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我国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体系并不完善,会计信息不够完整、会计信息真实性有效、会计监督措施的执行力度较差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是我国现代化行政事业单位建设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之一。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找到问题根源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进行创新式发展,从而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体系的完善。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基本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执法监督和社会建设管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加强现代化社会服务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资源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不仅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现实需求,也是确保国家财产安全的客观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收支情况、预算、资产现管理状和负债管理情况都属于会计监督的范畴。其一,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和各项行政支出进行全面监督,衡量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行政收支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管理准则和法定标准是会计监督的重要工作内容。其中,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支出项目的审查是会计监督的重点,在促进廉政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二,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体系进行全方位监督,确保财务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利用率的首要环节,在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建设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财务预算是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其三,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现状进行定期审查,确保资产的利用率最大化;其四,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最新的预算法中严格限定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举债条件和举债额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可以有效降低其举债风险。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主要采用日常监督为主、专项监督为辅的监督形式,但由于一些传统的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监督体系并不完善,一方面体现在会计监督工作人员的日常监督意识较弱,另一方面体现在日常监督漏洞很多。另外,专项监督是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专项监督,才能深入、彻底地对财务情况进行分析。因此,只有创新会计监督形式,使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辅相成,才能真正达到会计监督的目的,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建设。
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监督的重要意义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不仅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是确保国家财产安全的客观需要。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内部控制体系在提升组织体系运行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立在制约性基础上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优势,会计监督体系是制约性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建设,有利于确保各项经济收支活动顺利进行。另外,会计监督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合理性的必要途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有利于各项预算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在我国全面促进廉政建设的社会大背景下,通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建设来促进廉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完整性、真实性的会计信息是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建设的重要信息依据,建立系统化、制约性的会计监督体系,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行政事业单位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还能有效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公款支出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是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确保国家资产安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监督的有效策略
(一)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内在动力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过程中,单位领导为了达成某种利益管理,主观控制会计监督体系,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体系形同虚设,目前,在我国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信息真实性较差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内在动力严重缺乏,也这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质量较差、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背景下,不断增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内在动力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现代化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等途径宣传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意义,让全体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意识到会计监督体系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廉政建设的内在动力。会计监督意识的培养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重要途径,如果国家公职人员的会计监督意识都得到了显著提升,那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会计监督质量也会随之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内在实力。组建高素质的财会管理团队是必要的,由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财会人才构成的团队才能满足会计监督工作的需求。另外,要注重财会工作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结合时展趋势不断创新会计监督体制,才能使会计监督制度保持先进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其实用价值。
(二)创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体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只有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特点,制定出系统化、全面化、细节性的会计监督体系,才能确保会计监督工作的相对有效性。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传统的会计监督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完善财务预算监督制度、创新会计监督形式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体制革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重要策略。一方面,近些年来,我国财务管理体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财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在财务信息公开化的发展背景下,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行政预算受到全体公民的监督,不仅可以促进各项行政建设任务顺利完成,还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价值,确保各项行政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监督工作过程中,建立一体化的会计监督平台是创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形式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会计监督平台的各项功能,制度完善的日常会计信息登记制度,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另外,利用会计监督平台的分析和整合功能,可以发现财务信息的相关价值,找出各项不合理现象的内在根源,使专项会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在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是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性快速发展的必要工作。结合新时期的发展特点,强化制约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体系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组织运行效率和质量,还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从而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谷莉 单位:湖南省公安消防总队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探讨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2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应对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外部经济环境,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资金使用、项目招标、物品采购和项目投资等方面越来越需要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来控制、监督和管理这些弊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不仅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且是行政事业单位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管理单位内部一切资金活动和人员资金使用行为的一个具体体现 。然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具备了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但是其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实施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实施效率不高、会计人员工作进程不到位、内部统计工作漏洞百出等。因此,本文就从如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角度出发,阐述一下笔者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希望能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一点帮助。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必要性及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必要性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起到自我保护和自我制约监督的作用。财务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对财务进行治理,经过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现代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能够极大的促进现代治理机构的形成和现代管理机构的建立。由上可知,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谈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该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营的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法人制度建设、财会工作人员对财会内部控制的工作意识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会管理人员工作规范等方面体现。
1.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未能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营相结合。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过程中,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重视采购业务和资金管理业务,轻视资产管理和财务保全。行政事业单位事业性乱收费现象严重,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事业单位预算内收入直接转化为事业单位外收入。这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营的分离,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 。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法人制度不健全,内部财务岗位设置不合理。根据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不相容的岗位包括:会计记录与业务经办,稽核检查与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与会计记录,监督检查与授权批准等。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相对比较精简,加上内部法人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岗位设置不合理,一人多岗的现象普遍存在。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工作不够重视。因此,在一些制度的执行和实施上不能够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势,而且单位管理人员有时不能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工作。从而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制度本身的威慑力和纪律性,使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形同虚设,失去了其在财务管理上的实际意义。
4.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基本工作不规范;票据管理不够严格体现在票据的领取、使用、作废中存在漏洞。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不能完全履行责任而且资金管理不严格,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出现财务记录不明确、财务下落不明等问题 。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国家职能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优势,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重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积极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活动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制度,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诸多内部控制问题,必须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要想更好的发挥财务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优势,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强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行为规范,这样才能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上做出典范。同时领导部门应该从长远的出发,加强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知识培训和宣传,积极动员各部门配合单位内部财务会计,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完成内部控制工作。
2.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解决当前所有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问题的关键。内部控制制度是完成内部控制工作的依据,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只需严格地的按照制度进行内部控制工作,使得每一步工作都能有相应的制度可循 。避免了工作不到位、权力人员营私舞弊、职能和权限分配不明确等问题。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也要发展和规划建立起完善的单位财务预算编制监管体制,保障单位资金的进账和支出都能有单据依据。
3.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会计基本工作流程。财务管理的特点是在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监督,做账要求依据准确,手续完备,科目清晰,金额准确,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工作特点。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是在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票据管理、加强对事业单位资金财务进账和支出管理、加强授权审批和印鉴保管等。
4.建设行政事业单位优秀的管理层和财务管理团队,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内部控制工作中来。优秀的管理团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这不仅体现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上,而且体现对财务管理理念的理解和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长远看法上,是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前提。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形势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素质应该能够适应当前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高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是不断的提高内部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同时,具有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能力的专业人才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更新财务管理理念的关键。
四、总结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制度,其所控制的范围不仅包括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使用、管理、监督、协调和产品的生产销售上,而且包括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绩效、考勤业务、工作效率等。作为一种我国特殊的政府部门,要行使服务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职能。合理地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各种问题,是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何寒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09(11):012-013.
[2]史爱荣.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中文科技期刊),2013,16(22):068-069.
[3]何帆,何跃群.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角度评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以IASB与ASB为比较对象[J].财政监督:财会版,2013,16(13):026-028.
