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课堂的几种导入方法

地理课堂的几种导入方法

时间:2023-08-03 17:29: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课堂的几种导入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课堂的几种导入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 导入 总结 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的教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讲,是枯燥的。尤其是很多老师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和心理状态,在课堂展现形式方面确实有待提高,高中地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挺复杂,内容也较枯燥,如何把课堂45分钟充分利用好,给学生创造一个他们感兴趣且易接受理解的气氛,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保证。本文将从“导入”和“总结”两个方面,给大家介绍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和思考,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并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输入”知识。

一、“导入”和“总结”的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主要是针对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价地理的现象。我国传统教学中大多数地理教师都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经常忽略学生的兴趣和状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开始之前的几分钟,地理教师采用恰当的导入方法不仅会使课堂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大量的地理知识,使地理课堂在45分钟的时间里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高中教师也逐渐重视“导入”的作用,在教学中也经常采用多样的导入方法来提升课堂质量,但是课堂“总结”却仍被众多教师忽略。课堂总结是对45分地理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中心内容进行概括,对学生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巧妙的“导入”如果能起到激发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完美的总结则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提纲挈领的作用,对提升整堂课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课堂的升华,可以说直接关系着地理课堂45分钟的整体质量。

二、导入和总结的方法

课堂的“导入”和“总结”都关系着课堂45分的质量如何,因此选择恰当的导入和总结方法是提升整体地理课的重要内容。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便日益重视教学的质量,教师对教材的内容的把握也日益精细,于是在教学中采用较新的教学手段对地理课堂进行别具一格的导入和鞭辟入里的总结来提升课堂的质量,完美的导入和总结既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考虑教学的效果,以下笔者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效果较好的导入和总结方法,希望能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地理课堂导入的方法

1.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巧妙导入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较于地理课本上死板的文字,学生更容易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产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鉴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对课前导入进行设计时可将学生中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课堂,以更直观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

2.利用故事进行导入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共同心理,从教学中发现,当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些与课堂有关的小故事时学生就会集中精力仔细听,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地理课堂上课的前几分钟利用一些与课堂所教内容有关的小故事进行导入,既为接下来的课堂做好铺垫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全神贯注听故事的同时趁热打铁巧妙地引入课本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则会跟随教师的思维进行思考,这样就能使得45分钟的教学取得明显成效。例如在讲述洋流时,可以告诉学生有关“百慕大三角”的故事:1968的某一天,一架客机正在飞行,突然坠落入海,机上所有人全部丧生。1973年某天,一艘摩托船在海面上行驶,瞬间沉入海底,船上无人生环。这里因舰船、飞机屡出问题而被人们称为“死三角”。那么,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在哪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飞机和舰船频频出事呢?让学生阅读地图,然后找出百慕大三角的地理位置,并利用网络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死三角”海底地形十分复杂,海区处在南、北美之间地壳断裂带,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死三角”附近既有明显突出的半岛如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及较封闭的墨西哥湾,还有众多的岛屿和海峡。这些岛屿面向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增加了洋流的复杂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大部转向西北,从“死三角”海区穿过。“死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了。

3.利用图片进行导入

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图片记忆的能力明显高于对文字的记忆能力,图片在大脑中的存储时间明显长于文字在大脑中的存储时间。基于这一研究,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在选用导入方法时可以借助图片在人脑中印象更深刻这一优势利用图片引入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视觉刺激,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被吸引到课堂,课堂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也能通过图片长时间的存储在学生的头脑中。

4.悬念导入法

立“疑”激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地理课堂的前几分钟巧设悬念,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之中。当然在悬念设置时既要考虑悬念与课堂内容的联系又要考虑学生的的特点。悬念导入法一般用于需要学生自己挖掘和理解的知识讲解时,采用这种方法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触类旁通,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地理课堂总结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

归纳总结法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对课堂进行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课堂所传授的知识较多时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当课堂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难以完全吸收时,教师采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找出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学生吸纳课堂知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绘图列表法

绘图列表法常用于章节知识讲解结束之后或者课堂所教内容较为复杂时,通过绘图列表直观展示各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疏通脉络的重要方法。例如: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堂地理教学知识点:地理公转方向,从地轴倾斜方向判定冬至日及夏至日、秋分日及春分日,掌握远日点及近日点轨道位置及日期等,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绘图列表法,如图所示:

3.承上启下法

地理知识的逻辑性是非常强的,前与后的知识都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所以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要在概括本节内容的时候设计好悬念并引出下节课的问题,在课后引导学生对即将要学生的内容产生兴趣。比如在上大气环流这一节课的内容时,了解了这节课是假设地表性质均匀的情况下大气运动的特点,在总结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节课是假设地球的表面性质均匀,那实际情况是不是也一样?以此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生活中的想像,并告知学生地球的表面是不均匀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气的运动又会如何进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告诉学生在下节课的时候会讲述海陆分布对于大气环流的影响情况。

