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出发,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构建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体系,其中包括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手段等。对此,我们作了探索和初步尝试。
培养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正确的教学导向。《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要求,为拟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途经提供了依据。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成“教育、教学、发展”三大任务的落实。由此,我们制定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1.思想品德素质。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心理品质素质。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毅力;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3.文化知识素质。
小学生应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只有更新教学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性,增强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我们以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方式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对数学课堂教学作了“六项改进”的探究。
其一,加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了解学好数学的意义,自觉地把今日的学习同将来的社会生活、祖国的四化建设联系起来,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诱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形成积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品质。数学学科内容充满了辩证关系。
我们注意揭示教材中的辩证关系,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渗透顺逆关系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统一的观点;渗透事物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观点;渗透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观点。例如,我们按照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分数乘法和除法计算方法、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时,就充分挖掘教材编写的方法和思路的顺逆关系,有机地渗透了对立统一的观点。
要使学生学习数学能够同数学本身的精确与逻辑的严密相适应,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
其二,加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探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改革方向
会计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工作遵循的总方针。然而,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会计理论界、教育界、实务界等都提出了诸多观点,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会计教育的发展,这些规定已经不能反映会计教育的发展。
一、国外会计培养目标分析
(一)美国的会计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美国会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会计实务日趋复杂,会计师的职责范围不断扩大,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将难以应付更多的新变化。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进行的会计教育目标改革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会计教育的重点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AECC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即已成为专业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二是区分了会计教育目标与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AECC认为,会计学业教育的要求与会计职业考试是两项不同的标准,应区分学业课程和职业会计准备课程。因此,AECC将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重新表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作准备”。
(二)日本的会计培养目标
日本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重理论、轻实务,将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于基本会计理论的学习和一般知识能力的培养。因为,日本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很少关心其所学的专业,但十分注重毕业生所在大学的牌子,认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必定是块好料,而会计毕业生具体的会计实践知识和能力却是公司教育的事。
(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会计培养目标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了如下阐述:一是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的态度和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会计教育目标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的会计培养目标分析
从19所“211工程”高校的会计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分析发现,大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的会计基本理论及实务能力的培养。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培养目标表述较为笼统
大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简单、笼统,普遍在培养目标中使用“能力强”、“素质高”等词,如中国人民大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会计实务、会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并能承担会计师职务的高素质人才。而会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知识还是能力,会计人才应具备何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标中尚不明确、具体。
(二)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广
19所高校中有13所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会计人才,有12所高校强调以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为培养方向。本科生毕业后能否成为高级会计人才,取决于其实际工作能力、职称评定情况等,还需要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高校只能培养学生作为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无法使其一开始就能成为高级会计人才。
(三)过于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
有10所高校强调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目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首先,会计职业所从事的工作范围更加宽广,会计学生将来面临的将是多元化和开放性工作;其次,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和融合,形成了对“边缘人才”的需求;再次,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与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对会计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全面素质。而一个人的素质最关键的是取决于学校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会计教育仍侧重于专业技术素质教育,而忽视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忽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四)忽视经济全球化所需能力的培养
有4所高校突出外语的教学要求,经济全球化使得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无时不在,所需会计人才并不单纯要求学好一门外语,能够翻译一般的外文资料,而是要能够参与国际间的经济活动,协调各方的经济利益,在这一大环境下,我国中级以上的会计人才应具备进行国际交往所需的能力,否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五)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环境
有12所高校强调以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为培养方向,把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三位一体”,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会计教育结构层次偏低的产物。现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已有了较大发展,今后会计研究生教育会有更大发展,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会计人才的任务,也应当有个“梯度”转移,即转向研究生教育层次。
三、我国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中国人才热线网站上的会计人才的招聘信息,笔者收集整理了招聘一般会计、主办会计、财务经理的招聘信息各200条,对各招聘职位的能力及其他要求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列示如表1:
上表的分析表明,我国实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计算机能力、工作态度及责任心的要求较高,符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与当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不稳定情况相符。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也日益受到重视,而且职位越高对沟通能力的要求越高。同时,职业道德、外语能力、领导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接受新知识能力等也引起了实务界的关注,个别单位还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挑战性,从事一些非财务工作。可见,我国实务界对会计人员的能力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会计人员仅具备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重塑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适应当前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比,会计教育的滞后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都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有的知识在学生未毕业就已陈旧,这就使得会计教育很难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学生毕业后,还会遇到许多新知识和新问题。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美国《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书提到:“今天大学教育最成功之处是培养能力”。我们应强调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所谓“学会学习”,就是使受过教育的人知道从哪里能很快准确地找到他不知道的东西。
(二)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受到社会需要的制约
美国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有27项,我国实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实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能力、工作态度及责任心有较高的要求;对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也日益受到重视,而且职位越高对沟通能力的要求越高;对职业道德、外语能力、领导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接受新知识能力等也引起了实务界的关注。会计教育要以培养这些能力为主要目标,满足实务部门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会计教育提出了新需求,即会计教育必须“面向全球培养人”,要培养在知识、能力、心理、精神等诸方面能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人才。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入WTO使得以全球化的视野培养会计人才更加重要,更注重从全球的角度理解会计人才的培养。从这一角度出发,会计教育的目标应满足国际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考虑会计人才国际流动的需要。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如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学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包括技能、知识和专业认同等三方面的能力。从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看,能力培养是其核心内容。
(四)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强调素质教育
这已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思想与原则的重大变革,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一种实用主义教育加上智慧教育,而非单纯的知识教育。所谓智慧教育,包括精神与能力两方面。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联的本科会计教育也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为一体。
(五)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为中级会计专业人才
本科会计教育应力争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成为中级会计专业人才。我国中级会计人员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基本业务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写作能力、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知识与会计拓展能力,许多外国公司对中级会计人员还要求具备创造性、分析能力等。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在于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中级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各项专业能力及会计拓展能力,强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培养具备会计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的通才,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证券、银行、保险公司及政府部门等单位的会计、财务和审计等专业工作。
【参考文献】
[1] 罗其安.会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探析[J].暨南学报,2001,(6):184-188.
