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

时间:2023-08-03 17:2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机下的机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跨国并购,机遇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并购形势的影响

1、交易规模减少

2004年到2007年,世界经济取得了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以来最强劲的增长。这段时间世界产出每年平均增长3.75%。与此同时,全球企业并购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2007年全球企业跨境并购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峰4.8万亿美元。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并购市场骤然降温。2008年全球企业跨境并购规模为3.3亿元,同比下滑31.25%,2009年更是进一步下降到2.4万亿美元,同比下滑27.27%。全球企业跨境并购规模的减少,主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部分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滑,流动性趋于紧张,同时银行在信贷方面更加谨慎,并购融资变得十分困难。二是部分企业并不看好部分行业的发展前景,对并购资产的估值有所降低。

2、宣布取消的并购案同样创出新高

我们注意到,2007 年以前红火的并购形势之所以在2008 年骤然降温,是由于金融危机的日趋严重,这导致了原本已经确定的许多并购交易被迫取消。根据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 提供的数据,企业放弃了1309 宗交易,总价值为9110 亿美元。而在2007 年,有870 宗交易被取消,价值多达1.16 万亿美元。比较著名的取消并购事件是必和必拓收购力拓一案。2008 年11 月25 日,全球最大的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Billiton)宣布,该公司将放弃曾积极推进了将近一年的以1470 亿美元代价收购力拓(RioTinto)的行动。该案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被撤销交易,而该公司为此项收购耗费的支出已高达4.5 亿澳大利亚元(约为3 亿美元)。显然,正是全球经济和市场形势的转变使必和必拓被迫放弃了这桩收购项目。

3、敌意收购行为明显增加

尽管全球并购环境动荡恶劣,但总还是有难得的亮点引入关注。其中一个关注点就是敌意收购活动的明显增加。2008 年,美国市场就收到了1999 年以来的最多敌意收购意向。敌意收购是指一方不经要求就向另一方发起收购要约。

例如,比利时啤酒商英博(1NTB.BR)对美国安海斯一布希公司(BUD.N)的604 亿美元收购即属于敌意收购。当然,敌意收购并不一定肯定能成功实施。例如,微软(MSFT.O)对雅虎(YHOO)的收购未果,三星电子在对闪存(快闪记忆体)生产商SanDisk 发出59 亿美元的要约后又退出。

不过,无论如何,在2009 年以后全球并购市场中将会出现更多的敌意收购案件。这是由于许多账面上仍握有大量现金的企业,比如制药、能源、公用设施和其他一些巨型跨国公司,都随时可能利用全球股市下跌发起收购活动。而且,一旦世界经济出现拐点开始逐渐走出低谷,由于全球证券市场开始上涨,投资者将会更急于出手并购,否则,将会错失资产价格低廉的良机。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加剧敌意收购活动。

二、中国企业并购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相关政策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迅速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政策”,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2008年和2009年在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了9.6%和8.7%的增速。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国家在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纷纷将推动企业并购作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要段。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鼓励并购的贷款融资政策也进一步助推了企业并购的热情。2008年12月,国务院确定了金融“国九条”,提出“通过并购贷款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而银监会也随后正式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规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经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并购逆市上扬。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机遇

(1)中国企业并购热情高涨。

2009 年,在强有力的一揽子刺激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一枝独秀。高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巨大的居民消费潜力,使中国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不断改善,日渐完善的并购交易政策,进一步助推了企业对外并购扩张的热情.全年各季度完成的并购交易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交易规模在大额海外并购交易带动下不断攀升.2009 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294 起并购交易,同比增长59.8;其中235 起披露价格的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331.47 亿美元。

(2)企业在海外并购中更加积极主动,影响力大大提升。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务贸易;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10-02

1 引言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邵望予(2005)认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越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胡日东(2005)在1985~2004年的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与经济增长额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而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陈景华(2009)年通过对1993~2006年中国数据得协整分析,显示服务业国际转移得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转移、增加就业、扩大出口等方式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以服务业为基础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对调整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就业问题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创新和提升产品附加值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在经济危机之际,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带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就业问题的优势,是中国化“危机”为“机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势,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给出建议和措施。

2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1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低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我国服务出口额历年呈上升趣事,但占世界服务出口比重仍十分低,最高未超过4%。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9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得比重为3.39%。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225.9亿美元,德国为1870.7亿美元,法国为1182.7亿美元。意大利为989.0亿美元。

2.2 从服务贸易发展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服务业旅游、运输贸易比重较大,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占到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半壁江山,我国服务贸易停留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59.7%,而代表资本、技术、知识密集行业得其他商业服务出口所占比重则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53%下降到了2006年的40.26%,这一比重最低时只有32.27%,平均到每个部门不4%。

2.3 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

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状况处于比较劣势,根据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计算得服务贸易分行业比较优势指数(TC)指数,可以看出,在10年时间里,我国服务贸易总体TC指数均小于0,介于-0.14~0.05之间波动。虽然有部分行业体现一定的竞争力,但他们多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密集型行业,而目前国际上这些行业的资本技术含量大大提高。因此,我国服务业竞争力还很低,反映出我国服务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知识含量的欠缺,这些行业在我国全面开放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 金融危机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相互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2008年由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目前已经由虚拟经济扩展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都有出现衰退的迹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不能独普其身。就当前来看,这次金融风暴已经使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减少,“中国制造”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失业增加、经济增长放缓,因此,扩大出口、稳定就业,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扩大服务业出口,增强出口竞争力

由于货物贸易的急剧减少,为了保持出口竞争力,可以把发展中心转向服务贸易领域。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大量加工制造企业濒临倒闭,这些企业多半是加工出口,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产品附加值低,这也是我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价值链低端的重要原因。但是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如IT、金融等服务贸易的发展,将极大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劳动力的比例,而且它们作为出口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品,能提高出口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出口品成本。解决我国当前贸易结构低级化的状态,进一步拉动我国出口的增长。

