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灾害治理的社会效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310-1
0前言
现代工业的发展及各个产业的扩张,许多行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都会给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及影响,使得环境质量越来越差,近年来出现的雾霾即是环境恶化的集中体现。而许多地质特殊的地区则会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给当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当地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对于经济建设事业有较大的影响,造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项目,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工程质量问题,限制了灾害治理的效果,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1前期工作
自然灾害非为较多的种类,各个类型的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有着较大的区别。某些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在现代的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下,对其的治理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没有治理的价值。因此在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前,需要在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遵循轻重缓急有序、充分利用有限资金的原则,评估治理项目的必要性、所需的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社会效益,并对于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论证,优化审查体系,保障能够合理的筛选工程治理项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中,工作重点一般集中于审查并评估该类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成本、技术操作的可行性、治理工程最终受到的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该项工作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对于整个治理工程的质量有着最为直接及深远的影响。在研究项目可行性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许多工作,如进行一定范围的野外调查,全面收集基础资料等,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及深度标准,结合工程各个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证评价,主要内容有治理的必要性、技术的可操作性、经济效益性、环境可行性、社会效益性等,做到综合把握经济形势、技术条件及环境效益[1]。
1.2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强化审查工作,并将评估的重点集中于该阶段工程勘察结果的可靠性。勘察单位需要先出示勘察结果,包括工程各个环节的图件,并具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勘察的成果必须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规范及各类规程。由于勘察结果是评价地质灾害治理效果、工程概算编制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治理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质量控制和最终效益评估的正确性。勘察单位在进行各项活动时,流程是否符合规定,操作是否合理等均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如收集原始资料、现场踏勘、制定勘察纲要、结构处理等。准备阶段质量控制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工程勘察的内容、审查成果质量及设计方案,各个重点工作的具体内容有着较大的区别。评价勘察内容和成果质量主要是判断勘察单位是否按照合同的协议内容完成相关勘察任务。对于审查勘察成果是否达到了国家或者行业的要求,国家规定的强制性标准、规范及规程等,需要重点审查。在陈察与评价设计方案是,需要遵循先进性、适应性、安全性、可行性等原则。治理工程运用的先进技术方式、高新的施工设备及成熟的施工工艺等,保障先进性及施工的安全性;全面把握当地的具体情况,包括人员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2]。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合同的管理。双方均需要根据签定的合同文件中规定的内容开展对治理工程项目,并对其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成本投资等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治理工程进行时,可以采取委托专业监理公司的形式,对工程项目进行专业化的监督管理,达到保障投资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目标,有效的把握工程进度,控制成本消耗,提升工程建设质量;还可以采用委托具有专业素质的咨询工程师的形式,对合同管理的事务进行协助,尤其是在执行合同中出现合同变更、索赔等情况时,其对于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还需要委托具有独立资格的咨询机构对治理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动态跟踪及评价,包括技术水平、经济情况、环境状态、管理水平等,及时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3]。
3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全部结束后,需要进行严格的竣工验收活动。首先由上级主管部门抽调专业的人员组成验收工作组,该类人员包括勘察单位人员、设计单位人员、施工单位人员、监理单位人员等,全面审查治理工程的各个环节,并需要审阅各项背景资料,查看监理日志,现场考察工程治理效果,最后作出合理的评价,包括工程设计、实际施工、工程进度、成本消耗等,将上述信息制作成信息完整、全面的竣工验收报告。该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主要是对治理工程的整体进行评价,包括设计工作质量、施工质量、设备质量等,本质上是总结已经结束的治理工程,也能够为后期的治理工作带好头,积累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4]。
4总结
地质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保障该类工程的质量,并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就需要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措施。质量控制措施需要贯穿与整个工程项目的始终,包括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验收阶段。根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性质、特点、重点等,科学制定质量管理目标及有针对新过的质量监控措施,各个环节做好了各项质量控制措施,才能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偏重于一个环节或者方面,而影响到其他环节,限制了灾害治理工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绍清.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建设[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8(05):63-65.
[2]江鸿彬.初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监理中的质量控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01):140-142.
如何有效地预防、最大限度地消除地灾隐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坚持民生为重、民生为先,建网络、强预警、重防治,充分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的职能,开展了一系列实打实的工作,在“预防、应急、治理”3个环节奏响地质灾害防治“三部曲”。
预防:简易评估,搬迁避让
在株洲市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中,切坡建房已成为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村民无疑要为这一巨大的损失“买单”。
眼睁睁地看着村民辛苦一辈子的成果毁于一旦,甚至无家可归,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备感焦急。为此,他们有了一个让村民能够“花小钱,办大事”想法,并于2013年在芦淞区、炎陵县试点,免费为村民开展建房简易地灾评估。
自己新房子就要建好了,家住芦淞区五里墩乡新庄村的易英明高兴的同时也多了份踏实,他不用再担心滑坡会对房子造成危害。
2013年7月,易英明选址建房,地质灾害专家对其选址进行了踏勘,结果发现易的新房选址距离边坡太近,而且坡度较陡。
于是,专家建议易英亮放坡时,不能从上往下一刀切,而是要逐级放坡,并在山顶挖排水沟,对坡脚进行支护建挡护墙;同时,将选址往外移至安全距离。最终,易英亮按照专家的建议建采取了措施。“虽然前期投入大点,但以后住得安全、住得放心,值得。”易英亮说。
据悉,以炎陵县为例,全县已查明的167处重大地灾隐患点中,就有35处是由于切坡建房和选址不当造成。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村民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害性大,点多面广,且治理难,因此,开展村民建房简易评估非常必要。
2013年的试点工作,共审批村民建房285户,其中采取简易评估的37户,经专家现场踏勘、不适宜建房需另行选址的2户,另有3户专家提出了防治指导意见,有2户按专家意见采取了防治措施,保障了5户27人生命安全,避免约3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在地质灾害预防方面,国土资源部门还开展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
2011年至今,株洲市对炎陵县鹿原镇炎陵村、水东村、船形乡新生村共70户地灾隐患实施避险搬迁,对茶陵县枣市镇东岭村共55户整体搬迁。
该项工作避免村民经济损失,投资效益比在1∶1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维持了现有的生态平衡,节约集约了土地,改变了农村居住村容村貌,改善了居住环境,有效地保护了生产生活设施。
同时,这项工作也切实消除了受灾害威胁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了受灾害威胁周边群众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全面摸清株洲市地灾实情,国土资源部门计划投入资金800万元,开展1∶50000地质灾害祥查。目前,茶陵县、炎陵县已完成,预计该项工作将于2015年全面完成。
