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学科特性

地理学科特性

时间:2023-08-04 17:2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学科特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学科特性

第1篇

关键词:体育地理学 理论体系 构建研究

一、前言

体育地理学是一门横跨体育学与地理学的新兴学科,在具有所有学科门类通性的同时,也有着其学科本身的个性。研究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体育地理学的教学实践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概述体育地理学着手本课题的研究。[1]

二、体育地理学概述

1.体育地理学的概念

体育和地理学界的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体育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到现在为止体育地理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之一,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竞技方面,对于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这两个研究领域还处在一个不够深刻的层面。

2.体育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体育地理学是体育学、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属于综合性的学科之一。根据地理学和体育学本身固有的待殊的性质,既属于人文科学又属于自然科学,所以,体育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限,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区域性是体育地理学与其他体育科学区别的根本点。休育地理学属于地理学与体育科学交叉的学科,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属于社会科学。起源于地理学和体育学的体育地理学从诞生之时就具有学科综合性特征。[2]

3.体育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根据体育地理学的特性,体育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对自然环境和对人文环境的研究两大类。自然环境的研究主要是体育活动的主体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活动项目符合当地的,校本的课程资源。如: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差异,地理环境差异等不同的人类生存环境对人类体育发展的制约性,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依赖于生存环境,影响人们的人文环境的研究主要是活动的项目与当地的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相结合,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发展和传播。不同的地区的人文环境差异很大,有些地区少数民族的人文精神丰富,有些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保留的很好,这就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开发人文环境资源作为体育课程的项目选择。

三、体育人文与地理环境的研究

人类文化形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相联系的,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与地理环境的发展相联系,甚至其依赖地理环境的程度远大于其他文化形态。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形态的一种,当然也深深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质,民族文化又深深地规范着,体育文化的内涵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体育运动的风格、美学观、价值取向都深深地反映着这个民族或地域文化的特征。

目前,关于体育人文与地理环境的内在关系也是体育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郑勤在2012年从文化学的角度,通过地理环境与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的关系研究,探究世界体育文化空间布局的特点及其原因所在,研究认为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着运动项目的产生、规范着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对体育文化空间扩散具有一定的直接影响。王秋娥从现代体育与人文环境之间进行了相关讨论,认为体育与人文环境有着本质和逻辑上的联系,一方面人文环境是现代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它以内化、同化和默化等多种形式制约人们对体育本体价值的认识水平,进而制约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现代体育的发展是人文环境优化和净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丰富人文环境内涵最生动最直观的媒介之一。段文彬等以地理视角观察体育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文章从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势和地形条件、水域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人体体格、文化背景与民族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差异上探讨了体育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朱梅新等就新疆传统体育的人文地理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新疆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与发展的,新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草原体育文化;而绿洲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及产生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则呈现出各区不同的特征。[3]

四、体育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及构建过程

该功能主要用于获取体育原始数据,保证体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数值逻辑一致性与正确性等。一般而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设占整个系统建设投资的70%或更多,并且,这种比例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因此,信息共享与自动化数据输入成为体育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随着扫描技术的应用与改进,实现扫描数据的自动化编辑与处理将是体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获取研究的主要技术关键。我国体育数据库的建立工作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区域性的数据整理工作目前还仅限于部分领域,如体育场地、体育人口等等。例如,国家体育场地设施普查可以得到城市体育场的整体情况,但是,在城市中的具置、交通、住宿、饮食等基本相关信息却基本不再统计之列。因此,今后应考虑建立科学、规范的数据统计体系,编辑数据也要充分考虑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将获取的原始数据按照地理信息系统的要求进行的各种转化。初步的体育统计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原始数据的格式化、转换、概括。数据的格式化是指不同数据结构的数据间变换,数据结构是指数据组织方式,在GIS中数据表示方式主要有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及栅格矢量混合数据。数据概括包括数据平滑、特征集结等。目前,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概括功能极弱,与制图综合的要求还有很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发展。

3.数据存储与组织这是一个数据集成的过程,也是建立体育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步骤,涉及到体育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在体育地理数据组织与管理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融合为一体。初步研究认为,可将二者分开存储,再通过公共项(如编码)来连接。这种组织方法的最大缺点是数据的定义与数据操作相分离。目前,诸如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设计都在努力解决这些根本性的问题。

五、结束语

通过对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要以其学科特点为基础,深入研究该门学科的精髓。有关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体育地理学的教学实践,构建出最为优化的学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严艳,吴宏岐.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12):58-65.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方式 实践精神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24

高中地理教学在应试的压力下,逐渐与实践脱轨,这与地理学习的最初目的和学科特性都是不相符的,从其学科特性而言,实行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在实行实践教学中,我们重点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这是实践教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同时本文也列举了几种实践教学的方法。

一、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地理学科具有其特殊性,它被称作是“文科中的理科”,因为它综合了理科的实践性和文科的人文性,可以说它既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科学的一部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人们在对自己所生存的地理环境长期观察记录,通过实践、实验考察之后,得出的客观理论,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常常会需要通过计算来得出结论。而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它多以文字描述理论,其中许多常识知识需要学生强制记忆,运用逻辑语言进行论述解答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被划分为文科学科,它的人文性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教学方法多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求学生牢固记忆知识点,在考试中能够复述出来,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提高记忆力、更好的记忆知识。而关于其实践性的部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实践来源、对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的解释这些问题都一无所知。实践教学的缺失对于学生地理学习的影响是极大的,短期而言,以记忆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无法满足大量知识学习的需要,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知识理解模糊混乱。

例如关于日出日落的季节变化,我们认为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知识点,但是反复地讲解同学们都无法掌握,甚至在考试中也会混淆,成为一个易错点。长期而言,地理知识的学习,当然包括所有知识的学习,最终都不是为了满足考试要求,也是要能回归实践,运用于实践,但是许多同学表示,在学完地理之后甚至还分不清东南西北,在课本上见过的各种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分辨不出来,可见地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已经十分严重。