1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建设基础薄弱。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管理会计工作建设时,由于现阶段指导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还不完善,导致其进行相关工作建设时缺乏明确的目标政策指引,使得单位内部制定的管理会计制度也不够科学规范,偏离了国家的财政管理体制轨道,损害了国家财政管理权威;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公益特性,使得单位整体的会计管理理念相对于企业而言较为薄弱,管理阶层不重视单位的经营发展利润,只顾单位相关行政事业的发展完善,而忽视了支撑其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财务管理尤其是会计管理建设,进而使得单位资源浪费严重、财务管理混乱、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等,损害了单位的健康发展;最后,单位基层人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参与度甚至更加不足,不重视相关财务数据信息保存、传递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与规范性,造成其后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与制定的相关方案难以事业单位的战略发展特点,更有甚者不配合甚至阻挠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进行,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前进的步伐。1.2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制度建设力度不足。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审批与登记程序较为宽松,资产管理程序也较为混乱,使得单位盲目购置相关资产,造成资产不必要的浪费,并且一些单位对其所有的资产随意处置,如出租、外借、以不合理的低价出让等,但是由于这些处分行为缺乏相关的审核与登记程序,对被处分资产的追踪也微乎其微,容易导致事业单位相关资产去向不明、流失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单位相关财务管理人员保存以及传递的不准确、不全面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而影响了其后的会计核算与分析工作,造成其后单位制定的相关预算编制、成本控制计划甚至整体的单位战略发展规划方案极其不合格,难以真正反映单位的发展特点。1.3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其一,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即使制定了反映单位发展特点的相关预算编制、成本计划方案,会计管理相关人员也未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方案来予以执行,导致预算管理方案形同虚设,造成单位项目发展计划执行效率低下,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质量与效率;其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仅有事后的评价机制,缺乏事前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对相关财务管理环节的实时监控制度,未能及时发现一些管理会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地进行改善,导致相应资源流失情况严重。
2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对策
2.1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基础建设。首先,在国家极大力度指导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法律规章政策的基础之上,上级财政管理部门应通过更具体的管理会计规范文件或者组织培训学习的形式使行政事业单位转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错误理念,使其从思想上意识到其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加强各项管理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国家也应加大力度监督相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执行情况,对管理会计较差的行政事业单位予以类似于警告、公告批评、行政罚款等处罚规制;其次,应提高单位内部会计人员和其他基层人员的管理会计意识,加大单位基层人员的参与度,增强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提高管理会计相关财务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全面性。2.2加大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制度,提高单位的管理会计水平。一方面,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方面设立严格的审批与登记程序,对需要使用、外借或者出租的资产应经各级部门的审批同意后方能处置,而且对于同意处置的资产在处置时应对其资产项目编号、流向等进行登记,同时还应对资产使用的情况进行实时追踪,以防单位资产流向不明,阻碍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相关人员的专业以及职业素养,增强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提高会计管理基础财务数据的真实有效及全面性以使会计管理相关人员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会计核算、战略发展计划以优化单位资产的使用效益,提高单位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不合理的资产浪费。2.3完善行政事业管理会计运行机制建设,优化单位会计管理水平。其一,在行政事业单位制定了合理的预算编制或者成本控制计划方案后,应严格要求相关管理会计人员按照预算编制或者成本控制方案进行,以增强行业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单位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以便更好地为单位的战略发展提供决策性意见;其二,在设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事后监督机制时,应发挥单位内部监督机构与外部审计、外部群众监督的功效,以提高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透明性度、规范性,同时还应在事业单位内部设立事前防范、事中实施监控到事后的追踪评价机制,以及时发现管理会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追踪单位资产的去向,减轻单位资产的流失风险。
3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固有的公益性特质使得其不同于以创造利润为目标的企业,其公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其管理会计甚至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建设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在市场经济及行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只有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管理会计理念、提高单位内控制度以及绩效考核、管理会计监督机制的建设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完善单位的管理会计工作建设,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单位经营与服务质量的提高,推动社会经济与公共服务的大发展。
作者:梁志贤 单位:黑龙江省讷河监狱
参考文献:
[1]韩小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7(1).72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控会计集中核算特征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控会计集中核算概念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控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是指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再取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出纳,只保留报账工作人员。然后通过会计委托,对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形成会计核算、监督、管理等于一体的会计委托形式。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控会计集中核算作用?
1.有效预防财务作假行为。在会计集中核算方法的利用中,由于其强调的是决策和执行的分开实施,这对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发生的作假行为可以得到一定的预防。在以往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工作中,他们会因为领导或上级的命令抑或自身利益,通过财务工作来进行各种方式作假,进而获取利益。而会计集中核算方法的引入,把传统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的角色进行了调整,不再是内部简单的工作,而是会计核算的集中执行。这就在通过管理和制度遏制了决策者对执行者的影响和控制,进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得以控制和约束。
2.有效控制财务作假行为。在传统的财务体系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没有严格的区分,大多是同一机构,而最终会导致负责人和审批人是一个人,职能的混合使得财务管控的作用丢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结构上的便利。而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和会计监督的职能分开,进而达到会计工作的制约作用。
3.有效促进审计、纪检部门监督行为。会计集中核算进行会计凭证的分离式管理和存放,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审计和纪检部门进行监督。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会计信息和档案都是由本部门存档,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造假提供了便利,外部难以发现和控制。而在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中,会对会计核算进行集中管理,进而形成预算、财政、审计和纪检的复核监督效果,加强了外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监督。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控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上,因为会计核算中心与资产管理工作是分离的,就会使得资产在流失和缩减后不能快速的向会计核算中心报账,造成管理质量的下滑。
(二)缺乏开支与支出的双向平衡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开支管控很难把握,如果开支管控的过于宽松,会计监督和财务管控的职能就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而开支管控过于严谨的时候,就有可能因为程序和流程的麻烦而失去有效性和及时性,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
(三)缺乏准确性
在会计集中核算中,核算中心是独立的,这就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业务情况、实际开支情况、经费利用和资金的往来无法准确把握,最终会使得会计核算中心无法核实财务的真实性,核算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控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措施
(一)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核算
在会计集中核算中,做好基本的会计核算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进一步的控制和加强,明确管理职责,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产生资产的减少、处置、报废等情况时,会计核算中心能够及时监督核算单位报备相关信息并进行财务控制。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可以不定期的进行检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账实一致。
(二)规范开支与支出之间的双向平衡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能够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一套符合其执行和监督的开支方案。这个方案要有明确的标准,能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利用率,并具有一定的动态调整范围,能够通过资金的实际利用而动态的调整和改变,进而更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在现实中的利用。当然,会计核算中心要对开支标准进行动态监管,约束各单位,防止其私自的调高或超支,从而导致单位之间的互相攀比、公款浪费等现象,如有必要,要适当的进行讨论决定出相关方案处理办法。
