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

时间:2023-08-03 17:29: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胆囊结石;腹腔镜手术;循证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5.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64-01

循证护理是为患者提供最为优质护理服务的全新护理手段,循证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全面考虑病人的病情和特点,结合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对病人进行不同护理措施,达到最佳护理效果。胆囊结石腹腔镜术后人的疼痛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是护理工作重点[1],笔者有效探讨循证护理对胆囊结石腹腔镜术后疼痛病人的临床护理效果,以此达到最佳临床康复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54例胆囊结石患者,经诊断,均符合胆囊结石标准,均无胆管结石。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42.5岁。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手术方法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54例患者均实施全身麻醉,在电视监控和腹腔镜器械帮助下,根据患者胆囊结石的具置、大小等进行确定,实施逆行或顺行切除手术。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腹腔镜术后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采取循证护理方法,操作方法:首先评估病人疼痛程度。患者术后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法,连续评估患者5天疼痛感,并计算平均值。其次确定疼痛病因。根据患者疼痛部位、程度及发作时间,准确确定患者术后疼痛诱因[2],根据患者疼痛病因,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制定合理护理计划,并有效开展。最后评价护理效果。根据患者疼痛叙述及护理人员临床护理经验,评价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如果疼痛减轻,表示护理措施有效。若疼痛程度未缓解,应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1.4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诱因、疼痛程度及疼痛持续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诱因比较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采取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诱因对比 治疗组25例创口疼痛,10例牵涉痛,2例胆漏。对照组27例创口疼痛,12例牵涉痛,3例胆漏,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诱差异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对比 治疗组患者疼痛平均持续时间为(5.45±1.25)天,对照组患者疼痛平均持续时间为(6.85±1.56)天,t为4.2153,P

2.3 两组患者术后每日疼痛程度评分(VAS)分值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前两天后每日疼痛程度评分(VAS)分值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4、5天后,观察组每日VAS分值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综合医学发展和护理需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提供合理的护理措施。按照患者的临床症状,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并依照患者临床变化,有效调整护理计划,提高护理质量,增强临床康复护理效果。

采用胆囊结石腹腔镜术后疼痛病人给予循证护理措施,首先要根据病人差异性特点,以及疼痛耐受程度,找出和提出护理问题。腹腔镜手术实施人工气腹操作,需要在腔镜下实施手术方法,视野窄,缺乏高度的直观性和立体感[3]。主要依靠器械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分离,会对脏器牵扯较大程度,极易出现牵涉痛。按照病人疼痛性质、部位,综合每日疼痛程度评分(VAS)评分,查找疼痛诱因。并要警惕出现胆漏,及时告知医师,进行立即处理。其次要查找相关资料,制定合理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镇痛剂、增加吸氧时间、做局部按摩等措施。最后评价护理效果。要客观评价患者术后疼痛采用循证护理效果,对连续2天每日疼痛程度评分(VAS)分值未发生变化,或情况加重的病人立即查找疼痛诱因,并合理调整护理方案。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疼痛诱因对比,牵涉痛、创口疼痛以及胆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持续时间以及每日疼痛程度评分(VAS)分值对比中,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循证护理方式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降低疼痛持续时间,增强临床康复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护理实践。

参考文献

[1]罗华敏.循证护理对胆囊结石腹腔镜术后疼痛病人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33(19):656-658.

[2]王君.循证护理在胆囊结石腹腔镜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34(18):113-115.

第2篇

[关键词] ICU综合征;护理方法;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26-01

重症监护病房又称加强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集中多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重症病人进行病理生理功能监测和积极治疗护理的专门单位[1]。心肺等大手术及严重胸部创伤病人为治疗护理需要常住监护病房。尽管监护病房拥有完善的设备、高素质的医疗护理人员、严密的监测,但仍有近50%的病人在监护期间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ICU综合征,可表现为定向力障碍、记忆和判断力受损、焦虑、恐惧。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开展,进行人文关怀,降低ICU综合征的发生率是对医护人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现将我科2例ICU综合征病人情况介绍如下:

1基本资料

1.1例1

病人,男,43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带气管插管返回病房,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全麻清醒后剧烈躁动,出现快速心律失常,心率达150次/min以上,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镇静药物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后,于次日上午10∶00拔除气管插管,由于过分紧张,情绪激动,怀疑手术疗效。

1.2例2

病人,男,35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带呼吸机辅助呼吸过夜,次日9∶00拔气管插管,病人不能回忆术后当夜情况。结合病情判断术后谵妄。

2护理措施

2.1术前心理护理

经常与病人交流,让病人及其家属充分感受到被尊重和爱护,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缓解和消除病人及其家属焦虑/恐惧的最佳方法。充分评估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手术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期望值,及时发现引起情绪或心理变化的诱因,对症实施心理疏导。 加强术前心理护理,有文献报道加强术前心理支持,可以降低谵妄的发生率[2]。

2.2术后心理护理

病人苏醒后,发现自己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会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精神障碍也多见于术后早期,主要表现为:①抑郁。最常见。表现为精神萎靡,悲观绝望,情绪低落,失眠。②谵妄。表现为烦躁,兴奋,动作增多,幻听,幻视,定向力下降。此时应耐心向病人讲明自己所处环境、ICU监护的目的以及各种引流管的作用。经常与病人握手,说话,服务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2.3强调人性化护理

护士在病人意识恢复后应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人工气道影响病人的语言交流,常使病人感到孤独和恐惧。护士应经常询问病人的感觉,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如手势、点头或摇头等方法交流,以了解病人的想法和要求,满足其需要。做好疼痛护理,指导病人掌握减轻疼痛的方法,做好生活护理,告知病人虽然没有家人陪护,但护士会协助完成各种生理活动以减少病人的顾虑,使其安心接受治疗护理。

2.4进行严谨而规范的护理

为了满足病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要求每位护士掌握娴熟、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使其产生依赖感,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责任心强,态度严谨认真,协助病人采取正确的治疗,具备良好的专科护理理论,严密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征兆,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2.5改善监护环境,减少紧张气氛

ICU内噪音水平白天为50~75 dB,夜间为45~55 dB。噪音超过60 dB,就会导致病人烦躁不安,刺激病人的交感神经,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压力感和焦虑感加重,痛感加剧。病人感到抑郁,头痛,幻觉,谵妄,入睡困难,昼夜睡眠节律倒转[3]。因此,护理人员要尽力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对病人的恶性刺激,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护理人员应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开门轻,关门轻。尽量调低呼吸机等的报警音量,当警报响起时要反应迅速,及时处理,避免对病人造成影响。

3讨论

此2例病人经过责任护士按以上护理措施的悉心护理,术后恢复良好。

通过责任护士在术前具体了解病人,与病人多作交流,多方面采集其心理信息,根据病人不同心理特点,给予不同心理支持,疏导及疾病宣教,以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我科重大手术后ICU综合征的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护理过程每一环节中,护理人员的一切言谈举止对病人的心理状态都有影响[4]。对已发生ICU综合征的病人,通过分析导致其不良心理反应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把危险因素控制到最低。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创造舒适的病室环境,增进病人对医护的信任,在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中也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0.

