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教学逻辑

地理教学逻辑

时间:2023-08-03 17:2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学逻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教学逻辑

第1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简单数学思维模式;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球运动、等值线地图等教学难点常常是老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效果却总是不尽人意,而且这些难点不同老师处理方式不同,学生掌握起来难易也明显不同,本人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并听取了同行的大量公开课、竞教课、考调课,总结出了“巧用简单数学逻辑思维模式轻松突破中学地理教学难点”的心得,也可理解为用地理逻辑思维轻松突破,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效果良好,现阐述如下:

一、简单数学逻辑思维模式原理

有的同学看到数学逻辑思维模式,就被吓着了,其实我们这里说的数学逻辑思维模式非常简单,就是连小学生都会的简单逻辑推理,常见形式表达如下:

(一)逻辑Ⅰ(最简单):

如:中国首都北京(40°N,116°E)

(二)逻辑Ⅱ(最灵活):

如: 3+2=? ,3+?=5; ?+2=5

实质:三个条件,任意已知两个,求第三个

推广:四个条件,任知三个,求第四个

二、巧用简单数学逻辑思维模式轻松突破地理教学难点运用实例

(一)逻辑Ⅰ数学思维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逻辑Ⅰ其难点主要体现在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不同地理要素间联系十分密切,关键是在平常的学习中要理清各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才能做到一环套一环的推导,推出需要的条件,从而完成题目。逻辑Ⅰ在区域地理中的运用就能充分说明:考题中最常见的就是定位,位置一定,一系列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就逐一推导出来了。

(二)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若在地理教学中能很好地运用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地理教学的很多难点将会迎忍而解,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难点知识的实质就是逻辑Ⅱ的思维模式,可惜很多老师都没能把这些难点转化为逻辑Ⅱ的思维模式去教,更不要说学生了,于是就导致学生常常学一类型,就只会这一类型,稍一变化就又做不来了,学生总感觉变化无穷一样,而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才是真正把握了这些难点的实质,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一切变化就在掌握之中,就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本人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分析了大量地理难点的实质,很多都能转化为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既把握住了实质,又能灵活运用,收到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逻辑Ⅰ与逻辑Ⅱ的联用又使很多难题变得更加灵活,现举两个典型的实例运用加以说明。

1、用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轻松突破地球自转意义和公转意义。

(1)昼夜更替:昼夜更替看似自转三个意义中最好理解的,最简单的,其实变化是最灵活的,充分体现了越简单越灵活的特点,很多老师都没把昼夜更替讲透,导致学生不会做日照图的题,或学一类型,就只会这一类型,更谈不上灵活变化了。如果按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来讲解,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逻辑Ⅱ的思维模式理解为:三个条件,任知两个,可推出第三个,如下图。

我们这里暂时把这三个条件自命名为日照图三要素:自转方向、光照方向、晨线(昏线),尽管日照图有正侧视、正俯视,侧俯视、示意图等各种变化,但都离不开这三要素,奥妙就在于三个条件,任知两个,可推出第三个的变化。

(2)时差:由于地球的自转,全球产生了时间差异,对于时间的计算,也常常是教学的难点,从逻辑Ⅰ的思维方式理解为:已知一个地点的时间全球任何地点的时间(遇到算时间的题,只要能找到一个已知地点的时间即能完成)

从逻辑Ⅱ的思维模式理解为:

两个地点(经度),两个对应的时刻,四个条件,任知三个,可求第四个(方法是画数轴,东+西-)

(3)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逻辑Ⅱ的思维模式理解:

(4)用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轻松突破地球公转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的变化(上图)

2、用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轻松突破等值线的灵活变化。

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将使等值线的灵活变化变得易如反掌,如下图,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主编:《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版.

第2篇

一、地理科学结构与地理教学特点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地理知识结构有大中小之分,大结构指整个地理学科的体系,中结构指地理章节的结构,小结构指具体知识点和分项目的结构,这些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了地理学科的整体。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这三大显著特点。①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其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包含着无机与有机过程、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其知识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又是一个由乡土地理、国家分区、国家、大洲分区、大洲、世界、宇宙环境等组成的地理空间系统。②地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表现在它所研究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组成有机的整体,它是将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融汇为一体,成为统一的地理知识体系。③地理教学内容的区域性则主要表现在其知识内容都是反映具有明确界定范围的具体区域的地理特征或规律,换言之,即地理教学内容都是以具体的地区作为认识和研究单位的。二、逻辑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地理教学内容的这三个特点对地理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使得逻辑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这些功能和价值范围之广阔是没有定界的,它是随着人们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不断地向纵深推进的。

1.对比分析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对比分析是一种古老的逻辑思维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当学生在遇到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地理事物时,其正确认知过程是明确表面关联与表面差异,抓住它们本质差异与联系,再由表及里地解剖分析。其中分析又是关键环节,否则会半途而废。例如,在学习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差异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找出两个概念表面上的文字差异(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得出由于表面差异造成的本质差异———外力在环境中的改造作用显示出极强地带性的规律,而内力则显示出极强的非地带性地质规律。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剖析出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本质联系———内力决定着海陆分布的大势及地表起伏的格局,而外力则是在内力的基础上,对地表进行雕塑和改造(主次分明)。然后再回到内、外力地质作用各自的定义中,把握其内涵。

2.因果推理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因果推理在地理教学中屡见不鲜,它主要适用于存在成因规律的、多因子构成的、因子之间逻辑关系明确的地理问题的学习。学生学习此类地理问题时,只有经过明确地理事物构成因子,推导出因子之间因果的逻辑关系的过程,才能掌握地理问题的本质。在学习外向型加工工业的地理问题时,可运用因果推理法。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外向型加工工业的地理问题,并要求学生找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廉价的劳动力(因子),引进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因子),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因子),(诸多因子)产生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果),并引导学生指出根本与直接原因(诸多因子),归纳该地理问题(果)的意义。应用此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外延联系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规律简述在众多的地理概念中有一部分并不“原产”于地理学科本身,而是采用拿来主义的手段,从相关学科的概念群体中选择出来,或经“加工组合”后应用在地理学科中。面对此类概念,一般会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由地理概念向外延展,深入到相关学科的领域内,提取有用的知识后,重新回到地理概念的学习之中,理解新旧概念的关联,从而最终掌握地理概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外延联系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应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研究中具有现实意义。外延联系法在地理教学中适用于地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关联的学习,包括直接引用的与“组合加工”后间接引用的地理事物。

