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知识管理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内容摘要:知识管理战略有利于企业有效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和创新知识,但在实践层面缺乏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本文在明确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技术预见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与优势,构建了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框架,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技术预见 企业 知识管理战略 战略制定
引言
“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t,简称TF)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化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或)社会效益的通用技术(陈劲,2008)。它被实践证明是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宏观管理工具,是合理规避技术发展风险、科学防范技术决策失误的有效措施(王新新,2012)。因此,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能够科学预测并系统化选择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全面塑造并整体化提升企业战略实施软环境,为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我们正朝着一个以知识为基本经济资源的社会迈进,这种知识资源会替代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Drucker,1993)。 进入21世纪,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科技和产业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新形式,某些领域重大技术的突破,将有可能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并带动产业发生重大变革,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Internet的兴起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知识的海量性与无序性,为了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利用并进行创新,知识管理战略随之产生,并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一)知识管理战略内涵
知识管理,就是将企业的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或资本进行系统的优化管理,以推动知识的共享和组织学习的实现,从而达到提升组织价值、增加组织绩效的目的,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市场绩效提供基础平台。而知识管理战略则是对企业所需要开发、应用的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概念化的视景,并转换为可执行的管理系统模型,其目标是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价值。
(二)知识管理战略现状
基于知识管理与战略管理结合的不同点,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六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无形资产管理战略;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战略等。在知识创新角度研究方面,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塑造了知识转换的螺旋型模型:SECI模型,用来描述企业内部知识的产生、传递的互动过程,并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移进行了成功的解释。从知识共享的角度,汉森提出了两种知识管理战略:编码化战略——将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剥离,而后对知识进行仔细提取,以编码的方式将其存储于数据库中,供人们反复调用;个人化战略——将没有掌握某一知识的人和掌握该知识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实现共享。从知识转移角度研究方面,石芝玲、和金生提出了知识转移发酵模型,认为组织内部或者外部获取的知识转移菌种在知识酶的催化作用下,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知识转移母体融合组织内外各种知识进行发酵,产生新的知识。
从上述知识管理战略研究现状可见:第一,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宏观导向性。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侧重于对企业现有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和创新,未给出具体的方法和途径确定知识管理战略中关键性研究领域和其研究领域发展的优先顺序。第二,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前瞻性。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缺乏对未来科技趋势的预测分析,导致企业战略性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不能与未来科技发展有效衔接。第三,知识管理战略没有结合市场需求。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会结合企业内外部情况,但很少有将市场需求整合在知识管理战略模型中,脱离市场需求的知识管理战略必然不能正确指导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第四,知识管理战略不能对社会产生价值外溢。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影响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公众对企业知识创新、技术发展缺乏认识。这不利于企业培育公众对新技术的需求,会使企业丧失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主动权。
技术预见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今天,知识无疑成为了企业能够获得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受资源限制,企业迫切需要把握住时代的发展趋势,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符合当前事物发展规律的关键性领域知识管理活动,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此,本文引入技术预见的方法,利用其制定一套具有长期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来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规范运行与长远发展。
(一)技术预见的内涵释义
技术预见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整体化预测”基础上,“系统化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利用市场的“最优化配置”手段,最终实现其经济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二)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与优势
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而“技术预见”这一前瞻性宏观管理工具能够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
1.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第一,知识管理战略急需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贸易的一体化和全球化,企业对资源的掠夺日益激烈,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已成为当代每个企业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于企业精细化配置资源的要求,企业急需引进技术预见,确定知识管理战略的战略性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实现资源的精细化配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战略的长远发展积聚能量。
第二,知识管理战略要更具战略眼光。进入知识经济,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将市场与知识创新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以谋取竞争优势,获得经济效益才算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对未来市场的预测与规划,企业需要从技术预见角度,对未来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在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知识管理战略,从而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三,知识管理战略需与社会衔接。面对科学的快速进步,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竞争中生存,必须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占有主导权。这就要求企业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时引进技术预见,让社会公众参与到企业知识的创新,通过民主、科学的决策来塑造乃至创造未来,从而完成从“适应未来”到“塑造未来”的知识管理战略态度的转变,并且提供公众了解技术发展的平台,从而为企业战略的实施奠定群众基础。
2.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优势。
第一,科学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目标,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技术预见作为一种前瞻性管理工具,能够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系统化选择知识管理的战略性研究领域,选定技术发展路线,确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同时,技术预见对未来科学系统的分析能够为企业战略的长远规划提供基础信息,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第二,提高知识管理战略体系效率,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营造良好氛围。技术预见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基于共同的目标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效集成并整合了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知识和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了各创新主体的优势(田红娜等,2012),实现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知识管理体系效率。同时,技术预见促进了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企业战略制定的积极性,为制定市场导向的企业战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促进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人文化,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技术预见是信息占有者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技术前瞻性活动,其方法适应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市场主体人的需求把握,通过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解、认识科学、技术、知识发展的平台,民主、科学地塑造未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技术创新向人文化方向转变。同时,由于技术预见是从社会各主体的意愿出发,将人的选择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能够使员工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认同感,从而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
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与可行性分析
利用技术预见这一前瞻性工具能够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有效衔接并整合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对未来企业的社会发展产生一定预警作用,通过高效沟通与技术教育制定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战略。
(一)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
从战略制定流程的角度,本文将技术预见的方法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1.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企业利用技术预见进行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时,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现在所处行业当前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当前行业技术研况、技术研发费效比及其他企业研发水平等信息。同时,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未来技术的需求,明晰新技术对企业业绩增长、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以及企业战略所带来的影响。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利用文献计量法对企业所处行业涉及的技术领域进行统计分析,迅速了解各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变动情况;利用趋势外推法对行业未来知识、技术需求进行时间分析和领域相关性分析,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利用专利分析法了解各个国家这些领域的专利技术信息,避免企业将要进行的技术研究落入跨国公司的专利陷阱;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综合客观的SWOT分析,明晰企业知识、技术创新的优势和劣势。
2.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制定。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完成之后,企业进入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制定阶段。通过借助技术预见所搜集、整理的信息,企业能够及时理清其现存的技术差距,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对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等,科学决策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性研究领域,形成相应的备选知识管理技术清单,合理制定不同情境下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也为未来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信息。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确定关键因素,把握整体情况。通过专家组法,明确未来对科技研发的供给与需求,确定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和难点;第二,构建多种情景,制定战略措施。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多种状态及导致该状态出现的情景做出准确分析和描述,并对分析得出的所有排列组合进行分类汇总,最终归纳为几种主要的情景。通过科学计算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筛选出几种主要的情景;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仿真模型。企业还必须借助各种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为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借助仿真系统分析竞争者与企业的竞争关系,形成模拟竞争环境,以提升竞争情报的有效性;第四,根据不同的情形,选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性研究领域,形成相应的技术备选清单,并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康存辉,2011)。
3.知识管理方案选择。在知识管理战略方案选择阶段,融入技术预见思想,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内部员工参与知识管理方案选择环节,以充分集成与整合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知识和信息资源,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优势,同时将人文因素融入知识管理战略中去,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也为以后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根据企业筛选出的战略性研究领域组建专家网络,人员涵盖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内部员工;第二,利用关键技术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战略方案关键性评价指标;二是各个专家可靠性评价指标。按照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其赋予一定的权重;第三,针对战略方案关键性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第四利用德尔菲法将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及调查问卷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征询调查;第五,以评价体系为标准,通过对最终专家意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排序,遴选出最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田红娜等,2012)。