课堂导入以及总结的方式很多,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及应用。

三、结语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高中阶段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的一个重要窗口,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因此提升地理课堂的质量是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时应考虑的首要问题,鉴于“导入”和“总结”的重要意义,高中地理教师应选择恰当的导入和总结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给与学生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把地理知识以创新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不落窠臼,推陈出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和老师互动,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利于教学的方式。“导入”和“总结”就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其实现在的学生很聪明,接触的信息以及他们头脑的灵活都比他们的父辈要强很多,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点不同,造成他们对学习的认知度不够,如果教师讲课方式太死板,无新意,照本宣科,那对学生来说,就是“灾难”。

参考文献:

[1] 葛海云.学生是建构优质高效地理课堂的主人――对一次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的总结[J].新课程(教研版, 2011,(8): 257-258

[2] 郭洪场.高中地理课堂小结的技巧[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2, (1):22-22

[3] 张海青,杨学勤.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以《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一课为例[J].新课程导学, 2011, (4): 13-14

第2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导入;技巧;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86-01

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环节,导入承担着揭开教学活动序幕,启动教学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功能,对教学活动的推进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具有显著的作用。要想让导入发挥效用,教师在设计和使用导入的时候,必须要掌握一些恰当的技巧。根据大量教学实践,在地理课堂上常常会用到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自然生活导入法

地理科学根植于广阔的自然和鲜活的生活之中,一些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现象可能背后都蕴藏丰富的地理科学原理在其中。如果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能够以这些现象作为入口,把学生的一些生活经历和体验引入到地理教学之中,这样的导入就不但自然有效,而且能够在强化地理科学的实践价值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给学生讲“地球的运动”这部分的知识时,就联系实际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昼夜更替?不同的季节,白天与黑夜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为什么会产生时差?以上这些问题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但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很少有学生去思考它们背后的地理科学意义。当教师在课堂上将它们串联起来以后,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而这种矛盾的感觉对注意力集中是非常有作用的。因此,教师一旦以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引出相关的地理知识,会有效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而这样自然也就达到了导入的预期目标。

二、漫画导入法

导入本质上的功能要求导入越有趣越好,越有趣的导入越容易发挥效用。说到有趣,有一种艺术形式不得不提,那就是漫画。在地理教学中,漫画的运用十分常见。在地理教材中,经常会插入一些漫画内容来说明某些问题或者现象。漫画这种形式是以诙谐幽默的画图手段将一些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其特点刚好契合导入的功能要求,对有效导入的建立十分有参考价值。因此,漫画导入法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导入思路。例如,在给学生讲“自然灾害”这节的内容时,就可以以一张“地球出汗了”的漫画为题,带着学生一起讨论:地球为什么会出汗?出汗太多会给地球带来哪些影响?有没有什么措施能给地球“降降温”,让出汗问题缓解一下?当看到有趣的漫画展示出来以后,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了起来。接下来,再根据教师一步步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对漫画背后的意义进行了一番探讨,而讨论的过程势必会牵扯到相关的地理知识,产生一些疑问。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顺势介绍本节课的新知识,从而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状态。

三、问题导入法

问题对思维的开启作用是最为直接的,在导入过程中,以问题的形式来开启学生的思考活动,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这样所产生的学习效果会非常不错。因此,问题导入法就成为了地理课堂上教师常常采用的一种导入方法。例如,在讲到“城市空间结构”这节内容时,教师要在上课前准备一套带粘贴功能的地图,地图位置选择的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座城市。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该座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同时还要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如这座城市的人口、矿产资源分布、风俗习惯等。接下来,再拿出几张贴纸,分别代表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让学生根据所给的资料,对这座城市进行布局规划。以上这些问题不但新颖有趣,而且还与一定的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相当有新意的一种问题形式。在积极讨论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一来,当教师再推进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时,就会得到更多学生的回应,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谚语导入法

一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谚语,往往是凝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非常具有科学价值的。在众多的学科分类中,地理学科是一门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直观的学科,因为它与生活、农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数量众多的谚语中,有一大半都与地理科学有联系。例如,“一场秋雨一场寒”“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等。这些谚语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这些俗语、谚语往往都比较熟悉,有亲切感。可以说,谚语的这些特点用作导入再合适不过了。在上课之前,教师先来一段耳熟能详的谚语,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一下谚语中的地理科学原理,最后再进入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一整套的流程,既自然又高效。可以说,谚语作为导入语具有明显的优势,选择谚语导入法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五、结束语

导入技巧看似简单,实则千变万化。虽然在教学中有很多可供参考的导入模板,但具体选择何种导入,以何种方式进行导入推进,还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经过客观的观察和衡量来决定。因此,如何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导入方式引领学生进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技能。导入技能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现,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技能的训练,努力强化自身的教学技能,以更加科学的导入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导语;地理教学;设计;效果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导语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课教学的开始,是教学的第一步,是关系全局的一步。

