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时间:2023-08-04 17:2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知识点汇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1篇

企业知识管理不能止步于企业知识库

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有一个“套路”,就是搭建知识库,然后要求把散落在各处的文档(管理类的、技术类的、项目类的等)上传到知识库中,形成企业集中的电子文档中心。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管理知识、项目知识和技术知识的普及,促进了知识交流和知识集中,为进一步的知识管理行动奠定了基础。

管理学的角度讲,要对一个事物进行管理,首先要对管理对象有个基本的了解,对管理对象的规模、数量、状态有个总体的把握,“没有数量就没有管理”。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文档是载体,不依赖载体而存在的知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通过知识库这一平台,汇聚企业知识文档,清点企业知识文档,对知识文档进行分类,就成为启动企业知识管理的前置工作。

知识库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企业知识库也是组织知识管理的第一步。知识管理有个人知识管理,有组织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是以团队集体的形式,对企业知识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行为,是与企业生产和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结合的。如果企业知识管理止步于建立和使用知识库,那么知识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就完全依赖于个人积极性,依赖于个人知识管理行为,由于没有在企业知识库的基础上,推动知识管理向纵深发展,造成了国内许多企业知识管理停滞不前。

如何让企业摆脱这一困境,答案就是在组织层面上开展知识产品工作。

知识产品和知识文档的区别

工作文档不等于是知识文档,知识文档是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参考和复用价值的文档,包括企业内部的项目交付物、工作报告等,外部的行业信息、客户信息、专业技术资料等。知识文档一般不应包括简单的、纯流程型的文档,如内部会议通知、项目关闭申请;不包括管理时效性短、无保存价值的文档,如面试人员安排时间表。一般的工作文档容易获得,但是复用性差。

知识产品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加工形成的标准化、架构化、模型化知识和最佳实践,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标准化知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如控制程序、标准、规范、指南、模板、表单等体系文件中包含了标准化知识;

架构化知识是指对一个结构内的元素及元素间关系的一种主观映射,强调整体性,架构化知识,反映了人们对复杂系统和大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如工作规划文件、系统总体设计文件、系统架构说明文件中包含了架构性知识;

模型化知识是指用以分析问题的概念、数学关系、逻辑关系和算法序列的表示体系,如业务领域模型、数据模型、构件、诊断工具等中包含了模型化知识;

最佳实践是指在行业内产生显著效果并且能够适用于其他地方的优秀实践,例如集团管控模式、生产协同调度解决方案等中包含了最佳实践知识。

一般而言,知识产品是在知识文档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两者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

项目型企业从知识文档到知识产品

1.项目过程中的知识文档的获取。

项目过程中的文档管理是公司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项目计划阶段,项目组应列出本项目在不同阶段计划产出的知识文档;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组应按照实施进度及时把知识文档上传到知识库,公司项目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知识审计,把项目组知识文档上传情况纳入到项目考核中。

2.对项目文档进行提炼形成知识产品。

每个项目都需要在公司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创新点进行提炼加工形成知识产品,方便以后项目的复用,提高以后项目的效率和质量,使公司永葆创新活力。神华信息总结出了“项目知识产品提炼五步法”,如图2所示:

(1)筛选。

对项目文档进行筛选,初步挑选可进行提炼的文档,主要针对项目中模板、工具及成果文档,筛选的标准主要有两点:

该知识文档在公司已有的标准化、模型、架构、最佳实践研究等方面存在创新;

该知识文档的创新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复用价值。

(2)拆分。

将文档中有价值的知识点与无用的知识点进行拆分,拆分的标准如下:

拆分的颗粒度按照使用的习惯进行拆分,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要确保知识点的质量,删除没有复用价值的内容。

(3)归类。

在知识管理当中,企业建立了知识内容体系,划分了知识的类别和层次。知识类别是知识内容体系的“骨架”,内容体系还应该有“肉”。这些“肉”应该是知识模块和知识点,而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同时也是构成知识产品的“肉”。归类就是将项目文档中拆分下来的按内容体系的类别归集,形成同类知识的聚集。

(4)汇总

汇总的过程要打破时间、项目和部门的界限,将本公司、本行业的同类知识汇总到一起。汇总的过程也是甄别和淘汰的过程,要把认识肤浅的知识描述淘汰掉,留下认识正确和描述全面的知识。如果以前已有同类知识积累,汇总的时候就要将新的知识内容与以前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如果以前的同类知识缺乏本次获取的知识,则要创建新的知识。

(5) 加工。

对项目文档有价值和创新的知识点进行加工提炼,需要进行以下处理;

信息处理:隐去客户信息、违反保密协议等相关信息;

解释:针对关键点进行原理解释或者使用注意事项解释等;

版本记录:针对知识产品进行版本记录,或说明修订信息;

3.公司统一组织对知识产品的研发。

由于项目受资源、目标限制,项目组仅能做很少的知识产品提炼工作,考虑到工作量比较大、知识积累跨部门和跨项目的特点,大部分的知识产品研发都需要公司统一组织。公司成立知识专家组、知识产品研发管理部门和各知识产品研发组。公司对知识产品研发提供人力、财力等资源支持。

知识专家组负责本专业领域知识管理和知识产品研发的规划、设计工作;负责对本专业领域研发的知识产品进行评审,不断提高知识产品成熟度。知识产品研发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知识产品研发计划、组织建立知识产品研发项目组、监督知识产品研发过程、组织知识产品的验收与推广。各知识产品研发组负责完成知识产品既定的目标和任务。

第2篇

【关键词】 会计 考试报名 网络化管理

一直以来,会计考试的各项工作一直沿用传统报名考式的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计这个行业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一项的报名人数越来越多。面对如此众多的会计从业者,管理部门显得力不从心,现有的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会计群体。会计报名考试制度改革成为放在会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唯一出路。本文分析了网络化报名、考试的特点以及网络化考试的实施要求进行了如下探讨分析。

1. 网络化报名、考试的特点

从网络化报名的组织工作环节可以发现,网络化考试与传统的考试方式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和优势,主要有:

1.1具备解决考生“工学矛盾”的可能

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的形势下,考生的“工学矛盾”日益突出。所谓“工学矛盾”是指考生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考试,占用时间和精力,从而与自身的工作、生活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一矛盾往往在考试前和考试时激化,由于考试时间的集中性和考试地点的限定性使部分考生无法按时参加考试,导致许多考生不能如期完成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网络化考试方式的出现为解决“工学矛盾”提供了可能。这是因为网络化考试可以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自选时间和地点分散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工学矛盾”。

1.2有效地降低了考试监考的难度

网络化考试的特点之一就是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试卷,一人一卷,相邻考生之间试卷不相同,大大减少了考生之间传递信息、联合作弊的可能,考场秩序容易控制,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考试监考的难度。

1.3提高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从网络化考试试卷生成、试卷评阅以及成绩回收的过程看,与传统考试方式相比,网络化考试主要是由计算机完成相关任务,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考试客观性更强,提高了考试成绩的公正性。

1.4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在传统考试方式中,考试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命题、试卷保管与保密、考场和监考、试卷评阅、成绩汇总等环节。在网络化考试中,试卷印制和运输、试卷保管等环节不存在;试卷评阅、成绩汇总等环节的工作量大大减少,成本也有较大的降低。命题和考场设备投入虽然较大,但是,一次投入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实际每次考试分摊的成本并没有多少增长。因此,总体看,网络化考试的成本明显小于传统的考试方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2. 网络化考试的实施要求

网络化考试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过计算机和因特网模拟实现环境,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考试方式。与传统的考试方式相比,网络化考试除了需要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库据技术等条件外,在考试的组织管理等方面也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必要改革。网络化考试实施中需要重点把握的工作环节包括:

2.1建立一个能满足考试需要的题库

网络化考试实施中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题库建设。题库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组织命题和设定组卷规则。