4.综合分析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是思维中把作为整体的对象分解成部分、单元、环节、要素等来进行研究、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思维中把关于研究对象的部分、单元、环节、要素等认识联接起来,从而形成关于对象的统一、整体的认识的思维方法。显然,综合是建立于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并不是分析所得到的要素的简单相加。分析与综合相辅相成,是人的认识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目的。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重要的、复合型的地理事物,面对这些很难用一句定义或语言加以概括的地理事物,综合分析法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找出地理事物所介绍的事物空间分布、形成条件、因子构成、地理意义等具体内容,综合分析各因子与主导因子的作用,最后巩固对地理事物的理解。综合分析法在地理教学中适用于地理事物内涵丰富、前后知识联系广泛、具有高度总结概括性的地理事物学习。

5.要点概括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培养策略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地理应用能力,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一、什么是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地理思维方法的能力,是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等材料的阐述,需要运用地理逻辑思维,是学好地理学科所必需的能力。

二、加强高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1.高考考试要求。

从高考来看,地理学科除考查一定的基础知识外,着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考测试能力要求有四大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地理高考考试要求学生具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逻辑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考核要求“认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方面,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认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因此,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高三学生的一项必备的能力要求。

2.学生答题实际,缺乏逻辑思维性。

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加大了学科思维量,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地理学科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从高考文综卷第37题的阅卷情况来看,如2012年文综卷,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得分率不高,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失分主要是: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答题角度或者是纯粹罗列知识点,逻辑性差;二是学生的空间方向不清,地理事物的空间方位颠倒,没有清晰的地理区位空间。一些学生字迹潦草、易写错别字,如“丘陵”写成“丘林”,“热岛效应”写成“热导效应”;一些学生不能用简练的专业术语表达,答题语言不简洁。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是考生思维不活跃、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是学生不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3.教学中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但从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看,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方式等不注重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用教材教,而且是完全按教材的顺序指导教学,对逻辑性缺少考虑。

4.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一生受益。

逻辑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起着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和结论等重要作用。放眼如今的就业市场,高教新闻有一则报道:用人单位称,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来在工作时容易形成一定的思路,并能够具有独到的看法,逐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不少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将直接关系未来民族素质和国家发展,这不仅已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生动现实所证明,而且是国内外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事业成功人士的共识。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要求广大逻辑工作者和基础教育工作者加强合作,共同携手将逻辑知识融入中学教育实践中。

三、增强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做法

1.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

要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应从只重视照本宣科的教学转变为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只重视“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讨论式”的教学,只重视单纯地强调知识的记忆转变为思维能力的训练,只重视教师告知式的解释为让学生“感悟”,充分理解学以致用,只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多讲,应少讲多学,把尽可能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真正起到点拨思路的作用。

2.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重逻辑性。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教材的一些内容是以概括的知识点、阅读材料、案例、探究活动等形式呈现,教材逻辑性不强。在备课时注重研究教材体系和内容,在组织教学时不完全按照教材原有的形式教学,充分考虑逻辑关系,竭力揭示个别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规律,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调整教材内容顺序,增强逻辑性,形成能够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课时吃透教材,理顺思路,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部分,教材侧重说明山地由于地形崎岖,修交通线成本高,难度大,它是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结构、密度、分布和线路的走向的主要因素。需要对教材进行逻辑处理:(1)地势对交通线路的密度的影响;(2)用图片展示平原及山区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交通线路选线中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地形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3)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不断降低。通过这样处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所增强。

3.教学呈现方式要有利于进行正确的地理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呈现地理概念、让学生形成地理概念。因为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其次,中学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在组织教学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高中地理的逻辑思维推理更多直接体现在各种图像上,教学时充分发挥图像作用,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构建、阅读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对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既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概括、归纳能力,又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有整体把握,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如下图示:

4.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地理逻辑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地理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与地理成因等。地理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进行思维,二是按照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进行思维,三是运用归纳演绎方法进行思维。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的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在地理教学中,应多采取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加强启发诱导。问题能够激起疑惑、促进思考,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思考。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例如对于“鲁尔区工业区”的地理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鲁尔区的位置在哪儿?(2)鲁尔区为什么被称为德国的“心脏”?(3)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表现在哪儿?(4)利用鲁尔区的优势可发展哪些传统的工业部门?(5)鲁尔区传统工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吗?(6)鲁尔区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应该在地理教学的各方面加以重视,只要地理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那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会增强,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褚亚平,等著.地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第4篇

一、提高中职地理教学效率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提高中职地理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第一,教师要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在中职教育中,要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知识构建的重要性,将地理教学与其他科目置于平等的地位,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安排。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充分重视地理教学对于学生自然地理知识学习以及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加地理教学的课时,并且不断完善地理教学所需的各种教材和设施,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第二,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中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并且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叛逆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结合学生的情况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并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情景创设,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从而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效果的实现。第三,不断完善中职地理教学的内容。中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其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等的全面提升。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完善,使其融合更多的自然和人文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该结合自然地理的内容,将地形、地貌等地理教学的内容予以形象化和生动化,将一些枯燥而形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为具象,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同时,将民族文化的内容予以丰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下掌握地理知识。第四,要注重教学设备的合理应用。多媒体的配备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将平面地理变为立体的空间地理,通过地图的绘制以及地貌的剖面图的展示等,使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地貌特点。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除激发其学习兴趣外,还要通过多媒体来引导学生进行地理逻辑的训练和思考,使其能够更好的解决地理问题,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五,完善地理实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不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调研等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相关理论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该种实践活动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中职地理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对地理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增加地理实践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实践,使其更好的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提升其综合能力。