无论是从地理学科的科学实践性而言,还是考虑实践教学缺失的不良影响,实践教学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实践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践教学,首先要考虑到对于学生实践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进行实践的先导和前提,实践精神反映动手操作能力,而创新精神反映创造开拓能力,二者都是实践学习必不可少的素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发现新鲜事物的喜悦,以及对于自己所创造的成果的喜悦,都反映出我们对于实践创造的渴望。而让我们产生这种渴望的前提,是我们要把这件事、或者物当作是自己所喜爱或者是负责的事,我们称之为“主体意识”。所以如何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实践探究的愿望,我们就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要认识到学习对自己是促进提升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其次是要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的意义,例如地理学科是对我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系统学习,对于我们所常见的各种地理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带着责任感和兴趣学习,才能在学习中采取主动的姿态。

(二)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力

外部环境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状态,为了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我们注意在教学中营造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要“化静为动”,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地展现出来。因为地理教学最忌讳“照本宣科”,这会使知识晦涩难懂,使课堂沉闷乏味,学生被动地记录知识,缺乏积极思考研究的动力。动态地展现知识,一方面是指根据各知识点的不同内容特性采取不同的展现形式,例如经纬度知识我们运用地球仪教学,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我们采取通过记录片展现。另一方面,动态展示知识的现象到结论,不采取直接现象到结论的一次性展现,而是通过提问将整个学习过程串联起来,让学生时刻进行思考,以保持课堂的活跃以及学生思维的活跃。

三、实践教学创新方法初探

由于地理学科的科学实践性,进行实践教学的阻力大大减小,在实际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根据教学情况引入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本文中,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参考,以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为例做说明。

(一)实验设计法

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着许多探究课题,包括各类对理论的验证,但是教材中没有具体的实验研究过程,这就需要同学们自行设计实验验证。我们可以分小组探究的形式把研究课题分配给学生,让同学们自行设计实验研究。此教学过程包括知识点学习、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汇报评价四个阶段,我们在教学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实验设计和汇报评价两个阶段。

同学们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实践可行性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同学们由于经验不足,可能会产生设计不合理、不可行的情况,这会影响之后的实验进程,我们要与同学们及时交流,指出其中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在汇报评价时,我们既要客观评价,指出问题和改进意见,又要注意以褒为主,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动力。

(二)实地考察法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探索活动教师的角色人地关系

高中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学习操作模式,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学习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一些被前人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有效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借鉴和参考的,学习方法问题是能够通过研究、讨论,将这些基本原则和规律性的东西与自己现有的学习方法作一比较,从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并在学习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为已所用,不断地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虽然学习地理没有一个公共的最佳方法,但还是有一些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参照,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一.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

通过高一年和高二年地理学习,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由此对地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这点已被考试证明是行不通的,

误解之二: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此,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高考意义尤其重大。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

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备课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按单元进行课时备课,对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统筹安排(讲多少、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对于实验课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如“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四、使用教材的转变

第4篇

一、内容分析:三个视角,统筹落实“新义标”要求

1.从试题“内容标准”角度看

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球地图、福州(乡土)地理所占分值的比例(两年平均)约为42 ∶31∶15∶12,该比例与各册教材投入的学时权重比较接近。

2.从知识点分布角度看

各知识点覆盖面较广,2014年卷主要涉及43 个知识点,2015 年卷主要涉及46 个知识点;突出主干,没有错题、偏题、怪题、难题,基础性明显,对教学的导向性鲜明。

3.从考查要求角度看

以读图,知道、理解、简单应用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实践的考查为主,如福州的市花与市树、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和坡度的判读、实地距离和海拔高度的量算、地图的方向与比例尺,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发展、地理事物的分布等。

二、试题特点:继承传统,强化新增“三性”的体现

1.贴近生活取材,反映地理教育价值取向

试题选用课外、课内的文本和地理图像素材,设置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试题情景贴近生活,反映热点问题,凸显时代性,改变传统枯燥无味的应试,拓宽学习生活视野;试题联系活动探究,更加切合学生实际,重视体现实践能力,学习终身有用地理(表1)。

2.紧扣课程标准,侧重“四基”考查

试题紧扣“新义标”强调对学生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实践的考查,突出对地球、地图、区域特征分析、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等主干知识的考查,重在呈现方式上的创新,既体现试题在“新义标”背景下的稳定性,又体现试题的发展性(表2)。

3.强调综合运用,凸显地理学科能力

试卷大幅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更加注重对知识、原理、技能、实践的灵活掌握和综合运用。试题着重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和解释地理特征的能力、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既反映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也反映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特点。

例如,2014年试题第30题“东北平原与塔里木盆地比较”、2015年试题第26题“极地地区和中东地区的比较”都由若干个问题组成,都是区域地理综合性和差异性的体现,解题思路是:从题目获取图文信息分析题目设置的问题最终分析得出答题要点,整个解题过程,就是作为地理学科核心能力之一的综合性的理解过程(表3)。

4.注重图表应用,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试卷除了应用文字表述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地图、景观图、统计图和漫画图等来表达地理信息。注重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彰显地理学科的鲜明特色。通过对图表的考查,提升了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也对今后初中地理教师重视对图像教学起导向作用。

5.加强实践探究,鼓励创新思维和开放答题

试题充分体现鼓励学生实践探究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在问题的创设背景、创设形式,还是在答案的设置方面,都有创新之处,都体现基础实践和生活体验的重要性。试题多次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呈现,在一些开放性答题方面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可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2014年试题29题的第(4)小题“福州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哪些优势?”2015年试题第29题的第(4)小题“你认为大城市应不应该快速发展?并说明理由”等开放性题目设置新颖,不仅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大胆想象的空间,更对今后初中地理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6.寓德于“卷”,关注人类发展问题

