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电影行业现状

微电影行业现状

时间:2023-08-03 17:29: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电影行业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微电影行业现状

第1篇

如果只是从微时上看,那么早在1902年,世界电影第一人乔治・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记》,时长16分钟,就是一部典型的微电影。当然,国内微电影的兴起跟微博的迅速火热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多元文化交织的今天,传播手段多种多样,微电影尽管表面看着风光满面,但实际的发展却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本文从微电影的源起、现状和发展三方面切入进行简单分析:

源起――生于恶搞

就目前大多数人认可的微电影,应该源起于2005年。当年一部恶搞《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被奉为“微电影”的鼻祖,因此业界才有微电影“生于恶搞”的言论。微电影诞生至今7年,经过不断吸纳和创新,微电影的长流得以延绵不断,甚至引得国内众多明星导演参与制作。

如果说,《馒头》开创了微电影,那么2010年筷子兄弟创作的《老男孩》则将微电影推向,至今犹记得当时的疯狂,一部40余分钟的微型电影,因为群起的情怀而一夜之间被疯狂传播,《老男孩》这首歌唱出了70后和80后两代人的心声。筷子兄弟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他们创造的奇迹点击率,更坚定了微电影人继续下去的信心!

现状――死于广告?

公交车上循环播放的明星动态都足以说明微电影目前迅猛的发展势头。歌手、明星、导演??新歌、大电影上映之际??但凡有点由头,大家都一窝蜂地跑去拍部微电影,搞得像是自己不拍微电影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似的。然而微电影表面的光鲜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却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微电影的草根性,是其发展的优势所在,同时也存在固有弊端。首先优势在于她给予了那些立志成就导演梦想而又苦于无机会展现的青年导演或电影爱好者们机会,同时也让很多跨界执导的圈外名人的“导演梦”成为现实。比如,今年5月,著名时评人、作家李承鹏首度跨界执导的《微博有鬼2之可以在一起》在京举办盛大会,微电影本身既传达了李承鹏作为文化名人深邃的思想内涵,也让其在摄像机后的腾转挪移中过了一把导演的瘾;而说其存在固有弊端,是因为上到享誉盛名的国际大导演,下到名不见经传的路人甲都有机会拍摄自己的微电影,过低的行业门槛,始终制约着微电影的发展。

尽管微电影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但业内对微电影仍抱有担忧。早前有不少媒体爆出广电总局将对微电影出台审查制度,满城风雨的消息四处飘散,可惜到目前为止依旧没有看到成文的制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宽松的创作和传播环境,使得现有的微电影数量源源不断,质量却良莠不齐。

更加让人担忧的是,微电影目前的发展俨然成为商家新形势的广告轰炸地,不管商品是否合适,无论广告植入是否应景,都一古脑儿地塞进影片中,本来时长就很短的一部微电影,经常在各种LOGO的特写中落下帷幕,微电影死于广告的现状,让业内人士极其担忧!

发展――长于诚意

微电影在被太多人诟病为“广告长片”的情况下,确实需要在内容上再下功夫。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传播方式,绝不应该死于广告,但若要长久发展,还需多些诚意。

微电影若想得到长足发展,首先要求必须专业制作,而这也正是目前微电影发展的首要趋势。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更多专业微电影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中国最具规模与实力营销机构灵思营销公司旗下的沸点影业,目前已成功制作传播了十余部微电影,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其拍摄的微电影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文化传承,都具备了较高水平,笔者也相信,如沸点这般的专业制作公司也是微电影进一步发展所必须存在的平台。

第2篇

[关键词]国产电影;研究综述;营销角度;宣传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39

1国产电影研究概况

范志忠、唐朱勇在《2014年国产电影大数据分析》一文中,以大数据为视角和分析依据,系统分析了2014年国产电影市场、电影观众、电影主创的相关特点及发展情况。分析了2014年全国票房稳定增长,电影票房业逼近 300 亿元,国产片竞争力逐步增强,其中喜剧类、青春类电影领跑国产片,但也出现票房成绩与影片口碑形成反差的局面;在电影制作上,跨界新导演成绩突出,知名老导演票房欠佳,知名编剧票房影响明显和明星演员票房贡献显著;从电影观众角度分析粉丝成为电影票房的主要力量,观众细分越发明显。总之,新旧导演的分野逐渐清晰,新观众在互联网环境下影响了电影的生存状态。

还有一些学者从民族视野下分析国产电影,鲁昱晖、王秋硕在《民族化视域下国产类型电影研究备忘录》一文中,在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下却缺乏理论研究,在转型换代和文化竞争力下,一是研究电影市场上不同的类型偏好与市场反应,东方新魔幻电影异军突起,大片电影却集体败北,而中国式新类型票房却大获全胜。二是从系统的民族化研究上,发展策略、产业语境与文化反思建构研究主体,通过深挖产业发展与电影类型的关系,探寻文化反思。

李雪、伍晨《网络视频的社会化分享对国产电影票房影响的实证研究》,从实证角度和数据回归分析2014年国产影片,一是利用主流视频网站的数据,回归分析网络视频下的社会化分享,影响国产电影票房程度如何;二是从数据结果分析,影响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因素之一是社会化分享,如果消费者将网络预告片分享到QQ好友、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其分享的次数间接影响影片票房的收入。

还有学者从新媒体时代视角下分析电影舆论的传播,凌燕在《新媒体时代的国产电影舆论生态》中认为,2012年国产电影的票房无法匹敌进口影片,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新媒体时代国产电影不平衡的舆论生态,如国产电影评价普遍较低、缺乏舆论引导,反而形成偏颇的电影文化观念,这些影响了国产电影的发展,因此文章针对如何构建良性的国产电影舆论生态提出了切实建议:提高国内影评人的整体素质、建立电影舆论评测制度、加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等,只有良性的舆论生态环境才能促进国产电影发展。

2从营销角度研究国产电影概况

还有很多学者从网络营销、整合营销、微博营销和电影宣传策略的角度研究国产电影的现状和发展。

《国产电影网络营销研究》中,高伟(2015)认为在当前国产电影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营销也备受重视,在电影营销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以《失恋33天》和《心花路放》为例分析国产电影的网络营销,分析国产电影网络营销的环境、趋势和特点,并对电影网络营销的受众群体进行重点分析,总结其特点和预测发展趋势;通过发掘网络营销规律,指出现存问题,依据相应问题提出措施和解决方法。

在国产电影的整合营销中,闫立强(2014)在《由电影小时代看国产电影整合营销传播》中,认为电影既有艺术性又有商业性特点,在大量资本进军影视业后,电影行业进入电影品牌的竞争。在国产电影壮大的同时如何占有优质资源,成为电影传播营销的重点。在整合营销上,国产电影不如美国好莱坞成熟,文章以《小时代》为例,分析如何有效合理地运用整个营销。2013年的《小时代》用2500万元成本带来5亿元票房,其作为整合营销的成功案例,分析整合营销下的电影品牌策略和实施方案。针对现有国产电影中存在的资源利用不足、品牌建设不重视、营销产品同质化、电影产品开发不足的情况,结合《小时代》的成功案例,认为应细分国产电影消费市场、满足消费需求、培养与消费者互动的和谐关系、建立电影品牌,在国产电影的整合营销背景下,其能够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只有推广应用整合营销才能使得国产电影节节攀高。

在国产电影的微博营销中,王瑞霞(2014)在《国产爱情电影的微博营销研究――以失恋33天和小时代为例》一文中,文本分析法、文I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探讨微博营销的口碑营销、精准营销、情感营销和互动营销,根据爱情电影在微博营销的特征,总结出爱情电影适合精准营销、互动营销和情感营销,根据微博营销的现状,提出新媒体上应加大投入营销的力度,建立专业化的国产电影营销团队,重视电影后续产品的开发,改进微博营销的手段和内容。

饶婷婷(2014)在《国产商业电影宣传策略研究》一文中,以电影宣传的案例和发展历程,分析国产电影宣传的得失,通过梳理电影宣传微博、电影宣传报道和宣传案例,呈现国产电影的现状。通过分析现状发现,虽然取得了进步,但宣传误区也不可避免,本文利用宣传营销理论和拉斯韦尔5W模式,分析国产电影的整合营销策略,整合宣传主体、宣传物料、选择重点和宣传节奏,从而整合宣传媒介和信息,以期适应市场。

3国产电影研究述评

31国产电影的研究成果

有关国产电影的研究范围广,从大数据角度研究,也有从民族视野下分析国产电影,还有从网络视频的社会化分享角度分析,更有从新媒体时代视角下分析电影舆论的传播。第一,既看到国产电影在全国票房的稳定增长,大量资本流向电影业,喜剧类、青春类电影领跑国产片,但也看到知名老导演票房欠佳,知名编剧票房影响明显和明星演员票房贡献显著;第二,在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下却缺乏理论研究;第三,网络视频的社会化分享将直接影响国产电影票房数据;第四,在新媒体下,要不断提高提高国内影评人的整体素质、建立电影舆论评测制度、加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等。通过良性的舆论生态环境、提高社会化分享、提高电影产业的理论研究等各方面的努力,促进国产电影发展。

32市场营销角度研究国产电影的宣传和营销策略

学术界关于国产电影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不仅从大数据、民族视野、网络视频等角度,还有一部分学者聚焦营销角度研究国产电影,他们从网络营销、整合营销、微博营销和电影宣传策略的角度研究国产电影的现状和发展。通过发掘网络、整合营销、微博营销等营销规律和现状,以《失恋33天》《心花路放》《小时代》为具体的成功案例分析,不断推广应用营销手段和宣传策略,使国产电影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范志忠,唐朱勇2014 年国产电影大数据分析[J].当代电影,2015(2)

[2]鲁昱晖,王秋硕民族化视域下国产类型电影研究备忘录[J].宁夏社会科学,2016(3)

[3]李雪,伍晨网络视频的社会化分享对国产电影票房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6(1)

[4]凌燕新媒体时代的国产电影舆论生态[J].现代传播,2013(4)

[5]高伟国产电影网络营销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6]闫立强由电影《小时代》看国产电影整合营销传播[D].郑州:河南大学,2014

[7]王瑞霞国产爱情电影的微博营销研究――以《失恋33天》和《小时代》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4

[8]饶婷婷国产商业电影宣传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第3篇

微电影火了,当年筷子兄弟的《老男孩》一时成为神作,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它的诞生,业界一致认为是为自由表达提供了空间。于是,微电影风生水起,一发而不可收。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始,国内微电影年产量从几千部飙升至上万部,尤其是植入商业广告的微电影数量明显增加。微电影这个几年前还是“草根”产业的“小不点”,如今正成为投资者争相追捧的黄金项目。

小身材大体能

所谓微电影,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相对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型电影。说白了,微电影就是电影短片。微电影有四大特点:

1.微型制作。这是微电影最基本的特征,时长少则5分钟,多则半个小时,一般在15分钟左右。制作周期较短,一个月就能搞定。制作成本也很低廉,几千元就能出一部内容精彩的微电影,最低的草根微电影制作成本仅有数百元。

2.品牌传播。微电影从制作之初,就是完全为企业宣传品牌量身定制的,目的与广告完全相同。但是,它没有广告那样生硬的宣传形式,融入了比较柔和的宣传元素,通过故事情节来打动观众,从而让观众在非常愉悦的心境下接受企业的相关信息,为品牌的传播提供便捷的通道。

3.广告盈利。微电影实质上就是长广告片,无论是渠道方,还是制作者,赚的都是广告费。这是目前微电影最主要的盈利手段。无论是品牌商以付费形式与制作团队完成微电影的拍摄与传播,还是直接贴片广告,最终买单的都是广告主。

