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29: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具体制度和方法,它由各级政府的多个部门编制,反映各个政府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对于财政全额核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而会计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中的关键一环。理论上讲,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二者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并不完全协调。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加强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工作的对策建议,最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会计核算;协调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我国财政部在2000年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制定了相关制度。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改革的呼声也随之加大。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新增了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为二者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打下基础。但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并不容易,严重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不相协调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供业内人士参考。
1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概述
1.1部门预算改革综述部门预算是指单位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及自身单位职责,由基层单位进行预算编制,上报上级汇总和审核,由财政部审核之后提交立法机关批准的行政事业单位年度财政收支计划。2000年我国财政开展部门预算的改革试点,2001年推广到国务院26个部门。至今,部门预算改革已经有超过十年的历程,编制的范围和支出结构渐趋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预算信息也具备一定的公开透明度。但是,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和措施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总的来说,预算编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政策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依据有关国家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进行预算编制、合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2)可靠性原则,从事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可靠的资料和部门往年的收支情况,认真进行测算,确保单位预算收支平衡;(3)合理性原则,预算编制就是要保证有限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要合理的安排各项财政资金;(4)绩效性原则,预算编制要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预算编制过程、执行结果进行全面追踪和阶段性考核。
1.2会计核算综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称预算会计,具体是指依据行政事业单位非营利性质和财务收支情况,为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从而科学地做出经济和社会决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象主要是预算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收支及资金营运过程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相对于企业会计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表现为:(1)在会计核算的基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而企业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2)在会计要素构成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分别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而企业的会计要素分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3)在会计等式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等式的组成是负债和净资产;而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4)在会计核算内容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一般不计提折旧,只实行内部成本核算以及利润分配核算[1];而企业会计中的固定资产是要进行包括计提折旧在内的后续计量工作的。
1.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的意义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可以反映各项财务收支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和单位资金营运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预算会计核算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好各项经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和国家宏观调控。例如:厦门市招商中心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所需的经费支出全部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资金,做好本单位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工作,有利于保证预算编制真实可靠,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保证单位收支预算平衡;(3)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着我国行政管理与公益性事业,协调好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有利于财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和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单位认真履行自身职能[2],从而不断提高其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2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2.1部门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状,部门预算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有:(1)编制的预算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对于单位预算来说,它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所有部门下一年度收支的整体估算,不仅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更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的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给予财务部门预算工作以积极配合和支持,甚至在有些基层单位出现了部门预算工作是财务人员单方面的事,本应是全员参与的预算编制工作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导致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无法掌握单位各层面的业务情况。这种情况下编制出的预算表也就很难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2)部门预算管理不够精细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给参与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时间太短,通常为期一个月左右,再加上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取的是“定期预算法”,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单位预算编制的质量不够高,数据不够精确,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可靠性,从而也就无法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会监督制度不到位。在年初编制预算表时,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由于先考虑自身既得利益,通常预算都会较上一年度略微增长,并且有些预算单位在财政资金使用上存在超支浪费的现象,对于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之间的界定关系没有明确的概念,经常将项目支出的经费作为基本支出之用,从而来填补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的不足;再者,对于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也是存在轻管理、重拨款,没有进行实际有效的监督和考核[3]。