题库建设中的命题与传统意义上的命题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其自己的特点。首先,与传统试卷的命题一样,题库中的试题也要符合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原则,要在保证试题无知识性错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题型和考核角度。其次,题库要考虑试卷对各个知识点测评的全面性,因此对每个知识点都要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题库的题量,也就是题库规模要足够大。第三,题库命题时对于同一知识点要尽量只采用一种题型,注意避免重复测评。另外,考虑到命题成本,题库规模不能无限制扩大,以适度为宜。

设定一个合理而严密的组卷规则是题库建设的另外一个难点。一个良好的组卷规则应该能够保证每一套组成的试卷都能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重点与覆盖面的相互关系,在试题范围、难度等方面保持一致性,从而保证网络化考试信度和效度。

2.2建立并实施一个有效的考试组织与管理体系

考试组织与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报考和考场管理两个方面。

网络化考试一般都采用报考管理系统来组织考生报考,对于报考管理系统的要求主要是简便性和可靠性。所谓简便性是指:一方面报考系统要便于考生报考,能有效避免考生报考中的差错。另一方面也要便于考试组织者汇总数据、分配考场、生成准考证等工作的进行。所谓可靠性是指:报考系统必须稳定可靠,具有较好的容错、避灾能力,能有效的避免数据丢失和被人为篡改。这是因为一旦报考管理系统出现差错,就会导致已报考考生无法如期考试,从而造成考试组织混乱。

网络化考试的考场管理与传统的考试方式基本相同,难度还有所下降。但是,也要注意其特点,主要有两点:(1)考前考场设备的准备,尤其是网络和计算机的调试,安装考场防火墙等;(2)在考场中配备备用电源、备用设备以及足够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以便随时解决各种突发的计算机故障和网络故障,保证考试顺利进行。

2.3考试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由于网络化考试完全是在网络上利用考试系统进行,对考试系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考试实施过程中,一旦考试系统出现故障或差错,就会直接导致考试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在考试组织过程中,需要通过设置备用服务器、备用电源、安装防病毒软件、限制可访问用户的IP地址、设备密码保护、数据库加密等多种方式保证考试正常运行以及数据的安全。所以说,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是网络化考试成败的关键。

网络化考试实施中的最后一个主要工作环节是成绩回收,也就是当所有考生的所有答题都评阅完毕后,计算机自动合成每个考生的所有分数,存入成绩数据库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传统考试方式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网络化考试中则相对简单,成绩回收的时间性和准确性都有保障。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数据的人为修改以及由于设备故障,计算机病毒或黑客造成的数据丢失。

结束语:

网络化报名、考试是新颖的实时报名、考试系统模式。它能充分发挥网络和计算机的优势,实现网络平台上动态实时的报名、训练、考试和评估,为教学效果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反馈,为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使考试不再只是过程,也给传统的测评方式带来了一次革命。

参考文献:

[1] 岳和平.网络化对未来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太原科技,2003(3)

[2] 姬雪梅.高校会计电算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财会研究,2005(1)

第3篇

“翻转课堂教学”在现阶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为是即将影响我国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在中国的教育界,翻转课堂带来的高效的教学成果影响着我国教育者的思考,一时间备受广大教师的追捧。是坚守传统教学模式还是与时俱进,自我改变,接受新的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知识,然后老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由其在课下完成,通过课后作业的练习来巩固课堂所学。这种教学模式包含了知识的传授和知识巩固内化两个阶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采用。而本文所讨论的“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家通过自学并观看教师所录制的微视频来学习知识,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由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翻转的课堂变成了师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练习巩固自学成果,老师负责答疑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在课堂结束后,对本次课堂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学生反馈,系统性地总结与反思,布置好下一次课的学习计划。

一、设定“翻转式”课堂主体及教学内容

由于行政管理学课程的理论及实践特殊性,我们在“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中采用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我们只选取出部分相对简单易懂的章节进行翻转教学。在翻转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改变了往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改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微视频解决疑惑。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提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汇总由学生讨论。每一章节习题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由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的形式出现,而是学生自由讨论并完成。

具体操作方式为:“学生自由分组”,“课下小组讨论”,“课堂成果展示”三结合方式。具体做法是:“学生自由分组”,即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每一个小组5人,以小组形式学习,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课下小组讨论”,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环节是对学生知识上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课堂成果展示”,即在课堂上每一个小组对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阐释,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后由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惑,教师在这一个环节中主要对学生讨论内容的重点性、准确性进行把握,对于学生无法讨论出的内容进行引导性的解惑。最后老师将习题列出,由学生在课堂完成。

二、翻转课堂学习效果检验

在采用翻转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觉性,较强的自学能力,往往会发生偷懒的情况。为了尽可能地杜绝这种情形的出现,在课堂中,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虽然翻转课堂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讨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应随机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也应该抛出自己的问题随机地让学生来回答,并给出练习题,由学生来完成。在每一堂课后,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讨论情形,小组整体表现以及课堂练习情况对每一位同学作出准确的评估。翻转课堂为一些原来在课堂上对知识领悟力较差的同学,在课下提供内化知识学习提供可能,有利于每一位同学发展。同时,通过翻转课堂,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老师也对学生有了更加理性清晰的认识,改变了以往老师靠印象评价学生,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三、鼓励机制的建立

布鲁纳曾说过:动力与激情是学习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就尤为重要。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就应该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老师在布置课下任务的时候,知识点不宜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知识点过难,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老师应将知识点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由学生一个一个去解决,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堂课老师可以选取一定的奖品带上课堂。对于在不同的任务场景里,每一位表现好的同学可以任意选取一样奖品。当然,不同难度的知识,对应的奖品也应该不同,总的来说,难度越大,奖品品质越好。当然,建立必要的惩罚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制度才会有规范,这样也能够提醒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有利于他们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以上三个步骤在“翻转课堂”应用中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必将导致这一教学模式最后流于形式,不能对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诸多诸如学生能否自觉抵制网络诱惑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问题。但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以及提高学生自觉性,需要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说明的是,“翻转课堂”并不是在线看视频,而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手段,老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单纯的传道,负责讲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老师和同学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完善翻转教学的各个环节,找出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曹一珂.浅谈“翻转课堂”式教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人文教育,2012.4.

[2]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赵德钧,李路.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现状与启示[J].大学教育,2013.

[5]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6]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2.

[7]陆涌莉.一个由课堂遗憾“翻转”出来的微型课题[J].江苏教育,2013.8.

[8]井淑川,孙淑艳.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方法初探[J].天津电大学报,2012.12.

[9]金利.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与思考[J].电子制作,2013.6.

第4篇

摘要:信息化是现代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创新的主体。教学模式与方法都需要在信息化影响下逐渐的进行发展完善,信息化技术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中的应用使教学水平不断地提升。信息化正在改变着教学形式。在信息化时代下要树立全新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够面对信息化的要求调整教学模式与方法。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理论与实践完善的重点体现。本文对博文管理学院中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实践进行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94-02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式是以先进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实现大量的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信息化的合理理念。能够使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加强组织建设,有效的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开展积极的交流沟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的主体。

一、名华在线教育项目在博文管理学院的建设现状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英文缩写“MOOC”慕课)建设的要求,同时结合北方大学联盟的战略部署以及博文管理学院的实际情况,自2015年末开始,在大学联盟建立的主平台下,博文管理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功攻克各个技术难点,已顺利完成了SPOC平台的建设,同时,在多方的协调和配合下,完成了对名华在线项目师生数据的采集、虚拟化建设、软件平台搭建、网络环境调试、MOOC课程编排等工作[1]。博文管理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联盟的统一部署,学校领导的重视下,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2]。教育互联网+对教学服务的应用是促进高校教学服务质量的一个新起点,博文管理学院名华在线项目的启用,是利用教育教学信息化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力佐证[3]。

二、信息化时代下学院的教学模式分析

(一)同步讲授模式

同步讲授模式是博文管理学院名华在线项目的突出特点之一。不同的讲授模式方便教师与学生在不同地点进行教学活动,并且能够在线下让师生进行翻转互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展示课程材料,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查询并做好信息反馈,教师通过信息传输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解答。

