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管理基础知识

社区管理基础知识

时间:2023-08-03 17:2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管理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管理基础知识

第1篇

2009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计生委财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以提高工作效益为核心,以增强业务水平为目标,以紧缩开支为重点,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强基础,抓规范,实现了全年业务制度规范化,经营管理科学化,有力地推动了计划生育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了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现将计生办2009年财务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强化组织领导

今年,我镇强化计生财务管理,明确了计生财务分管领导,由财政所会计兼任计生财务会计,设立了计生出纳,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认真参加省、市、区计生委组织的各种财务培训班、努力学习新知识、新业务、使我们的财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财务培训班学习了审计基础知识、零余额账户的核算管理、财务工作基础知识。我们认真归纳总结了所学的内容,在工作之余进行消化理解。通过学习,不仅丰富了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更加强了财经法律意识。

二、加强日常财务管理。

加大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粘贴票据、装订凭证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财务报账流程。按照区计生委检查通知精神,我们又学习了《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及财务印鉴的管理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等,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到无乱收费,每月终结都要进行自查、自检工作,逐步完善计生办的财务管理体系。

三、严格执行计生预决算。

今年,计生工作切实做到“三优先三确保”。“三优先”:一是优先研究人口计生经费;二是优先解决人口计生项目经费;三是优先落实解决人口计生手术经费;“三确保”:一是确保人口计生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二是确保在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计生服务室的建设经费;三是确保计生岗位津贴按时发放。全面兑现社区独生子女保健费。在镇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4.6万元全面兑现社区独生子女费,提高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率。今年,计生工作镇财政已投入近160多万元用于计生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了计生阵地建设。投入120多万元建设好了栖凤渡镇计生中心服务站。投入10多万元新建太阳坌、南香、大丘铺村级档案柜地。投入8万元修缮街洞社区计生阵地,并配齐电脑、网络、档案柜等办公设施,极大程度的改善了镇、村两级计生办公条件,有效地保证了我镇计划生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2篇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管理;血糖变化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2(b)-011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multiple health education management ways on th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ombined with the chronic disease clinical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community thus providing basis for making the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100 cases of diabetes patients with the new health files in community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the daily living habits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after the 12-month, and the fasting blood sugar and blood sugar data change at 2 h after dinner were compared and measur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living habits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fasting blood sugar, 2 h blood sugar after dinner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Conclusion The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of patients, which is of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to controlling the blood sugar level of patients.

[Key words] Diabetes;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management; Blood sugar change

人饮食结构的改变、少动多坐等多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4.15亿,2型糖尿病占全球糖尿病病例的90%。我国患者人群发病率高达9.6%,居世界第2。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终身性疾病,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可引起慢性并发症。IDF提出糖尿病综合管理5大要点(俗称“五驾马车”):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2]。但是,由于缺乏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血糖控制不良,发生严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普遍依从性差,常规化、制度化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才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3]。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糖尿病防治的一项基本内容[4]。为研究健康教育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该中心对新建档案管理100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主要是普及基本健康知识,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良好控制血糖。现将健康教育干预和临床观察疗效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该中心建档,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男48例、女52例;年龄40~82岁;病程2~10年;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上30例、初中以下70例),建立慢病档案进行健康管理,患者行动方便能坚持随访,愿意参加健康教育活动。

1.2 方法

全面收集患者信息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基本资料、日常生活习惯和病情资料等。指导患者遵照医嘱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注意控制饮食和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定期参加该中心举办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社区医生定期电话或门诊随访,对患者进行血糖检测及用药指导,加强医患沟通。经过12个月一系列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管理,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良好,患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

1.2.1 健康教育措施 ①讲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等知识。②进行饮食指导:让患者了解控制饮食的目的和意义,说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和方法。指导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合理搭配3大营养素,合理控制总热量。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多食高纤维食物,戒烟限酒。③体育锻炼指导:讲解运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根据自身年龄、病情以及身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如走路、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家务劳动等。指导餐后1 h以一定速度步行,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发生低血糖。④指导用药:嘱咐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购药,讲解正确服药的重要性。严格遵守医嘱,定时、定量、按规定服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对胰岛素治疗患者,讲解注射方法、部位、时间及胰岛素储存方面的知识,讲解低血糖反应的症状、预防和处理方法。⑤定期监测:指导定期监测血糖和各项生化指标,观测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药量及饮食。⑥心理指导:糖尿病是终生性疾病,多数患者会产生悲观、失望心理,不利于控制血糖。要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消除消极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让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病情,督促家属积极参与健康教育,让患者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积极控制病情的发展。

1.2.2 健康教育形式 ①发放宣传资料:将诸如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变换表、健康教育处方、日常护理等知识做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发放给患者及家属,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②集中授课:每月进行1次有关糖尿病知识的讲座,并解答患者的疑问。通过讲座的形式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认识糖尿病的危害,提高治疗管理的依从性。③个别交流:进行个体化和差异化指导,通过随访与患者面对面或电话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综合治疗情况,收集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资料。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患者不正确的认识及治疗方式。④座谈交流:组织糖尿病患者互相交流治疗体会,互相监督治疗效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12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比较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习惯形成情况(见表1),比较干预前后患者血糖变化情况(见表2)。干预后患者日常行为习惯(饮食控制、适量运动、体重控制及戒烟限酒)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系列健康教育干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教会患者自觉进行自我管理,是患者控制血糖、预防相关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该研究认为:①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糖尿病治疗影响因素多,由于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早期症状不严重未引起足够重视,部分患者严重依赖药物控制血糖,忽视非药物干预的作用,未注意饮食治疗和运动锻炼。一些患者未严格遵医嘱用药,导致血糖长期不达标,导致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社区卫生服务针对这些问题给予相应干预,是医院治疗的有效延续,重点在培养家庭治疗、患者遵医行为、良好生活惯养成等方面。②健康教育是终生服务患者的工作。综合性医院的医生每天面对大量糖尿病患者,很难有时间详细告知患者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仅能告知患者需要规律服药,经常监测血糖,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等,没有时间告知患者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等。社区卫生服务实施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终生服务,就能满足患者的需求。③健康教育是系统干预活动。社区卫生服务实施的糖尿病健康教育不只是简单的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为患者系统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服务。主要体现在评估患者基本情况,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面对面宣教、集中授课、发放宣传资料、社区义诊、电话及家庭随访等),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参与自我保健。

[参考文献]

[1] 代庆红,王忠东.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206-208.