2.2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部于2013年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了和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的规定,将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以保证财政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和规范运用。但在单位会计核算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行政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难以反映真实的资产情况,不利于成本核算。收付实现制是指单位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都将其记为收入和费用,而不管与现金收支行为连接的经济业务是否发生,相对于权责发生制而言,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核算相对简单,易于被使用者理解,数据处理较为廉价。显然,行政事业单位仅以实际收到或支出的费用来进行会计确认,很容易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虚增,不利于单位成本核算,不能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也不能够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结余和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就更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2)行政事业单位科目设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所涉及的业务层面逐渐增广,原本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不够完全满足当前业务开展和会计核算的需要;(3)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严重影响到单位预算改革及会计核算的质量。不管是年初的单位预算编制,还是平时单位经济业务开展发生的现金收支行为,主要是由单位会计人员来完成,所以单位会计人员如果业务素质不高,那么在处理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时,就很难将会计核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影响到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也就很难保证为单位领导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加之有些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利用职位之便谋取不当利益,在单位内部产生一股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地发展[4]。
2.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之间不协调导致的主要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早已成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一环。为了完善和规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13年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了和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以此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但现实中二者之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模糊。在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中,要求预算编制应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用和负债情况。因此,在会计核算中也应当全面反映部门资金和负债情况,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却并未按此处理,例如,财政部在事业单位修改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中要求事业单位要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分别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确“基本支出”是作为完成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任务的保障性支出,而“项目支出”是为完成事业单位特定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然而从事业单位实际经济业务发生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项目支出应当分为基本建设类、行政事业类、其他类来进行会计核算,这与财政部要求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二者会计科目设置未形成统一[5];(2)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项目支出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协调。按照财政部关于修改事业单位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来看,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科目应该将其作为单位为完成某个特定工作任务而产生的项目支出。然而在事业单位基本会计制度中规定将2013年后拨出专款记为事业支出下的项目支出科目,二者虽然都是核算相同的款项,表面上没有不相协调的地方,但是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利于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操作统一[6];(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相协调。自财政部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实施单位预算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包括单位的一切支出,含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然而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的“结转自筹基础建设”这一会计科目却要求对其进行单独核算,事业单位部门预算要求统一编制与会计制度要求单独核算发生冲突,二者之间互不协调;(4)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无法满足单位日常支出资金的需求。一般情况下,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会将单位经常性专项业务费记为基本支出项目,而不是按照我国财政部规定的将其列入单位的项目支出。原因在于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日常任务所需的预算经费非常低,根本无法满足其基本运作,只能通过项目支出的结余来补充单位的日常支出,以保证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
3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相互协调的对策建议
3.1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财政部应当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不协调之处加紧修订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单位经营事项要采取会计集中核算,并注意与财政部要求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新规定之间的协调性。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新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将会计科目的涉及范围扩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的完整性。同时应明确事业支出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范围,加强会计考核和监督,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使用统一划分口径[7]。
3.2科学地进行预算编制,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首先,在编制预算方法上应对预算编制工作进行细化,清晰各部门权责,对于预算编制工作的时间要适当的延长,采用先进的编制预算方法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编制,同时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制度和反馈机制,加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力度,定期做好单位部门工作总结和信息共享机制。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权责发生制,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事项实用的范围,调整单位会计核算的程序,对单位部门发生的现金收支行为进行真实准确的反映,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度。最后,要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专门监督部门,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约束,保证财务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准确度[8]。
3.3合理设置和调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核算科目为了能够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更加精细化和全面化,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熟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的划分要统一口径。同时,根据新的预算法将预算外资金列入单位的会计核算当中去,并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单位的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以此调整好单位的会计科目。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协调性,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加大对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提高单位部门预算的透明度、完整性,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3.4提高单位财会人员的素质和领导的重视程度首先,在进行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过程中,单位应该努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加大对其培训力度和专业技能提升工作,帮助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掌握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预算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邀请相关专家对工作中遇到的疑惑进行详细解答。其次,对于单位非财会工作人员,应建立奖惩制度,对其工作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其与财会部门积极交流程度[9]。最后,应该提高单位领导和管理层对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只有这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减少因预算编制不当而导致的一些风险。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以及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不协调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模糊、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项目支出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协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相协调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协调与否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效率。总之,协调好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景丹.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财会研究,2009(7):20-21.
