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8-03 17:2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地区经济;关系;建议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始自上世纪90年代,高速公路一经建设通车,就凭借其安全性、快速性等优点,减少了交通能耗,优化了运输成本,并逐渐显示出其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优势。进入新时期发展阶段后,高速公路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及社会的持续发展。

1 高速公路基本概述

高速公路从类型上看,是高等级公路形式之一,根据我国相关公路建设标准及规范,高速公路指的是能够承载小客车昼夜行驶年均数量大于25000辆,具备了高速行驶车道、可以对出入车辆加以控制的公路。

高速公路具有的快速性特征,使其车辆行驶速度大大高于普通等级的公路,因此,高速公路通常需要设置四车道,采取双向行驶,在公路中间通过绿植构成隔离带。在公路设施的配置上,高速公路需要在两侧设置路标信息,并配备夜间照明灯,以提高夜间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为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和通畅,高速公路对其他非机动车辆的限制极为严格。

2 高速公路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速公路作为公路重要类型之一,在地区交通系统中占据枢纽地位,“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贯穿于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中,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当地的交通完善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纵览中外城市发展史,滨港城市及公路交通设施齐全的城市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相应地,其经济发展水平就更高,而伴随着火车、飞机的出现,区域经济增长势头就更加明显。

作为高速公路来说,其产生背景源于汽车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是基于两者的要求而出现的。高速公路具备了极高的运输效率和运输速度,在运输能力及建路成本上远高于普通公路,因此,高速公路能够对地区的经济活动加以整合调控,从而优化区域运输成本,积聚外来人流、物流及商流,从而起到提振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3 结合相关实例分析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山东省临沂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濒临黄海,是山东省内土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山东省临沂市具有较为发达的交通网,胶新铁路及兖石铁路贯穿全市,市内高速公路主要有五条,分别为京沪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日东高速公路、临枣高速公路及长深高速公路,市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516公里,在山东省居于前列。根据城市发展规划,临沂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预计在2015年将达到600公路,形成市、县之间紧靠高速公路,公路网纵横贯穿市县区的交通网络,构建县际间的“一小时便捷生活圈”,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高速交通较发达,外加铁路、轮船及飞机等交通形式的补充,临沂市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在发展中凭借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优势,形成了商品贸易集散的城市经济发展特色。高速公路对临沂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有助于地区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及销售需要借助公路实现资源运输,高速公路具备了便捷、安全、高效等优势,能够有效整合人流、物流、商流及信息流,通过高速公路,可以将农作物及农副产品的运输时间加以缩短,从而节省了运输成本,在区域间实现物资调转,一方面能够促进地区农业向集约化及规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农业特色产业。

例如,山东临沂市在济青高速公路建设运行后,其农业增加值达到了220多亿元,每年农业产值增幅约为16%,并形成了林果-蔬菜特色农产品输出网,极大发挥了高速公路对地区农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3.2 有助于地区工业发展

高速公路可以对地区的交通网络加以串联,发挥其交通枢纽作用,从而为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投资环境的优化、新型工业园区的建设等环节提供物质保障,使地区工业结构及发展趋于平稳,提高地区工业生产力。

例如,临沂市借助独特的地理区位,依托高速公路网络密集优势,打造了临港经济开发区,自2011年开始,在高速公路的作用影响下,工业增加值突破了320亿,年均增长达到17%,工业企业数量及规模增长幅度高达60%,在工业人才及工业资金的引进上,高速公路也发挥出了极大作用,由此带动临沂市工业的稳步发展。

3.3 有助于地区商业及旅游业发展

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有效加快地区间的商品流通速度,使商品贸易的时间缩短,相应的运输成本降低,从而起到改善地区商业贸易环境,促进地区商贸市场化及国际化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此外,高速公路的运行,还可以将沿线地区的产业链打通,提高地区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有效满足地区旅游业发展需求,通过聚拢人流,达到提高地区旅游业经济收益的效果。

例如,临沂市自古以来文化资源就较为丰富,进入近代社会,临沂市又是革命根据地所在地,红色旅游资源已成为城市标签和旅游特色,外加上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说是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之一。结合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市内高速公路建成后,在2012年,临沂市旅游人数近900万,城市旅游收入从2005年的1亿元提升到5亿元,而2013年度,市内旅游人数比之2012年增加了近一倍,旅游收入直线上升,突破了150亿。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到,高速公路在促进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方面作用显著。

3.4 有助于整合地区经济投资

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通过人、物及信息的交流沟通,对地区的经济总量产生影响,吸引外来经济投资,激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能,从而促使地区经济总量得以增长。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能够对经济投资、融资活动进行整合,例如,修建高速公路可以调动人及物等要素,有效拉动了地区经济投资。其次,可以借助高速公路建设,在银行作用下,对地区融资活动加以调控,调节银行信贷功能。最后,高速公路建设会对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产生影响,反映到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及附属产业,如商贸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上。

4 保障高速公路效益发挥的相关建议

作者以临沂市高速公路发展情况为例,提出保障高速公路效益发挥的一些建议。

4.1 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蓝本,积极做好高速公路建设工作

临沂市高速公路在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及开发公司的密切配合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为有效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地方政府应对高速公路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加以协调统筹,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等法规,积极参与制定高速公路建设工作。

4.2 保障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的资金投入

高速公路建设基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无需赘言,地方政府部门应注重强化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的资金保障,从而使高速公路能够惠及更多的沿线群众和产业发展,使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

4.3 完善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队伍的素质能力

首先,要做好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工作,保障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其次,要对路政干部的素质能力加以培训考核,组织形式多样的业务能力竞赛,不断提升路政队伍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最后,强化路政队伍的岗位责任意识及思想素质,及时掌握队伍职工的思想及工作动态,增强队伍的工作实效性。

第2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政府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01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分析

(一)宏观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是一个空间区域的存在,但市场的作用却更少的受到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对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宏观经济市场的影响范围非常大。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供给和需求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这必然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市场结构的分析来看,市场结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根据交易对象分类的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根据市场的区域分类包括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等。在宏观经济市场因素的多元结构的作用下,地区经济发展要求会不断发生变动,多层次多方位的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在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区域差异,并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也因此不断增大。此外,市场变化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的竞争步伐的加快,市场活动变化特征日益显现,都会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加剧分化的特点。

(二)宏观劳动力因素的影响。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财富的消费者,人们共同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构成了总体的需求市场。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形成地区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必须有数量,质量和增量人口。在人口年龄结构科学合理,人口总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劳动力的数量与此有一个正相关关系。在这种情况和这样的条件下,劳动力的质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由群体的质量决定,人口素质将引发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并据此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

二、宏观经济视角下改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对策建议

1.促进地区公共资源的统一与协调。对于高速发展地区,其需要在土地资源,水资源,沿海资源,旅游资源等公共资源方面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和管理,以实现效率最大化,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区域公共资源的最大效应。根据公共基础设施规模面积,合理调整迅速工业化地区的发展规模,确定开发建设的关键环节,优化结构和布局调整,构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2.加快地区市场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行政干预的规制。让市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削弱区域利益的限制,建立区域性商品,元素和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贸易监督,确保各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市场一体化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在资源链接,行业之间,企业与资产重组之间,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3.充分认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意义并明确政策和措施。一是转变观念,引导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使老工业基地进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正确方向。二是要进一步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把结构调整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出发点。三是通过提升企业技术进一步提升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四是要吸引人才、使用现代企业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平衡的关键因素。建立老工业基地的地区应发挥所有方面的优越条件,提高人才吸引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大胆聘用外国专家,为人才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建立人才培训和交流机制,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