[2]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743.

[3] 王滟,迟家敏,郭慧琴,等.从病人依从性提高看糖尿病教育的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0,3(2):134-135.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结果与分析

2.1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WwW.133229.coM

2.3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第4篇

【关键词】中医;预防;保健;社区;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28-02

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敌深入,社区群众对疾病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预防保健是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预防保健在目前医疗机构中的社区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在社区医疗服务中越来越得到认可与重视[1]。本文就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做如下分析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随机选取社区群众2000名,其中男1100例,女90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52.6岁;学历有高中760例,大学以上540例,中专420例,大专280例;无病人群1050人,有病(包括各种急慢性病)950人。

1.2方法在随机选取的社区群众2000名后发放中医预防保健知识问卷,内容包括中医预防保健基础知识,对中医预防保健基础知识的知晓度、认可度及接受程度等相关社区服务知识。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以x2,P

2结果

由上表1所知,中医预防保健知识问卷调查人群结果分析显示,问卷回收率100%,知晓度有病人群86.3%,无病61.9%,高中43.2%,大学以上95.6%,中专75.9%,大专85%;认可度有病人群73.1%,无病55.4%,高中38.0%,大学以上90.6%,中专71.7%,大专75.7%;接受度有病人群85.8%,无病59.5%,高中34.2%,大学以上92.8%,中专70.9%,大专86.4%;结果分析显示有病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认可率及接受程度均高于无病人群,而且随着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的提高,越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作用认可和接受,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

3讨论

3.1中医预防保健指导原则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继承和创新中医优秀医疗文化,弘扬中医特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丰富发展中医“治未病”理论与预防保健实践[2]。不断完善中医特色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的独特作用,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3.2中医预防保健理论基础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的生理功能一旦失调,或受疾病等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腑功能失去协调关系,就会发生阴阳失调,动态平衡发生病变。而中医预防则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未病为主要法则,重在保健。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顺应四时气候、外界环境不同的变化加强保健防病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3]。这种“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论在中医整体观点的指导下发挥中重要的预防保健作用。

3.3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本组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在社区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有病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认可率及接受程度均高于无病人群,而且随着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的提高,越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作用认可和接受,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中医预防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治未病”为指导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医疗健康文化元素,长期以来在保障和预防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健康及养生观念变化,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知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②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深化,积极探索和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是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预防保健作用。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优势,保障和实现人民健康权益,为全面建设小康及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生产力基础;③中医预防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在社区服务开展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是以中医“治未病”为基础理论,坚持以个体健康状态为中心,规范地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是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反映个性化、系统化、全程服务化及切实保证服务质量的新的医疗服务模式;④中医预防保健的开展是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4]的指导下以现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要依托,按区域需求进行规划,设立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利用各种医疗资源,发挥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的作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光荣,施永兴,潘毅慧,等.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9:110-119.

[2]王思成.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预防保健体系构建思路及公共卫生政策措施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9):851-853.

第5篇

社区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学管理和有效使用社区档案,对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给社区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模式和思路,同时也为社区档案工作者带来严峻的挑战。为适应社会发展,实现社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社区档案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高档案业务和信息技术素质。

    一、提高社区档案工作者素质的紧迫性    社区作为基层部门,其档案管理模式往往存在滞后性的特点,社区业务联系无法做到及时、准确。而且,社区档案管理者多是老、弱、病的女性人员,多存在文化水平低、责任心不强,且多兼职的状况,容易造成档案更新不及时、存在错误以及档案交接不完全等情况。而在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发展和运用,社区档案工作也从传统手工式的实体管理模式向现代档案的信息管理模式转变,档案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将成为趋势,档案工作者要承担起社区档案资源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开发、传播、利用的重要角色,要具备一定现代科学技术能力的档案专业人才。同志也曾指出:“现代档案工作者一定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都要掌握一点,还要学习一点外语,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对档案工作者的要求。”

但是目前社区档案工作者的整体文化水平、技术掌握程度距信息时代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距离,无论是在档案专业技术程度还是信息工具运用能力,甚至在思想观念上他们都没有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情况势必影响我国社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所以我们在大力开展社区档案资源信息化同时,更要提高社区档案工作者素质。   二、信息化时代社区档案管理人员需提高的新技能   信息社会下,社区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档案学的业务知识,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如广博的知识结构,英语应用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等能力。

1、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档案部门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工作的重点,但社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现代化技术支持外,还需要在社区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业务上不断探索。所以档案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勤于思考,变通思维,大胆实践,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社区档案资源信息化工作不断完善,使社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2、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的重要性在社区中也日益显著。在信息时代,网络拉近了社区与其他地区甚至是其它国家的距离,档案工作者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也日益增多,这为社区档案工作者提供了一条了解国内外社区档案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水平的良好途径。这就要求社区档案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同时,外语也是档案工作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内容,它是档案工作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工具。为了切实把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做好,档案管理者必须积极加强外语知识的学习。

3、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能力

社区档案管理人员在现代化的信息档案工作中,必须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的理论和网络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好计算机、英语、和网络知识等基础综合素质。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更快、更好地为开发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奠定基础。有了基本的网络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理论,还要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科学地归纳、分类、鉴别、筛选、分析相关的档案信息;还要有一定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切实解决信息时代的一系列新问题,这是信息技术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同时,也要有一定的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涉及交流的模式、内容、特别是方法、途径等。