4.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修改与完善。技术预见在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修改与完善阶段能够发挥其沟通与协商功能。企业通过鼓励内部员工参与知识管理战略方案的修改与完善,培养员工对战略方案的认同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确保方案的公正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民主、科学地决策了企业的未来。运用技术路线图法对企业知识管理方案的修改与完善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步骤:第一,将筛选出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一段时间的公示,搜集整理企业员工的相关意见;第二,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绘制技术路线图;第三,举办专家论证会,结合员工的反馈意见,对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不合适企业自身状况的地方予以说明,最后形成相关报告;第四,根据技术路线图、专家可行性分析报告,对知识管理战略的预期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进行微调整,修改并完善知识管理战略。
(二)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技术预见的目的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目的相一致。技术预见是对未来系统的探索,其目的是系统化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而知识管理战略是对企业知识发展的远景规划,其核心内容是创造企业独有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两者具有共同的目标,且技术预见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其本身就能够直接应用于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
第二,技术预见的预见范围符合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要求。技术预见着眼于远期未来,时间范围一般为5-30年,而知识管理战略旨在做出有关企业知识发展的远景规划,是以谋求企业中长期发展为目标的,时间范围一般也为5-30年,技术预见的时间范围符合企业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的要求。
第三,一些技术预见方法在企业中的成功运用为技术预见的引入奠定了基础。技术预见的方法包括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关键技术选择、专家组讨论、文献计量、技术路线图开发、SWOT分析、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等,很多方法早已被企业引入并熟练运用。例如,“SWOT分析法”早已被企业引入分析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从而明确企业存在的知识差距。
第四,政府为企业技术预见的实施提供了条件。由于技术预见提供了一种应对未来挑战的全新认识方法,提供了一种强化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政府也开始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如建立创新产业园区,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为企业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提供相关平台,引导企业技术预见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五,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为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提供了基础。知识经济的到来促使企业逐步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内部建立起知识管理系统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平台。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推进技术预见的实施,控制技术预见的进度,回收技术预见的反馈信息,使技术预见能够更好的渗入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每个环节。
结论
将“技术预见”决策模式运用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去,能够让企业对科技研发的供给与需求有深入了解,更有效的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本文阐释了将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中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的四个阶段,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目前,技术预见在世界各国的应用十分广泛,并获得了认可和重视,在此趋势下,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有些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不可全部获得;同时,由于技术预见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适用于企业的技术预见方法还没有成熟,没有企业尝试将技术预见运用于知识管理战略制定中,故没有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使我们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为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完善知识管理制定提供可循路径和理论指导,为进一步完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劲.技术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新新.重视技术预见和基础研究[N].经济日报,2012-2-27
3.Druker,P. F.The Post Capitalist Society[M].Oxford:Butter worth- Hei nemann,1993
4.石芝玲,和金生.知识转移发酵的实证研究-以“华为”为例[J].软科学,2010.24
5.田红娜等.基于技术预见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战略制定研究[J].软科学,2012.5
6.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中国技术预见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康存辉.情景分析法在地方高校发展战略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
作者简介
1借助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当今经济局势下,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背景,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跨行业经营更是对独立经营个体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鉴于企业经营面临的新困境,为了保障企业经营的根本利益,必须要着重培养经济组织在市场中的应变力和创新力,以推动现行管理模式的改革进程。所谓应变力和创造力,是用于衡量企业经营实力的“硬指标”,也是未来知识管理工作着重培养的内容。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的标准,借助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需坚持“理论认知、方案规划、投入实践、全面推广”等主要环节。1理论认知认知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统一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梳理知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评估企业知识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认识知识管理理论是经营改革的首要条件,能帮助企业认识是否需要知识管理,并确定知识管理实施的正确方向。例如,全面完整的认识知识管理,对企业中高层进行知识管理认知培训,特别是让企业高层认识知识管理;利用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等评价工具多方位评估企业知识管理现状及通过调研分析企业管理的主要问题。2方案规划知识管理的推进是一套系统工程,在充分认知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也是确保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管理现状、知识类型的详细分析,并结合业务流程等多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规划。主要工作包括:从战略、业务流程及岗位来进行知识管理规划;企业管理现状与知识管理发展的真实性分析;制订知识管理相关战略目标和实施策略,并对流程进行合理化改造;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可行性评估。3投入实践当知识管理方案规划结束后,应考虑知识管理投入到实际应用中,这样才能发挥出其在企业应变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按照规划选取适当的部门和流程依照规划基础进行知识管理实践。并从短期效果来评估知识管理规划,同时结合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例如,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业务体系,包括: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不同业务体系的任务特性均不相同,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亦有不同,这就要求选择最优知识管理方案参与实践。4全面推广在试点阶段不断修正知识管理规划的基础上,知识管理将大规模在企业推广,以全面实现其价值。例如,知识管理试点部门的实践,在企业中其他部门的复制;知识管理全面地融入企业业务流程和价值链;知识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全面运用;实现社区,学习型组织、头脑风暴等知识管理提升计划的全面运行,并将其制度化。顾及应变力和创新力体现出来了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企业要全面推广知识管理决策,指导经营者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经营存在的问题。
2走职业化道路,提升企业综合能力
知识管理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笔者认为,知识与教育之间的关联密切,企业提升知识管理水平必须要走“职业化”改革道路,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提高本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水平。1力争创新经营创新是时展的主流趋势,任何一项事业都必须在创新改革中取得进步,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最优化。对于知识管理而言,创新教育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发达国家显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德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相关机构实施企业教育计划,最早从汉斯塞德尔基金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设立“试点”,正式对知识管理模式展开探究。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企业职业化教育课程建立了“二合一”模式,学校、企业均是职业教育的课堂,内部员工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习,也有少数时间在室内课堂上,通过企业与学校等双重课堂的综合教学,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2适应时代需求“与时俱进”是紧随时代步伐的,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等事业都需要与时俱进,这是“不落后”发展思想的基本要求。当今经济竞争局势愈演愈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多“,人才战略机制”是适应时代变革的重要内容。美国在调整职业教育模式历程中,时刻关注国家对于企业知识人才的应用需求,不断地调整原有职业教育模式。从最早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到企业参与培训制度,再到国家化的合作办学体制,都说明了发达国家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视,也间接地改善了大中小型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3注重知识应用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为例“,终生教育理论”彻底改变了传统知识管理思想,过去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仅在需要改革时才进行知识管理,当某个业务项目结束之后,知识管理教育也就结束了。事实证明“,终生教育理论”在长期知识教育里获得了成功,倡导了“教育与经营同步”的持久思想。比如,澳大利亚鼓励企业现有员工再次入学,学习更多与在岗职业相关的知识“,学习—工作—二次学习—二次工作”,这种循环式的职业教育模式相当受用,能够让人们在不同阶段重新选择职业技能学习,并且走向新的就业岗位。
3结语
应变力和创新力是企业经营期间着重培养的能力,这不仅符合我国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经济全球化改进的必然趋势。针对传统企业经营模式存在的缺陷,企业必须强调知识管理系统的现实意义,通过知识管理提升内部知识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客观地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从本次研究情况看,提高企业的应变力和创新力,既要借助知识管理工作的职能发挥,也要倡导企业走职业化改革道路,从双方面培养企业能力具有更大的效果。
作者:徐骁赵富强唐辉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论文摘要:阐述了知识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指出将知识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应用,有利于对企业的商业应用开辟新的途径。
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和维护高效循环的知识流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以迅速的、非线性的和不连续性变化为特征的新型电子商务环境对知识管理的实施构成了新的挑战,同时,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性和多向性等优势,也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泉。但是,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融入知识管理理念,不能有效地发现、组织和利用知识,将会导致很高的失败率。目前,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大体侧重以下两方面:相关概念及二者关系的研究;整合二者的策略和技术框架研究。其中,前者为后者的研究确定了基础,后者又对前者的理论和技术起支持作用。本文试着将知识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应用,希望能对企业的商业应用开辟新的路径。
1相关概念及二者关系
1.1相关概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简称KM)既是一项实践,又是一门学科,它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令人兴奋的是:在起步阶段预计会出现的错误都未发生,而所建立的实践与理论基础却愈发坚实、不断壮大。知识管理包括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该流程至少包括4种核心活动,即在组织的所有地区和级别产生知识、存储知识、传播知识及应用知识,以通过紧紧围绕增加价值的业务流程来提高组织绩效。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简称EC)是各种具有商业活动能力和需求的实体为了跨越时空限制,提高商务活动效率,而采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种数字化传播技术等电子方式实现商品交易和服务交易的一种贸易形式。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商务理论的人是其核心。
从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与知识管理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专家提出了一个面向知识管理的综合性的电子商务定义:电子商务就是人们将科技手段用于知识管理以便提高组织内外价值链活动的效益,辅助价值链活动相关决策的制定,从而达到商业目标的一种方法。电子交易、协同商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知识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2二者关系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彼此不同,却又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二者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组织在复杂的商务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商务模式的演化和发展趋势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传统的BPR和ERP企业面临着两大问题:a.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企业很多的商业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b.无形资产的重要性逐步高于有形资产。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与组织外部的密切联系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加强组织内部的信息和经验的协同及共享来解决。企业的商业模式必须通过变革,将知识管理整合到电子商务中,最终形成知识商务(K—Commerce),如图2所示。知识商务是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以网络为知识流通渠道的商务活动,是创造并转让知识的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
2策略研究与技术框架
2.1策略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知识管理策略就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知识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并对其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战略谋划、策略、战术和管理方法的集成。新时代的企业商务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未来行动方案的知识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为此,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相关策略进行了探讨。
