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业的管理体制

旅游业的管理体制

时间:2023-08-03 17:2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业的管理体制

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实践

一、旅游管理的定义与其必要性

所谓旅游管理,指的就是从事旅游业的管理者运用其管理的各种职能,目的是为了向旅游者所进行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并且保证服务质量,对旅游业所进行的有计划、有指挥、有组织的调节与监督活动,其中包括旅游业的部门、人、财、物、地区等。旅游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是具有外部协调作用的,在国民经济中,旅游业是一门独立的行业,旅游业也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旅游管理能够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需要,与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密切相关。第二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的内部协调作用,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其内部的各个部门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管理提供最基本的保证。第三方面体现在旅游业的需要,旅游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它从不同的方面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更具有对外开放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一些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缺乏后续的法律法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后续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上,造成了约束力减小。旅游行业发展的步伐较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法律法规中涉及的侧重点不一样,对游客以及一些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我国的旅游管理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利与手段。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部门创办了一系列的服务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产权等都归属于不同的投资部门,这样各自为政,彼此跌价竞争,导致了旅游行业内部的混乱,失去平衡与控制。

(三)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失衡

旅游商品能够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很大的利润,但是在生产销售上并不协调,产品品种不新颖,老化单调。旅游交通更是一个难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健全旅游管理体制的法规体系

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有关法律法规要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不能出现法律漏洞,增强约束力,对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增加合理的、科学的法规法律,做到平衡处理,不偏不倚,只有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保护人们以及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考虑相关者利益

在旅游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到管理者以及游客还有当地人们的一些利益。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会给居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打扰人们的生活,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在对旅游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将相关者的利益考虑进去。

(三)加强旅游管理的监督力度

要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监督体系,对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这个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业所经营的项目进行监督,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干扰旅游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者要定期上报旅游业的经营规划。另一方面是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国家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管理,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危害社会的秩序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

(四)加强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是行业管理。我们所要制定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老套的守旧的旅游管理体制应该被淘汰,不仅不适应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守旧的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行业管理是要对企业进行分类的,依据的是企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以及劳务的不同特征,然后通过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归纳管理。这样,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如果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都应该统归于旅游局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行业的改革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第二个方面就是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最后就是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四、结语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型的行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与来源的重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管理体制也面临着重要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建立。面对这些制约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有力的措施与对策,使得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彻底、更完善。能够让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从而加强我国的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1] 徐嵩岭.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兼评“四权分离与制衡”主张[J].旅游学刊,2003(4) .

[2] 吴耀宇.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4.

[3] 胡北明.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改革[D].四川大学,2006.

[4] 张晓.加强规制——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与利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曲颖.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研究评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5).

第2篇

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一些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缺乏后续的法律法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后续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上,造成了约束力减小。旅游行业发展的步伐较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法律法规中涉及的侧重点不一样,对游客以及一些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我国的旅游管理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利与手段。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部门创办了一系列的服务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产权等都归属于不同的投资部门,这样各自为政,彼此跌价竞争,导致了旅游行业内部的混乱,失去平衡与控制。(三)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失衡旅游商品能够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很大的利润,但是在生产销售上并不协调,产品品种不新颖,老化单调。旅游交通更是一个难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健全旅游管理体制的法规体系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有关法律法规要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不能出现法律漏洞,增强约束力,对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增加合理的、科学的法规法律,做到平衡处理,不偏不倚,只有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保护人们以及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考虑相关者利益在旅游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到管理者以及游客还有当地人们的一些利益。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会给居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打扰人们的生活,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在对旅游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将相关者的利益考虑进去。(三)加强旅游管理的监督力度要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监督体系,对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这个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业所经营的项目进行监督,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干扰旅游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者要定期上报旅游业的经营规划。另一方面是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国家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管理,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危害社会的秩序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四)加强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是行业管理。我们所要制定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老套的守旧的旅游管理体制应该被淘汰,不仅不适应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守旧的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行业管理是要对企业进行分类的,依据的是企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以及劳务的不同特征,然后通过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归纳管理。这样,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如果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都应该统归于旅游局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行业的改革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第二个方面就是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最后就是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三、结语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型的行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与来源的重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管理体制也面临着重要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建立。面对这些制约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有力的措施与对策,使得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彻底、更完善。能够让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从而加强我国的国民经济。

第3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旅游产业;政府部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67

[中图分类号] F5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27- 02

0 引 言

目前,旅游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面临转型,因此,只有认真对当前存在于旅游管理中的问题与弊端进行客观分析,才能够让旅游业重服务数量和经济指标、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管理现状发生转变。在新时期,旅游产业应将社会责任和服务质量作为未来一个时期内部管理的重点,积极探索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模式优化的新路径,使我国的旅游产业在社会效益和公益性质的原则下,通过内部控制的改革,使其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使旅游业从业人员以更积极、更专业的态度工作,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为实现“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同时为其他产业提供有力的借鉴与参考,以期得到共同提高,内部管理更加完善。

