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素材

历史素材

时间:2023-01-31 07:4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素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素材

第1篇

历史素材是丰富多样的。从古到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都有这些素材的遗存,比如文字记载、文物、遗址遗迹等等。

文字记载(包括一些文物如商周甲骨、青铜器上的文字),这是我们了解历史、提取历史信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来源。通过对历史文字记载的解读,我们能比较直接地了解当时的很多历史信息。比如通过对商周甲骨文字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古文字的发展水平和演变规律,包括造字方法等,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甲骨文内容了解那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商周的历史,认识中华古文明的发展脉络。例如,甲骨文中有“”(臣)字,它属于象形字,表示家臣对主人的侧眉顺目,说明那时已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有了社会等级制度。甲骨文中有“” (执)、“”(圉)、“”(劓)等文字的出现,这就让我们通过分析知道这些文字都是在象形字基础上的会意字,“执”是表示将人戴上手梏,“圉”是表示将人戴上手梏关入监狱,说明商周时期已有监狱,“劓”是表示用刀割鼻子,说明那时有残损人肢体的刑罚。又比如《史记》中关于楚庄王“问鼎中原”的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公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从这段文字中我们既看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而导致的周王室的衰微,各诸侯国由于实力的增长而对周王室权力发起挑战,又可以进而结合其他史料去理解各诸侯国为夺取土地、人口、支配权而进行的争霸兼并战争以及由此造成的政治的动荡,对那个时代的特征也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比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谈话提到:“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几年后的1863年的沙皇政府报告书中又提到:“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这些材料让我们了解到沙俄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奴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尤其是对农奴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导致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农民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已严重动摇了沙俄的封建专制制度,沙俄统治者不得不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统治政策做出调整,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挽救自己。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改革是不得已而为之,其目的和前提是维护贵族地主的既得利益,因此是对农奴的再次剥削,是极不彻底的,也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资本主义的健康发展。当然,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必须做到科学全面,特别注意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文物,作为一种历史遗存,给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也是极为丰富的。比如通过对流传和发掘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那一时期青铜制作技术和工艺水平,以及各种器物的用途,进而了解那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生产水平甚至文字、艺术等。从《商朝四羊方尊》青铜器(图1)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是商朝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或宴乐时盛酒的器具;当时青铜器冶炼技术和制作工艺水平高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当时畜牧业和农业比较发达。这样,我们对商周奴隶社会的基本情况的了解也就更全面了。

又比如通过对《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图2)、

《春秋时期的铁锸》(图3)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出那时牛已被用做动力,牛耕出现了,牛在生产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冶铸技术也进步了,出现了铁器。总之,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了。再比如通过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4)的解读,我们一方面可以了解那一时期绘画的发展情况(包括用料、技法、题材等),另一方面对宋都东京

及北宋社会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城市生活的分析,进而了解那一时期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遗址遗迹在历史研究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历史遗址和遗迹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及社会习俗。比如在对半坡原始居民遗址的考古研究中我们发现了房屋遗迹和水井遗迹,这就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会建造房屋,会挖水井。我们又发现了大量的粟及动物骨骼,于是我们知道了他们已经会种植粟,会养殖牲畜。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一定形状且比较光滑的石块和保存粟种子的陶罐及其他陶器,这就反映出

他们以木石为主要工具并处于新石器时代,同时还懂得烧制陶器,但总的说来生产力水平还是很低的。此外,在半坡遗址里人们还发现有墓葬、广场等等。总之,我们发掘的东西越多,对它的研究越深入,对这个时期历史的认识就越深刻、全面,历史就越接近真实。

对于一些零散的历史素材,我们还可以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析处理,如生成一些量化统计图表。这些图表虽然带有较多的主观性,却给了我们从另一角度认识历史概貌和总结历史规律的机会。如通过对“美国内战初期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表1)的分析,我们既可以看到北方实力的强大和发展的先进性,体现着历史发展的潮流,又可以进而认识到人民的意愿和人心所向,从而理解美国内战北方取胜的必然性。又比如通过对“1901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表2)的分析,我们首先可以判断近

第2篇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代诗人陆游这两句诗,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或社会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令人回味无穷。

【激活思想】

山重水复,道路曲折,甚至充满艰险,但是只要坚定目标,披荆斩棘,奋力前行,就一定能够进入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人类的历史,不是已经或正在证明着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吗?

