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9: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色低碳生活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而我国目前的少年儿童以独生子女居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掌上明珠”们不懂得或不屑节约,铺张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高消耗、高污染、高碳排放还浑然不知。结合当前严峻形势、针对少年儿童低碳生活现状特别是低碳意识的淡薄,以及为让更多的人一起践行“低碳”生活,保护地球,我校以《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为题开展了实践研究。
在国内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日趋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国外的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国内有早期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有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的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林格《养成教育怎样培养习惯》以及山西省晋城市教育局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提供了可之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但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一些行为习惯的“知、情、意”几方面的研究,而对学生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另外,“低碳生活”是一种全新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的生活方式,虽说全球都在倡导它,但把这种生活方式作为课题研究,把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并不多见。作为针对小学生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没有十分成熟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其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是指以小学生为主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环保意识为重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形成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研究。通过研究使学生增强低碳意识、绿色意识、参与意识、忧患意识、保护意识、生活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自觉形成低碳意识的良好习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低碳,知道人类生存对地球的依赖性。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构小学生低碳生活基本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准则。从而树立牢固的低碳意识,萌发学生热爱生活、珍爱地球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交流、调查分析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辐射作用,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造福全人类”的目标,从而让更多的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为保护地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小学生低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是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教育科研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具体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和图书室、订阅相关刊物、广泛搜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资料,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国内外相关问题的动态,借鉴他人的教育成果和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2.调查研究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3.行动研究法:通过学校和班级主题系列活动的设计、实践,探索培养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方法,在实践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提高、创新。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培养学生可持续低碳生活行为的意识和方法。
5.案例分析法:加强对个案的剖析,强化行为矫正与引导。
目前,我们对我校学生低碳生活现状以及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开展了调查研究、同时向全校学生宣传“低碳”,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校园”氛围,学生中成立了“低碳贝贝小分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编好了我校学生低碳教育教材――《低碳贝贝总动员》。
关键词:低碳环保;工程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自从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我国逐渐加大国家建设的力度,这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改善人们生活现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创新、社会工业发展速度飞快、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如日中天的现如今,大多数的机械产品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即附属有害产物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科学技术现阶段的不断创新,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也提高社会生产水平及产品质量,但是仍是缺乏相关环保低碳、人性化的创新技术融入现阶段机械产品中,以控制、改善工人工作安全环境和社会环境问题。现阶段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在机械的创新设计中融入环保、低碳、人性化的元素势在必行。
