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的理论

知识管理的理论

时间:2023-08-04 17:2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管理的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管理的理论

第1篇

1基本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由此看来,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有如下不同:①理论基础不同。从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是以传统的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②管理对象不同。图书馆管理对象是由人员、文献信息、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知识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它是由信息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技术与图书馆文化等要素组成;③侧重点不同。尽管图书馆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但是在实践中,很少有图书馆贯彻了这一基本管理思想,而只是忙于一般的事务性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

2管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突出如下主要内容:

2.1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

2.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

2.3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

2.4知识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帮助用户开发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2.5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

2.6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办法。

3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

3.1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

3.2内化,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

3.3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软件、内部网、工作流程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

3.4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

3.5学习,即帮助图书馆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3.6认知,它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管理原则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动力原则、效益原则[2]。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

4.1开放性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

4.2共享性原则。当图书馆成员间的知识得到共享时,图书馆的知识存量将成倍地增长,而转让知识并不损失成员任何东西。而且由于知识的共享是一个过程,需要转让者和接受者共同的参与,因此成员在转让知识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知识得以深化,或者获得一些新的知识。

4.3激励性原则。图书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激励系统,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者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3]。

4.4发掘性原则。图书馆应该认识到知识在图书馆产品及其服务的价值创造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图书馆需要明确知识的价值,并将其挖掘出来。

4.5合作性原则。基于知识共享性,图书馆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活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因为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能与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员的个人相对独立,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当某个图书馆员离开图书馆时,他们的知识才会留存在图书馆中。

4.6增值性原则。由于知识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图书馆员工通过知识共享,可以分享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减少团队的学习时间,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与功能放大。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学体系 知识管理

论文摘要:《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对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应用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它丰富了图书馆学体系的内容,填补了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自20世纪90年代,刘洪波、彭修义、王知津、王子舟等专家学者对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知识组织、知识扩散等问题所作的探讨已经相当深人。2004年,由吴蔚慈教授主编的《图书馆学基础》已经将知识管理写人图书馆学教科书,但现有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研究多是分散的、某一方面的个别研究。柯平教授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年11月出版),对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研究进行了整体的、系统的整合研究。它明确围绕图书馆学的全面创新这一目标,从当代知识管理角度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读了此书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问题提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一书阐述了知识管理基本理论问题,对国内外知识管理文献进行了分析,全面系统地概述了第二代知识管理的主要理论,展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前沿,分析了国内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叙述了本领域重要文献与观点,然后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图书馆基础理论特别是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体系的研究甚少”,这一关键问题,从而引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就是为了弥补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这一空白点。

第二,理论部分。深人浅出地介绍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一书将知识学、知识管理学、图书馆学、知识资源论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对知识管理应用于图书馆进行了分析,从知识视角研究了图书馆进化过程,全面分析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深刻影响,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信息管理进行了比较,阐明了知识管理影响下图书馆员的知识角色,最终引出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这一主题,揭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基础和对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以及图书馆管理方法的创新。

第三,实践部分。探讨如何对图书馆进行具体的知识管理操作,并提供了国内外案例。通过对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的设计,讨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资本,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模式,以及图书馆知识资本评估的原理与方法,从战略知识管理的理论出发,阐述图书馆战略知识管理和学习型图书馆的原理。通过对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典型案例分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借鉴。

第四,再上升为理论。作者在以中外图书馆学体系发展进化为基础,探讨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体系,运用了知识管理的理论,发现了图书馆学的知识基础和图书馆的知识本质,确立了知识在图书馆学中的地位,以知识资源论为基础构建新的体系。包括宏观图书馆学创新体系和微观图书馆学创新体系,进行了学科的抽象描述和发展的探索。

综上所述,《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作者通过提出问题—理论总结—实践操作—再上升为理论的思想方法,以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独树一帜地追求论述的精确性和严密性。作者研读了大量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并浏览了许多相关网站,结合国内外图书馆与知识管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达到共性与特殊性的完美统一,形成自身独到的观点。书中别开生面的观点层出不穷,创新火花不断闪现,例如:对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体系这一问题的探讨,就是作者对图书馆知识管理另辟蹊径的思考后展开的创新性构想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能够将许多深奥的知识管理专业知识以简实的语言明确的表述,整个论述丰满而充实,同时走出了“空谈”的阴影,伴有诸多可操作的例证,使许多诸如笔者这样的图书馆基层工作人员通过阅读,了解到有关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的知识。

综观全书,可以看到,一方面,作者坚持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创新,提出了许多带有规律性的新观点和新理论;另一方面,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一些重要的基本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是我国图书馆界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方面的第一部专著,同时它又是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一部力作。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将对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进一步深人,特别是图书馆知识体系的构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是一部实践性很强的著作,所以它对指导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际工作,提高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管理水平起到推动作用,正如吴蔚慈教授所言:“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

第3篇

然而,在以内容为王的出版产业中,知识管理理念以及模式的介入并不明显,虽然国内目前也有一些出版企业在生产实践中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将其有意识地升华为系统整体的知识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出版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因此,出版领域亟需大力开展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借助知识管理模式的成功运作,为出版企业的做大做强做优提供发展动力,并为今后出版产业的整体发展提供科学范式,使之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那么,出版企业应如何实现知识管理呢?对此,王壮所撰的《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企业管理模式探索》(下文简称《探索》)可以说开展了这一领域的探索性尝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路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出版企业实现知识管理指明了方向。

《探索》全书紧紧围绕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关键议题,首先对出版、出版产业、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基础性概念进行了思辨式的界定和描述,系统地介绍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展开深入探索,不仅提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战略运行保障机制以及知识管理效果的评价方法、原则、体系和流程等,更是从国家、产业、企业三大不同层面提出实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具体战略措施,对我国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实际操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讲,《探索》主要有如下三大特点。

1 内容层面:研究领域新颖系统

纵览《探索》,全书立足于知识管理这一独特研究视角,结合我国出版产业的宏观背景和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对出版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索,内容新颖、系统、全面,读来令人备受启发,为我国出版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需要强调的是,整个议题不仅在出版产业以及产业内企业的知识管理意义重大,对其他特定行业内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如作者在书中探索性地针对员工、客户、业务、保障机制、竞争力这五大不同视角设计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考核构建了评价模型,这也对其他行业企业的知识管理效果研究和评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下面从全书的研究视角以及研究议题两大方面介绍其独特、新颖之处。

1.1 视角新颖独到

知识管理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其实早已存在,国际上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长达近30年,中国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有10多年之久,但是在我国的出版研究领域,将知识管理作为切入视角对出版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探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作者具有创新式、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不仅立足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宏观环境的高度审视出版产业,更是紧密结合知识管理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操作大胆探索产业的微观主体——出版企业的内部管理模式,为出版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全新的探索视角。作者运用知识螺旋理论、“知识之轮”理论等知识管理基本理论探讨了出版领域以知识搜集整理—知识存储编码—知识分享交流、知识创新增值为主脉的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为出版管理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与此同时,作者还善于利用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角度,广泛结合经济学、管理学、出版学、传播学、心理学和企业知识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成果,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探索和思考开拓了一个宽广的研究视阈。

1.2 议题系统全面

全书内容充实,主题鲜明,对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议题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探讨和系统论述,让人深受教益。首先,作者就议题的提出背景以及研究现状做了详细阐释,并明确道出开展此研究的意义所在;其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议题的关键内涵,作者还系统介绍了开展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竞争环境;随后,全书围绕议题的实现做了具体战略规划以及运行保障机制、效果评价的探讨,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论证;最后,从策略层面提出了议题的具体实现方法。至此,全书紧扣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主题形成“提出议题—分析议题—实现议题”的内容主线,总体看来系统全面、内容丰富,也在最后的对策方面为不同角色提出了更加细化、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一议题的系统全面不仅有利于丰富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开拓出版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新空间,还能为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一定思路和参考,意义重大。

2 结构层面:论证框架严密

通观《探索》可以发现,该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紧凑,轮廓鲜明。作者首先着眼于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这一逻辑论证前提,在对知识管理基本理论进行通俗化阐释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而探索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和实现路径,并辅之以行业管理现状和标杆实践案例等实证研究,对论点进行论证,从总体搭建全书严谨的逻辑框架和论证结构。不管是在整个逻辑论述过程还是论文层次上,都体现了较高的逻辑掌控能力和思维水平。如在论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关系时,作者首先从知识观角度层层分解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依次从知识采集与存储、知识共享和交流、知识应用和创新三大方面深入剖析知识管理的作用机理,论证严密、得当。具体来讲,该书在结构层面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概念界定的明确清晰以及逻辑结构的科学严谨上。