回溯历史,人类的发展可谓磨难重重,无数的天灾人祸,诸如地震、洪水、瘟疫、战乱、屠戮,局部的濒危乃至全局的险境,人类的命运岂止是山重水复所能形容,有时简直是山穷水尽,但是最终的结果如何?我们的先人凭着无穷的智慧和无比的意志,“八千里风暴吹不到,九千个雷霆也难轰”,一次次战胜天灾,一回回消弭人祸,一路走来,一路高歌。

放眼当下,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就与困难同在的时代。一方面,人类整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距离大同世界还很遥远,天下还远未太平,大的天灾还不时出现,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譬如非典病毒、汶川大地震,近日墨西哥、美国一些地方又冒出了猪流感病毒而致多人死亡;人祸也未止息,择其大荦者,如始于美国进而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由此发展而来的实体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延缓了社会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可谓又在面临 “山重水复”的考验。

然而,我们又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既然人类能在漫长历史中经历了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反复交替的考验,获得了螺旋式的进步,那么,人类也必将会在与新的困难搏斗中,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进入“柳暗花明”的崭新境界。

社会历史如此,人类个体亦然。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这是因为:人类善于总结经验,积累智慧;能够不断自省,吸取教训;有善良之心,明辨是非;有顽强意志,能战胜困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钓鱼之道—— 精于垂钓者都知道,假如有大鱼上钩,硬把鱼往岸上拖是很糟糕的事。其结果,不是钓线被扯断、鱼钩被拉直,就是鱼嘴被撕裂,或者,本已上钩的鱼也会逃走。正确的做法是,当大鱼上钩,钓者对于鱼的挣扎,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迁就。这时的钓线,应该放得长一些,任由鱼拖着跑,等鱼累了,再慢慢收线;如果鱼再一次挣扎,钓者也再一次放线,鱼累了,再收。几个回合下来,鱼往往会精疲力尽,任由钓者拖上岸。

【激活思想】

这则材料关涉方法论。方法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哲学命题,既有普遍的历史经验意义,又有深刻的现实指导作用。

人类至少百万年的进化史和数千年的文明史,无不昭示我们:人类一路走来,一路前行,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化至今日揽月的文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做事讲究方法无疑是人类日益聪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则“钓鱼之道”,就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生存,要摘取胜利的果实,就要奋斗,要战胜大大小小、形形的困难;我们就好比是“垂钓者”,“大鱼”就是我们要夺取的胜利果实。

3.向你的敌人敬杯酒——康熙大帝在位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及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鳌拜。”众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是他们逼朕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朕的今天,我感谢他们。”

【激活思想】

这是一个生动的辩证思维话题:对立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他们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失败的一方,胜利的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反之亦然。就人类而言,无论群体还是个体,都是在不断地和行行的敌人作斗争过程中发展的,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材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历史掌故,而历史又常常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拭亮“康熙向自己的敌人敬酒”这面历史之镜,可以深刻洞启迪现实的智慧:一个人成就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手的强弱。

对手总会给你带来压力,逼迫你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在同对手的对抗中,才能真正地磨练自己。从这一意义上说,你的敌人是你前进的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

4.站起来—— 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促销会上,美国某公司的经理请与会者站起来,看看自己的座椅下有什么东西。结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座椅下发现了钱,最少的拣到5分硬币,最多的有人拿到100美元。这位经理说:“这些钱都归你们了,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没有人能猜出这是为什么。最后经理一字一顿地道出了个中原由。他说,我只不过想告诉你们一个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甚至忘掉的道理: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

第3篇

看到一个新的作文题,有的同学总是很犯难,不知道能写什么内容,这是“无米之炊”。也有的同学是有些“米”的,但很少,感觉自己的材料写两节就没有了,无论如何难以写满八百字。“无米之炊”和“少米之炊”,都表明同学平时的积累少,阅读不多,见闻不广。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平时多多阅读,多多观察感悟,积累写作素材。而在具体写作构思时,还要具有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有一个作文题《倾听潮声》,同学一看就想到“江河的潮声”“大海的潮声”,可是自己没有亲自去江边和海边,怎么办呢?就想到间接听到过电台电视里播放的“潮声”,大致知道潮声是怎样的声音,浪潮有怎样的气势,这就也可以写一些内容了。但是这内容太少了。这位同学没有想到,“潮声”还有引申义和比喻义呢!“思想之潮”“文化之潮”“改革之潮”“时代之潮”,都有气势大、冲击力强的特点,都可以写到。这就说明看到作文题构思作文时,要想到这个题目之义有没有引申义和比喻义,联想得多,引申得广,就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表现。

