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时间:2023-08-03 17:2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第1篇

《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都提到,高中阶段课程目标是:(1)了解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掌握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2)学会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方法,学会收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进行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方法,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3)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形成地理审美情趣;养成观察、思考、质疑和交流世界与中国本土地区地理问题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上学年高二地理教学与考试经验总结

在上个学年,我校地理组全力以赴,最终整个高二年级学生地理结业水平考试全部合格,达到A级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A级、B级通过率达50%以上,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1.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对于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对地理学科水平考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将初中时期对地理学科的不端正态度延续到了高中阶段,出现了诸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做作业、不及时解答疑惑等问题,造成学习成绩一直落后;另外,由于学生家长也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地理学科无关紧要,所以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

2.经验方面

(1)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去年在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整个高二备课组,以及任教高二的教师都全力投入到高二水平结业考试的复习中。全组上下团结一心,为考出好成绩而努力。

(2)夯实基础,抓好基本功的落实。对于基本知识点,教师要反复提醒,反复操练;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任教教师负责,逐个过关。

3.不足方面

(1)课时比较紧张。由于二期课改教材内容比较多,并且要提前一个月左右结束所有的课程,进行全面的复习。所以,在5月中旬就应该结束所有的新课进入到复习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法等的不足,为了把握好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教师往往需要更多课时来帮助学生消化,因此,去年留给高二全面复习的时间只有两星期左右。因而学生习题训练不够,很多知识点不够熟练,把握不好基础内容。

(2)分层复习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虽然在复习冲刺阶段,我们对高二四次考试成绩排名前100名的学生和后30名的学生进行了分层复习,但是没有形成一套贯穿整个学年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复习的策略,更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那些中等成绩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因而最终达到A级的学生并不多。

三、有效地教学和复习,提高学生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在总结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经验教训下,通过全体高二地理备课组的讨论和研究,本学年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教学和复习。

1.利用学案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课时紧张的问题,我们决定充分设计好学案,利用学案提高课堂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学案做好预习工作。把一些浅见易懂的内容,设计成预习作业,上课时由教师通过提问或默写等方法进行检测,而不必再上课时花费时间进行讲解。(2)精心设计问题。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问题呈现出整个思维推理的过程,当学生能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难点也迎刃而解了。(3)精选习题。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些例题往往是针对某个难点的不同提问角度,或是变式训练等。(4)以问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于每个章节的内容,学案中都有知识点梳理。在设计的时候,这些知识点梳理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只要回答出这些问题,就能掌握整个章节的内容。

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用科学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

对于基本知识点,只要进行反复的默写或训练就能够达到记忆要求。但是,综观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考卷,我们发现:很多题目不只是简单机械的记忆,而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有些题目甚至达到了高考的要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难点内容,用问题引导,强调思维的过程。对于重要的地理图表的阅读,要求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而不是就事论事来读图表。

第2篇

关键词:地理;教师发展;班级管理;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102-02 收稿日期:2016-10-21

作者简介:白子睿(199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如何对班级进行合适的管理,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而班级的任课教师无疑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任课教师中,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工作和成效,对于其他学科,尤其是地理这种小学科,分析其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较少。然而地理教师通过结合学科自身优势特点,探究其在班级管理中的内容并付诸实践,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班级管理会收获更多。

一、地理教师角色分析

1.边缘化,认同感低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都属于小学科。因此在课表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相比其他学科较少,在期末考试、中考、高考中分值所占比例也不大。这无疑会导致学生形成对于地理学科的轻视心态。同时地理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机会较少,难以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中学教学中,地理教师在班级中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重视,在教育教学中的存在感少之又少。

2.人数少,工作量大

地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相比其他学科较晚,认知度也较低,但其后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地理教师的人才培养一直都偏少,很多学校都出现地理教师极其稀缺的情况。因此,地理学科的教师承担着更多班级的教学任务量。以河北巨鹿中学为例,平均每名初高中地理老师每周任教14~19课时。巨大的工作课时量使中学地理教师身心俱疲,无暇顾及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

二、地理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内容

谈到班级管理,人们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工作行为上。那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是否也要注重班级管理呢?事实表明,正如班级里非正式群体在班级规章制度的遵守、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良好班风的建设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地理教师更是班级建设的助推力,为班级管理增砖添瓦。那么,地理教师要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呢?