1 当前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的主要特征

1.1 管理体制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旅游业管理体制大多沿用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是管理体制混乱,上下级之间仅依赖利益挂钩,如旅行社和导游,两者之间难以相互影响,难以形成管理实体,导致近年来影响旅游业公共形象的事件屡有发生;二是管理内容不够具体,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管理标准不论是在内容上、思想上,还是在运作形式上都过于保守,在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上过于局限,导致旅游管理模式名存实亡。严格来说,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必须要有自己的侧重点,否则就会造成体制的混乱,导致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在实践中,由于管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的比较简单,大多旅游行业把管理只当作一种形式,未能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体系,职工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造成职工与组织之间发生偏离,职工的工作效率难以提高。

1.2 缺乏清晰的管理主体

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旅游业在我国属于后发性产业。改革开放前旅游业创效在GDP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而时至2013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9.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3.1%,仅国内直接就业人数就超过了1 350万人。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我国旅游业长期受到营业资质和旅游资源等因素影响,行业内部良莠不齐,难以形成有效监管;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交叉管理现象较为严重,涉及宗教、建设、林业、文化等多个职能部门,缺乏清晰的管理主体,导致旅游业长期在利益夹缝中寻求发展。

2 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的主要对策

2.1 优化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旅游业内部控制

要解决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从多方位入手,制定完善的解决对策,优化旅游管理体制,同时从多元化视角促进管理体制的运行效能。首先,旅行社等企业应考虑当前的管理体制是否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制定各项政策、发展战略和制度等方面是否融合了人文关怀,是否与国家颁发的相关政策所倡导的步调保持一致,以及是否能够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其次,从现行旅游管理体制这一大方向来看,职能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从业人员之间缺乏真正的管理行为,尤其是后者,导游在工作实践中的言行往往与旅行社规定的制度相背离,工作质量完全依赖导游的职业道德。因此,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监督是当务之急。在实践中,旅游业应建立统一、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在这一框架下,结合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行为、态度、价值观和工作动力源投入一定的管理力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修订绩效考核制度,制定教育培训方案,力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此外,在不断总结管理经验、加强内部建设的同时,旅游业还需要对我国当前的产业现状、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向展开全面调研,总结数据并制定新的管理方案,打造新的管理运行体制,并设置专业的岗位加以维护,从而让体制运行更流畅,实现效益产出最大化。

2.2 明确管理主体,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管力度

严格来说,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不仅需要产业自身的不断完善,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产业的管理。针对当前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的现状。首先,政府部门需要理顺内部结构,明确管理职责。政府可组建由领导班子成员主管,宗教、物价、建设、林业、文化等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协助的管理团队,以《旅游法》为依据,对旅游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和决策,赋予旅游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可调控的属性,从而规范旅游市场,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政府职能部门需要结合辖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况,在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标准和执行制度,从而实现提升旅游产业管理力度的目的。最后,政府部门在加大对旅游业管理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鼓励、督促、倡导等举措,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从而构建以旅游市场为主导、政府职能部门调控、旅游协会或其他民间组织补充的管理局面,确保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3 结 语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巨大的资源开发潜力。在这样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不仅仅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更重要的,旅游业是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因此,加强旅游管理,规范我国的旅游市场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以后我国社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江爽.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及其对策[J].科技创业家,2012(23).

[2]田婧彤.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及其对策[J].南风,2014(33).

[3]杨柳.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研究及其对策[J].华章,2014(26).

第4篇

摘要: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重要性、问题、对策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为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探讨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2、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

第5篇

【关键词】出境;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全面进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于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加。处于该种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逐步扩大,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部分。为更好促进国家旅游经济,促进对外交流,更好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出境旅游已成为人们旅游的热门。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旅游从业经验,主要分析我国出境旅游管理的体制改革问题。

1.旅游管理作用分析

旅游管理,是对旅游产业经营活动的组织和协调,确保旅游业协调发展,通过制定合理制度、政策,规范行业经营行为,利用好方法管理资源,推动区域文化传播,实现行业、区域的交流,为旅游者提供更好服务。出境旅游管理也是如此,出境旅游管理是帮助国人更好认识、理解国外的旅游活动和社会元素,让出境旅游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继而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和谐发展。通过旅游管理,利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管理出境旅游产业,确保出境旅游产业的合理竞争,实现利益最大化,为国家创造更多外汇收入。

2.出境旅游管理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构建科学、完善的出境旅游管理机制,能够更好完善国内外文化交流,增加外汇收入。利用我国地质、民族、历史等旅游资源,做到合理筹划,不断完善出境旅游管理,能够获得更多外汇。利用合理旅游管理,可以引导合理消费,实现资金回笼。推动餐饮、旅馆、交通、园林等产业发展,促使这些部门不断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因旅游业促进了诸多行业发展,增加了社会就业几率,促进旅游管理稳定。同时,出境旅游作为一个投资较大,但见效快的产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项目。我国诸多旅行社开设了境外旅游服务,开发时间较短,但很快发展起来,出境游客数量日益增多。因此,合理出境旅游管理非常重要。

