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发热病人护理诊断

发热病人护理诊断

时间:2023-08-03 17:29: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热病人护理诊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发热病人护理诊断

第1篇

关键词:出血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17-01

安图县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地区,最近几年秋、冬季呈散发性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早期表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腹泻、酷似感冒,容易误诊。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全身多器官受损的疾病,临床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机体各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此时患者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差,如护理不当,极易出现各种病发症,而加重病情甚导致死亡,由此可见护理工作在疾病转归中起到重要作用。

1对出血热病人饮食的护理

出血热病人在少尿期,中毒症状未解除,患者出血,消化道症状还很明显,由于长期不能进食消化腺及胃肠粘膜发生萎缩,分泌功能严重障碍,病人食欲丧失,并伴有呕吐、恶心、腹胀而拒食,因而,此时应做好饮食护理,对病人的饮食应亲自指导,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与清淡流食,如稀饭、菜汤、硬食和含脂肪高的食物暂不给于,否则将加重病人的消化道症状,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及腹泻,而导致营养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在少尿期对病人饮食要严格控制,在多尿期病人不能饮水和进食时,要采用鼻饲法,由少量开始先采用葡萄糖、盐水逐渐增加到胃肠功能好转后,可改为米汤、菜汤等,直到患者有口进逐渐改变为半流质饮食,食物中应注意加入钾、钠钙等离子饮食。出血热患者供糖量不宜过高,以免引起血糖高引发高糖、高渗非铜性昏迷。有高血糖的病人,除在治疗工作限制糖的摄入外,在饮食上也限制含糖量高的食品,并经常查尿糖变化。

2对多尿期患者的护理

首先要做好准确统计出入量的工作,除尿量外,对腹泻的量、呕吐量也要准确的统计,静脉输液时必须注意输入量的速度,如液体在单位时间内输入过多、过快,一引起心衰和肺水肿的危险。密切观察多尿期患者有无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症状,如低钾时出现四肢无力、腹胀、髙钠时躁动不安等,及时向医生报告,检查心电图及血生化,使患者的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3预防激发感染的护理

出血热患者机体抵抗能力差,各种致病菌易侵袭,特别是院内细菌多为耐药菌,一旦感染很难控制,所以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防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要做到病室每日通风换气1-2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房要定期消毒,减少家属陪护及探视,作好宣传工作,取得家属及病人的谅解与合作,加强口腔护理,可每次饭后清洁口腔一次及时清除咽部及气管内分泌物,定期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加强皮肤护理,保护皮肤清洁,注意床铺整洁,以防止皮肤感染,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注意褥疮的发生,护理人员治疗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第2篇

方法:回顾分析35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病人全部好转出院。

结论:加强护理有助于本病的愈合。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出院宣教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93-01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是由老鼠传播的。可通过接触传播及呼吸道传播。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要特征。伴有休克、肺水肿、心功能不全、尿毒症、腔道大出血以及继发感染等。临床可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如不及时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对本病做出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可以减少患者的各种并发症,降低病死率。自2005年3月到2013年五月份,我科共收治了35例病人,由于治疗及时,无1例死亡。有2例需要做血液透析,均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3月到2013年5月病历,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范围为38-55岁。有28例家居环境差,经常有老鼠出没,有5例家居环境好,但有野外坐卧史,有2例不明原因。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眼眶痛,头痛,肾区扣击痛少尿等症状。抽血送CDC显示出血热抗体阳性。

1.2治疗及护理方法。

1.2.1发热期的护理:早期卧床休息,给予以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如果体温超过39度时可给予冰袋降温,退热贴敷额。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引起毛细血管的损害引起皮下出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发热期常同时伴有低血压休克期。做好口腔的护理,发热出汗时及时更换衣物。可叫患者适当饮水,防止虚脱。治疗上给予病毒唑抗病毒治疗。另增加补液量。

1.2.2低血压期的护理: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每30min测血压、脉搏1次,并做好记录如发现血压偏低或偏高,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补液速度,低血压早期应快速补液。必要时给予双管静脉输液,可使用输液泵调速。但对老年体弱及心、肾功能不全者,速度应适当放慢,减少用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准确记录24h尿量。尽早发现少尿倾向;并要观察尿量的颜色及大便的颜色,如有血尿或者黑便应通知医生给予止血治疗的处理。低血压期患者注意保暖,禁止搬动患者。嘱严格卧床休息,床上大小便,并协助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如床上浴,口腔护理及协助翻身等。

1.2.3少尿期的护理:此期患者会出现一个尿量的减少。严格控制液体量,本期由于泌尿功能障碍及大量组织间液回吸收,造成高血容量,故每日输液量不应超过500ml。应限制蛋白及钾的摄入,勿食含钾过多的食物,比如香蕉苹果,低脂清淡饮食。以免造成高钾血症及非蛋白氮的增高,注意热量的供应,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监测肾功能,密切观察病情,此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应常规查血型,配血并做输血准备,一旦发现DIC,应按医嘱及早应用肝素,输血,止血等抢救措施,抽搐者给镇静剂,输液和输血速度宜慢,定期监测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回升情况,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1.2.4多尿期的护理。此期患者的尿量会大量增加,大于3000ml以上,有的一天的尿量可达到8000ml以上,此期易引起电解质的平衡紊乱。对此期病人应鼓励多喝水,增加补液量,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钾高的食物。比如可吃瘦肉、鱼、水果蔬菜等

1.2.5恢复期的护理。此期患者的尿量恢复到2000-2500ml。可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切忌劳累,向病人解释恢复期还需要一段的时间疾病才能愈合,保证足够的睡眠,以尽快恢复体力。

2出院宣教

嘱患者做好家居中环境卫生,灭鼠和防鼠。床铺不靠墙,睡高铺,屋外挖防鼠沟,防止鼠进入屋内和院内。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餐具消毒、食物加盖盖好,有条件放于冰箱内。在疫区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参考文献

[1]宋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治疗[J].预防医学论坛.2005(05)

