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情况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情况

时间:2023-08-03 17:2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情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情况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73-02

新形势下,高校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群体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这个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张耀灿、郑永廷两位先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1]葛坤英则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个集合范畴,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各因素及方法的效能以及所产生的效益为基础,进而支撑大学生、社会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程度的根本指标,最终使教育对象在结果上达到与教育目标具有一种真实有效的符合程度,使教育对象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特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客观存在性,从一个侧面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情况及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客观性,不能人为地加以衡量和评判,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经过四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行为态度的改变以及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贡献等;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阶段性、多样性和滞后性等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教授内容的内化,结合现实的环境、条件,才能出现良好的外在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所取得的成效是阶段性成果的累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往往不像经济工作那样,直接通过其产品的数量及市场销售状况表现效果,它的表现形式比较复杂。既可以表现为精神成果,又可以表现为主观能动性发挥,物质成果的创造。”[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主要有精神、物质成果;直接、间接、近期或长期效益等方面。因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不同以及自身的因素,会对来自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进行自我筛选,鉴别,做出自我判断和标准,从选择、内化到具体表现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少数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

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不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状况不关心,敬业意识淡薄,把从事教育事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个人利益至上,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学校风气,损害了教育事业的整体利益。

(二)现代大学生马克思理论水平与高校教育要求严重脱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面对思维活跃的当代大学生,仍然采取照本宣科的“填鸭式”的教学法,不能从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出发,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更何谈真正的理解和应用于实际之中,也很难解决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对党的领导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误解,在大是大非面前,出现政治立场不坚定,容易受他人蛊惑。

(三)当代大学生自我因素的影响

最突出的表现在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有偏差,部分学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和“过时论”的观念,取而代之是“实用主义”“现实主义”和急功近利,最突出的是从个人价值的角度考虑问题和自我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文化交流频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民主、人权、科学的外衣对我国乃至青少年进行思想渗透,散布危害国家统一和影响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言论。另外,一些不良信息经常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进行传播,面对这些问题,部分大学生不能独立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抵御,被西方国家所利用,从而走向非法犯罪的途径。

(四)校园文化和教学资源呈现滞后性

“作为一种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既可以起促进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可能起消极作用,削弱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4]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猛增,但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不变或增长缓慢,如校园面积,教师数量,图书馆藏书数量相对变化不大以及学术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相对减少等,“学校的本身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教室清洁明亮,饰以地图、图表和伟人照片,并有可供游戏、散步的空地,可供观赏的花园,使学生来到学校就感到快乐。”[5]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资源的提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夯实思政教育基础

第2篇

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1.从积极影响方面来分析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提升,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但是,近年来兴起的大众媒体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这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足,缓解了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调、乏味的问题。尤其是大众媒体所关注的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这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教育素材,而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大有助益。同时,教师可以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平台不断充实教育信息,开阔学生的教育视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另外,大众媒体改变了大学生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落后,一般只是采用上课的方式或者开展讲座、会谈等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受教育对象自身的特点,没有关注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教育的实施更多是以教师的教育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教育的实施效率比较低。而大众传媒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传媒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兴趣,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为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供了广泛交流的平台,拉近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高效开展。

2.从消极影响方面来分析

大众媒体传播的方式与内容的日益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该说,近些年来我国的大众传媒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大众媒体数量日益增多,其中包括各个层次的电视台、不同类型的报纸杂志、种类繁多的省市电视台以及形式多样的网站等。一方面,虽然大众媒体的数量增长很快,但是大众媒体的质量却良莠不齐。如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关注度,将低俗的内容进行传播,这些低俗不良的媒体传播内容,在客观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大众媒体的市场化倾向严重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实效性。自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大众媒体也以市场化作为发展方向,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大众媒体的一些不良倾向也逐渐显现出来,一些不良媒体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获取更大的利益,吸引观众,不惜用一些不良的信息、低趣味的节目哗众取宠,以此作为扩大发展的手段。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虚假新闻、人为的负面炒作等不好的内容屡禁不止。一些大学生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思想产生了变化,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健康产生了影响,同时对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带来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二、解决大众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消极影响的对策

