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8: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课的意义和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课外实践;组织;设计;地理学科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开设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课应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根据不同主题特点选择合适组织方式。
1.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课外实践课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地理学习热情。
2.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单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如观察月相变化,课堂上无法完成,只能在课外实践课中进行。
3.促进综合能力培养
任何知识都源于实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虽然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实践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等。
二、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设计
教师指导实践活动,必须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知识目标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两点。
(1)符合学生知识层次。地理课外实践课目标设计,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符合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着重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密切联系,充实和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2)具有可达性。对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具有可达性或独立完成性很重要,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实践任务,自己总结出实践活动的结论。
2.能力目标设计
地理课外实践课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一般应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意愿和理解独立自主地进行地理实践活动。除实践要符合学生实际、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外,最主要是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动手动脑、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实践过程的设计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从而深化知识、提高技能和增长才干。
(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作用。教师是实践课的指导者,应在实践中给予学生正确引导,注重启发诱导,从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加以点拨。但要注意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挫伤其自信心或包办代替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
思想教育是地理课外实践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品德,树立开放、竞争和创新的观念。
三、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
1.实践内容的拟定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内容丰富,但取材及实际可操作性一定要慎重考虑,可实践内容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科学性。科学性要求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必须正确,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特点,知识性即在实践活动中能从知识、技能角度,使学生有所收获。
(2)富有趣味性。趣味性即课外实践内容对学生而言具有趣味和吸引力,促使学生积极自愿主动参与,没有趣味性效果不佳,其积极性也难以持久。
(3)应有操作性。内容选择具有可操作性非常关键,如果实践内容过于抽象,即不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等实践过程,则实践活动难以进行。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大气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观察出结果,不宜作为实践课内容。又如,一些地理事物及现象虽然具有可操作性,但当地条件不具备,时间、费用等也不允许,也不能作为实践课内容。
2.实践时间的拟定
时间的拟定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效果,时间拟定应与实践内容相符合。例如,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应该选择天气晴朗且在正午12时左右,如果选择多云天气会影响观测的准确度。观察星座应该在月暗的日期;观察瀑布应在丰水期;观察大潮应选择农历的初一或十五等。总之时间选择要注意与实践内容相符,因事制时。
3.实践地点的拟定
根据实践内容不同,选择地点也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需因事制地,如对山脉走向等野外观察实践,应选择一处可以统揽全山的位置。对地转偏向力的验证不能在低纬度。对交通、商业网点等考察则要多拟几处地点,才能进行比较、分析。
4.实践活动线路的拟定
(1)尽量缩短路程。先考虑怎样去线路最短,路线短可以减少途中时间和路途疲劳,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实践地点活动。
(2)避免走回头路。在实践课中以及结束返程时,尽量不走回头路,实践课上走回头路线会使学生兴趣全无。
(3)多观察地理事物。路线拟定除线路短、避免路途重复外,还应注意路线能够观察更多地理景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致,减少路途疲劳及乏味,利于增长地理知识。
四、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形式
1.组织方式的分析
(1)集体活动。可以吸纳较多学生参加,利于地理实践的普及,同时也为实践活动提高奠定基础。如观察地理景观,访问和调查乡土民情,旅行考察等适合集体活动。
(2)小组活动。是地理课外实践的基本组织形式,其机动灵活、小型多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各个环节的机会,有助于每个成员的学习,扩大他们的视野,发挥集体的才干。由于小组活动最能满足学生的课外实践,其开展状况已成为衡量学校实践活动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天文、气象、地质、环保等小组,可以定期开展不同活动,成为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方式的主力军。
2.M织过程的分析
(1)注重安全。课外实践课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有时会有潜在的安全问题,所以,要加以防范,做好实践课课前安全分析。
第一是交通安全。实践课开展中,会有或多或少的行程,特别是集体野外实践,指导教师要做好实践服务工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第二是实践场所安全。在实践场所学生独立或分组实践活动,形成分散状态,指导教师又难以顾及每个学生,也会存在潜在安全问题。要求实践活动前指导教师除布置好实践内容外,一定让学生高度注意安全,防范于未然;实践活动结束时及时进行人数清查,才能返回或进行下一环节实践活动。
(2)把握时间。一是缩短不必要时间。由于实践课以实践活动场所为中心进行,如果途中浪费大量时间毫无意义,还有可能延误实践正常进行。二是实践活动中,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但是时间不能放任自由,实践课和课堂教学都应有时间限制,让学生有时间观念,在有效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实践内容。
(3)分配人员。课外活动时,常常会分成若干环节,每个环节由不同小组完成,每个人又分担不同环节的任务。就要求所有成员合作,每个成员都要负起责任。具体每一个成员分配什么任务,则根据人员个性差异分配,即因题择人,因人而宜。
(4)开展内容。实践内容的开展是实践活动准备的目的。内容开展可使学生获取地理课外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辩证地看待周围的地理环境。要求教师跟踪辅导,对自然地理的实践,如天文、气象等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观察测量,可以采取分组的方法,记录观测到的天文、气象数据并分析总结、装订成册。对于人文地理、乡土地理的实践,比较适合大班、集体参观和访问等。但最后都要撰写小论文作为实践成果。
总之,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组织与设计并不固定模式,就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各校实际情况而言差异大,形式多样。各个学校都要立足实际区别对待,有认识、有设计、有计划、有操作、有步骤地进行,充分发挥地理实践课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2] 余本祜,刘贤昨,张爱群.普通教育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功能 内容与标准 要求 方法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地理教研工作。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地理学习行为和一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衡量和判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地理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的系统工程。实事求是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优化地理教师教育思想与理念、优化地理教学目标、优化地理教学内容、优化地理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地理教学过程、优化地理教学管理和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
1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1.1 诊断功能。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诊断是汇集所有可提供的地理教学信息,并通过采用测验、问卷、观察等不同的形式进行检测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评价标准对被评价对象是否达标进行价值判断,以得出科学的结论的过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在于补救与改善,它应该被视为地理教学的过程,是完成下一阶段地理教学内容的起点。通过地理课堂教学上的诊断,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活动或被评价对象哪些方面见长,应当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哪些方面不足,需要加以改进,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变策略和方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例如,通过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贯彻、教材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外显的地理教学行为,就可以评价他们的地理教学观是否正确,进而促进其科学教学观的建立。