2.1 概念界定清晰

明确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是开展研究论证的逻辑前提,只有在清楚地界定了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后,才能保证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科学客观。在这一方面,《探索》一书表现尤为突出。每当引入一个主体概念,作者都会综合权威专家和学者们的客观论述,首先对基础性构成概念进行追根溯源式的科学阐释,进而论述主体概念的含义。如书中探讨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关键议题的定义时,首先回归到对出版、出版产业、出版企业等基础性概念的界定上,并结合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学科属性,最终得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概念,即“对出版企业内的一切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有效管理,以期实现企业内知识共享、创新和增值,提高出版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知识活动”。此外,书中多次提到“出版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的观点,作者在第二章即“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依据”中对“知识型企业”这一概念也进行了严格界定和清晰表述。

2.2 逻辑结构严谨

从论述过程和逻辑层次来看,《探索》表现出严谨、科学的特点,读来毫不晦涩,令人信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善于按照逻辑思维进行理论推演。全书首先着手于知识、企业知识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基础性概念及其相应理论的铺述,进而从逻辑层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普遍到特殊,使知识管理的普遍理论恰到好处且巧妙地嫁接到出版这一特殊领域,实现两者由两大个体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结合体的自然过渡。第二,善于从总体上把握论证框架。正如上文所说,全书围绕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构建了“提出议题—分析议题—实现议题”的研究主线,这也从逻辑层面展现出严密、有序的整体构架。第三,善于结合理论和实例实现对结论的充分论证和反馈验证。全书论据有力,结论科学。如在探讨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时,不仅引入“知识之轮”“知识木桶”等知识管理理论,还大力结合出版产业背景和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展开论证。而为了验证研究成果,作者还专门辟出一章进行标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案例分析,说服力强。

3 研究路径层面:思辨特质凸显

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或保持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出版业来说,知识管理模式的成功探索和实现对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和关键。因为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论证的,出版的本质是对知识的整理、复制和传播,出版企业资本的主要表现是知识资本,出版企业的员工主要是知识型员工,出版企业的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知识创造型劳动形态,出版企业的产品主要是知识产品,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出版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管理这种新型管理模式。通读《探索》后的明显感触是全书理论性强而不乏实践操作性,思辨特质尤为明显。在展开研究时,作者不仅有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思辨,也有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辨,在总体研究路径上凸显了较强的示范意义。

3.1 宏观—中观—微观的思辨

作者有独到的思辨精神,对论点的观察、认识、分析、判断以及论证方法的选择等都体现了自身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了更有力地阐释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特殊性和方法论的特殊性,形成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并找到能够真正指导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规划和实施,作者非常重视对出版企业所处的出版市场竞争环境的研究。如书中第三章即是对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竞争环境的分析,其中主要围绕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研究路径,分别对产业外部竞争环境(包括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其他媒体的市场环境以及新技术革命环境等)、产业内部竞争环境(包括产业的国家政策法规环境、产业内部市场竞争环境、出版企业所面临的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竞争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包括知识资本、组织构架、信息技术条件等)展开了系统分析。在书中最后一章,作者同样关注出版企业所处环境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沿用宏观—中观—微观的思辨路径,分别从国家、产业以及企业三大不同层面提出了实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愿景的具体对策。

3.2 理论—实践的思辨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知识管理这一研究领域可以说是复杂而又抽象的。一方面,知识管理是在“诸如人力资源、组织发展、信息技术、变革管理、品牌和声誉管理、经营测定和评估等几门学科碰撞而产生”[2],其基础理论丰富且涵盖面广;另一方面,单就“知识”这一客体本身而言,它即是一个“非常广泛、复杂、抽象甚至模糊的概念”[3]。而若要结合出版领域展开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其中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探索》一书则既充分吸取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现有研究成果,又结合出版学、企业管理学、产业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如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控制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激励理论等,站在一定高度对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进行了涵义的科学界定和相关内容的理论探索,体现了很强的理论性。作者又不忘结合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设计了实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和愿景的总体规划和思路,并通过分析人民邮电出版社这一标杆出版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经验,对全书所构建的知识管理理论及方法体系进行系统论证,富有实际操作性和指导意义,总体来说实现了由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并推动理论的螺旋式发展和多重思辨。

除了内容、结构以及研究路径三大层面的特点之外,《探索》还在形式上体现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特色。全书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善于用图表说话,通过企业知识螺旋示意图、“知识之轮”模型图、出版企业战略层次图等大量图表的直观呈现,略显艰涩的理论、较为繁琐的内容都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不过书中也存在个别不足之处,如就全书各章节篇幅的总体安排来看,第九章即“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实现出谋划策”的内容与其他章节相比显得较为单薄,而对策方面的建议不失为全书的重头戏之一,能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愿景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值得多费笔墨展开阐释。

(《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企业管理模式探索》,王壮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定价38.00元,240页)

注 释

[1]储节旺,周绍森,谢阳群等.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

[2][美]温迪·布克威茨,鲁思·威廉斯著;杨南该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第4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理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是知识密集型组织,有着深厚的开展知识管理的底蕴。作为高校培养人才所需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应当汲取知识管理理论的精华,合理运用知识管理理论,适应社会进步和知识经济时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地整合知识资源,有效地将自身内在的活力激发出来,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

一、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辨析

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进行转化,这是知识管理理论关键性的基础。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大类,知识管理理论最为关键的基础在于,创设有利的条件及环境,促进组织中知识螺旋向前延伸,使隐性知识向现行知识转化,进而由显性知识相隐性知识升华。知识积累增值,这是知识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知识累积增值,指的是使知识系统重建在组织中实现,不断优化知识搜集、获取、共享及应用升华等过程,创新组织内的知识,促使组织及个人知识累积增值,进而转化为智力资本,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由理念到实践的升华,这是知识管理的实施环节。知识管理的实施主要有一下五个环节。一是将知识管理的地位予以明确,将知识管理实施的主要目标、总体框架、实施步骤和评价体系建立起来。二是优化组织架构。可以设立知识主管,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交流,努力实现由知识向有形资产的转化,实现知识增值。三是建立组织的知识库,将易显示和表述的知识重新组织,通过计算机等设备进行存储。四是借助相关技术手段,如信息过滤等,降低冗余知识的消极影响。五是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分为,倡导辅导员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行为升华为核心价值观。

二、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运用的意义

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实施知识管理,能够使辅导员对现有管理学领域及企业实践中的技术和方法加以借鉴,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将自身在工作中积累的隐性知识,如思维方式、沟通技巧等重新进行整合并外化,转化未便于进行学习、分享及传播的知识库,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提高辅导员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辅导员必须加强学习,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而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正是促进辅导员成长为“开放化知识系统”的过程,有利于辅导员优化知识结构,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第二,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辅导员队伍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向专家化转变,核心是辅导员以科学性与专业性为支撑,向着长期从事、具备高素养并取得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的专家型发展的过程。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做通常存在某些弊端,如经验化和浅表化等,所以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运用知识管理理论,能够将辅导员之间的知识共享网络结构建立起来,促进辅导员从事专业的业务钻研和前沿性理论呀就,加快辅导员向专家型教育者转化。第三,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拓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辅导员工作在实务领域运用知识管理,能够不断提高辅导员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和对知识加以应用的能力,可以优化辅导员的工作模式,丰富高校辅导员工作相关理论的内涵,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运用的路径

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运用,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知识管理进行统筹安排。一是组织辅导员系统学习知识管理理论,提高辅导员对知识管理理论的认识。二是对服啊导员队伍在工作中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分享的方式和难点等进行了解,奠定知识管理理论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运用的基础。三是借鉴国内外外关于知识管理理论运用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并进行宣传和组织学习。三是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起来,科学地对工作进行评价。第二,将知识管理运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组织机构和技术平台建立起来。一方面,要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知识管理的专门性机构建立起来,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知识管理的实施进行统筹安排。另一方面,可以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将辅导员队伍与图书馆藏数据库应用间的壁垒打通,拓宽辅导员队伍获取知识的渠道。另外,还应当将知识管理相关技术频台建立起来。可以采用互联网技术及云端服务技术等,建立庞大的辅导员信息库及工作库。第三,建立高效能知识库,专门供辅导员使用。在这一知识库中,主要是储备辅导员在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等,并且知识通过系统梳理,科学地进行分类,利于查找及借鉴,以减少辅导员进行学习的精力和损耗。第四,积极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中隐性知识的分享与传播。一方面,积极构建有助于分享隐性知识的物理空间,使辅导员的工作空间更加开放化和互动话。另一方面,加强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工作资历及工作风格各异的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使新老辅导员通过各种沟通方式进行隐性知识经验的学习与传播。