(二)异步讲授模式

异步讲授模式是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方法,亦是博文管理学院教学模式的重要表现,它能够改善传统教学中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缺陷,且学生与教师的自由性较高,能够在空余时间自主进行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异步讲授模式通过网络将指定的教学素材放置于在线平台中,学生能够随时进行学习资料的点播及测试,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受众广泛,使其获取到适合自身情况的知识点或第二学位。

(三)模拟学习模式

模拟学习模式是基于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为根本的学习方式。通过模拟实践,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程学习,并且提升实践操作的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方法。模拟学习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通过实用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凸显学生对实践能力的掌握,根据教学目标不断地扩大教学范围,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进行融合,同时通过比较的方式,推动信息化技术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四)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或者团队有组织地开展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博文管理学院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名华在线项目里主要体现在互评案例等方面。团队中的学习要做好协同分工,同时通过学生个体在团队中的学习探索,发现有效的信息并进行汇总;团队中的学习资料将实现成员的共享,在协作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通过制定团队学习目标,开展有效的对话协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论证。

三、信息化时代下学院的教学方法分析

(一)讲授结合自主学习

讲授结合是通过线上学习,线下翻转,两者相互联系开展教学。讲授结合自主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讲授结合的方式下组织开展学习,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发现课本中的实用价值,并且明确知识的实际意义。

(二)任务驱动结合主题探究

该方法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指导,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线上学习中。往往学习过程中会暴露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对知识提出的疑问及线上课程停滞较多的时间点,可以通过自身的探究式学习进行解决或在完成教师的任务中对问题进行分析。

(三)虚拟教学结合虚拟实验

即为学生营造出情景空间,并以在线实验为引导,通过网络答疑平台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问,保证问题的真实性,这对开展虚拟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虚拟实验与知识之间产生的冲突,需要教师利用理智的心态去面对解决,并且耐心进行常识性的解答。

四、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优化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博文管理学院注重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名华在线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资源的收集及对资源的分类,并在学习习惯上提出明确的要求,为学生构建积极的自主学习的氛围。同时,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引导学生能够独立的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正确的学习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二)为师生创设信息化教学条件

信息化教学条件的完善能够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内容,以更为开放的心理利用教学资源。在这种环境下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身素质的提升,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任务,而任务的设置使教学内容的主体行为更为突出。

(三)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强化精神生活的影响,不断推进制度文化的完善。学生在校园文化中能够开展有序的学习,并为树立校园文化发挥作用。校园文化包含的内容广泛,能够展现出不同的学生价值观念,通过校园文化的影响,学生在道德情操等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五、结束语

在信息化时代下开展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在信息化时代要注重教学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学生通过信息化培养能够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信息化技术,将会改善传统教学方法,并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黄艳.浅谈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创新[J].青年与社会:中,2014,(11):190-191.

[2]尹东进.浅谈信息时代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甘肃科技,2015,(9):51-52.

[3]赵丽秀.浅谈信息化教育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169-170.

收稿日期:2016-11-21

第5篇

虽然在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减轻单一黑板教学对学生造成的课堂疲劳感,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生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仍然无法体现,学生不善于进行主动性思考,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管绝大多数财经类院校都设置了教学实践环节,但是仍缺乏综合性强、设计严密,与商业银行信贷运作相关性高,“教学与实践相长”的课程设计。在欠缺信贷业务运作的直接感受时,学生无法将抽象课程内容的理性认识直接转化为具体实践操作的感性认识,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此外,受到外部客观条件的限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进度,创造各种条件带领本科学生集体进入商业银行相关操作部门开展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或进行现场教学的障碍重重,任课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运作空间十分狭小。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传统课程考核方式无法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以“笔试成绩+平时成绩”作为课程考核方式,其中,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通常为到课率和平时作业的综合评定,占30%;有的任课教师则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针对实务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而言,以上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无法全面、真实、公正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一方面,由于卷面范围、考核方式、考核时间和考核题型的限制,教师出题的自由度受到一定影响,笔试成绩无法全面、充分地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无法如实反映学生信贷业务实践能力的强弱。另一方面,有限的课时范围内,任课教师很难在顺利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兼顾及时、公正地考核学生的到课情况,这对良好学风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在整体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平时成绩作为能如实反映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投入程度的有效工具,实际上对课程最终成绩评定的影响十分有限。

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为更好地实现培育商业银行中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的教学培养目标,本课题组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具有自身课程特色的“理论教学+实践部门讲座+教学软件系统操作+全程式、综合化考核方式+课后延伸互动”———“五位一体”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多元化、综合式教学方式,相互配合,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反复学习过程之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全面、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理论教学环节1.充分考虑学科领域的前瞻性和适用性,选取原理性和实务性相结合的教材。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材的选择方面,应坚持原理性和实务性并重的原则,内容尽量贴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实际运作,充分考虑其在学科领域内的前瞻性和适用性。面对教材内容容易与现实脱节的情况,应鼓励教师结合教学所需自编教材或编写教辅资料,及时清除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际运作不相符合的陈旧内容。无论采取购买教材、自编教材还是编写教辅资料的方式,教材的信息量必须充足,具备金融学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现实性,保证涵盖由教师负责讲授的信贷基本原理、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内容和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研究、实践运作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任课教师负责讲解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关键技巧等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负责自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已阐述的基本知识点、各类贷款业务实际操作的规章、制度和条例等一般常识性和比较容易理解的相关内容。此外,任课教师需要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领域、实践运作中亟待解决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考和积极讨论。2.关注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关系,实现与其它课程任课教师的有效沟通。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任课教师应从总体上把握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与其它相关课程的交叉关系。正式授课之前,任课教师必须及时、全面而详细地了解专业基础性课程中已经讲授的内容,并实现与同一学期授课,而课程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复现象的其他任课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讲授,以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为较好地实现该目标,不仅需要任课教师作为主观能动的个体从微观上进行合理、恰当地把握,还需要从金融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上予以配合,明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具体课程及其相互关系,注意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与其它专业基础课程的相互衔接和协调问题,不断地优化课程结构。此外,任课教师还应注意通过教学内容的安排,实现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目标,即教学内容应以教材为主,但不局限于教材范围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现实经济、金融运作的变化,及时地充实、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充分体现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研究热点和实际运作变化。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教学软件系统操作奠定坚实基础。基本理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联想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质疑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外,还应结合现代化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个别化教学方法和任务教学方法等,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思维量和活动量,注重学生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值得注意的是,任课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地运用于基本理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提高课程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减轻传统式黑板教学的弊端。

实践部门讲座环节积极邀请具有商业银行实践经历的在校本科学生、各大商业银行实际部门从事具体信贷工作的往届毕业学生、商业银行信贷运作各环节的业务骨干和信贷管理层人员来校定期举行讲座,以具体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案例分析为主,从不同的视角介绍各类贷款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三贷”———贷前、贷中、贷后信贷管理工作重点,及时地丰富信贷基本理论,以实践感受加强和促进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不断地加深对该门课程基本知识的认知度和理解力,更好地实现专业理论分析与实践业务操作的结合。每次讲座完毕后,将预留30分钟自由提问时间,学生们可以就理论学习和教学软件操作过程中的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提问和讨论。教学软件系统操作环节目前各商业银行都拥有自行研发和委托研发的信贷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客户信息和信贷业务流程为核心,采集汇总信贷业务资料和管理控制信贷业务流程,并在采集大量原始客户信息、信贷资料的基础上作前瞻性的分析和预警,规范信贷管理流程,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信贷业务管理系统是运用于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运作中前台、、后台操作的信贷业务处理平台,彻底改变了以往由于手工或半手工处理信贷业务而导致的信贷资料不完整、不真实,信息和数据不能共享,信贷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信贷业务状况的局面。结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的课程特点,依托本院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的各项现代化技术设备,本课题组引入深圳国泰安(GTA)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采取多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努力营造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际操作的情境和氛围,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平台,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商业银行信贷操作系统中客户信息管理、信贷业务管理、信贷风险管理、信贷资产管理和信贷报表管理五大系统功能的操作流程,不仅实现了课程知识点从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有效转化,而且实现了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5],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环节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优劣的主要方式。结合课程教学特点,课题组认为,实践操作性课程的课程考核方式应区别于一般理论性课程“笔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结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特点,应构建全程式、综合化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笔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小测验成绩、实践教学环节的参与程度、实训报告写作、团体配合情况和课堂讨论情况。其中,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系统的教学参与程度、实训报告写作、团体配合情况和课堂讨论情况等所占考核比例应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笔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平时小测验成绩等所占考核比例基本持平,充分地体现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课程的课程特点。这种全程式、综合化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课程考核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公正性,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一定压力,督促学生自觉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5]。

