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学习管理

知识学习管理

时间:2023-08-03 17:2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学习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学习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英语学习 学习策略

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源自企业界,指有效获得、储存、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使得储存在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变成为显性知识,在本组织内得以分享和创新,进而发挥知识的最佳价值,促进个人及组织的革新与持续发展。知识管理不仅是企业经营制胜的关键,也为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学校和教师可以运用知识管理手段,塑造分享式的学校新文化,有效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整合和建构,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目前不乏探讨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但探讨学生有效学习的知识管理还颇缺乏。

英语作为学生未来接触国际信息的主要工具,其学习成效至关重要,而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知识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学习策略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及时应对知识的变化,进行学习的革新,从而真正实现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但多数学生不知道哪些是有效的学习策略,或者虽然略知一二,却不知如何做;还有的虽然知道如何使用,但不会主动为之。本文从知识管理角度,试就知识的收集、保存、传播与共享及创新等几个层面,探讨对英语学习策略进行知识管理的方法。

一、语言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它既包括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个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微观策略,也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等而采取的宏观策略。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常能根据任务的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策略。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改进外语学习方式,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还可以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知识对语言学习有积极的反拨效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英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和运用英语学习策略,使他们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就能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更能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习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英语学习策略属于隐性知识,如何才能使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它们呢?知识管理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二、英语学习策略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的策略,以促使合适的人适时地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人们分享信息以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能。知识管理是个不断螺旋循环的复杂过程,涉及了知识的收集、组织、分享、调适、使用、创新等。英语学习策略的知识管理可遵循以下步骤:

(一)学习策略知识的收集

学习策略是个人长期积累而来的经验、智能、秘诀等,是一种体验性知识,难以从外表察觉,属于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确认学生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策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将隐性的学习策略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要收集真实可行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行动研究、直接观察法、访谈法、自我反省等方法,了解学生在不同的情境或学习任务下,会使用哪些学习策略;也可以在学生实际执行某项学习任务时,要求他们边做边说出整个认知历程,以分析他们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有声思考法);或者采用同侪教导法,即在成绩好的同学教导成绩差的同学或高年级学生教导低年级学生时,记录整个过程下来,从所教内容推知其所拥有的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整理和归类

收集到学习策略知识后,应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类。首先要对所收集到的学习策略加以分析,判断和筛选出有价值的策略以便传递和共享,并根据学习策略的类型加以归类。例如,可以借鉴学习策略研究专家Oxford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61:(1)记忆策略(Memorystrategies):帮助学生存取信息;(2)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iges):用于学习语言活动中,包括学习者如何接受语言材料、如何组织语言知识、如何理解语言结构、如何提高语言操作的技能等;(3)补偿策略(Compensationstrategies):使学生在自身语言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进行交流,例如利用非语言线索猜测意思、用同义词替代或迂回解释表达等;(4)元认知策略(Metaeognitivestrategies):用于对自己学习策略的使用进行评价、管理和监控;(5)情感策略(Afectivestrategies):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动机、态度,保持信心;(6)社交策略(Socialstrate.iges):使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三)学习策略知识的保存

整理和归类的过程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或更为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过程,然后需要再将这种形成团体共识的知识加以外显化,成为具体、明确且可有效使用的组织知识,这就是知识的保存。学习策略知识的保存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制作成学习策略使用手册,这种保存方式简便易行;另一种是运用信息科技,将知识编码,储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并创建网页提供在线学习,这种方式能突破时空限制,便于检索,并能提供即时反馈。

(四)学习策略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第2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 知识交流

新的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相并列的生产资料之一,而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其独到之处,正是在于知识是资源本身,而非仅是一种资源。”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如何有效进行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学习型组织最早是由美国教授Forrester在《A New Corporate Design》中提出的一种组织形态《第五项修炼》中,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组织成员不断突破能力上限,培养全新而开阔的思考方式,不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虽然目前对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很多,但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特点是对学习的关注,一般来说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习具有层次性。在学习型组织中,人是知识的载体,也是知识的创造体。整个组织的学习是以个体的学习为基础的。组织的学习具有层次性,可以细分为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中各层次间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次序性,即低层次与高层次进行交互之前,必须在低层次内部进行交互,高层次的学习以较低层次的学习为基础。同时学习型组织是开放的组织,因而其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交互,组织既受到外部环境的约素,同时也影响外部环境。

2.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适应过程。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整个组织的学习过程就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一个适应过程,系统中的主体——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状态,以适应环境,同时与其它主体进行合作、竞争,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通过个体的这种活动,整个组织进行演化,适应环境。组织通过组织行为,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对组织成员进行共享。

二、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可以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知识本身的管理力,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APQC(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是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使得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将个体拥有的知识组织化以及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换,并将组织拥有的知识向个体渗透,从而达到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出,学习型组织的学习过程伴随着知识的管理过程。

三、学院的知识管理

高等学校中的学院是比较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和知识生产型组织。其基本特征:知识是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相应的,组织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管理活动的焦点。下面结合学院特点来分析学习型组织中的知识管理问题。

1.学院的组织结构及知识分布的特点

学院组织结构通常按照专业分为不同的系所,系所之间相互平行,系所再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划分为教研室,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根据其研究领域划分在不同的教研室中。学院中知识分布与人员构成呈倒三角的关系,从人数构成上导师所占比重较小,而其拥有的知识在整个学院占据很大权重。组织中知识的这种分布结构,使得组织知识传播方向以自上而下为主。

2.学院知识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知识管理的过程可以分为知识收集和整理、知识的传播和利用以及知识的创新。学院在知识管理方面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1)隐性知识的收集和加工。隐性知识,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工作积累而成的知识。如项目开发经验。一般学院在进行项目开发过程中,注重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的控制,重视结果,忽视对项目过程中所用的技术和方法、经验教训的总结,即便有总结和交流也局限于该项目人员,而没有成为学院或是系所拥有的知识。因为学院的人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比如教师工作的调动,教师的经验和知识会随着人员变动而从组织中流逝。

(2)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学院拥有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属性,即非竞争性-一个人的消费不妨碍他人的消费或者说增加一个人享受知识好处的边际成本为零。学院的这种倒三角的知识分布结构,会使其重视由上而下的知识传播过程,忽略其他传播途径的开发和拓展,造成知识交流传播的障碍。

(3)知识的创新。知识收集、整理、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对知识传播的路径依赖和交流平台的缺失,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整个组织的知识创新低迷。 #p#分页标题#e#

3.学院知识管理的对策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有效的利用现有的知识同时创造新的知识。按照开放系统理论,开放是生命(包括社会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学院知识管理可能面临的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

(1)改变知识传播的方式。在学院的知识管理系统中加入知识采集和平台,整个系统的结构由原来线形结构转变为网状结构,拥有知识的个体通过与平台交互获取知识、实现知识贡献和共享。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知识收集交流的平台,如小型数字图书馆、局域网,在一定的访问权限控制下,允许对技术文档、论文、专著等资源的上传下载和交流;另外还应开放一定数量的讨论室,为组织成员定期面对面的交流提供条件。该模型还强调个层次的交互,提高知识在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和利用效率,激发个体的创新欲望,实现组织的知识创新。

(2)作为补充,需要营造宽松的知识交流环境、鼓励知识创新。应该鼓励组织成员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失败教训、工程规范文档化,并与其他人分享;鼓励跨系所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间的交流,多参加学术会议;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补偿机制,对积极奉献知识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利益补偿,免除他们对丧失竞争优势的顾虑。鼓励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创造性活动,人们往往不愿创新和不敢创新,然而学习型组织最大的风险又在于不进行创新,所以学院必须想方设法消解或补偿知识创新中的个人风险或项目组的风险,承认、容忍适度的失败,激发师生知识创新的热情。

四、结论

当前,对学习型组织在很多方面深入展开,如学习型组织的维度结构、学习型组织的演化等。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学习型组织,定性分析了学院在知识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在组织中加入知识平台的方式来改善知识传播结构,从而改善学习型组织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德,窦亚丽.中国背景下的学习型组织结构研究[J].科学研究,2006,24(6):934-938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 知识管理 整合

[分类号]G250.76

1 引言

众所周知,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EL)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和依赖性,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被完全理解和利用。

到目前为止,国内专家和学者在KM或EL的单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提出建立适合KM的组织管理机制、技术机制以及有利于创新、交流、学习和知识应用的环境和激励机制;分析了KM的各种工具;中涉及了数字图书馆KM中的知识生产、知识组织、知识营销和知识人员的管理等问题。但在EL和KM整合方面研究的文献很少。国外专家和学者在KM和EL整合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中,作者强调KM和EL是出于同一个目的:使学习便利和组织能力发展;但是他们坚持两种不同的观点:KM涉及组织的观点和EL强调个体的观点。中提到关于KM和EL整合中短期性能支持和人们长期能力发展支持区分的问题。则强调了另外一个重要观点:个体应该能够认识趋势,并确认他们正在从事的日常工作或主题的内在关联。因而一个新的学习系统要求具有不同的、创新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基于KM和EL的特征及关系,分析和探讨两者整合所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热点。

2 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基于访谈的研究表明,KM和EL之间的感知连结没有开始运转,即整合的思想在实践中很少实现。KM和EL在概念和技术层次上的整合如此薄弱,究其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的整合面临许多障碍,主要表现见图1。

