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生语文教学

初中生语文教学

时间:2023-08-03 17:2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生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教学氛围 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创造轻松快乐充满爱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用自己博大的爱来融化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张开想象的翅膀,激起情感的涟漪。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要形成这样一种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因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

二、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在有声朗读中培养其阅读能力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机械而又重复地操练,于是教师繁琐地提问和冗长细腻地分析讲解,往往使学生缺乏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同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以提高读书的能力。这样做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声朗读。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万万不可对诵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为此,本人常有以下几种做法:

(1)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阅读等。

(2)我们要善于体现氛围,让学生逐渐进入意境。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逐渐的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那种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可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

三、分段目标培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主阅读的意识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2)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很难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机会,学生难以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意识被抹杀殆尽,因此,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竟争和应对挑战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追求。创新能力是以智力为基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产生新颖而有价值产物的能力。它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创新意识;二是创新思维;三是创造活动中的专门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从这三个方面着眼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入激趣手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即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理念。如果学生对所学材料缺乏兴趣,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法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1.深入教材挖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教材中蕴涵着许多兴趣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充分利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2.跳出教材诱趣。遵循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处理,诱发学生兴趣。如针对少数学生偏重数理化学习,对语文兴趣不大的实际,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先呈现一个案例;一秘书在给领导打印文稿时,原稿上在一个段落旁写了“删除”一词,并将该段圈了起来。结果该打字员依样画葫,也将该段圈了起来,旁边打有“删除”一词,原稿中作者改动了的地方,也不能变通处理。随后问学生,该秘书缺少什么功底?学生答曰:“语文”,一下子诱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3.创设情境获趣。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创设情境,或音乐导入,或有感情朗诵,或用多媒体展示画面等。在教《雷电颂》一文时,结合课文是悲剧的内容,用有关屈原影片的音乐导入,配以屈原的一些画面,营造一种悲情氛围,学生情绪很高,立马进入了角色。

4.运用技巧激趣。教师要善于以情感人,以情交流,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法达到激趣的目的。一是语言激趣。教师运用富有激情、形象、风趣的有声语言或无声语言,创设富有人情味的环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如结合课文内容或背一首唐诗、引一句名言、作一番鼓励、讲一个故事;或给一份谅解、递一个眼色、送一个微笑,以达到情感交流、激发兴趣的目的。二是问题激趣。设计一些对教学内容有启发性、思辩性、情感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辩论,以激发兴趣。三是活动激趣。开展一些带有知识性、趣味性、人情化、人性化的活动,寓知识于情感、趣味之中,以激发兴趣。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并激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偏重于主动灌输知识,学生常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至于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释疑、答疑,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往往被忽略。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有:

1.鼓励质疑与求异思维训练。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扩展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能力。质疑是求异的先导,只有首先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才能集中精力去分析研究问题,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认真阅读所学材料,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2.鼓励质疑与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多方位、多层面地展开思维,可以使人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规律,推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多种答案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或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不同观点的辩题让学生辩论,使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同时,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等思维品质得到发展。

3.鼓励质疑与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考虑问题。它能克服辐合思维的单一性,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在议论文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某一论题逆向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寻求答案。

三、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相对封闭,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引入创新理念,革新教学模式,挖掘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各种因素,才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1.换位思考,创新教学设计。我们的教学要受到学生欢迎,也必须时时创新教学设计。我们的教师就必须更新设计理念,突破“两个中心”的藩篱,进行换位思考,即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要深入学生,及时捕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要始终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老师怎样教,教什么,我才能接受,才能学会,才能学好,才能主动学?”据此,去精心构思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适合学生口味,满足学生要求。

2.转变角色,创新教学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放弃“自我中心”的角色意识,实行民主教学,创造民主、开放、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客、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共同创造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才会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要的主客观环境。

3.改变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起支配主导作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即开放教学内容和开放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要变“单一式”为“多向式”。结合教学内容可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表演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激发其兴趣,培养其思维,提高其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国平.《以“激趣”为基点,创新课堂教学》.中国教育理论.2003,(5).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途径

随着教学的不断革新,初中语文教学也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从原来的重视分数论转化成重视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初中生学习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的能力,也是评价语文成果的标准。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必要要重视初中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完善教学环境,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1.老师教学观念方面