      三、如何提高社区档案工作者素质    1、社区档案工作者要再提高认识    社区档案工作者要切实提高认识,真正认识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对社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作用。要全面认识社区档案特别是信息化社区档案的价值作用,摆正心态、树立责任意识,切实找差距、补不足,转换角色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要自觉学习先进知识、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管理等知识,努力掌握好外语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坚持长时间多种类学习,让自己可以顺利应对社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2、在职档案人员培训要再强化

第6篇

关键词: 用人单位 执业能力 教学改革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能力的反馈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能力评价要素,我们列举了14个方面,列出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档指标。通过数据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能力表现评价满意,没有非常不满意的评价,特别是对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给予充分肯定,个别用人单位提出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应增强,具体见图1。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反馈

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时,我们将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分为8个方面,也列出了5档满意度指标。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评价为满意,没有非常不满意评价。特别对毕业生的专业应用技能、专业前沿知识、专业理论基础、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评价为100%满意,一些用人单位指出了应加强毕业生对人文社会知识、社会实践和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如图2所示。

三、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赴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希望和建议,其中有13.03%单位提出需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17.77%的单位希望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12.80%的单位建议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13.74%单位建议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12.80%的单位提出设置动态调整,满足社会发展需要;11.51%单位建议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8.06%的提出加强学生人生观、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的培养;6.04%的单位建议加强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训练;3.79%的单位提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3所示。

四、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以能力为中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按照医学生在职业道德、交流技巧、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基本技能、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社区卫生保健、终身学习、创新能力八个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制订课程改革计划。

2.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允许部分优秀学生转专业,打破“一报定终身”的大学专业选择格局。

3.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全校分散的实验教学资源集中起来,建立实验教学中心,构建由实验教学中心统一管理的实验教学创新平台,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整合实验课程,创新实验内容,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编撰系列的创新实验教材,整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第7篇

【关键词】:三年制;临床医学;教程情况;改革

【中图分类号】R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1

近段时间来,中国很多医学院校都启动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程系统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由以往的三版块过渡为两版块(基础、实践),但仅仅在以科目为核心的教程模式上实施了改革,这部分改革只对基础课与临床课实施精讲,无法摆脱传统教程系统而单独存在。国际上1950年启动的以医学教程整合为核心的教程系统改革现已处于极为核心的地位。美国哈佛医学院开始着手进行创新改革(综合教程规划),把医学与人文、基础医学各科目间、基础医学与临床诊疗进行交叉研究,以知识模式为纽带把医学相关科目整合成一个系统。

一传统教程系统的缺陷

目前,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教程系统尽管实施改革,但基本思路并未突破从基础到临床、理论到实践的教程框架,其教学核心依然沿用生物医学模式。

(一)教程系统模式落后

全科医学从1980年传到我国以后,发展极为迅速,截至2018年年底,国家已培养出一支30万人的全科医师队伍,为国家深化医改、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队伍支撑。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培养服务社区和农村的全科医师,中国目前全科医师的工作内容是以“六位一体”服务为核心的,但全科医学的教程系统依然沿用以往的临床医学专业系统,其知识体系依然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缩编版,并未形成以全科医学培养目标为导向的独立教程系统,教学目标中无法体现“六位一体”的全科诊疗工作观念,更缺少进行本岗服务所需的核心技能,[2]无助于培育基层必需的实用类专才。

医学生最终要走向实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立足基层,满足人民基本卫生需求的全科类技术运用通才。然而醫学专业大部分教程仅着眼于教程本身,并未考虑以后的工作实践与运用。教学中讲授具体疾病时,基本是按部就班的套用定义、病因、发病情况、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测、诊疗与鉴别诊疗这个模式实施教学,这套教学模式与工作具体情况差别很大,致使学生在毕业后迈入工作岗位,依然要进行很长时间学习与适应。

(二)实验课与选修课设置缺少创新

教程设立依然根据基础到临床、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稳步推进。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因学制原因,教程设置上缺少变通,往往采用本科课程的缩减版。

教学中因课时所限,重教学轻实验,甚至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压缩实验课时,实验课多以验证性为主,实验课中未完成对学生创造力探索力的培养和发现;因必修课课时所限,为完成相应培养目标,一部分学校未考虑三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创设大批的选修教程。[3]因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实验课及选修课的设计,授课方式等多种原因,实验课与选修教程的开设并未达到预计目标。

(三)实训系统脱离基层医疗实际

我国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始于1999年,初步形成东部及发达地区以“5+3”为主、中西部及偏远地区以“3+2”为主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师是各类医学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办学目标。如何为城乡各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宽口径,用得上的全科实用类医师,是各类医学类院校实训课程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大问题。现今的实训系统是在学生大学二年级的5月份进行完理论课的期末考试,便开始以医院为主要实训地点的实训期,实训的时间从大学二年级当年的5月份至大学三年级的5月份,历时12个月。传统的实训教学就是安排学生到二级以上的医院进行轮转科室,通常是内科3个月、外科2个月,妇科2个月、儿科2个月、急诊科1个月、重症科1个月及传染病科1个月,医院根据实训大纲,由相关科室进行相关实训考核。这种实训考核系统看似面面俱到,但最大不足是忽略临床专科医师与全科医师培养的差异,忽视全科医师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主的六位一体工作模式。

(四)毕业考核未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要求保持一致

现行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考生应在医院试用期满1年后以医院为单位报考医师资格考试。而实践技能考试是考生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第一部分,实践技能考试不合格则不允许参加理论考试。

现今大部分医学院校对于三年制临床医学毕业生的毕业考核采取毕业理论考试和医院实训考核相结合的制度。毕业理论考试在学生实训返校后一周内进行,以内外妇儿常见病为考试范围,考试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问答题形式出卷,这种考试形式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以五选一为主的选择题考试形式相差很大,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而实训部分的培养则完全或大部分依赖于实习医院,造成学校在实训教学管控方面存在一定程度脱节。