发散性思维能力还体现在,要把眼前的作文题和你已积累的作文素材联系起来,选择有用的素材。如有的同学准备了不少有关“历史人物”的素材,也有的积累的是“中华文化”方面的素材,也有的同学积累了不少“亲情”方面的素材,这些已有的材料是不是可以用到一个新的作文题下呢?怎样有机地联系起来呢?我们就要深入思索一下,巧妙变化一下。

有“历史人物”素材的同学可想想是不是也能写“历史的潮声”。历史仿佛一条长河,潮起潮落。潮起时,声震天地,风云人物站在潮头,引领历史,创造功业。由此,我们就可以写“历史风潮人物”,写他的行止,写他最辉煌或最悲剧的场景,这个场景要有意义有影响,能在历史上留下“回声”,能给后人以启迪。

有“中华文化”素材的同学可写“文化的潮声”。如可以写“回归传统文化”的潮流,感受传统的魅力。也可以写“新文化”的潮流,文化史上两次革新运动,两次巨大的潮水,一次是唐朝的古文运动,一次是五四时期的,写出两次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写出它们的意义影响,写出他们开创了怎样焕然一新的文化局面。也可以写“时尚文化”的潮流,写新文化的力量,写开放的文化之潮对国家的影响,从而把“文化的潮声”提到一定的高度。

有“亲情”方面素材的同学可写“爱如潮水”。写爱的潮声如何伴随我们成长,父母的付出有哪些感人的事件,自己如何在“爱”的包围中茁壮成长。

……

换一个作文题《亲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这个题目和我们已有的素材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写“亲近历史”,写“亲近文化”,写“亲近自然”,写“亲近所喜欢的人”等等。

构思作文,发散性的思维能力确实重要。当然,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建立在作文素材积累的基础上的。我们同学在写作方面一定要有积累素材的意识。平时,要备一个小本子,每人设计几个专题,如“自然、文化、历史、思想、道德品行、家乡、作家作品……”围绕专题搜集资料,做好札记,作为备用,做实实在在的积累工作。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使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课程改革为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需要解决如何正确使用教材的问题。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一方面,历史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与要求,正确使用历史教材意味着要综合把握与教材相关的多重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高中历史教学具有特殊性,正确使用教材还意味着要把历史教材摆在教学活动的正确的位置上。

一、正确认识几个关系

(一)历史教材与新课程标准的关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将新课程教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就应准确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二者间的关系,使教材使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历史教材编写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是课标原则和思想的具体化。所以,新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指引了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反之,历史教学活动应当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与要求。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深入解读和探讨新课程标准,尤其是准确理解其规定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历史教材和教学活动所体现的课程理念应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符,在教学活动中和对历史教材的使用中应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对历史新课程教材的解读和研究,综合多种主客观因素灵活处理教材使用,包括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因素,对教学内容与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便引导其逐步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二)选修与必修的关系

在新课程标准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是高中历史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作为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必修课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求其系统化地了解古今人类社会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主要方面以及科技、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其他领域。与之相比,历史选修课的专业性更强,其授课对象是历史基础知识较好、对历史这门学科有浓厚兴趣的部分学生(多数省份理科生只修读必修3册,文科生需再修读选修中的2-3册),其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热情,开拓学生的历史眼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想深入学习历史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毫无疑问,多样化的选择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够有很大帮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序,要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册,与必修一在内容方面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尤其是主题、理念以及知识线索等方面与必修课内容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二者有机整合起来,将必修一中的相关知识引入到该专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温习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本质上的不同,教师应有所侧重地以新的角度讲授该专题,即不同于必修一对于政治文明历程发展脉络的侧重,该册书更加强调各国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问题的解决对策以及对各国改革范例对后人影响的讲解。

(三)必修模块间的关系

在现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有三个互相渗透、彼此联系的必修模块,它们以各自的不同视角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线索,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教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关注历史事件的联系性,充分利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灵活整合三个模块,对于每节课的既定教学目标,要加以一定的灵活性策略调整,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角度解读历史,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从而完整地掌握专题知识体系,建构起该阶段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增强其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在进行某一模块的教学时应适当建立与其他模块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对岳麓版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中的相关内容。又如在讲解岳麓版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时可适当引入必修二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的相关知识。总之,要在实际教学中处理好模块间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同一专题间的关系