1.提升大众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质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大众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知识是比较丰富的,专业能力也是比较强的。但是,现阶段我国大众媒体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显然是不够的,一些从业者职业素质不高的情况比较突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些大众媒体的从业者也把实现经济目标作为从业的重要目标,他们在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坚守职业道德底线,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大众媒体的相关主管部门重视培养大众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教育大众媒体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增强大众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加紧制订有利于提升大众媒体从业者整体素质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大众媒体从业者的队伍建设,保证大众媒体为净化社会环境承担应有的责任,以此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更好开展。此外,还要重视对大众媒体从业者进行定期培训,通过有效培训提升大众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质。

2.学校与家庭要形成合力

第3篇

关键词:转型期;大学生;互动性;协作机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国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在认识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革,在实践中取得较大成效。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看,大致经历了“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的过程。这一历程显示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早期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缺失,以致于在经济发展领域遭遇瓶颈时无法寻找发展的突破口。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找经济停滞的深层次原因,深入透彻地进行社会反思,进而根据本国国情制订调整和改革方案,渐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从全球思想教育的发展轨迹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也将会沿着这条路径展开。

二、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面临的突出问题

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互动性缺失

当前,全国中小学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方面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帮助中小学生无论是在课业上还是社会认知、品德健全上都十分有利。但是高等教育在这一方面还是有很大缺失,大学生虽然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但还是缺乏多方面的指导和交流。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延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方式,单一式灌输法仍在大行其道。

2.观念差别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不平衡

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一些地区、一些学校因为客观物质条件不足和相关人才缺失或有限使得理论课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表现得较为明显的是由观念原因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平衡现象。

3.教育者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冲突

很多教师传授的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的,但是这种更新又是需

要时间的,因此,这种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的时间差,会给教师传授知识带来一定的困扰。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真正的生理心理需求存在认知缺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真正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不能与现如今的社会道德新要求同步。

三、转型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互动

教育者能够不断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调动高校、教育者、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尊重大学生的主体自由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让大学生自己去教育自己,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去想、去做、去管、去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鉴别、自我启发、自我提高的作用。

2.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作机制

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面临的问题要求我们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和规范上根据转型期出现的问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来制定。调动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实践活动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考、实践过程的协调。

3.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新

帮助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更好地调动广大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能够把接受的思想政治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得到实践的检验,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给自己带来的益处。

4.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灵动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性,在贴近实际上下功夫,在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在转型期视域下的再认识,深入探析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转型期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多变,新世纪高教改革攻坚乏力及思政改革滞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新变化对育人工作提出新要求等方面进行剖析。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机制、内容、方式等方面找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最终提升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飞.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

第4篇

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实施途径

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及其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并借鉴国外有益的东西。笔者认为,借鉴和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一个可行的途径。AHP是美国科学家萨迪经过多年研究和结合社会经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评价方法[4]。将AHP应用于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体系,可以摆脱传统教育中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隔开来的弊端(学习成绩定量化,操行评语定型化),它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改变单一的学习成绩考核方法,引入新的统计分析方法,使之更为科学。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可以采取四个步骤:第一,合理分析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各基本要素,如学习态度、劳动价值观、自律能力、实践能力、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等,在教学和评价中注意区分层次。第二,对待同一等级的学生要从其他方面去比较,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或相同,然后绘制表格,以便更好地分析和判断。第三,根据所制表格从中分析哪元素占有更为有利的位置。第四,计算各个元素各个方面的分值,然后比较最后结果[5]。在AHP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探讨当前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主要原因,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教育者的素质,双方所处的环境,运用的方法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只有从多方面分析其原因才可以改变这种现状。