老师的教学观念对于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老师不可以在限制于教材之中。语文教学的素材必须要广泛和多元化,而目前的教材只是这些素材中的一小部分。老师也不可以再限制于课堂中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知识的来源是非常有广度的,如果单纯的局限于课堂中学习,便犹如井底之蛙,学习范围很小。而正确的教学环境应该把社会、家庭、生活和大自然融合到教学中。比如在进行以景寄情写作技巧的传授时,可以灵活的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利用丰富的画面引导学生对观景的兴致,关注保护环境的创意广告;还可以组织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和家人有去过哪些地区游玩;老师还可以组织出去游玩,让学生与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多和大自然进行交流,把想要和大自然说的话语全都说出来,多收集一些大自然相关的材料。这样下来,不但使语文的学习与家庭、社会和自然亲密的联系起来,更为语文的写作提供题材和创意。

2.教学条件方面

教学条件是初中生学习好语文学科的必要条件,必须要有基础的教室、图书馆、信息技术教室等,只有这些条件结合起来,才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更好的学习好初中语文科目。

二、利用生活中的体验陶冶初中生的情感,培育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据心理研究表示:人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是密切相连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初中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找寻和生活相关的体验,让初中生的感情和作者产生心灵感应,这样便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实践,这样便会起到明显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同学们都知道了,小女孩是在大年夜冻死的,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天气才能将人冻死,现在就请同学阅读1至4自然段,找出能看出天气冷的句子,并说说你的感受。这样初中生可以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这样调动初中生已有的情感生化,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而进行深入的教学。先让学生了解小女孩的死因?再问作者最后看到的美好东西意味着什么?很快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自身的体验,知道了由于贫富悬殊社会现实,导致小女孩没有卖出去一个火柴,最后安详死去的事实。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只要可以调动初中生的已有生活体验进行教学,便可以使学生愿意探究课文内容,养成阅读、思考和反思的习惯。

三、进行多元化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进行多元化的课外活动,是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学习能力是关键点。而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呈现出来的,一个具有语文能力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会很强,也善于吸纳优秀的知识进而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表达,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但是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实践的机会。一,可以多读一些课外书、文学作品等,引导初中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可以适当地加入课外作业,让学生们独立完成,进行抄写黑板报等;二,多看电视和电影。现在的初中生都喜欢看电视和电影,老师可以抓住这个心理,在课外组织初中生一起观看有利于学习的电视和电影,之后在针对所看让初中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同时老师要适当地引导,使学生讨论的内容不可偏离主题,这样便可以从全方位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化的兴致和求知欲,以便于在适合的时机进行这些知识的运用。三,多发言、朗读。所谓开展课外活动,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发言和朗读的机会。可以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组织适合的活动,让学生多去讨论、辩论,以便于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行铺垫。

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便是要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语文老师需要先发展自身的专业素养,之后再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用正_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实. 学生语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16(52).

第4篇

1 引言

为了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实现初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接下来,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

2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中,都包含着美的教育,教师应该在挖掘教材内在美的基础上,通过展示美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感知美、领悟美、创造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音、播放多媒体幻灯片等方法来让学生去认真地品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美的意蕴和气势。通过这种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让初中生通过图书馆、报纸、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各样的渠道来查找三峡的风土人情、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三峡有关的神话、和三峡相关的诗词、三峡水电站等一系列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初中生就可以感受到三峡的美,从而对《三峡》这篇文章更是赞不绝口。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课前通过U盘或者其他的方式搜集整理好的丰富的三峡资料和三峡图片,在多媒体幻灯片上展示出来,并且让初中生之间互相共享自己搜集的三峡相关的资料,让初中生真正体验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三峡为什么会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有如此湍急的水流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初中生踊跃回答,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3 运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提高初中语文阅读写作课的质量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运用诵读、默读、写作、抄写等等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深入地挖掘教材中隐含的要素,让初中生领略到文章的亮点,领悟作家创作的独到之处,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活跃度和写作水平。