[2]陈瑾.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6(14):61-62.
[3]灡凤兰.对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9):84-85.
[4]曾海鹰.浅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时代金融,2012(7):17.
[5]甑彩.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经界(学术版),2014(3):180.
[6]牟维.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会月刊(会计版),2011(3):13-14.
[7]唐晓青.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5(1):67-69.
[8]李方钦.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与禁忌核算协调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7(9):22-2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 集中核算 问题 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核心内容
作为加强单位财务及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会计集中核算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实务中日渐发挥出可观作用。从该项措施实行以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职能以及资金管理权都转移到核算中心,则单位支出行为收受到极大的约束和限制。
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会计集中核算的核心内容在于统一管理单位资金,使各项财政资金能够越过主管单位及二级单位等各个预算级次,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提供者手中。核算中心人员应在规章制度限定下,正确行使监督权,特别要以现行财政法规制度为标准,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督职能,重视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与控制,实现核算中心的综合管理。总之,规范化操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将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零余额账户管理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通常出现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真实,记账凭证过于简单、会计科目名称不规范,财务报告不详细等问题。目前,会计原始凭证失真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较为严重,其对会计信息质量、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都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比如原始凭证要素填写时少填、漏填、不填,涉及到的金额数字填写模糊,会计原始凭证中各项经济业务项目和实际存在的项目内容并不相符等。
预算管理方面基础不规范、预算方案不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传统的粗放式预算管理体制已然和当前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不相协调,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有效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管理分散的难题,以财政性资金统一管理及集中收付的方式,推动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但由于受到预算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这一客观形势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政性资金收支未能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核算中心的预算约束力并不能很好地彰显,预算在控制支出方面的约束作用仍然薄弱。
在职能分配方面,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彼此分离。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单位财务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使得领导层不再重视财产物资的保管和审核工作,单位内部报账员也仅仅开展现金收付的出纳、会计凭证的接收和报账等简单工作,而核算中心则本着会计主体、预算体制及理财机制不变的三不变原则,局限在核算和监督财产物资方面,最终极易陷入“三不管”的局面。
在机构设置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不够科学和完善。从核算中心开展工作现状分析,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具体职能并没有真正充分地得以展示,比如重核算轻监督、重支付轻信息、重服务轻管理等现象普遍存在,再如结构调整困难、财政资金供需矛盾较大等问题严重,尤其是机构设计上的缺陷和认识上的偏差,给核算中心的功能实现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支出标准确定方面,经费开支标准不够可行、统一。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预算单位仍然掌握着资金支配权,单位负责人肩负着各项财务审批事项的最高责任,但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已经持有资金支付权,则核算中心有责任全面监督和管理资金支出。从现行经费开支标准远未达到实际要求的现状看,经费开支标准仍未达成一致,一旦实行集中核算,则不同预算部门对某个支出项目请求支付时必然和核算中心支付底线产生矛盾,此种问题成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制度建设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缺少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根据政府采购制度的规定,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支出时均须走法定的程序,比如以竞争性招标采购的方式,通过市场进行商品、工程及服务的采购工作。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随着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方面便应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以从源头上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环节。但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采购计划及其具体执行时,极具随意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机制的缺失导致会计集中核算自身优势甚难发挥。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措施
以全新的管理观念创造良好的集中核算氛围。根据《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纪、法规、制度的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应明确认识到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已成为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该制度的实施将全面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在单位内部财务会计日常管理中,会计中心应积极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切实完成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明确财务部门各个岗位的分工和职责,按照会计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及内部牵制制度的相关规定,各会计岗位人员都应在限定权利范围内实践相关业务。
以新的会计职能转变核算中心管理类型。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会计核算中心肩负着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双重职责。会计核算中心不是一个单纯的记账机构,其对会计信息的反馈及控制作用十分明显,比如核算中心必须在决定某项资金支付前,先确定出是否该支付以及如何支付。从这一角度讲,会计核算中心应逐步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对单位内部报账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报账员制度,提升报账员素质,使之理解、掌握、熟练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操作规程。
以完善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监督职能。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实务中,预算编制多以部门为单位,通过把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全部反映于部门年度预算中,整个单位综合性财政预算管理也将呈现出来。积极改革预算管理,划定预算范畴,实行科学化的定员定额标准,健全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提升单位预算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预算方案一经审核批准,行政事业单位便应予以严格执行,财政部门则对预算执行过程给予全过程监督管理,优化预算管理,为会计集中核算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以政府采购制度畅通采购与集中核算的关系。国际上经验得出,政府采购已发展为国家公共支出管理中最常采取的管理手段,在国家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及作用日益变革的背景下,政府采购制度显得愈加可行和重要。此项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扩大单位采购范围与规模,规范化操作单位采购工作,提高单位采购事宜透明度,最好构建起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编制制度,据预算详细内容,实践物品统计、成本核算及采购资金划拨等活动,使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活动更具计划和效率。
以信息化技术建立远程报账系统与远程查账系统。当前,我国财政收支规模逐渐扩大,预算会计核算改革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理应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中开发并建立统一而高效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于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行政事业单位降低会计核算成本、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即在于开发网络化会计管理系统,以最新的软件技术,研发远程报账和查账系统,减少核算中心人员工作量,增强核算中心与单位内部其他部门间的交流。