(三)规范会计报账人员队伍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有力保障则是会计报账人员的队伍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在健全报账会计监督考核体系的同时,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账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得报账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效的提高,能够准确而又有效的开展报账工作。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问题;策略
一、引言
所谓的会计监督,是由国家政府针对单位经济活动,颁布的系列方针及政策制度,其作为单位财务收支管理工作的行事依据,利于进一步保证单位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更好的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加强会计监督,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规范才是王道。加之,行政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的组织,资金来源与用处相对比较固定,因此会计业务较为简单,预算管理较严格,呈现出了独特的会计管理特点,加强会计监督意义非凡。首先,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也是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单位会计机构与会计工作人员具有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以及信息数据的真实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能。正是因为有了会计监督,才能有效地防范行政事业单位一切违背经济政策的行为活动。其次,加强了会计监督也有利于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将财政资金真正的用于公共管理和公益服务上,保证人民利益最大化。同时,加强会计监督也能很好的遏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一切违法违规活动,增强内部资金管理的合理性,杜绝单位内部的贪污受贿活动,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负责人会计监督意识淡薄,对会计监督重视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很特殊,它的资金多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且属于非盈利单位,多负责一些社会职能,如:医疗卫生、教育、市政规划等。因此对于资金管理使用的考察,更多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因此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也没有在会计监督上给予过多关注。总体来说,就是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会计监督意识淡薄。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主导,缺乏了会计监督意识,会计监督工作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将会计监督简单的归成财务管理的预算控制,缺乏相对的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会计监督意识淡薄,导致整个单位自上而下都缺乏对会计监督的正确认识。不仅没有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也没有独立的会计监督机构,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没有很好的支持和定期的培训,致使整个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就算有些会计人员认识到了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上行下效的环境中,也难以施展抱负,将会计监督工作深入财务管理各个环节,最终的结果就是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进程。
2.缺乏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体系,会计监督不具备独立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职能的差异,组建了许多不同的部门,在工作中常常存在一定的交叉情况,但是会计监督作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构成,应该独立存在,才能确保监督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会计监督的正确、全面认识,不仅没有独立存在的会计监督部门,就连会计监督制度体系都不健全完善。一个单位缺乏设计合理、运行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单位内部存在的一些财务舞弊现象,使行政事业单位贪污、挪用公款案件层出不穷。同时,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授权不清楚,没有适当的约束力量,使得许多单位出现领导权力凌驾于会计监督上的情况,甚至有领导独断专行,无形中增加了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督风险。加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部门不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工作时常受到领导及上级部门的干预,根本无法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发现单位出现财务问题,也没有纠正的权力。久而久之,使得单位的会计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工作无法真正的落到实处,不能有效的管理单位的财务工作,控制财务风险,无法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紧跟时代的步伐,保障国家职责的实施。当然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这样的情况,也会对其改革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3.会计监督人员道德及职业素质整体偏低,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直缺乏会计监督意识,因此也没有专业的会计监督人员,一般都会直接从会计部门中选人员来担任这一职务。这一做法,大大违背了会计监督工作高于会计部门的原则,加上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部门重视也不够,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相对偏低,甚至许多会计人员无证上岗,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让其来执行会计监督工作,实在不妥。同时,一些会计人员道德和职业素质偏低,根本无法适应市场对会计监督人才的要求,在进行会计监督工作时,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如:经受不住金钱利益的诱惑,在领导者的压力下,对一些偷税漏税、弄虚作假、挪用公款、贪污行为视而不见,或是直接参与其中,为自己开设小金库。由此可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会计监督队伍势在必行。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监督对策
1.提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监督意识,营造良好的会计监督氛围
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做到真正的行之有效,树立单位负责人的会计监督意识是首要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单位内部的主要负责人,必须严格学习《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相关规定,以提高其会计监督意识。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单位领导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全力支持会计监督工作,积极参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体系建设,组建独立的会计监督部门,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在整个单位中营造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更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会计监督的相关宣传,可以定期举办会计监督讲座,组织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培训班,或是通过单位内部官网,建立会计监督论坛,用一切方法加强全体人员对会计监督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不仅要从思想上改变对会计监督的态度,还要使用一定的技术方法来支持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才能真正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让单位的资金预算、使用更加合理科学,杜绝一切违反规定的贪污、挪用、受贿行为,还行政事业单位一个健康的财务管理环境。
2.加快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体系的健全完善,确保会计监督的独立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财务会计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最大化的发挥其在行政事业单位应有的作用,加快会计监督制度体系的健全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体系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聘请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团队,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体系。例如:将财务管理中有交集、冲突的岗位分离,由不同的人进行单位的记账、登记、结算等工作,力求做到零舞弊。同时,为了防止会计工作人员监守自盗,重要印章交由多人分别保管,会计复核时,也需要至少两个以上资历较长的人单独完成,再进行对比整合。同时,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具体情况发现,会计监督部门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才能突显出监督的效果。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会计监督部门的职能应该独立于上级部门,即领导及上级部门只有审核、监督的作用,不能干预会计监督部门的工作。同时,要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部门与会计部门分离,且监督工作应高于会计部门工作,才能发挥出会计监督应有的监督效用。
3.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人员综合素质培养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从外面高薪聘请一些有资历的会计监督人员,参与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要是打算直接调用内部会计工作人员,必须注重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的考察。首先,他们必须熟悉《会计法》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相关政策规定,当然还必须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政策规定,才能很好的开展会计监督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单位还应该组织会计监督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教育,以提升会计监督人员的职业素养,丰富自身的会计监督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会计监督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直接参与者,除了具备专业职业素养外,会计监督人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会计监督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具有拒绝一切金钱、利益、压力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做到公正、客观的维护国家、社会、企业以及个人利益。当然,会计监督人员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严格依照相关规范进行,在维持高尚道德的同时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注重自身信誉培养。只有加强会计监督人员内外素质兼修,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作出更多贡献,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会计监督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利于进一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作者:刘惠敏 单位:威海市文登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傅娆.浅谈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中国市场,2014(09).