二、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中职地理教学中,评价体系直接影响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中,为了更好的保证地理教学的效果,便要对传统评价体系予以改革和完善。通过教师与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以及学校对教师考核制度的改革等,为师生提供一种更为合理的评价制度体系。将学生日常学习表现以及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等作为考核的基本内容,并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地理教学更好实现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三、结语

中职教育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其课程体系设计,使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也要实现其文化水平的综合提升。对于中职地理教育而言,要结合学习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材体系内容,并且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其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孟英晖 单位: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55-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我们都清楚了解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贴近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这很大程度体现了地理和生活的紧密关系。《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地理教学的相关理念,并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将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怎么样把地理教学引入生活、贴近生活和联系生活,这成了地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好地运用生活中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一些与生活、生存及发展有关的生活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注重学生地理考试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生活地理素养的培养;有的学生受高考压力的影响,缺乏对生活地理的体验;有的地理教学内容死板,局限书本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生活教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提出有效的策略进行优化。

1.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分析

1.1高中生的生活知识背景和心理思维特征和地理生活化教学相适应。第一,高中生具备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地理教学的生活化。高中生大部分都是16到19岁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生活中必需的地理知识;有的学生本身有地理方面的实践体验,这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第二,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现。高中生是出于心理青涩的阶段,其心理不平衡、不稳定、不协调,这些特征很大程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过程和方法,形成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很大程度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及需求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其有真挚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文化,进而形成保护环境资源的意识。第三,高中生的思维特征让地理教学生活化成为一种可能。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渐渐地变得成熟,辩证逻辑思维也开始出现,这有利于学生辩证的看待事物;高中生的再生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步发展,这是地理教学需要强化的重要任务。

1.2高中地理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以此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并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进步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进行课内外活动,为学生创设地理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形成自主思考方面的习惯,进而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质量得到提升,并形成健康的人格;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帮助其改变地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有敏感的地理触觉,让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让其在学习中感悟知识,体验生活,进而推动地理教师教学目标实现。

1.3高中地理教学内容适合生活化教学。地理知识很大程度上都与生活有关系,地理脱离了生活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如:地理知识和技能一般是为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更好的生活。一般来说,通过"衣"来讨论地理,不同地方的衣服类型和地理有很深的关系,其根据当地气候,穿不同性质的衣服;从"饮食"来看,四川人喜欢吃辣椒,这是与四川的地理位置有关,其处于盆地内,其气候具备潮湿闷热的特点,为了让人排除体内的阴湿之气,抵制风湿等疾病就需要吃辣椒来祛湿等;从住宿来看,陕西和陕北地区主要以窑洞为主,这是与其地理土质特点有关,牧民却多住蒙古包,这是游牧的生产方式决定的;从交通工具来看,根据地理环境不同和自然条件不同,南方水资源丰富,船舶成了主要的运输工具,北方则主要是陆地多,交通工具就是车。这四个方面很大程度体现了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2.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2.1地理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的地理教师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停留在书本上,忽视了学生的具体需求,采取枯燥式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有的地理教师把生活和地理教学脱离,没有注重到用生活中经验和知识来为地理教学提供服务;有的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方式,让地理教学缺乏色彩;有的地理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忽视了生活和学生的重要性,让对地理教学生活化没有多大意义;有的地理教师将部分地理实践知识省略,忽视了地理实践的重要性;有的地理教师上课不会与学生互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注重对学生生活的地理进行总结,不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探索解决问题等;有的地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主要以评价学生成绩为主,却忘记培养地理生活素养的重要性,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等;有的地理教师缺少职后培训,没有良好的地理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地理生活教学服务等。

2.2高中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受高考压力的影响,没有心思注重生活中的经验和地理知识的结合,一心思专进地理书本,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有的学生比较叛逆,不喜欢地理教师,就不爱学习地理知识,进而影响了地理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有的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学习热情,觉得地理逻辑性很强,无心学习等。

3.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3.1优化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水平。比如: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而将生活经验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地理生活化教学;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切实了解学生生活经验与地理知识的结合度有多少;加强地理教师的职后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有效地将地理知识与生活情境结合教学;加深地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认识到其重要性等。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师;地图

1引言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方便人们对空间认识的一种重要载体。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这是地理学科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教材,是地理学科的骨架。是学生汲取重要知识的源泉。它不仅是地理学科研究重要对象,也是学习和研究地理的手段,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和使用地图,可以获得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联系、地理原理和地理成因、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动态变化等信息。因此,研究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是一个重要课题。

2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作用

对于地图的重要性,相对于地理课本的文字而言,地图以其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更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理解。

地理知识方面,其主要来源,应从地图上获得。比如说:地理名称、景观等地理事实材料,是和地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地理的基础知识,在地图上看来是更加直观、生动和具体。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过程,受他们年龄特点、认识特点所影响,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内容,才能更有效的形成地理观念,进而理解更多的理性知识,如地理规律、成因、基本原理等。

2.1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阅读地图,首先应懂得地图中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即要先学会看图例。图例是对各种地理事物的形象的简化,图例的设置就是人们形象思维的结果。熟悉了图例,学生才会懂得地图中各种符号或颜色的意义。认识图例就体现了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有的地图比较简单,学生能很快地明白地图要说的主要意思。如“中国人口分布图”,先带领学生熟悉图中各种颜色代表的人口密度,然后让学生从整幅图上去观察东、西部人口密度的差异,从而得出东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的结论,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让学生阅读地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最密集的是哪些地方。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学习,学生就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这样由学生自己总结得来的知识,比起教师的讲解的效果要好的多。