比如,教导初中生通过不断诵读课文,体会作家善于捕捉生活中“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亮点。要求一个年约十来岁初中生写出惊世绝伦的创意大作,仿佛有点不切合实际。其实具有创新性的文章并非是难以高攀的,我们相信“世界上并不缺乏美,而且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创新性的文章并不都是与众不同的另类作品,而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一个平凡的话语,在某一个情景下都会引发了每个人细微的思绪波澜。如果初中生学会把握了这些细微感悟,并善于用文字细腻地表达出,这也是一种创新性的文章。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在学习课本景点范文的时候,有意识地点化一下同学。比如说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每个同学都看过无数次父母的背影,但是为什么偏偏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却如此令人感动呢?我们知道,朱自清这篇《背影》的文字极其朴素无华,描写的站台情景也是非常一般。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无需过多地用理论解释《背影》的艺术魅力,而是用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诵读,让初中生自己在不断的诵读中,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自主地领悟个中的艺术魅力。

4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法,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法,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初中生围绕着某一课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强调初中生的主人地位,教师从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教师在进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下面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法:教师在课前让初中生查找资料,搜集陶渊明的基本情况和《桃花源记》相关评论资料,把不懂的词句记录下来。课堂上,教师组织初中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研究的主题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存在吗?存在的话,它在哪里?不存在的话,陶渊明为什么要说谎呢?讨论的主题要尽量设计得开放一点,任由初中生进行发挥,自由地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可以参与他们的小组讨论,从中给与他们适当的指点。然后,由各个小组派出代表到讲台陈述该组的讨论意见,最后教师给与每组和全班讨论结果一定的总结和提议。通过这种方式,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每一节课都让初中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初中生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自主学习解决,没有必要合作讨论;初中生难于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解决。在形式上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最主要的是在学习内容上使初中生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让初中生在短暂的时间中获取实效。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几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真正有利于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主导作用,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初中生能够具备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以便真正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建峰.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 学周刊, 2012,(11) .

[2] 陈宏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教学[J]. 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 2011,(05) .

[3] 杨士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04) .

[4] 靳长影. 全面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全力提升语文教学质效——谈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 考试周刊, 2011,(58)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1、初中语文实现多元化教学的现实基础

如今,初中学生的思想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成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原有的观念,而是需要借助多元化教学理念,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从多角度去考虑语文教学效果,从而确保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

1.1、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有力的敲门砖。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培养和巩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就会增加,并会以自身的积极行动来完成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顺畅实现,老师的语文教学目标也就随之实现。可见,良好的学习兴趣,是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的重要条件,兴趣在,快乐氛围就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就会好。

1.2、学生学习语文的坚定信念

很多学生即便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但是一旦真正进入学习过程,就会发现语文学习并非那么容易,反而有些枯燥,尤其表现在语法、阅读分析、修辞知识等方面。因此,他们往往产生了恐惧心理,思想上有了很重的负担。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地面对语文学习,打消疑虑,树立学好语文的坚定信念,必然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3、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坚韧性格

很多学生往往喜欢避重就轻,遇到容易学习的章节就显得很轻松,遇到比较困难的内容就显得低沉,丧失了学习兴趣。可见,学生应当拥有坚韧的性格,面对困难时,要学习坚强地面对,而不是退缩。学生一旦拥有了坚韧的性格,语文学习过程中,便再也不会被语文学习的难度所吓倒,反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与老师一起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1.4、良好的心理素质

光学习还不行,还要进行必要的效果检测。对于学生而言,考试是最为普便的一种检测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能够帮助学生查找不足。然而,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表现却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同。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够破除考场中的紧张气氛,能够很好地开导自己,给自己增加信心。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则乱了阵脚,在考场上产生焦虑情绪,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2、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积极意义

初中语文是非常关键的突破口,其对于积累学生的词汇、语法、修辞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因此,如何实现多元化教学,促使学生提升语文知识水平,确保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字、词、句为基础进行深入学习。因此,将字、词、句由静止状态转换成动态,就需要我们进行文章段落的理解,通过这个途径赋予字、词、句更多的灵性。否则,语文基础能力无从培养。比如我们经常说“强大的生命力”,如果说成“巨大的生命力”,必然让我们觉得不舒服。可见,“强大”与“巨大”虽是一对近义词,但意思仍有不同,用法更是有差别。我们可以感悟出“生命力强大”的状态,却无法体会到“生命力巨大”的味道。