[2]唐正运,叶晓光,廖云珍,李石好.103例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5(02)

[3]黄桂梅,邓友,邓练贤.流行性出血热35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1997(03)

第3篇

关键词:肾综合症出血热 护理 传染源

中图分类号:R3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210-02

肾综合症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为自然疫原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我国为重疫区。

1 一般资料

148例肾综合症出血热病人中,男88例,女41例。年龄18~65岁,平均38.6岁。

2 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特点与心理指导

2.1 焦虑急躁

由于疾病来的突然,尤其农村患者自以为患了感冒,自觉症状不明显,一经诊断为肾综合症出血热,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病人对此病知识的缺乏,非常害怕传染给家人、同事、朋友,一遍一遍询问医护人员这病传染吗?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的情绪,病人对反复的检查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生硬、粗暴。这种高度的紧张焦虑可增加生理或心理负担,夸大了疾病的严重程度,怀疑医护解释的真实性,从而对治疗产生不利影响。护理人员耐心给病人讲解此病的特点,向他们介绍此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消除他们的焦虑情绪,对待患者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操作熟练准确,使病人住院后感到有好转的希望。

2.2 恐惧及忧虑

病人特别担心自己的病情,尤其是农村患者,他们经济负担很重,由于没有医疗保障,害怕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增加负担,此病病程长,住院后稍有缓解就要求出院。35例农村患者中都有忧虑心理,表现为闷闷不乐,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对策不能一概而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解除恐惧及忧虑的首要条件,只有能取得病人的信任,才能让其把积压在心里的感受倾诉出来,这样便为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提供条件。给病人做必要的检查,减轻经济负担,护士在操作前说明操作的目的、步骤及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适,这样既可以消除顾虑,又能取得病人的合作,病人的恐惧及忧虑逐渐淡化至消失。

2.3 丧失信心

46例患者中对周围有一例或听说某某人死于此病,他们普遍表现丧失信心,不配合治疗,情绪变化特别明显,如有位患者入院时病情非常重,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保全了生命,在一次离床活动中,看到家人为其准备后事的寿衣,病人情绪的变化很明显,哭了一夜,对治疗丧失信心,有的患者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护理人员帮助病人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向病人解释此病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可以恢复劳动能力,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自身的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病人,经常和病人谈心,掌握疾病发生规律,有利于康复。护理人员用语言疏通的方式与病人进行沟通,使病人不正常的心态得到缓解,同时用我们护理人员的双手把温暖带给病人。

3 结果

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36.4±8.8)d;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31.7±11.4)d,采用心理护理后,有效地减缓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住院天数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别(P<0.05),平均住院天数缩短4.7d,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别(P<0.01)。

4 讨论

肾综合症出血热由于其传播途径及宿主的多样性(经呼吸道、消化道破损伤口等),所以很容易爆发和流行,给工农业、对外贸易及旅游事业等造成极大危害。治疗一个肾综合症出血热病人,在发病初期,治疗费用一般为2000~5000元,而到中后期则需要5000~10000元。出血热发病和死亡给家庭和个人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和家庭痛苦。许多家庭由于患出血热失去了劳动力,而因病返贫[1]。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里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扮演的角色倍受关注,在推行整体护理的实践中,关心病人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是目前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2]。通过对我院肾综合症出血热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和护理体会,总结出: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国家的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要彻底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任重而道远。在制定护理计划时,前期应着重做好各项治疗护理和观察工作,在病情稳定后,侧重做好全面的社会、心理护理,与饮食行为、健康行为的指导。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学中起重要作用,患者经诊断为肾综合症出血热,极易产生精神上的紧张,造成心理恐惧影响睡眠,导致病情加重。护理人员应以病人为中心,开展温馨服务,做好心理护理,同时护理人员及时了解疾病的发展特点,详细观察并记录对促进病人的康复和减少死亡率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局限于鼻腔和(或)咽喉部的急性炎症。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某些病原体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流行性感冒和SARS等。根据解剖部位,上呼吸道感染仅限于鼻、咽、喉和中耳及隆突以上部位气道发生的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特征表明,上呼吸道感染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每年均有发病;其普通型感冒的特征为起病急、病程短、病势轻、预后好和散在发病;流行性感冒的特征则为发病率高、传播范圈广、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对老年人和有基础心肺疾病患者威胁较大,常可导致死亡,需引起极大的重视。

治疗要点

1.普通型感冒的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目前对普通感冒症状轻者主张非药物治疗,一般需指导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如症状较重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者,尤其是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治疗。有咳嗽症状者应口服化痰药,一般不主张镇咳治疗,如因咳嗽而影响休息时,可适当应用。有咽痛者,可应用雾化吸入或口含润喉类含片。

(2)对因治疗 可针对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吗啉胍等。一般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可不用抗生素。某些中成药对抗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板蓝根冲剂、清热感冒冲剂等。

2.流行性感冒治疗原则 流行性感冒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基本原则,以限制感染扩散。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即应在起病的1~2天内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的药物;二是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应特别注意,密切观察并发症,并注意休息、营养支持等;三是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热、止咳、化痰、缓慢鼻黏膜充血等药物治疗,但儿童和青少年应忌用阿司匹林等其他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止不良反应出现。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2.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

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3.护理目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舒适状态。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解除焦虑。 4.护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3)防止并发症。如听力减退、外耳道流脓或头痛加重、脓涕、鼻窦有压痛等,应警惕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现有关症状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防延衰治疗转为慢性疾病。

(4)感冒症状消退后,进行体育功能锻炼。吸烟者应忌烟,随季节变换承时调整衣着,适时注射流感疫苗,注意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焦虑情绪。症状明显时注意卧床休息。

(6)预防心肌炎发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多见,应加强护理,做好预防。

①注意休息 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主肌代谢及心脏功能,促进心肌修复。

②注意合理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禁止食辛辣、有刺激性和过于肥腻的食物,预防便秘,以免用力排便, 增加心脏负担,但要保证进食质量。