1.2 调控功能。
借助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评价人员按预先设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调节与控制教学,进而尽快地达到目标要求,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具体地来说,地理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既可以表现在对一个市、一个县或一个学校的地理教育目标实施的调控,还可以表现在对某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地理的总方向进行调控,或对地理教学某一个局部、某一个被评价的个体进行调控。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由于学历、教龄和敬业精神等因素的差异,不同的教师往往具有不同的教学能力,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为使地理教师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都能得到提高,学校可以制定地理教师素质、水平、能力等各类评价标准,并以此调控教师的努力方向,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
1.3 激励功能。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对地理教师和学生来说,往往是一次积极的强化和有力的推动。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地理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获得较高评价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因此。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功能。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建立在调控作用的基础上,调节与控制的目的在于激励地理教师和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地理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从评价结果中可使地理教师进一步明确地理教学标准。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从而认清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地理教学评价可以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其竞争的意识,从而引导教师进一步改进地理教学工作。
2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标准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中。对任何被评价对象所作的价值判断,都是根据一定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与评价结果具有内在的联系,有什么样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就会引导出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因此,研究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地理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体系主要由下列几方面构成: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设计、管理学习环境、促进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地理教材的处理、地理教学程序、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地理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标准见表1:
3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要求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针对地理课堂教学现状进行“挑刺”、找问题的。评课要从调动地理教师的积极性的目的出发,切实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和深化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所以,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对于评课者,或是对于课堂教学调研人员都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3.1 做好评价前的准备。
要评课先听课,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与否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评课者的素质。首先评课者首先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要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进行深刻的理解;其次评课者要了解学生和教师的一般情况,如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学习积极性等,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等。这种了解越全面越深刻,对作好评价就越有帮助。再次评课者要积极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只有自己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理论修养后,在评课时才能较好地将课堂现象与相关理论联系起来,加以印证、分析、总结,因为评课表面上看是在评别人,其实是在“评”自己,是在展示自己。
3.2 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理服人。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说理工作。评价人要掌握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地理教学论等的教育理论知识,从而进行理论分析。这样,进行理论分析评价就能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评课最忌“就课论人”、“评课评人”的做法,而一定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分析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现象,既要关注细小的环节,更要关注大教育观。在评价地理课堂教学时,要用新的教育理念分析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看哪些地理教学现象是合乎教育规律的,哪些地理教学行为是有违教育理念的。
3.3 要实事求是,防止走过场。
进行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防止走过场。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恰如其分地指出缺点和不足。肯定成绩要避免庸俗吹捧,既然是评课,就要说出该课的成功之处;当然,指出缺点不能避重就轻。但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参加评课的教师或因水平问题,或因碍于情面,常说些无关痛痒、不着边际的话。只说优点不谈缺点。这样的评课也就失去了评课的意义和作用。只有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的评价,才能使被评价者信服,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树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开展评课或者教学科研的意义所在。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本质是学生学习技能的提升,更加注重过程的发展,构成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了探究者,对各种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进行独立的调查获取,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形成了研究性的思维意识和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2.1自读课本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地理课本进行自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课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点进行掌握,应当分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导入,即对所要学习的地理新课进行导入,启迪学生的思维。具体的实施中,可选用提出设问的方式,对本节的中心内容进行发问,也可利用地理图片创设情境的做法,让学生在轻松的辨认中接受新课,当然,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新课的内容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导入等。第二步,进行导学提纲的展示。结合本节将要学习的地理课本内容,教师在学生读书前进行读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的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确保其不偏离教学目标和分散精力,并鼓励他们通过自读尝试解决问题,完善对地理内容的理解。第三步,理书,也就是对所在章节的内容进行结构和内容层次的归纳,对其先后的学习顺序进行理顺,又要考虑到从什么角度去进行这些问题的阐述等,并进行标记。通过此三步骤,为后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完善前期的准备工作。
2.2引导探究