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实施原则

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评价的有效性,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制定和遵守一定的原则。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其实就是培养农林院大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只有将两者结合才有可能更为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自身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农林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实施有效性评价时应遵照以下几个原则。1.客观实践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原则要求农林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所有要素,做好调查分析;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时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格禁止个人主观思想和人为因素的掺杂。然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对象的认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有效性评价过程中,要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2.动态评论和静态评论相结合的原则静态评论主要是指对大学生有效性评价结果的评论,它主要注重的是结果,描述了大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某个阶段思想的状况;动态评论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做出的评价。通过静态评价,我们可以获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段时期内,是否达到我们先前设定的标准,然后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这段时期的表现做出最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坚持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既看到对大学生真实状况的评价,又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实事求是地反映大学生的真实思想。3.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农林高等院校对于学生进行评价,往往是在学校内部由教师或校方来实施,评价主体单一,因此,应遵循内部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校外评价,比如说企业的评价,变一元评价主体为多元评价主体。这就要求农林高等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加强理论的学习,实现内部评价;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习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获得外部评价。总之,通过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实现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顺利实施。

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实施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育者的素质、双方所处的环境、运用的方法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弱化,只有从多方面分析其中的原因才可以改变这种现状[6]。因此,应在准确把握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将有效性评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完善和改进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讲授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在授课过程中要始终将学生放在主置,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课下积极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情况,从思想上抓住学生想要什么,然后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更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应该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学习、感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好地感染学生。2.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多角度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应积极组织辅导员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沟通,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同时也纠正家长的错误教育观点,只有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才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农林类院校应该建立和平互助、互相关爱、平等诚信的学习氛围,在生活中应该依照所学专业建立一些兴趣学习小组,与此同时,适应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在大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力、感染力和吸引力。3.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第一,要求农林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定期组织培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育工作者要从思想上坚定信念,积极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来弥补我国教育的弊端。第二,应该定期开展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会,开拓创新,吸取其他兄弟院校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本校教师的素质,只有这样才可以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文作者:陈林元高俊民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第5篇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办校期间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与教学需要,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实行人性化管理。但是从目前人性化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性化管理内容空洞

就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形势来看,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改变,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管理内容较为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属于喊口号和讲大道理,重视教育的形式而忽视教育的本质。许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结合不够,没有回答学生普遍关心和关注的一些问题,教学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过于遥远,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教育”,还应包含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内容教条化,不能与时俱进,不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还造成大学生的思想不能获得根本性的进步,思想不能进步阻碍了大学生全面的发展。

2.人性化管理方法单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并不都是显性的,在管理的过程中结合显性与隐性,这样才会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多种多样性。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相对单一,管理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主要偏重于严格的制度管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行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忽视,还使得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遏制。教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学生被动接受,盲目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转入一个单向传播的结果。高校在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将教育作为管理的中心,抬高教育者的地位,将学生放置在一个被征服的领域中,这样难免造成教育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模式,而这种交往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抵触心理,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采用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并不容易让学生接受,制度执行得越严格,越能激起学生的反抗心理。

3.人性化管理队伍偏弱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每年都在不断的扩招,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与特点以及社会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在高校扩招的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获得高度关注,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遭受冷落,思想政教育管理方式与内容不能随着高校扩招的变化而随之改变,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能与时俱进。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显现出素质不高的现象,其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学历偏低、理论知识不强,责任心不够,进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学生成长特点,同时管理人员数量严重缺乏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从这就可以看出,高校在教师队伍数量与教学任务方面不成正比,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不能全身心得投入到教育与研究中,同时受到教育人员精力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每天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不能与学生在情感方面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问题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存在的以上问题,不仅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还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纵观当前管理现状,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社会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与冲击的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现实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思想,与此同时新媒介的交互性、便捷性和秘密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其次,高校教育管理的原因。高校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大学生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将其看成是管理工作工具。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实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仅是将学生作为生产的产品来对待,这样难免会遏制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给大学生素质培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最后,大学生自身原因。从目前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思想感情是积极健康的,但是同样也存在一部分负面的情绪和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大学生的这种思想活动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带来重要影响。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的措施

