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工业的作用

食品工业的作用

时间:2023-08-03 17:2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工业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食品工业的作用

第1篇

1我国食品工业的低碳生产现状

研究表明,因消耗石化能源所排放的CO2都达到世界各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4]。由于我国工业生产一直是消耗石化能源的主力军[5],加上英国碳基金制定的PAS2050对食品“从摇篮到坟墓”的碳排放的评估结果也表明,食品企业的生产活动正是食品碳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2]。因此,目前而言,最直接最快捷的衡量食品工业低碳生产状况的指标就是计量食品生产企业因石化能源消耗导致的生产碳排放量,亦即食品工业碳排放。由于石化能源是保证食品工业企业生产正常运转和食品安全储存的必要投入,而煤炭目前仍是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主要消耗的石化能源。数据显示,2008年虽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中41.5%是煤炭消耗,5.56%消耗的是石油制品,而碳排放相对较少的天然气消耗仅占0.93%[6]。这与发达国家工业企业偏重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能源消耗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图1表明,除了食品上下游供应链的碳排放,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使用的锅炉和冷藏设备等都成为企业生产碳排放的主要贡献源。鉴于能源消耗是提供企业日常生产,导致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将计量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因固定能源消耗所引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CO2、N2O和CH4)。而将CO2、N2O和CH4的排放量乘以全球增温潜能值(GlobalWarmingPotential,GWP)后统一换算为二氧化碳当量值(CarbonDioxideEquivalent,CO2e),即为食品工业的碳排放量和低碳生产现状。计量企业因消耗固定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所需要的GWP值和固定能源碳排放因子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机构(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的《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固定源(燃料)标准[8]。具体计算公式如下:依据公式(1)~(4)计算,得到1995~2011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除了1995年该值达到最高的8191.13万tCO2e以外,其余年份的碳排放量基本都在6000万tCO2e。2003年虽然降至最低的5307.97万tCO2e,但是其后直至2008年都呈小幅上升态势。2005~2011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量都基本维持在6000万tCO2e以上。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能源消耗没有本质上的变革,我国食品工业的碳排放至少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维持这个较大基数。

2对我国食品工业低碳生产转型的启示

随着工业对石化能源以及资源的刚性需求不断上升,包括碳排放在内的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强化,加快转变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已经初步形成。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还特别针对我国食品工业的转型提出要求。到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2.7万亿元,提高101.1%,年均增长15%。基于产值的不断攀升以及对企业日益严格的环保约束,加上能源等原材料成本的增加等诸多因素迫切需要我国食品工业以食品产业链的形式协同构建供给充足、质量安全、绿色低碳,且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碳标签制度已经明确对我国食品工业低碳转型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2.1彻底改变中小型企业为主的规模格局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规模组织形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这种改变并不明显,企业规模仍基本维持“小而散”的局面。图3显示,2006年我国44.8万家食品工业企业中,94.2%为非规模以上企业,78.8%为10人以下小作坊式企业。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虽然已经上升到32760家,但仅比2006年增加了5000家。如果严格实施碳标签制度,必然落实到企业生产的碳减排。无资金、无技术、又面临着行业竞争壁垒的众多中小型的食品企业,可能无法承担其中根本的低碳技术改造。推行碳标签制度,必须彻底改变我国食品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规模形态。2.2切实提高食品生产企业技术水平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中70%为1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整个行业的生产水平相对落后,节能减排的任务和压力较重。表4显示,2007年我国食品工业的工业效率指数、工业结构指数和工业环境指数的现实值都远低于标准值。我国食品工业目前的现代化程度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事实上,同样受限于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现实窘境还造成我国食品工业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即“三废”)等对环境的影响仍较为严重(见表5)。而且现有研究也曾提出,我国食品工业的“三废”排放与碳排放之间还具有一定相关性[12]。本文已经证实,随着食品工业产值的不断提升,由石化能源消耗主要推动的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仍维持较大基数。而切实提高食品工业低碳技术水平,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才是真正应对碳标签制度推广的良方。2.3尽可能缩短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的过渡期能源消费结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碳排放,我国食品工业的能源消耗结构中较低碳排放的能源——天然气所占比例始终最低。如果没有重大技术创新,我国食品工业的能源效率提升空间终将有限。更重要的是,目前各个实施食品碳标签的国家(地区)正是我国出口食品的主要进口国(地区),这些国家(地区)所实施的愈加严格的进口要求已经对我国出口食品造成一定影响。所以,食品生产企业应更多考虑提高能源资源效率,逐步引入低碳清洁的能源资源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食品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能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化、清洁安全化转变。

3结语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生产总值仍在持续增长,鉴于我国较大的人口基数,食品工业的生产规模至少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维持目前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食品工业的碳排放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长,且由于企业生产技术能力较低,能源消耗结构的优化调整空间有限,食品工业碳减排的下行空间可能受阻。更重要的是,目前各个实施食品碳标签的国家(地区)正是我国出口食品的主要进口国(地区),这些国家(地区)所实施的愈加严格的进口要求终将对我国出口食品造成影响。而低碳产业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食品工业只有着力实现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和能源效率才能推动真正意义上的低碳转型。

作者:王晓莉 吴林海 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

第2篇

一、全县食品工业发展的现状

截止2009年底,我县共有县属规模内食品加工企业6家,分别为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香菇加工)、楚园春酒业有限公司(酿酒)、天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米加工)、县鑫鑫油脂工业公司(食用油加工)、县野风食品有限公司(特色食品加工),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8602万元,与2007年7400万元相比增长422%;实现工业增加值14684万元,较2007年增长567%;完成销售收入36779万元,较2007年增长349%;实现利税3079万元,较2007年增长348%。总体上看,我县整个食品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产销形势两旺,但总体规模较小,占整个工业经济的比例较低。

二、食品工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产业规模总体较小。我县的食品工业只是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群体规模,缺乏大型的、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龙头企业,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生产环境差、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在市场整合中缺乏竞争优势。

2、对接机制尚未完善。上游原材料生产分散,标准化程度较低,使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影响;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食品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

3、项目融资困难较大。我县食品加工企业多属中小型企业,由于受生产经营规模、风险承受能力、信贷抵押能力和信用水平的影响,银行贷款“门槛高、要求严、手续繁”,企业资本运作很难搞活,制约着食品企业持续向前发展,企业在项目建设中融资难度较大。进而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

4、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由于我县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新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弱,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对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的总体能力不足,造成生产成本偏高,企业经济效益差。

三、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目标和思路

(一)食品工业2010年目标

2010年,全县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45000万元,同比增长16%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7000万元,同比增长16%以上,利税总额3600万元。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10000万元以上企业2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3家。

