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数学知识在地理教学和学习中的功能作用
1.用数学知识解释地理概念
主要体现在用数学公式、方程或数学基本图形来解释地理概念。一般在有面积、距离之间的分布与变化,部分和全体、个别和总量以及平面和空间几何的相关概念时应用。高中地理必修I中可用数学基本公式来说明的地理概念很多,包括光年、线速度、角速度、比例尺、昼长、夜长、正午太阳高度、相对高度、坡度等。比如光年的定义: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可用数学基本图形来说明的地理概念也很多,包括太阳系的组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过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黄金夹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等。
2.用数学知识解决地理计算
主要涉及到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等值线和气温垂直递减率的计算。以时间的计算为例,2014年四川地理高考第1题:“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1-2题。1.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时差的理解和计算能力。题干上给出已知时间为北京时间(东8区区时),所求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0时区区时),0时区在东8区西边,用已知时间减去8个小时,所求结果是A选项:1日17时30分。再比如关于等值线的计算,2014年四川地理高考第7题和第13题,第7题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第13题考查地形的基本特征及其气候特征,两题均考查了学生从等高线中获取地理知识并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地理计算问题广泛存在于平时地理学习和高考中。因此,关于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等值线和气温垂直递减率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在近年高考中频繁出现,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3.用数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及地理规律
对于平时一些看似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解释,数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解释并证明地球上所有点的角速度相同,而任意点线速度是赤道上点的线速度和该点纬度的余弦值的乘积;解释热力环流的成因;解释高空盛行西风的原因和摩擦层风的成因。以上这些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均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推导证明。
二、对高中教师和高中学生的几点建议
1.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建议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仅数学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均与地理学科间关系密切。因此,在地理教学当中如果能适当地,巧妙地运用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去解决高中地理教学的某些问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地应用其它学科知识来进行地理教学时,高中地理教师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平时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还必须弄清与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寻找到各学科知识与地理学科知识间的结合点。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地理教学时首先具备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横向联系的意识,因而在备课时才能不仅以地理单学科知识去备课,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其它学科知识去解决地理教学当中的一些难点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多联系其它学科知识,促进学生构成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地理学科和数学学科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去讲解地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降低教学难度,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清楚知道地理教学中数学知识在各章节的分布特征,把握好数学知识在各章节中教学地作用。此外,教师要把握好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的主次关系,一定要清楚数学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地理知识才是主要的,不能颠倒两者的主次位置。要不然学生也不能真正的学好地理并理解地理学习的意义。
2.高中地理学生学习建议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33-01
为适应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有利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对中考、高考进行了重大改革。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要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文理综合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当立足本学科教学,应把好自己的"门"(即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同时也要串串"门"(使政、史、地三学科相互交流、渗透),以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师;基本素养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一般来说,地理素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物质层面,指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指地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包括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意志、地理学习态度等;社会层面,指地理学习者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
二、地理教师应具备那些素养
地理教师的素养结构应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能力素养等方面,上述的每个部分都是地理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都是地理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前提。
(1)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强健体魄、美化心灵等。
(2)科学文化素养。包括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具有相关学科知识。
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地理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地理教师原有的知识容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地理教师要构建完备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吸收先进的理念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其中包括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3)能力素养。包括运用地理地图、地理略图 (板画)进行教学的能力; 多渠道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等。
“地理课程标准”对传统能力素养进行了新的规定,同时对地理教师在信息集成、学习评价、课程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力素养的养成需要地理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积累,注重把传统能力素养与现代能力素养有机融合,以构建适用新教材的能力素养结构 。
三、地理教师素养如何培养
1.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将有力推动课程改革,因此,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和考评机制必将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第一,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职业水准。按照教师资格证的要求,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和提高教师职业水准的重要步骤。它有利于体现教师职业特点,使教师队伍和队伍素质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优化队伍,把那些虽然具备合格学历但不具备相应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淘汰出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第二,严格教师的培训工作。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培训,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使广大地理教师深入了解地理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新课程有关内容的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教师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师德养成教育、学科前沿介绍、世界教育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科学研究的创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培训过程既要注重教师学历的提高,更要注重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要努力提高教师基础教育课程的适应能力。