应急:群测群防,预案周全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做好应急处理。
2013年4月,因连续降雨,株洲市石峰区石峰头社区石峰头一村4、6栋房屋后出现滑坡。
该滑坡造成安全隐患重大。4、6栋有居民72户,居民约300人。滑坡前缘距4、6栋北墙约3米,且滑坡体坡脚处有煤气管道通过。若滑动面受雨水浸泡,滑坡体随时可能下滑,将造成煤气管道破裂引起煤气泄漏和爆炸,同时,山体滑坡有可能冲垮4、6栋房屋。
滑坡发生后,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及时组织专家现场调查并出具了调查报告,制定应急预案。从自有资金中拨出10万元用于应急处置,向居民发放防灾避灾明白卡,在滑坡坡脚堆放沙袋防止滑坡继续下滑,立警示牌和警戒线等,并迅速进行治理。
近年,株洲市不仅规范和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制度,制定了应急预案,而且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制度。
据介绍,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已相应设立了地环科(股)和地质环境监测站,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均组建了应急队伍。建成了市―县―乡(镇)―村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人员达到500多人,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
还成立了由省、市、县三级100多名专家组成的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构建了组织指挥、群防群测、技术支持三方稳固的组织支撑体系,确保了“隐患早知道、险情早发现、灾害早预防、应急早准备”。
特别是在2013年汛期,市国土资源局形成了排查、巡查、复查常态化,汛期24小时值班,同时会同市气象局地灾气象预警会商报告9期,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治理:拯救空灵寺,保护炎帝陵
地质灾害治理,拯救了千年古刹空灵寺。
空灵寺位于天元区雷打石镇,地处湘江之滨,空灵岸陡壁下,依崖而建,故名空灵寺。古有“观音射箭镇九狮”的传说,故此寺亦称观音岩。空灵寺历经千载,堪称千年古刹。
空灵寺所伴的陡崖,为白垩系砂砾岩,砂砾岩为泥质胶结,抗风化能力弱,经历千年风雨沧桑和风化,岩体裂缝逐渐加大,随时可能造成危岩崩塌等灾害;加上寺内道路修建、寺外挖石填坝等活动,增加了大量人工裂隙和危岩体,随即构成一个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空灵寺崩塌群体。
该隐患点直接威胁的房屋有3栋,价值4500万元以上,并直接威胁寺内人员、香客、游客的生命安全;如果发生地质灾害,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进行彻底的治理防护,已经刻不容缓。
2012年空灵寺塌群治理工程启动,总投资742万元。克服重重困难,今年该工程全部完工,彻底根治了寺庙内危岩崩塌的问题,确保了整个寺庙的建筑群及游人生命财产安全,对寺庙宗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创造了条件,对保护名胜古迹和发展名胜旅游作出了贡献。
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炎帝陵)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保护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水东村和炎陵村48栋居民房屋、市学生实践教育学校的财产、群众生命安全。目前工程完工已两年,运行良好,使日均1500余游客及陵区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免受威胁,学生能正常教学,居民能安居乐业,保证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利于社会稳定,社会效益巨大。
关键词: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改进
1项目概况
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有效预防和治理矿山开发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落实矿山企业治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2月2日颁发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要求新建矿山、改(扩)建矿山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是矿山企业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依据,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明确防治目标和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在矿山治理方案编制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国土资源部DZ/T0223-2011)的要求对破坏后的矿山地质环境提出合理可行的治理工程和措施外,治理工程的设计还需结合当地和矿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适宜的治理措施。以山东省某露天矿山治理工程为例,该矿山位于市中区,矿山终采后,矿区东北角有一部分资源剩余未开采,形成一处露天边坡,边坡南侧在+105m标高上形成一处面积较大的矿坑平台。矿山开采破坏了原来的地表形态,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同时形成的露天边坡有潜在崩塌地质灾害的存在。
2常规治理措施
根据对本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预测评估结果,矿山开采范围为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矿山生产活动引发或加剧崩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可能遭受崩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对含水层影响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对土地资源影响严重。依据评估结果,方案划分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域,将矿山开采范围划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防治区。按照常规的治理方案编制思路,矿山开采范围的治理措施为:矿山开采期间对开采边坡进行定期监测巡查,矿山终采后,对矿区东北角形成的露天边坡,在安全平台外侧修建一面挡土墙,墙内覆设一定厚度的客土后栽种一排耐旱的侧柏等树种进行绿化,将安全平台部分改造为林地。考虑该区地理位置、灌溉困难及周边地形地貌环境条件,南侧+105m标高处的矿坑平台直接撒草籽改造为草地。同时,对终采后形成的露天边坡,安排专人针对可能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范围进行地质环境监测,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按照此治理措施,矿山恢复治理费用大约为74万元。
3治理工作改进
依据矿山终采后的实际情况,结合矿区所在市中区的位置,本文对该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了改进。矿山终采后矿区周边的地势均低于+105m标高,仅在矿区东北角形成露天边坡,既容易引发崩塌地质灾害,也不利于地形地貌景观的恢复治理。本此治理方案创新性地设计将终采后露天边坡的岩石采用爆破、二次破碎等方式进行清理,运出矿区。在矿区范围内+105m标高处形成一处完整的、开放式的矿坑平台。该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矿区周边均有建筑物,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最终的矿坑平台可考虑改造为建设用地,其经济价值较高,对于解决土地缺乏、招商引资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主要意义。并且,根据现有水泥生产技术工艺水平,清理出的该部分岩石可搭配到水泥加工原料中加以利用,还可为矿山企业增加一部分收益。
4改进后的优势与经济效益
该方案改进后优势与经济效益体现在:
(1)将矿山终采后有潜在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露天边坡进行了清理,从根本上消除了矿山潜在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周边人员和建筑物密集复杂的矿区来说,消除了一大安全隐患。
(2)矿山位于市中区,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有较多的商业建筑群体,交通条件便利,将露天边坡清理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矿坑平台,便于后期进行综合利用,对于解决当地土地缺乏、招商引资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主要意义。
(3)矿山开采破坏了原来山体的地表形态,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破坏较大,矿山终采后形成露天边坡,即便经过覆土绿化的治理措施,对山体的遮挡效果也一般,并且绿化后树木的灌溉养护难度较大,所形成的新的地形地貌景观效果较为一般。将该处露天山坡清理后,形成了一处完整的矿坑平台,该处可以用来招商引资,规划新的建筑群体,与周边建筑协调一致,不论视觉效果还是地形地貌景观效果,都好于绿化后的露天山坡。
(4)按照常规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思路,对露天边坡的安全平台进行修建挡土墙后覆土绿化的措施,共需要客土5万多方,需求量较大。矿山所在地的土地资源匮乏,就近购买如此大量的客土难度较大。因此按照常规的恢复治理方案,解决客土购买问题难度较大,治理效果难以保证。通过改进治理方案,避免了客土购买问题,确保了治理效果。
(5)将露天边坡清理所得岩石,按照目前现有的技术工艺水平,可搭配到水泥加工原料中加以利用,每吨岩石可收益约10元,去掉该部分收益后,露天边坡相应的治理费用仅为22万元,相比以往传统的治理方案费用74万元,可节约费用约52万元,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为矿山企业减轻了治理工作的负担。
5结束语
本恢复治理方案改进了治理工作思路,创新性地将矿区内未开采的露天边坡进行了清理,解决了潜在地灾灾害危害、地形地貌景观效果差、客土购买难度大等一系列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恢复治理的费用。同时合理地结合了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将整个矿坑平台用于招商引资,既解决了恢复治理的问题,又改进了治理的思路,提高了矿山治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论对矿山企业还是当地国土主管部门、规划部门,都大有裨益,同时为今后治理同类矿山提供了参考资料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海涛,邸勇,王森.枣庄市峄城区矿山开采现状与地质环境治理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11(02).
[2]胡凯,李海芬.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技与企业,2015(24).