(二)食品工业发展思路

1、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食品。围绕我县质好、量大的大米、柑橘等优势资源和以冲菜、豆腐乳、酱菜、蚱广椒、绿豆饼为主的地方特色小吃抓招商引资、促二次创业、上工业项目;确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提高资源附加值;做强做大地方特色小吃,不断提高特色产品品质、形成规模化生产,努力把小产品建设为大产业。

2、加强融资支持,保障项目建设。积极协调各商业银行和县担保公司加大对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6000吨食(药)用菌系列产品加工基地改扩建项目、野风食品有限公司1亿瓶特色食品二期工程的融资支持,最大限度保障在建食品加工项目的资金供应,确保项目早竣工投产,发挥经济效益。

3、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加大对楚园春酒业有限公司、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财税、融资等政策上采取向龙头企业倾斜的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以点带面的拉动作用,积极发展与之配套的包装、运输等产业。

4、加强农企合作,保障原料供应。引导、支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加快建设优质大米、柑橘等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协会+农户”的长效合作机制和企业、农户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全面保障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努力形成企业与农户共赢的局面。

5、提高安全意识,保障食品安全。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营造食品安全和谐氛围;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抓好对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把好市场主体的准入和退出关;抓好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6、加强市场开拓,扩大市场份额。加强对市场的监测与分析,时刻把握市场最新动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创新市场营销方式,大力发展网络营销、电话营销、感情营销等营销方式;以出口为主的宜昌奥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2009年投产)、野风有限公司要努力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7、加快品牌建设,提升产品档次。严格执行国际国内绿色、有机食品标准,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创造名牌、扶持名牌、宣传名牌、壮大名牌,真正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把品牌做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更多的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获得“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原产地保护。

8、加强技术攻关,提高产品质量。引导食品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系,鼓励基础好、具有经济实力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大力推广食品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以及适用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原料,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

四、食品工业发展的措施

1、把食品工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和优势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搞好原料基地建设。按照食品工业各类产品对原料的不同要求,引导农民科学种养,调整结构,结合不同产区的资源优势,发展优质、高产、规格化、标准化的原料产品,形成基地化、良种化、专用化,重点建设一批绿色、特色食品原料基地,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提高品质,为我县食品工业提供优质原料。

2、进一步加大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食品工业产业格局。一是以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在食品工业的骨干行业中培育扶持发展1至2家大型、5至7家中型龙头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下游产品企业带动上游企业,大企业辐射小企业,企业联动农业和资源开发的良好发展态势。二是以产业升级为发展方向,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我县食品工业整体水平,形成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适度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和粗加工的食品企业,有机地构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具有多层次竞争能力的食品工业结构。

3、加大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食品工业的发展后劲。一是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和筹集多元化资金投资食品工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食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各种机制和不同方式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协作,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过程,形成我县食品工业的技术引进和创新体系。三是在深入研究当前市场的同时,加强潜在市场和未来市场的研究,快上一批新项目,储备一批中长期项目,实现食品工业快速发展。

4、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调“绿色”和“特色”,突出我县资源无污染的优良品质和加工产品的地域文化特征,塑造我县食品工业的形象。重点加强我县食品工业产品的宣传广告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包装设计水平,提高我县食品行业的竞争能力,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5、加强行业监管,保证食品安全。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打击假冒伪劣、强化产品质量,建立完善有效的食品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3篇

解读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首要

在整个《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食品质量安全贯穿整个发展纲要,针对“十一五”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提出采取未来将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监)测力建设、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五个措施落实食品安全问题,并设定了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完善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000项,食品生产企业60%以上达到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目标,在政策措施方面“强化安全监管,政府加大对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的支持,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食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食品标准体系建设。”。预示着在未来国家将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将会进一步从严,行业准入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和更加规范,尤其对企业在检验能力方面对人员和设备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全。

解读二、粮食安全问题被提及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尤其从2009年以来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较为关注的问题,我国政府也在保证粮食安全和促进粮食增产和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等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而在此次《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方面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粮食安全方面的考虑被充分体现,在规划中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发展非食品用途的粮食深加工,确保口粮、饲料供给安全”。同时在发展方向上提出“鼓励发展国际粮食合作,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稻谷、玉米和大豆加工企业”, “鼓励并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合作开发棕榈、大豆、葵花籽等食用油资源,建立境外食用油生产加工基地,构建稳定的进口多品种油料和食用植物油源的保障体系。” 可以说鼓励中国企业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几个行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绝不仅仅是为了鼓励企业发展壮大其背后间接体现出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

解读三、产业安全问题得到重视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国改革开发的三十几年来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促进各行各业的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在部分领域对我国的产业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尤其是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食品加工行业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中更为突出,因此,也广泛受到关注,为保护产业安全在2007年11月,发改委与商务部联合颁布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玉米深加工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1年12月29日,改革委、商务部2011年第12号令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2011年修订)》,自2012年1月30日起施行。2007年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同时停止执行。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修订版《目录》中,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食用油脂加工品种除了豆油和菜籽油外,新增了花生油、棉籽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品种。此外,大米、面粉也在新《目录》中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在此次的规划中更是予以明确规定,这是近年规划中少有。

解读四、效率和效益问题成为发展方向

针对“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粗放式发展的问题,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要求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将由过去粗放式发展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体现了“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效率和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将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规划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发酵、酿酒、乳制品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要求按照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要求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和设备;在重点行业和发展方向上,对各个行业后期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规模明确了目标,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体现出在后期食品工业发展中注重效率和效益将成为每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表明随着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的科技进步为淘汰落后的产能和能耗提供了必要条件,预示着在未来我国的食品工业发展将走一条高效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读五、产业布局将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

依托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优势,进行产业延伸,形成产业带,通过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大型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是本次《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重点行业发展方向与布局方面一大亮点,首先,在“十二五”规划共有13个重点行业被纳入食品规划当中,和“十一五”规划相比,除了传统的8个重点行业外,新增了方便食品、发酵工业、酿酒工业、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营养与保健食品5个行业,一方面说明了在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行业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在食品工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已经成为食品工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方便食品、发酵工业、酿酒工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本次规划中充分考虑了食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上、下游行业对食品工业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从而使其行业的覆盖面的扩大,使产业布局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其次,在对各个相关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上和“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的方向性更加清晰、明确,尤其在部分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上提出了相对细化和精确目标,使规划更加具有指导性。

解读六、食品工业发展前景依然被看好

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5 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3 万亿元,增长100%,年均增长15%;利税达到1.88万亿元,增长75%,年均增长12%。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5:1,和“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40900亿元,年均增长15%;利税达到到676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从2005年的0.5:1提高到0.8:1相比,在总基数增大的情况下依然提出年均15%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目标和利税年均增长12%的目标,意味着从国家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看好和抱有很大的希望。

