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8: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基础管理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易懂性工商管理知识主要是指《管理学》、《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一般而言,上述课程所包含的知识都较为好懂。比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包括五方面的要点:定额、标准化操作方法、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这五个要点都不难理解。从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90名三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来看,32.2%的同学认为他们自己能看懂管理类教材80%的内容;56.7%的同学能看懂50%的内容;仅有11.1%的同学认为只能看懂20%的内容。上述数据表明,工商管理知识具有易懂的特点。
(二)系统性工商管理知识的系统性是指工商管理核心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劣势,这要用到《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也需要熟悉《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从知识运用的角度来看,工商管理核心知识只有被学习者系统地内化,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三)指南性将工商管理知识与医学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医学知识在其已探明的领域一般可以精确到操作层面,即具体到诊疗规程。相比之下,工商管理知识不能精确到如此程度,只是指南性的。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指出,管理者应制定定额、找出最佳的操作方法,至于定额是多少,最佳的操作方法是什么,都要靠管理者自己研究具体情况后得出答案。行动学习的提出者RegRevans认为管理知识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管理者洞察实际情况,摸清具体规律,然后找出对策。
二、工商管理本科教学目标
(一)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在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述表述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应用的脉络十分清晰。近来,有许多学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如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应突出知识的应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管理教育应以培养管理思维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清醒、细心、透彻的思维习惯。从工商管理知识的指南性来看,工商管理知识是不能直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强调知识的学习或者知识的应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技能训练应比管理知识学习更为重要。但如果工商管理教学抛开知识学习,只进行技能训练是难以想象的。行动学习理论最初将知识学习撇开,后来还是逐渐认识到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工商管理知识的系统性来看,工商管理知识是作为一个系统在发挥作用,零散的、没有内化的知识是不能有效指导管理实践的,否则,就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等现象。
(二)以理论知识框架构建统一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既然工商管理知识是指南性的,那么,知识传授的目的就在于让大学生建立起思考管理问题的理论框架,作为管理实践的指南。管理思维的理论框架由管理的基本理念、原则以及解决管理问题的程序、方法构成。管理的基本理念、原则方面的知识收录在《管理学》教材之中。解决管理问题的程序与方法包含在《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教材之中。工商管理传统教学在知识的讲解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这与工商管理知识的易懂性是相悖的。工商管理教学应在帮助大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将管理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框架。这样既学习了知识,也训练了技能。有此技能的支撑及理论知识的指导,大学生就能很好地胜任毕业后的工作。目前,注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的大学生还不多。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学完一章之后,是否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时,90名被调查者中回答完全没有的占7.8%,基本没有的占52.2%,偶尔做一做的占20%,基本上做了及认真做了的仅占20%。大学生平时不注重知识的总结,一方面,所学知识不能系统内化,另一方面,其概念技能也得不到经常性训练。
三、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法
(一)用案例还原工商管理知识工商管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由实践抽象而来。工商管理教学应该用案例对工商管理知识进行还原,便于大学生理解、记忆。鉴于工商管理知识大多易于理解,以教材为中心,“满堂灌”是没有意义的;另外,知识的长期记忆需要多次重复,也不可能通过一次细致的讲授就形成。讲授法目前依然是工商管理教学的主流方法,原因可能是教师已经习惯于将知识讲深、讲透,另外,还有不少学生依然期待教师将知识讲深讲透。
(二)引导大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对工商管理知识进行综合,一方面,可以将工商管理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也利于概念技能的提升。知识的记忆及综合需要平时下功夫,学生学完一门课程的各章后如果不及时总结,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应该是较差的;平时不尝试对已学各门课程知识做进一步整合,系统思考管理问题的理论框架也不可能形成。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够好,对所学知识的信心还不足,这与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有关。当问及“你的专业知识是否能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时,回答“基本不能”的高达40.4%,回答“基本能”及“完全能”的同学只占27.7%,回答“不知道”的同学占31.9%。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文化论文"target="_blank">企业文化,1996,2.
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是上海国资委直属企业上海建工全资子公司,从事建筑工程机电安装,目前拥有职工2400人,年施工产值近60亿。近年来,围绕企业快速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对项目人才要求,公司加强了对项目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逐步完成了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完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公司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提高
在人员数量方面:一是近年来公司承接项目数量增多、项目体量加大,管理能级提高,对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公司管理部门人员新老交替和人员提升后,表现为项目部各岗位人员数量出现缺口;二是承接项目数量增多,也使项目施工人员数量存在巨大的缺口。
在人员素质方面,一是新承接项目对技术管理要求提高,需要项目管理人员提升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二是新引进的大批员工,短期内无法完全适应项目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要求;三是项目工期都比较紧,要求项目人员业务技能最好短期内快速提升。
(二)建筑业传统的人才培养周期过长已无法适应形势要求
建筑安装行业从业特点是专业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主要依赖于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项目人才培养传统的做法就是师徒带教和岗位实践,在传统方式下,专业技术人才需要通过4、5年时间的培养才能独挡一面,而越来越多的项目管理工作,则要求新上岗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最好能在短期内快速提升。
(三)属地化员工的培养要求提供更好的人才培养方式或途径
随着公司“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外地市场不断拓展,如何快速应对和解决异地施工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加快属地化员工的培养,也对公司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速度和效率的要求。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项目人才队伍是公司各类人才的来源;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项目人才队伍,才能不断为公司输送各类人才,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快速发展。并且,只有加速项目人才培养速度,才能尽快满足不断新开工项目对人才的需求,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体系、培养渠道和方式,也包括人才培养机制、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同时,建筑行业具有项目分散、工期紧张的特点,人才培养工作面临集中培训难、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如何加快项目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系统的思考和实施。
二、项目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实施
公司认为,项目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包括项目各类岗位管理技能要求,以及据此形成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也包括项目人员的学习培训方式、培养渠道等实施办法,同时,项目人员的薪酬、职级晋升等相关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引导员工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并最终体现在个人业绩、项目经济效益与品牌效益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围绕项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公司不断加强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施力度,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与工作机制。
(一)工作基础
“十一五”之前,公司就开始加强项目施工技术人员的培养探索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项目人员的基础教育培训。通过明确项目各类岗位的任职资格和工作要求,形成项目部人员岗位职务说明书,同时针对岗位职务说明书,展开项目部人员的岗位培训,并通过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更新员工知识提升业务技能,主要以结合工程实际为主,集中上课培训指导,还没有系统的培训知识体系。
2.项目人才培养方式。由于安装行业涉及技术面广大,新招聘应届生没有完全对口专业,新员工培养主要是师徒带教和参加岗位取证培训。对老员工则采取技能考评来鉴定他们的业务水平,公司每年举办专业人员培训和考试,并对成绩合格的人员通过专家组综合评定,通过考评结合实现员工的职级晋升。 转贴于
3.项目人才培养机制。公司通过制订《岗位等级工资制度实施办法》、《施工员等级评定和聘任考核办法》、《材料、安全人员等级评定和聘任考核办法》等制度,把项目主要岗位人员技能与职级晋升和薪酬体系联系在一起。
上述工作对项目部主要岗位人员提高工作技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完善内容
公司“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系列新的要求:一是企业各类人才最好能够批量、快速成材,以满足新开工项目的需要;二是施工生产任务繁重,工学矛盾的存在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培训方式;三是越来越多的市外项目,要求快速应对和解决异地施工的技术、管理问题;四是如何快速、系统地提高异地项目人员技术管理水平迫在眉睫;五是企业项目人员应逐步具备完成规范化、标准化产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
上述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使完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提到了公司工作日程上。经过多方研究讨论,公司认为,只有通过形成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培训教材、开创新的学习培训方式和人才培养途径、建立系统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1.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完善
(1)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知识体系的建立。从2006年8月开始,公司组织管道、电气、通风、设备、焊接五个专业的技术专家,历时一年多,完成公司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知识体系的教材编写。这使五个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在项目管理、学习培训过程中有了参考资料和教材,极大地方便了专业施工技术人员的学习与工作。