关键词:矿山地质;滑坡;采空区;煤层
1矿山基本概况
某煤矿在经过资源整合后,批准开采13号煤层,设计可采储量为1453.02万t,设计生产能力120万t/年。本矿井服务年限为8.65年。资源整合后,矿山现处在建设阶段,尚未投入生产。矿山内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海拔995m,相对高差235.1m,总体地形从西南到东北,从低中山区过渡到低山区。矿区水系属黄河水系,矿区内沟谷较为发育,但大多为雨季排洪通道。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原则
2.1矿产资源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坚持开发现有矿产资源时进行环境保护。同时,该原则要求在进行矿山环境资源开采和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实现资源保护和当前社会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当前各部门和矿山管理者,在进行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要实现环境资源保护和综合回收利用。也就是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以合理性和有序性进行整体建设,让开采更加具有规范性。在开发资源前提下,对现有地质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实现人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目标。
2.2坚持突出重点和因地制宜的开发原则
根据当前在进行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采用科学的开采方法对资源进行开发,减少地质环境的破坏问题。所以,矿山资源开采和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现有矿区所在区域经济情况和地质环境问题基础上,突出整体资源开发工作重点。这也就是说,在进行治理目标制定过程中,将保护工作重点突出在资源治理工作,将矿山资源合理保护和优质治理。这样可以将二者进行紧密结合和充分交融,使整体治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最终实现治理的预期目标。
2.3坚持防治结合的资源开采原则
防治结合的资源开采原则需要相关部门或是矿山管理者,在进行矿产资源勘查之前,对现有的地质环境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将现有开采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和全面的掌握,这样可以将已出现的地质问题作为整体活动开展的重点和前提。通过前提的掌握,防止在进行矿山资源开采时出现新的破坏现象,造成新的地质问题。同时,相关部门或是矿山管理者,应该对现有已出现的地质问题或是被破坏的环境,以科学的手段进行治理和恢复,最大程度降低再次开采行为对现有资源环境的破坏。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3.1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1)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对开采过的采空区出现采空塌陷(地裂缝)时,及时采取就近人工挖土,运土并对裂缝进行填埋土、再碾压等措施,以减少地表下沉量。2)崩塌、滑坡治理工程。由于该滑坡虽然为小型滑坡,滑动方量不大,但前缘临空面高达十多米,如卸载后恐引发后边连锁反应,不宜采取清理松散物地进行彻底治理。仅在滑坡前缘修建一挡土墙,对其下滑的第三系沉积卵石层进行阻挡,使其影响不到道路。
3.2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措施
矿山林地恢复主要为已枯死的树木进行人工补种。根据评估区内所处的位置及气候等条件,补栽树种主要考虑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有较高生长速度、种植较容易、成活率高的树种进行补栽。乔木选用侧柏(株高1m~2m)、油松(株高1m~1.5m)、国槐(胸径5cm)、合欢(胸径5cm),种植密度为650株/hm2;灌木选用沙棘、连翘(三年生),种植密度为2250株/hm2等。
3.3开采环节中贯彻生态保护理念
对矿山资源进行开采,树立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的原则。各地在进行矿山资源勘查和开采的时候,应该以生态保护作为生产主线,进行各个环节的实施。要改变以往传统对资源进行开采过程中,所采用的粗放性质开采方式,应该以适应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展资源开发。这样能够减少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和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的影响。在众多开采环节中,要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的使用目标和原则,尽可能实现开采前后自然环境不出现较大变化,从源头上进行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同时,应该在具体开采的过程中强调生态治理的理念,以科学先进手段和开采方式对资源进行开采。通过这样的行为和开采手段,可以降低整体开采环节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减少地质环境破坏问题。
4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效益分析
4.1社会效益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以有效避免和预防矿区内因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解决矿区内因采煤造成的含水层破坏给村庄居民生活用水带来的紧张问题,可有效避免并解决因矿山开发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危害、可避免因矿山开发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引起群众性上访事件的社会问题,有效的促进当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与安定团结,具有潜在的社会效益。
4.2经济效益
4.2.1减灾效益
工业广场边坡崩塌、滑坡,地裂缝及沟谷泥石流防治工程费用约1567.59万元。其危害对象为工业广场的建(构)筑物、机具设施及其工作人员,5个村庄约4519人及其他设施等。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后,可以达到消除或削弱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和增强受灾体对危害的抗御能力;规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危害,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减少建设方财产损失,经济效益可观。
4.2.2增值效益
经预测,煤矿开采对评估区内的耕地、林地等破坏程度严重,将使评估区内的190.36hm2耕地减产或者绝收,118.28hm2林地,43.16hm2草地受到破坏。如果不对这些土地进行恢复治理,一方面严重影响区内农业生产,从而增加企业赔偿费用,给企业造成持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等级,土地使用价值下降。
参考文献:
[1]石国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要点[J].城市地质,2014(4):15-20.
【关键词】矿山地质工程;环境治理;问题;措施
1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的特点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种类多、危害( 影响) 情况复杂,治理工程设计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可分为地质灾害、资源损毁和环境污染三大类,治理工程需要在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的前提下,恢复资源和保护环境。涉及环境地质、生态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环境工程和景观工程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受矿种、开采方式、区位条件、自然状况和地区经济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矿种、开采方式引发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区位和自然状况影响着治理的难易程度,地区经济状况决定治理工程投入和产出的分配。
(3)国家批复资金额度后,治理工程范围、工作量的确定应考虑批复资金的额度。
(4)治理工程需要围绕一个主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理工程的效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与一般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不同,地质灾害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消除安全隐患,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除了消除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还应使矿区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治理工程的主题很多,可治理为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市政用地或公园用地等。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目标是施工图设计。与地质灾害治理设计相比,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缺少可指导的技术规范,且设计内容复杂。工作部署应突出重点,并考虑全局,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
2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1)矿山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地表沉陷与水资源的破坏
矿山资源的开采是没有节制的,随着矿山的开发,就会不断的形成矿山内部的采空区,矿山内部会受岩层的影响形成弯曲断裂的一种状态,这就会直接导致地表与空区的岩层产生不断的变形弯曲,致使塌陷的现象出现,地表沉陷后就会导致当地的耕地面积大面积的减少甚至绝产,大部分的农耕用地成为洼地,另外,塌陷的现象还会导致地下建筑的沉陷现象,严重时还会致使建筑物出现倒塌或开裂。矿山的地质环境受到重要影响后,就会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甚至出现枯竭的严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在矿山的开采进行中,要用到大量的水,这就给水资源带来了一定的浪费,导致地下水位受到影响,系统失去平衡,同时还会造成地下水污染的现象产生,这是由于矿山地质的环境在不断的破环中会产生一定的有害矿物质的原因。
(2)矿山开采带来的垃圾污染
我国对矿山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与废渣,同时,随着开采的持续进行,废渣与垃圾的堆积就会越来越多,会直接导致突涌与滑坡的事故发生,矿山开采所产生的废渣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长时间堆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污染及土地污染,进而影响了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同时对当地的动植物的生存也有一定的影响,矿山开采遗留的废渣已经严重的对生态平衡与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对地质地貌也有相应的不同程度的破坏及污染。
3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中规划设计的解析
3.1 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中常包含地质灾害,露采矿山中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常见,而地下巷采矿山则存在地面塌陷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矿区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事件屡见不鲜。
(2)综合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治理工程应综合考虑解决矿区内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但在部署治理工程时,需要首先分析各类地质环境问题的相关性,抓住地质环境问题的主导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工程。通过限制或治理主导因素达到全面解决地质环境问题的目的。
(3)经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治理工程的效益很大部分受控于治理工程的经济性,在选择治理工程时应尽量选择经济、且可有效治理地质环境环境问题的实用技术。
(4)环境和谐和经济协调相结合: 治理工程应与周边环境和谐,并且发挥矿区土地的经济效益。
3.2 治理工程的规范化设计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的基础就是了解规划设计,对需要完善的规划治理项目进行进一步的评审与申报,规划设计治理手段与投资的具体标准,同时,区分好治理的难易程度,确定好需要治理的工程范围及治理的力度,在矿山实施开采前,根据不同的矿种类型,实施计划不同的开采方式,在实施治理工程的过程中,要保证发挥出治理工程的最大效果,在消除矿山地质安全隐患的同时,还要最大力度的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 设计原则遵循了互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我国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设计工作,从计划到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科学理念与实际情况,根据矿山开发当地的地质环境污染与破坏程度,设计计划了不同的治理工程理念,在设计原则上遵循了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则,在科学治理的同时,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设计理念,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同时,我国在治理工程中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的实施给与了资金上的帮助,最大限度的解决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中对设备的准备,及整治工作中需要的资金成本预算。
3.4 治理工程设计中的企业扶持制度
我国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在政府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治理下,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工作作出贡献,鼓励企业与个人对矿山土地的复垦工作,并且复垦后经国土资源部门检验合格后,可以归个人或企业使用,政府与相关管理部门大力鼓励企业与个人在治理后的土地上进行养殖与种植,实行产业化的经营及发展。
3.5 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设计政策的实施
我国在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设计中,出台了相关管理政策,并且国土资源局与环保总局在一定程度上都明确了治理工程设计的相应决策,在管理形式上也多种多样,给与了管理上的指导性意见,并且实行对矿山开采后的验收工作,对那些不符合验收标准的,给与相应的处罚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尽量避免与减少开采对矿山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对符合资质单位的技术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质量。
4 结语
通过解析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设计工作,了解了对矿山开采后的环境治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计划与实施效果,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同样,矿山的开发对当地的地质环境有着重大的威胁,矿山开发后遗留的地质环境问题值得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去思考,因此,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在现阶段尤为重要,只有启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程的设计计划,才能对矿山能源的开采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波,张金林,周建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立项的几点体会[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2(S1).