2.1 概念层次上的问题

通常可以将一个典型的工作场所分隔为一个工作空间、一个学习空间和一个知识空间。为了能使学习有效,这些空间必须连结在一起。但由于每一个空间有其内在的结构,该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使用它的人们的智力模型,因而会在这三个空间之间出现一个认知分离问题。将已有的KM概念模型连接到学习活动和现有标准中也会出现概念层次上的问题。

2.2 技术层次上的问题

如上所述,工作、学习和知识空间中的每一个空间在不同的技术系统中实现。这些空间包括特定的桌面应用、EL平台和KM系统。每个技术系统有其潜在的内容结构,这将让这些系统整合和集成变得非常困难。

2.3 忽视学习过程问题

KM着重强调学习作为知识共享过程的一部分,并聚集于特定的非正规学习形式。KM系统聚焦于知识获取、存储、检索和知识的调度。然而,它们没有明确地强调学习过程自身,而学习过程是有效学习和能力发展的根本。此外,KM没有充分认识到应以组织的形式促进面向有目的的学习。

2.4 引导度提供问题

如上所述,能力发展大多发生在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期间。学习过程通过自我组织行为来表现自己的特征。从而可以得出: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的自主性。完成这些活动需要在相关领域具有某些技能和专长。许多KM系统很少甚至没有为无经验的个体提供引导,而许多EL课程则提供太多引导,并且阻止学习者自我引导学习,这被认为是整合KM和EL的一个主要障碍。它们的导航或内容选择和隐藏则显得不灵活。根据结构主义者的学习观点,知识不能被传送到学习者,但可以通过学习者个别地构造和社会性地联合构造。学习系统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宽范围的服务,以便帮助和促进知识构造,因为学习者自己可以对来自不同途径的学习主题构造出有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的一种特定的学习方法。这意味着提供给学习者的引导度应该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

2.5 忽视背景问题

学习的观点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得到发展,这些观点强调人类的任务总是依赖于它们被完成时的情况,即它们会受背景的特征和关联影响。KM和EL都有一个有限而又孤立的背景因素。首先,EL解决方案通常没有考虑在有组织背景下发生的集体学习和基于真实世界需要的学习目标;其次,许多KM观点忽视了信息块的传递不必表示用户获取新知识这样一个事实。特别是,如果个体的背景和特征被忽视,则学习可能不会发生。

2.6 内容构造和注释问题

理想地,整合KM和EL也意味着有组织地利用可用的知识资源作为学习素材。这将伴随着许多困难问题,因为与KM相反,EL主要强调传递个体化内容,开发存在于学习素材中的关联、链接和交叉参考。这个过程要求将素材构造成相对较小的片断,这些片断可以通过建议的方式与更大的对象相结合。此外,所有片断和已结合的对象必须用足够的元数据来注释,以便提供关于与其他对象关联、先决条件、陈述方式等信息。关于这个工作,只有一小部分可以通过自动化完成,而大部分需要手工来完成,并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2.7 交互性缺乏问题

用于EL的KM系统中的信息块经常缺乏交互性。学习任务和活动是好的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吸引学习者并让他们加入学习过程通常可以增加学习动机和收益。通常,KM系统中的信息块没有为教学而设计。为了成功地重新利用这些信息块,需要将它们嵌入到交互学习活动中。此外,交互性概念缺乏操作定义。

2.8 动态适应性问题

自适应系统通常努力监控学生并选择下一个学习步骤。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顺序适应性课程阶段:适应性课件阶段和动态课件阶段。尽管适应性课件阶段创造了适合基于静态学生模型的学习者需要,但是动态课件阶段可以观察,并根据学习者的进步动态重新产生课程。在将来,特别是动态课件的适应性,更可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在KM系统中,适应性可以帮助重新利用现有信息用于教学。但是,传统的EL系统通常没有为动态选择和学习材料的先后顺序安排做好足够准备。

2.9 内容认知不足问题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EL系统不支持识别主题间的趋势或相关性。对学习者来说,就是要让EL变得足够认知,令人感兴趣,阐述清楚等。

3 解决方法

如上所述,KM和EL的整合是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面临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整合方法及其解决方案则显的尤其重要。基于KM和EL的特征,阐述KM和EL整合解决方法,如图2所示:

3.1 能力管理

构造一个框架,在能力和任务或性能结果之间设立一条连接,能力发展可以看作是单独控制学习过程

而不是一个中心管理发展的开始。组织需要支持个体,工作任务须与学习途径相关,即所谓的非正式学习。支持工作和学习的环境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它必须为学习目的提供内容,并支持学习者找到合适的内容;第二,它必须支持学习的交互性,如在项目结束之后安排一个课程会议,或者向督学者和专家请教。此外,为了满足已定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目标,依照加权训练方法学潜在的应用,能力管理能够用于开发训练路径。

对于该方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能力性能框架。然后,就可以通过学习者在完成任务时的情况来诊断其能力状态,根据此状态得出个体能力差距,从而确定学习者的能力状态。只有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能力性能框架,采用动态适应性技术和措施,能力管理方法才能在KM和EL整合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3.2 交互教学

在KM系统中创造交互教学,远离静态知识组件,为了学习目的,现有素材可以被讨论和重新利用。一个会话型诊断(CDA)能够根据技能提供诊断,学生或教员可以利用它来访问教学资源。CDA模型基于一个学习等级,在该学习等级中,技能被分解为必不可少的子技能,并且指明这些技能间的关系。

对于交互教学方法,我们认为需要注意下列几个关键环节:①用于EL的KM系统中的信息块必须具有交互性;②要能吸引使用者;③在每个交互状态中,需通过对最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询问,以便将问题数量或成本减到最少;④给予使用者适当的主动性控制度;⑤使系统能够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被询问以及对该问题的解答系统又是如何进行答复的;⑥处理中断(临时主题转移)和子目标(替使用者回答系统问题提供信息或者得出需要使用者回答而其不能回答的问题的信息);⑦容许使用者询问澄清的或阐明的问题;当需要时,使系统也能够询问使用者澄清的或阐明的问题;⑧建立友好而有效的交互模型。

3.3 扩展学习管理系统

通过开发现有的KM技术来扩展学习管理系统,从而达到整合目的。特别地,它可以支持社会学习和协作学习。现有典型的解决方法有最小活动计划方案(MAPs),如图2所示。该方法能够以组织方式培育自我组织学习。这些计划方案能够用一个具有足够启发式的描述框架进行描述,并且必须通过每个接受者来进行解释。该方案虽然不能描述分离的工作过程,但能对组织的工作过程进行编码,并通过包含有目标行为的个体来进行学习。通过现有的或新的KM技术来扩展学习管理系统,建立良好的EL环境和平台,对解决EL和KM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3.4 不同层次上的整合工作与协作

通过把管理员的背景意识结合成学习解决方案的设计,可以改善以组织形式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学习环境应该捕获学习者的背景和特征。环境传递方法应该考虑背景,例如通过裁减内容来为学习需求或长远的学习战略服务。最终,当为信息或学习目的重新使用这些材料时,KM系统中存储的大部分资源在这样的情形下被创造。

要使该方法有效,重要的是处理好概念层次、过程层次和技术层次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每个层次所面临的具体整合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具体问题,要根据EL和KM的特征,采用相应的措施,并通过措施的优化和综合来实现整合目的。

3.5 用虚拟界面整合KM和探索性EL

探索性学习的目的是学习经验,这些经验能为识别知识模式提供机会。虚拟界面并行支持用户多重询问。在两类与EL相关的领域,作者可以论证他们观点的可行性。这两类领域为:①动态仿真,学习者需要探索仿真结果如何受各种条件的影响;②信息恢复,包括探索性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从因特网上收集信息资源。

EL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EL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习不局限在学校、家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虚拟界面或接口来进行EL,并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

3.6 标准和KM技术对整合的支撑

IMS学习设计模型化语言支持KM和EL的整合。通过使用KM掩模方法论,为知识资本设计EL活动。由文献[8]和IMS相关知识可以知道,IMS学习设计信息模型能够用来模拟学习课程。根据EL和KM整合的特点,我们认为用IMS学习设计信息模型来模拟学习课程,需要考虑下列要求:①课程模块分解,即课程必须能由多个单元构造;②嵌套分解,课程必须能由其他课程来组成;③选择性,可以指定课程哪些元素是强制性的,哪些元素是可选择性的;④顺序性,即组成课程的元素需有先后顺序之分;⑤完成性,课程元素完成的要求和课程自身能够被指定;⑥条件分解,能够指定包括哪些课程元素和排除哪些课程元素的条件;⑦规范性,必须以一种正式的方式来描述课程,以便实现自动化处理;⑧互操作性,必须支持互操作性,以便不同的支撑系统可以共享和交互信息。

上面讨论了几种KM和EL整合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强调通过改进KM系统的学习功能,借助开发KM技术,发展学习管理系统等来实现KM和EL的整合。可以看出,EL和KM的整合的重中之重就是营造良好的EL环境,而构建良好的EL环境又离不开好的KM方法及其管理系统。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能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而是强调要营造或创设一种全新的EL环境,这是整合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EL和KM的要素或主体是人,知识的学习、利用和创新取决于个人的参与程度,知识共享和创新在整合过程中非常重要。