3.2 发展服务贸易。缓解就业压力

出口急剧减速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骤减,国内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也正面临困境,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对就业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就我国而言,三产业就业年增长率一直高于第一、第二产业。1978年我国服务业人员不到5000万人,到2007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213亿人。据统计1978~2007年,第一产业得就业量占总就业量比重缓慢增加而第三号产业就业置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2.2%增长到2006年的32.2%。第三产业在就业方面发挥着第一、第二产业难以替代的作用极大的缓解就业压力。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率明显偏低。

3.3 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增长的拉动作用

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出口的减少和失业问题的加剧,都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服务贸易的发展必然会使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是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段上升,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工业国第一、第二产业对GDP得贡献都很低,甚至为负值,第三产业贡献度均超过其他产业的贡献。中国作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得关键时期,而且我国服务业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安全度过金融危机。

4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建议

4.1 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生产业

生产业可以促进制造业发展,对国家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传统意义上的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融合趋势,即信息化、知识化为主导的现代生产业对制造业的引领作用出现了不断增强的趋势。因此。要优先发展生产业,通过将服务作为中间品的投人,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

4.2 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坚持自主创新

发展服务外包,积极承接服务业转移,扩大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能够促进国内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我国服务业得增加值,是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政府要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发展知识技术含量高的新兴服务产业,中国传统的“以市场换技术”总体上是不成功的,在服务贸易方面,要加大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培育,坚持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才能保持长久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而不至于落人关键技术受制与人的被动局面中。

第3篇

摘要:金融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由于各种因素诱发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经济金融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目前,金融领域几乎积淀了中国改革的全部成本,国有银行庞大的不良资产,使金融成为一个最易断裂的链条。能够及时地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处理和化解,稳定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尝试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机遇的把握

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扰动、紊乱、崩溃,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变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配置到最有利的投资机会中。

一、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近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欧永生: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第4篇

世界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实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压力,在困难重重的状况下重整旗鼓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实现经济上的不断进步与超越。本文将针对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问题进行讨论,对实施海外并购战略的必要性以及遇到的机遇和障碍进行研究,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危机下的海外并购战略。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

一、促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因素

(一)恰逢时机

金融危机的出现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在这场经济灾难中我国企业找到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迅速制定海外并购的战略。在2008年我国海外并购的资金就达到了208亿美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融危机的出现给我国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而我国牢牢把握了这次机遇并将其发挥到最大效用。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之所以在金融危机下实施海外并购战略,是因为当时我国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元之多,其次人民币的升值以及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有利条件都在呼吁着我国实行海外并购战略。

(二)我国竞争力的提高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飞越,也表明我国有这个实力和能力拓宽海外市场,这也是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尤其是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看我国企业正在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其在资源整合和成本控制工作上都有着出色的进步。不断提高的竞争力也不断帮助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和并购的实施,不仅如此不断降低的资源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降低了投资成本。

(三)占领海外市场的渠道

不断开拓我国企业海外市场的方式之一,就是实施海外并购战略。这是由于从大的局面来看海外并购战略的实施不仅是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可遇而不可求的战略机遇,恶劣的经济形势反而促成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的大展宏图。除此之外在当时的情形下要是一味的进行对外出口,只会导致贸易保护的局面出现。而对外投资和并购行为则促进了国际需求的增加,贸易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避免。

(四)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

通过海外投资和并购的方式,帮助我国企业迅速找到市场地位的同时,也在一定层面上帮助我国企业获取了更多的资源。这主要体现在海外并购会促进全国企业向着价值链的研发和设计等上层领域发展,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巩固了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虽然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海外并购战略是一项十分冒险的行为,但是若是能够成功就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因此这个挑战我国企业应勇敢接受。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一)机遇

1.促进我国产业升级。金融危机的出现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其并不完全代表的是灾难,若是能够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则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而国内产业的升级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益处。我国企业在二级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并购其他企业,相对重置企业资产来说其可以节省更多的成本,同时可以获取海外较多的优良资产,由此可见企业海外投资是一项一举两得的举措。

2.减少跨境并购的政治障碍。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海外并购监督力度明显大不如前,这在无形当中给我国企业跨境投资增加了机会,同时也扫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政治障碍。这是也是因为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外国企业疲于奔波抽取资金,而企业也为了资金问题忽略了我国企业跨境投资和并购问题,因此这才给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实施提供了契机。

3.巨额外汇储备的需要。金融危机爆发当下我国储存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也促成了我国实现海外并购行为的发生。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的构成非常不合理,尤其是在美国国债的比重上较高,这也使得我国必须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将资金进行“分流”,从而合理地提高我国资产的流动性。

(二)风险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海外并购风险的发生也是在所难免的,虽然我国海外并购战略能够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但是风险的爆发会将我国经济陷入两难的境地。为此我国企业在实施海外战略时,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的出现并做好风险预防工作。

1.前期准备。在进行海外并购之前要对并购的目标实行战略评估,即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资金融通能力、技术水平、人才部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若是在这一步上出现细微的错误就会导致整个并购陷入僵局,因此我国企业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实施过程。在海外并购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也会受到对方国家的政治、文化阻碍,因此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必须树立较高的警觉。最为重要的是面对法律风险,企业可能会花费较高的法律和行政费用,这些都是海外并购过程中我国企业可能承担的风险。

3.整合。最后在资源的整合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整合的内容包含了方方面面,这其中主要包括文化的整合、品牌的整合以及组织的整合等,这些整合工作在企业海外并购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若是在整合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则很可能会对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

(一)企业正确看待金融危机

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国企业应正确和辩证的看待金融危机。除此之外企业更加应该运用恰当的时机,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优势充分发挥,用科学的手段和技术将风险有效地规避。

(二)关注国外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战略之前,需要不断加强对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关注。国外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以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是我国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果我国企业能在金融危机的条件下获取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机会,则在很大程度上会调动我国企业的结构调整与发展。

(三)并购传统支柱产业

除此之外在海外并购的战略实施中要注重对传统支柱型企业的并购,这是因为传统型的支柱行业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屹立不倒,必然有其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原因,若我国企业能够成功并购国外支柱型产业,便能够从中学习到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办法。