导语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俗话说:“教无定法。”因此导语在地理教学中的设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这几年的地理教学,以及听取其他教师的优秀课,我将地理课堂导语的形式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温故导入

这是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导入新知识。在教授八年级地理上册《湖泊与河流》这一节中“长江的开发”这一部分的时候,就可以对上一部分“黄河”进行复习,从而导入新课。提问学生以下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源头叫什么?最终注入什么海?(2)黄河主要流经哪些主要的地形区?(3)黄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能源?可以用来干什么?然后在对长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和上堂课的黄河进行对比,比较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以及它们带来的水能资源。这样进行对比学习、记忆,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本堂课基本的知识点。

二、设计疑问导入

此导入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本堂课的内容设计一个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努力从本堂课的学习中找到答案。如,在教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这一节中“东西干湿差异”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这样的一个情境问题:小明是家住北京的一名公司职员。8月份,北京连降大雨,公司派他去吐鲁番出差,妈妈叫他带上雨具,防止到那边下雨;9月份,北京秋高气爽,公司又派他去广州出差,这时候爸爸也叫他带上雨具,防止到那边下雨。请问同学们,是妈妈的做法对呢?还是爸爸的做法对?通过这样一个小的情境问题就可以立刻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都已经讨论开了,这个时候教师来一句:那我们就从本节课中找寻答案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本堂课中认真听讲,从而找寻答案。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以吐鲁番、广州这两个城市为例来介绍东西干湿的差异。最后再提问学生,是妈妈的做法对还是爸爸的做法对?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答案了。

三、情境渲染导入

地理是一门科学,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幻灯片、图片、视频等方式做导语,给学生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形象直观,更能达到渲染气氛、活跃情绪的效果,可以立刻提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时,先放映一段地球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小视频,能够一下把学生带到浩瀚的宇宙中,让刚接触地理的七年级学生提起学习地理、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急不可待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

【关键词】课堂导入;地理兴趣;生活经验;地理实验;乡土素材;地理图表

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让我感觉到很多同学对地理学科存在一定学习障碍,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会让他们觉得枯燥无味。一堂地理课教学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由上课的最初几分钟决定的,教师如何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大脑立刻兴奋起来,引导学生步入到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主动探索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导入环节。因此,本人结合地理教学实践,对地理课堂导入设计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旧知导入法

高中地理知识是系统且相互联系的,新知识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所以对旧课知识复习提问,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种方法一般被广泛地运用在单元内的课文教学当中,或者知识点衔接比较紧密的单元之间。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或几个与新课知识相关的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

【案例一】人教版地理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洋流分布规律讲解中,课前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活动题,要求学生复习并在画图写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然后引导风吹水动,不同海域的海水分别会怎么运动?向着什么方向运动?最终全球大洋中海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模式?如此一来,水到渠成进入洋流的新课学习知识。

二、设问导入法

古人云:“学则需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利用一个带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案例二】在学习人教版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时,对学生提出问题:①大家认为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明天的天气又会怎么呢?②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梅雨”和“伏旱”是怎么回事情?③你有认真观看过每天新闻联播过后的天气预报吗?天气预报我们要如何看?以此导入,效果就比较明显。

三、生活经验导入法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就提及"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突破课堂空间限制,让生活中走进地理教学,使地理教学回归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或现象,结合地理教材的原理和规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体会到其实地理就在身边、地理就源于生活。

【案例三】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公转的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一课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抽象并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提问,创设情境进行教学:①你是否感受到在一天中太阳有高低变化?如果感受到了那么太阳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②你感受到的太阳高度的高低与地面的冷热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③四季中,你是否发现太阳照射到室内的距离有差别?为什么会不一样?④当地的白昼时间一年当中一样长吗?冬季的放学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夏季放学时什么情况?在分析这四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由浅入深理解本课难点。

四、地理实验导入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观察、动手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多么的重要。在地理的教学中,地理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同时可以给予学生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和机会。

【案例四】在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实验过程:①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从高纬度地区、南半球从低纬度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②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样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学生就可以很深刻的理解偏移规律了。(注:实验来源于试题)

五、乡土素材导入

乡土素材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素材,每位学生对自己家乡都有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地理知识都有着渴望探其究竟的心理。乡土地理中的有些知识是某些学生亲身经历的,如果让这些学生现身说法,其他的学生就更加信服,从而课本知识就会迎刃而解。