首先,构建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教育从国家层面上而言属于一种社会性质的活动,在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活动离不开国家各方面的制约。因而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实行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国家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为高校营造一个自由的办学环境,尽可能减少对高校教育进行行政干涉。只有高校有了人性化的生存环境,才有可能开展人性化的管理活动,才能培育出具有科学知识和人文情怀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各高校在校园内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把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学校的文化建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和目标,即"人文化"和"人性化",人文化主要是指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水平,人性化则主要是指以人为本,以师生的发展和幸福为出发点,给他们充分的人文关怀。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对象,但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的对象。高校作为管理的实施者,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新时期发展的形势下,高校教师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人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员,高校教师应当具备道德、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施教人员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才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才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发展。再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取得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队伍成员素质与专业水平。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通过建设一支质量优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才能够在管理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被服务者”而非“被管理者”来对待,同时还能够在管理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实现自我成长,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予以相应的指导。最后,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大学师生在此阶段已经成长为一个成年人,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生理层面上,发展的都较为成熟。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将大学生特殊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出来,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养、自我教育。事实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取得,仅仅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单向性施教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等主体性能力的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大学生自行管理更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身上所发挥出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的效果,促使学生在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学生更能够贴近社会发展的趋势。高校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管理人性化的过程中如果将其作为管理的核心,也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效促进人性化管理的形成。

四、结语

第6篇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对于新时期大学生培养工作意义重大,不管是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形势,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的薄弱环节以及大学生的新特点,都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一)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从经济基础到意识形态甚至社会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冲击着我国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校也不例外。“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1]697,“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1]697。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把握这些新情况、新趋势、新特点,正确应对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同时,由于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纷纷传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1]697。因此,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管理上,都有了新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还存在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的情况。“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1]178。因此,为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三)适应大学生时代特点的必要举措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由于当代的大学生属于“90后”的新一代,一方面,他们的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另一方面,他们反对传统、叛逆,思想多元化、个性化,求新求异心理强烈,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加上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发展的要求,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把握当今大学生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要求,不断加强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素质,创新培养方式和手段,以适应大学生培养工作的需要,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因此,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其主要内容就是加强这三支队伍的建设。

    (一)加强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具有领导决策能力的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决策领导层,居于主导地位,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这支队伍的思想认识、素质能力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支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3]。但是,“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1]178。因此,加强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效能的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势在必行。“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1]190。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得到重视,在科学的管理与强有力的领导之下,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因此,必须建立由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起组织、协调、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才能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是一支特殊的教育队伍,其特殊性是由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自身的重要性所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关键在于这支队伍的建设。

    1.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的理论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与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直接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有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必须强调理论素养。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让大学生接受理论,首先必须彻底掌握理论的精髓和实质,否则根本不可能给学生讲好,何谈学生接受。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突出理论性,以理服人,要让学生明白,因为这门学科是科学、是真理,所以才需要学习。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必须不断钻研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奠定坚实的理论功底,胜任自己的工作,才能完成培养大学生的使命。

    2.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必须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成果往往不能真正应用到实践之中,存在着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脱节的现象。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将教学与科研分开对待,要么不搞科研,要么一味地科研,未能很好地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知识灌输”、“满堂灌”、“照本宣科”等情形,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应该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科研究的互动,将学科研究成果充分地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求成为教学和科研的“复合型”教师。

    3.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摒弃“照本宣科”、“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他们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工作。辅导员和班主任有着自身特殊的优势,他们处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与学生联系密切,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辅导员流动性比较大、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不够准确等。按照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的是学生管理以及一些行政事务,繁杂的工作占据了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影响了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辅导员队伍不够专业化。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有作用的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推行“三化”建设,要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要从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实际出发,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他们适当倾斜,解决好他们的发展问题,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确保其安心本职工作。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需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选拔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机制。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的选拔机制

第7篇

(一)实效时间上的滞后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开展到学生的接受学习,再转化成自己的思维意识,最后将这些实际运用到社会实际生活中,这需要一个消化转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不等于就瞬间产生了效果,这中间需要一个时间的过渡和运用,因此产生了时间上的前后顺序。也就是说这样效果会很慢,期间也会收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慢慢的培养学生并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逐渐理解、内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实效性的形式丰富多样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这也使得在理解和内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和心理特点的不同,有的学生表现的很明显,有的学生心理理解,但表现并不明显。那么实际表现出的行为也自然不同,有的学生思想意识提高了但却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提高学习成绩等其它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是由学生的性格和习惯决定的。

