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治理报告

社会治理报告

时间:2023-08-03 17:2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治理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治理报告

第1篇

根据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2020年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通知》和《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平安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现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及时拟定了《县发展和改革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主要内容及责任分工

成立了县发展和改革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股室要充分认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支持社会治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支持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政治责任。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系会议办公室工作要求

及时指导县委编办、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做好县总工会统一代码问题数据纠错工作。

三是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开工作

9月,我县在州信用体系建设平台规范填报行政许可(法人)3条、行政处罚(自然人)15条。今年来累计填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622条。

四是评定县级信用村、县级信用户

评定县村为县级信用村、乡村等33户农户为县级信用户。

下一步,将持续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平安建设工作,抓好牵头事项、配合事项各项工作,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第2篇

关于二OO五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工作情况的自查报告县综治委:

__县工商行政管理局20__年度在县委、县政府及县综治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20__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的要求,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在推进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__”创建活动中,努力提高全社会预防控制犯罪的能力,为维护全县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营造我县改革发展、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结合我局的职能职责,做了大量工作。现将我局20__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自查报告如下:

一、健全完善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责任制,实行重大案件查究和一票否决制

为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工作,县局在与县综治委签订的责任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目标责任,与股、所签订了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加强了重大案件查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度。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任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把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纳入局、所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作为评价股、所长政绩、晋职晋升的重要内容之一;把维护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基层主要领导肩上。局党组把综合治理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重大节日前召开专门会议,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坚持经常检查,年终进行考核,真正做到局所联动,完善日常工作机制,重大案件增强查究制度,对工作不力造成恶劣影响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重大坚决要追究责任,实行一票否决制。确保全年工作顺利开展和社会治安稳定。

二、排查整治治安混乱行业和突出治安问题

我局今年在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的同时,重点对传销和变相传销进行了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对社会危害极大,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问题。我局今年对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进行了专项治理,对国家颁布的直销条例在全县进行了广泛宣传,张贴禁止传销公告60张,出动执法人员156人次,执法车辆25台次,通过专项治理,确保了__县境内无一起传销活动的行为发生,维护了社会稳定。今年9月份由县政法委牵头,对铁路沿钱废旧收购行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共清理废旧收购户36户,对经营范围进行了规范管理,共出动执法人员15人次,执法车辆4台次,通过治理整顿、规范了收购户的经营行为,杜绝了铁路器材的失窃,有力地保证了铁路器材的安全。认真处理调解好消费者投诉、申诉案件,我局在全县设立投诉举报站(点)38个,设立举报电话56部,基本上在全县各行政村都设立的有举报电话,投诉网络在我县已基本形成,在边远地区做到投诉不出乡、镇。全年共处理消费者投诉案件185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处理各类经济违法案件66起,保证了全县经济秩序快速有序的发展。

三、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我局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调处,防止激化”的原则,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以各所为单位认真做好辖区内的企业、个体、市场的管理工作,对违法违章行为实行预警制,尽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避免一切不稳定因素和行为的发生。全年全系统未因工作失误或工作不力而出现群闹群访现象,对少数个案上访户不回避、不护短,积极协助解决问题,没有出现因上访而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的现象。对机关的干部职工,经常性地组织教育、学习,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干部职工思想稳定,团结奋进,凝聚力强,从而有力地推进了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深入推进“安全__”活动

结合我局的工作特点,加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力度,市场是一个地域的窗口,也是一个地域的代表性体现。我局在全县市场内,开展了创建文明市场活动,与其他职能部门共同配合,开展讲诚信、讲文明、讲卫生、无欺诈活动,使全县市场经济秩序有了很大的改观,物资供应丰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和好评。加强了安全防范工作,配合县 安监部门对全县的煤矿进行了专项整治,使煤矿生产企业更加规范完善,杜绝了不安全的隐患,确保了煤矿安全生产。

五、完善治安防范措施,加强责任管理

局机关和各工商所都建立了完善的治安管理措施,机关内24小时都设有值班人员,节假日有领导班和值班员,全系统全年内未发生失窃事故,未发生失火和重大交通事故,无一起打架闹事的行为发生。

20__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县综治委的正确领导下,为汉阴的社会稳定作了大量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还有待于在以后继续完善和加强。我们将认真总结,找出工作中的不足,把社会治安治理工作做的更好,为__县的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第3篇

一、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提高防范水平

按照“城区防范网络化、重点部位技防化、单位防范责任化、小区防范物业化、市场防范保安化”的要求,我局作为县政府组成部门,按照单位防范责任化的要求,加强单位位内部加强治安防范建设。认真贯彻《省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办法》,健全单位负责,政府监督的内保机制,切实提高了单位内部治安防范能力,减少刑事治安案件。

二、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积极预防、及时发现、有效控制、妥善解决"的工作思路,完善预防机制,风险评估机制,整合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量,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我局按照县直单位每半月一次的定期排查制度,深入开展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排查、调处各种不稳定因素和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逐级调处,重大矛盾纠纷实行领导包案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落实考核奖惩制度,畅通信息渠道,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矛盾纠纷调处不出单位,矛盾不上交。

三、穷实基层基础,筑牢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基层基础工作仍然是今年综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今年我局持续加强和规范单位维稳综治办建设,整合力量和资源,建立协作配合、精干高效、使民利民的工作平台,形成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维稳综治工作格局,努力实现了“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工作目标。完善单位综治工作档案台帐,健全综治工作长效机制,使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加强综治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工作例会等以会代训的灵活形式,不断提高了基层综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健全齐抓共管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了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强化综治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综治例会、综治领导小组联系点以及述职、情况通报等制度;加强综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设,加强督促指导,着力解决齐抓共管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一票否决权制”实施办法,加大对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单位,尤其是领导责任查究和“一票否决”的力度,兑现奖惩,推动综治工作。

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

做好综治宣传、教育、调研工作,加强综治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综治工作的社会知晓率,提高广大干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占适时开展综治工作专题调研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综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大力宣传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的有效方法、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为全局平安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认真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普法宣传月活动

按照年度工作安排,我们认真开展了三月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五月份的普法宣传月活动。通过对有关法律的宣传、学习和对职工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了干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识,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法律知识水平。

第4篇

县综治委:

县工商行政管理局20__年度在县委、县政府及县综治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20__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的要求,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在推进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__”创建活动中,努力提高全社会预防控制犯罪的能力,为维护全县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营造我县改革发展、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结合我局的职能职责,做了大量工作。现将我局20__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自查报告如下:

一、健全完善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责任制,实行重大案件查究和一票否决制

为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工作,县局在与县综治委签订的责任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目标责任,与股、所签订了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加强了重大案件查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度。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任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把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纳入局、所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作为评价股、所长政绩、晋职晋升的重要内容之一;把维护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基层主要领导肩上。局党组把综合治理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重大节日前召开专门会议,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坚持经常检查,年终进行考核,真正做到局所联动,完善日常工作机制,重大案件增强查究制度,对工作不力造成恶劣影响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重大坚决要追究责任,实行一票否决制。确保全年工作顺利开展和社会治安稳定。

二、排查整治治安混乱行业和突出治安问题

我局今年在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的同时,重点对传销和变相传销进行了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对社会危害极大,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问题。我局今年对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进行了专项治理,对国家颁布的直销条例在全县进行了广泛宣传,张贴禁止传销公告60张,出动执法人员156人次,执法车辆25台次,通过专项治理,确保了__县境内无一起传销活动的行为发生,维护了社会稳定。今年9月份由县政法委牵头,对铁路沿钱废旧收购行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共清理废旧收购户36户,对经营范围进行了规范管理,共出动执法人员15人次,执法车辆4台次,通过治理整顿、规范了收购户的经营行为,杜绝了铁路器材的失窃,有力地保证了铁路器材的安全。认真处理调解好消费者投诉、申诉案件,我局在全县设立投诉举报站(点)38个,设立举报电话56部,基本上在全县各行政村都设立的有举报电话,投诉网络在我县已基本形成,在边远地区做到投诉不出乡、镇。全年共处理消费者投诉案件185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处理各类经济违法案件66起,保证了全县经济秩序快速有序的发展。

三、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我局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调处,防止激化”的原则,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以各所为单位认真做好辖区内的企业、个体、市场的管理工作,对违法违章行为实行预警制,尽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避免一切不稳定因素和行为的发生。全年全系统未因工作失误或工作不力而出现群闹群访现象,对少数个案上访户不回避、不护短,积极协助解决问题,没有出现因上访而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的现象。对机关的干部职工,经常性地组织教育、学习,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干部职工思想稳定,团结奋进,凝聚力强,从而有力地推进了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深入推进“安全__”活动

结合我局的工作特点,加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力度,市场是一个地域的窗口,也是一个地域的代表性体现。我局在全县市场内,开展了创建文明市场活动,与其他职能部门共同配合,开展讲诚信、讲文明、讲卫生、无欺诈活动,使全县市场经济秩序有了很大的改观,物资供应丰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和好评。加强了安全防范工作,配合县

安监部门对全县的煤矿进行了专项整治,使煤矿生产企业更加规范完善,杜绝了不安全的隐患,确保了煤矿安全生产。

五、完善治安防范措施,加强责任管理

第5篇

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县综治委的总体工作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切实维护林业系统的安定团结,坚持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方针,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抓好林业经济建设、推进林业改革工作的同时,我继续坚持打击与防范并举、治标与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的方针。通过加强领导、完善制度、提前介入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一年来,经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系统没有出现过违法乱纪的事件,没有出现过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事件,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本人在林业局综治工作方面所做的工作述职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做到综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根据工作安排我于今年4月份调任林业局任党组书记、局长,到任后,我深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时召开党组会,成立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我任组长,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邓国旺,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宏清同志为副组长,局机关各股室及直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王建国同志任办公室主任。为确保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研究制定了工作职责,研究部署了年度工作计划,制定了工作方案和考核措施,层层签订责任状,坚持每月研究一次工作,半年度、年终进行一次总结。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关键在基层,因此,在我局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各直属单位相应成立了工作机构,单位负责人负责本单位内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并做到综治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考核总结。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综治工作目标

为严格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在年初由制订了综治工作计划,并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主要指标列入各基层单位的目标管理之中,实行考核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考核机制,并经常性地开展专项检查、专项考核。对重大安全事故、上访事件和违法事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严格做好综治工作,广开言路,积极主动配合上级纪检监察部门查处系统内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根据实际需要专门出台了林业局综治工作制度,班子成员轮留值班,切实做好来访信件的办理和来访职工群众的接待工作,及时处理了职工反映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遏制系统内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现象的发生,通过加大林业稽查工作力度来预防。在抓林业执法的同时,重点抓好执法过程中的腐败现象和违纪现象,对执法岗位实行凭证上岗,并实行定期轮换制,对举报的违法乱纪行为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以此来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林业执法队伍。

重大节日和特别防护期间,我局还制订了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每天向上级汇报情况,确保了中秋、国庆“两节”及省“两会”、全国“两会”、建国70周年特别防护期间维稳工作的圆满完成。

三、着力做好“平安林业”创建,确保林区秩序稳定

牢固树立“安全是最大的节约,事故是最大的浪费”的意识,紧抓安全生产工作不放松。今年以来,我局以开展“隐患治理年”、“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为契机,对全县涉林企业每季度开展一次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意识。充分吸取安全生产特大事故教训,及时对全县涉林企业和防火重点区域进行安全大检查和回头看,提出整改意见,制定完善措施,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开出整改通知书,限期跟踪整改,对屡教不改或不履行整改的取消木材加工行政许可资格,与每一家涉林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了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和加强森林防火组织、火灾扑救队伍防火物资的储备,加快防火隔离带建设,确保全县不发生一起大的森林火灾。加大对各类林业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加强木材采伐、运输、加工各环节的管理,加大林地管理力度,切实维护林区和谐稳定。

一年来,我局在综治平安创建中,实现了无非法集会、无游行示威、无集体上访、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政治案件、无交通事故、无火灾事故、无家属子女犯罪事件、无职工住宅财物被盗事件的发生。今后,我将继续按照县综治委的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和签定的责任书要求,针对存在问题继续查漏补缺,制定相应措施,一项一项地抓落实。进一步推进我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平安宁远”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林业科学发展,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富裕和谐美好新宁远创造良好的林业社会环境,使我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6篇

1、“界定报告内容、质量及界限”及“标准披露框架”是《指南》最重要的内容。

2、“界定报告内容、质量及界限”的十项原则使报告真正成为一个新的企业管理和业绩评估工具,以及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交流的有效手段,从而确实提高企业的责任竞争力。

