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财务管理理论
实现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国财务管理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进入企业实践过,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的检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型。目前,财务管理理论教学主要是采取案例分析的形式,只是对知识的点的验证性分析。对于这种教学形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学校应运用多种方式,实现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学校可以为学生联系相关企业实习,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可以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查缺补漏,从而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
2.财务管理实践
财务管理实践是指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来检验财务管理理论,从而发现财务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以及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理论学习的实践性。通过校内实践学习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的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财务管理的课程理论,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课堂实践教学或者实验教学等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采用现代化地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校外实践。课本知识毕竟是形而上的知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意义的科目,应加强实践。学校可以采用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大三学年,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这能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查缺补漏,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再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人才是社会所需。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学校的学多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的验证,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
3.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地控制企业财务或资金活动的行为,也是一项综合管理活动。其目的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能够良性发展。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要想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那么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首先,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企业应针对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客观条件,全面衡量企业面临或者即将面临的风险,从而制定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使企业因为风险遭到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总之,为了确保企业能够有序、健康的发展,企业应该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对企业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企业无法避免风险,而只能将风险降到最低。其实,风险对于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在面临风险的情况,企业才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从而将因为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因此,企业应该树立风险意识,时刻注意防范危险,在面临风险时,增强抗风险能力,将风险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再次,对于企业财会人员,必须提高他们整体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提高财务处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水平。企业必须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训练,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从而发挥他们重要作用,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4.结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是培养财务管理人力的重要基地,因此,在教学中,学校应加强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的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所需的财务管理人才。风险对企业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企业应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将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作者:郭颖 单位:中滦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企业管理古典理论理论回归
自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Kootz)1961年发表《管理理论丛林》一文,把管理理论称作丛林以来,管理理论的发展加速了自己的进程。此后,安索夫(Ansoff)《公司战略》(1965)一书的问世,“战略”开始引入管理界,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竞争战略》,在20世纪80年代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1993年迈克尔·海默(M.Hammer)博士与詹姆斯·昌佩(J.Champy)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完成了企业再造理论的最终构架,在世界范围内吹响了所谓的“第二次管理革命”号角。同一时期,彼德·圣吉(P.M.Senge)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学习型组织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管理革命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代管理理论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我国管理学界,古典管理理论却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者甚至提出古典管理理论回归的论断。呼唤古典管理理论回归,有的是来自对中小企业管理的考察,有的是来自对管理职业化的理性分析,也有的是来自对古典管理理论自身的评判。一种观点的形成绝不是空穴来风,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背景,分析这些原因,回望并深思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繁荣基础的古典管理理论,对推进管理理论中国化,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1古典管理理论具有自身的科学性及较强的应用价值
古典管理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探讨管理问题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古典管理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集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于一体,对企业管理实践有着强大的指导意义。它犹如一只有形的手,科学有效地调动和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在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同时,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一般认为,泰勒、法约尔和韦伯是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古典管理理论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的实践性,它是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来的理论。作为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的泰勒和法约尔,有着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泰勒就是在生产一线发现并注意到“磨洋工”现象的,对这一现象的仔细观察,使他找到了工人“磨洋工”原因。他认为工人“磨洋工”有三个原因,即:工人们害怕不断增长的生产带来失业;失败的薪金制度不鼓励工人高效率的工作;工厂没有给工人提供科学的工作方法。这些观察和分析,成为科学管理理论构建的起点。虽然法约尔与泰勒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但他也一直处在企业管理的中、高层,漫长而成绩卓著的经营管理生涯使他对企业管理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高层次的认识。
古典管理理论的科学性还在于管理理念的先进性。泰罗认为,科学的工作方法是管理中的“思想革命”,“思想革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雇佣双方把视线从分享利润这块蛋糕转移开,共同想办法把“蛋糕做大”。他说:“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顾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并且认为,对雇主来说,“最大利益”不仅代表着短期内有较大的利润,也包括为达到公司的长期繁荣而全方位地发展。对雇员来说,最大利益则不仅代表着高工资,还有他们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使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高等级的工作。在他看来,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使劳资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富裕。这一思想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以至于王义昌先生在《一封辞职信——成就组织和个人发展的第六项修炼》后记中,还要遗憾:这么多年过去了,让雇主和雇员关系和谐共同发展,却至今依然是我们企业管理实践者和理论者的重大任务。作为一般管理理论的构建者,法约尔认为,管理是一种可应用于一切机构的独立的活动;一个人在某机构内地位愈高,管理活动愈加重要;管理是可以教授的。正是这种对一般管理的认识,使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普适工具在广泛的社会领域得到了运用。由于韦伯是一个置身企业管理之外的“旁观者”,站在更加超脱的立场冷静分析企业管理的基本问题,他的管理理念更显深邃。他指出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规则的存在,是组织概念的本质所在。没有它们,将无从判断组织。这些规则对行政人员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自己的行为受其制约,另一方面他们有责任监督其它成员服从于这些规则。韦伯理论的主要创新之处导源于他对有关官僚制效率争论的忽略,而把目光投向其准确性、连续性、纪律性、严整性与可靠性。韦伯这种强调规则、强调能力、强调知识的行政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直到今天,在组织中普遍采用的高、中、低三层次管理就是源于他的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泰勒所提出的科学管理的四个原理:即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旧的、单凭经验的劳动操作;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以代替允许工人凭自己的爱好选择工作的作法;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去办;管理人员和工人在工作和职责上要分工,各自承担最适合的工作,以代替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责任都推卸给工人的办法。这些原理,对于夯实企业的管理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法约尔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以及他对管理过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个要素进行的详细分析,则是企业管理过程科学化必不可少的。韦伯要求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所具有的八个特征,即实现明确的分工、实行等级原则、实行考核和训练制度、所有公职的担任者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出的、行政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理的那个单位的所有者、组织是根据明文规定的法规规章组成的、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正是企业形成完整、有序和高效组织体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古典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逻辑前提和应用基础