1完善设计环保、低碳、人性化的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
1.1对材料的选择
为了贯彻落实环保的主题宗旨,用来制作设计机械的材料需慎重选择、严格把关,严格摒弃不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坚持选择环保、可回收再次应用的材料资源。尤其是在选择材料结构件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全保证这些材料低碳环保、无毒无害。为了提升机械制作的运行效率,保证机械可以长期作业,就必须要严格遵守耐久、长寿、低能耗、无污染的原则。
1.2对配件的选择
在选择机械配件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其低碳性、环保性,尤其是选择机器电机的时候,电机在机械运行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选择电机的时候要格外慎重。首先要寻找公害最小的电机,保证该电机的废气排量少,燃油量较低,作业噪音较小等,其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利用现代化机械科学技术,更好地减轻噪音干扰,减低环境污染。为了保证机器得到更好的运行,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要遵守低排放、低噪音以及低消耗等设计准则。
1.3对技术的优化
1.3.1减弱机械产品的震动及噪音
在机械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极大的噪音和震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设计高科技机械产品,降低机械作业的噪音和震动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降低机械产品的震动及噪音量,不只是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更是进一步地体现了产品的人性化特性,减弱机械的震动及噪音可以减弱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的身心所需承受的不适,使员工可以在一个安静愉悦的环境下工作。
1.3.2改善液压系统的日常保养和后续
液压系统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性能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液压系统的日常清理和保养工作是否正确且到位。对液压系统的日常清理和保养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其内部的油温能够均匀升高,延长更换机油的时间,延长液压油箱的使用寿命。一般情况下液压系统均采用增压液压油箱,可以有效地阻挡外部环境中的灰尘、空气、水分等进入其中污染油箱。液压系统的零部件的正确选择也很重要,由耐腐蚀性能力强、性能优密的材料制作的零部件能够有效地确保不会出现渗漏污染。另外,液压系统的正确合理的设计也尤其重要。现阶段液压系统的设计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相对前沿的设计理念,这种思想理念能够完全保证液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只产生较少的油液垃圾,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液压系统在正常工作运行中的磨损。
1.4设计低能耗、低碳、低污染的液压系统
面对地球自然资源不可再生并且逐渐匮乏等环保节能难题,人类需要予以极大的重视,并且找到合适正确的应对方案。绿色环保是现阶段社会倡导的话题,也是现阶段机械自动化工程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而液压系统在节能方面具有极大改善的潜力,所以确保液压系统低能耗、低碳、低污染是一个值得考虑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如何能做到液压系统既高效又节能呢?第一,选择节能的发动机;第二,积极利用已有低能耗的科学技术,如现代化双泵分合流技术、液压静液驱动技术、现代化液压负荷传感技术等。对液压系统中的控制零件、执行零件以及辅助零件等进行节能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能源消耗,保证液压系统实现低碳环保、低能耗、低污染等,从而有效地节约国际资源,保证地球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
2总结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工程机械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实现机械自动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能够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进程,工程机械设计人员需投身于实现现代化创新设计应用于机械自动化设计实践中去,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设计绿色、环保、低碳的机械产品,在机械自动化系统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理念,做到以上两点才能够说在机械自动化产业上我们已经有了实践结果和心得理念。而本人认为绿色环保的机械自动化设计理念将是我国今后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学忠,孙宽.工程机械产品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信息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综述之一[J].工程机械,2009,7(9):142.
[2]张建蕾.低碳环保下工程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8):193-194.
[3]蔡君军,张骞,李碧强.探索新时期人性化的绿色环保机械设计[J].科技风,2013,14(11):113-115.
设计中构成视觉的元素很多,从具象的角度,可以分为自然物与人造物;从抽象的角度,可以分为形式与色彩。而生活中,视觉元素几乎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归结到视觉的范围内,因此,视觉设计的范畴很大,本论文中,主要提取视觉语言中“色彩”与“形式”这两个元素,粗浅论述平面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力,通过平面设计的力量,给人们以视觉的刺激,得以释放压力、排解不快,唤醒人们追求幸福本源的热情与活力,从而进一步探索平面设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视觉语言;色彩;形式;幸福;绿色设计
一、生活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业程度的加强,生活中的色彩渐渐单一、理性、趋同,在人们的眼中,灰色调的科技色彩慢慢成了生活中的主色调,僵硬理性的钢架结构充斥着人们的眼睛。在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下,人们内心的天平渐渐失衡,抑郁症、强迫症、躁狂症、焦虑症、恐惧症、空虚症等心理疾病渐渐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大学生自杀、员工跳楼、残害小学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现代人的心理压力已经完全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世界观、价值观渐渐扭曲变形,社会的道德标准正在经受着越来越多的考验与破坏。