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心肌损害较重者表现为心律失常、早搏、传导阻滞者,注意经常评估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的变化,对有胸部不适、心悸、腹痛等症状的病人应警惕。

④对有上述症状者要及时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并注意其动态变化。

⑤注意药物护理 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输液时要注意使心率保持在正常范围。输入营养心肌药物时,会引起穿刺部位疼痛,做好心理护理。

5.健康教育

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发病时症状较轻常易忽视。因此地,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强社区居民的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预防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疾病防治意识。

(2)讲解药物预防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指导正确使用流感疫苗。

(3)强调遵医嘱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介绍多饮水和物理降温的意义;指导正确使用雾化吸入药。

(4)指导病人发病期间合理休息,疾病恢复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体抗病能力。

第5篇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肺炎病因较多,不同病因导致的肺炎类型有所不同。如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均为不同病原体引起的,其治疗方法大不相同。另外,疾病相关性肺炎,如HIV相关性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肺炎等,症状体征也有差异。对此护士应重点评估相关致病因素。

(2)病情评估 肺炎发病的不同阶段,症状程度有所不同,要掌握病人病情进展程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发热、胸痛、咳嗽、呼吸困难、肌肉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尤其当发热病人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增快及末梢循环障碍时,要格外重视生命体征的评估,以防休克的发生。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评估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了解病人预防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如预防感冒、加强营养和有利于肺部扩张的要求等。肺炎病人可产生焦虑、烦躁、紧张或忧部等心理问题,需重点判断重症肺炎出现休克时的精神症状与因病情引起的心理问题,应区别对待,以防延误病情的诊治与抢救。

2.护理诊断 针对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常见护理诊断

(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痰液黏稠分泌物过多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泡、毛细血管膜的炎症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量减少有关。

(4)其他护理诊断 如睡眠形态紊乱、疲倦、体温过高等,应根据病人的病情而定。

3.护理目标

(1)维持呼吸道通畅。

(2)促进身心的休息。

(3)维持足够的营养和体液。

(4)预防传染。

4.护理措施

(1)维持呼吸道通畅

①:患侧卧位、卧床时双手上举,置于床垫上,以利于胸部扩张。尽量避免仰卧位,以防痰液误吸。

②协助除去肺部分泌物:蒸汽吸入法、雾化吸入法、叩背法、引流、吸痰法。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均需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适量而行,防止病人不能耐受。

③氧疗:老年人吸氧时要防止二氧化碳潴留,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浓度。PCO2>6.65kPa(50mmHg)时,采取低流量吸氧。

(2)促进病人休息 急性期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止痛剂。

休息环境要舒适,护理人员要尽量使各种处置集中进行,并减少噪声。被子不宜过重,以免影响呼吸。限制探视,保持情绪稳定。

(3)保持病人舒适 大量出汗时,及时更换内衣和被褥,定时擦浴,并注意预防感冒。

及时清洁口腔,做好口腔护理,根据口腔状态选择漱口液,如发现口腔黏膜改变及时检查咽试子,做细菌培养。

(4)补给营养及液体

①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清淡可口饮食,增加多种维生素的摄入。

②每天摄入液体量3000~4000ml,注意出入量保持平衡,防止高热后大汗液体丢失过多。对老年人补充液体要观察尿量的变化,以防影响心功能。

③对于进食困难或有吞咽功能障碍者,应尽早给予鼻饲,进食时注意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

(5)高热护理

①寒战时及时加盖被褥,一般寒战可持续半小时左右,此期禁止物理降温。

②使用热水瓶时防止烫伤,热水袋温度以不烫手背(

③超过39℃的高热时,应给予物理降温,或35%酒精擦浴,或冰袋、冰帽,如体温

④要卧床休息,以减轻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症状。

⑤高热伴烦躁不安者,应注意安全护理,防止摔伤,必要时,应用束缚带。

⑥持续高热时,要密切观察病人意识、血压等变化,以防中毒性肺炎发生。

(6)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①对于老年病人,如有精神症状、体温不升或体温过高者,心率>140/min,白细胞计数>3×109个/L或

②如为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要特别注意最初24~72h的病情变化,如血压迅速降至9.31/6.65kPa(70/50mmHg)以下时,进入休克状态。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7)健康教育

①注意生活规律,防止过度劳累,避免淋雨,预防受凉。

②有痰尽量咳出,出现感冒症状,要及时就诊。

③加强体质锻炼,做呼吸操及扩胸运动,对卧床病人要勤翻身、叩背以协助排痰。

参 考 文 献

[1] 西凤瑜.小儿肺炎护理点滴体会.新医学导刊.2008年第3期.

[2] 陈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体会.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年 第09期.

第6篇

关键词:传染病 发热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5-01

作为疾病的一种信号,发热在反映人体病情演变情况,能够作为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参考依据。发热也是传染病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通常情况下一般发热不需要采取特别降温措施,但一旦患者体温超过40℃,并伴有头痛、惊厥以及意识障碍情况,应适当进行降温护理。护理工作者应掌握传染病的发热规律,并对患者病情变化予以认真贯彻,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传染病患者发热护理进行了一些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传染病发热类型分类

发热是传染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一般可将其发热原因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病毒性感染发热;另一种为细菌性感染发热。由于感染病的种类不同,其热型和发热程度及发热时间均有所差异。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一是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多在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出现。

二是间歇热,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三是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和重症肺结核等。四是波状热,体温可39℃以上,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五是回归热,临床表现为体温急骤上升到39℃以上,多由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引发。六是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毫无规律。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发热无特定规律,多种疾病均可造成不规律热现象。

2 不同传染病患者发热的护理措施

2.1 伤寒及副伤寒发热护理。在稽留热阶段,如果患者体温不高于40℃,可不做降温处理,因为发热是细菌以及内毒素造成的,一般降温方法不能有效控制高热。应特别注意在患者发病第三周时,由于已进入溃疡形成期,有出息肠穿孔的情况的可能,应坚决禁止腹部冷敷降温以及冰盐水灌肠降温。