4 未来研究热点

综上所述,在EL和KM领域之间存在更强合作的趋势。这样的整合有潜力显著改变对终身学习教育的理解。随着EL和KM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两者的整合研究热点展望如下:

当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来满足学习目标时,必须考虑教育学方面、心理学方面以及它们当前的背景;未来的论题是如何处理不完全的、动态的用户背景信息。

学习目标与能力发展非常相关,它们与任务结果而不是学习指定的主题相关联;应用学习等级来支持EL和KM之间的连接。

解决方案的发展越来越集中在促进自我导向和自我组织学习方面,而不是系统所提供的指定课程;能力发展应该是单独控制学习过程而不是一个中心管理发展的开始。

通过使用能力性能结构,自动能力造型可以实现自动化。由于这些结构集成了完成任务的能力,则造型可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得以实现。

基于启发式而不是描述式的框架更具有灵活性。在未来,自适应教学被认为是很有前途的方法:自动交互性可以创造交互教学而远离静态知识组件。

由于KM和EL整合要求学习内容有足够的交互性、个性化以及内容可重新利用,KM和EL的整合与完好的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高度相关。由于学习者和系统交互的复杂度增加,加之不同媒质的使用、已增加的元数据集和适应性需求,必须考虑EL内容的软件化。

新的方法应该着重强调匹配现有健康发展的KM与EL规范和标准。这将促进知识结构与学习行为结构及学习内容的知识块之间的转化。

最后,要说明的是:学习不仅仅是通过提供内容和使用正确方法,而且必须通过有目的行为和真实工作任务的参与来运作。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远程教育;知识管理理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随着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型,越来越多的远程教育学者对知识管理寄予厚望,期待通过知识管理实现远程教育竞争力的实质性提高。学习支持服务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仅作为远程教育的补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远程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成为保证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发展趋势推动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功能化、公共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向(张慧,2008)。

本文分析了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知识管理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有机融合,提出了完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策略,以期为远程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能力和个人竞争力。

一、学习支持服务与知识管理

1.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学院校及其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丁兴富,2001)。学习支持服务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包括学前服务、学习过程中的服务、学后服务三个阶段。

2.知识的本质

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及学者从知识本原的角度对知识的定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综合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批判主义和实用主义四个知识论学派和各方面研究者对知识的探讨,笔者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互动后,对事实发现、理解和学习的总和,具有一定的时空和情景性,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别。显性知识是客观的,可以通过文字和数字说明,通过系统编撰,以书面化形式呈现。隐性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不容易文件化和标准化,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深植于个人行动和经验之中。个人主观的洞察力和直觉、预感等都属于隐性知识。

就知识的本质而言,其创造和转化创新的过程最为至关重要。1997年,日本的Nonaka教授提出知识转化的四个过程:共同化、外化、结合化和内化,使知识从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再到隐性知识,不断提升和自我超越,形成螺旋式的演进、上升和创新,从而实现动态地、周期性地创造和创新知识。

3.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指个人或组织以积累、共享和交流为原则,对知识进行创造、确认、组织、获取、传播和应用,从而形成一个有效增加组织绩效和个人素质的动态循环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创新知识,进而增强组织整体的竞争优势及提升人格的素质。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个人或组织,知识管理既重视个人的信息素养、知识素养,又关注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建设;客体是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和创新过程,强调信息向知识、向个人智慧,进而向集体智慧价值增值的过程;其辅助工具是信息技术和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发展知识管理的重要促动因素,高效的知识管理离不开先进、便捷的信息技术手段支持。

4.知识管理与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

远程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高度自主、个性化、基于资源的学习。远程教育中的个人知识管理就是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个人知识重构,并将获得的零散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和创新的个人元知识的过程,是将隐性知识明晰化,与他人共享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知识的过程,其实施有以下7个步骤:确定目标、获取信息、评估信息、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构建个人信息库、共享和应用知识、知识创新。远程教育中提倡知识管理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知识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而且有利于提高个人学习绩效,提升个人专业知识和竞争力。

二、基于学习者调查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现状分析

总结广州电大每学年利用远程教育教学检查中,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获取的数据,笔者对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对学习者的知识需求了解不足

当前的学习支持服务在运作的过程中,对学习者起始状态的调研还是做得不到位,对学生个性化特征的了解不足,仅仅对学习者做简单的群体划分,缺少对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水平、认知技能和学习动机的评测,使得学习支持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对学习者知识管理技能和策略的支持服务不足

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素质提升的知识管理技能和策略方面的支持服务比较缺少,复制传统模式,提供考前辅导、复习提纲之类的东西,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减缓了知识流动和创新的活性。

3.对学习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挖掘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师生及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非常容易,知识得到共享和交流,这种交流一方面增强了远程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支持资源。但是学习支持服务在知识给予和采纳的环节没有进行合理的设计,学习者因此很少从知识的分享和交流中享受到成就感,从而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维持。 转贴于

4.知识资源库的建设方面

资源往往是从单一学科、单一功能进行设计,使各资源之间在内容、功能上不能相互融合,从而造成操作困难和资源的互不兼容。同时由于资源的结构化程度不高和在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激励、评价机制,常常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5.学习文化环境构建方面

校园学习文化环境的呆板和单调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使学习者处于焦虑,不利于激励和维持其积极学习的状态和学习动力。

6.对学生之间相互支持对学习支持的贡献研究不足

网络应用于远程教育之后,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容易和频繁,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之间互相支持的经验对新学习者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支持资源,然而对这种支持的研究甚少。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1.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需要知识管理理论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如何将这些多元化的知识资源获取、积累、沉淀、复用和创新,从而提升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绩效,是当前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中遇到的一个难题,知识管理中关于知识分类、转化、编码等的理论和技术,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供了新思路。

2.学习者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新信息的大量涌现,在给远程学习者丰富知识的同时,也给其个体知识管理带来了困难,加上大多数远程学习者对知识管理的工具、技术和运用策略知之甚少,集成知识管理功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资源支持和环境支持,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践平台,帮助学习者提高信息获取、加工处理、管理和评价的能力,最终提高学习能力。

3.远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知识管理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目的是发展个人潜力,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远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终目标是要培育学习者的创新力、创业力和综合的信息素养。两者都强调创新能力、技能素质,都注重技术和人文两方面的能力积淀,在这方面两者是相通的。

知识管理中所揭示的知识过程和知识螺旋间的关系给我们搭建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通过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知识管理无疑是最得力的工具和最有力的支持。

4.远程教育教师的需要

在远程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不但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还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这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还应具备较为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实施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推动教师更有效地管理自身知识,发现和挖掘工作实践中的个人潜力,更高效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与帮助。

四、基于知识管理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

1.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素养,构建知识管理型服务团队

教学是教师有意识地将零散和不连贯的显性知识组合成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建立个人知识库,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同时开展行动研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并及时进行清点、整合和创新,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

同时需要架构由专业、学科、教师团体和个人特点的知识或信息集成的学科专业知识库,完善教研互动平台,建立知识管理型团队,进一步丰富和交流教师的专业知识,处理、挖掘和整合各种教育信息,促成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社会化,实现教师知识的分享,从而主动运用知识管理的工具和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的积累、交流和创新,使学习者获取真正的智慧,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策略、绩效等产生潜移默化。

2.为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提供支持

通过学习指南帮助学习者形成知识管理的概念,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信息获取和处理的策略,学会评估自己的学习,勤于反思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辅导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特征,将知识管理与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相结合,用自己的信任、鼓励和关怀,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管理方法和技术,修正不良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帮助学习者科学管理学习进程和个人知识资源。

3.营造知识共享交流的校园文化环境

帮助师生树立知识管理意识、知识共享观念、共同协作观念,营造具有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信息互动交流氛围,促进组织内部信息交流,使学习者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调整,形成动态知识流,由个体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开放性和柔性的文化环境,有效的学习合作文化,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有利于知识的生产、分享、应用和创新,形成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环境,有效实现成员的交互学习。

4.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要按照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呈现学习的课程,给予动态的学习资源;在资源库的建设方面,注重蕴藏于个人的隐性知识资源的发掘,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知识资源库的使用者和主要建设者,使资源库的建设具有动态、开放、智能性,实现知识的获取、共享、处理与创新的功能;活动者的组织构成不能严格受角色定位的约束,应该根据实际学习情境的需要,灵活组织合成,可以让学习者和教师穿梭于多样的虚拟学习社区之中,鼓励所有团体和个体的创新活动,通过知识横向的流动转化和纵向的螺旋上升,使学习者真正获取智慧,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张慧,2008)。

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 学习型组织 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150-02

近年来,图书馆构建学习型组织和进行知识管理成为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但研究视角往往局限在各自相对独立的领域,如何有效发挥学习型组织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学习型组织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1 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图书馆显性知识的管理