3.我国出境旅游管理的体制问题分析

首先,管理机制完善。现阶段,我国出境旅游管理机构尚不健全,管理人才缺乏,出境旅游产业缺乏有力管理和监督,各旅游协会、旅行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并未发挥应有作用。对于当地政府而言,必须参与出境旅游产业的规划管理,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构建健全管理机制,引入民间旅游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建议职能,方可促进出境旅游产业发展。其次,出境旅游管理和政府要求不协调。现阶段,对于我国出境旅游的行政政策,一味注重出境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旅游的社会效益,或在国外不注重生态效益、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国人形象。同时,过度重视国外旅游,吸引游客走出国门,走出国门固然值得鼓励,但国内旅游也应重视。对于长远科学、合理的国内旅游利益不顾。同时,对于各旅游协会、旅行社和各行业,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状态,没有明确管理机制,政府和出境旅游管理脱节,旅游业自成一家,缺乏统一规划、统筹、约束和沟通,破坏了出境旅游资源,政府管理职责缺失,必定会严重影响出境旅游也发展。第三,出境旅游管理缺乏先进理念。针对某些旅游社而言,只注重出境旅游的经济效益,对出境旅游管理,缺乏合理规划、统筹,缺乏先进境外旅游管理经验,服务意识不高,尚未形成出境旅游管理体系。

4.我国出境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提高,旅游是人们精神享受、休闲的最佳选择。因此,旅游市场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也应提高,方可促进旅游业发展,出境旅游也是如此。服务质量,主要是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通过自身出境旅游资源,提升服务质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促进出境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出境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创新出境旅游管理体制。在出境旅游管理中,做到以游客为中心,建立令游客满意、舒服的现代服务体系,在境外旅游中,游客能够玩的开心、舒心,能够留下美好回忆,能够在走出国外之外拓展视野。健全出境旅游管理体系,可增加旅游收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政府民生改善创造更多机会。同时,在境外旅游时,让游客享受到热情良好服务,感受国外文化和特色产品,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保证游客权益。其次,政府主导、政策扶植,是我国出境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在政府调控、扶持过程中,不能违背出境旅游市场原则。旅游市场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调控促进,需要不断暴露市场的发展问题,再不断完善、健全,对于各领域竞争,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创造合理、公平的出境旅游竞争环境。第三,旅游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职能。针对出境旅游管理,旅游管理部门不包揽所有出境旅游的职能。因此,需明确旅游部门协调和监督职能,体制完善、创新,需依靠制度完善和人员素质提升,依靠机构设置合理化。因此,对于旅游管理部门而言,应该做到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打破阻碍出境旅游产业发展的旧制度,只有不断探索和勇于改革,才能不断完善出境旅游的管理体制。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产业之一,出境旅游对拉动国民经济,促进文化交流,拓展国民视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出境旅游层次、规模不断发展,我国出境旅游管理层次、水平,还能基本满足游客的游乐需求,但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我们不断分析问题,敢于创新出境旅游管理体制,加强出境旅游的监督、管理,方可促进出境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家成.试论我国出境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问题[J].旅游学刊,2000,03:13-18.

[2]苏振.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1.

第6篇

一、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之中发展旅游业并对其实施管理存在很多的益处,令管理工作的落实更加方便以及规范。现今,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信息化,已经进入发展的新时代。为此,应将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社会进行结合,进而更好服务于社会。在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之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是却也进入了瓶颈期,制约了旅游业实现持续性发展。因而,要对旅游管理实施信息化新发展的完善措施,促进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旅游强国的构建提供了相应保障。

二、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意义

旅游管理实现信息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尤其实在全球性发展之下,国内也逐渐壮大了自身旅游行业。实施信息化的管理能够促进社会旅游的众多发展,形成有持续性发展的旅游产业。与此同时,还拓展了自身领域市场,相较于其它的行业,它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以及不可控制性,社会的信息化最大化拓展者旅游行业的市场。例如:桂林山水、九寨沟等风景就是运用信息化的技术进行传播以及处理令很多游客知晓,进而实现了各产业在市场中的增值目标,也给旅游行业带去了较多可观效益。

三、信息化社会中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发展

(一)科学处理分工问题

国内旅游管理相关体制目前在其地方旅游局中存在较多的分权问题,致使国家很难实施旅游战略难。从全球旅游管理相关体制执行效果看,在政的府主导之下,适度的集权、分权实施实现高效管理的重要原则。旅游业在进行宏观决策、管理、调控权限之时,应该将其集中至中央,并由国家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实施统一式管理。若进行地方区域经济决策、管理、调控权限等时,应该将其管理工作下放至地方,并由其地方政府进行自由支配。若市场进行自调之时,应将管理工作下放至相关企业、中央以及地方等,进行科学合分工和共同参与至相关管理决策中。