在实施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贯彻引导研究,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理论。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时,应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过程实施中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重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地理未知领域的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完善整个学习过程。引导探究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一般分为四步走:首先,针对本节地理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供给学生相关的材料,协助其研究。其次,针对地理课本要学习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启发性地理问题的设计,吸引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再次,激活思维机能,通过对地理课本内容的精妙设计,诱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并概括课本及思考到的内容。最后,针对学生的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让学生或讨论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研究结论,完善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即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起始于具体问题,然后地理教师设计研究活动的程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据此自主地进行对地理课程内容的研究,实现对知识的读取等。以“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一课为例,具体的实施如下:首先,展示探究材料。近年来,受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甲烷气体的浓度从1750到2013年上升了约1.5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约31%,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0.4℃~0.8℃,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增加约0.5%,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4~5.8℃。其次,确定研究主题。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进行:①分析资料,对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的联系进行探讨;②探讨全球变暖对河南地区及世界各地的影响;③分组探究全球变暖原因;④面对全球变暖,人类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再次,讨论解决问题。在地理课程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单独思考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相互的完善补充,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完整性,如对问题②,高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后对思考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较为全面的答案:全球变暖后,促使世界范围内的干湿状况和降水发生了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严重影响到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最后,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结尾阶段,教师应当进行拓展学习,针对全球变暖的问题,鼓励学生为其缓解献计献策,并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拓展,倡导绿色消费,坚持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缓解全球变暖问题。
2.3优化小结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尾声阶段,教师应当将本节所学过的地理知识结合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用富有艺术性的方式将其进行归纳,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堂的小结,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热情,并让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锦上添花,余味无穷。另外,教师应当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学习机会,延伸了课堂研究性学习,因为地理课教学应重视实践的作用,这种延伸可促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更进一步学习。
3结束语
普通高中注重文化课程的教学,职业高中更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笔者在职业高中所教授的课程是旅游地理,旅游地理在普通高中的地理课中只是一个小节,而在职业高中的地理课程中是一本书,这本书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八条主要旅游线,并教会学生怎样欣赏旅游景区的文化与风景等。因为这门课程在教授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大量互动[1]。情境教学法对于职业高中的旅游地理课程课堂教学就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可能对于普通高中的文化课的课堂教学而言,情境教学法的用武之地偏少,但是对于职业高中的旅游地理课程而言效果很显著,比如在旅游地理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旅游地理课程的内容中,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因此,情境教学法对于职业高中的旅游地理的教学相当受用。
1.情境教学法在职业高中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情境教学法表现于形式情境教学法对于职业高中的旅游地理课堂的教学作用非常大,它可以将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成比较具象的知识,以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由于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花很多时间准备课件和其他相关的课外知识等,很多职业高中的教师就觉得非常浪费,他们觉得多花时间还不如在课堂上多讲几遍来得重要,情境教学法对于职业高中的旅游地理课堂教学而言只是一种形式,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情境教学法在职业高中的旅游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严重受到影响。
1.2情境教学法实施过程有始无终在实际的职业高中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开始的时候能够运用情境教学法,像播放一段与旅游景点有关的音乐片段,或者是有关电影片段。比如电影《刘三姐》里既有音乐又有影片,这部电影很好地将广西桂林的山山水水入了画,人们通过欣赏这部影片的方式就了解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从而勾起了学生想要探个究竟的冲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可是教师只是播放不做任何讲解,以为这就是所谓情境教学法,教学方式又回到了枯燥的教师单纯传授,学生简单听的阶段,这样学生就对这节新课的内容失去了兴趣,仍然沉浸在之前所看到的电影片段中,这样就使得整节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刚开始准备的情境教学的课件就失去了意义。
2.情境教学法在职业高中旅游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2.1注重发挥课本知识与创立情境教学的相辅相成的作用情境教学法在职业高中的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情境的创设而忽视了重难点的教学。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更容易接受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也乐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在公开课上采用情境教学法炫技。笔者曾经在参加一次年轻教师的公开课时就看到,他整节课都在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自己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的照片放映给学生观看,这种阅读观看旅游景区重点照片的方式,虽说对学生熟悉和掌握教材内容,形成概念并且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有很大帮助,但是,这种整节课都只是运用这种方式未免会让学生出现视觉疲劳,没有重点地讲解,整节课下来估计学生有印象的景区不会很多,收获反而减少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因此,可以说职业高中的旅游地理课堂情境教学并不是一味地进行情境的堆砌就可以的,还要有重难点地突出。据调查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的时间仅有15分钟而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15分钟讲解课本内容,而是将情境教学法这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用在这15分钟之外,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2.2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再现与渲染情境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已经完全进入信息数字化时代,这些新的技术被运用于各个行业内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比如多媒体的教育,可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将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形象有趣的知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在职业高中旅游地理课上,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旅游地理教学的形式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从而为学生创造轻松欢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最终达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讲到安徽黄山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将黄山的奇怪松、怪石、云海等美不胜收的图片展现给学生观看,再辅以一些轻音乐缭绕在耳边,保证能很快将学生带入黄山情境中体会到黄山的美景的同时,又能够将书中的抽象知识立体化,便于学生掌握黄山的特点,从而提高职业高中旅游地理的课堂教学效率。
2.3注重以语言创设情境对于情境教学法而言,语言是创设情境最基本、最直接也是经常运用的方法。比如在讲到江西的庐山风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进行分析:“日照庐山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庐山的瀑布山的陡峭,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的声势仿佛就在学生眼前[3]。如此在课堂上不需要教师进行过多的言语赞美,学生也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庐山的美。
3.结语
