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体育教师工作

小学体育教师工作

时间:2022-08-10 20:34:05

小学体育教师工作

第1篇

尊敬的学校各位领导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将要结束了,这是我成绩工作三十二年多来,参与体育教学工作的第一个学期,属于从村校走到中心校当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阶段,虽然还在过渡期,但是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完成的还是不错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和改进。现在我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

我在教学中担任的教学工作主要是体育课程教学为主。

由于担任的是小学(二、四、五年级部分班)的教学工作,我认真地学习新课标,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坚持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贯彻“健康第一”的重要思想,在学期开始就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对课堂活动内容也在课后进行研究、分析。积极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把所学所看的灵活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去,使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

对于低段的学生体育教学重点就是在教学组织上,体育教学和艺术教学都认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以及教学小结。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以及教研学习工作,平时能坚持自学并认真做好学习记录,努力提高自己。在教学工作同时,也积极响应学校的读书活动,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并根据小学孩子的特点,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教学中仔细钻研新的课改目标,灵活设置课堂教学的几大基本环节,注意讲解示范、明确教学重难点,以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为重点,使学生能尽快学会课堂上新学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上,我也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这半年我带领全校学生复习了新的广播体操"七彩阳光"、各个年级学生的队行队列培训、运动会项目的训练,他们都积极学习。这套操作为各个年级体育锻炼的项目之一,虽然我带的是二、四、五年级的小朋友,但是他们同样能积极地练习,努力做好每个动作,并能配合音乐规范完成动作,都想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的上进心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感染了我,激励我去做一个更加优秀的老师。

在这学期里,我积极响应学校领导的号召,服从组织决定,积极筹备我校的“小学生趣味运动会”,并在其中认真做好各项资料,按期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运动会开得圆满成功。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从这半年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当好一名体育教师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师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学习,大胆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做好阶段教学总结,认真贯彻好自己的教学计划。此外,小学阶段的思想教育也很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以外,还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贯彻具体内容。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除了会努力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之外,更会以一颗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信心,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用心教导每一个孩子。

第2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勇攀教育事业的高峰,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一起来看看小学体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汇总5篇,欢迎查阅!

小学体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1

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要过去了,在这一学期里,作为体育教师我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从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教材、确实上好了两操一课,完成了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培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风习,进一步提高了体育课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学体育、爱体育的积极性、推动了我校的体育活动的发展。

今年我带的是二年级的体育,孩子数量较多,而且小孩子“哭闹”、“内向”的现象很多,相差悬殊。因此,刚进入二年级的一段时期,我把如何引导,调动孩子作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仔细观察这些孩子的表现,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表扬。和孩子们交谈,并积极主动的与家长沟通。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鼓励和教导,使孩子们热爱这个大家庭,漫漫的“哭闹”、“打架”等现象减少了,内向的孩子也逐渐开朗,并与我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上七八点中的太阳,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雨露,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的充实自我,丰富知识,因此在每次教学前,我都认真备课,钻研教案,并查阅相关的资料,以使孩子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为了更好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还认真听取其他教师的上课经验,学习上课的方法,并加以改进,运用到我的实际教学中,使上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激发他们的兴趣,由于领导对我工作的指导和信任,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使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学习,使我的思想和技能都得到了提高,并深刻认识到,体育课是为了解决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育课的内容是由教师与孩子们共同构件的,是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使孩子在活动中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

在工作中我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处理事情还不十分的成熟,对待孩子还需要更多的爱心,耐心,童心,诚心、热心,在以后工作中,我会认真观察孩子,努力工作,争取更大的进步,不负领导的众望。

小学体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2

____学年度第一学期的体育工作将要结束了,在本学期我较好的完成了体育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在我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

我的体育教学主要从三点来进行总结。

首先,我特别重视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并健康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人的认知规律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的学好技术,形成技能,使体育教师真正实现精讲多练,为体育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奠定基础。

最后,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这三点的有机结合会使体育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20__年10月13日的昌平镇中心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获得二等奖,在20__年10月23日的昌平区体育教师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

二、广播操工作。

在开学初我重点抓了广播操,因为学生经过一个暑假,对广播操有些陌生,如不及时抓紧复习,一旦学生养成坏习惯,在纠正就困难了。因此,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对广播操进行教学的。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的良好习惯。

第二,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示范。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要求教师示范要清楚、准确、规范、优美。

第三,讲解要少而精。我在广播操教学时的讲解,主要是结合我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

小学体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3

时光飞逝,转眼一学期又已过去,在这一学期里,我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强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宗旨,通过体育教育教学使学生生理、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就本学期开展了以下工作,现总结如下:

认真学习新课标,以课改精神为指导,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自觉贯彻“健康第一”的重要思想,教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杜绝上课的随意性,并对活动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把所学所看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教学工作中能认真钻研新课改的教材,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真备课,在备教材的同时,也注意备学生,教学中按照新的课改目标,改变以前课堂教学的几大基本环节的程序,注意讲解示范、重点是讲练结合,使学生能很快的学会课时内新学的教材内容。通过快乐体育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训练的态度,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提高了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方面,还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思想汇报专题坚定他们克服困难决心,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在上课方面:

1、按《体育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备好课,写好教材,做到课前布置和检查场地器材。

2、准备部分和整理部分,以及每个教学环节前后,都要求学生做准备或放松活动练习。

3、每一堂课教材合理安排,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身体锻炼,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4、讲解动作要领和保护方法,突出重点、难点,示范动作正确,每堂课分组练习,既有秩序,又有队形。

5、教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新旧难易程度和不同性质的教材,搭配好,备课之间的教材衔接好,每次课的教材注意多样化,使学生的身体得到较全面的锻炼。我特别重视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并健康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人的认知规律的培养。

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的学好技术,形成技能,使体育教师真正实现精讲多练,为体育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奠定基础。最后,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一年级的体育教学本学期都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能积级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平时能坚持自学兼认真做好学习记录。教研工作能积级参加,积极虚心请教有经验的`领导和老师,使自己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钻研教学大纲,努力地培养体育尖子,辅导差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努力提高本人的业务水平。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从而让学生喜欢体育,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从中让学生玩中学,学中乐的课堂气氛。

在开学初我重点抓了广播操,因为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对广播操有些陌生,如打不好基础,一旦学生养成坏习惯,在纠正就困难了。因此,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对广播操进行教学的。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的良好习惯。

第二,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示范。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要求教师示范要清楚、准确、规范、优美。

第三,讲解要少而精。我在广播操教学时的讲解,主要是结合我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

第四,口令要清楚、洪亮、准确。

第五,纠正错误动作要及时。另外,在广播操教学过程中其他各位班主任的大力支持。

在工作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并能完成学校给予的各项任务,为了迎接督导检查,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尽量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只求奉献,不求索取。为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参加各项培训,平时,经常查阅有关教学资料。同时经常在课外与学生联系,时时关心他们。

当然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须在以后进一步的努力。

小学体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4

一、领导重视,思想领先,认识统一,目标明确。

我校领导十分重视体育工作,把它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首先把它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学期初在行政会议上听取体育工作计划,并予以审议;学期结束听取总结汇报。对于学校举行和参加的重大体育活动,则在行政会议上予以协调安排,给予人力、物力、时间上的保证。平时校长除了亲自挂帅以外。学期初协助教研组制订体育工作计划,学期结束帮助他们进行工作总结,平时则共同探讨,解决体育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学校领导还亲自督促全校“两操、一课”的进行,以推动学校的体育工作进一步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体育工作的认识不够,学校体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十分严重。我校领导坚持贯彻“体育是学校的脸面”的办学宗旨,把体育教学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绝不允许占用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

1、建立激励制度,搞活动体育教学工作。

学校长期以来,坚持每天对各班进行广播操评分考核以外,还对各班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情况和体锻达标率、优秀率作为评选文明班的重要依据。这样大大加强了年级组长和班主任老师对体育工作的重视,无怪乎,在操场上,经常可以看见班主任老师的身影。同样也促进了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管理,促进体育教学工作。

1、抓好体育课教学的过程管理。

体育课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主课”。既然如此,就必须认真对待,加强管理。学校要求教研组做到学期有计划,有总结;活动有分工,有措施;成绩有纪录;资料有积累。分管领导定期检查。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条件,认真备好课,做到备课、备人、备场地,充分利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抓好学生的体育常规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有机地结合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学校领导定期和随机检查教案,随时进行听课和评课。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和“放羊式”教学。