关键词 北京精神;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素质教育;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81-03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将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明确定义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要求“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目标表述上的调整,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重点——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不能再狭义地理解为专指“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而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基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引起了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北京精神既概括了北京深刻厚重的民族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又体现了其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和稳定协调发展的社会特征。职业教育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学生素质培养也必须深植于地方精神文化的土壤中,因此,北京精神就成为高职院校素质培养的有效内涵。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一)职业教育目标不明确,职业素质培养乏力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对“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素质教育”两个关键概念的混淆上。德国工商业联合会将职业素质(能力)界定为:“职业素质不仅是技能和知识的叠加,还包含了个人能力,如独立行动、责任意识、合作精神等。”然而,在我国高职教育过程中,片面强调技能或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这给职业教育的目标设定、课程内容的确定和实现过程都带来不可避免的困境。
(二)培养模式陈旧,学生继续深造困难
由于职业素质教育认识的模糊化,导致高职素质教育不能有效付诸实践,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或以简单的教学活动代替,造成高职素质教育模式陈旧,难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要求。加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缺乏沟通渠道,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之间缺乏转换、衔接机制,没有形成“职业教育—就业—继续教育—更高层次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大多数高职生毕业即就业,很少有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
二、以“爱国、厚德”为高职素质教育理论楔口
任何教育模式的开展都离不开民族文化土壤,都必须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爱国、厚德”的北京精神体现了城市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协调、历史底蕴与未来发展取向的统一,以此作为高职素质教育的理论楔口,彰显了素质教育的地域特色。
(一)彰显“爱国”情感,重塑职业素质教育思想核心
“爱国”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兴起的直接目的。19世纪60年代兴起,使中国职业教育初现思想萌芽,其后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维新派甚至革命派都将职业教育视为救国图强的途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家黄炎培等人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正是在爱国思想的驱动下促使他们兴办职业学校,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黄炎培等人也强调要重视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从实业教育兴起之时,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职业教育思潮重新崛起后,人们一直把爱国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第一思想教育要求。时至今日,这种把爱国精神放在首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当今的人才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二)承载“厚德”品格,树立德才兼备教育理念
当前,部分高职学生基础文明素质较差,言行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厚德”思想的引导。北京精神的品质描述为“厚德”,其源自《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必须将“德”摆在首位。以“厚德”指导职业素质培养,要求高职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既要以强烈的爱国意识与集体意识为核心价值,还要有正确的职业观、协作精神与服务意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素质教育的开展必须时刻秉持“厚德”精神。
三、以“创新、包容”为指导探索高职素质培养新途径
北京精神除了在思想理念层面上对高职生素质教育有重大的引导价值,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创新、包容”明确了素质教育途径的创新。
(一)凝聚“创新”精神,改善职业素质教育基础
改善职业素质教育基础,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方法上的更新,以及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当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立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建构、教材编写等环节中时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其次,以创新精神完善教育手段。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硬件设施上即表现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而这在软件上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由灌输型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转变,努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激发其创造潜力,培养其创造精神;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同时,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环境中塑造其鲜明个性。
(二)秉持“包容”态度,吸纳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
发达国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以开放的心态吸收、融合各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对我国职业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强调“继续教育理念”,即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在终身教育基础上。澳大利亚教育体系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视为平行系统,两者区别主要在于学习的内容:普通教育以学科研究为主,而职业教育以应用性学习为主。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国家同样建立了统一的证书制度和模块式课程结构,建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沟通渠道,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这些经验对解决我国高职学生升学难的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持“包容”态度吸纳发达国家高职素质教育模式不是盲目照搬国外高职教育办学模式,而是在明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周全考虑各国职教观念、体系及运行特点,从而形成具有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能从各个环节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不仅要靠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政策支持,更需要教育工作者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研究探索。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精神财富的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爱国、厚德”作价值层面的引导,又配合“创新、包容”的实践理念,基于北京精神的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高平叔.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孟广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董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余茂辉,孙勇.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J].交通职业教育,2010(2):54-58.
[6]付国华.德、澳、美、日四国职业教育模式经验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5):90-92.
New Approaches for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Based on Beijing Spirit
LU Zhi-xing, SUN Wen-min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3, China)
Abstract Some problems exist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such as indeterminate education objective, low cultivation power of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ld-fashioned quality cultivation model and the difficulty in further study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as taken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take Beijing spirit as the pointcut of quality education to highlight “patriotic feeling” and remodel the idea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carry “spacious moral character” and set up the moral idea equally stressing political integrity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aggregate “innovative spirit” and reform the base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inherit “tolerant attitude” , absorb school-running model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explore the new approaches of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jing spirit.
Key words Beijing spirit;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cultivation approacher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对策
一、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首先,在学校一方,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带有盲目性,培养的学生很多没有一技之长;其次,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哪一个层次、哪一种类型的人才,毕业以后去向如何等,均模糊不清。他们对高职的认识,只限于高职的录取分数线低于本科,只有层次高低不同,所以专升本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选择高职的主要目的之一;第三,作为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了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高职院校的扩大招生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忽视了高职院校的客观实际和承受能力,缺乏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特殊性的分析。
(二)教育质量不高,就业渠道不畅
现行的高职课程体系无法完全、准确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而仍按学科及专业目标设置专业,所传授的知识老化,方法落后,与最新的先进技术及现实脱节严重,教学内容与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以致所培养人才不适应岗位要求。
(三)现有实习程度和力度的不足
在现实中高职院校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实训基地的资源条件建设十分薄弱,没有能够建立起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没有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足够的份量比例,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设备落后,现代科技含量低,不符合当前生产实际,实践设施建设也有普通化的倾向,而且无法随着职业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充实,实践意义不大;校外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基地建设还未完全建立,目前可提供的实习机会不多,覆盖面较窄,内容局限,所实践的内容往往与理论教学脱节较大,且实践时间短暂。
(四)整个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已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也有不少院校和专家提出了一些模式,如以能力培养为主的“X+1”模组式的课程结构体系,“1”为综合素质课程,“X”为若干个平行的专项职业能力课程模块;“问题――方法”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具备T型知识结构,达到“面广、技精”。
二、对策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包括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运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的智能型操作人才。德国是世界上高职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德国高职教育以其鲜明的实践性、应用性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因此,考察和研究德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二)加强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更在于基础素质的培养,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认为,高职人才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
1.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气质、人格、修养等方的内化。
2.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需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 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专业自学能力。
3.创新素质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等。
(三)努力拓宽知识
首先应横向拓宽专业面,淡化专业界限。因为专业结构的调整,使专业口径更宽,学生的适应范围更广。其次在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提高专业层次。