1.班级组织建设――地理小组的建设

小组活动在许多学科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实践运用。小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抛出问题,组内互相帮助讨论学习,组间相互竞争比拼争优,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地理学习之中。地理涉及的内容范围广,时间弹性大。因此,针对不同地理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创建富有个性的地理兴趣小组,就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地方时”“农业区位因素”“土地荒漠化”等,组织兴趣小组进行研究学习、开展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班级制度管理――地理教学课堂秩序

在自由、平等、民主的班级环境氛围内,建立与班级地理小组相呼应的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参与型的地理课堂教学秩序。由于地理小学科的特点,学生易出现两种极端课程秩序:随意自由与沉默不语。在地理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建立特色地理课堂制度,如岗位轮换、值日课代表、奖励发言、自主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等,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这样一来,作为一种教育性管理组织,意蕴在于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和自由,让学生在参与管理中,得到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

3.班级教学管理――地理教学工作

地理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和教育专业素养在地理教学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学识渊博、技能良好的老师在学生中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对于专任地理教师而言,拥有地理学科及其相关联的知识是必备的职业素养,而且要能够将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纳入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去思考与实践。“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同时,地理的学科特点又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知识和时事紧密结合,活用到地理教学工作之中。

4.班级活动管理――地理课外活动组织

地理学科的特点注定与生活联系密切。在地理教材的内容编写中,就十分注重地理活动的开展。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中,不再传统地一味讲授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而是添加了不少活动课,穿插在知识内容的传授中,其中许多内容在实际生活中都能得到印证。例如,学习气温气候的变化规律、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时,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去公园、社区,深入自然、社会,探究学习。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运用锻炼法,注意地理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监督作用、促进作用,学生更能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三、地理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1.提升专业素质,做好教学工作,树立良好形象和班级威望

较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是作为一个教师的立身之本。由于地理学科的发展长期不受重视,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尽如人意,很多非地理专业的老师一代课就是多年。教师的职业素养较低,这也不免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忽视甚至不满态度,难以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和班级威望。因此,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具备完整的地理知识和扎实的从教技能。

2.严慈相济,关爱学生

作为小学科,多数地理教师对学生采取“放任型”的态度,学生满不在乎,老师得过且过。殊不知,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无论其教授学科是主科还是副科,都应该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中,且要做到具有针对性。正如全国模范教师桂贤娣老师的“因生给爱十法”中所说的“体弱生爱在关心,病残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耐心”。在班级管理中,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学生良师益友,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合格地理老师的基本要求。

3.注意教师的自我反思

反思,是作为当代教师的良好习惯之一。反思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更需要反思常规工作管理。常规工作管理,主要指班级管理中协调的有效性、计划的有效性、组织的有效性。这些班级常规工作管理事务虽然看起来小,却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在班级和学生中的形象和威信。对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事务处理,要善于思考,勤于总结。这样一来,在班级管理中,地理老师将会显现出更多更大的亮点。

总之,地理教师在做到知识体系完整、教学素养完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在班级管理和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担任小学科的教师并不意味着松懈,而是提供了更多自我探索发现的机会与空间。作为班级管理的“配角”,一步步走过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的教师发展阶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参考文献:

第3篇

本文拟通过“地球运动”教学,对高中地理学习中存在的理解障碍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供同行参考。