4.转变政府职能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是市场决定一切的理念。市场通过竞争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市场的正常运行可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对于老工业基地所在地区而言,当前的经济发展属于稳定阶段。地区政府应将主要精力致力于市场的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将权力移交给市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政府则仅需要制定各种激励政策,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当市场失灵时,给予适当的干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市场进入正常轨道。

5.大力支持老工业基地地区提高发展竞争能力。鼓励老工业地区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重组,以并购,股票,租赁等形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学校,医院,公安,消防和其他社会机构加快接收老工业企业转移的附属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地区应给予财政补贴。妥善解决国有企业遗留问题。提升工业企业的市场潜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国家开发银行将给以贷款支持,国家给予优惠支持。对于一些由于高损耗,较高的负债超过资产的工业企业面临破产的情况,国家有关部门会同人民银行对其优先进行破产计划的实施。

三、加大对未来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支持力度

1.采取多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国家应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专注于技术创新,产品出口,人员培训等。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要提高信贷管理,扩展服务领域,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和其他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其业务经营范围内,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各种方式的直接融资。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促进开展的各类中小企业互助融资担保。同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的面积,增加了潜在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地区的发展潜力,提高其发展水平,从而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大化减少束缚。充分发挥灵活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引导多种方式投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最大范围内减少束缚,充分发挥灵活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引导多种方式投资。同时,加强地区政府的服务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市场准入。在工商,税务和其他方面实施标准化工作,加强个体、私营企业的法律监督,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行政干预,为市场主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增加地区对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支持力度。地区应优先研究项目的潜在的经济发展效率,考虑到潜在的经济发展能力。研究经费应加大在经济发展潜力方面的支撑力度,加强实验室,工程中心,数据库,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持,提高网络技术支持力度。将主要的支出用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方面。地区政府应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在更大范围内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发展或增加研究补贴或者给与适当补贴,提高企业创新的科研热情。加大科技人才的支持和科技企业的支持,充分尊重科学研究人员,合理引导发展地区范围内的科技型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让技术充分发挥很好的作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最终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冬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探因[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50-53.

第3篇

关键词:综合经营型银行;政策性银行;民族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064-02

1 民族地区金融制度创新的需求因素分析

首先,金融制度创新是缓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的需求。

依据金融发展理论,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但是,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历史、政治、文化和政策倾向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仅刚刚越过温饱线,尽管农民的储蓄率并不低,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积累率、投资率、发展速度都很低,农民人均收入扣除必要的生活开支后,所剩不多,更不用说积累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中国大部分民族地区开发程度轻。自然资源丰富,在自然禀赋方面具有典型的后发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国策的确定,许多民族地区政府力足当地资源优势,确立了地方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加大了地区资源开发的力度,区域经济资金需求快速上升,旺盛的资金需求同缓慢的资金积累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快速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从地区外引入资金,通过资金积聚的方式满足资金需求缺口,但是,民族地区落后的金融行业无法从区外引人大量的资金,严峻的形势是,邮政储蓄和部分商业银行机构通过吸收乡村存款,资金逐级上存,形成农村资金流失的“抽水机”效应,使民族地区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进行金融创新,从区域外吸纳大量的低成本资金,直接用于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紧迫问题。

其次,金融制度创新是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开发和企业成长的需要。

依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中介不仅作用于资金的流量,更重要的是间接作用于资金存量的再分配,这个传递机制可简述为:金融机构一影响储蓄、投资一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一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一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一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过程是依经济的商品化、货币化、信用化顺序进行的,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上述作用的传递过程越明显、越有效。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大。

在经济结构中,主导产业的变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最明显。市场化运作的金融机构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不仅为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也为主导产业下的各种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对于部分短期效益不明显,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性不高,但中长期对地区发展非常重要的特殊产业,还可以通过政府建立公营金融机构,直接扶植相关产业,将其作为中长期发展的主导产业。

中国很多民族地区具备优良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凭借这些天然优势,在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矿产资源开发、商贸物流等许多产业都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缺乏自有启动资金、缺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失现代管理技术,这些有光明前景的产业无法发展起来或者只能低水平地进行开发。除了资金缺少的负面影响,当地企业在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的限制无疑是制约企业做大做强整个产业的重要原因,项目缺少开发资金,通过市场融资是可以圆满解决的。但企业经营制度混乱,管理能力低下。经营能力差,企业高层缺少发展的战略眼光,这些企业发展软件的不足是很难简单依靠资金供给解决的。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限制了当地企业在主导产业开发中的作用。

所以。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通过股权关系帮助企业实行现代经营管理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导向,促进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是推动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2 金融制度创新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建议

为了一次性地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供求矛盾和全面支持主导产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建议由中央政府在某一民族地区试点,组建一家综合经营性质的区域性政策性银行,该行实行以促进区域内特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政策目的,以市场化经营为手段,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手段,在区域内进行专业化的投资,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直接投资支持。该行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手段,为区域经济提供巨大的区外资金支持,彻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同时兼具综合经营型银行直接投资企业的能力,通过参股控股部分新兴企业。支持和帮助这些企业快速成长为推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并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初期投资的顺利退出。

由于具有了全能型商业银行和传统政策性银行的双重特性,该行产生了两种新的特性。第一,不同于全能型商业银行,其全能经营范围受到政府的限制。尽管地方法律上认可该行可以同时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业务,在业务子行业的选择上不受限制。但是,考虑到业务开展必须符合促进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同时避免同区内商业性金融机构展开不公平竞争,该行在三大业务的具体选择上由理事会决定。理事会成员由投资方中央政府代表和自治地方代表共同组成,确保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在三大业务各子行业的选择上由政府决定。一般来说,该行从事的业务中银行业务包括,农业发展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政策支持行业企业贷款,被贷款客户存款及中间业务;不能包括普通储蓄业务。证券业务包括证券发行,资产证券化,实业投资基金,不能包括证券经纪业务。保险业务包括农业保险和财产保险,不能包括人寿保险业务。同时可以直接投资受政策支持行业的企业。但参股企业上市后必须退出所有股权。其它业务由理事会视情况需要决定。同时该行的各种业务不能超出试点地区范围。

第二,不同于传统的政策性银行,其经营上,“适度盈利”原则代替“不盈利”原则。适度盈利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银行所有的业务必须保证适度的利润作为业绩审核标准。在具体经营中,能够产生高盈利的项目,引导当地商业性金融机构办理;盈利过低或亏损项目,但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项目,引导当地政府或其它政策性机构办理,②银行每年产生盈利的大部分以捐款的形式支持当地教育和文化建设事业。通过捐款形式将适度盈利下的大部分利润无偿回馈社会,实现政策性银行追求公共利益的根本宗旨。

3 建议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该建议有利于中央政府支持和主导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民族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边疆地区大部分是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85%以上;民族地区资源非常丰富,水利资源蕴涵量占全国的66%。石油基础储量占全

国的22.05%,天然气储备量占全国的41%,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6.0%。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自身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在总体水平上与其它地区仍然有较大差距,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日益扩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全面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边疆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

给予民族地区优惠政策,让民族地区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是中央政府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建议试点一家综合经营型政策银行,总体上要求中央财政支付少,但对于民族地区经济促进作用大,而且便于中央政府直接调控地方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对于这种金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的可能性大。

其次,该建议有利于民族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

在综合经营型政策银行创新中受益最大的就是试点的民族地方政府,首先,该行的资本金是由中央财政支付,地方政府不存在资金投入压力,其次,该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可在区外融资为区内增加了贷款资金,有利于缓解区内资金需求缺口;对区内主导产业相关企业的直接投资和间接管理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再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该行实现部分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最后,该行的业务弥补了区内现存金融机构的不足,有利于区内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该行试点中受益最大的地方政府全力配合该行的建立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最后,民族地方法律制度有利于解决制度创新的法律问题。