(四)强调课程整合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其重要一环就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法,对现有高职课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该整合的须整合,该重组的必须重组。因为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求的是课程的完整性,忽视了课程的整合与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五)开展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工程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理论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新与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知识,创造性地改造传统设备,实现技术进步的紧迫性,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打开未来知识创新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六)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根本,如果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再完美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素质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奖惩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师资培养渠道。
【参考文献】
[1]《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雷正光等,《职业技术教育》,2004.6
[2]《德国高等专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吕景泉等,《德国高校体制》,2005.8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模式;大安全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75-03
一、引言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数直接进入生产现场,成为一线新员工。据相关部门统计,新员工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员工缺乏职业安全素质是关键因素,如对安全生产缺乏认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技术知识和处理发生事故的应变能力,等等。[1]因此,面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社会对高安全素质人才的急迫需求,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已迫在眉睫。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观点,强调从人才培养源头上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观点,[2-8]但缺少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本文结合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这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地的具体状况,对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内容体系、培养方式方法及培养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
职业安全素质是指人们对所从事的行业应具备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心理等素质的总和。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素质,是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途径,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因此,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应为: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使学生掌握所属行业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具备基本的职业安全意识、心理素质及应急能力,成为具有较好的安全知识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或成为具有较好安全知识基础和较好专业技术背景的高安全素质技能型人才。即为用人单位输送具备较高职业安全素养的“安全人”。[9]
三、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1. 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大安全观是指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生产、生活、生存的大安全,将仅由科技人员具备的安全意识提高到全民的安全意识,尤其强调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10]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必须先加强其大安全观教育,以提高其基本安全素质。安全素质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校园环境、专业交叉、教育资源、大学生自身状况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应主要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心理、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见图1。通过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可以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普及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和应急能力。
2. 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进入生产作业现场,因而,开展与本行业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安全教育极为重要,尤其是机械、化工、纺织、机电、建筑等行业风险较大的工科类专业。由于学生毕业以后就业场所和岗位不尽相同,发生事故的几率不同,潜在的危险因素差异也很大,因此,要区分不同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相关的安全知识。不同专业有不同安全知识结构、安全技能,比如建筑类应加强建筑安全知识学习,化工类应加强化工安全知识学习,等等。
(2)风险管理知识。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风险,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是一致的,高职学生应加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
(3)行业相关的应急知识。不同的行业发生事故后产生的事故后果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加强适用于本行业的应急知识培训,比如化工类专业应加强火灾、爆炸和泄漏事故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
(4)事故案例分析。加强与本行业相关的事故案例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比如建筑类可重点加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等事故案例分析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方式
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应该结合学校、学生和专业的实际,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活动,当前,主要的培养方式有以下几种:
1. 理论知识教学
安全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可以开设安全类公共理论课程和专业安全类课程。开设安全类公共课程可使学生从系统安全角度了解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安全理论知识在大学生中的普及,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的认知。而开设专业性的安全知识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职业安全的认识,并建立起各个专业相关的职业安全知识体系。比如化工类专业就可以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课程教学活动,可在培养方案中增加1~2门安全理论与技术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如《化工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等。
2. 实践及实训教学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实践及实训教学是其走向职业生涯关键的一步,加强这一环节的职业安全知识教育,既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又能加深高职学生对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领悟,从而有效提高其职业安全意识,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安全素质基础。因此,可以在实践或实训环节增加安全技术、安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与考核。如开展实践过程中的应急演练活动,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应急技能的掌握。
3. 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建设
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11]安全文化主要是通过“文之教化”的作用,将人培养成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表现的人,是提高学生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在校园内举办多种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如定期邀请消防、气象、安全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教育讲座;进行事故案例、事故预防、应急处理、逃生自救等安全知识图片展览;结合社团举办“安全教育月”活动;组织安全素质教育巡回演讲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广泛营造高职院校安全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氛围促进安全素质的提高。
4.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典型的事故案例或安排一定学时的事故案例分析,比如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事故的残酷,并吸取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
5. 信息化教学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通道地为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网络教学、短信平台提醒、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更广、接受的渠道更多、学习的形式更丰富。
五、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的对策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得到落实。
1. 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必须得到社会、企业和学校的重视,尤其是得到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
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竞争、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落实,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将“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理念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2. 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安全素质教育内容
各专业应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的设计,适当增加或渗透一些职业安全素质教育的课程,尤其是对于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如建筑、化工、机电等,更应增加现场安全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
3. 加强专业师资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工作
只有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师资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专业教师现场接受职业安全培训或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等活动,积极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安全意识、安全技能。
4. 加强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评估体系建设
学校必须建立职业安全素质培养评估考核体系,对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进行考核,以确保教学效果。可建立完善的职业安全素质指标评估体系,选择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评估考核,以掌握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实际情况和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的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全面达标。
5. 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校企联合办学
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可以通过加强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办学等举措,从企业生产现场实际的角度来加强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在教学手段上,要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手段,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掌握安全知识要点。在教学场地和知识点选择上,不应仅拘泥于教室和书本,要积极采取现场教学,请校企合作单位安全技术人员或专家结合生产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把教学课堂摆到生产现场,讲解安全技术要领和安全事项,示范安全操作步骤,这样的现场教学对提高安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实效。
六、结语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一线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包括了职业安全素质,所以,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以安全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安全防范教育、行业及专业安全教育和一般安全理论教育为内容的,各方面有机配合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知识和所属行业的职业安全知识技能,消除因对本行业危险、危害无知带来的恐惧,提高职业安全素质和从业能力,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安全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淑兰.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探讨[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7(03).
[2]欧彦麟.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
[3]陈仙等.高校学生安全素质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6).
[4]朱忠祥,童政权.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3).
[5]赵文武等.工科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2).
[6]梁晓瑜等.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1).
[7]刘伟,陈晓红.现代工程类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研究[J].安全,2011,(2).
[8]邵辉,王凯全.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5(2).
[9]金长星,白树新,董连阔.谈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04).