[2]袁正刚.河南省某废铀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措施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2(12).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中图分类号:TD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现阶段,矿山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两大难题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其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问题尤为突出,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工作周期长、任务重,要进一步落实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恢复的有效措施,使得矿产资源合理地开发,又对矿山地质和生态环境不造成破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的战略部署
(一)使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
为了使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更好的推进,国土资源部下达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第44号国土资源部令:《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规范,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数期学习班,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讲解与学习。
(二)加快我国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人才培养
必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与治理。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尤其是要加强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和煤矸石、尾矿以及矿渣等生产开发研究和科研投入工作。这样既能将环境地质问题减少,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又能将资源浪费减少。除此之外,还要加强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或者再培训在职人员,使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的步伐加快,进一步更好的实施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三)加快矿业“三废”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
在矿山开采进行时,回收、利用“三废”,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义重大。通过先进的采选技术以及加工技术,将矿山资源利用率提高,并使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一)以人为本、防灾减灾原则
无论是哪种地质环境灾害,都会使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威胁,所以,矿山环境治理的首要要求就是确保矿区不会因为开发而出现各种地质灾害,使地质灾害尽可能减少,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二)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原则
对矿山环境进行栏隔、排水、保护、回填、种植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措施治理,并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原则
要合理配置各种工程措施,才能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工程措施有投资过大的缺点,生物措施恰巧将这一缺点弥补,其有投入资金少,还能进一步改善气候的优越性,使其在矿山环境治理中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将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
(四)分期实施、注重效益原则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过程中,在考虑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应尽可能使的经济效益达到理想预期。与此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轻重缓急、危害大小,进行分期、分阶段治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最终达到综合收益的目的。
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一)矿山废弃物问题
矿山废渣、废石、弃土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有着负面影响,因此,矿山废弃物的治理是地质环境治理的基础工作。废弃物的堆积使矿山四周土地压占、植被破坏严重,使其原有地貌景观及周围水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除此之外,有的矿山废弃物长时间受雨水淋滤、空气的风化以及日光照射,激发了其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对矿山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所以,对废弃物的治理要进一步加强。
(二)矿山地质灾害问题
1、滑坡。进行滑坡预测评估要依据拟评估区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岩土状态,裂缝产状、宽度、深度、产生周期、力学性质、切割关系,地下水、地表水体、泉水出露地点以及大气降水等各个地质环境条件。对于发生的滑坡灾害,在根据其地质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对比模拟评估,对其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滑坡的主滑方向、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情况,滑坡壁、滑坡舌、滑坡平台、滑坡鼓丘情况,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以及诱发的主要因素,形成条件,进行稳定性评估。
2、崩塌。进行崩塌预测评估,要根据拟评估区地貌地形、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岩体性质、力学属性以及延展情况等各个方面进行。对于已发生的崩塌地质灾害,在依据上述地貌、地质构造等方面条件的基础上,再进行崩塌分布、规模、形态、形成机制以及其主要诱发因素进行进一步的稳定性评估。
3、泥石流。泥石流在矿区发生后,对于其评估主要是在地质分析、沟谷泥石流易发性量化评估的前提下,再进行沟谷泥石流易发性的稳定性评估。
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新机制,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
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就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机制。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着手对矿山环境进行保护与治理,防止矿山地质环境遭受破坏的基础是资源的利用规划。如果矿山环境破坏已经形成,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那么制定综合治理目标和措施要根据具体的破坏情况,循序渐进的改善以破坏地质环境,逐步实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
2、矿山环境准入制度要建立。减少矿山环境遭受破坏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建立矿山环境准入制度。一些地区的地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新建、改建或者扩建矿山不仅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还要对地质环境影响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或评估。不仅对新建矿山设置了环境准入制度,同时对一些老矿山遗留的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3、针对地质环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地质环境进行科学监测。要发现各种地质环境因素,就要对所在矿区的内、外力地质作用、矿区及其附近区域滑坡、地震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出现的规律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之后根据调查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除此之外,还要对区内地质环境进行科学监测,将矿山环境监测网构建起来,从而全面掌握区内的地质灾害及其活动规律,使治理工作更有效的展开
(二)采取有力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新的矿山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
1、进行矿坑回填。进行矿坑回填要对废弃矿渣合理利用,这样使可以使矿坑回填资金极大地减少。具体的做法是:合理配比沙石与废弃矿矿渣进行回填。合理的用废弃矿渣进行地面沉陷区域的充填,进行土回填区域的复耕利用,避免矿渣占用土地、造成环境污染。
2、水资源治理。水的治理在矿山环境治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矿山生产时,疏排地下水资源,导致水资源大量减少,甚至使地表河流及泉水的枯竭、植被减少。除此之外,由于矿山排水,附近的地表水被疏干,使得浅层地下水不能及时补充恢复,植物生长受到影响,使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矿区土地石化和沙化的不良后果。因此,矿区水环境治理是一项周期长且复杂的工作,通过水资源治理、植被治理,逐渐恢复矿山周边土壤水分以及植被,恢复土地含水量是治理矿山土地荒漠化的唯一方式,应加快矿山选矿过程中水处理设备的资金投入,将污水进行处理后再进行排放,进行选矿水的重复利用。与此同时,矿山植被的恢复速度要加快,通过草皮移植、树木种植等合理方法近况将矿山植被恢复,减少或者避免防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结语
综上所述,要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策略,遵守矿山环境治理的原则,明确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制定合理可行的解决措施,促使矿山企业合理负担其资源与环境成本,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从而有效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尽最大努力预防、避免矿山开挖以及废弃后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保证矿山环境得到有效的恢复,使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清涧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东南部与延安交界处及无定河、黄河交汇处。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陕西省地质灾害多发县之一。寨沟小学崩塌位于清涧县宽州镇东门湾村,寨沟小学崩塌南侧坡面人为破坏轻微,坡度较缓,基本保持原地形,北侧坡面形成较陡的土坡,在遇连续降雨的情况下,坡面很容易发生滑塌,直接威胁12家住户36孔窑洞的安全。
2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
清涧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治理区地下水位埋深大,隐患点范围内未见地下水出露,工程不考虑其影响。治理区受降雨影响较大,在雨季,降水下渗和产生地面径流,对坡体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危害。治理点位于县境西北部,属黄土峁梁状丘陵沟谷区。拟治理工程滑坡体均为第四系黄土,出露基岩为三叠系上统永坪组。黄土层根据出露情况,依次为:中更新统黄土层(离石黄土Q3eol)、上更新统黄土层(马兰黄土Q3eol)、全新统(Q4)。