“德育点”蕴含在试题中,或在情境设置中“显性”表达,或在试题内容里“隐性”呈现。爱国爱乡是地理教育秉持的光荣传统,例如,2014和2015年试卷福州地理内容都占12分;位置和台湾岛物产进行和国防教育;傣族泼水节、朝鲜族长鼓舞、布达拉宫等传递“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信息;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和丝绸之路激发民族自豪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表达当前“扩大开放的战略布局”之意图。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情系人类生存与发展。例如,试题中多次体现农业生产;以“珍爱地球,从我做起”设置情境,推介可再生资源和绿色生活方式;参观被风沙掩埋的古城遗址(生态意识);尼泊尔地震、台湾多地震、印度旱涝灾害、泥石流的分布与逃生(防灾减灾);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过快利弊分析和北京四合院保护;黄河泥沙及治沙成就(正反两面);青藏高原环保行(旅游公德)等。

三、教学启示:六个“基于”,全面落实“新义标”理念

1.基于地理学科特性的教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特性,把握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相互联系是引领地理教学的关键。地理课程的区域性赋予空间观念,所有的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都发生在一定尺度的区域,许多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考查终究都落实到区域。

首先,区域的问题都是综合的。区域内某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形成、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区域内“人口分布”既要考虑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又要考虑工农业分布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等社会经济因素。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去把握“区域性”,综合分析区域特征,重在懂得区域空间定位、归纳区域特色(自然与人文特点),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思考区域在差异基础上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关注区域联系的背景、方式与意义。

其次,地理课程的综合性赋予整体观念,它必须在区域中体现。自然界中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各要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王民教授在“国际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状况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学习区域能使学生综合理解从当地到全球不同尺度的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教学中,要选定某一区域作为“托盘”,去“容纳”地理要素,并进行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诠释、印证“共同作用、综合影响地理事物”这一规律。学生通过区域分析比较,加强空间概念,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地理问题解决的教学

地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碎片化问题”的集合体;学生生活体验中,“问题”无处不在。新义标鼓励学生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让他们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和能力,让他们乐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注重学法指导和探究平台搭建,让他们乐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实现知识、体验、问题的“对接”。例如,2014年试卷第31题“北半球某地冬夏季某日正午楼房的影子”和“不同纬度地区某日正午景观图”,就是将七年级教材中“寒、温、热三带人们衣着变化图”与现实生活中楼房影子图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现象,联系学科知识,提出问题、说明原因(分析问题),直至提出问题解决的设想。

在问题教学中,要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以避免在问题面前“颠三倒四”。主要在创设情境与问题的逻辑性关系、问题设计的逻辑性、问题解答(分析)的逻辑性、板书的逻辑性等方面“下真功”,围绕“现象――原因――产生影响――措施”、“在哪里――哪些条件――产生影响――对策”等线索,从“有利与不利”、“积极与消极”、“优势与劣势”等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例如,2015年试卷第31题要求在方框(地理示意图)中补充内容,这道题源于七年级下册教材“现代化的畜牧业”活动1和活动2,教学中可以整合这两个活动的问题,应用纲要信号框架图,顺着“欧洲西部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形以平原为主,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草场广布、牧草――畜牧业发达――以牛羊肉和乳产品为主要食物” 这一主线分析归纳。

3.基于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

地图教学是地理学科的特色,空间思维能力训练很大程度上依赖地图教学。近年地理中考试题中,对空间思维考查的要求在提高,大量地理信息是通过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方式来呈现的;新义标教材中各类地图的比重越来越大,呼唤教师的地图教学水平、学生的读图能力要不断提高。但在现实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或不重视,或地图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低下;许多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较低,对读图积极性不高,出现看不懂、不想看的消极情绪。

首先,应该将地图教学作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例如,教材中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地震及自然灾害防灾示意图等,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其次,地图教学应当生动形象,寓图于乐,教材和地图册中有大量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图片,活泼生动,对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生动、形象地开展地图教学。再次,地图教学应与文本教学“互联互补”,地图与文本知识密切联系,一些地理内容无法用文字描述,只能通过地图来表达,地图成为教材知识的必要补充和说明。因此,有完美的地图教学,才有完整的地理课堂。

4.基于地理学科思想孕育的教学

地理思想是地理学的核心,包括可持续发展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区位理论思想、系统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爱国爱乡思想等。它蕴含于地理课程的每一个角落,例如,教材的文本和图表、习题、试题、实验、实践活动等。地理思想引领地理教育 ,这在实现课程目标方面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掌握地理思想―掌握地理知识―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地理贯彻的主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此,初中地理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主线,体现在教学中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引导学生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作为中心话题,了解国情,感受祖国、家乡变化,理解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培育增强服务祖国、服务人类的责任感,提高生态文明素养;二是关心人类自身生存能力,将生命教育、防灾减灾教育、生态安全教育等作为地理教育的新使命,科学规划,将地质、气象、生物、天文等灾害的防灾减灾常识渗透到相应章节、相关知识点或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

5.基于乡土凸显实践性和思想性的教学

“新义标”提倡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地理实践能力,鼓励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家乡是哺育学生的乐土,这里的物、人、事易于引发好奇心,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很好载体,可以成为地理教学的案例。同时,立足乡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爱乡情感,体验人与地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引向深入,探出新路。

将乡土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是基础性工作,目前可以通过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建设、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等渠道,增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系统性、针对性、开放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时代感;将乡土地理纳入教学计划并有效实施是重要一环,侧重探讨乡土地理与国家统编中学地理教材如何有效整合,探讨地方与校本课程中如何开设、评价、上好乡土地理课,探讨如何将乡土地理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至少1次)落到实处。

6.基于数字资源助力高效课堂的教学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学习;兴趣;地图;课本