2.2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的地图比较繁杂,图中有许多地理事物,这就需要教师先对这些事物进行分类处理,以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再向学生讲授。如“中国地形图”的判读,图中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还有丘陵、河流等。若教师不先分类,学生将无从下手。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看整幅地图的颜色,大体分为三种,从而知道我国地势分为三级。再借助立体的“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感知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如果不借助地图,而只是让学生凭空想象,他们将无法得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接着就是对各种地形区位置的认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各种地形的特征来分析它们所处的位置。如平原的海拔一般较低,根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让学生预测平原将出现在东部还是西部,再通过与地图进行比较发现,我国的平原在第三级阶梯。通过这种比较直接的推理和对照事实的比较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顺序,让学生对各个地形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如认识我国的四大盆地时,可以按照从北往南的顺序;而认识四大高原时可以按照从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由北往南的顺序。

2.3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当教师在告诉学生某些地理名词时,还可以讲述一些当地的地理特征,或者让学生通过一些照片、谚语去感受各个地形区的特征。经过多次强调,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有各类地形区位置的图像,以后在填图时就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在地图上认识各类地理事物都可以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顺序和方法,地图上的事物不是杂乱无章的,都是有一定的条理性的。可以通过逻辑思维过程,把这种条理性提取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这样,不但让学生找到了阅读地图的一种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有步骤、有条理地分析各类事物的能力。这一过程,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3初中地理教学中科学应用地图的建议

3.1讲授新课练读图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都会学生阅读地图。

首先,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图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地图。

其次,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最后,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并适时板书,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2课堂提问练用图

地理知识概括起来,一般都分属于四类知识,即名称概念、地理特征、分布与发展规律,成因与原理。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指图说明地理特征、基本原理,分析地理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这是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地理思维的重要途径。

3.3课外作业练填图

在学生的课外作业中,适当填绘一定数量的地图,是复习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重要环节,是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再现在图上,用以强化学生记忆的最有效办法。

4 结语

掌握地图是学好和运用地理知识的最重要手段。只要学生能做到经常读图、填图、用图、制图,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逐步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学习会变得轻松而有滋味。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思维能力;重要性;策略

作为高中教育阶段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地理教学涉及自然、社会与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时代性突出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地理体系,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比较广泛,而且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并且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地理要素又使得地理环境多种多样,一旦某种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也会受到影响,进而使得整体景观发生改变。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海洋环境与整体自然环境之间的差异、关联等,掌握地理知识。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地理教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地理特征的不同,其经济结构也有所不同,而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分析和研究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特点,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例如,在学习《城乡建设与生活》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城乡居住环境的差异,分析一下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以强化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地理学科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讲解理论知识,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思考地理问题,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学习《地方时》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地时区的时间,计算一下其他地区的时间,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1.借助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一定地理环境的形成,会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而在地理教材中,由于很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产生年代较早,与学生的生活时代有着很大的差距,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工具,比如地理模型、地理挂图和多媒体课件等,直观、具体地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一些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难以清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地球自转、公转,这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借助地球仪、多媒体技术等相关的演示仪器,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让学生清楚地观看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轨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2.利用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很多高中地理教师主要通过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解教材内容,使得学生厌倦、抵触地理教学活动,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合理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这句诗,提问学生:“为什么水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然后,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播放水循环的视频,让学生思考“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在三种水循环类型中,哪一种所参与的水量最多?”等问题,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地理概念的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围绕水资源的浪费和利用问题,调查一下家乡河流的水质情况以及生活中水资源的污染和利用情况,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解决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浪费的问题,使学生养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总而言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地理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进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策[J].新课程(下),2016,03:91.

[2]黄磊.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OL].学周刊,2016(30).

[3]梁荣清.也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5,10:90.

第8篇

关键词:比较法 高中地理教学 应用

比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认识和实践目的,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分析,以发现它们的异同,从中发现规律。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不同阶段中采用适当的比较法教学模式,组织师生互动的比较过程。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应用思路

比较法不仅是地理教学方法,也是地理的思维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在比较内容较多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比较。

1.从地理事物整体到部分的比较思路

在地理教学时,比较思路可以先从整体上把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再从地理事物的各个部分比较,沿着“宏观一微观”这一思路进行。让学生先看到“森林”再看到“树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路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思路。所以进行比较时也应该遵循这一思路。例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把亚洲和非洲的地理知识做比较,应先比较宏观的地理知识,如位置、面积、人口、经济等,再比较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等微观的知识。这样的思路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的知识结构,便于系统的掌握地理知识。

2.从地理因果关系的比较思路

逻辑性是地理学科生命线,在地理教学时我们不能脱离这条主线。根据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可以用正向思维或者逆向思维的思路进行比较。在地理比较时可以先比较地理成因,再比较地理结果;也可以从地理成因前先提到后果。比较时可以按正向思维思路即先因后果的思路,先比较位置、气候、土地等自然要素,然后再比较农业、工业等人类活动;也可以按逆向思维思路即先“结果”后“原因”的比较思路,先比较人类活动,然后根据人类活动逆推比较到自然要素。比较时应密切关注其中的逻辑性。一般来说地理比较从“原因”到“结果”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稍高,而从成果逆推到成因相对容易。这需要地理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选择。

3.从地理问题已知到未知的比较思路

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时可采用比较法,把已知与未知的相比,从而获得新知识。这种“铺地越”式的比较思维方法,是地理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的前提。这种比较思路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未知的知识,是己知知识的具体运用,是学生应用能力的表现。例如,学习一个国家的地形,假如我们己经掌握了中国的地形特点,运用知识结构把美国的地形知识与中国地形知识做比较,就可以得出美国地形的知识。这种思路要求学生需具备较强的演绎能力,在比较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做一定的引导。

二、比较法的应用,“比较法――讲解与接受教学”模式

“比较法――讲解与接受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领会比较法的一种教学模式。“讲解与接受”主要是针对比较法。适合这种比较模式的地理知识一般较系统,并能够较系统的训练学生的比较能力,此方法适用于比较法使用的起步阶段或者学生的比较能力相对弱的阶段。其具体的步骤为:

1.布置比较任务

此步骤可以先由教师用“复习导课”、“情趣导课”等形式,诱发学习的兴趣,唤起学习的愿望。然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目标、比较的内容。

2.传授比较方法

教师向学生传授比较法,讲解比较法在这节课中的意义,以及比较法在本节课中比较要素的选择、比较的思路、比较的原则等。使学生在理论层次上初步掌握比较法。

3.示范比较的过程

这是此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教师实施精心设计的比较内容。比较过程可借助地图等工具,采用列表等比较的方法进行比较。比较的思路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还较弱的时候比较思路“果”到“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时比较思路可以由“因”到“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维和实践老师所使用的方法。课程标准中“农业”这一章的标准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而“工业”这节的标准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由课程标准得要求可以看出“农业”这章的思路是由“果”到“因”即先说明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再说明形成条件,制定比较的总体思路可由“果”到“因”。“工业”这章有了 “农业”这章做了铺垫,思路应该有所提高,可由“因”到“果”,先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再说明发展特点”” 在这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调整。教师还应该配合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维,使学生不仅能接受新知识,还能掌握比较方法。

4.反馈比较成果

这是比较法教学成果的巩固阶段,教师应该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学生情况,设定不同的形式加以巩固,不仅巩固所学的知识,更应该巩固比较法的使用,以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地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情况,设置适量的练习题。练习题应要能够加强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并能检查教师的比较法教学完成的效果,并能及时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三、“比较法――讲解与接受教学”模式优势和应用范围

“比较法――讲解与接受教学”模式结合了比较法和我国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之“讲解与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并不完全属于“讲解与接受教学”模式,只有在传授比较法时是“讲解与接受教学模式”。例如:“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节中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的比较,是学生初次接触较系统的区域比较方法,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比较的思路也不够清晰,需要老师的指导。这种模式还适用于教学内容较多,教学任务较重的时候,例如:在地理复习课时,由于复习课的时间少课程的内容多,地理教师就可以用比较法。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增强地理知识的联系性,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升的其他思维能力。

总之,比较既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能力、一种过程。本文希望通过对该方法的列举,从而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借鉴,从而更好的提高整体的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 教学设计 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55

要做好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弄清楚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涵义是什么?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所谓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流程,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属性、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而通过有效设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促进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落实。所有一切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都可以作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一些时下流行的教育理论M行整理、归类,并分析如何运用每种理论来指导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一、 应用系统理论,整合地理教学因素

系统理论把教学设计也视为一个系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系统分析方法论。地理教学系统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运动系统。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教学系统则良性运行,教学效果才成倍增加。系统科学理论能为地理教学设计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能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一)整体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整体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运用整体原理指导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设计,要树立全局、整体观念,从地理教学目标制定,到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也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

(二)有序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有序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事物才能顺利发展。设计教学过程既要符合学生认知的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还要遵循学科内部逻辑的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教学规律的由地理现象到地理原理的顺序。例如,在讲“三圈环流”前,先回顾“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正向迁移。

(三)反馈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任何系统只有进行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只有注意教学中的反馈设计,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实行课堂教学方法和环节的及时调控,致使教学低效或无效。地理新课程下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提问、练习、判图、实验摸拟、制图绘图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反馈;通过设计研究学习、探究学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行“过程与方法”的反馈;通过学生协作能力、表达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馈。总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应体现反馈原理,将课堂反馈作为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来设计,通过反馈改进教学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二、广采学习理论,达成地理学与教的变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学者加德纳(H.Gard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系统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个体有着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一动觉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九种智能不同的组合方式,使得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只存在哪一方面聪明及怎样聪明问题,对学校教育而言,“学校里没有差生”。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地理新课改注重学生差异和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差异设计、教学评价差异设计、提问水平层次设计等提供现实指导。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广泛应用于各国课堂教学。其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情境”“认知”“协作”“学习环境”“信息资源”对学习的支撑作用。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递与灌输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信念等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倡导合作教学、交互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我们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尽量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另一方面采用真实或逼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再者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设计“协作学习”情境。例如,在地理事实性知识学习为主的教学中,设计在家乡亲历观察、调查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设计和捕捉现实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在地理原理学习中,设计和列举生活中的案例,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地理成因和规律“可视化”,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提高学生同化知识的能力。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R.Rogers),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关心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把教学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教师在“非指导性教学”中作为“促进者”,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它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习者尊严、价值,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交流学习体现自我实现。

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行赏识教育,“鼓励自信心,发现闪光点”,在教学关系上强调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这些理念都蕴涵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我们在进行新课程下地理教学设计时,要因时制宜地把课堂和自然还给学生,特别是针对不同地理知识属性和主题有选择性地设计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课堂教学方式。例如,设计“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讨论式教学,允许学生自由提问、讨论发表不同观点的见解,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维持某种有益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并接受W生的咨询,适当给予学生帮助。

三、融合地理教学理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地理教学理论既衍生于通识教学论,又注入了地理学科特性的新鲜血液,是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成为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教学设计吸收地理教学理论,能促进学生地理智慧成长。地理教学理论认为,突出人地关系、注重空间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人地关系既是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也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论、方法论。而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它包括:

(一)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即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和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

(三)“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设计研究探究方案的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地理教学设计应贯彻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和培养学生具有地理的核心能力,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种种表现、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深受以上三种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教学理论指导了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选用教学媒体的技术。地理新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只有建立在以上三大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2004。

[2]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11期。

[3]李家清: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创新,地理教学2004年第10期。

[4]川钟启泉,崔允廓: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10篇

一、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1.地理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参加地理教学活动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它是贯穿地理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不仅规定了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法,而且还控制着地理教学媒体的类型以及媒体出示的时机、方法与步骤。因此,地理教学目标对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每个单元、课时、课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通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来传输教学信息[1]。例如,对于认知类教学目标,选择挂图、图片、实物、标本、模型、投影、多媒体动画等媒体开展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情感类教学目标,选择表现手法多样、艺术性和感染力强的媒体,如录音、录像等,可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情感上的震撼力。