以完善的内外监控制度提高财政资金及财产物资的安全系数。一套成熟的内外监控制度要求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重视内部控制和自我约束,健全内部制约机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比如将预算收入纳入预算收支计划编制中,再如核算中心主动接收外部监管,产生相互牵制的机制;还要求单位内部财务工作者须在相关负责人指引下,坚持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及监督相互分离的原则,认真完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加大力度保护我国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四、结语
和企业会计相比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具有不同的核算特点。由于采取预算会计形式,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点主要表现为: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及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支出等类别;预算会计实行“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等式形式;在核算内容和方法上,预算会计核算强调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且其不计提折旧,对外投资与基金相对应,专用基金则须专款专用,成本核算较少涉及,即使存在也限于内部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杜方,朱军. 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与民生财政的主动性――基于公共教育支出的实证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2]唐立兵,张平. 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3]王波.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对策及发展方向[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4]黄益伟. 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形式的探讨[J].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9,(03)
关键词:预算会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79-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政府在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方面也力求更加规范化、精细化。为了更好的提供会计信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近年来不断在改革和完善中。2001年,国务院批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中央部门于2001年8月开始实施改革,在2004年底,140个中央部门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47个中央部门纳入了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实施范围, 30个省区市、150个地市、200多个县实施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促进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财政资金管理方面的有效应用,网络化的信息传输,全面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了预算会计的核算效率。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非完全成熟,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还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亟待解决,预算会计制度必须适应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细化。
一、我国预算会计现状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逐步推行,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为主体框架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现在的预算会计体系在应对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财政资金入库时间延滞,收入退库不规范,大量资金经常滞留在预算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缺乏事前监督,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等弊端。整体来看,我国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为主的预算会计体系已经成型,不过在具体的实施和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人员和机构的设置仍需不断改进,制度和法规仍需不断完善,从实际执行过程中反馈出来的信息看,预算会计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部门预算资金控制缺乏细致有效的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的编制通过统一的软件录入,通过基层单位报送主管部门再报到省级财政,由省级财政汇总审核后报送财政部。基本上是采用零基预算方法来编制部门预算,经费形式主要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资本性支出、补助支出,在预算中人员经费和补助支出所占比重较大,除定额公用经费外的公用经费和资本性支出往往根据可用部门资金数量由基层预算单位以项目列示安排相应支出。在预算的编制和审核过程中,由于预算的时限性较强,基层单位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和财政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进行大量相关工作,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把审核工作做细做实,因而很难确定哪些资金预算是合理的,哪些资金预算是不当的。所以现在预算控制主要采用总量控制的方法,如财政部提出公用经费支出零增长,也是从总量上来控制预算。由于没有相应规章制度对不同行政事业主体的经费需求进行区分和细致核算,因而很难从根源上解决财政资金浪费的问题。
(二)国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监管难度不断增加
截至2004年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为38448亿元,其中事业单位资产总量为27260.2亿元,占全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量的70%以上,来自《中国会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与2003年相比,2004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即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增长了13.1%,其增长速度比国有资产总量增长速度高出2.2%,比经营性国有资产增长速度高出3.2%。“到2008年,我国国有资产总量已达到8万亿规模,4年间国有资产总量翻了一倍。而实质上国有资产总量目前到底有多少,我们的统计数据与实际数字到底有多大差距这个是未知数,从各地的国有资产清查的相关报道来看,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绝不是个别现象。
另外,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是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许多单位存在着大量闲置资产,大大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房产、车辆、办公设备等资产均存在闲置或浪费的现象,有些单位盲目突击花钱,求全、求新,购置了许多不常使用的设备,淘汰了许多不该淘汰的机器。资产使用效率低的原因与各单位对办公资源配置不科学、管理不善、使用行为约束软弱有直接关系。如有些单位为了追求与兄弟单位“齐头并进”,对一些尚能正常使用的资产提前更新,导致了大量尚能使用的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或者为了购买新设备,对一些正在使用的设备不愿花钱去进行正常的维护和保养,甚至破坏性地使用,造成了这些设备的加速老化和提前报废。有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购买很多进口设备而又不会使用,新设备逐渐变成旧设备,旧设备到了年头又报废,有些设备还没有开封就到了报废年限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三)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缺乏信息反馈机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报告中,很难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成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甚至出现一些类似三公经费支出偏高,公费出国游、公款买茅台、公车自驾游等现象的时候,对如何改进会计核算,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控制仍是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是现行的预算会计报表内容不完整,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简单,侧重于反映预算收支情况,政府和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没有充分反映,如某些资产产权(股权)、债权、债务的情况有的没有核算,有的核算得比较简单不能充分揭示政府和单位财务活动的成绩、问题和风险。二是会计报表项目的设计不够科学,会计信息不便于利用。三是财务报告尚不够详细,目前只规定了会计报表主表和少量附表,若干重要的附表没有规定,对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只作了简略的提示,连过去长期编制且很有应用价值的“基本数字表”也未作规定,财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很不充分。目前高校、医院等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报表需要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但是由于刚刚试点实行,还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因而收效甚微。
按照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所有固定资产都不计提折旧,这使得固定资产长期按其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既不利于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也不利于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容易导致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资产虚增,影响资产负债表的信息质量。而如果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由于零余额账户的特殊性,折旧这种不产生现金流的损益又无法进行会计处理,因而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二、关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并细化现行的预算会计法律法规