二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程系统改革策略

(一)突破传统模式制约,以课程群构建完成教程系统模块

现行以科目为核心的教程系统有利于学生体系化地解读理论,却无助于学生化解基层卫生岗位中多科目交叉性临床问题。依照国际上教程系统改革目标,以课程群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三年制临床医学教程系统,把有关内容与有共同教学规律的几门课程进行计划整合,融合一体组成相关的课程群。通过课程群内部的整合,处置好教程间的相互关联,避免重复工作,强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程的结合。[5]将临床医学专业的科目整合成五个课程群,第一是医学基础知识课程群,包括人体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第二是临床与基础相融合的课程群,包含临床生理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病理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药理学等;第三是临床专业课程群,包含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五官科学、中医学、精神病学等。第四是医学技术课程群,包含诊断学基础、影像学等;最后是医学人文学课程群,包含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区卫生服务等。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科目整合成五个课程群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全科医学与社区诊疗岗位能力需要为目标,以体系为线索,以脏器教学为重要内容,以课题为核心的教程模块,即医学基础模块,系统疾病诊疗模块,临床应用技术模块、医学人文素养模块、社区卫生服务模块。

医学基础模块又分为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基础两个子模块。基础医学知识模块主要以医学基础课程群的科目为主,包括人体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奠定医学生基本的知识框架;临床基础模块以临床与基础相融合课程群的科目为主,包含临床生理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病理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药理学等,此模块的课程都可以与临床具体病例相结合,授课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相关临床应用中讲授基础知识,强化课堂授课效果。

系统疾病诊疗版块以临床专业课程群科目为基础,脏器为线索,以系统为纲目,依照形态机能、病痛诊疗的框架构建知识系统,突破基础与临床、临床各科目间的限制,依照全科诊疗的程序来创设教程;临床应用技术模块是医学技术课程群科目为基础,以常用的诊断方法和实验室检查为纲目,将各科目常见病及适应症融入到检查技术中去;以疾病带动相关检查技术的理解与运用。

医学人文素养模块分为医学人文和综合素养两个子模块,医学人文模块是为满足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中所需要的职业自觉性、团队合作、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卫生法规、医院管控与心理学等实际需要所设计;综合素养模块涵盖语文、英语、计算机、体育等教程,并将社区诊疗服务中医院公共卫生管控系统的基本操控融合到计算机教程中,将科学健康运动结合到体育教学中;[7]社区卫生服务模块是基于中国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而设立,学生应熟悉社区诊疗中全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掌握全科诊疗的医疗思维模式与社区基层诊疗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提升其对社区常规健康难题与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二)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目标,完成实验课与选修课教程创新改革

依照教学对象立足于社区全科岗位的实际情况,变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医学理论教程和实验教学课时比值从5:1比例增大到3:1。将分散于各个科目中的试验项目变更为三个实验模块:医学形态学实验模块、医学机能学实验模块、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模块。医学形态学实验模块主要观察性描述性实验为主,涵盖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原微生物学等课程;医学机能学实验模块主要以动态性,验证性实验为主,涵盖临床生理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药理学等临床基础学科实验;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模块以病理生理学、病理形态学及生物化学相关实验为主,着重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探究能力及综合实验能力;实验课教程改革要以实验教程三大模块为基础,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科研创造力的培育,通过医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来不断深化对医学理论的认识和思考。

选修课教程改革要以拓展知识面,强化前沿、新兴交叉科目相关研究为切入点,建立与素质培养相对应的选修课系统。选修课课程的设置要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设置前要和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进行调查问卷,真正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心声与需要,建立起深受学生欢迎,切合学生今后实际需要的选修课程系统。学校可适度缩减医学技术模块及医学人文素养模块相关必修课课时,开设医学前沿技术及公共人文类选修课。医学前沿技术类选修课以医学前沿技术为主线,以临床为导向,提高学生临床兴趣和探究能力为目的,进行相关选修课的设置;公共人文类选修课则是把人文学科与医学学科有关课程互相滲透,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为初衷进行相关选修课的布局。[8]

(三)以全科医师培养为引导、社区为基础,完成实训系统改革

实训系统改革就要尝试将传统“学校教育+医院实习”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过渡到“学校教育+二级以上医院实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疾病防控中心实习”的培养模式。二级以上医院实训要让学生掌握对常见病(含急症)、相关疑难病及常见重症的规范化诊疗及分诊能力,实训一般安排6个月,即内科2个月、外科1个月,妇科儿科1个月、急诊急症科1个月,中医科1个月;此期间实习主要为毕业实践考核及毕业后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打基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训就是让学生掌握社区人群常见病诊疗、慢性病的医疗康复、高危人群干预、社区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及计划生育等相关技能,实训一般安排5个月,具体分配如下:常见病诊疗2个月(内科1个月,外科妇科儿科1个月)、慢性病健康管理及高危人群干预1个月、中医药及康复医学1个月、社区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及计划生育1个月;此期间实训主要是立足于基层,让学生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

疾控中心实训一般1个月,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科医师都是最早接触相关患者并或者第一手信息,疾控中心实训就是为提升学生们作为全科医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掌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报告分析相关程序及自我防护相关能力。

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为遵循,构建科学高效的毕业考核系统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所必需的通行证,临床医学专业教程改革的初衷也是让学生尽快通过资格考试,实现择业就业。而毕业考核系统对学生学习实训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实现毕业考核系统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高度契合,是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因就业率偏低,许多学生在实习阶段都在准备专升本考试,专升本考试科目是生理病理及英语,和学生实训阶段所学内容脱节。医院及带教老师因繁忙的临床诊疗对实习生的管理也不可能像学校一样严格,导致学生实训阶段人才培养质量有所下降,学校只有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建立毕业考核系统,才能倒逼学生们重视临床实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考核系统仿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形式,分为实践技能考核与笔试考试两部分。实践技能测试建立试题库,试题来源以近二十年医师资格考试助理医师实践技能操纵真题为基础,至少保证题库中选择题题量不少于500道,其相似相关考点的自编考题不少于500道。学生采用随机抽签方式进行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满分100分,模拟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分为三站,第一站考核临床思维能力,分值60分计时40分钟,包括心肺听诊8分、心电图诊断7分、影像诊断6分、病史采集15分、病例分析22分和医德医风2分计六大部分;第二站是临床体格检查分值20分计时15分钟;第三站是临床基本操作分值20分计时10分钟;实践技能考核以60分为及格线,第一次考核不及格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则不得参加毕业笔试考试,延缓毕业。