参考文献:

第5篇

1、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创新

1.1管理理论基础不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理论,依靠科学合理的计划与组织,经过统一的指挥协调与控制,实现了图书馆的宏观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理论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基础,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管理方式,优化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与图书馆管理模式,逐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与知识需求。

1.2管理对象不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对象主要集中在人员、文献、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方面;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对象主要集中在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图书馆文化与管理技术方面。

1.3管理重心不同。理论上来说,传统图书馆管理与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都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重心进行管理的。但实际上,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很难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管理重心集中在一般性的事务管理工作上;而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优化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重心,将知识服务与创新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

2、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内容创新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内容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创新,突出了6项管理内容的创新。

2.1知识创新管理。将知识作为主要的创新对象,对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体系与理论基础进行革新,也对图书馆的管理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优化了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针对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中不规范的环节进行改良,拆分、重组了部分不合理的业务环节。将文献的采访过渡为知识的采集工作,将文献的组织工作过渡为知识的组织工作,将文献的服务过渡为知识的服务。

2.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构建了虚拟的网络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便于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等单位进行查阅,同时拓展了业务服务面,能够为用户提供多元化、深层次的全面服务,逐步完善复合型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全面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检索需求。

2.3知识传播管理。知识传播与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输,便于知识的查阅者及时地获取相应的知识。

2.4知识服务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用户服务,帮助用户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更为全面地实现用户对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质量。

2.5人力资源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的重心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将培养具备全面知识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作为工作目标,加大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提升整体人力资源素质。

2.6知识产权管理。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图书馆需要对网络环境下保护知识产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中,不断创新知识管理理论,加强图书馆的制度和文化建设。

二、结束语

第6篇

【摘  要  题】专题探讨

【【关  键  词】知识管理/知识本身管理/知识资源管理/知识资本管理/知识理论/知识资源/知识资本

当前理论界的“知识经济热”刚刚降温,“知识管理热”又开始急剧升温。知识管理在世纪之交再一次成为国内理论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国内图书情报与信息管理学界对于知识管理的介绍与探讨在1999与2000年一度达到。文献[1]、[2]、[3]与[4]对近年来,尤其是上述两年间在图书情报学界的正式专业刊物上所发表的众多有关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综述,就知识管理的概念、定义、内容、思想来源、性质、目标、特点、功能以及实施、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和相关的评论。这在很大程度上梳理了当前人们对于知识管理较为纷繁芜杂、模糊混乱的认识。然而遗憾的是,所有这些研究都淡化与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知识管理中存在的层次性问题。本文将基于以上的有关研究,以企业知识管理为对象,深入探讨知识管理的层次性问题,以期达到全面认识和把握知识管理的目的。笔者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具有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之分,由以下3部分组成。

1 企业知识管理的微观层面:企业知识本身管理

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也可以称作是企业纯知识管理,处在这一层次的企业知识管理主要是由经济界、企业管理理论界在进行研究,因此它带有强烈的工商管理色彩,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了情报学,它是指对企业中知识本身或者说“纯知识”的创造、吸收、获取、加工、存贮、检索、传播、共享、转移、创新与应用的管理。依据所管理的知识范围的大小,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地说,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就是指对企业隐性知识(未编码知识)的管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知识局限在显性知识(编码知识)的范围内,把知识等同于显性知识,而忽略了隐含知识或意会知识这一面。企业知识管理可以说就是针对这一缺陷应运而生的。企业知识管理的提出尽管并没有抹杀对企业显性知识的管理,还有强调以显性知识管理形式存在的我们经常说的“知识处理”的这一面,但是相比较而言,它在当前的兴起是突出了对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视。因为在传统的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中,从泰勒到西蒙所指的知识一般就是显性知识,如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就指出在将知识运用于工作中后,生产力以每年3.5到4个百分点的速率增长,泰勒在这里所指的以可以量化的数据形式存在的知识即是企业的显性知识,丝毫不涉及企业的隐性知识。而事实上,隐性知识却比显性知识重要得多。如果说显性知识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尖端”的话,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的主体部分,虽然它们比冰尖部分——显性知识难以发觉,但却是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企业知识管理概念与理论的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强调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对企业中蕴含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将成为赢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相对于狭义的理解,广义上的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既指向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也指向企业中的隐性知识,它强调的是对企业中整个知识本身的管理。说得更为具体些,它包括:①企业知识的社会化管理——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②企业知识的外化管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③企业知识的内化管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④企业知识的整合管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我们可用表1将这4种知识转化模式归纳如下。

表1 企业知识本身管理的4种知识转化模式

附图

上述4个方面的企业知识管理共同构成了企业中的知识创造、获取(知识生产)与知识流动(知识交流),其目的在于做到企业知识共享,而最终目的则是实现企业知识创新。

企业实施知识创新就是为了通过依托和利用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来获得持续的创造力,从而使处在非线性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知识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的过程。如上所述,表现为社会化、外化、内化与整合这4种转化形式的企业知识本身——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企业的知识交流。而知识共享则是紧接着知识交流的本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又一重要环节,它同时也是知识交流的直接目的所在。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电话、口头交谈、网络等被组织中其他成员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知识财富。简言之,知识共享就是要实现知识从个人知识到组织知识财富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知识共享不但是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是知识的加工,甚至是知识创新的初级孵化。知识的加工处理在整个知识共享中极为重要,而知识加工的核心内容又是知识组织与整序。构建知识库、知识仓库、绘制知识地图与知识历程图是企业进行知识组织与知识整序的4种极为重要的具体实施形式,也是对企业知识本身进行管理的有力工具。有时为了强调这一点,知识组织(知识整序)也被单独抽出与知识共享并列,而被视为本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另一重要环节。这种将整个运作流程划分为知识交流、知识组织与整序、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4个并列阶段,并且在此基础上突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性与目的性的做法,成为这一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一大显著特点。而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以及与它密切相关的知识吸收(知识的生产与获得)、知识转移等的研究也被视为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关注的重要方面:企业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企业知识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5]。

2 企业知识管理的宏观层面:企业知识资源管理

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着浓郁的信息管理学的味道。有研究者认为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知识资源管理,而知识资源管理(KRM)是信息资源管理(IRM)发展的必然趋势[6],因此知识管理可以看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向前延伸、发展与升华。还有研究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信息管理学在当前的深化和最新的发展[7-8]。总之,在学术理论领域主要是图书情报界、信息管理界从这一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研究。我们再回顾一下国际知名的信息管理学家、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将信息管理划分为5个阶段的经典理论观点。即第一阶段:信息的物理控制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末),这一时期也可被称作文献管理时期;第二阶段:自动化技术管理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这一时期以MIS为代表的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信息专家的作用日益凸现为特征;第三阶段:信息资源管理(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第四阶段:商业竞争分析与智慧(20世纪80年代);第五阶段:知识管理(20世纪90年代至今)[9]。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很早就被视为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它是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和需要逐步从信息管理中孵化独立出来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管理领域。该角度的知识管理即这里将予以分析的处在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这一层次的知识管理。

当前对信息资源的权威认识是:对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联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10]。按照这种思路,知识资源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资源只是知识本身,广义的知识资源则不仅包括知识本身,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有关知识本身的管理尽管也涉及到了情报学,如知识组织、知识存贮与检索,这些也与信息管理有着直接联系,但它更多地涉及到了工商企业管理,因此,它更应属于工商管理、经济管理的范畴,而且有关知识本身的管理还是处在微观层面上的管理,对此我们已经在前面做了论述。这里所说的企业知识资源管理则是指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对企业中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的管理,是涉及知识本身、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设施、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知识系统、知识网络等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是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对广义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它涉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相对知识本身管理而言、处在宏观层面上的管理。这里把它视为企业知识管理中不同于企业知识本身管理的又一个研究层面,对此国内图书情报、信息管理学界进行了深入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学者马费成教授在与他的两位博士生合著的国家“九五”重点教材《信息资源管理》中,将信息资源管理定位于对信息进行资源性管理这一基本意义的基础之上,以专章专节的形式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探讨了知识管理,指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新发展,是人们基于对信息资源管理缺陷的深刻认识与体验,所提出来的一种更为高级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信息管理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形态由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所导致的种种信息资源管理缺陷日益显露的必然产物[11]。还有的研究者论述得更为直接,基于企业微观层面明确地提出知识管理就是一种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资源,企业知识资源由人、网络与知识3部分构成;知识管理的起点是知识资源配置与共享;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知识管理的载体是基于资源的知识管理系统[12]。