(二)专业管理与整体调整关系

较多各部门实施专业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之上和发展旅游、统筹安排等要求间相互矛盾。尤其是伴随国内逐渐提升了行政管理的水平,也强化了旅游业发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不断积累着旅游经验,有较好条件把专业、宏观行政等管理进行综合,进而探寻出适于划分部门职权的新管理模式。因此,要明确专业管理、整体调整间的关系。注重对综合市场的协调,从中构建出具有多元化的管理主体。

(三)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由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重要的产业就是旅游业,故创新管理体制务必要依照市场规律、旅游业实现自身发展相关规律去实现。换句话说,将市场作为导向,并充分发挥出市场在其旅游管理之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配置旅游资源的基本作用,以及在市场经济之中实现的效益。在持续性发展道路中,不仅要重点推展其旅游业,还要处理好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保护的基础关系。只有进行适度开发和合理保护,才能确保旅游业实现持续性发展。由国际惯例发展的旅游业应在跨地区、跨国界社会背景之下实现,依照国际标准以及其他行事规则去培育和发展旅游市场。

(四)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

在旅游管理之中务必要确保公众在管理中主体的地位。

1、公众是管理主体应该在行使事前就对各级相应管理部门所指定的发展规划以及战略作出决策,针对出现的新制度或政策等提出意见或是建议等,在事中对其所有政策及制度等执行予以监督,在事后对执行作出评估用于决策等。

2、针对公众参与而言不能露在表面上,仅此是对其意见进行表达而已,实际上是对决策和执行以及监督的一种实质性、有效性参与。

3、将参与方式分为制度化和政府化,前者包含诉讼和,后者则是公众借助多种手段去提供服务,多以志愿者形式存在。而政府则通过开展一些咨询或是走访等具有公共性的调查或是活动方式实现,在群众意见之下作出公正的评价,以便及时进行改革与完善。

第7篇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精神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旅游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创造的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旅游管理体制却未能与时俱进,产生了许多问题,并已对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了保证我国旅游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积极建立新型的旅游管理体制,实现政府对旅游业管理的创新,从而为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我国政府旅游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政府干预旅游管理的必要性

(1)旅游产品的公共性。首先,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包括无形的服务。体现在旅游市场上,最主要的产品形态则是旅游线路,旅游线路并非是一种实体产品,而是一种信息资源,用来向旅游消费者展示其产品及服务。例如,旅游交易会就属于对旅游信息形态的说明,可使用旅游地图片、文字介绍等多种形式。这种信息资源,无法流动,体现了旅游产品的公共性。其次,在某种程度上说,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社会形态。从本质上说,旅游产品的来源与旅游地的市场开发密不可分,但这并不影响其社会形态的属性。[1]从资产归属上看,旅游产品既不可为私人所有,也不能将其归到所在的旅游企业的名下,换句话说,旅游产品应是国家的所有物,但同时又可交由其他组织或个人来开发利用,从中体现其公共性。

(2)旅游产品具有跨区域性。由于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跨区域性,而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的关联极为紧密,因而也使得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跨区域性。旅游资源在存在方式上较为分散而自由,往往并非集中分布于具体的行政区域,而是可以跨越行政区域的限制,灵活分布。[2]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发利用,就需要政府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能够得到协调,避免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冲突,力求实现旅游市场的统一运作,不仅有利于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实现经济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旅游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旅游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旅游企业之间的不对称性,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群体之间的不对称性。在信息不对称性的作用下,使得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对于旅游消费群体来说,旅游资源所在地具有陌生性,消费者仅能通过媒体来间接体验旅游资源的特征,这与旅游企业相比,信息量明显不足。同时,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旅游者不会为获得直接体验而直接对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因此,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关于旅游目的地及旅游资源方面的信息,旅游者就会选择通过旅游企业的宣传来了解。然而,如果旅游企业进行价格竞争,以价格低廉来吸引消费,旅游者就无法准确判断出产品的真实情况,从而对产品价值更高的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三、完善我国政府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的途径

(一)制定并完善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

首先,在对旅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时,应当正确认识法律约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其次,在当前法律体系环境下,政府部门应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掌握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以法律对旅游管理队伍进行规范维护依法管理的稳定性。再次,旅游法制体系的建设中,应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以监督机制形成对政府权力的制衡,通过监督网络,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使旅游管理公务得以公开化、透明化,使政府权力得到社会民众的监督。最后,对于旅游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来说,应积极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理论内容,在经营业务中自觉遵守法律规定,约束自身的经营行为,对于旅游消费群体来说,也应重视法律的重要性,以法律武装头脑,树立起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3]