4.快餐文化。微电影也是一种快餐文化,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就能让观众便捷地享受到视觉娱悦。在生活节奏快、工作时间紧的大时代环境下,人们越来越追求快捷的精神享受,上班途中、候车时辰,许多碎片时间都能随时随地观看微电影,因此,微电影的生存空间颇大。

微电影的制作利润率,基本都能保持在20%-30%。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各大视频网站、电影大腕、知名企业、营销公司及风投资本对微电影争相追逐。有人估算,微电影市场可达700亿元。有网络测评机构预测,与广告相融合的微电影,到2014年将可能达到10倍的增长空间。目前国内品牌内容市场有3000亿元的庞大规模,微电影将从中获得产业化发展的绝佳条件。

微电影一问世,便在网络空间疯传,这是缘于五个原因:

1.视频网站的繁荣。目前影视点播已经成为各类网络视频运营商的兵家必争之地,渴求内容商提供各种娱料,以吸引网民眼球,提高点击率。内容商一门心思去制作,只要交给优酷、土豆这样的平台就可以播出,不愁发行渠道,微电影的门槛降得很低。

2.移动终端的普及。微电影疯长,跟这两年移动终端的普及有直接关系,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如雨后春笋般上市,在公交上、地铁里,手捧各种移动终端的观众在看微电影的数不胜数,如果让手机看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没有人傻到这个地步的,因为会产生巨大流量,电池也不够用。而5分钟、10分钟内容的微电影非常有利于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和分享。

3.电视剧网络版权费的疯涨。视频网站购买电视剧的版权费动辄几十万一集,这是难以为继的,将来必然要形成收费模式。2012年,面对电视剧网络版权费疯涨,屡屡突破单集百万元的大关,视频行业萌生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电视剧购买热情消退,微电影生产热情高涨。

4.”限广令”的执行。随着广电总局限制广告政策的实施,稀缺的广告时段遇上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广告费用被推高,多家卫视2012年的广告招标总额都达到多年来的最高点,广告价格平均有l0%的价格涨幅。面对有限的天价广告时段,众多企业已是高不可攀。而微电影的发行则不同,微电影主要使用互联网平台推广,花费极低甚至免费,传播成本远远低于电视平台。

5.商业模式的蓬勃发展。微电影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模式,就是客户植入。这几年客户对于情感营销、品牌营销、内容植入营销、关系营销的大力推进促进了微电影应运而生。有很多厂商钟情微电影,不是平白无故去拍的,都是冲着植入广告赚钱来的。

瓶颈和天花板

尽管目前微电影在国内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行业仍有问题待解,有瓶颈和天花板横亘在面前和头顶。

1.粗制滥造之嫌。随着微电影的野蛮生长,多是噱头大于创意,一些作品内容低下,通过、暴力的元素吸引观众眼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观众审美趣味、欣赏水平的提高,微电影内容的深度不容忽视。如果微电影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那整部电影将成为广告的奴仆,失去思考的力量和社会关注的价值,继而失去观众兴趣,沦为庸俗娱乐。目前国内视频网站的微电影都是靠内部自觉完成审查,并没有相关机构参与管理。而制作弘扬主流文化的作品是业内所有成员应当达成的共识。通过微电影向社会传递出正向的主流价值观,对品牌内容的塑造本身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才能够更好地推动这个行业做大做强。因此,首先应当树立起一个精而不滥的行业标准。微电影之所以称为电影,是一定要以电影般的专业和精良制作来界定的。从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时长、成本、制作步骤、内容审查等标准要先期确立下来。

2.投资风险仍大。目前关于微电影的投资回报率还没有定律,风险依旧很大。这主要是由于客户数量很有限,毕竟目前国内微电影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如果有更多公司进来,教育市场,培育市场,将市场做大,以后可能变成细分市场。对于靠项目生存的制作团队而言,在一年有一千部微电影的市场江湖里,你在里面是什么位置,这是资本市场要考虑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做微电影,直接跟品牌对接,但是没有优酷土豆这类名牌视频网站置于首页的话,点击率会非常小,成功率很低。而跟其合作,视频网站肯定会拿到最大头,制作团队往往处于弱势。即便这样,优酷土豆也并没有把微电影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3.链条难平衡。制作团队要面对微电影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品牌、观众和视频网站三者间的关系。电影是观众说了算,只需要取悦于一类人。制作团队的收益来自品牌客户,同时要面向终端观众,是要讨好两类人。从网站角度来说,它有对自己出品的定位。在观众爱看、品牌买单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符合网站的定位。显然,微电影瞄准的并不是票房,面对品牌商、网民和投资人时,评判它成功与否的标准不一。总之,现在的微电影好剧本可遇不可求,产品难上规模,盈利模式单一,渠道依赖视频网站等诸多因素,让微电影工作室大量兴起,却又无法规模化公司化运营。

决胜之道

微电影一出世,就夹带着成熟的商业模式,它是个市场幸运儿,是盈利的产品,也是个盈利的行业。但是商品和艺术品之间毕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顶着”电影”的名分,微电影该如何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寻找平衡,而不是在资本化和产业化的避风港下批量生产烂片,这似乎是眼下的难题。微电影要想在艺术殿堂里活得长久,活得滋润,必须走以下决胜之道:

1.内容为本,创意祈胜。微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创意,好的微电影标准首先是故事性,其次是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客户看完后愿意转发和评论,愿意分享,甚至刻意去寻找故事中出现的人和品牌。好的微电影触发用户愿意做出相应的下意识的动作,这是核心,而不是企业自说自话地表白。倘若说传统电影强调教育意义,那么微电影则侧重于趣味性,将笑料高度浓缩于数分钟内,必须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并让观众产生”穷追不舍”的念头,这就对微电影的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新鲜有趣,还要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并采用较为诙谐的网络语言。

2.特色经营,差异取胜。各大网站要根据自身实力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方向,可以走高端精良制作的”大片”路线,播撒阳春白雪,也可以选择亲民的”草根”路线,讴歌下里巴人;可以拍单集的电影,一气呵成,也可以拍系列的网络剧,绵延回味;可以以校园爱情、星座为主题,也可以采用旅行、城市的话题。新浪、优酷、网易、奇艺等网站已率先走上了差异化经营的道路。

第4篇

李国奇指出,既要看到近几年中国电影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中国电影当前面临着很多挑战,电影处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转折点。第一是电影创作面临着严峻挑战。“总的来看,优秀影片比例还不够,得到市场认可、得到观众认可的好影片数量还偏少,这是中国电影最终能否实现跨越的核心问题。”第二,来自市场方面的挑战很严峻,包括电影观众的分流,互联网对电影观众的争夺。“从去年13.72亿电影观众的数量来看,我们也感到中国电影形成了很庞大、素质比较优良的观众群体,但如何把这个群体留住,争取更多观众,扩大这个群体?需要从各方面发力,一方面是抓创作,另一方面是要抓发行、抓市场。”

李国奇表示,电影局根据今年电影发展情况,确定了两项重点工作:一是把今年确定为电影质量促进年,“主要目的是抓精品力作,要出好作品,这是电影成长壮大的根本因素。”第二是市场规范年,“今年要通过加强管理、规范市场,让电影市场更加健康、公平。”

电影发行多元化

中国电影市场正迎来电影消费多元化的重要拐点,多样化的观影需求、多样化的电影类型,加上互联网文化的深度影响,造就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多元化的现状。

论坛上,中影副总经理周宝林、华夏第一副总经理黄群飞、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安乐影片总裁江志强、传奇东方影业CEO Peter Loehr(罗异)等嘉宾发表了自己对“多元化”的理解。

周宝林认为,电影发行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主体多元化,过去以中影为龙头覆盖省、市、县的发行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各类从事发行业务的新生力量快速崛起;二是资本多元化,跨界融合和资本运作越来越普遍,包括国有、民营、混合所有等在内的各种经济类型主体越来越多;三是营销手段多元化,从过去的发物料、做报道、送拷贝,到今天的票补、保底发行、垫付宣发费等,新型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四是竞争多元化,不仅影片之间激烈争夺发行放映渠道,院线之间的竞争同样激烈。

同为国有发行的代表,黄群飞表示,除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外,观众观影需求的差异化及娱乐消费形式的多元化,都对传统电影业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介入,使得发行市场更难以掌握。“发行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互联网新媒体发行公司多如牛毛,发行模式越来越复合化,通过预售、保底发行等方式,发行的资本金融化程度越来越复杂。可以说,互联网是改变电影发行业的最大最深刻因素。”

作为民企院线发行的老大,万达本身就是中国电影多元化的代表,2002年国内启动院线制度改革才有了民营资本的进入,才成就了今天的万达院线。曾茂军表示,中国电影多元化是由利益多元化和观众多元化决定的。同时,发行方式和发行终端日益多元化,互联网票务平台进入发行和制作,“包括万达在内的传统院线公司开始通过终端进入上游的制作和发行,所有公司都在试图打通产业链,多元化有序竞争促成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

传播新生态呈点状式

作为制片人,江志强感叹中国是全世界电影发行改变最快的国家,原因正是互联网的介入。“今天美国发行电影还是采用原来的方法,在电视上投放很多广告,而在中国往往是互联网控制所有的一切。未来,互联网与发行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因为互联网是最能触及观众的媒体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抓住用户、做好发行?微影时代高级副总裁杨丹以微信用户为例做了剖析:微信目前拥有7亿活跃用户,每个用户平均每天刷20次朋友圈,用户在微信上g览的内容80%来自于朋友的分享,主动检索获取的只有20%。“这说明,互联网内容传播的新生态是点状式,用户的聚集和触达是分散的、碎片化的。”

第5篇

微电影作为一个新兴的产物,在我国发展迅猛,靠着广告商的赞助,网民的口碑和好评,点击率越高,广告效应越大,但是我们却发现点击率高的微电影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视频网站的内容需求和广告商们的营销需求一拍即合,使某些微电影走上了过度营销的道路。

1、微电影广告内容观赏价值低。目前,我国很多微电影广告一味地追求点击率并没有在内容上下功夫,不乏低俗的内容来吸引消费者观看。

2、微电影传播环境混乱,制作团队专业度低。微电影广告目前的状况是由广告商赞助,制作团队的专业度良莠不齐,致使做出来的微电影的质量也不敢恭维。微电影的传播靠广大网友的分享和转发,也呈现出没有计划性和混乱的情况出现,上传很多不同的版本,甚至许多版本的清晰度不高,造成很多消费者不知权威的身在何处,更不能清晰地了解品牌的内涵所在。

3、微电影广告进入门槛低。微电影广告主要以网络传播为主,互联网的全民参与性致使监管起来很难,在广告传播之前并没有相关门的审查,也没有相关法律的限制,很可能会使微电影处于混乱并最终走向萎缩。

二、微电影广告营销策略

纵然微电影广告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其营销效果不容置疑,我们应该立足优势,探索出适合微电影广告发展的营销策略。

1、以消费者为主,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消费者对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能否打动消费者,创意很重要。而对于互联网来说,互动则是很好的营销手段。消费者可以和自己喜欢的明星互动,让消费者主动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营销效果。消费者不仅参与了互动,还参与推广,网民内部的转发数量急剧增长也是微电影广告营销的最大优势。

2、完善微电影产业链。微电影行业需要商家、视频网站和专业制作公司等多方力量的配合,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只有在稳定的产业链下,微电影广告的生命力才会更强,微电影广告商的队伍日益壮大,视频网站也要加强监管和评估,专业的制作公司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从内容、形式和技术上满足不同广告商的需求,丰富品牌的个性,提升品牌的形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微电影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强化品牌形象。微电影广告对于品牌的宣传应该是从一性的、长期性的。不能仅仅以产品为宣传中心,应该以品牌的宣传为主。品牌的构建及维护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要让消费者无时无刻的感受到品牌的力量所在。长期的对品牌进行宣传,注重品牌形象,品牌文化,融入品牌内涵,使消费者全方位的了解和熟悉品牌。使品牌的理念和产品的诉求结合在一个好的剧本里,以一个动人的故事去帮助消费者理解品牌的内涵。当然,也要把握好微电影广告的度,不能强加诉求,任何消费者都不愿意被营销,应该使消费者不产生逆反心理。