第4篇

【摘要】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新形势提出的跨区域合作的创新模式。新丝绸之路的开发,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城市,还有利于挖掘沿线“新兴明珠”城市,更好地建设城市群与经济群。新疆要建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其产业体系国际化是核心,服务业则是先导和动力引擎。本文从新疆实际出发,介绍了新疆服务业发展现状,并采用时间序列相关方法定量、系统地分析了服务业发展对新疆经济的作用,并据此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的新疆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经济效应;新疆地区经济

【作者简介】闫刚,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一、引言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通过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与信息网络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辐射40 多个国家30 多亿人口,是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新疆地处我国最内陆,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和人力资源,但是由于经济落后和历史的原因,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业发展滞后严重阻碍了新疆经济贸易的发展,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主席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助于形成我国同周边国家“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的合作新格局,对于新疆的经济发展意义更加深远。服务业作为关联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准确判断新疆服务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大环境下研究服务业对新疆的经济效应。

目前在新疆这一方面的定量研究不多,因而,正确认识和评价新疆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利于新疆在新丝绸之路的背景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新疆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繁荣昌盛。另外,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涵盖的其他区域的服务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新疆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加之现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新疆服务业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正逐步增大。

第一, 服务业总量正在扩大, 增速加快。2009~2012 年,新疆服务业平均增长12.8%,比“十一五”时期的平均增速(11.4%) 高1.4 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4.3%,对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强。新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发展经济、构建和谐新疆、改善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服务行业发展亮点纷呈。近年来,新疆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新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体育和娱乐业为主体的营利业得到快速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有利于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第三, 新疆服务产业吸引投资增长强劲。2012 年,新疆服务业完成投资2604.36 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1.6%,年均增长24.2%,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提高4.8 个百分点,可知,未来新疆服务业发展趋势定当稳步提升。

当然,与全国相比,新疆服务业发展依然很滞后。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缺乏起龙头带动作用的大集团和大公司;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大,差距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内部结构层次上。

三、新疆服务业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服务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新时期,特别是进入2000年之后,新疆服务业步入正常发展轨道,服务业在增加值和就业总量上明显增大,在增速上有很大提高,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服务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有效地带动了全疆地区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收入效应即服务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服务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乘数效应而使国民收入总量增长。表1反映了2000~2013年新疆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大致表明了服务业在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新疆服务业收入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根据表1中数据可知,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疆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363.5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8360.24亿元,年均增速达13.8%。而服务业由2000 年的537.8 亿元增加到2013 年的3125.98 亿元,年均增速为13.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蛋糕”持续做大的同时,服务业所占GDP比重较低,服务业产值的年均增速低于收入GDP的年均增速。纵观近年来新疆服务业占GDP比重的变化,呈现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09年的徘徊下降阶段且有波动,这与人们的普遍预期是不相符的;第二阶段是2010年后的持续上升阶段(从2010 年的32.49%上升到2013年的37.39%),服务业发展开始步入上升阶段。

那么第一阶段服务业比重为什么呈现徘徊下降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疆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由于新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挤占了服务业比重。当然造成服务业比重下降还有其他方面因素,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价格指数差异因素、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因素等等,那么,新疆服务业发展究竟是如何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的呢?本文采用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服务业收入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更深层次影响。根据表1中的数据,构建回归模型:

Yt=β1+β2Xt+μt

式中, Yt 为新疆从2000~2013 年的GDP 收入,Xt为新疆从2000~2013年的服务业收入。借助Eviews软件对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如下:

Yt =-114.07+2.85Xt

t值(-0.7941)(31.7145)

p值(0.4421) (0.0000)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R2=0.988,D-W 统计量为1.215,说明回归系数均显著,取α=0.05显著水平, 查DW 统计表, dL=0.927、dU=1.324,回归结果中存在dL<D-W 统计量<dU 关系,说明存在随机误差自相关。因此,进一步利用广义差分科伦—奥克特迭代法对分析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回归结果(表2)。

回归结果中, R2=0.989, D-W 统计量为1.957。模型中, dU=1.324<DW=1.957<4-dU, 这说明已不存在残差自相关,与此同时回归结果中R2、个t 统计量、D-W 统计量均达到理想水平,故可得到最终模型为:

Yt =113.19+2.699Xt

t值(0.2329) (9.9512)

由最终回归模型可知,对新疆而言,服务业收入每增加1元可使GDP大致增加2.699元。分析表明,尽管服务业产值所占GDP比重处于徘徊下降或上升趋势,但从整体看,新疆服务业发展态势是上升的,对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是很重要的。

此外,从模型中也可看出,服务业收入的增加带动GDP收入的增加并不大,说明新疆还存在着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于其他产业、服务业发展缓慢等问题。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新疆地区经济增长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新疆服务业收入的增加对地区经济增长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新疆服务业的发展效应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如何促进服务业发展更好地带动新疆地区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如何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新疆地区经济及周围经济带的增长,需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借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加快优化新疆三大产业结构,重点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倾斜。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不但可以促进新疆地区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脆弱的新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等优点。所以,新疆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向依靠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协调带动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在新疆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以及贡献率。

第二,依托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新疆处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中心区,要充分利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与经济优惠,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现代交通等生产业,更好地提升新疆服务业地位及竞争力。

第三,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为新疆服务业发展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的发展定是在地区间团结合作基础之上的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管理,推进服务领域的产业化、社会化进程,从而更好地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周围的地区、市、国家合作,引入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投资领域,提升新疆服务业竞争力。

第四,紧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步伐,加快发展新疆民族文化产业。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沉淀在新疆这个四大文明的交汇之所。悠久的传统文化,古城、民居、公共建筑、民间工艺、音乐、歌舞、民俗、传说等等——新疆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产业往往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受资源和地区的限制,而文化产业却不同,它的发展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巨大的。相反,人们的物质需求却是有限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文化资源,抓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从而更好地提升新疆服务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统计局. 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3.

[2]黄小平.服务业竞争力,一个理论以及对服务贸易与零售业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3]王健. 现代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3.

[5]殷少明.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J].新疆社科评论,2010,(2)

[6]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政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所凸显,无论在东西部地区,还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还可能影响社会发展。市场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仅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无法有效地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当出现市场调控失灵现象时,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时,需要政府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主动投资公共项目,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由此可见,政府开展区域财政政策调整的方法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协调区域发展措施的研究与具体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对我国现阶段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加快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制度提出相关建议,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做出了具体解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包括四点内容:第一点,利用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二点,建立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给予各区域发展的机会;第三点,清楚地认识到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第四点,陆地与海洋共同发展。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文件,进一步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一方面,应合理规划各区域的经济布局,缓解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合理的科学方法统一规划,细化错综复杂的工作,实现各地的共同发展。国家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也因地区经济共享机制得到较好的实施。落后地区根据战略一步步发展,不断提高自我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增强,实现自产自销的良好态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发展需同步进行,做到人与自然与经济和谐发展,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平衡。从长远角度分析,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需保证各个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1.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从我国财政转移制度的设计方面来看,主要采用五级制,如果预算的层次过多,就会导致财政转移支付缺乏监督,不利于政府管理。近年来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已经成为一种补助手段,但是由于我国缺乏专门的财政支付监管部门,导致部分资金的用途和划分仍不合理。从我国财政转移制度主要采用的方法来看,它的用法主要分为资金补助和税收返还。这两种用法都是针对地方所设计的,可以普遍适用各个地方政府。但是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地区间资源的调整,而且会导致部分地方政府疏于对税收的管理,造成税收的随意性,更有甚者会影响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如果要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就要先保证满足经济滞后地区的公共消费支出需求。如果政府不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手段,就会导致部分地方政府的支出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2.财政投入与利用效率地区差异大财政投入的资金水平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财政投入在各地区如何分配、各地区对财政投入资金的利用率,都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通常情况下,中央财政投入资金水平与利用率高的地区,地区人均GDP与人均收入水平就越高,从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也高。中央财政投入贯彻执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且中央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较大,一段时间内财政投资的重点地区为东部地区。根据赫尔希曼模型可知,一个地区生产型投资的进入成本,会随着中央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地区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善,吸引大量资金投入。由于相当一部分财政资金都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因此我国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从各地区对财政投入资金的利用率来看,由于政策的倾斜,东部地区得到了优先发展,而中西部区域受政策影响,再加上地区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西部等地区的发展,但这些地区对于国家财政投入的资金利用率仍然较低,没有将资金最大化、合理化配置。