情境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一样已经在我国教育系统实行了多年,通过这些年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情境教学法给我国的教育方式带来很大改变,为我国的教育作出了一定成绩。但是,情境教学法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情境教学法沦为一种教学形式,还有情境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有始无终,没有很好地贯彻下去,从而失去教学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从容培养出素质更高的职高人才。
作者:周军 单位:泾源县民族职业中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优势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加入可以说改变了整个地理课堂教学的模式,大量的多媒体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地彰显着多媒体工具在地理课堂上相较于传统教学工具的诸多优势,于是,一大批教师开始热情地投入到多媒体教学研究中来。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工具所获得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多媒体工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并且很多的知识都带有较强的理论性,由于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疲劳感,影响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这时候,作为教师,就要想办法调节一下课堂气氛,采用一些新鲜的教学方法,或者引进一些新型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很多教师喜欢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会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首歌曲、一段视频、一个有趣的动画片等,用这些生动的声音、画面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
二、多媒体工具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很多的地理知识不再像初中阶段的知识那样浅显,有相当的知识都需要学生运用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够理解和掌握。在高中地理中,有些知识不但难以理解,而且还都有较强的抽象性,有些时候,即使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借助模型,学生在理解起来依然会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就拿地震产生原因、地震波的传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产生的作用等知识来说,这些都算得上是较具代表性的重难点知识。在以往,教师在上到这部分的内容时,都会准备各种各样的模型、图片等,希望能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一些。然而,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工具,这些抽象知识的呈现方式始终是一个静态化的呈现方式,而以上所提到的一些地理现象、规律等都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借助于传统的教学工具很难把有些内容讲清楚。因此,笔者在上到这些抽象性较强的内容时,就选用了多媒体工具,利用多媒体工具来突破这些重难点,例如,在讲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笔者就在上课之前从互联网上下载了一份太阳高度角随着地球公转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的效果图,在图中,学生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季节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移动范围以及产生的影响,通过这种直观的效果,学生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自然熟知于心。这样,在多媒体工具的帮助下,原本的教学难点就不再是难点了。
三、多媒体工具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再加上几幅图片和一些简单的模型,这几乎就是教师能够用的全部的教学工具了。而我们知道,地理学科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内容量上非常大,仅仅依靠一些简单的教学工具和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往,教师只能通过删减资料,提炼知识点的方式来弥补教学工具和教师时间的不足,但有了多媒体工具以后,这些问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多媒体工具具有强大的存储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搜集好的教学资料进行整合,然后制作成教学课件,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工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地理课堂的内容,同时,由于多媒体工具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为一体的优势,还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在形式上更加丰富。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自然灾害与人类》这课的内容时,就在上课时候,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关于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视频资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整个课堂气氛也产生很好的活跃作用。
四、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工具的确具备了很多的优势,然而,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多媒体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在实际的多媒体教学中,由于使用不当,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工具的过程中,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多媒体,很多教师甚至整整一节课都把头埋在电脑之下,不与学生进行交流,导致自身的教师主导地位完全被机器所替代,从而让多媒体课堂犹如放电影一般;还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工具的时候,看中了多媒体工具的大存储性,把多媒体工具完全变成了快捷的电子黑板,通过多媒体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使得地理课堂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成了新型的电教灌输式教学,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得更加辛苦,也完全淹没了多媒体工具本身的优势。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由于认识和经验的限制,多媒体教学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完善。作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既要大胆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其优势,又要把握适度原则,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地选择和利用,只有这样,多媒体教学才能够真正地推动地理学科的素质化发展,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爱华.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优势及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年01期
[2]牛率仁.浅谈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4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素养;教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类只学习一种技术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只能获得成长的技能,但是缺乏对其人格的建造。所谓的人文素养教育就是继承和发扬人类灿烂的文化果实,取其精华,培养人类和谐的人格,让他稳定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重中之重的,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内在素质有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一、发掘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学习来源于生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需要学习和生活紧紧相关的地理课程。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重要,例如,让学生经常关注天气预报,探讨天气变化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等等。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时事也是学生们的必修课,通过时事发现社会问题,了解大众生活,培养爱国之心。例如,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世博会顺利举办、泣川大地震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发生的大事件,其中有值得中国骄傲的,也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不幸的。学生们通过了解这些时事,可以感受到中国的变化,中国的成长,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有利于人格的完善。例如,地理课程中有提到现在的水资源严重医乏,部分地区干旱情祝严重;森林破坏率提高;全球变暖。这些也都是因为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导致的,人类破坏了生物平衡。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地理知识,可以了解到破坏地球的严重性,自然就懂得了保护地球的必要性了,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都是地理课程带给他们的认知,因为地理和生活息息相关,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非凡的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人文素养教育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将传授地理专业知识和培养人文素养融合在一起,构建活跃和融洽的地理课堂。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要增强交流,多多展开讨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学生对一个课题的认识都是不同的,各抒己见有助于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讨论中获得新的认识,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例如,课本中提到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们自由讨论这个话题,探讨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哪些?这种现状会带来什么危害?人类在这种情祝里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为了改善这种现状人类以后应该怎么做?相信经过这样的讨论以后,学生们会深刻的意识到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之大,也会树立起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观念,呼吁人类一起保护地球。