[2]姚永芳,聂海英,李岩.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29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A):53-54.

[3]孙淑兰.监护仪给病人身心引发的伤害及护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2):34-35.

第3篇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快速康复外科;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26-02

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以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病人术后的康复[1]。结直肠切除手术的快速康复外科治疗方案是应用较为成功的典范之一。我院于2007年10月--2010年10月应用FTS的围术期护理模式对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取得理想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结直肠癌需行根治术病人84例,纳入标准:术前无营养不良、无严重器官器质性病变,不需联合脏器切除,非急诊手术,年龄小于80岁,同意接受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FTS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FTS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39岁~75岁(50.5岁±13.5岁);结肠癌24例,直肠癌18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2岁~69岁(54.5岁±11.0岁);结肠癌28例,直肠癌14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

1.2.1术前护理 ①术前教育:FTS组术前向病人详细告知快速康复各阶段的时间、促进康复的各种建议、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消除病人对医院和手术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使病人更好地配合各项护理措施和治疗,加速术后恢复;对照组对病人进行常规宣教及心理护理。②禁食禁饮:FTS组指导病人术前2h饮用糖类饮品;对照组常规禁食24h,禁水4h。③肠道准备:FTS组不行全肠道清洗或仅灌肠1次;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前3d肠道准备法。

1.2.2 术中护理 FTS组术中严格控制输液量及生理盐水输入量,并保持手术室温度22℃~25℃,必要时使用输液加热装置,给予床垫保暖、腹腔冲洗液加热等保温措施,并每小时进行体温、血压监测1次;对照组术中按常规补充3000mL~4000mL液体,不限制液体量,不采取保温措施。

1.2.3术后护理 ①引流管的护理:FTS组不留置胃管或术后麻醉清醒后即拔除,尿管于术后24h拔除,低位直肠癌术后2d或3d拔除,不使用或少使用腹腔引流;对照组常规放置引流管。②早期进食与活动:FTS组指导病人在可耐受前提下,术后24h内可饮含蛋白质的营养液,48h后半流食,72h~96h普食。指导病人手术当天协助病人早期床上翻身和活动,术后第1天在床边活动2h,第3天指导病人自行翻身和下床活动,第4天恢复正常活动。对照组待病人排气后给予流食,逐渐过渡到半流食、普食。病人自愿活动或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被动活动。③疼痛的护理:FTS组术后36h内采取镇痛泵(吗啡+0.5%丁哌卡因+格拉斯琼)持续硬膜外止痛,并运用暗示、分散注意力、音乐或药物等方法减轻病人疼痛;对照组术后止痛用盐酸哌替啶等止痛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术前准备 术前病人应有精神与体质两方面的准备[2]。本研究中,FTS组病人术前采取了宣教、不禁食和不清洁灌肠3方面的措施。快速康复理念认为,适当的心理护理(包括入院宣教和术后指导)对临床治疗可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有利于病人的恢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实施术前禁食12h、禁水4h的措施。有研究表明,过早禁食水易导致低血糖,加重手术应激反应[3]。FTS主张术前2h进水或进糖类有利于病人康复。FTS改变传统的禁饮时间,在术前2h要求病人饮用糖类饮品,结果病人术后无口渴、饥饿、低血糖等症状。此外,FTS理念不主张清洁灌肠及口服泻药,机械性灌肠往往会导致脱水,并增加术后肠管水肿及肠发生率[4]。国外研究表明,与术前常规肠道准备组相比,无肠道准备的结直肠手术病人术后发生肠吻合口瘘的危险降低[5]。因此,结直肠手术不行肠道准备是安全、可行的。

3.2 导管的安放、留置时间 FTS认为,在结直肠手术中,不宜常规应用胃管和引流管,胃管在术中难以起到有效降低肠道压力、防止吻合口瘘的作用,放置引流管会增加感染的几率、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并建议术后24h拔除尿管,避免影响病人术后的早期活动,增加其泌尿系感染的机会。总之,各类导管不应作为常规使用,而应选择性使用。

3.3围术期保持体温 如果没有充分的保温措施,可使病人术后的体温比正常体温低1℃~3℃。低体温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增加、伤口愈合延迟、药物代谢进度降低等。术中及术后早期保温,具有减少术后感染、术中出血、心脏并发症发生的作用。

3.4 术后早期进食与下床活动 术后尽早恢复经口饮食是快速康复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外有研究表明,早期恢复进食可促进切口愈合,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与吻合口瘘的发生不相关[3]。本研究中,FTS组病人的进食时间为9.4h±0.6h,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前,并且术后并发症(如吻合口瘘、造口旁疝、切口裂开、人工狭窄、输尿管损伤等)发生率也降低,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此外FTS主张在充分止痛、微创手术及不常规留置各种管道的前提下,使病人肢体获得解放,术后当日即可下床活动。FTS组多数病人在术后第3天能自行翻身和下床活动,少数病人甚至能在走廊中活动。观察结果显示,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比对照组提前(P

总之,快速康复外科的围术期护理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模式,应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中能缩短病人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同时该理念的实现需要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和营养师的多方协作,制订合理、规范的FTS流程,更好地改善手术病人的预后。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大,有待于我国更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促进FTS深入外科各个领域,从而快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6]。

参考文献

[1] 江志伟,李宁,黎介寿.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2):131-132.

[2] 田路,田晶,李寿柏.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与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4):2471-2472.

[3] 庞源芳.快速康复外科对临床康复护理的指导意义[J].护理研究,2008,22(1A):47-48.

[4] 张桃桃,叶新华,黎玲.国内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8(1):62-63.