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很丰富,有的研究者将知识资源管理进一步划分为知识产权管理、科研管理、文献信息管理、知识系统管理、网络知识资源管理等[13]。具体地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从产权的角度对企业中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企业科研管理是指运用科学计量学等工具对企业中的科学研究与发展(R&D)进行管理;企业文献信息管理是指对企业中各种知识记录的管理,通过建立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与服务,达到文献信息共享;企业知识系统管理涉及术语库与知识库的建立与完善、知识智能系统和知识评价系统的建立、支持企业组织记忆、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的发展等问题;网络知识资源管理则是有关网络数据库、域名管理、搜索引擎、元数据、网络资源集合的评价、网络知识资源的安全等的研究。上述各研究分支的深入发展必将极大地丰富并推动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这一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开展。

3 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与知识资源管理的派生:企业知识资本管理

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有时也被称作智力资本,它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概念。在知识管理的提法正式出现之前,知识资本管理(智力资本管理)就已经在西方理论界广为运用,其代表是瑞典斯堪的亚保险公司所推出的方法,该方法是将知识资本(智力资本)定义为一个企业(公司)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差,是不能在企业账面上反映的无形资产[14]。知识资本一经提出,它的概念就经历了一个逐步明晰的过程,按照国际现行的主流观点:知识资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两部分,或者说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3部分[15]。因此,可以认为,企业知识资本是将企业中包括知识本身在内的整个知识资源作为商业买卖的对象,并将其资本化,从而成为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知识资本是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一切“活”知识,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忠诚,企业的组织文化、制度和运作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都体现着知识资本。企业知识资本概念强调的是企业中一种潜在的、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一种聚合知识载体的能力,而不是知识,无论是知识本身,还是整个知识资源。知识资本实际上是知识本身和知识资源的商业化、价值化与资产化,强调知识的价值增值与财富创造。这里可以用图2来表示知识本身、知识资源与知识资本3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图中阴影部分即为知识资本。

附图

图2 知识本身、知识资源与知识资本三者关系

通过以上对知识资本的分析,不难发现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是通过资产化与资本运营这一桥梁而由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与企业知识资源管理所派生出来的,它与这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它们3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知识管理。那种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即企业内知识资本的管理”[16]的观点明显是片面和狭窄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知识管理,既包括微观层面上的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也包括宏观层面上的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还包括源于前面两者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以价值创造与增值为目标,通过对知识资本的鉴别、获取和有效利用来提高公司价值增值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它一方面囊括了企业中所有能够用来创造财富的“活”的知识部分,另一方面则将在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与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死”的一部分知识激活,使之成为能够创造财富和实现价值增值的“活”知识。正因为知识资本管理在整个知识管理中起着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企业知识资本运营”[17],这里所讲的企业知识资本运营即从动态角度而言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

目前理论界是从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静态意义上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大致涉及4个方面:①对使企业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资产的管理,如企业的R&D管理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管理等;②对来自本企业员工的资产的管理,如企业员工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管理等;③对体现为脑力财富的资产的管理,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④对使企业具有凝聚力的资产的管理,如对企业文化、经营方案、管理等的管理。而对动态意义上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我们通常把它称为企业知识资本运营。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是指通过对知识资本的创造、收集、开发、组织、配置、传播、利用、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实现企业知识资本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知识资本运营的有效实施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在企业要加强组织学习;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以能为本”、“以知为本”的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和观念;要发展诸如“知识联盟”、“虚拟企业”之类的新型的企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要努力营造使虚拟组织或虚拟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在企业中推广CKO制度;要在企业建立知识激励机制等等[18]。

【参考文献】

1 白波,张晓玫.关于知识管理的几个理论问题.图书情报工作,2001(8):20-23

2 白波,蒋永福.知识管理研究综述.情报资料工作.2001(4):11-14

3 明海.近年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状况述评.图书馆杂志,2002(2):11-14

4 盛小平.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综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60-64

5 余光胜.企业知识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见:胡祥培,杨德礼主编.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前沿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80-284

6 褚峻.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资源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1(3):44-46

7 丁蔚.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情报学报,2000(2):124-129

8 卢共平等.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0(3):9-11,16

9 D.A,Marchand,F.W,Horton.Infotrends:Profiting  from  your  Information  Resources.New  York:John  Wiley&Sons,1986

10 乌家培.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4):4-6

11 马费成,李纲,查先进.信息资源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48-268

12 褚峻.知识管理的资源性分析——基于企业微观层面.图书情报知识,2000(2):7-11

13 柯平.论知识管理.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6):132-136

14 Leif  Edvinsson.Developiug  intellectual  capital  at  Skandia.  Long  Range  Planning,1997(3):366-373

15 胡汉辉,沈群红.西方知识资本理论及其运用.经济学动态,1998(7):40-42

16 徐锐.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特征.图书情报工作,2000(1):46-48

第7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绩效;能力;动机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组织员工的流动性越来越强,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化使得组织对于人力资源的选择、培育、使用和保留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其本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升组织绩效和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管理实践,已被国内外许多管理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认同。正如我们所知,战略管理更多的关注组织绩效,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研究企业价值的新视角,它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是复杂的。组织绩效的提升作为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研究意义。

二、知识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1.知识管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越来越看重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认为知识管理的高低取决于企业是否广泛地分享与运用信息,也就是说将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好让他们迅速地就这种信息采取行动。知识管理的定义为,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积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因应市场的变迁。也就是说,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组织内部通过知识管理平台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根据近年来管理领域学者的研究,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是说组织在管理运作中,对于企业的知识资源尤其是隐性知识资源,应积极去的、开发、利用和保持,其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知识创新。刘邦成等人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营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氛围,从而提升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并最终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组织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有显著贡献的。3.知识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结点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这是因为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尽管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是有内在联系的:首先,是能力培养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希望组织内人员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匹配,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能力,人尽其力,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以达到组织目标;而知识管理更看重组织内员工的知识共享,培养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将企业团队的知识资源予以整合,通过开发创新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更加深入地挖掘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力的“智慧潜能”。从理论上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组织创新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有密切关系的,换言之,知识的获取、管理、创造等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紧密相关。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

1.组织绩效组织绩效是指组织在某一时期内组织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效率及盈利情况。组织绩效的实现应在个人绩效实现的基础上,但是个人绩效的实现并不一定保证组织是有绩效的。如果组织的绩效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被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以及每一个人的时候,只要每一个人达成了组织的要求,组织的绩效就实现了。2.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SHRM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理论基础,决定了其与组织绩效两者之间影响机制的研究结论不能达成一致。首先,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静态研究过程忽视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绩效的动态研究。也就是说,其过于强调员工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员工应该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其次,基于行为理论的研究,强调个体层面并以权变的方法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换言之,基于行为的理论过于关注个人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诱导、控制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以实现组织绩效。此外,基于资源的理论逐渐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础,该理论基于组织层面,强调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主要依赖于组织内部的一些关键性资源。资源基础理论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战略管理相结合,着眼于组织的核心能力的培育,来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3.提升组织绩效的作用点组织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需要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使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统一、适应,这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前提,即战略匹配。蒋建武和赵曙明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培育符合组织战略要求的员工能力,倡导与组织目标一致的员工行为,最终实现组织绩效。企业组织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应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组织通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以优势资源作为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增进组织绩效。通过以上理论分析,我们得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框架模型。

四、基于知识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框架

模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培养符合组织战略要求的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通过不同的手段去激励员工将知识技能嵌入到符合组织战略的日常工作中的态度行为。此时,知识管理引入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就有重要意义。首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知识管理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知识的获得、创造、分享、整合等行为都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紧密相关。通过营造一种企业文化,倡导组织个人对于组织内部知识进行交换和整合,当知识共享能够嵌入到员工的工作进程中,此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提升组织个人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基于知识管理的激励方法使员工产生“愿意”去为组织高绩效做出贡献的态度行为,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因此我认为,知识管理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个人能力和态度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变量,且为部分中介变量。根据Baron和Kenny的解释,中介变量(Mediator)是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在中介变量加入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显著性存在但是回归系数变小,称之为部分中介变量。知识管理的组织氛围对组织员工在工作中行事的态度和行为作出了规范,反映了组织要求员工与之匹配的组织战略。在提升组织个人能力与态度的基础上,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组织高绩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根据组织战略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作为组织的核心资源,如何做到“选、育、用、留”对于组织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在战略规划基础上完成招聘和选拔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员工,特别是那些具有特殊资源的员工,通过良好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吸引留住员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内、外部激励,包括薪酬、有效培训、员工晋升等留住人才,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本存量。以上包括规划、激励都是为了组织能够充分挖掘、发挥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使优秀的人力资本能够为企业所用。组织应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加入知识管理内容。员工具备了组织所需的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在这一基本前提下,是否形成“愿意做”的动机就成为实现组织高绩效的关键。当员工受到特定的激励时,或是在学习型组织的组织氛围下,出于自身意愿将行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此类员工作为组织的战略性资源才能发挥其效用,成为组织的竞争优势,为组织绩效的提升做出贡献。当组织绩效发生变化后,组织战略要依其进行变动,从而需要进行新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个新的战略循环开始有序进行。综上所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是复杂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追求高绩效,应以知识管理为基础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为实现员工目标与组织战略相匹配,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等方式,提高员工个人知识技能能力,在具备稀缺能力的基础上,激发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态度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邦成,唐宁玉,姜红玲,吴冰.基于知识管理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创新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3)