三、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地理这门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门新学科,不像数学语文英语那么熟悉,所以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困难和陌生,觉得一切概念都比较模糊。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直观明了,生动形象的图片,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实际的物体,化虚为实,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的多了。例如,在“地球和地球仪”的授课中,幻灯片就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开始借用一个椭圆形的苹果导入课题,使学生在脑海里先记住对地球的初步印象;接着再利用幻灯片和三维动画,向学生展现从卫星上拍到的地球的样子,大体上让学生形成对地球的概念,顺便激发学生接下去学习的好奇心;接下来就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地球的半径、周长、体积这些抽象化的概念;最后就可以顺理成章说到地球被严重污染的现状以及造成的原因,顺势呼吁同学们一起来保护环境,构建美丽的家园。学生的情感是很细腻和敏感的,他们的内心特别容易被触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种感性的授课方式一定可以打动他们柔软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高尚的品格。
四、充分利用地理资源,浇灌人文素养之花
由于教室空间大小的限制,学生们的能力无法完全展现出来。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选择和利用课堂资源是很关键的问题。例如课堂教材、多媒体工具、模拟模具等等,这些资源的选择和使用对整个课堂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学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建立兴趣小组和进行社会实践调查,通过采取实际行动去深入了解到现在地球的情祝。例如,初中地理课程中有提到现在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一个探索环境污染的兴趣小组,让同学们分工合作,通过调查问卷或者发传单的形式,透过大众的视野了解到空气污染的原因,并且咨询他们对改善这种情祝的意见和想法。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地理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国家的可塑之才意义深远,是当代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l[樊杰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06)
2[]蔡厚贵地理学史的课程功能及其应有的教学维度阴考试周刊,20巧(04)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乡土地理
虽然乡土地理没有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结构内容之中,但它依然是高中地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部分的案例都涉及了乡土地理的知识,现实的地理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地理现象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其真正的学到地理知识。所以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的相关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意义
首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课程中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对其进行引导能够使复杂的地理概念简单化,学生能够直观的对其进行学习。其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乡土地理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开始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并将其应用到课堂的学习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第三,乡土地理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将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学生从容的应对高考。最后,乡土地理的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不断增强对家乡的热爱程度,在今后能够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备课时,可能会出现没有合适的乡土地理案例的情况,于是,教师就会拿一些勉强的案例进行教学,甚至是课堂上突发奇想的临时选择一些乡土地理案例与教学进行结合,这种随意性颇强的案例选择有时会对教学起到一些副作用,影响教学的质量。第二,地理课堂中乡土地理的教学要避免流于形式,高中地理教师为了活跃课堂,难免会出现一些课堂设计,学生的学习热情看似很高,师生的互动也比较频繁,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在这其中,教学内容并不一定都具有现实意义,使得乡土地理的教学过于形式化,无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三,注意课堂教学时间上的问题,由于乡土地理在地理课堂中的融入,使得原本课时就较为紧张的地理课程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更加困难,所以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时间的安排。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结合乡土地理的应用
1.运用乡土地理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程
课堂导入环节是每堂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乡土地理在教学情境中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计过程中能够运用学生身边的地理案例就能更好的带给学生直观的课堂感受。
2.结合乡土地理设计学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师生问答是课堂上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可将乡土地理知识写进学案,针对乡土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能够更好的结合身边的生活,对问题有一个透彻的分析与理解,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比如在高中地理必修――《水循环》一章学习时,教师可以结合珠江的水文特征和流域特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加深学生对水文特征的理解,使课堂更加充实、有意义。
3.运用乡土地理设置问题,巩固应用
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习的内容,找准重点,避免盲目的提高难度。如果能够将乡土地理中的案例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解决身边问题的机会,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的价值。在学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时,教师可以结合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自己调查珠三角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探讨与分析,提出实现珠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保持对学习地理的热情。
四、结论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应用能够使地理教学的内容更具科学性、代表性,符合时展的要求。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程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并且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教师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既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又要掌握好结合的科学性,让学生在地理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云枝.广州市中学乡土地理综合性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究[D].广州大学,2013
[2]张宜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乡土地理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要点
1.遵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选编要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教学案例本身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对案例的运用,其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性解读,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加之知识理论的诠释。因此在课堂案例探究中,就需要对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构筑起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概念与理性认识。除了教材上已有的案例,我们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替换或者改造时,只要遵从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都是可以的。
2.案例必须具备鲜明特征和突出典型