课后延伸互动环节目前,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深层次地运用于金融学专业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而且促进了多样化信息的传递,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广泛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任课教师仍然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广度和深度的延伸,进一步强化课堂学习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建立任课教师个人主页、课程网页、课程QQ群或课程互动信箱等网络信息传递方式[6],不仅可以提供课外学习的良好载体,保证课程信息的互相交流和相关资料的集体共享,更方便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有效地将师生互动教学延伸至课堂之外,而且学生们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最新管理方法、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充分汲取各国商业银行业信贷管理的有益经验,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此外,利用这些信息载体,可以邀请往届学生将课程学习心得、商业银行实习体会和实际工作经验与学生分享,还可以邀请理论研究学者和实践操作专家就信贷管理领域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展开网上答疑和网上讨论,从信贷实践视角及时地丰富信贷基本理论,使学生不断地加深对该门课程基本知识的认知度和理解力,更好地实现专业理论分析与实践业务操作的结合[7]。

作者:申韬 岳桂宁 黄绥彪 唐菁菁 欧阳婕子

第6篇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而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了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改革,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逐渐向科学化、职业化方向转型,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然而,由于受到传统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模式的影响,现今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因此,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必须从时势格局出发,紧握时代脉搏,顺应时展趋势,注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反思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积极探索,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全面革新,以教学创新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满足市场发展导向要求的管理人才。本文就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进行探索

一、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然而,在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味地对学生灌输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着重书本知识理论的讲解与掌握,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应用;侧重于思辨,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准确,不能对知识加以灵活运用,造成了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之间出现偏差。

(2)教与学的矛盾。教学的过程主要分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知识基础不一,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基础差的同学表现吃不消,学习兴趣下降;基础好的学生觉得知识点过于简单,不屑进一步学习。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则表现出力不从心,难以照顾每一个学生。

(3)教学目的脱离实际。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理念应该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但是高职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时有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在强调实践操作能力时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时却又忽略了实践操作技能的灌输。这些现象的存在归根究底是因为学校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设置和考核上脱离了实际。导致学生的考核成绩只是单方面的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却不能体现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导致学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受到发展阻滞。

二、新形势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战略性对策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安排课堂教学内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授课时不能站在教师“教”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从教学培养目标出发,脱离学科禁锢,从学科教育向职业化教育进行转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程,其着重培养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不能过于片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就业联系,造成学生思维与社会实际的脱机,缺少就业认识,而是以课堂教学服务就业指导为主。首先,教师可以彻底打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让课堂教学围绕学生日后的就业进行,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岗位之间的实用性联系。除外,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前,要明确学科知识点的应用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与创新,使课堂教学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就业需求,做到 “因专业施教”。

(2)网络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则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有着信息储存量大、信息形式多样化、搜索使用信息极为方便等优势,学生很容易就能在网上查到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在传统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在“信息传递”阶段,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完成的,知识内化则是在“吸收内化”阶段,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练习完成,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通过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慕课”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完成的,老师不仅提供了微课视频,还可以在线为学生进行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变成了教师变成辅导员、助学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变成了主动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完毕后,能紧跟视频后面所给出的教学问题,进行自我检测,对自己学习情况做出判断;同时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教学计划的合理调整。因此,教师应在学校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各种网络教学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课程进行深入学习,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我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其中包括高校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等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把学生培养成为受企业青睐的人才。首先,学校可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让学生多进行实验、实训、实习等多种形式实践性学习教学内容,提高实践学时比例,强化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集中组织学生到实习用人单位、实习基地进行锻炼,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探索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的问题并找出方法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将学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强调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在真学和真做的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在实践与创新目标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以实践性为主的管理学科,是高职院校管理类科目中的重点学科。有效提高学生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能力,是当前高职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为了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革新,以适应新时代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发展要求。

第7篇

笔者任教的学生是三年级的中专生,年龄约在十七八岁。这批学生的优点是:(1)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大脑的思维能力增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初具自学能力。这些都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促进理论知识形成;(2)现在计算机已广泛普及,城市和农村的大部分家庭已拥有个人电脑。网络中的各类信息已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加深。这些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计算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但这批学生有很大的缺点:(1)好动,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思进取。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则会导致课堂纪律变差,学生放任自由,反而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传授理论知识。(2)依赖性较强,不肯思考,教师说一就做一,说二做二,不自觉地思考下一步应该如何做,缺乏创新精神。(3)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不强,精华和糟粕一起吸收,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比较模糊。

二、教材分析

我校目前使用的教材是《Dreamweaver MX 2004》,采用的是图形操作界面,可以自动生成Html代码,轻松实现网页。由于学生现在已经是三年级,已初步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学习网页制作主要是培养信息表达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网页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自主创新的舞台,这个舞台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对网页的评价则能促使学生了解内容编排的原则、页面布局的种类与色彩搭配的风格等,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思路

1.任务驱动

教学一开始笔者就向学生贯彻以制作“班级主页”这个任务为出发点,辅以最后完成个人主页为最终目标完成网页制作这门课程学习。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把总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子任务并且将任务落实到每节课,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子任务制作,最后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实现教学目标。班级网页的制作是在凝聚班级的集体力量,使每个学生都关心、热爱这个班集体,从而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小组协作

笔者将本班中思维比较敏捷、设计能力好一点的五位同学作为主页设计师、网页主创人员,将剩下的学生分组,每个学习小组由6至8人组成,设一个主创人员兼组长,确保组内每个人都负责制作一两个页面。最后,各小组制作的网页进行汇总,由主创人员进行优化组合,提出合理意见,进行修改,最后合成本班的主页,上传到校园网上公布。

3.资源设计

在学习中,教师的任务是收集、设计和管理学习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查找并获得学习指导,实现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提高。因此,学习资源的设计尤为重要。学习资源都公布在学校的“国资源”中,保证学生在需要时查找。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找到的好素材上传到“国资源”中,以便下次利用这种资源。

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基本知识学习阶段。

教师通过做好的网页边讲解基本知识,同时演示;学生立即做练习加以巩固基本知识。学生用的素材来源于《Dreamweaver MX 2004》这本书所提供的光盘上附带的素材。

第二阶段:学生创作阶段。

第一步:访问推荐网页,确定标准形成小组、讨论栏目,明确分工。

第二步:利用已学习的知识插入表格,并用表格实现页面布局。

第三步:利用框架设计网页,建立主页及子页间的链接,并测试链接。

第四步:创建书签、邮件、图片等热点链接,并对链接进行测试。

第五步:学会插入不同的特殊效果。小组网页初步组合,上传到教学网站。

第六步:掌握表单的创建和设置,在表单中插入各种组件,各组网页定稿上传。

第七步:各组网页演示、互评。推选优秀网页制作高手做班级网页管理员,负责维护班级网页。

第三阶段:作品评价。

总体学生所设计的作品不是很令人满意,得分较差。

五、教学反思

1.设计不到位

很大一部分学生以任务为目的,不考究其版面设计,给人的感觉粗糙,无新意、缺乏创意,出现应付现象。

2.学生总体缺乏审美观点

学生在设计方面简单粗糙,不管图片大小、格式及内容与网页的搭配,只在网页中随意地插入图片,滥竽充数,只要完成一张网页即可,这种没有审美观点、随意插入图片的现象比比皆是。