4、整合渠道,多方位营销。仅靠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想真正做好营销,需要多渠道多种营销方式的配合。利用好传统广告的营销模式,做好线下营销,提高广告的持续性,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效地互动起来,实现立体化的传播,开拓更宽阔的营销渠道。

5、加强微电影广告的监管。微电影广告的平台是开放性的互联网,投放是没有审查程序的,很多微电影广告挑战着人们的底线。应该出台法律法规对微电影广告加以监管,这也是微电影广告得以继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让微电影广告有法可依。

三、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微电影;商业;网络化;美学价值

微电影从最初单纯情感的渲泄已经转变为多元化的题材,同时,它给观影者带来的深度思考也越来越多样化,一些微电影的艺术形式甚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哲学深度与思想高度,在短短的数分钟内就已经能够触及观众的灵魂深处,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

一、微电影的时代特质

(一)平民化

微电影的实质反映的是一个时代,所诠释的是这个时代的各种细节,从而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烈的真实感和深刻的意义,与新的传媒形式相当契合。同时,它还与这个时代孕育出的一些审美方式有着完美的结合,可以说抓住了这个时代的脉搏――具有投资低、符合时代潮流的特点。从微电影刚刚起步的那一刻开始,发展状况可谓是一帆风顺,其发展的空间极其广阔,且没有什么定义性的模板去约束他。具体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是自由的,并没有艺术准则去衡量它,在此契机之下,微电影的发展便呈现出燎原之势。因此,人们便发现了新的商机,在之后一段时间,微电影的商业化气息也变得愈加浓重。但创作者应把艺术创作与商业化分离开来,因为微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和自由,所具有的鲜明特点也是在这个时代生存的根基,它的很多的元素都符合当下时代特征,这些都是电影艺术独立化形势下一种宣扬个性的表达手法,微电影剧情之美更加的平民化,与广大观众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气氛。

(二)艺术化

这个时代的特征不是遵照严格的剧情线索,其时间性与空间性趋于碎片化,所以微电影应运而生,其利用的就是占据观众的零星时间,极具当前快餐式文化的特点。同时又是利益性、创新性、娱乐性和艺术性等多种元素掺杂在一起的艺术产物。当前时代的这种艺术形式不单单满足了大众零星时间的生活习惯,也满足了无数群体的创造、独立、个性、寻求新鲜、感动等复杂的心理需求。用艺术美学以及与其有着紧密关联的文化内心、电影台词、观影者内心和传媒学等结合爱情、友谊、亲情等情绪升华元素,以完成微电影制作者的利益追求、艺术追求、娱乐追求。当前时代的微电影在对素材的选取方面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普通化、基层化,这种取材所构思的剧情即具备存在主义的创作特征和其他类型的电影制作特点,也存在着小背景、大特写等与众不同的风格。

(三)草根化

微电影的受众是具有“草根文化”的群体,在这个时代,观影者的审美需求也变得主动化,同时观影者的年龄越来越低龄化,这些新时代的年轻人在微电影的作品内容、作品主题等方面的审美是多样性的,单一乏味的剧情和题材是满足不了当代观影者的需求的。并且微电影的欣赏方式与传统电影也并不相同,可以随时在电脑或智能手机等设备上进行观看,欣赏的方式更加随意化、生活化。自从微电影创建的那一天,就吸收了影片与广告的双向特点,与商业宣传的方式和传统电影广告的洗脑性、说服性不一样,比传统的电影广告更为简单直接,没有任何的艺术性,反观微电影的商业广告,多是充满艺术性的,其文艺气息也很浓重。在形式上推陈出新,与以往经典电影的广告相比更能令观众耳目一新,这种商业化的特点可以把感情发挥到最大化,与观影者形成融洽的互动,将利益化与商品概念化扩大,传播方式变得更为具体。微电影现存有几个问题,其中有对观众的需求的过度讨好,在剧情上反映的问题趋于相同化,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微电影的发展。随着商业利益的不断扩大和广告利益形式的加入,微电影的发展之路会越走越远。

二、微电影的时代审美

(一)美学价值的表象

微电影的流行,在很多方面都把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变得不那么分明,这对于经典电影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冲击。微电影的类型十分繁杂,但喜剧类型偏多,逐渐成为微电影的主流类型。所有的形式特点都可以看出是为了满足观影者的心理需求,在视觉和内心得到震撼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其艺术价值。通过零星式的感官刺激让观众不断享受,最后量变引起质变,让观众内心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电影将其主旨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呈现给观影者,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是不容易的,微电影的最初文化输出是基于大众的审美标准的,这一类人的心理需求、观影方式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是这个时代的代表,这种市井小民式的价值标准第一次影响了电影艺术的审美标准。

(二)深度审美

不管影视的“革命浪潮”是否到来,微电影中的美学评价标准对于经典电影的学习和传承是极其有意义的,这种传承的风格对其作品的内涵美学是不可或缺的,内涵与结构的制衡仍旧是主要的问题。对于影片的理性体验已经变成了感性体验,对电影作品“隔岸观火”也变成了现在的“身在其中”的体验感和加入感,不单单要观影者体会到影片主人公的独特性,也要使观影者从内心深处去更深层次地理解电影内涵,保证了微电影和观影者的沟通,这是传统电影的审美价值达不到的。不管作品给观影者带来的是心灵上的震撼,还是思想上的冲击,对其艺术性以外的东西避而不谈,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内心共鸣的同时,也让观众能去思考其意义,不单单是为了搞笑、有趣,更是要让其具有深刻的内涵。

(三)后现代主义的审美分析

当这种美学发展到了今天,审美意义也变得由原来的浅层次讨论到哲学类的探讨,比如哲学家康德的感知与时间,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的辨证法,或者是哲学家、精神研究者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自我,都成为现在所抛弃的对象。在玄幻类作品盛行的时候,最受人喜爱的哥特式的真实与虚幻,到了现代都被冷落起来,那就更不必说索绪尔的电影语言和逻辑主义了,现在所推崇的是一种轻质化的艺术形式,这种美学能够一点即通,观众不需要理解什么简单的哲学原理,也不需要去思考什么价值与内涵,因为电影本身已经把这种深层次的意义深入浅出地表达了出来。现在的美学价值观是通过艺术作品把其剧情、内涵直观地传达给观影者,由此看来,美学与艺术的创作之路还很漫长。

三、微电影的产业前影

据中国网络资源统计部门的信息显示,一直到2014年,中国的上网人数达到了6亿人之多,仅10年增加的上网人数就有六千万。中国人正在走向信息化、自动化的生活,由真实的日常生活阵地转移到了虚幻的网络阵地,人们更愿意把其生活的主旋律放在网络上。

微电影的经营形式在为其打开了市场大门的同时,也加快了中国人文行业的前进速度。互联网提供数据显示,和商业相结合的微电影,到了10年之后可能呈曲线增长,“小规模”的作品可以造就其独特的“大梦想”。中国微电影产业才发展没有多久,和电影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晚了很多年,但这不能说明中国的微电影就不如先发展的国家。微电影这种创造性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价值输出的主力,对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思想内涵和提升经济速率有着重要且深远的作用。

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旧有很多阻力,比如国家部门出台的一些限制娱乐产业过度消费的政策。但是一些互联网视频网站也有着很大的生存空间,搜狐、优酷等视频网站得到了商业公司的关注,有着和传统视频播放机构并驾齐驱之势,这也为微电影提供了其栖息场所,成为商业公司最适合的利益获取地。对于经典影片来说,观影者买票走进电影院是其主要获得利益的方式,整个流水线也有明确的规则和形式。相比之下,微电影是不需要票房的,一个刚发展起来的产业要形成一个流水线式的制作流程并且运行顺利,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大胆的尝试,在此基础上垫定平稳的收益基础。从这些方面来说,国内的所有微电影的创作者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努力的培养一代能够独当一面的权威性团队,在各大媒体对微电影盈利形式的大胆尝试中,目前已经有了极大的成就,商业发展的前景也无限光明,在保证了剧情新颖和内容质量高,要求达到标准的微电影一定会更加蓬勃的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与传统电影或是长视频相比,微电影更符合商业发展所需的特征。商业的发展对电影作品这一栖息地越来越关注,其需求也飞速增加,这种对于合作的渴望也是微电影发展壮大的源动力,也是在其推动下,微电影由牙牙学语走向“成人”,中国的电影艺术行业在未来的几年中会达到100亿元之上的成就。

一首歌,一部电影,一个人都可以代表一个时代,而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时代符号的发展,一个字也可以象征一个时代。如“微幸福”“微小说”“小时代”“小确幸”,等等。这些词语简短而精致,生动而具体,言简意赅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性和形象,也暗含了这个时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经济发展。在如今时代,“微生活”的节奏还在保持,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传播使其飞速发展。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信息飞速传播,而当人们习惯了信息量快速更新时,慢速的信息已经逐渐被淘汰,此时“微电影”以其简短而精致的特性牢牢把握住了人们的内心,并逐渐演变成新时代的文化之一。从“微电影”走进人们视线发展至今,所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已经可以预见到其蓬勃的发展趋势和十分明朗的未来。而想要这一行业持续发展,每一位从业人员都必须学习行业模式和思考如何运作企业,就如同人想要成才就必须树立远大理想一样,电影艺术科学发展的前提也必须是明确发展目标,其次要综合市场的全部资源,时刻更新信息,其话题要足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但是要确保内容的丰富,而在如今这个健康向上的时代,微电影必须以传播正能量、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己任。

时代符号向来能够引导时尚潮流和社会发展方向,而微电影制作方“相信梦想、追求梦想”的价值观念无疑是发展的最大动力。如今随处可见的新媒体设备,加强了信息的传播力度。微电影中传递出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像一阵风刮过每一位观众的内心,并播种下健康向上的希望种子,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生活中感受每一份美好。这是时代风向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形式,并且其全民化的制作更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并带动更多的人融入其中。就目前市场来看,微电影有专业的制作团队,有精明的营销策略,也有业余爱好者的爱好加盟,精心投入却不问结果,也有刚入门的学员用微电影证明自己的能力,让其作为自己打开电影大门的敲门砖,但所有人员都有一颗敬业之心。

四、结语

在信息简短化的社会,任何的价值与观念都是多样化的,微电影的精髓就是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紧密起来,也让正能量不断增加,越是生活在物质化的社会,人们就越需要这种心灵上的释放。微电影不会就这样安于现状,它必将承载着人们的希冀一路前行;微电影也不会仅仅是昙花一现,它必然会和更加新鲜的血液结合,迸发出更新的活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实人们每个人的生活,在我们自己的“微”时代,成就我们每个人的“微”梦想。

[课题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二一四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市场经济与网络化时代意识形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424004102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超.浅谈微电影的产生原因以及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

[2] 闫硕硕,马文彬.由微电影的特征谈其对大学生的自我塑造[J].电影文学,2012(17).

[3] 文劲松.今天你“微”了吗――以微电影《老男孩》和《玩大的》为例[J].电影文学,2011(18).

[5] 毛文实,严超.微电影的时代内涵及其美学价值分析[J].电影评介,2015(21).

第7篇

罗杰·伊伯特何许人也?