所谓“案例”必须从案例本身来说,其信息点明确、针对性强,才能实现对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引导,才能体现案例的价值所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选取的案例蕴含了较多的无关主题的信息,无疑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致使学生对所需要探求的知识点认识模糊,这既不是教学上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会来看,地理课程教学案例应该有激发兴趣的元素。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领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选材必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乡土地理、热点内容的兴趣度较高。当然来源广泛仅仅指素材,在应用案例材料中,还需要对内容加以提炼,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来进行设计。
二、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创新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定位教师角色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向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
2.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创新教学环节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完整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使得案例在应用于预习引导、要点理解、实践调查等环节时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案例教学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嫁接,尽管与书本的条条框框理论表达不一,但其知识点实质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案例不断变化,仍然需要紧紧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创新,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偏离教学的方向。
3.创新教学管理,选择优质生活化案例
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目前我们基本上是以教学组为单位来研究教学相关课题。因此,可以从教学团队层面来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具体对案例教学来说,教学组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生活案例,定期开展讨论,选取优质的生活案例,确保授课的质量。同时通过协作,建立案例数据库,并能不断更新。
4.留意生活勤记录,经常反思常创新
生活中的案例很多,教师要始终保持专业的敏感性,随时记录热点事件,例如舟曲泥石流、民勤沙尘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等等。这些热点事件的相关资料要分门别类地保存,常年积累就会形成庞大的案例数据库。热点事件时时发生,案例也要不断地更新以保持新鲜性。对案例的设计应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反馈、课堂组织、作业设计等,要经常思考,寻找最佳的方案。
关键词:高职;地理;教学改革;建议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差。受高校改革的影响,近年来高职院校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各类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导致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特别是近两年来来各地开展的自主招生,更是打开了大学的校门,学生入校基本没有了条件,报名基本就能上。从满足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角度来说,扩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平台。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给高职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两百分左右就可上大学,学生成绩可想而知。
(二)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很多高职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一些文化基础课程,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经常出现逃课的情况,有的学生还经常违反校规校级,对学校的教育不以为然,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困难。
(三)实践能力强。从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中了解到,很多学生也有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学习一门熟练的专业技能,所以学生对专业实践兴趣很高。特别是一部分高职学生来自职高、中专,一定的专业基础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学生确实动手能力较强,但如果能掌握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将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意义更大。
(四)生活自理能力弱,缺乏团队精神。这一代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我意识较强,缺乏与人合作和沟通能力,学习和生活中不善于和他人相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反映,学生自由散漫,经常有缺课现象。上课精神状态也不佳,需要及时引导教育。
二、高职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地理课程重视不够。地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知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自中学起,很多学校对地理课教育的重视程度就不够,一直认为是副科,分值低,在学习中无论是课时安排还是各类考试都体现了这一点。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学生、教师和家长等都逐渐忽视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地理课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课后不愿花时间去复习巩固。同时,学生基础薄弱,成绩低下,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过于老化。传统的地理教学总是以“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开展,互动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过多强调知识的记忆,对知识的应用和拓展不够,使地理课堂失去了本身的意义。由于地理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内容杂,导致很多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这种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单向粗放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一些学校教学条件简陋。高职院校很多都是由以前的中职、职高或师范合并而成的,原有的教学条件比较落后,教学设施不完善,很多教学设备都是中学阶段的,不能满足高职教学的需要。受条件所限,配备的仪器和模型少,上课时经常只有简单的一些地理挂图,大多数知识要学生凭空想象,往往收效甚微,而地理教学中仅靠教师的讲解是很抽象的,也难以达到期待的教学效果。由于条件受限,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也给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了困难。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点。而目前多数高职地理的教学更多的停留在理论教学上,虽然有涉及到学生的实训,但与教学目标相比还是差距很大。而且高职本课程的实训课一般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室外实训,这显然是不符合本课程的要求的。
三、对高职地理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地理课程教学。教育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地理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普及,提高学生基本素养的一门课程。作为学校、家长和学生不仅要看到应试教育的考试需要,更应看到学生今后成长和进步对地理知识的需求,从学生人生发展的高度重视地理课程教学和学习,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快乐的学习。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受传统教学条件和教学观念的影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一定阶段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有效的。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更多的是需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从地理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目前,比较一致的教学模式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注意自身的角色转变,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改变过去教师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实践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选择,也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挂图、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点,但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开展一些野外实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观察体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和生活能力,一举多得。
(四)重视多媒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拓展知识、直观展现教学内容,而且可以通过声音、语言、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教师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符合教学需要,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多媒体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总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瀛涛.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09(10).