第4篇

《纲要》关于“食品加工业发展目标”部分强调指出,“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集群优势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品牌信誉好、产品质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食品加工及配送企业”,要求“到2020年,传统食品加工程度大幅度提高,食品加工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全国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构建现代化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分析,2013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5263家,与上年底相比增加1571家,增幅4.7%。食品工业以占全国工业6.8%的资产,实现了占比9.8%的主营业务收入,创造了占比

12.7%的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占全国工业的20.9%。食品工业在全国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明显。

《纲要》强调要发展“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当前,“方便营养加工食品”是年轻一代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主要选择。因此,要“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膳食制品供应种类”。食品工业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新时期新一代居民的食品消费新需求。

《纲要》还提出“加快传统食品的工业化改造,推进农产品综合开发与利用”。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传统食品丰富多彩,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具有强烈的市场需求。在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时代,传统食品工业的工业化、标准化和自动化,将是中国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所面临的新挑战,也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传统食品工业化是指按照一定标准、规范和流程,由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由自动化的流水线代替单元操作,实现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自动化、产品标准化的新型生产方式,以形成和其他制造水平相当的食品产业或产业体系。

目前,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发展面临五方面的挑战。一是制作原料标准化程度低;二是工艺合理化和标准化水平低;三是食品制造设备落后;四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五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因此,《纲要》在“政策措施”中“加快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部分指出,针对食物、营养和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引导企业加大食物与营养科技投入,加强对食物与营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研究。

第5篇

【关键词】淀粉;变性淀粉;食品工业

1前言

我国有着一些天然淀粉生产资源比如玉米,马铃薯以及木薯。淀粉是一种绿色的可再生资源,如今已经成为工业领域非常重要的廉价有机原料。工业迅速发展,因为淀粉的一些特征缺乏,原淀粉对现代新型工业的需要很难满足。原淀粉主要的缺陷在于:口感比较差,粘度不太一致,容易变稀,容易老化,遇到冷水不会溶解,乳化和凝胶的能力比较差[1]。出于将淀粉性能进行改善的目的,可以采用物理,化学以及酶法的变性以及复合方法对原淀粉进行处理,这样淀粉的天然利华性质就会发生改变,原有的性能能够进行改善,全新的功能或者特性也会增加,这样性质发生变化,变性淀粉能够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应用。

2食品工业需要变性淀粉

主要的缺陷是第一口感比较差,因为长糊的凝胶质构,质构逐渐不稳定。第二是粘度不一致:不同的植物,不同的领域以及不同年份生产的淀粉粘度不相同;第三是受到剪切作用:淀粉糊受到机械作用后,pH值比较低,高温后会变得很稀。第四是稳定性比较差,容易老化;第五是溶解性较差,需要比原淀粉更好的溶解性。所以,淀粉需要进行变性处理,这样就可以达到下面的目的:对蒸煮特性进行改善,对老化进行减缓,对糊凝胶倾向进行降低,对糊冻冷融的稳定性进行增长,对凝胶吸水性进行降低,对糊及凝胶的透明度以及光泽进行改善,对膜结构进行改善,对黏着性进行一定的改善,对乳化稳定作用进行提高[2]。

3变性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

3.1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变性淀粉在新鲜的面条里已有应用研究证明,将面粉量1%的脂化糯玉米淀粉或者羟丙基玉米淀粉添加进去,这样淀粉的回生程度可以进行降低,这样贮藏的湿面有着柔软的口感,面条的质量以及溶出率都能够得到改变。因为变性淀粉的亲水性比小麦淀粉要大,吸收水分后容易膨胀,所以跟面筋蛋白,小麦淀粉等容易结合构成致密的网络结构[3]。然而份量加得太多会对面团产生不好的影响。在油炸的方便面里面,一般面粉里的交联淀粉醋酸酯或木薯交联淀粉醋酸酯使用量为10%到15%,这样成品面条以及产品的复水性就得到了提高,这样面条不仅耐泡而且不容易糊汤;生产的过程里可以将断条率降低,成品率也逐渐提高,此外,油炸方便面2%到4%的油耗可以降低。

3.2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抗性淀粉的膳食纤维含有量要超过40%,有着极高的耐热性,吸水能力只有1.4g水/g淀粉,颗粒比较细小,适合在中等含水量的焙烤食品以及低含水量的谷物制品里使用。在一些华夫饼和曲奇饼里面,会产生酥脆的结构,优质的色泽以及超好的口感。所以在对面条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制品的坚实性以及耐煮性也逐渐增加了[4]。薄脆饼干、米果等产品要求淀粉具备膨胀性,预糊化淀粉就是比较好的原材料。采用预糊化淀粉制成的混合胚料因为淀粉已经吸收了大量的水,因而在烘烤的时候,大量的水就从淀粉颗粒里面跑出来,使得胚料逐渐膨胀。反之,如果采用普通淀粉,在烘烤的时候才开始吸收水分,就不会达到松脆的目的。有的时候,出于更好的目的,变性的预糊化淀粉就开始作用。

3.3在冷冻食品中的应用

在大多数的冷冻食品里,变性淀粉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粘稠度,改变质构,抗老化以及提高感官质量。比如汤圆经过冷冻后皮容易破,这样就不能够反复地进行冷冻和融化,如果在制作汤圆的糯米粉里面添加5%左右的醚化淀粉,这样就能够粘结和保湿,从而使得皮无法破裂,淀粉也无法回生,在蒸煮的时候避免汤糊的现象,而且汤内固形物的分量可以降低[5]。

4展望

近年来,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材料的改性淀粉越来越高。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新型复合改性淀粉已经成为改性淀粉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食用变性淀粉的全新研究和发展的同时,一方面研究的内容比较多,另一方面,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可以提高。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里的应用,在对食品安全的相关应用进行突出。这样,对淀粉食品安全性的评价是重要的食用变性淀粉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不同的改性淀粉可用于同一种食品,也可用于不同的食物;同样的食物也可以添加到几种变性淀粉,提供了巨大的改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发展前景。各种优良的食品生产的改性淀粉性能非常有利,以其独特的魅力,所以改性淀粉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石油,造纸,纺织等工业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并对改性淀粉的应用研究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军海,李志洲,付蕾,许磊.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化工科技市场,2009(10):31-35.

[2]董佳.特殊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四川粮油科技,2001(01):45-46.

[3]洪雁,顾正彪.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科技,2002(11):44-45,50.

[4]徐晓斌.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104-105.