(四)海外并购后的整合

1.文化整合。一个新的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到另一个企业当中,这需要时间的积淀和调和。因此我国企业在成功并购海外企业后,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调整,从而确立一个适应于两个企业之间的文化理念。

2.人员整合。进行人员的整合为的是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在并购工作完成后需要加强对人员的安排。并购过后的人力资源队伍将会更加庞大,因此对于人员整合工作也要做到事无巨细。具体措施为:首先企业应建立科学的领导小组;其次要筛选出对企业发展有价值的人员;最后要促进人员之间的交流。

3.战略整合。以上所谈到的文化整合以及人员整合都是企业并购工作后的重点内容,而战略整合应当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企业应给与充分的重视。在战略整合工作中企业首先要设立战略发展目标,并对设置的目标设计计划书;其次企业上下管理部门和成员之间应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企业长久发展的战略实施。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海外并购问题研究,希望能够给予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些许帮助。从中也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局面,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危机与挑战,在艰难的经济情形下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层面和意义。总而言之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企业发展,应努力做到激流勇进、用于开拓,不断拓宽我国在国际经济上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术.中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胡浩,葛岳静,王姣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民航企业跨国并购的探索分析———以海航为例[J].经济地理,2013,04:88-93.

第5篇

“水干了才会暴露出谁在裸泳”,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一度暴露出来。过去,在优良的市场环境、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优惠的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的很多企业起步迅速,发展喜人,但是在经营管理上、科技创新上、企业品牌上没有下功夫,与国际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由于“经济和平年代”的掩盖一直被忽视,当金融危机出现以后,问题全出来了。

1.市场萎缩,产品销售不畅

由于国际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导致我国出口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销售急剧萎缩,同时,金融危机后期,我国的传统出口国家如东南亚、欧美、日本等国家的消费行为以及国家政策都发生了变化,市场保护主义倾向更加明显,导致未来我们队这些国家的出口将不容乐观,我国一些玩具、鞋帽、服装等产品面临着极大的销售危机。另外,由于我国在金融危机下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很多的工人失业,收入减低,消费能力下降,房市萧条,导致了国内的市场陷入一个较长的萧条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未来的产品销售将困难重重。

2.产品库存积压

我国企业一直以产品数量取得整体规模利润,但是由于企业市场萎缩,产品销售困难,同时市场正在调整,企业产品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大量的产品积压。产品的积压导致了企业资金被套牢,使得企业本来在金融危机下已经捉襟见肘的资金压力更加雪上加霜。产品积压的原因一个是市场的萎缩,另一个也是企业无法适应市场新的变化造成的。

3.利润锐减

我国企业原来的利润主要来自良好的出口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同时我国的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机遇多、竞争少,使得企业赢得了第一桶金。但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市场少了、物价高了,但是职工的工资却在上涨,这使得企业的利润出现减少的趋势。同时,我国这些企业大部分技术含量低,出口产品附加值少,在产业链当中处于低端,利润一直单薄,在金融危机下,利润更加少。

4.财务危机

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一直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企业的财务就是记录一下支出与收入,保管保管现金,根本谈不上什么财务监督与财务决策报告,对企业的发展起不到促进的作用。所以,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一些下游销售商与生产商的倒闭与经营困难,给企业带来的很大的资金回笼的压力,很多资金收不回来,一些已经在垫资的工程也停不下来,企业困难重重。同时,由于产品库存的压力加大,压住了一部分资金,使得公司的财务管理难上加难。

5.成本加压

金融危机以后,企业的产品生产缩减,企业设备与工人的生产能力“吃不饱”,使得设备与人力浪费严重,人力资源的成本压力加大。当前,物价上涨,企业的原材料也在上涨。同时,新的劳动法出台,对企业用工、三金、解聘等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使得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加需要慎重行事。

二、金融危机后企业如何度过调整期

金融危机后,这个世界的经济形势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会更加严厉,国际贸易纠纷更加复杂化。我国的国内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人力资源费用更加高涨,一些外资企业向世界上的低劳动力国家转移,国内市场未来的趋势不明,变化没有时间表。这一切需要我们企业认真思考这个经济调整期的新的战略策略,寻求新的发展出路。

三、经济调整前期的企业应对策略

1.加强财务管理

在企业面临严重的危机压力之下,企业最需要的是加强企业财务的管理,为企业的资金运转控制好资金,防止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留在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地方。同时,企业财务管理要为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科学决策提供财务分析报告,使得企业度过难关。要抓住一切渠道与机会为企业争取更多的资金,因为在金融危机下,资金就是沙漠中的泉水,是企业是救命稻草。

2.减少产品库存

危机下,销售受阻,相应的库存就会增加。库存是企业消化不良症的表现,金融危机下,企业产品积压,会带来销售的风险,带来资金的压力,使得企业的负担加重、风险加强。所以,企业要针对市场需要,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尽力不生产一些垫资产品或者一些先销售后付款的产品。及时及时调查反馈库存情况,既保证销售的需要,也要保证减少积压。

3.控制企业发展规模

在金融危机后,企业一些原来的扩展规模的计划应该进行重新的思考与审视。因为,一方面,市场在金融危机后一定变化,绝大部分的出口与内销市场的消费行为与国家政策都会变。另一方面,企业的资金压力加大,盲目的投资扩建耗费资金非常严重。企业应该慎重思考,企业未来的战略取向,然后在思考企业扩建问题。甚至对于一些企业来讲,还需要缩减企业的一些项目,停建一些在建项目,以留下资金防止经济调整期的延长。

4.严格控制企业成本,谨慎用工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严格计算生产成本,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当前的竞争力,保证眼前利润的问题,也是未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需要。企业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生产流程,生产线上要勒紧裤带;另一方面,企业要谨慎用工,减少人力浪费与支出,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出。

