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电影的发展

儿童电影的发展

时间:2023-08-03 17:2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电影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童电影的发展

第1篇

关键词:美国儿童电影 内容 发展

随着电影制作商加强对儿童电影内容的研究,使儿童电影的内容不断丰富多样化,引起广大儿童以及家长对电影的热爱和关注,使得儿童电影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推动儿童电影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儿童电影已经成为电影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脚步必然不会停止,只会加大研究力度,不断对影片内容、拍摄手法以及美国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使儿童电影内容更加符合大众需求,提高儿童电影质量和观后效果。

一、美国儿童电影内容研究现状分析

(一)童话色彩浓郁,情节丰富多彩

美国儿童电影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其代表作《哈利·波特》、《E.T.》以及《星球大战》等,将美国儿童电影推向一个发展。其电影故事内容具有浓郁的童话色彩,情节渲染恰到好处,给儿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哈利·波特》这个电影中,哈利骑着扫帚在空中飞翔,又突然变成隐形人,这些环节都深深的吸引了儿童的视线,充分抓住儿童成长过程中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电影中男主角哈利还会使用魔法,童话色彩浓郁,很多儿童观看这部电影时会感同身受地跟随哈利开始冒险之旅。并且体会哈利在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变化,由一个胆小怯弱的小男孩变成一位坚强的救世英雄,通过哈利最终成功的电影结果设计,使儿童明白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力量,在成长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是只要人的本性善良,最终总能克服困难。不仅如此,美国儿童电影在拍摄技巧上很注重情节渲染,以技巧吸引儿童的眼球,以故事教育儿童,但是儿童电影中永远喜欢以成人思想添加一些情感元素,这些不利于孩子情感发展,会导致儿童思想上的早熟以及对爱情追求的盲目,同时过多的和谐画面,不利于儿童面对残酷的现实世界。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以及风趣幽默的故事

美国电影坚持以“儿童为本”的拍摄方针 ,在电影《冰河世纪》中,制片人发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采用幽默风趣的故事吸引儿童的眼球。儿童时期的思维是最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是空白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会使儿童产生记忆,并且在脑海中不断想象画面,在电影中观看到的情节最容易影响儿童思维的发展,儿童会对电影中看到的事物进行模仿。目前美国儿童电影中使用高科技对电影情节的特效制作,造成故事情节的不寻常,会影响儿童对非比寻常的画面现象的模仿和想象,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会认为人也是可以飞的。而电影《哈利·波特》则巧妙的运用儿童喜欢的事物以及风趣幽默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电影中哈利和另外两个玩伴之间的友谊发展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趣事,会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懂得尊重和珍惜朋友,学会帮助朋友以及信任自己的好朋友。美国儿童电影在内容上善于抓住孩子发展的心理和生理规律,以吸引儿童眼球为基础,实现影片对儿童成长的教育作用。但是,美国儿童电影在内容上还缺乏新颖性,都是正面的宣传教育,不利于锻炼孩子承受能力以及面对磨难不畏惧的精神。因此,美国儿童电影内容的研究发展脚步仍需继续。

二、美国儿童电影内容未来研究方向

(一)增加电影的恐怖成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儿童电影在场景选取上可以更多地涉及学校、家庭以及自然,并且趣味处理这些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儿童对电影画面产生一种亲切感,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通过画面对家长以及学校教师行为进行展示,使儿童更好地理解家长和教师这个角色。此外,美国电影还可以添加一定的恐怖成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受到外界的刺激,电影中添加恐怖成分能有效的训练儿童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还能有效的培养儿童在成长中遇到问题和陌生事物不会害怕,并且敢于大胆的去尝试和捕捉,不仅要发挥电影对儿童道德教育的作用,还要培养孩子成长中的接受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儿童电影要坚持从儿童角度出发,编辑组要对儿童心理进行分析探讨,只有充分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制作出受欢迎的影片。既能迎合儿童的需求,也能获得家长对影片的认同,从而实现影片制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添加电影的游戏精神,不断丰富儿童电影的内容

随着现代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游戏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共同喜爱的事物。尤其是儿童阶段,他们本身就是一个贪玩的孩子,儿童总是表现的很不安分和冲动,他们的行为总是带有挑战性和破坏性,儿童的这些心理和行为表现很难被家长理解和接受。因此美国儿童电影要正视儿童这种天性,在电影中大胆塑造顽童形象,以及一些斗智斗勇的画面,才能更好的吸引儿童的视线和注意力,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使儿童获得精神上的共鸣,从而实现电影制作的经济价值。儿童影片最终目的是教育,但是游戏精神能更好的实现对儿童思想的引导,通过电影氛围的营造,让“电影画面”先和孩子“交”朋友,然后再对其进行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美国儿童电影既要吸引儿童的眼球,又要加强电影内容研究。电影制作商要明白电影播放的目的是为了正面教育儿童,通过正面的电影内容,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美国儿童电影内容必然要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还要适当的添加一些恐怖元素,可以有效的锻炼儿童心理抗压能力。在未来的内容研究上要坚持从儿童心理出发,尊重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合理的调整和设计儿童电影内容,推动电影事业发展走向一个新时期。

参考文献:

[1]叶艳琳.美国儿童电影中的“游戏精神”[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1).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电影节 育人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高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而大力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贴近时代特征、体现高校育人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更能在完善学生人格修养和知识结构、丰富校园生活、提升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电影节为例,着重探讨以电影艺术为载体的活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电影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其最大作用莫过于对人类精神的美化。高校作为人类文化的集散地,其校园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时代密切相关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它是“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历史积淀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风格、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学校常新的动力和源泉”,它应该传播和引领人类的先进文化。而作为引领人类先进文化的现代高校更应该有意识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并且在特色和个性上下功夫,使文化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从而起到美化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作用。

建设高校校园的特色文化可以凝聚师生的人文精神。高校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传统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不断地得到继承和发展,就在于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师生都能感知到学校独特的文化,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内化为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并体现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建设高校特色文化活动还可以促进师生的专业发展,使特色文化与特色专业相辅相成。当一所高校营造的特色文化氛围与学校所设专业相互补充、比较一致时。对培养广大师生的专业爱好和专业情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艺术为一体的电影和校园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最能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使人们拓展视野、砥砺意志,让人们快乐、思索、领悟,给校园文化增添亮色。如果电影以电影节的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固定下来,则更有利于“将代表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沿革及学科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质进行集中概括和展示,有利于校园文化在长期积淀中不断总结、改进、提高,实现自我升华。而校园文化进行节日的形式来表现,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节日中统一起来。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延续性。节日的时间有长短,节日的影响有大小,但无疑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电影节便是呈现这种方式,并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一道靓丽风景。

二、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电影节概况

自1986年浙江师范大学影评协会前身――电影美学会举办第一个电影周“中外优秀影片回顾”至今,电影节在浙江师范大学生根发芽、绽放奇葩,23年从未间断。每年12月的第一周,电影节在悉心筹备、精心组织中拉开帷幕,举行优秀电影展播(与贯穿全年的周末影院相互配合)、影评征文比赛、电影讲座(沙龙)、电影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旨在传播电影文化、普及电影知识、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23年来,大学生电影节在探索中前行,逐渐形成“青春激情、学术品味、文化意识”的鲜明特色,在“推进电影教育、培养电影人才、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期坚守铸就了校内外的广泛影响,2007年浙江师范大学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浙江师范大学依托良好的儿童文化研究底蕴、优秀的儿童文学社团、知名的儿童文化研究基地和研究人员,努力打造的属于儿童电影的一片绿色天地――儿童电影节(因放映地点为儿童文化研究院――红楼,所以又名“红楼电影周”),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儿童电影节由儿童文学专业研究生及儿童文学社亲自策划,从选片、宣传到主持、讨论,采用灵活的播映方式,师生共同参与,集展播、研讨、讲座、征文比赛于一体,不但培养了一大批校内儿童电影爱好者,而且吸引了不少校外社区的家长和孩子前来观影。儿童电影节与大学生电影节、周末影院交相辉映,使浙江师范大学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化和品牌化,较好地发挥了电影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作用。

三、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电影节育人功能的实现过程

1 “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参与意识,点燃青春激情。

“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是大学生电影节的一贯宗旨。浙江师范大学电影节的整个流程和环节设置都尽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人翁作用。从组织者的大学生身份到观摩者的大学生观众群,从“学生为主,专家指导”式的选片到电影知识竞答、海报展、台词赛、游园会等系列活动,无不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要,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吸引大学生热情参与,在培养了大学生求知、生存、人际交往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点燃了电影节的青春激情。

2 通过电影沙龙、影评讲座、影评征文比赛等形式,普及电影知识,引导学生探索艺术真谛,彰显学术品位。

浙师大大学生电影节是大学生探索电影艺术这一学术冲动的产物,是当时校园里仅有的少数学生学术社团之一――“电影美学会”极力倡导下催生的一项校园文化活动。一颗种子已经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大树。每年,与电影学术沙龙、讲座有关的场所,几乎都爆满,而且每年一届的影评征文大赛都能吸引很多大学生积极投稿。2008年12月第23届大学生电影节围绕谢晋导演的传奇电影,开展了谢晋电影艺术沙龙活动,邀请到了名师担任嘉宾,尽情畅谈了谢晋电影,以及当代大学生对待经典电影的态度。知识广博的大学生影迷们在游园活动中过五关斩六将,赢得了喝彩。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意义。其间热映了《画皮》、《梅兰芳》、《叶问》等新片大片,不但形成了一票难求的热潮,而且关于“陈凯歌电影”等具有艺术涵量的话题在讲座上、征文里都引起热议。

儿童电影节自成立之日起,电影讨论会便是电影展播后的必备环节。每次放映前,主持人都为观众简单介绍影片和电影人,突出电影看点和热点,有效及时地普及电影 知识。放映后,主持人则邀请爱好者们畅谈观后感。观众群中孩子们的童言无忌,大学生的理性质疑,以及学者专家们的睿智分析使儿童电影节独树一帜。其中关于“中国儿童电影生存”、“中外儿童电影比较”、“儿童电影镜头语言的表现力”、“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崛起”等具有学术品位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大学生对发展中国儿童电影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很多观影大学生表示,自己毕业论文主题的设计研究灵感主要都来自于这些精彩的交流,可谓获益匪浅。