在编写体例上,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选择了以专题的方式呈现历史,各个专题以所在模块的某个宏观问题为中心展开探讨,与此同时,在专题内部,又按照不同的小问题分成多课,这些小课构成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恰当把握好同一专题内部的关系,综合新课标的规定与学生具体学习状况两个因素,合理增删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可分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两个主要问题,对于后者新课程标准规定“简述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历史教材中,这些内容被编为两课,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对之进行阶段性划分,将中国近代发展分为产生、初步发展、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统治前期进一步发展以及统治后期的困境这五个基本阶段,借助于对各个阶段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的分析,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该专题的基本内容。

二、摆正教材的位置

(一)钻研教材,细化新课标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教材不是用来“教”的,而是用来“用”的,换言之,教材不是教学对象而是教学所借助的材料、资源和工具。在我国,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着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师参照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则以教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对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深入钻研教材,科学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有效的“动态性资源”,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促进历史教学。在备课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注重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对整个模块的课程标准有所忽略,所以为了在教学中摆正教材的位置,教师应加强对模块课程标准进行宏观性的整体解读。以整体解读岳麓版选修六第17课“全村同在画中居——皖南古村落”一课为例,可以从其他章节中提炼相关内容为该课教学选取所需材料,如第一单元“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包含了与该课相关的内容,可将其视为该课的序言和纲领,对该课的教学很有价值。根据第一单元“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的教学要求,可在讲授该课时引导学生思考西递村和宏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自然环境保护与文化环境保护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等问题。在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后,教师还应认真钻研教材,搜寻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带着一定的问题有目的地阅读,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对教学有价值的信息。第一,要通过钻研教材提炼核心知识点,其依据有二:一是新课标,二是各版本教材的共有或相似内容。第二,对于同一版本内部的相似知识点要注重对比分析,并进行适当的融合,在此基础上筛掉偏离课程标准较大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的质量更高,提高教材使用的质量。第三,要认真核对细化后的新课标要求与教材钻研成果,查漏补缺,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对新课标要求的遗漏,将其他版本教材中的内容或其他相关材料补充到教学计划中,从而使教学内容更为全面。

(二)广泛涉猎,精选教学素材

高质量的教学素材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仅凭历史教材中的教学素材是不够的,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广泛涉猎,认真阅读重要材料,在此基础上以教学要求为依据有所取舍和调整,最终筛选出最佳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应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获得文字、图片、音频、影像等各种类型的必要教学素材。广泛涉猎是精选教学素材的基础,前者仅是最基础的准备工作,在完成素材搜集后,如何使用这些素材使其对教学效果有积极影响更为重要。在素材选择过程中,通常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选用素材,每个素材都应起到一定的作用、达到特殊的效果,即促进新课标要求的实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二,要坚持直观化优先的原则,假如教学素材比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更直观、更易被理解,那么就优先选择素材而放弃教材中的相关素材;第三,忠实于教材原则,素材要尽可能地符合教材,史实和理念不应与教材内容有大的出入,这不但更符合课标要求,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第四,要恰当地处理“质”与“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素材时不要过于求多、求全,而应在适量的基础上求精。

(三)整合教材,构建新思路

正确使用历史教材,要求教师充分整合教材,寻求教材使用和教学的新思路。高中历史课堂上涉及的知识丰富多彩,从另一角度上讲,则可以说庞杂纷繁,假如没有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将多样而细碎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那么教学内容会显得混乱无序,对学生听讲来说也十分不利,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对教学内容感到一头雾水。因此,在细化课标、钻研教材、广泛涉猎、精选素材后,还应整合教材,努力寻求教学新思路。在教材整合过程中,要注重教材内容和教材外有关知识的整合,将它们进行有目的的增删和取舍。需要注意的是,重新整合并不等于拼凑,还应对选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使其结构和顺序不断优化。在教材整合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历史课程的课型,防止将历史课设计成理论过于艰深的高校历史专业课,也不能使其成为徒有其表的“导游课”。虽然整合教材与建构新思路存在逻辑上的先后顺序,但在实践中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合材料需要以新的思路为指导,而新思路的建构则需要来自于材料整合过程的灵感。整合教材与建构新思路之间并非是对等关系,创新思维是长期积累和思考的结果,教学新思路同样需要历史教师在学习、教学甚至生活中勤于思考、博闻强识。

三、结语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材料和工具,是连接课程标准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教师的授课依据,是学生的学习参考,如何使用教材关系着课程标准能否达成,更关系着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而言,要正确处理好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多重关系,准确把握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定位,同时要细化新课标、钻研教材,广泛涉猎、精选素材,并积极整合教材、构建新思路,从而使教材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教学综合系统中发挥更大功能,达成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作者:杨建雄 韦震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邱浪平.高中历史教材在新课改中的有效使用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1(33).