古典管理理论从创建到现在已经整整100年,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推动着管理理论向前不断发展,形成流派纷呈的格局。但是,站在21世纪回望古典管理理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它们的真理光辉,也清晰可见它们与现代管理理论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逻辑前提,古典管理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是现代管理理论创新的基础,而且本身也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构成内容,同时还是现代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基础。
古典管理理论先驱们所试图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学面临的两个根本问题,即效率和组织问题。它们是任何管理理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管理理论都是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启发下或指导下,在古典管理理论已经搭建的平台上的创新,而且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创新会一直持续下去。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问题仍然是现代管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对计划和策略的研究、对发展战略的研究、对组织形式的研究、对管理工作环境的研究,等等,都是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在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里,通过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所要解决的也是泰勒在百年前所关注的雇主和雇员关系和谐及共同发展问题古典管理理论不仅为现代管理理论搭建了创新的平台,经过发展和完善的古典管理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构成内容之一。在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的九大管理学派中,管理过程学派和经验主义学派就是古典管理理论的现代版本。管理过程学派也叫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其开山鼻祖正是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之——法约尔。这一学派因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人的发扬光大,成为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中的主要学派,在现代管理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验主义学派也被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他们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他们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向经理提出建议。经验主义学派中的许多代表人物深受古典管理理论影响,而且其中的多数人长期担任大公司的顾问或直接在大公司高层供职。经验主义学派走的是与泰勒、法约尔一样的研究道路,把实践放在第一位,以适用为主要目的。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对象的不同,经验主义学派所概括出来的理论并不是古典管理理论的翻版,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和思想方法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现代管理理论抓住了管理中效率与人性这一被古典管理理论忽略的矛盾,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对于处理好管理中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及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保持组织的平衡和谐状态,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现代企业管理,是无庸置疑的。然而,当现代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离不开古典管理理论所构建的组织体系的基础性支持。现代管理理论为企业管理提供了许多工具,比如管理方格、决策模型、激励手段,等等,都要放在按照古典管理理论构建起来的、能完整地履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职能的组织体系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3古典管理理论的应用是我国当前企业管理实践的现实需要
管理理论不是“屠龙术”,它必须见诸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一切不能为实践所用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管理理论的实践价值并不在于管理理论本身,而在于它的指导对象,在于它与指导对象的吻合性。因此,管理理论应用是有边界约束条件的,在发达国家有用的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未必有用;在大企业奏效的理论,在小企业未必奏效。我们不能说哪一种理论更好,更不能说时髦的理论就是最好的理论。
3.1现实经济社会条件为古典管理理论回归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古典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是与美国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五阶段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传统阶段、起飞前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消费阶段。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时代正是美国处于起飞阶段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出现持续的增长,在主要成长部门有可能通过革新创造或者通过利用新的资源,从而形成很高的成长率,并带动社会经济中的其他方面扩充能量。由于经济起飞时期,几乎整个经济都在快速地增长,从而使具有经济现代化观念的人战胜坚持传统社会观念的人,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取得胜利。起飞阶段所迸发出来的强大刺激力量,既可以表现为政治革命的形式,也可能是技术革新的形式,还可能是管理方式改变的形式。当年,正是因应起飞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古典管理理论破土而出。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一般来讲,人均GDP400美元以下为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人均GDP400~2000美元为经济起飞阶段,人均GDP2000~10000美元为加速成长阶段,人均GDP10000美元以上为稳定增长阶段。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1090美元。这是我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处于起飞阶段的关键时期。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状况,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与上个世纪初的美国有很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表明,古典管理理论回归在我国有比较适宜的土壤。所以,有人认为,“考虑我国企业的发展阶段,反省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提出‘回归古典管理’,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并试图以此作为我国企业迈向职业化的理论指导。”
3.2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人们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是古典管理理论回归的重要人文环境
我国直到1994年才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仅仅10年时间,从政府到民间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都十分有限。我国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还有比较长的路需要走。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企业,传统体制的惯性,制约着人们对市场经济认识水平的提高,因而,对在成熟市场经济中孕育出来的现代管理理论,多少有些消化不良。
企业管理说到底是人对人的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是制约管理理论应用的重要约束条件。从企业管理者来看,由于我国缺乏优秀企业家诞生和正常发育的社会土壤和社会氛围,社会体制方面也存在压抑优秀企业家成长的弊病,现阶段堪称真正企业家的厂长、经理为数其实并不多,甚至一些功成名就的企业管理者,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娴熟的市场经济驾御技巧,而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中抓住了某一个机遇。在成功的或失败的企业管理者口中,我们都不难听到成串的、最时尚的管理学词汇,但是在他所管理的企业里却很难看到这些词汇所代表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至于,在改革大潮中大量涌现出来的家族企业,管理者的状况更不容乐观。
3.3大量存在的中、小型企业为古典管理理论回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拥有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196222个,其中大型企业仅为1984个,占1%;中型企业为21647个,占11%;小型企业为172591个,占88%。在工业总产值上,三类企业各占1/3。大量存在的中、小型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下。
有人对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做过调查分析,在那里企业管理存在四个具有共性的问题,即制度不科学,缺乏连续性;忽视基础,管理方法运用不当;未发挥组织职能,团队效率低;脱离实际,曲解“企业文化”。调查者认为,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整体上还处于十分原始的阶段,甚至还远未达到以“科学管理”和“一般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的水平。浙江省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省份,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问题,更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普及古典管理理论知识,帮助企业加强管理的基础,比如应用“科学管理”理论,提高计划水平,增强管理控制能力。通过贯彻和运用“工作定额”、“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标准化”、“差别计件付酬制”及“计划和执行相分离”等原则和方法,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计划、组织与控制能力,从而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应用“行政组织”理论,促进组织优化。在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建立起以制度为中心运转的、等级化、专业化的金字塔型的组织,为企业准确、迅速、有效地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美)F·W·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法)H.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
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
出版社,2004
5宋瑞卿,樊而峻.古典理论与管理的职业化
[J].企业管理,2004(10)
一、高职高专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能力导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将管理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根据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对现有的管理类课程进行调整,将基础教育课程、职业资格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进行科学整合。将八项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融合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将一般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在一起才是课程优化升级的真谛,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整课程规划和教学方案。
(二)将管理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关键在于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将管理学理论知识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相结合,管理者需具备良好的管理职业能力。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应尽量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向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将书面的管理理论与企业的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掌握到更多的管理知识。