关键词:师范教育;教师职业;教师素质;教育结构;教育过程
师范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我国教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师范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师范教育现代化是适应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迅速达到先进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大工程。师范教育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又是师范教育高度发展的一种状态。
一、全面审视师范教育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教育是“立国之本”[1](P374),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1](P.88)作为普及教育之本的师范教育办得好与不好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大事。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有适当的国民,“就全靠教育”,“要造就适当的国民,须有适当的教员。”[1](P374)而要想有适当的教员,就要有适当的师范教育,所以陶行知先生认为“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1](P374)“国家所托命之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2](P139)将师范教育提到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密切关联的高度来阐明其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对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实施,使全社会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关键在师范教育。这就是说,只有师范兴,教师兴,才能教育兴,国家兴。师范教育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开发等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功能,还具有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殊功能。
师范院校要为基础教育发挥全面的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二是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和服务指导,包括中小学教材教法改革研究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形成职前职后师范教育一体化的办学体制;三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教育决策咨询。全面发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是师范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师范教育重要功能的体现。这为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迫切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适应新形势、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师范教育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促成教师是一种专业的认识,得益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的《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书》(1966)指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业。就目前来看,教师工作只是在“服务重于报酬”这一点上符合专业的标准,而在其它所有方面几乎都远离专业的要求。[7](P98)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第一,由于目前的教学是以讲解式为主,所以无需专业性学习,教学可以凭经验而得,这与低技术型行业一样。第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考试时间等无一是由教师根据需求自定的,因此实际上也不存在所谓专业的自由。第三,教师职业的修业时间远低于其他专业。第四,教师就业资格较易获得。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就要建立统一的教师专业标准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组织相应的教师资格考试和颁发教师资格证书。依法保障教师素质,从教师队伍的入口把住质量关。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普通教育师资的来源要由以培养为主转变为以选拔培训为主。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将会使我国独立存在的师范教育体系被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所逐步代替,这意味着师范教育从“师源”到“生源”的开放,即鼓励有能力的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工作;鼓励非师范院校的学校毕业生经过规定的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从事教育职业。今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将代替“师范教育”一词,对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进行全程设计。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改革要求,针对现有师范教育中职前在职隔离、体制机构各自为政、教育内容重叠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据终身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构建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6]
二、重新整合师范教育培养目标,使教师素质综合化
培养合格的教师是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从社会需要出发,在不同的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就不同。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提出:在提倡新教育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其一,“要有信仰心”;其二,“要有责任心”;其三,“要有共和精神,事事与学生共甘苦”;其四,“要有开辟精神”;其五,“要有试验精神”。在试验乡村教育时期,对教师的要求是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环境的阻力化作为助力,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精神;做人民的朋友,有献身教育事业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难教育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应当解决国难而不可加重国难,必须追求真理,讲真话,跟学生学,和学生大众站在一条战线上。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教师必须虚心好学、宽容,理解学生,能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和时间、空间,跟民众学习,放下先生架子等。陶行知在各个阶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基本精神。[3](P637)
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它体现了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培养有生活力教师的教育目的和办学宗旨。对于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培养合格师资仍具有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有必要借鉴陶行知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思想,重新设定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求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于一身。
确立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要注意:第一,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相结合,使教师的培养建立在较宽的学术视野的基础上。第二,突出教师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具有为人师表的职业特质。第三,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教书育人、确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打下坚实基础。第四,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有从教的知识,又有从教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科学的教育理念,追求真理的品性,优良的人格特征,好学习、善创造、讲奉献、为人师表,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然而,我国目前师范院校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方面:师范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师范专业结构模式简单;师范毕业生不具备从业竞争优势;师范教育教学不能适应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现代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师范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1)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必须做到四个结合,即提高整体素质与强化专业基础相结合;拓宽专业口径与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相结合;开拓专业新领域与适应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突出师范特色与面向普通中学相结合。
(2)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首先是明确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强化基础,拓宽口径,文理渗透,提高能力;其次是把握建构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统一性、实践性、广博性、衔接性和超前性等主要特征。
(3)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途径与方法:首先是预测未来,确立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措施,要建立“师范教育一体化”模式,就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的师资一体化;其次是努力增强师范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再次是合理使用师范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必须重视解决重复办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应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以更好地实现“师范教育的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实现教师素质的综合化。
三、建立全方位师范教育培养体系,使师范教育结构多元化
二十年代初,陶行知曾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总结我国师范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广义的师范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广义师范教育对于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教育功能、结构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机制、管理体制等都赋予广泛的含义。
一是确立面向大教育的师范教育办学方向。主张师范教育必须面向全部学制的要求。全部学制包括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样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逐步从小教育裂变为大教育。大教育也就是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师范教育必须为大教育培养和训练各种各样的教育人才。
二是全方位的师范教育功能。广义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员,而且要培养训练教育行政人员、各种指导员、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不仅要培养未来师资,而且要训练在职教师;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师具有一般的学识才能,而且要分别因学校等级、市乡情况、学科性质而培养训练教师具有特定的学识才能;不仅要培养教育工作人才,而且要培养教育科研人才;不仅要有学历教育,而且要有岗位培训,等等。总之,“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1](P448)
三是多元化的师范教育结构。1977年后,我国针对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较低的现实,我国政府对师范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截止到1997年,我国拥有高等师范院校232所、教育学院229所、教师进修学校2142所、中等师范学校892所。至此,一个与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基本相适应的师范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
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主要分成以培养新师资为主的各类师范院校教育和以训练在职教师为主的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广播电视教育等师范继续教育。这样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总的来看存在着不够完善、不够灵活的地方:一是重视新师资的培训而忽视在职师资的继续教育;二是重视教学人员的培养而忽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三是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素质培养;四是重视学校教育人员的培训而忽视社会教育人员培训;五是重视正规化而忽视机动性。
目前教育的发展又向师范教育提出了不少新功能需求,首先是来自中、小学在职教师学历水平提高的趋势;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干部的培养要求的提出;三是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在学历和实践经验都达到一定水平后,要求科研型的进修,为培养创新型的教育专家服务。为了克服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功能缺失的问题,确立新的师范教育发展理念,变“终结性师范教育”为“终身性师范教育”,变“知识传播型的师范教育”为“知识催生型师范教育”,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纵向沟通,横向联系,协调发展,形成整体优势,以实现师范教育结构多元化达到符合全部学制需求的目标。
四、全面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现代化
师范教育必须适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人需要,其培养的方法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的实践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现代化。
第一,开展多元的生活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培育人的需要,在学校组织健康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等。在现代生活中还要进行现代教育,“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4](P248)
第二,以集体生活为教育基础。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可通过集体生活进行。因为集体生活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其一,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二,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其三,集体生活用众人力量共同创造出合理的生活。