【案例五】在讲解人教版地理必修2《工业区位》时就可以充分引用乡土案例,我的设计就是利用晋江是中国著名的品牌之乡,有着一镇一品的乡镇产业特点,有的学生家里就是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环节,让学生积极发言,介绍家中所从事的产业,使大家了解“世界茄克之都”、“中国鞋都”、“中国伞都”、“中国陶瓷重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内衣名镇”、“中国织造名镇”、“中国包装印刷基地”等称誉。为新课的讲授做了非常充分的铺垫,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六、漫画导入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大多反映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社会现实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漫画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解决漫画反映出来问题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案例六】人教版地理必修2《环境问题》知识讲解,可先引导学生观看漫画“地球出汗了”、“雨中垂钓”、“小鸟的悲哀”三幅画,然后让学生分别得出漫画的含义,从而引出本节课重点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具说服力。

七、视听导入

地理是一门较为综合性的学科,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所以各种图表就成为地理学科的灵魂,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将地理图表、视频、音频等信息导入新课,可以创设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案例七】在人教版选修2《海洋能的开发利用》这部分内容讲解中,首先展示几幅学生经常看见的汽车加油站排队加油、加气和加油站汽油售完的新闻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这种现象出现越来越频繁?引导学生得出陆地矿物能源日渐枯竭的今天,人类的关注目光更多地投向海洋能,从而自然地进入这节课的主题――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其实,地理课堂导入的方法可谓是千变万化,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例所选取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我们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跃他们的思维,降低学习内容的枯燥度,优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晶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法介绍》.《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5期

[2]李虹.《高中地理新课导入教学初探》.《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11下

[3]袁国民.《地理教学导入新课的几点做法》.《宁夏教育》,2009年第04期

[4]周红.《创意设置新课程教学让地理课堂更具活力》.《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3月B

第5篇

过于刻板的PPT教学课件设计,会让信息技术的平台形同虚设,甚至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不加筛选地在所有环节中加入信息技术辅助方式,也会让人徒生宁缺毋滥的感叹:处处用等于没有用。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凡是能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地方一定会用,没有考虑是否需要用及如何用,这就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沾边就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的使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甚至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偏离教学内容,效果适得其反。

2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实现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创新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课程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步骤,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即学生在地理课堂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效果最佳。这就需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地理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方法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方面考虑,因为信息技术在这两方面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1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要

求与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做出详细的步骤规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以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这类教学内容为例,我在课件设计中注重其美学意境的展现,采用水墨风格的背景作为本课程PPT的背景。将课程目的、学习资料、相关情境讨论及本课课堂评测等部分精细排布在PPT课件中。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协作式和自主探究式两种方式。信息技术平台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设计的流程主要是这样的:第一,情境导入。以第六次火车提速的有关内容导入这节课。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主要内容有:火车已在现有铁路上第六次提速,也是最后一次提速,今后为了使火车更快些,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磁悬浮列车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为什么中国先在京沪之间建高速铁路呢?为什么先在上海建磁悬浮铁路呢?我们有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我们学校附近就有汽车站,为什么?能不能布局在十字路口?探究题出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点和生活联系起来,能进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观察智能。

2.2加强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独有的声光电媒介,可以让教学内容以更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并且记忆深刻。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3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

初中地理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常识和知识,也应该将德育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给学生。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提倡可持续发展,表现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教师也应该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对身边的一草一木心存仁爱,保护环境为国家未来建设出力的观念。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创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对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条件进行更有效的利用

第6篇

 

【关键词】图像教学;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前言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也是初中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与此同时,如何学好初中的地理就成为教育界和家长普遍重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中地理教师会将图像教学应用到地理的实际教学中。

 

一、图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上的应用情况

初中地理课本主要是由文字表达和图像组成的,文字是叙述图像的工具, 图像表达的形式比文字更加形象的表现出地理人文的特色,是初中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手段。初中的地理知识是后续学习地理的基础。所以,如何学好初中的地理知识是初中生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也就注定了初中的地理知识错综复杂,包括了很多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 例如,区域地理、自然地理、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地理知识[1] 。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而图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识别能力,以达到学生不仅是成绩好,得分高,更是喜欢学习地理的教学目的。

 

二、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常见的几种地理图像

(一)地图

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中,最主要、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地图,因其有很强的基础性, 而且能够包括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所有基础知识。所以,一直是作为教师讲课中必不可少的图像教学方式。 在对地图的讲解过程中,必须要教会学生自己去读地图,也必须要学生能够掌握读地图的注意事项,不能是教师一味的“填鸭式教学”,要做到真正的“授人以渔” [2] 。 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充分掌握基本的读图规则,这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完全听懂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也能在课下进行对已学课程的复习以及对未学课程的预习,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所学内容,教师讲课也相对来讲更加容易。

 