2.2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护理。对于流行性出血热高热患者可采取头部冷敷降温的方法,如果患者高温持续不退,也采用在患者颈部和大血管冰袋降温的方法,应避免急剧的降温方式。禁止使用解热药物,防止对热型判断的干扰,加重皮肤出血现象。如果必须使用药物降温应进行严格的观察护理,应坚决避免患者排汗过多导致的体液丢失以及体温骤降问题。

2.3 麻疹患者发热护理。在患者出疹期不应采取冷敷以及冬眠药物,此时进行退热不利于患者体内毒素的排出。对于体温超高患者,可采用小剂量清热解毒药和温水灌肠进行退热,不应采取酒精退热和冷敷退热。患者体温突然下降到38℃以下,同时伴有皮疹颜色变化,则患者可能出现病情转重,用特别予以注意。

3 传染病发热同性护理措施

3.1 休息。由于发热患者的代谢增加,体能消耗较多,会造成患者体质虚弱。此时充分休息能够可以使患者代谢在较低水平维持。对于高热传染病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

3.2 饮食。患者发热期间,应选择营养价值较高的易消化的流质食品,病情好转后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补充患者营养。

3.3 口腔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有所减少,多会出现口腔粘膜干燥情况,由于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引起口腔炎以及口腔溃疡,临床护理上应注意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3.4 皮肤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在退热过程时,常常伴有大量出汗现象,应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保持患者皮肤的干燥清洁。

3.5 生活护理。注意调节病房内的室温和湿度,以更加适宜的环境,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同时要指导患者正确穿衣和盖被,保暖和散热兼顾,同时注意室内室温湿度调节。

4 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一般均为患者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造成的内源性致热原做导致的,造成患者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变高,在当实际体温高高于调定点时,患者会有出汗,血管扩张现象。如果实际体温低于调定点,则患者会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等现象。发热作为是很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其发热时间和发热类型以及发热程度各不相同,应在护理中注意观察,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杨秋梅.做好发热护理的体会[J].泰山卫生,2003,(04)

[2]任玉红.发热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8,(29)

[3]聂海英.社区老年人中医康复护理的功能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9)

第7篇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 发热病人; RT-PCR病毒核酸; 检测

[中图分类号] R51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287-02

本文对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收治住院的111例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所有发热病人咽拭子RT-PCR病毒核酸测定并对阳性患者治疗后再次复查,共采集上呼吸道标本124份,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呼吸科共收治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住院的111例发热病人,RT-PCR病毒核酸测定确诊病例83例(阳性率74.78%),临床诊断及疑似病例28例(阴性率25.22%)。阳性病人治疗时间5~9天,平均6~7天后再次复查,咽拭子甲型H1N1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所有病例体温正常,流感样症状消失,临床症状稳定。初步判断甲型H1N1流感治疗后RT-PCR病毒核酸最长转阴时间5~9天。测定结果与临床症状基本相符。

1 临床标本的采集

(由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呼吸科临床医师完成)

1.1采集对象所有收治住院甲型流感( H1N1)流行期间发热病人、疑似病人、确诊病例治疗后病人,均采集上呼吸道标本来检测进行RT-PCR甲型H1N1病毒的相关检测。共采集上呼吸道标本124份(包括复查)送检(由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呼吸科临床医师完成)。

1.2采集种类鼻咽拭子或者鼻腔冲洗液。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气管插管的病人也可收集气管吸取物。标本应置于无菌病毒运输液( VTM )中,密封,置于特制箱,周围用冰块或冰排保存,立即运送至马鞍山市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

1.3采样器材要求

1.3.1拭子应使用头部为合成纤维的拭子(例如,聚酯纤维),用铝或塑料做杆,不推荐棉拭子和木杆,不能用海藻酸钙做的拭子收集标本。标本采集管应包含3毫升病毒运输液。

1.3.2采样管外螺旋口、耐-70℃冻存的标准管

1.3.3采样液含有蛋白质稳定剂,阻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抗生素,缓冲液(可使用Hank's或Eagle's等培养液加入抗菌素和0.5%BSA)

1.3.4临床标本储存所有呼吸道标本应保存在-70℃度冰箱中,如果没有,应保存在4℃冰箱,但不应超过4天。

1.3.5临床标本运输应按照A类包装标准进行样品的包装,所有标本应标示清楚。病例标本运送应包含病例的详细信息。

1.3.6标本运送方式省内运送:公路运输,专人(由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呼吸科临床医师完成),专车(由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120完成)。

2临床标本检测

(由马鞍山市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完成)

2.1流感快诊检测以区别甲、乙型流感病毒,如乙型流感阳性可排除甲型H1N1流感,全部阴性结果则不能排除甲型H1N1流感。

2.2RT-PCR检测针对甲型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引物,有效地诊断病毒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1N1)PCR引物

SW Inf A:目标片段大小164 bp

5`-GCA CGG TCA GCA CTT ATY CTR AG-3`

5`-GTG RGC TGG GTT TTC ATT TGG TC-3`

SW H1:目标片段大小115 bp

5`-GTG CTA TAA ACA CCA GCC TYC CA-3`

5`-CGG GAT ATT CCT TAA TCC TGT RGC-3`

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采集疑似感染甲型H1N1病毒病毒的患者临床标本、进行标本处理、包装、诊断性检测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防护。

所有的涉及病例标本的实验操作(包括样本的处理、包装及包装拆除)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呼吸防护装备,检测合格的N95呼吸器或更高级别的防护装备,鞋套,前封式手术服,双层手套,眼部防护装备(护目镜或面罩)。