3、“标准披露框架”规定报告所应披露的信息分为三类:战略及概况、管理方针以及绩效指标。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框架结构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的核心内容,《指南》共分五个部分:“前言”主要说明可持续发展及透明度的重要性;“简介”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概括;“界定报告内容、质量及界限”则包括界定报告内容的指引及原则、确保报告质量的原则、设定报告界限的指引三部分内容;“标准披露框架”(Standard Disclosure)包括对报告中通常要求披露的内容介绍;“一般报告备注”(General Reporting Notes)则包括数据收集、报告形式及频率、认证、术语汇编以及鸣谢。其中,“界定报告内容、质量及界限”及“标准披露框架”是《指南》最重要的内容。

在《指南》的第一部分,首先给出了界定报告内容的指引以及界定报告内容所应遵循的实质性(Materiality)、利益相关方参与性(Stakeholder Inclusiveness)、可持续发展背景(Sustainability Context)和完整性(Completeness)四项报告原则,每项原则包含对该原则的扼要定义、诠释、测试,用以协助机构确定报告的内容。其次,《指南》介绍确保报告质量的平衡性(Balance)、可比性(Comparability)、准确性(Accuracy)、时效性(Timeliness)、清晰性(Clarity)和可靠性(Reliability)六项原则,在每项原则中均包含对该原则的扼要定义、诠释、测试。最后,提供设定报告界限的指引,即指导机构在界定报告内容的同时,如何决定哪些实体(如附属机构及联营机构)的绩效也应该被披露。实际上,《指南》所提出的十项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与财务报告的原则相同,目的在于保证报告可以真实和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使报告真正成为一个新的企业管理和业绩评估工具,以及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交流的有效手段,从而确实提高企业的责任竞争力。

《指南》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第二部分的“标准披露框架”,说明一份报告所应包含的基本内容。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标准披露框架

《指南》将报告所应披露的信息分为三类:战略及概况、管理方针以及绩效指标。

战略及概况

本部分所披露的内容要对企业的总体情况进行介绍,使利益相关方了解机构的绩效,如战略、概况和治理结构,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战略及分析

本部分的内容是从高层次、战略性的角度,说明机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它不是对报告内容的简要概述,而是要体现机构对战略议题的深刻见解。它通常要包括一份声明以及一份简要描述。

声明:这份由机构最高决策者(如CEO、董事长或相等职位的人)所发表的声明要阐明可持续发展与机构及其战略之间的关系,说明机构在短、中、长期的总体愿景和战略,特别是如何应对那些与经济、环境及社会绩效有关的主要挑战。所以,声明的内容应该包括:

* 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中、短期战略优势和关键议题,包括对国际公认标准的遵循以及它们如何与机构的长期战略及成功相关;

* 影响机构和可持续发展优势的更广泛趋势,如宏观经济、政治趋势;

* 报告期间的重大事件、成就和不足;

* 与目标对比的绩效情况;

* 展望未来几年机构的主要挑战和目标,以及未来3―5年的目标;

* 与机构战略相关的其他事宜。

简要描述:针对主要的影响、风险和机遇,报告要从两个部分进行简要描述。

第一部分主要关注机构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以及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包括国家法律及相关国际公认标准所界定的权利。在此需要考虑机构利益相关方合理的期望和利益,因此,具体应包括:

* 描述机构对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及其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对国家法律界定的利益相关方权利及相关国际公认标准或规范所界定的利益相关方期望所造成的影响;

* 阐明机构如何区分上述机遇和挑战的优先次序;

* 总结报告期间机构在管理上述议题及相关绩效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包括评估造成绩效不佳或绩效突出的原因;

* 描述绩效或相关管理变化的主要过程。

第二部分应该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风险和机会对机构的长期发展和财务绩效所造成的影响。在此要集中关注那些与现在或未来财务与利益相关方有关的信息,具体包括:

* 描述可持续发展为机构带来的主要风险和机遇;

* 根据它们与长远的机构战略、竞争地位、定性或定量的财务价值驱动因素的关系,区分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如风险与机遇的优先次序;

* 绘制图表概述:机构在本报告期内的目标、绩效与目标对比、经验;下一个报告期和中期(3―5年)内与机构的重要风险和机遇有关的发展方向、目标;

* 简要描述管理这些风险与机遇议题的治理机制,并指出其他相关的风险和机遇。

(2)机构概况

机构概况应该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机构名称

主要品牌、产品及服务:说明机构在提供此类产品或服务中的角色定位,以及说明其产品或服务外包的程度。

组织结构:说明机构的经营结构,包括主要的分支机构、经营公司、附属及合营机构。

总部所在地

机构分布:说明机构主要经营所在国家的数量,以及主要经营所在或与报告所提及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特别相关的国家名称。

所有权性质及法律形式

所服务的市场:包括对所服务市场的地区细分、所服务的行业以及消费者或受惠者的类型。

报告机构的规模:包括员工人数、净销售额或净收入、按债务或权益细分的资本总额。

所提品或服务的数量。

除上述披露内容外,在认为合适的情况下,机构还可以提供以下额外的信息:

总资产、股东收益、根据国家或地区细分的销售额、收入或员工人数;

报告期内机构规模、结构或所有权方面的重大改变:说明经营地点或业务的变化,包括设施的启用、关闭和扩大,也包括股本机构、资本形成、保持和变更的变化;

报告期内机构所获得的奖项。

(3)报告参数

报告概况:说明提供信息的报告期(如财务或西历年)、上一份报告的时间、报告周期(每年或两年一次)、关于报告或其内容问题的联系方式。

报告的范围和界限:定义报告内容的过程,如实质性的界定、报告议题的排序、对机构预期将使用报告的利益相关方的界定,同时还要解释机构如何应用“界定报告内容指南”及相关原则。

报告界限:说明报告所涉及的分支机构、部门、附属机构、租用设施、合营机构和供应商等。

说明报告范围和界限所存在的局限性:如果报告的范围和界限不能涵盖机构实质造成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那么,报告应该阐明涵盖完整信息的战略和计划时间表。

报告依据:说明对合营、附属机构、租用设施、外包业务和其他实体进行信息披露的依据,它们通常对不同时段或不同机构之间的对比有着重大影响。

数据的度量技术和计算依据:包括对应用于报告中的指标和其他信息的编制进行评估所依据的假设条件和技术。

解释对原有报告中所披露信息进行重新声明的原因和影响。如合并/收购、基准年份或期限、业务性质和度量方法的变化。

说明本报告所应用的范围、界限和度量方法与上个报告的重大差别。

报告内容索引:标明报告框架中各主要部分的页码及链接网址。

认证:说明本报告获得外部审验的政策及现有措施,如果报告所附的审验报告没有说明审验的范围和依据的话,要加以补充解释,同时也要解释报告机构和审验方之间的关系。

(4)治理、承诺及参与性管理

机构的治理结构:介绍最高治理机构下负责特定事务的委员会,如制定战略或机构监管;包括这些委员会的权责和人员组成(包括独立的和非行政成员),并简要说明他们直接负责的经济、社会、环境绩效。

