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建议

农村经济发展建议

时间:2023-08-03 17:2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经济发展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经济发展建议

第1篇

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是农村信用社取得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政府农村产业经济政策是农村信用社得以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高产高效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相继出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在各项政策的指导下,全县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陵阳的西瓜大棚,小店的芦笋种植,库山、天宝的中草药,桑园、大石头的大姜等为代表的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带,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共实现农业总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2.4%,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提高认识,多措并举,各级政府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政府各级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是地方金融机构,其兴衰与政府息息相关。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6月末其农贷总量占全县农贷总量的90%以上,农村信用社已逐渐发展成为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化解风险支持发展,在涉及农村信用社切身利益问题,在政府利益与信用社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宁可自身承担也绝不把包袱甩给农村信用社。一是政府举债解决基金会问题。1999年根据上级安排全县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根据有关精神对符合条件的基金会可由农村信用社收购,政府及时组织了人员对全县21家基金会进行了清产核资,县政府本着不甩包袱、不压担子、不转嫁风险的原则,将基金会全盘关闭,所形成的债务由政府承担,避免了将风险转嫁到农村信用社。二是帮助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各级政府始终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踊跃入股。目前,农信社股金总额已达4727万元,较行社分门办公时增长4693万元。三是整顿社会信用秩序,清收盘活不良资产。今年5月份,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县政府大力开展了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活动,为信用社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活动中,县政府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清收盘活领导小组,积极帮助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并把清收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乡镇政府也相应成立了清收领导小组,重点抓好清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到目前,共清收盘活不良资产203万元,有效化解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二、明确经营思路,转换经营方式,建立有效监督制约考核机制。

(一)明确经营思路,突出以信贷支农为主线的工作重点。信用社充分认识到信贷支农既是信用社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又是摆脱困境、化解风险的必由之路,必须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农”字优势,作好支农这篇大文章,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占领农村金融市场,成为支农主力军。工作中,他们以发放小额农贷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信贷人员走村串户大力发放小额农业贷款。今年,累计发放小额贷款9.6万余笔,涉及金额34579万元,占贷款总投放量的87%。

(二)建立内部考核机制,打破平均主义,真正体现多劳多得。长期以来,该社没有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孬干好一个样”,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普遍缺乏危机感和责任心。对此,今年初,该社对收入分配进行了彻底改革,先后出台了《****农村信用社2001年度经营目标考核办法》、《联社机关工作业绩考评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了经营目标与劳动报酬的关系,从两方面入手实行全员考核。经营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新增目标、中间业务新增利润目标三项,收入分为生活费和目标奖惩两项,收入报酬与工作目标相挂钩,完成基础目标可保证基本生活费;完成新增目标计划的全额兑现效益工资,对超额完成部分按比例给予奖励,最高可达1万元。分配机制的改革,拉大了收入差距,真正体现了“基本工资保吃饭,效益工资靠实干”的分配机制,成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助推器。

(三)大力发展营销贷款,改变传统信贷投入模式。过去,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资金的需求状况也不同,加上个别信贷人员怕承担责任,出现了惜贷、惧贷的心理,导致信用社有款放不出、借款人用款贷不着的供求矛盾。针对这一问题,信用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一改传统信贷投放模式,全面推行了贷款营销制度,主动走出社门向优良客户推销贷款。信用社与职工个人签订放款责任书,在限额内由其自主发放贷款,保证到期及时收回本息。为有效防范风险,对贷户实行信用等级管理,根据资信状况不同将贷户分成A、B、C三个等级,放款额度从1000元到2万元不等。营销贷款重点支持了城乡个体工商户和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发展经营项目,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双赢”的良好经营局面。

(四)改革人事用工和干部任用制度,激发全员活力。年初以来,信用社进行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职工经过考试和评议合格者由信用社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聘期2年,合同期满经过考核合格者重新聘用,不合格者自行解聘,使全员都产生了危机感、压力感。在干部任用上实行竞争上岗,在联社机关开展了中层干部竞聘,通过个人答辩、群众投票、组织考核等程序,有15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群众威信好、学历层次高的人员竞争上岗,给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对基层信用社主任实行末位淘汰制,在年度综合考核中处于末位的信用社,其主任将自动辞职。

三、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帮助农村信用社解决当前面临的几个问题。信用社紧紧围绕“双增”工程,各项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创建社以来的最好水平,上半年共缴纳税金80万元,自行社脱钩以来共缴纳税金1443万元,为地方财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不良资产占比高、支农资金实力不强等不利因素需要加以解决。

(一)协调各级各部门帮助抓好资金组织工作,堵住农村资金外流源头。农村信用社虽然在资金组织工作上做了很大努力,但从上半年存款增长分析,全县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10385万元,仅占全县农村存款增长额的41.8%,这与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投放量占全县各金融机构97.8%的比例极不相称。目前个别只存不贷的机构利用各金融机构大批撤销农村代办站之机广泛发展代办员吸收存款,同农村信用社争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无法满足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来源的需求。这也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招商引资的政策相悖的。建议各级党政部门切实采取措施加以制止。一是把农民人均存款作为《农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一,纳入“双增”工程的考核。二是乡镇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客户经理给予一定的义务工补贴,提高其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三是各乡镇制定制度,制约各级干部为其他金融机构代办储蓄问题,使这部分资金“回流”到农村信用社。

第2篇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完善和深入实施现有各项政策,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1 持续增加农业投入

以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支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加大对旱改水的扶持力度,把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作为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末,全县水稻种植发展到50万亩以上,全部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种植模式,打造出具有饶河特色的水稻品牌。通过预算,50万亩水稻总产量25万吨,总产值约6.5亿元;同等面积玉米总产量为20万吨,总产值约为3.2亿元。同等面积水稻总产值是玉米的两倍,由此可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对我县农业的项目投资,做到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以项目资金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完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机制,统筹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2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大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发挥示范性工程作用,提升实施水平,加大推进力度。重点加强无公害蔬菜基地、东北黑蜂基地、特色养殖基地等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完善标准,提高效益。依托我县生态、口岸优势,以最优的政策、最佳的环境、最强有力的措施,培育壮大具有饶河特色的对俄果蔬出口产业发展,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征地审批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加快黑蜂产业园区建设,改善环境,完善功能,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3 建立完善补贴政策