(2)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建立。2008年初,公司成立项目管理知识教材编写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开始进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培训教材编写,共包括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经济师、项目工程师、材料员、安全员、成本员、机具员、资料员九个管理岗位的项目管理知识内容。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基本完成九大项目管理岗位的培训教材编写。包括之前完成的各专业施工技术知识培训教材,形成了包括十大岗位在内的,共计400万字的公司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形成了公司特有的项目管理工作要求和工作程序的知识库。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内容,一是作为各类岗位培训教材,对公司项目部各类人员进行培训;二是通过公司OA系统的知识管理,供公司两级管理部门人员查阅学习。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项目人才培养内容的体系框架和依据,不仅可以作为项目人员学习培训的主要依据,也可作为员工平时工作要求和程序的指南与参考资料,也可为公司项目施工产出统一的产品作标准。
2.项目人才培养途径与学习培训方式的完善
本文旨在从加强中高职院校学生财务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学生创业中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创业财务管理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目的通过课程顶层设计和合理安排,提升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确保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关键词:
创业教育;财务管理;能力培养
0引言
当前,在国家鼓励大力推动“双创、四众”的大环境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创业热潮,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出现了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经济。在各类创业大潮中,学生成为了创业的生力军,但由于学生创业群体缺乏实际的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特别是财务管理经验,致使学生创业项目因为财务运营管理不当而失败。因此,在中高职院校加强在校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指导,提升学生创业群体财务管理能力十分必要,这既是中高职院校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教学需要,也是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客观需求。
1培养学生财务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1.1创业财务管理的含义
创业财务管理(FinancialManagement)是在特定的创业项目运行中,关于创业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项目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创业项目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1.2加强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2.1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是学生创业的现实需要
财务管理是大学生创办企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创业启动运营的第一步,更是推动创业项目顺利实施的现实需要。一是创业项目投资管理的需要。创业项目的投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停留在融资办企业层面上,而是它包含了项目财务管理即资金管理整个系统,包括融资、财务预测与外部税务、银行的工作,需要对投资创业项目的前期资金的测算,包括项目本身的投资及项目运营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服务成本的测算。二是企业正常运营管理的需要。三是资本运营规范操作的需要。创业项目的财务管理就是对项目的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是以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为中心,透过价值形态管理,达到对实物形态的管理,创业项目财务管理必须遵循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财务往来在程序的合法性和财务账目管理的规范性,这关系到创业项目能否依法有效地运作。
1.2.2加强财务管理贯穿学生创业的全过程
从预测启动资金到筹集资金,会记帐目的设立到会计信息的记录,从成本核算到流动资金的风险控制,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因此,加强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是学生成功创业的基础和前提。贯穿于学生创业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一是创业项目启动前资金的筹措和管理需要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统筹规范投资资金的管理,或组织符合条件的财务管理人员成立财务管理部门都离不开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二是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财务管理延伸到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职工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过程和财务部门发生关系,每一笔资金的合理使用都受到财务部门的把关和审核,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
1.2.3实施财务管理培训是学生创业的重要保障
中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素质相对较好,但实施创业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仅就创业活动的运营的好坏上讲,最终将体现到财务成果上来,通过财务管理可以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的执行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找到解决的方法。创业活动决策是否正确,经营是否合理、风险是否可控、产品是否畅销、员工是否满意,这些指标都能在企业财务指标上得到反应。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培训是学生成功创业活动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2培养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导向性
2.1增强创业财务管理意识
理理念,更谈不上合理的作法。导致创业者不能很好地分析和利用财务信息,使财务管理工作处于较为混乱状态。为此,尽管学生选择创业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强化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意识,增强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思绪,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使中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特长基础上,加强创业理理念,更谈不上合理的作法。导致创业者不能很好地分析和利用财务信息,使财务管理工作处于较为混乱状态。为此,尽管学生选择创业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强化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意识,增强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思绪,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使中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特长基础上,加强创业财务管理知识学习,着力解财务管理知识缺乏这一创业和企业正常运营的致命伤。
2.2突出专业管理基础作用
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及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是大学生创办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创业企业成立之初,由于资金有限,许多大学生创业企业都没有专门的财务人员或兼职兼任。因此,一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创办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完整的、系统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这就会造成财务工作的遗漏、错误,甚至产生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学生创办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缺乏规范的基本程序。原始凭证缺失、记账凭证填制不规范、凭证的传递与保管工作缺位、财务报表不完善或是根本没有财务报表等都是大学生创业企业缺乏规范的基本程序的表现,使学生创办企业的财务人员往往难以有序的开展工作,财务信息业无法有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最终会导致企业财务工作混乱,给企业的运营造成很大的财务风险。
2.3提升学生投资融资和防范风险能力
投融在创业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实施创业项目的重要前提。学生创业在成立企业之初,由于创业者缺乏和银行、政府与其他企业之间稳固的合作关系,大学生很难建立起一个正常的社会关系网,由此而造成融资能力弱。缺乏对地方政策的研究和了解,无法快速高效的利用政策资源,申请地方扶持资金和其他辅助企业发展的政策也是创业者融资能力弱的具体体现。
3培养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的针对性
面向学生创业群体开展的财务管理方面创业教育,不能大而全,要突出重点,注重联系学生创业实际,根据学生创业群体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在注重财务知识等理论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搭配实习实践,在满足创业者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3.1科学设置培训课程
学生财务管理培训的课程设置,要坚持实用性、突出基础性、把握方向性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全面,科学安排人员和课时,学用结合,重点要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建立经济、管理学习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学生创业群体更好的认识经济规律和管理手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当从经济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与期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公司财务案例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审计学、项目评估、税法等相关专业教材中,按照授课要求和实际需要,统筹规划授课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税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务知识,会计核算基础知识,项目评估基础知识和风险控制基础知识。
3.2强化基础知识培训
创业财务管理对于中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培训要突出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培训。一是加强财务账目管理知识的学习。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税法与纳税筹划、财务管理计划与分析、成本与预算、风险管理等方面知识。二是加强业务往来财务账目知识的学习。重点学习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规范往来帐目管理,提高企业流动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三是加强投融资知识的学习。
3.3用好政策规范操作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均面向创业企业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但学生创业群体普遍对政策了解不深,运用政策能力不强。对此,学校应该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系统归纳总结当地可供学生创业者利用的各类产业、资金扶持政策,并详细讲解相应的申请流程,列出需创业者提供的各类材料证明,帮助创业者迅速了解相关政策的获得方式。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性操作的学习,旨在通过结合创业公司运作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培养创业者熟练掌握财务管理软件操作、规范票据整理,以及读懂和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根据课程特点,财务管理规范性操作的学习应该以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为主,知识点讲解为辅,通过实验设计、模拟操作等手段,强化学生创业者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规范、标准的财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方式,认识和了解财务软件的操作逻辑。
3.4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
财务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实际操作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学生创业者的实际工作当中。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创业者深入创业实践基地或合作实习企业,通过代岗、顶岗等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了解企业财务工作的具体流程和操作细节,通过与企业家、财务工作人员的直接沟通交流,了解企业运营过程当中最核心的财务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芦杰.关于中专财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科设置的构想[J].中国林业教育,2000,(02).