地理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主要包括经济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地理学科更加细化,而高中阶段处于基础地理学习阶段,是打好基础的关键。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广大地理教师应根据高中地理的学科特性,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进而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学习地理,提高地理成绩。以下是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一些地理学习方法,以供参考。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实现高中地理的有效学习,先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当他们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才能促使自己积极地去了解它、探究它,才有决心和毅力去克服学习障碍,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完成自我学习的全过程。

高中地理不同于初中地理的浅尝则止,不仅涉及的知识点更加广泛,思考的问题也更加困难,这就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举例来说,针对一幅图,学生要有结合自身的知识,得出该地区经济、自然地理、人文景观的信息,才能完成试题。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积极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地理是生动有趣的。通过对一幅图的观察,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地的经济、人文、自然情况,丰富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增强学生观察能力;通过观看一些地理节目,如地理频道、纪录频道、动物世界、天气预报等,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地理学科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现象,如山川走势、天气变化、作物种植制度、特殊自然景观等,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生活经验运用到地理知识学习中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会读图,识别信息

地图是地理的灵魂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地理学习中地图必不可少,通过地图的展示,教师的教学活动会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也会更容易理解知识,进而将知识具体化。总而言之,地图是地理学的载体,是提高地理成绩的重点。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熟悉地图,使学生心中有图,脑中有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应让学生多看地图,多读多想,将地图与地区信息相结合,与地理知识一一对应,这样在面对地理题目时,学生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地图进行分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地理学习中会出现很多图,如地形地貌图、景观图、剖面图、日照图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对图像进行分类,掌握每一种图的特点和重点,并能够从图像的关键数据出发得出准确信息。看见一个图,学生先要辨识图像类型,然后明确图像的关键数据,并对图中的说明信息,如比例尺、颜色分类、地形标志、方向等仔细观察。

最后,学生还要熟悉图像信息与语言信息之间的转换、图与图之间的转换,如平面图转换为剖面图,以及地图视角的改变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有效地联系了地理知识,还进一步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得心应手。

三、吃透课本

任何科目的学习,课本都是基础。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后,教师更要指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究,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系统的认知。

对比初中地理学习,高中地理学习明显具备中高难度、系统化等特点,对学生知识的宽度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教材体系的把握能力和学习效率。

举例来说,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进而在答题、分析时能够游刃有余,如气候分类、典型气候的特征等知识,就包括降水量、热量、光照、气温、植被、无霜期、熟制等相关信息。只有依靠扎实的基础,学生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与探究,从背诵转换到逻辑分析、类型辨别、现象解释,实现地理学习的飞跃。

四、学会自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方法同样如此。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总结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错题集,加强自身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在面对难题时,应多与同学交流,主动向教师请教,攻克学习难关,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学习不同于初中地理学习,对比初中单一接受的学习模式,高中学习更侧重于思维的培养以及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必须转变自身的学习观念,化被动为主动,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自己的学习系统。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加强地图教学,增强学生识图、用图能力,重视基础教学,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徐松.如何打造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2(36).

2.曾永翠.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途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有效管理 初中地理 一般性 特殊性

课堂管理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因素,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课堂有效管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动力因素,初中地理课堂管理要达到最优效果,必须明确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1]

一、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的一般性

1.课堂严谨科学,教学目标明确

现实课堂教学中,个别老师会因为维持课堂纪律、组织教学过程等等的原因中断了教学,导致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无法如期完成。有效课堂管理的职能就是为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使课堂管理行为的各个方面和每个步骤都科学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有效课堂管理的调适性,进而保证教学过程流畅完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民主

传统的课堂管理常常被视为“权威”的管理,教师处在权威的地位主宰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与被教”、“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就导致师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巨大的鸿沟造成了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缺少快乐感,教学与管理缺乏活力,教学效益低下。

有效课堂管理是将外在的课堂管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自觉行为。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在课堂管理中不能把学生看成物,所以在有效课堂管理中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平等地、民主地、公正地对待学生,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打开学生的心扉,学生才能热爱学习。[2]

3.高效与共赢的教学效果

在有效的课堂管理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其主要目的是使全体成员都能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使所有成员都获得一种成就感与存在感。并且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管理应该尽可能用短的时间、少的精力解决干扰课堂教学的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更多自主参与、自主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因此,有效课堂管理既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又要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要使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共同完成课堂管理任务与教学目标,实现教学高效与共赢的效果。

二、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的特殊性

对于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来说,它与一般教学的课堂有效管理有共同之处,同时根据自身的学科特征又有其独特性。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管理的特殊性是由它所处的初中课堂管理的性质和地理学的性质共同决定的。

1.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具有综合性

课堂有效管理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说它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的内容:建立课堂常规、处理课堂问题行为与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把这三方面的管理内容综合协调起来,以确保课堂教学高效顺利进行。

要实现课堂有效管理,就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设定了地理教学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还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制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还要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全球意识,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这就需要地理教师综合三维目标的要求,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因素,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最后,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统一。那么,地理教师在创设充满教育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提供有效的教学内容时需要结合地理学科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设计各类有效教学活动、运用各种教学技术布置适当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统一。

2.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具有时代性

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化,教学模式也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不断创新,那么,课堂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的发展。由传统教学的单一管理发展到小组合作教学的多样管理,课堂管理的方式根据教学方式的多样而改变。同时,时展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时代下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心理,这就导致在课堂管理方面需要因不同时代学生不同的特征而运用适合他们的方式。

其次,地理科学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随着人口的增长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地关系也越来越突出,地理课程因这些也要不断更新。所有这些都要求地理教师对教学情境与内容的创设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3.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具有开放性

地理是一门生活化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地理课程资源从教科书到社会地理课程资源;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校、家庭、社会;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都是开放的[2]。这就导致地理教师在呈现课堂内容的方式也是开放的。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认识地球》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化理解地球的经纬网,地理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乒乓球上画出经纬线。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管理既要考虑一般课堂管理的特性,也要与地理学的特性相结合,使其达到最优的管理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效能,促进学生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29-37.