第4篇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疼痛;因素;护理干预

妇科疾病和产科异常分娩的存在,使得妇产科手术成为解决这一现象的重要手段。手术不可避免地会给病人造成切口疼痛,疼痛是自身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是发生在身体上潜在的组织损伤。[1]来自疾病本身和手术创伤的疼痛都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疼痛,确保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期,尽快恢复健康,是术后护理的重点。本文通过观察2010年1月——2012年9月于我院妇产科行手术处理的200余例病人术后疼痛及护理情况,探讨妇产科病人手术后疼痛的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以期优化术后病人疼痛的护理,达到减轻疼痛、尽早恢复、降低就医费用的目的。1疼痛控制因素

1.1害怕药物成瘾及副反应患者对疾病知识缺乏,的使用是术后镇痛的主要药物,多数病人因担心的成瘾性而拒绝使用,同时,镇痛药对伤口愈合及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延缓作用也使得较多病人拒绝药物镇痛。

1.2疼痛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临床医护人员对病人疼痛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对疼痛病人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2],使疼痛病人得不到及时处理,病人往往通过忍受的方法来解决。2疼痛的评估因素

2.1评估方法疼痛的评估旨在了解病人的疼痛程度及临床处理是否有效,在评估病人疼痛时应综合表情、活动、睡眠及饮食等多方面因素,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呼吸方式、局部肌肉的紧张度以及掌心出汗程度来了解病人的疼痛程度[3]。

2.2病人因素病人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手术种类、情绪、家庭、生活背景、民族等因素均会对疼痛的评估造成影响。如年轻病人与年长病人对疼痛的感受则不同,行子宫全切术的病人与行剖宫产的病人对疼痛的感受也不同等。

2.3护士因素护士是病人疼痛的主要评估者,而疼痛评估是进行有效疼痛控制的基础[4]。很多医院没有把疼痛的评估作为护理工作的常规,护士不能准确判断疼痛的级别,常易致病人主诉与护士的评估不一致,从而忽略或轻化病人的疼痛。3心理因素

因疼痛是主观感受,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临床上具有可比性的病人(相同年龄、相同程度疾病、相同处理方式)术后对疼痛表现的轻重程度不相同。在护理过程中,病人的尊严(保护其隐私)、周围的环境、病人的舒适度及安全、家属及医护人员的态度均影响着其对疼痛的感受。4术后疼痛护理干预

4.1术前宣教在手术之前护理人员需将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疼痛原因、疼痛持续的时间、镇痛药物、镇痛方法等内容告诉患者,使患者更好的了解手术情况,让她们有良好的心理准备,保持平静的心态来接受手术带来的不适感,避免不良心理带来的刺激。

4.2正确评估疼痛疼痛的正确评估对护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病人对疼痛的护理及治疗的不了解,对药物使用的担心、不愿多次麻烦医务人员、自身尊严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其仅仅在疼痛难以忍受的情况下才会报告疼痛。教会病人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数字疼痛强度表,将疼痛记录标准化,以掌握疼痛程度,在评估疼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3加强手术病人术中、术后的沟通、教育护士应较好地运用行动、语言与病人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在日常的护理中消除其不安全、不信任感。在对病人进行疼痛护理时,也需用语言进行沟通,便于解决思想顾虑和负担,以取得良好的疼痛护理效果。同时进行疼痛宣教,让病人对术后疼痛有所了解,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鼓励其及时报告疼痛,以便及时止痛,以利于术后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早日康复。

4.4加强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因疼痛是病人的主观感受,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护士需通过心理护理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减轻其陌生感、恐惧心理,请家属配合并参与心理护理模式,使病人心理得到满足。送入手术前,亲切招呼病人,花一定时间陪伴,减轻病人对手术的恐惧感,保护病人的隐私,避免伤害病人自尊。术后适当指导病人的,禁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访视病人时告知其如何正确对待切口疼痛,术后吸收热及早期活动对疾病恢复的意义等,促使其配合护理。适当给予病人同情和安慰,保持病房安静、舒适的环境,以提高病人的疼痛阈。

4.5其他方法的应用家属对病人的安慰、病房播放轻音乐、分散注意力、护理、咳嗽指导等与常规的止痛方法联合使用,可以加强止痛效果。舒适的病房环境、适宜的温湿度等使病人对疼痛的耐受亦有一定的帮助。5讨论

术后疼痛是机体对手术刺激的一种反应,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的恢复。在术后护理中,要消除病人对镇痛药物的错误认识,掌握疼痛的评估方式,与病人适当的沟通,做好心理护理,恰当运用镇痛药物及辅助方法,使病人的疼痛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减轻病人痛苦,使病人安全度过术后恢复期。

参考文献

[1]赵宏颖,徐琳.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2):21.

[2]陈金生,高崇荣,卢振和,等.浅谈疼痛医学教育管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6264.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脾动脉栓塞术是近年来治疗各种原因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主要方法之一。脾动脉栓塞术通过栓塞脾动脉,使脾实质发生无菌性坏死,达到治疗目的,故术后疼痛剧烈。术后良好的护理能减轻病人疼痛,避免并发症,促进康复。我科2003年4月~2006年4月共对10例脾动脉栓塞术后的病人进行了疼痛护理,均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共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30~65岁(平均56.5岁)。10例病人于栓塞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表现为左上腹部疼痛,以术后3天内最为明显,一般持续5~7天后逐渐减轻。

2护理

2.1护理:术后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24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无血肿及渗血后可改变,为防止挤压肿大的脾脏加重疼痛,应置病人健侧卧位。卧床时间依脾栓塞的面积大小和疼痛缓解程度而定。

2.2密切观察疼痛反应:仅依据病人的主诉判断是否存在疼痛,会使一部分病人得不到及时的处置。通过对病人的面部表情,身体的动作,睡眠等的仔细观察,可以观察到病人对疼痛的感受程度和部位,对病人疼痛程度做出正确评估,及时采取止痛措施。本组1例病人,担心使用吗啡等镇痛药后成瘾,术后诉疼痛不明显,可忍受,不需要用镇痛药。夜班护士观察到该患者因疼痛而无法入睡,及时给予镇痛药,保证了术后病人的睡眠和休息。

2.3疼痛护理个体化:对于不同年龄组的病人采取不同的疼痛护理措施。年龄是影响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对疼痛的敏感程度随年龄而不同。成年人对疼痛敏感,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本组1例35岁病人,术后疼痛剧烈、不能忍受、大声,给予自控镇痛(PCA)后有效缓解了疼痛。

2.4观察鉴别疼痛的性质:脾动脉栓塞术后的并发症脾脓肿、腹膜炎等的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病人腹痛范围、性质、程度,有无全腹痛、肌紧张等急腹症征象,与术后脾实质发生无菌性坏死所致疼痛相鉴别,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第6篇

关键词:眼科护理 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39-02

1 一般资料

眼科病人689例,男305人,女384人,最大年龄91岁,最小年龄1/12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实施各种眼科手术的为564例。

2 影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2.1 病人年龄。把研究对象分为7个年龄段(15岁以下、16岁~30岁、31岁~45岁、46岁~60岁、61岁~75岁、76岁~90岁、90岁以上)进行对比分析,15岁以下的医院感染率为4.9%、61岁~75岁为2.5%、76岁~90岁为3.8%,而其他年龄段眼科医院感染率均低于1%。儿童及老年人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