他是第一个通过写影评拿到了普利策奖的影评人,也是唯一一个在星光大道上留下一颗星的影评人,还曾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或许最常出现在电影海报上或者DVD封套上的影评人就是他了。他的影评的最大特点就是文风浅白,用词很简单,有点好友之间闲聊的味道。

以影评人身份让一国元首给出如此高的评价,这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事。一方面,影评作为中国电影产业中非常边缘的一环,长时间来不受重视;另一方面,电影评论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也远远弱于文学、艺术评论,被视为“不入流”的行业。水平先不论,缺失的影评人制度正让可信的中国影评人从稀少走向绝迹。

“不存在”的影评人

电影《小时代》上映三天,票房即突破两亿元。在票房突飞猛进的同时,该片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网络上以周黎明、史航、程青松等为代表的影评人、编剧对《小时代》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其中,知名影评人、好莱坞电影专家周黎明发微博称:多数郭粉想要买得起影片中的那些东西,过上影片里的那种生活,就得乖乖去找“老东西”当小三小四小五,才有可能。这,就是该片隐含的价值观。就此,该片导演、作家郭敬明转发了该微博并回复说“你看见什么你就是什么”呛声。

这位在业内名气极高,但在郭粉面前却被称为首次听说的影评人笑称:“事到现在,我已经有点无心恋战的感觉,我再说些什么就好像欺负他们(郭敬明的粉丝)一样,因为他们没有话语权。”

不过像周黎明以话语权为衡的影评人在国内可谓少之又少,影评与其他评论一样,客观公正是第一位的,有自己的独特口味是第二位的。而无论客观还是口味,它们的前提都是独立。只有独立于制片公司、大明星,才能不至于“拿了人家的手短”,做出的评论才会客观;只有在独立基础上做出的个人口味评判,别人才会信服。

那么中国影评人处在一个什么水平呢?结论是尴尬的:水平先不论,中国根本就没有影评人制度。首先必须说,这个现状是客观事实造成的。因为在整个电影产业中,分给影评人的那块蛋糕太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伊伯特那样单靠影评为生,现今活跃的那些影评人,都有一份正式工作,写影评只是业余爱好。如果说影评在欧美是一个行业的话,在中国这个行业其实并不存在。

“不需要”的影评

十年前,知名影评人的稿费标准是200元/千字;十年过去,许多报纸、网站和杂志的稿费依然维持在200元/千字,其坚挺程度令CPI和房价为之汗颜,影评人靠写稿能否维持生计存在疑问是很正常的事情。面对不断飞涨的电影票价,影评的稿酬保持不变,可以说,中国的影评和电影市场完全脱节,和电影票房的关系和拉动力基本不存在。

随着传统媒体的逐渐没落,很多身在媒体圈的影评人纷纷跳槽,去做更有利可图的电影营销和电影宣传。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让影评人的门槛变低,甚至没有门槛。新兴的影评人要引人瞩目,选择偏激性观点博出位是常态。另一方面,微博的诞生,更是加速了“人人都是影评人”的景观。大部分专业影评人被制片方“招安”而说违心话,因此出现了“体制内的影评人”这一称号,影评人为吃影片宣传这碗饭丢失了作为影评人本真的立场。

第8篇

一、 营销型微电影有着必然的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考虑

目前的电影院里,大部分国外的和国内的影片都让观众着着实实见识到了“梦工厂”出品的如梦幻境,这些大部分的以“筑梦”为功能的电影距离凡尘人世越来越远,相对来说,微电影反倒是更加直面现实生活。

营销型微电影的原创动力源于商业营销,其游戏规则依循市场经济,以赚取眼球多少为衡量标准,且微电影作品又必须从日常生活中体现消费美学[1],所以,在审美形式和审美内容上,营销型微电影的创作者选择了直接切入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增强百姓和微电影之间的文化亲近感,这也就使得营销型微电影有更多主观意愿直面当下生活,因而天然地存在了现实主义的文化品格,并以微电影的艺术形式完成对大众日常生活层面的人文关怀。

(一)深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

现实主义的作品多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关注平民化的细节,去心领神会老百姓司空见惯的生活,并进行高度戏剧化的浓缩和表达,从细微中索取现实主义的人文精髓。

百度公司推出的微电影《回家过年清单》,以一个过年回家的清单带来的精神压力为引子,从80后走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视角看世界。在越来越以名利论成败的当下社会环境中,80后事业心很强,迫于各种压力中奋进的这一代在欲望得以一步步满足之时,忽然发现对家人的关爱已被自己抛在了脑后。而百度推出的另一部微电影《在路上》和牛排品牌“豪客来”公司推出的《这些年,一路有你》有异曲同工之妙,讲述的都是父亲在面对视野日益开阔、想要外出闯荡的子女们提出要千里骑行的要求时,从拗不过子女的无用反对到放心不下的千里随行,期间经历的描绘立足各种生活的生动,充满了时代细节的真实,美学价值的“当下感”特别强,父爱的无私和伟大也充满了随处可见的平凡感。创维的《发现幸福》、小熊电器的《爱不停炖》等等,皆属此类,创作者都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用镜头表达现实关怀。

(二)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空间

有一种现实是从日常生活中塑造典型,有一种现实是从边缘空间中挖掘形象。在司空见惯的普通群体中,有这么一类陌生的边缘个体,他们是现实主义全景中不可分割的构图元素,与传统营销注重高大上的形象塑造相反,有些营销型微电影出人意料地放大了对这类个体的关注,将镜头对准这类人,“在熟悉的区域里,最熟悉的人群里,拍出了一种陌生感”[2],镜头语言里充满了贾樟柯似的关怀。

《郑棒棒的故事》是支付宝推出的微电影。“棒棒”是重庆人对挑夫的称呼,因为随身携带一杆扁担,以便随时找活儿,所以重庆人形象地将挑夫称为“棒棒”。郑定祥,因挑夫的行业直接被称为郑棒棒,他受人之托挑起了一担价值万元的服装,不料途中与货主走失,在接下来的14天时间里,为了保管和交还这一担丢失的货物,他没法再去找其他活儿,所以也断了任何收入,期间,郑棒棒遭遇了自己生病、妻子住院,直到找到物主。这个微电影取自真人真事,演员也由郑定祥本人出演。国家电网的微电影《守望》以位于武夷山脉下儒罗电力小学的“红领巾小鸿雁送报站”的故事为原型改编,该送报站从1970年开始义务为11个村的村民送信送报,40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小鸿雁共计投送20余万件邮件,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绕地球16圈,无一差错。美的电器推出的《老小孩》将关爱的目光投向了阿尔茨海默病人,即患老年痴呆症的群体。这一群体因各种智力能力的退化,因而出现类似孩童那样的举动,幼稚、低能、无助是他们的典型表现,但其内心却充满了对家人关爱和寻求关爱的本能举动。上述这些群体虽然不属于社会的大多数,但却是现实主义的题材经常聚焦的范畴,对他们的关注,是现实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体现。

(三)充满鲜明的时代节奏和音符

似乎我们已经习惯了刨去愉悦的颜色,从灰白的调子中去感触现实主义,以严肃的面孔对待现实中的背光、或调子沉重的那一面,似乎心情的下坠才是对现实主义作品的最好回应。其实,抹上一笔时代的基调,让人物踏出明快的节奏,这又何尝没有踩中现实的节奏?现实主义作品也可以存在明快的音符。

日产公司重金请出陈可辛和黄晓明这一黄金导、演组合,为其打造了风格与《中国合伙人》一脉相承的微电影《宽容世界》,讲述的是在深圳白手起家的主人公经历了倒卖电器、股市起伏、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人生起伏,从白手起家到人生顶点再到从头再来的历程。陈可辛不愧是大腕级导演,镜头中完全翻版了这一时代的节奏与色彩,以正能量的音符注满每一个期待欣赏该片的观众心胸。《选择·等爱》是为护舒宝代言的微电影,广告公司总监刘佳妮30多岁还单身,她的婚嫁成了众多亲朋关注的焦点,刘佳妮表面应付,心中却铁了心要等真爱出现。小熊电器推出的微电影《爱不停炖》,因牵挂中秋加班不能回家、又感染了咳嗽的女儿,老父亲不远千里来到女儿打工的城市,为女儿送去一锅冰糖梨水,尽管面对家庭伦理和职场伦理这种非常具有当下性的现实矛盾,片子却以鲜 明的时代气息和温情的色彩给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总之,作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形式,营销型微电影是在社会行为学的范式中展现着自身的美学价值,其以广泛的大众生活为镜像,在林林总总的关乎百姓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动态中寻求落笔之处;又因其最终的消费指向性,其着力营造的审美必将追求思想和品格的崇高为其品牌代言,力图将艺术功利性和商业功利性进行有机统一。

二、 统一于社会人文精神建设的艺术功利性和商业功利性

媒体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而当下新媒体的发展更是增强了这种感觉器官延伸的自由度。感觉器官是由快乐原则来支配的,媒介不断娱乐化的过程便是有力佐证,泛娱乐化和庸俗化也是微电影发展中存在的现状。微电影源于微视频,在优酷和土豆视频网站上,来自于“草根”的并非都是艺术,毫无理性内涵的恶搞、献丑者不乏其人,而艺术的功利性在于其思想内容的传递与实现,在于“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出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其所指的“道”是儒家宣扬的传统伦理道德。世易时移,今天我们所指的道,不仅包含了伦理道德,还有时代精神、思想理念、审美情趣、以及以真、善、美涵盖了人性、良知、尊严、爱情的意识形态。商业的功利性是攫取利润,但实现的前提与消费文化对消费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无关系,而塑造现代企业的责任追求便是打造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商业之“道”。在作用于社会人文精神的塑造方面,此道与彼道高度一致。而以营销型微电影的诉求来看,其中不少作品目前正行走在“道”上。下表可一览众多商业品牌的营销微电影中对人文精神的诉求。

一个企业难以在时长只有十几秒或者几十秒的商业广告中用讲述一个故事的方法来表达一种态度或是社会责任,广告中品牌产品的昙花一现或是寥寥数语更多承载的是产品的外观和效用,能用广告来传递一种品位已属奢求,更多充斥电视屏幕的则是各个时间段循环反复响起的“恒源祥、羊羊羊”或“收礼只收脑白金”之类的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官能重复刺激,以求对观众脑部记忆区域的强行占领而不是感化后的认同来施加广告作用。当然这是广告商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使用价值总是先于审美价值的”。[3]

2014年国庆长假最后一天,在浙江卫视第三季中国好声音决赛冠军争夺战的前60秒,幸美股份以1070万的大手笔投放了“史上最贵单条广告”,一分钟的广告时间,主要告诉观众的就是:用了植美村BB霜,7小时不脱妆,哪怕游泳也不碍事。在笔者记忆中,除了公益广告外,还没有哪个商业广告诉求于人文精神的建设。而即便是公益广告,也是对规则伦理的推广,比如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等等,因德性伦理对人存在更高的品格化的要求,所以一般不适宜放在引导社会行为规范的公益广告中。不过,德性伦理却被营销型微电影所关注,因为企业希望藉此在消费者中完成对企业品牌的人格化包装,比如:责任、担当、舍己为人等等。在具体操作中,营销型的微电影是通过故事情节驾驭产品符号,并对消费价值进行幻想化的解读和释义,开拓消费欲望空间;又或将电影艺术的表达和市民生活体验相结合,以此缩短艺术和生活的距离;亦或对雅文化进行吸收并蓄,提高产品的审美品位。[4]在用上述各种视听手段挖掘观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将理念植入情节、将态度植入故事,力图传播社会责任、人文精神、思想理念、伦理道德,从而完成对企业或品牌的品格化包装。