二、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构建新型多方向教学课程体系新型教学课程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的设置上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优化知识结构,形成一种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性强的课程体系。以往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学生的知识结构未得到良好的实践,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不符,就业竞争力不高等。新型多方面教学课程大致划分: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的六个学期,一二学期为基础课程,在课程涉及方面包含:经济、管理、政治等课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有扎实且全面的知识基础,从而引导学生萌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三学期伊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兴趣方向、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具体专业的选择。这一模式可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企业管理相关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对各个专业有所了解后再结合自身情况、职业规划后进行专业的选择,可避免专业选择时的盲目,使得学生更好的完善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推行“三阶段式”实训模式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中可利用校内资源在校内进行模式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能力。本文由浅入深,将实训分为三阶段,依次为:理论转为实践阶段、专业综合实习阶段、企业顶岗实训阶段。
(1)理论转为实践阶段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后,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业务工作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学工具、模拟软件等资源进行企业生产活动的模拟实训。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从“传授者”的身份分转化为“引导者”,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实训。例如:完成会计基础课程后,通过一周的实践实训会计手工帐、会计电算化。在第三学期完成后,学校可鼓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增加从业经验。
(2)专业综合实习阶段在教学的第五学期可开设专业综合实习阶段,专业综合实习阶段中以工作过程为线、工作任务为分支,并在其中设立多个障碍,使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知识解决障碍,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引导学生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应急处理等。学校可设置真是的工作场景和人员岗位设置,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行过程,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业务关系等,提高对管理的认识。
(3)企业顶岗实训阶段在第六学期时是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使学生明白此时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毕业生也是企业的见习员工,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应及时记录并记牢。此时,学生在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后,便完成学生生涯后,身份便从学生转化为正式员工。
(三)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职业能力指的是将理论知识良好的应用在实际工作,是成功课程改革的指南针。众所周知,知识与实践是无法分割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实践,寻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中的联系,从而明确实践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连接。同时,传统的考核方式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考核的目的仅是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悉。这种考核方式只会让学生的培养方向越来越偏离市场需求,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并不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忽略了事业素养、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学校可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多方面来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事业素养等等。
作者:马喜珍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ERP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该课程包括营销、生产、采购、财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模拟企业运营,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战锻炼,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领悟管理规律,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加深了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ERP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目前的教学状况让学生对ERP缺乏系统了解。盲目开设ERP课程是目前许多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ERP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被割裂而破坏了其系统性。有不少学校没有充分考虑这门课的后续课程就开设此课程,使其成为一门孤立的课程。按照专业把ERP的子系统割裂开来,破坏了ERP系统的整体性,因而学生很难对ERP有全面了解。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ERP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且ERP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ERP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果仍采用传统的理论讲述和单调的软件演示,可能无法使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无法体会到ERP在企业运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即使是近年来广泛采用的案例教学法,也很难满足ERP的教学要求。因为真实的市场环境是千变万化的,一个有经验的管理者会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ERP对企业资源进行规划调整,但这样的经验是无法复制的,他人的经验只能给人启迪,不能替代管理实践。所以ERP教学应该对学生模拟经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企业的管理在应对外在环境变化时要具体做哪些改动。
3.师资力量不足。ERP师资问题是目前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ERP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多学科交融、涵盖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这就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从事ERP教学中的教师基本都是从相关专业转行过来的,缺乏全面的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了ERP课程的教学效果。
4.缺乏高质量的配套教材和教学软件。当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教程都是由软件供应商提供的,相对于其他理论课程而言,该课程的教材缺乏规范性,这些教材大多数以实训操作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系统地掌握并深入理解相关理论,这样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编写出具有管理业务流程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解决对策
1.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管理类专业应按照生产经营管理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课程模块和实训课程,把管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ERP课程教学应以强化应用技能为重点,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素质培养为重要内容,创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和仿真的企业环境,让学生承担不同的企业角色,制定企业的经营决策并实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最直观的方式体验、学习复杂而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从而提高管理能力。
2.优化教学基础环境。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必然对教学基础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联合教学软件供应商,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统一编写科学规范的ERP教学软件和教学用书,还需要结合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加强校内外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1.1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要求下调整房屋开发结构
房屋开发要根据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特点进行,对自身发展要求要及时的进行房屋开发结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需求。房屋开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主要是通过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评定,保证工程项目的核心价值。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升建设安全性。这是工程质量符合项目发展的前提。根据成本控制要求确定工程建设安全,并且在环保要求下充分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不但能够控制成本投入也保证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
1.2全面强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水平
研宄加强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房屋开发企业应改变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是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的责任的认识。质量管理的原则是全面质量管理,即以质量为中心,项目全员参与,以达到预期目标。工程的进度直接影响项目效益的发挥。进度管理的主要方法是网络计划方法,网络计划以网络图为基础。在费用预算内完成项目一直是工程领域追求的目标,可实际上总是超支,这当然有投资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方法上的原因。费用管理主要有费用估算和偏差分析法。为了保证项目能够得到稳定进行,明确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项目组成员的角色与职责,应配备有足够经验和能力的人员参与本项目,并保持实施队伍的稳定。由于参与建设的组织和人员众多,将加强沟通管理,编制沟通计划,明确沟通的机制、渠道、相关人员、时间和频率,及时报告项目进展情况。由于项目风险大,将加强风险管理,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制定应对措施,并对风险进行监控。
1.3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思路