第5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核心素养;能力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力度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主要让学生背诵历史基础知识,但因为历史知识比较分散,他们在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对此,需要历史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中加强高中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增强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力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学生当前所受到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是以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独立自主为重要依托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加强古今对比,来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内容,可以很好地推进高中德育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古代历史中的“岳母刺字”和近代史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效素材,能激发学生致力于实现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的学习动力。

二、把历史课堂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主阵地

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自主学习时间有限,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课堂教学环节更多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同时,历史教材体系中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素材和内容非常广泛,能够为历史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提供很多的便利,只要历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发掘和整理,就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良好素材。例如,在“”一课的教学中,历史教师不妨通过影视资料等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历史情境中,感知战争的残酷性和不平等条约签订的耻辱性。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让其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三、注重历史爱国主义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

在培养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时,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内容来实现教育渗透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些年代久远的教育素材可能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体验,这就为教师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对于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甚至可以开发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这不仅可以弥补历史教材的不足,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历史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迹,整理出与教学内容和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素材,然后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对爱国主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历史教师可以将本土的、中的一些人物事迹整理成特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与历史教材中的教育内容进行有效衔接,供学生学习、谈论和体验,以了解本土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光辉事迹,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还应当拓展到实践教育环节。因此,历史教师要定期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感知历史、反思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周末让学生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集体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或者组织唱红歌比赛等。这些实践都可以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认识和领悟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性,增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6篇

一、因材施教,分类加强学生社会认知

教师按照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需求,是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年龄、认识能力、心智水平加强学生意识培养和品质教育。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盲从、自觉性差等特点,开展爱国主义道理、责任感说服教育、榜样典型示范教育和道德规范约束教育。而面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辨别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合作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使用锻炼,鼓励他们通过知识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和价值取向,进而实现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

二、立足教材,深挖意识责任培养的素材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良的品质并非是生而俱来的,但是有效的后天教育却可以激发个体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使之成长为一个品质优良的人。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采取一切有效途径去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处于心智发展时期的初中生来说,许多人都有英雄情结和英雄崇拜心理,因此,教师可以立足历史教材,深挖教材中有利于品德和意识培养的素材,用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事迹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强意志。如初中历史教师可用卫青、霍去病、岳飞、戚继光等人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著史、苏武牧羊等故事鼓励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当然,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历史影视资料、电子素材搜索和整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历史情感养成和责任感培养提供有利条件。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深挖社会责任感培养素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多载体、多渠道培养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不仅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还要教师有效拓展、利用各种资源、各种渠道、各种载体向学生传递更多的历史知识,为学生情感和意志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就目前来说,可以利用的历史教育资源有:历史教科书、图书馆藏、网络资源;社区和地方历史资源,如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时事报纸、国内外时政热点、历史影视资料等。而行之有效的历史教育、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载体有:历史教学课件、历史图文资料、校园德育文化活动、校史剧创编、校园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常用的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渠道有: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开放性作业、课外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总之,教师要对初中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文化知识,鼓励其树立报效社会、报效国家的理想。由上述可知,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就迫切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培养,引导学生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养成的最终目标。

作者:刘红霞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第7篇

1 家国天下篇

1.1 课文素材:①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进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刘征)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服务观点:①谁才是历史的脊梁;②怎样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中国人;③真正的爱国者。

1.2 课文素材:①假若我只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艾青)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③拜伦,为自由而战的歌者;拿破仑,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英雄。服务观点:①真正的爱国情怀;②对崇高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③人生的价值。

1.3 课文素材: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以慨叹生不逢时或表示年迈。李广,汉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后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②周公吐哺:《史记》记载,周公在吃饭时多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为接待贤士人才而中途停止吃饭。曹操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服务观点:①呼唤伯乐;②正确选才;③善待人才的作用与埋没人才的恶果;④改革用人机制,人尽其才。

2 立志立业篇

2.1 课文素材:①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现在西北部),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后指建功立业。②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③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主,稍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服务观点:①成大事者必立大志;②要有胸怀天下的志向;③不同时代、世界观的人志向不同;④立志关键还要有践志的豪情。

2.2 课文素材:卧薪尝胆: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逐,欲报吴仇,苦心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服务观点:①忍常人之不能忍,才能做常人不能做的大事;②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才能成功;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④直面挫折,勇敢崛起。