这种集体生活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集体自治,目的是让学生在集体自治中学会自治;二是集体探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努力,追求真理;三是集体创造,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有思考的行动来产生新价值。这种集体生活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而是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并注意个性发展。
第三,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来说是做,对己来说是学,对人来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哪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5]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使之彼此达到整合。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就是要把实际生活中的事拿来研究,一面动手干,一面动脑想,手、脑相结合,以达到“理论与实践之统一”。教与学以“做”为中心,就是说教与学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上进行。这种做有三个特征,即行为、思想、新价值的产生,[5]也就是通过学习、思考,进而创造。
教与学是教育活动中两个基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教学,而是教学生学。教师不能“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去教好学生。
第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生活教育,必然需要依赖并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动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提倡“自动主义”,即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
“智育注重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学生除了跟教师学,还要跟伙伴学、跟民众学、到图书馆去学、到社会和自然界中去学。“体育注重自强”,就是动员学生自觉、积极地“建立健康堡垒”,因为,“身体不属于自己,我们的身体是为了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所有。”“德育注重自治”,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适应学生之需要”、“辅助风化之进步”、“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1](P.29)
当前我国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新,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文化,特别是其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及其趋势对学校教学客观要求的反映。目前师范教育也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轨压力,我们有必要构建现代化的师范教育模式,以实现教育过程的现代化。
第一,师范教育要确立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现展意识。我国现代化建设既为师范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师范教育内容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素材,“运用它来增加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力量,增加我们的信仰。”
第二,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环境。知识、才能、创造性已成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三个支点。现代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生活的主体,而生活的真谛就是自我选择,人的这种主体性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产物。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教育环境,其中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必须把师生关系放在一个民主、平等、友善和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第三,建立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内与课外结合,实行多渠道施教;知识与能力结合,倡导实践出真知;实行主导与主体结合,坚持学生本位观念。
综上所述,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是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也是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第八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第四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第三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关键词: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0引言
动漫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朝阳产业,从2004年开始取得了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到2011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突破了100亿元人民币,《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自2005年6月推出后,陆续在我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最高收视率高达17.3%,荣获了我国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国家动画片最高奖――优秀国产动画片一等奖。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动漫产业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动漫职业教育正是弥补我国动漫专业人才缺口的重要措施之一。
1动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育思想滞后,在动画人才培养活动中,人们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认识不充分。如对全面素质理念、创新理念、人文理念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动画人才的培养仍主要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来组织,人文素质培养、创新性学习和创造思维培养严重不足。
(2)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动漫产业发展要求动画教育培养目标能适应新技术条件下动漫产业发展对动漫人才的新要求,而现实中的目标定位不准,主要体现为:第一,动画专业教育的面过窄,学生适应产业的能力弱,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不科学,不能体现现代动画产业发展对学生知识面及创意能力的要求。第二,理论技能学习与实践的脱节。这一缺陷成为动画人才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这种现象的存在既与动画教育发展历史较短有关,又与对动画教育规律认识不深,动画教学基本建设欠缺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动画人才创意能力及创新、创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影响了我国动画人才的培养质量。
(3)缺乏实践环节。动漫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动漫职业教育就应该定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虽然这个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为动漫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实践场所的学校却非常少,许多动漫影视专业毕业生在临近毕业都没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实习与见习,接触、掌握动漫一线生产知识与技术更是天方夜谭。动漫影视毕业生无法了解整个工作过程,就无法真正掌握有效的动漫技能,也失去了锻炼、提高自身素质与水平的机会,最终导致竞争力不高。
2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创意型的新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
2.1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突出动画教育特色,贴近市场,艺术和技术兼容,全面发展
面向国内外动漫产业化发展需要,动画人才培养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树立突出动画教育特色、贴近动画市场、艺术与技术融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动画教育特色,就是要紧紧抓住“动画教育”的特色和特点,以特取胜。“动画教育”特色是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意型动画人才为目标,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
2.2培养目标:宽基础、能力强、善创
新的复合型、创意型动画人才。宽基础是对动画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动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动画人才要努力具备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艺术各门类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动画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强是对动画人才创意能力、创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动画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是:适应动漫产业要求的社会适应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创作能力、创新能力。善创新,是对动画人才在艺术创作思维方面的要求。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动画是想入非非的艺术,从事动画工作的人要敢于冲破传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思考,善于发散性的思维方法等。动画人才培养应强化艺术想象和艺术思维及艺术创作训练,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意能力。只有不断强化教育改革,才能使动画教育培养目标适应动漫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意型动画人才。
2.3培养内容:宽口径的动画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
1)宽基础、分层次、模块化的科学的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体系建设,设置普通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课四大模块,构建新的宽基础课程平台。其次专业设置上突出特色和综合性,重点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意能力、创作能力和操作能力。实行分层次教学,实行1+3或2+2的培养模式;实行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考虑较好地体现了“宽基础、分层次、模块化”和“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有助于提高各类动画人才的培养质量。
2)改革教学内容。动画教育要紧跟动漫产业发展的实践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重视传统动画知识的教育,增加现代动画技术知识教育,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教学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强化绘画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突出系统性、综合性、应用性、时代性、创新性的特点,将动画创作的各环节结合到各门专业课教学中,强调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将动画短片创作、卡通作品创作与动画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创作能力,使学生既了解传统动画教学,同时又熟悉现代动画技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意型动画人才。
3接轨市场的定位需求
中国动画设计教育的全面发展是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动画设计教育市场化的趋向已经不容置疑了(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已经论述颇多)。动画设计教育之所以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市场。很多学校采用两种方式来接轨市场的定位需求:一是建立校企联合模式;一是建立动画专业教学工作室。建立校企联合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动画项目的创作制作,也有助于实践实习课程的开展,并逐步影响贯彻到每一个院校的动画设计专业。
4结语
动画设计教育的问题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只要我们对其不断地做出研讨和反思,相信我们的动画人才会愈加成熟,我们的动画市场会愈加广阔。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制改革;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认识误区;对策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从各自办学实际出发,为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等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针对专业培养特点纷纷推行“2+1”等不同类型的学制改革,缩短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的时间,延长专业实习实训的时段,在学制改革背景下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本文拟对这些认识误区进行厘清并提出对策。
一、厘清高职院校学制改革背景下政治理论课的认识误区
(一)从培养目标上厘清“各类专门人才就是具有单一的职业技能、技术的人才”的认识误区
1.从构成各国国际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来看。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及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是各国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目标。因此,各个国家都把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热爱、忠诚、服务于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品德、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培养目标的首要构成元素;把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专门的技能技术作为培养目标的基本构成元素。这样培养的人才必然兼备良好的思想品格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技术。任何一个国家不能也不可能将本国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仅锁定在单一培养学生专门的技能技术上。各国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一定是由忠诚于自己国家的各类专门人才去打造的。我国为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未来10年教育战略的主题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
2.从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来看。我国要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劳动力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结构需要改变;我国又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1],是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重要战略抉择。但这不是人才的单一技能技术培养而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事。进入新世纪,我国就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出了“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2];未来10年的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