2.2、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热爱阅读,热爱安静阅读的氛围,以此达到修心养性的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词语、句子的应用问题进行考虑评价,还要对词语、句子所传达出的意境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进一步实现安心阅读的目标。

2.3、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笔书写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通过口头进行表现,还要通过文字书写的形式进行表现。这样,初中生的文笔会更加流畅,形成的文章会更加丰满。因此,读、写、说都是互相衔接互相发挥作用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学生才能具备掌握更多知识的极大可能性,才能更加符合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才能使语文教学目标尽早实现。

3、提升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策略

初中生具备较高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一件好事,也是语文教学必须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彻底领会语文综合素养的现实意义,采取可行的手段方法,全面培养并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3.1、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夯实能力培养的基础

默读是阅读训练的一种方式,朗读同样也是阅读训练的一种方式。在初中学习阶段,初中生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因为,默读往往是对文章的快速阅读,而朗读能发出声音,促使学生在声音中体会每个字词句的用法、特定意义,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2加强背诵练习,为能力培养搭建平台

很多时候,如果将所学的经典文章进行流畅的背诵,就会为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便捷的梯台。因为,学生往往在阅读过程中无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以致影响阅读效果。背诵,毕竟是从脑海中将无形的内容通过口述传达出来。因此,学生有更多机会一边领会文章的主旨基调,一边进行陈述,这样不仅能够为背诵起到良好的提示作用,也给学生思考回忆的时间。

3.3合理融入视频资料,深刻体会语言的意境

我们可以借助高效的阅读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阅读鉴赏能力得以尽快培养及巩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视频资料成为初中教学中较为可行的教学手段。初中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借鉴这个方法途径,通过视频资料来向学生传递相关方法和知识,使学生在视频等有形有声资料下,进行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

3.4、加强作文写作能力,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很多时候,对于学生们都经常犯的错误,老师可以一并进行指出,并给予指正,督促大家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有时,有个别学生犯的错误是其他学生从未犯过的,但这个错误又非常明显,老师就要将这个错误单独提出来,让学生们引以为戒,这也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照顾个体差异的表现。

4、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手段来切实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要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1]宋新玉.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摭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67-01

理想状态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充满智慧的火花和情感之交流,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经验,达到交流情感、丰富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共识、共享与共进,达到教学相长,进而共同发展。但是,现实和理想之间往往会存在巨大的差距。初中语文课堂中,尽管教师讲地天花乱坠,但是学生却昏昏欲睡。出现这一现象就说明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现结合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了探索。

1 注重课前预习指导

在初中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当中,应当十分注重加强对课前预习进行指导,要教会学生去查阅有关资料,做好课后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不断增加学习的容量,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让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盲目追求所谓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进行浅层次和不着边际的讨论。要致力于加强对于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而并非采取生搬硬套和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也不盲目地进行模棱两可的模糊评价。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应当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让其自行向前走,给学生以自由的时间,让其自行安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其自己去进行锻炼;为学生设置困难,让其自己想方设法去解决;为学生创造良好机遇,让他们自身去抓住;给学生提供对手,让他们自行去积极竞争;给学生以理想,让其自身去积极创造。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也能塑造初中生的自信与尊严。

2 合理导入新课内容

导入新课是一门高深的教学艺术,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开端,还是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的积极手段。语文教学具有综合性之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所具有的多样性。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一环,其模式可谓是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加以导入。一是在教材内导入,也就是直接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加以分析导入。导入之方法有介绍背景导入、关键词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事件导入等等。其优势在于导入的内容本身就来自于教材之中,完全不必为了是否和教材相匹配而费心,这种导入形式较为适合记叙文和议论文。在教材之内导入的各种方法当中,关键词导入、问题导入及事件导入更好利用,也较为符合初中生具有强烈好奇心之特点。二是教材外导入,也就是运用非教材知识或教具加以导入,主要有设置悬念导入、歌曲音乐导入、游戏活动导入等等。教材外导入不会受到教材的限制,内容和形式可以更为灵活多样,应当说比教材内容的导入更加容易吸引到学生的目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初中生思维的逐渐成熟与自我意识的完善,其情感指向也变得日益广泛。其知识面与社会接触面也在不断地扩大,并根据需要不断地丰富,这也使其兴趣的广度不断增加,这就让导入的方式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比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可以请喜欢动物的同学去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让其他同学说根据这种物候现象农民该做什么了。又如,在讲解人物描写方法的作文教学时,可以请一位同学用两至三句话来描述班中的一位同学,并让其他同学去猜猜他所描述的同学到底是谁。