坚持“多予不取”原则不动摇。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大力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深入推进农村家电、农机补贴政策,开展新的补贴种类,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村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工作步伐,加大对土地流转扶持力度,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求。“十二五”末,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要达到70万亩以上。

4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主导农产品科技投入,重点增加农业节本增效、产品加工增值、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加快场县共建步伐,充分发挥地方和周边农场在农机装备、农业科技、动物防检疫、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促进县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5 积极推进农产品认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其它建设项目同步发展,制定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生态、优质、安全”作为发展方向,对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施行财政补贴,调整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产品认证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建立以市场为本,政府为盾,各方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带动中小企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全方位加快对产品认证。

6 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

抓好当前的农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解决好农村干部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应把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转到服务上来。一是当好引路人。进一步强化对农民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通过网上招商、网络销售、信息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产销动态、价格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二是当好明白人。新形势下的农村干部不仅要全面掌握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工作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工业基本知识,还要善于让农民掌握科学致富的本领。通过典型宣传、教育培训、进村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也具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较高的农业科技素质。三是当好经纪人。发挥干部信息灵、联系广、门路多的优势,积极为农民抓定单、找销路,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卖上好价格。四是当好带头人。新时期的农村干部首先要会干、能干,会富、能富,才能领导和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应继续倡导乡村干部直接领办、参办项目,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为有项目的干部创造条件,出台专项政策,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

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各级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经济管理的根本原因。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较好的捋顺农村内各项资源的权属关系,并对农村经济发展相关资源进行较好的统筹与调配,这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的巩固,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其次,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引导、指导与规划,小农思维影响下,农村经济在发展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农业经济管理则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具体的方向,并提供一些额外的支撑和保障;最后,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扫清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对一些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和具体矛盾予以较好解决。正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主体自然也要强化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能力,更好借助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农村经济发展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需要从管理手段选用上入手,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经济管理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这与管理手段过于陈旧和单一有直接关联。特别是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较为陈旧时,各项管理活动在开展上也会对固化的管理手段进行长时间沿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开展中得到很多应用,并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率的同时,大为降低农业经济管理成本。因此,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借助信息技术来驱动各个层面与各个时期管理活动的开展较为必要,这也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积极作用更好发挥出来。例如,长春市农安县新农乡农业经济管理站在2017年进行了大面积的信息化管理尝试,借助电子计算机以及具体管理软件进行管理使得各行政村的土地信息、经济信息、财会信息等得到了较好整合,农业经济管理上的条理性也十分清晰,农业经济管理能力近两年更是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与提升。

(二)注重农业资源的价值挖掘

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较差与相关农业资源并未得到较好开发、利用有直接关联,农业经济管理中则需要给予农业资源价值挖掘事宜以更多关注。农村经济结构往往较为单一,在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上,农村经济管理主体也要结合农业资源价值的挖掘来进行。例如,很多农村存在着一些荒山、荒丘、荒坡与荒地,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被已经开垦出来的“四荒”地进行集中管理,避免“四荒”地被不法侵占。在此基础上,农业经济管理主体可以会同农业技术部门,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视角下进行一些种植或养殖项目的建设,从而对农村地区闲置、半闲置的农业资源进行利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资源价值的挖掘以及资源的利用间有直接关联,以往较为粗放的农业经济管理使得很多农村经济发展相关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视角,对农村地区农业资源价值进行挖掘,适当建设一些集体经济项目或产业项目都能够较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强化农业经济管理评价与调整

农业经济管理的动态进程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与制约,受制于管理主体的能力与经验差异,一些具体的管理问题会随之产生,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较为多变的情形下,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相关不足也无法避免。为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层面需要一个评价性机制予以较好保障,这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释放出来。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主体需要成立管理评价小组,并根据细化出来的评价标准,参照农业经济管理的一般目标,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方法选用的实际有效性,农业经济管理目标达成状况等进行评价,并形成具体的评价报告。这一具体的评价报告可以对阶段时间内农业经济管理状况予以如实反映,通过对相应评价报告进行分析,农业经济管理主体则要在方式方法选用上进行调整,明确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和主次。通过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评价,发现不足,弥补不足,农业经济管理主体也能够积累出更多的管理经验,依托这些经验驱动各项管理活动开展也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第4篇

【关键词】“三农”;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解决了接近14亿人口吃饭穿衣的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农业、农村、农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近几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空心化严重、农业生产水平不断下降、农民增收困难等诸多问题日益显现,为“三农”事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涉农工作的突破口。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

1、水利设施破旧。长期以来,在中国农村,很多的水利实施成为摆设,有的还得到人为的破坏而未能给及时的修缮,导致水利设施的抗旱、排涝等功能逐步丢失,大量的塘坝、小型水库等水利实施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

2、基本农田遭到破坏。农田是农民口粮保障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中国乡镇一级的政府大肆搞工业园,发展工业获取财政税收,为了获取工业发展所需的土地,不得不将手伸到基本农田,将基本农田直接或变相的变更为工业用地,导致农业生产用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产出不断降低,“十八亿亩农田”岌岌可危,红线已经被超越。

3、农业生产配套措施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被重视,农业生产所需的道路、供电、水利、信息化建设等配套措施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基础十分脆弱。

(二)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脆弱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三农”事业稳健发展的基础,是文化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但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脆弱,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下,经不住市场风雨的考验,很多的农村集体经济融资困难、经营不善,面临关门歇业,甚至有的背上沉重的债务抱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拦路石”。从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撑不过五年,鲜有华西村、南山村这样成功的案例。

(三)农村土地政策不合理

农村社会空心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很多的农村青壮年都外出进城务工,农村人口逐步被转移到城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数是妇老病弱,大量的农田被限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土地流转制度,但这项制度仍然不成熟,不科学,不完善。在农村,很多的村民宁愿落荒,也不愿意将自己家的土地流转出去,因为流转土地的政策不透明,产权不清晰,收益分配不明确。

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投入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双翼,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让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以迅速提升。因此,我国的各级乡镇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主动承担起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和义务,重点做好农村道路、农村通信、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供电、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将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花到“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这个刀刃上,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提供政策上的、资金上的支持。