[2]王民.初中地理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1,3,4.

第7篇

    一、利用遥感影像图形象、直观、真实的特点,设置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地理教学往往借助图像设置情境,提出逐层深入的问题达到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的目的。遥感影像图较普通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真实的特点,可以极大地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力,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世界有哪些陆地自然带,知道了每个自然带的代表景观是植被,且以植被的名称作为自然带的名称的知识,但没有看过每个自然带真实的植被景观影像。上课伊始,我给出非洲大陆不同季节影像对比图(下页图1),提出如下系列问题。

    问题1:你认为图上绿色和黄色反映的是什么?绿色深浅的不同可能意味着什么?

    问题2:你认为哪张图代表非洲大陆1月景观图,哪张图代表7月景观图?说出判断的理由。

    问题3:你觉得非洲大陆的这种景观变化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影响因素可能是什么?

    问题4:如果从非洲大陆继续向南北方向走,这种规律还存在吗?

    问题1用于指导学生掌握从遥感影像图上提取信息的角度并提取信息。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和提取出的信息解决问题2,旨在感受自然景观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加深对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的理解。问题3用于引导学生发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存在,认识到景观变化的递变性而非突变性,初步推测影响因素。挑战型问题4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验证的欲望,引领着学生将视角扩展到亚欧大陆西岸更广阔的空间去验证规律,从而形成对该规律全面的认识和提升,感受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性的特点。

    二、利用遥感影像图空间尺度大、覆盖地域范围广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澄清学生以往的模糊认识

    地域分异规律的大尺度特征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虽然我们可以借助到不同地域旅游的经历去感知,但如果只站在地表,很难全面地观察。以往我们都是借助教材上的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配合每种自然带的近景景观图片,按照“感受景观的差异—说出景观变化的规律—推测影响景观变化的因素”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学生虽然也能获得知识,但毕竟未看到每个自然带的真实景观情境,对知识的理解也就不深刻。遥感影像图就像将学生带到了高空,将3种地域分异规律直观、全面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看到了教材上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所呈现不了的真实自然景观的递变,感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给学生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图2展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遥感影像图还澄清了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第一,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往往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各自然带是人为划分的,因为图上带与带间有明确的界限,学生就理解为景观在实际地表也有明显的分界线。遥感影像图向学生呈现了真实的自然景观的递变,改变了学生这一错误认识。第二,对于山地垂直自然带,以往教师往往直接借助山地垂直自然带剖面图(图3)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导致的结果是:首先,学生不知道这张剖面图是怎么来的;其次,学生大多误以为山地自然带中的每个自然带呈带状延伸,而不是环状,对带与带之间的同心圆关系也不清楚。山地垂直自然带遥感影像图(图4)更正了上述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学时将图3与图4上下放置,即将两图的指向标形成一致的对应关系,再在影像图上加上剖面线,学生就明白了山体垂直自然带剖面图是怎么得来的。

    基于遥感可以大范围观测的特征,我们可以运用其影像图让学生看到一些地理要素的宏观分布,甚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区域性的过程。如利用草原和森林火灾监测、火山喷发和地震等的监测影像辅助讲授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灾害影像分析。

    三、运用遥感影像图可以进行“遥远的感知”的特点,传递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剖面线法

    剖面图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图像之一,主要用于研究某种地理事物,如地形、地质、植被等,在某一方向上的分布、变化情况,推导分布规律和成因,因此,剖面线法也就成为了地理学科的一种重要的体现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

    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能带领学生看过很多剖面图,但却很少能将地理事物在地表的实际分布、变化情况与剖面图一一对应起来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剖面图到底是怎样画出来的,所以,剖面图的判读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显然,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手中没有能够带领学生从高空俯视研究区域的图像,学生因为没有表象的支撑,没有经历由表象转化成图像的过程,因而对枯燥的图像不理解,不能做出正确的判读。

    本课中我运用遥感影像图可以对研究区域全方位进行“遥远的感知”,在让学生切身感受、探究、提炼出了3种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同时,自始至终、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渗透并传递着剖面线法,将实际景观图与剖面图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成功地实现了“图—图”转化,让学生经历了“教师教—体会—自主提出研究方法—反思研究过程”的过程。

    如在研究前两种规律(从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时,教师采用带领学生借助剖面线法进行研究,学生体会,而在研究山地垂直地域规律时,教师呈现给学生山地垂直自然带影像图(图4)时提出:“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发现山地景观在垂直方向上有无规律”。学生此时回忆前面的学习经历,自主想到用剖面线法去研究。全课最后,教师在进行全课总结、提升时再次提出:“我们是如何发现三个规律的”,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强化研究方法,并总结该研究方法适用的研究对象。

    四、运用遥感影像图便于更新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知识的价值

    遥感影像图较普通地图的差别点之一在于可以及时更新,因此可以动态反映一个地区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如区域植被的变化、湖泊面积的变化、三角洲范围的变化、城市的发展等,让学生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地理事物进行综合感受,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事物。

    如针对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这一内容,非洲大陆不同季节影像对比图告诉学生:无论什么季节,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性都是存在的,这样便将时空两个维度结合在了一起,这正是地理学科研究问题的两个视角。全课最后,我呈现给学生科尔沁草原沙化前后的遥感影像图、文字资料,以及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图,引导学生分析科尔沁草原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危害,并利用本节课所学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被触目惊心的景象打动,提出了退耕还牧的措施,更认识到了由于自然环境存在差异性,人类活动必须因地制宜这一地理学核心观念,这就是地理学科知识的价值。