2.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地理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地理教学内容和地理教学媒体之间存在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地理教学内容是制约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重要因素。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广泛,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区别地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例如,自然地理多选择图片、实物、标本、模型、录像等;人文地理多选择挂图、录像等;区域地理则多采用挂图、景观图片教学。从知识属性看,地理名称、地理分布一般采用挂图;地理数据一般采用黑板、投影;地理景观一般采用图片、实物、标本、模型、录像等;地理演变则多采用动画,制作多媒体课件,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则多采用板书、板图、板画、挂图等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

3.学生特点

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基本特征是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发展上有很大区别。从学习积极性方面看,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上都有区别。从认知结构上看,初中生的观察能力较差,缺乏从整体上观察、从细微处观察的意识,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较为精确而深刻,注意力比较趋于稳定而持久,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想象更加丰富、合乎理性[2]。而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结构关系密切,如图1所示[3]。可以看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地理信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地理教学媒体与地理教学内容是否统一,地理教学媒体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相容,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一致。统一性、相容性、一致性越好,图1中的重合部分就越大,意味着有效信息量就越大。

因此,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对于初中生可以较多地使用投影、电影、电视和录像。投影片要形象生动,重点突出,色彩鲜艳,能活动的地方力求活动,每节课使用的片数不宜太多,要对片中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使用电影、电视和录像,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对于高中生,选用的教学媒体种类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可增加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增加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放在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规律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延长。

4.地理教师特点

每个地理教师在媒体的使用上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不擅长的媒体,在选择媒体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声音柔美、极富感染力,他就可以多采用语言讲述,绘声绘色;有的地理教师美术功底好,可以多选用板图、板画、投影等辅助教学;有的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在学校设备齐全的条件下,他就可以选择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如果一名地理教师同时具备上述能力,那么他在进行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上就具有更大的空间。因此,地理教师在选择地理教学媒体时,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己驾驭地理教学媒体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自己,以适应现代媒体对教师的要求。

5.地理教学媒体特性

地理教学媒体自身特性包括技术特性和专业教学特性两个方面。地理教学媒体技术特性包括呈现力、重现力、传播力、受控性与参与性五个方面。仅考虑呈现力方面,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的呈现力要强于其他地理教学媒体,而全面考虑呈现力、重现力、传播力、受控性与参与性因素,幻灯、投影、录音与录像的技术特性较强,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则是最具有优势的媒体。

地理教学媒体的专业教学特性是指教学媒体传递、处理不同内容的教学信息的能力。不同的教学媒体,传递、处理某一教学内容的能力是不同的。黑板适合文字教学,录音适合语言教学,幻灯、投影与录像适合图像教学,计算机多媒体则适合动画教学。综合比较各种地理教学媒体的专业教学特性,可以看出,一般来说,技术特性好的教学媒体,对各种教学内容的功效都比较高,如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即是如此。但也有例外,录音的技术特性虽好,却很难表现地理景观、地理分布以及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它的地理教学特性比较差,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得比较少。

正确认识各种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势与缺陷,是地理教师有效选择媒体的前提条件。

6.地理教学环境

地理教学环境对地理教学媒体的选用有重要影响。根据信息传递方式,地理教学环境分为传统地理教学环境、电化地理教学环境、多媒体地理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地理教学环境。不同的环境为选择相应的媒体提供了可能。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当地的教学环境,考虑到所选用的媒体是否是唾手可得,或通过简单的准备即可利用,而不应考虑那些在学校与教学环境中无法准备与实现的媒体。

二、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在选用地理教学媒体时,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选一些媒体,因为运用多种媒体比只用一种媒体效果好。

从媒体本身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媒体优势互补,进行媒体组合教学。关于教学媒体功能的研究表明:没有万能的教学媒体,所有的媒体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没有一种媒体能永远优于其他媒体,也没有哪一种媒体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时,某一种媒体的短处可能恰恰是另一种媒体的长处[4]。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就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如视觉型媒体能使学生眼见其形,但不能耳闻其声;而听觉型媒体则相反,只能使学生耳闻其声,不能眼见其形,如果选择两者,在课堂上结合使用,不仅各显其能,而且能够收到声形并茂和相得益彰的效果。

从教学信息论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加大教学信息容量和提高课堂效率。多样性原则要求既要选择传统媒体,又要选择现代媒体,特别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多选择现代媒体。因为现代地理教学媒体具有传递信息快,单位时间内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达到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可能的结果。据教育统计材料,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比一般教学媒体增加20%~30%的教学内容,所学得的材料分量比传统教学方式增加一倍,且可使考试中的错误减少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因此,要高效率地传递大量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应多选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从学习的生理机制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对记忆的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无论是记忆的速度还是记忆的质量远远大于单一感官的记忆。拿记忆后保持的比率来说,单用视觉,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的比率为70%,三天后为40%;单用听觉,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的比率为60%,三天后为15%;而视听并用记忆比率达到90%,三天后仍为75%,远远大于只看只听。课堂选用多种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就有多种渠道,分别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当不同的感官接受的信息内容相互关联时,就会深化对知识的感知程度,达到强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适度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多地采用一些教学媒体,但这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并不是说媒体选得越多越好,因为尽管多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量一定比只有一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量要大,但信息量大了,还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媒体再多也没有用。因此媒体的选择还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即一堂课使用的媒体不宜太多,应有一定数量的限制。一堂课用多少种媒体好呢?有人研究了课堂教学,认为不算常规教学媒体,仅选择现代教学媒体,以两、三种为好,这样既能从不同方面理解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发现,如果选择四五种以上的教学媒体,教学效果就不好了[5]。