(三)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广泛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事件。因此要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以便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坚持树立科学教育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学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培养,从多个维度促进学生自身全方面的发展。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这就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增强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加强内容的实际转化力

学校阶段性的多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内容的教育,形式组织多样化,内容丰富,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例如开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这样的讲座,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做好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性的工作。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科学合理的愿景,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以便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与时俱进关注大学生思想变化,制定合理的大学生愿景

思想政治教育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时刻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并科学的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愿景,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社会实践。根据大学生的情况,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开展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以便为社会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

三、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相互运作更加和谐,教育效果也得到显著改善。

伴随高校互联网接入条件的改善,网络已深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环境中,高校大学生信息主要来源于书刊、报纸、广播、电视,这些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小,信息面向窄,途径相对单一。现如今,高校大学生更可以从数字电视、3G网络等媒体渠道获知大量的教育信息和资源。诸多的的教育理念、思想、现象等都可以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中找到,而且不管是存在于哪个媒体中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对它们进行整合、体现。互联网的广泛存在和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社会环境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时展走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在社会分工、国民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取得飞速发展。然而,在经济、科技领域取得长远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在与我国进行经贸往来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渗透,进而对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所蕴含的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创新意识等积极的、先进的思想意识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当代大学生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生意识更是表现出强烈的吸收、理解能力。然而,市场经济作为一柄双刃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伴随物质丰富的同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功利化的思想意识逐渐在大学生的思维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形成了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群体性地缺乏合作精神,行为模式趋向功利化,缺少艰苦奋斗精神等都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2、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方面做得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惯于对学生提出要求和硬性灌输,缺乏主动的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去发现问题,进而提出对策,解决问题。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心理、权益、就业等诸多问题,相当多的学生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一些学生感到迷茫、压抑、焦虑,进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仅仅从思想方面提要求使得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满足社会和自身实际情况的需求。

3、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对于如何提升课堂效果,如何运用教学的艺术,如何提高讲课水平等问题的理论探讨成果相对较少,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复杂性,使得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等面临众多挑战,。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绝大多数大学生所注重的仅仅是专业课、工具课内容的学习,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和提升。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倡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社会文化,从精神层面建立一种多层次的社会文化体系以满足大学生的价值和心理需求。其次,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激情励志,调整心态,规范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塑造有特色和个性的大学校园文化,把大学校园建设成集先进知识和健康文明于一体的地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立良好的氛围。最后,社会团体和政府的支持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必要保障,这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关爱和支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2、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注重大学生个人素质的自我塑造和培养,积极开展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大学生自身应积极融入社会,锻炼自己,接受社会的教育,不断实践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即将步正社会时,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在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要能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潜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3、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学历高、业务精、能力强和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学校所有教师都应当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优秀表现来打动、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具体而言,就是高校首先应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下功夫,做到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必要时可以用实践的方法代替理论上的灌输,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使学生爱听、想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

总之,我认为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推行面向社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避免的主旋律。我们应当积极做好准备,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和学校的优势,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努力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9篇

一、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一般能够引发人们普遍参与的欲望,并且会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促使参与其中的人表现出相似的社会心理状态,在一定团体范围内形成特定的情绪氛围。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大学生群体能够与社会热点问题产生广泛接触,因此在出现社会热点问题后,大学生必然会积极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受到影响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1]。由此可以看出,因为学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中,受到社会热点问题相关舆论导向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更为复杂,极大增加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甚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难以结合学生受到社会影响形成的心理特殊状态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思想状态的形成。可见,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视,并尝试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相应的辅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优化。

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措施

由于社会热点问题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广泛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中,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所以新时期要想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应该尝试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争取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具体来说,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热点问题都表现出较强的现实性,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必然会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是对青年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够加强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相关知识的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2]。