2.积极推进地理教师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教师接受一次性师范教育并不能终身受用,要不断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升华自己。
第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要从传统的 “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观念尽快转到“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主”的新的师训观念上来。同时,要确立 “因地制宜,立足创新”的师训新观念,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自身具有较高素质,又懂得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
第二,扩充继续教育内容。继续教育应以地理专业思想教育,师德教育,地理教材教法研究,一般教学基本功与地理学科基本功训练,地理学科前沿知识学习,地理教学改革实验与地理教育科学研究等作为培训内容。
第三,探索继续教育途径。教师素质的完善与提高是一个动态的、永恒的过程,它将伴随着每一名教师的终生,所以继续教育途径也应符合终生教育特点。继续教育通常是在进修院校和任职院校组织指导下,自学自练,补以必要的授课、研讨和交流。另外,要坚持将继续教育与科学研究活动相结合。
3.提高地理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初中地理教师中年轻教师逐渐增多,缺乏教学经验。而初中地理教师中非地理专业毕业的占很多。面对现实情况,亟须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一,到校听课,指导教学。到各个学校听课是教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深入基层多听课,尤其要听年轻教师和非地理专业教师的课,耐心细致地加以指导,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举办教材辅导会。聘请地理实验教材编写专家进行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基本理念的培训,全面了解地理实验教材的编写结构、体例、教学原则和基本要求,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以便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第三,强化专业培训。新教材带给地理教师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地理教师将接触到许多新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除安排相关理论学习外,还应适当安排最新的地理学科新知识的学习,让地理教师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意图和目标;进行地理教研活动,加强分章分节的教材分析,广泛开展教学研讨,将地理教材实验工作纳入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强化备课指导,加强操作层面上的实验工作指导。第四,举办观摩课。举办地理骨干教师培训班;让地理骨干教师做课,发挥他们的特长,给年轻和非专业地理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地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顺应了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趋势
教育部在进行大量调查、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2000年~20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这个改革文件中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念,以此来规范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地理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无疑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大势,是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扩充了课程概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重视课程发展的结果又突出课程发展的过程,突破了教科书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范围。学校及教师在以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和学生需要为核心进行课程发展时,不再只是单一地考虑学科知识的选择与组织;除了课程方案、教材之外,也尤其重视学校组织特性、学校文化、校园环境、师生互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等,它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正式的学科、非正式的活动课以及潜在课程。从空间结构看,该课程发展走向了立体化与动态化;从时间结构看,学生的学习已不仅限于几门学科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
3.加强了学校权责
地理教育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是一种课程的决定权,故校本课程发展涉及到课程决策权力的分配。随校本课程逐步开发实施,学校会被赋予比过去更多更大的课程决策权力,这会成为该课程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会使学校在取得更多的专业权责和权限之后,有了更多的自主决定课程取舍的机会,对其发展出来的课程也有更多的主导权、拥有感和责任感,也必然会有效地调动学校及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
4.实现了教与学的创新
校本课程的实施,重视学校情景与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学观念和行为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首先,强调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其次,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对话、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表达”的构架下进行学习;再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5.教师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变化
过去,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成了真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因此,教师更多地考虑如何教的问题,而不探讨教什么的问题。随着校本地理教育课程的实施,相关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决策权力日益增强,其角色也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在课程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由地理学科知识和地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其中地理学科知识课程开发主要是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更新,采取的方法常是改编、新编和拓编。它包括:学科知识的分层建构,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C层次科目(国家地理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B层次科目(参照国家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适当增加和补充内容),A层次科目(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对原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这种分层将科目分层和内容难度分层结合起来,从而使课程体现出难度梯级,使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
2.丰富性课程
地理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它主要包括博知、励志、广行三类。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著名地理学家成功案例分析等。广行课程就是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即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3.发展性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重视学科的学术性、前沿性,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如地理之谜探究、人与环境、区域与城市规划、天气与灾害、城市环境等。二是指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类的课程。如地理科技制作、地理小论文的写作、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小流域治理等,这类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
三、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
根据中外学者研究,地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应遵循以下步骤:
1.成立课程开发小组。⑴选定课题组成员:由地理学科各年级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其他学科教研组长 、教导 处主任、家长代表组成。教学副校长总负责,教导处负责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评估,办公室 负责调度。⑵制定工作计划:课题分成三个阶段,即前期资料积累、整理阶段;中期课程编写阶段; 后 期的总结反思阶段。⑶研究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由各部门负责人协调解决。
2.建立课程开发的框架。收集课程资料,明确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方向 ,确定以单一学科为主,但又不否认学科渗透的课程组织模式,制定有关课程实施的制度。
3.确定课程的范围。校本地理教育课程内容的范围以四个目标层次为 基础,确定课 程的涉及面,立足“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理念,以学生的实际经验、所见所思为依托, 逐步构建地理学科内的教育体系。
4.确定课程顺序。课程内容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及接受能力。
5.校本课程的编写和组织课程体系。根据教学目标将内容细化,将内容 、教学方 法、教学材料、教学评价、教学时间分配等因素组成一个初步的、较完整连贯的课程体系。