3 运用直观教学方式

要改变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使其变得生动有趣起来,那就应当采取以下不同形式的直观教学,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从而实现寓教于学的良好效果。直观教学主要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画面再现。由于初中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 这些景物描写往往会令人陶醉与神往。这些美好意境的描写惟有从画面变为抽象的文字,才能化为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妙处所在。二是动作再现,也就是要抓住关键性动作加以再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课文理解。比如,在教学《孔乙已》时,其中有一句“孔乙已便排出十文大钱”,这里的排字如果说成了拿出或者付出、掏出,其艺术感染力就要大打折扣了。通过排这一一个字,就能表现出孔乙已那种穷酸之本相,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微妙心理,用其他词语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三是剧本表演。戏剧表演也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方法。比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 就完全可以编排戏剧,进行分角色表演。这类富有趣味性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营造出了一种轻松而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4 尝试进行开放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开发与利用语文教育资源以构建其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首先是教学空间开放。学生的语文学习应当不再受到教室限制,大自然、图书馆、互联网等均可成为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课堂,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积累语文知识,并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其次是教学内容开放。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封闭的学科体系,学生与教师都应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可依据实际需要作出更换与增删,让学生从浩瀚的教学资源当中去获取有用的语文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结合其它内容,不断拓宽学习的资源,充分渗透文学、历史、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知识性内容,从而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最后是教学方式开放。应当改变传统意义上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注意去收集与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其自身需要的学习活动,通过挑选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就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 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注重课前预习指导、合理导入新课内容等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从而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策略

(一)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

毫无疑义,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综合性学科。但语文教学与语文考试并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即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帮助学生能准确、优美的运用语文知识来听、读、写,进而提升学生运用语言工具的水平。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授课准备、实践运用、经典教材上下功夫,一切为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语言知识为根本目标。

(二)课堂教学的策略

互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策略。语文既是人文学科,也是工具学科。因此学以致用在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多创造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模仿、演练的机会,通过互动来提升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趣味性,避免现在中学教育中语文不受学生重视的被动局面。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重塑老师角色定位,教师要由“园丁”向“导游”转变

教师对于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为授课老师的行为决策直接影响着课堂的主题方向、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效果。长期以来,老师都被尊称为“最美的园丁”。但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开放教育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要由“园丁角色”向“导游角色”转变。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园丁是一种管理的角色,而导游却是一种服务引导的角色。初中是中学生培养文字功底、人文情感的关键时期,加之初中生又处于一种青春叛逆期。因此老师不能粗暴地扼杀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人文情感,而要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与认可,并且通过精心准备的课程教学,向大家介绍知识海洋的美丽“风景”,从而在降低学生排斥语文的同时,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学科要由“人文课程”向“工具学科”转变

如前所述,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综合性学科,语文教学与考试并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即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帮助学生能准确、优美的运用语文知识来听、读、写,进而提升学生的运用语言工具的水平。因此,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经典诗词的默写背诵、基础语法的生搬硬套,而是要将语文的工具性展示出来,不断地引导学生用语文知识来丰富生活的乐趣。初中语文老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语言类素材来充实课堂教育,让好奇心非常浓厚的初中生在“生活”的课堂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例如,语文教师通过模仿各地方言来讲解字词的发音、邀请学生来对阅读理解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进而理解作品的大意与关键词义以及主人公的情感路线。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人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了必须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生在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表现出一些特征,相比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明显增强,目的明确,更服从于主体心理调节上的需要;认识水平提高,独立能力、自我意识、独立感增强,成人的指导和调节逐渐成为辅助。初中生懂得了一些事情,但是又不能彻底的了解,在意志和情感上缺少一种关爱,使得他们的意志和情感相对比较脆弱,不健康的学习方式也使得一些初中生感到厌学、自卑。以上这些问题都突显了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紧迫感。