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会涉及到我国外交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将当前社会热点中的“朝鲜半岛核试验”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将其与教材中相关外交问题相结合,让学生结合我国外交政策等分析当前对待“朝鲜半岛核试验”的态度,在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保证思想政治效果,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政治判断能力加以培养,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

(二)发散思维,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向学生解析社会热点问题,而是要适当的设置探究性思维活动,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如针对当前我国“雾霾”问题严重的社会热点,教师在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探究性教学和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在污染、环保方面的所学知识,对本地区出现雾霾的原因进行探究。这样结合社会热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有效激发,积极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并且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能够对污染、雾霾和环保问题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对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

(三)打造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第10篇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等、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报告别强调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我们党在新时期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方法。民族高校作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高学历人才的地方,加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人文关怀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启迪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心、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生活状态的肯定,是社文明进步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和追求的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肯定人性、突出人的价值和关注人的利益诉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要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尊重人的差异性,关心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成长、成才,激发人的创造性从而达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民族高校,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不同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和需要,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二)人文关怀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启迪

1.拓宽工作思路,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改善人的思想的特殊工作,因而它的一切内容都必须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学体系的必然结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确定任务、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实际活动的人”[1],并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1]来研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问题,这一系列论述中,从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凸显了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思想的高度概括。

2.开拓创新理念,结合新形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历史继承性的一面,又有革新创造的一面,二者是辩证的、统一的。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与新任务,要切实提高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就必须不断推进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创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整个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创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在创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上,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引领;要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要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尤其是民族高校,结合具体实际,可以增添民族理论政策课程教育等。

二、当前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的教育形势和教育对象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各族大学生也表现出新特点,然而,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教育方法保守落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部分民族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方法保守落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单纯灌输的教育方法早已不适用。然而,当前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单一,忽视了大学生的民族情感要求,抑制了大学生思想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的热情和兴趣,使得部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此外,部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没有对研究生开设,极大地影响到研究生对宗教、文化艺术、民族传统等相关课程知识的了解,本科生缺少自主选课的权利,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教育形式单一,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活跃和突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习惯用既定的教育模式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尤其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集中于偏远山区,普遍的家庭经济困难。对于这一类学生,仅从经济上进行资助是不够的,反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缺乏了解学生的真实内心世界,治标不治本。

三、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人为本,彰显少数民族大学生个性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彰显个性。首先,民族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民族宗教信仰、文化、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点、兴趣和爱好。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当前的思想状况,才能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民族高校大学生。其次,要激发人的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梦想的感召力,给予每个学生自主发展创造的机会,为了能让他们实现梦想,不断激发他们自主发展的创造性,切实感受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和目的。

(二)完善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积极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民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对民族大学生的吸引力。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针对民族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体制和制度上的保证,使民族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同时,要建立健全民族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形成与校园文化建设一致的组织体系,为民族大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有所依附又有所约束的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民族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善于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注重运用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一所学校的校训、校风、校歌、节庆活动等文化要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形成广泛的文化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对民族大学生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除上述以外还应包括具体的民族特色的节日,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再次,我们还应抓住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寻找针对民族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为民族大学生搭建施展自我才华的平台,如举办民族歌曲、舞蹈比赛等,使民族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的重要作用,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服活动,使民族高校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从而真正达到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

(三)完善其他教育途径,让民族大学生走向幸福

对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贯穿于民族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针对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从多渠道入手,拓宽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创新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首先,发挥党建工作在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在民族大学生党员中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对民族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优秀民族大学生党员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以典型和榜样来影响和带动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及标准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以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经验、科学的评价标准来进行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及其技能、行为表现等加以判断,不影响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活、公共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前提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和标准体系建立有着重要意义。

1.医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体系。

1.1政治标准。

政治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第一标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第一要务就是以理论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确保任务的完成,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因此,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实效性发展,就必须要确立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从而能够从内心深处充分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及其思想政治培养内容等方面加以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在实际活动中对其道德内容和理论加以实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的价值目标。