3结果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28例):RT-PCR病毒核酸测阴性,符合下列情况之一:⑴.密切接触者发病前7天内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并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的。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具体包括: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员;与病人共同生活、工作的人员;接触过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的人员。⑵.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国家或地区,也包括曾到过明确有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社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⑶.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非H1N1)检测阳性,但进一步检测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亚型 。确诊病例:(83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RT-PCR方法检测阳性,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4 讨论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典型病毒蛋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白M2。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nm。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种,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H16),神经氨酸酶9个亚型(N1-N9),目前,已从猪身上分离到四种主要的亚型:H1N1、H1N2、H3N2和H3N1。 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是目前疫情的主要病原体甲型H1N1流感是由A/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年轻人群患病率及死亡率高、传染性高于季节性流感等特点,一旦发病,蔓延十分迅速。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为最高级6级、卫生部已明确甲型H1N1流感为乙类传染病,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为尽快发现、诊断和救治可能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目前对甲流最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是依赖于PCR原理的病毒核酸监测,我国主要应用的是RT-PCR技术,我市主要应用的也是RT-PCR技术。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临床PCR影响因素很多,很容易出现错误的结果。发挥PCR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4.1加强标本管理疑似流感病人呼吸道标本规范采集,运送,核酸检测是值得注意关键环节,至关重要。当疑似甲流病人呼吸道标本(鼻拭子、咽拭子,鼻腔吸取物、鼻腔冲洗液或气管吸取物)运送到PCR实验室后,实验室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程序收集标本,首先核对“疑似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例标本采样单”,仔细确认标本采集时间、保存方式及运送方式符合要求后才能接受标本。当发现采集和运送不规范的标本时,应立即电话通知临床医护人员重新规范留取;同时对于不能及时检测的标本要严格按规定保存和管理。

4.2做好室内质控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充分了解PCR测定的不确定性基础上,采取相应质控措施,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目前部分PCR实验室还存在一些室内质控不规范的问题,比如说忽视了空白管和阴性对照管的重要性,省去了高低值;室内质控原始数据未保存,不绘图,对失控或系统误差无分析和处理意见;在更换试剂或耗材时不做相关质量控制和比对试验等等。

4.3重视仪器维护与管理PCR试验对仪器的依赖性是很高的,许多仪器如离心机、扩增仪都可能是造成PCR假阴性的因素,工作中一定要重视主要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

4.4PCR实验室具备较好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污物标本处理规范,日常消毒灭菌及时登记,检验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不造成各区域混杂,不逆向行走,不导致假阳性和假阴性试验结果的出现,减少检验人员潜在感染的职业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传染病信息,2009,22(3):1-3.

第8篇

【关键词】血液病;贫血;发热;出血

1 引言

血液病是对原发于造血系统疾病的统称,临床上凡是涉及到造血系统病理、生理等疾病都属于血液病的范畴。近年来,由于工业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这些都是直接导致血液病发生的原因。临床上,血液病大致可分为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以及血栓性疾病三类,每一类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病原因都不同。但是,从临床的表现而言,各种血液病都会有三个基本症状,贫血、发热以及出血。在临床上,只要对这三个方面的症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很多血液病都能够很好得到治疗。因此,本文将对这三个基本症状的临床治疗及其护理进行分析,从而为实际的血液病护理提供参考。

2 常见血液病的临床症状及其护理

2.1 贫血的症状及其护理

贫血是血液病最为常见的症状,也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在临床诊断时,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成为贫血。当出现贫血时,患者会表现出面色苍白、神经缺氧敏感等症状。对于较为严重的贫血患者,则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甚至会出现脏器缺氧而引发的肌体功能减退等。临床上将贫血分为轻度(男HB

当出现贫血症状并确诊时,则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护理。第一,日常护理。一般而言,患者出现贫血症状时,会出现乏力等症状,这主要是由于体内血液不足而引起的供能不足,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减少强体力劳动,以卧床休息为主,必要时给予吸氧,保持房间温暖,需要时增加盖被;第二,饮食护理。患者出现贫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引起的,因此,在日常护理过程中,要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食物主要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等为主,并且强调饮食搭配的均匀;第三,药物护理。很多血液病患者贫血大多是由于体内缺铁而造成的,因此,补充铁是药物护理的目标。对于贫血症状较轻的患者进行口服亚铁盐溶液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补铁效果,而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则需要进行铁剂的注射。

2.2 发热的症状及其护理

对于血液病而言,继发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血液病。继发感染的部位主要位于呼吸系统、皮肤以及泌尿系统等,当病症较为严重时则会发生败血症,对于病人的身体健康将会产生严重影响。在继发感染的病症当中,发热是最为常见的症状。对于确诊的血液病患者,发热是病症加重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并加强病人的基本护理。

发热症状护理是血液病护理的基本工作之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基本症状的观察护理。对于发热病人而言,要周期性的对患者的体温变化、呼吸、血压以及进食状况等进行记录,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用药;第二,日常生活护理。血液病人发热主要是由于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因此,要及时的对患者的卫生状况、室内环境等进行处理。特别要保持患者皮肤、口腔的清洁;第三,降温护理。对于发热情况较为明显的患者,要及时的进行降温护理,减少高温对患者身体带来的危害。护理过程中降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物理降温。在头颈、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血液病病人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造成皮下出血;②药物降温:经物理降温无效给予药物降温,药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大量出汗、血压下降等。

2.3 出血症状及其护理

很多血液病患者由于自身造血存在障碍或者贫血,导致血液内的血小板数量较少,从而使得机体很容易出现出血或者出血倾向的症状,使得患者由于出血不止而造成生命危险。血液病患者出血症状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类:第一,出血不严重时,会在皮肤黏膜、关节腔等部位出现少量渗血;第二,出血严重时,会在颅内出血,并出现剧烈头痛以及喷射性呕吐等。

出血症状的护理是减少出血症状的重要措施,临床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病情观察护理。对于血液病患者出现出血症状时,要在治疗之后的24小时内对患者的血压、心率、意识状态等进行测量,同时对出血的位置、出血量等进行统计,为后期治疗提供参考;第二,身心健康护理。对于有明显出血症状的血液病患者要限制其活动,以卧床休息为主,同时要避免其受到惊吓,以静养为主;第三,饮食护理。对于出血型的血液病患者要根据其个人情况适当增加食物的热量,兵器额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等食物为主。