与此同时,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她的被称为“解开生态学序幕”的名著《寂静的春天》的卷首引了几段名家的话:“枯萎了湖上的蒲草,销匿了鸟儿的歌声。”“人类已经失去了预见和自制的能力,它将随着毁灭地球而完结。”“因为人类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了,因此我对人类是悲观的。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它,使它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它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地对待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机会存活下去。”①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水体变质、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面对满目疮痍的环境,人们终于意识到自身对环境所承担的责任,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抵制浪费已不再是人们喊的口号,而成为现代人所践行的事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也日益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谐、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正在渐渐成为现代人价值观体系的重要部分。
二、形式与色彩
1、形式研究
(1)感性的抽象
抽象的形式没有特定规则的限制,仅仅是对那时那刻内心活动的反映,是一种意象的表达,这种意象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并非凭空想象可以做到,因为“审美意象所呈现的感性世界,必然含有人的情感,必然是情景的融合。”②
“感性在表现意义时非但不逐渐减弱和消失,相反,它变得更加强烈,更加光芒四射。”③由于这种形式的唯一性和不可控性,所以促使画面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由于表现方式的抽象性,因此更加增强了画面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并非是一种虚张声势的造作,而是基于对所要表达情感的加深。设计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人,设计师的创意固然重要,但是,其根本的落脚点是让观众从中获得感动和启发。
(2)曲线之美
曲线总会给人一种灵动、飘逸的形式美感,其本质更符合太极的韵味,以柔克刚,生生不息。曲线的形式美感除了其本身的特性之外,更多的是被人们赋予的情感因素,它具有超凡洒脱的大度,具有刚柔并济的韧性,具有轻松愉悦的活力。因此,它更适合人们理想中的价值取向,更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热情。
曲线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曲线构成,因此,曲线相对于人为创造出的直线,更加富有生气与活力。曲线具有很强的张力和感染力,在画面中的曲线相对于直线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更富于表达画面的主题和情感,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让观者随着画面中曲线的律动获得内心的静谧。
在生活中,曲线的运用非常普遍,不管是自然形态还是人为创造,曲线在形式美的法则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应把握好曲线的内在力量,通过平面作品,让人们的内心充满自由感和幸福感。
(3)理性的几何结构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已经渐渐适应了理性的工作方式,将自己的感性世界紧锁于内心,对于情感的交流与表达仅仅局限于必要的交际场合,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越来越严重。人们已经习惯于独立自主的工作模式,对于团队合作以及感情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现在社会人群的压力骤增而得不到疏解的病态现象。
针对人们现在的心理特点,几何结构的形式表现,一方面可以迎合现代人匆忙理性的生活习惯,与之达到共鸣;另一方面,几何结构的元素单纯而富有装饰性,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从构成元素方面讲,圆、角、方是其基本的构成元素;从组合方式来讲,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综合二者的形式特点便会出现多种可能性的构图,从而使画面于简单中不乏丰富,于平实中不乏内涵。
线条、形状是画面中形式构成的基本元素,线条的纵横交错,形成了形状的千变万化,从而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线条的旋转、放射、平行、相交构成了画面的内在韵律,“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独立的线或绘画的形就是一种元素。就内在的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实际上,外在的形并不具有一件绘画作品内容的特征,而这种力度等于活跃在这些形中的张力才成其为内容。”④因此,抽象的几何图形更侧重于对人心灵层面的捕捉,讲究画面中力度的把握,从而赋予画面深刻的内涵,让观者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2、色彩关系
(1)对比色与同类色
相对于图形或形象,色彩在整个平面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色彩语言及色彩心理方面的研究对现实生活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对比色给人的视觉冲击比较强烈,会给人一种不稳定、焦虑、痛苦的感觉,同时,也会让人产生神经质的错觉,这是对现实生活中极度憔悴、渴望幸福的人内心的反映,是一种内在与外在格格不入的关系,表达了一种内心的矛盾与焦躁。同类调统一和谐,给人一种愉悦、轻松的感觉,可以舒缓心情、放松大脑。
(2)画面中色彩面积比
在平面设计中,传达情感的条件除了形式与色彩自身所包含的意义之外,还要通过色彩的面积比来把握画面的整体感觉,色彩面积的比例关系决定了画面的冷暖取向、色调关系甚至情感内涵。
画面中,大面积色占据着主导地位,色彩的和谐统一,除了要注意色调的调整之外,还应注意色彩的主次关系,这其中也包含着情感的因素,例如大面积红色,会给人一种纯净、明丽的感觉,仿佛沉浸在阳光里,色彩在人们的眼中旋转、燃烧,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跃动之中。而蓝色则给人一种冷静、深邃的感觉,它使人们变得理性、客观,有抑制内心欲望的作用。
(3)提高色彩亮度
“眼睛最多最强受明亮颜色的吸引,而且更强和更多的是受明亮的暖色调吸引。”⑤因此,明亮的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远远多于暗色,这不仅是对色彩本身的需求,更是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色调。
3、形与色彩的组合关系