3.学生思想浮动现象较厉害

中三年级学生,其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自觉性较差。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不可能做网页,导致盲目操作,或掌握一个操作花费时间更长。

4.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还需改进

对于中上等、爱好计算机的学生,因操作过于简单而在短时间完成,大部分时间又无事可做,以致有时上机时操作步骤不一致,上机操作的内容不能统一。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在一节课里,应科学安排上课时间,例如用小半节时间进行边演示边讲解,大部分时间学生进行练习、操作所讲知识点。

但由于有时知识点过多,容易出现理论与上机操作的时间分配不均匀,有时往往出现讲理论时间多于学生上机操作,导致学生有“吃不饱”的感觉。教师会因时间不多,个别辅导学生的操作时间过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有将上课内容利用网络控制软件分发给学生,让部分学生先学习下面的内容,从而选择相应的内容做相应的题目,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吃饱”。

教师假如练习题少,则会导致上进的学生出现松懈现象,长久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走下坡路。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满足中下生外,还要特别注意上进生的训练量问题。

5.设备是否正常会直接导致上机课质量

机房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个别机房的机器少,学生多,不能满足每人一台机,有时网络不能正常使用,出现两人或三人合一台机,直接导致学生产生情绪,挫伤学习积极性。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网络的通畅,是保证学生保持良好学习态度的前提和保证。

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

一、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学是财经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这门课程阐明了关于会计知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一方面,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是提高财经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财经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经管类学生毕业后即将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掌握基础会计学的内容是对学生基本的要求,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具备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是优化财经类非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也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会计学和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基础会计学具有普遍适用性,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进行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本身的专业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如此更符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策略

(一)领悟和贯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指出,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非会计专业学习基础会计学要求学生“懂会计”,会计专业学生突出“如何做会计”。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教学目标侧重点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具体来说,非会计专业课程目标是让学生熟悉会计信息是如何产生的,掌握会计学基本理论及财务分析,学生在将来能熟练利用财务信息为经济管理活动服务。因此,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既要重视会计学知识教学,又要注重对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提高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1]。在明确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目标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充分领悟这门课程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不是只有做会计才需要学会计,从前途和发展的角度激励学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融洽。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高校教师有一个共识,同一课程同一个教案,不同的教师去讲,教学效果不一样,因为教案是“死”的,要靠人将其讲“活”。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所以,在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比如,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时教师可以设定与基础会计教学的情境现场,请学生上讲台演示模拟,最后提出问题引出课程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设定与专业相关的情境模式,如对市场营销学生讲会计凭证时可模拟销售人员报销业务招待费等情境,通过情境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也能使课堂教学气氛编的活跃。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如何将该方法应用到基础会计教学中,需要经过教师收集准备案例、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和得出结论几个阶段。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学的做法,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在接收到案例后先消化,然后查阅需要的资料,通过自己动手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小组讨论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另外对于知识点不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通过案例将相关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三)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基础会计学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必须重视实践教育,重点是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计算方法实训、会计核算方法实训。将企业会计环境搬到实训课堂,让学生在手工模拟实训过程中增强会计核算实操能力,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自己动手完成填制、审核各类原始凭证,学会编制记账凭证,生成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系统地完成整个会计循环。在实训中,教师还可以模拟会计职场,设立不同会计岗位,如出纳、会计、审核、主管、财务总监等,明确学生各自的职责分工,并定期轮岗,全面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协调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会计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

(四)全面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教务处文件规定,每门课程的考核方案由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制定,并上报学院教务处审核备案。过去传统的考核指标包括两项: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由此造成了大多数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只重视考试要点内容而轻实际应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顾全大局,教务处及时对旧考核办法进行了调整,突出学生平时表现、课堂发言、模拟实训,为此制定了多元化考核模式,把实操纳入考核范畴,比重高达40%,以此全面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笔者所在学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考核模式具体如下: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40%,实训占40%。其中实训权重如下:凭证处理40%,包括记账凭证填制、原始凭证的粘贴、凭证装订等。账簿登记30%,主要有科目汇总表编制、总账登记、明细账登记、日记账登记等;报表处理30%,重点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以此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校里的教师应在教学上多钻研、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设计高质量课件,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业余时间应重视学习社会上最新的财务处理做法,时刻关注会计发展,不断接受继续再教育,拓宽知识面和阅历以完善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微课以其“短”“活”“快”“精”“趣”等特点丰富和扩充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微课在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等方面意义重大。但由于硬件资源不足、专业师资匮乏、实施经验欠缺等原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解上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困惑。

(一)微课认知的误区一是对微课作为“微型课程”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深刻。作为课程的微课至少应包括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大构成要素,但在实践中,部分老师将微课简单地等同于“课例片段”“微型视频”“浓缩课”,致使微课教学要素不全。二是对微课“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突出不够。根据这一理念,微课中的课件、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源应直接为学生服务,微课的设计要注重问题导向,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但在实践中,学生大多被视为微视频的观众,问题还未经过学生的充分思考,答案就直接呈现出来了。三是重微课的外在形式而轻内容建设。教师往往倾注大量心血到微课视频的制作和剪辑上,过于重视微课的外在结构,盲目追求画面的整体精美和协调程度,忽视了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讲解。换句话说,微课视频的制作侧重于视频本身的结构布置和形态改善,而忽略了微课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功效,呈现出“形式大于内容”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偏离。

(二)微课制作的误区一是把微课制作成了“视频式课件”。尽管微型课程作为新兴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然而,在制作上,诸多的微课实质上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微课呈现的或是传统教学中一整节课堂的一段,或是相关知识的信息汇总,缺乏教学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本质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视频化。二是在微课制作上分类不科学。微课分类探索和开发作为一项重点教研课题,正在成为提升教育创新的重要支撑。目前,从教学方法上,微课主要分为传授法、问答法、探究法等;从教学目的上,微课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拓展等。以上分类仍旧沿用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没有与微课的本质特征相切合,致使微课的课外拓展受到一定的约束。三是在微课制作上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当前基础教育中的微课制作在示范课、参与教学竞赛、教师教学能力展示、获奖等动机的推动下,以教师个体为单位各自为阵展开建设,导致微课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教学内容更是零散化,质量也良莠不齐。

(三)微课使用的误区一是微课配套资源的失衡。一方面是配套资源短缺。一堂微课容量有限,只能罗列出重点知识的重要侧面,而不能将有关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这一现实决定了微课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但在基础教育微课的实际使用上,微课教学只有微视频的呈现,缺乏有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是配套资源超载。为了弥补微课容量的不足,教师为一堂微课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源及资源链接,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二是微课效果评价不完善。微课教学主要借助网络自主化的学习方法实施,从操作样态上看较为简洁实用,但有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却是个问题。当前,微课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往往需要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以此检测教学的效果。这一方式并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微课教学要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追问来不断优化教学效果的评价。三是微课选题针对学生实际不够。一方面,由于中小学生普遍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微型视频的学习并不能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方式还未普及,微课的教学模式多元化还受到限制。因此,如何保障学习者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中,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了当今微课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微课的设计和安排不仅要成为方便教师完成教学的手段,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诊断学生的需求,让其真正成为区别于日常教学的创新设计。

二、基础教育微课的设计理念和开发策略

越来越多的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基础教育微课设计理念可从内容知识点微型化处理、课程开放的整体性原则、课程开发的规范化、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升设计层次、规避微课实践误区。