知识管理既是现代管理的热门话题又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显性知识的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两个方面。就显性知识的管理而言,图书馆学习型组织对显性知识的有效搜集,显性知识的存储,显性知识的整理,显性知识的应用四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目前图书馆知识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网络虚拟资源馆藏化和馆藏资源数字化两个关键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中前者是指将网图书馆络信息资源进行重新归类,重新整合和重新组织,实现信息储存有序化,在此基础上深加工信息内容,最终形成数字化知识储备库。后者则是整理图书馆收藏的非电子化文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之数字化、电子化。其中包括特色数据库建设(体现本馆馆藏特色);书目数据库建设(体现系统化和条理化);信息系统建设(体现自动化现代化)。这就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策略和知识管理的理念并结合图书馆实际的管理状况,开展信息数字资源的建设。这就要求现代图书馆有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和强有力的组织做保证,而图书馆建立学习型组织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在现代图书馆建立学习型组织并创造具有浓厚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创造能力,建立一种符合人性的、高度柔性的、能持续发展的高效组织。在这样的高效组织中,给每位个体成员创造了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平台,通过组织型学习,使馆员的创造力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故要求图书馆员要获得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必要知识,这些相关知识包括:

1.1 与研究方法相关的知识

现代图书馆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系统分析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知识,前者有助于从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中把握知识管理,后者有助于提供方法论指导。不但要及时吸纳本专业的新知识,还要涉猎相关行业的知识。通过不断掌握更新信息技能提高自身研究能力和应对工作的能力,因此图书馆人员在项目设计和方法管理等方面要掌握相应的信息知识不但提高了图书馆专业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又为发展现代图书馆工作技术方法的提供了条件。

1.2 与文献相关的信息知识

在当今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网络化覆盖几乎全部社会生活领域,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趋势迅速发展,大有取代传统知识载体之势,但传统纸质文献并没有马上消亡,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图书馆人员熟练掌握纸质文献及其信息知识仍然必要,在图书馆管理、文献管理、档案管理、资料管理等方面仍有优势。为满足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促进社会建设,现代图书馆专业人员为了胜任处理网络化、数字化以及多媒体信息还要熟练掌握数字信息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才能更好为知识管理服务。

1.3 相应管理有关的知识

现代知识管理一方面表现为对知识的管理,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人的管理。人是万物之灵,是知识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所以图书管理对人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图书馆专业人员不仅要了解科技管理方面的息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知识,还要对学习型组织有影响的相关知识。图书馆专业人员要将与读者供求信息进行组合匹配,才能保证知识传递顺利发生并促使其顺利进行。

1.4 与技术相关的知识

现代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十分熟练掌握的图书馆技术知识,其中图书信息检索技术是图书管理的工具性知识,现代图书情报检索系统的设计是知识管理中的手段性知识。现代图书馆专业人员还应该十分熟练地使用数据库管理软件,熟练掌握以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管理知识。总之,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完善馆员的现代知识结构,有力推进现代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

2 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

现代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就是让那些主要存在于人脑中,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各种技能、经验以及合作伙伴间只可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通过管理促进其在图书馆员之间、馆员个体和群体之间、部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图书馆和兄弟图书馆之间的单向和双向流动,在流通的基础上,经过不同知识要素的彼此作用和有效整合进而实现各种功效转化。图书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挖掘图书馆员的潜在知识能力。因此,通过建立图书馆学习型组织,在图书馆应营造一个积极的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创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倡导图书馆员的进取、学习、创新的精神。同时加强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以保证馆员专业知识的扩充和更新,防止其过早老化和停滞不前。对于那些通过参考咨询、情报分析等方式创造新知识的图书馆员和那些通过讲座写作、出版和辅导等方式与人共享自己经验和隐性知识的馆员予以激励和表扬。

(1)通过知识共享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实现隐性知识的共有和共享,而知识共享的内容又包括两个层面: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馆员之间交流时的转化;相关知识在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流动。不管任何组织,其90%的知识都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因此要释放这些隐性知识,是目前图书馆管理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迎接这一挑战,图书馆可通过学习型组织这一平台,鼓励馆员之间互动、分享彼此的经验成果,营造出和谐的知识共享氛围,使知识从馆员个体拥有向馆员群体拥有转变,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竞争能力和整体业务素质。

(2)通过图书馆建立学习型组织,强化图书馆人力资源,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任何一个组织进行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图书馆也不例外。信息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员,更应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和信息素质。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行隐性知识管理模式应以培养知识型馆员为主要,制定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图书馆人事管理规章制度,如岗位培训、人员聘用、奖励激励等等制度,同时重视对馆员终身教育与职业培训,不断提高馆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充分开发馆员的潜能和智慧,把开发图书馆员的知识管理资源作为提高现代图书馆工作效率的首要途径。最后,努力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转变图书馆职能,从而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

3 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克服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制约因素

3.1 人的因素

人是知识管理的灵魂,图书馆知识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包括两大方面:(1)对读者的管理;(2)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这两种管理由于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再加上工作人员的素质各有差异,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知识的认识也不相同。同时,由于图书馆中不同的知识对于不同人员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加强图书馆员工的职业素质培养就十分重要,学习型组织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3.2 组织文化的因素

组织文化是文化形态范畴,是组织的历史见证,组织文化在图书馆知识交流与知识积累过程中传承精神和规范保证的作用,在一个持续学习的积极组织文化氛围支撑下,图书馆既承上启下,有继往开来,发挥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特质。同时,通过学习型组织的自我更新和校正,既改变图书馆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推动其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可谓一举两得。

3.3 技术的因素

信息技术是实施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工具,它为知识的分析、识别和信息编码模式提供技术支撑。传统图书馆由于对读者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求重视不够,这给图书馆知识的分析、识别乃至提取造成了非常大麻烦,甚至造成障碍,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不容易沟通与分享的隐性知识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因此,通过图书馆创建学习型组织,一方面使图书馆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馆员自身的素质。其中包括:(1)终身学习。即在组织的成员中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促使图书馆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2)全员学习。即组织的管理层、决策层、操作层要全心投入学习。(3)全过程学习。即学习贯彻于图书馆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要构建适合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学习型组织属于扁平式组织结构,即从最下面的操作层到最上面的决策层之间相隔的层级很少,这样的扁平体制能够保证组织中上下级之间畅通沟通,通过无隙沟通使上下级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员工能够直接领会上级的决策思想,上级也能了解到基层的学习动态,有利于克服现代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不良组织文化因素。

4 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图书馆走现代知识服务之路

知识价值和服务价值是现代图书馆引进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知识管理中不论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还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都要落到图书馆管理的实处。知识管理的宗旨是以为人服务为中心,以知识传递和转化为内涵,最终以服务社会转化为生产力为目的。知识服务的关键是立足于读者的知识需求和创新,但完成这一目的,有赖于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的能力和馆员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学习型组织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就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有助于图书馆走知识服务之路的功能:(1)形成自学的功能,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学习已成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分割部分;(2)形成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现代学习理念;(3)崇尚学习、探索、思考、创新的良好风气,激发图书馆成员的学习与创造力;(4)具有开拓进取意识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5)具备学习功能的组织结构和相应制度基础,形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因此通过学习型组织有助于现代图书馆走知识服务之路,表现如下:

4.1 有助于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以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资源和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通过学习型组织在图书馆建立,馆员之间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打造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素养精湛的馆员队伍,以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为平台,及时回答读者的问题,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参考咨询服务。

4.2 有助于在图书馆开展专业化的垂直服务

专业化垂直服务是以读者信息目标需要为根本驱动力,以为读者解决信息索取方案为目的服务。要求图书馆馆员具有信息发现意识,敏锐捕捉读者的信息欲望,深入目标读者群体主动询问构通,与读者一道研究其信息需求,通过对需求信息的分析和重组来形成符合读者需要的信息知识。

4.3 有利于以读者为根本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是现代服务的重要发展趋向,随着时展,读者知识需求的层面和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个性化服务越来越突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也要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1)个性化推送服务。即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一定载体,向读者提个性需求的理务。比如通过电子邮件的信息推送服务,或根据读者的不同特点,提供相应的博客信息;(2)个性化推荐服务。个性化推荐服务主要是通过对读者信息兴趣和信息需求的系统分析,以互联网为媒介和平台,主动向读者推荐可能需要的信息;(3)个性化知识决策服务。要求现代图书馆以数据库为载体,对信息内容进一步深度分析,为读者提供能够解决问题智能查询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图书馆学会.21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2] 张晓林.数字信息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服务:挑战、应变与再造[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4).