2.商华.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会计核算;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1-000203-02
前言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着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工作不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在部门预算中的资金支出部分,与会计核算中的信息总结相差较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相协调一致发展,从而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进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
一、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实施的时间较短,没有完全形成一定的体系,所以,有关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进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出现许多问题[1]。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预算以外的资金,很多资金的支出并没有在预算的范围之内,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的时候,有一些资金支出是要规避正常的监督管理的,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经常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中,因为这种不在预算之内的资金运作不受到任何条件的束缚,因此,这就产生了会计核算中与部门预算中的资金不协调一致的情况,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效益带来损失。第二,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中,预算人员工作的细致程度不够细腻,其中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工作量比较多是一部分原因,预算的工作量大,预算的工作时间比较短,所以部门预算管理进行的比较粗糙,一些预算也并没有按照现有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预算,很多内容都是预算人员的主观臆断,进而导致了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不协调。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制度为解决部门预算改革中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措施,但是会计核算本身工作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首先,并没有明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记核算中有两项支出的总结,分别是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但是在具体的会计结算,并没有对这两项进行严格划分,也没有相应的数据作为指引,所以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常常出现项目支出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在项目支出的会计核算范围本身包括经费的支出和拨出经费,但有的时候,这两项支出却都在专项支出下进行,使得会计核算与会计制度出现不一致的地方。而且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对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约束力差,在实际会计核算中并没有和会计制度相适应,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并没有落实到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设计存在误区偏差,以至于会计核算的环节中常常出现脱节的现象[2]。
(三)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间不协调
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当中,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关系并不协调,首先,部门预算改革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具体反映,而会计核算是对自己运作情况的监督,但是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当中,根据会计制度进行的会计核算,并没有完全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作,比如所在基础建设资金的核算工作当中,部门预算单独地对它进行核算工作,而并没有从资金上进行全面的会计核算,所以二者之间并不协调,而且,部门预算工作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有许多不相一致的情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解决,再次,在进行部门预算时,必须要有准确的会计记录作为根据,但是由于会计核算和预算改革不相协调的问题使得部门预算工作无法使用到会计核算,进而进一步增加了部门预算工作的难度[3]。
二、解决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不协调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部门预算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对部门预算的重视,对预算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结合各事业单位的审计的具体情况特点来设置合理的预算改革机制,在预算改革中,对不同的资金支出加以分类管理,分化各类支出到各下属部门,及时完善各项预算改革制度,当预算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及时请专业性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从而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的损失,对部门预算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选择,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在预算改革工作中的严肃性,在事业单位进行招聘的时候,招聘具有专业化知识的各部门预算工作人员,加强对预算工作人员的培训,使预算工作人员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对预算工作人员设置合理的考核体系,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部门预算工作能够促进行政事业的发展[4]。
(二)解决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相关学习,了解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制度内涵,加强会计的专业化知识,对于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适当地对会计制度进行调整,相关会计核算部门要定期地进行沟通交流,快速发现会计核算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加以解决,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督力度,尤其是对有关资金的监督核算力度,还要完善相应的会计核算体制,加强对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定期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培训考核,防止会计核算从业人员监守自盗,现象的发生[5]。
(三)加强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一致
政府部门要发挥相应的政府职能,不断更新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相关的有关法律政策,对现有的不适应新时展的法律相应地进行修改,根据国家制定并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有了法律作为相应的保障手段,部门预算改革更加正规地进行,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会计系统的调整力度,分清相关的责任制,使会计系统更加科学正规,对不合理的规则加以改变,及时修改与会计核算中相关的条例,因此,要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将出现的资金支出考虑到预算的范围之内,从而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管理,而行政事业单位不是营利性机构,对资金的支出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防止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况,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要提高从事相关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能力,从而促进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发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建立一种相应的奖励处罚的机制,将工作人员的年终奖金、平时奖金同考核制度相统一,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管理和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工作协调统一起来。
(四)加强监督管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我国事业单位内现有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有许多缺陷,无法完全满足部门预算改革制度的需要,因此,发展并完善我国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监督机制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性,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加强监督管理改革制度,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加强监督管理工作的落实,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增加会计制度向公众的透明性,加大对违规违纪现象的处理力度,约束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加大对部门预算改革的监督审查力度,并且要充分发挥全体人员乃至全社会的监督管理作用[6]。
三、结论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内各部门的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部门预算改革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还是有许多问题的,而且二者之间并没有协调发展起来,如何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协调发展,成为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对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表现,不断改进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中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协调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加晔.浅析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5:56+67.
[2]周宇程.试析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与新制度下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212.
[3]黄爱莲.基于预算执行周期会计核算的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12:60-61.
[4]李伟.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1:90-91.
[5]邹德俊.基于预算制度改革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J].现代经济信息,2014,20:267+269.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具体制度和方法,它由各级政府的多个部门编制,反映各个政府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对于财政全额核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而会计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中的关键一环。理论上讲,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二者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并不完全协调。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加强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工作的对策建议,最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会计核算;协调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我国财政部在2000年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制定了相关制度。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改革的呼声也随之加大。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新增了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为二者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打下基础。但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并不容易,严重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不相协调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供业内人士参考。
1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概述
1.1部门预算改革综述部门预算是指单位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及自身单位职责,由基层单位进行预算编制,上报上级汇总和审核,由财政部审核之后提交立法机关批准的行政事业单位年度财政收支计划。2000年我国财政开展部门预算的改革试点,2001年推广到国务院26个部门。至今,部门预算改革已经有超过十年的历程,编制的范围和支出结构渐趋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预算信息也具备一定的公开透明度。但是,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和措施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总的来说,预算编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政策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依据有关国家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进行预算编制、合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2)可靠性原则,从事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可靠的资料和部门往年的收支情况,认真进行测算,确保单位预算收支平衡;(3)合理性原则,预算编制就是要保证有限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要合理的安排各项财政资金;(4)绩效性原则,预算编制要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预算编制过程、执行结果进行全面追踪和阶段性考核。
1.2会计核算综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称预算会计,具体是指依据行政事业单位非营利性质和财务收支情况,为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从而科学地做出经济和社会决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象主要是预算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收支及资金营运过程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相对于企业会计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表现为:(1)在会计核算的基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而企业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2)在会计要素构成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分别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而企业的会计要素分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3)在会计等式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等式的组成是负债和净资产;而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4)在会计核算内容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一般不计提折旧,只实行内部成本核算以及利润分配核算[1];而企业会计中的固定资产是要进行包括计提折旧在内的后续计量工作的。