皮肤出血是最为常见的出血部位,在实际中肢体皮肤或深层组织出血可抬高肢体,以减少出血,深部组织血肿也可应用局部压迫方法,促进止血。避免搔抓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尽量少用注射药物,必须使用时在注射后用消毒棉球充分压迫局部直至止血。

3 结语

血液病的临床症状决定了患者护理时的特殊性,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提高对血液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必须根据其基本的病症特点开展护理工作。文章分析的内容基本从临床护理经验角度出发,对于实际的问题要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1] 胡东方. 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原因根系及护理对策[J]. 中外医疗,2010,22

第9篇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护理;探讨

笔者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85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48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37例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其中综合护理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现将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85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48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37例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其中所选取的85例患儿中,男49例,女36例,年龄为2-12岁,平均年龄为5.4±2.1岁,入院后患者均接受常规检查,被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出现头痛病症以及发热病症,其中单侧颌下腺肿大49例,双侧颌下腺肿大36例,单侧腮腺肿大49例,双侧腮腺肿大36例,单侧腮腺肿大并单侧颌下腺肿大15例。其中4例患者伴呕吐、恶心,6例患者出现腹胀以及上腹部疼痛。治疗主要采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干扰素以及阿昔洛韦等对患者病症实施有效预防并对患者病症进行控制。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

给予患者常规的饮食护理,患者多食用低脂肪、易于消化以及富含营养食物,避免食用过硬、过酸食物,且注意饮食七八分饱即可。过酸过硬的食物会导致患者唾液分泌增加,对导致患者腮腺病症加重。叮嘱患者多喝水,同时患者应注意增加维生素。如患儿并发急性胰腺炎,可给予患儿禁食,并向患儿家属讲解禁食的原因,有利于家属配合对患儿饮食进行监督管理。定时开窗通风,对病房定期进行消毒,患儿使用过的毛巾、食具等进行煮沸消毒;同时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患儿在患病后可能会因疼痛以及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会出现恐惧害怕以及哭闹不止等,针对患儿的这种表现,医护人员可通过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多数患儿因害怕注射,医护人员以和蔼亲切的态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并给与适当鼓励夸奖。

1.2.2综合护理

同样给予综合护理组患者常规的饮食护理,病房消毒护理以及患儿的心理护理。并结合患者具体并发症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措施。先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脉搏,体温以及意识等情况,早发现患儿病症,便于对其进行及早有效治疗。其中5例患儿并发轻中度脑膜脑炎,在患儿发病后2-7天,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呕吐、恶心、头疼、发热等病症,在给予患儿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使用20%甘露醇脱水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且在注射过程中,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实施穿刺对患儿造成的痛苦。其中6例患儿出现急性上腹痛、呕吐、恶心并发症,在做好 基本的对症护理后,在患儿急性病症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绝对给予患者禁食,防止十二指肠受到感染。对患者实施床旁心电监护,对患者病情密切关注,如患者病症异常告知医师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治疗。

1.2.3 高热护理 卧床休息,鼓励病人多饮水。体温>38.5℃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实施物理降温时用乙醇或温水擦拭体表大血管处,或用冰块、冰袋冷敷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保持床铺、内衣清洁干燥,出汗后及时擦干汗液。出汗多时及时更换内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大量出汗时防止脱水,遵医嘱给予补液治疗。

1.2.4 饮食护理 由于腮肿影响病人张口和咀嚼,进食前鼓励病人,让病人战胜疼痛。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无刺激性的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菜汤、果汁、绿豆汤、鸡汤、鱼汤、拌汤等;温度适宜,忌食油、热、冷、辛辣等食物;少食多餐,循序渐进。病人拒食、厌食时给予静脉营养。

2 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综合护理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常规护理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因腮腺炎病毒而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症的传染渠道为飞沫[1]。该病毒对神经组织以及腺体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可合并胰腺炎、脑炎、卵巢炎以及炎等多种并发症。该病症多发于青少年和儿童,该病症为自限性疾病[2]。但该病症具有广泛的器官系统损害性,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所选取的患儿均因出现腮腺肿大,且体温较高病症入院接受治疗,住院后可见患者有较多并发症。针对该病症的治疗,应首先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诊断,才可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患儿治疗疼痛,减少患儿住院住院时间。同时加强对患儿的健康知识教育,增强患儿家属的防治意识,让患儿家属充分了解关于流行性腮腺炎病症,可于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措施对患儿实施治疗。同时可有计划实行腮腺炎防治,让患儿接种腮腺炎疫苗的免疫疫苗,较少患儿的发病率[3]。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综合护理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常规护理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胡静,马丽.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社区护理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1):153-154.

第10篇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

为落实全国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工作的通知》(卫办科教发[20__]70号)要求,立足于长期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提高预防和治疗水平,进一步做好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为防治工作准备充足的技术力量,特制定本.一,培训目标

1,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卫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对"非典"防治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掌握"非典"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使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熟练掌握"非典"基本知识,诊断标准与治疗规范,出院标准,隔离病区和病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正确使用常用救护设备;掌握院内隔离防护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减少院内感染.

3,使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专业人员,特别是流调人员,掌握"非典"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流调工作力度,提高流调效率,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4,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包括乡村

(第3页,共7页)

医生)掌握"非典"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可疑病人转运与初步处置原则,以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做到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迅速采取初步救治和隔离,防护措施.

二,培训对象和内容

按照不同培训对象的岗位职责及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做好基础培训和分类培训,必要时进行强化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同时,根据对"非典"疾病研究的进展和疫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使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规范.

(一)基础培训:包括卫生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全体职工.主要内容为:"非典"基本知识,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隔离病区设置及操作规范,隔离防护措施和规范,相关法律法规.

(二)分类培训:

1,定点医院和后备医院的医护及相关人员

⑴临床医师.参与救治工作的各级,各专业临床医师.主要内容为:呼吸系统疾病基本知识,"非典"临床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规范,呼吸及循环系统监测基本知识和技能,血气分析基本知识和技能,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原则,严重并发症(如呼衰,肾衰)的救治技能,ICU知识和技能,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技术以及心理治疗基本知识等.