房屋开发企业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针对具体情况强化集成化管理发展。工程项目建设在设计、运行、维护等阶段都要向集成化管理转化。工程项目集成化发展的全过程管理对房屋开发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项目群管理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工程建设项目动态化发展,能够有效的控制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也是为了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对房屋开发企业战略发展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制定,能够有效的组织协调规划房屋开发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代工程项目管理计划在发展过程中将会面临众多的影响因素。做好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能够及时的纠正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使计划更加符合房屋开发企业的发展。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在房屋开发企业中的应用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1.4提升房屋开发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房屋开发企业管理人员要对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进行确认,根据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进行房屋开发企业管理工作。完善理论技术知识,掌握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建立完善的经济理论知识体系,数量掌握法律法规等相关文献。对现代工程项目理论进行综合应用能够提升房屋开发企业日常管理水平。现代科学技术将会带动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培养沟通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对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报告,提升工程项目预估算能力,将是房屋开发企业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成本质量控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表现。组织协调能力是房屋开发企业顺利发展的影响因素。
2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在房屋开发企业应用未来发展
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房屋开发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以战略目标为基础的发展方向,根据工程项目系统的影响环境因素,制定分阶段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目标。这种发展趋势能够有效的控制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创新发展方法,对房屋开发企业进行综合性的工程项目管理。使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能够获得更大的绩效成果。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主要是在传统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积极吸收现代市场变化发展规律,集中工程项目管理对工程质量进行提升,优化工程分析方法,强化成本核算。并且对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控制,工程项目分辨方法是优化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的重要依据。为新时期房屋开发企业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
3结束语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大多数面临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不明确。就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它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不仅财务经理或财务负责人不清楚,就连公司的总经理或董事长也不清楚,更不能把财务基本目标、财务战略或策略、财务政策与制度、财务方法与措施、绩效评价标准等有关各方面的关系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脱胎于家族制企业,他们的脑海中只有利润最大化的概念,从而限制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没有摆正。财务管理完全服从于企业管理的决策,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便显得无能为力。
(三)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战略眼光。从目前的民营企业来看,企业的总经理或董事长大多数是从以前的家族制企业的业主发展过来的,不仅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而且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因此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定量分析,导致企业的决策随意化和个人化,从而没能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战略的系统中来进行考虑。
(四)企业负责人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民营企业大多数属于家族制企业,即使那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公司的企业,由于沿用原有的产权理论,该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因此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时,民营企业中的财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掌握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又比较落后,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财务管理理论水平上,加上企业负责人对财务管理作用的认识不到位,使财务会计信息资源远未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导致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二、民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企业财务管理应以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作为主要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企业才能制定规范的财务政策和制度,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以确保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关键词:中职学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32-01
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学科,也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新时期企业发展对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的问题。可见,探索中职学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寻找有效的教学艺术势在必行。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此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树立经济观念和现代管理观念,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得到充分体现,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学生观念
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观念中,总是习惯的认为只有专业技术、专业课程才是值得着重学习、深刻把握的,而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企业管理》课程是不值得花费精力去研习的。那么,教师应该使学生意识到:单纯的掌握专业技能,学生会成为一名技术工人,会获得工作的保障;但是,只是单纯的掌握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个人的发展,企业的良好运行,都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理论来加以指导。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综合型人才。相应的企业管理理论的汲取,不仅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更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更有利的保障!这样,只要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学习兴趣树立了起来,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教学效果才能有保障。
二、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贴近专业需求
《企业管理》课程内容相对统一和规范,主要分为“基础模块”(包含“企业创建”和“资源管理”)、“应用模块”(包含“营销管理”和“生产运作管理”)、“提高模块”(包含“文化与战略”和“质量管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努力改进课程结构体系的同时,根据学生专业不一、要求不同、学时不等的特点,讲课时要注意“专业对口”,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地安排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因才施教”。例如对硅酸盐专业的学生,要强调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和系统效益思想,如质量管理中的经济计算、设备管理中的经济评价等等。对各个专业学生都要加强技术经济分析的内容,尽量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介绍如何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和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较好地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效益观念。
三、运用生动的案例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从主观实际出发,提示管理活动的各项规律,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实践性等特点。此时,若没有生动案例的辅助,中职学生因为经历少、阅历浅,很少或者没有实践管理工作经验,就无法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贴近教学内容的、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圆满的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活动的教学,提升学生技能
有了理论做基础,加以实际案例来分析,学生必然会产生渴望动手一试的心态。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来直观的面对企业管理。可以让他们做一份市场调查,拟定一份营销报告,也可以参观工厂,起草生产作业计划。在进行考评时,应用综合性的知识来进行考核,设计一些具体实验或计划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企业管理理论的理解,加强对企业管理技能的培养,以达到教、学、做统一的效果。
另外,教师还应强化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在教学中设计包括“读写议”、实验模拟、案例讨论、企业实地专访和聘请企业家、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上讲台等多种实践性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的组织对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目前,企业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通过调研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参加校内的“技能周比赛”,以及参加全区、全国的“技能大赛”等提供素材。
五、改革课程考核的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提升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考核方式。以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实际问题回答等作为考核内容;制定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小组互评三方主体多维度、多方式的立体考核评分体系,通过实时考核、事事考核达到督促学生日常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还应定期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等方法。更重要的是期末考试可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一部分为闭卷笔试,另一部分为综合性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企业管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把理论考试成绩、实际调研能力和研究成果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调动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而言之,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多渠道、获取式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中职学生对《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参与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所以,中职学校的《企业管理》要真正完成其使命,不仅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教学基本功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也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这将是本学科教师要为之不懈努力的一个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荣胜.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
[2] 陈秋元.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9.