6.课程试用。在学校中试用新开发的地理校本课程,对教材的难易、教 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材料的选用等不间断地进行考察、总结,以便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 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
二、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的必要性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 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 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 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 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 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 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X”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 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 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 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三、加强学科之间联系的三个相关措施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 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措施之一就是学科之间的交融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 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 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 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 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措施之二就是课内知识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 进行有机渗透。
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 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 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 、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 《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 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 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 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 系特点等。
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 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 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措施之三就是课外知识的拓展
一、关注学科本身的意义所在,阐明学科的应用价值
很多时候,教师若抱着仅仅为了学生学习成绩这一唯一目的开展教学未必能够如愿以偿。部分教师为了所谓的平均分让学生大量做习题,机械的讲解,很多学生不仅仅会对学科失去兴趣,也失去了教育的本真。因此,必须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学好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今后的生产与生活。就地理学科而言,在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汽车导航、商业网点的布局、产业活动的选择、交通线布局等方面均会显著应用到高中地理所学知识。这部分知识本身应用价值的介绍,不必采取说教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选举实例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在案例中使得他们意识到学科学习的应用价值,只要是所学的是有用的,学生的兴趣就会得到提升,这也能够便于学生从自身角度寻找实例来佐证所学知识,使得抽象知识具体化。
二、在多个版本教材、现实生活中寻找最佳的契合点
新课程改革后,教材是严格依照课程标准编写的,但不同版本教材中所选取的案例和对知识的阐述方式不尽相同。在实际使用教材组织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变更或组合多个版本教材,以寻找最佳的课堂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建立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理解思路,便于在“抽象”与“具体”之间构建桥梁。
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III“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可以与湘教版必修III“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III“能源资源的开发”也可以与湘教版必修II“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组织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以充分使用教学案,将需要补充或完善的内容直接印在发给学生的学案上,节省学生的资料搜索时间,提高效率。
三、采取多种直观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建构
很多教师都知道,高中地理中“大气环境”和“地球运动”一样是自然地理部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们会尽量让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更为具体,帮助学生顺利建立知识结构,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在学气的热力作用时,可以要求学生参照提前所发的导学案阅读教材。教师给出如下几个设问: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阴天的白天气温较晴天低?保温作用包含哪些环节?温室大棚为什么能够生长反季蔬菜?霜冻为何多出现在晴天的夜晚?在学生自主交流后,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将大气的受热过程展示出来,使用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过程。
四、创设互动情境,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各种现象
将抽象的地理学科知识与具体的地理现象结合还可以借助互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主动参与。一旦学生被调动起来,将已学知识与现实应用有效对接起来,这会使得地理学习的价值得以完美体现,真正实现学科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要求。
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笔者通过如下设问来创设互动情境: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其一天内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家住农村的某同学父亲因其住房南边邻居新建住宅楼遮挡了该同学家采光权,准备将邻居告上法庭,同学的父亲应准备哪些证据为自己维权?野外求生中如何借助太阳来判断方向?这些问题的给出很快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展示。教师借此要求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正午太阳高度相关。大家指出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四季与五带、日影的长短与朝向等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其变化有密切联系。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的理念正越来越深入人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定位很好的诠释了新时代下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体现地理学科实践意义的基础上让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成为新课堂中的常态,这也是生成性生态课堂创设的重要基础。
【摘要】 从理解地理学概念入手,分析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教育的属性特征和阶段特征。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均衡性,基于地理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分别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和地理学科属性三个层面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教育并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学科教育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 新课改 地理教育 理解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51-0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教育是以地理学为知识载体,培养受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地理素养、地理技能和地理情感。因此,地理教育既要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属性,又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均衡性。基于此,笔者从地理学科属性、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和高考地理考试大纲三个方面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教育。