总之,无论从构成各国国际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还是从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来看,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一个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技术素质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简单归结为“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就是培养单一的职业技能、技术的人才”,这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上的认识误区,必须厘清和纠正。
(二)从课程育人功能上厘清“在高职院校唯有专业课程才能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误区
1.从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看。要在高职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很显然,这是一个由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发挥综合育人功能才能实现的目标,单靠专业课程发挥的育人功能既无法完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更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解决了学生的“生存之技”,但不能解决学生的“立身之本”,即不能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生活和积淀发展后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解决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信念问题,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不能对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综合育人功能以一概全,更不能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2.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合力来看。要在高职院校实现“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的能力培养目标[1],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独到的育人功能:即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通过教学活动,将政治、道德和法律等知识内化为学生认知、改造、立身社会的思想意识,外显为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操守,构成高职院校大学生必备职业能力中伴随和影响终身的、不可或缺的居于灵魂地位的能力要素。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与专业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毫不相干的另类教育,而是统一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为学生提供怎样运用专业课传授的谋生手段正确立身社会、有效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总之,无论从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看,还是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合力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专业课教育教学,都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可偏废的育人课程,是不同学科在同一个教育过程中不同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同一个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认为“在高职院校唯有专业课程才能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必须厘清和纠正。
(三)从社会实践上厘清“高职院校的办学根本就是加强专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技术”的认识误区
1.从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的高认可度来看。高职院校的办学赢得了家长的认同和社会的满意。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凭借在学校“熔炼”出的过硬思想作风和过硬技能,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满意度是以“素质好、作风硬、能力强”以及“适用、好用”成为人才市场抢手货来衡量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服务于本土而且服务全国、有的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他们不仅在专业领域执业大展宏图而且在其它领域也不乏精英。实践证明:家庭、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的高认可度,最重要的是基于学校办学的根本在于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育人工作的首位,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2.从学生的职场经历和实习实训的亲身体验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职场打拼,用人单位首选的是求职学生的思想品质。诚信、勤奋、团结、协作等品质的具备,使许多学生优先受益,也是许多学生成就事业的人生之本。高职院校许多毕业工作多年的学生受学校邀请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时,共同传递着“做事先做人、做人重品行”,“德行重于技能”,“有德有才之人堪大用、有德无才之人可培用、无德有才之人当慎用、无德无才之人绝不用”的思想;他们在职场拼搏多年的共识是:支撑我们、让我们坚持、使我们终生受益的是在学校培养的特有的诚信和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有的学生是从职场通过高考走进高职院校校园的,其中有的学生入学前已经站在了管理岗位上,他们概括了在职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公司第一看重人品、第二看重技术和能力”。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返校后最集中的信息反馈是:企业非常看重员工“爱岗敬业、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忠于职守、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他们于实习实训中最欠缺的知识和能力不在专业方面,而在思想政治及社会人文素养方面,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的他们在学风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不再偏重专业学习及专业技能技术的培养,不再忽视或轻视思想政治理论及其它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和思想政治品质的养成。
3.从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来看。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一个充满活力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已初步形成。为了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唯一明确列入评估的课程,权重达到0.2,构成素质教育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教育部对高校“两课”(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评估,此后许多省份又相继开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从国家到省的各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践来看,均不是也不可能以“高职院校的办学根本就是加强专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技术”为单一评价指标,而是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无论从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的高认可度、从学生的职场经历和实习实训的亲身体验、从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等方面来看,社会实践均从不同的视角证明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品格”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技术”,而视“高职院校的办学根本就是加强专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技术”的认识,是高职院校办学的认识误区,必须厘清和纠正。
二、学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对策
(一)共识合力育人,强化思政主渠道
1.首抓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的合力育人共识,坚持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这是关系高职院校学制改革全局的指导思想问题。只有学校领导班子的认识统一了,形成学制改革背景下多学科合力育人的共识,才可能坚持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被边缘化、弱化。
2.重抓专业系部的合力育人共识,坚持借重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这是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思想关键。只有专业系部的领导及其教师的认识统一了,形成学制改革背景下多学科合力育人的共识,才可能坚持借重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被替代和简单化。
3.力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合力育人共识,坚持凸显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识统一了,形成学制改革背景下多学科合力育人的共识,才能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核心作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化。
(二)抓实课堂教学,打牢理论基础
针对学制改革后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总体压缩的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在课堂教学上下重力,抓实在求实效,强理论牢基础。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在“精”和“管用”方面下功夫。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在“精”和“管用”上做足文章。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要围绕“精”和“管用”实现转变。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要通过“精”和“管用”发挥作用。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要为学生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训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首先,通过课堂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以及顺利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的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的对接,打下扎实的认知社会的理论功底。其次,通过课堂教学把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学好专业服务社会、处理专业实训以及顶岗实习遇到的各种问题,奠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第三,通过课堂教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揭示的作为社会人和职业人必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操守。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教育实现无缝对接。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融入教学内容,把培养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品格”与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有机统一起来。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要贯穿专业育才的全过程,由理论教学的课堂向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把育人铸品行与练技训能力有机统一起来。第三,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特点,采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专业及其实践教育连接起来。
(三)抓紧实训教育,延伸理论育人
1.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向实践基地延伸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育人与专业实习实训育人的连线。其次,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参与专业实习实训育人的内容体系。第三,建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企业思政教育合作育人的制度。
2.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赴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授课专业班级之间从理论教学到专业实习实训教育的育人责任制度,参与全过程育人。其次,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授课专业班级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共同育人的制度,共赴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合力育人,实现校园思想政治理论育人与专业实践育人的统一。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授课专业系部合作育人的责任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成为专业系部育人团队中的重要成员,把思想政治理论育人与专业技术技能育人统一于全员育人的过程。
3.建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企业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企业思政教育合作育人的制度。其次,搭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企业思想教育相互交流的平台。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定期到作为实践基地的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
4.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向专业实习实训学生延伸教育的网络平台。首先,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全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其次,建立学校与作为实践基地企业之间思政教育的网络互动平台。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向专业实习实训学生延伸教育网络平台。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学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厘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误区,提出科学的对策,才能为推进高职院校的改革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诚信是会计的立身之本,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诚信教育现状是令人堪忧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会计文化
诚信,即诚实守信,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作为会计人员的后备军,理应具备诚信品德,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现状如何呢?