[2]程德俊.不同范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与比较[J].管理科学,2004,17(6):81-86

第8篇

一、知识管理的熵机理及其数学模型

[HT5”K](一)知识管理熵及模型

由管理熵的概念(任佩瑜,1998)我们导出知识管理熵的意义,即知识管理熵就是熵理论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之中,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管理无序、信息不畅、经营状况不佳,进而导致企业知识管理内耗、效力低下、管理成本过高、管理目标偏移或错位、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和冲突以及整个企业知识管理衰退等,使能量、物质、信息等在流动过程中出现紊乱、无序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运动,受到若干不确定性和相互影响的变量要素控制。

由管理熵数学模型(任佩瑜 等,2000)导出的知识管理熵数学模型如下:

(Ⅰ)模型假设:第一,企业知识管理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孤立系统,较少与环境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第

二,知识管理内存在着能量差异,系统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

(Ⅱ)数学模型的表示方法:

S1=∑[DD(;]n[]i=1[DD)]KiSi[JY](1)

其中:S1为知识管理系统内部熵值;i为影响相对封闭知识管理系统熵值的因素,即知识管理基本价值活动、知识管理支持性价值活动;Ki为企业在特定行业、特定阶段时,各种因素的权重;Si为各种影响因素所产生的熵值。

Si=-KB∑[DD(;]n[]j=1[DD)]Pij1nPij[JY](2)

其中:KB是知识管理熵系数,在此定义为:企业所处的特定行为中,每增加单位收益所需追加的成本值,即行业的比值C/E。j代表企业的每个影响知识管理熵值的因素中包含的子因素,Pj为每个子因素影响企业知识管理熵值变化的概率,Pj满足∑Pj=1。

由式(1)、(2)可以求出知识管理系统内部熵值S1。系统内部熵值的大小表示了企业知识管理无序度的大小,熵值的增加过程是知识管理逐渐由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演变的过程。

由于系统熵增会引起知识管理效率的递减,因此也可以用组织效率递减公式(任佩瑜,1998)来表示知识管理系统内部熵增的过程:

其中,Y是知识管理效率,R表示知识管理的结构常数,x是影响知识管理效率的因素的函数。这些因素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价值活动X1;知识管理的支持性价值活动X2;时间因素t。ai为每一个影响因素的权数。

[HT5"K](二)知识管理耗散结构及其数学模型解释[HT5"SS]

将管理耗散和管理耗散结构(任佩瑜,1998)的概念,引入到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就得到企业知识管理耗散,是指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知识管理系统,不断地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当外部环境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负熵增加,使知识管理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从而使知识管理系统的有序度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新的组织。由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复杂性、非线性以及环境的复杂性,使企业知识管理演化充满不确定性和混沌。知识管理耗散揭示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描述了知识管理效率递增的规律。企业知识管理在这种规律的作用下,矛盾地波浪地向前发展。

知识管理耗散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负熵的计算公式:

其中:j为影响企业知识管理产生负熵的因素,如新知识管理技术、新的有效政策、新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新的有效人员素质结构等。Kj为知识管理导入的负熵中各影响因素的权重,Sj为各影响因素的负熵值。

Sj=KB∑[DD(;]n[]i=1[DD)]Pij1nPij[JY](6)

通过式(5)、(6),可以求出企业知识管理从外界引入的总负熵。因此开放系统的总熵值可以表示为:

S总=S1+Se[JY](7)

其中,S总是整个知识管理的总熵,它由系统内部的熵S1与从组织环境中吸取的负熵Se的和决定。从式(7)中我们知道,只有当S总

[HS2][HT5"H]二、知识管理熵集成评价体系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对企业知识管理现状和水平以及对企业贡献度评价的基础,是动态管理熵评价的前提性工作,也是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的先决条件。由于知识管理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职能构成的有机整体,各职能构成之间的协作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知识管理效率的高低,对最终知识管理熵值形成直接的影响。因此针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知识管理基本价值活动和支持性价值活动。

为了方便研究和计算,根据玻尔兹曼熵公式推导出知识管理熵的综合集成评价数学模型:

S=kln[SX(]m[]f[SX)]

其中:k是管理熵系数,此处定义为企业在所处的特定行业中,每增加单位收益所需追加的成本值,即行业的比值C/E,可用经营业务相似的公司的数据进行计算。m指企业知识管理绩效,m=∑[DD(;]n[]j=1[DD)]wjyj,yj为企业第j个知识管理绩效指标,wj为企业第j个知识管理绩效指标的权数;m是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变化,即企业知识管理绩效末态与初态之差,也就是m=m2-m1。f指企业知识管理(行为)运动状态,f=∑[DD(;]n[]i=1[DD)]aixi,xi为企业知识管理第i个行为指标,ai为第i个行为指标的权数;f是企业知识管理行为变化,即知识管理运动(行为)末态与初态之差,也就是f=f2-f1。

因此,企业知识管理熵公式如下:

即表示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运动的结果。

三、结语

熵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揭示的是复杂系统内在的运行规律,因此,利用管理熵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能克服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缺陷,有利于企业知识管理创造长期价值,避免短期行为效应。通过熵值S1的大小可以反映企业知识管理综合绩效的优劣,通过S总判断企业知识管理管理系统是否形成耗散结构可以预测企业知识管理未来绩效变化的趋势,使评价兼具诊断和预警功能,因此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熵值评估将是企业知识管理综合评价的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任佩瑜. 1998. 论管理效率中再造组织的战略决策[J]. 经济体制改革(3):98-101.

第9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图书馆

Abstract:As a centar of collection of the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library is inevitably one of the agent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ideas and proposals as to take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this management,as well as trys to interpret its contents and features.

Key word:knowledge management;library

由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二十一世纪正在经历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已发生根本变化。以知识为对象的知识管理,就产生于这一环境下。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知识创新,形成知识生产、传播、交流和利用的良好环境,并将知识转化为竞争能力和优势应运而生的。它是以当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继承、发展和扬弃的一种新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代表着二十一世纪人类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成为管理学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知识量呈指数增长,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如何利用已获取的知识以及如何实现知识再造增值等有关知识管理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图书馆管理者所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组织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

“知识管理”一词是由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恩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首次提出的。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知识管理的概念从多角度进行了有见地和有意义的描述。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则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和与知识有关的技术、组织结构及其它各种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和知识工作者――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也称客观知识)和隐性知识(也称主观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可以用语言或文字表述,易于整理、存储、获得和共享,而隐性知识则是一种潜意识的知识,集中存贮在人的脑海里,很难用语言表达或只能用语言表达其中的一小部分,不易交流和共享。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社会知识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管理的重点是显性知识(图书中包含的知识)的有效研究、开发与利用。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创新,加快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总体而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的过程。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就图书馆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资源管理。图书馆知识资源应包括馆藏文献资源和可利用的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知识资源管理,既要充分开发馆藏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建设馆藏书目数据库,实现其网络资源共享;又要积极挖掘网络资源,由专业人员对庞杂无序、鱼龙混杂的网络资源进行鉴别、加工整理,使之优化、有序化。

2.知识重组管理。图书馆知识重组管理主要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知识连线公司首席执行官荣・杨(Ron Yong)曾经说过: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的果实。由于它只存在于人脑、组织结构和文化之中,是人脑的所有思维方式,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总和,不易为他人感知与获得,故重组的过程只能由人来完成,再先进的技术,甚至超高智能计算机也无法代劳。知识重组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地提取、组织隐性知识,加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积极实现两者的转化、创新,共享与交流上。实现重组虽非易事,却可以通过积极的管理行为进行催化,这种催化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各种激发人的创造力的方法和措施。因此,创造良好的重组环境,也就成为重组管理的主要任务。