2、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因地制宜制订教学计划。

学校要求体育教师,因地制宜上好每堂体育课。学校主要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⑴抓教学进度和备课; ⑵抓常规纪律; ⑶抓安全教育;⑷抓运动密度;⑸抓锻炼实效; ⑹抓听课评课。

3、树立课外活动是课内体育教学的延伸的教学观念。体育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是体育课教学工作的实效的检验。只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促进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学校要求体育教师凡是学校开展的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都要列入体育教学计划之中,对学生加以指导。这样既推动了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的开展,反过来又促使学生重视体育课的教学,提高了体育课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兴趣。

三、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证。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基地之一。有计划正常地开展教研组活动,研讨教学工作,学校体育工作,交流思想,统一认识是搞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我们的做法是:⑴集体参与制订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共同做好体育工作小结。⑵立足本职,收集好各种资料,发现问题,共同分析,探讨解决办法。⑶学校的体育竞赛和群体活动分工不分家,群策群力。⑷每学年全组开展集体备课八次,通过这一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抓好各业余训练队伍的竞训工作。

为更好地统筹安排各教师资源,做到教练员、运动员、训练时间、训练场地器材四落实,体育组及早地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到了每次训练有教案,有总结。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了很的提高。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学校决心在县教育局领导下,依靠全体教师,以“新课改”为契机,一如既往地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科研力度,在工作中齐心协力、更新观念、努力钻研、开拓创新,“争一流,创特色”,为我校学校体育的腾飞而努力奋斗。

本期取得的成绩:

1、全期组织了八次集体备课 .开展了新教师的汇报课。

2、成功的主办了我校第二十六届运动会.

3、为学校体育代表队充实了新的力量,去其他学校进行了两次运动员的选拔。

4、组织了全体体育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上课的质量,

5、组织了我校第二次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全校99﹪的 学生达到了合格标准。

6、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开好了两次骨干教练员会议,一次全体体育教师会议。

7、各年级开展了大课间活动的汇报展演,进行了课间操竞赛评比。

小学体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5

回顾过去的一年,自己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上都有所收获。现将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坚定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教师,我自觉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我的学生。在工作中能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大胆创新、乐于奉献,努力教好每一堂课,代好每一次训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我能够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学生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此外,我还能够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

二、深钻教材,认真教学,圆满完成任务。

体育课教、学、练三者之间的统一。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的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引导水平的体现。只有教师正确而巧妙的引导,才能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引爆”作用,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获得教学最佳效果。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学生普遍都害怕长跑50m×8这个项目。为了让学生达标,必须树立他们的信心,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我给他们讲“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凡事在于人为,坚持就是胜利。在教学设计中,我安排课课练,学生每节课准备活动中沿操场跑三圈,每位学生每周有两次练习的机会,一学期结束时,五年级的学生达标合格率为98%,效果明显,从而达到了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发挥特长,刻苦训练,办好田径队。

我是运动员出身,围绕着把我校田径组建从长计议,长要有规划,近要有打算。在选材时,在训练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素质能力,制定了合理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狠抓队员的基本功训练,要求每个队员动作规范,从小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在训练中,我不仅对队员们严格要求,而且对自己也严于律己,要求队员做到的,我也必须做到。无论是冰冷的寒冬,还是炎热的夏季,我都能坚持训练,每次都提前早早到校为队员们做好训练前的准备工作。此外,我还经常找队员们谈心,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

在训练中,我给予了诚挚的爱生之心,端正了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采取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工作方法。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的好评。同时,为在周边社会上树立了良好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以上是我一年多工作的小结和体会,如果说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那也是与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爱护分不开的,在次,我要真心真意地感谢他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勇攀教育事业的高峰,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第3篇

述职报告是任职者陈述自己任职情况,评议自己任职能力,接受上级领导考核和群众监督的一种应用文,具有汇报性、总结性和理论性的特点。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体育教师总结述职报告1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了坚实基础,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现对半年来的工作状况总结如下:

一、深入探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这一学期我执教四年级2个班的体育课,工作量是每周六节课,并负责校园日常田径队的训练工作,负责校园“三操”。在平时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按原大纲课程要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在校园没有场地器材的状况下,有效地开展广播操教学、队形队列、游戏、身体素质及弹跳力训练、技巧训练、灵活性训练多种新颖课型,于方寸间用心拨展体育天地。平时工作除了认真开展课堂教学外还保障了校园各项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了学生在校一日的体育活动时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半年来,本人还十分注重个人的业务学习和提高,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契机,透过在实践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领会。

1、学生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用心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使用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课堂常规。

2、透过体育课的锻炼,使那些有行动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校园、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在体育教学中,突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既保证了学生得到用心锻炼,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情愉快,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

在教案的编写上,突出了个别化教学原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资料和活动方式,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了解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重要性,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4、教学过程、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料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习资料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构成。

运动负荷由小到大,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

5、采用不同类型的球类运动及游戏,使学生提高了身体协调性,增加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认真对待两操工作

这学期学习了全国第三套小学生广播体操《七彩阳光》,动作难度增加,对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都有很大的要求,我主要通透过以下几点对广播操进行教学。

1、加强对第学生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的习惯。

2、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示范。

透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示范要准确、规范、优美。

3、要精讲多练。

我在广播操教学中,讲解主要是结合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学生反复练习,掌握技术动作。加强口令学习,口令要清楚、宏亮、准确。

4、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此外,在广播操教学过程中,还要得到了校园领导和班主任的大力支持,进行了群众教学,所以,广播操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效果。我们体育组期望所有教师都能以身作则,并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并与各班班主任沟通,对学生出操的顺序和队列严格要求,做到有序的出操和回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课堂上配合校园对生学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机智、果断和自觉遵守规则的好品质。

小学体育教师总结述职报告2在20____年一学年里,本人担任了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教研组组长工作。一学年以来,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现具体述职如下:

一、理论学习方面

通过这一学期的实践,吸取《课程标准》的精华部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首要之位。为了更好的武装自己的头脑,我坚持研读《体育》等杂志,登陆体育学科的____网站,并认真做笔记,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及时反思每一节课的教学,记录经典案例,积极撰写自己的所感所思。

二、体育教学方面

一学期来,在区体校领导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教育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课堂上,注重常规教育。日常教学中,认真备课,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上每一节课,绝不“放羊”,由于专业的原因,体育老师都是带几个班的课,所以我认真分析各班的学情与不同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让学生掌握各项运动技能。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课我就会将体育课的常规、要求对他们说清楚,并且强调体育课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一样,是一门课,不是玩。现在已经形成了常规,我们的体育课有序而精彩。上半年的学校教研课和区教研督导课中受到区体校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好评,并获得优秀课的光荣称号,为学校体育教学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三、业余训练方面

篮球运动是我校的传统体育项目,本年度由于本人身体等情况虽不能承担教练员工作,作为体育教研组长心系学校,为学校寻找能胜任篮球训练的教练员,承担了学校篮球训练队的管理工作,并把自己多年来的训练经验传授给年轻教练,促使我校篮球训练工作顺利开展以及继续发扬光大。

为备战____区冬季运动会,我跟体育组丁老师组学校代表队,每天早上7点半至8点进行晨练一个多月,虽然区教育局因“甲流”原因取消了比赛,我还是为我们的学生因此提高了运动水平而感到高兴和欣慰。

四、学校群体工作

在完成教学任务及课外训练管理的同时,每天与体育组丁老师一道协同大队部抓好学校群体工作,如:课间操、体育活动课、班级篮球赛、校运会等等,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与兴趣,从而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五、个人成绩

1、区教研督导课中本人的体育课评定为优秀课。

2、率队参加____区田径运动会获四个单项前六名。

3、圆满组织全校一至六年级班级篮球赛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

4、圆满组织学校第一十四届校运会。

5、圆满完成学校09年度全体学生《体质健康达标》工作,以及“达标”数据及时上报工作。

总之,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取得的了一些成绩,还有许多不足有待改进。我也深知所有工作都需要自己积极思考与实践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以及各方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好,以上陈述,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述职人:______

20____年__月__日

小学体育教师总结述职报告3尊敬的领导:

20____上半年的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又到了本学期教学总结的时间,反思在这一学期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体育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圆满结束,收获不少,下面我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下总结,并为新学期的工作确立新的目标。

一、思想认识

在一学期里,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在思想上严格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新的学期即将来临,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好同志。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运动负荷由小到大,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学生上课积极性高,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积极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八年级的学生课堂教学行为规范的教学,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课堂常规。