卡西尔说:“外形化意味着不只是体现在看得见或摸得着的某种特殊的物质媒介如粘土、青铜、大理石中,而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韵律、色彩、线条和布局以及具有立体感的造型。在艺术品中,正是这些形式的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们。”⑥由卡西尔的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形式与色彩的组合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色彩存在于形式美感之中,是形式结构的组成部分,形式的疏密、大小、主次变化决定着色彩的层次关系。
4、色彩的精神力量
色彩的精神力量更多的反映在色彩心理的层面。基于对上面小节的结论,色彩依附于形式而存在,同时也依附于形式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不管形式多么抽象,其本身具有自己内在的声响,因此形式是一种精神的实体,而色彩的加入使这一精神实体变得更加富于表现情感和内在世界。
色彩对人的心理产生着作用,这种作用随着人们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内心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色彩的千变万化能够给人以无限的精神力量,从而来适应情感的需求,帮助人们解决内心的苦闷,获得精神的愉悦。
三、结语
设计之于生活,如同子女之于父母,设计源于生活,同时也要反哺于生活。设计灵感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源于对生活的提高,因此,设计对于生活的意义便是真实反映生活的同时,为生活提供创造更多美好的可能。
当前,节能、低碳等绿色设计理念已日渐成为设计的主流趋势。平面设计亦在此行列,平面设计是视觉化的设计,相对于工业、环艺等设计门类,平面设计更接近于视觉本源。这就注定我们在设计时需要关注的点和思考的内容及方式是不同的。在西方,从写实绘画到印象派,再到现代与后现代,“设计”这个概念逐渐形成,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平面设计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平面设计是更“纯粹”的设计,它更接近于人思维中形而上的部分,这也决定了它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自由的。
平面设计现在是比较成熟的事物,已经发展到相对饱和的水平。可以更加关注于平面自身语言的表达,做出更有特点、更有中国情理的平面作品。平面前沿,就会有引导性,要注意设计对社会以及对人良性的引导。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心理学、社会学都应该是我们要了解和掌握的。并且要和时代,特别是中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结合起来,设计来源于当今时代,更要引领时代向前进。(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在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2][俄]康定斯基,著,李政文、魏大海,译:《艺术中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3][俄]康定斯基,著,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4]李磊:《诗性的抽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5]泰勒・本-沙哈尔博士(Tal Ben-Shahar Ph.D.)著,汪冰、刘骏杰,译:《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2月。
[6]伍毅志:“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设计需求――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分解与重构”,《艺术百家》,2004年12月。
[7]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注解
① 源于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② 源于叶朗:《美在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③ 源于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第3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④ 源于康定斯基,著,李政文、魏大海,译:《艺术中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选择。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推进,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断提升。但是,人民群众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仍很局限,只是对基本概念的简单了解。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要依靠全民的参与,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全民性的循环经济思想教育。
1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就随着提高。然而中学生消费容易受虚荣、攀比心理的影响,尤其是一部分中学生消费看广告、跟名牌,盲目地攀比,而且许多商品买来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没有被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和主要消费力量,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是否正确,对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学校进行循环经济思想教育,改变中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提高对再生产品的认可度,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绿色消费、科学消费。必须把循环经济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通过学校教育,让“循环经济”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付诸于学生的行动,引导广大学生节约资源,遵守社会公德,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现状