3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现场踏勘,该滑坡为小型黄土崩塌。在强降雨、冻融及其它外力等条件下,发生再次崩塌的可能性较大,直接威胁道路过往车辆行人、小学45名教师和学生的安危,危险性较大。崩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地形条件由于本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梁峁起伏、下部冲沟常年冲刷坡脚,边坡高差大。坡面较徒,坡度大于45°,为崩塌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地形条件。
3.2土体结构条件高陡边坡的物质主要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组成。黄土在干燥情况下,强度较高,壁立性好,遇到连阴雨或暴雨,土体稳定性差。
3.3降水降水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导诱发因素。长时间的降雨入渗使土体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易湿陷变形和崩解抗剪强度降低。降水是引起本处崩塌的主要原因。
3.4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在进行道路改扩建时大量开挖坡脚,使土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松动。对该地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榆林地区抗震设防烈度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本次设计不考虑地震作用。
3.4.1边坡安全系数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按次要工程,取边坡安全系数Fs为1.15。
3.4.2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根据我公司在榆林南部黄土地区的工作经验,参考临近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设计对场地松散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如下:(1)马兰黄土(Q3):天然重度γ=18.2g/cm3粘聚力C=35kpa内摩擦角φ=27°(2)离石黄土(Q2):天然重度γ=19.6g/cm3粘聚力C=50kpa内摩擦角φ=30°
4工程治理方案
4.1工程设计
4.1.1削坡卸载工程由于该边坡高度大于45°,采用分级开挖的方法,在平台上削坡卸载。根据坡高,北部坡分3级设2个平台进行,南部和西部坡分2级设1个平台进行,平台宽1.2m,刷方坡面坡比取1:0.85。共开挖土方911m3。
4.1.2护坡工程对坡脚刷浆砌石护坡,刷坡高度为5m,刷坡厚度为0.3m。共需浆砌石26m3。
4.1.3排水方案排水方案分为截水渠、平台截水渠两种。截水渠布置在滑坡体的外部,不让坡体外部雨水进入坡体,同时,收集平台截水渠的水,排入下部沟道;平台截水渠布置在削坡平台上,每个平台布置一条横线截水渠,收集削坡坡面水,汇入排水渠中。排水渠:根据实际地形,北面高南面低,在北部坡面一端沿坡体走向设置排水渠,用浆砌石砌筑。截水渠长度为36m,浆砌石20m3。平台截水渠设置:在削坡平台的内侧,用浆砌石砌筑,坡降取1:100。向两边排水渠排水,平台截水渠长度为26m,浆砌石14m3。截水渠总长度为62m,开挖土方量56m3,浆砌石34m3。
4.1.4植物防护方案在每个削坡坡面上种植柠条、紫穗槐等根系发达、耐旱的灌木,既可起到稳坡固坡的作用,又可美化环境和工程效果。株间距1.5m×1.5m,共约100株,工程验收前要保证100%的成活率。
4.2施工方法及放线根据场地地形地貌条件,削方按自上而下、自后向前的顺序进行,放线时以边坡坡脚与操场西侧水平面为施工定位线,施工放线应保证定位线的施放准确,自定位线向上按设计坡度及台阶刷方并校核上边界。
5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5.1环境影响评价本次治理工作中,其主要的机械设备有混凝土搅拌机、钻机、挖掘机、发电机等,这些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发出声音的强度较低,不致于达到噪声污染的程度。本次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制作过程中产生扬尘,对大气环境不会产生多少影响。施工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不含有任何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含有任何超标因子。
5.2经济效益评价本工程项目建设区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工程的实施可以完全消除崩塌地质灾害对村民及居民安全的威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3社会效益评价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实施,清涧县下甘里铺乡梨家湾村的地质环境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村民能够安居乐业。
6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
6.1项目风险分析按照本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分类如下:(1)管理风险:项目实施单位在管理制度、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管理不善,成本增加,故存在管理不善的风险。(2)经济风险:一是资金到位不及时,导致工期延长;二是资金使用不合理,开支与灾害治理无关的费用,或专项资金挪作他用;三是受市场因素影响,价格上涨,人工、材料费增加。以上因素均会导致工程造价增加。(3)技术风险:一些新技术条件的不成熟及地质灾害治理的复杂性,均会造成技术风险。
6.2项目风险控制为了使项目能更快更好的实施,使项目风险降到最低,对于上述的项目风险就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1)管理风险控制:组建地质灾害治理领导小组,依法对项目实施组织管理,并聘请项目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监理,严格按要求执行,确保工程质量。(2)经济风险控制:资金到位后,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账户,对项目经费实行专款专用。(3)技术风险控制:参考同类地质灾害治理的技术方法,确保设计方案在实际、安全、经济可靠的情况下进行实施。
7建议
1.1开采现状分析团结沟采矿场为露天开采方式,采用单一公路开拓、汽车运输,组合台阶陡帮剥离,缓帮采矿方法开采。采区分东、西两个露天采场,两采场封闭圈相距约80m。东采场从1976正式开采,2000年初开采到65m标高后暂停开采,采坑距地表深度达125m;从2008年7月开始对东采场南帮二期工程设计境界外资源进行边界扩境开采,现开采到100m标高,计划2015年底开采到70m标高后结束开采。西采场从1994年正式开采,2008年6月开采到10m标高结束开采,采坑距地表深度达180m。1996年9月西采场南帮139~129勘探线间的边坡岩体发生大面积的滑坡,滑坡量约为130万m3。虽然该滑体量大,但未形成一般滑体那样的破碎状;经过几年的削坡减载和近10余年的应力释放,目前处于较稳定状态。
1.2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团结沟采矿场已有30多年开采历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矿业遗迹景观。2005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准了当地政府上报的《黑龙江嘉荫乌拉嘎国家矿山公园申报书》,2007年10月矿山公园揭牌开园。公园规划为矿山公园标志牌、矿业遗迹、地质遗迹、自然河流和生态、鄂伦春民族风情园等5个参观景观;其中,矿业遗迹景观包括采场两个露天采坑、选矿厂、冶炼厂、尾矿坝等。经专业机构评估,目前采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以及采矿工程对水资源环境影响程度均较小,但由于30多年的矿山建设及生产,已对矿区内林地资源和地质地貌景观产生了较大破坏。1)植被荒芜。采场内石漠化严重,没有可供植物生长的土壤;采场周围植被也受到破坏,许多地方都被废石、废渣掩埋。2)占用大量林地。采剥作业中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岩石),在排土场、废石堆堆放,占用了大量林地。截至2013年底,采矿场共计占用和破坏荒山及林地面积约1.92km。
2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
2.1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1)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3)坚持“边开采、边保护、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4)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2.2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针对团结沟露天采场地质环境与恢复治理项目存在的上述问题,拟定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总体目标为:在矿山生产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对生产中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一部分可以边生产、边保护与恢复,其余部分应在生产结束后及时进行恢复、治理,以实现保护和综合治理矿山环境为最终目标。
2.3地质环境防治工程鉴于目前团结沟露天采场及选矿厂、冶炼厂、尾矿坝等都已经获批为国家矿山公园,因此今后应以采坑边缘治理、废石堆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排土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为重点开展有关防治工程,使矿山公园更具有观赏及研究价值。
2.3.1矿山公园保护乌拉嘎国家矿山公园是当地政府在乌拉嘎镇区域设立的旅游参观景点,因此应采取围栏、警示牌、避让、加固等措施保护现有的矿山公园。该项工作以地方为主,企业予以配合。
2.3.2采坑边缘治理及绿化工程在采坑周边15m处设置绿篱带,绿篱宽0.9m;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种植灌木,规格为0.2m×0.3m,每处种植两株,总长度约为4.5km,共计种植灌木180000株,需客土约35830m3。在采坑边缘4~5m处与绿篱围栏之间覆土植树,恢复植被,树坑规格为0.3m×0.3m×0.4m,需覆土约17000m3。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种植生长快、易成活的杨树,植树规格为3m×3m,约种植8200株。种植时,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
2.3.3废石堆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废石堆位于东采场北部和南部,占地面积约为82000m2。环境治理恢复措施为平整、削坡,平整厚度约为0.2m,平整量约为16000m3;平整后进行客土植树,树坑规格为0.3m×0.3m×0.4m,需客土约940m3。可种植杨树,植树规格为3m×3m,约种植9200株。
2.3.4排土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排土场位于东采场西南,占地面积约为1050000m2。环境治理恢复措施为平整、削坡,使其与周边地形坡度基本一致,平整厚度约为0.2m,平整量约为210000m3;平整后场地进行植被恢复,可种植杨树,树坑规格为0.3m×0.3m×0.4m,共需客土约3960m3。植树规格为3m×3m,约植树116700株。
2.4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2.4.1露天边坡滑体监测露天边坡滑体是采剥作业中最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因此应对东、西采坑滑移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尤其在雪融时节和雨季更要加强监测。
2.4.2水质监测由于废石经长期日晒雨淋及气候影响,一些有害元素进入地下水,可能引起水质污染,因此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监测,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
3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3.1保障措施
3.1.1组织保障为保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企业应以公司法人为项目总指挥,主管领导为副总指挥,主抓项目施工及安全工作,生产部和采矿场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安环部、企管部、纪委等部门负责项目日常监督。