[2]王棣华.我国管理会计的前瞻与反思[J].中国农业会计,1997,(10).
[3]王化成.财务管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刘淑莲.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5.
知识获取的重要地位
通常来说,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中,跨国公司通过在目标国建立海外分支机构,以产品、设备、技术、人员、规章制度等为载体,将其拥有的知识转移至海外。虽然海外分支机构也向母公司提供技术、管理等知识,但相对于母公司向海外分支机构提供的知识而言,始终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扩张初期,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创新工作,把海外分支机构作为知识创造的重要渠道,许多跨国公司出现了“知识回流”。不过,总体来看,母公司向海外分支机构转移知识仍然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际扩张的显著特征。
对于仍然处于国际化初期的广大中国企业来说,在进入其他欠发达国家时,其知识转移路径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类似,即主要是企业将其在国内积累形成的技术与管理知识向海外扩散。不过,在中国企业谋求进入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时,在考虑扩大市场规模、控制关键资源等要求的同时,常常把获取先进知识作为特别重要的目标。例如,京东方收购现代半导体株式会社和冠捷科技有限公司,TCL收购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首要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相关业务领域全球领先的技术知识;上汽集团出资与GM、铃木共同收购韩国大宇公司,最重要的目的是积累国际化运作的经验;大批中国企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办事处,为的是及时了解产业技术发展动向。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上述现象,是由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和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地位共同决定的。
首先,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抢占海外市场不是国际化的首要动因。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本土市场比国际市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一是中国市场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一方面,中国许多产品的市场需求刚刚启动,市场保有量较低,潜力巨大,在未来十数年间将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如汽车、民航飞机等。另一方面,有些产品虽然市场保有量非常庞大,但人均水平仍然很低,增长潜力很大,如手机、高速公路、报纸等。二是中国多数产业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低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过,总体来看,中国大部分产业市场的饱和程度和竞争激烈程度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
其次,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最大的吸引力是其居于领先水平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一方面,目前各种先进知识主要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发达国家的领先企业,集聚了全球大部分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拥有大部分专利技术,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全球领先。全球各个业务领域的高质量、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几乎都是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提供的。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急需提高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需要获得先进的知识。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成功的关键。经过数十年的引进、学习和自主创新,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缺乏领先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仍然是制约中国企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多数中国企业目前只能依靠提供价格低廉的产品参与中低端市场的竞争。
面对这一格局,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在针对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国内母公司能够向海外分支机构提供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知识非常有限。与此同时,许多企业把国际化作为缩小与发达国家领先企业差距的重要途径,“走出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努力获取先进的知识。
影响知识获取的主要因素
1.他国政府对知识转移实行的管制政策。
尽管全球经济一体化愈演愈烈,但是,迄今为止,很少有国家允许外国资本自由进入本国的所有产业和所有地区。取而代之的是,各国政府借助经济、法律、政治等手段,对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实行不同程度的限制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禁止外国资本进入关系本国国家安全的某些军工产业和敏感地区,禁止本国企业在某些非军事高科技领域、特殊服务领域等与外国投资者合作,禁止外国资本在某些产业领域或者地区以独资方式进入,禁止外国企业工作人员进出某些场所,对外资并购本国企业实行严格的反垄断调查,等等。这些管制政策在保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对外国企业获取先进知识形成了直接壁垒。对于到这些国家投资的中国企业来说,他国政府的上述管制政策使企业无法接触到海外的某些先进知识。受此影响,在他国政府管制逐步放松及最终解除之前,即使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也无法有效获得受到政府管制保护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
2.他国领先企业转移先进知识的意愿。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其拥有或者控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为了长期保持在全球市场的优势地位,这些跨国公司总是千方百计地巩固现有的知识优势,努力维持与后进企业之间的技术与管理差距。受制于此,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仅在向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时不会轻易转让较为先进的知识,在本土经营中同样不肯随意转让或共享先进知识。这些跨国公司借助申请专利保护、建立产业技术标准、索要高额的技术转让费、拒绝出售某些技术产品或转让相关技术、拒绝在某些方面与他国企业合作、同关键员工签订保密协定等方式,确保其对先进知识的垄断控制。只有如下在四种情形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存在着转移先进知识的意愿:一是经营出现严重困境,企业需要依靠转让部分先进知识来获取大笔现金;二是企业掌握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或管理知识,从而使原有的部分先进知识失去战略价值;三是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或者重组,需要整体剥离某些拥有先进知识的业务部门;四是先进知识的转移或者共享能够为企业带来所需的重要战略资源。领先企业转移知识的意愿,决定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很难获得那些他国企业不肯予以转移或者共享的先进知识。
3.所需先进知识的内在属性。
对于不同属性的知识,企业获取的难易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显性知识比隐性知识更容易获得。以技术产品、技术文件、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方式存在的显性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企业易于学习,因而比以个人或者组织的经验、理念、技能、工作习惯等方式存在的隐性知识更容易获得。社会公共知识比企业专有知识更容易获得。对于他国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社会习俗、产业供求态势与结构、技术发展方向等社会公共知识,企业只要在他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就能通过了解和学习逐步获得。但是,对于那些当地政府和企业想方设法予以保护的专有知识,企业很难获得。个人拥有的知识比组织拥有的知识更容易获得。对于个人拥有的知识,企业可以借助人才流动或者在他国聘用知识背景与能力基本相当的优秀员工获得,然而,对于企业或者企业内部团队积累形成的组织知识,企业唯有通过海外并购或者建立国际战略联盟,才有可能获得。
4.自身的资金实力。
中国企业借助海外分支机构在他国获取先进知识的主要方式包括:建立海外办事处、研发中心或者全资子公司,在派出部分工作人员的同时吸收当地优秀人才加盟,通过在当地开展信息收集、技术跟踪、技术开发或综合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先进知识;建立合资企业,在与当地的本土企业共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先进知识;收购他国本土企业或其部分业务部门,借助收购及收购后的经营活动获取先进知识。显然,无论企业采取哪一种方式,在本身的技术及管理优势并不明显的情况下,资金投入是中国企业进入他国开展跨国经营的重要条件。更进一步,在海外分支机构能够卓有成效地在当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之前,海外分支机构通常无法为企业带来充足的现金收入,反而需要国内母公司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因此,企业的资金实力,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借助国际化获得领先知识,也影响着获得的知识的领先程度。
5.自身的学习能力。
并非企业只要能够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就一定能够获得并转化为企业自身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能否获得先进知识,既取决于他国企业能够并愿意提供哪些知识,也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只有企业在相关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形成了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深刻认识所需获取的知识的内在价值,才有可能将外部知识融入自身知识体系之中。一般来说,企业借助海外机构获取知识包括三个相互继起的不同阶段:海外分支机构获得知识、海外分支机构向母公司传递知识以及母公司消化吸收知识。企业在任何一个阶段积累形成的知识学习能力,都直接影响着知识转移的有效性。在海外分支机构获得知识阶段,海外分支机构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获取知识的意愿、手段、激励与约束政策等,决定着其能否有效获得先进知识;在知识传递阶段,传递渠道是否畅通、有效,直接决定着知识转移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在知识消化吸收阶段,母公司对新知识的吸收和融合能力,决定了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将其与现有的知识融为一体。只有那些综合学习能力强的企业,才有可能在国际化中有效获得所需的先进知识。