(二)现代人人品人格的失落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精神生活贫乏极了,人们找不到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只是一味的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作为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初中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加强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培养现代化的中国公民打下基础。个人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尺度。缺乏人文素养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失衡,必将终究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初中生阅历短浅,对教材的内容、形式及所负载的人文精神、思想、情感的深层把握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应通过巧妙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和意义,有意识地引领他们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精神盛宴”。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以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取得预想的结果,必须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以满腔热情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真挚的感情来带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里遨游,给学生以真诚和无私的爱。

(二)深度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它以知识运用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①在识字和写字中领略中华汉字的文化底蕴。汉字博大精深,里面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在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时机来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优良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③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一直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实际上就是用人文的视角和胸怀去思考社会、解读人生和畅想未来,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④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表达交往能力。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中学阶段是训练学生系统言语的最佳时机,语文教师要抓住机会努力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逐步培养学生敢说、能说、会说、乐说的习惯和勇气。⑤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语文综合活动课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以往灌输式、主导式的教学方式,要求语文教师在综合活动课中扮演启发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三)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内的资源,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一颗爱心去关心学生,用一份责任来担负学生,在课堂这个集体氛围中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在课堂互动中,语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从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考察语文教学的情况,通过完善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内容,促进初中学生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是现实中,过多的初中语文教师太注重评价结果,过多关注考试的成绩,而忽视了学习的全面发展,对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和片面。语文教学更注重情感的特点,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应该采取见仁见智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评价体系。

(五)创造和谐的人文校园环境

校园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应该具有优美的物态人文环境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人文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具体潜移默化的长效性。从形式上看,它没有明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也并不察觉自己处在受育的过程中。这种教育是学生身在校园环境中无意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他们更多的依赖于自身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和非认知心理因素启动的状况。

三、总结

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可见,借助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有效性策略

教师通过对初中语文进行阅读教学,既可以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水平,还可以陶冶初中生的情操,让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但现阶段,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依然严峻。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读书使人益智”,但目前我国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还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我国学校在进行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阅读教学程式化

目前,我国学校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步骤程式化,既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降低了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时,不注重重点详略的详细讲解,只是将整篇文章分解成若干段落,把一些重要知识点列在黑板上,让同学记录在笔记本上进行背诵,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失去兴趣,对文章重点内容理解不透彻,只学到一些无实际意义的东西。

(二)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化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语文教学方法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板书教学逐渐被多媒体所取代,虽然形式新颖的多媒体教学会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将多媒体教学当成评判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使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化。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将语文课堂的重点都放在了观看上,不进行内容学习,而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失去了指导作用,既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理解能力,还干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多媒体教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缺乏准备工作

现阶段许多初中教师认为自己讲解经验丰富,在课前不进行充分备课,不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制定,致使在语文课上讲解时不能对文章内容充分讲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不透彻,在学习中没有阅读目标,只是对文章粗略的阅读。(四)语文阅读教学缺少延伸现阶段,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讲解,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只了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对其他知识一概不知,从而导致学生语文阅读缺乏想象力,语文阅读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高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教师想要快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就需要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短视频,了解语文课文的写作背景,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写作情境中,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解课文《变色龙》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前期收集与变色龙有关的视频和图片,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为学生营造变色龙写作情境,从而让学生明白变色龙之所以会随着周围环境变换颜色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二)加强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养成阅读积累习惯

叶圣陶曾将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外语文教学内容讲解时,要对语文内容进行精心选择,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大量收集成语,好句好段,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量。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帮助学生养成朗诵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带有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文知识素养。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许多作者在进行文章创作时,都会在文章中留有“空白”,让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对文章内容进行填充,这时,每个人对文章的“空白”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需要强化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填补文章中的“空白”点。例如,学生学习《孔乙己》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教师在讲解到这句话时,要启发学生对这句话进行深入思考“孔乙己的衣服为什么不见了?”文章没有此段部分的内容,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填补文章中的“空白点”。

(四)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阅读。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发挥主动作用,就必须进行师生互动,在上课前,教师将课堂时间进行严格分布,分布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利用这个时间进行语文阅读知识学习。同时,学生如果遇到困难问题,及时进行标注,让老师给予指导。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五)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学情调研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学生,要想改变语文阅读教学教与学脱轨现象,就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学情调研。具体做法如下:语文教师要定期与学生谈心,询问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否能适应,让学生指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另外,教师还要对语文阅读知识进行扩展,教学中增加写作主题、写作背景等方面知识讲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文章内容,丰富学生语文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另外,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让初中生真正喜欢初中语文阅读,在语文阅读中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张旭.探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6(6):55.