(二)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力,是确保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农村基层管理者赢想尽一切办法来搞活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力,从而更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1、采取多元化模式。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鼓励有实力的农民开展合作社模式的集体经济发展,采取多元化发展模式,比如建立特色种植合作社、特色养殖合作社、工艺品加工合作社等,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增强市场抗风性的能力。

2、采取规模化发展模式。规模化发展能够彰显规模效益,从而带来一个上下游和终端消费完成产业链的形成,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基层乡镇政府要大力培育农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来吸引更多的投资,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逐步走上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发展的实力。

3、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作为乡镇政府,要积极主动的加强与农村信用社、农行、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交流,提供政策支持,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融资贷款,确保农村集体经济“供血充足”。

(三)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和“秤砣”,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鉴于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人才匮乏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加大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农村留守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强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三、结语

总之,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不高,速度不快,模式单一,形式粗放,体量不大,还存在着空间狭小、资金和政策短缺、劳动力素质不高、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将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到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大力支持、扶持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村经济发展突破瓶颈,跨越式、稳健发展。

作者简介:郝琛玮(1987-),女,汉族,湖南衡阳,研究生在读,湖南省衡阳衡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金融行业工作。

参考文献:

第5篇

“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的实现。当前“三农”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不够,特别是农村发展不够。而发展需要增加资金投入。从农村资金的供求情况看,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资金供求缺口很大,矛盾十分突出,必须采取措施尽快加以解决。近年来,在金融领域一直强调要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也出台了一些信贷支农政策,信贷支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三农”资金欠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情况,国内理论界和银行部门对信贷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当前我国的信贷支农的困难和挑战并未出作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运用农村金融等理论,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采取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借鉴、汲取国内外农业和农村信贷体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贷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的实证研究,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的信贷供求、信贷风险、信贷市场的问题和成因,提出了构建完善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体系的见解,并相应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全文共分八个部分。

第一章,导论。包括提出问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农村金融基础理论及其借鉴作用。主要是为研究我国信贷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找到理论上的依据。重点梳理了有关农村金融方面的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农村金融理论及其发展历程,对农村金融基础理论进行了比较。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一些可以运用到我国农村信贷发展和改革中的个人判断,如实行“金融约束”政策、供给主导模式和需求追随模式相结合、借鉴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政策建议、政府适当介入等等,企望借鉴这些理论中的合理内核和适用部分,以起到指引我国农村信贷体系建设的作用。

第三章,国外农村信贷的经验与启示。对国外农业和农村信贷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多数国家都相继形成各具特色、与本国实际相联系的农村金融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有较为完善的农村或农业信贷组织体系,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对国外农业和农村金融机构运作的经验,我们不应该完全照搬,也不能全部否定。本章通过对国外农村信贷的比较,得到了要加强并完善农业和农村金融立法、农村金融改革不能单纯追求商业化、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要合理引导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等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中国农村信贷的绩效与问题。回顾了我国农村信贷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支农绩效,分析了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我国从建国以来,农村信贷体系一直处于发展和改革中,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农村信贷体系在自身曲折发展过程中,促进和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本章的实证分析表明,加快农村信贷体系改革,改善农村信贷机构发展状况,增加农业和农村信贷,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本章分析认为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供求缺口大,农村信贷存在垄断行为,资金外流严重,贷款风险大等等。导致农村信贷市场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农村信贷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缺乏贷款风险分散机制,缺乏风险转移机制等。因此,对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指责信贷机构本身,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对症下药。

第五章,中国农村信贷供求分析。重点考察不同需求主体的信贷需求,分析供求缺口,为构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体系奠定基础。我国信贷需求的多样性与供给的单一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既有结构上的矛盾,也有数量上的缺口。本章着重分析需求主体各自的信贷需求,由于我国当前传统和现代生产方式同时存在,信贷需求的多样性显得尤为明显。在我国农村中,既有农户和中小型企业的信贷需求,又有大型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既有商业性信贷需求,又有政策性信贷需求;既有生产性信贷需求,又有非生产性信贷需求;既有短期信贷需求,又有中长期信贷需求。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对信贷的需求有相当部分是无效的,这与农村信贷需求的特点密切相关。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信贷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以政策性信贷、商业信贷和合作信贷为主体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本章在对信贷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信贷供求的缺口,并指出农村信贷市场上存在“劣户驱逐良户”的现象,分析认为引入担保和引入利率补贴等措施可以减小或消除供求缺口。

第六章,中国农村信贷风险分析。本章将农村信贷风险分析的基础建立在深入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风险上,即建立在对农业和农村客户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不论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他们都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经营的是特殊商品——信贷资金,而贷款的本质是要求还本付息的,因此,信贷机构具有“嫌贫爱富”的特性,一般又是风险厌恶者。农村信贷机构的信贷供给对象主要是“三农”客户,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风险状况直接决定着农村信贷风险的大小。农业具有弱质性,农村企业发展起点低,竞争力弱,风险大,与农业密切相关,处于竞争的劣势。这就决定着农村信贷风险既有一般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也有自己的特殊风险。农村信贷机构面临较高的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

第七章,构建完善的中国农村信贷体系。根据前六章的分析和结论,提出了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农村信贷体系的构想,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提出了构建农村信贷体系的总体思路、目标、原则和框架,指出构建我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贷体系,要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行农村政策性信贷业务,鼓励发展农村商业信贷业务,规范合作信贷业务,建立风险分散和转移制度,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规范和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对当前的农村信贷体系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建立政策性信贷、商业信贷、合作信贷和正常民间借贷相结合的农村信贷体系。不断强化政策性信贷职能,鼓励商业信贷,规范合作信贷,引导农村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使农村信贷机构的整体服务功能与“三农”的需求相适应。必须对政策性信贷、商业信贷、合作信贷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大力发展农村政策性信贷业务,建立财政政策补偿信贷,信贷扶植农村经济的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从而,使农村信贷机构的整体服务功能得到强化,真正担当起为“三农”提供信贷支持的重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缓解“三农”贷款难的压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八章,相关问题研究。构建一个完善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贷体系,需要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首先,社会其他组织,特别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努力创造和改善信用社及其它涉农信贷组织的经营环境,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信贷组织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其次,要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务,为信贷支持“三农”发展提供保障,减轻信贷机构的风险压力,培育好的经营环境,形成保险、信贷、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特别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以增强农业和农村对抗风险和承受风险的能力,从而为信贷支农提供合适的、强壮的载体,增加农村信贷机构提供信贷支持的动力。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1.提出“两个循环”的见解。一是农业资金使用成本高,而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经营风险高,容易形成“高风险-高收益-高利率-高成本-高风险”的恶性循环。二是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农业保险改善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使农村信贷组织增加信贷投入,减小信贷供求缺口,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农业资金融通成本,从而形成农业保险作保障、信贷支持作动力的格局,形成“保险转移风险-信贷加大投入-农业不断发展-风险承受能力增强-保险增加收入”的良性循环,不断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提出“劣户驱逐良户”的见解。农村信贷客户大多数分散、规模小,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村信贷机构很难辨别“良户”和“劣户”,有可能出现“劣户”充斥农村信贷市场,“良户”因贷款利率高而不容易得到贷款的现象。