毕业考核系统笔试部分建立计算机试题库,试题来源以近二十年医师资格考试助理医师笔试真题为基础,至少保证题库中选择题题量不少于6000道,相似相关考点的自编考题不少于6000道。测试采用电脑按照相关科目占分比值自选习题,每次选题300道,分为基础知识笔试和临床知识笔试,每场150题计150分,时间150分钟。笔试成绩以两门合计180分为合格线,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则延缓畢业。

第8篇

【摘要】 目的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保健知识的认知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知识调查问卷,对其基础、监测、运动、饮食、药物知识五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总体知识水平得分较低,基础、监测、运动、饮食、药物知识答对率依次为73.51%、20.68%、45.2%、54.3%、52.4%。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对其知识知晓率总体水平较低,广泛开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知识宣传教育,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老年人;糖尿病;保健知识

糖尿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在过去 20 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近5倍[1]。而老年人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终身性疾病。它已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我国卫生部已将糖尿病列入“十五”国家重点防治疾病之一。国际糖尿病学界的专家们指出, 除了继续探索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外, 加强教育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防治糖尿病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知识调查,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

1临床资料

1.1对象随机调查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4月-5月60岁以上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50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所选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糖尿基础、饮食、运动、药物、监测知识5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若干小题。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老年糖尿病患者对其知识知晓率总体水平较低,详见表1。

表1糖尿病患者知识问题正确回答情况(n=50)

项目总题数正确回答例数百分比/%

错误回答例数百分比/%

基础知识4项20014773.515326.49

饮食知识3项1508154.36945.7

药物知识4项20010552.49547.6

运动知识3项1506845.28254.8

监测知识4项2003120.6816979.32

3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基础知识方面,有73.51%的老年患者知道相关知识,26.49%的老年患者完全不知道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这与老年人的年龄、接受知识的能力、经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饮食知识方面,有54.3%的老年患者知道饮食的注意事项,有45.7%的患者不知道饮食和糖尿病的相关性。这和个人沿用多年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老年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健康管理的意识不强,不遵医嘱也比较常见。

在药物知识方面,有52.4%的患者知道降糖药的正确服法和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有47.6%的老年患者对其知识不了解。主要是缺少了解用药知识的途径及信息,老年人记忆力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下降,不按时服药,漏服药也时常发生。

在运动知识方面,有45.2%的患者可以合理的进行运动锻炼并知道如何应对运动过程中的低血糖反应,有54.8%的患者对运动知识知之甚少。很多老年人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可行的锻炼,缺少相应的指导。很多老年人对运动的兴趣也相对缺乏。

在监测知识方面,有20.68%的患者可以正确的监测血糖,并可以认识到监测血糖的重要性,有79.32%的患者平时没有认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忽略了血糖的监测。这与老年人对监测的重视度及其意义了解甚少有关。

针对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应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并不断调整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主要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的基本知识、降糖药的正确选择和使用、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糖尿病病人的自我保健和活动指导等。告诉患者合理饮食对糖尿病防治所起的重要作用,坚持低盐、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饮食,并让患者认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的目的。对于有一定文化知识且视力良好者,护士可将有关糖尿病的科普知识介绍给他们,或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小册子等不同方式,因人施教。还可根据不同患者的问题开出健康处方交给患者。

本调查结果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比较缺乏,且预防观念比较淡薄,这与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难以改变沿用了多年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且多数糖尿病患者症状不明显,这使得他们容易忽视糖尿病的危害性,从而淡化了自我管理意识,应该加强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干预不良的生活方式,这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及减缓糖尿病进展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

[1]罗宏斌,吴炜戎,冉燕雪,等.社区不同人群糖尿病知识知晓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2(21):67.

[2]蒋国彦.老年人糖尿病的防治[J].中级医刊,1997,24(3):20.

[3]Ervell J.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ts role objectives 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s [J]. Medicographia, 1995, 17(2):24

[4]黎喜莲. 我国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研究现状[J]. 当代医学,2009, 27( 15): 136-137.

第9篇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为1%-2%。[1]该病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血管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它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健康及生存质量。由于医护与患者交流不足,患者普遍对糖尿病知识缺乏,致使糖尿病患者急、慢性并发症不断发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基础措施之一,其目的是使患者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本知识和危害性,接受正规治疗,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和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尤其对2型糖尿病人必须强化健康教育,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内5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初步探讨其对糖尿病患者生活及血糖水平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4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在50-75岁,平均年龄61岁。文化程度:文盲:5例,小学:26例,初中:15例,高中以上;8例。均为社区2009年6-10月的老年人查体中查出的2型糖尿病人,皆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用糖尿病药物治疗,同时对他们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指导;对照组22例,只用常规药物治疗,未接受健康教育指导。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方面无显著差异。

1.2健康教育内容

1.2.1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使其对糖尿病病因、影响病情的因素、病情控制方法及预后等有关知识了解。

1.2.2心理护理指导由于病人都是偏远农村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认识不足,表现为满不在乎,不注意饮食,不坚持用药。针对此种情况,认真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定义、并发症,及不坚持治疗的后果。与患者家属交谈,争取得到家属的配合与支持。

1.2.3饮食指导向患者强调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是饮食治疗,必须重视规律饮食,严格控制饮食,合理调节饮食结构,放弃不良生活方式。