通过体育课的锻炼,使那些有行动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子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整个体育教学,突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既保证了学生得到积极锻炼,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在教案的编写上,突出了个别化教学原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了解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重要性,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教师对学生的过高要求也是不利快乐体育的实施。

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动作或训练时,有必要降低难度或要求,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如我在单足跳的练习中,可允许学生换一次脚,这样就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对待学生方面,既要求严格注重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方面,还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坚定他们克服困难决心,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三、学校工作

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认真组织每天的课间操和课余训练工作,精心计划、筹备每次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尽力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时刻为学生的活动安全着想,及时维护有隐患得体育设施和场地。作为体育组的一员,通过其他教师和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我们出色地完成了____年年“太保寿险杯”赣榆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径运组织工作,成功的组织了学校“迎奥运。庆元旦”系列体育活动,增加了全校师生的运动参与热情培养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强化了师生们的团结拼搏意识。在以后的工作,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我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领导完成各项任务,为学校的美好明天更加努力。

四、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学期里我克服了自己单身居住等许多困难,在考勤、例会以及值班等情况没有无故缺席过一次,在值班时,能够一边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一边准备教材和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新学期中,我应更加勤恳,为学校作更多的事,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工作知识水平更上一层楼。

五、主要成绩

在这一学年里,在全组老师的通力合作下顺利完成给国家数据库上报《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的工作。通过的加班加点、日夜奋战终于把数据上报成功。除此之外,在这一年中,我认真对待、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连云港市体育优质课评比中都取得市级二等奖的好成绩,同时上交的体育教案在县教育局的论文教案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个人通过不断努力和其他同事的帮助和指点使我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

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创造性地搞好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体育教师总结述职报告4尊敬的领导: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转眼间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日子,一个学年即将过去,回顾过去的一个学年,我听从学校领导的指挥、服从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能根据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现就一学年来的体育教学工作,述职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一名体育教师,我首先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学校组织的关怀下,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教师。

二、教学工作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按大纲课程要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认真备课、上课,写好课后反思,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体育课要营造一个好的氛围的话,老师就应该以身作则,说一不二,上课不能迟到,对学生承诺了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让小学生时刻感觉到老师是很有责任心,对学生从来不撒谎,让学生知道老师是一个对工作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人,而且还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教师才愿意把爱献给每一个学生。当教师将爱的情感倾注给学生时,就愿意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成为学生学业上的良师、生活上的益友。

三、本学期的主要成绩: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位体育老师的多方努力下,学校的体育工作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我在上学期我担任本校一至三年级的体育课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认真教会了他们的武术操,每个班都做得非常好,动作整齐,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体操比赛,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努力,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多为学校争光。

回顾一年以来的工作,我看到本学年的体育教学工作和比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可喜可贺。但体育成绩有得有失,任务尚很艰苦。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加倍努力,改进不足,为学生更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名领导省心、家长放心、同事欣赏、学生喜欢的体育老师。

小学体育教师总结述职报告5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了坚实基础,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现对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述职如下:

一、深入探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这一学期我执教四年级__个班的体育课,工作量是每周六节课,并负责学校日常田径队的训练工作,负责学校“三操”。在平时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按原大纲课程要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在学校没有场地器材的情况下,有效地开展广播操教学、队形队列、游戏、身体素质及弹跳力训练、技巧训练、灵活性训练多种新颖课型,于方寸间积极拨展体育天地。平时工作除了认真开展课堂教学外还保障了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了学生在校一日的体育活动时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半年来,本人还十分注重个人的业务学习和提高,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契机,通过在实践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领会。

1、学生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积极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使用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课堂常规。

2、通过体育课的锻炼,使那些有行动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在体育教学中,突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既保证了学生得到积极锻炼,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情愉快,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

在教案的编写上,突出了个别化教学原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了解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重要性,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4、教学过程、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

运动负荷由小到大,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

5、采用不同类型的球类运动及游戏,使学生提高了身体协调性,增加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认真对待两操工作

这学期学习了全国第三套小学生广播体操《七彩阳光》,动作难度增加,对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都有很大的要求,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对广播操进行教学。

1、加强对第学生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的习惯。

2、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示范。

通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示范要准确、规范、优美。

3、要精讲多练。

我在广播操教学中,讲解主要是结合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学生反复练习,掌握技术动作。加强口令学习,口令要清楚、宏亮、准确。

4、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此外,在广播操教学过程中,还要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大力支持,进行了集体教学,所以,广播操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效果。我们体育组希望所有教师都能以身作则,并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并与各班班主任沟通,对学生出操的顺序和队列严格要求,做到有序的出操和返回,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课堂上配合学校对生学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机智、果断和自觉遵守规则的好品质。

第4篇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 转眼间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日子,一个学年即将过去,回顾过去的一个学年,我听从学校领导的指挥、服从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能根据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现就一学年来的体育教学工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一名体育教师,我首先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一个年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应该做的工作。

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学校组织的关怀下,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教师。

二、教学工作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按大纲课程要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认真备课、上课,写好课后反思,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

三、本学期的主要成绩: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位体育老师的多方努力下,学校的体育工作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我武术队参加县第1届小学生武术操的比赛中,总分获得了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努力,希望在今后的比赛中,能多为学校争光。

我校开展的阳光体育之一的课外活动,获得了各位老师和学生的好评,这样的活动受到学生的大力欢迎,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

回顾一年以来的工作,我看到本学年的体育教学工作和比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可喜可贺。但体育成绩有得有失,任务尚很艰苦。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加倍努力,改进不足,为学生更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名领导省心、家长放心、同事欣赏、学生喜欢的老师。

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分析,提出要以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小学教学工作、教研工作、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内容,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阐述了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模块构成与体系特点,并提出了实施措施。

高职高专院校专科教师培养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阵地,其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未来小学教师知识技能的建构,关系到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专科教师培养同本科教师培养在培养目标、质量规格、课程设置上有很大不同。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于本专科教师培养课程改革及其差异性,从理论、实践以及比较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这无疑对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从职业行为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内容与过程的分析,探讨专科院校培养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设置,其意为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水平的小学教师,提供课程改革的参考建议。

一、目前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

1.课程体系不能体现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素养的诉求。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容涉及教学、教研、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等多方面,且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同其他以物为劳动对象的职业活动有着质的区别。这就规定了从事小学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应关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对小学教师的职业特质要求:人格的情感性和人文性,知识结构的综合性,教育教学的技能性和艺术化,思维模式的半童性与教育现场的研究反思能力。目前的课程设置,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明显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师工作过程的要求,不能实现专科教师教育培养小学教师岗位关键能力与技能的任务要求。

2.课程体系不能体现小学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质量规格。目前,课程体系的封闭性导致培养的教师“口径过窄,知识结构单一,综合与创新能力欠缺”。通过对广东江门市区小学进行的访谈调查可以得知,绝大多数校长强调“复合”与“应用”,希望师范生的基础知识应做到“宽厚”,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应“过硬”,个人特长要“明显”,师范生应是“素质全面,一专多能”。如新会圭峰小学校长谈到,学校的建设经验证明,只有教师综合素质高,特长明显,才有利于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特长教育。基础教育管理者之所以有这样的体验、希望和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和其他教师相比更需要具备综合素质。

3.课程体系不能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专科教师培养工作应具有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课程体系中应体现与基础教育改革协调一致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学生观、师生观和质量观。而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应有的“新课标解读”等,没有充分地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学体系,缺少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与沟通。当前的专科院校教师培养课程结构模式简单,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严重脱节,人才不衔接,不对口,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4.课程结构不合理。目前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不能体现专科教师教育的特点与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职业技能培养课程等同于教育专业课程,课程设置还是老三科:教育学、心理学与学科教学法。结构不合理,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与实效性。这其中没有职业技能培养课程,根本不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需要。重理论,轻实践,即理论课程多,实践实训课程少,课时少且实践训练不够,难以形成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以课时、学分或课程比例等统领职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忽视了职业技能课程类型、课程模块、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职业技能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弹性空间,限制了职业技能课程设置的思路,更不利于现行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

二、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1.专科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质量规格。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传统的由中师培养小学教师的机制不复存在。教育部在2002年9月10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规定,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要纳人高等教育体系。小学教师培养的任务已由专科院校承担。而随着城市中小学生源的逐步减少以及对教师学历的高要求,专科学历师范生就业的机会也逐步减少。专科师范生的就业更多的是面向农村,并且是农村小学。因此,专科院校教师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农村教育需要和愿为农村教育事业服务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