适应知识获取的战略调整
上述分析说明,尽管获取知识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中国企业也具有借助这一方式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但是,这种知识获取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企业在借助海外扩张来获取先进知识时,特别需要注意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选择适宜的知识获取对象。
对于那些将获取知识作为国际化重要战略目标的中国企业来说,首先必须明确哪些知识应该通过国际化来获得。相对于完全在国内自主创新、在国内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等方式,海外扩张在帮助企业获取知识方面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例如,企业直接在海外市场开展业务活动,在获取海外市场知识、政治与法律环境知识、社会文化知识、技术发展趋势知识等方面优势明显;再如,企业可以在海外雇佣大批他国工作人员,有利于发挥国外人才的创造力,也有利于积累管理他国员工的知识。不过,受获取知识各种壁垒的限制,并不是所有先进知识都能够通过这一方式获取。壁垒很高的知识,如他国政府限制转移的知识、企业不愿意出让的知识、需要支付高额费用购买的知识等,都很难获得。有些先进知识企业只能通过自主创新获得,实施“走出去”战略只能帮助企业在某些方面获得先进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及管理差距。因此,中国企业应该通盘考虑,把那些在本土难以获得、而在国外确实能够通过海外经营获得的先进知识,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的知识获取目标对象。
第二,正确认识并充分评估与海外先进知识获取有关的风险。
目前来看,在技术与管理知识获取方面,多数中国企业的国际扩张都不太成功,许多企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未能获得预期的知识与技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低估了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中国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通过国际化获取知识、扩散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存在着财务风险、政治风险、文化冲突风险、管理整合风险等。在选择这一知识获取方式时,必须仔细评价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的知识、存在的风险、可能的损失,在综合考虑得失的基础上对是否通过国际化获取某些先进知识做出决策。
第三,全方位提高学习能力,为获取先进知识创造条件。
企业能否把握海外的某些知识获取机会,如人才吸纳、并购、合资等,企业能否将接触到的先进知识内部化,都和自身的资金实力、知识基础、运行机制、文化氛围等密切相关。实力较弱的企业,即使勉强进入海外市场,也很难保证获得较为先进的知识;即使获得了一些先进知识,也很难保证把这些知识真正融入企业并在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发挥重要作用。运作不当,还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经营管理问题。例如,TCL虽然通过收购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获得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但是,由于无法对被并购企业实施有效管理,公司连续出现巨额亏损。任何一家希望通过国际化获取先进知识的中国企业,首先必须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员队伍、积累较强的资金实力、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然后再考虑通过国际化获取先进知识。
第四,把建立海外战略联盟及海外并购作为获取在海外获取先进知识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基础管理 企业管理 重要性分析
1.企业基础管理的含义
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信息工作、计量工作、规章制度、培训教育等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项活动之中,是为了实现企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特定目标而制定的相对应的管理活动,因此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活动企业的基础管理也会相应变化。
2.企业基础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我国“十二五”中对我国企业提出的加强企业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可以得出,提升企业管理活动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基础管理的中心。企业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每个领域和工作环节中,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为企业进行科学的战略决策以及资本优化提供了有效依据,因此从根本上说,企业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优化,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财务风险控制同财务管理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程加快,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因此要想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展挑战,就要在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的同时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3.如何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
3.1强化管理效益理念
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从根本上加强基础管理工作。要在企业管理者中树立基础管理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这样的理念,培养其“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首先要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诊断,同时加强管理者的基层管理工作的培训,对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全面细致的优化和整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强监督体制建设,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夯实企业管理基础。企业的基础管理是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因此只有做好企业的基础管理才能保证企业有效的实现其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3.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完善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加强资金使用的预算审核程序,建立健全财务使用的监督检查体系,保证企业资金运用的合理化。同时定期对企业财务使用状况进行报表分析,及时发现企业财务使用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优化企业资金使用结构,明确企业经营效益指标,加强资本合理运作。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时时刻刻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这也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
3.3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企业要加强财务风险控制首先先要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系统,以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及时、准确的判断企业财务是否存在风险。其次要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分散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同时加强风险责任制,保证企业财务出现风险时有相关的负责人及时进行处理。再次要加强每个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将财务风险管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同时加强财务风险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最后要做好企业内部控制,不断提升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杜绝企业内部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3.4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整体发展质量。因此要加强管理者素质的提升培养,在企业内部建立培训学习制度,加强系统的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引入先进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知识,以保证企业管理者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企业管理趋势。同时要加强基层员工的管理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将基层员工引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真正实现企业的基础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国资委在管理年活动中对于管理人才提出的管理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有利于人才素质的提升,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基础管理工作时企业所有管理行为的基础,是企业引入先进管理方式的基础,是保证企业整个管理活动正常运作的平台,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开展的管理活动的总和。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为企业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全面充实的资料依据和工作方法,为企业开展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奠定管理基础,因此加强基础管理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企业基础管理的含义,接着分析了企业基础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最后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以及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培养等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宗静.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不容忽视[J]商场现代化2009(16).
[2]万成海.科学管理原理与企业基础管理[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5).
[3]陈春雨.梁春梅.试论企业基础管理的含义[J]科技资讯2009(12).
[4]林少田.关于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思考[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9,47(2).