目前,中国预算会计体系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部分组成。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与行政单位不同,当前又划分了公益性、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及自筹开支等多种资金来源形式,因而不同事业单位之间在会计主体的本质上也存在差异。而目前的会计规范对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没有较为具体的规定。
各地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规范》往往立足于地方特点,由一些资深的专家学者编制而成,修订期间隔较长,而现在会计核算的工具方法和政策变化又很快,配套制度和法规的出台严重滞后于预算会计政策变化。比如有的时候核算的目标提出来了,却没有指导性的核算方法,令基层单位很难进行高水平的核算,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而,应不断完善并细化现行的预算会计法律法规,让基层单位的核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详尽、规范、合理的制度是提高政府性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前提。
(二)建立适当的信息反馈机制,吸收基层意见
利用当前的电脑和网络工具,可以构建出适当的信息反馈机制。因为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差距的,有些问题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被发现,被重视,被解决。而当前的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人员脱节,理论学者高高在上,基层会计人员习惯唯命是从,两者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基层会计人员的想法和建议无法传达给研究人员,研究人员调研和获取材料也是举步维艰、成本极高。如果构建了一个面向基层会计人员和一些研究院所的信息交流平台,必然有利于吸收基层会计人员的意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的完善预算会计核算流程和制度。
(一)采用主体指向的会计规范形式
企业都是面向市场的独立经营主体,各主体资金流转相互独立,而且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其经营资金的流转具有共性,这是由企业的获利性特征所决定的。制定企业会计规范,以业务为指向更适宜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然而,除同类型的政府会计主体(如事业单位)外,不同的政府会计主体均处于政府资金流转的不同环节,按照国家财政资金管理的详细规定,各自承担财政资金整体活动不同环节的责任。同时,各环节的资金相互联系,紧密衔接,构成财政资金整体资金链。也就是说,相同业务对于不同政府会计主体而言,其目的截然不同。例如,同是资金流出业务,对于税收会计主体来说是缴交税款,对于国库会计主体来说是支拨资金,对财政会计主体来说是分配资金,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来说是使用资金。因而需要按照资金流转的不同环节分别制定政府会计规范,以使不同会计主体能够按照政府会计总体要求和目标分别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如收纳财政资金环节应执行国库会计,分配资金环节应执行财政会计。使用资金环节应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等。如果以业务为指向制定会计规范,很难适应多环节会计主体的不同核算需要。
(二)以不同环节的资金所具有的特点和管理要求为设计依据
按照政府资金运动环节设计会计规范,也就是按照政府资金的征解、收纳和支拨、分配、使用环节分别制定会计规范。这种设计方法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政府会计应涵盖政府活动的全部内容。政府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贯穿于政府及政府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按照政府资金运动的环节设计会计规范,能够涵盖政府会计对象全部内容。
2、有助于会计处理结果的统一。按政府资金运动环节设计会计规范体系,要求处于不同环节的政府主体执行不同的会计规范;处于相同环节的政府主体,执行同一会计规范。其中,分配环节的资金—财政资金处于政府资金运动枢纽地位。执行政府总会计规范的财政部门,通过对相同环节会计信息的横向汇总、上下连贯环节会计信息的纵向合并,可以生成反映政府总体财务情况的信息。
3、适应预算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国政府及政府单位的预算包括三种口径:政府层面的财政预算、主管部门层面的部门预算和政府单位层面的单位预算。按政府资金运动环节设计政府会计规范,能够使会计主体与预算编报主体一致,会计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
4、有利于与现行会计制度衔接。在我国目前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中,各主要会计制度基本上体现了按政府资金运动环节设置的特点,按政府资金运动环节设计会计规范,便于与原有的会计制度衔接,易于被广大政府会计人员接受,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制度转换成本。
(三)政府会计规范应当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内容
以往我国会计制度的一个缺陷,就是对会计要素项目的确认、计量、信息披露集中规范的内容较少,经常发生遇到特殊事项难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现象。笔者认为,
主体指向形式的会计规范中,应当尽可能保留原会计制度中通过会计科目说明进行会计规范的做法。我国整个政府就是一个大会计主体,其中又包括多层次的小会计主体,即各级政府主体、某级政府中各个部门主体、某一部门中各个单位主体等。这种多层次的会计主体结构要求各个层次的政府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报表能够层层合并、汇总,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高度一致。因此,政府会计规范要尽可能规定统一的会计核算科目及科目使用方法、会计报表格式和编制方法,并做出强制遵守的规定,这是由政府会计主体的特征所决定的。
(四)制定一个统领性会计规范
关键词:政府会计 研究 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国一系列的政府会计改革引起了十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改革的有序进行,国外学者对政府会计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外的改革经验和研究成果都为我国政府会计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在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协会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政府会计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一、我国现有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
政府会计改革及政府会计理论研究也应当尽可能的完美化,都是因为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和理论体系存在缺陷,并且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研究现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后续研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是以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记录和反映政府预算收支状况及合规性,以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部门对财政管理的需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国家预算和各级总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基建拨贷款会计和收入征解会计、预算外资金会计等。无疑现有预算会计体系在提供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财政管理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一是预算会计体系不协调,表现为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不协调,财政总预算会计与新的资金管理会计制度不协调,制度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二是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存在弊端,导致同一会计期间政府权力和责任不相匹配,无法准确反映政府负债状况,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政府在各个会计期间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际耗费与效率水平,不利于对政府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价和监督,也不利于政府内部的效率改进。三是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不全面,存货没有作为资产确认,对固定资产核算和反映不全面,对政府债权、股权核算和反映不完整。四是预算会计信息披露与形势发展不适应,披露的范围过于狭窄,内容过于简单,信息不公允。
二、政府会计的界定及特点
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是指各级政府、使用预算拨款的各级行政单位、各类事业单位核算和监督各项财政性资金运动、单位预算资金运动的过程与结果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的专业会计。通过比较美国政府会计,我国政府会计具有以下特点:在适用范围方面,我国预算会计不适用于国有企业,但财政 总预算将事业单位纳入预算范畴;在政府会计体系方面,我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会计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共同组成政府会计体系;在政府会计模式方面,我国政府会计是预算会计模式。
三、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不同于企业会计概念框架, 表现为:政府不存在剩余索取权的股东,缺少界定清晰的所有者权益;政府的产出是公共物品或自然垄断产品;政府经营目标比企业经营目标复杂得多;政府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政府资产并非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政府的许多资产不 是通过交换性、互利易取得;政府职责相对固定;政府服务接受者和政府收入提供者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政府活动缺乏企业所面临的制约力量;政府预算必须公开。
四、政府会计目标
政府会计的目标有三个层次:基本目标是检查、防范舞弊和贪污,保护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中级目标是促进健全的财务管理;最高层次的目标是帮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我国现阶段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应兼顾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目标。该目标下政府会计信息主要体现为各种财务信 息,包括政府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政府资产的管理水平、政府承担债务的规模与结构以及偿还能力等;二是预算管理目标。政府预算是一种强制性的法定预算,它强调立法机构对政府资金使用的控制。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符合预算法的要求,提供与预算相关的信息;反映国家资源的总存量、流量以及变化情况,反映国有资产的总量以及受托保管和经营中的保值增值财务信息,反映国家财政和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界定政府的受托责任,提供政府及公共部门的业绩信息;提供帮助政府机构内部管理与控制,以及立法机构或审计部门监督和检查政府及其机构的有关信息。