一部重在传达社会责任的微电影,不会给商家和观众带来直接利益,如果说广告给产品塑造的是功能,那么微电影塑造的则是品格。营销型微电影虽然将镜头对准大众日常生活,但其力图传播的精神并不流俗于各类产品的消费,而是充满着更为崇高的人格涵盖,是在大众生活中创造高贵的人文精神,遵循由艺而道的、有益于人文精神建设的创作路径。

三、 营销型微电影是良好的移情载体

符珊珊在其硕士论文中针对微电影观众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微电影观众广泛分布在18~3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占了观众总数的83%。[5]且排名居前最受关注的微电影是关于“家庭亲情”和“梦想励志”两种类型。18~35岁是人文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年龄段,这个年龄的群体会广泛地接触孝道、尊严、爱情、宽容等等人作为“社会人”的人文观,而能有效帮助其观念形成的,不是说教而是“移情”。移情概念是由德国的费肖尔父子提出,并经利普斯、谷鲁斯等人的发展,逐渐完善为移情学说[6],作为移情主体的人,在移情过程发生时,有类似通感的情绪,会产生设身处地的身临其境感和情陷其中感。可以这样理解:以故事为载体,并以精彩的讲述为手段的微电影,就是一种很理想的移情方式。

观众存在自我人格,有着审美的自我意识,具有符合审美标准的情感指向性,作品如果要从审美上打动观众,必须以良好的移情效果为存在前提,这样,微电影审美中的那个“他我”才能变为“自我”。在对影视作品的欣赏过程中,顺利的移情过程有一个中介,那就是视听语言的运用。在影视作品中,情绪是由画面、声音、音乐诸因素综合表达传递的,这就是视听语言的主要符号,应用得当,情绪就能顺利传达。审美主体可以对审美对象产生积极肯定的反应,也能产生消极否定的反应。即便是同一主题,因为创作者的不同,审美对象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从而引起审美主体完全不同的反应。所以,能否合乎企业营销目标对自身进行品格化的包装,并移情于观众,创作者是关键。

营销型微电影一般都是由品牌企业重金聘请颇有行业知名度的高手捉刀,因为这些导演对于视听语言娴熟的驾驭能力,从而使他们影视作品的移情能力都不乏过人之处,使得大多营销型微电影在赚足了眼球同时,还积累了道德口碑。这其中,有不少本已属于在业界声名显赫的导演,导演微电影只是“玩票”性质:比如《宽容世界》导演陈可辛;《看球》导演姜文;《十二星座》系列的导演王小帅、陆川等人。也有些是声名鹊起的行业后辈:比如《父亲》导演肖央,因其第一部微电影作品《老男孩》而开启了中国微电影元年;《爱不停炖》导演韦正,其 导演的电视剧《爱情公寓》深受年轻观众追捧,身为80后的他早已拥有了远高于其年龄所能企及的业绩,这也使其成为第七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田埂上的梦》导演林珍钊,此人被新浪评选为2009中国十大新锐导演之一。还有些导演是从广告业界的大腕转型而来:比如《把乐带回家》系列导演徐佩侃,其1976年入行电影业,现在是专职的广告导演并拥有自己知名海内外的广告公司,在国际上荣获大奖的广告片逾20部,其广告客户几乎都来自世界500强企业;执导《记忆月台》的陈宣宇,任职台湾灵智广告的创意总监。更有知行合一的学者型玩家:比如《在路上》导演王强,此人是传播学教授、某公司艺术总监、曾导演若干部电视剧。在意识到名导和草根在微电影制作和传播上的影响力存在天壤之别后,各大视频网站越来越多地策划各种活动促使更多的“行家”和专业级的“玩家”与商业品牌联姻,投入到营销型微电影的制作中来。

上述列举的这类微电影人,正是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高手群体,他们力求在营销型微电影中通过故事的移情方式  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传达品牌的内在品格,与此同时,不论有意也好、还是不经意也好,都使这类微电影对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充满了积极意义。就这样,微电影在营销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企业的品牌的品格塑造,还在不经意间使人获得了诗性,获得了能促进社会人文精神的道德体验。

第9篇

如同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家创作小说,拍摄者创作微电影也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并不因为“微”而削减表达的功效。当然,拍摄者能否在短小精悍的篇幅里蕴含“大精神”“大情怀”,这是一件很考验功力的事儿。本文采访了诸多影视导演、演员、专家以及其他行业的微电影的践者、参与者来共同探讨:微电影如何“微言大义”。

用微电影点亮公益的“星火”

真正的公益是什么?这个时代的慈善是什么?如何做好慈善?这是几年前影视演员佟瑞欣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3年9月13日,他成立了上海星时代全明星高尔夫球队,以高尔夫为主题,建立起一个演艺界明星与社会、与企业、与公益沟通的平台。随后又成立了上海星时代文化公益中心。“我觉得我们作为明星,是社会的受益者,获得了很多,应该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来回馈社会。”佟瑞欣回忆道。那时他们陆续做了不少慈善活动,也感受到一些问题。“我发现,全中国人几乎在扶贫的路上走了相同的路,给偏僻的山区、农村捐书、捐衣服、捐钱……这有很好的一面,但同时也可能滋长了很多腐败,并没有达到真正帮助人的目的。那么我想,这方面的事情已经做得很广泛了。这些年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只要帮人就寄衣服啊捐钱,我就在想怎么做得更深入一点,站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的高度上,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公益慈善。我感到,所谓的慈善公益,其根本是在‘人’上,而不是在‘物’上,捐了再多钱,‘人’不好是没有用的,所以我就提出一个口号:帮助他人、阳光自己。就是说我们要从‘人’的根本上去改变,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快乐。”形成了理念后,佟瑞欣考虑如何来传播这种理念,他想到了他们的团队的优势,自己是影视演员,球队里也是电影演员居多,还有一些主持人、退役的明星运动员等等,何不发挥电影的专长,组织一个公益微电影节,用微电影的形式去发现生活中温暖的故事和温暖的画面,传递温暖和关怀。

有了一个美妙的设想,但是要施行起来绝非易事。那时佟瑞欣也尚未担任上海电影表演艺术协会会长、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主要依靠的是个人以及上海星时代文化公益中心的力量。微电影节的筹备需要大量资金,佟瑞欣发动周围的朋友帮忙,也获得了慈善基金会和上影集团的大力支持。佟瑞欣的太太、电影演员夏菁也是忙前忙后,为了节省点费用,和小姐妹跑到非常远的市场去批发颁奖典礼上需要用的蓝丝巾。拍了几十年戏的佟瑞欣,圈内人缘很好。为了微电影节,他发动了田华、葛优、陈宝国、张丰毅、徐峥等电影圈内上百位演员录制了VCR,支持公益微电影。除了做“幕后”的“运筹”者,佟瑞欣还跑到了“前线”当起“前锋”,参与筹拍了微电影《生命》,讲述的是上海翻译家王志冲的故事。“生活中,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很不开心,觉得生活不圆满。但是看看王志冲先生,80多岁了,年少即重残,动都动不了,住在那么小的房子里,在我们看来是太不幸的人了,可是他翻译了很多书,写了那么多文章,那么顽强地活着,还给这个社会创造了很大的价值,真了不起。所以《生命》这部微电影实际上是拍给正常人看的。” 佟瑞欣说道。在很多人眼里,慈善似乎就是去帮助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但是在佟瑞欣看来,弱势群体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尊重,而且有时他们反过来能给普通人以启迪和力量。

2014年首届“莆商杯”公益微电影大赛举办,年近八旬的著名导演郭宝昌担任评委会主席,著名演员奚美娟、王诗槐、刘子枫、崔杰、佟瑞欣和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谢玲丽等担任评委会成员。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等担任首届评委会顾问。如此评委阵容可谓豪华。“我们像做正规的电影节一样在做这个微电影节。我就要请最权威、专业的人来坐这个‘微店’,我要号召最强的力量来做一件在不少人看来很普通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以此确立它的权威性、专业性,且扩大它的影响力。”佟瑞欣颇为自豪地向我解释道。“善心”就如同一个闪亮的火把,能吸引相似的“星火”。很多老艺术家、影视圈里所谓的大腕儿纷纷主动加入到这个行列。秦怡点赞道:“公益微电影,既做了公益事业,也把电影的作用放大了!它的作用不一定比大电影小。”郭宝昌感慨:“帮助他人,阳光自己。阳光了自己,也就辐射到了周围的人。让全社会的人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连,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爱在一起。”

2015年10月,首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暨第二届上海公益微电影大赛启动。在之后的80多天的时间,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微电影报名参赛影片300多部。除了来自社会各界非专业人士拍摄的作品外,国内众多知名明星也积极参与,由合一集团(优酷土豆)、搜狐视频等单位选送的作品中就包括黄建新、王小帅、黄渤、黄磊、包贝尔、王珞丹、刘烨等导演、主演的不同风格样式的影片。2016年10月,“蓝天下的至爱――第二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开幕。著名导演于本正担任评委会主席,著名演员达式常、王诗槐、岳红、于慧、李志希,导演朱枫、教育家杨德广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金晶等担任评委。微电影节全程网络直播,获奖微电影作品除了在上海东方电影频道展播外,还在香港港澳电视台同步播出。

从首届至今,“帮助他人,阳光自己”的公益理念始终贯穿,除了发挥很好的社会效应外,参与者们也感受到公益的“阳光”照耀自己的温暖。

沪上家喻户晓的主持人海燕参与拍摄了2014年“莆商杯”微电影大赛、首届及第二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的宣传片,并担任颁奖典礼的主持人。不仅于此,她还导演了微电影《信》。海燕告诉我,作为上海星时代文化公益中心的一员,她觉得自己不能光是呼吁,也要深度参与。有一天晚上她忽然想起了一个男孩。几年前,一个身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男孩,参与了海燕主持的一档电视节目。当时这个男孩与海燕有过一个约定。“当初这样一个事情发生时,在我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记。不只是这个孩子后来捐赠遗体给予我触动,更重要的是,对于未知的世界,不管孩子还是成人都会有恐惧。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当无奈的时候,没法去选择的时候,为什么不能以美好的心态朝那个方向走呢。这是我当时的感悟。后来我就想到,不如以微电影的方式跟大家做一个分享。片尾时,我还特地打上了一行字:仅以此片,献给我只见过一面的好朋友,以及所有害怕不可知世界的我们…… 这就是我的想法,拍完这部片子对自己是一个交代,如果有缘能看到这部片子的人,能够有一点点感悟,我会很高兴,起码我做了一点点事情。”海燕感慨道。虽然是首次执导,但凭着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信》获得了首届上海“莆商杯”最佳剧本奖。海燕告诉我,她会在业余时间继续微电影的创作。目前她正在筹备拍关于都市人心理疾病、情感问题的系列微电影。

知名配音演员黄莺的微电影《声・心》获得了首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优秀影片二等奖。她告诉我,这部作品也是她在上海戏剧学院所读的MFA影视导演方向的毕业作品,题材选择的是,她一直参与其中的无障碍电影公益活动,即在电影播放过程中为盲人做电影讲解。首次执导就斩获了包括“金鸡百花奖”在内的诸多重要奖项,自然很受鼓舞,但是更让黄莺高兴的是,很多观众通过影片受到触动,并了解了无障碍电影。“有一个观众看了我的影片后,一个人坐在那里一直哭,我过去问她,你为何那么有感触?她告诉我,‘我爸爸就是个盲人,你的电影展现的内容都是我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但是我的了解却不如你多。’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很久没有联系了,有一天突然给我打电话,他告诉我,之前他中风偏瘫了,现在在做恢复训练。听了后,我很震惊。然后,他说,‘我现在不能站立,但是手是可以动的,我是否能参与到你们的无障碍电影工作中。只有生病了才知道生活有多么不容易。希望自己能在自己还能动的时候,为别人做一些什么。’我一下有了很多触动,没想到影片有那么大的反响。有一些电影观众,之前没有听说过无障碍电影,看了影片后,都表示很愿意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现在的微电影,很多是属于自娱自乐的那种,或者属于商业广告内容,我们提出了‘公益’这一点,与微电影相结合,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立足点,希望它展现的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上海公益微电影节执行人朱曦说道。不过公益类的作品显然比不上那些恶搞、炒作的内容夺人眼球,很容易就被淹没在洋洋视频大海中。“微电影节搭建了一个平台,将众多公益微电影作品汇聚起来,在网络上、电视上做一个整体展映,让更多人能看到这些片子,并了解公益。”朱曦说道。