(二)培育我国公民的公共理性

在旅游管理机制的建设过程中,社会民众不应置身事外,被动接受管理及服务,而是应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旅游事务的管理,对管理政策的制定进行了解和监督,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地评估。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加强与民众间的沟通交流,为民众参与旅游管理体制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打造政府与民众间的互动平台,增加旅游管理信息共享渠道,扩大公民权利。同时,也应注重公民的思想素质建设,提高民众的公共理性,使民众具备良好的理性判断能力,对当前政策走向有基本的了解,应加强对民众观念的引导,摒弃偏激片面的看法,这样才能为民众参与旅游管理建设提供前提和基础。[4]因此,正确公民意识的培养就应成为我国政府旅游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使社会民众能够具备与时俱进、客观理性的公民意识。

四、结论

第8篇

一、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贵州省按照《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通知》中提出的“发展特色旅游业”的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和发展,培育成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积极推进贵州省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近五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五”初期的计划目标。2004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3.1万人次,外汇收入8020.27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480.21万人次,同比增长31.88%,国内旅游收入161.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8%。

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2002年出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贵州省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贵州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旅游业富民强省、保护自然生态和民族民间文化、推动改革开放等功能和产业联动效应,使旅游业的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相协调。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强化旅游产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素质,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使贵州省旅游业形成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之路。二是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2000年至2004年,国家和贵州省各相关部门对旅游业投入共计4.03亿元人民币,其中旅游国债资金达3.25亿元人民币,投资总额超过了1980年至1999年贵州省财政对旅游口的投入总和,极大地改善了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财政比较紧张困难的情况下,决定从2002年起,每年拨出专款1200万元建立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把对旅游业的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从2005年起增加到2000万元),这对进一步完善贵州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公路主干线通往重点旅游区的道路条件显著改善,几个旅游支线机场相继通航和开工。四是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世界旅游组织局的指导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由国际著名旅游规划专家编制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获得了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批准,地、县(市)级旅游发展规划和支线机场旅游线路规划及文化、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已相继完成或启动。五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多民族特色文化体验旅游为重点的产品结构调整初现成效,全省首批三个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建设进展顺利。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成效明显,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媒体参与的联合促销机制基本形成,“文化千岛,生态贵州”的旅游目的形象已经凸现。六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以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全面推进。

二、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从贵州实际出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扩大旅游业投入,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围绕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按照“规划先行,保护第一”的原则,切实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和旅游资源保护等基础性工作,认真解决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坚持“以质取胜”和“以特取胜”,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品体系;大力拓展中高端客源市场,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努力塑造贵州旅游新形象。

(四)始终把加强旅游教育培训、整治旅游市场秩序、规范行业管理,作为提高我省旅游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 大力推进旅游区管理体制,努力在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体制、经管体制的创新上进行新的探索。

三、 贵州省旅游业“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总的要求是: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富民兴黔为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把促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质取胜”、“以特取胜”,进一步转变旅游业经济增长方式,在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旅游,打造精品线路,创建旅游品牌; 加大以入境为重点的高中端客源市场开发,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相关行业、部门的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努力开创旅游业齐抓共建的新局面。

发展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预计全省生产总值的13%左右,初步把旅游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使贵州成为多民族特色问哈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

四、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继续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航空、公路、铁路和航运构成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以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争取在首批三个优先发展旅游区率先取得突破。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观光、度假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突出特色,打造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配套、在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及民族文化村寨,构建起初具规模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二)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资源为载体,以交通为纽带,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区域旅游发展方向,确定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与重点客源城市的协作,联合周边省区市共同策划推出省际特色线路,形成开放、联动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以联手开发客源市场、联合大灶区域旅游品牌、建立无障碍旅游区为重点,形成区域旅游精品环线。近期正积极参与和推动“9+2”泛珠三角洲的旅游合作,西南六省市区旅游合作,以及不断推进川黔渝、滇桂黔、湘渝黔等多边合作,努力促进区域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两个市场,着力拓展中高端旅游客源市场。按照营销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切实把目的地形象推广与旅游产品营销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专业营销网络开发旅游市场的特长,形成组合优势,有效拉动客源增长。大力开发日本、港台、东南亚和韩国、欧美等入境游市场,不断拓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及周边国内重点市场。

(四)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围绕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目标,实施人才兴旅战略。进一步加快旅游院校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协调发展,扩大旅游教育培训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把人才培养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培训旅游人才市场,优化旅游人才资源配置,在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服务贵州省旅游业的良好机制和有效渠道。通过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各类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实行期权、股权等激励措施,以及采取知识、技术入股等形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推动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加强旅游岗位培训的力度,加大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旅游教育投入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营造依法行政、城市守信的旅游业发展环境。继续抓好国家和省级旅游管理、服务标准的实施和建设,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客运等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以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规范出境游和查处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等四个环节为各种点,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进一步加强旅游行风建设,促进全行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防止重大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 几点启示

(一)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转变只能,创新旅游行政管理方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我省要进一步深化旅游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分明、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旅游行政执法体系,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旅游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真正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旅游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逐步实行以监督执法为主的管理方式。