关键词:学生学习能力;地理课堂;地理阅读;阅读策略
一、阅读缺失带来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的地理课堂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呈现图文资料、讲解、总结,学生主要任务是听讲;以致于相当多的学生养成了不看教材的习惯;学生不会用所学解决问题,教师一般认为是学生对概念、原理理解有问题,但教学中常出现学生解决问题出现困难时,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们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说明问题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题意理解不清或无法从题中捕捉到关键的信息,从而造成失误,说明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意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2 ]。创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要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地理阅读是通过阅读地理材料建构地理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地理思维学习地理语言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生,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根源,更应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材料,他是地理专家集结过去经验,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地理学科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任何教辅用书替代不了的。对课本的阅读和研究成为学生获得陈述性、原理性地理知识的主渠道,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能且只能在阅读活动中培养。由于学生习惯了听讲缺乏知识的自我建构,即便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对话或与同伴讨论,也处于一种伪学习状态,其过程看似热闹实际学生的思维没有产生真实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应先读后讲,让学生与教材建立直接联系,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新知,发现问题、发展自己,让教师的“教”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已知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在阅读和理解地理材料上显得无能,在听讲方面接受信息差,加强课堂阅读可同时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三、培养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策略
地理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怎样才能使学生阅读不流于形式、浅尝辄止?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笔者认为应采用“读-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重点、收集和提炼信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拟定一些紧扣主要课题的学习提问,是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以问题为线索,用问题启发、激励学生的阅读,使问题成为阅读教学的抓手。要使阅读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 以问导读
1. 创设情境,激励阅读
由于考试制度的影响,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动机不高,这样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平常心和平等心。首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同时教师要能较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和运用激励机制,让大部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信心完成阅读,并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开始时可能会使课时紧张,效果也没有讲授式明显但“磨刀不误砍柴功”。其次教师应进行适当的个别指导和交流,促进部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给落后者以提示和督促,给完成者以更高的要求,课堂上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使其乐读。课堂中地理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教材的咨询者和协调者。
2. 以生为本,以问导读
实验表明,在头脑中带着一套事先起组织作用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大有益处。教师作为课堂阅读的主导要做好导读,备课的重点是问题设计和编写导读提纲。问题设计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目标,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以课本为主要资源,同时问题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问导读,以问启思,既要有照记式提问又要有理解式提问。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以问题为抓手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阅读技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阅读策略养成
在阅读中提倡读记结合、读思结合,要做到边读边在文中把重要或关键字句上圈、点、勾、划,加深阅读的印象。在课堂中提倡“先用眼脑后用口”即先阅读思考后讨论;并结合阅读策略PQ4R法指导学生采取以下步骤开展阅读:
第一步,扫描式阅读浏览式阅读即速读,其目的是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大意。以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扫描式阅读,指浏览大小标题及首尾段落,以粗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章节教学内容有整体把握。
第二步,详细阅读即细读,其目的是对阅读材料作深入、透彻的了解。首先指导学生自己对课文提问,特别是要把大小标题转换成问题,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带到阅读过程中,并试图逐一解答,这样可激发求知欲、阅读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采用精细加工策略结合问题针对所读文章进行思考,标题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与自己的已有知识有何联系?引发学生的自我知识构建。
第三步,复述,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及教师提出的理解水平的提问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方法复述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原理等,比较知识和事物的异同和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弄清知识的含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较全面的了解。
第四步,难点突破,激励学生采用理解监控策略及相互交流,使其能对自己的理解作出正确判断,并能在尚未理解时采取重读、复查、与人讨论等补救措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教师讲授促进阅读能力差的学生阅读能力提高。
让阅读植根地理课堂,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特别是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学生可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阅读可以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美]James P.Raffini 著 梁平,宋其辉译.这样教学生才肯学――增强学习动机的150种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关键词】地理与语文地理思维教师素质诗词谚语
【中图分类号】G420
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言,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性系统”。多种学科相互联系,影响很大。因此,中学地理课的教学就要求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语文知识比较多,在地理课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地理课中的语文知识,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语文知识,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
一、在地理课堂教学语言中恰当引用一些古诗文
古诗文精炼的用词、形象的描述,不仅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而且以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亲和性会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流畅而优美的教学语言、活跃而主动的学习气氛,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目标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
例如,在讲月相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入:坡在他的词中曾这样写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愿望,诗中所提到的“月的圆缺”的变化,我们在地理学中称其为“月相”……又如,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变化;用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来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快行冷锋之快等等。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语文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教育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各学科的分工与合作,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则是每一门学科每一个教师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在教师的指示下,对教师提出的语文知识从地理角度去分析、思考,去体会和理解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地理意义,对培养学生宏观、辩证、缜密的地理思维是大为有益的。并且,原本的语文知识,现在被创新地运用到了地理课堂中,新的接受环境和新的思考角度定会给学生以创新的启示。