1.2知识标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知识标准考量体系,那么在医学类大学开展理论教学时,如果只是做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不认真地对理论课程教材内容加以认真学习,不去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深入的发现,那我们对的认识和理解就是肤浅的,缺乏真理性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认识,因此大学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知识内容的深入学习,确保学习的知识是真实的、可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得教师对学生可以进行系统的理论传授,教师也能够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获得准确的知识技能,获得真实的且具有时代价值的理论知识,从而形成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树立能力标准、道德标准、心理健康标准等,从而促进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提升和培养。

1.3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是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标准,能力标准的考量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和知识技能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区别于知识技能,并且高于知识的学习培养和知识标准体系的建设知识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主要就是回答怎么做,也就是我们需要充分地应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而能力标准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会对学生对于应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相关的标准体系进行考量,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加以充分表现,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在充分且全面的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条件下,才能够根据相应的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升,使得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了领悟能力、理解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等,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学会在竞争中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取得进步和发展,学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能够良好的相处和协调,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能力,给予学生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发展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充分地利用指导实践活动,从而能够明显地提高大学生的分辨能力、领导能力、竞争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1.4品德标准。

品德标准是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品德评价和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向大学生深刻地传达着理论知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将来的医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医德的培养,在工作中,要有责任心、耐心等良好的道德素质,并且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一个内在的、个体的优秀品质,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并在个体行为习惯中得到表现。

1.5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开展教学活动非常必要,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情感问题、学业问题等,都会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那么在大学生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就需要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教育背景的青年学生发奋图强,针对学生各个年龄段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等制定详细且具体的实效性评价以及标准体系。

1.6行为习惯标准。

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及其标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呢日哦你那个,针对以上各个方面的标准内容减少,最终都要通过一定的行为习惯加以表现,那么只要在确保其他方面能够做到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才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完善的行为习惯标准,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结束语。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寻找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得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等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详细,制定详细的学生健康教育档案,从而抓好工作重点,跟踪并且能够积极地了解他们的思想轨迹,加强对其的心理辅导,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及标准体系论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44-47.

第12篇

一、“碎片化”整合现状

在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品种、门类相当广泛、丰富,这就要求资源整合的过程要分类详细、体系完善、技术成熟,不能丢三落四、挂一漏万。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整合的程度尚浅,没有认识到各个整合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也没有很好利用整合平台,资源聚合度不高,呈现“碎片化”状态。“碎片化”整合现象的表现如下:

1.整合要素不集中,网络信息资源分散。各高校之间、高校内部获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渠道不畅通,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较多元化、资源要素不集中,各资源版块与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之间缺乏合作,形成网络信息资源的各自独立、分散、不链接状态。在市场经济的指挥棒下,资源早已从“平均分配”走向“按需分配”、“效益分配”。许多高校最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掌握在专职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学生干部手中;而教务处、党校、宣传部、专任教师等通常掌握的是传播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二手资料,不能及时、迅速地把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资源丰富的部门如果不能与资源匮乏的部门在整合系统中策略一致,协作互补,则直接影响工作效率。例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不均,会直接导致大部分学生涌向大城市和热门行业,造成这个行业和城市的门槛越来越高。而相对冷门的城市、职位无人问津,形成就业市场的“冰火两重天”现象。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占有与配置的失衡、整合要素的不集中,就会影响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2.整合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有的学校内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率很高,横向、纵向沟通少,不少网络信息资源类似、雷同、过时、乏味,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高校各部门、各学院、各年级各自为政、各自为网,学校资源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费时、费力、费钱。而真正有用的网络信息资源少之又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仅要内容丰富、详实,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获取有质量、有价值的资源,提升学生的审美鉴别力,拓宽知识面。如果仅仅只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上的简单搜集、罗列、粗加工,整合时没有进行深度开发、提炼,没有开拓性、前沿性的资源,那么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变成无水之鱼、无本之本,久而久之,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路径

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整合机遇”。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和冲击。信息的多元化、开放性会让一些学生迷失在网络中,受一些错误思想的引导。然而,互联网也带来了整个高等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深刻变革,并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机遇。网络这个具有潜力的兼容性大平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带来了很大机遇,大大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开发途径,改变公共信息资源占有不均的现状。由于“冲击”与“机遇”并存。因此,我们在整合中要充分挖掘与整合全社会资源体系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各类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逻辑结构系统,切实增强实效。