[3] 谭道明.企业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
【关键词】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52-02
一 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各高校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发展的主要任务。在全球信息化和一体化的今天,如何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是摆在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教育管理指的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还不高,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鉴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在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论述了在信息时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二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本文以我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级部分学生为试点对象,参加试点学生为36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6人。具体做法是通过升级我院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改进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素质培养;寻求更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培养、社会实践教学基本程序;开展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和使用辅助教学系统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培养,并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评估保障体系。
本次研究是在充分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形式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其他高校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出适合高职学生就业和创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核心竞争力。本研究成果对其他高校和专业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评估学生学习成绩已包含了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执着程度及各种能力、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等内涵。但在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上的研究仍然没有将其置于创新能力培养背景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实际上就是对于专业市场的定位,通过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投入社会创新创造的独立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实用型、挑战型和创造型人才。具体价值如下:第一,将专业培养置于就业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积极投入社会创新创造的独立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挑战型、创造型人才。第二,通过更完善的、更适合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开展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能更容易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快速有效地建设和培养教师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双重知识和能力,构建素质高且掌握教育规律强的教师阵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更好地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服务。
三 建立创新团队,培养创新能力
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院实际教育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外,课后我们组建了多个创新团队,每个创新团队都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并给每个创新团队分配了创新实验室,配置了最好的计算机和网络环境。学生平时没有课,就到实验室参加一些项目的开发与制作,在实践中学习,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参加创新团队的学生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进行交流和讨论,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创新团队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的本领,遇到问题时学生们一起讨论,遇到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就请专业指导教师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完成一个个项目的时候,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四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具备给学生一点水自己拥有一桶水的本领。我院领导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建设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教师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两重知识和能力,构建了一支高素质且掌握教育规律的师资队伍。另外,我院每年都会派一些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同时也会派部分教师到一线去参加社会实践,鼓励理论教师“走出去”,了解自己所教的课程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进而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优化师资结构。为了更好地培养我院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我院也进行了调整,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综合对比学习法及应用项目教学法,提出了更适合我院、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创新和自我总结能力。同时也能加强教师因材施教,不断增强教学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优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将教学内容数字化,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声音等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多媒体信息量大,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相关知识,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教学过程中难以表达和解释的内容进行模拟,能让学生体会得更深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会下工夫去学,才能学好,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五 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实践为基础,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用知识种类较多,方法多样。通过对所学内容思考、分析和判断,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几位教师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平台,利用该平台,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料等到平台上,进行网上答疑等,学生可以随时浏览自己需要的信息,下载教学资料等。如学生可网上提交作业,教师网上批改和答疑,并定期给出参考答案,该平台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使学生能及时获得教师在本门课程方面最新的见解和取得的成果。同时,该平台能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其随时随地、灵活有效、方便的课程答疑方式,使学生更容易向老师提问,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易发挥和增进自学能力,大大减少课堂笔记工作量,便于考前整理所有的课程材料。
学生利用该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传到平台,实现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资源共享,实现师生网上互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在课前课后难以久留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课堂上教师学生比例超负荷的矛盾;在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同时,又在学习的具体方式、时间安排、内容次序等方面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调整的自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方法上,彻底突破过去那种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约束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开发能力。
六 结束语
快速有效地建设和培养教师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双重知识和能力,构建高素质且掌握教育规律强的教师阵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实用型、挑战型、创新型人才,解决人才需求和高职学生创新就业问题,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企业 工商管理 培训 加强 水平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入与发展,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然,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逐渐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作为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使企业日益关注并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工作。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之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了摆在企业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对此,笔者分析了现存的管理培训中存在的一些滞后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助于加强管理培训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提高培训质量,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能力。
1. 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意义
工商管理培训是指通过学习金融、财务、营销、经济法、国际商务等知识,并提高管理人员在其岗位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手段,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竞争实则是管理人员素质的竞争。提高管理水平则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这就需要依靠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来实现。而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入推广的环境下,工商管理培训更是极具意义。
首先,工商管理培训是提高企业干部素质与管理能力的需要。据调查,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的学历总体偏低,同时还有部分人员不是科班出身,因而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不仅可以弥补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空缺,还可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管理能力。其次,工商管理培训是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了WTO,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已面向世界,同时,竞争也显得更为激烈,从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发展形势。面对这样的环境转变,不断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培训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可能不断地更新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紧跟时展的潮流。最后,工商管理培训是企业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以顺应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工商管理培训正是实现企业转变机制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培训以帮助领导干部驾驭企业从而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外,国家所确定的企业管理干部的新要求,也以工商管理培训为内容,以达到先进的企业管理水平。从这一角度来看,工商管理培训又是一项极具社会意义的工作项目。