2.1.1 KM核心问题是要同时关注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国内学者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信息技术和战略过程两方面。也有学者根据知识的存在形式不同和企业的需求不同,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编码化的和个人化的两种知识管理战略模式。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各种战略并不是不相容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分情况分阶段同时实施。
2.1.2 KM的具体实施途径。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增进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利用;加强企业知识网络建设;提高个人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等。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在具体分析商业环境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对策。
2.2技术框架技术框架的研究为电子商务中的知识管理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目前,主要的技术框架有以下几种:
2.2.1基于知识链的研究。构建这种技术框架的实质是一种基于知识链模型过程分析的方法。企业知识链的各个环节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类型的知识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可以沿着知识链,将不同的技术整合到各环节中,处理不同类型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转化和提升。
2.2.2基于智能的研究。构建这种技术框架主要考虑的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模式定义问题,成功解决该问题将有利于知识的重用和系统的弹性。目前,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工具,如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语义网络和智能等,在电子商务的知识管理实施中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智能。
2.2.3基于知识门户的研究。近几年知识管理技术中EIP取得了很大的进展,B2E的EIP迅速成为当今组织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但是,知识门户不同于企业传统的信息门户,它是一种合成了商务智能和知识管理的集中桌面环境,用户与商户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3 IBM全球化公司的知识管理
3.1引入知识管理“竞争力、利润率和睿智的领导”是解释IBM如何引入知识管理的几个关键词。它成功地将知识管理转化为LotusDomino应用软件——只用于支持交流和沟通。这个创意被称为“知本管理(intellectualcapitalmaI1一agement,ICM)”,“知本管理”已经制度化,知识管理也在IBM全球服务公司和IBM全球产业集团中更为正式化。IBM的知识管理并非单独割裂的解决方案,相反,它是为优化客户关系的CRM计划的一部分。知识部门与应用部门间的知识关系,如图3所示。
3.2基础设施和系统管理部门的知本管理
3.2.1共享网络。遍布世界各地的“共享网络会议”每半年在欧洲和北美举行一次。会议对IBM所有员工开放,参会者自付旅费和会议费,这样可自动过滤出那些感兴趣的参会者。会议日程主要是参会者对最新的项目经验、结果和方法进行演示和讨论交流。组织者还从外面邀请一些发言人、客户或者科学家,以获得一些外部启示来激发创新思考。但会议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会间休息,这是长时间间歇,参会者可自由交流经验、想法(都是隐性知识),激发创意和解决方案。
最近的一个做法是把共享网络会议与“实践共同体”结合起来,这样与会者就能“打破界限”,与来自不同但十分相似领域的成员分享和交流经验。
3.2.2支持知识交流的知本管理工具。知本管理工具能实现卓有成效的知识管理并能改善服务质量,这些工具能把某个网络成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传播给所有网络成员。知本管理工具是很好的例子,它说明了IBM如何通过实践经验认识知识管理的障碍及原因。
3.2.3知本搜索者。知本搜索者是自愿为知识管理项目服务的人,他们的工作是寻找知识来源并评估其潜能。目前IBM在全球有4O~50名负责系统管理服务的知本搜索者,他们扮演着IBM“知本管理大使”的角色,其成绩被纳入个人业绩评估中。知本搜索者还利用“共享网络”会议来寻找相关知识及相关人员。
3.2.4知识咖啡馆。“团队会议室”和“快速讨论室”都是Lotus的应用程序,能促进现实团队和虚拟团队之间的合作。在知本管理中,这些方法能促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3.2.5方法储藏室。“IBM全球服务方法”是最佳实践方法“储藏室”,这些方法是服务或IT解决方案的核心。它为专业人士定义共同语言、共同机制和流程。使他们能用一致、完整和最佳方式再利用并创造知识财富。为了优化利用“全球服务方法”,IBM采用了在线密码保护措施,要获得密码必须经过培训。
通过这样的方式后,如果共同体要为某种解决方案的某一阶段寻找标准方法,就可能产生新项目去开发“方法”。开发项目最好有客户参与,这样就能在真实环境中开发和测试新方法,然后再把它纳入IBM全球服务方法体系。
3.2.6沟通。IBM在知识管理的应用上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核心团队与其共同体之问的双向沟通。在其系统管理领域里使用了以下几种沟通方式:
a.采用企业网的一个网站最新的系统管理消息,以及一个专门的下载网站,用于下载重要报告和演示文件等。b.客户可进入专门寻找信息,还有一个下载专区为客户准备了演示文件。c.可从企业下载PDF格式的文件或直接在线浏览企业每季度发表的新闻期刊,可关注系统管理的知识领域和连接性知识等。d.定制电子邮件服务,提供系统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知本管理的最新消息和活动通知,可参考的客户信息等。e.使用LotusSametime电子会议系统举行网络会议,就系统管理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在线演示,听众可提问并得到解答。f.知本管理中专门的新闻组,接受提问并提供解答,从而弥补员工之间的信息差距。
IBM通过上述方式把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知本管理工具、共享网络会议、方法、沟通等都联系起来了。
3.3整合工作内容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IBM将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称为E—WORKPLACE(电子工作环境)。在“协作”环境里,即使是在不停移动中的IBM员工也可以连接到系统中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新进入IBM的员工们,时常不容易弄清楚有问题该找哪个部门,又该如何把信息、数据传递给合适的人,在具体应用程序中,员工可以进入系统,然后提交一个“需求”文档(如服务投诉等)。启动任务时,系统会自动按照需求分类触发解决这个需求的业务流程,然后信息自动顺着每个业务流程往下走,流程中所有对应的反馈或解答人员会在系统中得到“通知”,并会对初始的“需求”进行帮助和答复。内容和流程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实时反应能力,形成一种应用的环境。
4结束语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 类别 步骤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我国的企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境地。一个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投入生产经营的有形生产要素的多少,而更取决于进入与知识相关的市场的能力,以及将相应的知识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融入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中提供给用户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
1.企业知识管理案例分析
以某大型跨国公司为例,其公司总部和中国分部,虽然都做知识管理,但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其公司的知识管理,就是公司交易站,公司产品的资料和培训的资料,全都是公司培训交易站实现的。而这个交易站是由公司一个基层员工创立出来的。中国分部做的是先有文化,后有内容,再有系统,它是自上而下希望建立知识管理的文化,也采取了很多措施,组织部门间经验分享。但是其间确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它没有和具体的业务结合在一起,自上而下的推行,致使很多人并不是自发的想做这个事情。第二,缺少立足点,价值点没有体现出来。从公司的成败两面看到,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要探讨怎样立足于企业的业务,将业务各个环节里的经验升级、整理、固化,让后续操作业务人员相应的按照已经校正过的步骤操作,最核心的就是达到这样的目的。
2.企业知识管理的分类
就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解决显性的,包括产品手册、专业资料、各方面文档;第二类是项目表单;第三类是员工脑子里面的经验。
(1)文档是企业首先要做的,文档管理的核心就是怎样能够保证文档更新是持续的。从本质上说,不在于采用软件怎样设置,关键就要保证内容是持续的。内容的更新是持续的,涉及的非常广泛。所有的技术问题都是致力于解决内容如何更新的问题。
(2)企业运作当中各个环节沉淀的经验和知识,各种报表,各种内容,其实核心解决要通过流程的分析,确定什么样的环节,什么样的知识,谁来提供。这个是要以流程为基础的。
(3)员工脑中的隐性知识怎么管理,这个事情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手段是什么,总结以便于更好的借鉴。对于隐性知识管理,要有相应的手段,不断的巩固,把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
3.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步骤
(1)规划企业知识管理策略
大多数的组织在制定知识管理战略之前,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知识管理措施,对自身知识管理的定位,不在于外部宣传,而是实现自我优化、主动升级,将知识管理落在细节,落在实处。
先进企业在推行知识管理第一阶段,首先将公司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知识化组织”。通过捕捉、整合、运用整个组织的知识经验,帮助每名员工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下取得迅速而准确的“知识优势”。
其战略远景大多为知识化转型后的企业,对知识(个体知识、团队知识、组织知识)、系统、服务实现灵活的访问和使用,拥有灵活敏捷的能力和持续调适的流程,并且能够与整体管理诉求协调。
(2)确定企业知识管理核心任务
知识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组织行为模式的变革,其中重要的任务是建立起与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相适应的组织运作机制、组织文化氛围;同时,知识管理的实践需要渗透到每项具体的工作事务流程之中,并需要知识管理专业团队和全体组织成员的积极参与。
主要的任务目标包括:通过体制变革和文化变革,从运作机制和组织文化两个方面同时着手,转型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将知识管理和最佳管理实践融入工作流程,在每项具体工作事务中实现有效学习、总结提炼,以提升绩效表现;通过全局规划避免各自孤立的系统建设,以提升整体效能和效率;建设先进知识管理平台,为全体员工提供统一的、安全的访问通道。
(3)制定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方案
为了达成知识管理的任务目标,先进企业知识管理一般涉及几个方面的的实施体系:提升运作和决策所需要的知识资源、系统、服务以及组织战略;支持知识管理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组织的自我优化和自我适应,所需要的管理体系、工作流程、培训及教育。
(4)动态监控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
基于组织变革的管理经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要素:人才、任务、组织架构、进度、沟通渠道、持续改进。
针对知识管理的任务目标,可以分别指定了目标负责人,并学习和借鉴最佳实践模式以达成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在知识管理实施中引入高级管理者,逐步实现了全局的信息及知识资源横向整合。同时,将知识管理定义为全员必须参与的组织行为,而且通过将所有业务流程纳入知识管理系统来强制要求全员的基本参与。
知识管理是一项持续完善的工作,并不断更新战略规划。管理高层领导应该意识到所面临的挑战并不在于寻找技术解决方案,而是在于推动文化变革,以便引领所有员工都朝着同一个目的努力。
(5)在实践中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常见的知识管理实践包括如下方式:为企业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全体用户可以访问相关知识内容。针对高需求用户,提供高级别知识管理,包括信息存储区域、工作流程和文件模板等功能。通过解决方案中心,为相关人员提供问题解决技巧及规程,传播知识资源以及其他的相关资料。建立实践社区,为跨部门与地域的员工建立点对点的知识交流,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局势。访谈并分析知识管理专家,将关键知识元素整理为知识库,方便初级员工的培训与自我学习。
参考文献:
[1]高洪深,丁娟娟.企业知识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物流管理 群件 文本挖掘
一、引言
物流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储运物流阶段、系统优化物流阶段和物流信息化阶段。传统储运物流阶段以仓储、运输为主要物流业务,并将仓储和运输看成是两个独立的环节,把商品库存看成是调节供需的主要手段,因而物流功能简单、系统性差、整体效益低。系统化物流阶段是将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物流活动中,把物流活动的各环节看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的整体,管理上寻求物流过程的整体优化,以提高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阶段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已不再是原来的储存和运输,而是包括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在内的物流系统。物流信息化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要标志,实现信息标准化和数据库管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收集电子化、业务流程电子化。物流信息化虽然使物流系统反应敏捷、效率提高、整体效益明显,但由于信息管理对象的局限性,难以实现物流系统智能化的目标,使得物流信息化必将走向知识管理阶段。
二、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显性知识,它便于编码,记录在各种介质上,易于保存、广泛传播,其获取成本较为低廉,特别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此类知识的获取显得更加方便、快捷。另一类为隐性知识,主要是指存在于头脑中的、难以编码的经验性知识,如教学经验、想象、创意、独特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可以意会,难以言传。据统计,此类知识占到知识总量的90%。没有一定的外环境所带来的驱动力,隐性知识难以自主地传播及与人共享,具有较强的阻滞性。
知识管理是对一个组织(企业、团体、群体、机构)中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储存、转化、扩散、共享和应用的过程。这些知识和技能可能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于数据库、印刷品,或者是人们的大脑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最大效益的任何地方、群体、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核心技术有文档管理技术、群件技术、文本挖掘与检索技术、企业知识门户技术等。
1.文档管理技术
知识管理技术中的文档管理不同于信息技术中的文件管理,它更像是古老档案管理学的电子版,并具有以下特殊功能:(1)多文档管理功能。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档(包括新闻稿、产品说明书、设计资料、演示文档、工作报告等)都会被纳入知识管理系统的文档管理子系统,同时还能将上述文档在目录中列出、打开和编辑。(2)文档外部特征管理功能。知识管理系统的文档管理还要具备文档外部特征管理功能,能自动提取文档的外部特征,并允许按文档外部特征进行检索。常见的外部特征管理功能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版本管理、作者管理、签发管理以及调阅状况管理等。此外,系统还应该提供关键词管理功能,允许使用者给出文档的关键词以便检索。
2.群件技术
群件(Groupware)是协同群体合作工作的新工具,包括信息共享、电子会议、日程安排、群件文档数据库、电子邮件、工作流自动化、软件和联系群体各成员的网络。群件是支持、促进、简化一个工作群体的全部功能,或协同多个群体共同工作(思想开发、论题讨论、工作流业务、消息发送),提高群体工作效率的软件或应用开发环境。群件能帮助用户建立应用系统,允许用户定义工作群体,允许多重群体定义。群件允许多个用户编辑同一个文档;允许访问群体工作日历,共享项目信息,记载所有用户的“会话”和交互作用,支持群体电子会议、屏幕共享和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3.文本挖掘与检索技术
知识管理技术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在大量的非结构化文档中快速、准确、全面地找到用户所需的文档。因此,检索技术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技术,目前较流行的技术解决方案有两种,即文本挖掘技术和全文检索技术。文本挖掘(TextMining)技术是先将文档归入到一个有序的结构中,再按结构规则提取文档(检索)。全文检索技术方案则不需要建立结构,在检索时用户自由地输入检索词或短语,由系统进行匹配,并将匹配到的文档按检索词出现频率的统计规则提供给用户。
4.企业知识门户技术
企业知识门户是一个很形象的概念,它通过数据的高度集成,以一个入口,在单一界面实现企业内部、外部的所有相关资讯与知识的充分分享,并且能够提供个性化的界面设计选择。对用户来说,日常工作的一切事务都可在企业知识门户中完成,并试图将日益复杂的应用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在企业知识门户中可以打开各类文档进行编辑、访问数据库、访问因特网和内联网、收发邮件、进入工作流操作等。从管理的角度来讲,知识门户的管理对象是知识,其目标是要实现知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物流系统的知识管理策略
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知识管理的成功应用需要人力要素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挖掘和利用知识,以实现知识创新。