2.2 全身疾病与眼科术后医院感染。364例眼科手术病人,术后发生医院感染13例。其中糖尿病病人30例,术后感染6例(4.6%);合并局部慢性炎症的病人26例,术后感染1例(3.8%);冠心病病人59例,术后感染2例(3.4%);高血压病病人38例,术后感染2例(1.5%);无合并全身疾病的眼科手术病人111例,术后感染2例(0.6%)。提示在手术前要充分考虑全身因素,并且在术后的高危期作好预防措施。

2.3 眼球的特殊构造。眼球是在外的器官,极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均为无血管的透明组织,自身抵抗力较低,可成为病原菌生长的天然培养基,感染后会迅速蔓延扩散,应用抗生素起效慢,难以控制,组织疤痕增生、机化,甚至萎缩坏死,严重者失明。

2.4 医护人员的误区。一些医务工作者对医院感染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知识缺乏,眼科医院感染率较低导致他们在思想上不重视,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医院感染疏忽,各种操作不规范,而成为医院感染的直接传播者。

2.5 手的传播。它是医院感染最常见传播途径,不同病种的病人在接受治疗和检查时,病原菌通过医护人员的手蔓延传播,另外病人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通过自己被污染的手进行揉眼、点眼等动作造成眼部感染。

2.6 手术器械及室内细菌指标。由于配制消毒液的浓度不正确、更换不及时、手术器械浸泡时间不足,等等,造成手术器械消毒灭菌未达到标准要求,在进行眼科手术时病原菌侵入眼内可导致严重后果。室内空气细菌指标通过临床检测,发现细菌超标的几个高峰期:①床铺整理前病房空气中细菌数为1169.16cfu/m3±193.21cfu/m3,在整理时却高达4610.33cfu/m3±333.16cfu/m3[2];②探视高峰期,病房探视人数超过5人,细菌数增长两倍以上。

2.7 知识层次。知识层次高的群体自我保护及防范意识强,知识层次较低的群体,不了解疾病的危害,无意间会成为疾病传播者,造成同病室或全科的大面积流行。

3 护理措施

通过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根据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护理措施,从病人及医务人员的角度分别制订不同的方案,诸如对医务人员开展微生物及免疫学讲座;成立科室的医院感染控制小组检查落实。对病人开展大力宣传,了解相关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目的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和病人的重视程度,进而调动全员的参与意识,共同努力降低医院感染率。

3.1 制定护理目标。通过对护理诊断分析,制定具体的护理目标,例如在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手术前进性预防性的治疗,在各种诊疗过程中严格操作规程及执行无菌原则等,确立无医院感染发生的护理目标。另外对于医护人员确立各种监控指标,制订各项指标达标的护理目标。

3.2 健康宣教。根据评估的危险因素及病种的不同,制定健康宣教的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如发放卫生保健手册,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等,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知识层次的病人进行宣教,包括自我防护的相关知识及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3 实施措施。根据护理诊断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具体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人医院感染早期症状,早期处理防止交叉感染;②普及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并开展有关感染的科学研究,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加强无菌观念及操作的规范性,最大限度的避免医源性的医院感染,并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对病人进行卫生宣教;③设立监测员,监测消毒灭菌剂的合理使用,包括严格消毒时间,及时更换消毒剂等,定期进行细菌培养监测;④建立专科手术室,专人管理,做好各种统计,完善各种制度;⑤合理安排护理工作程序、查房及临床治疗,如点眼、输液、发药推迟至床铺整理完毕60min后进行。床铺整理时让病人离开病房或患眼盖无菌纱布,以减少细菌直接进入或沉积于患眼内。勤更换被服并指导病人勤洗澡及注意面部卫生,保持良好的住院环境,早晚定时通风,降低室内含菌密度。据报道在空气流通状况下,最初30min内空气中的菌落可减少77.3%~76.3%。75min可减少69.4%~66.6%,140min后几乎查不到细菌[3];⑥规范护理操作,制定各种操作标准,定期检查考试,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切断医院医源性感染途径;⑦增强儿童及老年病人的抵抗力。

4 结果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程度加强,能自觉规范各项护理操作,护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随之带来健康护理指数的明显增高,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预防院内感染,使感染率由1.31%降至0.66%,取得显著效果。

5 讨论

儿童免疫功能尚未完善,而老年人各种器官组织处于衰退阶段,抵抗力较低,加之手术应激反应等综合因素使术后医院感染率明显增加。因此,儿童、老年人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是重点监测和防护的人群。全身疾病与眼科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疾病不仅仅是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高血压性眼底病变等疾病的诱因,而且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高血糖延缓伤口愈合,加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大大增加医院感染机会,所以术前控制血糖十分必要。另外,一些局部慢性炎症,如慢性结膜炎、沙眼、慢性泪囊炎等,要先控制病情,然后才能安排手术。眼球的特殊构造极易受到侵袭而感染,眼结膜中潜伏了大量微生物,被异物损伤后或实施手术,不仅可以导致细菌和真菌感染,而且有形成眼内炎的危险。提醒医护人员在检查治疗时,一定要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诊疗的安全性,另外在手术前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加以预防。眼科医护人员应该抛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加强业务学习,充分认识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同时医院要成立三级监控制度,制订执行标准,加大对医院各个环节的检查力度,确保制度的严格落实。护理人员在与病人零接触时,认真分析病人的全面情况,细致地剖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合理计划,应用护理措施解决问题,缩短了病人的住院天数及护理费用,提高了健康护理指数并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朱桂玲.眼科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9):1092—1094

第7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O5~2006-02住院的病人共180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经腹手术,,其中子宫全切除术为5O例,卵巢囊肿切除术为20例,子宫次切除术11O例,年龄16~68(34士2.4)岁,随机分为实验组9O例,对照组9O例,两组年龄、症状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向病人及家属宣教术后注意事项,讲解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优点,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在旁进行上下床指导护理,方法是:①做好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早期活动目的,不要因为疼痛惧怕离床。活动不会将缝合的伤口撕开,却能促进肠功能恢复早日排气。使病人消除顾虑,配合早期离床活动。②根据术后麻醉方式不同,选择患者术后平卧6~24h后取半卧位,先将床头抬高3O°,病人无头晕症状后床头依次抬高至6O°。③病人取侧卧位,将身体重心放于无输液侧的肢体上,防止因起床重力作用引起静脉回血,影响输液速度,屈膝移向床边,双腿下垂坐于床边15~20min,同时作深呼吸运动,以减轻紧张心理。④病人无头晕、恶心、出冷汗等虚脱症状后方可离床活动,双手按于腹部伤口位置,身体前屈后逐渐伸直,活动范围由床周边缘逐渐扩大,活动时间长短要根据病人体质增减。⑤活动结束后上床指导:首先将病人床头抬高6O°,靠床头坐于床边,将身体重心放于无输液侧的肢体上,侧卧于床边,将下垂的外侧下肢屈曲状抬于床上,逐渐下降床头,高度至45°,随着下降的幅度,逐渐内侧下肢屈曲状抬于床上身体侧卧于床边,平稳后病人可床上自主。