总而言之,通过工商管理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的管理与社会、并与世界接轨。加强工商管理,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2. 目前工商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企业目前的工商管理培训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企业领导往往会忽视管理培训,并认为培训是不必要的,使培训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有些领导甚至会借故推托不参与培训。二是培训的师资相对落后。如果企业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就很难为培训取得成效提供保障。目前的工商管理培训在师资方面的力量非常薄弱,主要表现为教师学历低、教师相对缺少企业实践经验、业务素质低等。三是培训方式单一。当前工商管理培训仍然以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开展,形式、内容单一,培训难以取得良好成效。四是培训考核方式滞后。传统的培训考核方式与传统的学校教学考核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往往都是以简单的笔试考核为标准,也同样会造成应试培训的结果。
3. 加强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培训
鉴于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从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工商管理培训,针对现存的培训机制中存在的滞后问题而探讨加强培训的方式也是势在必行的。
第一,转变理念,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首先要端正领导、员工等对工商管理培训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从根本上加强培训意识。而提高对培训的重视又必须先从领导干部内部抓起,只有在领导干部内部端正了对培训的态度,才有可能在全企业范围内开展培训工作。而干部领导层则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分层次地对员工进行宣讲,使员工明确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无论是领导或是各层员工,都应该转变观念,一改过去“培训无效益”的观念,把工商管理培训当作一项投资,增强管理培训工作的紧迫感与责任感,认识并理解只有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总之,要拓宽视野、重新站在开发人力资源的角度上,深刻认识对全企业员工进行全方位开展工商管理培训的现实重要性。
第二,要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说,改善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关键就在于师资水平。提高培训师资质量,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工商管理教师资格的认证体系。对申请工商管理教师资格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认证过程。应从思想政治、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查评估。对已取得资格认证的培训教师,也要对其展开有计划的培训学习工作,使教师在了解时代管理动态与最新成果的前提下,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从而探讨出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广泛吸纳国内外的管理专家人才。同时,多参与国际形式的工商管理交流会,交流管理培训心得。另外,通过鼓励培训教师开展课题调研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除此之外,提高培训教师对培训对象的责任感与积极性也是很有必要的。总之,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三,深化改革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相对来说,工商管理培训层次高、内容复杂且任务重,培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改革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是必要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培训要求培训方式向多元化与现代化实现转变。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工商管理培训也应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把培训工作现代化。此外,培训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实施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讲座式教学等等。通过培训可以弥补干部的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但也有人提出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而,理论联系实际也是培训的重点。除了实现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有侧重地确定培训内容也很关键。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管理人才对培训也出现了个性化要求。有人强调理论思辨能力的培训,也有人强调管理技能的培养,需求各不相同。因而,培训的内容应当有针对性、有启发性,还要求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培训的内容,将培训内容专业化、时代化。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不仅可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还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因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鉴于此,对目前的工商管理培训现状中的滞后因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探讨提高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可行性建议、优化管理水平,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宪民,韩立,张凤都.开展工商管理培训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2,(03)
[2] 郑军.开展工商管理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1,(01).
[3] 李淑华.对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4,(12).
[4] 突出服务企业宗旨办好工商管理培训[J].中国电力教育,2001,(04).
(1)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我国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企业所有者往往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并没有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多数重视生产经营,而忽视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由于管理者缺乏对财务管理理论的认识和研究,不了解财务管理理念,不能够在工作中科学的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会计工作仅仅被作为一种记账的手段,并没有发挥出财务管理工作的功能。
(2)资金管理不到位。很多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往往不够重视,没有将财务管理视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财务管理也没有在内部控制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首先是多数中小企业对现金的管理非常随意,没有编制现金收支计划和确定现金的最佳持有数量,造成现金的闲置或不足。企业持有的现金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现金持有数量太多,会造成现金闲置,增加企业不必要的成本。而现金数量太少,就会影响企业周转。其次是中小企业对于应收账款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没有建立严格的信用政策,造成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慢,坏账损失高。中小企业的赊销业务太多,虽然大大增加了销售额,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而如果中小企业怕承担风险,不愿意开展赊销业务,又会影响销售业务。最后中小企业也没有对存货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对存货的购进、存储等进行科学管理,没有存货计划和检查制度。没有能够合理确定企业的存货水平,从而造成存货的闲置或浪费。
(3)融资困难,缺少资金。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来讲,不管是扩大规模还是技术升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就像是企业的血液,没有资金企业就没法周转。但是,融资难一直是摆在我国中小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据资料显示,很多中小企业的存续期不到两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资金。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底子薄,资信情况不佳,以及从银行贷款的手续繁琐和要求的抵押担保等方面,都使得中小企业要从银行筹得资金变得困难重重。而我国出台的一些政府扶持和优惠政策也多倾向于大企业。
(4)投资能力弱。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策权在管理者手中。而多数管理者因为缺乏财务管理知识,不能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技术筛选投资项目帮助企业选择最优的投资方案,使得中小企业的投资项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企业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知识欠缺,不能向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5)财务机构不完备,缺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其财务部门规模一般也很小。有的中小企业只有会计部门,有的中小企业设置了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但是其实财务管理工作由会计人员兼任,并没有配备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部门的工作主要是简单的记账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它的核心地位的重要性。另外,由于中小企业在员工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大企业有比较大的差距,很难吸引到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来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很多都是和管理者有一定的亲戚关系或地缘关系,财务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很欠缺,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并不能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2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增强财务管理理念。中小企业要健康稳定的发展就要加强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的观念,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管理者是中小企业的掌舵人,要让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首先应该提高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水平。管理者应学习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了解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在决策时自觉地运用财务管理方法,并且将财务管理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推进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的树立。
(2)拓宽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要走出融资困境,除了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融资外,还可以利用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票据贴现、发行债券和项目融资等多种渠道筹集所需资金。另外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互助联保和互助担保等方式降低银行风险,增加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机会。中小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做到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以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政府也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扶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介机构和小型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3)加强资金管理。中小企业要加强财务控制工作,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好现金的日常管理工作,确定现金的最佳持有量。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严格评定客户的资信状况,定期审核应收账款数量,及时催收到期应收账款,最大程度减少企业的坏账损失。在存货管理方面,应建立存货控制制度,确定合理的存货水平,避免库存积压导致成本增加或者库存短缺影响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情况出现,加强对存货的规划和控制。存货控制的内容包括进货的时间,进货的批量等。财务部门应确定存货的经济批量减少企业成本。