第10篇

理想状态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充满智慧的火花和情感之交流,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经验,达到交流情感、丰富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共识、共享与共进,达到教学相长,进而共同发展。但是,现实和理想之间往往会存在巨大的差距。初中语文课堂中,尽管教师讲地天花乱坠,但是学生却昏昏欲睡。出现这一现象就说明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现结合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了探索。

1、注重课前预习指导

在初中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当中,应当十分注重加强对课前预习进行指导,要教会学生去查阅有关资料,做好课后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不断增加学习的容量,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让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盲目追求所谓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进行浅层次和不着边际的讨论。要致力于加强对于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而并非采取生搬硬套和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也不盲目地进行模棱两可的模糊评价。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应当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让其自行向前走,给学生以自由的时间,让其自行安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其自己去进行锻炼;为学生设置困难,让其自己想方设法去解决;为学生创造良好机遇,让他们自身去抓住;给学生提供对手,让他们自行去积极竞争;给学生以理想,让其自身去积极创造。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也能塑造初中生的自信与尊严。

2、合理导入新课内容

导入新课是一门高深的教学艺术,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开端,还是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的积极手段。语文教学具有综合性之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所具有的多样性。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一环,其模式可谓是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加以导入。一是在教材内导入,也就是直接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加以分析导入。导入之方法有介绍背景导入、关键词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事件导入等等。其优势在于导入的内容本身就来自于教材之中,完全不必为了是否和教材相匹配而费心,这种导入形式较为适合记叙文和议论文。在教材之内导入的各种方法当中,关键词导入、问题导入及事件导入更好利用,也较为符合初中生具有强烈好奇心之特点。二是教材外导入,也就是运用非教材知识或教具加以导入,主要有设置悬念导入、歌曲音乐导入、游戏活动导入等等。教材外导入不会受到教材的限制,内容和形式可以更为灵活多样,应当说比教材内容的导入更加容易吸引到学生的目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初中生思维的逐渐成熟与自我意识的完善,其情感指向也变得日益广泛。其知识面与社会接触面也在不断地扩大,并根据需要不断地丰富,这也使其兴趣的广度不断增加,这就让导入的方式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比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可以请喜欢动物的同学去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让其他同学说根据这种物候现象农民该做什么了。又如,在讲解人物描写方法的作文教学时,可以请一位同学用两至三句话来描述班中的一位同学,并让其他同学去猜猜他所描述的同学到底是谁。

3、运用直观教学方式

要改变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使其变得生动有趣起来,那就应当采取以下不同形式的直观教学,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从而实现寓教于学的良好效果。直观教学主要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画面再现。由于初中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 这些景物描写往往会令人陶醉与神往。这些美好意境的描写惟有从画面变为抽象的文字,才能化为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妙处所在。二是动作再现,也就是要抓住关键性动作加以再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课文理解。比如,在教学《孔乙已》时,其中有一句“孔乙已便排出十文大钱”,这里的排字如果说成了拿出或者付出、掏出,其艺术感染力就要大打折扣了。通过排这一一个字,就能表现出孔乙已那种穷酸之本相,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微妙心理,用其他词语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三是剧本表演。戏剧表演也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方法。比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 就完全可以编排戏剧,进行分角色表演。这类富有趣味性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营造出了一种轻松而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4、尝试进行开放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开发与利用语文教育资源以构建其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首先是教学空间开放。学生的语文学习应当不再受到教室限制,大自然、图书馆、互联网等均可成为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课堂,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积累语文知识,并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其次是教学内容开放。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封闭的学科体系,学生与教师都应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可依据实际需要作出更换与增删,让学生从浩瀚的教学资源当中去获取有用的语文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结合其它内容,不断拓宽学习的资源,充分渗透文学、历史、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知识性内容,从而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最后是教学方式开放。应当改变传统意义上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注意去收集与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其自身需要的学习活动,通过挑选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就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注重课前预习指导、合理导入新课内容等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从而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自学意识;主体地位;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而语文学科教学是初中教育的基本组成,对初中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当前应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学科自学能力呢?