5.争取外来资金支持

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启动了40000亿元的国家振兴经济投资计划,这项资金对于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意义。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国家政策,争取得到国家专项投资款项,或者争取银行政策性贷款的支持。这些外来资金的支持将化危机为机遇,让企业的竞争力更强。

第6篇

贵州出生的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写到,没有经过磨难,这是华为最大的弱点;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

此话与前苏联天才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的见解同出一辙。面对虔诚求教者,他言辞恳切:欲成为一个大导演,你尚缺一场牢狱之灾。

这样的字眼也许过于坚硬。阿里巴巴的马云在这一场金融危机当头之时表意相同,然用语温和。他说,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在危机中抓住机遇迅速成长的,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处于既看到危险又看到机遇的兴奋状态。

2009年的钟声早已敲响。这个时候,进入“来年经济形势可能更加趋紧”的预判时段,有关“摆脱困局、凸显生机”的说法,最近的也有百日之遥,而危机袭来的寒意,已然浸入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神经末梢。中国社会各阶层正经历着这场从智慧、决断到命运的“牢狱历练”。

此事,宏观层面的决策部署已然纷纷就位。中轴传动齿轮,环环扣紧。世人聚焦,到了一地一城、一厂一企。再去讨论中央总共拿出多少已经没有意义,更多地关心自身获得及如何努力才是当务之急。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目前,国际政经走向、力量对比、大国关系、地缘战略以及国际格局,均在悄然酝酿某种新的重大变动;贵州也在国内各区域经济格局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中积极寻求自身的新坐标。应其时,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必须更加奋发有为,以酬时命。

为政者无法回避金融危机的冲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具有相应的决策权、指挥权和影响力,对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负有重大责任。其气魄、识见和决断,往往决定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其治下的发展,金融危机下,为政者是否“精神缺失”,是否“作为缺位”,后果大不相同。

金融危机下为政者大有可为。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命题很多:面临多重有利环境的贵州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有可能在多年的投入不足后迎来自己的“井喷”时期。同样,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等方方面面,都蕴藏着各级领导干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广阔空间。

金融危机也是“试金石”。省委组织部在《关于在落实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重大决策部署中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将特别“注意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工作中观察和了解干部,把各级领导干部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具体工作中的表现作为考核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即使有些人看不到当前情势下的发展机遇,这条人事沉浮杠杆也足以令其处于“看到危险又看到机遇的兴奋状态”。

桨帆起处,青山万重;潮水退去,裸泳者无可遁形。(执笔:顾海凇)

第7篇

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我国的实体经济,使各级各类企业面临着重大挑战。无庸置疑,“危”中有“机”,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危险在哪里?机遇在哪里?我认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反映和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上。

一方面,金融危机为广大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如外需萎缩,内销不畅,产能过剩,资金紧张,工人没活干,工资发不出,商业伙伴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经济纠纷日益增多,等等。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为广大企业树立良好道德和责任形象,构建和谐生态环境,在困境中发展自己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金融危机虽然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困难,但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没有改变。市场变化了,诚信不能变;金融危机了,道德不能危机;资金短缺了,责任不能缺失。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考验企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时候,越要坚守商业道德,勇担社会责任,更加注重并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一个要在非常态下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要有4个方面的责任意识:

一、要认真履行对员工的责任。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首先,要尽量做到不裁员、少裁员。可采取轮岗作业、待岗培训、缩短周工作天数和日工作时数或降低工资等方法,尽量保持员工队伍就业稳定,保住他们的“饭碗”。必须减薪或裁员的企业,要按照法律和政府的有关规定,履行上报、经工会讨论通过等程序,确保减薪员工和裁减员工的合法权益,并在渡过难关后优先录用他们或及时恢复工资标准。实行企业管理层带头减薪,无疑是值得称道的选择。政府投资的企业,生产形势很好的企业,应抓住机遇扩大生产规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要努力做到不拖欠工人工资,不欠缴员工的社会保险费用,以保证员工的基本生活稳定和社会保险延续。确因资金困难、无法按期足额支付员工薪酬的,应如实说明情况,取得员工理解,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分期支付;无法按期缴纳员工社会保险费用的,经批准可以降低费率或延缓缴纳。

二、要认真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消费者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最终力量,企业的利润最终要靠消费者的“货币投票”来实现。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在危机下,决不能偷工减料,降低产品标准和服务质量,甚至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损害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特别是食品、药品、房地产等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业,必须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安全性。

三、要认真履行对商业伙伴的责任。在企业的价值链上,融资机构和供应商、分销商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企业与这些商业伙伴的关系,最终决定着产品价值能否实现、生产过程能否延续、资金流能否畅通等关系企业生存的问题。因此,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危机中必须恪守诚信之道,高度重视并处理好与商业伙伴的关系,在加强伙伴信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合理兼顾他们的利益,做到不骗取银行贷款,不恶意逃废债务,不单方撕毁合同,切实保障商业伙伴和债权人的权益。企业因不可抗力确实无法按时还贷还款或履行合同的,应加强沟通,说明情况,取得对方的理解,依法协商变更合同,并积极践行新的承诺,决不可毁约赖账,甚至关门走人、“集体蒸发”。否则,不仅会失去多年的朋友、伙伴和市场,而且可能陷入犯罪的泥潭。

四、要认真履行对政府与社区的责任。政府和社区也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危机下,企业仍要继续承担对政府照章纳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责任,不能偷逃国家税收,不能垄断市场,不能搞各种不正当竞争,还要“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不能把应由企业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转嫁给政府和社会。对社区居民,仍要继续履行保持生态环境的责任,积极调整产品结构,转型升级,降低生产成本,决不能因为经营困难而降低环保节能要求,超标准排放污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危害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人身健康安全。

总理2月2日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中说:“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我们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我们坚信,具有核心竞争力同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将在金融危机中逆风飞扬,实现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那些既缺少核心竞争力又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挑战;机遇;低碳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国内投资放缓,消费市场需求不足和贸易保护致使出口下降,商品价格下跌[1]。外部经济环境逼迫我国的经济不断调整,改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拓