    2结果

    妇科腹部术后病人由于平卧时间较长,肠蠕动功能障碍,引起腹胀、腰酸背痛等不舒适感,延长进食时间,不利于术后康复。临床上采用早期更换自由、早期离床活动的特殊护理方法。

    结果表明:两组资料未通过特殊护理方法指导前,据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不适率37.8%,对照组为88.9%.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

    3讨论

    妇科腹部手术是妇科疾病常用的手段之一,早期离床活动对术后病人的康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妇科病人的特殊性,均为女性,心理比较脆弱,这就更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和术后的宣教指导工作,才能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期康复,所以术后病人的护理问题是临床工作的首优问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何指导术后病人早期离床活动、有效正确地上下床方法,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通过临床护理工作发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病人的心理状况、切口痛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也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和伤口愈合;术后病人腰酸背痛,早期协助改变多种卧位方式,可以避免肢体牵拉、伸长,缓解上述症状。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早期离床活动用于预防术后腰酸背痛、腹胀、切口痛、虚脱效果明显,实验组因术后离床引起的切口痛、虚脱无一例发生,同时心理护理也是最重要的措施保证。综上所述,采用早期离床活动对术后康复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9.

第8篇

【关键词】脑出血;恢复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290-02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疾病,其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出血致死率亦有所下降,但其致残率却仍高居各种疾病之首,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因此如何提高脑出血术后病人的生存质量已成为医务人员面临的新挑战,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通过观察、研究、探讨,对脑出血术后病人的生存质量提出了新的观点。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我神经外科共收治脑出血病人153例,男85例,女68例,年龄15-80岁,平均58岁,其中基底节区出血80例,小脑出血36例,丘脑出血16例,皮质下出血16例,脑干出血5例,脑疝形成48例,出血量5-120毫升,平均65毫升。本组病例均在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死亡13例。昏迷时间最长达200天,平均20天,平均住院时间105天,出院病人均建立脑出血病人出院随诊表,随诊时间为3个月至1年。

2 方法

本组术后恢复期在实施整体护理基础上,评估病人的自理能力及家属的护理能力,采用不同的护理系统及健康教育,让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活动。

2.1 对病人进行评估并实施护理:评估指标:包括意识、肢体活动、吞咽功能、语言、大小便程度、情绪状态等,根据病情、存在的护理问题和相关因素,提供相应的护理体系。

2.1.1 完全补偿系统:病人术后处于昏迷状态时,需要护士及家属满足其所有自理需要,包括清理呼吸道、营养、排泄、个人卫生和安全等,同时给予早期功能锻炼。脑出血术后病人若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锻炼[1],具体措施:①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每30-60分钟巡视1次,通过检查各种生理反射来判断病人的意识情况。②及时准确使用脱水剂,减轻脑水肿,促进意识恢复,给予低流量吸氧,以保证脑细胞的需要。观察尿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证液体出入量平衡。③预防肺部感染,每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及时吸出痰液,必要时行雾化吸入或气管切开术, 并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给予护理,每日予口腔护理2次,预防口腔感染.④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鼻饲流质饮食,并制定适宜的营养餐食谱,每日5-7次由胃管注入,必要时经静脉输入脂肪乳、氨基酸等制剂,利于纠正代谢紊乱,促进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⑤预防压疮及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每1-2h翻身1次,随时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清洁,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摆放:左侧卧位时头部保持自然舒适,左侧上肢前伸,前臂旋后位,腕关节背伸,左侧下肢自然伸展位,右侧上肢自然放置与体侧,右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垫一个较长软枕,后被垫梗楔形软枕;仰卧位时肩关节外展,上肢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下肢屈膝,下垫软枕,双足跟垫软圆圈垫,保持踝关节背屈,内外翻中立位;维持良肢位:为患者做任何治疗后均应重新摆放肢体;观察肢体肌张力改变:当肌张力增高时,肢体对抗肌张力摆放,如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时摆屈曲位,踝阵挛时,立即给予持续牵拉腓肠肌,使阵挛停止.应每4h做1次肢体被动活动和按摩,每次20分钟,帮助病人做关节伸屈、外展等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并将肢体保持功能位.⑥预防泌尿系感染,用弗雷氏双腔尿管持续留置导尿,每日用0.05%碘伏擦洗会阴及尿道口二次,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及时倾倒尿液,防止尿液逆流,必要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

本组病人平均昏迷时间15天,通过实施完全补偿系统,无一例发生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为下一步的自理康复锻炼奠定了基础。

2.1.2 部分补偿系统:当病人意识转清,但肢体活动、语言或排泄功能仍有一定的障碍时,护士和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进行健康指导和心里护理,协助实施护理措施,帮助病人及家属尽早、尽快掌握康复锻炼程序,如语言、功能锻炼等。

2.1.2.1 与患者约定眨眼、点头、摇头、手动等动作来表示需要和反应.

2.1.2.2 教患者发音,当患者发出简单含糊的语音时及时给予鼓励。

2.1.2.3 写一段话、一段文章让患者朗读,或用卡片来帮助病人识别。

2.1.2.4 寻找与工作有关、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与其交流。

2.1.2.5 丰富环境,在房间内摆设小饰品,让患者看电视,接电话、听音乐等,让其谈感受,促使其讲话。

本组有25例病人意识转清后,发现语言沟通障碍,出现烦躁及其他负性情绪,通过实施部分补偿系统和激励机制,病人看到语言功能逐渐恢复,渐渐树立起信心,主动配合康复锻炼。

2.1.3 辅助教育系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病人都有特定的不同程度的知识缺乏,护士作为促进康复者和教育者,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应提供治疗、康复及专业护理的有关信息,使病人及家属积极参与到护理活动中。

2.2 对家属进行评估并实施护理:脑出血病人自理能力恢复较慢,许多病人在出院时还不能恢复自理能力。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还很薄弱,病人所需的卫生保健知识来自医院,因此,我们亦给予家属支持并指导家属学习,使其能够承担病人出院后的照顾。具体措施如下:①协助患者的进食、卫生和大小便。②与患者共同制定食谱。③教会患者使用吸管饮水和用勺子进食。④鼓励患者自己进食。另外,康复期病人应该注意摄用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吃蔬菜和植物油,伴高血压者要注意控制钠盐摄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生活要有规律性。伴有糖尿病病人,每日进餐要定时定量,日主食不超过6两。对肥胖病人应适当限制饮。⑤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指导病人做主动、被动运动,包括转换,同时帮助病人训练平衡和协调能力、上肢功能练习、下肢负重训练及髋、膝、踝关节屈伸练习,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运动的同时,予推、滚、揉、捏等手法按摩患肢肌群,并可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运动,下肢肌力达Ⅳ级时可予扶手杖或借用助步器进行主动步行练习,继而进行上下台阶的练习,每日2-3次,每次30-60分钟。[2]