第一、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方面,教育部2004年修订的《高中地理教育新课程标准》将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与传统课程目标下的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多的是以问题情境和活动探究的形式呈现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更多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更加关注学生的地理感情教育。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以下问题值得关注:①教学方式的选取,地理学科各章节之间,特别是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间,地理原理和规律的难易程度不同,选择规范划一的教学模式势必很难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笔者认为教学设计不能死套模式,要先对各章节的知识点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状况出发作分类评估,弄清哪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探究、探究多深,哪些内容应以教师讲授为主,然后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较新颖的问题情境作为教学内容承载体进行教学。②教学进度和分量的选择,一般来说,新课标教材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分量、重难点都有相应的指导和建议。但在实践教学中可发现,学习能力和学科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对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效率是不同的。教学不能以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为依据,而是要以学生能否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依据。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科基础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作为选择教学进度和分量的依据至关重要。③注重地理学科情感的培养,在这一点的认识上,许多教师存在误区,认为以高考为导向的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情感教育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其实不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本门学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学科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现行高考试题特点看,试卷多以当前社会热点以及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实际例子为题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有用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情境应多以学生身边生活、生产实例为主,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地理问题,从身边地理实例中培养学生地理情感。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有用性。
第二,高考地理大纲方面,地理高考考核目标和要求有四点,一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二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三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四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为了适应地理高考考纲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笔者以为,在课堂教学中以下措施可作参考:①课堂教学中,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向学生有效的展示知识点在高考试题中通常的呈现方式,以降低学生在日后考试中对该知识点的陌生感。比如:在学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后,给学生展示,高考试题中通常以坐标图、模型图和区域情境图的形式呈现此知识点。原因很简单,高考试题不是直接呈现知识点来考知识点,而是以图表及问题情境的形式来考知识点。因此,很多情况下,学生不是因为知识点没掌握好而丢分,而是因为对试题呈现方式的陌生而产生恐惧导致丢分。②注重知识的迁移,高考通常需要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非常重要。迁移可分为正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平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正向迁移,还要引导学生逆向迁移。比如:我们在学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后提醒学生此原理通常用于解释气候的成因,也就是说,我们一想气压带和风带就联想到气候类型。同时,当我们完成气候类型的学习时,教师也要再次提醒学生此内容可以联想到气压带和风带。③注重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能探究出回答问题的内容,很少培养学生书面描述答案的能力,这就导致考试中许多学生不能准确的描述地理事物、地理原理和规律。因此,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对学生书面描述能力的培养。如,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把答案书写在草稿纸上,组员不仅要讨论回答问题的内容,而且要讨论怎样准确的描述内容。
第三、地理学科属性方面,科学性、区域性和边缘性是地理学科较突出的三大属性。这就了地理学科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比如:自然地理学中的地球运动内容,涉及到诸多较为抽象、深奥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理解难度较大。此外,地理学常以区域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经济、政治、人文、物理、生物等相关学科内容,知识跨度大。因此,教育者在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上,不仅要深入研究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同时还要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扩大自身知识面。在日常教学中,教育者要多引导学生多角度、广视野的看待地理问题,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探究、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提升学生宏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06-03
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为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功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1],在生态保护与环境规划治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许多高等院校中“景观生态学”已成为相关本科专业或者是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程。但在不同的高校专业设置中,“景观生态学”所处的学科地位不同,由于景观生态学学科交叉性和所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其可出现在生态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园林设计、资源管理等专业。专业设置的不同体现了学生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差异,而教学中也往往出现由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新内容缺乏衔接,使目标课程设置呈现跳跃性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景观生态学”是河南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设置始于2013年秋季,以选修课形式被学生所接受,2015年以专业基础课的形式纳入到生态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此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生态学理论基础,但由于学生的专业认识局限于传统生态学中由生物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研究,缺乏宏观的地理视角,在面对不同时空尺度景观原理及景观结构与过程研究时表现出一定理解难度。如何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减少或避免因学科理论基础薄弱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景观生态学”教学任务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特点