例如,在讲中国地理不同温度带生长不同的果树时,可以引用《晏子使楚》中的句子:“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我们能不能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呢?(橘树适宜在亚热带生长,也就是“淮南”,一旦移植到“淮”北,即暖温带,不适宜其生长,所以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学生有熟悉的语文知识,这时又用地理知识解释了这一课本中描述的现象,很有成就感。同时,教师因势利导:地理科和很多学科关系都非常密切,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能恰当地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不仅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联系语文,而且可以在练习中渗透,从而培养学习地理思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是指_________,“海”是指________。“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地区是:___________
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师素质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语文知识,这是对地理教师素质的一个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会促使自身去关注、研究、积累语文知识,这在无形之中就提高了自身素质,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知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并且,在人文关怀极其贫乏的当今社会,我们却可以借助地理课堂、借助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有所体悟,其将起的积极作用是可以预见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自觉地去留意、发掘诗文、俗语中的地理现象、地理意义,并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使我们的地理教学方式更“儒雅”一些,更“活泼”一些,更“丰富”一些,更“人文”一些。
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语文知识要注意的几点
1、所运用的古诗文一般要浅显易懂,最好是学生熟悉的,否则在讲解诗文、解释词意就要费上许多口舌,将影响教学的流畅与进度。
2、运用语文知识必须要适时、恰当、不要刻意牵强,否则有些哗众取宠、故意卖弄之嫌。
当然,如果能以各种方式发动学生去寻找、发掘、收集语文中的地理现象、地理意义,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那将是一个多么令人欣喜的场面!所谓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都将会在这儿得到或多或少的体现。
五、供参考运用的部分诗词、民谣、谚语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也要经常多角度地搜集一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民谣、谚语等。笔者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搜集了一部分诗词、民谣、谚语,供大家参考。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上游地区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
4、“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5、“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8、“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导致日月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
9、“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绘的是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10、“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吃”,“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的是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份递减,形成了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参考文献】
一、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主体性教育理论。2004年1月,我国首届主体教育理论研讨会上,研究者们指出,主体教育就是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其基本立场是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其人性论的体现是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其基本策略是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主体性强的人。主体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2.合作学习理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中学到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通过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经验。他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二、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参与导入。导入环节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笔者采用了图片情境导入的方式——“同学们,相信大家在电视或网络上见过很多名人,那么这些人大家是否熟悉呢?”然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说出人物的名字——奥巴马、乔丹、迈克尔·杰克逊等。“很好,那么他们属于哪种肤色的人呢?”——黑种人。“是的,由此我们想到他们的故乡是哪里呢?”——非洲。“非常好,确切说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黑种人的故乡,去了解一下这些名人的家乡有哪些特色。”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期待课堂的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参与导入环节是不同的,还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游戏导入、复习导入等方式。
2.课前预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地理学科属于副科,课后几乎不为地理学习留时间,所以地理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有效提高。课前预习环节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自己动手搜集信息。学生通过此环节可以明确本节重点内容,学习的时候就会有所侧重,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3.眼疾手快。眼疾手快指快速指导学生利用地理图册,找出相应的地理事物,并在图中做出标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陆位置时,教师说明要找的地理名称,学生利用3~5分钟时间迅速在相应的地图中找出,并标记出来,组内交流如何表述其方位,然后请小组代表表述。此环节一般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主,一方面作为鼓励,一方面为了带动其积极性。眼疾手快环节效果比较好,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的读图能力普遍有所提高。
4.集思广益。集思广益指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辅以小组加分制的奖励措施来解决问题的环节。此环节问题的设置是有梯度的,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①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业制成品。②根据图表填空:以上这些国家主要出口___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这些商品的价格___。③根据“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填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___地位。④小组合作交流,并组织语言讲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和产生的后果。前三个题比较基础,一般找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回答,而第4题就需要语言组织能力稍强一点的学生回答。集思广益环节是相对有些难的环节,对于逻辑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初中生来说,教师合理地引导是顺利进行的关键。
5.争分夺秒。争分夺秒指在总结一节课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做的一个小测试。此环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抢答题(基础题),起巩固作用;另一部分是“开心辞典”,根据不同内容设置不同题型,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积极、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地理。例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抢答题部分:①有“黑种人故乡”之称的是__。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90%以上的人口为__种人。③同时被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是__洲……此部分以学生举手抢答为主。“开心辞典”包括“探索题、客观题、主观题、猜猜看、是真是假”等题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夺得答题权,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一个题型,在1~2分钟内小组交流给出最终答案。争分夺秒环节是最为激烈的,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此环节也是最不好控制的,教师的灵活引导尤为重要。
三、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应用的反思
该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普遍得到提高,通过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发现学生能够将课上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且能够主动提出一些地理问题,而且尝试着分析与解决,说明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该模式仍然有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由于照顾到了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一些简单问题的重复,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显得有些浪费时间,在加分的环节中,对学生秩序的维持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学生为 了组内的荣誉,纷纷争抢回答问题,甚至回答问题机会少的学生还会有情绪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应用“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仍是不断改进与完善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宏武.主动参与教学模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江烨,刘兰.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