2009年3月浙师大儿童文学社学分制班首次开课,于每个周末在红楼播放一部国内外优秀儿童电影,并邀请专业教授讲授相关的儿童文学与影视知识,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对儿童文学、儿童电影的兴趣,讨论中独具新意的观点也让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3 自中外经典影片、新片大片的视听盛宴中传达电影情怀,接受思想教育、濡染文化意识。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浙江师范大学始终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引领着大学生电影节。

从电影主题看,“回顾中外优秀影片”、“普及电影知识。传承电影文化,培养电影人才”、“快乐电影,快乐生活”等变化的主题饱含师大人对电影的情怀。2007年12月,第22届大学生电影节主题为“爱电影,爱生活”,安排了《投名状》等14部新片、经典片,而开幕首场电影是由浙师大2005届毕业生庞建参与编剧的电影《天下第二》。2008年12月第23届大学生电影节以“重温电影经典,感受大师魅力”为主题,为缅怀大师谢晋,免费播放了很多谢老的影片。让大学生感受老一辈电影人对电影的满腔热血和对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

每年大学生电影节的影片选择都充分考虑到让大学生接受文化熏陶,受到思想教育。主旋律影片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第二课堂。国内外大片、新片让大学生迅速接触当下电影艺术,呼吸电影新空气,培养影视艺术欣赏的敏锐性。有艺术价值和艺术探索精神的艺术片一直深受大学生青睐,因为大学生群体最关注的是对影片本身的价值判断,体现的是对更广泛的文化意识的看法。当然,观看这些精心挑选的、健康积极的影片也可以有效地抑制少数大学生沉溺于暴力电影的倾向,教育大学生正确选择和区别电影文化信息,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电影节主题口号、会徽征集、黑板报、广告牌、海报制作、DV剧拍摄等丰富多彩的电影节系列活动,也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识活跃着校园文化氛围。

4 于浓厚的电影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促进大学生专业成长。培养电影人才,提高人文素养。

1989年。我校把电影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了“电影学”、“中国新时期电影研究”等课程。从此,电影节和电影课程共同成长,推动电影教育深入开展。2005年,我校整合资源,借助外力,与天琪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在横店影视城创办了影视人才培训基地,并成功申报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获批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2008年,我校成立了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从课程、专业到院系,电影教育逐渐有了强大的支撑,热爱电影的大学生有了更多的专业学习机会。电影节活动也有了一个更加专业的后援团。

因为有了电影节,浙师大相继走出了一批全国知名导演、编剧、电影学者,如陈育新、何苏六、张光照、陈旭光、陆绍阳、陈晓云等。近年来,在电影精神的感召下,学校涌现出一批DV电影爱好者,并建立了学生DVS工作室,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作激情。

正是在这种浓厚的电影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一批批热情洋溢而又具有深刻敏锐视角的大学生始终以文化先锋的身份和主人翁的姿态关注着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艺术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在观评电影中得到提升,其中凸显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成为电影节活动不断前进的动力。

四、结语

第3篇

 

一、动画电影及电视动画的定义

 

要对动画电影和电视动画进行优势比较,就需要区分两者的定义。

 

动画电影,主要就是指以动画制作为主的,通过运用多种制作方式来制作的电影。其中,包括了剧场版电影和OVA(原创动画录影带)两种形式。从动画电影的取材上来说,很多都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从时间上来说,动画电影的时间一般在60-90分钟最为常见。

 

电视动画,用我们所理解的话来说,就是指的是在电视频道上播映的动漫作品。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动画片。电视动画的取材内容上来说,很大部分都是根据小说、漫画中来延伸出来的。在电视动画领域上,日本电视动画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发展迅速。从时间上来看,以日本的电视动画为例,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一周一集,每一集时长从20到25分钟不等。另一种有少数情况采用每天播出,但时长一般为数分钟。

 

二、我国动画电影和电视动画发展史

 

我国的电视动画历史源远流长,从1960年初到1980年的中期,我国在电视动画的出品种类上,要远大于其他发达国家,而且从内容上和艺术欣赏性来说,要远高于后期发展迅速的日本和美国。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早期的很多动画都是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我国的电视动画的影响来制作。但自90年代起,我国动画逐步走向衰落,虽然现今我国动画产业发展迅速,但充斥于中国动漫市场的大部分仍是日美动画。

 

《宝莲灯》作为我国第一部通过利用电脑技术制作的动画电影在1999年成功上映。此后中国动漫产业走进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动漫公司和动画产量持续增长,截至2002年年底,我国涉及动画制作公司企业达到120多家,比20世纪80年代我国动漫制作企业数量增加了5倍。动画电影也愈发吸引眼球。

 

三、电视动画与动画电影的各自生存优势

 

(一)两种形式的分类

 

从类别分,电视动画分为单元剧和连续剧两类。单元剧的整部作品构架于同意背景之上,但各集之间联系甚少,部分作品的每一集可视为独立作品。此类艺术形式主要观众群体为少儿。

 

(二)两种形式的播放媒介

 

动画电影和电视动画从播放时间上来说,动画电影播放时间长,而且需要的播放场地比较固定。需注意的是5周岁以下儿童对于电影院的视觉及听觉冲击力不具备反应条件,应尽量不去观看。

 

电视动画主要以电视为载体实现播放效果,且存在于家庭环境中,家庭给人以温馨的感觉,故其冲击力远不及影院。其播放时间为每日固定时间,一般为下午五点至七点,正是儿童休闲娱乐的时间,适合观看。

 

(三)两者制作水平不同

 

动画电影在制作的时候,采用统一的时长标准。从制作手段来说,动画电影就是用动画的手段制作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要求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在角色造型上要注重三维的视觉特点,让观众可以在各个角度去观看;从音乐音效上,要求技术质量的同时,注重逼真的画面感和立体音效。动画影片的长度控制60-90分钟,与动画影片不同的是,电视动画是分集分阶段的。

 

四、发展前景

 

动画电影在迪士尼的几部动画大片成功上映后,受到了影迷的青睐,动画电影从此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美国在当时的动画电影市场具有很强的领导力,但现在提到动画电影,除美国迪士尼外,很多动漫企业都在制作独有的剧场版,观看度极高。且很多动漫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批粉丝,所以剧场版一旦上映,票房可观。

 

电视动画则除通过电视进行播放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在网络进行免费或适当收取一定费用观看来吸引更多儿童的关注。

 

五、结束语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动画企业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提高电视动画的制作技术,扩大播放渠道,吸引广大儿童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加强发展动画电影的脚步,引进更多有才之人,创造属于中国独有的动画大电影,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让动漫事业能得到长久性的发展。如此,中国动画才能走向世界。

第4篇

真人版儿童电影几乎缺失

国产

>> 我们的信任哪儿去了 我们的股权哪儿去了 我们的哪儿去了? 我们的“”哪儿去了 我们的哪儿去了 空姐们的性感哪儿去了 我们的读者去了哪儿 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睡在哪儿 喝酒的孩子们 我的孩子们 孩子们的玩具 孩子们的法则 孩子们的权利 孩子们的夏天 夏娃的孩子们 孩子们的暖冬 孩子们的梦想 孩子们的心意 孩子们的乐园 孩子们的历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孩子们的电影哪儿去了 孩子们的电影哪儿去了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魏春亮 刘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现状1 形态

真人版儿童电影几乎缺失

国产儿童电影以动画片居多,以2014年六一儿童节档为例,上映的8部儿童电影,其中有7部都是动画片。真人版儿童电影几乎缺失,儿童动画电影一统天下。而根据电影的灵感来源看的话,有据电视动画片改编如《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和《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大电影,有畅销儿童小说改编如《女生日记》、《男生贾里新传》,有漫画改编如《风云决》等,有网络游戏改编如《赛尔号》和《摩尔庄园》等,也有根据经典影片重拍的《宝葫芦的秘密》等。其中根据电视动画片改编的电影因在公映前已经在电视机前拴住了亿万观众,票房更有保障。 现状2 产量

国产儿童电影比例不低

国产儿童电影虽然在电影院里公映,但产量并不低。2004年16部,2005年26部,2006到2008年连续三年50部左右,到了2012年更有70部之多。虽然绝对数量并不高,但比例却并不难看。以2010年为例,2010年我国电影总产量是526部,其中儿童电影有55部,占全年电影总产量的10.45%。然而很多儿童电影只是在电影院一日游,票房也很惨淡,大部分现在都在“压仓库”。而像《熊出没》和《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儿童电影的票房奇迹,可谓寥寥无几,像《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样质量的电影,更是少之又少。 现状3 档期

三大档期唱大戏

儿童电影扎堆六一儿童节档期,已经是司空见惯且无可奈何的事情。对于本来市场就有限的儿童片来说,也许只有在儿童节人们才会想起它。而根据孩子们的学业安排,儿童电影选择在暑假档和贺岁档也十分普遍。在2013年票房超过1700万的12部儿童电影中,六一档有3部,暑期档4部,贺岁档4部,而国庆档只有1部。除了孩子们学业的安排,六一档的应景,暑期档的国产电影保护月,以及贺岁档全家团圆,都是国产儿童电影面对市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和妥协。 现状4 收益

大小都有得赚

虽然国产儿童电影的市场仍然十分有限,但与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相伴,近两年的儿童电影也悄然升温。2013年,有12部儿童电影票房超过1700万,其中《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喜气羊羊过蛇年》更是以1.23亿元成为当年唯一一部过亿的国产儿童片。而六部“喜羊羊”系列大电影票房累计7.24亿,平均每部1.21亿,赚得盆满钵满。而2014年《熊出没》和《爸爸去哪儿》两部大电影的公映,又给儿童电影市场带来巨大的震动。前者2.47亿的票房刷新了国产动画片的票房纪录,后者更是以6.84亿的票房打破多项纪录,成为现象级电影。这些火爆银幕的电影固然大赚了一笔,而那些制作成本普遍较低的国产动画电影取得的不俗票房也足够盈利。以2013年暑假上映的《赛尔号大电影3:战神联盟》为例,片方称“1500万元的制作成本”,该片最后票房达到7600万元。而一些在电影院票房一般甚至惨淡的儿童电影却也并非一败涂地。被称为“国产动漫里程碑”的《魁拔》赢得了口碑,但口碑与票房的反差正好成为《魁拔》动画产业链最好的宣传。《魁拔》的周边产品如丝巾、靠垫、首饰等,以及漫画单行本的收益,早已收回成本并盈利。 现状5 人才