(二)推进重点旅游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我省要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继续推进重点旅游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的分离。积极鼓励旅游区(点)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旅游资源能够有效保护和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规划和相关法规的要求,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股份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通过公开招标等多种方式选择业主,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区(点)的建设、管理,引进人才和现代管理理念。

(三)扩大旅游业对内对外开放。推进国有独资旅行社企业股份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促进国有旅行社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旅游社业。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省内外优势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到我省合资、合作经营旅行社。积极引进过外旅行社采取合资、独资方式在我省开展旅行社业务。对在我省兴办旅行社的省外、境外旅行社,在资质审查与项目审批方面适当放宽标准。省外、境外优势企业通过投资、兼并、参股、收购、迁移总部等方式来湖北开展旅游经营,凡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我方企业可以不控股。

(四)进一步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建立协调对外、运转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规范旅游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搭台、以企业为主体的旅游招商引资机制,建立捆动的、分层次、分行业的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大力推行定点定向招商、招商等方式,提高旅游招商引资的服务质量和实效。

(五)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的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要根据财力情况适当增加,主要用于旅游开发项目贷款贴息及补助、旅游规划编制及产业发展研究、旅游宣(下转第45页)(上接第40页)传促销等,其中用于宣传促销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各市州和重点旅游县(市、区)政府应安排相应旅游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切实保证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保护的资金需求,相对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交通、生态、水利、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和项目,要适当向重点旅游景区倾斜。加快建设湖北旅游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

第9篇

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为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和产品开发中的问题则成为了这一战略实施的障碍,为此,必须从这四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

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从实践看,这一模式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例如,在90年代以前,云南省还是一个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业规模弱小的边疆省份,而在“九五”前4年,云南省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大大高于全国12.7%的年均增长速度。截止到1999年底,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居全国第6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7位,拥有涉外旅游饭店数居全国第2位。旅游业已成为有力促进云南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90年代云南省旅游业所走的就是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具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一、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滞后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西部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西部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二)体制创新不足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企业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现代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仍大量发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内铁路营业里程平均每平方公里0.013公里,低于湖北、河南等中部相邻省份,贯通南北的干线铁路还没有打通,一些铁路长期处于超饱和状态。陕西公路网不完善,全省公路密度只有21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密度比东部少13公里。西安与周边城市,如太原、武汉、重庆、成都、银川等之间的公路交通大通道还未形成。全省高等级公路只有332公里,二级公路2469公里,全国排名24位,上述状况严重制约了陕西实现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而西部其它一些省份的情况甚至更差,如甘肃敦煌这一世界知名的景点就囚交通小便而使旅游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四)产品结构单一化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1999年,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际旅游的总收入为13.589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国际旅游收入的9.6%,只相当于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的41%,北京市的54%。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克服上述4个主要障碍,克服这些障碍,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因为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旅游业发展在西部中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靠优惠政策,依托国际市场,迅速得到了发展,因此,旅游业是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为此,应当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探索西部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

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西部落后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功能性紊乱,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间接和潜在损失则更大。旅游产业曾普遍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仅危及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现象。

(二)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1.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我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同步方能取得目标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一、跨越式发展的含义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然是“超常规”,它就不是通过单纯地加快速度可以实现的。今天,当对国际发展趋势有了正确的分析,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其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二、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保守陈旧,缺乏创新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西部旅游业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西部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二)体制创新非常欠缺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大量产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四)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西部地区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陵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

三、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靠优惠政策,依托国际市场,迅速得到了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中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应该认清市场化所讲的市场,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即各类产品、要素的市场,更强调并包括国家的市场型管理体制,而且包括了市场主体即企业,是一个广义的市场概念。为此,在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应当探索西部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

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西部落后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功能性紊乱,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间接和潜在损失则更大。旅游产业曾普遍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仅危及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的现象。

(二)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的管理水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中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同步方能取得目标效果。

在资源配置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要提高可持续性、均衡性和集中度,就要求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间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资源配置权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前提。

在产业管理方面,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西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既非政府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也非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而是政府部门应当行使自身应有的产业管理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为此,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工具的创新(如发行西部旅游建设债券、西部旅游债券、西部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和融资方式的改进(如采用BOT等方式)等是首先应采取的举措。

(四)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具有“世界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众多美誉的西部地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风光为西部地区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获取竞争优势为日标,利用高新技术,高起点、高效益深加工和利用特色优势资源,以“名、特、新、高”产品开拓并占领市场,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机制,使潜在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西部地区应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西部旅游产品结构并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再开发出像“秦兵马俑”、“九寨沟”这样具有世界的旅游绝品来,铸造出21世纪西部旅游业辉煌发展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陈嘉桢.世纪伟业[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现状分析;创新