(4)要科学投资。中小企业不能盲目投资,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选择投资项目时,要运用专门的财务管理决策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要科学的进行投资决策和积极防范风险。中小企业要多层次全方位进行投资,尽可能分散投资风险。
关键词: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16-02
1 研究的意义
管理学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了与时俱进的长足发展,工业革命催生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信息革命则促进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现代化,并使金融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使之与经济学、管理学相并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研究三者之间的融合,对于探索我国管理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有重要意义。
2 经济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和融合
2.1 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学融合的脉络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思想源远流长,经济、管理思想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剩余产品后,如何分配剩余产品以及如何对氏族部落控制,这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思想,金融学思想最早产生于金属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来交换商品,取代了以前的物物交换后,对货币的本质认识、职能作用以及货币价值的认识都体现了金融学理论的最初思想,以下是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思想理论融合的主要脉络:
第一阶段称为孕育阶段,时间是原始社会末期至18世纪工业革命。经济学方面,即政治经济学形成阶段,政治经济学诞生之前主要是跟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相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论》和《伦理学》多次提到高利贷和货币的问题,并对货币流通,价值形式和信用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涉及原始的金融学理论。管理学理论进入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
第二阶段称为形成和发展阶段,时间是18世纪工业革命至二战。经济学方面,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后来出现边际三杰和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统一。此时,管理学思想理论进入萌芽阶段和形成阶段,管理理论方面已经进入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侧重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企业效率问题的研究,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代表人物是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同时,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劳动分工论,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思想。金融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货币和资本市场,研究的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代表理论是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费雪交易方程式和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方程式等。
第三阶段称为交叉融合阶段,时间是二战后至今。经济学方面主要是宏观经济学,代表人物是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强调国家干预经济。金融学方面,由于出现滞涨,货币主义兴起,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以及金融全球化、国际游资和资本市场稳定性分析、金融风险理论和金融安全的分析等。管理学方面,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当代管理理论主要以战略管理为主,在动荡和急剧变化环境下研究企业组织效率与环境关系,重点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不断变化的环境,代表理论是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理论、拉普哈拉得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和钱皮的流程再造理论等。更加突出的特色是三者的融合特别紧密,比如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应用到货币金融、多因素引入分析丰富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供给理论、储蓄和投资理论走向成熟、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理论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2.2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思想融合的路径选择模式
2.3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理论思想融合的特征
(1)在研究对象方面相融合的特征。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而管理学则研究人的工作和组织运作的效率问题,金融学研究的是资金的运作效率和效益最大化问题,所以,从这个方面,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包括了管理学和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离出来的,管理学和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两个子集,而且从时间上经济学理论体系也更早出现。
(2)从融合的模式来看,经济学和金融学至始至终都是相互融合的,但其融合的路径不同,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胚胎中孕育产生的,也就是经济学中一个领域的分离,经济学在工业革命的实践中,形成了微观经济学,侧重对商品、价格等生产要素的分析,而金融学侧重对货币需求和供应等要素的分析,形成宏观金融学的理论,但是二战后,经济学侧重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公平方面的分析,形成宏观经济学理论,而金融学侧重企业内部的资金融通、金融市场等研究,形成微观金融学理论,也正是经济学和金融学融合的路径不同,更加丰富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及研究的范围;管理学理论的形成比较独立,直到19世纪初期开始,与经济学、金融学的融合更加密切,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至现代管理理论的转变,在研究的领域中,侧重外部市场的变化和反应,侧重效率分析,也与宏观经济学、微观金融学研究的目的是相同的,也为其相互融合提供了基础,特别是在信息工具应用广泛的情况下,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融合更加紧密。
(3)从融合的内容来看,融合的领域交叉性强,研究的范围从企业单位到整个国家以及国际领域,同时研究的方法也不同,经济学和金融学侧重均衡分析,而管理学侧重实验分析。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各学科理论融合紧密,形成了理论体系;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融合了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特别是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数学理论的引入,使其更加科学化。
3 中国高等教育商学院管理专业改革的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剧增和综合素质的降低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这局面归根结底还是高校的培养模式问题。笔者根据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结合现代企业对经理人的要求,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忽视市场发展和需要,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笔者根据国家学科分类将企业管理学科群现有分支学科以及待建分支学科相对地划分为六组:企业管理学的基础学科,企业形态管理学科、企业基类管理学科、企业运行环节管理学科、企业细部管理学科、边缘分支学科。
以上管理学专业课程的分类,有利于理顺管理学课程体系的整个脉络,更好地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安排,同时结合以下四种本科教育改革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两段式模式:“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两段式模式,一、二年级属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学习本科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属专业训练阶段,接受较明确的专业训练。第二种模式是三段式模式:“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临床教育”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在传统的单一专业教育之上叠加普通教育,最后再适当加强临床实践方面的教育。第三种模式是主辅修模式:学生以一个专业作为主修专业,以另一个专业为辅修专业,毕业时取得主修专业的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的结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第四种模式是本硕连读模式:选拔学业优秀的学生直接攻读硕士学位,采用6-7年学制,使专业教育的重心上移,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4 商学院管理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议
基于管理学专业课程的分类和本科教育改革的模式,笔者提出几点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建议:
第一点是关于课程改革的建议。在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力求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管理的各项能力素质,本文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视角研究管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所以在设置课程时增加经济学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学习,特别是宏观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和经济学、金融学交叉的学科,比如管理经济学、公司金融学、管理金融学等学科的学习。同时,还要加强高等数学、运筹学等学科的学习,特别是突变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等理论的出现,为现代管理实践中的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学习,比如管理伦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这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和改革。
第二点是关于教育模式的建议。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可以结合上述几种模式的综合选择,特别强调的是本科的第一、第二学年要完成管理学的基础学科和公共学科的学习,也可以加强跨学科的选课,文科和理科选课的综合,有利于扩充学科的视野和知识体系,第三学年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和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学习,同时要加强现代管理理论思想的学习,第四学年主要是管理学理论的实践阶段和管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架构阶段,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学知识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宝荣.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法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改革与战略,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13745-9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58-60.