1.2.4休息、运动指导为患者制定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运动计划,运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可选择步行、慢跑等。运动时可携带一些糖果、含糖食品,若出现饥饿、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服用,如症状不缓解应请求救护[2]。

1.2.5用药指导对病员及家属进行用药指导,使其了解降糖药的种类、正确服用方法、剂量和可能发生的副作用等。

1.2.6糖尿病自我监测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建议患者购买血糖仪,教会每位患者正确使用血糖仪,定期检测餐前、餐后血糖,认真记录结果,并及时反馈给医生。

1.3健康教育形式与方法

1.3.1内科门诊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对32例2型糖尿病人进行身体状况、社会心理状况评估,根据评估所得的资料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1.3.2社区糖尿病患者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年龄较大,在门诊就诊时间有限,获取糖尿病相关信息少,对知识需求量大,健康教育小组的人员,每月两次进入社区集体授课、操作演示,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给患者查血糖、尿糖,掌握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

1.3.3开通糖尿病知识咨询热线,随时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1.3.4发放有关饮食种类、数量的图片,把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印成小册子,让病人随身携带。

1.3.5了解患者对疾病的态度,自我管理的技能,对患者做出瞬间评估,懂得患者的迫切需要,及时评价教育效果。

以上措施,护理教育小组人员持续进行了5个月。

1.4评价标准①糖尿病有关知识≥60分为及格。②血糖、尿糖监测结果按糖尿病控制标准规定:血糖以空腹血糖为准,按定量进行统计,尿糖按定性统计。优:空腹血糖8.1mmol/L,尿糖(+++)以上。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比较(χ±s),见表1,显示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第10篇

随着当今世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不再被动的接受治疗和护理,而是更多的渴望主动去了解与自身疾病相关的知识并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而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且难以治愈、容易反复发作,单纯依赖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不能长期控制哮喘发作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在进行常规性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还应该对社区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增加一些系统的、有一定深度并符合支气管哮喘家庭治疗和护理需求的内容。

1.1病理生理知识,“防大于治”,向老年病人及其家属仔细讲解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知识、发病机制及发病因素,如疾病好发的季节在春秋季或者寒冷时节,吸入物、感染、食物、气候骤变、精神和药物因素等都可能成为其致病原因,疾病的特点为易反复发作等,使病人和家属能够在了解疾病病理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做好预防保健和治疗工作。

1.2用药指导知识,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必须坚持长期合理用药。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坚持长期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定期按时服药,纳入到病人日常生活的常规工作中,必须做到:能够说出送服的每一种药的药名、用法和使用注意事项,并正确服药。特别是急性发作期,要做到忙而不乱,严格控制用药量以免发生药物的不良反应。

1.3观察发病征兆,结合录像,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便能更好地观察发病的征兆,例如胸部紧缩感、喉咙发痒、干咳、胸闷、呼吸不畅、精神紧张等。

1.4休息与适量活动

1.4.1急性发作期护理哮喘急性发作期要求病人卧床休息,采取适合呼吸的坐位或半坐卧位;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以防止加重病情。1.4.2缓解期护理哮喘症状缓解后嘱病人继续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以便恢复体力,同时注意防寒保暖并防止呼吸道感染。结合老年病人年龄、自身的生理体质特点、目前健康状况、锻炼目的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等综合考虑,正确的制定适当的体育运动方式,量化运动,通常选一些体力负担不大、动作简单易学、变化不复杂、不过分低头弯腰的项目,如指导病人平日可于小区内漫步、打太极拳和门球等。避免剧烈运动,如足球、篮球等。注意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2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保持老年居室良好的通风条件:每天至少2次,每次至少30min;适当的温度(夏季24℃~26℃,冬季18℃~22℃)、湿度(50%~70%)。

3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

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饮食宜足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低脂、低盐、低糖、适量的纤维素以及多种无机盐(包括必需的微量元素)、清淡少油、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忌辛辣刺激,禁烟酒,多饮水。多吃豆类、蔬菜水果、含碘海产品;少吃动物脂肪和内脏、糖和甜食、盐,分配方式:早餐好、午餐饱(适量)、晚餐少。

4建立正常的心理平衡情绪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导致的气道反应性增加的疾病,其发作具有可逆性、突发性和反复性等特点,摧残老年病人的身心健康,故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常有过分依赖、幼稚、希望别人特殊照顾、情绪不稳易急躁、失去耐心等性格特点,而情绪激动、紧张或不愉快时易引发哮喘发作。故鼓励病人及其家属积极参加相关疾病知识讲座等活动,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控制哮喘。

5普及就医意识

社区工作人员应对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进行健康档案的管理,社区医生应该主动深入社区义务咨询和诊治。要求病人至少每月到门诊就诊1次,特别是哮喘容易发作的季节,针对危险因素制订健康计划并指导其在家庭中采取适宜的措施,告知病人,若哮喘发作时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呼吸微弱、口唇发绀、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出冷汗等症状出现,应立刻送医院治疗。

6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形式

第11篇

1.1全科医学定义

全科医学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思想,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的有关内容进行综合,提供社区为范畴、家庭为单位、个人为中心医学服务的一门高层次的医学专科。

1.2全科医学的原则

1.2.1医疗体系门户的责任原则:一般认为,在1000名健康人中,约750人有健康问题,其中仅一人需住大医院,5人需专科医疗,9人住一般医院,约250人可由全科医学培养的全科医生(GPs)治疗。因此,全科医学的首要原则即是守好医疗体系的门户。

1.2.2明显特征的全科服务原则:包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格化,即新型的医患互动关系服务(希波克拉底语“了解你的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们患什么病更重要”);考虑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层面、服务范围及服务项目的综合;对个体从生前到临终关怀的持续;多方合作的协调;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可靠的可及。

1.3专科医学与全科医学、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区别。

2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准则

2.1全科医生培养的基本原则

2.1.1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管理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策划和维护患者的健康事务,并能负责医务所的运作和管理。