执行主管情况:简要说明最高社会责任治理机构的主席是否由机构的CEO兼任,如果是的话,也简要说明他/她在机构管理中的作用以及这种安排的原因。

治理机构成员说明:具有单一董事会(Unitary Board)结构的机构要说明独立的或非行政的最高治理机构的成员人数,同时要解释机构如何界定“独立的”或“非行政的”成员。

股东及员工向最高治理机构提供建议和指导的机制:说明如何利用股东决议或其他机制,使小股东能向最高治理机构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如何告知和向员工提供咨询,建立与正式代表团体以及在最高治理机构中员工代表之间的工作关系;同时,还要界定在报告期间内通过这些机制所提出的与经济、社会、环境有关的议题。

绩效与薪酬:说明最高治理机构成员、高级经理、行政主管的薪酬(包括离职补偿金)和机构绩效(包括社会和环境绩效)之间的联系。

最高治理机构用于确保避免利益冲突的方法。

用于决定最高治理机构成员所应具备资格和专业知识的方法:成员所具备的资格和专业知识要能够对机构在经济、社会、环境议题的战略提供指导。

内部制定的与经济、社会、环境绩效有关的使命、价值观、行为守则、原则及实施状况:说明它们在机构的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应用程度、与国际公认标准的关系程度。

监管程序及内容:说明最高治理机构对机构的监管程序;监管内容包括机构如何界定和管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绩效,包括相关的风险与机遇以及对国际公认标准、行为守则和原则的坚持和遵从,包括最高治理机构对机构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估的频率。

最高治理机构的绩效测评:说明测评最高治理机构本身绩效的方法,特别是与经济、社会、环境有关的绩效。

对外部倡议的承诺:要解释机构是否以及如何提出预先的方针或原则,说明机构签署或加入的由外部制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章程、原则或其他倡议,列举机构参加的一些协会或国别/国际倡议组织。

利益相关方参与:这里要披露的内容是指在报告期限内总体的利益相关方参与状况,并不仅限于为准备可持续发展报告而形成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因此,需要提供利益相关方的名单,说明界定和选择参与的利益相关方的依据、过程;说明不同类型和不同利益相关方群体的参与频率,说明通过利益相关方参与所提出的议题和关注点,以及机构对此所做出的回应。

管理方针和绩效指标

管理方针及绩效指标的内容是披露机构如何处理某些特定的议题,以提供背景资料,有助于了解机构在经济、环境及社会方面的绩效。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是按照经济、环境、社会三大类进行划分的,其中社会指标进一步细分为劳工、人权、社会和产品责任。每一类都包括管理方针披露以及一套相应的核心和附加绩效指标。

核心指标是经过GRI的多元利益相关方参与程序所制定的,旨在界定能被广泛应用的指标,并且被假定与绝大多数机构都有实质性的关系;附加指标代表新兴的实践或仅与某些机构有关的议题。

第7篇

近年来,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不断增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日益丰富,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利用文献综述法拟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计量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市场反应进行探究,以期为学者的实证研究提供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计量方法

在国内外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中,主要提及了四种方法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计量,包括社会责任会计法、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和指数法。

Abbott W F和Monsen R J(1979)以内容分析法对财富500强企业的年报进行分析,制定了一个企业社会参与度披露指数,研究表明企业社会参与的多少、范围、方向以及企业参与对企业利润的影响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宋献中、龚明晓(2006)综合运用了指数法和声誉评分法对企业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了研究。在仔细阅读和分析了510家样本公司的年报后,从17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中选取17个指标制作成问卷调查表,要求选中的某类被调查者从决策价值和公告关系价值这两个角度对每个指标进行打分。研究发现,企业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较低。

吉利、张正勇和毛洪涛(2013)从安永国际、润灵环球、金蜜蜂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等9家知名社会责任报告评估机构提及的18个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特征中浓缩出6个特征,编制出问卷调查表,并根据回收的问卷进行实证分析,检验选取的质量特征的准确性和重要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上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规模、盈利水平、董事结构、行业类型、股权性质等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重要因素。Amar和Boujenoui(2007)以2002-2004年加拿大587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控制相关变量,如:企业规模、财务杠杆、企业业绩等变量的情况下,实证检验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以及企业领导层结构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企业治理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治理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张正勇、吉林和毛洪涛(2012)分别以公司治理总指数和公司治理分指数研究了公司治理?ζ笠瞪缁嵩鹑涡畔⑴?露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治理整体上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其中股权结构治理和管理层治理的影响较明显。研究还发现,顾客远近度、行业竞争度和企业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

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开始有学者研究市场对污染报告的的反应,如Blacconiere and Patten(1994)、Patten and Nance(1998)等。污染报告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要披露的内容之一。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多少和好坏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Guidry 和Pattent(2010)使用标准市场模型法来分离可持续发展报告首次日前后的市场收益未预期的变化,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市场对可持续报告的没有显著的反应。而在进行横截面分析时发现,高质量的报告会带来更加积极的市场反应,这些结论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和行业属性后仍保持不变。

建立于我国市场是有效的基础上,国内开始出现社会责任与市场反应的研究。江炎骏等人(2011)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市场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反应,发现在事件窗口各时点的超额累计收益率均不显著异于零,接着又研究了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超额累计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越高,市场反应越大。

朱松(2011)以披露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的452家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否会影响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以及是否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与市场评价显著正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越高,市场的评价越好,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越高。

阳秋林(2013)等人以我国沪深两市在2010-2011年经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24家企业为样本,选取了十个事件窗口期,研究市场对经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的反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会引起市场的正向反应,即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会导致超额累计收益率的显著增加,说明了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更能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 治理理念;背景;内涵