1 一次无意的诚信考核
笔者一朋友公司要接待较大型的会务,需临时聘请数十人在各宾馆收取会务费,于是委托笔者组织了三十多名会计专业的学生。由于有的参会人员报到较晚,部分学生收班后回校时已无公汽,会务组就让学生乘坐出租车回校,然后再凭车票据实报销。但在报销车费过程中就出现了以下几种作法。作法一:虚报费用。学生们回校的出租车费用是可以估算出来的,但有学生来报账的车费大大高于估算数;作法二:重报费用。一学生由于当天没带钱,于是会务组一工作人员先预付了车费,但该生却拟再报一次费用;作法三:分报全费。有两个学生分管的宾馆离的较近,于是会务组安排他们合坐一辆出租车回校,但两人却分别来报销全额车费。
这本应算是一次非常短暂的社会实践活动,却成了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一次无意的诚信考核。毫无疑问,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没能顺利通过这次考核。除了这次“偶然”事件外,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诚信缺失的表现更是比比皆是,如编造谎言请假请假、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毕业论文从网上下载、恶意欠费、编造履历等等。学生们的诚信缺失除了自身原因外,还有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2 高职会计专业诚信危机原因分析
2.1 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存在误读
自1999年试办高职教育以来,对其培养目标的表述虽然在不断更新,但基本定位都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高素质”三字成了修饰词,总被人忽略,而且“高素质”到底有什么内涵,也没给予解释,很容易让人认为只指业务素质。这就导致了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只看重业务素质,而忽略了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这最终导致了学生重技轻德、急功近利、道德水准低、抗压能力弱、责任意识差、不讲诚信等。
2.2 社会大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整个社会的道德出现许多新变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在各行各业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诚信危机。在会计行业,会计造假案频频发生,会计人员贪赃枉法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些都对学生们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同时在进行“专套本”的学习,以及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的考试,这些学习和考试本来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但由于很多社会团体将“专套本”和考证当成牟利手段,只管收费不管教学质量,不仅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反而直接且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诚信观。
2.3 会计专业教学活动与诚信教育脱节
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对会计专业而言,讲授任何一门课的教师都有义务有责任也有可能将职业道德的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教师们都能找到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但是很多教师却仅仅将自己当成了“教书匠”,为上课而上课,缺乏育人意识,认为只要按时上下课,不出教学事故就行,所以即使讲授与职业道德有关的内容,也只是机械性地讲授条款,没能融入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们在学习时也只是死记条款,根本没内化为自身修养。
3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的建议
3.1 完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未来各个职业战线上的主力军,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走向职场后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否则,一个具备高技能但缺乏职业道德的人反而会给社会给国家带来更大危害。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应予完善,应将职业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并明确表述,因此,建议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以扭转当前人们重技轻德的偏颇认识,并指导高职教育实践。
3.2 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会计文化
文化是立国之本、固国之基、强国之魂。文化不仅表现为对经济活动中各种丑恶现象的谴责,而且包括对某些合法而不合理的经济行为的扬弃,特别是对经济活动所指向的价值目标的矫正。会计文化作为文化的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其内容丰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应是主体,它在实践中发挥着对会计人员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因此,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会计文化,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诚信的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在步入职场后才能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维护经济秩序。
3.3 将诚信教育贯穿会计专业教学活动始终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会计专业更应将诚信教育贯穿会计专业教学活动始终,而且都能找准切入点。在入学环节,可通过军训、入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将诚信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毕业环节可通过就业教育对学生强化诚信教育。通过各个环节的配合教育,诚信观念一定能成为会计专业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3.4 营造诚信环境和氛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高职会计专业的诚信养成离不开一定环境和氛围。高职院校对社会环境难以控制,但可以在校园内营造诚信环境和氛围。学校首先要营造一个校风、教风、学风、文化氛围良好的大环境,再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营造诚信氛围,可采用黑板报、校报、广播站、电子显示屏等宣传工具,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诚信教育宣传;可以将国内外典型的会计舞弊案例材料进行整理后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真实而鲜活的案例中去感受会计舞弊对国家对社会带来的危害,同时感知舞弊对自己可能带来的后果。另外,学校应加快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工作,扎实推进大学生诚信建设,在校园内形成了讲诚信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姚苏芮,论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与职业[J],2010(14)
[2]张劲松,浅论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科学咨询[J],2012(12)
[3]许绍定等,高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融入课程的思考,统计与管理[J],2013(5)
关键词:师范院校 音乐专业 培养目标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虽然绝大部分积极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素质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行为方面较多的局限于经验型和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这也跟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有直接的关系。
一、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1、师范性
这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也是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应是既能“上舞台”,又要能“上讲台”的一专多能的通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且要掌握系统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备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课程外,还应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学理论体系、音乐教材教法等课程。
2、综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做出了如下规定:“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首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其次,在加强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因此,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应注重其他姊妹艺术人文学科等音乐相关文化课程的建设,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掌握和具备从学科综合的整体来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能力。
3、专业性
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音乐专业技能培养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它必须突出音乐的、艺术的、审美的特点,又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表演与教学能力,欣赏分析乃至创作乐曲的能力,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工作。
4、多元化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应是多元化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不断开辟适合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专业和课程,开设职前培训或就业指导性课程,增强学生在未来生存环境中的竞争力。
因此,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培养目标应从过于技术化向人文化、文化化转变。
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与落实的若干设想
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决定教育方向,影响教育全局、体现教育价值的关键。根据目前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学机制本体的正确定位与落实,目前应该是复归、体现以师范性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无疑应该是高等的水平、师范教育的性质。就音乐专业来说,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各专业,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者应呈平行、并列状态,而非从属或包容的关系,更无高低贵贱之分。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达不到音乐学院那种单一而精湛的专业水平,但音乐院校的学生也难以胜任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因此,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努力寻求自己办学的主体意识,不与专业音乐院校去攀比“一专”,而应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综合素质”之路。
2、建立起有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综合素质不是全能,综合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出精通一切音乐艺术门类与知识的人才,而应该是在造就合格的普通学校音乐师资的大前提下,施行以多学科,多技能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除了切实开好现有的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外,还应增设一些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有益,与音乐艺术相关,特别是现代音乐文化新学科方面的课程,如艺术哲学、艺术美学、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生理、音乐文学等,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及艺术修养,哪怕是讲座形式,也会大有裨益。
3、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考核评价体系
(1)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建议。A、发挥音乐学科特点,对学生采用观赏实践性考核方式,改变以往专业课由任课教师或学科小组闭门考核,采用班级或年级小型演唱会、汇报演出的考核方式,组织学生观赏,教师打分。B、大奖赛式的评分标准。由于专业特点、声乐、器乐、舞蹈等技能等多以小课形式授课(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考核中不免出现偏爱现象,为达到公平、公正的考核结果,不妨采用大奖赛的评分方式,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得出平均分。C、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音乐教学的成绩评价可分为:平时、期中、期末、总成绩的评价,如可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检查、舞蹈创编、即兴伴奏等方式进行,加大平时评价在终结性评价的比重。D、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通过互相观察与评价,相互帮助与启发,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
(2)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建议。A、各种教学文件的齐全与质量、备课、教态、有无不断学习和创新的意愿;B、是否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专业技术;C、课堂上是否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和耳朵,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作出恰当评价;D、是否热爱音乐教育、尊重每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E、将教师能否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师资、基础教育的学科带头人、社会实用人才做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考核依据。
三、结语
一切教育的使命和人才培养的目的都是为了准备未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杜会,音乐教育也应毫无例外地树立与加强未来愈识,切实把如何为培养21世纪的人提供有效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智力与能力放在首位,不断修正与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人才教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万珍,王天宇.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56.