展新的投资领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加就业机会[2]。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致使我国的经济出现失衡。我国的经济变现为,经济低速增长,通货紧缩,投资减少,就业困难。由于市场需求减少,我国一些生产性企业陆续停产和倒闭。我国房地产行业价格泡沫严重,加剧了通货膨胀的风险。我国出口急速下降,进口国的贸易保护压制我国产品,动用反倾销制裁我国出口产品。一些企业由于资金链条的断裂导致倒闭,人们对经济增长缺乏信心,限制消费,减少投资,我国经济要想提高投资质量还有待时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病是消费不足。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冲击到我国经济的弱点国内市场消费匮乏,原有的投入驱动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在金融危机下不再可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冲击,可以显现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缺陷,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有问题,金融危机的外部压力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现有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经济造成危害。

(1)资源和生态环境难以支撑经济

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背后是对资源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致使环境破坏,造成土地、淡水等其他稀缺资源的过度消耗。我国主要资源的消耗量高于世界平均消耗量,但所换得的GDP增长数量却不高。当前国内能源需求态势难以遏制,推动了资源价格上涨陆续显现。河流的污染,水土流失,天然草场退化,是金融危机后期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2)经济结构失衡

由于受到出口导向的影响,我国产业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缓慢。对经济实体的投资过大,导致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发展占据优势,但也是金融危机打击的产业,有活力的轻工业和小企业未能充分发展。这些是金融危机期间就业难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为,社会容纳的劳动力就业将相对越来越少,带来相对人口过剩,即失业人口增加[3]。

三、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

(1)科技的创新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除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伤,但还有经济发展的机遇。我国出口可以开辟新的主要领域,以往是以欧美为主的出口目标国,现在可以把制造业出口转向亚洲各国,通过资本输出带动产品出口。其次,投资于欧美金融市场的资金,会回流到我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从美国的倒闭企业那里购买高科技技术和设备、品牌,缩短我国的制造业技术的差距。金融危机促使世界市场的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价格下降,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金融危机削弱了欧美国家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我国企业有利于与其竞争。金融危机促使企业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来提升企业竞争力,拉动我国经济的复苏。

(2)拓展新经济领域

金融危机后的新兴经济是低碳经济,新产业如清洁能源项目、基因工程,这些产业必将引领经济复苏。低碳经济正在全球市场领域兴起,各国要实现低碳经济,就要更换生产设备,市场需求无比巨大,为我国制造业创造了机会,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2]。受到重创的金融机构更青睐低碳经济。外国公司在积极准入,其绿色技术正在进行广泛的验证和推广。低碳经济市场能够带来机遇,能够恢复人们对市场的信心,低碳经济是金融危机的转折点,可以扭转市场秩序。目前已有金融机构参与到低碳经济的金融业务中。低碳代表了新的产业和新的竞争优势,是对国家政策的支持。绿色金融将成为金融业务的亮点,能够了解公司的信誉和气候变化对其盈利能力造成的影响[4]。

四、结束语

全球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对我国一些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给我国经济的调整带来了机遇。我国企业的活力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处于经济失衡的局势, 就必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科技研发力度,引领新的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就业渠道,拓展低碳经济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益平.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1).

[2]樊纲.后危机时代的五个趋势[J].理论学习.2009,(8).

第9篇

发展史反复证明,大城衰落往往根源于产业衰退,而大城崛起肇始于产业蝶变。金融危机在带给我们冲击的同时,也推动国内外产业转移,为重庆产业升级带来机遇,而国家扩大内需、产业振兴规划和赋予重庆的政策优势又给重庆带来跨越发展的巨大势能。

新兴产业能级提升――危机下的新跨越

在全球产业尚在金融风暴中颤栗时,重庆加速产业振兴,最早领略到了春天的气息,掀起西部信息产业新革命,成功集聚全球最大个人电脑制造商惠普的全球软件研发中心、全球软件服务外包中心、全球软件测试中心、全球呼叫中心、全球采购结算中心、以及总产能为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特别是结算中心从新加坡移师重庆,改写了中国信息制造链的历史,初步融入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成功引进全球第一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打造千亿级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全球第一通信巨头思科建设国际物联网产业基地,全球第一大电脑制造商广达建设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全球第三大物流运营商Schenker落户,英业达、纬创资通、苹果、宏基、联想等世界巨头纷纷对接寻商机,3―5年新增信息产业产值5000亿元,进出口总值500亿美元;顺应全球汽车产业版图重整趋势,打造中国汽车名城,依托长安新能源汽车、福特三工厂、上汽依维柯、铃木二期等骨干项目,3―5年新增汽车产值3000亿元;打造西部化工谷,依托中缅输油管线、川气东输、疆煤入渝等重大项目,引进巴斯夫、安道尔、壳牌等世界巨头,培育MDI、乙炔、炼化等千亿级产业链,3―5年新增化工产值3000亿元;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以渝中区旧城更新为契机,将城市功能提升与金融中心建设有机结合,加速解放碑“十字金街”总部积聚,以江北嘴开发建设为载体,将大剧院、科技馆等现代文化设施与金融街建设融为一体,形成极具人文内涵和现代气息的金融发展高地。

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危机下的新战略

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全球普遍范式,世界经济版图布满了“马赛克式的空间经济点”,竞争超越企业边界,逐渐向产业集群主导转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500强企业更加重视中国市场,国内大企业抓紧布局西部,为此,重庆举全市之力连续推出“年度十大经贸活动”,抢抓全球产业转移新机遇。例如,针对台商抱团西进趋势,在金融危机下专门制订八条支持台企发展的优惠政策,2008年策划了“聚焦台商―重庆IT特别行动”,2009年又策划了“重庆・台湾周”;为吸引更多民企大腕投资重庆,策划了“2008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暨全国知名民营企业重庆行”;为了与沿海城市实现零距离接触,举办了“重庆・佛山周”、“重庆・宁波周”等系列活动,签约项目超过500亿元;为了把握东产西移渐成气候之势,及时开展东西部产业联动基地建设;为了打造融入世界主流经济的舞台,连续四年举办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年会,共谋重庆发展,促进合作共赢。