2.1.2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诊疗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负责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治和提供连续性、全方位、全过程(包括疾病的早期发现、干预、康复和临终服务)的家庭卫生、医疗、保健服务,在社区内解除疾病的困扰。

2.1.3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协调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在病人需要时,负责为其提供协调,包括动用家庭、社区卫生资源以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与专科医生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关系。

2.1.4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咨询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提供健康和疾病的咨询服务,认真听取和体会病人的感受,通过有技巧的沟通与病人建立信任,对各种有关的问题提供详细的解释,并指导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自我保健。

2.1.5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支持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通过各种方式,协助服务对象适应疾病和健康需要,全力以赴支持患者克服困难。

2.1.6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教育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形式,对服务对象随时深入细致的健康教育,保证教育的全面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并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

2.2全科医生应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2.1全科医生应有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思维:一个人患病的整个过程包括:觉察到一些不连续的机体功能障碍觉察到一些连续的机体功能障碍尝试某种程度的自我保健以家庭服务为第一线的外部资源利用其他非专业的外部资源求助于职业性的非医疗资源医生诊视诊断性评估处理计划结果(治愈、慢性病、死亡)。

2.2.2全科医生应有了解各个层面的相关知识:在个人层面,全科医生应有医—患关系动力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熟悉个体正常发育及人类行为的知识,了解人类易感的健康危险因素,了解用筛检方法早期诊断疾病;在家庭层面,全科医生应有病人—家庭相互关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掌握与病人、病人家属和其他人交谈以获得有效信息的技能;在社区层面,全科医生应有了解心理、社会、环境、职业、经济因素的知识,了解卫生资源对疾病影响的知识,了解疾病对社区和人类生态学影响的知识,了解家庭及成员对社区影响的知识。

2.2.3全科医生应有处理短期健康问题和持续性保健措施的知识:包括能迅速机敏进行急救处理,能熟练提供慢性病长期连续性照顾,能向病人解释各种合并症并及时预防和处理,有康复方案设计和康复技术的知识。

2.2.4全科医生应有对待健康问题的整体观点,并有预防保健的态度和技能:即对个人问题的预防态度,理解三级预防思想,具备疾病预防知识和设计个人保健计划;对家庭问题的预防态度,制定家庭预防时机,预测家庭健康问题;对社区问题的预防态度:了解社区流行病学和预防时机,关心支持社区干预措施。

2.2.5全科医生应具有家庭医生的责任感。

2.2.6全科医生应有认识到继续医学教育的需要。

2.3全科医生职责范围

2.3.1医疗服务:包括常见的内科、儿科、妇产科疾病,不需住院的外科疾病,慢性病和心理问题。主要内容:(1)门诊项目:建立健康档案、对病人诊疗、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健康教育和咨询、门诊登记和统计、随访观察;(2)会诊和转诊:对病人有效的会诊和转诊是社区卫服务的重要内容,既要及时的实施会诊和向上级业务部门转诊,又要有制约措施促使在上级医院的康复病人返回到社区治疗;(3)建立家庭病床。

2.3.2护理服务:主要内容:(1)门诊护理:接诊分诊和预约,建档和统计,实施门诊检验和治疗操作,慢性病人随访。(2)家庭护理:实施各项家庭治疗,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教育动员病人家属理解病情并参与病人管理;(3)社区护理:参与特定人群健康目标管理,负责社区健康教育,利用各种社区资源服务于全科医学的发展。

2.3.3预防保健服务: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特殊人群保健,疾病筛检,慢性病管理(内容:种类、内容、传单、教育活动、建卡、整体干预评价、计算机管理)、家庭保健合同(完善—制度化—与保险系统接轨)。

2.3.4康复服务和善终服务:(1)康复服务是针对慢性病患者、伤残老人和老年患者进行的治疗和训练,使病人最终在身体、心理、社交和职业上获得最大的潜能;主要内容包括:康复评价(理化因子疗法、中医疗法、辅助用品、心理干预)和组织工作(家庭、社会支持,自助小组)。善终服务是指对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的危垂病人进行的一种特殊服务,使其获得平静舒适尊严的死亡;主要内容包括:死亡教育(权利、反应、解释、安慰)、止痛与支持疗法、多方协作关怀(随访、护理、目标设计、价值与社交能力提高)、家属居丧期支持。

2.3.5健康教育:要适时宣传一般生活健康常识,常见病防治和合理用药知识,进行营养饮食卫生教育和帮助患者合理选择膳食,进行卫生运动教育,制定合理锻炼计划,进行心理教育和适时得到正确的心理疏导及心理咨询。

3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3.1全科医学培养模式

3.1.1基础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对象是全科医学管理者,包括医院院长、防保科科长、家床科科长;目的是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明确全科医学的意义,掌握全科医疗服务的特点;从而为其决策全科医学服务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3.1.2技能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在职医生,包括全科医生和部分专科医生;由于这些学员都已接受过医学院校的正规培养,故全科医学的培养目的是按全科医学的要求,进行补缺和充实,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

3.1.3学历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中专学历较年轻的在职医生,经过成人高考后入学,通过3年正规全科医学学习,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并授予一定学历。

3.1.4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对象是参加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后入学,经过3年(专科)和5年(本科)的全科医学正规学习,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

3.2全科医学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3.2.1对基础、技术培养模式,一般采用短期(3—6个月)的培养,用半脱产的形式,集中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最后经过结业考试,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

3.2.2学历培养要系统的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康复医学,采用全脱产的形式,最后经过学历考试,各格后发给学历证书。

3.2.3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是一新生事物,基本培养原则包括明确培养目标、明确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明确专业培养方法。

(1)明确培养目标: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基础知识,从而可利用专业知识对社区人群进行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服务。

(2)明确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主干学科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主要课程包括:病原生物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中医学、流行病学、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社区医学和康复医学。