一、产生理解障碍的原因

1.教材地理知识本身难理解

(1)知识本身高度抽象

“地球运动”研究的对象是大尺度、大范围的地理事物所反映的现象和运动规律,涉及的知识点如太阳日和恒星日、地球绕日公转速度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因其大大超出了人的视觉感知范围,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无法观测和实验,而且很难想象和验证。尤其是示意图,尽管其形象直观,因缺乏必要的读图指导和知识铺垫,反而成了地理学习最大的绊脚石。

(2)学科知识衔接断层

由于初中课程设置及中考不考地理等原因,学生只在七年级的《科学》中初涉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加之初中任课教师学科专业背景的不同,学生初学地球运动知识时往往似懂非懂,两年的地理知识学习休眠更是“雪上加霜”,致使高一学生的地理知识衔接出现明显断层。

“地球运动”知识综合性强,需要相关学科(数学、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支撑。由于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模块的调整,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尚未接触线面角、面面角、球等立体几何知识,缺乏必要的空间想象能力,难以按教材要求用“图解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物理学科中有关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是高二的教学内容,高一学生难以理解地球公转过程中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运动速度的差异就在情理之中。没有数学、物理学科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作支撑,地球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等地理知识自然就难以理解,更谈不上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归纳总结。

(3)叙述不当产生歧义

教材内容叙述随意易产生理解歧义。湘教版必修1地理教材为了引入日界线的概念,设计了这样一道学生活动题:“因为地球是球形的,所以东西相距比较远的甲乙两地,我们既可以说乙地在甲地的东边,也可以说乙地在甲地的西边。这时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日期和时间的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对这道题,学生易产生两种误解:一是误以为地球上的东西方向是随意的,既可以说在东边,也可以说在西边;二是在计算时间时,误以为东西之间的地方时(或区时)既可以是“加”(在东边)同一时差,也可以是“减”(在西边)同一时差。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未形成

(1)空间思维能力欠缺

高一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尚需时日,在“地球运动”学习中,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不强会使学生难以进行正确的理解,再加上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均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而人与地球的相对静止,令人很难感知地球的运动。由于没有认真观察过太阳在天空中的日运行,学生就无法理解太阳的视运动,更无法理解极夜地区正午太阳高度≤0°、极昼地区0时的太阳高度≥0°。

(2)思维定势演绎错误

已有知识推理错误或生活经验缺失也会产生理解误区。在二分二至日太阳升落的方位判断上,有些学生认为,在本地(台州约28°N)不管是哪一天,太阳都是自偏南方升起。造成学生思维产生误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理清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与太阳升落的方位之间的关系,认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太阳永远位于偏南方向,不可能在偏北方升起。也有学生认为,赤道上全年都是正东日出、正西日落的。产生这一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时正东日出正西日落,因此本地的昼夜平分时也是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3.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1)理科情结挥之不去

理科学科背景使不少地理教师具有挥之不去的理科情结。严格遵循自然地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对自然地理的概念、原理、规律分析得细致周到都没错,但如果教学“生成”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把控不力,一旦有学生质疑,教师就容易机械地复述学科内容,或不着边际地随意拓展,而置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相关要求于不顾。例如,当学生提问为什么地表物体水平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时北半球向右偏而南半球却向左偏时,某教师乘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傅科摆”讲到水槽的漩涡,把地转偏向力的发现、表现、应用等分析得一应俱全、头头是道,唯恐不多讲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博学。以致只有小部分学生有所收获,大多数学生依然云里雾里,既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又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2)繁难知识随意添加

有些教师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粗讲多练取代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参悟。特别是刚从高三轮转到高一教学的教师,习惯于知识点的深度挖掘,教学目标随意加大难度,再加上部分教辅材料直接选用高考试题作为训练题,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杂,远远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程目标。例如,教学区时的计算,课标只要求“会对不同时区的区时进行简单计算”,而许多教师却对“日期的界线”进行了拓展,作出诸如“当北京时间是今日8点时,与北京同日期的范围占全球的比例是多少”的设问,并详尽讲述了北京时间8点时,零时区是0点而不仅是0°经线是0点,零时区范围是7.5°W~7.5°E,所以今日的范围应是7.5°W向东到180°,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此举明显超标,不利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化解理解障碍的对策