第8篇

(一)品德素质教育功能

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学科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的。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而地理教育正蕴含着这些丰富的内涵。例如:通过世界地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地球,认识世界,掌握世界各个国家,特别是一些重要国家的国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树立全球观和国际观。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精神。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奉献的思想。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人地协调思想。

(二)知识素质教育功能

文化知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尽管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地理学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育。地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掌握熟练的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学生日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如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等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中,都离不开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素质教育要将二者兼顾起来,既要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同时,地理素质教育还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地理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特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地理学科又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学科。在学习地理时,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概括地理事象的成因、分布、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这种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理解、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上有了科学的方法,而且在将来的工作中也有了丰富的智慧。

(三)身体素质教育功能

身体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地理素质教育中也渗透着体育教育,为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应试教育时的地理课,是封闭的课堂教学。地理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学生可以进行爬山、游泳、探险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锻炼了意志,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中,会获得地理课本和课堂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也是其他学科难以完成的。

(四)美育素质教育功能

美育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升华。美育也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地理素质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地理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那广阔的平原、雄伟的高山、四季如春的南方景色和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各种美丽的建筑物和现代化的都市,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创造的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地理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各种地理图片,使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从而创造美丽的心灵,提高美的素质。

二、乡土地理的教学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添补了地理课程的一大空白。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地理主要是为了对付高考,而素质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参加高考,主要是学习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好机遇下,地理教学中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乡土地理的教学。乡土地理添补了中学地理的一大空白,同时又是地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把本乡本土作为地理教学的大课堂和天然实验室,把各种地理景观作为地理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标本”,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与需要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参与竞争和迎接挑战的高素质跨世纪人才。

三、可持续发展为地理素质教育提供了发挥优势的舞台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文科生 地理教学 “活性”

地理作为一门文理兼备、涉及领域广泛的学科,使得很多文科生十分头痛,尽管在地理学科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的“活性”。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科特点,教会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是日常课堂教学的重点,下面我就几个地理问题谈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指导。

一、气候类型的判别,图文并茂理解透

(一)高考导航

有关气候的试题是地理高考试卷的“钟情点”,解题的关键是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特征的分析和类型的推断是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让学生思想上认识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指导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第一步,确定南北半球——最冷、最热月;第二步,确定热量带——最冷、最热月气温;第三步,确定类型——降水情况。

(三)指导气候类型判读的规律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四)指导误区

不注意难易程度,忽略图形的判读,造成学生学习缺乏信心,生搬硬套,不得要领,因而在范例指导时应注意由易到难的次序,循序渐进,按气候类型判读的三个步骤和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同时要适当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气候类型变式图,如气温和降水点状图;气温和降水折线图;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气温和降水折线图;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气温和降水单元格图;气温和降水雷达图;气温和降水立体图;气温和降水等值线图等,如此就能较好地认识到气候类型判别知识的“活性”。

二、等值线中精选一种,以点带面好处多

(一)高考导航

等值线在高考中地位突出,是一个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几乎年年高考都考。

(二)指导等值线判读的方法

1.读数值——等差距(每相邻的两条线数值差相等或为0);同一等值线两侧数值一般不同;变化趋势;数值范围和极值。

2.读疏密状况——表明变化大小,同时分析引起变化的影响因素。

3.读走向——同时分析影响因素。

4.读等值线的弯曲方向——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同时分析影响因素。

5.辨方向——坡向由高处指向低处,垂直于等高线。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6.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同时分析引起闭合的原因、变化的趋势和数值范围。

(三)指导等值线判读的规律

1.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数值相等。

2.等值线为闭合曲线,有时因图示范围较小,而显示为不 封闭。

3.两条等值线一般不能相交,等高线图上悬崖可以显示为重合状态。

4.相邻的两条等值线数值相等或差一个等值距(特殊原因直接标出每条数值者除外)。

(四)指导误区

没有意识到等值线知识内容多,难度大,重练习训练,轻规律剖析,表面上看似乎面面俱到,事实上什么都没有讲透,因而在范例指导时,要注意重点讲透其中一种等值线(如等高线),然后用同一规律原理解决其他等值线的问题,如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及等压面、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盐度线、等时线、等潜水位线、等积温线、等温度差线、等震线、酸雨等pH值线、等海底年龄线等,就能较好地让学生认识到等值线的“活性”。

三、区位因素的应用,建模运用自贯通

(一)高考导航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区位因素是一必考点,地位突出。

(二)区位因素应用的知识框架

(三)区位因素应用的解题规律

1.分析区位类型﹙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商业等﹚。

2.检索区位因素大体模式。

3.看清区位要求﹙全面分析、对比分析、主导因素分析、优势区位分析﹚。

4.提取材料﹙包括图表﹚有关显、隐性信息。

5.运用相关知识组织答案。

(四)指导误区

不注意构建区位因素应用知识框架,组建答题模式,忽略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商业等区位因素之间的知识,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联系与区别。要特别强调在答题中区分:①简述;②简析;③描述;④综述;⑤说明;⑥写出;⑦分析;⑧对比(比较);⑨评价;⑩概括,以达到应用区位因素进行准确答题。

四、区域空间定准位,师演生学很重要

(一)高考导航

区域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几乎都有涉及,区域性也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性。而解答区域地理的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建立空间概念。把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既是地理学习的要求,又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指导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1.抓住四至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范围和位置。

一些主要的经纬线:

2.抓住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

山脉界线(三大阶梯、主要界线山脉)、河流界线(例如黄河、长江沿线等)、主要的地形区(例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

一些主要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我国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年降水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国人口线、京哈—京广线、陇海—兰新线等铁路沿线。