一、治理理论提出的背景

治理(governance)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它始终都是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1989年,世界银行在描述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此后“治理”便被广泛地用于政治发展的研究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治理”新的内涵。在有关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最具权威性。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报告,报告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这既包括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可以看到,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治理不是规则体系,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单向的,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的这些特征使治理与传统的政府统治或管理存在本质的不同。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尤其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国家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政府议程。公共管理逐渐淡化了阶级统治色彩,进而获得了相对政治统治的独立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行政权力迅速扩张,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建立在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上的官僚行政成为这一时期管理公共事物的组织工具。二十世纪70年代末,一场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的运动在西方各国蔓延开来,结果开始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少的政府,更多的治理”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共同特征。一开始,人们提出民营化,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重塑政府。但他们在资源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灵,同时也看到了政府的失灵。进入90年代后,全球化和分权化的社会趋势极大的改变了公共管理的环境,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大,“政府、市场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正式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在这种背景下,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和分权化提出的挑战,使公共管理真正成为社会的联合行动。

治理理论主导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应是多元化,政府从集权走向分权是必然的。通过行政分权将权力下放给非政府组织,让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可以有效提高政府服务质量。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使得它们在社会管理中作用也日益重要。它们或是独自承担起社会的某些管理职能,或是与政府机构一道合作,共同行使某些社会管理职能。由非政府组织独立行使或它们与政府一道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便不再是统治,而是治理。

二、治理理论的内涵阐述

“治理”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89年世界银行报告中。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此后,“治理”便广泛地被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现在逐渐发展为一个内涵丰富、适用广泛的理论。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对治理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各方面对于治理不同的解读都是希望政府要积极转变治理公共事务的方式,通过授权和分权的形式,鼓励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笔者认为治理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合作管理。其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1)多元化治理。治理理论强调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它认为管理社会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不一定是政府,社会上还有些志愿性的或属于第三部门的机构,如志愿团体、非政府机构、社会企业、社区互助组织,它们运动在负责维持秩序、参与社会事物的管理与调节,形成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治理的局面的领域内。(2)互动性治理。传统政府对社会管理的统治以行政命令为核心机制,权力运行以政府为中心,是自上而下的。在这种运行模式下,社会是权力受侵者,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治理的互动性,主要指的是权力运行的方向是双向互动的,是基于共同目标的各行为主体互动的过程。(3)网络化治理。治理的核心是信任合作,以此为基础形成合作网络。这个网络以多中心为特征,网络的各个结点就是组织之间的共同的目标。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各个对象参与管理,实行自我管理,形成了一个自组织的管理网络。

以治理理念为指导的当代西方管理改革,既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也反映出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西方公共行政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同西方国家共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之中,同样要应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挑战。对于治理这一公共行政新理念,我们不能漠然视之,应认真研究,积极借鉴,以改进我们的行政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切不能照搬照套,操之过急,要研究其应用于我国行政管理的适切性。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

[2]杨雪冬.要注意治理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1(9).

第9篇

【关键词】 企业; 整合报告; 发展路径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那么,传统的仅仅披露财务信息的财务报告便无法满足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需要企业的环境信息、社会责任信息、公司治理信息、未来发展前景信息等非财务信息,因此,涵盖财务、公司治理、环境、社会责任、未来发展前景等信息的整合报告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报告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不得不对传统报告的模式进行反思与重构。基于此,本文将对整合报告这一新生事物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发展的路径做一初步分析,促使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整合报告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改进我国企业的披露实务。

一、企业整合报告的含义

整合报告是在知识经济兴起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社会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日渐凸显,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非财务信息在企业报告中的披露。虽然各国已经出现了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信息的报告形式,但是这些报告与财务报告通常是相互独立的,信息使用者们缺乏对这些报告之间关系的了解,由此带来了这些报告的内容重复、编制成本偏高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信息使用者阅读报告的困难。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传统报告方式的担忧,迫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报告方式进行新的拷问。2010年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mmittee,简称IIRC)成立,随后提出了“整合报告”的概念。

整合报告在我国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属于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对新生事物应作更多的了解和更深入的研究。什么是整合报告?在学术上,整合报告也被称作综合报告、统一报告,不管何种称谓,只是体现了翻译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整合报告被称为integrated report、connected report、combined report和one report。根据IIRC,整合报告是以一种能够反映企业所处商业、社会和环境背景的方式,对该组织的战略、治理、业绩和前景等重要信息进行整合的报告方式。它为一个组织如何管理、如何创造并维持价值提供了清晰简明的解释。

IIRC认为,整合报告这种方法将满足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整合报告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管理咨询、公司治理报告、可持续报告等信息为基础,反映这些报告和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使得信息的使用者花费较少的精力获得更具价值相关性的信息。整合报告将会成为未来企业的主要报告工具。

二、企业整合报告的现实意义

在了解了整合报告的含义及发展趋势之后,我们需要研究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为什么需要整合报告。尤其是整合报告这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既晚又迅速,那么整合报告到底具有何种魔力而使整个经济社会的主导者心向往之,身行动之。在参阅了有关文献之后,笔者将整合报告出现的现实意义归结为两个,现一一解析如下。

首先,国际经济社会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提供的报告也要跟得上经济社会背景变化的步伐。全球化趋势给国际经济社会背景带来了巨大变化,并随之带来了诸如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快速增长、地球资源消耗的大量增加、经济链条中各供应环节的相互依存度提高等方面的巨变,因此而影响了水、食物、能源等资源的质量、可用性和价格,同时也给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需要企业提供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在传统的报告模式下,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一般仅仅披露自身财务资本运作的信息,而不披露或者较少独立地披露如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其他信息,虽然这对企业的财务资本管理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却仅仅集中在历史财务业绩和价值创造过程的一个很窄的方面,难以扩展至企业的整体情况,对于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来说,就相应地限制了他们的决策依据。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报告的弱点日益凸显,对新的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加,体现为法律、法规、监管、准则、指引以及股票交易所的上市要求等众多管制性条文对披露要求的增加,导致了对企业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的增加。如要求企业在报告中披露公司治理信息和管理层评论等,并且独立的可持续报告的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得以迅速扩展。这些由政策制定者、企业和其他报告组织、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带来的报告内容的变化,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激发了更多的信息。然而,虽然支撑这种变化的信息需求的架构方兴未艾,但许多人感到了一种困惑:杂乱无序和相对分裂的报告状况。即现在许多企业提供的信息是多而乱的,虽然信息量很大,但是这些信息之间是割裂的,信息使用者看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披露仍然存在很大的披露缺口。要想堵住这些披露的缺口,一味地增加更多的信息是不够的,应当理顺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剔除掉重复杂乱的信息。