这种高素质小学教师的质量规格必须是“专兼结合、综合发展、特长明显、技能过硬”。“专兼结合”指能上好小学一门主干课程,并至少能兼一门课;“综合发展”指知识结构完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整体素质水平较高;“特长明显”是指个人的文学、体育、艺术、动手制作等方面有一技之长;“技能过硬”体现在“会”上,如会课堂教学与管理,会当班主任,会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会开展教学研究等,表现出较高的技能水平。

2.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小学教师教育能力是为实现小学培养目标,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主要包括教学与管理、班主任、德育与教研等实际工作内容,具有复杂性、科学性、教育性等特点。所以对小学教师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分析,是小学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构的基础,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选择应以职业技能形成为依据。

根据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并参照上海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的若干意见》和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教学工作管理常规(试行)》,可以界定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包括课堂教学与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研究、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具体任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但各个过程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需要教师有相应的工作技能才能实现。具体分析见表1:

三、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蓝图,是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保证,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教师专业化与职业化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从职业教育创新的高度,更新培养教师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按照职业化、技能化、综合化的要求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改革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我们要改革师范类课程设置管理办法,按照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与职业技能的要求,构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加强职业技能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所需要的各项教育技能。

1.课程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高师院校专科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及“技术立校、文化育人”的办学优势和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色,体现“专兼结合、综合发展、特长明显、技能过硬”培养规格,贯彻以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为基础来构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设计思想,坚持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与内容适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全面提高。

2.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院校较为注重学科专业知识,而在文化基础课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当前,加大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和实践训练在课程中的比重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普遍趋势,在整个小学教育人才培养课程方案的制订中,适当压缩了学科专业课的比例,增加了职业教育技能培养课程比例,突出了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独特的专业性。

为此,我们认为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应根据小学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设置。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模块:教学工作模块,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教育改革研究、新课标解读、学科教学法、普通话、书法、简笔画、教师口语;教研技能模块,即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技术模块,即多媒体和网络教育技术、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德育工作模块,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教师礼仪、教育政策与法规;班主任工作模块,即优秀班主任研究、师生沟通的艺术、班主任工作、应用文写作;社会实践模块,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艺术实践。实践课程由下列课程组成:教育见习与教育(顶岗)实习。

3.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特点。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系统性—以系统组织的方式将教育科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学生教育科学思想观念,发展其灵活运用教育理论的技能。职业性—体现了小学教师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具有与其他社会岗位不同的特殊职业技能要求。实践性—职业技能的形成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融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教育职业技能的养成与转化。案例性—应结合教育现实,以案例为教学与训练的切人点,能发挥课程的最大效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题性—打破传统的开课方式,将各课程的重点内容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与训练。目标性—每一门课的具体培养目标明确,以培养学生的教育职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为目标。

四、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实施

1.强化实践类课程,突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实践类课程的宗旨是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培养课程中一直存在着理论课程设置比例过大,实践类课程比较薄弱的问题,造成学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强化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切实措施,意在帮助未来的小学教师加强对科技活动、社会活动等课程的兴趣、爱好,并在活动中得到巩固,逐步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创造精神和发展个性特长,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问题,使专科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较好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专业思想,从而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一要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使之占总课时的比例,由原来的过低情况提高到20%一25%。在课程形式上,可更加灵活多样,可采取教育(顶岗)实习、模拟实习、教育观察、教育研究和管理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走访等各种形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还可采取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方式,多方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二要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这是构建实践类活动课程体系的重要因素。增加教育教学实训设备投人,建设校内微格教学实训室;建立一批长期合作的、富有学校特色与内涵的校外实习学校基地。通过建立配套的实训与实习管理措施,切实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的教育实践成效。三要加强实践类课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高专院校要上好实践课,关键在教师。培训一支具有高度事业心、思想端正而且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队伍,对于开展好科技活动尤为重要。

第6篇

(一)体育教师缺乏教学成就感,职称、年龄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都以初、中级职称教师为主体,鲜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各年龄段的体育教师分布不均衡,整体以年轻教师为主,而且农村落后的教学条件降低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成就感。众所周知,教学条件是教学工作开展、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然而政府对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严重短缺,使得农村小学体育设施、器械不完善,很多有能力的体育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无的放矢,找不到自己的教学成就,慢慢地磨灭了自己的教学积极性。

(二)农村小学缺乏吸引力,体育教师严重流失

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会优先考虑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大城市学校,而农村小学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福利待遇低,无法吸引师范类大学生到本校开展工作。作为在职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由于工资福利差、没有归属感、成就感等原因,纷纷转行或跳入其他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造成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质量和教学质量,不利于农村小学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量与待遇不成正比,教师工作的满意度下降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成绩不是学生升学的重要指标,这就使农村小学校领导忽视了对体育课程的关注,体育教师的地位相对其他学科教师的地位显现出边缘化,在学校开会或给校领导提合理化建议时缺乏基本的话语权,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尽管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地位低,但工作量却很繁重,除了负责学生的正常体育课外,还要肩负学校的体操活动、运动员训练、开展运动会等,繁重的工作却没有给体育教师带来待遇上的提高。另外,学校在对教师评职晋级时总是优先考虑语数外等主要课程的教师,忽视了体育教师所做的贡献,不能保障体育教师的基本权益,致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满意度受到影响。

(四)科研条件简陋,体育教师缺乏自觉研究的意识

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普遍缺乏体育科研的意识,不重视体育的科学研究,对体育科研的方法不掌握,缺乏研究热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总是按传统方法进行授课,不能转变思路去积极创新,而且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小学受到了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科研资源缺乏,致使从事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无法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农村小学缺乏专项资金奖励体育教师的科研成果,这些原因都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而作为科研主体的体育教师,其自觉意识也逐渐降低。

二、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重视农村体育师资的职前培养

从我国整体的体育师资现状看,体育老师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不够丰厚,教学能力不强,基础文化知识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所以我们要提前做好体育教师入职前的培训,这样才有利于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首先,各大师范类院校应重视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在考核中严格把关;其次,高校教师要鼓励体育专业的学生攻读第二学位,丰富自己的知识,与其他学校学院的学生沟通交流,丰富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入职农村小学体育工作做好铺垫。

(二)提高农村小学现有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为一个合格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运用体育器械的能力,能够彻底贯彻学校规章制度和教育部门的各项政策,提高农村小学现有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方法主要有:第一,体育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沟通,互相听课学习,找出自身不足,校领导和教导处对体育教师进行监督检查,找出体育教师授课过程中的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第二,对于边远的农村小学,学校和教育部门应组织校内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其他学校的体育教学,开阔视野以增加本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

(三)加强农村小学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满足农村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当前体育师范类大学生出于自身意愿很少将教学事业投入到农村小学,在加上校领导普遍忽视本校体育教学工作,所以要做到以下两点来完善农村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高校和教育部门想方设法让体育类师范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农村小村体育教育当中,缓解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缺乏的现象,同时教师数量投入的增加会使体育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新技术、新技能以胜任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第二,农村学校和教育部门多组织校内体育教师走出校门,去参观其他兄弟学校的教学过程,多沟通交流,学习他校的长处,同时邀请有关体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来学校授课,开阔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眼界,整体提高本校的体育教学水平。

(四)转变农村小学体育主管领导的观念

现阶段我国不少农村小学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比较忽视,但这是我国目前“应试教育”这一现象所导致的,校领导并不是从学生自我发展的方面考虑的,这不利于农村体育教学健康的发展,所以要转变农村小学体育主管领导的观念,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作为校领导要认真学习有关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部门下达的各项教育文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第二,校领导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保障学生健康的前提下,切实加强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关注体育教师的授课流程,完善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五)加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开展科研活动,首先学校和教育部门要为体育教师设立科研奖励基金,用这种方式促进体育教师提高科研能力的积极性;第二,把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职称评定相结合,打破传统职称评定里论资排辈的现象,提高年轻体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第三,倡导小学体育教师走进附近的大学体育院系,利用高校丰富的体育资源来夯实自己的科研水平。

(六)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福利待遇

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不尽人意,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及时调整,把体育教师的付出与其地位、福利待遇调整到相互匹配的合理位置,首先,农村小学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评定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的劳动付出,对农村体育做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满足体育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稳定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其次,农村小学校领导要坚决杜绝体育教师的工资“一刀切”的行为,应把体育教师的工资与职称相结合,从高到低设立级别,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同时体育教师会产生竞争意识,积极进行小学体育科研活动为评定高职称和获得高工资做铺垫。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农村 小学 体育教师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是我国现今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小学阶段的孩子身体正处于一个生长力旺盛的阶段,这一阶段孩子有很强的学习模仿能力,是有效的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养成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中国知网、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查询下载相关优秀研究成果,收集与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有关的资料面对其重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