缺口巨大,行业青黄不接

国产儿童电影,特别是动漫电影近年的回暖,催生了大量人才的需求。然而与高速发展的行业现状相比,影视动漫产业人才缺口严重。据媒体报道,现在国内动漫人才的缺口已达百万,而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每年却有60万动漫相关专业毕业生无法直接就业。人才的青黄不接导致的是产业无法输入新鲜的血液,赶不上更年轻的观众的口味。而老一辈的儿童电影(特别是真人版儿童电影)从业者,更注重政府政府资助与奖励、电影频道收购等目的去低成本生产儿童电影。市场化严重不足,也就很难做出真正有品质且能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儿童电影。 家长看法

管中窥豹看儿童电影

我们抽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三个儿童样本,三位家长中,有专业的影评人,也有非专业的电影爱好者。试图管中窥豹,看看他们对国产儿童电影的态度。 A 何威(游戏策划) 儿子:棒棒 8岁

最近带孩子看的电影:《爸爸去哪儿》、《魁拔》

你认为最好的儿童电影:《驯龙高手》

孩子最喜欢哪部儿童电影:《喜羊羊》大电影系列

带孩子去电影院的频率:工作忙,还经常熬夜,哪有时间去电影院?一年带他去电影院也不过一两次。没事的时候我在家看电影,他会跑过来凑个热闹。

态度 我是做游戏的,说实话,我觉得很多国产动漫电影的画面还没有我们做得好呢。但是我不想让他看根据游戏改编的电影,我不希望他以后因为看这样的电影而去打游戏。 B 云飞扬(影评人) 儿子:布布 6岁

最近带孩子看的电影:《X战警:逆转未来》、《名侦探柯南剧场版》

你认为最好的儿童电影:《冰雪奇缘》

孩子最喜欢哪部儿童电影:《机器人总动员》、《超人总动员》等。

带孩子去电影院的频率:一年在电影院能看60多部,在家有三四百部。

态度 我并没专门让他看给小孩看的电影。而且他属于兴奋型的,特别外向,我会让他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别太捣蛋,别打打杀杀的。我会说你现在还小,18岁之前很多事情不是你需要去做的,不能去逞能,也不能太懦弱。 C 曹景洪(媒体人) 女儿:渺渺 3岁

最近带孩子看的电影;《爸爸去哪儿》、《熊出没》

你认为最好的儿童电影:《飞屋环游记》

孩子最喜欢哪部儿童电影:《熊出没》电影和剧集

带孩子去电影院的频率;其实没有固定的频率,遇到好的片子我会带她去看一下,不过我觉得小孩子小,很多电影她也看不懂,在电影院犯困有时候就睡着了。

态度 我觉得现在的动画电影不好看了,而且大部分小孩在电视盒、iPad上看,我们小时候啥都看不上,现在的小孩子幸福多了,可现在的动画片却不好看了。 本刊小结

不得不给孩子看非儿童电影

从三个样本中可以粗略认识到,无论是专业影评人还是非专业的电影爱好者,都对国外的儿童电影更为认同,而对该给孩子们看什么却有着不同的考量。不过孩子们最喜欢的无一例外地都是动画片,这也给国产儿童电影提供了一个方向。至于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频率,则取决于工作的性质和繁忙程度,影片的质量倒在其次。因为儿童的模仿和学习的本能,对孩子的观影进行指导,每个家长都没有松懈。

在采访过程中,三位家长普遍表示,他们给孩子们看的电影并非全部都是儿童电影。就国产儿童电影来说,虽然原因有异,但三对家长和孩子也都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孩子观看什么电影,抉择权大部分还是在父母手上,当国产儿童电影都无法吸引家长中的电影爱好者,其中反映的问题就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众多非儿童电影的围攻下,家长的选择权多种多样,能否将这些爱好电影的家长吸引进电影院观看自己的影片,将是儿童电影供应方长期需要面对的问题。 六一国产儿童电影观影指南 少一些吐槽,多一些忍耐

在好莱坞大片《X战警:逆转未来》,以及国产热门电影《窃听风云3》等影片上映之际,六一儿童节档还是有8部电影上映。国产儿童电影在这样不利的环境下,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但这里我们并不是想推荐什么电影,只是在看完以下分析后,在选择时,尽量把槽点降到最低。

《辛巴达历险记2》

看点

1.2013年3902万元票房的电影《辛巴达历险记2013》的续集,故事接续前传。

2.影片改编自《一千零一夜》中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题材熟悉度较高。

槽点

真的不是PPT吗?

《潜艇总动员4》

看点

1.《潜艇总动员》拍到第四部,品牌效应在,影响力就在。

2.冒险之外主打家庭温馨励志,适合全家观看。

3.3D效果较好,起码超出大部分国产动画电影。

4.在世界杯之前主打足球牌,可以吸引部分球迷。

槽点

1.在水下燃起熊熊火焰、喝酒,总觉得哪里不对。

2.鲨鱼的配音一股浓浓的口音,容易出戏。

《魔幻仙踪》

看点

1.3D。

2.励志,寻找妈妈的剧情少了些温馨却多了些坚强。

3.反派并非大奸大恶,正能量满满。

槽点

1.3D,气死游戏,堪比Flash。

2.脸能再僵硬点吗?

《新地雷战:神勇小子》

看点

1.动画版地雷战。

2.对于喜欢看抗日神剧的观众来说,这部片子无疑是一个福音。

槽点

1.画质能再烂点吗?

2.石头打坦克。

《我是狼之火龙山大冒险》

看点

1.全手绘画风唯美清新,让人眼前一亮

2.具有正儿八经内心冲突的故事。

3.年初的部分放映积累了不错的口碑。

4.黄渤等明星加盟配音,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槽点

1.如果主角真是狼,那么请麻烦把他画成一只狼。

2.“他们是天敌,但亲如兄弟”的戏怎么那么熟悉呢?

《太空熊猫总动员》

看点

萌,一大波圆滚滚的萌物来袭,孩子对熊猫的热爱可以一次萌个够。

槽点

1.不是说憨笑就是萌好不好?

2.那些故作搞笑的肉麻把小孩当。

《猪猪侠之勇闯巨人岛》

看点

1.《猪猪侠》的动画剧集网络了一大批幼儿观众。

2.校园题材会让儿童观众更有共鸣。

槽点

1.万事屋???黑我银桑?!

2.卖傻不等于卖萌。

《情笛之爱》

看点

1.3D。

2.中国首部有关艾滋病的儿童电影。

槽点

1.动不动一大群人就整齐地翩翩起舞,这是行为艺术吗?

2.把它看成是一部小学生作文的影像版一点也不为过。

真人电影VS动画电影

1部(《情笛之爱》)VS其他7部

新编故事VS已有故事

3部(《新地雷战:神勇小子》;《我是狼之火龙山大冒险》;《情笛之爱》)VS其他5部

明星参与VS草根班底

2部(《我是狼》黄渤、付辛博等;《情笛之爱》林浩、牛等)VS其他6部

3D VS 2D

3部(《潜艇总动员4》;《情笛之爱》;《魔幻仙踪》)VS其他5部 儿童电影之困 从制作到观众的恶性循环

很多年前,我们询问儿童电影如此粗糙的原因,得到的结论是投入与产出的不平衡,这两年的儿童电影大丰收似乎让这个问题不再是一个问题,但事实是,从制作到观众,长久以来的经验主义让我们陷入了一个往复不断的怪圈,那就是无论是制作还是市场都会认为,质量不是一个太重要的因素。 1 制作现状

卡通形象生动>主题鲜明>整体质量

有关国产儿童制作水准,一直颇受争议,以动画电影为例,近两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在长期的品牌摸索和日渐丰富的市场化营销手段助推下,制作水准有所提升,市场反响热度可以从这组数据看出:以去年为例,我国全年生产动画电影29部,形成规模上影的达到23部,创造了大概有6.46亿元的票房,同比增长了48%,占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5.2%。其中去年有一部动画影片过亿,5部影片超过了5000万票房。今年第一季度仅国产电影在寒假发力,特别是像《熊出没》,票房达到2.5亿。

像《熊出没》这样的动画影片,在制作水准上虽然不能说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其定位精准的卡通形象设计,已经说明创作者在中国动画市场主打低龄化儿童的定位中有所研究。《神秘世界历险记》的总制片人袁梅告诉本刊记者“国产电影动画在内容上应该是情节简单、主题明确,色彩绚丽,细节生动。”。

在袁梅看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制作和内容还是最重要的,曾经有人给她打赌说,如果《神秘世界历险记》的票房超过300万的话他就自杀,因为《神秘世界历险记》在立项时广泛不被看好,而且之前没有剧集没有衍生品,最终《神秘世界历险记1》在2010年全国票房2400万。这和《熊出没》取得成功的概念有相似之处,虽然《熊出没》之前已经有了动画剧集的基础,但有很多当时并不是直接来看这部电影的人群,往往是看到这种人偶和玩偶之后马上转变要看这部电影。 2 选择需求

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小手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儿童电影?一直以来低龄化儿童观众定位决定了中国电影儿童市场是“小手拉大手”(小孩选择为先)的进入影院模式,成功的故事片往往既可以给孩子带来乐趣,也能够给家长带来美感。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那里,具备了极强的市场号召力,却缺少该给家长的美感。专营儿童合家欢电影的联合出品方卡通先生总经理陈英杰(《熊出没》制片人)的观点是:“家长带孩子进入这个影院最重要的原因,说这是一部健康的无害的产品,所以他愿意和孩子去分享这个快乐”。