景观生态学概念的产生来自于两个科学概念的结合,一个为地理学上的景观,一个为传统生物学上的生态。一般认为, 景观生态学是景观学发展到生态学领域,跨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2]。按照现代科学产生发展的动态模式, 可以找出景观生态学的四个主要理论来源,分别为地理科学、生态科学、经济科学和系统科学[3]。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由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逐步过渡到景观和区域, 其研究尺度不断扩大,反映出对生态问题的探索由微观走向宏观的趋势,并最终用以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从其理论发展及学科价值上分析“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并兼具实用性和实践性。在学科交叉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与地理学、土地管理学交叉;与农学、林学及环境学交叉;与园林规划、城乡设计等交叉;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与管理学、旅游学等交叉[4]。一言以概之,“景观生态学”在不同类型大专院校中的设置涵盖了与其基础理论有关的各个学科。同时其广泛性也暴露了在课程设置中的缺陷,如基于追求学科与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并满足部分学生对基础理论应用性的要求,机械性的将“景观生态学”课程加入到培养体系中,忽视了该学科与同专业其他学科尤其是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之间的联系性,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失平衡,导致学习热情降低,被动学习,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地理学思维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学与生态学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差异性与同一性,而景观生态学是二者同一性的直接体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圈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该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关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在进行地表过程分析、人―地关系分析的同时,还注重各种生态过程的模拟评价。从系统论范畴讲,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圈中一个系统及其周围的生物的以及非生物的物质所组成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需要或产生的所有物质都属于地理圈的组成部分,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包括信息与技术系统也纳入到生物圈研究中,从而表现出生物圈与地理圈的融合。由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叠合、研究方法的类同、研究内容的近似以及互为补充的需要, 使这两门学科相互联系成为必然[5]。地理学是探讨人地关系的科学,从该角度讲生态学本身是地理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当代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经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至整个生物圈,其中一些宏观领域的研究与地理学的研究密切相关。景观生态学是将现代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与方法高度融合,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持,研究大中尺度范畴问题的生态学,因此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是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的。
景观生态学不同于传统的生态学,其区别表现为传统生态学是以生物为中心,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机制,景观生态学则强调以无机环境为基础, 以生物为中心, 以人类为主导, 正确处理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 并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合理调控与规划。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但它首先是一个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实体,并依据研究尺度不同其组成内容和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景观生态学坚持了自然环境这一整体的概念,秉承系统论和等级理论的原则,使各个地理要素得以综合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模型,空间异质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等无一不体现了地理学的广域性、地域性以及综合性特点。此外,景观的研究尺度由微观向宏观转变,尺度变化的同时生态学的格局和过程规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在群落生态学部分的演替顶级理论中包括有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假说,但如果考虑到尺度问题就会发现单元顶级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6]。因此需要进行不同研究层次生态规律的尺度转换,即尺度推绎。尺度分析中涉及的粒度、幅度、范围等概念也无一不是地理学中所包含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传统生态学中没有体现。
不仅在学科基础层面,地理学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支撑,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与相辅相成还表现在地理学的新理论、技术方法的进步也同时制约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景观生态学从诞生到现在已逾70年,其研究内容从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计算、景观演变特征的追踪描述,逐渐深入到对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意义的探索,同时注重尺度效应的研究,并进一步向景观的生态服务延伸[7]。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城市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景观生态规划、自然保护区网络优化、农田景观与生态系统健康、源汇景观格局分析与水土流失危险评价等。此时,新的统计分析模型与方法纷纷涌出,如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斑块顺坡连通度指数等。众多新方法的建立与验证离不开定量地理学的分析方法,而在不同时空尺度研究对象数据的连续获取以及区域格局的对比分析方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空间景观模型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8],应用更加广泛,为景观自然过程的相互作用和景观管理评价提供了研究依据。
因此,在以人类行为为主导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地理学思维是理解和解决景观生态学中的科学问题的必备条件,具有一定地理学知识背景的人才会为景观评价及景观规划提供更宏观、更理性的视野。
三、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的障碍
在众多学科交叉类型中,景观生态学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十分普遍,在具体学科体系中表现为在传统生态学框架中机械性加入“景观生态学”课程。一定的分子、植物学、动物学知识积累有利于向生态学及不同分支学科逐渐深入,但离开地理学简单地讨论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区域概念和大尺度的空间思维的缺失,从根本上限制了景观生态学教学的深入有效开展。
1.人类活动是导致景观变异与破碎化的根本因素。地理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与环境的对立和统一,但传统生态学在认识不同生态过程关系中,忽视了人类行为的主导性,对人类行为引起的自然生态的变化缺乏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因此学生对景观进行分析时,忽略了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再塑造和人文景观的重要性,对教材中的内容只进行机械性理解,缺少发散思维。
2.地理学强调生态系统格局对地域的依赖性。地球各圈层中生态系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内部的景观要素形态、景观空间结构、景观动态发展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对景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是综合的,表现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效应理论。这一点在传统生态学中未得到足够的表达,限制了学生对景观多样性的理解应用。
3.景观格局与过程是动态性。传统生态学只重视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忽视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的矛盾,不能从历史角度看文明发展和景观格局演替动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生态平衡中未曾重视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实现。景观的时间演变是环境变化与人类行为的双重作用结果,地理学中对区域历史过程的研究为景观生态过程的动态性拓宽了研究视角,并为景观的现状分析和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4.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是景观分析的基础。景观要素结构、镶嵌性格局、景观变化动态模拟等过程,无一不是运用了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此外,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技术也应用到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分析模拟和预测评价等环节,该方面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理论的实践,影响学生动手能力提升。
四、地理学视域下的“景观生态学”教学策略
鉴于地理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性,有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学科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各院校景观生态学设置及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师范大学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对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其主要目的为培养或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最终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全局的视角看待景观问题。
(一)深入了解学生地理学基础,增强地理学科认同
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限制了理工科本科生对地理学的认识,因此从意识上提升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是形成地理学思维的首要任务。综合探究式及引发式学习,克服惰性心理,从问题着手,激励学生主动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其形成地理学不仅是理论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等认识,自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参与到“景观生态学”的学习讨论中。