3.知识服务管理。知识服务,是图书馆联结社会的纽带,也是其达成自己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一管理,图书馆将实现其社会价值。它的主要形式包括:知识信息导航、知识信息咨询、知识信息评价、知识营销等。

4.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创新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动态转化的过程。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正式的语言明确表达的,经过文档处理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是规模化、系统化的,易于传递和分享。隐性知识则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信念、观点、价值观等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和行为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性,难以与人共享。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对知识的生产、传播,以及相关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进行的管理。它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管理。所谓理论创新管理就是通过对全世界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所进行的深入研究,丰富和拓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推动图书馆学不断向前发展;技术创新管理就是要加强对与技术创新有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就是通过不断改进图书馆职能部门的功能、效能及其工作流程,建立起一套更加适应信息时代数字化图书馆有效运行的组织管理体系。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特征决定的。这些特征使它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相比,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而且拥有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

1.知识管理的扩展性。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其管理对象不仅是有序化知识―――显性知识,而且更强调隐性知识。它的这一特征产生了图书馆知识管理之组织管理和重组管理。

2.知识管理的创新性。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知识创新。由于隐性知识已成为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因而通过管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实现并加快显性、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流动,最终达成知识的创新,也就成为其管理行为与过程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特征产生了创新管理。

3.知识管理的人文性。人是管理的核心,管理活动归根到底是通过人去实现管理目标,取得管理成效的过程。因此,知识管理与其它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更重视人,更注重以事就人,使人尽其才,所以图书馆知识管理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在管理过程中,它的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是隐性知识的载体;人是实现知识创新的源泉;人是知识增值的主要力量

4.知识管理的增值性。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种创新管理、人本管理,其管理过程就是人的创新过程,显性、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将实现增值。

5.知识管理的技术性。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存储、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技术,它是以电子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作为管理的高级阶段,无论是其产生,还是应用均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没有“知识”就没有知识管理。

四.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是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抉择,是顺应历史变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具有传统信息管理无法比拟的优势与特征。它不仅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与传递进行机械性的管理,而且把握知识间的相互关系,逻辑性地创造出新的知识去满足社会的需要。

首先,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是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给人类社会以巨大的影响,知识成为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乃至人们的社会生活。二是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地改变着社会的文化,图书馆一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发生了管理与服务方式的改变,网络产生以后给图书馆以更大冲击。图书馆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知识资源管理基础,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提高图书馆文献组织与管理的质量,提高信息资源的可存取性和可获取性,提高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益,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与潜能。

其次,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也是图书馆观念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需要。从文献管理到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其应用表现在:一是图书馆思维的变更,图书馆将以知识求生存,将决策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洞悉未来的发展趋势,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图书馆形式的变化,馆藏形式多载体化,服务形式开放化,资源利用共享化,网络是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及资源共享的良好环境;三是图书馆人才的变化,图书馆员除了具备“广、博、精、专”的能力外,还应具有敏锐的信息洞察力。

第三,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更是图书馆管理改革的需要。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图书馆以知识服务为己任,虽然两者存在的目的不同,但存在的方式却很相似,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要有顺应时代的管理体制,知识管理是目前图书馆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梅伯平:《知识创新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0。

[2].马恒通:《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1。

[3].袁玉英:《试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现代情报》,2003.10。

[4].谌新华:《利用知识管理构建图书馆的管理策略》,《图书馆学研究》,2004.3。

[5].朱丽君、孔庆杰:《知识管理理念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图书馆学研究》,2003.7。

第10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经济;价值载体;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112-02

知识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热门概念,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作为理论科学,知识管理研究试图通过界定知识管理的定义、范畴、内容和运作机制等途径将知识管理自身加以完善,使之成为一门系统化的全新的管理学科;作为应用科学,知识管理实践试图通过大力发展相关的知识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等促使知识管理效用得以最大化的发挥。知识管理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处于一个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理论体系的过程之中,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在讨论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时候,必须兼顾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两个方面,方可对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现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在我们开展实施知识管理之前,必须对知识管理的概念、主体以及基本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本身并不会产生价值,它必须藉由创新,再通过企业的商品化运作,才能产生实际的效益。因此,研究各界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对于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知识管理已经出现了二十多年,知识管理的框架已经逐渐成型。但是,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都还没有达成一致,各界学者出于各自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给出了不同的界定。

Petrash(1996)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适当的知识在适当的时间给适当的人,使其作出最佳决策。

Wiig(1997)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组织系统的、明确的对其知识资产进行充分的探索和利用,以提升组织内相关工作的绩效。他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自上而下的监督、推动与知识有观点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

BecMna(1997)认为,知识管理是指组织利用正式的管理渠道获取有用的经验、知识和专业能力,使其能帮助组织创造新能力、提升绩效、促进研发并强化顾客价值。该定义强调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对组织的目的。

Malhotra(1997)认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组织为了解决适应、生存、提高面对环境和改变的能力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它具体包括组织从数据和信息中、从有创新能力的员工中寻找知识以提升企业绩效过程。

Yerna Allee(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

林东清(2005)认为知识管理是组织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对组织内外部的个人、群众或团体内有价值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定义、获取、存储、分享、转移、利用和评估等工作。

清华大学刘冀生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及与知识有关的资源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对于知识管理,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组织内外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对知识的捕获、应用、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组织中的个人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而作为组织则提高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以上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知识管理定义的理解,知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高新技术企业是高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这与知识管理强调的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创造企业效益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知识、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是帮助且企业寻找、发现、组织和转移重要信息以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

2知识管理的主体

企业知识管理是指企业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知识资源及其收集与整理、交流与共享、应用和创新过程的管理,以谋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这个定义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层面

强调企业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过程及经知识过程逐渐形成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知识过程主要由知识的收集与整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四个过程组成,统称为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

2.2企业知识管理的活动层面

强调知识管理不仅仅是技术相关性问题,而是一种“社会-技术”系统,即对“人、过程、技术”的有机集成(见图1)。因此,需要紧紧抓住知识的收集与整理、交流与共享、应用和创新过程等活动,并结合软、硬环境的建设,将企业文化、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核心过程等有机联系起来,创建出完整的知识活动:

2.3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层面

企业知识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

2.4企业知识管理的环境层面

强调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环境建设的支持。这里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几个方面。在它们的有力支持下,企业才可能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

3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

知识管理可看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又互相影响的过程,至少包含四项活动,分别是: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四个主体则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参与者、管理者。其框架如图2:

知识获取是指通过学习或者其他各种方式收集企业(个人)所需要的知识。

知识应用就是将企业(个人)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去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知识共享就是在企业一定范围内进行知识的传递活动,不仅使有需要的员工能掌握知识,也使有需要的客户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这最终也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这里所讲的知识共享的范围不只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包括外部的客户。

知识创新是一项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活动,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Petrash.Cx. Dow’s journal to a knowledge value cultur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J].1996,14(4).

[2] Wiig. K M..Knowledge Management: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Where Will It Go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M].Pergam on Press/ Elsevier,1997.

[3] Beclnnam. Thomas J.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Soft Computing[M].Canada:Banff,1997.

[4] Malhotra, Y.Knowledge Management in Inquiring Organiz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s Confere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1997.

[5] Vema Allee.知识的进化[M].珠海出版社,1998.

[6] 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7] 刘冀生,昊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8] 杨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黄河,陈娟娟.知识管理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4,24,(4).

[10] V.Sambamurthy,Mani Subramani.special issu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J].MIS Quarterly,2005,29(1).

[11] 奉继承,赵涛.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与框架模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4).

[12] 姚波,杜琦,解芳.基于战略营销的知识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5,25(1).