(一)“量”的聚集,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要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至高地,首先要建立最吸引学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库”,在“库”中可建立各大“版块”。例如:“就业创业”、“心灵鸡汤”、“时政热点”、“国学精粹”、“学术论坛”等。在建立网络资源库的过程中,调动教育管理者多主体、汇聚多渠道的主观能动性,将分散的资源形成各力;以改变网络信息资源“量”上的良莠不齐和“质”上的聚合度不高。我国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的说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建设成内容丰富、运转高效、载体多样的资源库,将为学校节约很多成本,节省人力物力。通过各学校的内网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各类信息、召开各项活动、宣传各种思想、进行各种引导。学生还可以从资源库里下载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资料、专业文献、PPT、应用文书等等,不仅省时省力,更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互通有无。别是每个学术活动、每年的就业季到来时,学生辅导员将各类就业招聘信息每天更新,即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上,会给学生带来机遇。面对庞大、分散、虚幻的网络信息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各类资源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些有害信息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一些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宪法和法律、煽动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煽动民族仇恨、宣扬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网站,甚至,应该迅速清理,予以屏蔽。中国科学院已于2005年开发“互联网有害系统实时过滤报警系统”,将它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整合中,有效避免青年学生接触到互联网上的各类不良信息,避免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担忧。还可以跟踪每个用户的上网记录,分类邮件,分别查找,提升效率。因此,只有先设计好高效、便捷、安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才能获得最大收益。

(二)“质”的改变,打造科学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运转体系整合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库的“高质量”体现在运转速度快、专业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含量高。同时,融知识性、理想性、趣味性、生动性、服务性于一体,呈现出一个稳定协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数字环境。因此,我们在整合、配置时,要巧妙规划,合理布局,规避零散;整合时要比较客观地把握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性质、特点及内在关系,充分考虑到整合的时间、空间、成本、功能、效率等因素,依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相互比较,相互链接。及时增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系统性,改变学校内部各资源体系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对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和配置,达到效益最大化。科学高效的整合体系,会促进整合质理的不断提升、资源与知识的不断融合、创新与发展。

(三)技术的提升,将“物联网”等新科技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中物联网的兴起大大推动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的变化。“物联网”是指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3]。物联网智能化地将“物”与“网”联系在一起,便于控制、管理。例如:清华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如学生档案管理、就业信息、师生网络交流互动、远程控制教室、宿舍等等。它将创新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促进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环境建设,并将变革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在物联网这个庞大的“资源池”(又称“云”)中,它能够使各类应用系统根据需要获取相应信息、存储空间、计算能力。通过“云计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整合海量而零碎的国内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并进行分类、评判、查找、过滤、排序、建库……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轻松的鼠标点击,向资源库申请各项服务。例如:南京大学2013年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创业作品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信息手段的优势。以往都要将作品印制成册再提交,声像作品、“微电影”的成本都较高。因此,校团委特别开辟了一个“挑战杯”版块,参赛者将不同类型的作品分类提交、分类展示。在效果上图像生动、公开透明、方便浏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运用信息手段处理比赛结果,科学统计,方便投票,这也是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活动成本,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形式。

(四)拓展资源渠道,合理引导诉求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诉求,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主要诉求渠道和平台。并且,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各种诉求呈多元化发展态势。要提高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效应就必须要拓展大学生群体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渠道。为此,需要我们做到:一是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参与机制。将大学生政治参与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二是加强大学生基层民主建设,加强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切实了解、关心、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三是对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的公民政治参与合理引导,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理性程度,即引导他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并在政策制定上能够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合理要求。综上所述,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任重而道远。当前,我们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质”、“量”、技术、平台的全面提升,努力发掘和整合更为广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从中凝练整合出新的特色领域,进一步提升整合水平,为高校全面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钱晓田陈赟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南京邮电大学社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