(一)知识的“微型化”处理策略微课设计和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微”字做文。“微”是从传统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向小粒度的微观设计转变的过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微课仍然要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但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时间短、容量小,具有非结构化与切片化的特点。因此,微课开发要做到“微而精”,它关注的是知识的“点”,而不是知识的“面”。在具体开发中,一方面,要对传统教学中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切分,依据“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则,把完整的知识内容切割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一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要围绕这一知识点,选择短小精悍的经典材料,作深入具体的讲解,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单一的知识切片。只有这样,才能让微课达到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楚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理解和掌握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微课开发的“系统化”策略课程是微课的本质属性。微课课程的含义是指要实现从一堂微课到一门微课的转变。一堂微课只是一个知识切片,只有从课程的高度出发来设计和开发微课,才能避免对一门课程的“碎片化”呈现和“浅层化”讲解。因此,微课的设计要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首先,微课既然是课程,就应有整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微课开发要以课程为单位,建设某“一门微课”。一堂微课是一个知识点,一门微课就是一个知识点的谱系。以课程为单位开发微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其次,对一堂微课来说,不仅要有作为微课的核心要素微视频,还需要有与微视频配套的相关微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3]这些资源与微视频一道,构成了一个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的应用生态环境。

(三)微课开发的“规范化”策略微课的开发与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经典的ADDIE模式把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ementation)、评价(Evaluation)[4]。微课作为一种在线网络课程,在开发上也应把这一模式作为规范化流程。结合这一模式、微课的特点和基础教育的目标诉求,微课在开发上应遵循以下十大流程:一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二是把教学内容切分为知识点;三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知识准备、学习动机等);四是根据知识点设计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确定微课程的结构和脚本;五是拍摄微视频(微课的核心);六是微视频后期制作;七是形成微课资源包并上传到微课平台;八是微课教学实施;九是微课教学的反思;十是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这一流程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可为微课制作提供一个清晰的操作指南。

第10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儿科护理 学习过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47-02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必修的重要课程。传统教学评价以考试为评价手段,以分数定优劣,过分强调书本知识评价,忽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导致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研究实践,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随着教育评价不断完善而提出的一种教学评价方式。近年来,南宁市卫生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探索改革评价模式,笔者尝试在儿科护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打破以考试定成绩的评价模式,调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护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2013 年9月至2014年1月,选取南宁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2012级学生105人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年龄16~19岁。

(二)方法。具体如下:

1.形成性评价实施方法。南宁市卫生学校全日制护理专业儿科护理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课,共68学时。评价方式由形成性评价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和终结性评价成绩(考试成绩占总成绩60%)组成。形成性评价具体实施方法:(1)上课考勤。每旷课1节扣2分,迟到、早退1次扣1分。此部分成绩占形成性评价成绩的15%。(2)课堂听课。不认真听课,伏案睡觉或做与课堂无关的活动等1次扣1分。此部分成绩占形成性评价成绩的20%。(3)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是学习小组课堂讨论汇报,以自然小组为单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问题,各组就学习内容进行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长汇总本组成员观点形成小组意见和结论,选出1名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其他小组成员提问,根据汇报内容及讲课表现给予评价。二是随堂测试,利用少量课堂剩余时间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三是临床见习,学生就自己在临床见习中所见所闻及对个案病例护理进行书面总结。本活动占形成性评价成绩30%。(4)完成作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对每个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评价。此部分成绩占形成性评价成绩的15%。(5)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在形成性评价中占有一定地位, 既能培养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正确评价,又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高其自信心。学生对自己课前预习、课堂表现、临床见习等进行自我评价。此部分成绩占形成性评价成绩的20%。

2.评价方法。(1)考试。比较2011 级(102人)与2012级(105人)护理专业学生儿科护理期末考试成绩,两个年级试题均由护理教研室统一命题,题型、题量及难度相当。(2)调查问卷。设计问卷调查了解2012级护生对形成性评价的看法。问卷内容包括对形成性评价的满意度、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等七个方面认可情况评价。课程授课结束后统一发放问卷105份,收回105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检验。

二、结果

(一)两年级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2011级、2012级护生儿科护理的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74.72±5.08)分、(82.23±5.56)分,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14,P< 0. 01) 。

(二)2012级学生对形成性评价认可情况评价。见表1。

三、结论

(一)对教学工作有促进作用。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潜能进行全面综合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所作出的评价。实施形成性评价是对传统的只靠成绩评价学生好坏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管教管导,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进行考核评分。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修正教学过程,反馈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生能力的发展状况。教师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重视考核后分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然后再评价,再修正,循环互动,建立“目标、过程、评价、反馈、修正”教学互进模式,实现以课程评价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与学互动,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形成性评价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发展性和评价标准弹性设置等特点来提高师生对形成性评价的参与,共同完成教学。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形成性评价教师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通过规范管理,学生上课出勤率高。学生通过自评,不断自省和反思,促使学生变被动、强迫性学习为主动、有兴趣学习,死记硬背式学习变为轻松愉快学习,实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同伴的赞赏,这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三)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收获,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促使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进度,最终学会学习。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培养学生合作与参与意识。目前,中职护生都是“90后”出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控能力差,缺乏合作意识。形成性评价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通过教师评价、同伴互评与自我评价,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培养了合作与参与意识,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其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合作学习、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也实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同时,通过团队分工合作、讨论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检测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合作技能、分析技能、知识学习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五)形成性评价有待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南宁市卫生学校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将形成性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40%,如何更加合理地分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例,如何有机地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围绕知识点,设计不同的课堂互动、学习策略等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中,部分学生缺乏被关注感,因而降低了自我要求,因此学生的参与度还需要提高。学校建章立制,加强对形成性评价的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形成性评价的操作性。

总之,形成性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模式, 已被众多教育工作者重视。如何在护理教育中应用发展形成性评价,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发挥其更大的教育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马蔚,何培芬.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学与研究,2006(1)

[2]McWilliam P,Botwinski C.Developing a successful nursing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J].Nurs Educ,2010(1)

[3]李瑞英.多元评价在《护理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学杂志,2010(14)

[4]杨敏.形成性评价在我国护理教育中应用状况的文献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6)

[5]林静.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管理,2011(9)

[6]王庆华.形成性评价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14)

第11篇

[关键词]药剂学;教改;整体化教学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c)-0167-03

Application study of holistic pedagogy method in pharmacy teaching

ZHANG Lei MAO Dong-dong CHEN Qiu

Pingdingshan University,Henan Province,Pingdingshan 467000,China

[Abstract]Pharmacy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pharmaceutics students,which is systematic and practical strong,not easy to digest.Based on this problem,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idea and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holistic pedagogy.Holistic Pedagogy ha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in emphasizing the contact of the overall knowledge,radiation from a point to the whole,and thus form a network of knowledge.It will be a perfect form to link the knowledge betwee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nd cognition and memory in line with the law of knowledge.To some extent it will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pharmacy teaching.The holistic pedagogy has great advantages for pharmacy teaching and also useful for other pharmacy disciplines.