第11篇

〔关键词〕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构建;系统开发;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f2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8-0053-05

当今社会的经济形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资本经济,而是向知识经济转变。在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在不断调整,这带来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巨大变化。显而易见,传统泰罗式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大规模网络动态环境下企业的合作与竞争,虚拟企业便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同时,知识是虚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1虚拟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1.1虚拟企业概念的界定

1991年,肯尼斯·普瑞斯、史蒂文·戈德曼和罗杰·n·内格尔在为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题为《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的研究报告中,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虚拟企业的概念[1],认为企业之间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为了充分利用资源、赢得竞争优势,建立一种动态的联盟。近几年,虚拟企业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李贺,关欣和周浩认为,“虚拟企业是指多个企业之间为抓住市场机会,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协议和联合组合等方式,将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通过信息网络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开放的组织形式,来共同完成某个项目。[2]”杨波,徐升华认为,“虚拟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公司,暂时组成的非固定化的相互依赖、信任、合作的联盟组织,从而以最少的成本、最迅速的对市场的机遇做出快速反应。这种动态联盟关系随着产品或项目的结束而解散。[3]”魏青,郭东强指出,“虚拟企业是以项目驱动的,由一系列空间上分布的具备不同‘知识能力’的节点企业组成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动态的网络型组织。[4]”李志宏,吴鹏飞,吴健鹏将虚拟企业的内涵界定为:“面对市场机遇与环境变化,由某一企业主导,为达到项目预期目标,通过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组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网络型、动态的知识学习型组织。[5]”

通过借鉴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述,我们总结了虚拟企业是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以不同的资源和优势为基础,为共同的项目而建立的一种无实体组织结构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联盟,这种联盟是灵活的、动态的,能够快速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资源,从而取得关键性的竞争优势。

1.2虚拟企业的本质特征

1.2.1无实体的组织结构

顾名思义,虚拟企业的根本是虚拟,它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而是不同的组织甚至是个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合作联盟。它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无实体的组织结构,一般是盟主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或资源,各合作企业分别拥有不同的资源或优势,强强联合,依托高科技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知识共享,分工协作,实现虚拟化运作。

1.2.2基于项目的动态联盟

虚拟企业的组建具有极强的目的性,通常是由盟主企业发现市场机遇,组建虚拟企业,其他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加入联盟,随着项目的运作进行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并按参与程度获得利益,当项目完成,联盟也就宣布解散。可见,一个完整的项目贯穿了虚拟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项目战略也应随之调整,虚拟企业的各合作组织也要进行动态地调整,正是这种灵活的动态性使虚拟企业可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1.2.3强调知识共享的作用

虚拟企业的联盟性质决定了其异质的企业文化环境,这就要求虚拟企业的组织成员要完成更高水平的分工与协作,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各组织成员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建立信任、共享的企业文化,意识到知识是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强调通过充分的知识共享,才能实现“1+1>2”的联盟效应。

2我国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进展

近几年,我

国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利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对2003-2012年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检索、分析,得到以下统计结果(2012年的统计可能不完全)。

从表1可见,我国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分布较广泛,其中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构建,系统开发,知识共享这3个方面的研究所占比重较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不乏对各种类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如高技术企业、离散制造企业、船舶制造企业、房地产企业、中小型企业、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物流企业、森工企业等。虽然我国专家、学者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研究的内容较丰富,但从近十年的发文数量上来看,我国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管理机制,管理体系,管理平台,管理创新和相关支撑技术等的研究很匮乏,还需要进一步的大量研究。

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虚拟企业表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对当前大规模网络动态环境下的企业合作与竞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虚拟企业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它有着巨大地发展潜力,是目前市场环境下,各组织的明智之选。今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会是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

因此,下文将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型构建、系统开发、知识共享3个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来介绍近十年我国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

2.1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构建的研究

众所周知,对一个领域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归纳总结的阶段,而是要从更系统化的高度对其运行规律、存在条件、模式流程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更进一步的实际研究奠定基础。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构建的研究,就是从理论的高度对其进行模式构建,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型构建进行了一定量的研究,提出基于不同技术或理论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通过分析,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层次角度构建模型

李志宏,吴鹏飞,吴建鹏[5]揭示出“虚拟企业中的知识由于基于不同的主体而呈现出的层次性及与此对应的层级转化关系和转化条件”,提出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层次转化模型,从模型中可以看出虚拟企业知识的迁移、转化是具有层次性的,而且是双向互动的。葛新权,周秀玲[6]通过分析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层次,提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包括成员企业的知识管理和成员企业之间的网络知识管理,具有二维属性,进而设计了成员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型和虚拟企业间网络知识管理模型,模型中凸显了知识仓库的核心作用,强调了知识的学习与共享。

2.1.2从虚拟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构建模型

郭东强,李志敏[7]以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为基础,指出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包括4个阶段:酝酿期、组建期、运作期和解体期,具体分析了这4个阶段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策略,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式。

2.1.3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应用技术的角度构建模型

黎旭诚,归伟夏[8]指出主题地图可以从大量的知识中建立起知识结构网络,正好可以解决虚拟企业网络间知识的无序性和多样性带来的问题,实现知识传播和共享的结构网络,并以此提出了基于主题地图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黄敏,温廷新等[9]指出网格计算技术可以通过高速互联网将异构的高性能计算机、数据服务器、大型检索存储系统和可视化虚拟显示系统连接并集成起来,共同解决某一问题,可见这一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现有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并以此提出了基于网格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框架模型。

2.1.4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环境的角度构建模型

程刚,郭东强[10]通过分析影响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的环境因素及其之间的联系,建立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环境因素的多级递阶解释结构模型,模型中可见这些环境因素有5个层次,其中最基层的因素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包括管理者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物流状况,信息网络技术状况,社会法律与企业制度。

2.1.5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流程的角度构建模型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流程是指:“根据虚拟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捕捉市场机遇的需要,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流程进行优化重组的一系列改进活动。[11]”余鲲鹏,郭东强[12]通过分析业务过程和知识管理过程,建立了虚拟企

知识管理过程参考模型,指出知识管理实施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管理过程是不是切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能否把握其中的关键要素。马慧贤[13]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流程分为3个阶段:准备阶段、协作阶段和提升阶段,具体分析了3个阶段的核心内容,建立了基于项目流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总体流程框架。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在形式上表现出层次性,包括成员企业的知识管理和虚拟企业本身的知识管理,对于不同的层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管理,以协调好不同层次间知识的转移与积累,进而提升虚拟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第二,虚拟企业是以发现新机遇,并以新项目为驱动建立,以项目结束而解散的具有明显生命周期的动态合作联盟。因此,在虚拟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第三,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力求实现对知识的高效管理,相关技术的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保障。虚拟企业的知识更加无序、复杂,其知识管理比一般企业的知识管理更有难度,仅仅依靠人力是无法实现其知识管理,运用相关技术建立、完善、升级知识管理系统才是可行之法。第四,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应该关注环境的影响。虚拟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环境,分析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保证其知识管理的效果。第五,知识管理流程是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管理实践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组织知识管理的具体模式,并且体现了知识管理活动的特征[14]。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流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通过对流程的具体分析可以细化每一个过程和环节,一方面可以发现影响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效果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不经过细化研究就无法发现的深层次问题,一旦发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流程改进,从而大大提高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在工作流程上的每一个环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目标上达到高度一致性,为虚拟企业的共同项目而进行充分的知识共享、分工协作,那么虚拟企业一定会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激烈市场竞争中的赢家。

2.2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的研究

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以网络平台为技术基础,通过企业信息系统平台的整合,在企业知识主管(cko)的协调与控制下,实现企业中知识资源的共享,促进知识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虚拟企业动态的企业联盟性质决定了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也应该是动态的,且成员企业有自己独立的知识管理子系统,由此可见,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知识管理系统。

通过对检索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近十年,我国不少专家、学者将agent技术引入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中,进行了大量研究。杨波,徐升华[3]分析了虚拟企业的特征及其知识管理的特点,引入分布式人工智能agent技术,用ontology表示知识和信息,设计了基于多agent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模型,实现整个虚拟企业的知识循环流动和增值。魏青,郭东强[4]也构建了基于多agent和ontology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与前者不同的是,魏青和郭东强采用uml中的序列图表示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完成用户发出的一个服务请求,执行请求的各个agent之间的交互过程。黄敏,奚建清等[15-16]通过研究分布式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架构和知识管理过程,给出了基于软件agent和移动agent技术的系统实现方案、相关模型和实现技术。洪清鹏,郭东强等[17]利用mase方法(多agent系统工程方法)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进行了捕捉目标、使用用例、定义角色3个步骤的分析,并利用agenttool工具对分析结果进行建模,设计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目标层次结构图、知识获取时序图、系统角色模型和“知识格式转换者”角色“知识格式转换”并发任务模型,利用这些模型可以更好的分析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需求,开发出更完善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综上所述,我国专家、学者在分析虚拟企业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认为agent技术的应用对于研究虚拟企业动态性、可扩展性、分布性、复杂性的知识管理系统有巨大的实际意义。虚拟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由于虚拟企业的联盟性质,其知识管理系统系统更加复杂,包括两