3.以中国政区图为基础,建构中国空间图。

在政区图的基础上,逐渐添加地形、气候、河湖、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

(三)指导区域空间定位的方法

通常通过重要的山脉和经纬线来进行。如判断甲地(32°N,106°E)位于哪个主要地形区上,首先可以判定在我国南方(甲地位于秦岭33°—34°N以南,横断山脉100°E以东),其次可以判定在四川盆地(甲地位于巫山110°以西,位置偏北,故不在云贵高原上)。

(四)指导误区

不注意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区域空间概念,忽视最基本的要素,使得学生无法准确地进行区域空间定位。例如在建构中国区域空间概念时,一般可以先从我国的范围、重要的经纬线入手,再结合主要的山脉和主要地形区,尤其要注意演示区域的定位过程,反复演练,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区域地理树典型,综合应用带好头

(一)高考导航

区域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尤其是第37题,几乎都有涉及,可以说是高考的一个必考点,对于区域问题的掌握情况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二)指导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思路

(三)指导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

1.准确进行区域定位后,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

2.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

3.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4.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5.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四)指导典型

以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指导要求: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课程标准解读: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指导过程:

(1)空间定位指导:

①根据穿过本区的经纬线定位:

120°E穿过西北地区东部,80°E穿过西北地区西部。

40°N穿过内蒙古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等。

②根据典型地理事物定位:

根据黄河形状、阴山、天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理事物定位。

(2)构建知识体系的指导:

(3)反馈指导:

注意指导学生利用已构建的西北地区的知识解决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到区域的分布、现象、成因、人类的生产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分析西北地区的方法分析其他区域,从而认识到区域知识的“活性”。

总之,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知识的“活性”,就是要尽可能地使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切实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高中地理必修1、2、3教师教学用书.

第10篇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 个体学习 合作学习 互动学习

一、地理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网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由于网络教学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以说网络教学是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教学方式。

二、地理网络教学特点

(一)个体学习,积极的自主探究

网络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在于个性化。学生能够通过搜索大量的网络课程,选择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的课程体系,实现一对一的学习,或者可以利用网站提供的自助设置课程软件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个性课程,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另外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网络课程时一定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不同的课程,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开放的协作交流

网络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共享工作成果。网络的学习者可以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在网络这一平台上他们可以自由的交流合作。

(三)互动学习,及时的信息反馈

在网络学习由于时间和地域的不限定性,师生、生生之见的互动交流将非常频繁,信息的反馈也将更加的及时。

三、地理网络学习平台的建立

建立地理网站是进行地理网络教学的必要途径,高中地理网站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地理学习资源支持系统

地理学习资源支持系统是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资料的基础数据库,它包括文字资料库、地理图片库、影视材料库、试题库、以及有关的网站链接。由于地理网络资源繁多,所以有必要建立使用效率高的资源库。数据库的建立是实现这一系统的关键,因此网站设计者应明确各个环节的要求。地理学习资源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分组信息评价信息完善信息。

收集信息:充分收集本校、本地区的各种教学资源,利用各种网站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收集有用的资料。

筛选信息:收集到的信息必须经过仔细筛选后才能为我所用。

分组信息:将筛选后的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组归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便于查找。

评价信息:对分组后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评价,这样可以是信息增值,才能辨别哪些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

完善信息:信息的完善需要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应该从收集信息就开始做。只有使信息不断完善,才能是信息的价值不断提升。

(二)交互功能支持系统

交互功能支持系统为学习者提供友好的界面,与学习者直接交流。因此这一界面要尽量吸引学生,做到人性化。高中地理网站的框架结构包括下面几个部分:课程资源、地理素材库、学生作品、地理论坛、在线教室。

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制作的各种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案、学案、各种试题等。

地理素材库包括地理图片、地理视频、flas、音频文件等

学生作品主要是展示学生各种典型的作业。

地理论坛为师生的异步式学习提供交互学习的平台。教师可以在上面发贴布置作业或提出讨论的问题,学生同样可以在论坛上提出自己的疑问等。

在线教室主要是为师生进行同步式交互学习提供便利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后相互探讨一些问题。

三、管理与评价支持系统

该系统是为了实现对资源层中资源数据实施有效的监控并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对网站的各种功能进行日常维护,对注册的学生、老师的基本资料进行管理。该系统包括教学资源的管理、教学活动的管理、学生学习的评价三部分。

以上三个系统构成了网络教学环境的基本结构,它们保证了网络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四、地理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观念问题

社会上的家长、学校的教师、学生对于网络教学都还很陌生,现在如果马上实行肯定难度极大,一方面观念跟不上,另一方面应试教育还在实际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只有改变人们的观念,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网络教学才有可能被人们所接受。

(二)学校软硬件配置问题

学校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笔的资金,而目前各个学校大都是负债经营,所以经费问题也是一个困绕网络教学的一个大问题。

(三)教学与学习评价问题

如何进行网络教学和学习评价是一个让学校和教师不知所措的一个问题。

(四)学生自制力问题

高中学生自制力普遍较差,而网络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诱惑,比如网络游戏、电子小说、QQ聊天、电影等对学生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如何让学生远离这些诱惑是一道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难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何克杭:《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叶青:《初中地理学科网站的建设与运用》,《地理教学》2006年第一期。

[3]周亚杰:《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

第12篇

地理学所具备的特性,赋予地理学科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地理教师多层面的开发提供可能。在众多的地理课程资源中,影视类地理教学媒体能以动态的效果真实、系统地呈现地理事物和现象,能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见表1)。传播理论认为,在人的五种感官中,获取信息的通道接受能力83.0%通过视觉,11.0%通过听觉。[3]因此视听并用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提高单位时间内地理教学信息传递的数量和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表1可清晰地认识到影视类材料在表现力方面的优势,它能够更为真实、生动和深入地体现地理事物。

二、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地理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和体验的过程。当前,我国已在倡导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5]影视资源的运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将知识传授的过程变为有趣的师生互动。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还能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探析影视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情境创设