2.3 观察指标:采用Barthe指数(BI),对本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吃饭、如厕、活动等情况进行评分,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 ADL分级法: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Ⅲ级:需人帮助,扶可走;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Ⅴ级:植物生存状态[3]。

3 结果

采用Barthe指数对本组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ADL评定对出院病人全部建立随诊表,结果见表1。

从表1看, 本组病人术后3个月良好率65.4%(Ⅰ级+Ⅱ级),其自理能力较术后1个月显著提高,并明显高于综合文献报道的脑出血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即ADLⅠ级15%,Ⅱ级25%, Ⅲ级30%,Ⅳ级25%,Ⅴ级5%[4]。

4 讨论

通过对本组术后病人的临床护理,重点讨论了如何提高脑出血病人术后的生存质量,认为:在不同的恢复阶段对病人进行准确及时的护理评估,并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在满足病人自理需要的活动中,护士肩负着指导和帮助者的责任.脑出血病人术后往往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从表1可见,本组术后1个月时生活自理者仅有1例,占1.79%,因此,培养病人及家属自我护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部分补偿系统和辅助教育系统,充分调动了病人及家属的积极性,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护理,充分体现了护理的重点是恢复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的特性,从而提高了脑出血病人的生存质量及心理承受能力,使病人尽快恢复自理能力,尽快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根据调查[5],病人实际参与护理的程度大大低于其参与的需求,这种差别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制定了因人而异的康复指导方式,根据病人的自理程度和病人家属的照顾能力及文化程度,综合制定了自体康复计划,从表1可看出,本组术后3个月自理能力较术后1个月显著提高,并明显高于综合文献报道的脑出血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这种方法使我们由简单、重复的技术操作者变成健康的宣传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病人,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对病人的帮助、指导与教育,训练其恢复正常的自理能力,使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升华,激励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研究、思考和探索,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邹春颖、孙平等.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3):35-36

[2] 许金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与急性脑卒中患肢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504-505

[3]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89

第9篇

【关键词】护理管理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是一种急性疼痛(通常病程小于6周)[1],是困扰外科手术病人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75%手术病人有比较明显的术后疼痛。以往对术后疼痛的处理未能引起护理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病人也往往将术后切口疼痛视为术后一种不可避免的经历。

1术后疼痛的影响

1.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术后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皮质醇增加,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得全身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

1.2对呼吸系统影响疼痛使骨骼肌张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通气功能下降,使病人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引起肺不张等并发症。

1.3对胃肠、泌尿系统的影响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可反射性抑制胃肠道功能。降低平滑肌张力,病人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尿潴留等。

1.4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疼痛可引起多种激素的释放,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肾上腺素,皮质醇病变,血糖素升高,促使血糖增高,蛋白质、脂质代谢增强,使术后病人容易发生负氮平衡,不利于机体康复。醛固酮、皮质醇、抗利尿激素增高使得机体水钠潴留,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某些心功能差的患者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

1.5对免疫系统功能和凝血机制的影响与疼痛相关的应激反应可使淋巴细胞减少,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另外疼痛引起体内内分泌系统改变,也引起免疫机制改变。疼痛应激反应使血小板粘滞增强,功能降低,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

1.6其他影响疼痛使病人感到无助、焦虑、失眠,病人常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动。可见,术后疼痛会引起机体一系列反应,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病人康复,术后有效止痛无疑可减少一系列应激反应,帮助病人尽早康复[2]。

2术后疼痛的护理

2.1疼痛是外科术后病人的常见症状,疼痛程度往往较为严重。护士24小时服务于病人周围,对待病人的疼痛情况,应像对待病人的病情变化一样,要给予及时、准确的观察、评估和记录,并且要及时观察止痛措施的疗效,为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护士在认真检查病人疼痛的同时,常常可以为病人解除疼痛,如发现病人因不对而疼痛或因引流管不通畅而疼痛,或因敷料包扎过紧而疼痛等,可以给予相应的处理,解除其疼痛。护士可以选用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方法为病人缓解疼痛,如心理和肌肉的放松方法,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等。护士负责向病人和家属宣教疼痛控制的一般知识和“痛尺”或其他评估工具的应用。护士要告诉病人及其家属应及时报告新疼痛或未缓解的疼痛,以保证医务人员迅速给予评估和有效的治疗。

2.2责任护士还负责疼痛病人的临床护理,准备病人治疗所需的器材和药品,某些注射、针灸、理疗等治疗的实施,某些特殊治疗,如神经阻滞等的配合。负责病人24小时疼痛的观察、评估与记录,疗效评估与记录,告诉病人止痛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进行病人及其家属疼痛知识、疼痛自我评估与疼痛自我护理的宣教等。

3术后疼痛健康宣教

3.1术前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疼痛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了解既往疼痛史和预期疼痛处理应达到的目标。向病人讲述疼痛对机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强调大部分术后疼痛可以缓解,并且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病人有权享受术后无痛经历。向病人说明何时表达疼痛反应及如何表达,疼痛反应包括疼痛强度、性质、持续时间和部位,并说明这些主诉将成为疼痛治疗的依据,护士将根据主诉所反映的疼痛特点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3.2向病人介绍自我解痛方法,在止痛剂治疗的同时辅助使用其他方法缓解疼痛,如使用放松、分散注意力、想像、冷敷和热疗等方法。向接受PCA治疗的病人讲述给药的方式和时机,病人应在感觉疼痛开始时自行给药,注入下一剂量药,以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超级秘书网

3.3劝告病人及时向护理人员诉说心中的疑虑和担忧,避免过分担心疾病的康复而引起高度焦虑从而降低耐受性,加重疼痛。

4结论

疼痛的主观性和多因素性决定了在疼痛管理中必须有病人自身的参与,因此应教育护士加强术后疼痛健康教育,使病人了解疼痛相关知识,弥补医务人员与病人对疼痛理解的不一致,使病人主动参与并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疼痛的健康宣教应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 要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新进展及康复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对本科3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的护理干预实施结果评价。结果:发现全髋关节置换术病员康复实施科学的护理、康复干预措施对病情转归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结论:通过心理护理,术前健康知识指导及手术后康复干预措施的实施。可减轻病员负性情绪,降低应激反应,避免并发症发生,促进病员早期康复。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 康复干预