1.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的意义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可以反映各项财务收支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和单位资金营运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预算会计核算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好各项经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和国家宏观调控。例如:厦门市招商中心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所需的经费支出全部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资金,做好本单位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工作,有利于保证预算编制真实可靠,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保证单位收支预算平衡;(3)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着我国行政管理与公益性事业,协调好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有利于财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和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单位认真履行自身职能[2],从而不断提高其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2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2.1部门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状,部门预算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有:(1)编制的预算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对于单位预算来说,它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所有部门下一年度收支的整体估算,不仅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更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的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给予财务部门预算工作以积极配合和支持,甚至在有些基层单位出现了部门预算工作是财务人员单方面的事,本应是全员参与的预算编制工作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导致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无法掌握单位各层面的业务情况。这种情况下编制出的预算表也就很难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2)部门预算管理不够精细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给参与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时间太短,通常为期一个月左右,再加上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取的是“定期预算法”,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单位预算编制的质量不够高,数据不够精确,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可靠性,从而也就无法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会监督制度不到位。在年初编制预算表时,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由于先考虑自身既得利益,通常预算都会较上一年度略微增长,并且有些预算单位在财政资金使用上存在超支浪费的现象,对于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之间的界定关系没有明确的概念,经常将项目支出的经费作为基本支出之用,从而来填补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的不足;再者,对于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也是存在轻管理、重拨款,没有进行实际有效的监督和考核[3]。
2.2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部于2013年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了和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的规定,将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以保证财政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和规范运用。但在单位会计核算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行政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难以反映真实的资产情况,不利于成本核算。收付实现制是指单位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都将其记为收入和费用,而不管与现金收支行为连接的经济业务是否发生,相对于权责发生制而言,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核算相对简单,易于被使用者理解,数据处理较为廉价。显然,行政事业单位仅以实际收到或支出的费用来进行会计确认,很容易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虚增,不利于单位成本核算,不能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也不能够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结余和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就更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2)行政事业单位科目设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所涉及的业务层面逐渐增广,原本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不够完全满足当前业务开展和会计核算的需要;(3)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严重影响到单位预算改革及会计核算的质量。不管是年初的单位预算编制,还是平时单位经济业务开展发生的现金收支行为,主要是由单位会计人员来完成,所以单位会计人员如果业务素质不高,那么在处理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时,就很难将会计核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影响到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也就很难保证为单位领导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加之有些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利用职位之便谋取不当利益,在单位内部产生一股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地发展[4]。
2.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之间不协调导致的主要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早已成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一环。为了完善和规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13年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了和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以此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但现实中二者之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模糊。在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中,要求预算编制应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用和负债情况。因此,在会计核算中也应当全面反映部门资金和负债情况,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却并未按此处理,例如,财政部在事业单位修改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中要求事业单位要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分别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确“基本支出”是作为完成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任务的保障性支出,而“项目支出”是为完成事业单位特定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然而从事业单位实际经济业务发生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项目支出应当分为基本建设类、行政事业类、其他类来进行会计核算,这与财政部要求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二者会计科目设置未形成统一[5];(2)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项目支出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协调。按照财政部关于修改事业单位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来看,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科目应该将其作为单位为完成某个特定工作任务而产生的项目支出。然而在事业单位基本会计制度中规定将2013年后拨出专款记为事业支出下的项目支出科目,二者虽然都是核算相同的款项,表面上没有不相协调的地方,但是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利于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操作统一[6];(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相协调。自财政部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实施单位预算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包括单位的一切支出,含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然而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的“结转自筹基础建设”这一会计科目却要求对其进行单独核算,事业单位部门预算要求统一编制与会计制度要求单独核算发生冲突,二者之间互不协调;(4)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无法满足单位日常支出资金的需求。一般情况下,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会将单位经常性专项业务费记为基本支出项目,而不是按照我国财政部规定的将其列入单位的项目支出。原因在于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日常任务所需的预算经费非常低,根本无法满足其基本运作,只能通过项目支出的结余来补充单位的日常支出,以保证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
3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相互协调的对策建议
3.1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财政部应当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不协调之处加紧修订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单位经营事项要采取会计集中核算,并注意与财政部要求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新规定之间的协调性。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新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将会计科目的涉及范围扩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的完整性。同时应明确事业支出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范围,加强会计考核和监督,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使用统一划分口径[7]。
3.2科学地进行预算编制,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首先,在编制预算方法上应对预算编制工作进行细化,清晰各部门权责,对于预算编制工作的时间要适当的延长,采用先进的编制预算方法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编制,同时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制度和反馈机制,加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力度,定期做好单位部门工作总结和信息共享机制。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权责发生制,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事项实用的范围,调整单位会计核算的程序,对单位部门发生的现金收支行为进行真实准确的反映,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度。最后,要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专门监督部门,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约束,保证财务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准确度[8]。
3.3合理设置和调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核算科目为了能够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更加精细化和全面化,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熟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的划分要统一口径。同时,根据新的预算法将预算外资金列入单位的会计核算当中去,并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单位的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以此调整好单位的会计科目。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协调性,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加大对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提高单位部门预算的透明度、完整性,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3.4提高单位财会人员的素质和领导的重视程度首先,在进行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过程中,单位应该努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加大对其培训力度和专业技能提升工作,帮助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掌握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预算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邀请相关专家对工作中遇到的疑惑进行详细解答。其次,对于单位非财会工作人员,应建立奖惩制度,对其工作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其与财会部门积极交流程度[9]。最后,应该提高单位领导和管理层对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只有这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减少因预算编制不当而导致的一些风险。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以及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不协调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模糊、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项目支出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协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相协调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协调与否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效率。总之,协调好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景丹.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财会研究,2009(7):20-21.
[2]陈瑾.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6(14):61-62.
[3]灡凤兰.对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9):84-85.
[4]曾海鹰.浅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时代金融,2012(7):17.
[5]甑彩.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经界(学术版),2014(3):180.
[6]牟维.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会月刊(会计版),2011(3):13-14.
[7]唐晓青.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5(1):67-69.
[8]李方钦.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与禁忌核算协调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7(9):22-24.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结合自身结构特点、强化岗位职责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来监督财务工作,它对于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洁度。因此,我们应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研究,力求找到能够完善财务内控的有效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内控意识