3.落后地区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对于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而言,面临着严重的财力紧缺问题。除此之外,在这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支出费用占地方总体费用的很大一部分,以至于用于基本设施建设、维护管理以及科研教育的支出严重紧缺,这也是导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以及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三、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策略

要想加快实现我国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就要坚持效率优先以及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发展落后地区经济时要注重效率,还要以公平的原则对待东西部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针对性地提出适合不同地区发展的对策,这也是实现我国各地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上述分析对于如何实现地区的均衡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首先,重点完善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制度。尤其要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借此来推动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程度。针对城乡差异而言,要加大对落后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水平。通过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完善中央的财政转移制度。第一,要整理所有的转移支付项目,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规整,使其具有规范性和公平性。对新项目还要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控制。第二,要建立专门的绩效评定制度。设定专门的标准评价该项目对发展国家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可以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就要加大投资力度,反之则要削减投资。

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财政政策(1)对农业的调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应该发挥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打造以精加工为主的绿色食物生产基地。中央政府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应该重点针对优势地区。同时还可以建立关于粮食的利益补偿机制,根据不同的作物与其进行补给,逐步完善对农民农业活动的补贴以及生产装备购置的补贴,还要健全对农业的补贴制度等等,借此来帮助这些地区形成规范的粮食生产区域,提高农业生产能力。(2)对工业的调整。出台一系列针对性的制度来扶持高科技产业以及依靠战略性知识技术支撑的产业发展。而对于基础性产业,可以利用财政转移的方式来帮助这些产业筹集资金。专项性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可以帮助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淘汰那些浪费资源以及技术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大与外资的合作力度,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引进外来先进技术,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帮助企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使这些产业推动该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3)对服务业的调整。政府应该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扩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强化制造与服务环节的衔接,充分发挥每个环节的优势,并且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升级,使这两个环节相互促进。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服务业部门帮助企业吸引投资,扩大服务业资金来源,这对于提升服务业的经济收益和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重视落后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在整个地区的支出费用中占比偏少。因此,要不断加强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还可以适当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可以建立地区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全方面筹措建设资金,以此来推动落后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第6篇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合作模式;区域经济合作

前言: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建设存在着重大问题,若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通过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不断合作,形成一个合力共同促进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有几种经济合作模式的存在,但是促使长三角地区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注入新的理念和开辟新的路径,本文也提出了一些关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建议。

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模式类型的探讨

1.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一体化的合作模式

采用政府主导的行政一体化合作模式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一些人认为这种经济合作模式是可取的,因为这种经济合作模式实施起来比较简单、方便,但是这种模式在实践发展过程,可以看到这种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可能冲击到市场机制。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关系就是政府主导的行政一体化经济合作模式的典型,而目前我国已经进行市场化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计划经济的发展已经不适合我国发展的实情。因而,如果一贯采用这种经济合作模式,很有可能会对我国的市场机制造成严重的冲击。

(2)在经济合作模式的内部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整个长三角地区虽然只有两个省和一个市,但是其经济的总量在全国所占比重较高,约为四分之一,人口数量也很多,因而处理好长三角地区与中央和其他的省市之间的关系就是非常重要的话题。②以珠三角的发展为例,虽然整个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一个行政区域,然而在市场化改革的条件下,其内部城市仍然存在许多协调方面的问题。如果长三角地区依旧采用这种经济合作模式发展下去,其现状很有可能与珠三角相同。

通过对以上经济合作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可知,继续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一体化的经济合作模式是不现实的。

2.以市场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以市场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模式,在许多人看来,这种模式似乎是非常切实可行的,因为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做到撤销政府的干预以及切断当地政府和企业家的联盟关系,真正实现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但是依据我国目前的状况,采用这种模式也是不合适的。我国目前处于市场机制的转型期,市场机制本身不够完善,然而我国面临的市场正处于发展之中,许多强大功能都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还需要政府进行干预,需要政府充分发挥领导的角色,引导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是目前我国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环节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综上所述,以市场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虽然是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而形成的理论成果,但是就我国市场现状而言,这种经济模式还不能在我国实现。

3.以政府、市场、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因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时期,所以我国应努力打破地区间的壁垒,快速促进产品流通,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脚步,从而推动我国市场形成统一的局面。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实行以政府、市场、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非常合理的。

(1)以政府的推动为主导。①高度协调长三角地区的各城市之间的发展,这种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②政府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为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政府尽量少参与企业的投资等,给每一个企业都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③在城市的公共产品领域内,政府尽量避免进行重复投资,增加资源的合理运用。④政府实行经济政策要统一,不论是其省级还是城市,要保持政策协调。

(2)以市场为主动。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要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促进市场的活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不断增长和平稳运行,因此,在长三角地区实行的经济合作模式一定要以市场为主导。

(3)以企业为主导。随着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个企业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改革的发展,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之间的分工也越来越明显。

总之,我国长三角地区应实行以政府、市场、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非常合理的。

二、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的新理念和合适路径

1.建构长三角经济合作的新理念

长三角地区要想更好的发展,建构经济合作的新理念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抛开传统思想的束缚。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会有依靠政府的开明去发展企业的传统思想,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在长三角地区,如果发展企业,可以将企业目光放长远,在市场环境中,有很多资源是存在的,企业自身通过市场的途径就可以轻松的获得利益,关键就是需要看企业有没有善于发现和利用的能力。其次,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企业,而政府在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需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一些想要创业和正在创业的人积极打破地区间的行政政策等限制,利用其他潜在的资源优势,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企业。

2.开辟长三角经济合作的新路径

长三角的经济合作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先从简单的入手,从而逐渐提高层次,做到循序渐进。例如:从发展产业的角度来讲,可以先从第三产业的经济合作着手,从而逐渐扩展到各个产业领域。首先发展第三产业。之所以要先选择第三产业,是因为它有服务半径的限制,而在这服务半径之内,开展合作以后就极其容易产生规模的递增效应,可以更具影响力,像是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都属于第三产业的范围。其次,向全产业开始延伸。长三角的经济要想稳定的发展,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贪图经济过快发展和推行范围过大。

三、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模式发展的建议

1.积极寻找新的合作载体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这里的经济发展比较快速,因此也给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长三角地区内,还是比容较易找到新的合作载体的,因此,更能促进整个长三角地区更好的发展。

(1)利用地区内影响较大的项目,从而进行合作,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不断的积累合作的经验,并努力推动这类合作发展成为惯例。在长三角地区,影响较大的项目主要有:上海世博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等。这些项目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与这类项目合作之时,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主动开展一些需要合作的项目。在长三角地区,人流众多,发展的机会也比较大,而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加离不开项目的合理开发,政府可以主动开展一些项目,促进企业间进行合作的机会,为合作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如:合理开发区域景观,促进旅游业;合作完成小区或者大学城的建设等,开展这些项目,都可以找到新的合作载体。