在古代,人们也会选择在闲暇时光或者压力大的状态下对名胜古迹和风水宜人的小镇进行游玩和观赏,宋代的诗人王令就曾经写过“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的诗句,来描述春游时候大家争先恐后的场面,因此,旅游在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更是成为现代人休闲的第一选择。在旅游中,人们可以增加自身的见识,提高思想上的境界,通过感受名胜古迹来与古人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也可以排解自己生活中的压力,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正因为现在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导致现在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旅游企业和小旅行社,造成了市场上的良莠不齐,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对旅游中的公共管理体制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创新旅游管理机制。

1旅游的分类

(1)地理位置上的分类。在旅游中,人们有着不同的目的地,有些人旅游只是在家乡附近出行,有些人喜欢出国旅游,所以按地理位置划分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又分为入境和出境旅游,入境是指其他国家的公民到我国来进行旅游,出境则是指我国公民到他国进行旅游,二者都需要到相关部门进行手续的办理。(2)按照旅游目的的分类。许多人对于旅游的目的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纯粹的休闲娱乐,这类旅游的目的地主要是一些娱乐和度假观光场所。另外还有一种是生态旅游,为了增强自己的体力,这种旅游方式一般都选择强度较大的旅游基地。

(3)按照人数进行分类。一般现在的旅游形式有团队游、自驾游、散客游、互助游等多种形式,通过人数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有些喜欢独自出行的一般都是自己完成旅游的一切事务,另外,也有选择跟随旅游社进行旅游,都是由企业完成对酒店和地点的选择,游客只需要跟着团队就能完成的旅游模式。

2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现状

(1)管理内容不够全面。对于现阶段我国的旅游公共管理体制来说,存在着的主要矛盾就是管理内容形式的单一,过于注重在游客旅游形式上的管理,旅游局相关部门在进行有关规定的实施中,总是忽略游客在旅游中的切实感受。旅游管理部门对于当地景区的管理总是在传输其历史人文因素,忽略了游客对于旅游景区吃住行的要求,没有做到面面俱到的从游客角度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发展一些当地美食和特色。但同时,也有一些景区太注重于对于物质方面的追求,忽略了游客精神世界的满足感,这种情况的出现都说明了现代景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管理内容过于失调。例如,对于正定县来说,相关旅游部门过度的把焦点放在对景区硬件设施的改造提升上,没有将景区与当地文化元素相结合起来,实现文化的交融,从而对游客产生更大的吸引,提高当地文旅融合产业发展。

(2)政策实施力度不强。对于现在的旅游行业来说,管理机制仍然不到位,实施政策的手段不足,导致在景区的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旅游业是现阶段我国的重要发展项目之一,但是实际上,大多旅游部门在我国的成立时间仅20年左右,这就导致了旅游制度的不完善,旅游业在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部门很多,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与企业并没有达成共识,有些甚至为了经济收益私下里违背了旅游市场的规定,从中牟取利益,虽然我国旅游部门在此问题上一直在加大保障力度,但是现阶段,这种事情仍是屡见不鲜,需要有关部门寻求新的治理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3)对市场的监控不足。随着人们对于旅游爱好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旅游公司出现在旅游市场中,这些或大或小的公司导致了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由于求大于需,所以有些商家就会在市场上通过各种违法活动造成了现在市场的不良竞争。相关旅游部门对于市场的监控上并没有做到实时到位,导致许多企业可以有机可乘,从而引起了旅游市场的混乱,对于行业和游客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

3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

(1)多方面发展旅游管理内容。在当地文旅局对于景区的管理和宣传上,应该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管理。对于景区来说,应该从景区的历史背景、当地文化、景区风貌、地理环境、娱乐设施和美食等多个方面进行多元化的管理。分配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工作,把控好各个环节上的调度,提高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程度。

(2)加强部门的管理政策。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制度的完善,做到权利的集中管理,必要时可以借助政府部门的帮助来完成各个企业之间的协调模式,由文化旅游部进行统一式管理,做好宏观调控,对于各个地方的文旅局也要做到发展方向统一,为旅游行业的共同进步做出努力。

(3)提高对旅游市场的行政管理。对于现在市场中旅游企业良莠不齐的状况,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旅游社的管控权利。在旅游社的相关证件办理上做到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批准,对旅游社进行实地调查,加强办理过程中的严谨性和保密性。设立多个监督部门,对各个旅游社进行实施监控,也可以成立旅游反馈部门,接收游客的反馈信息,如果发现有虚假旅游情况的发生,要对该旅游社进行全面调查,明确其中问题,如果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就要对其进行执业执照的吊销,并对相关人员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理。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旅游局对于旅游市场的把控能力,建立良好和谐的旅游市场,为人们的旅游出行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旅游公共管理机制仍然存在着许多制度和管理上的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进行针对性处理,全面提高旅游机制的严谨性和服务性,从而保证人们日常旅行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吴凯.基于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现状剖析及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8):155.