(二)示意图与统计图像

成因示意图,是初中地理示意图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是与统计图一起出现的。统计图,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数字的表达来反映地理现象,可以让学生观察统计图,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推导出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的组成因素。 下面,对于示意图与统计图像的教学进行逐一介绍:首先,要理解初中地理的示意图, 就要学生对于一个事物先有准确的定位,然后对于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进行合理的阐述,教师根据具体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的演变规律,从而达到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印象。其次,对于统计图像的应用主要依照资料中的数据信息,统计图像所阐述的是地理景观所涉及各方面的数据,根据对着这数据的统计,形成了以统计图像为表达形式的图像教学方法。 然而,这些饼状图、扇形图、曲线图和柱状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示意图与统计图像应用于教学,达到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目的。

 

(三)地理景观图

地理景观图主要是专业的摄像图和描绘图,描绘图尤其受到教师的重视,究其原因则是初中地理的涵盖面积广,而且知识结构又错综复杂。正因为这些知识很繁杂,又很抽象。所以地理景观图的涉及面非常广泛,不仅能展示各地理结构的分布状况,还能展现出地理的各项知识结构,让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的各个方面了解知识,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图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图像教学可以说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第一,教师应该合理的利用教材上的知识,尤其是图像信息,应该有效的对图像进行课程的导入,这在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才能提高,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喜欢去深入挖掘课堂上教师没有讲解的部分。 在这个部分, 图像的应用至关重要;第二在应用图像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把相关的提问涉及到图像中,这些与图像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图像,也能起到教师对学生有目的的引导作用,在学生下次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就自然会联想到之前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有关图像的教学问题,学生的学习也不再限制于课本上文字的表述,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图像的学习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第三,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比较和分析地理图像与图形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在帮助学生获得需要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 通过对地理图像的比较过程,学生会觉得学习地理是件很有趣的事,也能让学生的记忆深刻,更加全面的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对于图像教学的应用应该呈现积极的状态。这拉近了在新课改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四、结论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已将占有一定的比重。然而,很多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还是没有很高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利用图像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合理的利用教材上图像信息,有效的对图像进行课程的导入,与此同时,把相关的提问涉及到图像中,适当的教会学生如何去比较和分析地理图像与图形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 慢慢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进行培养。 不仅能帮助学习提高学习成绩,还能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中,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那么,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哪些呢?

一、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其特点是应用范围广,可以适应几乎全部的地理教学内容。缺点是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缺乏活力,造成学生主体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这样必定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几种现代的教学方法。

二、现代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虽然应用范围小,只能适用于某一或某几个地理专题,然而其形式多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一)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场景,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鲜明的图片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如临其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对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都有益处。例如,在讲巴西时,讲到巴西本国的石油生产量少,便发挥其甘蔗世界产量第一的优势,大量生产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这成为巴西的一大特色,此时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思考:“我国石油资源也不是很丰富,我国是否能使用甘蔗生产酒精以代替石油?如果不可以,为什么?那我国又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石油的消耗?”针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这种形式可以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机会,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给学生列举一些事例或者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其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比如说在学习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来发现原因。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将植被覆盖很好的土块和几乎是的黄土块分别放在两块倾角30度的木板上,再用喷壶将流量相同的水喷在两个土块上,冲刷下来的水和土分别流进量杯中,对比量杯中的水和土的量,加大喷壶的喷水量,再观察量杯中水量和土量的变化。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发现:(1)植被的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2)降水强度也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暴风雨会加剧水土流失。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其对知识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地理课的探究心理,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启发式教学法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发”即为启发、引导之意。比如说在学习“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彻底了解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

师:生产汽车外壳需要什么原料?

生:钢铁。

师:那生产钢铁有需要什么原料呢?

生:铁矿石。

师:那铁矿石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大自然。

师:很好,刚才我们是倒着推的,那现在正着说,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从哪里来?

生:自然界。

师:生产产品就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至于加工的次数是根据产品的需要决定的,例如生产汽车外壳需要几次加工?

生:两次,加工再加工。

师:很好,那谁能告诉我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生:从自然界获取原材料,对其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在这一问一答中,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充分感受到了参与的价值,从而在参与中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由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四)兴趣教学法

地理课堂教学中,兴趣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心理专家研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给人的思维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兴趣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开展兴趣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采用问题导入法进行兴趣教学,就是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兴趣,最终导入课堂教学的重点,达到教学目的。其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立体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三、结语

教学方法有很多,这里只列举了几种,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实用,但也需要不断充实、更新,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吴利民.确保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学习贯彻《湖北省初中地理调整意见》[J].湖北教育(教学版),2010(03).

2.孙昆峰.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对策[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

3.李明哲.“精”中求“益”——关于初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的几点商榷[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Z1).