第6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 数字学习资源 知识产权管理 内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93-02

1 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50%,2015年比2009年提升近50%[1]。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提出要创新继续教育发展思路,鼓励行业企业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联合共建专业化、综合化的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组建各类继续教育联盟,扩大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行业系统继续教育,是由行业系统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需要,针对该行业系统人员进行的教育培训。以水利行业为例,其行业规模大,涉及面广,人力资源需求量大,水利职工人数多,分布广,人才培养任务重。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水利高等教育资源,使高水平水利院校的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材通过网络在水利系统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构建水利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公共平台。数字学习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保障数字化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 现状分析

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较传统学习资源具有多样性、共享性、互动性、扩展性、再生性等特点,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涉及到教学管理、教师、制作者、投资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其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与传统信息介质不同的特征。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经验可知,便捷的网络数据资源能够让更多人获得学习机会,但任何无限制的资源开放都是不能长久的。依靠制度对资源建设者的知识产权给予保护,能够有效调节资源分配,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调动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保障终身教育资源持久发展。综上,研究并实施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模式,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 行业继续教育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管理内容研究

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涉及到投资者、制作者、资源素材提供者或创作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该研究涉及到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是由水利部和行业教育联盟内院校共同投资,由联盟内院校承担或委托制作并提供服务平台,由联盟内师生制作完成后在服务平台,供行业职工学习之用。因此,在该研究中可将上述利益主体具体化为联盟内院校、联盟内师生和联盟外相关者。

由于这些数字学习资源的来源和授权使用方式不尽相同,下面将根据资源的不同种类和性质,分别研究讨论它们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使用方式以及保护等几个问题。

3.1 产权归属研究

可按资源的构建模式分为独建资源与共建资源,独建资源是指由联盟内某一院校的职能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成立资源建设小组,组织校内各相关院系参与该资源的建设。共建资源是指以某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依托,选择联盟内此学科杰出的院校作为牵头单位,多所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建资源。两类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都涉及到诸多利益相关主体。

独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享有所制作资源的所有知识产权,并享有将之用于远程继续教育的权利。

(2)授课师生享有资源的署名权、并依法就其讲授的作品享有权利,即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3)授课师生有权在其个人网站、博客中提供该学习资源的简介或指向服务平台中该学习资源网址的链接,但不得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

共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在授课者享有的权利方面是相同的,但在校方享有的权利上有所不同,可以规定如下:负责投资并承担制作的几所联盟内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同享有该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但任何一方不得私下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资源。

3.2 授权许可研究

知识产权为私权[2],这就意味着,第一,权利人享有对其作品的专有权,除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过许可的之外,任何人使用作品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第二,权利人可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作品是否被使用,选择使用者、使用方式、使用条件。使用者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与权利人订立合同。知识产权使用许可是纯市场化的安排,权利人和使用者能否达成许可使用协议,取决于交换各方的价值取向。

在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中,授权许可涉及到投资制作方(即联盟内院校)、授课者(联盟内师生)以及使用者(行业职工、联盟内和联盟外师生)三方的利益要求。对于独建学习资源,首先投资制作方要通过许可使用合同从授课者那里得到双方共同建设的数字资源的全部知识产权的授权许可;其次制作方再和使用者签订使用协议。对于共建学习资源,每个教育机构除了要和该单位授课者签订许可使用合同之外,当其要以盈利性等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时还需取得其他共建方的授权许可,并签订许可使用合同。

根据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特色,该研究提出的解决思路是通过市场寻求授权许可的方式,在实际案例中可根据协议各方的具体意愿制定知识产权协议书,并依此为根据,对授权许可的使用关系、许可的权利和价格做出具体详细的各方满意的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该研究制定了以下两种授权许可方式。

(1)投资方将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的相关权利一次性买断,付酬标准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也可以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

(2)在合同有效期内,投资方根据该学科学习资源一段时间内的点击使用量实时支付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相关权利的报酬。

3.3 使用方式研究

该研究中的数字学习资源,不论是独建资源还是共建资源,它们又都可以分为两类:即,公开资源和特色专有资源。对于公开资源,其不仅允许行业联盟内部各院校的师生无偿使用,同样允许联盟外行业职工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师生可以无偿使用。对于特色专有资源,其有偿使用的方式又根据独建和共建的构建模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1)独建资源中的特色专有资源有偿使用方式。

该资源的有偿使用方式可以根据使用者性质制定三个标准:该教育机构内部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联盟内其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投资制作方另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所得收益由投资制作方按照机构内部各院系部门所做出的贡献按比例进行分配,并需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授课者的奖励,以此来调动师生的主动参与性,保证行业内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共建资源中的特色专有资源有偿使用方式。

该种资源有偿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两个标准:联盟内各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参与建设该学习资源的所有投资制作方共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根据每个投资制作方的贡献比例签订相关的收益分配协议书,按协议书进行收益分配。同样,每个机构也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该机构授课者的奖励。

3.4 产权保护研究

数字学习资源可以无损地任意复制和传播,这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无偿下载、任意复制和随意传播也使数字学习资源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受到了损害,因此,对于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不仅需要从法律角度进行保护,同时也需要从技术手段上进行保护。

(1)法律保护措施:在使用该资源之前,权利人与使用者明确使用条款,使用者享有的权利以及需要遵守的各类事项,使用协议中还应包括侵权处理方式和违约责任,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使用者,尽量避免侵权的发生。

(2)技术手段保护:现在用来保护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而被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应用数字水印技术[3],针对特色专有资源该研究主要分析采用了双水印保护措施。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原始资源中嵌入可见水印信息和不可见水印信息来达到知识保护的目的。当用户非法对资源进行拷贝传输时,资源的权利人就可以追踪资源作品的不可见水印信息,从而证实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应促进资源的共建互享和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为:共建机构享有优先使用参与建设形成的各类学习资源的权利;创作者按许可协议等相关规定依法享有劳动报酬和授权许可报酬;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各项权益均通过协议约定;使用者遵守学习资源开发单位制定的使用条款;依据法律的同时采用技术手段维护资源的知识产权。

4 结语

该研究结合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探讨了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研究结果主要包含: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方式、使用方式和保护措施。同时在实际案例中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知识产权协议等相关文件。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第7篇

关键词:组织学习;知识共享;知识管理过程

知识是维持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所以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对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研究知识管理过程和知识管理体系同样会得到其他研究人员的关注。

组织学习是管理组织知识的创造,而知识管理是管理创造知识的过程(Spender,2008)。因为组织中的知识大多数为个人所拥有(Ipe,2003),所以,本文中采取了一种个人角度,即把知识共享放在知识管理过程的核心位置。

基于这种重要性,我们来研究组织学习、知识共享及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和理论关系

(一)组织学习

Yeung等人(2007)认为,组织学习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种是组织行为角度,另一种是战略运营角度。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看,组织学习产生于个体学习和组织个体之间的学习过程,从而建立学习文化;从战略运营角度来看,组织学习取决于企业的学习导向。

另一方面,学习型组织可以从系统角度和战略角度来定义。从系统角度来讲,Senge(1990)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不断扩大其能力来创造自己未来的组织,因此,这种组织适应性学习必须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也就是说,学习增强了企业创造未来的能力。从战略角度来讲,Garvin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善于创造、获取、转移知识,并能够修正组织行为来反映新的知识和见解的组织”。

(二)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一个过程。在知识管理的许多定义中,Lindblom和Tikkanen将知识共享定义为“在正确的时间从正确的人那获得正确的知识帮助人们分享,并把信息付诸行动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的一种自觉的战略”。

一方面,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中研究最多的领域。例如,Mehrizi和Bontis(2009)认为知识管理领域的大多数出版物重在研究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利用。知识可以在组织内或跨组织的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上分享;但是,组织共享根本发生在个体之间。

另一方面,Yi(2009)认为知识共享是暗含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分享与工作有关的知识和专长的一系列个体行为,这有益于组织的最终绩效。知识分享行为包括四个维度:书面的贡献,组织沟通,个人影响和沟通实践。

(三)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的理论关系

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看起来似乎是互补的,一方面知识是由组织学习的管理过程创造的,另一方面效果是由知识管理过程管理的(Spender,2008)。Yeung等(2007)发现,当高层管理人员重视组织学习时,并且通过适当的基础设施和文化的学习,使知识共享成为组织惯例时,组织学习可导致较高的绩效。Al-Eisa等(2009)认为学习动机可直接影响知识转移的意图。

Firestone和McElroy(2004)认为,有三种类型的业务流程与知识有关:经营业务流程,知识流程和知识管理流程。经营业务流程是指使用除特定事件或大事的知识,因为他们不能够生产或整合知识。知识流程有两种:知识生产,生产新的概括性知识的过程;知识整合,向个体或群体呈现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生产,反过来说,由四个子流程组成:信息获取,个体和群体学习,知识产权制定和知识产权评估。知识整合也包含四个子流程:知识和信息传播,搜索(检索),知识共享和教学。最后,为了以后的分享(知识共享),知识需求应先创造出来(组织学习)。

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假设:

组织学习与知识共享有正相关关系

理论模型如下图所示:

三、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有助于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这两种理论,一方面,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在酒店行业这个背景下运用我们的知识来实证分析这二者的关系的文章很少,因此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第8篇

一、教学中的知识管理

有研究者从知识管理的目的、过程、要素等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概括而言,知识管理是帮助个人和组织获取、存储、、共享以及创造知识的过程,它使知识得以被最大限度的利用,并且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得到增值。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将合适的内容分发到合适的人手中,并使之做出合适的决策。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图书馆、教育等领域也开始运用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的分类,教学中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的显性知识主要指的是教材、教案、课堂记录、学生作业、学习成绩等信息;而教学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以及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关于教学情况的各种信息。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知识管理策略来达到教学目的。阅读、聆听等教学活动适合学习显性知识,观察、讨论、模仿等教学活动则适合学习隐性知识,采取相宜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习得知识。

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之间可以形成知识管理团队,通过彼此的交流与合作,进行教学研究,实现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等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工具和策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教师和学生在收集、组织和使用教学资源时,可以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来整理显性知识,建设教学资源库;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中信息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反馈;师生以及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充分的知识共享,进行知识创新,提高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

教学中的知识管理可以帮助教师作出合适的教学决策,帮助学生作出合适的学习决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地得到学习支持,其最终目的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常用软件工具