3.1.2技术保障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要求进行操作,并定期或不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对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进行专业咨询,对不当之处及时进行调整,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切实有效。
3.1.3资金保障截至2013年底,企业从法律规定上已缴纳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上千万元。在以后施工过程中,企业还应按规定定期提取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做到专款专用。
3.2效益分析
3.2.1社会效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后,可以大幅度减少矿区附近的地质环境问题,使矿区的周边环境得以保护,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使矿区及附近居民能够安居乐业,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3.2.2环境效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后,矿区内的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得到抑制,基本改善了矿区内不良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并提高了矿区及附近居民的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了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使矿区的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
3.2.3经济效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虽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项目竣工且通过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验收后,可使缴纳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得到返还,从而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状况。该项目实施后,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发生几率,其减灾增值效益十分明显。
4结论
关键词:山区小流域;治理模式;佛洞河
1 前言
山区小流域常发生各种灾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本文分析了山区小流域发生的主要灾害,阐述了治理的综合指导思想,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论证了山区小流域治理的必要性,为类似流域的治理提供了参考。
2 山区小流域发生的主要灾害及综合治理思想
2.1 山区小流域发生的主要灾害
(1)山洪灾害。是指丘陵山区小流域由降雨引起的突发性、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导致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产生活设施的破坏。
(2)地质灾害。一般主要指滑坡、泥石流灾害。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和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3)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4)崩岗。是指山坡土体或岩石体风化壳在重力与水力作用下分解、崩塌和堆积的侵蚀现象。
2.2山区小流域治理的指导思想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根据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通过防治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建设,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3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
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由综合分析、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综合效益五个部分组成。
3.1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是指对治理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要素做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要着重分析生态系统中水、土、气、生(动植物区系)等要素的现状以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时空分布。社会经济系统要着重调查分析人口(数量、质量)、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金、科技水平等。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人口承载力。
3.2 综合规划
综合规划是指以小流域土地资源为重点的再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规划是小流域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上,它使农、林、牧各业生产用地比例和产业结构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优化方案,使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微观上。具体安排各种治理措施于适宜的地方,制定详细的治理实施计划,指导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缺少准确的、落实到地块的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就不可能编制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也不可能对生态经济系统实现可持续经营。
3.3 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在各个地块上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并通过防洪工程措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I)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使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在小流域中,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实现流域可持续治理与开发的根本措施。在小流域中建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一方面可以发挥林木特有的生态屏障功能,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治与开发的基础,能为林草措施及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是防止水上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经济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治理措施。
(3)防洪工程措施。山区小流域坡陡流急,一旦发生强降雨,极容易暴发洪涝灾害。所以应根据小流域河道的防洪标准确定洪水水面线,划定防洪保护范围。以影响小流域居民生命财产、农田、基础设施安全等的范围为防洪安全防护范围。通过河道整治、堤防建设、山塘水库建设和病险水库加固,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防洪安全,提高河道排泄洪水能力。
3.4 综合开发利用
综合开发利用是指在全面分析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及市场经济特点,确定增加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的产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速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3.5 综合效益
凡采用了以上所述综合措施,治理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的小流域,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
4 佛河洞小流域工程综合治理实例分析
4.1 流域经济概况
高村镇是粤西典型山区镇, 位于云安县西北部,高村镇下辖1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350多条自然村,总人口32844人,全镇总面积188.8km2,山地面积21万亩;水田面积1.2万亩;旱地0.8万亩。据统计,2011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9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39亿元,农业总产值1.54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6286元;
4.2 流域近年来受灾情况
佛洞河小流域内主要自然灾害为洪涝灾害和小范围的地质灾害。例如2008年6月26日,受热带风暴“风神”的影响, 高村镇遭受强降雨过程,造成特大洪水,损失严重。据初步统计,全镇受灾人口 8200多人,全镇共有20户民房全倒塌,大量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遭受毁灭性破坏,通黄沙村约15公里的水泥路段上发生路基多处崩塌掏空,损毁十分严重,桥梁被冲毁6座,手机通讯被中断近70小时,全镇损失约6515万元。
4.3 治理措施
佛洞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主要项目有:防洪工程建设(包含堤防工程及穿堤建筑物工程)、水库山塘加固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组成。
(1)防洪工程建设。佛洞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堤防工程位于高村镇佛洞村委所在河段,干流起止断从佛洞电站引水陂起至下游覃村止,治理河段全长2.9km,其中左岸右岸部分采用埋石砼挡土墙,其余采用均为均质土堤。黄沙支流治理河段长0.5km,谭翁支流治理河段长0.5km。穿堤建筑物工程包括3座排水涵洞。
(2)水库山塘加固工程。包含一个小(二)型水库狗仔坑水库、五个山塘分别是大围坑山塘、民爱坑山塘、六北山塘、坑山塘、下东冲山塘。
(3)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植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1.86平方公里,封育林22平方公里,工程措施包括格栅坝10座,拦砂坝8座,M7.5浆砌石排水沟5.56公里,环山生态土渠6.8公里,修建石谷坊85座。
4.4 工程效益
工程建成后,直接效益主要是保持水土防止流失、绿化环境、灌溉农田、预防预警各类山泥倾泻地质灾害等综合经济效益。将主要保护佛洞村委等头、岗头、岗顶、大屋、茶凹、红洞、营下、官桥、覃村等自然村,保护人口2962人,保护耕地2000亩,保护工农业总产值3500多万元。河道两岸的耕地和村镇将得以保护,土地生产率提高,村民安居乐业。
5 结语
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综合分析、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综合效益的治理模式,实现土地利用与资源开发相结合,达到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防洪安全,防治地质灾害,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目的,对于我国小流域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滑坡工程;地质勘探;防治措施
前言
滑坡勘察和一般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不同,在进行地质勘查的时候,需要对地质环境条件加以调视,并且找出滑坡的形成过程和主要作用因素。充分认识滑坡的地质结构,研究其结构稳定性,重视分析变形原因,联系外界引发因素的作用特点和灵敏度。之所以,在进行地质勘查的时候,注意选择最恰当的勘察方法,以最少的工作量和最低的投资获取最佳的勘察效果。
1 滑坡地质勘察
1.1 滑坡勘察的特点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当前,还没有探索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稳定性计算方法,而现存的方法有着很多的假定条件。勘察阶段的结束并不代表勘察工作的完结,其后的检测或者施工开挖通常可以补充修改勘察阶段的认识,甚至可以完全改变之前的结论。对于勘察方法的选择,要注意突出应用经验和技巧,寻求最高经济效益。勘察工作量确定的原则是可以查找出滑坡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变形破坏的作用因子,从而满足稳定性评价对于相关参数的需求,而并不是拘泥于普通的勘察规程。