企业对外提供的报告所蕴含的信息量已经很大了,并且仍处于增加的态势。过长的报告和过多的信息不仅对信息使用者毫无益处,反而还会喧宾夺主,掩盖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关键信息,造成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错误解读,因此,只有重要的信息才能够出现在整合报告中。此外,不同报告的独立发展造成了信息之间毫无关联性,如企业的战略信息与风险信息之间,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之间,公司治理和企业业绩之间等,整合报告应当要求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对于许多组织来说,对外提供报告仅仅是一个遵从财务规则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交流重要信息的过程。企业管理层应当转变这种观念,把对外提供报告看作是一个与外界尤其是利益相关者交流企业信息的过程。

其次,整合报告的出现有助于不同经济管辖区内企业之间信息可比性的提高。可比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能够扩大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决策相关性,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作出比较、分析、鉴别和预测,从而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IASB,2008)。企业报告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信息也是正确评价企业业绩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必要条件。此外,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大量的公司要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到海外上市和融资。而不同的国家对外来上市公司的报告披露要求是不同的,这就相应增加了越来越多的不同经济管辖区企业报告的遵从成本,造成了不同管辖区企业之间进行横向业绩比较的困难,也增加了本地信息使用者对外来上市公司信息理解的困难。因此,要消除这种信息可比的困难,整合报告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应对举措。IIRC的成立将会对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重新讨论、认识和新质的注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赋予整合报告崭新的意义。

三、企业整合报告在我国发展的路径分析

目前,我国对整合报告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处于初步阶段,在企业的实践中也仍然没有迈开第一步。虽然已经有不少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但是还没有企业对外披露整合报告。对于我们来说,整合报告的编制显然是大势所趋,并且将对传统的报告模式形成很大的冲击,这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企业的披露实务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整合报告在我国发展的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在此笔者仅提出一点自己的管窥之见,以待商榷。

首先,我们要密切关注国际社会尤其是IIRC对整合报告的研究成果,必要时积极参与IIRC倡导的全球统一整合报告的制定过程,并且国内理论界也要加强对整合报告的理论研究。尤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状态和社会背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所不同。虽然在实务界我国企业所采用的会计准则已经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趋同,但在披露和报告的实务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情况,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情况,为整合报告在我国的引入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除了财务信息之外,整合报告所需要披露的公司治理、环境、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非财务信息的量化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研究难题,我国也应该推动非财务信息的收集和计量方面的研究。

其次,积极推动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整合报告的研究,包括整合报告在我国企业界如何实施的实务问题,整合报告的有关标准建设问题,以及如何从制度或政策层面规范整合报告的问题等。任何一项新兴事物的出现或者在正式实施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整合报告也不例外。为了“十二五”规划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我们应当在国际整合报告框架的基础之上,积极摸索我国整合报告的发展之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整合报告信息的披露,以求两者相互渗透、辨别、吸收与融合,力争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高质量的整合报告准则。

最后,加大对整合报告的宣传力度,通过舆论的力量引导企业认识到整合报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和可持续发展信息的重要性,同时向社会公众灌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使社会公众对企业披露这些信息的监督,形成除了政府监督和投资者监督之外的第三种监督力量。在这种第三方监督的约束机制下,企业会主动对外披露可持续发展的信息,以提高自己在资本市场上的声誉,增强投资者、社会公众对自己的信心,获得更好的发展,形成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和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动力,从而形成一种自愿披露——更好发展——自愿披露的良性循环,切实实现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刘光忠,陆建桥,刘建鲁.综合报告国际发展动态及我国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2(9):3-8.

[2]IIRC.Towards Integrated Reporting:Communicating Value in the 21st Century.2011.

[3]蔡海静,汪祥耀,许慧.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整合报告研究[J].会计研究,2011(11):18-26.

第10篇

关键词:综合报告;必要性;问题

综合报告,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披露模式,与传统的财务报告不同,涉及到企业财务、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多方面的信息。综合报告能够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评析企业的发展是否健康可持续,评价企业是否履行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的结构是否合理。综合报告旨在更全面地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经营业绩和运营状况等信息,以满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应该注意到的是,综合报告是一份单一的报告,将企业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融为一体,而不是各个指标的单独披露。

一、综合报告披露的必要性

传统的财务报表已经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情况这些非财务信息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期待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进行融合,综合报告将使企业的信息披露迈向一个新台阶。

(一)综合报告的披露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惜破坏环境而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可以说人类的不正当活动是全球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环境污染导致生态失衡,气候恶化,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特别是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二)综合报告的披露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不仅应该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体,还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企业应该对政府、股东、员工、消费者以及生态环境承担责任。随着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保护环境、平衡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良好的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受社会公众喜爱的新型企业。综合报告中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披露,可以彰显企业的价值,树立企业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相反,环境和社会责任不达标的企业,则会受到公众的指责,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都会受到影响。 (三)综合报告的披露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的目的在于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单纯的财务指标,仅仅从财务方面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这不利于全面综合评价企业业绩及发展前景,无法满足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虽然有些企业的收入情况良好,各项财务指标都很优秀,但是其从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更不重视环境保护与公司治理。由于传统的财务报告不能反映企业的综合情况,信息使用者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综合报告可以全面地向信息使用者揭示企业各方面的运营状况,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全方位地对企业做出评价,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

二、综合报告的编制面临的问题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环境问题的突显,“综合报告”的概念应运而生,至今仅有不到五年的时间,对其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综合报告应该如何编制、应反映哪些方面的内容、报告的框架如何构建、非财务指标如何计量等问题尚未得到良好的解决。综合报告编制面临的问题有:

(一)非财务信息的收集和量化难度较大

综合报告要求全面披露企业财务、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财务报告信息的编制和研究比较多,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而非财务信息的编制则比较困难。首先是信息的收集方面,涉及的人员和部门多,涵盖的方面广,占据资源多,信息收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综合报告的编制成本较高

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报告,综合报告的编制不仅需要财务人员,还需要销售、人力资源、行政、市场等部门人员的参与。有些指标例如环境,甚至需要到环保部门了解情况。这样一来,综合报告编制涉及到的人员多,成本也就相应提高。由于综合报告编制需要的初始信息比较多,如果各部门配合不好,不仅耗费过多的时间,也会额外增加编制成本。此外,如上面提到的,对非财务信息的收集、量化和加工的难度较大,这些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三)对审计行业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的财务报告仅仅需要审计人员掌握财务相关方面的知识,而综合报告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审计人员还需要了解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知识,推出相应的非财务信息的审计准则,设计全新的审计底稿,对非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性、公允性进行审计。这就加大了审计的难度,也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综合报告的编制给审计行业带来新的挑战。 (四)缺少高质量的综合报告准则