内部控制意识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而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在资金使用方面没有详细规划,缺少节约意识,也不重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一知半解,将其视作应付检查的需要,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杂乱无章。并且单位职工也没有内部控制意识,都是做表面文章,没有加强财务风险防控,导致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难以落实。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基础薄弱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合理设置,也没有基于内部控制设立专门的机构,财务内部控制都是由财务职员监管,财务人员把它当作副业,没有专心做好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收支等工作也没有到位。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比较少,专业水平也不够高,难以胜任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工作,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虽然拥有资金保管权,却没有资金支配自,导致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经费拮据。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缺少监督
如果一项政策在实行时缺少有力的监督,是很难收到成效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也是如此。内部监督能够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贯彻,但是我国并没有出台会计监督制度,也没有对各项内控事项进行财务监督,监督不力也是影响财务管理炔靠刂频囊淮笠蛩亍A硗猓我国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缺乏外部监督,审计、纪检和财务部门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比较混乱。
二、从内部控制角度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策略
(一)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
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对于保持财务管理健康、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稳定运行意义重大。首先,应加强对财务管理内控的宣传,尤其是单位领导要大力支持并参与其中,在单位形成良好的财务内控气氛。其次,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对工作认真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工作懒散不力的予以惩罚,通过这种奖优惩劣的方法来激励财务人员重视内部控制工作。
(二)牢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基础
要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就必须先夯实基础。其一,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内控机构,让专设机构去监管内部控制的实施,将财务管理各项事务与内部控制分离开来,与其他部门做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其二,构建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大力引进优秀的财务专业人员,让高素质人才参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同时要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最新的财务管理内控知识,增强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其三,合理使用财务管理内控经费,追赶时展的脚步,不断完善财务内控方法,引进信息化手段来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督
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加强监督非常重要,首先是加强内部监督,设立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监督单位的财务活动,查找财务管理内控存在的缺陷。并督促其他部门反馈财务信息,对内部控制监督做到责任到人,一旦发现财务违法行为就要严惩不贷,在单位树立起威严和威信。其次是引进外部监督,审计、纪检和财政等部门要严密监督财务管理内控工作,严格审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预算和财务账簿,对资金流向需要详细调查,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合法化。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首先要健全财务内控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对领导的工作职责做出准确说明,合理划分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和环节,确保每个部门都能贯彻落实,每位领导都能恪尽职守,让内控制度落到实处。其次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预算、审批、执行和评价等环节加强内部管理,实行动态的财务预算机制。再次是健全财务收支制度,详细记录每项资金的流动情况,做好财务登记,账簿内容要全面而清晰。最后是健全会计核算制度。通过制定这一系列的制度可以加强对财务的内部控制,防止财产流失或被挪用和贪污,有利于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健康运行。
三、结语
基于内部控制进行财务管理,这是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机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实行透明的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才能让财务管理内控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先成.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J].行政事业资产和与财务,2014,34(12):1819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贸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启示
一、前言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从属于预算会计体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加强国家预算管理,保证公共资金的合规合法使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以及民主政治的推进,各国日益重视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目前我国在公共财政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但由于尚未构建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亦包含其中),因此加强政府会计改革,提高财政透明度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于2010年正式建成,中国与成员国之间的政治与经济交往将进一步的深化。提高成员国之间政府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必然会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政治互信及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发展我国与东盟国家战略伙伴关系。越南作为毗邻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同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目前也在积极探索政府会计改革的路子,比较中越两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的政府会计改革提供参考。
二、中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
(一)中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呈现形式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最初合入一个制度予以颁布,自1998年建立起“一则三制”的预算会计体系后,我国开始将其分为《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此外我国还制定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越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最初合入一个制度予以颁布,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先后经历了1990年、1996年和2006年三次大的改革,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始终作为一个制度予以颁布,且一直以来越南只制定了这个制度,并没有像我国一样还制定了一个总预算会计制度及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起统驭和指导作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二)中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详略程度
1.我国对会计科目使用方法规定详细,对会计科目设置、财务报告的规定较越南简单。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均对每一会计科目的核算范围、借贷方记账原则、账簿设置等作了详细规定,这有助于会计人员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在会计科目设置上,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均明确设置了一级会计科目,并进行编码。对明细会计科目,我国只对部分可以统一的进行规范,对不能统一的则允许单位据实设置,且没有对二级会计科目进行编码。这一方面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但同时也降低了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两个制度中均只规定了一般情况下需提供的财务报告,如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注等。相比越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我国制度中没有设置可提供其他各类信息的财务报告,如越南制度中设置的国库预算经费对照表、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告等。此外,我国也没有考虑到为不同层次单位设置不同的财务报告。
2.越南对会计科目设置、财务报告的规定详细,但对会计科目使用方法未作规定。越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了七大会计要素,将资产分为现金和物资、固定资产两大要素,整合了反映债权债务的清算要素,增设了表外科目要素。会计科目的设置也分为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外科目的设置使科目平衡表提供的信息更丰富。统一了二级会计科目的设置,并对其进行编码,使明细核算的规范性更强,此外,允许单位据实设置下级会计科目,使明细核算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财务报告方面,越南体现出“分层次、多类型”的特点,财务报告分为适用于基层会计单位的一般财务报告和适用于I级、II级会计单位的综合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且基层会计单位的财务报告类型多,如对同样是反映单位年度收支总貌的报告,我国只设置了收入支出表,越南除设置经费综合情况和已用经费决算报告外,还在其下进一步设置了活动经费明细报告、项目经费明细报告等四类报告,这有利于多方面反映预算经费的收支情况。但越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并未对会计科目的使用方法作出明确规定,这将不利于会计人员的实际运用。
(三)中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方向
1.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部分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整合。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财政部提出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制度,这一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主要包括政府总会计制度和政府单位会计制度两部分。针对现行我国预算会计领域存在多套制度并存、重复交叉的情况,财政部提出“整合现行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设想:“将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及适用政府单位会计核算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部分,进一步整合为政府单位会计制度,建立统一的、适用于所有政府单位的政府单位会计制度”。可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适用政府单位会计核算的部分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整合为政府单位会计制度,是我国行政事业会计制度今后的发展趋势。
2.越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旧合为一个制度。目前,越南国家会计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还存在诸多差异,为与国际接轨,越南正在推进国家会计的改革。越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是越南国家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便是最近一次改革,即2006年颁布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越南也是将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合入一个制度予以规范。由于这一制度的部分规定还与国际的存在一定差距,今后越南会重点关注于从内容上缩小这一制度与国际的差距,并建立一个既具有越南自身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公共会计准则体系。因此,越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旧合为一个制度是越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今后的发展趋势。
三、启示
通过对中越两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比较,并分析二者的特点,可以从中探索出越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些启示。
(一)会计科目方面:增设表外科目,规范明细科目设置
表外科目的设置,丰富了原有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建议我国可借鉴越南的做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表外科目,以进一步反映重要的财务信息,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满足更多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如预算资金是我国大部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重要资金来源,可考虑设置与各种活动、项目预算相关的会计科目,以反映这些活动、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对于下级会计科目的设置,建议我国统一设置常用的二级会计科目,并将其进行编码,与一级会计科目一起呈现在会计科目表中,以增强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方便会计人员的实际使用。同时为便于统一管理,单位自行设置的明细会计科目须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使用。
(二)会计报告方面:增加财务报告种类,增强会计信息供给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长期以来服务内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其提供的财务报告也比较单一。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化、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需向外部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多。借鉴越南财务报告的特点,我国可改善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一方面在已有收入支出表的基础上,可增设反映各种预算经费使用情况的报表,便于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监督财政预算经费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级次单位的编报需求设置不同类型的财务报告,上级单位主要负责汇总工作,可专门为其设置反映汇总财务信息的综合财务报告,下级单位主要负责最初的编制工作,可专门为其设置反映详细财务信息的报告。
(三)报告编制期间、报送期限方面:借鉴越南做法,分层次、分情况进行规定
对于报告的编制期间,我国可借鉴越南的做法或是考虑更多可能存在的情况来规范财务报告的编制期间,如按单位是否使用预算经费来规定其在季末或在年末编制财务报告。对于财务报告的报送期限,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只规定了月报、季报、年报于何时报送,没有考虑到不同级次单位编报所需时间会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如上级会计单位的编报时间一般会长于下级会计单位,因为上级会计单位要负责汇总多个下级会计单位的报告。为此,我国也可借鉴越南的做法,对不同级次的单位规定不同的报送期限,上级会计单位的报送期限可适当长于下级会计单位的报送期限,以使不同级次单位财务报告的报送期限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 郭剑涛.关于完善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探讨[J].魅力中国,2010(28).
[2] 李华丽.中国政府会计改革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
[3] 陈乐忧.中国政府会计60年变迁[J].财会通讯,2009(12).
[4] 梁长敏.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相关探寻[J].商业经济,2009(5).