2.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问卷对农村小学生家长,教师及教育工作组织者的想法及看法做出统计。

3.访谈法

对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通过实地与电话访谈的办法了解校内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的状况和影响因素。

4.观察法

深入校园内部观察校园内外体育锻炼情况,从小学体育教师的视度去看待影响问题,去发现他们需要的是什么。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

1.社会地位

教师社会地位是指社会给予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以及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

调查发现社会地位是影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最根本因素。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受条件限制,各种政策信息不能很好的传达到农村家庭。家长们还普遍认为语文、数学、外语是所谓的“主科”。而体育、音乐、美术在教学过程中则是不值一提的“副科”。

2.教师工资福利

教师福利是学校教职工总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它在教职工的薪酬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4]。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离不开教师福利的改革与发展。

3.体育教学辅助器材和设施的投入

体育教学器材是教学效果落实的载体,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需要。只有设施配备完善、器材充足的学校,才能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较好地完成。

4.体育教学评价标准

教育组织者如果没有将小学体育发展工作作为评定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没有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体育教师的学校和社会地位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学工作困难重重,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果得不到合理的评价。

(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对策

1.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

学校要培养家长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让家长了解到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对家长详细阐述体育运动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

2.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工资福利

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工资,可以保障教师继续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费用,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去,而不用为了生活所需,一心两用,将用于体育教学工作的精力用于其它副业。

3.加大体育器材设施投入,改善体育教学环境

加大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的投入可以激发体育教师教学兴趣,体育教师在引导农村小学生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可以用足够的器材来吸引学生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快乐,体育教学环境和设施可以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合理健全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

根据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来制订相应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模式,对体育教师的劳动果实进行合理的评价,可以保障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对教师的体育教学起到一定监督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社会地位方面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偏低是教学积极性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从家庭、学校及教育部门做起,加大体育运动重要性宣传,重视体育工作,重视体育学科,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

(二)教师工资福利

工资福利低是农村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的经济硬伤,加大农村体育教师工资福利的投入力度,可以采用物质和精神两种激励手段让体育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农村体育教学工作中,吸引大量人才,增强体育教师工作干劲。

(三)体育教学辅助器材和设施

农村小学体育器材短缺,体育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加大体育器材设施投入,健全体育器材。

(四)体育教学评价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对体育教师教学成果进行检验,不仅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更是对体育教师教学成果的肯定,有利于提高教学积极性。

(五)进修培训方面

洛阳市给予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增强自我优越感,提高本省素质和修养,对提高教学积极性和农村体育工作进步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瑞武.关于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发展变化问题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阎厚文.关于农村体育教师主体性的思考[J].内江科技.2012,6:168.

第8篇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恢复发展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趋势下,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却在曲折中缓慢发展,甚至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后,随着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小学师资培训才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质量,适应建设和发展的需要,198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计划的制定与调整、培训的目标与要求、培训体系的恢复建立、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培训教材建设、考核制度的建立、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1983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对小学在职教师进修提出明确的“学历达标”要求,并就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培训质量、进修后的待遇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两个文件对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在这一时期,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在目标确定、体系构建、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结业考核、基地建设等方面确立了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逐渐走向正常化。但在培训目标和任务方面偏重于学历达标和学历补偿,培训内容以教材教法过关为重点。总之,通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但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二)第二阶段(1985~1998年):探索转型期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也开始步入一条改革探索之路。为了贯彻落实《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争取在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6年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师资培训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为落实“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的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总体而言,在90年代以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仍然是以“补差补缺”为主要特征的学历补偿教育。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990年10月23~2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四川省自贡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座谈会”,开启了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进入新阶段的序幕,即在继续开展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开始向“教师继续教育”转轨,并逐步进入转型、实验阶段。自贡会议后,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1年12月印发《关于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对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任务、原则、内容、形式与方法等作了系统的阐述。1996年9月,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九五期间,师资培训工作要在完成部分教师学历补偿任务的同时,及时转向面向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以此为契机,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草案)》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构建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开始由前期的“学历补偿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补差教育”逐渐转向以注重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导向的“继续教育”,并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建设、模式探讨、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实验,如以普遍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为培训突破口、强调骨干教师培训的高标准与高要求等,为下一阶段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第三阶段(1999~2009年):跨越创新期

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勾画出了教育发展的新蓝图。《行动计划》的第二项“工程”就是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的“跨世纪园丁工程”,明确提出将“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着重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由此,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主要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主线展开。为了给“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1999年9月,教育部正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提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使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有了立法保证。2000年3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和《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正式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是“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子工程,它为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把教师培训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不仅促进了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如现代远程教学、继续教育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将把教师引向自觉进行终身学习的新高度。将教师继续教育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把继续教育推向了全面推进、全方位实施的新高度。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确立了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为方针的工作重心。继续教育在模式、机制、体系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将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全员培训的突破口,将高科技运用于继续教育之中等新举措,为继续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四)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深化发展期

“十一五”期间,义务教育在全国已经全面普及,并进入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推进“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其中加强师资均衡配置是关键。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阐明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的目标与方向,即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为工作重点,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教师培训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即“国培计划”)。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指出实施“国培计划”不仅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的实施为广大农村教师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接受更多高水平培训提供了机会。[1]2011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应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在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注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各级政府主导,以“项目”形式整体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培训目标上,突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尤其是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逐步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和终身学习体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深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的思考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

1.教育政策文件的陆续颁布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改革与发展都与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紧密相联。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所营造的制度环境,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导向与护航的作用。

2.“终身学习”逐步成为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从已颁发的继续教育政策文本来看,早期的在职教师培训倾向于“学历补偿”、“学历达标”任务的完成,随后的继续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对教师的全面能力、整体素质的培训,越来越注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学者将这一变化过程概括为:“补偿性”继续教育———“能力型”继续教育———“实验型”或“整合型”继续教育———“工程型”或“素质型”继续教育。[2]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再仅仅是对单个教师进行“补差补缺”的即时性工作,而是与整个国家命运兴衰息息相关的系统工程。继续教育工作正在逐渐成为国家开展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为基础教育提供服务、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可持续性的工作;继续教育也正在逐渐成为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所有教师的共同意识与自觉行为。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步成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争取在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在此之后,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到199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提出“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突出骨干教师培养,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再到2010年“国培计划”提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师资保障”,从不同历史时期对在职教师培训的目标任务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完成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与学历补偿培训任务后,逐渐转向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等整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基于目标转向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在培训内容上越来越偏重于与教师教育专业特色相关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的主题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虽然在制度上不断完善,但在发展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理论层面上,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界定仍比较模糊,目标定位尚不十分明晰,在模式构建上并未形成关联主体的共同认识。在实践层面上,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仍存在脱节,职后继续教育与受训者本身需求不甚一致,投入不足与培训效能低下并存,培训形式上重集中理论讲授而实践取向严重不足,继续教育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仍不甚完善,等等。分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与策略,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1.继续转变观念,努力促进继续教育的终身化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应着力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致力于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能力。因此,首先应转变在职教师的观念。在知识更新日益迅速的今天,学会学习与终身教育日益成为个人适应社会、提升工作能力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因此,中小学教师应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认识到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必要性,并自觉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接受继续教育,自觉加强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努力实现知识、能力与人格的整体优化与完善。其次要转变培训者的观念。作为负责继续教育工作的院校和有关单位,应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增强终身学习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在培训工作中,逐步树立全民素质的教育观,将提高素质贯穿于培训工作全过程;增强继续教育的质量意识,突出培训工作的社会效益;构建“能力型”主导的继续教育体系,将提高受训者的能力和素质与培育“终身学习”意识与行为有机结合。

2.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实现继续教育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和规范继续教育工作,以保障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一是要加强继续教育的立法工作,通过立法,明确中小学教师依法享有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规定教师必须履行接受继续教育的义务,使参加继续教育成为中小学教师自觉和必须的行为。二是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相关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轮训制度、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继续教育学分制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等,引领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确保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三是制定激励性的政策,鼓励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增强继续教育的吸引力,使中小学教师自觉自愿参与在职培训,就有必要将提高教师素质与改善教师待遇相结合,建立激励性的制度,譬如将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考核、评聘、晋级、加薪相结合,以激励中小学教师自觉、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