个方面:一个是虚拟企业成员企业各自独立的知识管理系统;一个是虚拟企业网络间的知识管理系统。各成员企业有其独立于合作项目之外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而该目标与虚拟企业的目标不一定是一致的,这就需要共同的协调,以共同利益驱动合作进展。在这样异构的环境之下,可以说agent技术以其智能性和高度自治的能力获得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专家的青睐,同时,由于单个agent所能完成的任务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多agent共同协作完成复杂任务的模式更加可行。除此之外,由于在开放和异构的环境下,虚拟企业间不同的知识管理系统和成员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系统要实现交互和协作,必须有一个知识库能够消除不同系统知识表示语义上的差别,到达知识共享。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学者提出将ontology嵌套在agent技术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复用。以先进的技术为基础开发有效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将会是未来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研究的重点之一,同时虚拟企业也应分析自身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发语言和系统,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顺利实施。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基于多agent技术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但缺乏对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研究,如系统开发语言和工具包,各种agent的体系结构设计,agent之间的通信协作机制等,这些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实现基于多agent虚拟企业知识管系统的前提和基础。

2.3虚拟企业知识共享

虚拟企业是盟主企业发现市场机遇和自身知识缺口,为充分利用资源而发起组建的联盟型组织。虚拟企业想要弥补知识缺口,实现资源共享,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要做到知识共享,可见,知识共享是虚拟企业的核心要求。

日本著名学者lkujiro nonaka[18]将企业的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可以用规范化、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是可文本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一般存在于企业员工的大脑中,如经验、直觉、思维、工作中的技巧等。他认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包括4种基本模式: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隐化。知识的共享往往能够产生企业核心的创意,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实践表明新品约80%是重用或修改过去的部件设计(显性知识重用),而只有约20%是全新设计的(专家的隐性知识)[19],这还是因为知识共享不充分或是没有重视共享过程中知识的创新。

我国专家、学者对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有:王洪伟,吴家春等[20]以产品数据管理为例,基于信息共享分析了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机制,指出虚拟企业的知识不同于一般企业,包括元数据、企业本体和数据转换。谭贤楚,肖昂[21]指出虚拟企业知识共享过程的5个环节,提出营造知识共享空间,建立知识共享机制。余呈先,郭东强等[22]认为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实质是知识共享伙伴间的动态博弈,进而以非对称的进化复制动态博弈方法分析了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王娜[23]分析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特点与障碍,指出虚拟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并基于web2.0环境提出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杨波,徐升华[24]根据企业契约理论,采用委托模型,设计了激励契约,即盟主企业知识转移的参与系数和收益分享系数由盟主企业因机会主义行为获得的收益对知识转移收益的影响系数决定,从而调动联盟成员企业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张喜征,李海滔等[25]建构了在协同产品开发环境下的虚拟企业知识地图,以简单可视化的形式展现企业的资源,培养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的意识,减少知识孤岛的现象。储节旺,杨宗跃等[26]提出以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性化策略构建企业知识门户,整合企业内部知识及外部相关知识,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和利用,这对虚拟企业知识共享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以上论文,总结出我国专家、学者基本上是在分析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机制,或是基于某种理论提出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方法及模型,最后提出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策略。这些策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用先进的知识技术,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与管理平台,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第二,建立开放性的虚拟企业隐性知识库,使各成员企业不断共享知识、积累知识,并保证及时更新知识库;第三,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匹配性,即要

择合适的、能力相当的成员企业,保证知识共享过程中不会出现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虚拟企业成员企业之间竞争合作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共享,因为具有优势的一方主观上会对知识资产进行保护,影响知识转移,同时,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联盟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也会使知识共享仅仅成为其利益最大化的一个手段,进而严重影响虚拟企业联盟的稳定性;第四,注重打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从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和激励机制入手,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共享空间,鼓励员工共享隐性知识,实现成员企业间知识的共享与转移。

3我国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展望

通过对近几年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文献的分析,我们看到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系统的开发,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流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风险评价等,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管理机制,管理体系,管理平台,管理创新和相关支撑技术等的研究很匮乏,因此,我国学者应该拓宽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还应该深入地分析我国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加强对我国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管理机制,管理体系,管理平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要注重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研究,因为一切理论都应该付诸于实践,实践才是理论的试金石。  虚拟企业是基于项目的动态联盟,其运行过程都是动态的,因此随着时代的转变、知识经济的到来,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应体现时代性,从近几年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一二。第一,高技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受到关注。知识经济的冲击使如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市场机遇的时效性越来越明显,谁能最先抓住机遇,一蹴而就,谁就能在商战中独占鳌头,高技术虚拟企业(htve)正是战略和结构的有机结合,其知识管理研究至关重要。如高长元,韩,王嵘[27]分析了高技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需求,提出从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和组织文化、技术3个方面满足其知识管理需求,构建知识管理体系框架。第二,环境因素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受到关注。谷斌,祁明[28]认为在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的环境下,知识的共享和转化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重心,并从技术、文化、制度三方面构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平台。第三,知识的计量研究,如余呈先,郭东强[29]基于知识计量层面研究虚拟企业知识缺口,通过建立、分析虚拟企业知识存储模型,把虚拟企业知识缺口分为人际关系型缺口、资源配置型缺口和信息技术型缺口。综上所述,从宏观上来看,未来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其系统内的框架研究,而是要体现其与环境的关系;从微观上来看,未来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力求从多个层面分析不同类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参考文献

[1]kenneth preiss,steven l goldman & roger n nagel.21st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trategy:an industry-led view[r].lacocca institute,lehigh university,1991.

[2]李贺,关欣,周浩.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8):1175-1178.

[3]杨波,徐升华.基于多agent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10):107-110,128.

[4]魏青,郭东强.基于多agent和ontology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158-160.

[5]李志宏,吴鹏飞,吴健鹏.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构建与支撑平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35-38,68.

[6]葛新权,周秀玲.基于学习型联盟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205-208.

[7]郭东强,李志敏.基于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策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2):59-62.

[8]黎旭诚,归伟夏.基于主题地图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研究[j].软件导刊,2012,11(7):12-14.

[9]黄敏,温廷新,邵良杉.基于网格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框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134-135.

[10]程刚,郭东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的环

境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328-330.

[11]余鲲鹏,郭东强,陈怡安.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流程改进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4):64-67.

[12]余鲲鹏,郭东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参考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0):120-123.

[13]马慧贤.基于项目流程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流程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7):120-123.

[14]储节旺,郭春侠,陈亮.国内外知识管理流程研究述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1(6):858-861.

[15]黄敏,奚建清,孙波.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6):135-138,200.

[16]黄敏,孙波,奚建清.基于多agent和xml技术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8):367-369,393.

[17]洪清鹏,等.基于mase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3):163-167.

[18]nonaka t.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nov-dec):96-104.

[19]韩志丽.高科技企业的知识共享悖论解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52-53.

[20]王洪伟,吴家春,等.虚拟企业中面向信息共享的知识管理[j].计算机工程,2004,30(3):6-8.

[21]谭贤楚,肖昂.基于虚拟经营的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4,(1):117-118.

[22]余呈先,郭东强,等.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与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2011,30(1):15-19,49.

[23]王娜.web2.0环境下虚拟企业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2):203-205,240.

[24]杨波,徐升华.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激励契约设计[j].情报杂志,2010,29(1):147-15.

[25]张喜征,李海滔,等.面向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地图建构[j].情报杂志,2008,(6):10-12.

[26]储节旺,杨宗跃,闻波.企业知识门户的作用与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4):531-534.

[27]高长元,韩,王嵘.高技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框架研究[j].管理学报,2011,8(3):42-48.

第12篇

本文试图将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政府管理,在较为系统的梳理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知识管理的内涵,并从政府能力角度分析了政府知识管理的作用,提出运用知识管理来提升政府能力,构建了政府知识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完整政府知识管理模型,系统的分析了模型中的各组成部分,包括政府知识管理战略,政府知识共享,知识管理在政府中的应用以及政府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重点论述了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并建立了知识共享的实施模型。接着在分析政府知识管理内容以及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型,并根据模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结构,最后对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政府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电子政务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广度及由此而产生的整个社会运作的效率越来越快,知识己经成为新时代下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是伴随知识经济浪潮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提出为组织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政府,作为社会的综合管理组织,其使命是向整个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等弊端。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化和复杂化,政府角色从被动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向主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者转变,公众和企业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政府组织和业务模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来说,如何解决其固有问题,使其能够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这些新要求,就成为现阶段摆在政府组织面前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将知识管理引入政府,使得政府从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找出新的对策,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为政府谋求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思路。

1.2选题意义

信息时代已经演进至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于信息的追求持续不断,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放眼未来,各组织单位都在积极发展新的IT应用形式,例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商务智能、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等,以进一步加快自身的发展,提高竞争力。新的经济体系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产生信息,并在业务伙伴、员工及顾客间传递。但是随着信息量的暴涨,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辨识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择精去芜,进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

在知识经济阶段,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越来越成为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何一个组织如果对知识管理的浪潮视而不见,他们就将错过探索商业和技术前沿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