[Key words]Pharmacy;Educational reform;Holistic pedagogy method;The quality of teaching

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利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1],知识点繁多,理解记忆具有一定难度。不少学生反映在药剂学的学习中很难瞻前顾后,学习了新的知识,忘记旧的知识,导致难以最大程度地掌握药剂学的重点难点[2]。笔者根据多年药剂学授课经验,思索出了一套整体化的教学法,用整体化的思维方式来讲授药剂学,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去掌握药剂学的知识,达到药剂学教学的目的[3]。

1整体化教学法的原理

整体化教学法的重点在于建立知识的“骨架”和讲解的“重复”[4],这个骨架如同人体的骨架一样,联系着身体各个部位[5]。任何一门课程都是有“骨架”的,而这个骨架恰恰就是课程体系中分散于各个章节中相通的部分,多数章节都会涉及共同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形成联系各个章节的网络,并让学生去掌握这些重要的骨架,于是教师在授课时,有目的地、反复地去重复这些“骨架”级别的知识点,就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深化并达到稳定记忆的目的。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规律,反复的复习是记忆的良好“法宝”[6]。教师反复地去重复相同的内容,就相当于让学生反复地去复习和记忆[7]。当学生掌握这些“骨架”后,那么,对于课程的全局自然也就很容易掌握,这样也就很好地避免了学习新的知识而忘记前面的知识的问题。

2药剂学实施整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剂学知识点繁多,笔者所用的教材为201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药剂学》,全书分为17个章节,分为四大模块:基本理论(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表面活性剂、粉体学理论)、常规制剂(片剂、胶囊、注射剂、栓剂等)、新剂型和新技术(包合物、固体分散体、微囊、靶向、植入剂等)、医院药学部分,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讲到本章内容,仅仅介绍本章内容,后面章节中未讲到的便不去讲解,这种一章章的走马灯式的授课方式的缺点在于:越往后讲,学生对于教材前面的东西忘记的越多,等讲到第13周时,前6周讲的内容忘记了大部分,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8]。这种授课方式只是一条线式的授课,首尾难顾,无法达到整体的授课效果。

将整体化教学法应用于药剂学的教学过程中,将药剂学中的共性、重点内容抽出,作为药剂学的骨架,然后用这个骨架将药剂学的整体内容进行联系,做到讲到一个点,可以将这个点对应的知识点都讲授出来,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一个骨架点,便可以建立起一个整体的知识联系[9]。此外,授课的方式也不仅仅再局限于一个章节,不再按照机械的按部就班的顺序进行讲解,而是以骨架点为引导,实现跳跃式、穿插式的讲解,做到“讲一涉三”,讲一章的内容,穿插其他章节的内容,这样到讲到对应章节的内容时,由于已经有了之前的印象,再学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将整个教学内容都按这样的方式进行重新整理,便可达到一个整体化的教学效果[10]。

3药剂学整体化教学的实践

3.1整体化教学骨架知识点的选择

笔者以药剂学中贯穿全课本的知识点为骨架,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

3.1.1辅料 辅料是药剂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药剂学授课中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花费在辅料的讲解上,而药剂学的辅料却有着很大的相通性,如片剂的四大辅料,填充、黏和、崩解、,几乎贯穿整个课本,几乎每一章都能见到这些辅料的影子。

3.1.2工艺流程 每种制剂皆有自身的工艺流程,如固体制剂的单元操作:粉碎过筛混合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理压片包衣包装质检出厂,涵盖了片剂、散剂、颗粒剂的制备过程,因次在讲授过程中可以作为一条主线进行联系。

3.1.3剂型特异点 每种剂型都有其特异之处,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特异点进行对比和联系,往往能贯穿章节,达到整体化教学的目的。

3.1.4重点案例 对重点案例的汇总同样是整体化授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案例,主要是指能够贯穿教学章节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反复应用的内容。

3.2整体化教学在章节中的体现

3.2.1课程讲授的调整 将片剂的辅料部分、表面活性剂部分的内容调整到基本理论中来讲解,然后进行其他章节各论部分的讲解。

3.2.2各论的授课 笔者以注射剂的授课为例,说明整体化教学的实现:①讲解到注射剂的分类时,由于是按照分散系统进行分类,因此便可以和液体制剂的分类、气雾剂、凝胶剂建立整体化的联系;同时对这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和简要介绍。②注射剂中的附加剂中的增溶剂、乳化剂可以与表面活性剂部分进行联系,对表面活性剂的内容进行回顾和复习。③助悬剂部分的PVP、CMC、MC、明胶可以和片剂的四大辅料建立联系,同时去复习这些助悬剂在片剂中的作用;同时,这几种辅料在混悬剂、包衣材料、固体分散体、胶囊中也有应用,那么就将这些作用专门作成几页精美的PPT,在课件中将这些辅料在后继章节中的作用也做一个展示和简单的讲解,不求全部掌握,只需让学生们有一个印象[11]。④在讲到胶囊、包衣材料等部分时同样再去展示这几页PPT,同时让同学们回顾起在注射剂中的作用,于是在授课过程中便重复展示了多次;每展示一次,便让同学们对这部份内容多熟悉一分,完全掌握之后,就可以直接跳过。⑤在讲到工艺流程时,将固体制剂、液体制剂、注射剂、大输液四个流程进行对比和联系,让同学们在学习注射剂工艺流程的同时,复习了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的制备流程,同时事先将大输液的流程进行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跳跃式学习的目的。⑥注射剂不同与片剂、液体制剂及其他制剂,其特点在于无菌、无热原、无可见微粒,此时便可以优先将章节最后的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输液剂的质量要求进行联系,做到未到讲时提前讲,提前建立起印象[12]。

4药剂学整体化教学的效果

笔者在平顶山学院2012、2013届药学班实施整体化教学模式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往届药学生采用的传统教学法相比,学生的药剂学理论及实践课的成绩均有明显提高,2012级75名药学生与2011级67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理论×70%+实践×30%)比较,分别为(66.31±10.03)分和(72.77±7.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6,P=0.000)。采用整体化教学模式后,2012届学生的药剂学综合成绩比上一届学生的综合成绩提高了6分左右,达到了73分,充分证明了整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5对药剂学整体化教学的思考

整体教学法的重要特点总结起来就是:未到讲时先讲,随时进行复习,纵横联系知识点,从一点辐射至整体。但是,对于整体化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5.1合理建立整体化的联系

创建知识点的关联是整体化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合理地创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联系有着重要意义[13-14]。笔者认为,应将大纲中最重点的内容、能够起到“骨架”作用的知识点作为整体化教学的联系点,经过多次联系后,学生能够将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熟练掌握,并能够根据这些“骨架”知识点去进一步联系到更多的知识点,如从片剂的崩解时限注射剂热压灭菌的时间灭菌法的分类滤过除菌微孔滤膜无法除去热原热原的知识点……,甚至牵引出更多的方面。

5.2整体化范畴的拓展

药剂学课程是一个小的整体,而整个药学的学科体系则是一个大的整体。从教学的层面来讲,建立起整体化的教学观念,从一开始就告诉同学们为何要学习这些学科,对以后的专业课有什么样的作用,将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5]。对于教师而言,若能将药学专业课程中的药代动力学、医药数理统计学中的数学公式作为重要的内容应用于高等数学中进行教学,以后学生再学习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方差分析、相关回归和药动学的微积分、拉普拉斯变换时,必定会感到非常轻松[16]。但目前大多数的情况是:教师的精力仅仅局限在本门课程的局部,无法实现整个药学学科的整体化教学,因此,对于整个学科的整体化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7]。

6小结

整体化教学法对于教师而言,更加有利于建立所教课程知识点的纵横联系,对药学课程的授课将会有一个整体、全局的把握,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知识面的拓宽、知识结构的更新、勇于探索创新,进而达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目的[18]。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应用的把握,使药学生能够尽早理解四年药学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洞悉专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明确学习的方向,懂得F阶段学习的知识以后将会用在什么地方,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看到长远和未来,将未来的职业场景与当前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机联系,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而学习,从而形成学生对职业、知识之间的关联的认知,促进自身整体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静,余天雾.探究“PCE”三联合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80-81.

[2]郑杭生,王娟,李范珠,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改革药剂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6,32(2):51-53.

[3]张华,陈文,应雪,等.特色药剂学课堂教学及实例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3):46-47.

[4]王珊.关于药剂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0):266.

[5]王伟,孙志颖,王世英.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教学视频库的建设与应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1):68-71.

[6]王广成,欧阳玉祝,彭知云.PBL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6,45(4):102-103.

[7]孙黎.药学专业药剂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体会[J].安徽医药,2016,20(1):201-202.

[8]邵Z,孙永霞.药剂专业中开展一体化教学的若干体会[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6,(5):152-153.

[9]刘颖,冯年平,林晓,等.药剂学教学中“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讨[J].药学教育,2016,32 (1):53-55.

[10]廖乃英.形成性评价在药剂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6,(19):116-117.

[11]李学涛,程岚,吕佳,等.多模式教学法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3):161-162.