3.深化改革,创新继续教育的体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须“进行多维度、多视角观察分析的特殊现象”,是一种“有别于职前培养、反映国家意志并得到全社会和教师群体普遍认同、具有明确价值取向以及多样化实践特征的在职教师教育活动的总称”。[3]构建体系化的继续教育制度,是深化继续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是构建继续教育的目标体系。继续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提升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着眼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着眼于培养教师具有健全的人格与独特个性。二是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应致力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衔接、基地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在教师教育(培养、任用、进修)概念上的融合与升华。三是构建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系。继续教育在内容上应构建融“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于一体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四是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与评价体系。在教学形式上,应构建课堂面授、专题讲座、自学研修、课题研究、教学研究、社会考察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开放教学体系;在评价机制上,应建立指标多元、方式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4.合理借鉴与吸收,促进继续教育的国际化

第9篇

关键词:重点中学 体育教师 工作压力

—前言

压力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而过度的压力则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害。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越来越多。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面临的压力很大。如林小群通过对北京市282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61%的教师认为压力较大和压力很大[1]。

本文通过对不同背景变项的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感受情形的差异比较,经过统计分析及归纳整理后,提出具体建议给中学体育教师及相关单位参考,希望能对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缓解有所帮助。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浙江省各地市近20多所重点中学的体育教师238名,根据他们不同的性别、年龄的压力状况进行分类、比较与分析。

2.研究工具

工作压力量表主要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小群(2005年)[1]编制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表为主要框架,通过对多名专家的访问及参考相关文献编制而成。问卷的维度和题项具体如下。

(1)学生因素。指学生与家长对体育的认识、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等,这一维度包括5个题项。

(2)工作因素。指来自工作强度与工作条件方面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工作量的大小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这一维度包括8个题项。

(3)考试压力。指学生的考试情况对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影响方面的压力,如学校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评定教师的职称、奖金,这一维度包括5个题项。

(4)职业期望。指来自体育教师的职业地位、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压力,这一维度包括6个题项。

(5)学校组织气氛。指来自领导、同事、教师群体的士气与凝聚力等方面的压力,这一维度包括5个题项。

(6)自我发展需要。指来自体育教师自身发展和职业发展要求等方面的压力,包括体育教师对自己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以及道德水平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如体育教师缺少进修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等,这一维度包括7个题项。

计分方法采用李克特式总加量表法(Likert-type rating scale)的五点分量表方式编制而成,评分受试者根据题目所叙述内容,1.非常同意 2.同意 3.没意见 4.不同意 5.非常不同意,依序记5分、4分、3分、2分、1分,受试者依其认为的强弱程度来回答,得分越高则表明其工作压力越沉重,反之则越轻微。

3.效度检验

工作压力来源分量表在完成初稿后,请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再依据专家学者评价结果,删除或修改不适当题目,并据此建立问卷的内容效度。

4.数据处理

本文的数据采用SPSS11.0 统计软件,运用因素分析,项目分析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工作压力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

用同质性信度来考察该量表的信度,结果见表1:

表1、工作压力来源量表信度检验结果

注: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2.省级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

由表2显示,浙江省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在工作压力的整体得分倾向是中等(M=2.80),各维度的大小依次是工作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学校组织气氛、职业期望、学生因素、考试压力。

表2、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得知,省级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在工作压力的整体得分倾向为中度压力(M=2.80),可见,重点中学体育教师确实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工作压力。这一结果稍低于台湾吴政融(M=2.97)[2]研究的大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

其次,各维度的得分差距较大,在3.41—2.19间。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相当多,而有层次,其中以工作因素(M=3.41)最高,自我发展需要(M=3.22)次之,而考试压力(M=2.19)的得分最低。由此可知,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来源以各维度来作分析,工作因素的维度为工作压力得分最高,工作因素主要来自于工作时间长、体育经费不足、办公条件差以及场地、器械不佳的原因。另外,体育课是一门安全要求非常高的课程,体育器械与场地不仅在“质”的部分必须符合安全与实用的原则,“量”的要求也必须足够负荷上课的学生人数。因此,工作因素得分最高是可以理解的。

自我发展需要的压力维度没有成为压力的最大来源,可能是学校领导不鼓励体育教师进修有关,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目前相当缺乏研究或讨论问题的渠道,以及将研究视为一种负担或压力。体育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常常把大多数时间用在专长训练上,学科理论部分就较少顾及。因此,自我发展需要的压力没有工作因素的大。但是,教师职称评定要求较高,晋升困难;随着年龄增大,担心不能很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等方面,其压力还是较高的。因此,自我发展需要的压力维度排名第二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比之下,考试压力的得分是最低的。学校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评定教师的职称、奖金,而重点中学的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的教学是有充分自信的,所教学生的体育成绩也是会好的,一般不会为所教学生成绩不理想而感到有大的压力。

3.不同背景变项对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压力的差异比较

(1)不同性别教师工作压力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在工作压力各维度及整体的工作压力感受上的得分,未达显著差异(P>0.05)。

表3、不同性别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平均数差异检验

学生因素、考试压力、学校组织气氛、自我发展需要比男教师稍大,主要是女教师较容易受社会、学校的注意而自己加重其工作压力,与工作的性质没有很大的关系;而在工作因素、职业期望比男教师稍小,但未发现有显著差异存在;换言之,重点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并未因性别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2)不同年龄教师工作压力的差异比较

由表4 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教师在学生因素、职业期望、自我发展需要、总体压力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

表4、不同年龄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平均数差异检验

就年龄而言,不同年龄者教师在总体压力、学生因素、职业期望、自我发展需要上有显著性差异。经事后比较得知:

(1)31—45岁的体育教师总体压力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教师;在自我发展需要方面显著高于46—60岁组的体育教师;在职业期望方面显著高于30岁以下组的体育教师。

(2)46—60岁组体育教师在学生因素、职业期望方面显著高于30岁以下组的体育教师。

这一结果与大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结果(台湾 吴政融)[2]不一样,台湾青年大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各维度都是最大的,并与其它组相比呈显著差异。这是因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提高,中学年轻体育教师在大学时就接触、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而中、老年教师需要短时间的培训,并且年轻教师的接受能力比中、老教师快,所以,产生的压力就小了;但是,中学年轻体育教师与大学年轻体育教师比,由于大学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职称的晋升等要求比中学高得多,所以,大学年轻体育教师比老教师工作压力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总体压力而言,31-45岁的体育教师压力最高(M=104.22),与其他两组比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31-45岁的体育教师在职业期望、自我发展需要这两个维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在学生因素维度,46—60岁组体育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30岁以下组的体育教师, 是因为青年教师更容易与学生沟通,更容易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工作因素是各维度中最大的,但三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是因为在工作强度方面,各重点中学在排课时已考虑老教师的因素,而工作条件方面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无显著差异是不奇怪的。

考试压力是各维度中最小的,并且三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是因为重点中学的体育教师都具有较高素质,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从来不用担心,再者,多数学校的考试是没有统一进行的,所以,体育教师根本不担心所教学生体育成绩不理想。

在职业期望维度,青年教师明显低于其他教师,因为青年教师身体好,对“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进行正常体育教学工作时,生活无法保障”根本不需要考虑。因为现在毕业分配困难,能进入重点中学就已经感到有一种成就感,在“体育教师缺乏成就感”这样的条目上自然就不会打高分了。

自我发展需要在各维度中压力排名第二,并有显著差异,事后比较得知,中年教师明显高于老教师,是因为中年教师需要评职称,需要进修和接受继续教育,而中学体育教师进修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所以,参加评职称就较困难了。老教师一般都是高级教师,除个别教师需要参加特级教师的评比外,已没有评职称的压力了

四、结论与建议

1.浙江省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整体得分呈现中度。其中以工作因素的得分最高,压力最大。考试压力的得分最低,相对的压力也较轻。

2.浙江省重点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并未因性别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年龄者教师在总体压力、学生因素、职业期望、自我发展需要上有显著性差异。

3.要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首先要解决工作压力中的工作因素维度。这就要加强完善体育课安全管理机制,改善学校的教学资源,健全体育设备,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履行教育理念,学生尽情运动、强身健体。其次,我们的体育教师在面对压力时,首先应该承认问题,并弄清问题或压力的来源,对无法避免的压力作认知重组,对可以避免的压力来源,有所行动。

4.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结合质的研究方法,对中学体育教师的压力做深度访谈或个案研究,那样将更有利于揭示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规律与本质。