第6篇

一、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5263家,与上年底相比增加1571家,增幅4.7%;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比全国工业增速低0.8个百分点(不计烟草制品业,同比增长9.8%,比全国工业增速高0.5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9.1%,食品制造业增长11.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9.7%。据测算,2013年1~6月份,食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7%,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10.4%,拉动全国工业增长0.97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所占比重比2012年全年的11.2%提高了0.5个百分点。食品工业为全国工业增长做出了贡献。

2013年上半年,食品工业以占全国工业6.8%的资产,实现了占比9.8%的主营业务收入,创造了占比12.7%的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占全国工业的20.9%;主要经济指标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均有所提高。食品工业在全国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愈加明显。

二、方便营养加工食品是现代消费新需求

《纲要》在“发展重点”中强调要发展“方便营养加工食品”。要求“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膳食制品供应种类。强化对主食类加工产业的营养科学指导,加强营养早餐及快餐食品集中生产、配送、销售体系建设,推进主食工业化、规模化发展。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促进居民营养改善。加快传统食品的工业化改造,推进农产品综合开发与利用。”

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国际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指出,人均年收入3000美元以下,是温饱型消费;人均收入达到6000美元,是物质享受型消费;人均收入超过10000万美元,则是精神享受型消费。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发达地区(例如东南沿海个别省份)的人均收入超过6000美元。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以此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转型期。根据部分亚洲国家的发展历程,社会转型期的特点为:国民经济告别高速增长率,进入平稳增长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增强,经济发展转入消费为主驱动型;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消费结构提升,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居民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不断增强,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

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由于社会购买力增强,劳动力和时间成本上升,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提高,社会人群的年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方便营养加工食品”成为新一代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主要选择。因此,要求“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膳食制品供应种类”。食品工业应尽快升级转型,最大限度的满足新时期新一代居民的食品消费新需求。

三、用现代工业理念加快传统食品的改造升级

《纲要》提出“加快传统食品的工业化改造,推进农产品综合开发与利用。”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传统食品丰富多彩,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具有强烈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这种需求促生了亚洲和世界各地的中式餐饮业发展浪潮,以及工业化产品的诞生和发展。中国的传统食品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东方文明的物质传承,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迅速发展、物质相对丰富,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时代,传统食品工业的工业化、标准化和自动化,将是中国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转型、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所面临的新挑战,也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因为,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传统食品工业化是指按照一定标准、规范和流程,由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由自动化的流水线代替单元操作,实现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自动化、产品标准化的新型生产方式,以形成和其他制造水平相当的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

目前,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发展面临五方面的挑战。

一是制作原料标准化程度低。没有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原料质量标准,制造标准化工艺,就很难形成质量稳定、安全性可靠的流通商品。

二是工艺合理化和标准化水平低。工业化的前提是标准化和流程化。由于传统食品的多样性、特色性和经验性,其产品标准化和制造工艺合理化发掘和科技支撑还远远不够。

三是食品制造设备落后。食品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11%以上,但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食品科学研究、食品加工技术研发、食品设备改造总投入和技术力量和其地位极不相称,设备自主开发水平不高,使食品工业成为制造业领域最落后的产业。中国的食品制造业遭遇国际大型企业挤兑和外国资本垄断的风险逐日增加。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只有极个别院校设有临床营养、粮食工程、食品工程专业。80年代中期开始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直至今日,国家还没有一所公益性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机构。科技体制改革长期不到位,使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深度、广度、系统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在系统性和实用性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迅速发展的食品工业对人才、技术和设备的需求。

五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研究结果与产业需求、关键设备和工艺研发、技术成熟度与企业消化能力存在差距或脱节现象,阻碍了产业升级转型的速度和效益。

因此,《纲要》在“政策措施”的“加快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部分指出,针对食物、营养和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引导企业加大食物与营养科技投入,加强对食物与营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研究。相信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新一代食品科学家、企业家、消费者,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共同奋斗,中国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同步迈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第7篇

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刺激了农业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也对食品安全、健康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契合的机会。本文从原料供应、生产、产品运输到消费相关食品链等方面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阐述了食品科学技术由传统技术向新型技术,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的转变过程,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前景展望

大力开发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主要集中在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研究、食品添加剂制备中的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和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研究等。根据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一是用生物法代替化学法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迫切需要开发的有保鲜剂、香精香料、防腐剂、天然色素;二是大力开发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如具有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调节血脂,调节肠胃功能性组分。

发展微生物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开发的过程中微生物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具有独特的特点,繁殖过程快,在一定条件下可大规模生产,要求营养物质简单。如酱油、食醋、酒与双歧杆菌料、酵母片剂、发酵乳制品等微生物t疗保健品一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食用菌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许多保健品功能成分,应大力发展食用菌保健食品。

新生物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新生物资源包括一些未开发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对中国而言,传统中药材是一个宝库,很多中药本身就是食品,这方面日本已十分先进,尤其是确定重要的品种规范,种植规范,成份的稳定性以及动物临床试验的验证,以制造出能够被世界广泛接受的功能食品。另外,海洋生物尤其是海洋藻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资源。研究表明,大部分微藻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并且可安全食用。中国可使用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很多品种尚未开发,而其中一部分还具有十分优良的遗传特性,如果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相信中国食品工业尤其是功能食品工业会有长足的发展,并在世界食品工业占据重要地位。

未来的食品产业发展

昆虫食品。食用昆虫产品从营养滋补、药用需求、休闲需求以及保健需求四个方面对昆虫食品的市场潜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发挥食用昆虫产品内在价值优势,抓住行业竞争环境宽松的机遇,努力采取措施跨越发展制约因素是促进昆虫食品市场开发的有效措施。从现在的蚂蚁食品、蚕蛹食品、蚯蚓食品、蜜蜂食品、天蛾食品等功能来看,它已成为一座微型的营养宝库,具有抗风湿、抗癌、护肝、平喘、解痉、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多种药理功效,在西方国家昆虫食品已成为贵宾席上的美味佳肴,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将会涌现出一些品种各异的昆虫食品。

变态食品。变态食品是指在形态上与常用食物发生了很大变化的食品。如由原来的固态食品,现在加工成液态食品,或者把食品制成日常用品等模样的形式。日本生产的粉沫酒,加入适量水即可饮用。其色泽、风味与液态酒一样。美国最新研制的一种“空气食品”它是含有人体必需营养的一种悬浮颗粒。将其按一定比例调配好,装入一种特制的容器中,食用时将嘴对准容器的喷口,用手轻轻一按开关,马上就会有一股“风”喷入人的口中,人吸食后饥饿感立即消失,同时产生一种进食美味佳肴的愉悦感受。目前,我国这种食品还很少,但变态食品必将是我国未来食品的一种更有创意、更新型的一种食品。

合成食品。合成食品是利用遗传变异微生物或固定基酶创造出来的食物,与天然食品没有什么区别,还可利用变异的真菌和酵母菌把人们不爱吃的食物变成美食家所乐道的食品。如人们可以像处理合成纤维一样,把真菌生产出的菌丝按照某种纹理结构纺织、编结、成型。这样就可以制成某种特殊的食品。