产业创新引领――危机下的新动能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科技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重庆将把自主创新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模范城市,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把握全球新一轮技术变革孕育新一轮产业革命新机会,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建一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显著提升重点企业研发实力;把握国家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取向,重点支持处于发展前期、创新创业非常活跃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产业,及高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文化创意、信息增值、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把握全球将低碳经济作为制胜未来的战略关键点的新价值,启动低碳经济试点;把握全球资源争夺和市场整合的新形势,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在产业升级中从“微笑曲线”的中段走向两端,提升研发、设计和服务、品牌竞争力。

(作者为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品牌战略;品牌建设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无自主品牌的中小企业,相继陷入困境;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却表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这一事实充分显示出品牌战略管理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一、品牌战略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利器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很多品牌企业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危机能力,有的企业甚至逆市上扬。这与那些困难重重、生存艰难、甚至破产倒闭的无自主品牌中小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可否认,有些实施品牌战略的企业也受到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相比较而言,它们的基本层面是好的,加之应对得当,不仅抗住了危机的消极影响,还转“危”为“机”。2009年中国最有价值100品牌的研究结果显示,全球金融危机之下,最具品牌价值100强企业的利润保持了同期水平,平均销售规模增长幅度为5%,达到146.3亿元。光鲜的数字说明,优秀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织部分,品牌战略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利器。

对中小企业而言,金融危机形势下有效实施品牌战略可获得相对优势:

首先,品牌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扶持。问题与机遇往往相伴而生。中小企业无疑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更为猛烈和残酷,但金融危机带来了更多政策层面上的优惠。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用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2009年中央财政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从39亿元增加到96亿元,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地方财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发现,这些扶持政策没有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企业,有品牌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或得到更多的扶持政策。例如,2009年10月国务院多部门联合《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商业企业对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实行“优惠进场、优先上柜、优先宣传、优先销售、优先结算”,以提高服装、家纺自主品牌的适销率。品牌企业凭借品牌这一价值不菲的无形资产为企业贷款做资产抵押,利用品牌信誉和知名度赢得了政府扶持政策的光顾。

其次,品牌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硬”和“软”双方面实力的综合。硬件方面包含了企业的技术、设备、研究开发能力、团队的完整高效等;软性方面包含了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公共关系等。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消费群体逐渐减淡了对企业背后硬件资源的深入探究和考虑,而转向关注企业与消费者内心的沟通。品牌是企业塑造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石。品牌价值的相应提升,就是企业信誉和产品质量的见证。在技术门槛较低的中小企业,实施品牌建设,在软件资源上投资,同样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品牌来增强企业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可以说是企业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之一。

再次,品牌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品牌是企业使命、远景和追求的完整归纳,是消费者的信任和情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辛勤耕耘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品牌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百年大计,不能一蹴而就,一朝完成,但品牌一旦被消费者认可,就会形成高度重复购买行为,从而产生口口相传、推荐购买、获得更广泛忠诚客户的效应。

二、品牌战略缺失是中小企业陷入危机困境的主要原因

对我国企业品牌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近十年来,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品牌战略管理在逐渐加强,知名品牌相继胜出。然而,还有大量中小企业在品牌战略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

第一,品牌意识淡薄,短期行为严重。部分企业至今还在固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理念,专注产品的经营而轻视品牌的经营,认为做品牌、打广告,投入高、见效慢,只要产品品质好、价格合理就不愁没有市场。殊不知,产品需要质量,更需要为人所知,为人所晓,为顾客见其名知其实。

第二,品牌认识偏差。大多数企业对于品牌建设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只懂做广告的阶段。但是,认为品牌只是一种名称、名字、标记、符号、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把做品牌简单的理解为就是换一换识别系统的企业还为数不少。有的企业认为只要给产品设计个好名字,使用有表现力的包装和商标,找个知名的形象代言人等等就可以创造出好品牌。这种观点认识到了CI系统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品牌的文化内涵、满足顾客个性需求等方面。

第三,品牌管理不善。在品牌管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一是缺乏强有力的质量、技术支持。多数企业不具有核心技术开发能力,核心产品主要靠引进获得,因而造成了企业品牌竞争力低下。二是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定位是指企业通过对特定品牌在文化取向及个性差异上的商业性决策,使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一个特殊的位置。目前,中小企业品牌定位普遍存在特色不鲜明,雷同化有余、差异性不足的问题。三是品牌延伸盲目。有些企业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忠诚顾客还未达到一定的层次规模,生产经营的范围就铺得很广,导致消费者分散,原有产品优势也丢失,从而出现了部分名牌独领两三年,销声匿迹无踪影的现象循环发生。

第四,品牌流失严重,品牌保护错位。一是本土品牌被外商抢注。企业品牌保护意识淡薄,发生了大量境外商人抢注我国出口品牌商标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年来有240多个品牌被外商抢注。二是民族品牌被收购。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不计其数。那些曾经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如美加净、小护士、乐百氏、大宝、中华、活力28等,都曾是国人耳熟能详、正在使用或使用过的行业名牌,如今在海外资本强势兼并或收购之下无一幸免,令人惋惜。三是品牌保护不容乐观。有的企业置时代变迁、消费者需求变化于不顾,因循守旧,固守原有的经营观念和品牌形象;有的企业置消费者对品牌的习惯、偏爱、情感于不顾,频繁改变品牌形象;还有的企业热衷于名目繁多的品牌评优评奖,却忽视了防假打假,致使假冒品牌泛滥,品牌信誉受损。

三、做好品牌战略规划,应对后金融危机的考验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危险期”与“机遇期”同在。金融危机还要持续一个阶段,企业还处在“危险期”,应对不利,便会由危成难;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品牌教育,吸取教训,做好品牌战略规划,便可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这又是中小企业的“机遇期”。那么,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抓好“机遇期”,做好品牌战略规划呢?