对中学生进行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研究,必须首先了解中学生的循环经济意识。为此,从淄博市临淄中学抽取高二级部12个班做了问卷调查,调查从2015年4月开始,5月结束。共发放问卷613份,回收有效问卷585份。其中,男生274人,女生311人。调查问卷从循环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中学循环经济理念教育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侧重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状况。通过调查,初步了解中学生对循环经济理念的认知情况,在取得实际信息的基础上,直面存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开展。循环经济知识、理念获取渠道方面调查显示,对于循环经济一词有50.9%的学生听说过,有49.1%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在这50.9%听过的学生中,又有72.6%学生是从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渠道获得了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息,有24.2%的学生是从学校其他各门课程中零星获得,仅有3.3%的学生是从专门的有关循环经济的专门课程中获悉。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教育是关键。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下,从课堂上获得的有关循环经济的知识远远不够。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循环经济知识的学习并不系统,只是零星地掌握了一些知识,甚至连循环经济这个词都有一半的人没有听说过,而听说过的人又大部分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等渠道获得的。这说明对于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和循环经济理念的培养还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调查显示,淄博市临淄中学学生全部都上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详细地介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但在随后对各个班级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规范,由于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问题,活动课只是根据各种教材中所自带的要求,间接地开展了本课程(各学科教材在每一个单元之后,都会提供与本专业内容相关的活动课题,以供教师及学生探讨);有的把开班会组织学生讨论等活动也看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方面对于废旧物品的看法,可以直接反映出目前中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循环经济观念。对于废旧矿泉水瓶的归类问题,有4.1%的学生认为属于垃圾,60%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来兑换一点儿钱,25.1%的学生认为还具有其他的使用价值(如作为饮水瓶或制作工艺品等),10.8%的学生认为可以作为生产原料。由此看出,在实际生活中能把生活现象与循环经济理论联系起来的学生相对较少,观念仍停留在一般的生活习惯中,认为废旧物品只能用来换钱或进行简单的再利用。85.1%的学生虽然知道废旧物品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这些价值体现在哪里并不清楚,还没上升到把这些废旧物品作为生产资料再利用的理念上。在垃圾分类方面,83.4%的学生做不到,15.1%的学生偶尔做到,1.5%的学生从来不进行垃圾分类。损坏物品进行维修再利用方面,46.7%的学生能做到,23.5%的学生偶尔为之,29.8%的学生从来不进行维修,都是直接换新的。75.6%的学生会因为写错几个字而撕掉整张纸,20.8%的学生偶尔会这样,仅有3.6%的学生从来不这样。12.3%的学生购物会自带购物袋,30.9%的学生偶尔会,56.8%的学生做不到。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很难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3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途径
2014年《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普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创设循环经济教育校园文化环境创设循环经济教育校园文化环境,让师生置身其中,真切感受、体会,引导师生自觉践行循环经济理念。合理规划校园的各种设施设备、草坪和水源、宣传栏等,控制校内污染,让校内资源循环起来,保持校内环境的干净、整洁,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增强循环经济教育的效果。学校宣传部门必须充分发挥传播校园文化的主渠道作用,用多种形式来宣传与推广循环经济理念。设置宣传专栏,展示有关循环经济理念的文章;在校园网站开设专题,组织学生进行循环经济大讨论。教科书的循环利用学校应鼓励学生循环使用教科书,引导学生保持教科书的整洁,方便学弟学妹重复使用。开设跳蚤市场,引导学生将自己用不到的图书资料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销售”,让其循环利用,发挥最大效用。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又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开展循环经济教育讲座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循环经济教育讲座,主讲人可以是学校相关专业教师,也可以聘请相关专家,结合本地区践行循环经济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成绩,对发展循环经济充满信心。同时也要认识到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不足之处,提出相关对策,坚定地走循环经济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铺平道路。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体验教育2011年,我国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正式展开。通过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搭建循环经济的宣传、交流平台和教育培训基地,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循环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要广泛开展循环经济教育,扩大公众参与度。只有消费者愿意选择循环经济产品,才能形成绿色消费市场,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为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要加强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使广大消费者树立资源节约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养成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王保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途径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2):1-4.
[3]陆安.德国环保教育引发的思考[J].环境教育,2010(2):50-52.