森林蔬菜食品。当今社会,随着保健观念的深入人心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健康消费已无处不在,无公害食品潮流扑面而来,尤其是对天然食品的要求,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的森林食品越来越被人们认可,而森林蔬菜正是具备这些特点的首选食品,所以应大力开发利用森林蔬菜。这类食品是指用野生的蔬菜加工成的食品,森林蔬菜生长在空气清新、光照柔和、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山野,不受废水、废气、农药、化肥、飘尘等有害物质的污染,也没有在加工过程中加入化学元素、化学添加剂,其营养成分高于一般蔬菜。

21世纪的食品工业将是一个继续快速发展的行业,是生物技术的光辉世纪,食品行业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变革是必然的趋势。食品工业将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广泛应用,食品工业将不再是传统农业食品的概念,工业食品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充分利用世界生物技术迅猛的锲机,重视食品生物技术的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改革,实现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8篇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 管理

食品添加剂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不断促进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它对于防止食物变质、改善食品感官性状、增加食品品种、方便食品加工和供应、提高营养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如今,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一方面是混淆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与对食品添加剂管理不善,使得“非法添加物”混入食品添加剂的队伍,因此,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管理,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是解决食品安全的重要课题,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做好食品添加剂监管工作

滥用和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行为、强化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相关法律中已建立了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和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制度,并且法律法规正逐步完善,该法规明确规定了卫生部、质检总局、工商部门、食品药品监管局、商务部门、工信部门等在食品添加剂监管方面的职责分工,但未设置专门的机构对食品安全尤其是食品添加剂方面进行专业的管理,虽然各部门关于食品添加剂相关监管职责明晰,但是监管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相互交叉、责权不清的现象,可见食品添加剂的监管现状仍是不容乐观,滥用或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或非法添加物的事件屡禁不止。

针对此,一是卫生部门作为食品添加剂综合协调部门,应充分加强协调卫生、农业、质监、工商、药监各部门的监督职能以及生产、销售、使用单位的内部管理职责,力求做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的目标,也可借鉴“香港监管模式”,适时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全程负责食品添加剂监管工作,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的弊端,二是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电子台帐监管平台[1]。质监局应该定期不定期地抽查辖区内的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并建立电子台账监管平台,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购货台账和使用台账的记录,并确保记录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食品添加剂不合理使用行为,提高食品添加剂监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文件存在适用性差、适用范围窄、更新慢、规范性和统一性欠缺的劣势,例如,溴酸钾这种食品添加剂已是国际普遍禁止的品种,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标准体系却还未对其说明;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分类,只有23类共2400多种,比美国食品安全部门公布的添加剂少将近500多种,并且我国仅有300多种添加剂有国家标准,只占已批准的添加剂的极少部分,另外虽然每年不断有新的食品添加剂增添到目录中,但增加速度还是赶不上食品工业发展的速度。此外,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导致市民对食品添加剂亟待恐慌,将之“妖魔化”,很大程度上也是国家食品添加剂相关标准不完善、不规范所导致的。

可以看到,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即尽快制定无标准,完善已有标准、删去错误标准,类似于亚硝酸盐这类食品添加剂的添加量、注意事项,标准中应给予清晰的字眼,才能帮助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正确地作出判断;二是完善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针对食品生产企业在食品产品对食品添加剂检测的缺失,函待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并完善更切实可行的检测标准,对食品添加剂从入厂验收、添加使用、产品出厂检验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测。三是完善食品添加剂信息平台[2],目前,有很多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很多错误、片面的认识,这与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中信息透明度差有很大关系,政府应建立信息平台,通过专门的网站权威的信息,扩大关于食品添加剂标准、食品添加剂管理办法等信息的宣传,引导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3、强化知识普传和舆论引导

向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非法添加或滥用食品添加剂,无异于投毒,食品行业是一个良心行业,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出在食品生产经营环节。因此生产者、经营者的行业自律非常重要,这是食品添加剂管理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大力普及法律知识。一些食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不懂法律,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对消费者的健康、法律法规的制裁、生而为人的良知视而不见,因此必须重建食品企业的法律知识普及,这不仅要求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还要加强宣传力度,监管部门要定期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培训,用一些具体的案例培养食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二是增强全社会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食品安全问题很多是添加了非食用物质而非食品添加剂,由于缺乏有效的知识普及和相互沟通,也给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带来不少麻烦,因此必须要加强“食品添加剂”正面舆论宣传,积极引导舆论和科普宣传,让广大群众包括食品生产农户、农业企业等,对食品添加剂有进一步的正确认识,消除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和恐惧,既规范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添加,也让食品安全有更广阔的社会监督。

4、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添加剂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不断促进着食品工业的发展,现如今,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强加在“食品添加剂”身上的这个黑锅越来越沉重,很大程度上是与对食品添加剂管理不善所致。鉴于此,有关部门可通过做好食品添加剂监管工作、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强化知识普传和舆论引导等有效措施来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桦,郑晓军,等.食品添加剂监管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食品科技,2012(6):316-321.

[2]冯俊华,王富昶.对食品添加剂管理的建议[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8(4):68.

第9篇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作用;种类;影响;监管

中图分类号:X836 文献标识码:A

1 食品添加剂的概念与作用

1.1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和天然物质。

1.2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据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的有关负责人介绍,食品添加剂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几乎没有。食品工业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和数量越多,而不是越少。要把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区分开来。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每个国家都有严格的规定。食品添加剂,它有三个作用。

一是它能改善食品的品质,提高食品质量,满足人们对食品风味、色泽、口感的要求。

二是它能够使食品加工制造工艺更加合理、更卫生、更便捷,有利于食品工业的工业化生产。

三是它能够使食品工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种类

我国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食品添加剂种类共有35类,包括增味剂、消泡剂、膨松剂、着色剂、防腐剂等,含添加剂的食品达万种以上。其中,《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卫生部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共2400多种,制定了国家或行业质量标准的有364种。主要有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食品用香料、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其他等23类。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这主要是它给食品工业带来许多好处,其主要作用大致如下:防止变质;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有利食品加工;满足其他特殊需要。

3 食品添加剂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我国每年实际发生的食物中毒例数在200万人次以上,绝大部分是吃了不洁食物,由有害微生物引起的。其他则多由违法使用非食用化工原料引起。陈敏和高彦祥都表示,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在食品加工业中也时有发生。“企业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主要有几个目的:第一,掩盖食品加工工艺的缺陷;第二,掩盖食品原料的缺陷;第三,生产商为降低生产成本;第四,掩盖食品的劣变。”陈敏说,“中国市场的特殊之处在于,食品行业准入门槛太低,大量中小食品企业和作坊式企业的存在,增加了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难度。但是,相对于食源安全,食品添加剂安全更容易控制。”

4 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影响及安全使用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食品添加剂最好是有益无害的物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大都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使用时要严格控制使用量。