1.依据学生基础,合理制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处,规范着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方向,对教学活动向深度与广度拓展有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更要认真研究学情,在了解学生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地球自转”教学中,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详见表1)。

表1

由于学生的基础存在着差异,在把握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合理分解、有所侧重。目标一,基础性目标。即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定位于应知、应会的层面,学习难度适中,学生理解容易,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目标二,拓展性目标。即在达成基础性目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以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操作技能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要求较高。

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生源,把握理解的起点,合理地制定和选择教学目标,教学适度,既让普通学生“吃得了”,也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保持学生认知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平衡,使全体学生通过努力均能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2.精心设计活动,主动参与感悟

有关“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前手持地球仪边演示边讲解,可谓耐心细致、想尽办法、头头是道,可学生仍听得云里雾里,效果不尽理想。笔者认为,只有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感悟,才是破解这一重难点的有效途径。

以“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对各地昼夜长短变化”为例,笔者先出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动画,然后提醒学生观察图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昼长或夜长产生怎样的变化,鼓励学生在仔细观察老师演示过程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发表看法,师生合作,共同寻求破解这一重难点的规律性认识和方法。

步骤一:出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各地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图”(详见图1)。

步骤二:过程与讨论。

图中的E1、E2、E3和F1、F2、F3分别表示当太阳直射点位于不同位置时E点和F点的昼长情况。要求学生在A1、A2、A3三幅图中任意选定E点和F点,并画出其所在的纬线。鼓励学生观察后思考、讨论、总结规律。

步骤三:归纳与总结。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的过程,就是北半球白昼增长的过程,同时北极点附近的极昼范围也不断扩大,至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最长,整个北极圈内出现极昼。赤道上昼夜长短不变。

该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有效地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通过探究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也有助于教师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教学任务。

3. 巧借教室环境,帮助学生理解

巧借教室环境,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知识点。

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为例,在讲解的基础上,笔者巧借教室日光灯和学生座位的分布,类比赤道、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以外各地区在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详见图2)。

教室里学生座位共7排,座位上方有三排日光灯,分别在第2、4、6排位置上方。控制开关,使第一组灯亮,表示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各排学生观察灯的仰角可类比夏至日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关第一组灯,开第二组灯,表示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各排学生观察灯的仰角可类比春秋分日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关第二组灯,开第三组灯,表示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各排学生观察灯的仰角可类比冬至日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笔者要求学生参考图2填表,并总结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详见表2)。

表2

由于笔者巧借了教室学生座位和日光灯的分布这一资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笔者只需适时点拨、提醒即可。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难点知识迎刃而解。

4.运用逆向思维,化解理解障碍

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如果单从正面解释,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和理解。此时换一个角度启发学生思考,事物的本质特征就容易得到充分的显现,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笔者借助地球仪的旋转,提出如下的假设让学生思考:假如地球不自转,昼夜交替现象会怎样变化?假如地球自转而不绕太阳公转,昼夜长短和四季有何变化?假如地球绕太阳公转时不自转,昼夜和四季又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和讨论,一般都能认识到地球公转与否直接关系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决定了昼夜长短和四季的变化。笔者接着假设: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从66.5°扩大至90°(即黄赤交角由23.5°缩小到0°),太阳的直射点怎样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和各地的昼夜长短会产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议论,然后再演示讲解,效果就好得多。

难度适中的逆向假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课文内容的正面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5. 组织实践活动,提升理解能力

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不能完全依赖于书本学习和教师传授,更多地是通过生活实际获得的。

第4篇

关键词 学习评价 基本要求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103-03

优化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评价,可以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状况和发展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有效贯彻教学相长、以人为本、以评促学的学习评价理念,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呢?