一、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意义
满足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经济管理类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强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不久的将来,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绿色经济管理类的管理类人才、经营类人才、技术类人才。所以,必须加快该类人才培养的步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策略
1、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绿色经济基本理论,绿色经济发展动因,国家绿色经济发展政策;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等。
2、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知识结构体系:第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通过这些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做好经济管理工作做好相应的准备。第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类学生应该具备广阔渊博的知识,要掌握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的前沿知识,还要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术语,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和工业技术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适应性。第三、软科学技术。这也是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为系统领导、管理、决策服务的,主要包括领导学、管理学、创新思维学、人才学、心理学、行为学,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第四、科学管理知识。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要具备科学管理知识、科学管理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相应的经验,要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的学习,掌握微机应用和统计学知识,关注学科前沿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3、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一、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公关基础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也是进行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的前提,包括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数学知识等;专业基础知识:指的是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设置的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商品流通学、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经济法、运筹学等等;专业知识:指的是适应绿色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绿色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绿色经济管理方法、绿色项目评价选择方法、专业新技术拓展知识等等。第二、实践教学体系。其中设置的课程主要有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模拟经营、多种实训、专家讲座、企业参观实习、毕业设计等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适应绿色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
作者:罗中星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论文摘要】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活动。要真正落实参与式教学模式还需建立新型考核体系,并对其进行再拓展。
目前,《管理学原理》课程在高职院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原因在于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是既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而《管理学原理》正好是高职学生提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原理、技能和方法,又要能够运用相关管理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管理问题。传统的《管理学原理》教学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往往是“老师讲,学生记”,学生缺乏对结论的检验和质疑,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运用于实践,考核方式也是“终结性考核”,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灵活、高效与创新,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牢牢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方法设计《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活动,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发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参与式教学模式以管理案例为基本素材,以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的,其实施方法多种多样,如构建学习团队、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管理游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视频教学、辩论比赛、企业参观等,它强调在教学中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管理实践,在参与中理解管理原理,掌握管理技巧,提高管理能力。
参与式教学模式要求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和“练”,由关注学生“学习什么”和“记住多少”转向“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的学习管理者,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背景,持有客观、公正及开放的心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1],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并不断进行创新。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多种多样,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方法,构建了学生踊跃参与、管理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的师生互动式课堂。
下面介绍四种比较典型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1.构建“学习团队”
由学生自愿组成5-8人的“学习团队”,每个团队民主选出一个组长,在各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实训项目。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又很好地培养了团队精神,做到团队合作与自我控制相结合。
2.任务驱动法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布置真实的工作任务,并引导学生完成,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并通过经验反思,从实践中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管理能力。如介绍组织结构设计基本程序时,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假如你和你的创业团队一起创立了一家文具用品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为50万元,公司成立的一切手续已办妥,要想让公司正常运转起来,接下来还要具体做什么事情,你们该如何进行分工协作?”学生接到任务后,迅速展开小组讨论,并很快将自己置于不同的角色中,接着各个小组轮流阐述观点,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与组织结构设计程序相关的知识,而且知道怎样将这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激发了创业的热情。笔者认为,一门好的职业教育课程必定有着明确的任务,教师在课上,应该是带领着学生去完成一项项任务,而不是仅仅讲授一本书。学生兴高采烈地跟谁着老师完成这些任务,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自学的本领,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从而产生强烈自信心和的由衷的成就感。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自哈佛大学推出,就受到广为推崇和广泛好评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教师选择能够反映教材中某一重要原理的事件作为案例,以事件的典型性和真实性为基础,让学生亲历、体验、模拟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感悟和思考一些道理,以各自的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案例的选择。首先,教师所选择的案例要有针对性,能反映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并与教学内容衔接紧密;其次,案例可来源于企业,也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其它各个领域,真实事件、故事、寓言、数据、图表等都可作为案例的有益补充。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时效性强,最好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并富有生活情趣,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分析、讨论案例的兴趣更浓厚;再次,如选用企业案例,应尽可能选用国内企业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分析,使其加深对国内企业管理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另外,除了大企业的案例外,还可适当地选择中、小型企业的案例,让学生对中国的企业管理形成整体的、全方位的认知。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精心策划和加工,并提前对学生分析案例的结果成竹在胸,为争取良好的课堂效果做充分准备。
第二,案例的呈现方式。案例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可以是多媒体课件演示,也可以是视频播放、小品表演、动画展示、漫画演示、单纯口述等多种形式,灵活、多变的方式使学生对将要分析的案例产生极大的新鲜感、兴奋感,他们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案例分析效果自然能够得到保障。
第三,教师的作用。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引导、促进和协调讨论的进程。教师应与学生展开交流与探讨,找出学生思维的盲点,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节奏,并归纳总结,整体提高。另外,对案例素材的讨论中,教师需要引导分析思路,给出逻辑框架,要求学生客观地阐述观点,做到有理有据,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视角分析问题。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案例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升。
4.管理游戏法
管理游戏是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进行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对相关管理知识产生深刻认识。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与其他教学法相比,管理游戏法具有寓教于乐、实践性强、效果持久等特点。研究也证实:“阅读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学到15%;但所体验过的事,我们却能学习到80%。”[3]
例如,让学生参与“沙漠求生”游戏,经过亲身体验,学生了解了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的优缺点,并知道在什么情况该采用个人决策,什么情况下该采用集体决策。又如“头脑风暴”游戏,要求学生遵循头脑风暴原则,分小组讨论“如果可以在某商场内开家餐饮店,在现已有餐饮店的基础上,不考虑资金投入问题,开什么形式的餐饮店最有创意、最赚钱”,学生在兴奋中提出了许多好点子,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亲身体验,他们对头脑风暴的原则即“勿评优劣、大胆创新、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今后工作中,遇到头脑风暴会议,既清楚会议流程,又不会犯原则性的错误。