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就是人的自身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思维方式等,这些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往往正是这些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企业管理与决策较显性知识更有效,更有价值。知识管理通过挖掘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将其转换为显性知识,与人共享、交流,为企业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依据。因此,实施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主动参与。首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人力要素主动积极地将自身知识如想法、经验等贡献到企业知识库中,并以文档或其他可见形式展示给使用者,而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并不能识别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知识管理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交互活动,人必须主动参与到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实践中来,进行知识共享与交流;最后,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实现知识创新。可见,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特性,是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引入的关键因素。
2.应用信息库和检索系统,建设知识库,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传统物流企业由于信息交流速度和文档传输速度的限制,完成一个物流活动所需时间较长,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随着知识管理在物流业的应用,企业的供应、配送信息都会通过企业知识库和知识检索系统选择最优方案,或从知识库中找到由实践经验而来的方案,实现有效客户反应和科学决策。企业可以将商品信息电子化,编入品种、规格、材质等信息,并不断更新商品的隐性知识等。客户通过WEB方式查寻商品的编码,就可以找到所需商品的库存量、近期的市场需求特性,提高了订货决策的准确性;企业则能够利用知识库里的商品内容拟定将来的库存策略和制造计划。此外,企业利用员工的经验、教训和知识库处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可以优化供应链网络,为选择供应商提高有用知识。企业通过检索知识库,参考实践经验,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拟定有效的配送计划和运输路径。
3.提供业务操作的“实时FAQ“功能,减少业务出错率,缩短物流链运作时间
“实时FAQ”(Real Tim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指实时通过网络提交业务问题,系统自动检索或提交给在线专家,并以最快速度反馈解决方案。工作在第一线的物流人员,能够实时将业务操作问题通过“实时FAQ”获得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工作效率。接着,实时FAQ自动更新知识库,将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操作经验等隐性知识进行保存,使其它员工在碰到同一问题时可以立即得到帮助。像配送人员在面对客户的服务质疑时,能够通过实时FAQ提高回答的正确性。假设一位运输人员在途中遇到堵车,那么他可以通过实时FAQ找到可选的运输路线,保证了运输业务的正常运作,避免延误。
4.实施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
企业将考核制度与员工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方面的成果结合,以此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交流、共享,一方面可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整体知识水平并丰富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能促进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换,推动知识创新。
5.物流系统应加强与客户知识交互
物流信息化实现了物流功能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物流知识管理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交互系统实现了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实时反应,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物流信息化阶段,虽然也通过物流网络系统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但各环节的信息交流方式往往体现为单向沟通而不是双向沟通,很少主动提供内部知识,也无法得到其他环节的隐性知识,各环节的交流内容表现为以信息为主而不是知识。知识交互系统(不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实现各环节的双向沟通,还能鼓励各环节将内部积累的业务知识等与其它环节成员进行实时交流与反馈,这些知识在供应链中流动、被利用、整合、升华,最终转换成可以为供应链物流系统增值的系统方案,实现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
物流系统与客户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还能够发挥物流员工和客户的主观能动性,挖掘隐性知识,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直接为物流经营和决策提供依据,产生物流效益。如订单跟踪系统将制造商的物流系统,包括各子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制造系统、运输系统等的业务信息有目的的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联接,使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组织能在线、实时地查看订单处理进程,查询订单信息,并将意见和变更信息反馈给订单跟踪系统。此外,对于请求变更订单的信息,物流人员也能够及时调整相关物流业务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
6.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其核心活动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互相传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这种传播体现在企业各个层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知识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成。显性知识体现为业务信息,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更易于沟通和分享等;但隐性知识不容易表达出来,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知识创新有四种模式:即从隐性到隐性,从显性到显性,从隐性到显性以及从显性到隐性。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可以使植根于人头脑中的技能、经验等被相关成员分享,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物流系统内得到共享,其他成员开始将其内化,用它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或用它来将显性知识如业务信息转换为隐性知识,这些更新后的隐性知识再转换为显性知识,一个良性循环的知识创新系统由此形成。同样,在此良性循环系统中,隐性与隐性、显性与显性知识之间的互换和传递活动也时刻存在。换言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等同于螺旋上升的体系,知识在此体系中得到传播、整合、拓宽和延伸,进而形成创新性知识为企业所用。物流企业必须发现物流系统内外的知识螺旋活动,提倡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换,创造有利于转换活动的环境,采用各种激励、辅助手段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7.加强知识管理人才培养
从物流信息化到知识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知识的作用。物流知识管理要求物流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丰富的物流知识,企业不仅要以人为中心,建立和创造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激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还应注重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以提高企业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德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2]徐天亮:我国物流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物流技术,2002年第2期
[3]尹继东:知识管理的主要层面和特点[J].管理纵横
[4]田正育:知识管理的类型与开发[J].知识经济
关键词:生产业企业 知识管理 竞争力
生产作为一种中间投入能极大的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多次提出要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各地区也在积极的建立生产外包基地,通过承接国内外的服务外包项目提升地区的经济增长。作为生产企业本身也迫切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获得财务上的增长和持续的成长。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能够有效的获取制造业客户的知识,在自身的企业中进行知识的增值并将这些知识创新性的应用于制造业客户。本文基于生产的特性分析了生产业竞争力的知识属性,并构建了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型,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力提升途径。
生产业企业竞争力的知识属性
生产是指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被其他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者作为一种中间投入从而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1975年,Browning和Singerlman 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的时候,首先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并指出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咨询、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并为顾客提供专门服务的行业。Gruble&Walker(1989)进一步指出,这些生产者大部分使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因此他们的产出包含有大量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服务,于是生产能够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资本与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而提高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根据顾乃华等(2006)的综述,生产业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征:第一,生产业的产出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第二,它的产出是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服务,体现为被服务企业的成本;第三,它能够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当中,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竞争力的基本源泉。可见,生产业企业的业务是以客户及组织内部拥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本的作用进行知识的增值,并将知识应用于企业客户的过程。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或学说,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或知识。对于生产业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能否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持续发展能力。
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各类知识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是息息相关的。
(一)生产业企业知识类型
从生产业企业知识流转的角度看,企业的知识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输入知识、固有知识和输出知识。输入知识主要是客户知识。根据Gerbert等的定义,客户知识是客户与企业在交易及交流过程中需要、产生或拥有的一种经验、价值、情境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动态组合。美国学者Osterle曾经将一般客户知识、关于客户的知识、为客户的知识和来自客户的知识四种类型。日本学者野口吉召提出应该建立“对准个别客户的数据库”,也就是集成了客户基本资料与购买行动等数据的数据库。生产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互动,在互动过程当中为了向制造业客户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生产业企业必须了解客户的特征、需求、偏好等知识,这是进行客户分析的基础。同时,生产业企业也必须向制造业客户提供有关企业及服务产品的知识,这将有助于客户的需求与企业的服务相匹配。
固有知识是指原本存在于生产业企业中的知识。在这些知识中既有“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隐性知识,也有以文本形式出现的能够进行标准化的显性知识。从知识存在的层面上看,既有存在于个人的知识也有存在于组织层面的知识。生产业企业,例如咨询、金融、法律等企业大多是基于人力资本的智力密集型解决方案提供者,因此人力资本本身所具有的隐性知识能否转化为企业中的显性知识即知识的共享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这种共享也能够使企业摆脱对个别人力资本的依赖。
输出知识主要体现为企业将输入知识结合固有知识进行知识的创新,提供给制造业客户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输入知识在人力资本的作用下进行了创新与增值,输出知识要在生产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中进行传播、利用和反馈。
(二)知识流转机制
在生产业企业内部,知识的流转同样经历着日本学者Nonaka所描述的SECI模型中的四个过程: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和内部化。社会化过程是共享经历传递隐性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隐性知识由制造业客户传递给生产业企业;在外部化的过程中,生产业企业将输入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储存于企业的知识库中;然后企业结合自身固有的知识创造出为制造业客户设计的解决方案,从而完成综合化的过程;最后,体现为解决方案的显性知识被组织中的员工所消化、吸收,升华为自身的隐性知识。
(三) 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上面的SECI模型,虽然阐述了组织内部知识产生的起点和终点,对于知识的流转模式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论述,但是对于知识在流转的过程中是如何对组织的竞争力产生作用、知识流转的过程如何提升组织的绩效没有进行说明。同时,生产业企业还面临着将知识最终传播给制造业企业或直接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有输出的过程。基于此,本文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生产业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在上述模型中,生产业企业从外界输入客户知识并向客户传递企业知识,通过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学习吸入其他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组织内部完成了社会化、外部化、内部化和联合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本身的流动不会产生创新与增值,需要利用企业的管理手段来实现知识集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最后,知识活动的结果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形成了提供给制造业客户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要在制造业企业中传播与应用;另一方面,知识管理活动的结果体现在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增强与企业成长,即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在上述的模型中,存在着几个关键节点:
节点一:互动客户知识的获取与传播。这一节点是整个知识活动的起点,决定了后续知识活动的方向与目标。
节点二:社会化、外部化、内部化、联合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由成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最终固化为成员的隐性知识。这一阶段管理杠杆的作用下,知识经过共享与创新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增值。这一过程转化的结果也成为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点。
节点三:其他外部知识的输入。根据客户以及项目任务的需求,企业中的员工有选择的吸收外部知识。这一过程是企业员工的学习过程,也是形成创新的关键来源。
节点四:解决方案在制造业客户的传播与应用。生产业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体现为制造业客户的解决方案,例如咨询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就是某些企业问题的解决方法;物流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就是物流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生产业企业要保证这些知识活动的结果能够为制造业客户所接受,并在实施中形成反馈。
生产业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面向业务流程的知识集成策略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所谓知识集成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将组织中存在的各类知识进行综合与再建构,从而使得分布于组织、个人层面的零散知识、单一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能够形成完整、可用的知识体系。知识集成管理就是通过固化的企业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激励等手段完成集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保证新知识体系的有效性。