中国儿童电影市场为什么会是“小手拉大手”的模式进入影院,8岁(小学二年级)左右的儿童完全具备自己进入影院的行动能力,这和国产儿童电影始终定位在低龄化儿童年龄层有关。在袁梅看来:“孩子是丝层,他们根本上是在网络看盗版的看免费的这些东西形成的一种习惯。所以我们在市场进行了整个的一次探索之后,开始把我们的年龄层不断往下降。”

大地院线副总经理方斌认为中国观众不缺动画电影的观影习惯:“我们国内的动画电影,在2014年之前,中国前十位的动画电影只有2部国产动画电影排在里面,两部都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这个市场没有开发出来决定了中国儿童电影市场小手拉大手的观影模式。 3 评判标准

对动画品牌的追逐>原创力本身>票房

中国儿童电影的原创力不足是天生的弱势,我们今天的儿童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多半来自于从电视、游戏、(卡通形象、动漫漫画)、文学作品这四方面来做一个改编。加之很多国产动画电影的投资方也好、创作者也好其实选择制作动画电影的目的都“不纯”,深圳市方块动漫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动画总监钱国栋直言:“我们是做品牌,不是做动画。如果大家单纯以理想来做一个动画,我想是很难回收成本的,除非我们的动画电视剧或者动画电影可能传播全世界。”

像钱国栋这样以企业思维为先,将动画电影的立项作为动画电影品牌产业链的模式在国内动画市场很常见,很难评判这样的标准下出炉的国产电影创作能否可持续发展,毕竟国产动画电影在现阶段是受国家扶持的。在目前的中国儿童电影市场这里,低龄化的儿童在思想局限性和认识度上已经丧失了选择权。

合家欢式看个乐呵,孩子为王的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儿童电影市场的评判权还在孩子手里,票房高说明不了国产儿童电影质量的好坏,孩子是最容易被营销的,用袁梅的话说就是“在国产动画电影营销时要晓之以情,做一些关于这部电影内涵的部分包装,让家长和孩子们的吸引力被调动,另外还有要诱之以利,在推广过程当中现场奖品推广互动方面很重要”。 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电影课;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国际反响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就是高科技信息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

图书馆作为一个获取知识的平台,不仅要发挥原有的收藏和借阅职能,还要发挥融入高科技教学的职能。近几年来,许多国家已经把电影课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而不光是一种供大众娱乐的载体,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应该与时俱进。基于此,成都市武侯区图书馆本着务实、创新的精神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于2007年与人才和教育研究者雷祯孝教授等专家投资成立的“北京千万代基础教育科技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共同致力于“图书馆用优秀电影服务基础教育新课程”课题的试验研究,将图书馆的藏书服务功能与优秀电影的教育娱乐功能有机地结合,实现传统图书馆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探索传统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从而打造武侯区图书馆用优秀电影服务基础教育的文化品牌,提升武侯区文化形象。这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开辟了先河,为基础教育服务探索了一种新的模式,并成为图书馆的特色服务新亮点。

1 关于电影课

1.1 电影课的概念

什么是电影课?广义的电影课,就是将电影引进课程,简称为“电影课”;狭义的电影课,就是要用精选的电影作为“课文”,逐渐形成一门与语文课、历史课、物理课等并列的独立的新课程。它是一门融文学、音乐、绘画等多项艺术为一体的课程,以生动、直观为特点。电影课的这一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已有的实践证明,优秀的影片对儿童的心灵启发很大,对他们今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此外,电影课还可以帮助孩子拓展视野,让他们尽可能充分地去观察世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世界观。

1.2 电影课的实践内容

影视教育是一种非常直观、生动、形象的现代化教育载体,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将电影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与学科课程有效结合,让影视更好地服务教学,专家们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后,得出实现电影课目标的基本做法,称为“四部曲”。

一部曲:整部电影周周看。按照经久不衰、百看不厌、适合每一代学生至少看一遍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编排成课程式的看电影计划,列进课程表,使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可以看到1 000多部课程电影。

二部曲:学科电影课对课。按照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和各地教科书进行课文和电影“课对课”的整理,对语文、历史、道德、生物、地理、自然、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多门学科进行学科电影整合,开发出3 000多课电影资源,投入学校试用,然后根据学校使用的这些电影资源中有创造性的课例进行评奖,将获奖课例再放入库中供学校共享。

三部曲:同一主题成单元。将电影课开发成一门独立的新课程,以同一主题的系列电影为一课。例如,所有的“发明家”电影为一课,所有的“外星人”电影又为一课。幼儿园每周一课,称为电影周;中小学每两周一课,称为电影双周,共324课。这些电影课的系列主题包罗了全人类有史以来最主要的文明成果。每个主题设一门必修课,共2~4部选修课,其余的为电影自助餐。组织每个学校认领一个电影课主题课例深入研究开发,开展成“开发一课,共享百课”的活动。

四部曲:本校海量做点播。最后,将前三部曲合一,建立电影海量储存服务器在本校点播,即点即通,立竿见影。它的检索系统,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可以按照片名、主题、奖项查找整部电影,也可以按照学科课本找到每一课的电影资源包,还可以按照任意的关键字,搜索出相关的电影和片段。这个海量库,每天都在增长,它将与一切图书馆交相辉映。凡是有文字教育的地方,都可以有电影课去相辅相成。这也会对国家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远程教育、教育资源库建设、教育信息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1]

2 电影课的国际反响及世界意义

2.1 中国电影课的国际反响

19世纪末,人类发明了电影;21世纪初,在公元的千年之交,中国大规模地将电影引入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经说过:“学校开设电影课,教育史上第一遭”。2003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著《电影课,行动在中国》,其扉页上写道:摆在你面前的这本书,对你讲述的是一个事实,而不仅仅是一种主张。经日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英国的教育专家证实,像中国这样如此系统、大规模的电影课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

2000年9月5日《中国教育报》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2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在听取了中国代表向来自世界各国的教育心理学专家和学者所作的《电影课在中国》的报告后,国外的专家和学者指出:在瑞典、法国、奥地利、加拿大等国家的学校都组织和安排学生到电影院观看适合孩子们欣赏的名著、名片、科幻片和动画片,但还没有像中国那样给孩子们提供分门别类、内容丰富、数量可观、让电影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的电影课资源库,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已经开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影课的研究和实验,向他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经验。而日本更是从2000年起便开始关注中国正在开展的电影课教育了。 2001年,藤井胜典先生带领日本著名的《致知》杂志主编来华采访电影课后指出,中国利用电影课进行教育的新方法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利剑,并已经获得巨大成功;2002年,我国电影课的创始人雷祯孝教授应邀到日本讲学并给晓星国际学园的学生上电影课《哥伦布》,日本中央电视台NHK等媒体报道了他在长崎的演讲;2003年和2004年的4月,中国电影课校长专家代表团又先后两次访问日本并介绍了电影课;2004年10月,日本教育界、电影界、企业界的教授、董事长来华参加了中国第三次电影课课题研讨会;2006年12月,雷教授四度访日,商谈日本即将批准成立的电影教育基金会启动后日本电影课教师的培训计划。

2005年8月9日,在美国的新奥尔良市举行的第16届世界超常儿童会议上,成功举行了中国电影课论坛,电影课学校代表们一共做了15个报告,展示了用电影课培养儿童多种才能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来自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专家出席了论坛,高度赞赏了把电影引入课程的创造性和巨大贡献,并表示愿意推进其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2]

2.2 电影课的世界意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电影课有可能成为促进世界沟通、消除恐怖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性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来开始提倡进行一种称为“理解教育”的理念。

在美国“9.11”恐怖事件出现以后,学校开始注重让学生从小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帮助孩子们在内心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成长为世界公民,还有利于消除民族间的冲突。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托克利说“电影课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全球意识”。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上电影课长大的这批孩子,今后在联合国、奥运会、国际经济组织等各种领导席位的竞选中,可能具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他们的全球意识是从小养成的,他们也许更能胜任领导各种世界事务。

电影课——这门神奇的艺术,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全人类最好的思想文化艺术熏陶,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全球共同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直接对话,促进整个人类的沟通和国际的合作。因此,将优秀影视片荟萃,按照一定课程计划展示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举措。有人说,电影课在国际和平上的意义,可能胜过英语,因为它帮助人们沟通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沟通了思想,沟通了价值观、世界观,沟通了整个人类的精神。

3 武侯区图书馆开展“电影课”服务探索

3.1 武侯区图书馆服务

武侯区图书馆在2004年被评估定级为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馆舍面积为2 500m2,馆藏图书达12万册,使用图书馆图书专用软件ILAS,设有盲文图书室;年总流通人次为5.14万,图书流通册次为479万,图书馆实行“365天全年候服务”,每周开放时间为61个小时(标准48小时);设有图书外借区、儿童阅览区、自修室、报纸杂志阅览区、工具书及地方文献查阅区、电影多功能室、电子阅览室、电子文献室、三国文化展览室、国学室、专家室、休闲书吧等。齐备的设施使得武侯区图书馆脱离了传统的单一借阅模式,将图书馆的服务外延进一步扩大,在提供图书服务的同时,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此外,作为全国首家将“电影课”引入公共图书馆的试验单位,武侯区图书馆实行“错位发展”,走特色之路的办馆方式,将“电影课”与传统教育学习模式相结合,并且将把5 400G的电影课资源带回成都,让广大读者在看书学习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精彩的世界电影。

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单位,武侯区图书馆开创了图书馆又一个新的服务理念——使传统图书馆走进“电影课”时代。让“电影课”走进街道、社区,宣传、普及大众知识,提高全民素质,丰富活跃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共享,为建设和谐成都,促进成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贡献。