(3)开展跨区域的合作,打破地域限制。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内,打破地域的限制,进行跨地域的合作是一种很好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地区之间合作获得双赢,同时也可以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共同发展[3]。

2.不断强化合作的基础工作

目前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工作就是构建和完善长三角城际的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在完善这一交通体系的过程中,建议相关部门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亲民的原则。亲民主要就体现在要为百姓服务,能够方便他们的出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交通,而如果将交通体系向城郊或者无人区发展,既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同时也对城市的发展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在构建和完善交通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百姓出行的因素,力求方便每一居民区的居民的方便出行。

(2)系统的原则。在完善交通体系过程中注重城际与城市内部的交通体系的协调发展,一个好的系统,可以使交通更加便利和畅通,也可以使居民出行时的时间减少,还可以使城市的工作效率提高,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3)快捷的原则。建立快捷的交通是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坚持交通体系快捷原则的基础上,应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第一,城内的交通体系,城市内部的人口比较密集,因此交通极有可能会出现拥堵现象,所以加强城内的交通建设,尽可能保持城市内部的交通畅通;第二,城市圈的交通体系是城际和市区的分水岭,在这个过渡的地带,也需要充分发展和完善交通体系建设,从而方便市民在城际和市区的转换;第三,城际与市区的换乘交通体系。如果城际的交通是畅通的,而市区内部的交通是堵塞的,这就不是一个好的交通系统,加强城际和市区的换乘交通体系,可以更方便城际人口走向市区以及市区人口走向城际地带。

现阶段,珠三角的城际交通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因此长三角也应尽快跟上发展的脚步。

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的发展,其调整产业结构是有必要的,可以更好的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在构建长三角的建设框架中,就应体现出合理的产业结构构想,做到基础产业的企业间协调发展、新兴产业的企业间共同发展、支柱产业的企业间互补发展。

(1)促进基础产业的协调。基础产业就是一些比较大型的原材料工业,例如:交通、能源等,促进这类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防止企业之间进行地区的划分,也可以防止企业过度的竞争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2)推动新兴产业的共同发展。我国新兴的产业有很多,例如:电子通讯产业、计算机产业等,这些产业应用到长三角地区以后,对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是比较有利的,可以促进其快速发展,但是在其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各个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在竞争中求共同促进,在合作中求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新兴产业共同带动经济的发展作用。

(3)协调支柱产业的互补发展。在长三角地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产业,如:纺织业、机械产业等,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并且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更好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部门应鼓励这类产业进行产品的竞争和合作,从而能够促进水平分工,从整体的角度来讲,可以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合理调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平衡、更稳定,从而保证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模式的探讨,不难发现,长三角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速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还需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在固有的长三角经济合作模式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和注入新的发展理念,而寻找新合作载体、强化合作基础、调整产业结构的具体实施可以促进长三角地区更好、更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锦云,李晏墅.从“融入长三角”到“服务长三角”的嬗变――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经济合作的战略创新[J].华东经济管理,2009,10(3):203-204.

[2]蔡玮.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对接”模式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5.

第7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SWOT分析;通辽市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引言

2007年,内蒙古东部地区被纳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范围中。而通辽市作为内蒙古东部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几年的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面临着这一历史性机遇时,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实现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跨跃式发展,实现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和在内蒙古东部区地区的率先发展,在东北振兴中率先融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一 通辽市2008-2013年产业结构表

年份(年)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第一产业(亿元) 第二产业(亿元) 第三产业(亿元) 产业比例(%)

2008 550 102 251 197 18.6:45.6:35.8

2009 785.60 144.90 411.29 229.41 18.4:52.4:29.2

2010 1003 150 533 320 15.0:53.1:31.9

2011 1448.82 208.64 886.71 353.47 14.461.224.4

2012 1691.85 232.78 1068.49 390.58 13.863.123.1

2013 1811.82 257.44 1122.40 431.98 14.262.023.8

资料来源:《通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由上表可以看出,从2008-20013年,通辽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逐年提升,说明通辽地区经济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其中,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变化明显,从2008年的18.6%下降到2012年的13.8%,呈逐年下降的的趋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从2008年的45.6%上升到2012年的63.1%,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增长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8-2012年处于下降趋势,而在2010年后有小幅上升,主要是大力发展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等。

二、内蒙古通辽市产业结构SWOT分析

1.优势

A区位优势。通辽市通内蒙古中部与东部,东与吉林省毗邻,南与辽宁省衔接,搭东北,倚华北,自古以来,通辽市地区就是北疆的重要门户。B物流优势。依托现有的物流产业基础,通辽市将努力构筑立足东北、承东接西、辐射全国的大物流体系。C资源优势。通辽市土质肥沃,草原面积达320多万亩,农牧业基础雄厚,被誉为“内蒙古粮仓”。目前,通辽市煤化工、矿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劣势

A通辽市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慢。同时,农业虽被称为粮仓,但仍存在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农业生产方式集约化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B金融环境欠缺。C第三产业发展滞后。D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市规模小、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弱。

3.机遇

A国家政策和自治区政策上给与支持。通辽市被纳入振兴东北规划范围之内;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东部作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内蒙古政府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B通辽市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给当地经济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机遇。

4.威胁

A政府体制、机制不活,政府职能需加快转变。B内蒙古东部地区整体落后西部,经济差距拉大,与东北三省、京津冀等地区经济对接不够,与俄、蒙经济技术合作水平低。

三、对策建议

结合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因素分析,可以将通辽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路线纳入SWOT分析矩阵中。

1.SO对策:(1)区位上占优势为有力的发展物流经济带来可能。(2)资源上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并努力发展形成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3)着力延伸产业链,在产业链延伸中实现附加价值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继续发展优势产业,寻找主导产业。(4)振兴东北规划及其他政策上的支持,利用有效机会,走出去,发展对外经济与贸易。(5)培育特色农业,走特色经济之路,并依托资源优势的产业发展成优势产业。

2.2、WO对策:(1)鼓励发展第三产业。接纳中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转移。(2)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链,带动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培育良好的企业发展的环境和相关人才等。(3)重视城镇化速度、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3.SO对策:(1)重视企业家人才及培育企业家的环境,深化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建立功能完善的企业家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2)通辽市在与东部其他盟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协作,共同托起东部地区的发展。(3)加深区域间的合作,引导经济要素向优势产业部门集中,形成经济增长极,再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WT对策:(1)培育经济增长点,需要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2)建立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重视企业家在地区经济中的作用。(3)主导产业相互之间应有关联,抓住重点产业。着力培育一个或者两个适宜的经济增长点,并在增长点之间实现联动,促进经济腾飞。(4)加强招商引资,利用外部力量提升经济增长点的培育。(5)完善金融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曹阳,马林.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区域合作模式研究.经济纵横,2007,7.

[2]马林,祁洪玲,孙丽坤.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区域协作对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8.