第12篇

关键词:兴城;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引言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旅游业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的产业,它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和整合自然资源,还能带动交通、餐饮、娱乐、文化、农业、工业、建筑、林业等多种产业的共同发展。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业是兴城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兴城市制定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战略能够加快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从整体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文献综述

2.1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

齐兴田指出,我国旅游市场由于受国家的高度保护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健全,服务质量差,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1]。薛改飞指出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国内热点旅游区污染破坏严重[2]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业面临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旅游资源利用开发不合理。第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第三,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第四,旅游市场的竞争机制不明确,旅游产品开发不彻底。第五,旅游人才缺乏。

2.2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王关义等认为需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快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科技创新;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步伐,坚持“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方向;加强行业管理;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齐兴田提出加快发展旅行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旅游学科理论建设,重视相关人员的培训。[3]

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集中几点:第一,政府加强主导,第二,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建立竞争市场机制,第四,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第五,加强旅游业管理,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产品。[4]

二、兴城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

2001年以来,兴城市经济稳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总体经济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还未达到最优。

兴城市GDP较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33.40亿元到2012年128.07亿元,约是2001年的3.83倍。就兴城市的经济结构来看,第一、第二产业占总体GDP的比重逐年变化较大,而第三产业相对较为平稳。

其次,旅游业收入逐年有所提升,但是占全市收入总量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

通过2004-2012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兴城市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6.8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25亿元。考虑兴城旅游业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004年到2012年期间相对平稳,但有所波动。可见旅游业虽然对GDP贡献很大,但还没有发挥其支柱的地位。

三、兴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兴城的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却没有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兴城的城市影响力,也存在许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方面的诸多问题。

首先,旅游业规模不高。兴城的旅游业发展还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旅游项目群。表现在: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没能将一系列景点在旅游线路上串联起来;旅游景点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淡季时市场相对冷清,设施、人员闲置。如兴城海滨旅游区和岛,主要在夏季旅客较多,过了这个季节游人稀少,旅游收入降低。

其次,关联产业发展不协调。兴城的消费类旅游项目较少,纪念品的开发不够,旅游带来的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进而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

最后,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业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缺乏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缺乏专业人才对旅游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宣传、包装,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僵化、缺乏创新机制和竞争机制。

2.原因分析

2.1 思想认识滞后

思想认识滞后主要表现政府认识不足和市民意识不足。政府对旅游业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在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2 宣传力度不够

鉴于兴城的城市影响力不如沈阳、大连等城市,因而扩大宣传力度是必须的。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优势,对兴城的旅游资源做好宣传,让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对兴城的旅游有所了解。

2.3 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首先,兴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是局限于开发一系列景点,忽视了景点的连贯性,没有能将不同景点构建成统一的整体旅游项目。此外,景点的配套设施投资不足,如缺乏全面系统的旅游内容的介绍等。

其次,兴城市内的很多旅游资源的转化效率较低。例如兴城共有50处古遗迹,但目前开发仅10余处。

最后,忽视宏观整体效应。旅游景点的开发应该注意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城市建设等很多方面,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旅游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 旅游业管理不到位

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不到位,表现在景区乱收费,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低下等。法律对旅游业的规范不健全。表现在旅游市场行为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等。

四、发展兴城旅游业的对策分析

1.政府提高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尤其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具有联动作用。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旅游业,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地方旅游资源的优越性。

政府需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政府应该广泛吸收社会对于兴城旅游计划方案的构思,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并配合足够的财政投入。此外,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景区的交通便捷度,吸引更过游客旅游参观。

2.广泛利用多种媒体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是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传播媒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对旅游景点、旅游方式、费用等向全国各个省市广泛宣传。做好互联网宣传工作是旅游业走向繁荣的最基本的条件。

3.多渠道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第一,借助周边热点旅游区,进行区域联动

无论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还是从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方面来看,兴城市都具有与周边城市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与周边城市旅游合作,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开拓客源市场,改变兴城以接待省内和周边短程游客为主的客源结构。

第二,以中心旅游区为起点,向周边扩散。

兴城旅游景点的特点仅仅局限于某一点,缺乏“以点连线”的旅游开发方案。项目可以设计中心旅游区和农村旅游景点的结合,这样不仅中心旅游区获得旅游收益,还带动了周边旅游景点的发展。

3.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加强旅游业的监督机制,强化对旅游的管理以及对旅游管理者的监督,严格控制旅行社的行政审批权利。

第二,加强旅游业的法制建设,深入贯彻国家和地方关于旅游法律法规,严格培训旅游执法人员,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保证各项工作都严格落实。

第三,加强旅游安全服务交易,保证旅游市场良好安全的环境,不出现旅游产品质量、可疑人员等安全隐患。

五、结论

本文分析研究了兴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据此,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兴城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兴城市具有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如果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其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市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将受到局限。就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必须紧紧抓住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兴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齐兴田.目前我国旅游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学学报,2004,(5):45-46.

[2]薛改飞.我国旅游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