资料与方法

2005~2006年收治全髋关节置换病人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50~88岁,其中股骨头坏死18例,股骨颈骨折15例,老年性髋关节骨关节病3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手术的固定方式:生物型16例,骨水泥1例,混合型19例。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准备,心理干预可减轻病人的应激反应,缓解疾病和焦虑,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利于康复。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知识,使其了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项成熟的现代化外科手术。同时耐心介绍成功病例,以解决思想顾虑,降低病人的应激反应程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处理潜在的感染性疾病灶,如牙龈炎、脚癣、嵌甲、皮肤疖肿等。术前治疗这些感染疾病可大大降低手术感染的机会。③术前康复指导与的要求:采平卧位或适当抬高床头15°~30°,但患髋屈曲45°,不侧位,患肢外展30°,并保持中立,两腿间防止外展架或厚枕。鼓励病人坚持做足趾、踝关节主、被动伸缩练习,适宜的股四头肌等长缩练习,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并发症。

术后护理:①预防并发症:返回病室搬动患者至床上应保持肢体外展位,防止髋关节脱臼。侧方切口时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预防关节脱位。后方侧位切口时,患肢平放床上,两腿之间加一软枕,禁止内收内旋位,保持肢体的位置,可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鼓励咳嗽、咳痰,防止肺炎。抬高患肢,主动或被动的活动患肢,逆肢体方向按摩,促进静脉肢体回流。为预防褥疮,睡海绵垫或气垫,夏天睡空调房间。②床上功能锻炼:手术当日避免过多活动,搬动时,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托起,最好指导病人利用牵引架上的拉手抬起臀部,可避免抬臀时引起疼痛,又可促进血循环,便于放便盆及臀部背部皮肤的护理。需要注意是:把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以取得合作。术后第1天因疼痛,多数患者活动时有恐惧感,在给予患者有效的药物止痛后,可帮助其被动活动,挤压腓肠肌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并指导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然后放松重复练习。注意运动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所有床上运动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状态下进行。③术后4~6天,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每天可在医师指导下被动活动髋关节数次,为下床负重做准备,但避免极度屈曲、内收、内旋而造成髋关节脱位。④术后6~12天开始轻移:先由卧位到坐位,由坐到站,又站到行走训练,提高肌力,联系独立坐起或扶拐行走。⑤卧位时仍平卧或半卧,3个月内避免侧卧;坐位时尽量靠坐有扶手之椅子,3周内屈髋90°,不可将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或盘腿;站立时患肢外展,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患肢不负重,拄双杖行走,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杖单杖弃杖,但必须避免屈患髋下蹲。

讨 论

笔者通过对本科治愈3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护理,总结护理要点是,全方位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健康知识教育,制定合理康复干预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病人康复,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效益。

第11篇

【关键词】胸外科手术;呼吸道护理;肺部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67-01

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共施行胸外科手术122例,由于当代胸外科手术老年人居多,均采用全麻加气管插管,且手术麻醉时间长,术后病人怕痛或怕影响创口愈合而不敢咳嗽和翻身活动,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比较常见,据统计,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达5-15%。笔者通过对122例胸外科手术病人进行术前指导,训练有效咳嗽排痰及腹式呼吸、戒烟、超声雾化性吸入,术后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给予早期翻身,拍背督促主动有效咳嗽排痰,坚持腹式呼吸,配合雾化吸入,必要时鼻导管吸痰等呼吸道的护理,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降低了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故认为通过积极呼吸道护理管理措施,可以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本文采用临床观察及护理法,对全组病人均采用入院后戒烟,术前三天进行腹式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训练。术后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呼吸道护理

2.1术前训练

2.1.1呼吸训练:(1)于术前3―7天对病人进行腹式呼吸训练。训练前告知病人腹式呼吸多为深呼吸,潮气量大,呼吸频率慢。这种深而慢的呼吸,可使肺部得到充分扩张,而达到预防肺部并发症的目的。术前认真训练,有助于术后正确运用。具体方法:病人取半卧位,双手平放于腹部,嘱进行深而慢的呼吸,让病人双手感觉吸气时腹部膨隆,呼气时腹部凹陷为正确,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5-10分。(2)取橡胶气球,让病人深吸气后用力吹,鼓励病人通过换气使劲一次尽可能把气球吹大,甚至吹炸。

2.1.2咳嗽训练:将有效咳嗽以达到排除痰液的目的,但病人不易掌握,护士必须耐心指导,反复练习,使之掌握。方法:(1)深呼吸(2)憋住气(3)声门紧闭,抬高膈肌,增加胸内压(4)声门打开,使气体快速冲出。

2.2术后护理

2.2.1手术当天,麻醉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的病人即予抬高床头30―45度,采取半卧位,嘱病人作深呼吸,术后六小时协助翻身,防止分泌物滞留

2.2.2术后第一天起上午、下午及晚上协助病人坐起,并给病人拍背。方法:手掌屈曲呈杯状叩击胸、背部,顺序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均匀叩击3-5分,后双手前后捂紧病创口,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咳痰。次数视病人情况而定,如病人一般情况较差,痰多,无力咳嗽,可轻压天突穴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反射,并辅助雾化吸入,无效时给予吸痰。方法:病人仰卧,肩背部稍垫高,使头后仰,鼻孔与气管成一直线,将鼻导管轻轻插入,当病人发生呛咳时,即可行吸痰。

2.2.3术后24-48小时如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后,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情况好,即鼓励病人下床活动,时间视病情而定,同时鼓励病人作吹气球练习,尽量吹大。

2.2.4术后尽可能早期进食进水。除食管、贲门手术外,术后六小时鼓励少量饮水,术后第一天进流质,逐渐增加进入量。

3 结果

本组122例病人,通过有效的术前术后呼吸道护理,除一例由于原有慢支史,全身情况差,痰多,咳嗽无力,最终发生痰栓堵塞气管,造成窒息,即给予气管切开吸痰等抢救措施,转危为安外,其余病人均无肺部感染、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全组病例均痊愈出院。

4 讨论

4.1胸外科手术病人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病人自主呼吸丧失时间长,气管插管时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文献报告,如麻醉时间在2小时内,肺不张发生率为19%,如时间大于4小时为50%,所以手术时间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成正比关系。本组病例麻醉时间2小时内者11例,术后均无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说明我们围手术期的呼吸道管理是有效的

4.2剖胸术后,病人咳嗽、翻身均可引起创口疼痛,而致病人不敢咳嗽翻身,加之病人术前术后一段时间禁食,尤其是食管、贲门癌病人,由于术前吞咽困难,致长时间不能正常进食而致全身情况差,咳嗽无力,如长时间不予呼吸道护理,使痰液粘稠,更难咳出,所以早期的呼吸道护理显得极为重要

4.3术前呼吸、咳嗽的训练,劝导病人戒烟,减少呼吸道不良刺激,必要时的药物控制,为术后的防止呼吸道感染十分重要

第12篇

[关键词] 手术室;整体护理;围术期;影响

[中图分类号] R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c)-016-03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influence research of whole nursing to peri-operation patients