第8篇

内容摘要:作为经济落后与生态脆弱的重叠性区域,西部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将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的巨大矛盾和冲突。如何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推进生态环境重建,是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两大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实践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为根本、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西部地区协作为关键点、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重建;科学发展观

西部地区既是国土广袤、资源富集的地区,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既是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地、流域生态屏障区,又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作为经济落后与生态脆弱的重叠性区域,西部在一定时期内将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的巨大矛盾和冲突。如何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推进生态环境重建,是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两大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一、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

西部开发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经济社会开发,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开发。五年来,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进展,但在实施可持续道路上,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两大难题。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将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惟有如此,才能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属于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压力大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中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都生活在西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五年间,西部12个省市区经济发展速度都超过了自己的历史最高水平,各省经济在绝对量上都有所增长,尽管如此,东西部差距仍在继续扩大,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从gdp增长率差距看,1998-2002年4年间,西部与东部的增长率都有很大提高,但西部与东部增长率的差距却由2.54个百分点扩大到8.39个百分点。从人均gdp看,西部人均gdp2002年比1998年增长33%。而同期东部人均gdp却增长41%。从外贸和吸引外资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尽管西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连续4年保持平稳增长,但与1999年相比,2003年西部地区在全国进出口和实际吸收外资中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5个和1.4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西部地区惟有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才能为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将地区差距扩大的幅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促使其朝不断缩小的方向转变,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2.属于生态脆弱地区,生态重建责任重

西部地区大多处于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源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既是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敏感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区,也是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在西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区内进行开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新的环境破坏,使生态环境更为恶化。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看,已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及退化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土地退化现象严重;植被稀少、森林草原大面积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而恶化;生态景观单一、缺少生态屏障,沙尘暴发生的次数逐年增加、影响范围逐年扩大等。

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西部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大大降低了环境容量,缩小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限制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西部地区处于我国的江河源区及其上游地区、西北季风的发源地或上风口,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跨区域性影响。因此,加强西部地区生态重建,不仅是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必须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根本和切入点,努力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发展”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类社会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无论是全面、协调还是可持续,都要落脚到发展上,没有发展,其他一切都谈不上。科学发展观,是要以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才能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其他各个领域共同发展的关系,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的双重重任,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有序和共同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西部地区来说,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过程中的矛盾,实现二者的协调、有序和共同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就必须树立“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发展”的思想。“在发展中重建”要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支撑,通过经济发展带动生态环境重建;“在重建中发展”要求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切入点,通过生态环境重建促进经济发展。“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发展”深刻的把握了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西部地区真正意义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实根基,也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

三、以科学的发展观促西部地区发展与重建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实践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为根本、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西部地区协作为关键点、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

其一,科学发展是根本

科学发展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根本。科学发展的基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可持续发展本质出发,转变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努力:一是从片面强调数量和规模转到强调质量和效益上来,注重经济发展的内涵和质量;二是从依赖资源、资金、人力的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学习型社会;三是由资源高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良性循环和高效利用,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增长方式转变体现着新形式下工业化道路和城镇化道路的重新选择,增长方式的在转变将从发展模式、运行机制上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开辟道路。

其二,科技进步是核心

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核心内容。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以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一方面,依靠科技的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如提高植被的成活率,植被恢复的免灌技术,植被恢复中的虫害、鼠害防治等,以提高生态建设的效果。因此,西部地区要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具体而言: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从基础研究、发展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多层次的科研网络,为大量科技成果的脱颖而出,从组织上、制度上提供保证。同时要重视人才资源开发,重视全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其三,西部地区的协作是关键

西部各省区的协作,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关键环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是西部地区向现代化建设目标推进过程中的两大基本问题,也是一个各方面都看重和敏感的问题。在战略开发和产业发展中,必须先解决好这些问题,尤其要处理好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历史上的客观原因、地方观念的差异以及行政区划分的割裂,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协作上还有诸多矛盾。在实践中,因为利益分割、市场竞争而引发对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破坏的例子并不鲜见,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也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为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西部各省区要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加强分工与协作,摆脱狭小的局部利己意识,特别是不同行政区划内的毗邻地区,在资源的共同开发、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上要从大局出发,搞好协调、谋求共同发展,以促进西部整体可持续发展。

第9篇

关键词:文化消费;经济发展;协整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持续改善,在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也在不断增加。文化消费现已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那么经济发展和文化消费之存在怎么样的关系呢?本文以辽宁省1992-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通过协整分析,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文化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文化消费的定义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定义文化消费。二是文化消费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研究。Tak Wing Chan等学者认为文化消费者的社会角色和文化教育联系更密切。三是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Koen van Eijc采用了同胞模型(Sibling models)来估计不同家庭背景和教育获取程度对文化消费的影响。表明先辈的文化资源是衡量同胞文化参与度最为重要的因素。

国内对于文化消费的重点研究大概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大概分为三种:一是集中在文化消费的内涵界定、特征探讨上的研究。二是关于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韩海燕运用1993-2010年城镇居民的相关数据做了具体的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性。三是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此方面大都运用理论分析得到结论。

三、经济发展与文化消费的协整分析

文化产业与宏观经济是互动增长的。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宏观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也影响巨大。在本文中,使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来衡量文化消费(ACC),使用“辽宁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辽宁地区经济发展状况(MLD)。

(一)辽宁省文化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现状介绍

1992-2014年,辽宁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从图像可以看出生产总值上升的速度远远大于文化消费的上升速度。

(二)协整分析

在进行协整分析时,必须首先对变量序列的单整阶数进行检验。时间序列可能由高于一阶的自回归过程生成,或随机干扰项并非是白噪声,如用OLS法进行估计均会表现出随机干扰项出现自相关,导致检验无效,所以笔者采用ADF(Augment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确定变量单整阶数。检验结果可以显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均为非平稳序列,但一阶差分均在10%的水平下平稳。即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都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即[LNACCt~I(1)],[LNMLDt~I(1)])。根据协整定义,二者是同阶单整,意味着两个时间序列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建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回归方程,并用最小二乘方法(OLS)进行估计,结果见表2。估计得出的模型为:

如果LNACC和LNMLD这两个变量是协整的,则他们的残差[μt]就是平稳的。接下来对差[μt]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LNACC和LNMLD这两个变量的残差[μt]是平稳的,从而证明了LNACC和LNMLD是协整的,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文化消费(ACC)与地区经济发展(MLD)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有方程(1)可知,地区经济发展(亿元)增加一个百分点会使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元)增加1.154416个百分比。经济的不断发展会促进居民的文化消费,反过来文化消费的增加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四、政策建议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正从传统增长点向新增长点转变,为了适应这种转变,具有低资源消耗性、低环境污染性、市场需求广阔性、高成长性的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新动力。能否提高文化消费一方面依赖于地区的经济发展,但还有许多其他诸如需求、供给的因素影响着文化消费的多少,基于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文化消费教育,提升文化消费能力,另一方面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降低文化产品价格。

参考文献:

[1]Kocn van Eijck,Roel van hin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Fading Boundaries or Increasing Antagcnism[J].Poctics,2005(33):283-298.

[2]韩海燕.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12,04:61-64+60.

[3]严小平.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J].消费经济,2013,02:69-72.

[4]韩震.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共同实现着文化大繁荣[J].前线,2011,12:22-23+26.

[5]杨晨.文化消费研究述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2:116-118.