在管理游戏中,学习氛围是自由的、轻松的、活泼的、有趣的、创新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管理学原理》授课过程中过于理论化、枯燥的弱点。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考评体系
要使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开展,还需要建立新型考评体系,变以前的“终结性考核”为“形成型考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考核,既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情况。比如,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其中包括平时课堂表现(考勤、作业、答问)、实践环节(学习团队、工作任务、案例分析、管理游戏、情景模拟、个人管理实践、参与社会管理实践等)和团队协作三大部分,总结性考核(即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其内容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知识性考核占分30%,能力性考核占分70%,这样,学生在平时学习时就会更积极主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拓展
1.加强与社会合作办学
过去,《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教学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上,且主要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完成,很少有机会运用管理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比如,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对企业急需解决的管理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或者请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来校讲课,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或者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任职于某一工作岗位,使学生接受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训练,为今后就业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适当引入通用管理能力课程体系
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如市场营销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适当引入通用管理能力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参加通用管理能力基础级认证考试,学生将在自我规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资源协调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将得到比较明显的提升,迅速成长为用人单位所需的综合素质人才,就业竞争力将大大提高,职业发展潜力将大大增强。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打造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式平台
创建学院管理学QQ群,将课件、案例、习题、管理学参考资料、管理最新动态等资料都放在QQ群共享里,让学生下载使用,教师和学生可以在QQ群里一起讨论,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另外,师生还可以通过面对面讨论、电话讨论、电子邮件、BBS等方式进行随时的沟通与交流,打造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式平台。
参考文献
[1]对我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DB/OL].[2008-8-26]..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现将2018年度履职、述学、述廉等情况汇报如下,请予评议。
一、履职情况
根据工作安排,我主要协助公司领导做好电网及相关部门协调和电力交易工作。一年以来,我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新能源替代交易工作
全年共争取新能源替代电量约16.3亿度,实际消纳新能源约15.63亿度,争取到政府补贴约3.6亿元。特别是9月份和10月份,通过大力协调,采用技术手段,先后停运#2机组和#1机组,将富余的旋备电量约1.64亿度转化为稀缺的停备电量,两次技术停运实现直接创效近4000万元。
(二)大用户直供交易工作
通过努力协调电网和相关部门,2018年7月份成功获得大用户直接交易资格。使新疆神火公司成为全疆唯一一家能实现自平衡的、参与大用户直接交易的自备电厂企业,大用户交易电量9536万度,参与月度双边交易1.26亿度,两次合计创效约672万余元。
通过运用多种交易手段,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综合用电成本,2018年9月更是创造了建厂以来,传统意义上的高价电(0.33元/度)为零的奇迹。
二、述学情况
一是按照公司党委和支部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缺点和不足,有针对地开展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强党性;
二是强化了专业知识和党务管理知识学习。着力强化了党务管理知识及党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学习,以满足各项工作开展。
三是注重先进管理经验及先进管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注重周边同类型企业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以便在工作中提升自我。
三、述廉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我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在公务和社交活动中都做到了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自己和家庭谋取不正当利益。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关键词:项目经理;职业发展;培养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设工程项目经理,是项目实施管理活动中的最高直接决策者和第一直接责任人,是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核心人物。一方面,施工项目全过程由项目经理来管理的,具体组织、领导项目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及其优化组合,确保全面实现企业的效率性目标和建设单位的成果性目标。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的这种核心地位,决定了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
在对项目进行管理中,对其中质量安全这些管理方面的管理,由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决定,项目经理 专业素质、经验等都体现了企业的外在的形象与水平。可以说项目经理决定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而项目管理呈职业化的发展,项目经理的发展也应向职业化的方向前进,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项目经理的基本素质
1、较强的能力
项目经理应具有较高的组织领导工作能力,博学多才,通情达理;多谋善断,灵活机变;知人善任,善与人同;公道正直,以身作则;铁而无私,赏罚严明。在哲学素养方面,项目经理必须有讲求效率的“时间观”,能取得人际关系主动权的“思维观”,有处理问题注意目标和向成因素、相互关系的“系统观”。另外项目经理还需要有项目综合管理与决策能力。这些能力是实现项目目标所必须的,特别是对于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更是缺一不可的。
2、领导素质
项目经理是一个领导者,起到领导带头作用,应具备较高的组织领导工作能力,应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多谋善断,灵活机变;应善于发现人才,让员工发挥护特长;对待事物应有原则性;应讲方法、赏罚分明;在哲学素质方面,项目经理需要有讲求效率的“时间观”,能取得人际关系主动权的“思维观”,有处理问题注意目标和方向、构成因素、相互关系的“系统观”。
3、知识素质
项目经理同时是一个专家,懂得施工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懂得施工项目管理的规律。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带领项目经理部班子成员,团结广大群众一道工作。
4、良好的职业道德
不良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不以组织目标的实现为自身目标,缺乏责任心,唯利是图,在自身利益与非自身利益的选择中唯自身利益是先,不惜以损害非自身利益换取自身利益等。不良职业道德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一个项目经理,即便是具有不良职业道德倾向,那也是危险的。就施工企业项目目标的实现来说,项目经理的职业道德是第一位的。它会激发项目经理的职业意识、事业心和责任感,使项目经理具有把项目管理工作做好的欲望。
5、实践经验
每个项目经理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施工实践经历,只有具备了实践经验,他才会处理各种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够在项目管理中真正起到作用。
二、项目经理职责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与各国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已经不再以往的单纯运作,需要的是应对复杂局面的多方管理人才。项目经理是项目的综合管理者,是各项工作的协调者,是指挥者,现在的项目经理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项目管理者,不再是只要求专业素质的具备,而工作中管理知识、职业的道德水平,甚至项目经理的对事务的应变也要求在内,对项目上的诸多方面事务的管理,对项目人员的安排、管理、激励,以及对客户的联系都需要项目经理通过管理来使项目所有人员成为一个团队。
三、项目经理的培养和选择
1、项目经理的培养
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工程公司或施工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集中体现在企业拥有项目经理的数量、等级和个体的差异上。因此从施工企业的人才战略上来说,项目经理的发现、培养,选择是事关企业能否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使项目经理具有较高的水平,适应大型公路项目施工管理的需荧,没有几年的实践锻炼是不够的。目前在公路施工企业中,高水平的项目管理人才较缺,如何在大专院校和施工企业之间建立一条龙的培养项目经理的成才机制,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项目经理人选,其基层实际工作的阅历不应少于5年,以打下坚实的实际经验基础。没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项目管理实际阅历,项目经理就会先天不足。对项目经理的选拔应在获得充分信息的基础上,这些信息包括:个人简历、学术成就、成绩评估、心理测试以及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对于已经发现项目经理候选人应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具体作法是有目的地培养其在材料设备、经济核算、合约管理、合同业务施工生产、质量检验、财务结算等工作方面的能力。通过上述环节的训练,对较为理想和有培养前途的候选人,可派任项目经理助理或担任小型项目经理,一般情况下,担任过三个以上小型项目的项目经理,其项目管理实施效果较好的人员,才能派任大中型项目担任项目经理。此外,为了尽快培养项目经理人才,仅仅通过实践锻炼是不够的,因为实践锻炼的周期较长,且在实践中很难较快的拓宽知识面。
2、项目管理知识培训
财务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提高工程项目部的经营质量来实现的,而工程项目部的盈利能力则与项目经理的施工组织、沟通协调及经营管理能力息息相关。除了实际工作锻炼之外,企业在做好项目经理总量供给培训的同时,对有培养前途的项目经理人选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培训。项目经理需要具备多面的知识,其知识面要求既宽又深,除了其已具备的工程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进行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还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提高项目经理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及综合能力,尤其要其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为提高项目经营质量提供保障,以实现企业财务目标。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经营机制的变化,要求企业加强对项目经理的培训,从而促进其迅速适应调整与变化,努力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升工程项目部的经营质量,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管理要求。工程公司或施工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集中体现在企业拥有项目经理的数量、等级和个体的差异上。因此从施工企业的人才战略上来说,项目经理的发现、培养,选择是事关企业能否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有时企业参与较大规模的项目招投标,这就需要项目经理有着相关专业的知识素质,如一建建造师职业资格。如果施工项目经理素质、管理水品低,不管政府监督多么有力,制定的有关法规多么健全,工程监理多么标准、规范,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多么认真细致,都根本无法保证工程建设费用、进度、质量目标的必要条件。为了使施工项目经理充分掌握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有效、公正地执行合同,保护合同双方的利益,避免因工作失误给工程带来损失,对项目经理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培训既可掌握有关施工的理论基础,施工程序等,又可以学习质量、进度、费用、安全、环境保护目标控制和合同管理等。 但是实际的管理技能是不能完全从书本,讲座中学到的,必须在工程实践中学习,从业主、监理工程师那里得到指导。