(二)优化教学内容,以契合本科生的理解水平
面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9]。首先要选择适合本科生接受范围的教材,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内容,即结构、功能、动态和景观规划,选择教学侧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标识。其次,依据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分析教学的层次性,依次展开教学,对重难点辅以实践教学,避免由于基础知识缺陷影响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不足,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生态问题多尺度分析能力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内部及外部关注学生地理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内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地理学基本原理,重视人―地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等,突出人文关怀,在景观动态研究及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体现人的作用和需求,不拘束于具体的规范和指标。外部设置地理学相关的选修课模块,如“自然地理学”,“植被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以达到与专业课程的相辅相成。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理论与实践并重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仅依靠教材内容不足以体现其特色。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增加实践部分的操作。如通过课堂PPT演示与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具体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亦可选择周围一定地域,通过实地测量与考察,对该空间内的景观类型进行规划设计等。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知识构架,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保证“景观生态学”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方面。景观生态学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新技术的产生以及模型的建立拓宽了其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各领域的应用。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掌握地理学、生态学等景观生态学相关学科的最新科研进展,并参与具体景观生态问题研究,促进优良的教学队伍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1:1-10.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3:1-5.
[3]肖笃宁.从自然地理学到景观生态学[J].地球科学进
展,1992,(7).
[4]何东进,洪伟,吴承祯等.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
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8).
[5]冯明义.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0,(3).
[6]张雪萍,张淑花.地理学学科体系下生态学课程的建设
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3).
[7]陈立顶,李秀珍,傅伯杰等.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
未来研究重点[J].生态学报,2014,(34).
[8]刘海燕.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学
报,1995,(50).
【关键词】教育改革 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70
对当代初中生来说,学好地理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的地理学习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认为初中地理不属于中考考查的范围,不必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且知识繁多复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学生这种观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考试为目的,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
学好初中地理是必要的,学好地理对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培养地理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地理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且高中地理是以初中地理为基础,培养良好的地理素养,才能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观念转变开始,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坚持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关键,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地理学科有综合性、实践性、地域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要紧抓学科特点,利用好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以学生为教育出发点,创建真正能够丰富学生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如何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建议。
一、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新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应用之处,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课堂教学过程高效开展的前提,地理的综合性体现在学科知识的范围广泛,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教师除了要对教材知识了然于心之外,还要对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采用趣味导入的方法,将教材知识及相关知识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现,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着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课前对于课堂节奏和内容有提前的规划,做到上课时心中有数,不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时,除了要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也要了解不同地域下的社会环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南北方、不同民族在生活方式上、地理风俗上的不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尊重学生,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不放弃基础薄弱的学生,想办法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自信心。课堂上可以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研究解答,应用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解答问题后,给予学生鼓励,特别时基础薄弱的同学,使他们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举措。
二、课堂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积累地理知识
地理来源于生活,课堂之外的时间更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好机会,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地理现象,要鼓励学生多发现、多观察。“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谚语,想必初中生都耳熟能详,但其中的地理知识学生却很少了解,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现象进行解释,积极积累地理常识。课后对于知识的整合同样不容忽视,地理学科知识零碎复杂,兼具记忆性和思维性,单靠课堂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初中生的自律能力一般,老师可以及时抽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为了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地理现象的好习惯,老师可以在一周内布置一次或者两次发现生活中地理现象的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分享,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丰富班级同学的地理常识。生活中以地理知识为题材的电影、图书资源丰富,很多史诗级的纪录片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课堂上可以播放相关电影,放松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纪录片《地球脉动》、《舌尖上的中国》等都是学生感兴趣并且制作精良的史诗级纪录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赏,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地理兴趣的提高。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将课堂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丰富和提高地理知识的储备,是地理教学的关键。