3.2 武侯特课

在电影课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武侯区图书馆把电影的整部和片段打包,对应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中的每一课,除数学、物理、化学暂未研究外,其他几乎所有学科都可以用电影资源来支持,在选材上遵循经久不衰、百看不厌、适合每一代学生至少看一遍的标准,按照学生的心理年龄有计划地安排常规看片活动,每个礼拜为学生放映一部好电影。同文字一样,电影是重要、珍贵的学习资源,要将图书馆作为为学生提供直接面对电影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的媒介和平台,让电影课春风化雨,切实为基础教育服务,成为最有实效、最容易被学生欢迎和接受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008—2009年,武侯区图书馆以电影专题讲座、少儿假期电影课以及文化活动进社区等形式开展了多次电影课活动。如在少儿寒假系列电影课之音乐家活动中,图书馆充分利用了电影课这一活动模式作为媒介,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欣赏电影音乐、学唱电影插曲、模仿优美动作等活动。这种视听结合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儿童的情感,深化理解歌曲的内涵,从而提高青少年儿童的音乐素质,使青少年儿童思想在歌曲中升华,使真、善、美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又比如在系列电影课之科学家一期中,事先由图书馆工作人员精选大量科学家的传记影片,将这些科学家成长过程中的感人故事通过电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通过“愉悦情境”,激发孩子们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热情,培养其崇尚科学的高境界人格,教育青少年儿童从小就要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提高科技意识。[3]电影课同时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由于地球温室效应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和能源枯竭问题,让大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动员青少年儿童通过关灯等简单之举,节约点滴电能,并激发大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发明创造,体验和领悟发明就在身边,领会发明对人类的益处,使电影课成为青少年儿童学科学、用科学的金钥匙。

在电影课活动的开展中,现场观众几乎都是第一次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我们所知和未知的东西。这种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看到感兴趣的地方,纷纷要求重播,对老师的提问也积极举手发言,思维活跃。电影放映完之后,还会共同讨论感兴趣的电影片段。在校园里,满墙的电影画都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使校园洋溢着生气。一个个学校的校园电影节,把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作水平提到了新的高度。别样的“电影课”上少了老师的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看电影短片去学习知识、展开联想,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了解未知的东西,亲身体验社会与自然。同时,它把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电影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能使孩子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不知不觉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雷祯孝.电影课实验在中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第6篇

伊朗电影,始终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们的记忆中,之所以能有梅赫朱依、阿巴斯、马克马巴夫这样的标杆身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60年代末期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促发了吐故纳新的“伊朗新浪潮”。在那个全世界都孕育变革的年代里,伊朗也诞生了划时代的三座里程碑――德黑兰戏剧艺术学院、“儿童及青少年智力发展协会”,以及梅赫朱依开创的电影新浪潮。马基德・马基迪便是毕业于这所学院、曾供职于这个协会,从他的镜头里更能折射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

长期以来,伊朗电影人的工作环境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电影业也曾一度销声匿迹。对于他们而言,“儿童青发协会”就相当于美国的圣丹斯、德国的乌发、英国的BBC,可谓在严苛的电影检查制度和拮据的拍摄环境中,为新生导演觅得了一方施展才华的净土,第二代旗帜人物阿巴斯便诞生于此。1987年,他凭借一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在戛纳影展一举成名,也从此揭开了伊朗儿童电影的崭新篇章。十年之后,马基迪完成了迄今最为世界影坛所熟知的影片――《小鞋子》。时隔两年,这个穿着破旧鞋子、奔跑在窄巷里的小男孩,便成就了伊朗影史上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几乎是一夜之间,伊朗以其清新自然的儿童电影,重新点亮了人们的视野。

不倒的民族电影

作为第三代电影人,马基迪秉承了那三座里程碑所蕴含的所有民族精神。他曾说:“现今的伊朗电影分为三种――迎合本土观众的一般商业片、政府宣传片,以及独立制作的艺术电影。”他很庆幸自己位列这第三种。然而,在每年70-90部的电影产量中,艺术电影却超不过15部,能走上世界的更少之又少。马基迪深谙民族电影处境的艰难,但却从未想过到大洋彼岸去追求个人的成功,他始终坚信“只有在自己的文化里,导演的作品才能更加优秀”;他也一再强调:“我们的电影人应当充分认清和利用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共同促进民族电影的成长。”

马基迪的处女作《手足情深》,让他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不仅得到戛纳导演双周展映的机会,也结识了对他意义非凡的蒙特利尔电影节。纵观来看,马基迪的作品并非散落在其他导演热衷的戛纳、柏林或威尼斯,而是集中于名气稍逊的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他曾说:“是它发现了我的电影,让我的两部重要作品(《小鞋子》和《天堂的颜色》)成了世界上发行最广的伊朗电影。”不仅如此,马基迪也在那里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好伙伴――制片人哈纳斯,不仅协助他完成了《巴伦》,两人还合作了2005年的《风吹柳树静》。

在《手足情深》中,只当过演员的马基迪爆发出了骇人的掌镜能力。他用平滑而细腻的叙事方式,表现了一对兄妹失去父母后被贩卖离散,后又拼命找寻彼此的故事。说起来,其深刻的写实主义功底,该是受到第二代名导穆森・马克马巴夫的影响。在成为导演之前,儿童剧院出身的马基迪曾跟随马克马巴夫出演了其著名的影片《抵制》。后者作品里的社会批判风格,深深感染了马基迪――《手足情深》虽是儿童电影,却早已超出儿童的理解范围,其宿命论式的悲伤结局更有悖于传统意义上的儿童片,这和他后来的“天堂三部曲”更有着天壤之别。尽管他始终坚持艺术不应受到局限,但也认为艺术家还是应该用手中的作品说话。

奔跑的童年

儿童片尽管只占伊朗电影全部份额的5%左右,却是最易于在世界范围传播的。这也使得伊朗较之于其它国家,更具有发展儿童电影的优势。继阿巴斯之后,马基迪和新生代女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巴夫,已日渐成为这条路上的中坚力量。

马基迪最成功的作品莫过于“天堂三部曲”,以1997年的《小鞋子》为开端(原名《天堂的孩子》)。蒙特利尔展映后,一位澳大利亚人竟然真的以为片中那个善良懂事、眨着大眼睛的小阿里没有鞋穿而给剧组捎来很多双鞋,足见电影深远的影响力。虽然名为“天堂”,但电影里小主人公们的生活却和天堂离得很远。马基迪之所以这样命名,恰恰是看重一种构筑在纯真之上的对美好的向往。他曾说:“我也经历过阿里那样的童年,它们就是我的创作思路之源……儿童的纯真是世界上最令人折服的力量。”马基迪出生在一个经济水平中等偏下的家庭,父亲在他15岁时过世了。作为5个孩子中的长子,他毅然担起了生活重任。但他并不觉得苦,反倒非常珍惜由此得来的坚韧不拔的性格。如他所言,这些片子又都是他的自传。

1999年,《小鞋子》在奥斯卡中惜败于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但仍取得了一百万美元的票房,创下伊朗电影在美票房的最高纪录。但没过多久,《天堂的颜色》(1999)再度杀回,凭借不到三十家影院的放映量,以一百七十万美元的进项再创新高。这部反映盲童生活的电影,风格更加温婉,叙事更加平稳,却通过对比盲童莫曼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父亲自私的内心挣扎,反衬出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人性善恶差异。作为“三部曲”的终结,《巴伦》(2001,又名《天堂挚爱》)将镜头聚焦于阿富汗难民与伊朗人之间微妙的共存关系。电影围绕一个建筑工地中,女扮男装的阿富汗非法童工巴伦和工头的外甥拉提夫展开,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位于天空之上的精神之爱”(马基迪语)。这部电影不仅战胜了恩师马克马巴夫的《坎大哈》,代表伊朗入选美国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提名,更因“2001年、阿富汗、9.11”这三个关键词的意外重合而受到空前的关注。

人文电影的新崛起

就像伊朗导演加法利曾推崇德・西卡的《风烛泪》而拍出了号称“伊朗新现实主义”的《小城之南》;马基迪始终对《偷自行车的人》爱不释手,他的作品里自然不乏一种漫溢着真实生活滋味的写实风格。他认为,即便是在现代文明的主题下,仍需要一种特定的信念来支撑叙事主体,这便是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于如今日新月异的技术诱惑,他更是分外警惕,他认为这对导演的创造力和艺术创新都存在负面影响。他曾说:“真正的艺术应当来自于生活;艺术家,必须首先是生活的探索家和发现家。”

第7篇

曾主导过《可可西里的哭泣》《唐卡600年》《即将消失的中华老字号》等多部大型纪录片;拍过《八女英雄传》《护航》《决战要塞岗》等院线电影;后又转入公益领域,拍过《回家路》《山巅》《糖葫芦》等数部公益电影……周永旗一直在思考如何运用镜头语言讲好故事,让电影发挥应有的社会责任。通过镜头将故事传播出去

“《为爱同程》已经拍完了,现在进入后期剪辑阶段,预计8月可以上映!”

几天前,周永旗在微博中了《为爱同程》公益电影顺利封机的消息。此后,他通过微信给记者发了一条留言,介绍了这部作品的进度。作为一名公益电影导演,谈起影片拍摄,他似乎永远都充满精力。

《为爱同程》讲述的是养父与被收养的孤儿之间的故事。谈到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周永旗表示,孤儿是这个社会最弱势的一个群体,他们中有的从小被父母抛弃,有的在某次意外中失去双亲,而关爱弱势群体,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的永恒主题。他希望通过这部关于孤儿的公益电影,鼓励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引导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帮助他们驱逐孤独感和自卑感,带给孩子一个崭新的未来。

而这只是周永旗近年来拍过的公益电影之一。除此之外,他还拍过多部不同题材的公益电影,如全国首部儿童防拐教育题材类公益电影《回家路》,关爱智障儿童的公益电影《糖葫芦》,反映父母无私之爱的公益电影《山巅》以及讲述护林员故事的电影《山路》等。“拍摄公益电影并不是为了赚取利益,只是想通过镜头语言将这些故事传播出去,弘扬爱心,因为我觉得这些事情有必要让大家知道。”

拍公益电影并不容易

“我是一个拍纪录片出身的导演,也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贫苦人。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我走过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穷苦的孩子和地区,但我发现单靠自己很难帮助更多的人,所以想聚集更多人参与。于是,我想到了公益片,它具有特殊的传播性,能够弘扬正能量,唤起更多人关注困难群体。”

在采访中,周永旗多次强调公益电影承担的社会功能:唤起社会大众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传递正能量。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拍电影,尤其是公益电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首先是资金问题。