3 求师求学篇

3.1 课文素材:①或作讲演,则甲已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②北大的传统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北大的学风为“钻研、求实、创新、向上”。服务观点:①学习应当实事求是,刻苦钻研;②主观主义是学习的大敌;③谦虚、求实是学习的基本原则。

3.2 课文素材:①囊萤趁月:囊萤,晋代车胤家贫买不起油灯,夏季聚萤火虫于囊中,就其光而读书。(《晋书・车胤传》)趁月,南齐江泌家贫点不起灯,常在月光下读书。(《南齐书・江泌传》)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服务观点:①学习应有“穷且益坚”的韧劲;②逆境出人才;③学问来自不懈的努力。

4 道德品行篇

4.1 课文素材: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②1936年10月19日,鲁迅于上海逝世,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服务观点:①德怀天下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②高尚的德行是世间最美的情怀;③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要爱人的德行。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情感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情感表述,并借助于一定的动作“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历史课堂渗透情感教育。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具备情感教育意识

现在的历史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住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事件或人物中体验感情,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更多的情感教育意识。对于历史中的人与事,由于时代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情感意识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判断其真、善、恶标准必然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人物、事件要有感情。比如,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要充满尊敬仰慕之情;对列强、侵略者、卖国贼,要恨得刻骨。只有具备了这些情感,教师才能通过情绪的形式感染学生,引起感情的共鸣,并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讲课过程中的激情,进而使学生产生情感。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师选择合理的历史素材

历史教材本身具有很多情感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找到易于引起师生感情交流与共鸣的史实。它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如司马迁的活着有价值,他完成了一部史学巨著《史记》;屈原的死有价值,他体现了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的伟大情怀。它还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史实的某个侧面。如,戚继光抗倭的史实,让学生感受他们顽强抗敌、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同学们,如果时间倒退到明朝,你处于戚继光的位置,你将如何做?”学生交头接耳,眉飞色舞的相互讨论,课堂气氛顿时就会活跃起来。所以素材的选择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至关重要。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环节在于教师找到历史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历史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情感教育效果,教师在授课时,进行生动的描述,更易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通常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或利用录音、录像或利用多媒体下载一些电影片段辅助教学等。教师要合理运用,时常变换,不能永远使用一个模式教学,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找到情感教育的知识渗透点,抓中心,抓关键。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是利用历史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巧设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升华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的环节中进行情感体验。如,在讲文天祥抗元最终被俘,当他可以选择生或死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死;谭嗣同在失败后完全有条件出逃保命,而他却放弃了逃命的机会,这些都是为什么?这些问题一抛出去,就会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让学生树立高尚的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堂教学可由教师设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但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技巧。多表扬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多鼓励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简单或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应该认真解答,并引导学生怎样问才更有意义。对学生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情感上的变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以达到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情感教育的素材,提高情感教学的意识,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德才兼备、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燕明.论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4).

[2]由凤丹.思想性: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具张力[J].新课程导学,2015(1).

第9篇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历史中运用的积极意义

(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都是直接向学生灌输死板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高校的大学生是具有自我学习思考能力的一个群体,所学习的知识也能立即在实践中运用。在历史专业课堂中,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设定一个教学的情节,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相结合。

(二)能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在高校的历史专业学习中,抽象的学习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案例教学法是具有一个严谨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的的教学方法,能够将许多历史知识点简单化。在历史专业课堂中,合理的使用教学案例法,将历史直面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中,教师再通过举例与分析两种方式配合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全面的接受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锻炼提高。

(三)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历史的运用,教师通过在历史教学实际操作,让学生自身在课堂中对历史进行讨论、研究与分析,逐渐了解历史。

二、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制定一个适合高校学生的案例结构,只有一个好的案例才能实现有效率的教学。教师编制一份案例素材,使其在大学生的接受范围内。教师必须严格审核素材,使素材具有真实性、针对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的特征,能够满足学生的思维需求。使用这种方式,激发出大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把握教学进展

学习历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高校课堂中进行案例讨论后,如果不能按照其正常进度的发展,那么案例教学法使用后将会出现冷场或偏离主题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同开展讨论,避免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与此同时,教师在与学生在课堂进行深入讨论课题时,不能偏离题目的本意,要及时的将偏离的主体扭转回来,走向正题。总而言之,教师与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紧扣历史主题,关注学生讨论的进展情况,始终坚持让学生将案例讨论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及时进行总结,明确教学内容

运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就就会有讨论的环节设定,在课堂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后,教师须用一点时间将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总结是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最后环节,更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最好时机。