[3]王续琨.交叉学科结构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社,2003:209-210.
[4]陈清泰.加强企业管理研究与学科建设[J].经济与管理究,2002,(2):5-7.
[5]郭志文,熊会兵.基于职业生涯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R],2004.
[6]顾宝炎,彭志刚.管理学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2).
[7]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和述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
一、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
一个的管理模式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经过许多时间的完善和调整,整理出一套符合民营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思想和制度政策时刻会影响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有的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也会影响企业的管理模式,同时,企业管理的领导者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最大,领导者的素质和决策以及掌握的市场发展方向会直接决定企业的管理模式,通过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和企业的目标来建立合适的管理模式,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二)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上面说到影响企业管理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历史遗留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和领导者的个人判断,这么多因素都会对企业管理模式产生影响,那么在制定和采用管理模式的时候,会出现哪些问题。在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中主要存在着,对管理模式的重视度不够,管理模式选择上很盲目以及管理知识理论严重缺乏,导致企业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很难,这些问题制约着民营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只有在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指导下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做出适当调整,才能真正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建立民营企业管理模式需要考虑的因素
针对上述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做出相应调整,找出解决方法,真正克服民营企业管理模式混乱的局面,还需要遵循下面影响企业管理模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企业无形的资产,不仅可以为企业加分,还可以让企业员工感受正能量,增强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企业文化始终贯穿着企业的发展历程,甚至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工作激情和热情。因此,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管理模式的决策时需要考虑企业文化,根据企业特有的文化作出恰当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不违背企业文化发展宗旨的前提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
(二)企业的生命周期
根据企业管理理论知识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的发展周期可以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所要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不同的,如萌芽期时,企业主要是生存,需要开发更多客户,有个稳定的收入来源,而成长期时,更多的考虑是稳步发展前进,在稳定客户源的同时还要有合理规范的企业制度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等,那么企业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管理模式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本企业发展的阶段,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将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考虑进去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健康发展,在稳步中获得生存。
(三)企业发展的前景
民营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制定企业管理模式的时候需要考虑本企业的发展前景,要帮助企业在今后发展中提供真确的方案,切实保障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而不是流于一种形式,真正发挥出管理模式的价值所在。同时,企业管理者还需多多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多邀请大学教授演讲给企业进行理论普及,让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模式中有更多理论知识做支撑,通过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管理模式来借鉴,采用适合本行业发展的模式。
三、如何进行民营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变革
根据上面所分析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制定管理模式时所要考虑到的因素,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希望对企业管理者在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有一定帮助。
(一)组织架构的合理化
一个完善的企业组织架构不仅可以保证企业日常运营正常开展下去,还可以提高每个部门的办事效率,推动企业发展。当然,组织架构不可过于繁冗复杂,一定要符合本企业发展特点制定组织结构,不能生搬硬套别的企业成功模式。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起来,不仅可以发挥各部门的有效职能,还可以减轻领导者的工作压力,将主要精力集中到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上,从大局上把握企业,而不是每天为小事情而分散精力,着实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为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做出精准把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可以保证企业信息有效传达至管理层,更快的让企业管理者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管理理念的人性化
当代社会提出发展要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模式中更要体现这点,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进行管理中,要重视人的作用,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员工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有种存在感,提高员工自身价值感,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因为企业无论是在业绩上还是科研上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只有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真正管理好企业,保证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在时代转变中提升自身竞争力,建立起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
(三)竞争方式的合作化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来自同行业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改革,提升自身企业的竞争力。对待同行业的竞争时,企业管理者可以找那些有战略思想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拿下某块市场,赢得双赢,借鉴同行业的成功管理模式,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加以修改,变为自己特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与同行业进行合作时,可以通过共享资源,为企业的创新提供可能,当然在选择合作者时,一定要注重对合作企业的实地考察,避免带来企业风险,真正达到诚信合作,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四)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起来,企业管理者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计算机的便捷方式为企业未来发展寻求有效可靠资源。同时,在日常工作中,采用计算机办公,可以快速有效的掌握企业发展信息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早日实现企业目标提供技术知识。企业管理者可以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平台,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组织结构,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也让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将本部门的信息录入进去,以便管理者及时查询所需信息,在了解企业的主要客户源和供应商等信息时,及时作出合理分析,让企业管理者在严格把控每个环节的基础上,将企业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