3.农村信贷资金数据统计更全面。在分析农村信贷资金时,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有关农业和农村的一切贷款都统计在内,克服了以往只考察农业贷款或乡镇企业贷款数据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4.提出多样化需求需要多样化信贷服务的观点。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在时间上有差异性,在空间上也呈现较强的差异性,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西南北差异较大,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农户间差异很大,不同企业间差异很大,对信贷资金也表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不同需求,需要多样化的信贷服务。

5.提出构建我国农村信贷体系的目标和原则。构建目标是将我国农村信贷体系构建成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竞争适度、发展持续、产权明晰和监管有效的农村信贷体系;构建我国农村信贷体系要坚持有效性、渐进性、多元化、政策扶持和进退有序五项原则。

第6篇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4-0977-04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Rural Economy in Guizhou Province

WEI Yuan1,WU Chang-yong1,XU Zhu-yan1,ZHOU Jia-chun2

(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04,China;2. Rural Bureau of Duyu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Duyun 558000,Guizhou,China)

Abstract: Guizhou is a under developed province in southwestern China.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If Guizhou province wants to seek rapid development, it will rely on its own advantages to develop characteristic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road combining with rural development, to drive agriculture with industrialization, to promote agriculture with urbanization,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Rural Econom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systems analysis and combining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izhou. Some measures and advices for making coordinated developing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Guizhou economy developing better and faster,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Guizhou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rur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uizhou province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农村创造条件,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工业化发展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业支持,提升中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产要素逐渐集聚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发展,为工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内在动力。城镇的集聚效应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条件,城镇的服务功能为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受城镇化发展程度的影响[1,2]。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既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也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基本的原材料支撑。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103°36′-109°35′E,24°37′-29°13′N),辖6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共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是一个距沿海港口和长江较近的内陆省份,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2个省份之一。全省境内东西长570 km,南北宽510 km,土地总面积17.61 km2,常住总人口3 469万人。贵州省是中国严重的两欠地区,欠开发、欠发达是贵州省的主要省情,工业化、城镇化落后、农村经济不发达、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大,生态环境脆弱,可耕地资源稀缺是贵州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贵州省的贫困,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因此,要使贵州省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农村经济和减少农民;优化资源要素空间布局,缓解自然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这样才能使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发展,使“三农”问题与“三化”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以此促进贵州省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为贵州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06-2012年《贵州统计年鉴》、《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 研究方法

首先采取文献分析法,搜集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数据;其次,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和分析,结合省外城镇化、工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其展开全面的深入研究,推断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从而提出实现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 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1年贵州省生产总值5 702亿元,居全国第26位,人均生产总值16 437元,仍居全国末位,贵州省人均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而造成贵州省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水平偏低,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村经济不发达。

2.1 贵州省工业化水平偏低,与全国差距大

表1表明,2005-2011年的7年间,贵州省GDP保持稳定的增长,增长率由2005年的12.7%增加到2011年的15.0%,贵州省工业产值一直保持增加状态,工业化率表现出先降低后增长的趋势。根据专家的推算,2011年贵州省工业化综合指数为26.2,处在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贵州省工业化进程与全国整体水平的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在中国各省市区中的位次由26位降至30位。省内区域间工业化进程差距过大,也是工业化水平偏低的重要表现。因此,加快工业化进程,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带动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2.2 贵州省城镇化率低,城镇经济发展滞后

从表1可以看出,2005-2011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一直保持增加态势,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35.0%,7年间增长了8.1%。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贵州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3%,贵州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3%,在中国各省(区、市)中处于倒数位置。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规模较小,尤其是城镇经济发展滞后,使大量农村人口难以进入城镇生活,加剧城乡二元结构,从而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3]。根据贵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部署,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将趋于合理,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0%,即“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年均将提高近2个百分点。

2.3 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2011年年末,贵州省常住总人口3 4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 213万人,乡村人口2 256万人,乡村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4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1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城乡收入差 距依然很大,但7年来,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缓慢的缩小趋势。

2.4 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农村创造条件。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铝土矿居全国第四位、磷矿居全国第三位、锰矿居全国第三位、重晶石居全国第一位、稀土矿居全国第二、可开发水能蕴藏量1 683万KW,煤炭保有储量474亿t;全省共有野生植物6 000余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500余种,工业用植物600多种,药用植物3 924多种,资源优势非常明显。但由于贵州省的工业化程度不高,所创造的供给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缓慢,小城镇人口较少,缺乏对周边农村的经济辐射作用,需求不足,从而导致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势无法发挥,农村创造的条件不能充分利用,农村40岁以下的青壮年基本都在外打工,外出农民工人数达到700万人,其中跨省输出达500万人。

