金融素质。
3.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扶持力度
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而我国的农户生产普遍存在着规模小、风险大的特征,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不仅成本大而且风险也大。因此,政府应当对农村金融组织实行鼓励和扶持政策,包括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对各类商业银行实行“属地再投资”制度,规定他们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大部分投放到当地农村;对农村金融组织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
4.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
农村金融需求是多方面的,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然而现在势单力薄的农村信用社无法满足“三农”需要的金融服务,因此在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使之发挥农村金融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必须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
5.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
在外部环境上,需要尽快出台相应的农村金融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监督作用,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建立,为农村金融机构免于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提供法律保护,尽量减少对发展农村金融业务的限制。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法律约束,避免农村金融机构出现偏离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问题,为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宜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道德风险》
[2]高伟 《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风险及如何分散风险》
[3]何春联 《农村金融风险及其防范探讨》,乡镇经济,2006
[4]曾立洁 《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审计与理财,2006
[5]温涛 《新时期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理论思考》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
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和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灵魂。为使园区形成的系统机制不断适应其自身发展变化的需求,永葆生机活力,更好地推进绥化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完善运行机制,为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以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为支撑,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农业园区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产物,是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加速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一、绥化现代农业园区在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
绥化市位于世界三块黑土地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是东北黑土带的核心区,拥有3.4万平方公里的寒地黑土,其中耕地面积2 677万亩。绥化市素以“北国大粮仓”著称,盛产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烤烟、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发展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多年来,绥化现代农业园区由无到有,由弱到强,蓬勃发展,尤其是着力突出农业产业项目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支撑和牵动作用,致力提高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五大核心示范区,力图通过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当地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成绩固然可喜,但由于发展速度较快,经验不足,绥化现代农业园区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建设资金短缺。目前绥化现代农业园区资金投入主体为政府和企业。由于园区建设发展中需要大量资金,投资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影响一些投资者的积极性。个别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金困难,园区建设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
第二,土地流转不畅。农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土地,现行的土地管理办法和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复杂的征地手续等造成土地流转不畅,制约了园区的规模经营,进而影响园区的健康发展。
第三,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较少。对需要高投入但短期回报较低的技术开发项目积极性不高,过多注重短期效益,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很少,多以引进技术为主。
第四,缺乏专业人才和激励机制。当前绥化现代农业园区存在经营管理者、技术研发人员,产品营销人员素质不高问题,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而且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使得园区缺少对人才的吸引力。
第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尚未形成,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建立。专业性分工协作不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确定经营内容的经营思想需要提高。
二、完善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园区健康发展取决很多因素,运行机制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灵魂。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是现代农业园区所具有的,使系统整体保持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的组合、联动和循环,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运行方式。其中资金、技术、人才、土地要素机制,经营管理机制,市场机制等运营好坏直接影响着园区的效益与发展。为使园区形成的系统机制不断适应其自身发展变化的需求,永葆生机活力,更好地推进绥化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这就需要完善运行机制,为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完善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主体、投资形式多样化。资金是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源泉。要改变投资主体单一,资金不足的现状,就要建立和完善灵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广开融资渠道,鼓励多方投资,投资形式要多样化,货币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都可作为投资。肇东五里明镇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土地为股,每亩为1股,每年每股保底收入350元,农民零风险入社,合作社盈利的60%按股分红,既使农民得到实惠,又解决了资金筹措难的问题。同时,为调动投资积极性,激发投资者投资热情,要明确各投资主体的利益,让投资者有利可图,有钱可赚。政府在政策上也要有所倾斜,给予投资人一定的减免税收、信贷支持等优惠,切实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让投资者看到希望,尝到甜头。
第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土地流转的合法化、秩序化、正常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需要占有大量土地,因此,土地问题成为农业园区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践中探索出了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机制。一是区划调整,以田换田。是在地多人少的地区,通过深入细致做思想工作,按照规划,把园区内的农民调整迁移,实现集中成片土地的规模开发,这是土地流转的初级形式,仅涉及土地位置的变动。二是租赁制。农业园区主体向农民以合约形式租赁土地。是土地使用权的一种有偿转让形式,即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园区经营者,再由园区经营者根据土地的质量等级,付给农民一定的租金。这种形式操作方便,易于实施。三是反租倒包制。是对已经集中的园区土地由园区经营者管理者将园区分成若干功能小区,在转包给企业农技人员,大户经营。其特点是倒包面积连片,可形成规模化经营。四是划拨制。是由政府通过有偿征地,将整治过的土地划拨给有关部门进行综合开发。一般用于政府建设立项的园区,既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又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五是竞标买断。适用于未开发的连片荒滩土地。是由政府出面,对荒滩土地进行招标开发。六是股份制。这是目前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重要形式之一,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参与园区经营利润的分红。这种形式能够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和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第三,完善技术选择与扩散机制,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体系,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同时,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积极尝试科技创新途径。绥化市北林区各园区采取科技创新措施,引进高新技术,实行定点试验。大部分区级农业园区都拿出部分地块,探索应用新品种、新栽法、新农药和新肥料,双河斗胜水稻园区、秦家大渡槽水稻园区、新华六排旱作农业园区试验品种达到100个以上,为农民下年选择种植品种提供了示范,为今后农业生产做好了储备;兴福聚宝大豆园区示范了窄行密植栽法、绥胜胜利四玉米园区示范了大垄密植栽法,为创建高产探索了新路。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要充分发挥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干农民想干但不能干的事,做农民想做但做不了的产业,真正发挥“给农民做示范,带领农民干的作用”。
第四,完善人才利用和激励机制,增强园区总体科技实力。科技人才是影响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全人才利用和激励机制是园区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是建立人才聚集机制。更新观念,创新思路,营造良好氛围,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坚持引进与培训提高相结合,努力壮大园区科研队伍,提升科技人员素质。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分配激励制度,推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培养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农业企业家。作为园区核心人物,农业企业家直接关系到园区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这对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善经营管理机制,用抓工业理念抓农业,用经营企业的方式管理农业。经营管理机制是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的核心。随着现代农业园区的逐步成熟,经营机制企业化是大势所趋。管理现代农业园区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建立一套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经营管理机制,用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园区。
(1)着力提高规模生产经营水平。有规模才能形成特色,才能创造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作为支撑,以特色产品的规模化创造规模效益。建立规模经营合作组织就是一项重要措施。庆安县依托自身产业与龙头企业、涉农部门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走“公司+协会”的规范产业化发展路子,全县组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达215个,会员户有3 538万户,形成依靠农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业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各种合作社带动农民2.9万多名,实现年销售额1.3亿多元。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联合,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值得大力推广。
(2)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加速扶强壮大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尤其是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业。现代食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筹资的办法,运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成果、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和市场理念,对传统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改造,完善现代食品加工体系,提升农业和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鼓励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途径,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大力发展相关产品加工业,形成食品加工业的集群效应。
(3)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相适应的市场运行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要瞄准市场抓农业,立足本地实际,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彰显农业特色优势,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和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修杰.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