(一)增强紧迫感,加大品牌的投入

我国经济已经有了复苏的迹象,金融危机不会很快地结束也不会永久地持续,我国中小企业要有时间上的紧迫感,时不我待。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要下大力量调整产业结构,致力于技术创新,但万不可忽视品牌建设。据调查,企业家们普遍认为在金融危机时期,首先可以削减的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品牌推广预算,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品牌建设不是支出而是投资。世界企业史告诉我们,经济衰退是品牌投资的有利时机。在过去的60余年里,一些最成功的品牌创建活动都是在经济困难时期启动的,经济不景气时继续维持营销费用和品牌投资的企业,在经济恢复时的成长高于其他企业3倍。因为危机后的竞争时代,消费者对企业责任更加看重,对品牌更加依赖,市场将进一步向有价值品牌集中,这是必然趋势。所以,越是危机的时候,企业越是需要加大对品牌的投入,中小企业尤其需要这种战略眼光。

(二)规划品牌识别系统,并以此统帅企业全部经营活动

品牌识别不仅是企业为消费者创造的同类产品相互区别的名称和符号,而且是企业希望创造和保持的能引起人们对品牌产生美好印象的联想物。这些联想物暗含着企业对消费者的某种承诺。品牌识别将指导品牌创建及传播的整个过程,因此企业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规划品牌识别系统。首先,企业要在全面科学的市场调研与诊断基础上,充分研究市场环境、目标消费群与竞争者,为品牌识别系统决策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导向。其次,在品牌调研与诊断的基础上,定义品牌识别,提炼高度差异化、明确清晰、易感知、有包容性、能触动感染消费者内心世界的品牌核心价值,确保品牌识别所体现的品牌价值与消费者利益需求相一致。再次,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建立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规划品牌识别核心价值的具体化,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为最终形成品牌忠诚奠定基础,使品牌建立与企业营销传播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最后,通过品牌识别为主要内容的品牌定位传播,使消费者充分获得品牌形象的有关信息,为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一个鲜明、清晰的品牌形象提供前提条件。这是品牌战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企业要以传播品牌形象统帅全部经营活动。

(三)协调品牌关系,优选品牌架构

品牌架构是指企业有多少个品牌以及品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单一产品的格局下,营销传播活动都是围绕提升同一个品牌价值进行的,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产品种类增多、兼并收购、资本扩张等情况的出现,企业必然会面临着很多难题:新产品是采用一个新品牌,还是沿用原有品牌?若新产品采用新品牌,那么新品牌与原有品牌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如果企业总品牌下又有众多产品品牌,那么企业总品牌与各产品品牌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看似简单,然而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企业战略问题,品牌架构的决策水平将大大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影响企业巨大利益的得失,甚至企业的前途命运,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常见的品牌架构有单品牌架构、多品牌架构、亚品牌架构三种。三种品牌架构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品牌发展架构。

一般来讲,单品牌架构适用于市场定位明确,有固定目标消费群的企业;企业技术稳定、产品品质优良,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成熟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占有率,品牌属于强势品牌,可以左右行情及价格的企业。

多品牌架构适用于多元化发展的企业。企业产品线广、产品种类多,且针对不同市场、产品定价水平各异,企业对品牌有充分的资源投入,有恰当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亚品牌架构适用于企业形象已经树立,在顾客心目中形象较固定的企业,企业的产品准备进入不同档次市场,或吸引偏好差异较大的消费群;除主品牌以外,另一些功能、特征需要用副品牌诠释。

参考文献:

1、解艾兰.后金融危机中国品牌迎来崛起机遇[DB/OL].中国网和平论坛,2010-01-21.

2、国务院多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DB/OL].全国发改快讯,2009-10-15.

第11篇

金融引领与“一带一路”

对话徐诺金:投资中国优势

从AH价差看股票“二象性”

股市健康发展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存款保险制度起航正当时

当前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思考

互联网技术将如何再造农村金融

新三板是资本市场最大的创新

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

“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与实践机遇

国际存款保险制度进展的简要述评

存款保险后金融业迎四大积极变革

存款保险:历史、制度与中国的选择

新三板对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

吉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分析与研究

我国信贷资产流转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以开发性金融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台湾农业金融改革的发展经验与特色

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质量的经验与思考

发挥政策性金融力量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金融支持与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认识与中国企业“走出去”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交易制度变迁

人民币加入SDR是金融体系变革重要动力

大变革时代下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思考

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风险、机遇与出路

我国海外经济发展的格局、风险和安全保障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为金融期货保驾护航

亚洲金融危机下香港房地产市场发展及启示(下)

台湾场外市场发展对大陆新三板市场的经验启示

关于股转系统引入“老股转让”机制的思考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安全网的里程碑

存款保险制度是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引领金融业改革全面推进

我国《存款保险条例》符合激励相容原理

利率市场化、银行危机与存款保险制度

“新常态”下如何继续推进中国的金融改革

理解A股博弈:流动性、供给约束和故事题材

关于基本养老基金市场化运作的几点思考

直销银行实践探索与思考以江苏银行为例

直销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预判

发展我国证券场外市场需要新思路和大战略

亚洲金融危机下香港房地产市场发展及启示(上)

结构性通缩与高杠杆问题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挑战

经济结构转型对银行传统风险缓释手段的挑战

关于开展挂牌股票质押回购交易业务的思考(下)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第12篇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使企业的资金链受到影响,造成融资成本上升

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由于市场疲软、银行授信额度减少,部分企业资金链拉紧甚至断裂,造成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甚至无法进行顺利融资。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受此影响的企业无法进行正常投资、扩大规模,一些在建项目无法追加投资,致使停工。另一方面,融资受阻,致使企业债务压力增大,从而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例如,2000年11月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佑威国际、泳衣及便服生产零售商德发集团在9月被清盘。“二战”后于香港建立的最早期的电器店之一泰林无线电行、香港玩具生产商合俊集团旗下两家工厂、成立于1983年的香港手表制造及零售商宜进利深圳工厂在10月先后倒闭。这些企业近年来动用大量资本积极扩张,但现在由于市场资金流动性降低,而企业又面对艰难的经营环境,“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垮了他们的背。