[2]吕丽娜.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4):56.
以“爱国、厚德”为高职素质教育理论楔口
任何教育模式的开展都离不开民族文化土壤,都必须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爱国、厚德”的北京精神体现了城市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协调、历史底蕴与未来发展取向的统一,以此作为高职素质教育的理论楔口,彰显了素质教育的地域特色。
(一)彰显“爱国”情感,重塑职业素质教育思想核心
“爱国”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兴起的直接目的。19世纪60年代兴起,使中国职业教育初现思想萌芽,其后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维新派甚至革命派都将职业教育视为救国图强的途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家黄炎培等人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正是在爱国思想的驱动下促使他们兴办职业学校,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黄炎培等人也强调要重视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从实业教育兴起之时,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职业教育思潮重新崛起后,人们一直把爱国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第一思想教育要求。时至今日,这种把爱国精神放在首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当今的人才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二)承载“厚德”品格,树立德才兼备教育理念
当前,部分高职学生基础文明素质较差,言行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厚德”思想的引导。北京精神的品质描述为“厚德”,其源自《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必须将“德”摆在首位。以“厚德”指导职业素质培养,要求高职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既要以强烈的爱国意识与集体意识为核心价值,还要有正确的职业观、协作精神与服务意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素质教育的开展必须时刻秉持“厚德”精神。
以“创新、包容”为指导探索高职素质培养新途径
北京精神除了在思想理念层面上对高职生素质教育有重大的引导价值,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创新、包容”明确了素质教育途径的创新。
(一)凝聚“创新”精神,改善职业素质教育基础
改善职业素质教育基础,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方法上的更新,以及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当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立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建构、教材编写等环节中时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其次,以创新精神完善教育手段。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硬件设施上即表现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而这在软件上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由灌输型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转变,努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激发其创造潜力,培养其创造精神;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同时,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环境中塑造其鲜明个性。
(二)秉持“包容”态度,吸纳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
发达国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以开放的心态吸收、融合各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对我国职业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模式强调“继续教育理念”,即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在终身教育基础上。澳大利亚教育体系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视为平行系统,两者区别主要在于学习的内容:普通教育以学科研究为主,而职业教育以应用性学习为主。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国家同样建立了统一的证书制度和模块式课程结构,建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沟通渠道,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这些经验对解决我国高职学生升学难的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课外实践 构建平台 效果 新闻专业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学校育人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围绕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根本育人目标,以“倡导专业实践,提高学习兴趣”为基本出发点、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基本原则,以建构实践能力延展型课外路径为探索目标,在多样化社团活动平台、高品位文化平台、多元课外社会实践平台构建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多方联动,构建平台,实现多种育人途径的相互补充
1.1 构建学生课外实践平台,满足就业基本诉求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均需要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得以培养和验证。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和新闻教育的迅猛发展,“新闻教育滞后于新闻实践,甚至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一矛盾日益凸显。新时期的传媒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已无法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得以解决,笔者认为课外实践活动是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第二课堂可以成为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目前,如何围绕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一套与课堂教学体系相辅相成、形式和功能多样化的课外实践体系,构建一个利于综合媒介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目标的实践平台,是众多目前本科院校关注和探索的焦点。
1.2 搭建社团活动平台,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根据学生工作总体规划,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背景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功能的发挥层面,体现学院文化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院团委和学生会分工合作,着力打造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平台,经过精心策划,学生社团开展了以专业实践、启发道德情感、加强公民道德宣传、服务自身成长、服务地方建设为理念的各项活动,推进了社团活动项目化建设,突出了精品活动,为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我院学生社团建设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将专业学习、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为我院专业背景下的学生社团建设工程的推进做了一次有效的尝试和成功的示范。
1.3 打造高品位文化平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文化素质教育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但同时它也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难点,要想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高品位的文化素质平台,创新教育培养途径,形成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架构,从而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提升。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要求,结合广电新闻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际,我们组建了以师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主的“核心团队”,以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开阔学术视野为主旨,实施了“读书工程”,推出了大学生百篇名著引导书目,供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自主选修,并通过学生干部综合素质评价、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竞赛引领读书兴趣,确保提升效果;为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养成健全人格,在突出特色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发掘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着力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经过认真梳理筛选,推出适合新闻类专业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影视作品赏析、高水平人文讲座、高品位艺术活动,为社会名流、学术权威、文化名家进校园提供畅通的渠道,通过与出类拔萃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进行近距离沟通和面对面交流,亲耳聆听他们的指点和教诲,学生们获得了很多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启迪,产生了极大的心灵震撼,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审美意识,更坚定了他们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而从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到素朴的民间文化乃至生动活泼的时尚文化均能在校园里占有一席之地的 “立体化、多层次、多元化”局面,使得莘莘学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1.4 构筑多元课外社会实践平台,为培养人才服务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及其所带来的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海内外的电视机构纷纷把新闻作为扩大影响、竞争制胜的一张王牌。但对于开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高校而言,新闻生产快速发展的强烈需求,与实际的新闻资源占有、师资队伍实力、学生学习效果等诸多客观条件有着一定的反差。如何缩小这种反差,提高专业适应力,提升专业品质,扩大新闻学院影响力,增强专业竞争实力,成为当下同类高校所共同关注的课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我们采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拓宽视野为关建、以运用知识为基础、以参与实践为目的”的指导思想,以民生新闻采编为依托,通过构筑多元社会实践平台,多方整合新闻渠道资源、校企共同谋划、构建课外实践框架、设置校内新闻采编实践岗位,组建以学生为主体新闻信息采编团队等手段,理顺了新闻采编课外实践的关系,提高专业采编水平,达到了专业能力提升、实践效果提高的目的。学生通过平台上岗操作,可掌握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必备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有利于缩小“传播效果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