拍电影需要很多钱。如何在商业与公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公益电影导演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为了保证电影的公益性质和拍摄初衷,不让电影变了味道,周永旗对待商业投资和赞助的态度十分谨慎,在商业利益和公益之间,他一直坚持后者。“没有资金,就很难建立一支专业的拍摄团队,因此电影拍摄过程中存在很多遗憾,”但周永旗表示自己已经很满足,“因为在所有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一次圆满的公益之旅。”

此外,如何处理与出品方的分歧,是公益电影导演们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周永旗表示,有时候电影出品方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公益,不过由于立场不同,在拍摄过程中如果出品方发现有盈利空间,观念上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和导演产生分歧。而这也会直接影响公益电影的命运。“我最担心的是,在拍摄过程中有的出品方看到有利可图就大肆拉赞助,搞虚假宣传,不断在电影中做各种植入……这样会导致公益变味,影片也没法再看。”周永旗谈到,自己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最极端的结果“要么是导演失望地出走,电影流产,要么在利益面前妥协,服从商业”。

对公益电影充满信心

不论是大手笔还是小制作,公益电影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市场认可度低。

2014年9月10日,一部关注贫困儿童、智障儿童、被拐卖儿童等9类特殊儿童群体的公益电影《有一天》全国公映。这部电影有三大特点:一是演员阵容十分强大,周迅、韩庚、冯绍峰、袁姗姗、徐帆、斯琴高娃等12位大牌明星参演,而且全部零片酬;二是口碑特别好,在豆瓣和时光网,这部公益电影的评分高达8分(满分10分),远远高于同期公映的其他影片;第三,电影实行零分账,全国票价仅为5元。

然而,即便占据这样的优势,《有一天》的市场份额及反响仍旧特别低。以武汉为例,上映当天,武汉只有29家影院给出了55场排片,只有同期上映的《敢死队3》的1/10,且时间多为上午或深夜场。公益电影的生存空间可想而知。

这也是很多公益片导演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残酷现实。除了观众的观影心理(看电影就是为了娱乐休闲),影院对公益电影的态度也很重要。有分析称,如果影院把场次排给不赚钱的公益电影,就意味着要牺牲赚钱的商业电影场次,一些影城为做公益可以放弃盈利,但是做不到倒贴钱。

对此现象周永旗表示理解,“如果没有大腕级的演员参演,没有利润空间,影院几乎不愿意播放公益电影。再加上没有发行资金,没有充分的宣传,公益电影更加处于劣势!也因此很多导演、投资人都不愿意涉及公益电影。”

第8篇

1.1电影课的概念

什么是电影课?广义的电影课,就是将电影引进课程,简称为“电影课”;狭义的电影课,就是要用精选的电影作为“课文”,逐渐形成一门与语文课、历史课、物理课等并列的独立的新课程。它是一门融文学、音乐、绘画等多项艺术为一体的课程,以生动、直观为特点。电影课的这一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已有的实践证明,优秀的影片对儿童的心灵启发很大,对他们今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此外,电影课还可以帮助孩子拓展视野,让他们尽可能充分地去观察世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世界观。

1.2电影课的实践内容

影视教育是一种非常直观、生动、形象的现代化教育载体,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将电影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与学科课程有效结合,让影视更好地服务教学,专家们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后,得出实现电影课目标的基本做法,称为“四部曲”。

一部曲:整部电影周周看。按照经久不衰、百看不厌、适合每一代学生至少看一遍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编排成课程式的看电影计划,列进课程表,使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可以看到1000多部课程电影。

二部曲:学科电影课对课。按照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和各地教科书进行课文和电影“课对课”的整理,对语文、历史、道德、生物、地理、自然、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多门学科进行学科电影整合,开发出3000多课电影资源,投入学校试用,然后根据学校使用的这些电影资源中有创造性的课例进行评奖,将获奖课例再放入库中供学校共享。

三部曲:同一主题成单元。将电影课开发成一门独立的新课程,以同一主题的系列电影为一课。例如,所有的“发明家”电影为一课,所有的“外星人”电影又为一课。幼儿园每周一课,称为电影周;中小学每两周一课,称为电影双周,共324课。这些电影课的系列主题包罗了全人类有史以来最主要的文明成果。每个主题设一门必修课,共2~4部选修课,其余的为电影自助餐。组织每个学校认领一个电影课主题课例深入研究开发,开展成“开发一课,共享百课”的活动。

四部曲:本校海量做点播。最后,将前三部曲合一,建立电影海量储存服务器在本校点播,即点即通,立竿见影。它的检索系统,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可以按照片名、主题、奖项查找整部电影,也可以按照学科课本找到每一课的电影资源包,还可以按照任意的关键字,搜索出相关的电影和片段。这个海量库,每天都在增长,它将与一切图书馆交相辉映。凡是有文字教育的地方,都可以有电影课去相辅相成。这也会对国家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远程教育、教育资源库建设、教育信息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1]

2电影课的国际反响及世界意义

2.1中国电影课的国际反响

19世纪末,人类发明了电影;21世纪初,在公元的千年之交,中国大规模地将电影引入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经说过:“学校开设电影课,教育史上第一遭”。2003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著《电影课,行动在中国》,其扉页上写道:摆在你面前的这本书,对你讲述的是一个事实,而不仅仅是一种主张。经日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英国的教育专家证实,像中国这样如此系统、大规模的电影课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

2000年9月5日《中国教育报》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2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在听取了中国代表向来自世界各国的教育心理学专家和学者所作的《电影课在中国》的报告后,国外的专家和学者指出:在瑞典、法国、奥地利、加拿大等国家的学校都组织和安排学生到电影院观看适合孩子们欣赏的名著、名片、科幻片和动画片,但还没有像中国那样给孩子们提供分门别类、内容丰富、数量可观、让电影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的电影课资源库,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已经开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影课的研究和实验,向他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经验。而日本更是从2000年起便开始关注中国正在开展的电影课教育了。2001年,藤井胜典先生带领日本著名的《致知》杂志主编来华采访电影课后指出,中国利用电影课进行教育的新方法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利剑,并已经获得巨大成功;2002年,我国电影课的创始人雷祯孝教授应邀到日本讲学并给晓星国际学园的学生上电影课《哥伦布》,日本中央电视台NHK等媒体报道了他在长崎的演讲;2003年和2004年的4月,中国电影课校长专家代表团又先后两次访问日本并介绍了电影课;2004年10月,日本教育界、电影界、企业界的教授、董事长来华参加了中国第三次电影课课题研讨会;2006年12月,雷教授四度访日,商谈日本即将批准成立的电影教育基金会启动后日本电影课教师的培训计划。

2005年8月9日,在美国的新奥尔良市举行的第16届世界超常儿童会议上,成功举行了中国电影课论坛,电影课学校代表们一共做了15个报告,展示了用电影课培养儿童多种才能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来自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专家出席了论坛,高度赞赏了把电影引入课程的创造性和巨大贡献,并表示愿意推进其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2]

2.2电影课的世界意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电影课有可能成为促进世界沟通、消除恐怖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性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来开始提倡进行一种称为“理解教育”的理念。

在美国“9.11”恐怖事件出现以后,学校开始注重让学生从小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帮助孩子们在内心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成长为世界公民,还有利于消除民族间的冲突。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托克利说“电影课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全球意识”。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上电影课长大的这批孩子,今后在联合国、奥运会、国际经济组织等各种领导席位的竞选中,可能具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他们的全球意识是从小养成的,他们也许更能胜任领导各种世界事务。

电影课——这门神奇的艺术,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全人类最好的思想文化艺术熏陶,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全球共同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直接对话,促进整个人类的沟通和国际的合作。因此,将优秀影视片荟萃,按照一定课程计划展示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举措。有人说,电影课在国际和平上的意义,可能胜过英语,因为它帮助人们沟通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沟通了思想,沟通了价值观、世界观,沟通了整个人类的精神。

3武侯区图书馆开展“电影课”服务探索

3.1武侯区图书馆服务

武侯区图书馆在2004年被评估定级为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馆舍面积为2500m??2,馆藏图书达12万册,使用图书馆图书专用软件ILAS,设有盲文图书室;年总流通人次为5.14万,图书流通册次为4??79万,图书馆实行“365天全年候服务”,每周开放时间为61个小时(标准48小时);设有图书外借区、儿童阅览区、自修室、报纸杂志阅览区、工具书及地方文献查阅区、电影多功能室、电子阅览室、电子文献室、三国文化展览室、国学室、专家室、休闲书吧等。齐备的设施使得武侯区图书馆脱离了传统的单一借阅模式,将图书馆的服务外延进一步扩大,在提供图书服务的同时,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此外,作为全国首家将“电影课”引入公共图书馆的试验单位,武侯区图书馆实行“错位发展”,走特色之路的办馆方式,将“电影课”与传统教育学习模式相结合,并且将把??5400G的电影课资源带回成都,让广大读者在看书学习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精彩的世界电影。

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单位,武侯区图书馆开创了图书馆又一个新的服务理念——使传统图书馆走进“电影课”时代。让“电影课”走进街道、社区,宣传、普及大众知识,提高全民素质,丰富活跃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共享,为建设和谐成都,促进成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贡献。

3.2武侯特课

在电影课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武侯区图书馆把电影的整部和片段打包,对应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中的每一课,除数学、物理、化学暂未研究外,其他几乎所有学科都可以用电影资源来支持,在选材上遵循经久不衰、百看不厌、适合每一代学生至少看一遍的标准,按照学生的心理年龄有计划地安排常规看片活动,每个礼拜为学生放映一部好电影。同文字一样,电影是重要、珍贵的学习资源,要将图书馆作为为学生提供直接面对电影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的媒介和平台,让电影课春风化雨,切实为基础教育服务,成为最有实效、最容易被学生欢迎和接受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008—2009年,武侯区图书馆以电影专题讲座、少儿假期电影课以及文化活动进社区等形式开展了多次电影课活动。如在少儿寒假系列电影课之音乐家活动中,图书馆充分利用了电影课这一活动模式作为媒介,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欣赏电影音乐、学唱电影插曲、模仿优美动作等活动。这种视听结合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儿童的情感,深化理解歌曲的内涵,从而提高青少年儿童的音乐素质,使青少年儿童思想在歌曲中升华,使真、善、美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又比如在系列电影课之科学家一期中,事先由图书馆工作人员精选大量科学家的传记影片,将这些科学家成长过程中的感人故事通过电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通过“愉悦情境”,激发孩子们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热情,培养其崇尚科学的高境界人格,教育青少年儿童从小就要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提高科技意识。[3]电影课同时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由于地球温室效应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和能源枯竭问题,让大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动员青少年儿童通过关灯等简单之举,节约点滴电能,并激发大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发明创造,体验和领悟发明就在身边,领会发明对人类的益处,使电影课成为青少年儿童学科学、用科学的金钥匙。新晨