目前,许多教师常常使用一些工具软件来辅助教学,这些软件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知识管理的作用。下面介绍一些在教学中常用的知识管理软件工具。

1 教学知识管理软件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收集、存储、整理和共享。搜集内容包括:教案、论文、课本、教研活动、计划总结、试题库、教学随笔、学生作品等,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办公、教学等活动。

2 思维导图工具可以帮助师生在计算机上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和学生可以用它整理头脑中的概念和思想,也可以记录下讨论过程中的思想火花。

3 电子教室是一种课堂教学管理工具。教师可以用它来进行课堂点名、分组、课堂演示、师生交流等活动,还可以创建教师素材库。

4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网上教学、交流、协作的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教学资料、学习任务、学生成绩等内容,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网上辅导、组织网上讨论等。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下载资料、学习成果、进行网络协作学习、请求学习帮助等。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拥有个性化的界面和知识库。

5 博客,是一种网络日志。用户可以用它在网络上各种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它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可以不断地更新。师生可以在上面表达自己的思想,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和学习心得,并且可以在评论中看到他人的评价和反馈。

6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可以为师生提供个人知识管理服务。师生可以用它来收集、整理、查阅自己的知识库,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

三、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常用策略

知识管理理论在企业、政府等机构的应用中总结出了很多知识管理策略,把这些策略借鉴到教学中,可以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1 进行资料整理,对教学资料、学生档案袋、教学日志等显性知识进行分析、组织、归类,使之结构化。资料的整理可以按主题、班级、文件的名称、作者、创建日期等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

2 建立学生档案袋,保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计划、个人作品、平时成绩、期中和期末成绩等信息,如果学生参加了小组协作学习,档案袋中还应包括小组总体成绩、组员的分工和贡献、小组成果等。

3 组织小组协作学习,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发挥各自的特长。分组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分组;可以根据学号、座位随机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年龄等进行异构分组;还可以根据特定的任务和教学情景进行角色分组。

4 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口头表扬或者一些小的奖励,来促进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特长,督促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开阔学习思路。

5 让学生从做中学,给学生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景的学习帮助,使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隐性知识。

第9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师知识管理;专业发展;教师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日益成为取得成功的核心竞争力。信息爆炸和知识的迅猛增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组织所面对的难题不再是怎样获取信息,而是如何管理信息、如何从众多的知识信息中整理出重要的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利用的问题。于是,知识管理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知识管理的应用领域也由企业延伸至教育、政府和社区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组织与机构。借鉴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应用的经验对于提高学习绩效、决策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以科学、系统、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指导人们的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知识管理是组织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通过如何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知识等一系列过程使每个组织成员在最大程度地贡献出其积累的知识的同时,也能分享他人的知识,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途径。

知识管理的基础活动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目的是通过知识的更有效利用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知识管理不仅是最新的管理方式,而且代表了理解和探索知识在管理和工作中的作用的新发展,这种理解和探索的方式更加有机、全面,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教师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知识管理

教师知识管理是一个确定、组织、转化和利用学校内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及智慧才能的过程。它立足于教师的个体知识,帮助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和沟通实践知识,从而使教师有机会将外显的理论性知识和内隐的实践性知识转化成系统且能传承与保存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师在知识社会的环境适应、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寻求知识增值的有效方法,建立长期的发展能力,促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获取知识,具备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使教学具有创造性。

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教师知识的不断丰富、教师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以及教师隐性知识的外显,合理地对教师的知识进行管理,能为教师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知识管理能为教师提供强大的资源服务体系、教师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和促进知识创新的实践团体,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展示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充满生机的活力。

教师显性知识指己经开发制作好的素材、课件、积件、网络课程补充材料、教案、论文集、教材等形式的结构化知识。教师隐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积累而成,蕴含着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知识管理认为富有个性化的隐性知识更具有创新性,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学生等群体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隐性知识部分,促成他们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裂变,使其成为共享知识。

从知识管理的发展进程来看,知识管理可分为知识的生成管理、知识的交流管理、知识的积累管理、知识的应用管理等几个部分,它们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体系。其中知识的应用是管理的目的,知识的交流是生成知识的手段和途径。知识只有交流才能发展,只有使用才能增值,只有交流和反复使用才能持续地派生知识,交流越快,使用越广,效果越好。教师通过与教育专家、同事、学生交流知识,深层次地加深对自身教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了解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进而不断补充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交流知识的重要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知识,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学生的反馈中反思教学行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应用知识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推行教师博客,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

教师博客是博客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收集、整理、分析、综合、评价相关知识和案例,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此外,教师可通过书写博客整理平日教学实践的日记,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发现和个人体会,有利于教师将隐性的教学实践知识显性化。同时,在学校中建立教师博客网络,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在教师中创建分享知识、经验和收获的文化氛围,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供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2.创建学习内容管理系统,加强教师学习的支持

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以重用学习对象、支持适应性学习、支持协作学习为特点,关注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快捷地创建、存储、、管理学习内容,建立促进知识存取和转化的高效且富于弹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测评工具自动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绩效。教师可利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个性化地学习和管理各类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知识,建构个人学习资源体系,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从而提高学习绩效。

3.建立学习实践团队,鼓励教师知识创新

面对日新月异变化的知识,教师需要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从有效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辨别到知识吸纳内化与分享学习,再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这样一个持续不断知识管理的循环过程的基础上,群集一批教师互助学习,形成进行社群学习的实践团队,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主题的共同探讨,团队成员形成共同身份和归属感,积极展开各种学习交流的实践活动。通过团队成员共同运用知识创新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发挥每位成员的优势,多角度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让教师亲身参与、及时应对各种困难,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知识工程技术在对教育中的陈述性知识进行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过程性教育知识及人力资源的管理,促使教育中的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建设一个以“流动生成性”为特征的教育知识库系统,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良好的环境,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知识生产、扩散和创新的环境。在知识管理的理念影响下,教师专业发展将更强调知识共享的原则,每一位教师都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者,教师通过知识管理使自身的教学不断趋向理性化、科学化、专业化。在教师自身的不断反思和同事之间形成的知识共同体的互动学习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不再是个人的孤军作战,而是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奋斗的过程。虽然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还不为广大教师所熟知,但是我们应对知识管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它将成为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发展方向,值得相关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福盛,王嘉毅。论教师个体知识观及其对教师知识管理的启示。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2]刘省权,钟志贤。面向学生的知识管理应用观。中国电化教育,2003(12)

[3]张一春,祝智庭。知识管理技术与e—Learning资源库建设。电化教育研究,2003(5)

[4]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中国电化教育,2003(6)

第10篇

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杜 欢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吴森

【摘 要】“互联网+”的时代,知识管理已成为各类型组织重塑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接受信息,而是更关注于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本文在知识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教育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并探讨实施教育知识管理的途径以及教育知识管理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教育;知识管理;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12-02

一、教育知识管理概述

教育知识管理,自知识管理衍生而来。知识管理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其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内在的隐性知识外显化,即将有效地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自知识管理应用于教育领域中,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Jeremy Gatbreath 认为:教育知识管理就是运用技术工具对知识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存储,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利用的过程,知识和智慧的持续创造和传递贯穿于整个教育领域。

黎加厚认为: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造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笔者通过以上学者对教育知识管理的理解,总结得出教育知识管理的主要特征:一定的信息技术或媒体元素支持;对知识的进一步加工、处理、传播、创造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育领域中。

基于以上特征的总结,笔者认为教育知识管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或移动终端将信息进行、处理、组织、创造,进而转化成知识、能力、智慧的过程。旨在通过网络化的手段促进全球教育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二、教育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学习者对新技术使用的动态化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技术的种类在不断增加,打破了以往某一种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学习者通过不同的终端获取信息,并且在终端上安装各种类型的程序或软件。这种趋势改变了学习者在终端上消费的时间和注意力,同时也使得学习者使用终端的方式走向碎片化。之前使用的黑板、教科书、粉笔等都被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网络公开课等新世纪出现的技术所替代。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快速化,同时也改变了学习者在某一终端上的消费时间,出现了动态变化的趋势。

2.学习者的学习知识日益碎片化。学习者在对技术的使用呈现出动态化变化趋势的同时,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也变得碎片化。随着数字图书馆、移动资源、各种学习用的手持APP逐渐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获取学习资源并利用短小的空隙时间进行学习,改变了学习者在传统学习下系统化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种碎片化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对学习者信息获取、加工、整合、再造等一系列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接受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如何将零碎的信息从大脑提取出来,整合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再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这是一个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教育知识管理将帮助学习者快速、精准的获得有效的信息。

3.学习者进行知识管理是终身学习体系的必然要求。网络环境下,人们对自身学习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们获取、积累、传播知识,再进行应用知识与重造知识。因此,在这种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下,促进了知识管理的可能性。

知识管理能力的培养,应为个人终身学习的一项重要内涵,而透过知识管理,将能提升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增进学习的效率。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是终身学习体系下必不可少的一种理念。这两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教育知识管理的途径

知识管理是一个不断积累、加工、创造、共享的过程,是以个人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那么,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育知识获取的途径将是至关重要的。

1.确定获取的知识资源。首先,要明确自己需要的知识资源,然后确定获取知识资源的渠道。新知识不会突然产生,创新需要在前人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组织和个人发展知识的基础就是要获取相关知识。知识获取的渠道比较多。学习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也可以通过新闻论坛(Usenet)、新闻组(News Group)、电子公告栏(BBS)、网上即时通讯(如 QQ,MSN)等进行资源交流、获取。