3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见图1。针对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图1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促进研究区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其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加快提高经济总量,而且在于以工业化带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并着重体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基本方针,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应当是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4]。城镇化带动战略则是着重体现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以加快推进城镇化带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迈向城乡一体化。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农村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过渡的成功经验。工业化能够致富农民,城镇化能够带动农村[5]。过去,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展程度低、社会服务水平差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转移难度明显加大,农民下山后,还存在归返山区的情况,从而导致下山脱贫失败。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解决下山农民的就业问题。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战略,推进下山农民产业转移,通过中介服务,帮助其进厂打工,从而成功实现脱贫,农民逐渐过渡到市民,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2 大力发展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为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国发2号文中贵州省的战略定位之一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磷及磷化工、煤及煤化工、铝及铝精深加工、水泥、钛、钢铁等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开展工业园区内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拉长产业链,增加单位资源的产出。做大做强白酒、烟草、茶叶、特色食品、民族医药等产业,提高竞争力,依托模料模具、高低压电器、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配件等工业基地,实现集群发展。总之,通过大力发展贵州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壮大工业,创造更多的收入,为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3.3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和带动工业园区的发展

贵州省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也相当低,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城镇尤其是工业园区的建设,显然具有很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过去,贵州省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部分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为主,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龙头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数量较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少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没有培育出知名的农产品品牌。此外,由于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土地政策,使得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贡献还比较小。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幼稚,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是土地、劳动力、科技、金融、信息等要素市场还未真正形成,直接影响到农村的要素流动[6]。通过农业产业化,改变分散经营模式,形成集约化生产,并培育和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发展,既能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也能促进园区的发展。

3.4 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根据第二次贵州省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 619.79万人,其中,文盲219.22万人,占13.53%;小学文化程度742.70万人,占45.85%;初中文化程度558.05万人,占34.45%;高中文化程度80.48万人,占4.9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9.34万人,占1.20%。由此可以看出,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制约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既能发展农村经济,同时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合格的技能人才。

3.5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效扩大内需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步推进“三化”,本质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核心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平等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目标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互促共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7,8]。发达地区经验证明,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效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小城镇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城镇体系的基础,是连接城乡的桥梁与纽带,是农村的区域性中心。

3.6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保障工业经济和城镇发展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水利不仅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对于工业经济和城镇发展都具有特殊重要性,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工程性缺水已经成为制约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瓶颈,水利建设对于“三化”同步能否深度融合、统筹推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7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在农民逐渐过渡到市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农民工的医疗、教育、社保等衔接难题,因此,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改革原有的户籍、住房等政策。同时,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拥入城市导致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也需要加强管理,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工业化、城市化的正常推进。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夏春萍[9]研究表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进程发展的起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农村经济发展支撑工业化,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解决城乡一体化、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途径之一。本研究结合贵州省工业化率不高、城市化进程缓慢和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突出的实际,以三者如何协调发展为重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发展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保障;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但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和带动工业园区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能有效扩大内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保证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

4.2 讨论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从战略层面上对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了一些研究,工业如何反哺农业、城市如何支持农村,如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如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等等问题均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永苏.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州学刊,2011(3):73-76.

[2] VEMO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o-what ques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3(3):47-71.

[3] 王永平,张美钧,杨永志. 贵州省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影响机理及对策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2004(32):94-97.

[4] 李昌来. 用三化同步推动贵州省加速发展[J].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1(6):23-26.

[5] 陈 辉.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机制设计与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1(6):35-36.

[6] 陈 政,陈 晓.工业化城镇化: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J].宏观经济研究,2011(10):60-61.

[7] 宋 伟.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1(5):58-62.

第7篇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经营组织程度较低,缺乏层次性

一方面是在很大程度上解开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束缚,有效的激发出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其缩减了农村生产经营的组织规模,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集中程度,农产品生产效率较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不具有核心竞争力,造成农产品价格受到压制,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农产品市场体系落后,竞争能力较低

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对农产品市场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其他经济的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造成了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一问题通常表现在下面三点:第一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产品的层次水平与竞争力不强;第二是农产品交易手段落后,流通体系不完善;第三是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对农产品市场化发展造成了阻碍。

(三)农村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体系健全

从现阶段农村硬件设施情况来看,其现代化水平较低,农村经济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这些情况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很大的束缚。另外,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还没有形成,不能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农村经济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农村经济实际效益较差,金融服务体系的陈旧落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这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规模无法继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农村经营制度

属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近年来的实施已经得到了论证,国家政府部门在大的方针政策方面也予以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同时确立了下面几项原则:第一是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不改变,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二,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支持农民群众加快田地整合,让农业生产方式朝着规模化和效益化方向发展,逐渐实现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第三,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经济发展配套制度必须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从而提升农村经济服务能力,比如说组建专门的农业技术合作社等,完善其他配套机制。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从现阶段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目前依旧存在非常严重的劳动力剩余问题,这一问题是因为农业人口较多所导致的,因此解决农村人口过剩是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家政府部门应当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到城市就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解决好当前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一方面要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尽可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应当对农村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土地流转机制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让农民群众能够摆脱过去那种单单依靠土地过活的现状。

(三)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

提高农民群众经济收入是减小城乡差距,解决城乡矛盾的有效举措。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升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农民群众的收入增长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够稳步实施。第一,应厘清收入分配关系,降低农民群众负担,从农业税的取消到国家政府部门颁布多项惠农政策,都直接展示出了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收入问题,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三农问题;第二,促进农村企业的建设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多中小型企业也在农村扎根,政府部门应当引导和鼓励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转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惠农政策

当前我国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说不管是对种粮大户或者分散的种粮农民,在领取惠农补贴过程中依旧需要经过各种繁琐的手续环节。对于单个补贴项目来说,因为补贴标准较低,对于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也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惠农政策并真正将其贯彻落实。第一是国家可以适当的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如说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要注重农村环境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第二是应当实施城镇化的管理模式,村委会应当学习居委会的管理方式,管理费用由国家给予,让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劳动保障与最低生活保障,尽可能的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奔小康的目标。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

1 农村经济的定义

农村经济是指经济活动或者经济关系发生地在农村,或者与农业生产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的经济集群,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比较缓慢,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随着我国与世界接轨,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也在加快步伐快速发展。但我国农村农产品的供给方面出现了地区性、结构性、季节性的过剩,也就是供过于求。我国农产品产量提高很多,但是由于农村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施落后,导致农产品质量跟不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更看重质量,农产品质量不过关,使得农产品货物囤积,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长期不足

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与农村方面的投资力度离不开关系,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缺乏对农业投资的吸引力。农村生活的压力没有那么大,农村的竞争力度也很弱,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导致农民对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来改善生活的动力相对缺乏,对农业生产缺乏积极性。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落后,农业的经济结构生产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产品,农产品基本都是自产自销,小农思想,很难发展农村特色,在向外拓展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阻碍。