1.2 勘察方法选择原则
以较低的工作投入获得较多的资料是勘察方法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注意针对性。根据现场踏勘和前人资料对其性质作出初步的确定,然后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再者,以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为复杂的问题,对于新奇的技术,避免可以追求;而尽可能使用操作简单、易搬迁和具备较强环境适应性的设备;最后,在满足勘察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勘探工作量。结合对滑坡调查的基础和宏观变形迹象,针对性地布置勘探剖面,保持纵剖面和滑坡主滑方向的一致性。在准备布置工程措施的部位,尽最大可能布置好勘探工作。与此同时,钻探工作应当依照相关的规范,保证钻孔深度适中,针对各异的勘探目标,选取恰当的勘探手段。
1.3 勘察网点的布置
勘察方法选择配置的基本原则应当考虑崩塌滑坡的稳定性,选择具备较小扰动量的勘察方法,尽最大可能减少爆破施工。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勘察工作的阶段性和方法的实用性,寻找方法间的互补,对技术和经费的可行性进行选择配置。优先使用简单易行、覆盖面大和具有较大经济性的勘察方法,例如地面测绘和物探法。展开由点到面的工作,以逐步认识勘察对象,推测地下情况和山体内部的情况,以对钻探和山地工程进行指导。可以应用在地质灾害勘察的物探方法有很多种,可以使用不同的物探法来探测地质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进行选择。
2 斜坡灾害防治
2.1 防治目标目的
滑坡预防是指滑坡灾害产生之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其存在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与此同时,采用一定的措施对其加以预防,使得滑坡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滑坡预防是把勘察分析、预测预报和动态监测作为基础,并且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和设计施工工作。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危害和损伤,有的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损伤。对于乡村区域,滑坡可以毁灭农田和屋舍或者伤害到人畜,有时会给乡村带来很大的损失。而位于城镇的滑坡灾害往往会砸埋房屋,伤害到人畜,或者毁坏到田地额完整,摧毁工厂和学校等场地。各种设施的破坏会导致停电、停水和停工等,危害性巨大。滑坡如果发生在工矿区,可以摧毁矿山设施或者伤亡到职工的生命安危。毁坏厂房是常见的现象,使矿山停工停产等通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鉴于滑坡灾害的巨大危害性,治理滑坡势在必行。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有效防止再次产生,通常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避免灾害跟人们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2.2 滑坡应对措施
对于滑坡的防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是简短有力的说明。出清楚具体情况,对滑坡区域做综合治理。“力求做到根治,不留下滑坡后患”的原则是滑坡治理的有效原则,还可以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倒装句滑坡形成的内外部因素着手。总之,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方面进行。
2.2.1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通常和水的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水的作用往往会引起滑坡的发生。之所以,想办法消减对边坡的危害特别重要。消减对边坡危害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从而预防岩土体的软化和溶蚀分解,消减水的冲刷力作用。达到这一目的的具体做法有下述几个方面:预防地表水进入到滑坡区内,可以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而在滑坡区域之内,可以选择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可以使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在覆盖层上,以避免地表水下渗的发生。而针对岩质边坡,还可以使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有很多方法可以排除地下水,应当分析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以及水文地质条件之后,然后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的方法有:水平钻孔疏干、垂直孔排水、竖井抽水、隧洞疏干和支撑盲沟。
2.2.2 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
(1)边坡人工加固是通常会使用的方法,可采取的措施有:修筑挡土墙和护墙等支挡不稳定的岩体结构、或者是以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者钢筋桩为阻滑支撑工程;
(2)还可以使用固结灌浆或者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强度和土体的强度;
(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方法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者具备软弱结构面特征的岩质边坡;
(4)采用削坡减载的方法也可以达到这一效果。把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作为改善边坡的稳定性的有效途径。而削坡设计时,应当最大程度上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不应当削减阻滑部分岩土体。这一方法并非为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需要在施工之前作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比较。
3 结束语
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渐延伸至山区。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和改造自然形态的过程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滑坡问题。滑坡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也在逐渐扩大,滑坡灾害和灾害防治工程的分析研究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了解工程地质勘查的特点和技术水平,研究出更多科学的滑坡应对措施,不仅关注于滑坡后的紧急处理,同时关注滑坡发生前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颖.辽宁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实践[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
[2]吕录仕,鲍桂宝,牛宝茹.川藏公路海子山-竹巴笼段地质灾害分布规律遥感分析[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
[3]高维英,李明,杜继稳.陕西黄土高原诱发地质灾害降雨临界值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括。
包括姓名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二、项目概括。
包括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二、产业政策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三、行业准入分析。
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二、资源利用方案。
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圹、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对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三、资源节约措施。
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
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阐述拟建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源准入标准的要求。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阐述拟建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包括项目建设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防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三、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对拟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一、环境和生态现状。
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四、地址灾害影响分析。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五、特殊环境影响。
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经济影响分析
一、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二、行业影响分析。
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三、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入、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四、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社会影响分析
一、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阐述拟建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二、社会适应性分析。
分析拟建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评价该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新乡市;地质环境
一、新乡市地质环境概况
新乡市属于华北板块,横跨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第二沉降带中段的华北坳陷与第三隆起中段的太行隆起两个一级构造体系单元,除北部太行山地及山麓一带地势自晋豫边界向东南呈台阶式下降外,南部广大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总体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区内分布有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分布。其中受新华夏系太行山前深大活动断裂带控制,北部京广铁路以西为新生代以来隆起的太行山区,地形复杂,最高点十字岭海拔1732m,为基岩出露区,占全市面积的23%;岩石类型主要为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石英砂岩和古生界的海相碳酸盐岩,对应工程地质岩组为片麻状稀裂坚硬、半坚硬片麻岩组、厚层状稀裂坚硬石英砂岩岩组、层状稀裂岩溶化坚硬碳酸岩岩组,岩组软硬变化较大,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受地形地貌和岩组的影响,在岩溶裂隙发育良好的适宜部位含有丰富的岩溶裂隙水,其它或因缺少含水层或因地下水迳流漏失,富水性一般较差。南部为新生代以来坳陷下沉的冲洪积平原区,地形平坦,约占全市面积的77%,主要为洪冲积松散堆积物覆盖,多为砾石混合成层或砂质土、粘性土互层,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因有较好的含水层,赋存有较丰富的地下水,但由于近20年来的大量开采已引起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局部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域构造活动强烈,以北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境的东部和西部,既是断裂带,又是地震带。东部的聊城―兰考断裂带内有东濮坳陷,西部的太行山前断裂内有汤阴地堑,二者之间为华北坳陷沉降区内地震活动微弱的内黄隆起;北西向断裂次之,主要有新乡―商丘断裂和峪河―新乡断裂;此外还有东西向的寺―新乡断裂。受构造活动的影响,京广铁路以西及北部山区处于地震活动较微弱的地带;山前广大平原区属于华北坳陷,处于华北地震区河北平原地震带的南端,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和强烈。