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和鼓舞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良好的效果。运用影视资源进行情境创设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快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定的情境,从中获得感染和启发。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努力去探求结论,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展开。如在学习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介绍:在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深秋夜晚,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冻害,带领家人及工人在庄稼地旁边点燃柴草”(见图1)。借助这个视频来创设情境,提出两个问题:1、为何在深秋的夜晚,庄稼容易遭受冻害;2、庄稼防霜冻为何要点燃柴草。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想进一步探索这两个问题的原因何在。因此在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讲完受热过程后,给学生们思考时间,学以致用,解决根据视频提出的两个问题:深秋季节,多晴朗天气,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容易产生冻害;点燃柴草,会产生烟雾,烟雾本身有一定的温度,同时烟雾能够起到和大气类似的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重点,而大气的作用,包括削弱和保温作用是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关键,这两个问题突出了本节的学习重点及难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以解决疑惑。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还是无法完整回答,但是通过运用视频来创设情境,大大提升了课堂效果。笔者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贯穿式教学

地理学的学科特性赋予地理学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地理中国》、《生财有道》、《远方的家》、《美丽中国》及《大国崛起》等节目。在这众多的节目中,很多内容都与地理学科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能以一期节目为载体,开展地理教学过程。运用一段视频来完成教学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并且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如在讲解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时,运用《生财有道》曾经播过的“飘扬过海卖山葵”来完成本节的教学(视频介绍:主要讲解了山葵的种植环境要求、种植过程中遭受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保鲜及开拓市场等方面的内容),本视频囊括了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当然,这种教学形式对学生及教师的要求更高,学生需课前预习,并且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对教师而言,视频的处理尤为重要,教师可对其进行剪切,分成多个片段。前5分钟主要介绍了山葵种植的环境要求,播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对其归纳,进而得出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源四个方面(见图2-图5)。气候因素通过光照及温度体现,这里教师可以抓住教学机遇,提示学生气候因素包含光照、热量及水分,同时强调水分与水源的区别。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点,强调区别,加深学生认识农业区位选择中的自然因素。在之后的片段中,难度逐渐增大,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社会因素较为分散,对学生的归纳能力要求在提高,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视频中较为明显的社会因素是市场(见图6)。此外,提到出口贸易限制对山葵生产的影响,体现了政策因素。基于此事件,经营者意识到保险冷藏的重要性,进而研制出真空包装延长保鲜日期,还可以将山葵烘干研制成粉末再真空包装,这体现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目前,山葵得益于便利的交通,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国家。视频还提到山葵的种植使得云南省保山市这一片的老百姓都赚到钱,这体现了老百姓作为劳动力参与了山葵的经营。社会因素较为分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完整回答农业区位选择中的社会因素,教师应当加以引导。通过视频的播放可归纳出政策、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技术等方面的因素。除了教材中罗列的因素外,影响农业区位选择还有资金、经营者意识等,这些在视频中都可以体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不要局限于教材。除此之外,视频中还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如运用黑色遮光网阻挡强光直射(见图7)。借助此要点展开经营农业可以对不利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从而充实课堂。当然,讲述区位因素时应当强调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通过视频来贯穿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知识归纳及分析农业区位选择方面的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为之后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3.情感教育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7]。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运用板图、幻灯片、投影和教学插图等资源,对于学生情感教育方面更多是需要教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影视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其包含的文化渗透性特点,使课标中的情感教学目标得以完成。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后,播放一段视频(全球气候变化公益广告介绍: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冰川消融,气候变干旱,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无处觅食,难以适应这陌生世界,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公益广告体现了环境的凄凉、动物落寞的眼神(见图8),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教师结合教材知识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一名学生应尽己所能参与低碳生活,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纯粹的讲述难以让学生看到全球变暖带来的残酷事实,但是通过简短的视频,能给予学生视听两方面的刺激,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决心。4.观看赏析观看赏析是一种浏览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时间上贯穿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空间上横跨世界各国、乡土甚至太空。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地理遥不可及,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中学生受到生活地域及经验的限制,对于一些真实的地理事物无法亲身感受。通过观看赏析地理相关视频,真实展现地理事物、再现地理过程,拉进学生与地理的距离,让学生对地理产生亲近感。地理教学过程中,讲完具体教学内容后,插播一些记录片或主题片,让学生再次体验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CCTV-10《地理中国》的影视资源名为《“蛇曲”幻影》[8],让学生再次感受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明白我们学习的知识是基于客观事实,且地理原理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展开地理教学,有利于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变得一目了然。观看赏析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影视熔诗情画意于一炉,集时间和空间于一身,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更富有意蕴。[9]《“蛇曲”幻影》展现了黄河独特的自然景观,从空中俯瞰,陕西延川境内的黄河蜿蜒迂回,呈现九曲回肠之势,有一个河段是太极八卦图形(见图9)。同时体现了不同村落的经济发展特点,学生既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教育的启迪,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审美水平。

三、运用影视资源的注意事项

视频的运用模式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处理。虽然影视资源以其自身特性,在辅助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具有调节课堂氛围、活跃地理课堂、提升教学效率等优势,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影视资源的运用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视频处理能力,下载的视频不能全部运用于课堂,需要教师截取典型片段来运用。教师还应当熟悉影视资源的运行环境、操作过程。在恰如其分运用影视资源时做出恰当的处理,使用多样化的课堂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道理,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第二,影视资源的运用是为教与学过程服务,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应避免喧宾夺主。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而有效地组织与调控影视资源在课堂呈现的时机和长度。从表1可以看出,影视类材料的受控性较差,这需要教师在使用时合理调控,规避不足。第三,影视资源优势明显,但并不是意味着仅依靠影视资源便可达到教学目标,它只起到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起到主导作用,同时需要将影视资源和其它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第四,地理教师在使用影视资源时,注意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联系,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实现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完美结合。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