[关键词] 设计 局限性 创新 文化
凡是购买过苹果牌电脑和IPAD的用户,都会在其产品包装盒的醒目位置,看到这么一行字:加利福尼亚苹果电脑公司设计。正式由于这句话,买家忘记了这部电子产品本质上只是一台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尖端产品,而是将苹果电脑外形的高超设计推举为引领概念与创意的典范。苹果公司从曾经的一蹶不振到获得如今的辉煌成就,光靠打科学技术这张牌在今天这个充满潮流和快速更新换代的世界已经不行了,他们用发展未来的眼光和严谨又巧妙的思维创意,将计算机这样一个技术产品变成了一部个人的娱乐产品,这样的一个大改变也使设计被重新定位。
越来越多的产品需要被设计,公司需要更鲜明的企业形象,生活中也开始充斥着各种文化,人们开始大口地呼吸新时代的气息,设计被时代强烈的需求。在起初,中国只是被当做是一个市场而已,但通过大规模的模仿与巨大的资金投入,吸收西方设计理念,以及翻译和出版大量关于欧洲图形设计师的书籍,中国已经拥有了大量有系统知识体系和经验的设计人员。但是 对于设计的需求,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高质量设计的需求,图形设计的局限性在当下这样各方面都很先进的时期也显得很无力。但是如果抛开一些经济因素的干扰,或许设计业还是能够合情合理的进行评价和思考,把握自己最有效的设计操作尺度。
随着中国设计的逐渐成长,一些局限性也不言而喻的显露出来。现代设计的局限性除了经济外还包括思维(创新)、文化差异、工艺(材料)、一味模仿、多学科交织、无纸化(电脑)、性别等多方面影响。这些方面的共同作用阻碍了中国设计前行脚步,也使得目前的现状出现许多不均衡的状态。通过分析这些方面的局限性,让设计可以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一、 思维局限性
一个好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创意,换句话说设计卖的就是idea。可是现代人总是被许多条条框框的东西绑住了想象。专业院校的设计科目主要还是依靠课本的知识体系来进行授课,而不是从优秀的设计作品的学习作为切入点,这样的话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优秀作品的同时学会设计。个人认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而立体的认识设计,而不是看着课本的三大构成来想象未来的设计作品。比如靳埭强先生,他没学过三大构成却仍成为了中国设计界的领军人物。所以说思维创意高于一切,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用一切手段来把它表现出来。还比如我曾经看过一组图片,设计师打破常规和传统,将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全部颠倒,结果出来的作品反倒令人耳目一新,结合出新的美学体验。有些盘子外面的图案印到了内部;有些咖啡杯的把手被粘在了杯底;还有些色拉碗拥有了非正常的碗口边缘。无论从人性层面和工业层面上讲,这都是一次美妙的实验。
二、 文化差异的局限性
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但是一方面现在许多设计师过于盲目自信,设计出的作品无法融入人们的生活,无法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由于受众整体的文化层次和艺术修养参差不齐,所以对于设计的理解也颇有不同,造成文化差异的局限性。作为一个设计人员有他自己独到的创意自然是好,可是不顾市场和客户的真实需求,只是按照自己想的去做,这样经常会与现实脱节。毕竟设计不是纯艺术,更确切的说像是一门如何让人类生活和使用更舒适便捷的专业。对于社会大众而言,众口难调是理所当然,任何一件作品都不会人人买单,所以做出好设计的同时,人民大众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工艺与材料的局限性
无数人认为华丽外观和当代奢华美学都得由设计来呈现,那么世界是不是注定终将成为像时尚作品那样花哨、纤细、闪耀孵化的光芒?当代设计师的工作的确是一门艰巨而绝对深奥的学问。其实当代设计材料的研究范畴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研究方向在材料、肌理、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发展。但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时代,全世界都在呼吁低碳、环保,如何将这些概念融入在设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将损坏、老化、因不能再使用而被遗弃的物品重新设计,使之成为可用而又受人欢迎的物品,这个项目的理念是与可持续发展机密联系的。就像法国的一个新的年轻设计师团队“5.5”,他们致力于将被抛弃的物品注入新的活力,经过重新设计后的物品不仅价格低廉、环保又美观多功能,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四、一味模仿的局限性