微电影,让“贵族艺术”走向民间

郭宝昌曾担任第20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委会主席。对于他后来担任上海公益微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一些人感到诧异,甚至认为“宝爷”“屈尊”了。但是郭宝昌却不以为然,并非常投入地参与其中。他认真地观看参赛作品,并为入围作品写下评语。首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上,陈浩导演的《锔》拿下了评委会大奖,同时陈浩凭借本片荣获最佳导演奖。郭宝昌对此片大加赞赏,并亲笔写下整整三页纸的评语。

“别看微电影什么都小,小投入、小制作、小故事,它的背后其实蕴含了‘大精神’,我们也应当为微电影注入‘大精神’。”郭宝昌说。他认为,微电影本身,就是要微言大义。长篇电视剧和电影的容量固然巨大,但微电影的拍摄,更具有先锋性、实验性,更密切关注现实,虽然“短、小、微”,但是蕴藏的能量巨大、潜力无限。

在几届参赛作品中,既有李光洁、侯咏、黄渤等业内知名人士的“业余”作品,也有普通人包括残障人士、青少年的影视处女作,其中最小的“导演”只有十岁。对此,郭宝昌表示非常欣喜。“如果说,回到二十年前,电影还一直是一门‘贵族艺术’,对普通人充满了神秘感,但随着科技进步,壁垒被打破,门槛在降低,普通人也可以拍摄、剪辑出自己的电影,起码可以是一部微电影。”郭宝昌说。在上海公益微电影节的参赛者中,不少是初出茅庐的普通人,技法生涩,但因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而给人带来惊喜。郭宝昌指出,微电影《锔》中,锔碗、锔锅这样的传统手工艺,看似只是一门技艺,但从普通人的视角拍出微电影来,已经超出了手工艺本身的文化意蕴。公益微电影节的参赛作品中,也出现了很多毫无表演经验的、原生态的脸,郭宝昌认为,“这种气息是今天很多所谓的明星大腕所不具备的,微电影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回一种健康而清新的美。”

实力派老戏骨唐群获得过诸多重要大奖,如:第四十八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第12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配角奖等等。最近,她又在微信朋友圈欣喜地晒出了一个奖,凭借出演微电影《大光明》获得第四届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特别贡献奖,之前她已凭《大光明》获得第九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紫丁香评委会大奖最佳女演员奖。

除了《大光明》,她还参与了微电影《寻爱》的演出。这位老戏骨对大电影和微电影是一视同仁的。“剧组来邀请我时,我只考虑剧本喜欢不喜欢,故事是否感动我。无论是大电影还是微电影,对于演员来说,表演永远要到位,尽可能出彩,越细腻越好;对于观众来说,要看故事的内容、情节有没有让他感动。有感染力,要感动人,这是文艺作品应起的作用,这方面大电影并不一定比微电影更有优势,有时千言万语还不如几个镜头,还不如来一段音乐打动人。”唐群说道。同时她也指出,随着微电影的蓬勃发展,人们觉得: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普通人也能拍电影、做演员了,对电影这个工具感到亲切,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一台照相机也能拍高清视频了,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视频可以随时传到网络上与人分享。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微电影很容易拍呢?绝非如此。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微视频,拍宠物,拍孩子玩耍,讲究点的再配点背景音乐,看起来很有趣,但这些都不是微电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说道,“这些生活片段纪录,没有故事情节、没有结构,不构成作品。而拍摄微电影必须要有电影的思维,用电影的语言和电影的叙事方式。”李亦中指出,其实世界电影历史上第一批诞生的电影就是微电影,一分钟一部。“因槭墙浩,最初生产只有一分钟长度。当胶片的长度跟上去以后,电影的单元时间就越来越长,从十分钟、三十分钟直至今天沿用的一百分钟左右的片长规制。现在有人觉得只有大电影才能把故事讲完整,其实早期的电影短片,十分钟就可以从容地讲好一个故事。”

唐群也直率地指出:“有些视频,几个人物,非常简单的对话,拍得有点像宣传片,就以为是微电影了,其实不是这样。之所以称为电影,一定要有故事、有人物、有矛盾。微电影,也要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相比大电影,微电影显然更易于老百姓掌握,并表现他们所熟悉的身边的平凡的事情、平凡的人物。不过,唐群指出,这里面也有个“度”,“人物虽然平凡但是不平庸,主题很微小但是不弱,故事通俗而不粗俗,故事一定要有亮点,要感动人,在感动中升华就是好的微电影。”

郭宝昌表示:“微电影,你别看篇幅小,但其实一点都不简单,我甚至觉得比拍长片还要难。要怎么在最短的时间里拍出韵味,传达自己的想法,这是相当有功力的一件事情。”

“如同‘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要干净利索。”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形象地点出拍微电影的一大“诀窍”,“一个长片子要有很好的艺术架构,起承转合,双向多线。而一个十几分钟的短片,往往是单线,主要角色不超过三个,讲故事的方式、动用投资的额度、剧组运作的方式等都与拍长片不一样。”

“微电影不能做得太复杂,简洁、简练是灵魂。”青年导演程亮总结道。他告诉我,拍微电影时,要找的切入点特别小,但是花的精力、心血非常大,“把巨大的精力花在非常小的点上,给观众看的时候,非常浓缩。”虽然“微”,但耗费功夫却不“缩水”。为拍33分钟的《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程亮花了40多万,特别复杂地调动镜头语言并发挥微电影拍摄的优势,还特别邀请了吕克・贝松的作曲洛朗・库宗为这部黑白默片配上了长达30分钟的钢琴曲。目前在微电影圈,导演程亮颇有名气,已有十几部微电影作品获得国内外大奖。但是在一些同行看来却有些“误入歧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程亮,其毕业作品《霞飞路》就已获得独立电影制作群体的广泛关注。2002年他曾担任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我和爸爸》的执行导演。学生时代就崭露头角的他被认为颇有潜力,自然应当往大电影的康庄大道上飞驰而去,但是他却走向了鱼龙混杂的微电影行业。与众多业余人士站在同一阵地,这位专业出身的导演往往会被认为“大材小用”,但是他自己却认为,是微电影把他拉回电影的道路,并改变了他的生活。

微电影就如同小说里的“短篇小说”

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程亮回到故乡上海,原本踌躇满志,却不幸掉入了理想与现实间的沟壑,失落之余,跑去其他行业办网站、出版小说集,空闲时间养养蛐蛐、养养猫。但毕竟是专业出身,心底还有个导演梦。经历一番波折后,有一天他想到还是要重拾本行。可是,对于一个青年导演来说,要拍一个大电影谈何容易,投资又大,明星的档期等起来又困难,一切都是“船大难掉头”,这时程亮转念一想,何不拍微电影,拿起摄像机就能拍,于是就拍了《宅男电台》。4万块投入,拍了11天,大概20个人的剧组,所有的演员,包括灯光师、摄影师,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片场的人,一起成就了一部之后红遍大江南北的《宅男电台》。

程亮坦言,起初是为了逃避大电影成本高、需要审查、进院线难等问题,才不得不走上微电影的道路,但是后来他发现微电影给他带来了很多出乎意料的惊喜。“微电影上传到网络上后,可以瞬间得到百万、千万级的关注,及时得到观众的反馈。《宅男电台》最后的播放是千万次以上,至少上万条观众的留言。相比做大电影,这能够更及时地跟观众沟通互动,更快捷地享受成就感。”

2011-2012年正式进入微电影创作领域后,程亮凭借自编自导的微电影作品获得了2012第三十五届(纽约)亚美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2012首届(北京)“未来影像季”最佳网络微电影、最佳剪辑、最佳音乐,2012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手机电影单元优秀导演奖等奖项。《宅男电台》的版权被香港导演王家卫买下来。程亮也开始与自己比较喜欢的艺术导演合作,邀请贾樟柯、王小帅当自己微电影的艺术监制;同时接拍一些商业微电影,比如刘慈欣监制、他导演的科幻微电影《星际礼物》,投入百万以上。此外,他也获得了一些拍大电影的机会。

程亮逐渐意识到,新一代导演应该是诞生在网络上的那一批人。“我亲眼所见,微电影催红了一批导演。比如非常火的微电影《老男孩》导演肖央,后来当起了演员、歌手,还拍了大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网剧《万万没想到》的导演兽易小星后来也拍了大电影。和我一起因微电影作品拿奖的导演五百,后来拍了电视剧《心理罪》,又拍了院线电影《脱轨时代》。这批起初拍微电影的导演现在在电影方面走得非常快。”

对于青年导演来说,微电影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一块训练场,训练各种拍摄艺术手段;可能是试验田,因风险小,可以进行各种探索尝试;可能是很好的个人品牌塑造的渠道,可以积聚粉丝,与观众及时互动;可能是一块很好的“跳板”,获取更多拍摄大电影的机会。但是对程亮而言,微电影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是一种非常好的个人表达方式。他可以通过微电影,细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把他最喜欢的生活的细节尽可能细腻地通过镜头呈现出来。譬如,《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中,短片《老阿姨》的故事,其实就是发生在程亮姑妈身上的故事;短片《西服店》讲述了一对祖孙在爷爷离世前相处的最后时光,也很好地还原、表达了程亮跟他祖父最后日子里的情感。

“现在微电影很多,全国各地也有很多微电影节,但是我认为,中国微电影还是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艺术表达方式。”程亮说道,他认为这问题背后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中国人对短片的尊重不如长片。“在海外我就不只一次地接触过以短片见长的导演,有专门做短片评比的专业机构。小说里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其地位是一样的。其实微电影就像短篇小说一样,但电影里没有专门设短片导演,这是蛮遗憾的。”程亮说道。

在表达功能上,微电影和大电影其实并没有高下之分。不过,大电影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导演很多时候并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而鉴于微电影的特点,其在表达方面,有时反而自由度更大。

近年砬嗄甑佳萘中窦嵋恢痹谂墓愀嫫、宣传片,但在去年,他发起了一项“发现公益红计划”,聚集了其他6位青年导演组成一个导演团队,分别选取临终关怀、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网络暴力、罕见病群体、城市水系、家庭暴力主题,拍摄七条5至15分钟的剧情短片,最终整合成一部110分钟的纯公益电影,在第上海国际电影节“互联网电影嘉年华――互联网电影展映”单元首映。

谈起初衷,林旭坚告诉我,其实比较简单,“之前我们一直比较多地拍满足客户诉求的片子,现在我们就想拍自己想拍的东西,不光是有意思的,而且是更有意义的片子。微电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就好比作曲家去写个音乐,作家去写一本小说,是一个道理。我们用微电影去表达我们想表达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后来想来想去,觉得公益才是最有意义的,于是就发起了这个红计划。”

红计划的模式具有创新性,整个项目形成了“文创企业+资本机构+政府+主流媒体+新媒体+公益组织+导演个体”的共创模式。林旭坚表示:“这个模式事实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合作链条,我希望我们这个模式是可复制的,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推广。”虽然是零片酬、版权共享,但林旭坚表示希望一直把红计划做下去,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来“改变传播公益的姿态”。