一、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概念

初中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发展中所必须注重的阶段,新课标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进行语文学习,在学习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以此来把握新的知识,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独立学习,教师在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中不需要直接参与,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学者曾经将自学能力理解为自学者通过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这种学习方式讲求的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不仅仅包括学生的愿望与学习的态度,还包括学生自学的技能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由于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对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进行培养时,要做到稳中求进,不能急于一时,在习惯养成中要注意自己学习心态的调整,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下,小学教师对学生管得过多,以至于刚上初中的学生大多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会自觉去学习,而是等着教师来给自己布置任务,但是初中教学科目较多,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接触,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看不懂课外的阅读材料,不会主动去接触课外知识,这些现状的存在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新课程改革下,这种现状得到很大的改观,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不足,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让学生摆脱以往不会自主学习的状态,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做简要分析,针对文章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提前预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预习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好笔记,在下节课教师来授课时对于自己不会的内容应认真听讲,解决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于不理解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全面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很大限度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而且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是提高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推动力。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发展,影响初中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讲解,一些教师虽然有课程进度评价标准,但大多时候都还只是处于制度阶段,并没有得到落实,甚至有的语文教师没有进度评价标准,只是根据自己的讲解来决定课程的进度,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导致新课程的要求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迟迟得不到深入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要就本单元的内容做一个大概的评价,让学生预先知道本单元应该重点学习的文章,在课堂上不再只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对所要学习的文章有所了解,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不应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推动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效落实,对于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正面作用。

(三)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思考文章中的经典句子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有哪几个地方着重写了“背影”及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文章中的背影只是停留在作者的脑海中,但是文末单独提到的父亲的背影的含义,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让学生自主去寻求答案,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除此之外,教师全面激发学习兴趣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文更加有体会,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让他们知道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会自主学习,加快初中语文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要想加强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教学方法,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加快实施步伐,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也才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改革理论;转变观念;改变课堂;优化反馈

现在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依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依然是以中考为指向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依然是以“灌输法”与“题海战术”为主。这些问题都让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师面临重大挑战,改革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是,对初中语文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下面,本文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优化课后反馈体系三个方面,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理论。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教师所开展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的。因此,要想改革初中语文,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新课改所倡导的现代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转变师生角色,由传统的“统治者”转变为主导者,学生由“被统治者”转变为课堂主体。其次,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语文教学情境。很多教师虽然嘴里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是他们依然习惯“控制”学生,课堂氛围依然严肃、乏味,这不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自觉树立主体意识,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良师”,初中生真正成为“益友”,使学生乐于参与语文教学。再次,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以及真实需求为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新课标表明,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才能够让他们自觉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并且愿意在离开校园之后依然自愿学习语文。最后,教师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使其能够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实语文课堂。

二、改变传统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估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改革初中语文课堂必须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开展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认真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和“学困生做得了,中等生做得好,优生做得巧”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规律学习语文,在语文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重新树立自信心,真正喜欢上语文。在现代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关爱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人文

关怀。

三、优化课后反馈体系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课堂小结的作用。还有很多学生迫于教师的权威,不敢指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能默默接受与自己的认知体系不相符的语文教育。这些问题都使得语文教学活动脱离了初中生的实际生活,违背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初中语文课堂要优化反馈体系,使学生与教师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出改正,促进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主要是以考试为评价标准的,尤其是初中生直接面临中考,使得中考升学率成为评价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加重了全体师生的教学负担,忽视了语文在培养师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除了要及时收集课堂的反馈意见之外,还要放弃“唯分论”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师时,要以教师讲的课好不好,指导方法是否正确等为主;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是否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是否有所增强等。

综上所述,对初中语文教育进行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迎接改革为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及全体学生带来的挑战。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以生为本”的新型理念为指导思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改变“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涨”的局面,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氛围;优化反馈体系,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使语文课堂真正满足学生所需,建立以师生的发展为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