一、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评价的基本要求

1.评价内容要全面

过去对学生的评价往往考试成绩为依据,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等的发展等不够重视。我们不仅评价学习活动的结果,也要评价学习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学生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在“应试”教育中,评价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或是单纯定量的方法,或是单纯定性的方法,严重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主张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例如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充分体现了他们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自我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4.评价注重教育性和发展性

以往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区分、甄别、选拔,只看教育的结果而不问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单纯的结果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则更加重视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力图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学习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促进健康成长。

二、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是一门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综合文科必修课程。因此本新课程学习评价的重点不应停留在简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或记忆方面,更应该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的水平,在评价时不应要求学生过多记忆某些事件的具体细节,而应要求他们了解某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发生的背景,并能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不仅要测查学生对历史、地理学科及相关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本课程涉及很多当今面临的社会问题,应突出评价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不仅包括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而发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对学生思维水平、社会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

1.完善学习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内容

(1)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以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没有一定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就很困难,因此,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评价内容,要针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不同,只要每一个学生从自已的起点向前迈进了一步,就应给予鼓励;同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评价,集中在知识的活学活用上,特别强调知识的综合与整合,学生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在思维行程中建立起联系,并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释和理解社会问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2)注重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养成。历史与社会课的评价内容,重视求疑与创新,没有求疑,就没有创新。因此,能够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质疑,是评价内容的主要方面。学生应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与增加,问题应越来越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学生对一些知识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才会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摆脱对书本的依赖和死记硬背的答题习惯,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逐步养成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3)注重社会探究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历史与社会的评价内容,强调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获得对历史与社会的了解。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社会实践是历史与社会课的自然延伸,通过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将社会的现实与课程联系起来,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中1-3的有关内容时,可通过下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和流动人口的职业变化。

活动过程:①教师将人口流动类型表发给学生。②要求学生回家后统计所在社区或村庄人口流动情况。③学生在课上自由发言,交流所在地人口流动的情况。④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表中情况判断当地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否是从乡村到城镇,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居民职业结构的变化。

评价重点:学生是否对本活动有兴趣,并积极参与调查;调查统计的数据是否真实、正确、全面,在交流中能否表明自己的观点;在活动中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情况。

(4)沟通与合作。综合课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因此,沟通与合作属于过程性评价。主要内容有:个人参与的情况,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他人探讨的程度等。如今天这堂课我发言了没有,发言的效果如何?与同学讨论了没有,兴趣怎样?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我了没有,我的表现怎样?这堂课我很兴奋或我没兴趣,为什么?例如在教学“我们在社会中成长”中4-3的有关内容时,可通过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资料的方法,增进对社区(或家乡)的热爱。

活动过程: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进行调查或考察,收集有关社区(或家乡)历史文化的资料。②依据所获资料,选择图片、图表、文字、实物模型等形式,呈现活动结果。③举办小型展览。

评价重点: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任务活动,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情况,展示阶段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体验――探究学习评价表

班级 姓名 所在小组 总评成绩

(5)社会责任感。历史与社会课的评价内容,除了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情感对人的能力的发挥有巨大的影响,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完成各项工作必备的心理条件。对学生遵纪守法的评价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能做到遵纪守法,就会影响其他人的正常生活,一个人干涉了别人的正常生活,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

2.采用全面的评价方法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应该是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并且要由终结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主题活动评价、教师观察记录、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个案分析、作业评价。例如“主题活动评价表”:

3.创新考试评价形式

考试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书面考查,考试评价可占学期综合评价的40%左右,成长记录袋及平时评价占60%。考试内容切忌只考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试卷的设置从形式到具体内容都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体现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题目设置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体现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人性化,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

三、结语

发展性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主要从促进学生发展进行系统构建。它注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评价着眼于扬长避短,充分体现民主协商精神,注重了评价各方的充分交流和沟通,评价过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这种评价体系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发展。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科学性、有效性有待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咏梅.聚焦教学有效性的课堂观察评价[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