3.经济性原则

美国大众传播学家施拉姆曾说过:“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的功能一样,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选择媒体,除了看使用效果外,还要看何种媒体花钱少、时间省、成本低,即要遵循经济性原则。一般来说,常规教学媒体的价格低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价格。在所有的教学媒体中,印刷品和黑板的价格最低,标本、模型、录音的价格较低,幻灯、投影、电视的价格中等,电影和录像的价格较高,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价格最高。前面说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选用现代教学媒体,但并不是说要一味地追求“带电作业”,不是选用媒体越高档越好,而是要看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本来用黑板就能展示的板书,用挂图、图片就能说明问题的教学内容,却制成了昂贵的幻灯片、投影片;本来用幻灯片、投影片就能显示的例题或习题,却制成了高档的多媒体课件;本来可以直接用实物或模型演示的实验,却制成了高价的录像带,这样既浪费材料、人力,又浪费教学时间。可见,选择教学媒体应该考虑低成本、高效能。

4.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把选用教学媒体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各方面的因素,协调教学媒体与教学其他方面的关系,使教学媒体的功效服从于整体教学设计,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最优化原则可以说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实施这一原则的关键是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首先,要充分认识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及其发挥积极作用的主客观条件。其次,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构成与水平层次;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类型、层次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及其教学意义;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知识存量、初始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格;认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室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以实现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赫兴无.浅谈中学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

[3] 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11篇

地理教学 学科信息 新理念 新思维

课程与考试改革情势下,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本体性知识,追求实用性活动,必须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地理教学对象进行再认与重识,在“课改”与“考改”共进的情况下,宏观创新与微观创意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深刻地影响地理教学的目标、方法、过程与结果,进而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新常态”。

一、因材施教,突出“文本”与“人本”意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拥有自然环境、人文活动和区域发展三大知识板块;地理也是一门基础性深厚的学科,具有必修和选修两种学习要求。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要依据课标要求,尊重课程特点,设计具有不同知识属性、不同结构特征和不同学习要求的教学内容,使地理教学既可以体现学科的整体特点,又能够反映知识的个性特征。如果地理教学是一盘棋,便是教师精心设计、师生精彩对弈和学生精细咀嚼的完整过程。

1.建立时空概念,用“模式”统领学习过程

区域地理教学是学生认知地理世界的起点与终点,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时间性。首先,要选择学习视角,探究知识本源。视角是开启区域地理之门的钥匙,也是认识区域环境状态和发展变化的基础。因为眼中无物,心中无数,学习会是“雾里看花”;物无归属,心有旁骛,学习则是“水中望月”。其次,要确定结构方式,建立逻辑关系。“建模”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活动,应该找到立足点,延展思维线。最后,要确定研究方法,形成认识规律。模式要有方向感,为学生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提供服务;模式也要有综合性,为学生观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高中地理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结构(由繁到简)和解构(由简到繁)意识,并在学习实践中形成习惯。(见图1)

2.彰显要素特质,用案例破解学习难题

系统地理教学是认识地理规律的节点和关键,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和逻辑性。教学过程中要确定学习主题,选择相关案例,进行多角度分析,如时间与空间、事物与现象、原理与规律、因素与要素等,诸如此类,以理论证实,用案例说理,会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如研究一个区域的开发利用,须结合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优势、经济与社会差异、现实与发展潜力等加以分析论证,并在此过程中明确案例的建制方式和解析思路。(见图2)

3.和谐人地关系,用问题激发学习情趣

专题地理教学是通达地理思想、掌握地理方法和规范地理行为的依据与参照,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反思性。此类内容在基本知识的教学中均有所涉及,但都是以单一的现象、要素、问题呈现的,而专题性地理为学生提供了整体思维的范本。学习过程中要明确课题涵盖的问题,知道学什么;准确理解课标内容的含义,知道怎么学;引入与之相关的新信息,知道如何联系实际。要清楚宏观结构,理顺知识线索,明确人地关系,瞄准核心问题,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把“思想”和“行动”也纳入教学内容,成为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观”建设才能到更好的体现。

二、因势利导,促成“融通”与“变通”习惯

高考地理试题是评测学生能力的价值指标,也是撬动地理教学的有效杠杆。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灵活性与前瞻性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材料、新问题、新视角和新形式也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需要师生更新思想,转变思维,调整思路,以期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见图3)。

资料:《三国志・诸葛亮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

探讨:①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 ②荆州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

1.占领高地,拓展视野

教材提供知识的原点,试题考查知识的外延,因此,吃透课本与关注课外同等重要。譬如现行地理教材中关于“水系特点与水文现象”的内容很少,但高考试题与其相关联的知识却很多。诸如位置与环流的关系、地形与降水的关系、降水与径流的关系、径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这些因果关系和逻辑层次,教材中并未有系统的表述,需要学生自我建构。由此可知,教材的文本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础,但一般不会是试题的常用素材和答案的直接来源,题目的大部分信息(包括答案),都在其他多种媒介(如专业书籍、网络信息等)之中。所以,教学中既要进行课本知识的整合,又要关注课外信息的摄入。

2.攻其一点,“乐得”其余

区域环境看整体,区际联系讲差异。受试题难度和长度的限制,高考地理试题所示信息是有限的,从图文资料和问题设置来看,一般具有两个明确的观察点,即内部环境与外部联系。根据区域地理事象的分布,可以分析区域环境要素和发展状况的优劣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区域空间结构特点,可以说明区际差异和地缘环境的重要性。扩大视域,拓宽思域,延展求知域,是地理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3.立足课本,通透已知

素材接近课本,答案就在其中。近年来,特别是新课标高考试题给地理教学很多有益的启示,教材中的“阅读”部分,是重要的知识载体和试题背景,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有概念性阅读,注重理解性知识;有引导性阅读,梳理思维路径;有事实性阅读,强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果说正文是地理教材的“心脏”,那么,阅读和活动就是地理教材的“翅膀”,没有前者,文本就没有思想,缺乏后者,学习就难以飞翔。