很多生产业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就是知识流动的流程,因此面向流程节点构建知识集成体系成为切实可行的策略。首先,企业应识别出主要的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的主要节点,将各个节点应具备的知识、流程执行人具有的经验以及节点的成果以表单的形式固化在其内部,从而明确流程节点的输入知识、输出知识。流程节点知识与描述业务过程的流程图构成对某一流程的完整描述。全部流程的知识最终被综合成为流程库,从而完成知识的集成。为了便于对流程知识的检索与应用,还有必要建立起流程知识地图,描述知识的分布。通过面向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生产业企业能够有效的对业务流程各个节点知识的获取、应用、传递进行规范性的管理,为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打下基础。
(二)知识共享策略
从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由于制造业企业的要求不同,所以生产业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组织内部原有的知识可能不能满足新业务的要求。因此组织中的员工是否具有学习能力成为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知识共享则是维持员工与组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关键的环节:获取新知识、新知识的应用、新知识在组织中的固化。新知识的获取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即针对生产业企业的具体业务。而这种学习能力的获得则一方面需要员工个人的努力,另一方面需要组织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实现。新知识作为解决方案的构成要素,要应用于制造业企业,同时也会在生产业企业的员工与团队间传播。在此过程中,组织应该培养、建立一种鼓励知识分享的气氛,并通过完善OA办公系统等基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技术来实现知识在组织中的快速传播。最后,知识共享的结果体现在新的知识作为新元素进入企业的知识库中。
(三)知识创新策略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生产业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客户的需要,知识创新的结果通过商业化过程实现企业的盈利。知识创新也是维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而同制造业企业相比,生产业企业的知识创新成果很难进行专利的申请,因此在实践中很多生产业企业对于知识创新的认识程度不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创新也存在着很多障碍。生产业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知识创新的评价与激励制度,以科学的方法量化员工的知识创新成果,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知识创新给予积极的奖励。
参考文献:
1.FRANCOIS,J.F..Producer services, scale,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0(42)
2.FUCHS,V.R.. The service Economy [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经济学家[J],2006(6)
4.Gebert H, Geib M, Kolbe L, Brenner W. knowledge-enable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integrat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concepts. [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3,7(5)
5.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nmpany[M].Oxford Univ.Press,NY,1995
在网络经济模式下,商务实体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关联,产生价值链和供应链。而企业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完美结合,要求建立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知识管理系统。它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快速反应机制,使企业决策和运行从传统的以预测为主导转变为以快速反应为主导,能够迅速把握市场的导向。很显然,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可使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滞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处理和反馈使在线决策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企业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电子商务与知识管理是相互促进,交叉发展的,企业开展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商务,将实现二者关系的协调,使企业真正如虎添翼,而不是此消彼长。知识管理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全面完整地开发知识资源,发挥知识的力量。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必须率先着眼于内部知识管理,只有在其相关的诸多环节都上升到必要的知识管理层次,才能促进企业经营的良性运作。通过分析电子商务与知识管理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专家提出了一个面向知识管理的综合性的电子商务定义:电子商务就是人们将科技手段用于知识管理以便提高组织内外价值链活动的效益,辅助价值链活动相关决策的制定,从而达到商业目标。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彼此不同,却又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二者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组织在复杂的商务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传统的BPR和ERP企业面临着两大问题:
(1)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企业很多的商业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
(2)无形资产的重要性逐步高于有形资产。
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与组织外部的密切联系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加强组织内部的信息和经验的协同及共享来解决。企业的商业模式必须通过变革,将知识管理整合到电子商务中,最终形成知识商务(K-Commerce)。知识商务是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以网络为知识流通渠道的商务活动,是创造并转让知识的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
二、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的技术框架
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的技术框架是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知识管理条件下,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知识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并对其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战略谋划、策略、战术和管理方法的集成。新时代的企业商务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未来行动方案的知识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为此,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相关策略进行了探讨。KM核心问题是要同时关注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国内学者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信息技术和战略过程两方面。也有学者根据知识的存在形式不同和企业的需求不同,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编码化的和个人化的两种知识管理战略模式。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各种战略并不是不相容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分情况分阶段地同时实施。KM的具体实施途径,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增进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利用;加强企业知识网络建设;提高个人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等。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在具体分析商业环境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对策。技术框架的研究为电子商务中的知识管理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目前,主要的技术框架有三种。
(一)基于知识链的研究
构建这种技术框架的实质是一种基于知识链模型过程分析的方法。企业知识链的各个环节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类型的知识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可以沿着知识链,将不同的技术整合到各环节中,处理不同类型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转化和提升。
(二)基于智能的研究
构建这种技术框架主要考虑的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模式定义问题,成功解决该问题将有利于知识的重用和系统的弹性。目前,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工具,如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语义网络和智能等,在电子商务的知识管理实施中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智能。
(三)基于知识门户的研究
近几年知识管理技术中EIP取得了很大的进展,B2E的EIP迅速成为当今组织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但是,知识门户不同于企业传统的信息门户,它是一种合成了商务智能和知识管理的集中桌面环境,用户与商户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三、企业电子商务的知识管理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和对业务规则的理解与创造。对企业而言,开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不在技术,而关键在于对客户需求知识的理解、对技术的合理利用和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因此,企业电子商务只有通过实施知识管理策略,才更有利于把握商务的本质规律。
1.构建知识管理型组织结构。为了适应知识管理的需要,企业需要构建新型的组织结构,其特点是:有利于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与知识共享;有利于企业的知识更新和深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团队精神。知识管理型的组织是一种学习型组织,而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经营性组织。企业必须设立知识主管(CKO),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系统,并强调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与企业业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商务管理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
2.发挥知识流在企业价值流服务中的巨大作用。企业的价值流动主要是由人流、物流、资金流、事务流和信息流等5部分构成的,而知识流的价值则是通过价值流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因此必须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和关键业务流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明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需要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如何收集、存储、共享和利用,发挥知识流在企业价值流服务中的巨大作用。
1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1.1信息化物流功能得到整合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或称为物流功能)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即使从观念上考虑了系统整体优化,但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而且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配送成本与顾客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中转运输与装卸搬运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共同配送、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1.2信息化使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协调运行
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处在销售终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他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详尽地纪录客户的信息,制造商与分销商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几乎可以同时共享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以及零售商的经营状况,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同样,物流信息网络也使制造商的产品调整和销售政策能及时被其他物流成员了解,也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牛鞭效应就是由于缺乏集中控制的信息所致,使得在供应链较长的情况下,生产与最终需求之间差异增大。通过信息的集中控制和信息共享,可以减少随机性和缩短提前期,从而减少牛鞭效应。
1.3信息化改善了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提供商能随时掌握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JustInTime)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JustInTime)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1.4信息化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即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快速反应,这既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生产者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的需要。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匹配,即也要快速反应。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
海尔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通过海尔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接受用户订货。用户根据网上提供的模块,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海尔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海尔的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
2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物流
信息化对物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不能给物流系统带来创新价值,唯有知识管理才具有创新功能,使物流系统发生质的变化。物流信息化注重信息技术的利用和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管理对象主要是业务信息,即显性知识。但信息管理只能“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不能使信息通过个人或组织的自身知识的作用而成为更有效的行为。任何员工接收信息后,必须结合自身经验、教训,经过思考方能做出行为决策。对于同种信息,不同人做出的决定不同,产生效益的程度也不同。可见对企业决策起实质影响的是人的经验、教训以及思维方式等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知识,这是物流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无法收集的。同时,物流员工也难以利用物流信息系统借鉴、倾听员工获得的教训,参考最好的实践经验和物流专业知识进行知识复用和知识创新。因此,为了给物流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业务运作效率,企业必须充分利用隐含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不仅要将它以可见、规范的形式在物流系统里传递,还要发挥自身知识的作用以挖掘信息中隐藏的隐性知识。这种管理理念的转换要求管理对象从以显性知识(业务信息)为主转向以隐性知识(自身知识)为主,即转向知识管理。
2.1知识管理的概念
关于知识的定义,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ker)指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information)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单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另一位学者车驰曼(Churchman)认为,“将知识设想或看作为一种对信息的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才是最为重要的”。【1】从这两个定义可以归纳出,知识来源于信息,但信息必须结合人的自身知识及实际行为作用,才具备延伸为知识的基础。以信息表现出来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称为隐性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等。同时,知识还是一个动态存在的形式,这与下文提到的知识管理的交互性是一致的。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按照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的说法是:“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欧勒锐(DanielE.O’Leary)则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规范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发掘、获取和重新利用”。这种解释着重阐明了信息、知识和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不同角色。【1】更明确的说,知识管理是把信息、人与组织活动互联,在三者的交互过程中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因此,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延伸,它以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存储、整合、利用为前提,利用信息与人、组织的交互活动,将信息资源发展为企业的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创新的管理活动。