微电影发展前途无量

影评人张小北曾说,微电影云集了“电影和广告最糟糕的东西”。这个评价看起来有些极端,却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国内微电影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由于微电影门槛低,传播便捷,很多商家开始打着电影的“旗号”来做营销,产生了一批令人反胃的微电影。同时,大量“草根”拿起摄像机拍微电影,但由于不懂专业,也制作出了质量堪忧的微电影或伪“微电影”。

对此,李亦中则比较乐观。“本来大部分人仅仅是观众,现在普通人也可以拍微电影了,这样中国搞影像的人基数变大了,出优秀导演的概率就高了。此外,微电影应用的范围很广,能满足公益、宣传、广告、交流等多种需求。因此,政府部门、各种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地运用微电影。所以,我就跟学生们说,你不会做视频、不会用视听表达,就少了一个竞争本领。微电影其实是一种新的影像写作方法,将来会成为很重要的信息表达工具。”

林旭坚认为:“现在微电影的概念比较宽泛,也比较多样化,很多广告片、宣传片等各种视频的内容都在强调叙事性,都在往微电影方向发展。多样化没关系,只要你想表达,微电影都是一种媒介和渠道。那么要表达得好,每个人都应该非常认真、努力地对待自己的创作,至少每个片子拍出来,要对得起自己,也能更好地传递价值观。”

微电影是一种表达的工具,至于作品好坏,在于创作者自身。在广告微电影领域里,也不乏艺术第一、商业诉求其次的精品。在其他非影视领域,也能产生微电影佳作。比如,由上海市文联监制、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出品、上海德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戏曲微电影《三生有幸》前一阵在各大视频网站以及微信朋友圈内广为传播。该片以麒派京剧大师周信芳的著名唱段“三生有幸”拉开序幕,引述出优秀京剧麒派青年演员鲁肃的从艺故事。前不久,该片还获得了“首届戏曲微电影大赛最佳故事片奖”。上海剧协副主席沈伟民表示,《三生有幸》是上海剧协通过微电影这一新载体服务会员、服务戏剧工作者的首次尝试,旨在积极推动网上文艺发展,更有针对性地关注优秀青年戏剧工作者成长和他们取得的成绩。在《三生有幸》良好开端的基础上,剧协将聚焦京昆越沪淮等各个戏曲专业中的新生力量,继续拍摄讲述为传承戏曲艺术孜孜以求、执着坚守的梨园人的故事,探索以新兴媒介服务于会员的新方式以及向社会公众传播戏曲艺术的新方法。

微电影能够成为其他领域很好的表达、宣传自己的工具,同时它也能反哺所属的电影行业。

“对于大导演而言,平时生活里有一些积累,很有意思,但是又不够拍成大电影,就可以通过微电影拍出来。好多导演说过,大电影背后有投资,要有回报,拍起来就有压力。反而拍微电影的时候,觉得心里没负担,又回到自由自在拍电影的状态。”李亦中说道。

刘海波指出:“目前微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对于微电影的制作者来说,是很好的训练自己用镜头讲故事的方式,尤其对电影学院的学生来说,十年前要拍电影,有一个巨大的鸿沟没法跳跃,但有了微电影,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对于观众来说,也多了一种艺术欣赏的方式,尤其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大家很难找到固定的时间去电影院享受一部完整的长片r,就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看一些微电影,获得短视频的享受。”

当然,观众不仅是欣赏者,还可以变身为制作者。不过,如何提升爱好者的拍摄水平,也值得深思。由上影集团工会主办的“追梦上影”职工微电影比赛,倒是一个可借鉴的模式。自从2014年“追梦上影”职工微电影比赛举办以来,共创作拍摄了100多部微电影,其中已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作品获得社会上的各类奖项。对此,很多人可能觉得并不稀奇,因为上影本来就是影视专业机构。但是其实,“追梦上影”职工微电影比赛的参与者都是上影集团内部的非专业人员,平时看着专业人员演戏、拍片,非常“眼馋”,但不可能轮得到他们。而职工微电影比赛则给了他们机会。上影集团工会主席李雷介绍,此项活动不只是比赛,还发挥单位的优势,请专业的编剧、摄影、制片、演员等对参与者进行专业培训。“我们是专业单位,一切要从专业出发,所以从方案开始,到评分标准等各方面都以专业来要求他们,以此提高影片的拍摄质量。”

上影集团工会的职工微电影活动也引起了上海市总工会的关注,并推动了上海职工微电影大赛的举办。李雷指出:“我们上影集团密切配合市总工会,派专业人士到各个机构、单位进行培训,帮助职工完成拍摄,同时形成各个单位内部的微电影骨干,让他们再带动自己单位内的其他职工,以此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拍摄微电影的行列。”

不过,职工微电影比赛虽然有培训方面的资源,但是制作费很少,很多职工是凭着一腔热情自掏腰包完成拍摄的。然而拍摄后,又缺乏回笼资金的渠道,拍微电影成为“烧钱”的活儿。黄莺也是上影集团的职工,她透露,为了拍《声・心》,自己拿出20多万积蓄,加上朋友帮忙,才得以完成拍摄。程亮坦言:“其实回顾一下,大部分成功的微电影都是贴钱的。虽然我的一些微电影作品点击率很高,但都是亏本的。平时我要自由创作的话,资金需要从别的地方补贴过来。”

刘海波表示:微电影成本再低、风险再小,也要有投资,所以仍然涉及到一个可持续问题,这也是业内一直在摸索的。“微电影的市场化,有三种:第一,投资方的诉求不是现金回报,而是有广告植入,希望被更多人看到;第二,有些导演拍微电影不是为了获得钱的回报,而是为了拿到更好更大的项目,连冯小刚都是先用100万拍了《我不是潘金莲》十五分钟的测试样片,才拿到了这部画幅实验的全片的投资;第三,可以有现金回报,目前一些网络新媒体有点击率分成,微电影可以与之合作分成。更重要的是,随着艺术影院的开发,短片完全可以纳入影院的售票机制中去。像日本战后,那时电影院内几乎都在放60分钟以内的电影,通常放两部。目前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大家都在探索,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有好的作品。但是现在微电影领域,真正的好作品还是少。”

第10篇

组建团队―把七大姑姨利用起来

组建一个好团队永远是第一重要的。你可以让自己的朋友、老爸或者同学来出演微电影中的角色,或者让自己的孩子三九天躺在冰凉的铁轨上拍一个镜头(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里不就是这么干的么)。你需要一个好故事,所以不妨联系那位作文写得特别好的小学同学;然后你需要一个会摄像的人,出来的素材需要一个剪辑师,我们建议你去找真正系统学习过摄像和剪辑的,哪怕他们只是进过蓝翔技工学校。最后你需要一个宣传,如果是通过网站发行的微电影,那么利用网络平台的帮助提高点击当然好,但是注意,利用水军不是本刊提倡的。

实战案例:《幸福59厘米》计划

如今每一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微电影,腾讯和快女合作微电影,搜狐和中影,优酷就更多了,和跨界导演合作的《幸福59厘米》也是创新尝试。这些微电影的拍摄都有一个还说得过去的团队,《幸福59厘米》系列时,优酷为几位导演都配备了拍摄和后期的团队。最后再通过自己的平台发行。

现身说法

罗永浩:拍摄《幸福59厘米》的系列微电影前,优酷为我们找了一个制作团队,有专门负责演员的副导演,他替我们找了男女演员,后期制作的人也是优酷给找的,剪辑师啊什么的,当然不满意还可以换掉。这个系列是优酷出品,有30万元的资金,和优酷的协议是拍摄一个15分钟的短片。

寻找广告商―为你的剧本创意找到金主

你需要一笔赞助作为微电影的启动资金。尽管不是很多,但你依然需要。你的左肾已经用来买iPhone4s了,就不要再动右边那个的念头了。微电影的剧本出来,你可以仔细想一想:受众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玩什么?有了初步的想法,你就可以找赞助商了。

实战案例:《老男孩》系列

网络视频公司优酷的很多微电影项目,都拉进了广告商进来,为他们的微电影共同来买单。比如最早的《老男孩》系列,你一把鼻涕一把泪看着的时候,雪弗兰正和他们的老总喝庆功酒呢。姜文给网易拍摄的微电影,也有相机品牌的赞助。即使是没有广泛传播的微电影,事实上,也有赞助商参与买单,当然,这只是成功不成功的问题,但是赞助是一定要有的。

现身说法

别克市场营销部品牌总监刘奇:别克愿意参与到微电影中,就是看好微电影这种形式,得到了年轻用户的喜欢。过去硬广告的方式很生硬,没办法和年轻人之间建立情感纽带,而微电影这种方式更方便、更快捷,我甚至认为这很快会取代传统广告。别克日后也会广泛参与到微电影中来。

拉拢大咖―请一位名气大的人来撑场

你当然需要一位好演员,可是演员的咖大小要由你微电影的投入来决定。诺基亚的微电影请的是范冰冰、《雪花与秘扇》宣传时李冰冰也拍摄了微电影《闺蜜》,不过这些你都不用想了,一般请不到,但是你可以采用“曲线救国”的办法。比如找一些网络红人或者争议人物,来给你的微电影制造舆论话题,这起码是条捷径。现在可以找的,比如酷爱处女身份的姐姐、或者找一个女生来讲述一个“齐b小短裙如何穿出个性美”的故事;这些人都会在网络上产生强大的效应。又或者是找有来头的人来监制、或者执导微电影,《梦想的力量》微电影系列中,韩寒就担任了“监制”。这也可以给你不太够“咖”的微电影撑一撑场面。

实战案例:苍井空与《第二梦》

苍井空老师拍摄的微电影《第二梦》之所以反响热烈,也不是因为她是多大的咖(当然,从电影演员的角度来说)。罗永浩拍摄的《幸福59厘米》系列微电影,用的两位演员一位是歌手、一位多拍摄广告,并没有太多的电影经历,但罗永浩本身是个争议性人物,已经为这部微电影挣到不少话题。

现身说法

搜狐视频战略合作部经理章耿亮:所谓适合微电影的演员,说白了是适合网络传播的演员。搜狐的7电影计划之所以会用黄渤、吴秀波、刘烨等这7位演员来拍摄他们的电影作品,首先是因为他们具有网络号召力。你说你能让阎维文来主演或者拍摄微电影么?所以微电影既然是网络电影,要选择的无论是谁,都要有娱乐效应,要有网络效应。

进一步打磨剧本―加入时下争议话题

你完全可以把热门话题拍到电影中:微电影一开始,两位武打明星在明争暗斗,紧接着一位曾经拍过的、广受大家喜爱美女遭殃,部分,有狗仔在拍这个女星片场哭泣的镜头,有名人在微博上声援支持,有新仇旧恨拍手称快,有品牌厂商愁眉莫展……或者另起炉灶,讲述“一位编剧如何为了宣传自己的新戏,把自己暗战小三的故事讲述出来”……这些正在发生的传奇,都是可以引发点击的好题材。

实战案例:《微博有鬼》

微电影《微博有鬼》也是依托微博刚刚兴起的时机,拍摄热门话题,现在已经投拍了第二季;更多的微电影是关于梦想、2012、幸福等选题的,这些小清新的主题是人类永恒关心的话题,什么时候都有人愿意看,但是话题性相对而言弱很多。

现身说法

编剧Benben:在美国,任何一个电视剧的拍摄现场你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灯光师、舞美、剧务、音响师……所有人都有一个小本,他们在那里创作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电视剧,无数在电视剧行业里混着的人,都有一个有朝一日成为著名编剧的梦想。就好像现在有好作品的编剧,大多数都做过前辈们的一样。微电影也需要一个好故事:老男孩的故事尽管不是好故事,但起码讲了一个完整的、有点情怀的故事。

拍摄和后期推广―成本要省,炒作要够

你当然有办法在成本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拍摄出一个好的作品,拉拢身边熟悉的人来拍摄你的微电影,起码就把片酬这一个部分省了下来;多拍室内剧,减少场景的变化,或者用已经有的场景拍戏,这些都是减少拍摄成本的有效方法。这只是一个小制作的片子,真的没必要请好莱坞一线演员去爬迪拜塔!