食品添加剂的毒性是指其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毒性除与物质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有关外,还与其有效浓度、作用时间、接触途径和部位、物质的相互作用与机体的机能状态等条件有关。因此,不论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强弱、剂量大小,对人体均有一个剂量与效应关系的问题,即物质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或剂量水平,才显现毒害作用。

4.1 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必要性

实际上,不使用防腐剂具有更大的危险性,这是因为变质的食物往往会引起食物中毒的疾病。另外,防腐剂除了能防止食品变质外,还可以杀灭曲霉素菌等产毒微生物,这无疑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

4.2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用量

对健康无任何毒性作用或不良影响的食品添加剂用量,用每千克每天摄入的质量(mg)来表示,即mg/kg。

4.3 不使用有毒的添加剂

“吊白块”是甲醛亚硫酸氢钠,也叫吊白粉吊白块,化学式为NaHS02·CH20·2H20。“吊白块”呈白色块状或结晶性粉状,溶于水。常温时较稳定,在高温时可分解亚硫酸,有强还原性,因而具有漂白作用。在80℃以上就开始分解为有害物质,它可使人发热头疼,乏力,食欲减退等。一次性食用剂量达到10g就会有生命危险。

5 强化食品添加剂的监管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应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大事,相关部门应该通力合作,重视食品添加剂的每个生产及流通步骤,规范食品添加剂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以石油产品制造而来的合成色素为例,在美国,对它的管理比其他的食品添加剂更加严格。目前,美国只有9种合成色素可以用在食品中,其中还有一种只能用在水果皮上。好在不同颜色可以通过几种基本的颜色调和出来,所以这几种色素也就够用了。中国的食品添加剂,也是参照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法规及标准,经过严格的安全和风险评估后才允许在食品中使用。有一些食品添加剂品种的标准比发达国家定得更高。食品添加剂是伴随食品的工业化生产诞生的,中国的食品工业化比西方国家晚,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也不比国外多。从1973年卫生部牵头成立全国食品添加剂协作组,到2007年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我国食品添加剂法规始终在不断完善过程中。目前,《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和卫生部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共2400余种,其中食品添加剂334种,食品用香料1850多种,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158种,胶姆糖中基础剂物质名单55种。

当然,由于食品添加剂的特殊性,对它的监管,在技术上存在困难。我国目前被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2400多种,但实际上有质量规格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不到500种。虽然每年不断有新的食品添加剂增添到目录中,但增加速度还是赶不上食品工业发展的速度。这就造成了一些添加剂已经根据企业自己的标准在应用,却没有被纳入国家标准。

从技术上看,监管部门只能检验事先登记的食品添加剂项目,不可能筛查食品中所有的化学成分。往往是在出现食物中毒事故后,非法的添加物质才会被发现。检查是需要成本的,上百万种化合物,怎么查?据介绍,上海市2008年的食品安全检测费用高达数千万元。而且食品是快速消费品,往往还没到检查环节,就已经被吃掉了。

此外,复合添加剂成为食品添加剂未来发展的趋势,与过去单一成分的添加剂比,监管更困难。复合添加剂由多种单一成分的食品添加剂制成,方便企业在食品加工中使用,但它的质量保障,更有赖于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标准。2010年,卫生部发函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向各有关单位公开征求意见。2011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在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的同时,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其别提到,卫生部要从严审核、制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国家标准。

结束语

总之,规范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行业,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各监管部门相互配合,在逐步完善法规及提高消费者、企业质量意识的基础上,监管部门才能用法律手段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规范,才能让我们吃到色、香、味俱全的安全食品。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中国,漯河,2010年5月16日,第八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将盛情开幕,食品之都漯河将与世界一道,分享食品行业的华美盛宴。

清流映碧,满城飘香,在这个春光灿烂的季节,美丽的沙澧河张开热情的臂膀,拥抱天南海北的客人。世界食品行业的巨子将再次汇聚在这里,中国食品产业高层论坛亦将演绎新的传奇……

从中原食品节到国家级食品盛会,已悄然走过八载风雨年华。一年一度的节会,给漯河这座中原城市留下了中国食品名城的美誉,曾经的中原小城因食品工业而闻名天下,如今的漯河正用独特的青春步履在国际化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2003年以来,为不断提升食品工业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漯河市以节会为媒,经贸唱戏,广招客商,连续举办了七届食品盛会,一年比一年规模大、一年比一年水平高、一年比一年效果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2008年,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批准,一年一度的中原食品节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盛会,定名为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

回望八载历程,食博盛会已成为展示漯河对外开放良好形象、彰显漯河食品工业发展特色、吸引国内外食品名企来漯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成为漯河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漯河)食品博览已阔步迈进国内展会20强,成为人气最旺、效果最好、影响力最大的展会之一。

食品产业是漯河市的特色支柱产业。作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该市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依托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的做法,被誉为“平原农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有益探索”。目前,全市食品工业年加工生猪1600万头、占河南省的30%;年加工转化粮食420万吨、占河南省的15%;鲜冻猪肉出口占河南省同类产品出口的90%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漯河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和全国规模较大的粮食加工、饮料生产、果蔬加工基地。

从2003年开始,依托迅猛发展的食品产业,漯河市以“食”为媒,经贸唱戏,开始举办中原食品节。从首届的191个展位到今年的近1900个展位,从政府行为到市场化运作,从单独的展销洽谈到举办高层论坛、大型贸易采购会、新特名优产品推介会、新食品推介会,从领导率团四处招商、邀商到海内外客商竞相参会,从当初的投资总额几个亿到去年的159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200亿元,食博会已成为业界的年度盛会。每到节会期间,双汇、圣元、银鹭、娃哈哈、三全、思念、科迪、众品全国各大食品龙头企业竞相报名参展,食博会已成为全国食品产业发展成就的展示平台。

不仅如此,一年一度的食博会还吸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众多世界500强、国际知名大财团的积极关注。从第六届食博会开始,多国驻华使节及商务代表,海内外数十个商协会,美国摩根、美国高盛、美国杜邦、日本火腿株式会社、可口可乐、中粮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宗申集团、南京雨润、上海光明集团等国内500强企业开始频频亮相展会,食博会已成为漯河与世界互动交流的平台。

“一届比一届规模大、一届比一届人气旺、一届比一届效果好,漯河食博会确实越办越成功!”连续多年出席食博会的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如是评价。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见证了漯河食博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全过程,这个盛会为全国食品行业的交流与合作铺架金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提起食博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王文哲更是一脸兴奋。

一年一度的食博盛会,为漯河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每年节会前,该市都坚持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注重求实求效,坚持用招商成果来检验节会成败,取得了丰硕成果。有数据统计显示,全市6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内的项目,80%以上是通过食博盛会引进、签约的。诸如中粮集团精粉加工项目、华垦植物油项目、金大地集团等一系列大项目的落地投产,支撑带动漯河市经济一路高速发展。