五、政府会计要素
从对会计要素的认定以及划分的惯例看,报表上的项目类别是否能被称为会计要素,取决于它们是否在日常账户中按照一定的会计基础进行记录,只有按照一定会计基础进行确认和计量的 项目才会被视为会计要素,否则不被视为会计要素。在资产要素方面,绝大部分国有资产不是通过交易取得的,所以历史成本没有意义,而市场价格虽然可验证,但又很难获得。在负债要素方面,政府会计中的负债不易于在中央政府契约或法定义务与其政治承诺和对大众福利的社会责任之间划清界限。政府负债应包括直接显性负债、间接负债和隐性负债。由于我国行政 单位是独立核算的会计和报告主体,因此存在政府内部的负债。政府财务报告 应报告全部负债、债务规模及比较信息、披露负债计量方法、未确认的或有负 债以及债务拖欠本利等。在资产与负债的差额表述方面,我国政府会计要素包括净资产要素。在收入与支出方面,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没有人愿意为之付费,所以只能通过税收来筹集资金,这个特征切断了履行服务与收入确认之间的联系,使得收入很难与支出配比。
六、政府会计假设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未明确会计信息产生和会计报表编制所基于的会计假设。关于会计主体假设,政府或政府单位是对外承担受托责任的“组织主体”,各类基金是限定资源用途的“基金主体”。通过比较美国政府会计,记账主体与财务报告主体概念的适当分离。政府会计应该是三重主体并存:基金报告主体、政府部门或单位报告主体、政府报告主体。在报告主体方面,我国政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政府,即各级政府;第二层次为政府的组成单位或直属单位,如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中的行政事业单位;第三层次为政府的相关单位,包括国有独资企业、政府参股企业、政府公用事业单位。除国有企业外,应当以“掌握和使用公共资源以及承担公共受托责任”作为判定“政府单位”的两项重要标准, 来确认政府会计主体。关于持续经营假设,该假设在政府会计理论中应做出适当的修正,即政府的公共活动具有连续性,而基金财务收支活动则具有暂时性。关于会计分期假设,对于政务基金而言,该假设是在一个预算期间内财务资源的实际流动及其预算比较相关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与利润的确定相关的概念。关于货币计量假设,很多学者认为货币计量假设在政府组织具有适用性。
七、政府财务报告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
有些学者将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原因归纳为:我国实行的是预算会计制度,尚未建立真正的政府会计;我国政府机构庞大,职能范围广泛,相应的财务活动涉及面广;财政职能薄弱;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通过比较美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学者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和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1、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可以从政府层面报告到可选择的双重视角报告。
2、改革和完善政府会计制度,从主要满足政府内部使用者的需要,转向同样重视政府外部使 用者的需要,除提供预算收支状况的信息外,还提供政府财务状况和绩效评价 方面的信息。
3、明确政府财务报告原则。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应当遵循全面性、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可理解性、有用性等原则。
4、巩固财政部门在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中的权威地位。
5、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改进审计监督,确保政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6、年度财务报告应该经权威鉴证机构审计核定。
7、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对外公布制度。
八、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思路
我国政府会计缺乏一个整合的会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不适应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的内容无法反映公共财政管理的全貌;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不满足政府采购的需要;无力提供绩效方面的信息。因此,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在我国政府会计改 革的总体部署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转 轨时期,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根据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不断推进的程度,分项目渐进实行权责发生制,逐步扩展以适应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政府会计核算涉及政治、经济,在改革过程中要权衡成本收益。
参考文献:
[1]陈立齐,李建发.国际政府会计准则及其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03(9)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报告 完善
建国以来,我国的会计体系一直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企业会计体系,一是预算会计体系。预算会计体系中包括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两个分支。1997年5月和7月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规定该准则和制度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分类、会计要素、核算方式、记账基础、会计报表等方面都有质的突破,可以说是一次会计管理模式的变革,对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有重大影响。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改革正加快步伐,在日常经济核算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的业务。因此,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会计法》的规定,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编报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出的单位财务状况存在着一定程度会计信息失真和不完善的地方。
一、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不完善的地方的表现
1.固定资产的核算
现行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这样的核算方式有许多弊端:(1)价值背离,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净值随时间的推移相差越来越大。(2)虚增净资产,以账面原值核算固定基金虚增了净资产。(3)修购基金按收入而不是按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修购基金的提取数额取决于单位当期实现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的多少,造成自身收入实现较少的单位固定资产损耗无法真正得到补偿。(4)成本不完整,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折旧数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从而人为地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
因此,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容易产生误导,不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解读会计报表。
2.对外投资的核算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单位长期投资情况,企业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采取了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3.应收账款的核算
事业单位应收账款一般不计提坏账,当这些债权确定无法收回的时候,一般都采用直接转销法,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记“应收账款”等。但是确定这些债权无法收回往往是几年后的事情,因此在确定之前这些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逐年挂帐,虚夸了流动资产总额,容易误导报表使用者。
4.无形资产的核算
事业单位尤其是科研院所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重有形,轻无形”观念,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科研成果的产生耗损了单位的设备及人员费用,属于职务发明,但对无形资产管理的不足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无法准确反映总体经济资源水平,包括物资资源和非物资资源,不利于对整体资产的正确评估。
5.缺少现金流量报表
企业单位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核算的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从这点看来,现金流量指标在事业单位发挥的作用大于企业单位,但是偏偏是企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而事业单位不编制该表。事业单位也需要掌握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防止出现资金紧缺。
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是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了解情况、掌握政策、指导单位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笔者认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应在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完善。
1.改进会计科目的核算
改进会计科目的核算方法,使会计报表的财务数据更能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实际,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2.引入现金流量表
参考企业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基本原理,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内部
报表——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整体情况,反映这些资金的变动原因。
3.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说明