2.2知识管理的物流系统以隐性知识为主导
知识管理中,人力要素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前文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描述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要素特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就是人的自身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思维方式等,这些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往往正是这些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企业管理与决策较显性知识更有效,更有价值。知识管理通过挖掘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将其转换为显性知识,与人共享、交流,为企业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依据。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主动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管理中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是知识管理的动力,因此,知识管理的成功应用需要人力要素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挖掘和利用知识,以实现知识创新。这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人力要素主动积极地将自身知识如想法、经验等贡献到企业知识库中,并以文档或其它可见形式展示给使用者,而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并不能识别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知识管理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交互活动,人必须主动参与到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实践中来,进行知识共享与交流;最后,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实现知识创新。可见,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特性,是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引入的关键因素。
2.3物流知识管理的功能创新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创新。物流知识管理相对物流信息管理在功能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应用信息库和检索系统,建设知识库,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传统物流企业由于信息交流速度和文档传输速度的限制,完成一个物流活动所需时间较长,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随着知识管理在物流业的应用,企业的供应、配送信息都会通过企业知识库和知识检索系统选择最优方案,或从知识库中找到由实践经验而来的方案,实现有效客户反应和科学决策。企业可以将商品信息电子化,编入品种、规格、材质等信息,【5】并不断更新商品的隐性知识,如最近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特征、合理配送路线等。客户通过WEB方式查寻商品的编码,就可以找到所需商品的库存量、近期的市场需求特性,提高了订货决策的准确性;企业则能够利用知识库里的商品内容拟定将来的库存策略和制造计划。此外,企业利用员工的经验、教训和知识库处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可以优化供应链网络,为选择供应商提高有用知识。企业通过检索知识库,参考实践经验,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拟定有效的配送计划和运输路径。
第二,提供业务操作的“实时FAQ”功能,减少业务出错率,缩短物流链运作时间。“实时FAQ”(RealTimeFrequentlyAskedQuestions)指实时通过网络提交业务问题,系统自动检索或提交给在线专家,并以最快速度反馈解决方案。工作在第一线的物流人员,能够实时将业务操作问题通过“实时FAQ”获得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工作效率。接着,实时FAQ自动更新知识库,将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操作经验等隐性知识进行保存,使其它员工在碰到同一问题时可以立即得到帮助。像配送人员在面对客户的服务质疑时,能够通过实时FAQ提高回答的正确性。假设一位运输人员在途中遇到堵车,那么他可以通过实时FAQ找到可选的运输路线,保证了运输业务的正常运作,避免延误。
第三,实施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企业将考核制度与员工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方面的成果结合,以此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交流、共享,一方面可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整体知识水平并丰富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能促进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换,推动知识创新。
此外,物流知识管理在功能创新方面,还表现在: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物流业务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利用在线学习物流知识、培训软件鼓励员工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在知识的存贮和传播上,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组件技术,保证知识的交互性。【4】知识管理技术可以帮助组织检测出微弱的信号,并根据需要调动人力和信息资源对不测事件做出有效反应,获得最大效益。
2.4与客户知识交互的供应链物流系统
物流信息化实现了物流功能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物流知识管理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交互系统实现了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实时反应,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物流信息化阶段,虽然也通过物流网络系统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但各环节的信息交流方式往往体现为单向沟通而不是双向沟通,也就是各环节大多注重内部信息化管理与内部知识积累,很少主动提供内部知识,也无法得到其他环节的隐性知识,各环节的交流内容表现为以信息为主而不是知识。知识交互系统(不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实现各环节的双向沟通,还能鼓励各环节将内部积累的业务知识等与其它环节成员进行实时交流与反馈,这些知识在供应链中流动、被利用、整合、升华,最终转换成可以为供应链物流系统增值的系统方案,实现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
物流系统与客户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还能够发挥物流员工和客户的主观能动性,挖掘隐性知识,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直接为物流经营和决策提供依据,产生物流效益。
以订单流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系统,能够保持订单流的畅通无阻和实时更新。通过使用知识管理软件,企业能够与其顾客分享业务信息,供应链系统中的零售商、分销商可以登录基于Internet的知识库,发现他们所需的订单信息,同时,制造商对与分销商达成的折扣协议执行情况也了如指掌,如果这些交易的订单处理业务能合理的在供应链物流系统里流动,则能给制造商带来好几万美元的成本节约效益。【13】订单跟踪系统就是以订单流为核心,加强供应链物流系统资源整合与管理的实例。订单跟踪系统将制造商的物流系统,包括各子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制造系统、运输系统等的业务信息有目的的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联接,使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组织能在线、实时地查看订单处理进程,查询订单信息,并将意见和变更信息反馈给订单跟踪系统。此外,对于请求变更订单的信息,物流人员也能够及时调整相关物流业务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要。
在物流行业中,联邦快递已经实现了订单跟踪业务,这更加说明知识管理的知识交互功能在物流实践方面的价值,而且,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订单管理对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并尝试建立订单流与客户的交互系统。物流信息化正逐步引入知识管理理念,运用其核心思想优化企业物流。
3第四方物流--物流知识管理的实践
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所有的或一部分供应链物流外包服务,以获取一定的利润,它帮助企业节约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但在整合社会所有的物流资源以解决物流瓶颈、达到最大效率方面却力不从心。虽然从局部来看,第三方物流是高效率的,但从地区、国家的整体来说,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为政,这种加和的结果很难达到最优,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物流瓶颈,尤其是电子商务中新的物流瓶颈。其次,物流业的发展尤其需要技术专家和管理咨询专家的推动,而第三方物流缺乏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11】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来来管理客户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关系,以及处理合作双方的信息并使之发挥效益,这个组织就是第四方物流。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公司首先提出第四方物流的概念,[8]笔者认为,这恰恰体现了知识管理在物流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物流知识管理实践应用的典型实例。从定义上讲,“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源自“StrategicSupplyChainAlignment”byJohnGattorna)。此外通过比较“图3第四方物流运作流程”和“图2物流知识管理”可以看出,第四方物流管理思想与知识管理大同小异,均涉及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4促进物流信息化向知识管理转换的途径
4.1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
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物流信息数据库管理、物流信息传输网络化和标准化、物流业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各地库存资料和经营资料,在经营活动中做出与实际相符的决策【6】。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实施物流信息化中,过于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实际上只实现了技术层面上的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物流信息化,企业才能在此基础上走向物流知识管理。国外一些知名公司如微软、施乐早早就开始着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而我国企业大多还处在实施物流信息化的阶段,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已刻不容缓。
4.2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其核心活动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互相传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这种传播体现在企业各个层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知识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成。显性知识体现为业务信息,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更易于沟通和分享,例如库存量、供应商资料、网点布局等;但隐性知识不容易表达出来,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观点提出了知识创新的四种模式:即从隐性到隐性,从显性到显性,从隐性到显性以及从显性到隐性。【2】这种观点表明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是知识创新的必然历程。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可以使植根于人头脑中的技能、经验等被相关成员分享,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物流系统内得到共享,其他成员开始将其内化,用它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2】或用它来将显性知识如业务信息转换为隐性知识,这些更新后的隐性知识再转换为显性知识,一个良性循环的知识创新系统由此形成。同样,在此良性循环系统中,隐性与隐性、显性与显性知识之间的互换和传递活动也时刻存在。换言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等同于螺旋上升的体系,知识在此体系中得到传播、整合、拓宽和延伸,进而形成创新性知识为企业所用。物流企业必须发现物流系统内外的知识螺旋活动,提倡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换,创造有利于转换活动的环境,采用各种激励、辅助手段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4.3加强人才培养
从物流信息化到知识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充分人的自身知识的作用。物流知识管理要求物流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丰富的物流知识,而目前国内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物流业务的人才很少,因此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物流知识管理的必经之路。企业不仅要以人为中心,建立和创造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激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还应注重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以提高企业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
4.4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1客服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客服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是组织在客户服务整个体系中为了建立、维护并发展客户关系而开展各项服务工作,进而了解与创造客户需求,实现客户满意,从而达到客户价值、员工价值和企业价值三者的高度统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企业开始通过建立客户数据库、进行基础管理等方式构建了客户关系管理的雏形。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经济呼唤新一代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在知识管理模式下,组织机构中的信息通过采集、分享、记录、整理、更新等一系列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知识回流,实现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企业智慧的循环,进而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适应市场的变迁。因此,探索一套与企业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模式,通过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每个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梦想。客户服务是服务行业的重要环节,作为航天维修服务企业,内部高端技术人才在维修服务中所积累的丰富的航天领域技能和工作经验尤其宝贵,将这些技能和经验转化为知识,进而为客户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让客户满意,是这个行业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同时,日益激烈的竞争为维修服务提出更高的质量、成本、周期及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客户服务犹如一架桥梁,将企业与用户紧密相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重要体现,基于此,在航天动力维修企业客服管理中施行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客服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的意义