2.选择知识管理工具。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能帮助个人收集、组织知识资源,便于与他人之间共享与协作。一般的形式都是树形文件夹,其便与个性化的设置,由本人自主管理,自由调整,缺点是功能简单且较少。现在常用的是网络日志软件BLOG,其作为一种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提供了学习者撰写、转载、分类文章的功能,减少了知识的流失。在此基础上,可以查看到其他学习者开放的信息,便于思想的交流,知识的分享、传播等。其他一些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如INota、知识地图等都支持自动编码、分类、索引、搜索、过滤等的功能。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要,从现有的管理软件中遴选出适用于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3.与规模更大的知识管理系统互动。人不是孤立的个体,都是处于一个人际网中,即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中,如网络社群、学校等。通过网上论坛中展示自己知识管理的成果,更好地传播、共享了知识。因此,在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同时,师生还应该积极地参与推动学校知识管理,以及参与跨学校的校际网上知识交流。从学校的资源管理平台上可以获取到专业知识资源,补充个人知识的体系,经过自己专业实践后的经验(包括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和创意构想等)展示在平台上,这样就为学校知识管理平台的运作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四、教育知识管理的意义

教育知识管理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或资源媒体为依托的,是对新知识的积累、加工、再造,同时还有分享、交流等一系列系统化的过程。因此,教育知识管理能促进新时代下学习者的知识更新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具体表现如下:

1.促进教育组织的竞争力。教育组织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教学资源环境的建设,而且也体现在优秀的教学团队、良好的教学文化以及信息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方式这几方面。要做到这几点,教师就要从教育知识管理开始,提高知识共享、创新的理念,创造良好的教学文化,来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2.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能力。教育知识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我们从对知识的收集、加工、分类的简单操作到对知识的内化过程,同样信息素养也会提高。因为这是一系列知识建构的过程,我们将内在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表现,就是我们获取、加工知识再到创造、应用知识的过程。所以,教育知识管理可以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能力。这是21世纪的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

教育知识管理是为发现、管理和分析挖掘教育信息资源所提供的一条综合途径,旨在提高全球知识的共享性、互操作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但是将知识管理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并不是简单的事。教育知识管理需要与网络环境紧密结合,如何在教育中从海量信息中选择较好的信息来源、如何合理的知识管理工具、如何将个人的知识管理融合到所属组织内等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王陆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Jermy Galbreath,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J].2000,(5).

第1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培训;模式

在传统的企业发展中,进行企业培训的时候,主要就是要培养员工的劳动技能,引导员工创造出更多的生产价值。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员工劳动的技能、对企业业务的熟悉程度,成为员工的重要素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信息时代与知识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企业的信息得到迅速的扩张,人们对知识的重要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因此,在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对知识信息进行充分的整合,逐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培训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知识管理与企业培训相互整合的模式

在当前企业的发展中,知识管理与企业模式一直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知识管理的状态,并没有对企业的培训工作带来改变与创新。在知识管理的理念下,企业的培训观念、制度、结构等方面探讨知识管理与企业培训模式的整合。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企业需要围绕自己的核心任务进行研究与探讨,传统模式下的直接制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企业的组织模式必须进行变革,要建立多元化、网络化、沟通化的管理机制,加强各个部门、上下级、员工之间的沟通,促进各种信息资源的流动,提高对企业发展与变化的适应能力。为了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就要加强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构建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员工自助学习、主动学习,拓展员工的视野与思维。建立学习管理机制与知识激励机制,针对每个员工的个性特点、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方法、工作能力来进行培训模式的构建,传统模式下统一的、标准化的职位晋升机制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必须针对每个员工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企业的培训还要与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的战略目标相一致,企业的培训部门应该着重培养员工获得有利于企业战略的知识与技能,从工作的人才培训与企业的战略发展以及社会需要的角度设定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逐渐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企业的核心发展。

二、知识管理下企业培训模式的具体实施

在知识管理的弄湿下,企业需要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中的知识内容、知识系统、知识信息来建立企业培训的资源库,更好地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库,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提升企业发展的整体效果。

1.在企业的培训体系中,纳入非正式学习的理论。知识管理的模式下,信息的获取方式逐渐增多,面对大量的信息,企业培训的时候难以满足知识的增长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就满足了员工的学习需要。非正式学习就是员工利用自己身边合适的条件学习,在学习的时候也是具有明确的目的,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加强员工的非正式学习,要融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管理、研发等工作中,加强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工作效率与学习效率上实现双赢。大量的教育调查研究显示,只有人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处的、是会运用到实践中的,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非正式学习就是结合人们的这种心理,企业培训的时候,要将非正式学习纳入到员工的工作情境中去,对员工实施有效的影响,逐渐将知识内化且自身的知识,同时,员工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得到提升,学习再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企业需要为员工的非正式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搭建学习的平台,注重信息的共享,逐渐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促进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相互整合,逐渐调动员工工作与学习的热情,促进企业培训工作的实效性逐渐的提升,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转变培训方式,创新培训手段。在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的模式下,企业培训的范围逐渐的扩大,员工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与学习能力的提升成为必然的要求。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单纯的培训方式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员工的整体需要,因此,必须结合新的技术手段,促进培训方式不断升级,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培训方式逐渐的受到企业的重视,新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企业知识的不断更新,有利于加强员工在基建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随之而兴起的实践社区、试听培训、E- learning、虚拟现实、虚拟教室技术等培训方式相比于传统培训更好地满足培训需求的个性化和培训内容的多样化需求,完成了培训部门由提供知识产品向提供学习服务的职能转变。

3.加强培训部门的重视,提升培训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当前很多公司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知识管理中心或者是培训部门,大部分的培训部门属于人力资源部门。在知识管理的模式下,培训中心的设立非常重要,企业需要对建设培训部门加强重视,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企业的战略决策、执行部门、培训中心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提升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在很多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下,已经建立了企业大学的培训模式,运功集体学习、知识交流并且加强教育培训,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出发,推广企业特色的思想、文化、价值,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加强员工学习的沟通,提升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企业发展、个人发展、培训工作相互统一,逐渐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在知识管理的时代背景下,转变企业的培训模式,改变员工的知识结构,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管理下的企业培训,应该注重员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作动力的提升,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一步步的改变员工原有的知识与技能,逐渐提升其工作能力,为企业的发挥在那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维佳,仲伟林.知识型员工培训策略[J].论坛,2009,(1):42-26.

第12篇

[关键词]知识创新 组织学习 知识管理 知识资本 革新

[分类号]G302

知识管理自1987年提出至1995年,其研究文献已超过2500篇。据2006年中国知识管理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虽然中国企业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不尽相同,但知识创新在知识管理中的核心灵魂地位不可质疑,许多企业将知识管理理解为“创新管理”、“知识型的企业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同时,企业也认为“知识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知识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做起,最终达到“知识创新”。

1 知识创新(Knowledge creation)理论研究进展

众多学者对知识创新进行了研究。Maria(2006年)认为,个体间通过共享和整合其隐性和显性知识来实现行为的改进,并产生知识创新。知识创新(knowl-edge creation)与革新(innovation)是不同的概念,知识创新关注于产生和应用知识,能够增加企业新的能力;而革新则关注于如何让这些新的能力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以便为企业带来收益。

在众多知识创新过程的研究中,影响较广泛且体系较完整的是Nonaka提出的知识创新的SECI螺旋模型理论,该理论核心是“个体隐性知识(individual tacitknowledge)转化”。与Nonaka的知识创新理论相对应,有些学者倾向于以“知识资本创造价值”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理论,由于这两种理论知识创新管理的主体和目标不同,使得其中管理思想和方法存在一定差异。

1.1 以“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为核心的知识创新

许多学者认为,个体知识和技能的发挥是组织知识创新的根本源泉。个体知识创新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扁平化的组织有利于个体运用技能和组织创新。在以挖掘“个体知识”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理论中,影响比较广泛、比较完整的理论是由Nonaka等提出的知识创新过程模型。Nonaka等认为,组织知识创新的驱动者是知识个体,个体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和知识管理的核心,组织的任务是支持个体知识创新。Nonaka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创新理论框架,以理解组织产生、保持和开发知识的动态过程,即:使用现有的知识资本,通过在“场”中进行的SECI过程来创造新知识,当新知识产生后,又依次成为再次知识螺旋的基础,如图1所示。该理论框架的核心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和相互作用,其中以隐喻、类比和模型等方法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是知识创新的关键,这里知识的来源和主体主要指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等隐性知识。