⑵护理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知识和技能,隔离病区管理及操作规范,病人管理,重症病人抢救基本技能,呼

(第4页,共7页)

吸支持的各项临床观察,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等.

⑶工勤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隔离病房的空间,地面,物品消毒方法和规范,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及其他污物处理原则和方法,病人尸体的处置原则和方法等.

⑷放射,检验等医技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相关放射,化验指标,"非典"病人检验样品采集,转运,保管规范,辅助检查设备消毒方法,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的要点.

⑸消杀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各种消毒剂的使用,配制,杀毒原理,不同污染程度区域所用的消毒方法,如何检验消毒实效等.

2,发热门诊医务人员

主要培训内容为:上述定点医院的基础培训内容,发热病人的就诊程序,"非典"临床诊断标准及诊疗规范,疑似病人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消毒隔离防护规范,隔离留观室的防护原则和管理,疫情上报制度和上报程序,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内容,病人转运原则等.

3,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主要进行基础培训,主要内容为:"非典"的基本知识,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基本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和方法,相关法律和法规.

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农村卫生人员

主要进行基础培训,侧重在"非典"的基本知识,临床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公众预防指导原则,个人防护措施,可疑人员基本处置原则,疫情报告程序和方法,消毒和隔离的基本方法,相

(第5页,共7页)

关法律法规.做到能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非典"知识和科学预防原则,及时发现并上报疫情,迅速实施初步救治和隔离,防护措施.

各医疗组(队)在进入隔离病区前,流行病学调查后备人员在参与非典流调工作前,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并进行隔离防护的实战演练.

三,培训教材

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可选择下列教材:

1,卫生部组织录制的《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培训参考资料》光盘(一套7册).内容包括:"非典"的公众预防;"非典"的诊断与治疗;转运"非典"病人的安全措施;医院的消毒,隔离与防护;预防"非典"医院内传播的消毒与防护方法;钟南山院士讲座.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教材(修订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4,卫生部制定颁发的有关防治"非典"的文件,规范和指导原则.

5,卫生部,科技部,中华医学会编印的有关"非典"防治宣传手册,折页等.

6,卫生部科教司指定,制作的其他培训教材和课件.

四,培训组织与安排

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省卫生厅负责宏观 规划,分类指导

(第6页,共7页)

和协调,各地市卫生局按属地管理原则,统一指挥辖区内医疗卫生资源,安排培训工作.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地进行培训,每轮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5天.定点医院,后备医院的第一或第二梯队人员,发热门诊医务人员,一线流调人员和相关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培训工作,必须在此文件下发后15天内完成.全体人员的第一轮培训工作应在文件下发后30天内完成.

培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尽可能采取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通过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体,或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疫情不扩散的情况下,也可采取专家集中讲课,专题讲座,现场演示等方式.在培训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和高校的作用.

五,培训考核与评估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导检查,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登记考核,考核成绩可纳入当年继续医学教育和在职,在岗培训管理.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各地市的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地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各医疗,预防机构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乡,村两级卫技人员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培训工作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医疗和教育资源,所需经费从各级"非典"防治经费中列支,任何培训机构不得收取培训费用.

第11篇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年龄17~47岁。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关节酸痛、发热收入院,均为单侧肿大,右侧肿大4例、左侧肿大1例,淋巴结肿大单发1例、多发4例。局部淋巴结压痛3例,伴发热3例,体温38℃~39℃,关节酸痛1例。辅助检查:5例HIV抗体和梅毒抗体均为阴性;EB病毒2例阳性、3例阴性;电子鼻咽喉镜:鼻及鼻咽部无息肉或其他新生物,咽喉无新生物,4例扁桃体肿大Ⅱ°~Ⅲ°。生化检验各项目正常;血常规:白细胞3.0~6.57×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1.31~2.3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47~3.57×109/L。

2结果

全组病例经消炎消肿治疗3~5d,局部淋巴结肿大消退不明显,3例发热病人体温得到控制,血常规无明显改变。均经局部淋巴结活检术,病理学诊断明确为HNL。改用糖皮质激素治疗,8d后拆线出院。出院时肿物较前明显缩小,出院后改口服地塞米松0.75mg,2/日,连服20d。出院后3个月复查,其中4例局部肿物消退,切口愈合好。其中1例原切口裂开,予清洁干净,拉拢粘贴并口服消炎药物7d后愈合。再访1个月创口无裂隙,全身情况良好。

3护理

3.1对症护理依据伴发症状进行相应护理,使用消炎消肿药物可以暂时缓解局部淋巴结肿痛或关节酸痛,亦可局部贴敷缓解肿痛,轻松按摩可缓解关节酸痛。颈部淋巴结肿大局部严禁过力按压,避免局部激发肿大。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和神志及精神状态,38℃以下可加强观察或口服消炎退热药物,体温过高应积极采取物理降温(冰敷或擦浴等),双侧颈部或腋下皮肤有破损或皮疹者切勿擦浴,如体温持续升高或影响神志时应报告医师采取药物降温,并密切检查血常规及双肺情况,防止并发症发生。同时应详细检查全身皮肤和鼻及鼻咽和口腔黏膜,避免遗漏隐匿感染灶。

3.2心理护理HNL的最大特征是颈部淋巴结肿大,无论是痛性或无痛性淋巴结肿块,当患者在口服或静滴消炎消肿药物之后,肿块无消退或反而增大时,其心理是紧张亦或是恐慌的。特别是有文化知识或能上网查询的患者,在不能完全了解此病的情况下心理压力更大。护士首要任务是用自已的专业知识向患者作出解释,介绍入院后分步诊治的过程,强调明确诊断的必要性和对治疗的重要性。强调局部淋巴结活检是明确诊断的最可靠的准确依据,局部活检皮肤切口小,组织损伤小,不会损伤神经,以取得患者配合。