结束语
从以往的项目管理来看,项目管理人员更多讲求的是技术知识,所以专业的技术人员被培养为项目管理者,这样的管理者在专业技能上是可以胜任的,但因为没有相关的管理知识,没有经过管理的培训,也没有管理的经验,所以在工作中,必然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项目经理的职业化,是多种素质的需要,而职业化发展,也必然要求项目经理以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来要求自己,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用这些管者先行者的经验来充实自己,来为企业做好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小虎.浅谈施工项目经理的责权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195-196.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
一、“企业经营管理沙盘”课程简介
经管类专业,尤其强调实践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为此,许多高校都引进了商业模拟实训课程,“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就是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开设较为普遍的一门实训课程。沙盘最早是军事战争中战地指挥的一种工具,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公元32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给汉光武帝刘秀分析军事形势、进军计划,讲得十分明了,这就是最早的沙盘[1]。借鉴沙盘推演在军事上的成功经验,英美知名商学院和管理咨询机构对沙盘应用于模拟企业经营的实践进行了大量研究,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必学培训课程之一,也被欧美的商学院普遍地应用于MBA和EMBA的教学。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开始引进企业经营模拟训练,尤其是随着国内用友、金蝶等软件公司相继开发出了ERP沙盘模拟演练的教学版,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践课程在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2]。“企业经营管理沙盘”课程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融合了管理游戏、角色扮演等情景模拟的培训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虚拟市场上生产相似产品的若干家相互竞争的公司,连续从事数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内容涉及市场、研发、生产、销售、财务、采购等方方面面,是学习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组织、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课程通过体验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经营的虚拟环境中,学生在团队中扮演CEO、财务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营销经理等不同的角色,担当不同的任务,在“CEO”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心协力去赢得企业经营的成功。课程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加深对管理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和应变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和团结合作精神的有效方法[3]。
二、“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课程不能用传统的灌输式单一教学方式,提高其实训效果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师生间良好积极的互动和团队间密切的配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
刚开始上这门实训课的时候,师生往往都未能转变传统观念,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而教师也容易忽视对学生团队的建设,对学生的操作干预过多。学生不习惯遇到问题在团队内讨论解决,第一反应就是问老师,期待老师直接给他们解决方案。而作为教师也往往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告诉他们要怎么操作,甚至直接帮他们操作。
(二)对授课教师综合管理知识的要求较高
这门课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懂得团队建设技巧,还要具备综合的企业管理知识,才能有效协助学生总结经验,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这门实训课程涉及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组织、财务管理等管理知识,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就不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引导,导致该课仅停留在一个游戏的层面,无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地应用于实训中,全面提升学生对企业管理的整体理解。现在很多教师由于长期教授一两门课程,使得其对所教授课程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不深,例如有些专注营销方向课程的教师,在财务方面的知识可能有所欠缺,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分析经营过程中的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的失败。
(三)不容易控制操作时间
这门实训课程通常将学生分为12-16组,模拟市场上互相竞争的不同公司。游戏的规则通常是所有公司都结束一年的经营后才能开始下一年的订货会。但是每组学生的配合不同,导致有些组完成得比较快;但有些组事先没有做好整体筹划,总是出现操作失误,使得操作时间严重拖后,使其他组一直处于等待过程,消磨了这部分先完成任务的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实训效果。
三、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教学的对策
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以达到预期的实训效果。
(一)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方式
教师要从师傅的角色转变为教练的角色,不再是简单地告知学生操作的方法,而是要运用企业教练技术,让学生发挥自主积极性,协商找到最适合自己团队的解决方法,有效而快捷地达到目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团队建设,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内部密切合作,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建设。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实训第一天的内容不可安排过紧。教师可以在介绍该课程意义和游戏规则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团队建设,包括进行团队成员性格测试,以加深团队成员的互相了解;团队共同探讨公司名字;思考公司的理念、口号;进行角色分工;向全体同学展示团队风采等。这些前期的团队组建工作,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重要铺垫。在实训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团队经验分享的方式,在加深学生对游戏规则掌握和专业知识运用的同时,也加深团队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例如,由于沙盘的规则相对较多,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往往觉得比较复杂,无从下手。教师可以给学生试运营1-3年,在试运营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产品生产战略、市场战略等等。在试运营结束后,让团队总结试运营的经验,并跟全体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和反馈,鼓励学生好的策略,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对经营成功的重要性。
(二)聘请有业界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
1.担任这门课的教师要熟练掌握沙盘实训的规则,并具备综合管理知识,尤其是涉及财务和生产运作方面的知识我们以用友开发的“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沙盘”为例,该管理沙盘的设计背景是市场上若干家同样生产P系列产品的企业,在产品生产的原料采购、生产、广告投放以及各项费用的耗费等环节都有其特定的游戏规则,教师若不能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必定会造成混乱,不能引导学生在掌握游戏规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2.任课教师还必须具备综合管理知识在这个实训中,资金断流或所有者权益为负都会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任课教师如果不具备财务知识,就无法指导学生进行报表分析,注意资产结构的合理布局、费用的合理支出和利润的最大化。在实训中,公司的运营是环环相扣的,特别是采购环节和生产环节的衔接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掌握生产管理的关键技巧,引导学生通过运用甘特图,有效安排采购和生产(如图1所示)。利用甘特图列出每种产品和生产线的研发周期,再根据原料的订购周期和产品的生产周期,及时统计原料的需求量,安排原料的采购,以便高效地开展生产。避免出现原料供应不足,使生产无法开展,从而造成订单无法提交的违约情况的发生;也可避免由于原料囤积过多而占用过多资金的情况发生。此外,运用表格协助管理,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也是需要经常用到的,是进行有效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设计表格,帮助团队对订单提交时间、应收款的收款时间等进行有效管理(如图2所示)。利用这样的表格可以提醒学生及时提交订单和收回应收款,避免延迟交订单造成的违约罚款,或未及时回收应收款形成的资金压力。
(三)在时间控制上培养学生时间管理的意识
可以通过订立一些规则,控制每一年度的操作时间,提高效率,使学生感受到高效的工作节奏,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压力,加深学生对真实工作环境的体验。例如,可以限定每一年的经营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一旦超过就要扣最终的得分;在经营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对每组的剩余时间进行提醒,等等。
四、结语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课程整合了企业管理的各方面知识,促进学生系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全局观念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这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使这门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要转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扮演好“教练”式的引导角色,而不是像传统“师傅”那样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要充分掌握游戏规则和综合的管理知识,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建设、进行时间控制等方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的实训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昌义,周亚中.沙盘的起源[J].中国民兵,1991,(8):15.
[2]谢东闻,单昭祥.浅谈ERP沙盘模拟课程[J].中国市场,2011,(28):194.