在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情况下,对现阶段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及不稳定的特殊信息进行披露,以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对单位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会计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性,事业单位会计内容包括对单位内各项经济业务、经济对象、经济事务的记录、反映与监督,以此用来保障事业单位财产安全,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创新发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财政部门在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稳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与保障。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变化
1.要素与主体发生变化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没有对要素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将会计科目作为会计要素。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在规定与要求中进一步明确要素,并将其划分到净资产、支出与收支内容之中。此外,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主体是预算资金活动,这种主体内容无法将我国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状态进行反映,并且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在新事业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对单位内的各项财务业务作为主体进行核算,不仅覆盖面广,并且会计核算的全面性可以得到体现,不仅可以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并且能够保证资金的完整性。
2.会计核算内容增加
在旧事业会计制度中,财政性补贴与非财政性补贴没有进行区分,针对这一情况新事业会计制度则根据需求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像增加政府预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与国库集中支付等内容。
3.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有所变化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为了将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反映,很多事业单位会采取固定基金项目与固定资产项目,这种方法所致使的反应计量不准确,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作为主要的资金项目,并且还融入“累计折旧”内容,这样在计算固定资产的时候可以减少非流动资产基金。
4.财务报表结构与体系发生变化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财务报表中所设置的体系、机构无法将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进行充分显示,这种情况会对事业单位实际财务工作造成欠缺。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会计报表与附注内容所组成,其中在会计报表中所包含的内容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以及财政补助表。总而言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现实现了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惯例的协调、统一,并且针对会计报表体系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实现财务报表的完整性。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措施
1.积极构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
伴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推出,我国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了保障,并且在新制度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的、会计假设、会计基本要素等内容均有所增强,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之中,需要保证会计核算工作围绕会计核算目的。在实际工作落实中,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会计制度,将会计核算的职能与作用进行发挥,同时我国事业单位还要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与核算细则,利用这些细则稳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细则一旦制成,那么则需要严格落实,以此保证基础工作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事业单位还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不同岗位之间的权责进行明确规定,只有如此,才能对内部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2.改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物性资产推销会计核算工作
在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是最为主要的管理内容,特别是使用年限比较长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需要加强重视与关注。根据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解读可以得知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得到明确规定,并且固定资产折旧的变化能够保证实用价值与消耗、磨损价值真实在反映在会计核算之中。另外,在使用固定资产的时候,会产生实际消耗,因此,为进一步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情况的全面性,则需要严格依据新会计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方式将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反映,以此保证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
3.将会计核算基础设定为权责发生制
在事业单位不断改革的进程之中,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需作为主体,权责发生制需作为基础。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缺少经营业务收入,会计核算只能对核算资金的收支问题进行分析,没有将其内容涉及到资金周转问题之上。另外,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发生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呈现出不活跃现象,有部分事业单位为保证自身经济利益而减少国家财政拨款,针对这种现象,则需要事业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积极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其中,将事业单位经营资金周转情况进行充分体现。当前事业单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会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互结合,在体现资产管理公平性的同时,还可以将不同时期下资产进行体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推出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进行了完善与修正,在转变财务管理方式、财务管理理念的同时也将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真实反映,这种情况不仅可以实现会计管理模式的变革,并且也会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与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发展,完善预算会计体系,对推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发展,推进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财会工作 影响
2012年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财政管理和财务管理经验,通过改革现有的制度规范,促使财会工作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服务。它详细规定了会计科目的使用及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大胆引进创新性规定,增强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法制性和规范性,提高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笔者拟结合当前实际,从制度具体规定出发,就实施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一、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是指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相关组织筹办的,以社会公益为根本目的,运用国有资产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的社会组织。虽在形式上有公益性及非公益性之分,但事业单位的宗旨均是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以及现代化建设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加大力度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并适当的改革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会计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和健全的产物,是事业单位会计法律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开展财会工作的准绳。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首次制定于1997年,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了这一阶段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要求。适应这一需求,财政部于2012年12月对该项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并规定修订后的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的必然性