参考文献

[1] 林小群 “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源结构模型的研究”.《体育科学》[J].2005年,第25卷,3,P44。

[2] 邵光华 国外教师压力研究综述 ,比较教育研究[J].2002,(11)。

[3] 石林 “工作压力的研究现状与方向”.《心理科学》[J].2003,26(3)。

第10篇

一、更新观念、加强管理,加大资金投入。

省各级主管部门和农村小学学校领导对农村学校体育管理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实施规范性,量化考核制度,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摆正学校体育的位置,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把体育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关心和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加强体育工作规范管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小学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与评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对小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必要的资金投入,科学规划,专人负责,多人监督,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条件,改善教师、学生的健身环境,缓解束缚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条件。

二、把校领导的重视付诸实践

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关心态度和认识的差距,对这所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影响较大,作用最直接。领导应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去认识,不能只注重竞技体育,仅培养几个体育生,能在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赢得好声誉。于是体育活动就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有许多学校随意缩减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就连课程表上明确安排的体育活动时间也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作他用。今后,我们的小学领导,一定要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重新审视体育学科,重视体育教师、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学校合理的工作业绩评价制度,关心和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

三、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青年教师是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学校应采取寒暑假外出进修、脱产学习、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尽快提高中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业务素质能力、政治素养和思想修养,使他们真正成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英教师。

四、加强农村小学体育课程改革

农村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任务艰巨。现存的课堂教学不规范,教学内容单调,课外活动不稳定、缺乏组织性,导致学生对体育认识不足,锻炼意识淡薄,也使农村中学的体育人口与在校生人口相比呈三角形,给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和困难。要扭转此局面,必须加强对体育课程的改革,规范课堂教学,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外活动的组织,改善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五、走“自力更生”之路

各校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发挥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环境要素与精神环境要素的功能,要从实际出发,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注意对体育、器材设施的管理和维修,健全管理制度,防止体育器材流失,提高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利用率。适当地增加民间教材(如跳绳、踢毽子、跳皮筋等)的教学,以缓解农村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缺乏的状况。利用本校的地形、地物、地貌,把房前屋后的空地等改造成学校体育理想的场地和设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热情,使体育课真正成为集健身、娱乐为一体,实现体育教育的多重目标。

六、留住人才、善待人才,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中青年教师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力军,他们精力充沛、可塑性强、事业心强,学校要尽可能提高体育教师待遇,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用感情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从而保证农村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把农村中小学的体育事业从不成熟阶段推向成熟发展阶段。

七、抓住湖北农村支教计划的契机

湖北省在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过程中,探索出由政府出资购买阶段性岗位的政策机制,激励了一大批大学生到农村学校支教,有效缓解了农村小学教师严重短缺的矛盾。支教生到基层,到农村,为农村的孩子带去了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引进音、体、美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小学没有专业音体美教师的格局,并可以在一定程度对其他兼职非专业体育老师进行培训和指导。

第11篇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而学校的其他教育活动,如德育、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也主要以班级为平台来操作。自现代班级授课制诞生之后,班级便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尚未如很多欧美国家那样实行学生走班制,因而行政班级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班级管理体制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照下,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班级教育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形式及各项制度的总和。它涉及班级教育组织系统的设置、隶属关系、职责范围和运行机制等,其外延包括班级教育领导体制、班级教育运作体制和班级教育评价体制。

60年来,我国中小学全部实行班主任负责的班级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规定,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在这种体制下,班主任对班集体的形成和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班主任负责所任学科教学任务,要组织教师集体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是教师集体的责任人。班主任还要和班级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与之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负责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育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使班级有人领导,学生有人依靠,活动有人组织,班集体有人推动,任课教师有人联系。简单一句话,班级主要责任人明确,避免了“群龙无首”、“三个和尚没有水吃”的局面。正是有了班主任,学校的各种教育任务在班级才能得以落实。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小学从办学体制到学制,从课程计划到课堂教学,从考试制度到评价制度都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现行的班级管理体制――班主任负责制也日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2005年秋季,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已经发展到小学36个班,中学54个班,在籍学生3000多人。一方面,90位班主任虽全力投入班级工作,但时常感到孤军奋战,力不从心。而广大任课教师或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与己无关;或想参与学生管理,但名不正言不顺,难以实施。同时,不少班级时常发生学科之间争课的矛盾,教师之间的冲突也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几乎存在于所有学校,亟待解决。另一方面,我们又观察到,高三、初三毕业班的老师往往自发地坐在一起,共同分析班级升学考试的前景,商讨大家如何来管教管导、相互协作打整体战以提高升学率。这就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反思班主任负责制的利弊,开始考虑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难题。

中小学生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交互生成,不能截然分开,但班主任负责制事实上导致“任课教师负责教学”、“班主任负责德育”,形成了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两张皮”的局面。“两张皮”(当然还有考试制度、学校评价制度等)导致应试教育的泛滥,对学生实行全面素质教育难以推行。

班主任负责制过于依赖班主任,使班主任承载了过重的工作和压力。实际上班主任成了班级工作的唯一责任人。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任课教师并没有班集体建设的“角色心理”,这就使班级教师的集体智慧和群体作用受到很大限制。除非班主任个人意识和能力出众(事实上这类班主任属少数),否则班主任负责制难以发挥学生在班级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这就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

班主任负责制决定了班主任缺乏领导任课教师的权限,任课教师教学各行其是,在相当程度上造成班级学科教学之间的无序、冲突,这就削弱了教学效果。

班主任负责制下,任课教师仅负责特定学科教学,对学生的了解存在局限性,又由于缺乏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这就导致无法对学生个体进行全面诊断,因而无法对学生个体给予全面指导和个性指导。所以,班主任负责制必须改变。

二、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实际操作

改革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体制的思路是: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以取代班主任负责制。我们着手建立的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主要特征如下:

1. 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包括班主任、部分任课教师(生活教师)、学生干部代表、家长代表。其中班主任任组长,部分任课教师(2~3人)为核心成员。生活教师(寄宿制学校)、班长、团支部书记(中队长)、班级家长委员会主任为重要成员。这样组成的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包括了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代表。教师中包括过去专管德育的班主任,分管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承担生活管理工作的生活教师,就是说,学校所有教师全部进入班级教育小组。

2.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办公形式变为以班级教育小组成员(主要指教师)集中办公形式。同时加强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以保证学科教师的业务交流和研讨。

3.决策过程也不同了。在班主任的主持下,由班级教育小组成员集体做出重要决策(如学期工作计划、班级各项重要工作和活动、学期工作总结等),班级日常工作决策主要由核心成员做出。

4.议事方式为:日碰头(核心成员每天用5~10分钟),周例会(核心成员或全体成员每周20分钟左右),月诊断(每学期3次,每次2小时左右,全体班级任课老师参加)。

5.行动方式是在决策作出后,在班主任的领导下,由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分工负责落实,所有任课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在对全班学生个体指导方案确定后,具体指导工作分包到每一位任课教师。

6.评价制度变化很大。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既要看其在学科教学中的表现,同时也要看其在班级教育小组工作中的表现。评价制度与分配制度密切挂钩。

由班主任负责制转变为班级教育小组负责制,这种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由班主任个人负责制改变为由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所谓集体负责就是:集体决策、集体行动、集体承担责任。

自2005年秋季起,学校决定对班级管理体制实行调整,时至今日,这种“调整”已明确为“改革”。我校的班级管理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秋季-2007年春。学校中小学各班级先后全部实行班级任课教师集中办公制度。当时,我们还没有“班级教育小组”的概念,虽然管理层和教师认识还不尽相同,但最终还是完成了这种办公方式的转变。班级教师之间的矛盾开始减少,合作开始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初三、高三毕业班在班级教师集中办公的形式下,在面临中考、高考的任务面前,自发出现了“对学生逐个进行整体诊断”、“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同时抓”、“不同学科统筹安排”等现象,这表明了由班主任负责制转变为班级教师集体负责制的客观需求,我们的改革顺理成章地发展到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春-2008年春。学校明确提出各班建立班级教育小组的要求,并对班级任课教师集中办公制度加以完善。中小学部分别印发了《班级教育小组工作手册》,出台了《班级教育小组工作要求》《班级教育小组工作暂行规定》(修订稿)及《年级组、学部对班级教育小组管理考评办法》。以中学部为主,全校14个班级参加的“班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正式成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进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阶段。