第10篇

关键词:湖南省;会计服务;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30-03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全世界范围广范存在。所谓不平衡,一方面是指与外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是指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协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划分主体功能区,调整经济布局。“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就需要建设一个服务的平台,即地区会计学。建立地区会计是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积极利用地区会计的服务功能,可以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地区会计的服务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重要的一种就是专题研究。会计专题具有单一性、具体性、针对性、现实性、直接性、方向性、典型性、偶然性、及时性、相对性和有用性等特征。在本文进行的地区会计研究中,将选择与会计服务内容相关的专题进行分析评价,并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地区经济的建设。

湖南省是一个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小对湖南省GDP的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要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规模,更应该关注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这应当成为当前控制新一轮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重中之中。另一方面,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则是地区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本文选择地区会计工作系统中这两个重要方面进行分析,在湖南省选择六个主要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例,运用数学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出这六个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分析效益好坏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表明怎样通过地区会计专题研究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本文选择了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六市(以下简称六市)为例。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株潭一体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甚至是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被《南方周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历来为湖南省第二大城市、中南重镇,也是国家老工业基地。邵阳市是湖南省人口最多、面积第三大的城市。岳阳位于湖南省北部,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个富(资源丰富)、优(区位优越)、美(风景优美)的国家一类口岸城市,同时,也是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和国家旅游胜地。本文将选择这六座有代表性的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为对象进行研究。

一、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六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为建设效益和运行效益。建设效益是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效益,运行效益是项目建成后运行的效益。经过调查和访谈,吸取专家、教授的意见和反馈的信息,本文采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两个指标来度量这六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效益,采用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来比较运行效益。

依据 2011年《湖南省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资料,分别计算出这六市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见表1)、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见表2)和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见表 3)。

二、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六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比较

建立六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层次分析结构,如图1 所示。

设计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三个指标的问卷调查表格,从而得出三个指标的权重。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4份。运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进行意见集中度的检验。由于样本量很大且难以组织重评,因此,依次删除专家离差度最大的样本,直至达到预期的意见集中度要求。对保留的样本按照层次分析法来处理。问卷中有21份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通不过,予以舍弃。通过计算,最后得出三个指标的权重,如表4所示。

将表 1—3中各个地区指标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个地区指标的权重,经过公式(1)计算,得到各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总排序权值,如表5 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长沙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总排序权值最高,为0.25;其次是岳阳市,为0.18;然后依次为湘潭市、株洲市、衡阳市和邵阳市,分别是0.16、0.15、0.14和0.12。

三、六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比较分析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长沙市 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总排序权值高于其他五市,原因是长沙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是最高的,为 45.59%,即每百元的投资产生的 GDP 有 45 元左右。这说明,长沙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水平,但长沙市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却是六市中最低的,为 2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9%)。笔者认为,造成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总排序权值高,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目前市场缺乏引导社会各项资金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聚集的自发机制,再加上这些项目大多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有的项目虽然社会效益显著,但项目本身经济效益不高,所以,仅凭市场竞争的办法难以顺利建设。相反,一些投资大但效益高的项目,如房地产等,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加快了建设速度。总体来说,长沙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效益处于较为理想的水平,建设效益中的房地产投资建设速度较快。

岳阳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总排序权值位于第二,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虽然比长沙市低约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9个百分点,位于六市中的第二。原因是2011年岳阳市的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是六市中最高,达到 75.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46%)约40个百分点,说明该市房屋峻工面积占施工面积的比例较高,项目建设速度较快。但岳阳市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却低于长沙,仅为41.8%。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投资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当年的投资不一定能够在当年就产生或完全产生效益,投资效益可能会滞后,所以投资效果系数只能从总体上近似地说明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的情况。另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投资总量大、投资回收期长、短期效益较低的特点,而2011年岳阳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因。总体上来说,岳阳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设效率较高,运行效率较低,但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湘潭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总排序权值仅次于岳阳市,位于第三。从以上各表可以看出,湘潭市的各个指标相对较为均衡,各项指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说明湘潭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对全省而言较为平均的水平。

株洲、邵阳和衡阳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总排序权值均低于以上三个地区。这三个城市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均为35%左右,相差无几,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三市相比,衡阳市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48.9%)中最高,这直接导致三市中衡阳市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35.2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2.66%)。但株洲和邵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31.38%和31.5%)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66%)。

四、提高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对策建议

1.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实现从粗放型、投资驱动型向集约型、消费驱动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源上来讲,湖南省当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真正转变。粗放型经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要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提高投资效益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从湖南省目前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投资的贡献率大大超过消费的贡献率,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特征十分显著。从国际经验来看,由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要比由投资主导的模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增长质量也更有保证。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扩大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尽快实现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的转变,就显得尤为迫切。这才是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

2.改变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评价体系,树立效益观念,努力消除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投资饥渴症”现象,这是提高投资效益的制度保证。在我国大多数省份现行的政绩评价体系中,“唯数量论”依旧严重刺激着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投资冲动,这也造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久压不下。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现象有望得到有效的扭转。如在 2004 年的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政府投资效益的具体要求;而最近有关部门决定将能耗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当中去,这也是“效益优先”执政理念的具体落实。

3.必须解决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失衡问题。结构失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的投资比重过高。因此,就应鼓励非国有经济扩大投资,这将是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是指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投资比例失调。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同时,应遏制房地产和制造业的过度投资。而对城乡公共产品的投资则应该积极增加,支持产业升级型投资。通过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及置换降低居民和企业的负担,从而在降低公共服务价格和增加居民收入两方面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改善投资与消费结构。继续加强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推进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促进房地产合理调整。

4.充分利用省内各市的优势和特点,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湖南省内各市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加强合作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才能更好地推动湖南省经济、社会、生态、人口、空间一体化发展的进程。长沙市利用省会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建设,提高项目建成投产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株洲、湘潭希望通过与长沙加强区域协作,进一步利用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好机遇,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衡阳、邵阳要积极振兴老工业基地,要加强与长株潭地区产业对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岳阳市作为湖南省最大的口岸市,将为本省成员提供便利的对外开放通道,发展经济,从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随着新一轮投资开发热潮的形成,湖南省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加快建设国际化贸易港,发展仓储物流业,提高建设效益。同时,应优化调整社会公共资源,加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商贸旅游等大型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于玉林.会计持续发展的路径:会计交叉学科研究[J].会计之友,2012,(1):12-13.

[2] 武涛,刘永祥.地方会计法规建设问题的思考(上)[J].会计之友,2003,(8):6-7.

第11篇

摘 要:目前中部地区区域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本文从区域协调理论的视角,分析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经济一体化;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39-01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デ域经济一体化就是市场的一体化,其不断协调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区域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要实现经济一体化,就要通过加快经济的市场化发展来达到制度创新的目标,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以往国际经济一体和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经济一体化就是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的。

シ⒄咕济学家赫西曼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一种常态,他认为一个区域的资本是稀缺且重要的,如果各区域的经济要实现均衡发展,则很难突破资本的约束。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出现在每一个区域的机率是非常小的,而且会产生很大的推动力,促进增长极的出现,从而因外部效应使得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均衡发展理论假设在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价格和竞争机制促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从而缩小区域间的差别。该理论指出,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个要素的投入状况,各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其报酬。各要素在各区域虽然存在差异,但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得各要素的收益趋于平均,从而达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ト说男形和活动受到现有制度的约束,并且在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下产生并进行的。制度具有很多功能,它也是影响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制度替代另一种制度的过程。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制度是博弈的规则,在不同的规则条件下,行为主体的决策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决策选择对于单一行为主体和整个行为主体的收益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制度对资源的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制度变迁就是用一种有效率的制度替代另一种制度。

二、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ノ夜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个相邻省份,总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0.7%,总人口3.61亿。在支持东部率先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プ愿母锟放三十年来,我国实施的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70年代末期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地方,90年代末期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90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环渤海地区,90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又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而中部地区一直被置于全国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之外,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与西部地区的差距日渐缩小,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呈现出“塌陷”趋势。

サ是自2004年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以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六省GDP增速超过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三大地带之首,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次于东部地区。2007年以来,中部地区多项经济指标增速高于东部、西部和东北,凸现中部“板块效应”。

2.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ィㄒ唬┤狈合区域协调政策

ブ胁扛魇《嘉痪幽诼剑经济发展水平相近,虽然都以中部崛起作为共同的发展目标,但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地区政府各自为政,保护主义现象严重,削弱了中部地区经济的整体性,使得中部地区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和合适的利于地区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