3 对于改善农村经济的建议

为了使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各地的政府扶持农业,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来改善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

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方面需要很大的提升,用落后的方法显然没有明显进步,因此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技术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另外制定农产品供给方面的战略,尽量做到供小于求或供等于求,看清市场,使得农产品畅销无阻,不浪费农产品。

(二)改善农村思想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改善农民的思想,提高农民的科技思想,政府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积极投入生产的队伍中去,集体建设好的农村思想。要加大培训力度,可以通过开展科技培训,不断学习科学技术,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科技水平,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意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快速有效,每一家都为新生活而努力,推进新农村的建设,进而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要时刻注意市场动态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农产品供给战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农产品生产多元化,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优化资源,为农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利润。

(四)对农村发展制定优惠政策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减轻农民的压力,现在物价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也在急速上涨,农村生产农产品,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政府应根据农村的发展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减轻农民的负担,这也有利于农村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力度,改善以前投入不足的问题,为农民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打下基础,为建设新农村而共同努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得农村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需求,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接近市场化,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也逐渐转变为商业经济,农村产品也逐步走向多元化。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有极大的比率,加快农村经济的步伐,可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巩固农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投入力度,改变农村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状况,积极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推动农村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辉,阿茹娜.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7).

[2]孙良媛.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挑战、机遇与出路――“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2(5):48-51.

第9篇

基础设施不论是对于城市经济发展还是农村经济发展来说都是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只有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才会“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十分的落后。一是水利、电力和通讯设施建设比较的落后,据有关方面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我国农村尚有46%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在农村电网建设方面尚有10%的农村没有被大电网覆盖,而在农村通讯网络建设方面,尚有30%的农村没有被光缆覆盖。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出来我国农村水利、电力和通讯网络建设十分的滞后。二是农村道路建设十分的滞后。在之前农村地区流行着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由此可以发现道路交通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的道路建设十分的落后,这主要的表现为道路的承载量十分的低,道路质量十分的低,道路宽度十分的不够,道路交通网的结构十分的单一,并且在我国很多的农村地区还没有通公路,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依然有7%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道路交通建设的滞后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的落后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落后,与我国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大形势十分的不相符合。具体来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主要的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生产力发展落后是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当前很多农村地区还处在“靠天吃饭”和以牛、铁锨等为主要生产工具,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传统农业时代,农业产出一般是满足自己需要。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都不发达。而在农业方面也存在着结构单一的问题,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发展都比较的滞后。三是农村市场发育程度比较的低。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依然以集贸市场为主,并且这些市场也不规范。四是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的低。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口多,山岭多,资源十分的丰富,但是由于交通等各个方面的限制,造成我国农村资源开发力度比较的低,造成大量的资源闲置和浪费,资源优势不能转化成经济优势。五是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乡镇企业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地位十分的重要。但是由于规模小,经营模式落后以及融资难等问题的影响,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比较的缓慢,并没有发挥好主力军的作用。六是农村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比较的低。对外开放程度比较的低至今依然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大量外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所用,农村市场也不能与外部市场进行对接。

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举措

面对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推动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提出如下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首先就要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着眼于当前问题的解决,又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一方面注意提升道路交通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尽快实施“村村通”工程,保证道路覆盖全部行政村,还要积极打造乡村与城镇之间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最后要进一步健全农村水利、电力和通讯网络建设。在保证自来水村村通的基础上,保证农村生活用水的质量。进一步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一方面要对没有通电的村尽快的通电,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农村电网的升级换代。再就是完善农村农村通讯网络建设,加快实现农村信息化。

2“.转方式,调结构”,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就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开放式经济转变。具体说来,一是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首先要大力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其次要进一步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实现生产工具的信息化和机械化;最后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业,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发展农村市场。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管理,建立良好的农村市场秩序;其次要积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资源市场等,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最后还要加强各个农村、市场的联系,形成乡乡、乡镇、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四是加大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在建立生态保护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要加大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价值,使农村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五是进一步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尽快出台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协助乡镇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其次要进一步扩大乡镇企业的经营规模,推动产品多样化。最后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积极引进人才,用人才建设带动企业发展。六是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农村市场对外开放水平。一方面农村应该主动的打开市场,把各种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以及国外市场的对接,积极地走出去,在外部竞争中提升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保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刻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以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蒋玉平单位: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新农村经济;因子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杭州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力。2015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是一项重要内容。科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农村的建设同样需要科技作为强大的支撑动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因此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必然途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发展高效的现代都市农业成为必然,加快农业科技发展任务更为迫切。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本研究以杭州为样本,以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在新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新农村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1样本及数据选择

1.1杭州农业科技与新农村发展概况

近年来,杭州市科委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杭州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全面启动杭州农业现代化“十大工程”,着力加强农业前沿技术的原始创新,突破主导产业提升和食品安全保障的关键、共性技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企业培育,改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创新环境,建设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推广服务体系,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能力,在农业“两区”建设、新农村科技示范点建设、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搭建、科技帮扶与服务深入推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5年底,已累计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104个,面积37000hm2,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5个,面积18587hm2。经过多年的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杭州市蔬菜、茶叶、果品等“十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68.35亿元,增长6.4%。杭州市科委已累计认定286家农业科技企业、市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试点)84家[1]。

1.2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主要有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发展两方面数据。农业科技投入采用科技部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数据,即科技三项费用中涉及农口的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对历年农业科研攻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种子种苗、科技扶贫和重大科技创新等5类项目拨款经费整理统计得到;新农村经济数据主要来自2007—2016年杭州市科技统计年鉴。新农村经济指标的选取基于相关文献研究[2-5]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农林牧渔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菜籽产量和淡水产品产量等5个指标的人均值来反映新农村经济产出水平,即人均农林牧渔产值(元)、人均粮食产量(kg)、人均棉花产量(kg)、人均油菜籽产量(kg)和人均淡水产品产量(kg);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kW)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来反映新农村的投入水平;选取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万元)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反映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消除不同指标间量纲影响,对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表1),以实现数据指标间的可比性。