[5] 罗朝晖.构建中国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
[6] 财政部会计司.政府会计研究报告[R].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一、部门预算及会计核算
(一)部门预算改革
1.部门预算的定义
部门预算是指单位各个部门根据我国有关的规定以及政策,并与自身的职责相结合,由各底层单位进行资源整合进行预算,再上报上级,上级单位对各低层单位的上报预算进行整理及审核,再交由财政部交由提交到立法机关进行批准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1]。
2.部门预算改革
我国自2000年颁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相关制度,至今已有近20年了。在推行部门预算体系最开始的一年,试点单位只有26个部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制度的逐渐完善,我国部门预算体制在具体应用中已经优化了编制范围及支出结构,并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使得其管理机制以及预算信息都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公开化、透明化。
但是,从长远来说,我国部门预算的改革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有关人员应不断完善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方式及方法。同时部门预算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具体表现为:第一,政策原则,行政事业型单位在规划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时,必须以国家的有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进行实事求是的进行编制;第二,可靠原则,行政事业型单位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须严格遵循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可靠的资料以及对应部门往年的收支情况作为基础,认真编制,确保财政资金的划拨平衡;第三,合理原则,政府推行部门预算体系,究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国家下发的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能得到合理的使用,从而发挥最大功用。所以,相关人员在进行部门预算的编制时,要对各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第四,绩效原则,对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需要建立对应的绩效考评制度,从而达到对编制过程、下发结果以及具体执行情况的全面追踪。
(二)会计核算
1.会计核算的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也可以称为预算会计,其主要工作为会计主体提供行政事业单位非营利性质及财务收支情况等重要信息,从而使会计主体能够更科学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经济及社会方面的决策。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主要核算对象为:在预算进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收入、支出以及资金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负债等等。
2.会计核算特点
相对于企业中的普通会计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基于会计核算基础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收付现实制,而企业会计则会以权?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第二,基于会计要素构成来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主要有五要素,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以及支出;而企业会计的要素构成则有六项,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相比较,除资产、负债以及收入相同外,还有所有者权益、费用以及利润的要素特点;第三,基于会计等式来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等式主要是由负债以及净资产组成,而企业会计的等式则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四基于会计的核算内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中一般不包括计提折旧,只是对成本及利润进行分配核算;而企业会计则需要对包括计提折旧在内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工作的。
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间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主要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今行政事业单位中部门运算方面的不足,可将其存在的问题分成以下两点。
1.各部门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不够
从理论上来说,部门预算关系着一个部门下一年所有可支配金额的多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预算编制工作往往会存在信息广、工作量大、信息难以综合处理等特点,所以更加需要各个部门有效的相互协调、配合。
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现如今大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各部门并没有给与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提供积极的帮助,反而在有些单位中,认为预算编制工作只是财务人员个人的工作。这样一来,本该是全员参与的预算编制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也使得财务人员编制出来的预算表无法准确的反映真实情况,缺少可靠性。
2.预算管理不精细
首先,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对部门预算的统计编制工作的工作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导致工作时间过短;其次,这部分财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往往采用的是“定期预算法”,这也导致了预算表的信息不够精确、质量不够高等问。这样一来,财务人员也很难保证部门预算与财务核算形成有效的协调。
(二)会计核算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收付实现制导致资金难以核算
所谓收付实现制,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将每一笔资金收支都记为收入或费用,而不管实际的经济业务是否已经发生。相对于普通企业所使用的权责发生制来说,收付实现制具有核算简单、信息处理方便等等优势。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中,收付实现制的使用容易导致出现资产虚增的弊端,从而加大单位成本核算的难度,不能有效地反应真实的财务状况[2]。
2.行政事业单位科室建设不健全
随着近些年来市场的飞速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种类也逐渐则加,但是现如今使用的科室分类往往还是十几二十年前的制度,从而导致科室的分类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变换以及会计核算的需要。
(三)二者不协调形成的主要问题
导致二者之间不协调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会计核算方法模糊,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对预算编制的具体要求为,需要能具体反映出单位的实际资金运用以及负债情况。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应主要分为基本建设类、行政事业类以及其他类来进行会计核算,导致规定与实际使用的方法并不一致;第二,项目支出预算与会计规定不协调,在我国财政部的规定中,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需要包括单位的一切支出,而在会计核算中则要求“结转自筹基础建设”这一项需要单独进行核算,这样一来,也导致两者之间无法做出很好的协调;第三,对于财政资金不充裕的地区预算资金不足以填补支出,在多数情况下,对于参政资金不充裕的地区来说,他们往往会将专项业务费列入基本支出,而不是规定的项目支出。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因为在该地区完成日常任务的经费往往非常低,甚至已经无法满足日常任务的正常开销,所以只能通过项目支出的基金来补充日常任务的开资,从而维持单位的基本工作运作。
三、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间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解决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协调间产生的问题,可用如下四种方法进行解决:第一,明确会计核算方法,使财政部与会计的核算方法相一致;第二,优化预算编制,提高信息准确性,动员全员参与,这样才能对部门预算做出更好的编制;第三,优化预算核算科目,提升会计核算工作效率;最后,还要在加强领导重视的同时,提高相关人员素质[3]。
(如东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江苏 如东)
摘要:为了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各个行业的深化改革逐渐展开,其中包括行政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关键部分是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中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实行部门预算制度的方法,使得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相互协调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协调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是我国财政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关系着资金使用和调拨的真实性和透明性,良好的部门预算制度实施效果需要准确的会计核算相伴而行。因此,现阶段应当逐步探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协调发展的措施,从而保证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准确地反映在会计核算中。虽然国家相关的事业会计准则中对部门预算的核算要求具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不协调的问题,因此,探究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不协调的原因,找到实现两者协调的方法,对于我国部门预算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1)部门预算相关的会计核算方法模糊。财政部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关于支出预算的会计核算做出了明确要求。首先,在会计科目事业支出下设两个二级科目,分别是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其次,在二级科目下设置三级科目,分别为基本支出下设行政事业单位保障经营的支出和项目支持下设维护行政事业单位具体项目的支出。根据调查发现,这种科目设置方式与实际的会计核算方式并不相符,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会计核算并没有按照财政部要求的会计核算方式设置会计科目,而是简单分为基本建设、行政事业支出类以及其他类项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并不协调,两者的非统一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部门预算制度与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协调。根据财政部的《关于修改行政事业单位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的相关内容,在财务预算的“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项目支出”,其项目支出代表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专门的项目目标而发生的支出。但是部门预算制度的内容与会计制度的内容存在差异,会计制度中要求在“拨出专款”或“拨出经费”科目下设置“项目支出”,虽然两者的一级科目没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会计核算中.容易造成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模糊,不利于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因此,相关部门应当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比如取消会计制度中要求的拨出专款等项目,从而实现部门预算制度与会计核算制度的统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效果和会计核算效率。
(3)部门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与会计制度不统一。按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相关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部门预算之后,所有支出应当全部纳入综合预算的编制当中,其中包括基本建设预算项目。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要单独预算,其使用的会计科目是“结转自筹基础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基础建设项目,部门预算要求纳入统一核算,而会计制度要求单独独立核算。部门预算与会计制度要求的差异性值得深思,为了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相关部门应当考虑取消会计制度中单独核算制度要求的可行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增强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协调性的措施
(1)确定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经济业务往来越来越复杂,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也呈现出多元化,而目前的会计核算方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更加清晰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一级科目下设置二级或三级科目,明确资金的用途和来源。另外,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尝试将预算之外资金、拨款收入资金或基础建设资金纳入到会计核算当中,将会计核算科目具体化,不断扩充会计核算的范围,从而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资金往来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对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重视资金使用的会计核算,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核,保证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对部门预算的相关科目做出合理调整,满足实际需求。相关部门应当重视会计制度中与部门预算制度中的差异,完善会计制度中的不足,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逐渐统一协调。