(3)明确专业培养方法:全科医学专业培养方法要借鉴哈佛大学的“新途径”教改方案,即以问题为中心,实践为手段,社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专门学习传统医学教育课程未曾教授,但在全科医学临床实践中必然要遇到且需运用的各种技能。

4全科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4.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型的医学专科,它既不是通常认为的“赤脚医生”,更不是“万金油”。发展全科医学一定要加强领导,提高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将思想统一到全科医学教育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乃至卫生事业发展。同时,还应广泛宣传全科医学知识,让人们了解全科医学与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

4.2加强师资、教材和基地建设

合适的师资、适宜的教材是全科医学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对此,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学院校均应给予人才物的重点投入。同时采用边培养、边总结、边建设的方法,加速培养一批专、兼职教师,总结编写各种模式的全科医学教育教材,抓好全科医学服务试点和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4.3建立健全全科医师制度,提高全科医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地位

建立健全全科医师制度,是全科医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涉及医学教育、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和医疗制度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包括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体系、组织机构配套政策体系、医疗保险制度支持体系等“一揽子”政策措施体系。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分专题研究,尽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同时,对全科医生一定要提高其技术地位(业务学习和培训进修)、经济地位(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持续化的良好态势。

第12篇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 高血压 家庭医生工作室 药学服务管理

当前慢性病在社区中备受重视,家庭医生具有重要服务价值。社区中慢性疾病患者较多,其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仍不能全面满足社区人群的需求。慢性病属于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指病程长、发病因素较多、病情隐匿、长时间治疗未明显好转、无相关传染性证据的疾病称为慢性病[1]。临床上主要包含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往社区用药指导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社区人群对疾病知识和用药知识的认知度较低,现在社区实施家庭医生工作室方式进行药学服务管理,使社区人群合理用药,将病情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8月社区慢性病高血压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男30例,女35例;年龄50~74岁,平均(67.21±2.08)岁;病程1~10年,平均(5.66±1.36)年。干预组男32例,女33例;年龄51~75岁,平均(67.13±2.11)岁;病程1~11年,平均(5.67±1.3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以家庭医生为主,实施高血压防治工作,主要将家庭医生作为主导,实施高血压防治工作,对社区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实施相关疾病知识、治疗方法、药物服用方式和剂量等宣教[3]。⑵干预组实施家庭医生工作室和药学服务管理措施。(1)从治疗角度出发,将发病原理、预防工作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将健康知识向患者和家属进行普及。(2)依照患者实际情况,由专职药师进行管理,制定相关健康方案,对患者的合理用药情况予以记录。(3)将药物的种类、使用方法、剂量、时间等予以讲述,进而充分掌握用药情况,防止发生用药不合理情况,审查治疗方案,如发生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及时调整。以社区家庭医生和护理人员为工作中心,实施高血压防治工作。在社区全部人群中实施慢性病知识宣教,帮助社区人群建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从根本上预防慢性病发生。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定期随访干预,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和用药指导,重视运动训练,如跑步、散步、打太极、健身操等运动方式,帮助患者减重,为疾病恢复鉴定基础[4]。主要依据不同高血压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相应的合理、科学饮食干预,将食物的主要成分和作用详细告知患者,将不可摄入的食物予以告知,且将相关食物对应的不良反应进行讲述。尽最大能力获得患者和家属的支持与理解,针对使用降血压、降血糖药物治疗的患者,由家庭医生和护理人员将药物的基础知识告知患者,并告知正确用药方法,对其用药剂量进行严格控制,针对多种不良反应予以重视,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并实施治疗[5]。定期举办慢性病用药知识讲座,将慢性病相关发生因素和用药方法予以讲解,重点讲述用药注意事项。讲座结束后,可让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治疗方法和经验,由家庭医生对其进行指导,将用药错误情况予以纠正,保证社区慢性病患者用药安全性,进而提高预后效果。明确全科医护分工情况,根据医生排班,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预约,保证接受随访工作,主动指导患者在空闲时间进行就诊,将就诊的随机性和盲目性减少,将主动预约工作予以完善。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度、高血压复况、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使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量表对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69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使用SF-36量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高血压疾病认知度、高血压复况比较:干预组高血压疾病认知度高于对照组,高血压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高血压疾病认知度、高血压复况比较[n(%)]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0 8,P=0.002 4,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管理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管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讨论在社区中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属于政府给予社区居民温暖关怀的方式,现今此项工作逐渐开展,多种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逐渐进入社区,充分使用黑板报、宣传栏、公开信等方式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在社区外设置便民点,为社区居民免费测量血糖、血压、体检等,帮助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居民的健康情况和需求予以信息记录,为社区居民提供零距离服务。

家庭医生为社区人员提供健康管理服务,针对公众而言具有较高价值,维持稳定关系。社区首诊可将防治效果强化,使家庭医生对社区人员的健康管理水平提升。家庭医生工作室主要以家庭医生作为载体实施相关管理。据相关研究显示,社区人群对家庭医生缺少信任和了解,而当前社区人群对家庭医师的依从性逐渐提升,使高血压健康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以往主要以医生为中心,对社区居民实施相关健康管理和相应服务,方便居民,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仅以医生为主导实施服务,具有相关局限性。而实施家庭医生工作室方式药学服务管理后不仅让患者充分认知自身疾病和相关治疗方法,并重视患者的用药情况,帮助患者认知药物种类,将药物使用方式和相应剂量告知患者,同时将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告知患者,使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进而使药学服务管理水平提升。

综上所述,对社区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管理措施较为单一,且存在局限性,实施家庭医生工作室方式药学服务管理后可使患者用药情况得到改善,使社区慢性病的控制率提升,进而保证了社区居民的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陆萍,朱杰,金敏洁,等.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构建与成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8):3430-3435.

[2]张玲.社区慢性病患者用药常识与依从性现况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7):9.

[3]万晓峰.全程化药学服务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用药的影响作用分析[J].海峡药学,2020,32(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