后期推广有几个好方法,微博是一条。你可以利用微博微电影,引发话题;或者把你的微电影到各个网站上去,当然如果你能找到支持你的网络平台,就再好不过了。你可以根据自己片子的特质,例如演员的构成、有无话题性,来掀起一轮炒作。更牛的是,有些微电影已经找到了新的推广途径,电视和网络版权的购买。这样就不仅能带来明显的社会效应,而且还会让你通过微电影赚到钱。如果你也实现了这一步,那么恭喜你,你已经离开一家微电影制作公司不远了,说不定下一个饭局,挨着你坐的就是韩三平哦!

实战案例:萧亚轩与《100分的吻》

萧亚轩主演的微电影《100分的吻》本是为搭配专辑上市而推出,但为了这部电影,主演萧小姐可谓不遗余力――请来前男友王阳明一同演出,而且还有亲热戏!一对前恋人不仅大方拍了亲热戏,在上《康熙来了》宣传时两人还大谈旧日恋情以及戏中场景,实在是够拼有没有!所以,当这部微电影在土豆网推出,自然反响不差。

现身说法

灵思传播副总裁夏军:今年推出的《微博有鬼》系列拍到了第二部,就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首先最基础的还是广告品牌的介入,通过植入广告的方式,获取相应的广告费用。但现在,我们的微电影已经有了不止一个视频网站的买主,还有卫视购买我们的版权,然后和我们进行广告分成。我们还和一家音乐制作公司合作,通过sp分成获得收益。

微电影,较为精美的广告片罢了

第11篇

片 名:洛宁精神系列剧"眼神"之《兰兰的小学》

出品:洛宁县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洛宁县工商业联合会

洛宁籍青年互助会

洛宁县教育局

洛宁县妇女联合会

共青团洛宁县委

洛宁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洛宁县总商会

洛宁县作家协会

其他赞助单位及企业

摄制:洛阳唐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影片时长及格式: 45分钟高清电影

影片类型: 青春 / 励志 / 成长 / 教育特色 / 大学生就业

发行时间:2017年9月10日。

为了传播和弘扬"忠勤厚正,创新共赢"的洛宁精神,诠释洛宁人"忠勤厚正"的精神特质,助推洛宁发展,我们将投拍"洛宁精神系列剧".此剧共四部,《兰兰的小学》系第一部。主要讲述了洛宁乡村教师兰兰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忠诚履职的感人故事。诠释了洛宁人的精神特质之一——忠。本片将于八月初在洛宁县正式开机。

故事梗概: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女孩兰兰,怀揣着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憧憬,来到豫西山区洛宁县某乡村小学,做了一名乡村教师。然而学校落后的现状使她的思想产生了动摇。老校长用其行动和话语,使兰兰重拾信心。通过一件件感人的故事,兰兰用自己的爱心和忠诚的信念,和孩子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但,其男友因为兰兰的工作问题提出分手。同学会上,同学们对她冷嘲热讽。再次对兰兰造成了打击。此时,她的家人在县城给她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她决定离开古村。就在离开古村的前夜,她的学生们集体失踪了…

二、宣传计划(要点):

为更好的配合本片的放映,使本片能达到广泛的宣传效果,我们将根据宣传需要,适时组织洛宁电视台、洛宁广播电台及各网络媒体,及时跟进报道本片的摄制进展情况,适时造势宣传,以扩大影响力。届时本片赞助方、主创、主要演员及协作团体、合作伙伴、主管机构、友情热心人士及相关领导、嘉宾等均将参与本片相关活动,为宣传本片壮大声势、扩大影响。

1. 播放渠道: 覆盖全国各大大型门户视频网站(优酷网、土豆网、爱奇艺网、腾讯视频、搜狐视频、新浪视频等门户视频网)。

2.宣传渠道:百度贴吧、论坛、洛宁吧、爱洛宁网、洛宁籍青年互助会、镜头下的洛宁、河洛微影、洛宁城事等。

3.微博:新浪、腾讯、搜狐、凤凰等。

4.海量精美剧照。

三、招商(投资)广告计划:

为使有关企业能充分借用本部微电影对其企业及产品品牌知誉度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将参与本片的赞助行动结合本企业文化宣传理念达到推广宣传效应,本片特向社会各企业及热心人士进行招商(投资)赞助引进,并适时洽谈商家植入式广告、软体广告以及定制特殊意义的活动策划等。

四。赞助方案:本影片摄制、演绎及制作预算8.5万元

1、总冠名(暂定一家,费用总计3万元人民币)。

a. 片头单位及领导出品人署名,片尾特别鸣谢及字幕体现企业LOGO.

b.影片中尽可能广告及场景道具植入。

c.可选送主要演员一名 (需经剧组面试合格)。

d.在进行新闻报道同时附带赞助单位信息一并宣传。

e.相关宣传海报、新闻插图等均带有赞助单位LOGO.

f.电子媒体中均表明联合摄制。

2、联合出品单位多家,费用分别为5000—10000元人民币。

a. 片头单位署名,片尾鸣谢及字幕体现企业LOGO.

b.影片中尽可能广告及场景道具植入。

c.可选送演员一名 (需经剧组面试合格)。

d. 在进行新闻报道同时附带赞助单位信息一并宣传。

五、版权及分红:

1.影片版权归摄制方和赞助单位共有。

2.如有第三方购买本影片版权,所得款项的50%按赞助资金比例分红,剩余50%归摄制方所有。

六、摄制方介绍:

洛阳唐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立于2017年12月,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微电影、宣传片的策划、制作、推广等新媒体业务。微电影《第十六次调解》荣获"2017年行业电视节目展评"二等奖,微电影《收网》荣获洛阳市禁毒微电影大赛一等奖。为洛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洛阳市司法局、老城区政府、瀍河区执行局、高新区法院、老城区司法局、中冶重工、洛阳懿皇地产、洛阳特教中心、洛阳第一外国语学校等多个企事业单位拍摄、制作相关视频服务,并得到了高度的认可。

洛宁县工商业联合会

洛宁籍青年互助会

洛宁县总商会 洛宁县作家协会

第12篇

众多文艺青年们去年在朋友圈做过同一件事:用一款名叫“足记”的App,拍摄一张“大片模式”的照片,添加与电影场景别无二致的滤镜后再选一句自己喜欢的经典台词――这种形式新颖别致,从精神层面一下子击中了文艺青年们的心。

反思:足记为什么会火?

足记App诞生于2014年,是一款原创图片视频社交分享应用。足记创始人杨柳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起初他们希望足记能够以一盖全,拥有很多功能,既能满足变美需求,照片还要有丰富的内容传达。

如今回想起来,杨柳说:“那个阶段产品上的东西还是太多了。用户进来,不知道你到底要干吗。所以我们开始做减法。”

2015年3月,因一张无意间诞生的大片样式照片受到启发,足记团队将“大片模式”加入产品功能中。也正是此功能让足记App在朋友圈和微博中迅速蹿红。足记因而将Slogan定义为“像电影一样记录生活”,而由他们引发的“大片模式”也成为了图片社交应用中的新形式。

那个时候,人们对于社交应用中的修图软件不再只是满足于磨皮修饰,也开始在意一张照片所表达的内在情绪。

杨柳总结,当时足记能一夜爆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形式新颖,之前还没出现过电影大片形式的应用,二是出于人们内心表达的需求。

杨柳说:“中国人一直都挺含蓄的,发朋友圈的配图文字是硬伤,不知道如何表达或是如何准确表达当时的心境,而我们的图片正好满足了大家的这个需求。”

产品需要不断更新,刷刷存在感

互联网时代,一个热点隔天就可能是旧闻了,不再被人记起是常事。足记显然也面对着这样的考验。

可相比于之前,杨柳却更满意于足记现在的产品状态。“现在的留存比当时高很多,总用户数3700多万,月活600万元?700万元。我们没做什么推广,对于自来的用户,这个数字是比较合理的。”

基于这样的用户基数,足记App 2016年9月上线了视频功能,提供的多款视频模板包括默片、大电影、悬疑片、预告片、纪录片、文艺片、MV、OVWELAP、COMIC动漫、游戏和BLUESROCK,以此满足用户的视频剪辑和特效需求。

杨柳说:“我们每个模板都有特别的片头片尾、转场特效与视频滤镜,经过精心计算,可实现图片与视频的混排效果,可以添加不同的背景音乐及电影字幕等。”

图片、视频的联动升级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加之短视频是风口,足记上线视频功能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杨柳向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透露,他们还会在今年四月初推出一个新产品,这个产品是一个独立的App,主做电影旅游指南。

做这个新产品的主要原因是?她表示,旅游这个市场已经很细分了,但是专为某类人群服务的产品并不多见。

在杨柳看来,目前旅游市场空白很大,电影市场也繁荣,人们对电影市场和旅游的需求都在往上走。“但是,现在少有影视公司和旅游公司合作。真正将影视后端和旅游前段结合起来做的,是没有的。”杨柳说。

她举了个例子:韩国拍电视剧,拍之前影视公司会和旅游局报备,用韩剧带动旅游产业。美国也是如此,而且通常此种推广下的知名度能维持四到五年。

新产品定位:电影里的场景旅游指南

杨柳所说四月份要推出的新产品并不是他们的突发奇想。其实,早在足记还未爆火之初他们就设置了这个功能,“但怕功能太多了,就做减法去掉了”。

杨柳说,足记App的创意初衷是“电影取景地”。足记的初始团队成员是电影及旅行的热爱者,了解影迷和粉丝对于追寻电影取景地、在取景地留影的热情,因此,他们精心挖掘电影中经典场景的真实取景地并进行梳理记录编辑整理,进而成立了足记。

所以,图片社交及电影取景地一直是足团队主要围绕的两个方向。在足记App因“大片模式”产品日趋成熟后,“电影取景地”也就顺势被剥离出来,成为一款独立的新产品。

目前,足记已经收录了全球520多个城镇、15000余个影视取景地的信息,涉及500部左右的电影。他们不仅挖掘出了众多不为人知的有故事的地点,也纠正了网络上许多广为流传的错误。

关于新产品的形态,杨柳表示,他们的定位是“电影里的场景旅游指南”,呈现形式是文字和图片。杨柳透露,未来足记可能还会涉及到AR。他们要做到的是,只要用户想去旅游,尤其是目的地是电影里出现过的场景的时候,就会产生先到他们的新App上去搜一下的想法。

“没有故事的地点都是冰冷的。”杨柳说,“这款产品的核心亮点在于,我们希望大家在出去旅游之前先了解各个景点的故事。”为了产生优质的内容,足记成立了专业的内容团队,里面的人员有豆瓣上的电影红人,也有他们足记App上原有的摄影师、旅游达人用户。当前他们打算用PGC的形式来保证内容质量,但不排斥供稿的形式。

那么,对于图片的采取和梳理会怎么做?杨柳表示,他们团队会对谷歌地球的图像和剧照作比对,再用足记最擅长的图片处理技术进行过滤,然后再放出来。

去年开始,旅游行业进入了一个洗牌的状态。互联网的进入使精品旅游的刚需越来越大,但却未被服务好。杨柳他们的新产品是想让业内知道影视和旅游是可以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