食博会既是一个平台,也是一张名片,不仅加强了漯河食品工业与全国食品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了河南从国人“大粮仓”向国人“大厨房”转变的步伐,而且提升了漯河的名气、人气、财气,叫响了“漯河制造”,深刻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未来。

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年轻的城市拥抱着世界。5月16日至18日,伴随着第八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隆重开幕的缤纷礼花,中国食品行业期待着新的精彩……

“漯河制造”领舞行业之春

从2003年的第一届中原食品节到今年的第八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8年间,漯河的食品产业越做越大,特色越来越鲜明,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了名副其实的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食博会使漯河实现了“两条腿走路”,出现了市外投资和市内培育的食品企业双峰并峙、相得益彰的繁荣局面。

2010年3月31日,对于漯河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天。因为就在这一天,总投资约9亿元的漯河太古可口可乐饮料生产项目奠基典礼仪式在漯河经济开发区举行。

漯河太古可口可乐饮料生产项目对于漯河乃至河南省食品产业来说意义重大,是漯河食品产业发展史中一件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正如专程前来漯河祝贺这一项目奠基的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指出的那样,漯河太古可口可乐饮料生产项目的开工奠基,将对漯河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漯河牵手世界500强,漯河太古可口可乐饮料生产项目的奠基再一次表明了漯河这个首家中国食品名城的魅力,同时也证明了食博会对于漯河食品产业的推动力量。

人们不会忘记,在2009年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上,来自美国高盛、美国杜邦、日本火腿、可口可乐、中粮集团等十余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身影,也不会忘记雨润等国内著名食品企业的身影。正是他们的到来,使漯河实现了“两条腿走路”,出现了市外投资和市内培育的食品企业双峰并峙、相得益彰的繁荣局面,漯河这个首家食品名城更加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漯河正在加快建设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食品生产基地、研发基地、销售基地、消费基地和教育基地,成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实验田。

提起食品产业,漯河人充满了自豪。

因为,在漯河产业中,食品产业是绝对的支柱产业。

有数字为证。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15家,从业人员7.8万多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79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4%,占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的21%,位居全省食品工业第一。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0.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6%。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70.3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的63.1%。

漯河是一个享誉四方的食品名城。近年来,漯河市始终坚持食品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定位,不断壮大双汇集团、集团、澳的利集团等本土知名食品企业,并依托明显的产业优势大力引进了韩国乐天、日本火腿、台湾旺旺、香港太古可口可乐等一批国际知名食品企业,同时培育出了小帅才、、龙云、北徐、金运等一批新兴的中小知名食品企业,全市食品工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漯河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和全国规模较大的粮食加工、饮料生产、果蔬加工基地,形成了粮食深加工、肉类精加工、果蔬加工和饮料制造四大主导产业体系。

飞速发展的食品工业使漯河荣获了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全国首家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全国唯一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等多项称号。目前,漯河正在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求,加快建设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食品生产基地、研发基地、销售基地、消费基地和教育基地,成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实验田。

食品产业为食博会增色,食博会助推食品工业发展。这种良性互动,极大地促进了漯河食品特色支柱产业的形成。

食品产业为食博会增色,食博会助推食品工业发展。这种良性互动,极大地促进了漯河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漯河食品产业呈现出鲜明特点:

食品产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17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4%,占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的21%、居全省第一位。完成销售收入770.3亿元。食品工业成为漯河市第一支柱产业。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发展到21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400亿元的企业1家、超10亿元的企业11家,全市已形成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9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0家、市级25家。双汇集团成为世界产量第四、亚洲规模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之一,乐天澳的利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葡萄糖饮料生产企业。

食品产业规模优势日益明显。全市食品产业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生产、果蔬加工四大产业链,产品有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年加工各类食品500万吨,肉制品产量110万吨、占全省的40%,加工生猪1500万头、占全省的25%,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同类产品出口的90%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加工转化粮食450万吨、是漯河年产粮食总量的2.6倍、占全省的11.1%,加工生产饮料171万吨、占全省的28.9%,果蔬加工能力和规模也不断扩大。现在的漯河,已成为外地农副产品大量调入、食品大量输出的地区。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共66个农业地方标准,参与制订、修订与食品有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39项,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全市经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种养基地228个,国家级认证的农畜产品91种,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居全省前列:经国家批准备案出口的养猪场635家,占全省的80%、全国的36%。漯河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居全省第一、全国先进。

食博会让漯河变得更加开放,促进了漯河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带给了漯河更多的惊喜

食博会不单纯是食品展示的一个平台,更是漯河市对外开放的一个平台。

第11篇

1.1经济总量偏小2013年,湖南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国的3%,不到全国排名第一省份的1/5;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国的4%,不到全国排名第一省份的1/4。

1.2企业规模小湖南医药食品企业散小差的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最大的医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仅19.8亿元,不到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1/20;最大的食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4亿元,不到河南双汇的1/4。

1.3产品结构不优医药单品种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仅占全省生产品种数量的1.2%,最大的仅7亿元,而周边省份均有多个过8亿元的单品种。食品方面,省内传统小品牌产品多,缺乏像双汇、三全、思念等单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的大品牌、好品牌。

1.4资源转化率低湖南中药材总蕴藏量排名全国第2位,生猪出栏排名全国第1位,但现代中药和肉类加工产值却分别排名全国第8位和第12位,资源加工转化能力与丰富的资源优势很不相称。

1.5研发投入低2013年,全省规模医药、食品工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别为11.7亿元和33.2亿元,分别仅占医药、食品主营业务收入的1.8%和0.9%。以上这些问题进一步凸显了湖南医药食品工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推进湖南医药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湖南医药食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力争规模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25%;培育形成2家产值过50亿元、10家产值过20亿元、15~20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10位。力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不含烟草)实现总产值6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打造产值过500亿元食品产业集群3个,其中千亿食品产业集群1个;培育形成2~3家产值过100亿元、3~5家产值过50亿元、50~60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整体实力跻身全国10强。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湖南医药食品工业经济发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紧紧围绕“四化两型”战略,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做大特色优势产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为保障,大力推进医药食品工业大产业、大集群、大项目、大企业、大品牌建设,进一步增强医药食品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1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2.1.1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发挥医药食品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重点支持食品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和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项目;加强医药食品重点项目调度,建立医药食品“四千工程”项目库并加强管理,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内各类专项资金支持。

2.1.2推进技术创新推进医药食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积极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医药食品技术研发、检测、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发和转化步伐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夯实医药食品企业核心竞争力。

2.1.3推进“两化”融合引导医药食品工业园区申报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支持符合条件的食品企业纳入湖南中小企业信息化试点,鼓励条件较好的医药食品企业申报国家“两化”融合项目,加速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医药食品产业。