在电影课活动的开展中,现场观众几乎都是第一次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我们所知和未知的东西。这种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看到感兴趣的地方,纷纷要求重播,对老师的提问也积极举手发言,思维活跃。电影放映完之后,还会共同讨论感兴趣的电影片段。在校园里,满墙的电影画都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使校园洋溢着生气。一个个学校的校园电影节,把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作水平提到了新的高度。别样的“电影课”上少了老师的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看电影短片去学习知识、展开联想,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了解未知的东西,亲身体验社会与自然。同时,它把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电影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能使孩子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不知不觉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雷祯孝.电影课实验在中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第9篇

1传统民间艺术的运用

1.1古代建筑风格的运用

我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呈现出一种刚强、干练之美。将古代建筑元素运用到动画电影背景中,不仅能够突出动画电影的主题,还能够将古代建筑独特的艺术美呈现出来。例如《,大闹天宫》这部动画电影中,天宫的南天门、花果山的山水景观等都是对我国古代建筑风格的运用。

1.2武术表演的运用

中国的武术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将武术动作以画卷的形式制作成动画电影,既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视觉效果,也展现出了武术的魅力。例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翻跟头及各幕丰富的打斗场景。

1.3戏曲的运用

在动画电影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对于动画电影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动画电影的人物形象表现上可以借鉴传统戏曲中的脸谱图案,其有利于对人物个性的塑造,从而使动画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除此之外,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运用在动画电影中还有很多,如剪纸、皮影、木偶艺术等。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其展现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同时也对国产动画电影起着重要作用。

2国产动画电影色彩

2.1动画电影色彩的特性

(1)色彩的流动性。电影具有绘画性,但是不同于绘画。电影是综合了视觉、听觉等诸多因素的一门艺术。如果简单地去理解电影画面,就是绘画的流动,每一个画面都是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电影这门艺术。但是,绘画不同,一幅绘画就是一门艺术。动画电影在光影与色彩的流动中产生了视觉形象,这也与绘画不同。绘画的色彩关系是固定一瞬间的,而电影是对色彩画面进行组合,随着时间不断运动,不同画面色彩的变化形成了其整体的色彩节奏。

(2)色与光组成的画面。动画电影在银幕上色彩的体现,不是画布与颜料。其色彩画面的呈现是带有色彩的成像载体,如胶片上通过光线照射,然后胶片上的画面投射到屏幕上,观众观看到的带有色彩的影像。这种视觉特性,与绘画以及彩色照片存在色彩效果的差异。

(3)时空的交错。动画电影是集绘画与音乐两者之间的特长,而动画电影中的色彩对于时空交错表现形式又具有独特性。例如,同类色彩之间的变化,丰富了空间的变化,又如色彩的浑浊与明亮让电影画面既能展现历史与今天,也能展现回忆等。同时画面色彩的流动性让色彩之间产生的变化,也会使画面在相应的时间中拉开一定的空间距离,色彩发生变化使时间与空间产生交错感,让影片取得了更好的视觉效果。例如《,魁拔》中导演在色彩画面中的运用,让故事时空的交错发展很好地展现了在大家面前。

2.2动画电影色彩的心理

人们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中,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又都是不同的。色彩形象在动画电影中,是对事物的真实体现基础上,然后进行色彩的融合与再现,从而体会到色彩的魅力。例如《,大闹天宫》天庭中神秘变幻的山水风光等,从而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此外,色彩对动画电影氛围的塑造也具有重要作用,如色彩昏暗的古老城堡、墨绿色幽静的森林等,会使观众感受到气氛的压抑。而与此相反明亮的阳光与鲜艳的服饰等,会使观众感觉到心情轻松与愉悦。所以,色彩是能够使人们内心产生情感共鸣的。

2.3影响动画电影色彩的因素

(1)题材。我国的动画电影在题材上显得丰富广泛。例如,我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许多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而且动画电影的角色具有广阔的载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等,从而具有更多的可以操作的空间。色彩在丰富题材中最后呈现的画面效果也会各不一致,根据动画电影的题材剧情,可以采用不同的色彩。

(2)观众。动画电影的观影人群决定着动画电影的色彩的运用。例如,对于低龄儿童,《鼹鼠的故事》就极为合适,在影片中创作者加入了符合儿童心理的色彩语言。动画电影的观众不只是儿童以及少年,现在,更多的动画电影也在朝着适合成年人与儿童两者兼顾的方向发展。因此,这种动画电影在色彩上就更偏向于成人。

(3)表现形式。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动画的表现形式。动画电影多是采取电脑制作等方式生成,动画电影的色彩是由创作人员根据剧本的要求或者自己的主观感受设计的。所以,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其具体表现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可以是丰富的,也可以是概括。在实拍电影中许多实际拍摄的画面注重还原自然色彩,有的还带有一定的色彩夸张性,而动画电影中创作者在前者基础上则能更加自由地运用色彩。

3产生的作用

3.1使动画电影画面更有整体感

在一部动画电影中,将传统绘画的多种色彩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突出色彩空间、主次、冷暖等特点,会使画面更有整体感,视觉上更加舒适,从而能够和谐地出现在一个画面中。但是,如今,许多动画电影的创作者,在传统绘画的色彩基础运用上,出现了花、乱等问题,色彩虽然更加艳丽,但是整体感觉不协调,从而给观众以刺眼的感觉。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更好地运用到国产动画电影色彩中,是当今动画电影制作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3.2使动画电影画面更有多样性

我国有56个民族,而各民族之间的色彩倾向也是各具特色的。在传统民间艺术的运用中,不只局限于黑白水墨画的动画电影。例如《,阿凡提》就运用了新疆少数民族的色彩进行创作。同时与黑白水墨动画电影相比,剪纸动画电影的色彩更加艳丽,人物、场景等色彩也有着更加丰富的设计,给观众的色彩感受也更加强烈。例如,《猪八戒吃西瓜》,就是以剪纸形式对猪八戒的形象进行设计的,使得其形象比较生动、滑稽,红色的袍子对比灰色的帽子与其性格形成了很好的呼应。而且动画电影的人物脸部色彩可以借鉴戏曲中的脸谱,在动画电影的人物服装上可以借鉴中国的壁画以及戏曲的服装色彩,对于场景也可以借鉴我国不同时期创作的壁画色彩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蕴含着各种色彩,其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也利于增强色彩的多样性。

4结语

第10篇

2016年2月29日,由如新集团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出品的“善的力量・爱的微笑”系列公益微电影新闻会在北京召开。该系列微电影基于如新的公益创新实践,特邀知名导演贾樟柯担任总顾问,旨在通过更具感染力的影像传播形式,让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形成一股“善的力量”,创造更多微笑。

让公益融入生活

如新公益微电影项目由如新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于2014年启动,知名导演贾樟柯作为总顾问为微电影创作提出了诸多指导性意见。该项目通过14部微电影作品,以剧情或记录的形式展现不同残疾人群体的生活状况,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和关爱残疾人群体。

2015年,该系列微电影中的《天使蜜儿》在杭州国际微电影节获得全体评委及各界嘉宾的高度好评,荣获第三届中国(杭州)国际微电影展“金桂花奖”十佳公益微电影。今年2月29日,该片又在北京新闻会上向观众展映,其情节直击人心且富有感染力,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

影片讲述了一个患有瘫痪型小儿麻痹症的被拐卖女孩蜜儿得到了好心养父母的关爱,并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集善如新儿童蜜儿餐项目”的帮助下不断恢复健康并寻回亲生父母的感人故事。

其中,影片涉及到的“集善如新蜜儿餐项目”,要追溯到如新集团于2002年发起的“受饥儿滋养计划”。这一计划创新性地将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慈善项目相结合,其成功源自富含营养的食物――“蜜儿餐”的研发,以及鼓励事业经营伙伴、员工和顾客们购买并捐赠蜜儿餐给第三方非营利组织,进而由他们专门负责将蜜儿餐分发给正在遭受饥饿与营养不良的儿童。

截至目前,全球受捐蜜儿餐数量累计超过4.5亿份, 中国贫困地区超过5600万份,其中“集善如新儿童蜜儿餐项目”向残疾儿童捐赠蜜儿餐近2000万份。2016年伊始,该项目还获得了“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的殊荣。

在新闻会现场,如新大中华区域总裁范家辉表示,“此次如新携手残基会和贾樟柯导演,就是希望借助公益机构的号召力以及专业影像的力量,让残疾人朋友更有勇气走出困境,坚定信念,追逐梦想。同时,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也希望用流行的微电影形式让公益走进大众的视线,来到大家的身边。聚沙成塔,滴水成河,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与如新携手共进,带给世界改变未来的正能量。”

可持续发展公益理念

在当今中国,用影像传达公益的价值和意义,正成为一种新的公益表达形态。如新公司表示,“影像会让公益离所有人更近一些。对于影像助力公益的这种独特优势,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和爱心企业已经从中找到共识。”

其实,如新“善的举措”远不止一项“受饥儿滋养计划”。1998年,如新集团就成立了“善的力量基金会”,旨在改善并解决儿童陷于疾病、文盲与贫困下的不幸生活状况,为儿童的未来带来希望,同时协助人们提高生活品质,并保护脆弱的地球生态环境,为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如新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了“如新5・12小额信贷基金”,灾民可以无抵押地申请贷款,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创业、重建家园,善款的持续滚动不断地帮助着受灾民众重建家园,实现着“造血式”扶贫。

同年,如新成立了中华儿童心脏病基金,随后在华首建先心病完整救助链条,帮助治疗贫困儿童的先心病。经过不断坚持和努力,该项目救治的贫困先心病患儿也将在2016年突破5000名。