一、财务管理课程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财务管理根据相应的理论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与工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系统知识架构,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种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不能实行单一方式,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系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又能通过实训教学来掌握知识的应用。但由于财务管理知识内容较多,并且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院校还普遍沿袭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习惯于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方式讲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训教学。即使有实训教学,但大部分教师还是沿用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做课后习题、分析相关案例等方式,这些实训虽然满足了一部分实训教学的要求,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基本上还是就题论题,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要目的,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感性上的认识,这种实训效果显然不高。
(二)实训教学与实践脱节由于实训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纵然补充了一些有限的实训课程,但传统的实训方法主要强调认知的培养,较少涉及知识的应用,因而还不能称之为实践。并且,财务管理业务在实际工作中要相对复杂得多,其影响因素众多,不可能完全具有理论知识中的假设前提,其业务处理也相对困难,因而造成许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实践操作能力不一致。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离不开财务管理实践检验,而这又需要一定的实践平台。但目前高校不可能都具有这样的资源,即便有一定的实习基地提供实践条件,指导教师可能也缺乏实践经验,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在理论知识上也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这种情形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财务管理知识。
(三)实训教学中没有体现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与其他的管理职能一样,财务管理和企业其他的职能管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有时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交叉,因此在实务管理工作中,虽然存在着业务上的分工,但财务管理必不可少地要与其他管理工作相结合。这种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财务管理知识的内涵,将一些独立的知识要点串联在一起。但目前大部分的实训教学都是局限于本课程知识内容,财务管理也不例外,无论是通过做习题、分析案例,或采用其他传统方式的实训,大多数是以考察财务管理的认知为主要目的,很少涉及到其他的知识,这种实训模式不能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也不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学生缺乏实训的积极性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授,始终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数量,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虽然高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引进了一些新的实训方式,但基本上还是以做习题、或以分析案例为主,而这些方式都是以财务管理的研究方法为工具,强调的是过程的运算、结论的推理,主要还是以掌握和补充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因此是以教师作为主导,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实训要求进行知识的学习。这种实训方式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局限于财务管理之中,无法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难培养出具有发展潜力的综合型财务管理人才。
二、ERP环境中的财务管理
(一)ERP沙盘介绍ERP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沙盘通过借助沙盘道具,基本再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受训者更易形成感性上的认知。具体操作是将学生分成6~8个组,分别代表同一行业存在竞争关系的不同企业;每个组5~6人,分别承担企业管理层某一角色的任务,这些角色包括CEO、CFO、COO、CSO等。整个过程一般模拟企业经营8个会计年度左右,每年末用会计报表体现、分析经营结果;然后继续经营下一年。该沙盘操作的内容包括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采购与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融资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涉及到企业全部经营过程,并以企业业务流程为线索,将各个相关部门、各个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通过全面性、系统性的经济业务模拟商业实战,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企业环境中,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二)ERP沙盘中财务管理鉴于财务活动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状况的反映,因此成为了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ERP沙盘根据此特点,将财务活动作为沙盘的活动核心。ERP沙盘涉及到财务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资本的融通,ERP沙盘设计有四种融资方式,分别是银行短期贷款、银行长期贷款、民间融资和股东投资,在对学生进行实训时,可通过这几种方式筹集资金。(2)运营资本管理,ERP沙盘将现金流的重要性体现在沙盘之中,主要涉及到应收账款管理、应付账款管理等信用决策,以及由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管理。(3)企业的投资活动,资产的购置也是ERP沙盘的重要活动内容,主要表现为企业在固定资产上的建设。(4)企业经营活动涉及到的现金流变动,ERP沙盘还包括企业在生产运作中的资金活动,企业在增强赢利能力方面的活动,如市场开发、品牌建设、产品开发等。可见,在ERP沙盘仿真企业的实战过程中,包涵了财务实务中的基本知识。因而,将ERP沙盘引人财务实务模拟实训课程,可以有效解决当前该课程的实训问题。
三、财务管理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融通的沙盘实训融资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活动,是企业通过支付一定的资金成本,从资本市场中获取资金,以支持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在财务实务活动中,主要是利用银行贷款、股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而这几种方式所需要付出的资金成本是不一样,企业在进行融资抉择时,需要根据资金的用途和企业自身的资金状况进行判断。ERP沙盘通过构造几种资本渠道,让模拟企业在沙盘实训中根据自身经营状况进行融资,这几种渠道分别是银行短期贷款、银行长期贷款、民间融资、股东追加投资等。由于受经营、履约、时间等风险的影响,这几种融资渠道的资金成本是不同的,导致每种融资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包括融资时间、返款时期、资金成本等。学生进行财务管理实训时,可以借
助ERP沙盘,通过模拟企业筹集资金活动,使学生掌握不同融资渠道的资金成本计算、资本的应用等知识,特别是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合适的资本融资决策,保持合适的资本结构,增强企业价值。
(二)运营资本管理的沙盘实训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资本的运营管理能力,具体表现为现金流的周转,一般情况下,当资金的周转率越高时,则代表该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要提高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等的流动能力,尽量制定科学的信用管理政策,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并可利用一些信用条件,适当延迟应付账款的支付,使企业的现金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另外,还要加强存货的管理,要通过财务控制,使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保持在一个适度的空间。在ERP沙盘环境中,资本运营管理也模拟了真实环境中的财务活动,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管理以及存货管理。在模拟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大部分销售收入都要通过一定的信用期间才能收回,而企业在购买原材料时,也可以通过大批量或集中采购等方式利用信用,因而实训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进行科学的信用决策;此外,模拟企业还要加强存货管理,特别是原材料采购管理,以维持合理的现金流。因此,通过ERP沙盘的这些操作,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资本的运营管理。
(三)资本投资管理的沙盘实训资本投资决策是指企业关于制定投资计划、设定投资目标和目标优先次序,用一定的标准选择长期资产的决策过程,以实现将来获得更多现金流入,通过资本投资可以使企业在未来实现竞争力的提升,提高企业现金流。资本投资主要是指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可能是在经营管理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提升,这些投资需要企业在前期投入一定规模的资金,以对现有经营状况进行更新或改善,或增加一些新的经营能力;而投资收益主要是指未来创造更大的现金流,如销售收入的增加,也可能是降低了企业的运作成本。因此,企业的投资决策主要是通过将投资所产生的投入与收益或成本节约进行对比,并在考虑到资本内部收益率的基础上进行决策。ERP沙盘的资本投资管理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的建设,包括厂房、生产线等,还包括模拟企业的市场开拓、品牌建设、产品研发等。在实训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的资本预算技术对资本投资进行决策,决定模拟企业制定何种投资计划、计划的投资额度、计划的顺序、投资时间等内容。通过沙盘实训,能够将企业的投资管理过程形象地体现出来,加强学生对资本投资的理解。
(四)财务分析的沙盘实训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告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反映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与现状,对其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提供信息。帮助相关者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与ERP沙盘配套的还有一套软件,该软件能够与沙盘同步,将模拟企业的操作过程在电脑中形象地展现出来,使操作者能够同时从沙盘上和电脑中查看经营过程。不仅如此,ERP的教学软件还具有财务分析能力,可以在会计年度末自动地生成会计报表,并对相关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ERP沙盘常见的财务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变现能力、存货周转、负债率、盈利能力、流动性分析、获取现金的能力分析、杜邦分析等。需要指出的是,ERP沙盘不仅拥有大部分财务分析能力,而且还通过形象的图表对各种指标进行判断,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判断模拟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
四、财务管理实训课程的注意事项
(一)财务管理教学与ERP沙盘实训同步进行通过ERP沙盘实训,可以有效地解决财务管理教学中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学习财务管理知识。由于大部分学校的财务管理与ERP是属于不同的课程,二者在课时与教学进度安排上都不一致,为了提高财务管理的教学质量水平,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需要将财务管理教学与ERP沙盘实训同步进行,以财务管理教学为纲,以ERP沙盘实训为辅。当涉及到重要的财务管理知识,并且在ERP沙盘实训中有相关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时,教师则可以在财务管理教学的同时,辅以ERP沙盘实训,使学生通过ERP沙盘形象地理解相关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