笔者认为,Nonaka提出的创新型组织及其知识创新过程类似于由高级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知识员工自发组织完成的一些完美的创新过程,他们以良好的自觉性,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情形下,以适当的形式完成知识创新过程,是一种理想化的运作状态。虽然,在Nonaka的研究中提出,为了促进知识创新,组织必须有效管理动态知识资本,绘制并利用其“知识地图”,明确组织所有、所需、所缺的知识资本及其来源;但是,Nonaka等认为,知识资本管理主要是高级管理者的工作,知识资本利用的有效性取决于高级管理者的能力。这种看法同Nonaka认为“个体是知识创新的核心”的观念一致,其中知识资本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是管理者和员工等个体知识创新的辅助。Nonaka的知识创新理论的关键启示就是: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知识创新意愿和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与知识创新平台,是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而且隐性知识根植于个体且难以观测,管理者主要起到支持与促进的作用。因此,这些组织的知识创新需要依赖于高级管理者对组织创新愿景的洞察力、中层管理者的综合领导力、执行力和专业技术以及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良好的创新动力等。但是,在现实中,这种理想状态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具备或者一蹴而就能够达到的。Nonaka的知识创新过程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当前大部分企业的背景和能力,尤其是在企业规模庞大、文化相异、报告机制不灵等情形下更难以实现。因此,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既要考虑个体知识贡献的重要性,更要从全局的角度分析整个组织的知识战略和组织环境,来推动整个组织的知识创新。从这个角度,有些学者提出了以组织网络知识资源形成的“知识资本”为核心的知识创新,从整体上考察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以实现价值创造。

1.2 以“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为核心的知识创新

与Nonaka等的理论相对应,有些学者提出,知识不是一个分散的事务,而是整个网络中的一个要素。组织除了关注个体的知识创新外,更应该从组织整体知识资本的角度去考察有价值的知识创新。这时,组织知识资本的整体有效协同和价值创造是组织知识创新的主导,个体知识创新要服从整体利益的方向和要求。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于1969年提出的,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之进行了研究与界定。冉秋红认为,知识资本是指组织拥有或控制的、尚未体现在实物资产与货币资产中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的经济资源,如员工的能力、管理制度以及客户关系等,它代表着组织知识基础的价值创造能力,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关系资本。Mouritsen提出,知识创新不仅仅是挖掘个体蕴含的知识,更是集成知识资源来产生和创造价值,知识资本关注于价值创造而忽略知识的分布式效应。基于知识资本的创新主要关注知识资源间的互补和集成关系,关注整个组织范围的知识创新过程、外部知识获取和知识网络行为,用以提升组织的整体竞争力。此时竞争力的提升是组织技能集成的产物,不是某一个体或小组的单一的分散的技能,而知识管理的关键是组织整体的过程和程序,以实现工艺、技术、方法和关系的整合。当组织知识创新的核心不再是隐性知识,而是整体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协同时,通过知识资本的信息来管理和控制知识创新便成为可能。

1.3 以“个体知识”为核心和以“网络知识资本”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的主要区别

以“个体知识”为核心和以“网络知识资本”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的主要区别是对知识创新来源的关注角度不同。从根本上分析,知识创新的确来自于个体,尤其是被认为是“冰山”主体的隐性知识的挖掘与转化。但是,个体只是组织整体的一部分,必须被有效引导,使得个体知识创新与组织的目标、要求和效率相适应。笔者认为,Nonaka和Mouritsen等的知识创新理论并非

完全冲突,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分析与看待知识创新过程。知识创新的实现由多要素组成。包括知识创新的战略规划、目的、要求、知识资源基础、员工的创新意愿或动力等,知识创新不仅是知识员工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知识转化,更多的是在组织支持和管理下,完成组织知识创新需求的过程。知识创新是组织的网络知识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创新的知识对组织而言是有价值的,能够带来效益或者提升竞争力。因此,企业知识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强调创新主体主动性与企业整体价值增长性。知识创新过程是贯穿于企业各个层次的一系列活动,即:是基于个人的知识创造、团队的知识整合以及组织的知识制度化与创新的,各层次之间的知识创新与运用转移又是每一层次内知识创新管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创新的组织既要有利于企业成员个人知识生产,又要能促进企业对这些个体知识的运用和整合。因此,在研究组织知识创新时,既要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也要利用正确的引导和控制机制,使个体组成的整体知识资本为企业增加价值和竞争力服务。以“个体知识”和“网络知识资本”为知识创新核心的思想既有相异点,又互相补充,为组织对个体知识和知识资本的平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理论进展

组织学习的概念首先由March和Simon于1958年提出。1978年Argris等出版了《组织学习:行动透视理论》一书,标志着国外学者对组织学习系统化研究的开始。20世纪90年代,组织学习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

2.1 组织学习的概念

组织学习对于组织生存至关重要,许多学者从组织行为和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了组织学习,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不断发现和修正其不足之处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早期的研究者Argyris等认为组织学习是“错误的检测和修正”,他们将组织学习定义为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组织成员通过检查并改正错误来应对组织内外的变化,以保持组织的核心特征。Haines(1994年)将学习定义为:获取和实践生存于一个不断变换的世界中的新方法、新技能、新看法等。他认为学习需要不断进行不同的实践体验。Marquardt等(1994年)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个体获取新知识和洞察力以改变他们的行为和举动;只有当学习者认识到一个问题,即发现一个错误,并且有改正错误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的动力时,学习才会发生;组织学习需要个体学习,更需要集体学习,因为它受到广泛的社会、政治和结构变量的影响。Dodgson认为,组织学习是基于一定文化背景、围绕企业特定的业务活动来建立、组织和补充知识和改善日常程序的途径,通过该途径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效率。Dodgson还提出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环境日益不确定,学习能够有意识地在组织或组织的某些部门保持生产效率和革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不确定性越大,组织的学习需求也越大。我国学者陈国权提出,组织学习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使组织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2.2 组织学习的过程与形式

Huber(1991年)探讨了组织学习的过程,认为它主要包括知识获取、信息分发、信息解释和组织记忆4个方面。Argyris等描述了三种组织学习形式:①单回路学习SLL,即只发生在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时的组织学习,组织依旧执行当前的政策和目标。②双回路学习DLL,即组织不仅可以检测和改正错误,还进一步对现存的规范、程序、政策和目标进行质疑与调整。DLL包括改变组织基于知识的某些特定能力,或者对常规的程序和条例进行合理的修正。③二次学习。即识别组织中学习的倾向性、风格、程序和结构等学习促进因子,以推动组织学习,因为当组织并没有意识到必须学习时,SLL和DLL也不会发生。Nevis等(1995年)分析了7种不同的学习风格和10种不同的影响学习的促进因子,以推动组织认识到学习需要并创造适当环境和程序来促进学习发生。Adler等(1991年)定义了引起学习曲线的行为过程,探讨了二次学习的效应,提出经验引发学习,有利于革新和生产。

3 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的关系分析

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密切相关。许多文献提出知识创新来源于某些形式的学习。Adrian等(2007年)认为学习包括信息查询、讨论和请教问题,知识创新是学习的结果。Stata等(1989年)发现组织学习可导致创新,尤其在知识密集的产业中,个人与组织学习进而引导创新,才能成为组织中惟一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Mabey等(1995年)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维持创新的主要因素。McKee等(1992年)以Foster的模式为基础,指出不同组织学习形态会导致不同的创新型态,如单循环学习只会导致增量的创新,而不连续的创新则需要双回路学习才能够实现,可见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有促进作用。从组织学习的观点来看,知识是提高绩效的来源,而组织学习是企业创造知识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Nonaka知识创新的SECI螺旋模型中,除了外部化和部分整合化过程外,其他的几个转化过程都包含组织学习。其中,社会化是个体间面对面的学习(隐性知识交流)的过程,包括师傅传授学徒技术、员工间在非正式场合中分享世界观和信任、从销售或生产点获取信息、同供应商和顾客及外部专家分享经验、与竞争者对话等。社会化过程有助于增加组织的经验知识资本。正如Kolb(1984年)提出“学习是一个过程,通过该过程中的经验转化就可以实现知识创新”。所以社会化过程是一个转化和交流经验的学习过程。另外,在整合化和内部化过程中,整合化后的系统知识资本和常规知识资本(规范手册、组织内外知识资源、专利特许、程序、组织文化、价值观、愿景等)在组织内外进行共享;而且管理者还支持小组试验和全组织对试验结果的分享。整合化中的知识和内部化过程包含了组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取、分发、解释和存储记忆等。由此可见,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不可分离,组织学习是知识创新中的基础过程,创新的知识促进进一步的组织学习。

Nonaka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理论更多地关注于组织内部以及与客户、供应商等之间的学习。随着商业模式的变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组织之间的学习和合作知识创新。在这些合作过程中,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也密不可分。组织间的学习与知识创新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由一方从另一方引进知识技术,然后在吸收消化(学习)的基础上再自我创新。这种组织合作方式中学习是先导,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技术,而且要包含文化和管理技能等。组织只有在完全学习、吸收和掌握了引进的知识技术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自我创新。第二种组织间合作方式是多个拥有不同知识技术的企业合作完成知识创新。Powell等(1996年)认为,当某个产业的知识基础复杂而广泛,而且相关的专门技术资源很分散时,就要通过跨组织的网络学习来进行知识创新。跨组织的深度理解的学习有利于新知识和创造力的产生。在基于交互式学习的战略联盟中,成员之间互相的教授和学习对分享和实现共同的价值观、使命非常重要,组织间和合作创新也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因此,学习和知识创新是相关的,知识创新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查询、讨论和询问问题等行为过程,实现知识创新的结果。学习中的信息查询和讨论能够促进有利于知识创新的对话和交互。组织学习是知识创新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认为,知识创新是在知识沉淀、知识共享、组织学习和知识应用等过程中动态产生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