三、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历史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案例教学。要在其中运用出恰当的案例,就必须精挑细选,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意义。总的来说,在编写历史案例时,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要保证案例的真实性

历史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史记,历史教学中的案例是依据教学要求真实引进的材料,只有真实的历史材料才更具有说服力。所以,高校教师在编写历史案例时,要搜集大量的真实历史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合理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只有真实的案例,在社会发展中才不会显现的突兀,在高校教学中,才能很好的运用。

(二)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

广大高校教师首先要明确知道,案例教学法是针对高校历史课堂的,所以要编制一个针对高校历史的案例。选取的案例既要反映出历史真实事物的客观规律,还要表达出历史真实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将教学的视野扩大,提高自身的历史感悟性,找寻更多的对高校历史课堂有针对性的案例。

(三)历史案例要具有时代气息

历史随着年代的变化,也会出现各种不同视角的评价。在高校历史课堂学习中,教学案例要根据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及时的跟上时代的进程。只有具有时代气息的历史案例,才能让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校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有从历史案例中学会关注现实社会的思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明确历史案例为课堂服务理念

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学习,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确历史案例是为课堂服务的理念。当然,要选取符合历史知识的历史案例,或者是采用数据和图表来叙述历史进程,改变让学生乏味的课堂。历史课堂教学的性质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历史中的事件,明确历史案例为课堂服务的理念。

四、结束语

第10篇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塑造民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依靠灌输,而应当依靠熏陶。通过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民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产生自信心与安全感,并且可以受到民主意识、人文关怀等人文精神的熏陶,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参与性。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当重视构建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这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并重视完善学生的人格、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另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提倡学生开展自主探索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平等交流,从而使教学氛围体现出民主特点。这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师道尊严”与“教师权威”理念,并且摒弃忌讳民主与平等的陈旧观念,以便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平等化与民主化创造良好基础。在此前提下,学生能够在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开展学习,并与教师构建平等对话、共同成长的关系,从而使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观与教育观体现出人文特点,并使学生受到良好熏陶。

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元素来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提高

历史学科具有着人文性的特点,其内容涉及到了政治、艺术、科技、思想、经济等诸多方面,并且具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培养资源与素材,通过对这些人文精神培养资源与素材的挖掘并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此方面,首先教师需要重视挖掘与整合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素材。人文知识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根基,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要求教师能够重视人文知识的熏陶与教学工作。历史知识中具有着优秀且丰富的人文精神素材,教师通过对中学历史教材的把我、挖掘与整理,能够让人文知识教育渗透到中学历史教育过程中。当然,这一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开展深入钻研,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重要出发点之一来对教学内容做出精选,从而找到人文精神培养与历史学科教育的契合点,从而确保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精神教育氛围中使用最短的实践掌握历史教学内容中的内涵,并让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中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其次,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当重视分析典型人物以及任务事迹,通过人物品质来对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产生影响,从而推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具有高尚品格的历史人物都可以作为学生的榜样,他们有的忧国忧民、廉洁奉公,有的奋勇进取、自强不屈,有的不畏、敢于献身。无论是这些人物还是这些人物所体现出的精神都应当是我国宝贵的精神遗产,而这些精神遗产,可以作为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资源。事实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必须要求教师能够重视对历史人物以及人物事迹的运用,这主要是因为简单的讲授伦理道德会让人文精神教育产生枯燥的特点,而这些历史人物和人物事迹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崇高与悲壮的美感,同时能够给学生带来启迪与心灵震撼,从而使学生具备对人文精神作出自主探索的动力,并主动将人文精神转化为自身品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欧阳春 单位:云南省大理南涧县南涧三中

第11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6-0124-02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走入教师的视野,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历史教学,更能够还原真实的历史,让历史教学更具趣味性、形象性与生动性,促进历史教学的重大变革。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图片、视频、音频等来传递信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交互性,更是符合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多媒体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不可能脱离教学而独立存在。多媒体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运用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其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运用不当,则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纵观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实践以及自己的实践探索,对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展开论述。

问题一:只重形式,忽视实质

新课改提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推进课堂教学的现代化进程。许多教师在学习新课改时,认识出现偏差,片面地认为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一律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只注重形式的现代化,忽视本质的现代化。课堂上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依旧是一言堂,学生依旧处于次要从属地位。教师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制作多媒体上,而忽视对教情学情的研究,对教法学法的改革。