(2)调整部门预算的相应科目。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相关的制度要求,逐步调整会计科目的设置,依据自身的业务往来特点进行科学分类,将不同性质的经济业务划分到不同的会计科目当中,最后汇归到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名下。其次,按照关于部门预算的相关制度,基本建设支出应当纳入综合预算,因此,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会计制度中基本建设支出独立核算加以摒弃,将基本建设支出归于综合预算的方案中,实现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制度的相互协调。另外,有些偏远贫困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与实际支出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种情况,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具备一定的合理调整的自主性,针对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差别进行综合分析,详细说明出现差异的原因,并上报上级管辖机构审查。此外,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负责人员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和计提折旧,避免账实不符现象的发生,从而增强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度,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流失程度。
(3)增强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相容性。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需要会计核算的支持,而会计核算也需要部门预算提供参考数据,因此,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的协调发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着积极推动效应。实践工作要求会计核算部门和部门预算结合起来,逐渐增强预算方案的执行力度以及会计核算的合理程度。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当重视考核制度的完善,明确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责任,实现各个部门的预算与相应的会计核算相互协调,可以鼓励尝试编制部门预算财务报表,提高部门预算制度与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协调。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强调会计报告附注中需增加预算执行情况表的重要性,逐步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实现对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同步管理和监督,从制度上解决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不协调性问题。为了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方式,伴随着部门预算的执行,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开始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这种预算方式需要更高的会计核算水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逐渐细化会计核算科目,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职业素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从而实现零基预算方式的顺利实行。
四、结束语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念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围绕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管理、收入征集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资金管理、现金及银行存款管理、财务监督等。
2012年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规则、主要任务都有明确规定,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据可循。但由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则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基层财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另外,随着我国行政体制和事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以部门预算、 国库集中支付、 政府采购等为核心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1.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大多人员编制少、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往往对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往往会出现预算编制敷衍了事,简化预算编制程序,领导审批走过场,审批程序不严谨。2. 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合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多注重单位短期的业务活动,没有长期性统筹考虑,缺乏明确的预算目标。编制方法简单,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仍习惯以上年度的基数为基础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调整支出结构,其预算结果没有体现财务预算编制的特点,不匹配实际业务的发展,不足以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预算编制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又缺乏广泛细致的科学论证,带有很大的草率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内容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财务管理混乱,人员素质偏低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受制于编制人员少,人员专业素质低,身兼多职等问题,导致财务工作人员任务重,负担大,往往疲于应付各项工作,忽略对新知识、新规则制度的深入学习、研究。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是半路出家,以前没学过会计相关专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匮乏、对如何提高会计管理水平更是无从谈起。不仅如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往往还缺乏年轻人才,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在职会计人员由于专业素养不高,对考取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畏难情绪大,导致不少从事会计专业的人员居然选择报考容易取得的非非会计专业的技术职称,这就导致具有会计中高级职称的人员相对较少。基层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由于上升通道有限,往往缺乏上进心,对新知识,新技能不感兴趣,工作缺乏生气和活力,更无创造性。
(三)预算分解,支出管控不严
1. 某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未合理分解预算指标,也不按支出预算的用款计划开支,甚至个别单位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支出规模,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专项资金。主要表现为: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违规将与项目无关的或不应由项目承担的费用在该项目资金中支出,形成挤占项目资金;或违规挪用于其他项目、基本建设等。
2.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自行购置属于采购目录规定的建设工程、办公设备、货物或服务,未按规定执行政府采购;未报经审批自行变更政府采购方式,自行采用单一来源方式或者非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采购等;或在招投标过程中,委托给无招标资质的公司实施邀请招标,或评标委员来自采购单位。
(四)资产管理存在漏洞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责任分工不明确。在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多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落实不严格,导致管理制度成了摆设。固定资产管理的分工也不科学,采购部门和管理部门相互之间脱节,缺乏经常性沟通,致使一些新增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管理责任人不明确。
2.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把控不严。一是账务登记不合理,有的单位只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账务处理,不登记固定资产台账和固定资产卡片,这就导致账物脱节,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对实物无从把控。二是财务会计信息更新滞后,甚至不更新,个别单位对固定资产升级改造、维修保养不进行账务登记、对调拨捐赠转入形成的资产不及时入账,甚至根本就不入账;对固定资产盘亏,报废和处置也不及时调账。
3.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严,清查盘点间隔时间过长,有个别单位甚至好几年不进行清查盘点。由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大都是兼职,由于本职工作繁忙,再加上思想不重视,导致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流于形式,放任自流。未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定期进行清查盘点,从而导致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及时发现,进而导致对问题的处理大大滞后。
(五)财务监督力度不够
1.监督管理不力。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忽视财务监管,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不处罚,不制止,听之任之;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打小算盘,不认真执行财务管理规定。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流于形式,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程序存在随意性。
2.会计监督基础薄弱。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监督工作不够重视,忽视会计基础工作和管理;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法规意识淡薄,对违反会计制度和规范的行为不以为然;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内部财务监督乏力等。
3.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心怀侥幸心理,对八项规定熟视无睹,认为身在行政体系末端,对中央八项规定政策反应慢一拍,觉得对八项规定的落实往往是走个过场,对“三公经费”支出依然如旧。
三、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对策
(一)是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定期培训
只有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有效的应对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为此,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培训频度,提高培训层次,不搞简单、乏味的说教,要学用紧密结合,现场观摩体验,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培训要以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干部综合素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监管,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升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理财和服务水平。
(二)逐步实现从会计独立核算到集中核算,从国库授权支付到国库集中支付转轨
目前部分有条件实行上级财政集中核算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还实行独立核算,这就给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散、乱、随意性大的温床,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必然会规范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规范了财政资金的收入支出管理,有效的提高了基层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及效率。较大程度的防范了基层单位任意开支,违规开支,违法开支的现象,增强了基层财政资金开支的公开性、廉洁性、高效性。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将各基层单位发生的大额支出和经常性支出通过财政直接支付给收款人或供应商,例如:工资、工程建设、商品和服务采购等都由国库集中支付。一次性支出及小额日常公用支出可以通过财政授权支付。这就从制度上克服了财政资金管理效率低,透明度不高,财政收支信息失真等一系列弊病。
(三)科学规范编制基层单位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管理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求推广“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经费支出基数,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因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要改变以往那种把上一年预算简单修改一下就编完下一年预算的做法,切实重新审视本单位的每一项开支是否必要合理,将预算编制与工作实际和需要相结合,抓大放小,在保障刚性开支的前提下,优先安排重要项目预算,尽可能压缩不重要开支预算,彻底杜绝非必要开支预算。
(四)是加强审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