[12]郑杭生,陈思思,王娟,等.《药剂学》PBL教学的问题设计与实践[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11):836-840.

[13]朱磊,鄢海燕,孙淑萍,等.提高药剂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J].广州化工,2015,43(11):228-229.

[14]杨群,张锴,张娜.药剂学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6):143-144.

[15]王云.基于创新教学的药剂学教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3):238-239.

[16]周雪妍,李成林,汪建云,等.提高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效果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598-600.

第12篇

【关键词】 财务综合分析能力; 《财务分析学》; 课程建设及创新

财务分析作为会计分析职能的体现,是会计参与管理的前提,财务分析工作通过对一定期间财务活动的总结,为企业进行下一步的财务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从财务分析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将书本现有的概念、方法介绍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适应性差,独立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求职需要”与“低知识技能”的不匹配成为目前《财务分析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加强《财务分析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财务综合分析能力。

笔者从8个方面介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财务分析学》课程建设及创新的具体措施,期望能对其他高校的财务分析教学提供借鉴,以便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综合财务分析能力的人才。

一、成立课程组,优化《财务分析学》课程教学工作的组织

要想完善一门课程的建设,关键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提高《财务分析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和总体水平,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了《财务分析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小组。课题组由两名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助教组成,其中3名博士、1名为在读博士。职称结构合理,教研能力较强,并且老中青搭配,能够很好地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课程组成员多次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讲课比赛奖。在学校《财务分析学》课程建设基金的资助下,加强了对《财务分析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教出了本课程的特色。

二、建设财务分析背景资料,创造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环境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会计工作的流程和财务分析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对财务分析的感性认识,课程组制作了以下背景资料:

1.制作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会计背景资料。收集大量的实际的会计资料,如凭证、账簿、报表等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坐在教室学习就看到现场,增强了对财务分析工作的感性认识。2.制作会计实际工作流程的背景资料。进行会计实际工作的教学需要“手把手”地教,通过多媒体展示现场会计工作的流程,进行引导操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将抽象的叙述性教学内容制作成图形或动画背景资料予以展示。如资金循环、周转和资本运营等知识贯穿全书,用动画或图形教学,形象、生动,印象深刻。

三、制作CAI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财务分析知识

财务分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流动资产专题分析。包括:货币资金专题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专题分析、应收款项专题分析、存货专题分析。2.非流动资产专题分析。包括:固定资产专题分析、非流动资产投资专题分析、其他非流动资产专题分析。3.负债专题分析。包括:流动负债专题分析、长期负债专题分析。4.经营业绩专题分析。包括:弹性预算法下业绩评价专题分析、成本差异专题分析、市场占有率专题分析等。5.所有者权益专题分析。包括:资本保值增值分析、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分析。6.财务综合分析。包括:财务战略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杜邦财务分析、沃尔评分分析、能力指标综合分析、资本绩效综合分析、经济效益综合分析。7.资金流动分析。包括:融资资金流动分析、运营资金流动分析、“现金流”适配性分析等。8.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包括: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现金流量折现评估法、经济利润评估法、相对价值评估法。9.投资决策分析。包括:投资决策方法、投资决策一般分析、投资决策风险分析、基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期权定价分析。10.企业整体功能分析。包括:企业整体分析、营运杠杆分析、财务杠杆分析、成长模式分析、财务危机预警分析。11.证券市场财务分析。包括:市净率分析、市盈率分析、证券市场风险分析、股市效应实证分析、上市公司热点问题实证分析等。

根据财务分析课程的内容,课程组制作了全部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图表、动画及相关数据的展示,模拟实际财务工作流程,将抽象的财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次,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要先讲专项财务分析内容,后讲财务综合分析内容,最后还要将专项财务分析和财务综合分析结合起来,以便前后联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编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并在教学中使用

1.编写《财务分析学习指导书》。每章由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重点与难点、基本概念、思考题五部分组成。“学习目的与要求”概括了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重点与难点”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重点和难点等知识点,便于自学;“基本概念”是每章核心概念的解释;“思考题”的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各章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2.编写《财务分析习题集》,提供了较多的练习机会,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3.编写财务分析案例,并在教学使用中不断完善、更新、充实新内容,汇编成案例集,案例的设计体现较强的综合性,以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4.开通网络课堂,及时更新网站资料,上传配套学习案例及学科动态前沿,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增强互动性。

五、出版《财务分析教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整合教材内容,出版了《财务分析教程》教材,解决了原教材课程体系不完善,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该教材不仅随时反映了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尤其是我国会计改革、税制改革的实际,保证了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而且兼顾了会计改革发展的国际趋向,力求同国际惯例接轨,充分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此外,在内容安排上做到先专题分析,后综合分析;在篇章结构上做到先写“财务分析初级教程”,再写“财务分析中级教程”,最后写“财务分析高级教程”,突出了财务分析技术的逐渐深入。并且运用上市公司和其他典型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及其他财务活动事件作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财务分析原理,更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

六、开发《财务分析学》课程学习网页,扩展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平台

为便于学生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开发了《财务分析学》课程学习网页。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集、教学案例、教学日历、使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内容均已上网,可供学生随时上网查阅,实现了网上习题,作业上传、网上讨论与网上答疑。网上论坛还专门增加了一项“如果你想告诉我”,学生在这里的问题,只有教师一个人能够看到,教师回答的问题也只有学生本人能看见,开辟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新途径。课程学习网页的开发,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建立了教师与学生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一个平台,同时解决了案例讨论课堂时间的限制问题。

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财务分析能力

1.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专项财务分析能力。案例分析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专项财务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编写了财务分析教学案例集。为了使案例分析达到应有的目的,任课教师必须做到三条:一是要补充大量的中外会计数据,有的应揭示标准数值,以便学生掌握客观评价标准;二是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从案例教学法中学到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述能力。课程案例应紧密结合财务工作和财务活动的实际,显示出高度拟真性的特征;三是引导学生自己编制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组设置分析案例专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搜集专题资料,编制专门案例,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2.进行情景设计,培养学生的财务预测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财务预测能力,可以对某个具体企业或单位的未来进行情景设计,再让学生进行未来财务活动的筹划。例如,以ABC股份有限公司现有财务状况为基础,设计十年后扩大一倍的公司情景,并相应编制出“资本扩张方案”、“资金筹措方案”、“资金投放方案”、“盈利分配方案”等,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和财务预测决策能力。3.进行统计与调查,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设计能力。第一,开展智力投资教育专题,要求学生查阅统计年鉴和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计算从幼儿园到大学期间的教育支出,编写智力投资分析报告,通过算账使学生深刻理解每堂课的价值,并学会感恩,努力学习,报答父母、报效国家、回报社会。第二,要求学生实地调研小型公司,进行风险投资可行性方案设计、小型公司财务预算分析评价体系设计、网络财务数据检索汇总设计等,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设计能力。4.进行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财务综合分析能力。可采用两种模拟训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财务综合分析能力。一是设计财务综合分析训练题,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方法的模拟训练和进行扮演角色的模拟训练。二是进行网上实战训练,让学生上网,进入上市公司网站,下载三大财务报表,然后分组撰写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评估上市公司价值并对其股价走势进行预测。同时为了避免小组成员盲目听从“优生”,使其缺乏自己的观点,教师可让各小组成员逐一上台讲解自己所作的内容、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如何保证及时、准确、有效传递数据信息,其他学生可以对其进行提问和评价。

八、注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并投稿发表

将财务分析课程建设及改革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结合起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中国矿业大学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平台,立项资助教师指导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项目。立项资助的项目结题后给指导老师工作量补贴,并给参与的每个学生加2个学分,一般一个项目可容纳5个学生。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用于实际,通过比较理论与实际差距,比较中外差距,撰写出学术论文,提出言之有理的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近四年,课程组教师已经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

【参考文献】

[1] 朱学义,李文美,刘建勇,朱亮峰.财务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朱学义.论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