(一)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需要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工作持续、稳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就是国家采用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收集部分社会资源,并以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等形式反馈给社会公众的经济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地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现代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全面涉及了税收管理、预算管理、国库核算等具体的财会问题,并对此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更规范的要求。而旧制度中,缺乏与当前财政体制改革相配套的具体规范。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亟待修订。
(二)实现法律规范一致性的需要
所谓法律规范的一致性,即同处于一个制度体系内的各项法律规范需要互相协调统一、不能相互矛盾。根据这一理论,同属于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法律规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必须要保持协调一致。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财政部于2012年先后修订并颁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新《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并要求全面施行。新《财务规则》突出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引入权责发生制,改进了事业单位各类会计要素的日常核算工作,并对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提出新要求;新《会计准则》改变并更新了旧准则中关于会计核算的一些原则性规定,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核算的基础等,为规范会计科目、完善计量标准、提高会计报告质量提供法规支持。与此同时,与新《财务规则》和新《会计准则》相配套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急需修订出台。
三、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在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参照了国际公共会计的制订方案,吸取了以往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立足事业单位现实经济活动的需要对合理的以及不过时的内容进行了继承,同时又根据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进行了突破与创新,使得新的制度的建立更加完善。以下具体分析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一)有利于国家财政体制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新《会计制度》关于会计核算的规范中,通过新设会计科目、明确总账科目及其明细科目的使用要求、增加会计核算规范等具体方法,加入了关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规定,也即加入了与我国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相配套的具体规定。这些新规定的加入,一方面解决了我国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存在的,诸如收支分类标准不一导致收入与支出不配比等技术问题,另一方面也有效地促进了国家财政体制改革政策在事业单位中的贯彻落实,实现事业单位会计规范与财政体制改革的接轨。
(二)有助于实现单位的科学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新《会计制度》通过重新界定会计核算项目的概念范畴、重构会计科目体系,以及制定详细的账务处理规程等举措,努力提高事业单位收支核算水平,为实现事业单位的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首先,在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管理上,新《会计制度》在准确界定财政补助收入定义范围的基础上,要求对基本支出(如“人员经费”和“日常公共经费”)以外的部分,按照法定支出项目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其次,在支出核算管理方面,新《会计制度》改变了旧制度中不分明细、笼统堆砌于“事业支出”的粗糙做法,明确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区分基本和专项分设明细科目,按财政补助、非财政专项以及其他三种情况进行支出的分类核算。第三,在单位期末结算管理上,旧制度并没有区分财政补助与非财政补助的结转和结余,简单地通过“事业结余”科目进行归集;而新《会计制度》则通过“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等科目的开设,明确了财政与非财政、结余与结转等会计核算的界线。从以上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新《会计制度》的各项改革措施推动着我国事业单位在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并为事业单位的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三)有助于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原则
出于预算管理的需要,注重反映“收支两条线”的事业单位无法像盈利性企业一样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计入期间费用或支出。因此,多数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使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处置之前一直处于“原值”状态,无法反映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实际价值,不利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内部成本核算。新《会计制度》增加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等会计科目,并创造性地提出“虚提”的会计核算方法。根据这项规定,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当在资产受益期或规定期限内,计算折旧或摊销,及时记录资产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的消耗情况,为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计提的“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不计入单位的支出,而是通过“非流动资产基金”(原“事业基金”)的明细科目反映资金占用情况,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核算不受影响,以满足单位预算管理的需要。这一变革有助于事业单位落实财政部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
(四)有利于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新《会计制度》对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进行了强化。在旧制度下,事业单位在无偿取得存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定,常常出现随意计量资产,甚至是不记录资产变动的情况,这些问题为滋生腐败提供了基础。新《会计制度》对此类情况的会计计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在没有与表明资产价格相关的有效凭据(存货及固定资产的盘盈除外),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无法可靠地取得的情况下,资产以“名义金额”(即1元)入账,而后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上说明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的名称、数量及以名义金额入账的具体原因。新《会计制度》的这项规定,保证了通过受赠及其他渠道取得的资产及时入账,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扼杀了。同时,各单位的计量口径一致,也提高了单位会计资料的可比性。
(五)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
1.完整性。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提出具体规定,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以期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在原有的制度下,基建账数据游离于财会“大账”之外,通过独立的基建账套记录;而新《会计制度》规定将基建账数据并入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大账”,以体现“大收大支”。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发生基建投资业务事项时,在遵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相关规定独立设置会计账套、单独核算的同时,还应当定期将此类财务数据并入事业单位的财会“大账”,从而提高单位对资金和风险管理能力,同时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2.可比性。新《会计制度》内容近5万字,涉及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各个方面。旧制度施行十几年来发现了一些问题,新制度通过修订旧规范、增加新要求等方式进行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旧制度中没有规定或是规定不完善的方面,新制度通过引入创新措施和改革现有规定进行修补。事业单位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事项时,实现了有法可依,处理方法相同、核算口径一致,大大提高了其会计资料的可比性。
3.可用性。新《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进行了完善,根据改革需要,通过对部分科目的开设和取消,以及对个别科目的修改,全面梳理并改进了现行制度下使用的科目体系,并对各科目的账务处理规程等进行了完善,使财会工作提供的资料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新《会计制度》改进了事业单位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对原有报表的具体格式和内容进行较大的改进,并创新引入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更加全面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和预算执行等情况,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资料的可用性。
四、结语
此次修订的制度中对原先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正,例如引入“虚提”折旧、基建并账、变更收支科目结转方式等等,能够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和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统一的政策规范和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文秋.关于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探讨[J].新财经,201l,(12).
[2]黄清淦.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2,(9).
[3]欧阳琦.浅谈我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其实施[J].华章,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