2结果与分析

2.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之所以称其为因子,是因其不可观测,即不是具体变量),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6]。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原有变量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一般相关系数在0.3以上[7]。本研究所选取的新农村经济指标有9个,要研究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则必须对新农村经济指标进行简化。因此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出新农村经济的主成分,以便进一步分析与农业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19软件,对9个新农村经济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指标的相关矩阵。从表2中可以看出,多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0.6以上,0.3以下的为少数。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对主成分因子进行提取,从而减少新农村经济变量的个数。对新农村经济指标量表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KMO统计量是取值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接近1。KMO值越大,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当KMO>0.5时,就适宜进行因子分析[7]。在99%的置信水平下,本研究中新农村经济指标的KMO值为0.599,表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lettTestofSpherici-ty)用于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是否是单位阵,即各变量是否独立。它是以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为出发点,零假设:相关系数矩阵是一个单位阵。如果巴特利球形检验的统计计量数值较大,且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小于用户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则应拒绝零假设;反之,则不能拒绝零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可能是一个单位阵,不适合做因子分析[7]。本研究中,巴特利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27.596(自由度为36),相应的概率sig为0,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的新农村经济指标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由表3可知,通过对新农村经济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主要因子F1和F2,其贡献率分别为60.3%和35.1%,累计贡献率达到95.4%,超过85%的要求,说明F1和F2解释了新农村经济9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从表4可以看出,F1在粮食、棉花、油菜籽、淡水产品、消费品零售额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6个指标上载荷较高,说明F1解释了这6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F2则解释了农林牧渔和农业机械总动力这2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F1和F2同时解释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这个指标的部分信息。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5。根据该矩阵的数据,可得出因子得分函数。F1=0.036ny+0.17ls+0.168mh+0.219yc+0.235ds+0.135dl-0.065tz-0.133xf-0.119srF2=0.317ny-0.012ls-0.014mh+0.141yc+0.249ds+0.361dl+0.194tz+0.084xf+0.113srSPSS软件自动根据上述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出样本相应因子得分SF1和SF2(表6)。

2.2农业科技投入与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关联性分析

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新农村经济指标后,得出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SF1和SF2,代表新农村经济9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对2006—2015年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数据和新农村经济主成分因子得分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表7可以看出,在95%置信水平下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F1的相关系数为0.698,显著性明显;在95%置信水平下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F2的相关系数为0.658,显著性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科技投入、新农村经济产出和投入水平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呈正相关,即农业科技投入增加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3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新农村经济各项具体指标关联性分析

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农渔牧林产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99%置信水平上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都在0.85以上。这说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对农村生产投入和农民增收起正向促进作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棉花产量在99%置信水平上呈负相关,且相关性也在0.85以上,这主要原因是杭州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首先,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得以广泛应用,农民有更多的选择种植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粮食和棉花这类传统主要农作物产量减少,这也正说明了杭州新农村经济建设鼓励以“一村一品”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如建德市莲花镇齐平村发展铁皮石斛特色产业,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发展莲产业等[8];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耕地日益减少和农村居民抛荒现象更为突出,从而使得粮食和棉花生产面积直线下降;再者,近几年农村经济以发展农村休闲产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导致传统农业发展减弱,所以不论科技创新投入如何提高,其产量都在下降。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油菜籽产量、人均淡水产品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关性则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是杭州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位和自然禀赋决定了杭州市油菜籽产量和淡水产品产量在某个年份达到顶峰后又持续回落,形成一个倒U型抛物线。其中,淡水产品产量受养殖面积刚性下降、“五水共治”行动等因素影响[9],因此会出现人均油菜籽产量、人均淡水产品产量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相关性不显著的结果。二是杭州市“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地貌也决定了杭州农业不能大规模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影响不大.

3结论与不足

运用因子分析对新农村经济发展指标进行降维提取,得到2个新农村经济发展主成分因子,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新农村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以及具体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1)农业科技投入、新农村经济的产出和投入水平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呈正相关,且显著性明显。(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农渔牧林产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99%置信水平上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都在0.85以上;与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棉花产量在99%置信水平上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也在0.85以上;与人均油菜籽产量、人均淡水产品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关性不显著。综合分析,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加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本研究在考量新农村发展的特点和数据可获取性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主要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新农村经济方面的影响,对新农村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影响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本研究侧重于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对新农村经济的影响,农业科技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还需深入探讨。

4对策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从政策制定者和农业科技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完善政策制度,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保障机制

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研究制定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各级科技、农口等相关部门,要在财政投入等资源配置上向农业科技发展重点倾斜,在项目、经费、人才等方面优先安排,充分发挥各级科协、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和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和科技信息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成果、政策、最新进展和典型等,不断提高广大农户的科技意识和素质。

4.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科技财政投入的稳定机制

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与涉农高等院校的倾斜支持力度,对长期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技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支持机制。增加对农业新品种选育攻关和农业主导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落实农业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将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新兴产业培育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对象,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农业科技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4.3加大智力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智囊队伍建设体系

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高校涉农学科建设,推动教育、科技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加大高等院校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农业科研院所联合打造农业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地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制定有利于乡土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和培养计划。以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和重点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培养和集聚高素质农业创新人才。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中,重点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具有互联网知识的跨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支持创新领军人才组建创新团队,加大对创新团队创新创业的扶持。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深化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大力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管理、熟市场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

4.4引导投融资发展,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元投入机制

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研发,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信贷和风险投资为重要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引导创业投资资金投向农业种业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金融服务,改善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

4.5鼓励创新创业,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

转化激励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加快制定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具体实施方案和相应措施,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打破体制障碍,明确在职农业科技人员或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均可通过离岗创业、兼职兼薪,真正让“第二职业”成为正当工作、工资外收入成为合法收益;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设立“创业之星”“重大贡献奖”等奖项,对创新创业成绩突出、效益明显的专家或团队给予重奖;完善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就业;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参与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社区服务、商品流通、再生资源利用等产业创业。

参考文献

[1]2015年处室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思路汇编[R].杭州: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6.