做设计的现代人往往在革新的同时总是摆脱不了别人的影子。中国的设计和市场之所以逐步兴起,初期依靠的是代工工厂,大批国外的设计流入中国进行制造,然后再销往国外。慢慢地国内的小公司看到了利润就开始疯狂的复制,也就是“山寨”。虽然这个词在当今被大家所厌恶,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国设计甚至很多行业都是从山寨逐步成长起来的。所以说模仿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学会创新,打破思维的界限,敢于去尝试新事物,由一种主题引发多种联想进行思维的发散。再经过反反复复的磨练,知识层面的增多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和观察,从而再进行创新。
五、多学科交织的局限性
其实艺术设计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多学科交织的专业,是把艺术与各行各业融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物品更好地服务大众,如果没有丰富知识作为依托,那么设计出来的作品只能是孤芳自赏。就好比工业设计师必须知道人体工学原理,平面设计师要懂得色彩心理一样。但是具有多元化知识交织的网络总能给人带来新的灵感,列奥纳多·达·芬奇是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拥有这么多重身份却依旧在美术领域表现出非凡成就。所以说知识多不是坏事,那样只会更加丰富你的思维。
六、无纸化(电脑)局限性
电脑的普及以及在设计领域的运用几乎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只要是人们能想象出的东西,用电脑都可以表现出来。但是设计的本质还是属于美术,在多少年前没有电脑的时候,画家们随心所欲的作画是多么的自由,创造出了不少精品。比如过去的北宋时济南绣花针广告 “刘家功夫针铺”商标中活灵活现的白兔,现陈列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中。那时候没有电脑,这件作品采用铜板雕刻的技术,匠人们将自己的思想变成了现实,在今日都是一件杰作。而在电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大都“被懒惰”,选择抛弃最初的手绘,放弃了自由的遐想,整天面对电脑、面对虚拟的网络进行搜索和修改,最终成为一件作品。其实设计可以更简单的,手绘的作品可以当做实用工具,清晰分明,易读易懂,具有本质纯良的自由感,不带任何刻板的或形式主义的痕迹。不会造成与用户的距离感,可以唤起观众的情趣意味。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当代设计师开始注重手绘技能,使无纸化时代也可以焕发出缤纷色彩的感觉。
另一方面,应该重拾手工技术,将多元化的设计用立体构成的形态进行演示,比如建筑设计中的楼房模型,通过亲手制作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对于楼房结构、平衡点以及造型有更直接的感受。毕竟看到、听到都不如自己亲手制作,电脑只是用来反映人们设计思想的一件工具。但是通过这样亲力亲为的设计过程,中国会有创意更好质量更高的建筑出现。
七、性别的局限性
不得不说,女性设计师往往得不到她们应得的赞同。该如何去认识和对待女性从业者的她们,如何理解她们的作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行业环境。我发现,艺术和平面设计学院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女生,但令人费解的是那些被指派为教师或处于学科高层地位的人大部分却是男性。很多行业都是以男性为主导力量,而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把艺术看成是一个以男性为尊的领域。许多出色的设计师、彩妆师、高层领导都是男性,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的天才造诣,但是不平衡的眼光也使许多女性设计师无法崭露头角。从某种层面上讲,设计除了精确地测量计算外,在插画和海报、包装、装帧等平面领域是比较感性的,而女性恰恰是最感性的群体,所以希望社会可以给予公平的待遇,让更多优秀的女性设计师也可以发挥一技之长。
真正满足核心需求的产品,应该由理解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真正创造者来设计。如果可以将设计局限性反其道而行之,那么中国设计一定可以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诺曼(美).《情感化设计》[ M ],付秋芳、程进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2]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 M ],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