XU Dong-mei

(Department of Operating Room,The First Hospital,Shangqiu,Henan 476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influence of whole nursing to peri-operation patients.Methods: 112 peri-operation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accept whole nursing,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ccept traditional nursing, whos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ut-bed move time, cut cure time, syndrome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3 days before operation(P>0.05);the score of control group rise before operation(P0.05),the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but with the operation drawing near, the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of contro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observation group(P

[Key words] Operation room; Whole nursing; Peri-operation; Influence

整体护理作为康复治疗的一个方面,它主要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把病人看作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全方位考虑病人的问题,并根据不同问题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1],其护理观、护理对象、护理着眼点、服务范畴、护理方式和职能均与传统护理模式不同。我院手术室将整体护理运用到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当中,观察其对病人心理生理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05年12月~2006年4月在我院手术室行择期手术的围手术期病人112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50例;年龄20~60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0例,中学 (含中专)40例,小学44例,文盲8例。

1.2研究方法

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措施,包括:①术前资料收集。了解病人家庭文化背景、心理需求,得出护理诊断并针对诊断制定护理计划;②术中护理计划实施。按所制定的护理计划解决病人舒适及潜在的安全问题,并根据术中出现的新问题实施有关措施;③术后护理评价。回访病人,了解病人一般情况,讲解术后注意事项,获得反馈资料,评价护理效果,完善护理计划表格。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术前常规介绍手术注意事项,禁食禁水等准备工作,巡回护士按传统手术护理配合为主,术后未回访。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研究指标

1.3.1 焦虑、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该量表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级评分,1分表示从无或偶尔,2分表示有时,3分表示经常,4分表示总是。抑郁自评量表(SDS)的构成及评分与SAS相似。两组病人术前3天测得焦虑、抑郁基础值,术前晚上再次测定焦虑、抑郁值。均由主管护士对两组病人进行调查访谈,逐项填写问卷项目。

1.3.2生理指标分别于入院次日清晨7∶00,术前晚,术日晨及入手术室后30 min测量病人的心率和血压;并观察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下床活动时间及伤口愈合情况。

1.3.3 满意度术后待病情稳定无明显疼痛后随访,按我们设计的满意度表,采用问卷法对两组病人进行调查,内容有是否了解手术、能否顺利配合、自己需求是否得到解决、手术室护理人员技术与服务态度等,对手术室工作质量综合评定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两组比较定量资料运用t检验,定性资料运用χ2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病人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术前3 d,开展护理之前,两组病人焦虑抑郁值均超过40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3 d相比,术前晚上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升高(P0.05);术前晚上,观察组焦虑抑郁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病人不同时段心率及血压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入院次日心率、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手术临近,二组病人心率、血压均不断上升,且对照组术前晚、术日晨、入手术室后心率、血压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

2.3两组病人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比较

经整体护理后,观察组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比较

两组病人均无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愈合良好,观察组满意率为83.93%,高于对照组的60.71%,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重点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向疾病、心理、社会全面护理转变,因此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有一种系统化的科学工作方法,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视病人为一个心理社会的整体,满足手术病人全身心的需求[3]。在护理方式上,整体护理打破传统的功能制,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临床业务与护理管理的多个环节结合起来,具有传统护理不可比拟的优势,本研究从多个方面证实了这一结论。

对于病人来说,手术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无论手术种类、大小,病人在术前都可因为本身疾病或损伤,各种术前检查与治疗,新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担心麻醉手术效果等而产生焦虑抑郁状态,进而影响机体的神经免疫调节功能,削弱机体的防御作用,加速病情进展,故心理护理尤为重要[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术前3 d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但随着手术临近,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升高,分别由(42.5±3.7)、(42.96±4.27)分上升到(51.4±4.3)、(49.89±5.14)分,显著高于观察组的(41.1±3.9)、(40.39±4.81)分,由此引起一系列应激反应,如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现为入手术室后心率达(95.8±6.6) 次/min,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达(131.5±25.3) mmHg、(76.9±5.8) mmHg,而观察组心率和血压相对稳定。对照组术前负性情绪和血流动力学的明显变化,是因为病人的心理应激反应得不到及时疏导和缓冲,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所致,因此表现为术前焦虑抑郁加重;而观察组病人通过接受系统的心理指导、健康教育等整体护理措施,缓解了术前焦虑抑郁情绪,降低了对手术的应激反应。

同时,手术室整体护理调动了病人主观能动性,协调了护患关系,减轻了疼痛。通过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及术后回访等一系列护理措施,使病人了解术后尽早适当活动可促进器官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5,6],因而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并且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护理的着眼点是人的整体,认为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护理人员更新护理观念,制订出与以往不同的工作内容,改变了过去护士流水作业,治病不治人的现状,通过培养病人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调整其负性情绪,增强与疾病斗争的精神和自信心,给他们提供感情上的支持,从而减轻躯体症状如疼痛、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等反应,使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最佳状态[7,8]。

另外,整体护理采用 PIO (problem 问题,intervention干预,outcome结果)护理模式[9],对病人存在的问题 (对住院环境陌生感、对治疗效果的担心、依从性、语言障碍、对药物的副作用等)逐一进行评估,制订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和护理计划及心理护理辅导,根据病人的不同性格特征给予指导,训练自我控制能力[10],术后根据手术情况及时地进行术后随访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疾病恢复的情况,有无并发症等,并对术后的康复活动进行指导,促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积极认真听取病人及家属对手术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大大提高了病人对手术室服务的满意度,而且有助于护士正确评估整个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11],积累工作经验,不断自我完善。

总之,与传统护理方式相比,整体护理真正实现了把病人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增强病人自我控制能力,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和矛盾冲突,加强了手术室与病房工作的衔接[12],使手术和麻醉能够顺利实施。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应增加人力、改善条件,拓宽心理护理的广度,挖掘其深度,全面适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党忠珍.整体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07, 21(5):1388-1389.

[2]刘东璐.术前访视在择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 3(6):72-74.

[3]蒋志坚,赵福海.整体护理提高高血压病人心理护理质量的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5):239-240.

[4]毛付金.浅淡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如何进行整体护理[J].广西医学,2002,24(12):2136-2137.

[5]王英力.整体护理对提高尿毒症患者心理素质的作用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20(1):31.

[6]党忠珍.整体护理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7,13(13):57.

[7]闫荣,丁荣霜.整体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及分析[J].山东医药,2003,43(26):4-6.

[8]张玲芳.恶性肿瘤患者整体护理中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10):1-3.

[9]李锦绣.浅析心理整体护理在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卫生,2005,6(21):95,1197-1199.

[10]朱爱菊.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肾囊肿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9):79-80.

[11]于建丽,武士科.脊柱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9):85,88.

[12]谢卫.巡回护士在整体护理中的角色功能[J].九江医学,2000,15(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