第11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农村经济;发展

1 当前农村经济的现状

1.1 经营规模小 耕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衡。

1.2 资金比较短缺 我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工农产品“剪刀差”过大,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使我国农业落后,农民不富裕。

1.3 剩余劳动力过多,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 由于小城镇建设滞后,城镇化速度慢。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产业转移受阻,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滞留于农村、农业。

1.4 农村就业与创业具有一致性 农业本身工作环境条件差、经济效益低,人们本来就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就业时反而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后代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1.5 分工协作和组织化程度偏低 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1.6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一部分乡村不通车、不通电、不通水、不通电话、不通广播电视,尤其是偏远地区,项目安排少、资金投入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尽管“十五”以来对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对农田水利投入仍显不足。

1.7 农民增收的渠道太小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大部分乡村对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没有大的举措,群众缺乏市场意识,把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视为唯一的增收渠道。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对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不够得力,群众参与二、三产业的机会很少,就业渠道狭窄,工资性收入仍然很低。

2 现代化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科技力量不足 科技力量不足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科技服务滞后,这也是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问题。一是农民缺乏及时有效的科技指导,直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农村生产效益的提高;二是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运行与服务机制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瓶颈。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相当一部分农业项目转化存在着有计划无资金的情况,使成果转化工作较为被动。

2.3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阻碍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减缓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同时,还普遍存在基层农技成果转化体系薄弱,转化人员非专化的问题。此外,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较差,出现专业农技人员外流的现象。

3 应用现代化科技全面改造传统农业

科技进步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共享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全面改善传统农业在时空条件上的弱势;二是现代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运用,将空前拓展农业的劳动对象和生产领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注以下几点:

3.1 运用高新技术的利益来激励农民对科技的重视 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采用高新技术,取决于使用高新技术获得的收益是否太于支付的费用。如果大于,他便具有采用高新技术的动力,反之,则缺乏动力。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超小型化,生产具有很强的自给、半自给性,加之无论是自主研究还足引进开发高新技术.所花的费用都较高,大多数农户对高新技术的需求通常是不足的。因此在有效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基础上,推行“公司+基地十农户”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单个家庭使用高新技术的动力不足问题。

3.2 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的市场转让机制 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商品化、产业化,最终归缩在市场。由于高新技术的技术属性不同,其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也存在高低差别。对于那些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应通过明晰产权、对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办法,促其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研发、转让和推广。

3.3 建立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补贴扶持体系 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化水平低,农户及企业承载技术风险的能力弱,要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及扩散给予有力的支持。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太多数国家政府都承担着对农业科研包括高新技术研究的财政支持责任,并成为农业科研的主要投资者。在我国,由于高新技术市场转让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有一个过程,政府应当更多地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3.4 抓好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的载体,是与市场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带动作用。因此,园区建设既是我市现阶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载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政府应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快对园区急需人才的引进培养,吸收鼓励省外尤其是我市科研优秀人才不向外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提高同区的整体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邓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20).

[2]严立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

第12篇

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对农村经济这一笔巨大的财富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就成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相关的部门研究出了“农村财务管理”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而在大量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农村财务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中对“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论述,着重讲述自己的经验之谈。

1 对现行农村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

尽管“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是适应我国的基本农村形势的,但是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来看,也在各地的实际应用中产生了一定的问题。

1.1 财务管理制度缺失、建设不到位

在现行的体制中,农村财务管理是以村镇为基本单位的,而这些基本单位中往往缺少专业水平高、执行能力强的财务管理部门。一个村往往只配备一个会计甚至多个村镇共用一个会计,这与现今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由于相关知识普及不到位以及私人利益掺杂在其中,农村财务管理的相关报账往往是不全面的,其形式十分简单,财务报表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制度还未完全建立,使得农村财务管理发展停滞不前。

1.2 财务管理意识不深刻

在当今社会,往往是“人情”大于法律,这在农村财务管理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同时,在相关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对于农村财务管理的认识也是不太深刻的。许多人就这一制度知之甚少甚至从未听说过。当然,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宣传的不到位。一方面是由于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并不深刻,同时由于农村整体的文化水平较低,其对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意识也很淡薄,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人情在工作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导致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公正性就会大受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1.3 监督机制的缺失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服众性,相应的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监督机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里面有诸多的因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形势过于简单,使得从业人员能够有很大的空间做假账;另一方面,由于监督群体的监督不力导致了监督机制不能够完全执行,使得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2 全面推进农村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一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发展、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因此,全面推进农村财务管理不仅可以进化基层农村的财务状况,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1 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前面说到,目前农村财务管理的基本执行单位是村级的会计财务部门。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将基本执行单位作为切入口,将农村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委托给上级财务部门以及政府执行的经济稽查部门,这样的部门更有权威性和合法性,同时其公布的结果也更加能够服众。同时,相关的主管部门应该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全方位的建立健全,在实践中不断地查漏补缺,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体系的建设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在综合发展中稳步前进。

2.2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

这一建议主要是分为两点进行建设。一方面,需要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建设。从我国的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来看,其普遍专业素质不高,多为其他行业转来的或者是“媳妇熬成婆”类型的,显然这样的从业人员不能满足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需要相关部门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建设。具体来说,应该建立起一套严格的资质审核制度,对这一行业建立起严格的准入制度,同时定时定期对其进行资质评价以及复核,确保其能够长期服务于这一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需要对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评价、考核,对于不合格的坚决不予录用,对于在工作中曾有劣迹记录的不予录用,这样才能完全净化行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为农村财务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

2.3 加大监督力度

这一建议也主要分为两方面进行。一方面,相关的主管部门需要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以及其透明度进行实时监管,及时对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违法乱纪现象进行惩罚;另一方面,只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还需要全民参与进来。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任何合法的村民都有权利以及义务对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工作进行监督、质疑,因为村民是农村财务的最大主人,同时,人民群众除了对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作出监督以外,另一方面需要对政府监督部门的相关职能进行监督,积极举报其不作为的行为,才能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清扫障碍,为其以后的发展保驾护航。

2.4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在管理制度的内部进行修正还是远远不够的,外界的帮助也不能少,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扶持力度。一方面,政府可以派遣相关的专家深入到基层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修正;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震慑不法分子,将法治推为所有经济活动的中心。

3 总结

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规模也不算大。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农村基本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十分密切地贴合了现实的情况,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为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综上所述,农村财务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等方面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社会各方面都要积极支持农村财务管理的建设、修正,真正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艳斌.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