2.2加速产业集聚,转变产业发展模式

2.2.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四千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医药食品产业集群核心骨干企业为重点,突出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千金药业、唐人神等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省内外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整合资源,组建企业集团,打造医药食品行业旗舰。

2.2.2促进品牌整合优化认真做好医药食品湖南名牌产品的评审和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的推荐工作,培育创建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特色品牌和享誉国外的知名品牌。树立大品牌、大发展的观念,协同有关部门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力争在优势子行业形成强大优势品牌,提高湖南医药食品品牌扩张力,发挥品牌规模效应。

2.2.3支持产业集聚发展立足区域资源优势,重点培育长沙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常德粮油水产品加工等医药食品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岳阳千亿食品产业集群。抓好一批医药食品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中小医药食品企业向园区(基地)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医药食品产业,实现“一县一品”、“一品一特”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特色发展步伐。

2.3加大政策扶持,强化产业宏观调控

2.3.1抓好规划制定与实施在认真组织实施《湖南省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湖南省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划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十三五”湖南医药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和目标及工作措施,引领湖南医药食品产业科学发展。

2.3.2抓好政策出台与落实进一步贯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食品产业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信委《关于加快推进食品医药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协调落实加快医药食品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信贷等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医药食品产业加快发展。

2.3.3争取国家、省大力支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两化”融合、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食品诚信体系建设、中药材扶持项目等重点,加强与工信部联系,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要抓住湖南打造产业发展多点支撑格局的机遇,积极争取各部门大力支持,努力将医药食品产业打造成为全省工业经济重要支撑点。

2.4加强协同配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2.4.1做好食品诚信建设协同推进工作认真总结湖南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按照坚持政府部门协同推动、行业协会组织实施、企业积极参与的原则,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和省市上下联动,督促食品工业企业主动加强企业内部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质量诚信保障能力。

2.4.2做好运行监测协调服务工作健全医药食品行业统计调度体系,实行医药食品“四千工程”项目和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抓好跟踪调度和监测分析。加强医药食品工业经济运行形势研判,注重发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2.4.3做好产业发展协调服务工作一方面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积极采购符合要求的本省药品,提高本省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重点协调省财政厅、省国税局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解决食品部分行业存在的农产品增值税“高征抵扣”、企业税负不合理问题。此外,还要围绕医药食品工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促进医药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结语

第12篇

关键字:食品添加剂问题监管

1.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由于各自理解不同,各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也可以不同。日本规定,食品添加剂系指食品制造过程,即食品加工中,为了保存的目的加入食品,使之混合、侵润及其他目的所使用的物质。美国规定,食品添加剂是“由于生产、加工、贮存或包装而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而不是基本的食品成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l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 1983年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本身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是食品特有成分的任何物质,而不管其有无营养价值;它们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调制、处理、充填、包装、运输、贮存等过程中,由于技术(包括感官)的目的,有意加入食品中或者预期这些物质或其副产品会成为(直接或间接)食品的一部分,或者改善食品的性质。它不包括污染物或者为保持、提高食品营养价值而加入食品中的物质.

按其来源食品添加剂可分为天然的或人工化学合成的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指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物质。人工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是指采用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目前使用的大多数属于人工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人工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又可细分为一般化学合成品和人工合成天然等同物(如天然同等香料、色素等)。

2.食品添加剂存在的问题

质量指标是各种食品添加剂能否使用和能否保证消费者安全及健康的关键,而编制各种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指标则是成立各种法定组织的主要目的。在质量指标中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外观、含量和纯度。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标准是进行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前提,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条件之一。大多数国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与质量标准相配套,法规中也大多明确规定必须使用符合指定质量规格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我国在添加剂新品种审批和卫生许可证发放时,对添加剂的质量标准也进行严格审核,但由于使用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分属于不同部门,对该项工作的研制投入不足,协调不够,存在质量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的问题。往往一种食品添加剂己经批准使用多年,但仍无相应质量标准或标准老化,而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法规依据和优先顺序不够明确,影响了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产品标准的规范,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食品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按有关规定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无疑给食品安全带来了隐患,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要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就必须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控。

3.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

建立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14种常用食品添加剂(山梨酸、苯甲酸、糖精钠、乙酞磺胺酸钾、对轻基苯甲酸甲酷、乙酷、丙酷、丁酷,柠檬黄、胭脂红、览菜红、日落红、亮蓝、咖啡因)的同时测定方法,在准确定性的基础上,实现对14种添加剂组分直接定量,为制定相应的标准奠定基础。

食品添加剂常用的有防腐剂、人工合成甜味剂和人工合成色素等。目前,测定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方法主要是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这些方法大部分是测定同一种类的少数几种食品添加剂,可同时测定不同种类的高通量的检测方法尚未见报道。随着食品种类的增多和食品添加剂的大量使用,食品检验的分析任务越来越大,面对海量样品和快速分析要求,可同时测定不同种类的高通量的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建立就显得十分重要。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可同时测定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对经基苯甲酸甲酷(尼泊金甲醋)、对轻基苯甲酸乙酷(尼泊金乙酷)、对轻基苯甲酸丙酷(尼泊金丙醋)、对经基苯甲酸丁酷(尼泊金丁酷),人工合成甜味剂:糖精钠、安赛密(乙酞磺胺酸钾),人工合成色素: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觅菜红、亮蓝及咖啡因等14种常见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本测定方法具有简便、准确、快速(一次进样仅需18min)、分离效果好和适应高通量分析等优点,可在一次测定中达到对常用的防腐剂、人工合成甜味剂和人工合成色素等食品添加剂的定量检测,适用于食品常规质量检测。

采用Hypersil ODS分离柱,以20乙酸按一甲醇为流动相,用紫外检测器234nm, 254nm下测定各类实际样品,预处理步骤简单,可准确、快速(18min内即可完成)地同时测定食品中常见的防腐剂、甜味剂、合成色素,其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 53%~99. 0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 5%;本方法分离效果好,准确度和重复性好,能满足不同种类多种食品添加剂的同时测定,适用于食品常规质量检测。

4.总结

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介绍了食品对山梨酸、苯甲酸、糖精钠、安赛蜜、对轻基苯甲酸甲酷、对轻基苯甲酸乙醋、对轻基苯甲酸丙酷、对轻基苯甲酸丁酷,柠檬黄、胭脂红、觅菜红、日落红、亮蓝、咖啡因等14种不同种类常用食品添加剂的高通量分析方法。对于现实的食品添加剂的检验监督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监督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并且加大管理力度,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合理的使用,确保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 1 ] 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年.

[2]侯振建.食品添加剂及其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1-7.

[3]张书.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J].食品安全导.2009(7):46=47.

[4l刘程,周汝忠.食品添加剂实用大全[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