①提供快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应用到客户服务管理中,使存在于企业不同地方的客服知识得到充分共享,从而能够实现提高业务水平和效率的目标。基于统一的客户服务知识库,客户服务人员能够通过在知识库中进行查询,分析已有案例,借鉴可参考信息,准确而快速地为客户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空间。②实现知识共享,减少知识流失。通过建立客户服务知识库,统一记录和管理客户知识和企业服务知识,将原本分散在各空间内的知识资产进行充分集中,灵活调配,避免因为拥有知识的人才由于退休、离职、换岗等原因,导致知识信息的不必要流失。通过在客服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的策略,使流失的知识形成回流,使个人知识在企业中有效维持,实现个人和企业知识的有效再利用,避免企业中业务流程重复,进而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③有效移植隐性知识,形成知识资本。实施知识管理策略能够促进企业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将隐藏在个人技能和经验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知识流动起来,避免了企业内部知识封闭,使隐性知识完成从从局部到系统、个人到组织、从无形到有形的一系列转变,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研发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客服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客服机构需要提供规范而准确的信息来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知识管理为提供这种相关信息的服务提供了有效的获取途径。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服管理中,需要企业更加关注客户需求和体验,提高客服服务人员素质,借助各业务条线的资源,完善产品库管理,丰富和完善产品及服务的内容。通过各种途径采集、分析、组织、存储客服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归档,形成客户服务知识库。通过完善客户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存量客户进行深度分析,了解和明确客户需求,形成需求驱动的客户管理。及时对已有的客户服务案例进行整理和分析,遴选经典案例,凝练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解决方案,从而为技术部门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提供借鉴。通过对客户服务知识库系统的利用,客服人员能够对客户提出的各类问题快速定位、准确分析,进而提高客服人员工作效率,也能使普通客服人员能为客户提供专家级的咨询服务。通过对知识库系统信息的研究与应用,客服人员也会相应的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提升客服人员素质。知识在管理中确实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动力维修客服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尤其重要。客服知识的深化应用虽然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但在客服管理过程中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能够进一步实现客服中心高效运营,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
作者:蒋鲁为 单位:航天万源实业公司
隐性知识对于企业来讲是非常关键的知识,它们往往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具有创造价值,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创新更有赖于他们固有的隐性知识。通常一个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三到五倍之多。如何挖掘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并促进其显性化是知识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也是企业知识管理亟需解决的瓶颈。本文就将结合AMT在知识管理领域长期积累的咨询经验来探讨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几种方法。
隐性知识的定义和分类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隐性知识是和显性知识相对的,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它代表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难以交流,因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
按照是否与业务相关,可将隐性知识分为技能类隐性知识和信念类隐性知识两类。技能类隐性知识与业务直接相关,我们还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问题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信念类隐性知识和业务间接相关。
按照隐性知识是否可显性化,可将隐性知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能够文档化的隐性知识,一旦某个经验被员工整理成文字,其他同事就能够阅读学习并快速掌握经验;第二类是较难文档化的隐性知识,或者即使整理成文,其他人员也难以理解和学习,主要是通过人-人(people to people)的模式实现。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意义与策略
对于企业而言,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是员工通过经验累积起来的隐性知识,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保护企业知识资产,避免因为员工流失带来的知识流失风险;同时,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加快培养新员工。
对于个人而言,隐性知识显性化能够促进个人成长。虽然个人将隐性知识分享给其他组织成员可能会使自己的工作优势受到威胁,降低个人的专家权,但是整体而言也给个人带来许多优点,例如:可以增加互相学习的机会;可以分享企业的共同利益;可以获得与企业激励系统的回报。
隐性知识要实现由个体到组织、由组织到个人的不断循环与深化,应重点参考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塑造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知识共享文化;
紧密结合业务流程;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
建立利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高效激励机制。
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
按照实施主体不同,隐性知识显性化有组织统一梳理、在业务流程中获取以及通过人际化方式实现等三种方式。
1.组织统一梳理的方式。
企业组织对隐性知识进行统一梳理,首先要梳理出隐性知识点,把隐性知识点对应内部可求助的专家,再进一步,就需要组织知识贡献者(知识专家)把隐性知识点显性化。企业可以定期(例如每年)组织隐性知识梳理工作。
可以按照职能和项目两种类型梳理隐性知识点。
职能型隐性知识指与企业部门的职能或具体工作直接相关,由承担这些职能的员工掌握的知识。职能型隐性知识梳理的内容一般包括:职能分类分级、隐性知识点内容、现在的知识管理方式、建议的隐性知识管理工具、是否可以文档化、文档化的优先级别、是已经积累的知识还是需求的知识、贡献知识的人员等。
项目型知识梳理方法是以工作任务为基础切入,按照任务的阶段、类别、隐性知识点类型,系统地清点出工作中所有需要的隐性知识。项目型隐性知识梳理内容包括:该工作任务阶段的划分、隐性知识点具体内容、已采用的隐性知识管理工具、还可以采用的管理工具、是否可以文档化、文档化的优先级别、是需求的知识还是已经积累的知识、贡献知识的人员等。
以上两种方式梳理完成后,就要针对优先级比较高,可以文档化的隐性知识点,组织相关贡献者做整理工作,作为内部的最佳实践。
2.在业务流程中获取的方式。
由企业统一组织梳理隐性知识点的形式具有其局限性,一方面这种大规模的运动本身投入成本就比较大,不能作为常态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这种形式下梳理出的隐性知识点全面性也就无法保证,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或某个项目中都可能出现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棘手问题。作为第一种形式的补充,企业有必要结合业务流程,制定常态化的规定和机制,促使隐性知识能够不断地从流程中获取、积累和沉淀。
(1)通过工作总结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部门或者项目组定期做的总结、暴露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案,这些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传统的总结报告采用叙事的方式,真正有价值的知识点散落在整体的文档中,不方便知识使用者查找相应的知识点,通过纪要标题检索或者全文检索查找效率低,使得积累的知识都得不到利用。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对总结的成果进行结构化的存储。部门或者项目组完成总结后,需安排人员将项目总结中的“最佳实践”部分、“问题、分析、措施”部分进行整理,分别放在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最佳实践库和问题库中,以方便查阅使用。
另外,利用在制度中明确规定或在业务系统中设置相关规则的方法,增强流程中重要节点隐性知识采集的执行刚性。即员工在流程中的重要节点必须要提交相关的隐性知识文档,否则就不能进入下一步操作或项目不能完成结项审批。例如,知识管理员可以进行项目知识审计,如果在项目结项阶段没有在知识管理系统中提交项目总结,则该项目不能结项。
(2)通过问题事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在企业中,经常重复发生类似的问题。如果当该问题事件出现时,把该问题事件和解决方案能及时储存并传播给相关人员,将有效的减少重复发生的机率。
案例1:在某核电站工程建设单位,为了避免不同的项目上重复发生问题,按照问题的影响程度对问题进行分级,达到一定级别的问题(例如出现NCR不合格项)必须在内部的经验反馈系统中进行录入,描述问题、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知识管理员根据问题的专业类型推荐给相关人员阅读,员工是否阅读该经验反馈在系统中都有显示。
案例2:针对IT运维服务系统知识库,为保证知识库解决方案的不断积累,要求在IT运维服务系统派工后技术人员后,技术人员必须把事件或问题与知识库中已有的解决方案建立关联,如果知识库中没有相同的解决方案,该技术人员则需要重新创建解决方案并建立关联,事件或问题必须与解决方案关联并解决后才能关闭。这样使熟练技术人员的运维经验不断的沉淀到知识库中。
3.人际化方式。
人际化方式指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实现知识的传播,如果采用WEB2.0相关技术,让员工在系统中进行交流就自然地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这种方式具有互动性、即时传播等诸多优势。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技术:
(1)知识社区。
知识社区指按照技术领域、部门、项目或其他主题在网络上建立的虚拟论坛,员工可以针对此主题进行交流,它是企业非正式交流的重要途径。为解决企业在推行中经常遇到的人气低迷、员工交流不热烈等问题,可通过合理版块设置(不但设置专业技术版块还设置生活娱乐类版块)、加强宣传、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定期精华整理、灵活的技术实现等途径解决。
(2)博客。
通过博客可以简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发表博客没有字数限制,能够较全面地阐述知识内容。在企业内部,有大量知识输出的知识专家适合建立自己的博客,快捷地自己的经验技巧,树立个人品牌,但博客不适合于对所有员工的推广。
(3)微博。
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首先,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内容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其次,即使不发言也可以收听对方的微博,所以所有的员工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微博,通过微博的平台选择自己关注的人和他背后的知识;再者,微博开通的多种API使得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自己的信息,使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
(4)WIKi。
Wiki 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 站点可以由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与探讨。Wiki 的另外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具有自我修复、自我提升的功能,用户发现一条信息有错误,自己可以动手改正,如果改得不正确,别的读者也可以参与修改。在Wiki 平台上,每个人都是编辑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受益者。
(5)知识问答。
知识问答是一种互动式的知识分享平台,提问者提问后,所有人都可以回答,然后提问者选择最佳答案,关闭该问题,回答者将得到奖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在知识库中找不到答案,员工可以在知识问答中提问,知识专家和其他所有人都可以回答,知识管理员跟踪所负责的领域的问题,组织专家解答,直到产生最佳答案。
(6)内部演讲。
内部演讲是组织内部的一种非正式的交流与培训活动,是互相学习的渠道、充分共享的工作氛围与环境,有利于经验的交流与思想火花的碰撞。内部演讲在企业应用较为广泛,企业各部门经常会组织一些内部专家给员工做演讲、培训,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些专家们的技能。培训的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为了方便知识的传播,演讲者应准备课件,组织者应做好会议纪要,内部演讲后,把课件、会议纪要、视频、录音等相关资料保存到知识库中方便该知识长期的共享。
结束语
三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在企业中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隐性知识显性化方式适合的隐性知识类型如表1。
关键词:竞争情报;知识;知识管理
分类号:F270.7
System of Adapt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He Shaohua Wang Peil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perty of knowledge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ased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And it analyzes the behavioral barriers, process barriers and organizational barriers in activities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Then in order to conquer those barriers, it starts from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nd analyzes the methods and process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end, it studies the system of adapt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word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识管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它在企业构建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类论文主要是研究企业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良性互动关系,研究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来提升企业竞争情报水平。将知识管理运用到企业竞争情报中去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从1999年开始,才出现了这方面的研究。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升温,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1.竞争情报的知识属性
竞争情报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Intelligence”,而不是“Information”。Intelligence既有中文情报的含义,即经过分析的信息,又有智能的含义,即智力和谋略。情报是建立在数据、资料和信息等广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如果用“金字塔”来形容情报、信息、资料与数据之间的关系,那么,情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关于知识,王知津认为“它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只有人们的大脑才能产生、识别和利用它。”[1]邱均平等人也认为:知识的“宿主”只能是人,而不是任何其它东西,知识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依附于人而存在。[1]从学术界对知识的认识可以看出,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虽然它要借助信息才能产生和传播,但其本质是智能。
对于情报与知识的关系,前苏联的米哈依洛夫认为,“情报就是作为存储、传递和转换的对象的知识”[2]。钱学森认为,“情报就是激活了的知识”[3]。可见,情报无疑是属于“知识”这个层次的,它不仅仅可以解读,而且一定是可供利用的东西,一定具有价值。“激活”在这个地方无疑强调的是情报的实效性。它的产生或识别一定需要人的加工或鉴别,使之产生符合人的需要的价值,否则就不成其为“情报”。所以,可以认为“情报”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其在实质上是“知识”的一种应用。为了阐明情报与知识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增长模式,1967年,布鲁克斯曾为情报与知识的关系建立了一个情报作用于知识结构的基本方程式:
式中:K [ 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ΔI为吸收的情报量,K[S+ΔS]为新的知识结构。从公式中布鲁克斯得出结论:情报就是使人们的知识结构发生改变的那一部分知识。[4]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情报和知识在内容、产生过程及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内在的智能属性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数据、信息、知识、情报的关系可用如1来表示。
情报的知识属性使知识和竞争情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竞争情报具有很明显的知识特性。首先,竞争情报是一种特殊的情报,是被激活了的信息和知识,是情报的产生和增值,所以竞争情报也属于知识产品的生成和增值,对知识增长有重要意义。其重要特征是活用信息和知识解决问题。因此也属于知识这个大范畴。其次,对于企业竞争情报人员直接从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等信息中分析、识别、并提取、整合出来的对企业决策有价值的那部分情报,我们可以视为就是 “显性知识”;而需要有经验的情报人员凭借自身能力对没有现成结论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继而综合合成得出“该怎么做”的结论的那部分情报,则是“隐性知识”,是经过人脑的复杂思考才能得到的东西。可见,竞争情报的内核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构成的。最后,竞争情报的产生过程与知识的产生过程极为相似,都包括原始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成为信息,然后根据特定需要定制化地萃取和加工以将信息转化成为辅助决策的知识和情报。竞争情报的产生程序和知识一样,它是经过了数据、信息两个层次的提升后得到的,这说明竞争情报与知识这两者之间一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从本质上说,竞争情报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是对信息分析整合后获得的知识。竞争情报来自于信息与知识,同时又高于原有的信息与知识。