财务报告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不断修改并完善的国际会计准则(IFRS)。综合报告由于发展时间短,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2010年才刚刚成立的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仅对综合报告进行了初步探索,2011年9月委员会了综合报告讨论稿,讨论稿阐述了编制综合报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国际综合报告框架构建的建议,还未形成包含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在内的综合报告编制准则。若要达到国际会计准则那样被广泛接受、具有指导作用、高质量的国际综合报告准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三、我国综合报告的发展现状

2001年,中国石油集团首次了我国第一份环境健康安全报告,拉开了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序幕。2006年,国家电网了国内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随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继了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建议国有企业自觉社会责任报告。据统计,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已经自觉地了社会责任报告。但是与国外公司相比,无论从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还是编制的质量上看,我国企业都处于落后位置。

虽然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在逐渐增加,报告的编制质量也日渐提高。

我国目前尚未有企业综合报告,不少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都是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分别提供财务报告与社会责任报告,未将社会责任指标与财务指标相融合。而综合报告要求企业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相融合,来说明企业财务绩效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背景之间的联系。

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建立综合报告制度应当:积极参与综合报告的理论研究工作,随时跟踪国际研究成果;在国际综合报告准则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编制适用于我国的综合报告准则;加大综合报告的宣传力度,大力倡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制造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的舆论压力,社会公众对综合报告的关注越多,企业编制综合报告就越积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尽快推出相应的审计准则;相关部门要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编制相应的法律法规,将综合报告纳入法制的范畴。(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敏,刘光忠,陆建桥和刘建鲁.综合报告国际发展动态及我国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2.9.

[2] 沈洪涛.综合报告:社会责任与财务信息的融合[J].WTO经济导刊,2012.5.

第11篇

第一节企业社会责任世界排名概述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众多评比系统,旨在评估并比较企业的负责任行为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已经和将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国企业,有必要认识、了解这类排名,从这类排名的评比标准和方法中得到启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不断发展,改进和提高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水平。

一、《财富》100强责任排名

发起方:英国AccountAbility研究所和CSR Network咨询公司。

发展历史:始于2004年,每年的评估结果在美国《财富》杂志上公布。

排名对象:《财富》全球500强前100名企业。

排名标准和方法:评估指标包括利益相关方、治理、战略、绩效管理、公开披露以及是否聘用外部独立审验、企业的社会责任影响等,各年度略有调整。

排名目的:对世界级的财富领先企业在管理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的一次综合考量。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以英语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年度报告等可以作为评估的信息来源依据。

二、sustainAbility基准调查与排名

发起方:英国咨询机构SustainAbility、标准普尔和联合国环境署。

发展历史:SustainAbflity于1992年开始进行有关报告的工作,1993年出版了第一次调查报告《变得干净》(coming Clean),1994年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出版了第一次基准调查《公司的环境报告》(Company EnvironmentalReportillg),1996年工作重点转向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并于2000年、2002年、2004年和2005年分别了《全球报告者》(Global Reporters)、《相信我们》(Trust Us)、《风险与机遇》(Risk and Oppommity)和《明日的价值》(Tomorrow’s Value)等报告。

排名对象:根据企业在由第三方进行的全球性质的报告排名(如责任排名AccountAbility Rating)和与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质量有关的指数(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中的表现选取企业。

排名标准和方法:遵循报告鉴定、分类和精选、设立基准和最后确认的程序,每年评出全球50份具有领先水平的报告。在设立基准时,采取对报告在治理和战略、管理、绩效表现、可获得性和审验方面的29项标准进行评估的方法。

排名目的:评出在可持续发展报告、透明度和公开披露方面的世界领先企业。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等非财务报告作为评估的信息来源。

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

发起方:道・琼斯公司(DOWisones)与可持续资产管理公司(sustainable Asset Management,简称SAM)。

发展历史: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7SI)颁布于1999年,是首个对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公司的财务业绩予以跟踪的全球指数。

排名对象:道・琼斯指数(D7SI)World InvestableStocks Universe所覆盖的24个国家58个工业组织中前10%的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领先的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通过向公司发放调查问卷,查看公司的各种报告,搜集媒体和利益相关方的相关报道和公司直接联络沟通,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角度按照一系列标准对公司的可持续性做出评判,并且对入选的公司不间断地监督其持续性绩效。

排名目的: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根据道・琼斯全球指数对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和工业集团进行可持续发展衡量评估。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旨在为公司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的财务业绩提供标准,同时衡量资产管理的业绩表现。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获取公司相关信息的途径之一。

四、FTSE4GOOd指数

发起方:伦敦证交所与英国伦敦《金融时报》。

发展历史:于2001年7月,是从原有的伦敦《金融时报》指数(FTSE)中创立的可持续性投资指数。该指数定期进行修订,以确保标准能不断保持与跟上有责任感的商业实践标准、社会责任投资发展变化的步伐。

排名对象:涵盖英国、欧洲大陆以及美国等100家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通过向公司发放调查问卷,与公司直接联络沟通,查看公司的各种报告,浏览公司网页和制定新标准时公司的参与,按照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方、人权、供应链中的劳工和反腐败的一系列标准对公司做出评判。

排名目的:该指数旨在提倡和促进道德投资。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获取公司相关信息的途径之一。

五、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责任投资指数

发起方:富时集团与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

发展历史:设立于2004年。这个指数是新兴市场出现的第一个这种类型的指数,并且是第一个为股票交易所采纳的。

排名对象:约翰内斯堡指数的前40家公司和上一年度责任投资指数所包含的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根据公司政策、管理、绩效和报告对公司的三重底线和公司治理设立标准进行评估。在环境标准中,根据企业活动,企业被分为具有高、中和低影响。社会和治理标准则力求反映全球的相关标准,同时也涉及南非所特有的一些议题。这些标准也结合经济因素以及新兴市场中出现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排名目的:加速有社会责任的投资者向拥有良好企业社会责任记录的公司投资。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获取公司相关信息的途径之一。

六、英国企业商会(BiTc)企业责任指数

发起方:英国企业商会。

发展历史:1992年首先设立了环境指数,2002年发展了企业责任指数。

排名对象:受到邀请参加排名的公司包括FTSE100和FTSE250中的公司,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中各行业中的领先公司,英国企业商会中的大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这个指数通过一个系统的方法来管理、测量和报告企业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参评企业会收到一份调查问卷,这份问卷和其他相关信息需要提交给指数的评审小组。评审小组会对这些资料进行打分并向企业提交一份反馈报告。反馈报告包括差距分析,与优秀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基准对比,并指出企业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排名目的:针对管理、整合和交流会员公司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向会员公司提出挑战并提供支持。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指数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没有直接的关系。