二、新乡市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
新乡市北部的山区、丘陵区地质环境复杂,存在一些发生地质灾害的高危因子,如高陡边坡和陡崖地貌,强烈的风化侵蚀和剥蚀作用,且在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使本区地质灾害具有多发和易发的特点。
(一)崩塌地质灾害现象
主要指在重力和其他诱发因素作用下而发生的以岩体为主的崩塌,主要分布在山区。在山区,地形陡峭,并分布有由于构造活动和风化形成的陡崖地貌,以及由于人类工程活动而形成的不稳定斜坡和陡崖等,在地震活动、人类工程开挖及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下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从解放初至2004年本区曾发生崩塌43起,约占灾害总数的40%,其中规模较大的如辉县市宝泉水库左岸崩塌群是云梦山组厚层石英岩状砂岩陡壁因风化裂隙的剥离而形成的,且正发展扩大中在卫辉市沧河谷地狮豹头水库一带也是在云梦山组石英岩状砂岩中,因人类工程活动形成高约30m的陡崖,风化剥蚀裂隙发育使岩石与母体分离而形成崩塌地质灾害,破坏公路交通在丘陵区也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多形成陡崖、孤峰,存在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
(二)滑坡地质灾害现象
主要分布在山区沟谷的边坡上,包括岩体滑坡和土体滑坡。岩体滑坡常发生在坡度约15―35°的边坡上,由于岩层产状平缓,单纯顺层面滑动的滑坡较少见,多是断裂构造裂隙与层间软弱岩层相结合组成滑动面。辉县市宝泉水库左岸龟山滑坡,是以下、中寒武统灰岩、白云岩为滑坡体,以其底部较软弱的馒头组泥岩、泥灰岩为滑动面,以其下伏的云梦山组厚层石英岩状砂岩为滑床的大型古滑坡,其边界面为扭曲带和断层,临空面为面向水库的直壁陡崖,总体积2100×104m3,为巨型滑坡,该滑坡目前已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此外还存在不少潜在滑坡体,如拍石头水库左坝肩滑坡,高20m左右,长约60m。上部寒武系白云质灰岩、泥灰岩为滑体,裂隙发育,寒武系易风化破碎的泥灰岩为软弱层,滑动面倾角小于15°,下部寒武系灰岩为滑床,岩溶发育。整个滑坡体被两个大裂隙自上到下整体切割,由于修建水库溢洪道,斜坡前缘形成陡崖,随着裂隙的继续张裂,在暴雨及强烈地震活动的影响下易于诱发滑坡地质灾害,甚至影响大坝的使用。土体滑坡多发生在山体缓坡处及沟谷缓坡地带,滑坡体多为坡洪积松散堆积物,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开挖坡脚破坏其稳定状态,在暴雨诱发作用下形成。部分地段由于道路工程采挖坡脚,破坏边坡的自然状态和相对稳定性,成为发生土体滑坡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地带。卫辉市沧河谷地狮豹头北庄一带即是由于工程活动影响边坡稳定性形成潜在滑坡体滑坡地质灾害多由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在大雨特别是暴雨等因素作用下易形成,危险较大。
(三)泥石流地质灾害现象
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区亦可能发生,区内共发现13条泥石流沟。流经山区的较大河流,如峪河、沧河等原都曾发生过泥石流,现多已筑库、坝等工程拦阻,较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已不再发生,但其上游沟谷有一定的集水面积和较大的水力比降,并有坡洪积残坡积松散土层和碎石层等物源条件,具有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现代人类工程活动改变地貌形态,破坏植被,并产生大量的弃石弃渣等,在暴雨的诱发下加剧了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在碳酸盐岩分布的低山区也存在发生较小规模泥石流的条件。在丘陵区,发育有较小的沟谷及一些深切的黄土冲沟,广泛分布松散土层,曾发生过泥石流,现虽有简易拦阻工程,但仍存在发生较小规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区也有遭受较小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四)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现象
地面塌陷主要是由于采矿和其它地下工程活动所引起,其中地下采煤活动引起的地面塌陷规模最大,损失也最大。正在开采的辉县市吴村煤矿、张村煤矿和卫辉市的东陈召煤矿,共造成地面塌陷4处,并伴生地裂缝7条,损坏农田、房舍道路和其它设施,分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9.5万、273万、100.75万,共计432.25万元。地面塌陷的范围将随采煤活动的进展渐趋扩大。将投入开发的新规划的煤炭开采区也将会因煤层采空而引起地面塌陷。
(五)地裂缝地质灾害现象
地裂缝是伴随地面塌陷而发生的,共发现有7条伴生地裂缝,一般为张性裂缝。地裂缝宽度自1厘米到5厘米不等,长数米至几十米,直接破坏道路、房舍、田地,在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加重了对各种地面和地下设施的破坏。本市尚未见有区域性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的易发区
新乡市地貌类型多变,其北部山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风化剥蚀和侵蚀作用明显,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且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偶有发生,使得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为此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1)太行中山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分布在西北部辉县市境的三郊口、沙窑至宝泉水库一带。为构造剥蚀中山地貌,海拔1000―1500m,主要分布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石英砂岩和古生界碳酸盐岩,断裂活动强烈。地形陡峭,植被较发育,地面坡度一般25―45°。地层产状平缓,环山分布陡崖地貌,部分成为悬崖峭壁,易于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次,由于沟谷及其边坡坡度大,谷中和边坡有松散的坡积物堆积,泥石流地质灾害也较发育。
(2)北部低山区拴马―塔岗―带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高易发区位于卫辉市北部拴马―塔岗及辉县市拍石头乡一带,为低山区,海拔500-800m。岩石,植被发育较差,地面坡度15°―35°。断裂构造活动较强烈,岩层裂隙发育。因风化剥蚀尤其是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高陡边坡的峡谷地貌,且因观光景区开发和沿沧河河谷挖方筑路等人类工程活动形成诸多断续的人工强化的陡崖地貌。风化剥蚀作用使部分地段已成危岩并形成崩塌地质灾害,如狮豹头水库坝下右岸就曾因崩塌损毁路面并造成交通中断,同时,由于筑路等人类工程活动开挖坡脚,使一些边坡的稳定性达到临界状态,易于因多雨、暴雨和地震诱发滑坡地质灾害。如狮豹头北庄村因筑路挖方切坡形成了不稳定斜坡使之成为潜在发生松散残坡积物滑坡的危险地段。在边坡较陡和断裂构造带通过处,也有形成各种规模的山(岩)体滑坡的可能。
(3)凤凰山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分布在凤泉区北部一带,属剥蚀溶蚀低缓丘陵区地貌,地面标高80―300m。主要分布奥陶系灰岩,局部有新近系泥岩,灰白色泥灰岩等。除岗丘外,地面多被第四系坡洪积次生黄土等松散层覆盖,地面坡度一般小于5°,岗丘部位可达15―30°。活动断裂青羊口断裂自本区东侧通过。基岩岩溶裂隙较发育,构造活动和风化剥蚀作用较强。本区泥石流沟发育,以泥流为主,虽已修建不规范的拦阻工程,但治理不彻底,仍有发生小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
(4)大山前―东陈召地面塌陷、地裂缝高易发区位于辉县市和卫辉市交界处,分属辉县市的张村乡、常村乡和卫辉市的太公泉乡,在大山前村―东陈召村一带分布。本区属剥蚀丘陵地貌区的平缓地带,地面平坦起伏小,有小冲沟发育,局部有残丘。地层以隐伏的二叠系含煤砂页岩层为主,上覆第四系坡洪积次生黄土。大山前―东陈召煤矿开采深度270m左右,采空区面积比较大,且正在开采之中,采空区将逐年扩大。现已造成地面塌陷,并伴生地裂缝地质灾害。沉陷量达0.5m,损毁大量农田、房舍道路及其它地面地下设施,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1)南寨―鸡冠山低山崩塌、滑坡、泥石流中易发区位于辉县市北部南寨―鸡冠山一带。主要岩层为寒武系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次为奥陶系灰岩。岩层产状平缓,倾角在10°以内。海拔300―900m,相对高度300―500m,地面坡度一般15―30°,存在由厚层灰岩构成的陡崖地貌。断裂构造发育,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北西西向断裂次之。岩溶裂隙较发育,风化剥蚀作用较强烈,人类工程活动一般,植被相对较稀疏。一般易于发生小型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在沟谷两侧和山体较缓的边坡地带有较薄的残坡积松散土石混合物堆积,有可能形成较小的泥石流地质灾害。
(2)西连岩―田窑丘陵区崩塌、泥石流中易发区位于辉县市与卫辉市交界处,包括辉县市常村镇东部、卫辉市唐庄乡西北部和太公泉乡西南部。处于丘陵地带,海拔150―300m,最高363.2m。地面较平缓,山体边坡5―30°,岩石,局部形成陡崖地貌。主要出露奥陶系灰岩,岩层产状平缓,岩溶裂隙发育。山丘间分布次生黄土,地面坡度1―5°,黄土冲沟发育,切割深度8―15m,沟壁直立,宽10―50m不等,沟底为松散堆积物,比降一般小于2%。本区域东临青羊口断裂,为强地震区,且采矿活动强烈,易于形成崩塌地质灾害;在暴雨条件下可能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
(3)黄水河山前洪积倾斜平原泥石流中易发育区位于辉县市黄水乡一带,为漂石―卵石层构成的洪积扇顶部。其上游黄水河流域面积约200km2,存在发育泥石流的地貌和松散物源条件,且未能像其它山区河流一样得到有效治理,还存在发生较大泥石流的可能。主要受害部位是黄水河谷和洪积扇中上部的泥石流通过区和停滞区的农田、道路、村庄和其它设施。
(4)固村地面塌陷、地裂缝中易发区位于辉县市东部固村地带,属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区,地面平坦起伏小。地层以隐伏的二叠系含煤砂页岩层为主,上覆第四系坡洪积次生黄土。为规划煤炭开发区,投产后势必会引起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危及民居、道路及其它设施。
(三)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1)太行山前洪积平原泥石流低易发区包括辉县市峪河、黄水河以及卫辉市西部的沧河、香泉河等河流形成的洪积扇及凤泉区等地的洪积扇分布区。该区地面微倾,坡度一般在2―5‰左右,多由洪积的卵砾石、漂石及次生黄土混合成层,小型冲沟发育。河流上游多已有水库工程有效拦阻,大的泥石流灾害基本得到控制,但支流沟谷还存在发生小型泥石流的可能。
(2)新乡市区地面沉降低易发区位于新乡市区一带,主要指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和新乡市城市建筑区。属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下水开采强度较大,存在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和较大面积高层建筑物地面负载,有可能发生地面沉降。新乡市地下水下降漏斗形成已有40多年,由于没有进行地面变形监测,也没有明显感知,尚不知其地面是否沉降及沉降量,但发生缓变的地面沉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应引起注意。
(3)黄河漫滩岸边坍塌低易发区指沿黄漫滩区,包括原阳县南部、封丘县南部和长垣县东部,地势平坦,由冲积粉土、粉土质砂等松散多层土体构成。其中新漫滩区深度5―10m以内的土层为黄河近150年的冲积物,质地松散、强度较低。本区临黄岸边易于遭受黄河水流侧蚀而发生岸边坍塌,毁坏田地及设施。但经多年精心治理,其发生坍塌的可能性渐小。其次,本区地下水埋藏深度在5m左右,深20m以内的土层中有松散的粉土、粉土质砂和粉细砂层存在,地下水位较浅的部位可能发生饱和砂土震动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