这个阶段,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教育运作、评价考核等环节均涌现出很多新鲜经验,如在组织领导方面,确定含班主任在内3~4名任课教师(包括生活教师――我校为寄宿制学校)为核心成员,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为重要成员;核心成员“日碰头”、“周例会”(有时含重要成员);核心成员与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共同出席对学生“月诊断”;将全班学生分包到每个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年级、学部对教师实行两方面(教学工作、班级教育小组工作)考核评价;等等。显然,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进入全校规范化运作的条件日渐成熟。

第三阶段,从2008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学校正式颁布《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若干规定》,要求各学部、各年级、各班级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同时要求各教育小组大胆实验,勇于创新,值日班主任、值周班主任大量涌现,班级教育小组工作评价制度在加紧研制,班级教育小组成员“捆绑式”考核已经实行……我校班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意义及前景

班级教育小组制度相对于班主任负责制有明显的优势。

1.有利于班级教师全员育德,克服“两张皮”现象。过去,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学科教学工作,虽说学校要求所有教师要“管教管导”,除了教学工作外,也要重视德育工作,但在班主任负责制下,实际上难以做到。现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下,有了机制的规定,全员德育成为可能,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克服。

2.有利于班级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下,任课教师集中办公,这使得他们平时的接触、交流显著增多。在班主任的领导下,通过小组例会,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诊断,可以对各学科教学进行理性整合,避免了过去经常发生的矛盾,从而提高班级整体教学质量。

3.有利于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指导。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下,通过对学生更多、更深入了解,对学生个体全面诊断,可以制订出对每个学生的全面指导方案(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并由相应的教师(含生活教师)全面指导(整体负责)和重点指导(某一单项),从而提高针对性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4.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教师的工作性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个体劳动的特点,从备课、上课到批阅作业、试卷,辅导各个环节均可以独立完成;另一方面,每一个教师又都在一定的集体中工作,与其他教师处在同一个系统中,例如班级。在班主任负责制下,任课教师之间只是一种较弱的契约关系,经常出现各行其是的局面,矛盾较多,较难协调。尽管班主任的作用突出,但教师集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不够理想。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下,所有教师同处在一个具有较强行政关系的集体内,在班主任统一领导下,各种因素能得到较好整合,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起到1+1>2的效果。

5.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是一个师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必须调动双边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育中极为重要,而这种作用往往被忽视,也往往难以调动。班级教育小组由于有学生干部的参加,学生在教育中的弱势地位有很大改善,这就使学生在班级工作中有了更多的知情权,为学生参政议政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教育效果。

以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为标志的班级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1.可以极大地解放中小学教育力。学校教育力指学校教育的总体实力,它包括教师的实力,学生的实力,教学设施、设备,教科研水平等因素。教育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学校教育关系,包括学校性质、办学思想、管理方式、评价制度、分配制度等因素。班级作为学校最主要的基层单位,对学校教育力的发展举足轻重。班主任负责制代表一种原有的教育关系,它对当前教育力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的建立,是对原有教育关系的大胆改革,涉及到教育关系的各个环节。它不靠大运动量高强度投入,不靠低效重复劳动,而是凭借对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科学整合,主要用内涵发展的方式,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效益,解放学校教育力。

2.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优化学生素质,这是基础教育的唯一正确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决定学校的办学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并最终决定教育的产品――学生的素质。班主任负责制对贯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难度较大,而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条件。

3.将促进中小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改变传统的由班主任个体素质决定班级教育成败为依靠众人综合素质,依靠民主制度、依靠科学方法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和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的任课教师专注学科教学,较少关心学生全面素质为所有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更注重全面育人的积极生命状态和职业感的提升;改变传统的唯上唯书唯分数的应试教育为从学生成长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形成全员参与班级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念和机制;改变班主任对学生‘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单项机械管理模式为‘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的多维度班级教育管理模式,从而真正实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班家合作,实现各学科教师智慧与情感的融合,各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班级教育真正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最好的帮助和支持。班级教育小组在最基础的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德育与教学整合优化,将各科教学整合优化,从而提升班级文化品位,建构教学相长的重要平台,达到师生共成长、共进步。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07-03

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1]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的全面运作阶段。而当前,我国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存在从业人员整体数量不足、专职人员少、专业知识缺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困境。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困境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多数中小学来说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都不是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一些调查发现,第一专业为心理学的仅有18%,教育学(包括教育管理、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等)的有22%,其余的均为学科教育(包括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等)[2],因此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业之初都进行过相关的短期专业培训,但是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缺乏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高,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有调查表明,只有38.7%的教师经常为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41.9%的教师经常对学生开展个别心理咨询,15.1%的教师经常为学生或教师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心理教师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与中小学校不重视教师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足有关,有些学校认为教师们在师范学校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对于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而言已经足够,不需要再进行专业的培训;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必要再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一些学校真正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很少。因为缺乏充分有效的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不足,导致多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能力较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开展教研的动力和氛围,教育科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在中小学能够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缺少必要的教育科研时间;管理者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往往只趋向教学成绩,科研能力经常被忽略。另外,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只有一至两名,他们很难组建成教研团队。这些都是中小学心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较弱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发现,只有15.8%的教师有市级及以上立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项目,30.5%的教师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得奖,22.9%的教师的个案辅导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7.2%的教师的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3]。教师教研能力的高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一定影响,新形势下的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与以往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较大差异的,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

多数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专职心理教师占总数的11.8%,其余均为兼职,有的甚至身兼数职[3]。一些学校为满足开课和检查的需要,经常安排一些非专业人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教师安排到其他岗位去工作,有的教师因为其他工作做得不够好而被调整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岗位不稳定,队伍流动性较大,导致心理专业毕业的许多教师不愿意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规划,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成效。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构成

(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小学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评估或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档案、开展数据分析;两个月内制定教育、辅导和干预的实施方案;每学期负责组织1~2次全校性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专题讲座;中小学心理教师要不定期地给中小学生做心理辅导[4]。要完全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专业技能;应该熟悉精神分析、行为矫正、理性情绪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理论与辅导技术;应该熟悉心理辅导课的设计方法、心理测量技术、个别心理辅导技术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其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包括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与学生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能够运用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基本治疗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够恰当干预心理危机,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转介工作;再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测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建立档案的能力,能够准确运用基本心理测量工具和其他心理学方法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能够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准确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描述、分类并建立档案。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研究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专题研究的能力,二是个案研究的能力。心理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工作过程和方法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这就需要心理教师有较高的反思、创新和研究能力。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资料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5]。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一)集体培训

集体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

(二)菜单培训

菜单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和周末培训,菜单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集中培训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另一种比较松散的周末培训是教师平时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到培训机构或网络上接受培训,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而菜单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像看谱点菜一样选择受训的内容,把各个阶段的培训尽可能地衔接起来,使得培训与培训之间具有“阶梯累进”的效果[2]。

(三)个别督导

个别督导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依据心理教师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专家与教师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个别督导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工作坊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热点难点问题研讨相结合等。专家在督导的过程中要敏锐察觉教师的状况,当教师感受到专家是真正能帮助自己的人时,信任开放随之而来,双方才能因此产生建设性的互动。在个别督导过程中,专家更容易发现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根据他们专业成长中的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成长记录研究

成长记录研究即借助于辅导理论,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因此是一种自我反思与实践研究,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有助于向专家型教师发展[3]。心理教师成长记录研究是基于反思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依据教师的工作背景、知识和能力等因素来理解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方法有效时,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励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当方法无效时,教师会寻求专家或同行的帮助,从而学到别人的有益工作经验。成长记录研究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工作反思研究过程中使心理教师各方面素养得以提高。

(五)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自由团体,教师之间基于一定的问题或情境展开交流、沟通、协作,教师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实践知识,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和进步目的的非行政性组织。考虑到每一所学校的心理教师的人数较少,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方式主要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本校各科教师的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心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组成,他们之间交流、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与渗透的问题;另一种是基于同行的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各地的心理教师通过网络或定时的教研活动来组建的自由学习组织。学科学习共同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问题为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内容,教师相互间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与实施、学生个案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讨等内容。

(六)案例交流

案例交流是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收集和汇编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性的案例,通过一定的交流平台提供给每一位教师共享,实现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心理教师对工作过程中经历的典型心理健康教育事件捕捉的记述,对其他教师的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心理教师通过案例能够对自己不熟悉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发现,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或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2]14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基础教育动态改革,2002,(21):1-4.

[2]张贝玉.“兼容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4):15-17.

[3]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15-18.

[4]粤教思[2008]83号.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