4.巧妙联系,通古鉴今

历史是一种文化载体,历史也是一面科学明镜,让历史照进现实是高考地理试题选材和置疑的重要方式,当然也是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增强地理文化韵味、反思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如古代的“农耕文化”就具有明显的地理教育价值,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耕种;织麻为布,制作衣裳;作陶为器,冶制斤斧;台榭而居,安居乐业”便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今天的“中部崛起”也隐含着丰富的地理教育意义,中部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文化高地”,却形成了现实的“经济洼地”,从中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区域文化和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两则资料告诉我们,地理教学既要关注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也要关注现实的环境与发展状态。

三、集合多元,强化“据实”与“据理”结合

教学元素是创新地理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构建地理教学生态的基石。集合多个教学元素,主要是为了协调三重关系,树立课程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1.从设计角度确立课标、考纲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课标是“底线”,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学生平均水平的基础上设置的,它是地理教学的“起点”;考纲是“高端”,是对教学的较高要求,是为选拔人才而制定的,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教材是“基本盘”,没有教材,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范本的研究。教学可以超标(因为课程标准是有弹性的),但不可以超纲(因为考试大纲是有信度的),教材给予师生的是工具性知识,必须有适度的延伸和拓展。总之,教学设计越柔软,教学过程的可塑性就越大。

表2 备课遵循的三大素材(以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

人文发展为例)

2.从功能角度协调内容、形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就高中文科学生而言,一般要经历三个学段,即高一年级的学科启蒙期、高二年级的知识积累期和高三年级的能力升华期。由于不同学段内容设置不同,知识的呈现形式与结构方式也各不相同。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是要圈定学科内容,区域、必修、选修内容独立呈现,但要注意知识的相互交叉;二是要呈现表达形式,有核心知识描述、优化材料阅读、因地制宜分析等;三是要有独立的认知结构,任一教学内容即使非成“体系”,但也可以作“案例”。此外,教材各部分都是重要的教学素材,当基本知识、有效信息与开放性问题有机结合的时候,新的知识体系便已生成。

3.从环境角度强化方法、过程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这里涉及到教学评价的问题,包括教师的自我感觉、学生的反馈信息和考试的量化标准,其中学生的反馈信息更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自我欣赏,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示在教学之中,但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发展要求。考试评价看似可以量化,但也存在某种偶然性,或具有功利色彩。所以,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实施教学,让学生体会完整的教学过程,感受不同环节给予的温馨启示,享受参与活动的快乐,收获自我发展与良性互动的成果。

图5 教学评价的三种方式

四、直击问题,塑造“思域”与“思向”抓手

受学科特点的限制和原有基础的影响,地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学科教学自带的,而是由于师生认知局限、理念误读、实践偏差导致的。但是,纠结问题没有出路,破解问题才是道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体察,用心思考,正视趋势,透析问题,指出措施,形成地理学习新思维。

1.“事实”与“事理”链接

地理学科就像一个生命体,有皮有骨、有血有肉。区域地理主要是解决“皮毛”问题,即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系统地理主要是解决“骨血”问题,即地理原理的科学推理和实际应用,因为无骨不立,无血难续。事实与事理的有机结合,成就了地理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尽情享受。此举对高三地理教学显得尤为突出。

2.“立题”与“立意”结合

教学过程要求基础与能力兼顾。立题需要基础,源于细微,成于博大,是记忆力和意志力的综合;立意彰显能力,起于思考,终于创新,是判断力和执行力的综合。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清楚,外化的知识只是表面的形体,内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生产力。

3.“方式”与“方法”贯通

正确认识品读与研习的关系,根据教学内容寻求最佳途径。品读是学生的生命之源,日常得以进步;研习是学生的希望之本,阶段得以升华。二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学习体验。品读很重要,它是地理知识摄入的第一个窗口,但极易被学生所忽视。品读过程中,要找准视点,熟悉全貌,活络文脉,欣赏图像,会得到一个有机的知识整体,渐次深入,有利于知识的累积与融通。研习是知识升华的重要方式,却常常被无序的乱象所迷惑。如果以作业论,就是要解决“量”与“质”的问题。面对时下的教育形势,“量”的取舍依然决定着所谓的教学成败。我们经常用热情关照学生,却少了些许良心的体恤,形成了教师盲目要求、学生无心眷顾的恶性循环。

4.“主导”与“主体”协调

第12篇

摘 要:现阶段新编的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出现了很多图表,在地理课本中有大量的景观图、气压带、风带变化图等。很多地理知识也是从分析图表中的知识获得的。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图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准确阅读图表的能力,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图表教学;图示讲解;信息迁移;有效课堂

一、图示讲解方法

在为学生讲解比较复杂的地理知识时,为了讲解得更加清楚,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穿插图表的方法讲解。比如,在教学生“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地理知识时,先给学生讲明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主要原因是由夏季风的进退引起的,且锋面雨主要的降水类型,然后立即向学生展示出“锋面雨示意图”,详细为学生分析锋面雨的含义及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阅读我国东部地区5月份雨带分布图、6月份雨带分布图、7-8月份雨带分布图以及9月份雨带分布图等,在读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文字叙述内容说明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进退规律。这样一来,教师就把锋面雨的相关概念、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讲清楚了,同时学生也可以很清楚、系统地掌握东部地区雨带迁移的相关

知识。

二、信息迁移方法

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读活图表,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蕴含在地理图表中的各种基本原理,把地理地图册、教材中的插图以及教材文字等各种不同的地理知识合理迁移到填充图中。在迁移这些地理知识信息时,使学生可以深入地判别、分析综合、概括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读图所得的信息分析我国工业带布局的特点以及原因,结合着前面所学的人口迁移特点、原因等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就把学习的所有地理知识都能够体现在一张地图中,让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学生记得牢,也学得好。最后,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图表时,应该深入挖掘出和所要讲解地图相关的各种地理知识、前后相互联系,对比分析,尽可能地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适时引导学生把所学习的零散地理知识和所学习的地图知识联系,让所学习的零散地理知识成为地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图表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地理图表都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充分合理利用地理图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