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如新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集善如新创星计划”,则针对残障人士的特殊性给到相应的帮扶措施,让残疾人通过创业改善自己和家庭生活,同时带动自己周边的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而成立于2014年的乐善汇还为如新的事业经营伙伴提供了一个践行和传递“善的力量”的平台,鼓励了更多人身体力行地温暖他人,丰盛自己。

正是由于这些年来在慈善公益领域的专业表现,如新也因此获得了诸多殊荣。2008年,如新因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爱心表现,荣获了“中华慈善奖”之“最具爱心外资企业”称号;2011年,“如新中华儿童心脏病基金”的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之“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2012年,如新第三次荣获“最具爱心捐赠企业”称号。不仅如此,如新还三度荣获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的中国“扶贫公益家”称号,自2010年起,连续六年蝉联中国慈善排行榜“十大慈善企业”称号。

一直以来,如新所倡导的“授之以渔,持续行善,人人参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理念,这种理念让如新的公益不仅仅停留在捐钱捐物解一时燃眉之急的普通模式上,而是形成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慈善创新。

第11篇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拓宽网络“等效”带宽,是对传统互联网的一次技术更新,它使网络目前所开展的内容有了更大的扩展,使实现图象、声音及数据的汇聚成为可能。作为新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影视行业,如何跟上时展的步伐,抓住宽带互联网等新技术带来的市场机遇,积极推动我国影视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今后影视行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尽管我国目前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仍然较为薄弱,宽带网络接八尚未形成规模,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电视及v0D点播尚需一定时日。但中国是电视受众数量最多,同时也是互联网用户绝对数量不久将成为世界第二的国家。影视业作为新技术应用极为广泛的行业以及这次技术更新的主角之一,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市场空间,把这场戏演得更加精彩。

(摘自《中国电影市场》2004年第5期唐玲玲、张鹏/文)

港产合拍片缘何风光不再

港产合拍片在内地市场数量增多,票房减少。20D3年6月至2∞4年5月,共有33部港产片在内地上映,其中《无问道3》票房达3000多万;票房超过1000万的有3部,600万到800万的有9部,300万以下的有15部。

港产片的下滑的根源在港产片的文化弱势和经营者缺乏对内地市场的了解。港产片的经营和发行模式制约了其成长空间。

港产片要在内地市场重振雄风,有两点要注意:第一,要保持自己的“港片”特色,在商业娱乐中增强文化的含量;第二,要认真研究内地市场。

(摘自《中国电影报》2004年5月21日刘嘉/文)

向赵本山击一猛掌

赵本山:表演的《相亲》等小品具有久演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深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后来又涉足影视创作,《刘老根》(第一部)最为成功。目前,赵本山的创作,无论是导演还是表演,都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剧本,先天不足。最近的《送水工》《马大帅》成了他创作滑坡的代表作。《马大帅》剧本的最大问题是脱离生活,生搬硬造。《送水工》最大的问题是伤害了中华民族在婚姻家庭问题上的一种文化心理――子女对继父母的选择与认同具有极强的严肃性和庄重性,这开不得玩笑。

表演不尽人意。在《马大帅》中,赵本山演得拘谨,没有捕捉提炼出富于喜剧色彩的典型动作,缺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夸张,没有表现出发于内、形于外的诙谐和幽默。

创作心态需要调整。比如,他的《马大帅》不够成功,但他自己却认为是最成功的,并且说,是按照好莱坞模式创作出来的。

(摘自《文艺报》2004年5月22日高云雷/文)

“网吧影院”:影片发行的“第三渠道”

2003年12月底,由北京时尚三联影视策划公司发起的“中国网吧A―G在线,,开始运营。在‘‘网吧影院”里,网民花1―5元钱就能看到DVD画质的最新正版电影。有媒体认为,这种模式将成为影片发行的“第三渠道”。

所谓‘‘网吧影院”是指将正版影碟压缩到网吧的局域网系统r8,由客户付费收看的一种方式。中国网吧A―G在线实行加盟制,发行方负责提供加盟网吧的影片内容及网吧影片的播放收费系统,由商来发展加盟网吧,收入由发行方、商与网吧按照5:2:3进行分成。

在南京投资“网吧影院”的南京福中集团有关人士表示,“网吧影院”将成为中国电影的发行提供一种全新的渠道,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种新的赢利模式。

(摘自《中国广播影视》第314期文)

治治影视剧的“狂症”

近年来不少影视剧似乎染上了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狂病”,下面几种“症状”比较常见。

爰得“狂”。影视居忡的俊男靓女皆因偶尔相遇而相识,便闪电般地进入热恋;还有大量展示的近乎癫狂的“婚外恋”。

打得“狂”。不论是武林英雄除霸还是妙龄侠女复仇,不论是公安英雄擒贼还是保镖打手凌弱,在刀枪相见、拳脚相加之后,总免不了残景满目,狼藉一片。

追得“狂”。汽车追汽车、汽车追摩托、汽车追火车、飞机追火车等等,且常常追得“发狂”。

脱得“狂”。近年来“脱风”19盛,与剧情关系不大或毫无关系的“露”比比皆是。

语言“狂”。这里的“狂”主要是“脏”。不仅恶霸、流氓罪犯之类口出狂言、舌卷秽语,甚至一些漂亮的现代女郎也语言粗俗放荡。

(摘自《中国艺术报》2004年5月14日齐殿斌/文)

儿童电影面临缺“钙”

近年来,国产儿童电影不仅产量下降,一批好作品也处境尴尬。“1998年《草房子》出来后,到2000年,一共获得国内国际各类奖项19个之多,但是国内根本就没有人买片子的拷贝。”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副会长林阿绵说。好片滞销的同时,各地院线难得看见儿童电影。

本届童牛奖座谈会上,小观众直率地说谈到很多问题,如“欢迎儿童电影创作者深八校园生活,不要闭门想当然”,“有的影片过于低估小观众的水平,糊弄孩子”等。

第12篇

第12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获奖名单:

最佳儿童片:《酷小孩不哭》(荷兰比利时)

最佳动画片:《狼之子雨与雪》(日本)

最佳导演:卡米拉·安迪妮(《镜子不说谎》)(印度尼西亚)

最佳编剧:米哈迪·库什巴提巴巴克·卡伊丹(《足的声音》)(伊朗)

最佳儿童女演员:艾拉·科诺利(《艾略特和我》)(爱尔兰)

最佳儿童男演员:·萨马德(《风筝孩子王》)(印度)

最佳成人演员:祖峰(《我和我的伙伴》)(中国)

最佳中国儿童片四平市特别奖:《我的影子在奔跑》(中国)

我最喜爱的儿童片:《跑出一片天》(中国)

我最喜爱的动画片:《绿林大冒险》(中国)

我最喜爱的小演员:艾拉·科诺利(《艾略特和我》)(爱尔兰)

国际儿童与少年电影中心奖:《酷小孩不哭》(荷兰比利时)

刘德华、江志强对谈华语电影新《风暴》

电影《风暴》首次活动9月24日在京举行,活动由刘德华、江志强对谈,名为“华语电影新风暴”论坛。《风暴》由刘德华主演,他以自己的片酬投资入股。该片将于12月贺岁档公映,是华语首部3D警匪动作片。《风暴》是导演袁锦麟处女作,他曾担任《双雄》《新警察故事》《宝贝计划》《新少林寺》等片编剧。江志强认同其编剧能力,刘德华则赞他懂3D技术,并且很会拍动作场面。对于如何挑选新导演,江志强坦言先看人品再看才华,而刘德华要看到独一无二的新东西。

“重要旋律”影片《哺乳期的女人》视听出色

电影《哺乳期的女人》摄影王冻、马晓波获第29届金鸡奖最佳摄影提名,借此东风,影片9月27日在武汉举行会,两位摄影师与主演陶泽如、林浩出席。该片由杨亚洲、杨博共同执导,陶泽如、余男、林浩主演。《哺乳期的女人》根据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空巢老人的孤寂和留守儿童对母爱的渴求。陶泽如盛赞该片文艺范儿十足,但绝没有一般文艺片让人看不下去的通病。影片的影像、音响和剪辑均个性化十足,陶泽如称其非“主旋律”而是“重要旋律”影片。

《光的棍》性感女星轮番上阵拷问爱情

9月27日,由刘存明导演,陈昊、徐洁儿、王李丹妮、谢闻轩主演的性感喜剧《光的棍》在武汉举行概念海报揭幕会,海报上男女主角两双大腿十分醒目,寓意影片的档期是光棍节11月11日。影片讲述强势的女导演(徐洁儿饰)为刁难男演员(陈昊饰),接连安排八位不同类型的性感女星与之配戏,最后自己却跌落情网的故事。王李丹妮延续了她在《一路向西》中的性感演出,但区别在于此次她是“神女有心,襄王无梦”。谢闻轩则形容自己的角色是“现代版林黛玉”。

《我的第四个老公》陈小春“猎袭”安以轩

9月28日,由韩兆导演,陈小春、安以轩、刘桦、倪景阳主演的都市爱情喜剧《我的第四个老公》在武汉举行会。影片讲述了保安(陈小春饰)与女企业家(安以轩饰)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的恋爱既是“逆袭”,也是“猎袭”,因为“陈小春像捕猎一样扑向猎物”。韩兆因扮演电视剧《杨光的快乐生活》中的“条子”而为人熟知,该片是他的电影导演处女作。韩兆透露,本片的配角阵容也十分给力,刘桦的口头禅就是:“我一生的快乐都在导演喊‘预备,开始’之后。”

《爱未央》哈尼族导演不同时空讲述云南故事

9月28日,由青年导演李松霖执导,惠英红、李绮虹、汤镇宗、郭金、许还山等主演的影片《爱未央》在武汉举行会。该片以一个年轻华裔女孩的视角,探寻了百年前云南不同民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民为保卫家园锡矿不被列强侵占而团结奋战的动人故事。不同时空的两段跌宕曲折的爱情故事平行发展,贯穿始终。导演李松霖是哈尼族,他介绍:“电影展现了我美丽的故乡,特别感谢许还山老师的帮助,他饰演一名土司。”影片预计将于10月底全国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