4.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推动师生与学校持续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

第8篇

【关键词】生活化地理教学;有效途径;基本原则

Discusses the adaptation geography teaching shallowly the way and the principle

Wang Dacheng

【Abstract】The new round curriculum reform request geography teaching needs to teach the student the useful geography knowledge, “the study and “the study to lifelong develops the useful geography knowledge” to the life useful geography knowledge” i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entrusts with the geography teaching the basic idea. Therefore teaching material in arrangement full relation life actual arrangement course content, guides the student to experience from the life and to experience embarks, stimulates student’s inquisition ability, sharpens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 thus causes the student to form the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Key words】Adaptation geography teaching; Efficient path; Basic principle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学要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新课程标准》赋予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为此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也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生活素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就生活化地理教学的途径和应遵循的原则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不足之处请不吝赐教。

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为生活服务、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要实现这一理念,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让课堂生活化。

生活化地理教学宗旨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化,从而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生活化地理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教材的利用与整合上可从以下途径入手。

1 加强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1.1 联系生活实际借用生活经验,让生活走进课堂。地理现象和地理科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教师可精选和学生自身经验相关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教学案例加以扩展、延伸,借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生亲身体验的生活地理,学生看得见,摸的着,易于接受,学生为了展示自我,学习的兴趣浓,乐于探究。因而有利于学生深入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的地理知识;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易于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得到有机的融合,活化了课本知识。如在学习地转偏向力时,让学生回想大家在生活中“当把一池水放掉时,池水下流时会形成漩涡,这是为什么?你家的河流左右岸水深一样吗?哪岸水深?哪个岸多河漫滩”等等。

1.2 利用网络媒体将社会热点、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带人地理课堂。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教材内容有局限性,某些教学内容有些滞后。因此地理教师要有超前意识,发展的眼光,敏捷的思维,巧妙借助报刊杂志、电视新闻、网络等视听设备来捕捉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教材为框架;以热点为载体,大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整合教材,将相关的地理信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地理教学活动,可以突破时空制约,扩大地理信息传输量,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为地理学科增添新的魅力。如:我国的三峡水利枢纽的修建、西康铁路的修建、神八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西安世园会、索马里护航、石油价格的变化、南方雪灾、抢购碘盐等等。使之与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经济意识,环境意识,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高考的能力要求。

1.3 结合区域地理教学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让生活走进课堂。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模块之一,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发展;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怀,是地理新课程不可缺少的培养目标。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资源,联系社会和生活,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理论引用与实践。乡土地理资料直接取自大自然和社会,与学生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能够亲身体验到地理知识的价值,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获取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家乡发展的地理素养,通过乡土地理教学使学生树立为家乡建设服务的思想,甚至学生能为家乡的建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例如:西康铁路、西康高速为什么镇安县境内线路沿乾佑河分布?西康高速的修建对我县未来发展会起到哪些作用?

1.4 利用教材案例研究和课题,开展实践活动,让课堂走进生活。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都是从长期的实践中得来的。通过案例探究让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亲自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使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如带领学生参观“绣屏公园”、“塔云山”等旅游景区,结合旅游地理的学习,评价我县的旅游环境;结合我县水泥厂的搬迁,组织学生分析水泥厂选址的区位、原水泥厂是否合理、搬迁的原因等实践活动;再如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模拟大气的温室效应等。

1.5 利用新课导入,巧设情景,让课堂走进生活。利用情景导入新课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教学的活力渗透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目标。巧妙的情感导入能是教学活动在积极的情感中展开,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信息兴趣,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领悟求知的真谛。例如:我在教学“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内容时,采用“三国时,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用火将司马懿父子所率军队困在葫芦峪,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懿父子自知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是敌方得以死里逃生。诸葛亮功亏一篑,望天长叹一声‘天命难违呀’”。真的是‘天命难违’吗?不是,而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大雨将敌方放走,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这样的导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生活中的地理”案例应源于客观存在的,来自现实生产和生活。老师应选择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地理案例进行地理教学,符合科学准则,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因此,老师应随时注意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捕捉相关的生活中的地理素材。

2.2 生活化原则: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地理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案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摸德着的,这样,所给的案例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是学生觉得新奇,学生才有探索的欲望,否则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2.3 时代性原则:“生活中的地理”选择遵照相关知识与能力主题的要求,选取的生活中的地理既要与时代进程一致,同时要注重其对未来可能的预见效果,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使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4 广泛应用乡土地理资料的原则:乡土地理知识是学生能够直接获得的地理知识,家乡的地理环境是学生易于直接观察的地理环境。在案例选取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这样可以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与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5 可操作性原则:所选“生活中的地理”是为教学服务的,要能适用于课堂教学或实践(研究性)活动的操作要求。如绘制学校的平面图、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等高线的制作、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等等。

2.6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原则: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对地理科学的发展和地理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所以教学在“生活化地理”教学时,案例的选取一定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贯穿人地关系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应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以致用的推动者,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引领者。为此,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结合地理教育的实际特点,引领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生活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 要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教师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 及时将它转化为教学材料, 及时融人地理课堂中,与课外、校外、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体验相结合,也就是“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让课堂生活化。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调控艺术;机智;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40-01