三、运用地理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巩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地理实践活动是以所学的地理知识为基础,以课外调查为发展,结合政治、历史、生物等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进行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树立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目前地理实践活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活动会占用大量的理论学习时间,并且学不到考试考查的知识,这就造成了学生实践能力低,创新意识薄弱,动手操作水平低的状况。
一、引导阅读――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石
学会阅读教材,这是一种基本技能。作为初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初中地理教材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材,一般采用文字与图像来加以表述的。文字的叙述要求是很高的,力求准确、生动、概括、易懂。而图像则要求清晰,鲜明,突出重点。其中,有地图、景观素描插图、照片、统计表等,均是教材插图的主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使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一些地理老师往往担心学生不会或不愿去阅读教材和理解教材内容,就一味地灌输,一味地讲解,一味地照本宣科,越俎代庖,大讲特讲,全盘托出,而学生却一味地听呀,记呀,抄呀。这样一来,老师显得很“崇高”,很“渊博”,却教得挺“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效果怎么样呢?不用多言,可想而知。那么,作为我们老师,要怎样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做:一是阅读教材之前,提出阅读要求与问题。二是阅读之时,要有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阅读边思考。三是要教会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特点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比如说,地点名称,地理方位,产地特色等等,在阅读时应该加以注意并做好圈点,以增加记忆。
二、激发兴趣――初中地理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学习的车轮就不能前行。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好初中地理学科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兴趣。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是很多的,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手段和方法,但其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在此,笔者仅谈两点。
(1)借用游戏,激发兴趣。说起游戏,很多人似乎认为这是“小儿科”,是小学生、幼儿所钟爱的活动,与初中学生沾不上边。其实,初中学生对于游戏依然是有兴趣的,依然是喜欢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有时就能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如游戏的操作。比如说,“中国政区图”,我们可以根据多媒体设备技术,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激活了地理课堂教学。那么,要怎样做呢?笔者不妨在此描述一下:首先,简介拼图游戏的操作方法及竞赛规则。活动是分两轮进行的,每轮活动都是在电脑上完成拼图的,不同的只是第一轮可以看课本,即《地理》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页“1.7中国政区图”),并按照地理方位排列。而第二轮则不能看课本,也是同样按照地理方位排列。其次,引导学生按照上述规则动手操作。这样一来,无形中就把静止的图激活了,引起学生注意力和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味道”,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2)教师能力“炫耀”,引起好感。大家都知道“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只要学生对老师喜欢了,就会对老师所担任的学科喜欢,正如人们所说的“爱屋及乌”那样。而老师要让学生喜欢,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是必须具备的,而且要善于表现,使学生知晓,从而引起学生对老师才学的倾慕,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担任学科的兴趣与热爱,进而增强学习动力。比如初中地理有些知识是要记忆的,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作基础,便谈不上学习的优秀。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地理知识巧记的一些方法,在方法公诸于众之前,老师有时候可以“炫耀”一下,以引起关注,激发兴趣。例如,笔者把一些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事先记住,如“陆地表面最高点――珠穆朗玛峰 8844.43米,陆地表面最低点――吐鲁番盆地 -155米,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1 500多万人。”这些知识内容,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在课堂上“卖弄”一下以博取学生的“好感”。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喜欢,进而喜欢初中地理课程。
三、点拨探究――初中地理学习的深入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优化。初中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同样也要注意优化。优化教学过程,教师要吃透教材与学生,根据实际,通盘考虑,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抓好地理学科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的讲解与渗透。再者,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这就是对学科知识进行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活动,很多时候需要老师的点拨与指导。比如说,“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图)教学中,老师是这样点拨学生探究活动的:
首先,分析、出示下面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变化过程。①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就越小,表示的内容也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就越大,表示的内容也越简略。②若需要一张内容详细武夷山市地图,则需要用大比例尺;反之,则需要用小比例尺。其次,测量。要求学生带着皮尺、笔、笔记本,并组织他们到学校的篮球场上进行实地测量,测量篮球场的长与宽,并一一作了记录。第三,画画。组织学生回教室按照老师提供的“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计算并将篮球场画在练习本上(部分学生画在黑板上)。这时,老师适时地引导。第四,讨论。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同一篮球场为什么有的同学画得比较大,而有的同学却画得比较小呢?从中能否得出一些规律?问题一抛出来,学生就纷纷举手,争相发言,有的说:“比例尺越大,画的图上距离就越长,反之就越短。”还有的说:“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从而画出所需要的地图。”……
一个地理知识点,在老师设计的“分析――测量――画画――讨论”这个教学流程中得以探究而逐渐明朗并得以掌握,无疑是知识学习的一种深入。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情境创设;实践运用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各个学科教学中,产生出多种创新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等。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作为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典型教法之一,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于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被运用和实践。以下,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以高中地理学科为背景,研究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策略。
一、概述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新兴起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教师精心挑选案例,将教学主体与案例紧密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有效引入案例情境当中,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学习地理相关概念,掌握学科知识内容,最终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以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引导,以探究为基础,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随着高中地理学科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案例教学法广泛地运用到中学地理学科教学当中,并与传统教学形式形成有效互补,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生动。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大纲需求,因此他们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将课堂安排满,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少之又少。这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的地理课堂不仅刻板、枯燥,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挥自主性,教学整体呈现出较大的局限性。正是由于传统教学弊端的影响,倒逼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寻求更加创新、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在此背景下,案例教学法应运而生,且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众所周知,高中地理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中涉及地质地形、气象气候以及水文植被等知识,并且知识较为抽象、复杂。