(二)金融危机使企业市场需求下降,造成企业经营困难

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居民惯有的是一种无储蓄消费、超前消费的消费理念,而在经历了此次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并因投资失败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后,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信心受到了严重冲击,对于信贷消费这种传统的消费方式产生了不信任感,开始倾向于对消费习惯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储蓄。这样,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降低,消费量减少,因而我国出口型企业面临极大的困难。另外,国外市场的需求不振,又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极大的贸易壁垒,进一步加大了出口企业的困难。如2008年上半年,珠三角地区有不少中小型企业倒闭,10月份更有大型企业合俊集团旗下工厂倒闭。另一方面。我国居民历来有储蓄的习惯,在当前情况下,消费意愿更加不足。因此,即使内向型企业,也同样面临着市场需求下降的风险,造成了大量企业的产能过剩或闲置。近几个月来全国用电量的下滑即可说明这个问题。

(三)金融危机打击企业信心,造成对企业发展的悲观预期

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使得违约、逃债、赖账等情况发生率提高,进而使企业库存增加,应收账款不能回笼。这种情况的发生,严重打击了企业的信心,对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前景产生了悲观预期。部分企业由于不能适应市场的突然变化,致使手足无措,从而准备以冬眠的姿态挺过去,或者仅从战术的角度去应对,而不是对形势有清醒的判断并以前瞻性的思维、进取的思维发现机遇、利用机遇、实现超越。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企业决策上的短视和应对上的不力,使企业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不能健康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总理在很多场合都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四)金融危机使境外投资企业业绩下滑,成本上升

受东道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也不容乐观。如果东道国信贷紧缩。则会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紧张:如果东道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境外与境内企业之间的资金链就会断裂,造成财务危机,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在美国和欧元区,由于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使得该地区货币贬值,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幅受到挤压。另外,随着东道国金融危机的深化,伴随而来的还有违约风险甚至国家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例如,冰岛和拉脱维亚的政府,已因为抵挡不住金融危机的狂潮而。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战略调适的必要性

(一)企业战略调适的内涵

战略调适是一个合成词汇。“战略”指企业对更重要、全面、总体、环境导向的考虑:“调适”是一种长期导向的、带有动态性质的、持续改进的参与重复博弈的行为,而不是一次性的调整过程。因此。企业战略调适可以定义为:企业持续感知并利用内外环境变化,能够主动地参与重复博弈并进行柔性决策且有效执行的过程。所以,企业战略调适具有环境导向性、柔性、博弈性、长期导向性等特征。在当前金融危机下,企业进行战略调适能使企业敏锐地感知环境机会与威胁,抓住可能的成长机遇,增强环境敏感性,提高环境适应性水平,从而实现持续成长,获取持续优势。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战略调适的必要性

1 金融危机袭击下的宏观经济形势要求企业要进行战略调适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所处的环境日益是一种非线性、复杂和较难预测的变动,如果企业坚守先前制定的战略,则形成战略刚性,带来较大的沉没成本,并且会带来种种经营上的困难。这就使得企业的战略要进行带有动态性质的、持续进行的调适行为,它的目的就是使企业和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匹配,不断形成新的平衡。从而实现企业能够抵抗金融危机和可持续性成长。

由于竞争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新特点,战略随着时间和环境这两个要素随时进行调整和变化。因此企业对于战略调适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战略调适就是要使企业更有效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预变和应变。在快速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任何优势都会被迅速侵蚀,为了解决优势的短暂性与企业生存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必须不断进行战略调适。

2 企业应对金融危机需要战略调适

根据复杂性科学原理,系统中存在的均衡状态是短期和暂时的。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在均衡状态下是危险的,均衡状态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在均衡状态下。系统中会孕育着许多潜在的变动因素最终使复杂系统走向灭亡。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均衡背面隐藏的危机。任何系统都不存在永久性的稳定安全状态。要善于打破均衡。不断进行调适,才能使内部系统与外界环境相匹配。

而企业战略调适正是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在各种约束下感知环境变化,对外界环境进行反应,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动脑筋,谋对策,下重药,弱化不利影响,抓住机遇进行战略决策,主动适应各种变化,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持续。所以,在金融危机来临甚至更加严峻之时,企业战略调适就是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并获取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三、企业进行战略调适的途径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我国企业的运营环境日趋复杂化,竞争对手的战略调整、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金融市场的跌宕起伏、政府的经济政策都是企业必须积

极应对的不确定性,战略调适成为当前企业获取生存和竞争优势的必备能力。战略调适没有适合于所有企业的一般途径,企业要依据自身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本企业的途径。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和确定增强战略调适能力的具体途径。

(一)正确分析所面对的动态环境

金融危机给企业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动态性。由于产业环境、市场地位、内部资源和企业结构等因素的差别,由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外部环境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大不相同。企业要增强自身的战略调适,必须要正确分析所处的动态环境。根据动态环境的分析维度。应从环境的变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行逐一扫描,对变动的强度和频次、影响因素的数量及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可获得的信息等有较为详细的了解,从而能对企业产品的市场调整、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以及供应链等方面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进而使之具有与环境相匹配的调适能力。对不易识别的信息,则要群策群力,尽可能地清晰化。并加大柔性决策。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作为旨在不断推进有效调适的战略思想,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有关企业文化的问题。企业文化基本上是企业保持适当战略应变性的最有希望的催化剂,而在许多不利情况下。企业文化又是最大的障碍。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经形成,就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发掘出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士气,是企业内部团结的纽带、沟通的渠道,是团队之内或团队之间相互默契的“共同语言”。企业文化注重培养职工互相尊重、团结协作、改进创新的精神。职工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和为用户服务意识。因此,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调适的必要条件。目前有许多调适和变革均不成功,其关键阻碍不在于技术或程序因素,是滞后于调适所需求的企业文化。因而利用企业文化促进战略调适的实施,是推行战略调适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