ィǘ)产业结构趋同

ゲ业结构存在趋同现象,中部6省中除山西之外的其余五省的产业相似度系数较高,几乎都大于0.8,产业结构高度趋同现象背后是重复建设,盲目竞争。

ィㄈ)城市群规模较小

2009年8月由社科院的《2009中部蓝皮书》指出,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较大,其中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就是造成其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中部地区各城市群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中等城市,大城市数量少,导致了不能很好地起到带动城市群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

ィㄋ模贫然约束

ビ捎诙部地区靠近沿海,比较早地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接受了先进的市场经济观念,树立了开拓创新意识。而中部地区深处内陆,思想观念较陈旧,开拓创新意识不那么强,相对落后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ネ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政府行为越位、错位及缺位等现象,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跟不上经济的快速发展,阻碍了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ツ壳爸胁康厍缺乏强制性的实施机制,没有权威的政治组织,只有一些松散的区域性的协调组织,无法约束和规范地方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得各方的利益得不到有效地协调,不利于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三、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营造产业内组织与分工的条件和环境

ブ胁苛省要加强区域内部产业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各省自身的比较优势。各地区政府应制定统一的区域产业政策和规划,建立区域统一的产业基地和产业一化化协调互动机制,为产业组织与分工创造相关的条件和制度环境。

2.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

コ浞址⒒悠湓谧试磁渲弥械幕础性作用,同时要协调好市场和政府二者的关系,构建统一的商业信誉评价体系,为市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条件;共同培育区域性的统一大市场,建立健全大规模、多层次和功能各异的区域性市场体系。

3.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ヒ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加快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建设,包括国家层面上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中部地区各省的合作行为,明确合作的目标和领域,还可以建立区域合作组织,以达到规范和约束中部地区的合作行为的目的,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4.强化经济圈、城市群之间的联系

セ极培育和壮大中部地区的城市群,不断增强各城市群之间的凝聚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以区域内各省中心城市的共同利益为重点,以线带面带动中部地区各省城市群经济的整体发展,强化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增强其竞争优势从而提升其整体实力。对于城市群的发展中部六省应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明确其功能分区,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的竞争,从而实现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

5.建立地方政府间联席、对话的长效机制

ゼ忧康胤秸府之间的沟通,积极地研究各项发展方案,对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积极地协商和对接。建立中部地区地方政府的联席、对话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おげ慰嘉南祝

[1]王洪庆,朱荣林.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经济问题探索,2004(05).

[2]刘 洋,罗建敏,王健康.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地理,2009(05).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经济质量;经济引力

一、引言

厦漳泉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由于三个城市有相似的历史文化、语言、习俗,因而三市在各方面往来都及其频繁。三地的发展各有特色,发展重点有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为闽南地区经济互动提供了机会,其中泉州的产业升级需要厦门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漳州的发展需要厦门泉州的带动,厦门的发展需要漳州泉州两地市场、物流等多方面的支持。本文对三市的经济质量,以及三市之间的经济引力进行了研究,并依此给出相应的建议,对促进闽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质量的计算

为了科学的对厦漳泉地区经济质量进行测算,本文以层次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主导性为原则,把影响经济质量的因素归结为三大类,分别为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基础设施因素,选取了影响城市质量的9个指标。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厦漳泉三市2015年《国民统计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布》。

引力模型应用过程如下:

1、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进行城市经济质量计算时,不同的指标在计量单位和数量级上各不相同,这使得各个指标不具有综合性,所以在计算城市经济质量的时候首先要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得各个指标具有综合性以便进一步的数据处理。

2、利用SPSS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P=0.05且KMO=0.61,通过检验。

3、利用方差贡献率计算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也就是城市经济质量。其中厦门城市质量最高,综合得分3.2,其次是泉州,综合得分2.9,最后是漳州,综合的人2.4.

(三)经济距离的计算

城市间经济距离的计算综合考虑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交通运输状况,直接反应了城市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交通费用以及运输重量是经济距离计算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本文采用复旦大学高汝熹教授所提出来的距离计算方法计算厦漳泉三市之间的经济距离。其中泉州、漳州与厦门之间的经济距离分别是1.65和1.54。漳州与泉州的经济距离是2.1。

(四)经济引力测算

通过经济引力测算得出:泉州、漳州与厦门之间的引力分别为3.41和3.23;泉州和漳州之间的经济引力为1.57。

三、结论分析

从经济质量来看,厦门经济质量最大,漳州经济质量最小,三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厦门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同时还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及雄厚的资本等优势,这使厦门的经济质量在三市中排名第一,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排名靠前,经济的发展对泉州和漳州起到较大辐射作用。但是厦门的发展有很多的约束,其中最主要的是厦门地域狭小,全市面积仅有1565平方公里。泉州经济质量仅次于厦门,改革开放之后,泉州充分利用地理和资源上的优势快速发展工业,但泉州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由于行业集中度不够,企业间竞争激烈,同时这些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抗风险能力弱,经过近年来的重新整合以及企业自身定位的调整,现在逐步形成了中小企业相互协作,分工明确,共同发展的格局。漳州经济质量排在最后,这主要由于漳州工业起步较晚,第一产业占比大,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但近几年,漳州凭借自身优势承接不少项目,2015年GDP增速全省第一,正在加速追赶泉州厦门。

从引力系数来看,厦门与漳州,厦门与泉州的引力系数较大,这主要由于厦门经济质量大和厦门与两市经济距离小两方面原因,而泉州和漳州之间的引力系数较小。

四、政策建议

第一,发挥厦门作为城市中心的作用,厦门首要任务就是加快发展经济,成为闽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闽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厦门对漳州和泉州的经济具有辐射作用,但是辐射强度不够大。对此厦门首先要利用漳州发展自己的腹地,以克服自身腹地狭小的劣势,对部分产业链进行延伸,将漳州县市的发展纳入自己的规划中,充分利用漳州土地大,劳动成本低等优势。其次,厦门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有方向地发展本地产业,这些产业包括服务业、旅游业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吸引国内外投资。再次,厦门要继续为闽南地区提供更加优秀的港口条件。厦门的海陆空运输设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厦门要不断提升竞争力水平,为整个闽南地区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

第二,泉州的经济总量在闽南地区排行第一,制造业发展迅速。泉州要在闽南金三角得到更好的发展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继续把品牌做大做强。泉州的制造业以鞋业和服装业为重点,在发展中也造就了特步、安踏等一批国内知名的品牌,因而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可以继续利用品牌优势,扩大品牌效应,增加产品附加值。其次加大与厦门的合作力度。厦门与泉州之间的引力系数较大,二者所具有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互补的特征。厦门产业具有泉州制造业没有的高度和深度,但是厦门的产业结构单一。泉州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身不断积累扩大而厦门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外部力量。从发展的源泉这点,泉州更具有潜力。即使目前厦门第三产业发展程度和速度占有优势,但泉州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它的内部力量可以支撑它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泉州和厦门发展过程中,二者相互协作,会加快泉州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同时也能够使厦门经济发展具有后劲。当前,泉州很多制造业总部位于厦门,厦门逐渐形成了总部经济带,这一方面可以利用厦门高科技和尖端人才,另一方面也使得闽南地区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第三,漳州经济质量最小,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弱势地位,但漳州在闽南金三角的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漳州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漳州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旅游资源、港口资源以及丰富的农副产品。对此漳州在做好城市规划的同时,可以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开拓自身的旅游市场,同时加强对农副产品加工,争取实现农业产业化,漳州还可以发挥港口资源的潜力,例如东山湾、古雷港区以及招银港等。其次,加大与厦门合作力度。漳州与厦门的引力系数较大。漳州应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招商引资,把握机会主动参与厦门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努力引进先进的技术,承接厦门优秀产业,发挥长泰县和龙海市的平台作用,使之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支撑腹地。同时加强对两地旅游等各方面资源的整合,争取实现社会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