3.3协调护理护士应当好医师的助手,积极配合医师做好各项诊疗工作。严格执行医嘱,正确指导患者用药。HNL抗生素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特效。用药前应询问是否有胃病史或应激性出血等,如有应采用相应保护措施,密切观察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有无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血钾,采取相应辅助措施。做好局部活检的各项准备工作如过敏试验、备皮、标本送检、检验报告存储等。做好各项排查工作如局部淋巴结细胞学穿刺、鼻及鼻咽部检查、咽喉部检查、副鼻窦、双肺、食道、甲状腺等影像学检查,排除可能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疾病。

4讨论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最初由Kikuchi和Fujimoto等于1972年以“呈特异组织象的淋巴结炎”为病名在日本血液学会杂志上发表,故又称Kikuchi病或Kikuchi-Fujimoto病(KFD)。后随着对本病组织病理学改变的认知加深,逐将其更名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在日本发病率高,欧洲和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始有报道。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现阶段认为HNL是一种由不同抗原刺激引起的高免疫反应或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抑或是结缔组织病中的一种淋巴结反应,其中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由于HNL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对此病认知不深,易误诊误治。浅表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淋巴结肿大,极易被初诊为淋巴结核或急性淋巴结炎,消炎或抗结核治疗效果欠佳后,又可能会考虑为淋巴瘤或淋巴转移癌。病理学诊断明确后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配合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减少激素用量。亦可适当使用支持疗法如免疫调节剂等,同时应加强随访,防止继发感染。

第12篇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干预;中西医治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27-0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典型的难治性风湿病,目前临床治疗使用最多的仍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易产生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和继发感染等一系列副作用或并发症。本文应用护理干预配合中医解毒祛瘀滋阴法结合激素为主治疗SLE,通过多中心回顾性调查研究发现,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在减轻毒副作用、防治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现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择106 例SLE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修定的SLE诊断标准[1],病情轻重、活动性参照SLE-DAI积分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活动性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并对观察组及西医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了为期2年的跟踪随访。

1.2治疗 两组口服强的松为主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重度活动期用大剂量激素≥1mg/(kg・d),必要时结合标准环磷酰胺冲击疗法(0.5 g/m2体表面积,每4周1次);轻中度活动期用中等剂量激素0.5mg/(kg・d)、稳定期用小剂量激素

1.3统计学方法 一般资料采用(X±s)表示,发生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采用方差分析;两个样本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秩和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以α=0.05(two tailed)为检验水准,P

2护理干预

2.1观察体温变化 发热者按发热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2.2 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保持床铺平整,被褥轻软,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保持皮肤清洁干操,洗澡时禁忌用力擦搓皮肤,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进行各种穿刺及治疗时,要做到轻准快,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局部加压时间在10分钟以上,并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注意观察皮肤瘀点、瘀斑的消长情况,嘱咐病人用软牙刷刷牙,切忌用牙签掏牙,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睡觉前及起床后、三餐前后用生理盐水或专用漱口液漱口,牙出血不止时可用肾上腺素或明胶海绵贴敷牙龈,用1%过氧化氢液清除口腔内血块,禁用手挖鼻腔;有眼底出血时,嘱病人减少活动,尽量卧床休息,禁忌擦揉眼睛,以免加重出血;若病人出现头晕头痛、喷射性呕吐甚至昏迷,提示颅内出血,应及时与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若患者月经量多时,应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勤换卫生护垫,每日会阴护理2次,保持会阴清洁,观察月经量的增减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若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给予相应处理,观察呕血及黑便量,并监测生命体征,以判断病情转归。血小板低,出血明显,需要输血或成分血者,严格遵守输血的规章制度,按输血病人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3.4 应用药物护理 给药时要严格遵守给要时间、剂量,治疗过程中应记录每次减药的时间和减药量,服药期间宜进清淡饮食,多食含钾高的食物,适量补充钙片,多食牛奶等含钙高的食物。同时观察有无感染、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出现,一但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同时观察肝肾功能及血象变化;通过SLE并患者血小板减少采取了严密的病情观察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好心理护理,以及预见性护理干预和对症护理,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对医务人员满意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3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完全缓解:治疗3个月或以上,主症、兼症均消失,实验室指标符合完全缓解条件;连续服药能保持缓解,主要实验室指标趋于完全正常。显效:治疗3个月或以上,主症好转,兼症大部分消失,实验室指标基本符合缓解条件;连续服药能维持病情稳定。有效:治疗3个月或以上,主症好转,兼症有所好转,部分实验室指标符合缓解条件;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治疗期间,主症、兼症虽有所改善但并不稳定,且常见活动指征者。

3.2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4讨论

SLE在活动期、慢性缓解期的大部分病程阶段,均表现为一种以肝肾阴虚为本,毒、热、瘀为标的虚实兼夹之征。因此我们确立了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滋阴益肾为主的治疗法则[7]。临床上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筛选出忍冬藤、连翘、败酱草、赤芍、牡丹皮、丹参、鳖甲、天门冬、石斛等中药组成解毒祛瘀滋阴方。其中,忍冬藤、连翘、败酱草凉血解毒,兼能“填精髓,逐血痹”(《本经》);丹参、赤芍、丹皮均有凉血散瘀,消痈解毒的作用;天门冬、石斛、鳖甲滋阴益肾,其中,鳖甲能“补经血,除骨蒸”(《药性论》),诸药合用,共奏解毒、祛瘀、滋阴之效。

SLE疾病常规专科护理,向患者普及狼疮知识,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发热时,按发热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避免受凉,积极预防并治疗感冒。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情绪和正常心态,避免过度劳累,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不宜晒太阳,室内阳光过强时,应挂窗帘,禁用紫外线等光性疗法,或服用感光药物和食品,如中药补骨脂和蔬菜中的芹菜等。外出要打遮阳伞,戴遮阳帽,穿长袖上衣和长裙、长裤。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者,应注意药物副作用的出现。给予优质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糖、富含维生素和钙的饮食,忌食海鲜及辛辣食品,戒除烟酒。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温成平.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41-243.

[2]赵威,黄仰模.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刊,2006,24(2):29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