而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和信息,这为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提供了充分保证,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会偏重选取与学生实际相关联的案例材料,这有助于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积极挖掘案例材料,努力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材料的选择。一个恰如其分的案例,既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引发学生讨论,有效提升课堂整体氛围,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课堂时,要重视地理案例的选择,努力创设案例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开展学习与探索。比如,在人教版《旅游地理》一章中提到“钱塘江大潮”这个案例。作者在开始案例教学之前,考虑到班级学生有一些未曾见识过“钱塘江大潮”,于是在正式教学前为学生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将学生快速引入到钱塘江大潮的情境当中。观看完视频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引导学生开展案例讨论,提出“钱塘江大潮为何如此壮观”、“什么时候可以欣赏到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有什么特点,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等问题。通过案例结合的方式,不断拓展问题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
(二)强化课堂教学指导,及时评价学习成果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这并不代表在开展案例教学课堂时,就可以不需要教学指导。其实,案例只是教师为深化教学所搭建的一个平台,教师在此平台上的作用不可忽略。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进展,从实际教学过程和学生需求出发,适时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构建形成性与终结性、个人性与小组性、定性与定量等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及时且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三)充分结合案例内涵,拓宽案例运用思路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结合地理案例内涵,不断拓宽案例的实际运用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所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时,作者所选取的案例主题是关于“地震后重建”。作者以青海玉树地震后的经济建设为背景,为学生先后展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区位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后,就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探讨关于震后经济重建中的“工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布局”等相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实际的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37-01
一、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1.高中地理学科有利于体验式教学情境的创设。高中地理课程是人文与社会教育的课程。地理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地理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较为密切;另外,在当前的地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中,有一个趋向,即以人地关系中的问题为中心分析有关自然要件好社会经济活动因素,找出合理解决的措施,以有利于人类更合理的建设事业。这些都有利于各种真实的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情境引入地理课堂;同时地理课程还具有科学性,这一特点避免了直接生活情境拖沓的弊端,教学情境可以得到一定的规范,有利于体验情境的创设。
2.体验式教学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地理学时探索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地理学嘴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是研究地球上人与地球环境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师生主要解决下列问题:什么是地点?它是怎样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会在哪里以及会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说明和解释的是世界上各地方和区域的地理位置、处境,各地方,区域内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解答当前处境的成因要联系到历史和现状,从现象中显示出某种规律和特征。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必须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先导,然而复杂的空间变换过程是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地方,体验式教学,对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大帮助。在高中体验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的体验,去认知理解地理现象,并且因为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产生情感反应,并由此生发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从而找出地理规律和特征,并把地理规律和特征运用实践生活中。
3.体验式教学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体验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亲身履历和感悟,是知识内在经验的升华,是自得自悟的全部活动状态。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体验式教学能更好的达到三维目标。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亲身经历各个环节,从外界和内心都获得某种感知,这种感知有可能是某个地理知识或者地理技能,也有可能是引起情感上的波动等等,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初步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学生获得感知之后,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在这个过程学生会总结出一些地理特征规律,学会地理学习方法等等,这时给学生带来的总是难以忘怀的生命张扬,自信心、成就感油然而生。从而在情感上的体验更为深刻,对生活、生命更为本质性的内容产生经验和感受,更深一步的教学目标通过体验式教学已经达成。因此,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融入和态度,意义的生成,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答和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策略
1.树立正确的体验式教学理念。教师是教学设计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因此,教师本身应具备正确的客观体验式教学的理念,才有利于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在高中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2.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本素养。3.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4.强化应用意思,把地理学科教学置身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科技生活的广阔背景之中。5.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同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实现体验活动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的统一、人文素养培养与情感的生成并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统一和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和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2.适时引导。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职能在于启迪、促进和发展人的精神世界。教师是教学目的的贯彻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且还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在体验活动中,学生可能存在各种问题,比如一些地理实践无从下手,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偏离方向等等,都需要教师去及时适当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避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3.组织学生及时交流。在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中,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名符其实的交流,使学生的自己的体验得到强化,同时感受到同学和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他们自己认知方式的缺陷,另外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对自己的认知方式的反思和完善,在交流中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