对策一:加强理论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来推进现代化进程

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全方面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并不是贴上现代化的标签,就是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教学的现代化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因此,要加强对新课改的学习与新课标精神的领会,突出历史学科特点,将新课改所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对于教学手段而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

问题二:课件越精美越好

运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教学模式,将历史课上得枯燥无味,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足。而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的特点,这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师正是看到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这一优势,而片面地认为多媒体课件越精美越好。因此,在制作课件前盲目追求课件外在表现形式的华丽与优美,插入了太多的图片、视频、影视剧资料等,只是这些素材的简单叠加,而忽视了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关系。将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这些素材上,而无法引起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关注,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少,更不要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对策二:课件要实现外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有效成功的课件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顺利转移到对知识本身的关注上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与欲望。这对课件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件不能只求素材的优美,而是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中心来进行各种素材的选取。要选取最有代表性与典型性、最具说服力的素材,增强课件本身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做到既要以课件形象直观的素材来吸引学生,更要以丰富的知识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制作课件时,一方面要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达到准确掌握与全面了解,在二者间找准最佳的结合点,以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方式来引入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广泛收集各类素材。可以发动全校历史教师,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建立素材库,发挥全校教师的力量,将各类素材收录其中。这样在制作课件时便可以从素材库中直接提取。更为重要的是在制作时要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融入其中,使课件更具特色,更具个性,以独特的风格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

问题三:教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赏者

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的单向活动,而是教与学的统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控制者,学生是被控制者,将教师与学生推向了教学的对立面。但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自身的主导性,而为多媒体所奴役,教师成了课件的操作者,而学生成了课件的观赏者,教师与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间与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都没有了,都被多媒体所代替。教师只是埋头于电脑前,忙于操作课件、讲解课件,学生也常常是停留在精彩画面与图片的欣赏上,学生并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与探究的空间。

对策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统一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是机械的传输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所形成的知识才是最为有用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因此,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者,而是要把学生当作主动的构建者,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活动。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将全部精力与视线都集中在多媒体上,而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教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积极思维、充分交流与激烈讨论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与启发下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提高。

问题四:多媒体成为唯一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有的教师将多媒体视为唯一的教学手段,认为多媒体就是万能的,没有多媒体是万万不能的,而将其他教学手段完全排斥于历史教学之外。新课的讲解要用多媒体,习题课也要用多媒体,讲评课也是用多媒体,就算是讲解一个语言就能讲清楚、学生理解容易的小知识点也要采用多媒体,可以说多媒体无处不在。多媒体用得多了,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心理与审美的疲劳,甚至这种消极的情感、多媒体的负面影响会压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与多媒体的优势,而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鸡肋。

对策四:实现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的有机统一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而非全部。在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多媒体确实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其他教学手段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同样有着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手段的优势,用彼此的优势来弥补不足,以为学生展现一个魅力四射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历史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2010(10):125.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乡土文化;有机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本乡本土的人文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乡土文化的有机整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有意识地将乡土文化引入作文教学中。

一、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乡土文化作文资源素材库,积累关于本乡本土的生活素材和历史文化素材,如用专门的素材本(或电子文档)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家乡的见闻感受,收集历史文化知识、民俗传说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社会和家乡的历史、现实与发展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

同时,注重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对家乡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途径收集到相关资料。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俨然一个个小历史学家、小考古队员、小记者去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从而对家乡生发出更深厚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找好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充分考虑作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兼顾到作文教学中题材、内容、指导的需要,把地方文化和作文课程同步链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和人文的熏染。如品九龙茶、观看东江瀑布时,可以同步链接自然类习作,让学生描绘家乡的青山秀水;欣赏地道的采茶戏,聆听采茶歌时,可以介绍相关的民情风俗,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等。

二、点击“风景名胜”,陶冶自然性情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想尽办法充分利用家乡不可多得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感悟力,开阔其创作思维。

为了让学生拥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对生活有更真实的体悟,教师可以组织“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带领学生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品读历史古迹的韵味,从中得到感悟和启迪,以此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激活学生的创作思路,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提笔行文时,就能够文思如泉涌,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家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认识、理解和情感。因为有了真情实感,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小作者的笔下,会更具灵性,更加生动。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积累古往今来的诗篇佳作,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历代文人,如古代的文化名人等在家乡生活或游历时写下的名篇佳作,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撷取有价值的内容,借鉴其写作方法,在赏读中将自己心目中的家乡与诗词中的家乡相比较,领会诗作的优美意境,品味优美的语言,借鉴精妙的手法,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三、研究“丰富物产”,激发朴素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