2.竞争情报障碍
目前,竞争情报虽然在很多企业都取得了成功,但在全球推广较慢。人们对“竞争情报”这一概念仍存有相当的戒意,误认为情报就是“间谍”,是违法的行为;将“情报”单纯地理解为“信息”。造成竞争情报在全球推广较慢的原因主要是斯欧德若斯・恩吉尼欧与菲利普・卡特赖特提出的三类障碍。斯欧德若斯・恩吉尼欧与菲利普・卡特赖特通过调研及采访众多大型组织的管理者发现,竞争情报工作中存在三类障碍,如图2所示:1、行为障碍,主要是由于管理者、决策者和调查者的行为特征而导致的障碍;2、过程障碍,这主要是由于信息分析过程特征而导致的障碍;3、组织障碍,是由于参与信息分析设计的团队的组织结构而导致的障碍。[5]
2.1 行为障碍
在行为障碍中比较明显的主要是验证性偏见和对硬数据的迷信。验证性偏见主要表现为决策者仅搜索能证实其现有观念的信息并常常忽略其他信息。而对硬数据的迷信并因而“成功地”分析获取的信息则容易导致创造性的缺失。这两种行为障碍是不同的。在验证性偏见中,既有信念或想法,虽然是错的,却与数据相符。而在迷信硬数据的行为障碍中,决策者却是为支持其观念而伪造数据。每个人通过获取的信息都可能感觉原来的信念确实是对的,虽然事实并非如此。而在后一种行为障碍中,决策者虽然意识到他们原有的信念和直觉与获取的信息不相符,但仍然选择忽视信息的存在。信息并不总是用于理解前景并验证任何想法。例如,一个高级营销执行官说过,他首先通过亲自进入市场并以顾客的身份创造性的理解问题,从而开始实行竞争情报,然后他进行市场调研以寻找事实根据。而且,任何与信息不相符的直觉都应该仔细盘查。
2.2过程障碍
过程障碍的表现主要是不成功的问题定义和调查刚性。信息分析过程的主要阶段是问题定义。可问题定义却容易由于情报的基本特征而被忽略,从而导致不成功的问题定义,影响竞争情报的分析过程,并最终影响竞争情报的实施效果。调查刚性是情报的另一基本特征。当针对正确的问题的正确的解决方案终于找到时,这些方案可能早已变的过时。企业的竞争环境变化很快,事物的发展变化也很快,这是一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代。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必须意识到竞争情报也必须是一个动态的、反复的过程,不能墨守成规。竞争情报是反复的,有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不能称之为是方案,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正如一些商业情报管理者所说,竞争情报没有开头和结尾,是一个无限持续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应该把竞争情报看成是一个瞬间过程,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同样,信息搜索也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它也是反复和动态的。
2.3组织障碍
组织障碍的表现也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信息不对称的滥用和新进人员综合症。信息不对称的滥用可能是最难跨越的一种组织障碍。当一方有相关的信息却不与另一相关方分享时,信息不对称就产生了。信息共享的缺乏是这一种障碍的最通常的表现。信息不对称可能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却也可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例如,有时,公司面临数据挑战,然而两个地方给出的对同一问题的数据却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保障信息不对称的利益也是反对信息共享的原因之一,而这一原因却容易被急于进行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组织所忽略。引进有新思想的人参与竞争情报固然好,但有时新进人员也可能会给组织带来危险,因为他们只希望得到新发现,因而采用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方法和做法而忽视了老方法也有可取之处。保持与过去的连续性是组织竞争情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并不是说不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与过去分道扬镳,而是说组织应该关注历史背景,注意吸收老方法的有益之处。
3. 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情报工作
从以上竞争情报障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竞争情报工作产生障碍的最主要原因是知识的缺乏及不恰当使用。在行为障碍中,决策者是从数据直接到决策的,而没有先将数据转换成知识再决策。在过程障碍中,管理者不了解知识和情报的特征,从而导致了不正确的问题定义和研究刚性的产生。而在组织障碍中,由于知识共享的缺乏而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及新进人员的盲目行动。而要克服以上的竞争情报障碍,就必须吸收知识管理中的有益思想,将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整合起来,从而帮助企业培养可持续竞争力,如图3所示。竞争情报所收集的信息和知识,需要借助知识管理,才能在合适的时间,以最恰当的内容传递给最需要的人;知识管理需要借助竞争情报,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使之融人到组织内部的知识中,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6]。国内外凡是成功的企业,也无一不是借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之力,无一不是实现了竞争情报与知识关联管理的整合。
3.1融合知识管理方法的竞争情报工作方法
竞争情报研究是知识管理模式在企业竞争中的具体化表现,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工具与方法。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策略的信息分析,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评估关键的发展趋势,跟踪正在发生的企业环境变化,分析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能力和动向,从而制定正确竞争策略,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竞争情报是一种信息方法,也是一个信息过程,同时又是一种信息结果,它与企业知识管理目标是一致的。一般来讲,竞争情报过程包括5个主要步骤:规划与定向、信息收集、信息加工、情报分析、情报传播。企业通常对以专利、科学发明、技术资料、根据需求的可获得的文档资料、定期报告、定期或不定期的书面、口头汇报、时事通讯、企业内部的电子数据库等形式存在的显性知识进行管理。为知识管理服务的竞争情报活动将其重点放在知识的获取方面,因此,竞争情报的分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创新。企业惟有通过知识创新,才能将组织知识链中的员工智能加以整合,即对企业员工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从而实现竞争情报的有效利用,促进企业的知识共享,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效率,最终聚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融入知识管理的竞争情报工作流程
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在工作内容和方法上有一些交叉与互融。例如,竞争情报中建立数据库,实际上融入了知识管理中“显性知识有序化”的思想;竞争情报中为了提高企业情报人员的分析能力,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竞争情报组织研讨班,在研讨班上了解和讨论特定竞争对手的情况,是知识、信息的转移和共享;竞争情报常用方法中的市场信号分析和定标比超,实际上是隐性知识的挖掘或显性知识的利用。而知识竞争条件下的竞争情报,不仅仅是竞争数据的收集或者是对行业数据、竞争对手的分析,而且还会作为企业的一项核心能力,通过对有关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信息的收集、分析,最后生成关于企业机会和威胁、长处和弱点的新知识-情报,并制定出能够发挥企业优势和长处的经营战略。竞争情报从其起点到最终结果都与显性知识管理相一致,可以说竞争情报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显性知识管理。因此,竞争情报的工作流程可以融入知识管理的因素,如图4所示。竞争情报的某些成果(各类分析报告)只有通过知识管理途径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7]。反之,一方面,竞争情报的活动结果可以作为正反面案例积淀为企业的知识,丰富知识管理的内容;另一方面,围绕企业知识管理所开展的竞争情报活动,有利于企业制定相宜的知识管理实施方案。在这种互融关系中,企业知识库起着互融引擎的作用,协调这两种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3.3基于知识管理的适应性竞争情报系统
许多的商业应用中的问题都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发生,而适应性则能使企业能动态的适应问题特征并适应变化的环境。采用计算情报技术处理数据促进了适应性竞争情报(adapt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的应用。适应性竞争情报侧重于处理数据的语义信息,数据是商业应用的促进力。随着数据量的增长,因特网上可获取全球数据,不同数据库相互连络,这些导致人们不仅要求以句法的方式处理数据,还要求通过新技术从语义上处理数据,比如,处理不完整的、不确切的、多余的、动态的和错误的数据。如图5所示,适应性竞争情报系统关注企业的所有相关面,特别是关注商业输入(business input)和输出(business output)。商业输入指的是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数据;而商业输出指的是采用方法而得出的能转换成改善企业各个方面的企业程序问题知识和问题的解决方案。从问题和数据到最优解决方案的主要工作是数据挖掘或数据分析和最优化工作[8]。
而基于知识管理的适应性竞争情报系统的设计思路就是在融入了知识管理思想的竞争情报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应用借鉴了知识管理方法的竞争情报工作方法,运用智能数据管理技术建成一个以知识管理为基础、信息搜集为手段、适应性情报处理为核心、情报推送为目的的适应性竞争情报系统。系统组成结构见图6所示。
如图6所示,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适应性竞争情报系统是一个集情报采集、管理、分析、、服务、共享为一体的智能系统,可以完成对企业自身竞争力、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的实时监测,同时具有高度智能的信息聚类、个性化信息定制、高效率的智能情报检索、信息推送等功能。情报人员可以通过企业内联网和因特网采集企业内外部情报信息,在知识管理机制的作用下,采用各种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如:利用自动分类工具进行自动信息群体识别;利用数据处理引擎工具实现概念分析、内容提取、概念模式识别、相关度计算、全文检索等智能数据处理功能;利用用户管理服务器实现用户信息自动建档、档案搜寻、档案分析、档案实时自动更新等功能,实现用户信息个人定制的管理,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智能化数据管理层能够按照使用者的指示独立地搜集信息,并在此过程中自我学习,具有自主性、目标驱动性、连续性、能动性等特点.可以在较高程度上去分辨、识别、理解预期用户的需求及其特征。
4.结语
情报与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情报具有知识属性,这使得竞争情报也含有知识属性,从而使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紧密的联系起来。竞争情报工作中存在三类障碍:行为障碍、过程障碍、组织障碍。这三类障碍延缓了竞争情报工作的推广,消弱了竞争情报的效果,并在企业中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克服竞争情报工作中的三类障碍,竞争情报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其知识属性,与知识管理进行整合,最终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适应性竞争情报系统。
参考文献
[1]秦铁辉, 晏创业, 王琳.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互动关系[J]. 情报科学,2004(7): 780-784.
[2]谢建. 竞争情报的知识属性[J]. 现代情报, 2006(2):19-22.
[3]张婧. 论竞争情报的知识属性及其管理[J]. 价值工程,2005(7): 83-86.
[4]严怡民.情报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3: 46.
[5]Theodoros Evgeniou, Phillip Cartwright. Barriers to information management[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3 (3): 293299.
[6]沙淑欣.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构建[J]. 图书与情报, 2005(1): 46-49.
[7]李新峰. 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整合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战略[D].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35.
[8]Thomas Back. Adaptive business intelligence based on evolution strategies: some application examples of self-adaptive software[J].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2, 148(1): 113121.
[9]汪路明. 基于知识管理的智能化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2): 216-219.
[10]汤坚玉, 袁夫捷. 基于竞争情报的企业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 管理科学文摘, 2006(7): 17-19.
[11]季晓林. 竞争情报与企业知识管理[J]. 中国信息导报, 2004(9): 46-48.
[12]惠志斌. 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竟争情报研究[J]. 情报杂志, 2006(5): 97-99.
[13]李会明, 贾双苗. 简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情报[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4(6):44-47.
[14]张婧.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J]. 情报杂志, 2005(3): 20-22.
[15]薛克香. 论竞争情报与企业知识管理的互动关系[J]. 情报杂志, 2004(4): 65-66.
[16]J. H. Powell, J. P. Bradford. Targeting intelligence gathering in a dynamic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0, 20(3): 181-195.
[17]Daniela Grigori etc. Business Process Intelligence[J]. Computers in Industry, 2004, 53(3): 321343.
作者简介
知识文档储存下来之后,之所以会出现不方便共享和应用的原因,很可能是一个文档中同时蕴含了多个有用的知识点和许多没有复用价值的信息。作为企业的IT部门经理和知识管理的推动者必须认识到:做知识管理不是做一个无人理会的文档库,关键是要让知识流动起来。而通过知识的模块化,更能够方便知识应用,让知识在不断地复用过程中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那么什么叫知识模块化呢?所谓知识模块化就是将知识体系分解成模块,它是知识标准化的延伸,目的是让知识的重组、复用的过程更加方便。知识模块化具体可以表现为业务过程知识模块化、设计知识模块化、产品知识模块化、软件设计知识模块化等。下面进行逐一说明:
业务过程知识模块化:简单地说,就是将企业业务过程中存在的所有任务集进行模块化分解,并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建立与任务对应的过程知识模块,当企业组织结构、任务分配、工作流程等发生改变时,可再次运用知识管理系统根据需要重组任务模块和过程知识模块,形成新的流程。
设计知识模块化:产品设计中有大量的重复性的工作,需要用到大量以往积累下来的知识。以设计知识模块化为基础,以用户对产品的设计要求为驱动建立的的设计平台有助于提高设计效率。使用户在产品设计时,不再需要从头开始事无巨细地来一遍。
产品知识模块化:即综合考虑产品对象,把产品按不同的功能分解成不同用途和性能的模块,并使接口(结合形状、尺寸等要素)标准化,选择不同的模块(必要时设计部分专用模块)可以迅速组合成各种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
软件设计知识模块化:软件设计知识模块可以以组件(又称构件)的形式表示。组件是语义完整、语法正确和有复用价值的单位软件,是软件复用过程中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的能够明确辨识的系统,类似于机械工业中的零部件。
企业想要成功完成知识模块化的工作,需要特别关注如下四个方面:
TIP1:知识模块的创造
知识模块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把已有的知识提炼加工成知识模块。例如,在日常的项目总结中会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工作内容、项目资源投入、项目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项目亮点、项目花絮等等内容。但从日后知识的复用角度考虑,项目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项目亮点都具有很大复用价值,应该抽取出来单独存放在问题库和亮点库中,方便以后其他项目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先进行知识模块的分析,然后再组织知识模块创造。任何复杂的解决方案其实都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分解为可复用的知识模块,日后这些知识模块就可以被不同的解决方案引用。例如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中,通过领域分析形成领域基准体系结构,就能够在此体系结构上进行相关构件的创造。
为方便知识模块的应用,知识模块在创造时就应该考虑通用性,需要对知识进行加工,去掉个性化的特征,并对知识模块的应用进行解释。
TIP2:知识模块的储存
经过加工的知识模块需要进行结构化储存,并用多维属性标签标注出来,以方便检索。知识模块的储存需要考虑知识模块的质量、知识模块的数量和知识模块的转换这几方面的要求。
为了让知识模块的复用率提高,所以在知识模块入库时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以保证知识模块质量,并避免知识模块的重复创造和储存;针对知识模块的应用效果应该定期进行评价,定期淘汰质量不高的知识模块,来保证知识模块的质量。
把知识模块的创造与业务流程结合,可以保证知识模块数量的持续积累。例如在IT运维中,事件处理的过程必须与已有的解决方案关联,如果没有解决方案则需要重新编写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放入知识库中,以保证IT运维知识库的解决方案能够持续积累。
对于规则类的知识模块,例如计划管道应力的公式,可以把公式直接转换成计算程序。这样员工就不需要知道公式内容,只需掌握应用计算程序的方法,按要求在程序中输入条件,就能够直接得出结果,计算过程变成了黑箱。
TIP3:知识模块的应用
有的知识模块可以直接复用产生新的知识,例如软件开发中的构件。应用此类知识就需要建立统一的知识模块连接规则。有的员工对此不是很理解,其实要知道,知识模块的引用并没有抑制员工的个性化创造,而是要求员工在公司已有的成熟的知识模块的基础上,针对未标准化的部分进行创新。
有的知识模块用于指导行动,例如IT运维知识库中的解决方案,项目总结中积累的问题库和亮点库等。企业可以把最新的对员工行动有指导意义的知识模块推广给员工阅读,这样能有效避免类似的问题重复发生。
TIP4:知识模块的系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