课堂调控既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的展现。良好有效地的调控能使课堂出现张驰有致、意趣盎然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调控方法的运用。

1.机智调控的运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和学生的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对于这些偶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快速做出反应,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本学期我所教的一个新班第一堂地理课,进入班级刚一上讲台就被绊了个大跟头,引起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好不尴尬。我起来后,面带微笑,平静地对同学们说:"你看,教学工作多么神圣呀,一登上讲台就为之倾倒了。"一句话既解除了尴尬,又拉近了师生距离。新课导入是教师们十分关注的,并在课前做了精心准备,但教师更要善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一次,学生刚刚上过体育课,一个个满脸通红进入教室静不下来,我灵机一动,问学生热不热,学生乐呵呵地回答了一个"热"字,我说,我先给大家放一段录像,好让大家凉快凉快。录像中南极洲的烈风暴雪、冰天雪地、海洋中漂浮的冰山等出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带入了佳境。

2.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型"式学习,打破书本知识观点的束缚,让学生参与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 能够给予学生更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更易于思维创新。同时,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规律明显,更能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于传统"知识型"课堂教学,"探究型"教学模式更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 而相对减轻课堂45分钟内课本基础知识的讲解,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3.走出课堂,注重社会实践

课堂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应该让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不但上课时要结合实际经常教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到野外观察更是学习地理所必需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比如学习"陆地地形"时,笔者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应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师生之间的平等就是要改变过去所谓的师道尊严,教师绝对的权威,我说的就是对的,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这是和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现阶段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我们要首先给自己定位,只有找准了位置,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作用,更好的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二是学生之间的平等,也就是说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有的教师只关注好学生,如课上提问,参加各种活动等都有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来参加。而有的老师认为只要把成绩差的学生或问题学生管住,班里的课堂秩序就不用操心了。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当然这里的关注不一定非得面对面的交流,课上经常提问,有时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与学生进行交流。所谓的师生互动,或高层次的师生互动是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当师生关系融洽的时候,我想课堂的气氛肯定也是非常融洽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要注意,一堂课只有45分钟,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应尽可能把它都用在教学内容上。至于课堂上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可尽量把它押后到课后再处理,以利于师生双方都能始终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和专注的心态去上好这节课,并且获得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即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学到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

5.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动口、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实际上,我们只要查出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用好、用准激趣的问题,找好激活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同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会得到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包括教师的态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包括学生的态度、兴趣、方法、效果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潜力,如何将学生的这种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教师是一个重要因素。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从激活学生的兴趣入手。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手段

高中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包罗万象,知识面广,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无法掌握和理解的,必须借助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地球仪和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幻灯片、电视录像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充分利用高中地理课本插图、高中地理挂图和高中地图册进行教学。

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种特殊的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信息。地理图片、插图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的文字叙述,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教学目的,使教师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创设地理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借助地图,可增强学生对知识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因为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可以用课本中“热带草原景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稀树青翠、草高茂盛,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辽阔葱绿的大草原;干季,树木落叶,草类凋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

2.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优势,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可以根据需要使图形由虚变实,由小变大、由远到近,提高图的透明度、区分度和清晰度,成为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的开始,特别是对于没有图片又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如果运用投影配合教师语言,则可提供一种简捷、直观的导入手段。如讲到“城市环境问题”时,如果按照课本上的条条顺序,则学生会感到很枯燥。远不如教师在幻灯片上绘出彩图,投影展示城市、工厂、汽车、垃圾、河流、酸雨及绿化等概况,简洁明了,直观性强,效果更好。

运用投影媒体,可以使学生形成地理概念和空间概念。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若把一些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概念,并形成地理空间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这一概念时,可先出示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然后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出示绘有向下凹的泥沙沉积带,说明河床不断抬升,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清晰的演示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的形成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易记的谚语、歌诀、顺口溜

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学生就会感兴趣,记忆效果明显。适当引用谚语、民谣进行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如:关于长江这一知识点,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关于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等,编成顺口溜: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格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

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可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培养其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引申和辅助。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是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本乡本土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原样、变化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其他地理知识和现象的理解与记忆。结合家乡的一些实例,对学生进行环境观与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

2.利用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外小组通过观测活动,对气象、天象、物候、环境进行观测,并对此作出记录,积累资料。

3.模型制作与测绘。

地理模型具有形象、直观的良好视觉效果,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测绘活动是测量数据、绘制地图的技能训练活动。在气候研究、资源调查、乡镇规划、水土保持等建设方面,都需要测量数据和地图。学生可绘制学校平面图和进行街道、社区等小型测量活动。这样,地理课的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结语: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到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教师只有认真、持久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才能让他们认识到地理有趣、有用、值得学。

参考文献:

[1]赵福才.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3):186.