七、石油行业道德排名

发起方:优秀管理评估机构M&E公司与美国《油气杂志》在线研究中心。

发展历史:于2006年进行的一项研究。

排名对象:石油公司。

排名标准和方法:此项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公司治理、道德和透明度五个方面对石油公司进行了评估和排名。评估涉及了1000多套相关数据,对全球油气公司的评估采用了386项相关标准,对技术服务公司的评估采用了374项相关标准,其中还包括一些国家的法律法规,如美国证券交易会的规定和萨班斯・奥克雷法等,评估还参考了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全球契约、千年目标、储量计算等相关标准指南。

排名目的:评估国际大石油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道德排名。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获取公司相关信息的途径之一。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殷格非、李伟阳主编的《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书,有删减。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1月版。)

第12篇

论文摘要: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直接影响公司治理的效果,创新会计披露应强化表外信息披露,强化审计报告的再审计。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变迁

会计信息披露是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深刻影响。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披露的每个历史阶段都存在与之对应的公司治理阶段。但是,这种对应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并没有完全绝对地一一对应,一种公司治理结构对应一种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并不是说这种公司治理结构的整个阶段都只对应一种会计信息披露方式,而是主要存在这种披露方式。

(一)业主制阶段

业主制就是独资产权制度,它是一种产权主体唯一的企业组织形式,财产所有权的诸权都由业主来享有。由于产权单一,利害关系集团简单,会计信息质量受所有者强有力的约束,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财产安全完整、管理财产以及纳税,会计信息的主要风险基本上不存在,受法律和技术处理手段的影响较大。因此,这一时期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是账户披露。

(二)合伙制与委托阶段

从合伙制的产生到现代意义的股份公司产生前都属于这个时期。在这一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壮大,合伙与委托关系日益普遍,由于企业的长期持续经营,必然需要定期结账,再加之复式簿记法把大量零散的数据转换为系统的综合信息,诱导了资产负债表的产生,这使得定期、集中地向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成为可能。

随着企业主或合伙人逐渐地不再亲自从事企业的经营,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得以逐渐分离,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经济责任也得以逐步确定,公司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人已扩大到了普通民众的范围,委托人过度分散成为必然。并且,公司经营业务的日益复杂化已使会计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技术,并非每个委托人都能够理解会计凭证和账簿中所记录信息的意义。所有这些导致了委托人对企业经营者工作的直接监督成本增大。但由于自身利益所在,委托人又不得不设法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逐渐地,由受托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便成为大部分委托人用以辅佐自己决策的关键。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与提供者出现了分离,会计信息披露成为必要。这一时期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手段是报表披露,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在整个合伙制阶段,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样受所有者强有力的约束,但约束内容较少,其主要目的基本类同业主制,但同时要兼顾到计算期间收益和分配红利的需要。会计信息的主要风险较低,受法律和技术处理手段的影响也较大。

(三)现代股份公司制阶段

公司治理发展到甲现代股份公司制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治理结构,不管是内部控制还是外部监管都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机制。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人力资本、物价变动等新经济问题的出现和会计信息失真的日趋严重,使得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等利益相关各方不能很好地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人们就对报表披露会计信息的方式产生了质疑,于是报告披露方式出现了。报告方式的出现并不是完全淘汰传统的报表披露方式,而是在报表披露基础上的改进,即在报表后加上报表附注等非数字信息,以记录简单数字无法表达的部分会计信息。

谈到报告披露方式,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产物,其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已发展成为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的复杂的内部控制机制,这种复杂性也带来了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完整性等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外界的重视。于是,《会计准则》、《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等一系列规范信息披露的条例、法规也随之出现。披露程序中也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进行审计的步骤,审计得出的各种审查、鉴定、评估、验资、查账、审计的报告和意见则被作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的依据。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首次披露(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和临时报告(重大事项报告)三部分。

在这个阶段,会计信息的质量在法律前提下受经营者强有力的约束,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确认和解除经济责任,从而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利益、合理社会分配。由于会计信息的利用者人数众多,所需的会计信息各不相同,又充满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非均衡性。所以,会计信息揭示的风险高,且受法律和信息生成成本的强烈限制。

二、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

(一)会计信息披露服务于公司治理并影响其效果

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制度框架。它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股东的利益主要来自利润分配,而利润分配的主要依据就是会计信息披露中的财务报表。从会计信息发展的历史回顾也可以发现,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根本使命是:体现公司治理关系、反映公司治理水平。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披露为公司治理服务。由于信息披露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融资,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会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是股东具有行使表决权能力的关键,也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护潜在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吸引资金,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股东和潜在投资者需要得到定期的、可靠的、完整的信息,从而使他们能够对内部管理当局是否完成受托责任作出评价,并对股票的价值评估、持有和表决作出有根据的决策。信息缺乏完整性和可理解性则会影响市场的运作能力,增加资本成本,并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二)公司治理结构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披露提出各种制度要求,从而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公司治理结构狭义地说是指有关公司出资者、决策者和经营者的权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说是指关于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激励机制的安排同化出资人与经理人的效用函数以缓解道德风险,激励人为委托人的利益如实披露会计信息,减少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以董事会、监事会等为主体的内部监控机制的安排来约束经理人的行为,瓦解经理人的超级信息地位,减少信息不对称。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信息如实披露的内部保障机制。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

从会计信息披露产生、发展的简要.叮史回顾来看,可以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促进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及其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保护相关利益人的权.益,以尽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无效率或低效率,始终是会计信息披露追求的目标。对于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会计学者们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认为,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在内容上,强化表外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有明显的增加。但由于受传统惯例的影响,加上原则等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往往是一个复杂、缓慢的过程,以及人力资本、金融衍生工具等难以量化为具体数字的会计事项的出现,财务报表信息的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在致力于无形资产、人力资本、金融衍生工具等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希望找到一条合理的途径,使这些会计项目数字的形式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但至今问题都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那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既然这些会计项目不能很好地数字化在报表中,我们就不要过分强求数字化,而把这些项目列人报表附注中。只要附注中反映的是真实、可靠且及时的信息,信息使用者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分析,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这一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强化表外信息披露。当表外信息披露做到真实、完整、可靠、及时时,就能象三大报表一样,使决策者通过对其分析进而了解企业的部分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作出正确决策。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表外信息将不再是三大报表的补充,而是与三大报表并列的第四部分财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