第11篇

一、提问的原则

表面上看,提问很简单。其实,要真正提问得好、提问得法,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为了达到最好的提问效果,地理课堂提问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提问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知识,是在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所“问”之处,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地方,要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切忌离开课堂教学中心,毫无计划地东拉西扯随意乱问。

2、提问应始终贯穿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的问题要含有启发性和悬念性。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起主导作用,还应掌握问题的方向和范围,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重点、难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努力使提问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只有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通过思维活动,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提问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做到因人发问。教师的提问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注意针对性。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成绩优良的学生,提问的内容可适当增加难度,但不超越大纲要求;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可把复杂的问题加以分解而使之易于回答,增进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时,千万不要急躁,而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认真思考;同时适当启发,尽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出来,避免学生在心理上造成压抑,影响继续听课。

4、提问应做到先向全体学生发问,再点名问。教师提出问题后,必须作适当的停顿,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以便他们能回忆旧知识,组织答案的内容,然后教师再点名问。这样,才有利于全班每位同学都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如果先点名后发问,会使被问学生无思考时间,显得手足无措,反映不出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同时,如果叫一个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就会对提问不注意听、不肯加以思考。另外,提问应尽量避免学生齐声回答,与个别学生对话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顾此失彼,甚至使教学冷场。

5、提问应防止满堂问,要做到“少而精”。教师课堂提问的次数要适当,不能提得过多。如果一堂课提得问题过多、过碎,会使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造成重难点不突出;同时,过多的提问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提问“少而精”,就是要求教师提问题时,要抓住教材中关键的问题来提,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来提。 转贴于

二、提问的方式

根据提问的性质、特点和不同目的,提问的具体形式与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地理课堂提问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导入式提问。如讲“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时,可先复习提问: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答:主要是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引起的。)教师接着问: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是否相适应?(学生答:不相适应。)教师接着再问: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那么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什么问题呢?导入新课——“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2、总分式提问。如讲“宝岛台湾”时,可围绕“宝”字进行提问:森林宝库、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樟脑产地、东南盐仓……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各部分的作用,而且能锻炼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常能取到条理清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

3、递进式提问。如讲“大气的运动”时,可精心设计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易到难、由低到高逐层提出: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②大气为什么会运动?③大气怎样运动?④大气运动有什么特点?⑤大气运动的常见形式有哪些?⑥受之影响,常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以上问题组成了层次分明的台阶,问题解决完了,思维爬至顶点,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就圆满地完成了。

第12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角色转变 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是初中的必修学科之一。地理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每一名地理教师都应根据学校的实际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方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只有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我们才能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几种每个地理教师都应做到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目标指导教学

地理教学应该在有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在备课时,教师就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教的目标,还要包括学生学的目标。教师要在备课前对整个教学大纲有大致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对教材中每一个章节的细节、要点都有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在备课时,我们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当然,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从教材出发,我们的教学还是要“以人为本”,教学的设计、目标的选定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对上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班级整体的学习情况。教师要综合考虑这些内容,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富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后,才能从目标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我们良好地开展教学,更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若想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只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教师,才能把这种情感转化到学习中来,我们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教师一定要转变自己的思想,不要总是认为自己就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我们要与学生做朋友,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感受到教师的用心。这样才能有效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爱学”“乐学”。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丰富的语言形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幽默语言、板书语言等都可以使学生感觉到融洽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简单的练习、背诵的学习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掘新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指导,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学习方法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即使掌握了大量知识,却缺乏知识的运用、理解、迁移等基本能力,不能融会贯通。许多学生都感觉知识记得牢牢的,但是一到考试时却不会用。学习方法的指导便可以解决这一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目的,而是手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等,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使学生不仅能学习,还要会学习。例如,在教学南亚的气候时,我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南亚的地理位置图,观察南亚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洋位置等基本信息,并组织学生分析其所在位置有何特点。通过我的引导,学生都能认识到南亚绝大部分在热带和濒临印度洋。以此为基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南亚的风向图,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运用以前学到的知识总结特点,然后再组织学生对此地区的降水图、温度曲线图进行观察,并总结气候特点。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我时不时地抛出一个问题,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思路上观察图表,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观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产生成就感。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过难,要层层深入,逐步引出主要问题,切忌伤害到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整堂课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就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在这样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四、注重选择富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

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大部分不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课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需要下一番工夫了。尤其是地理课,它是大部分学生都不重视的“副科”,课堂导入尤为重要。我们要善于运用学生的好奇心,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导入教学。经过挖掘加工后,教师要用生动诱人且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由于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把悬念化解,问题解决。这是保证我们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五、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开展教学

运用多媒体和实物开展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几乎都能在地图上反映出来,地图比文字更直观、更准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位置、政区、地形、气候、景观等各种地图。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地图,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法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等,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地理位置、环境变化等基本信息。多运用这两种手段也可以有效地保证我们地理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