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学科总结

地理学科总结

时间:2023-08-04 17:2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学科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学科总结

第1篇

民族地理学是一门跨界于民族学与地理学的边缘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民族地理学的研究空间还相当广阔。管彦波研究员多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其新著《民族地理学》(入选《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即他所完成的一个总结性成果。该书创新之处,主要在以下方面:

1.全面阐述民族地理学学科的地位。作者在论述民族地理学学科资料积累和发展源流的基础上,对民族地理学进行学术定位,指出民族地理学既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序列,又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序列,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结构。民族地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在研究系列上应包括民族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论性质的民族地理研究、区域民族地理研究、断代民族地理研究、单一民族地理研究和部门民族地理研究等六个重要的环节。民族地理学横向内容的展开,具体又包括民族人口地理、民族历史地理、民族经济地理、民族聚落地理、民族文化地理等重要方面。民族地理学在研究这些重要内容时,与民族历史学、民族人口学、民族经济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许多学科,不仅在研究资料、方法与手段上会形成密切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学科依存关系,而且在某些具体的研究内容上还有可能建立共同的或者说是重叠的研究领域。总之,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在交叉中求突破,在交融中求发展,是这门方兴未艾的新学科的显著特点。

2.体系结构上的精心构思。民族地理学内涵丰富,如何在有限篇幅中既全面系统又深入细致地对此加以论述,很能考验作者的学术功力与写作水平。作者在总体上采用了一种三元式体系结构:首先从学科建立与发展的视角,将民族地理学的发展源流及其研究对象、内容、概念、方法、意义及学科体系等做了整体性的论述。突出了学科地位的研究;继而从“民族共同体的地域分化与空间变动”、“民族与自然:人地关系上的民族生态观”与“民族文化形成、发展与演变的地理背景”三个方面对民族地理学所关联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最后分别对“世界民族地理”和“中国民族地理”进行具体审视,旨在从“世界”与“中国”的视阈中考察各民族的地理分布与区域民族构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将纷繁复杂的民族人文地理现象勾画出一幅清晰的图像。这种三元式体系结构,从涵盖面来说,几乎囊括了民族地理学所有的研究内容,使古今中外各种民族地理知识尽纳其中。仅从这点来说,该书既是一个全面开放的体系结构,又是一个兼容并包的体系结构,称其为民族地理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并不为过。

3.论述观点上的创新。主要有:第一,地理环境对种族、民族体质特征和民族性格及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书中以五个典型的个案材料为主,深入地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中国、俄罗斯、韩国、日本以及阿拉伯人的民族性格的塑造。作者看待这个问题的眼光是深邃而辩证的,他指出:“地理环境确实对一个地区或国家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刻而持续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愈是民族发展的早期愈是明显。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形成民族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地理环境只能是一个基本因素,而且这个基本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它主要是作为生产力要素而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过程的,对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起核心作用的是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这个民族的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有力地批驳了某些西方学者所鼓吹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第二,在对“民族生境”、“民族生态位”等概念具体阐释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民族环境取向的两个基本向度――垂直空间向度和水平空间向度,民族生存和发展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部分是关于居住地周围小环境的认知。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中,引入了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理论,具体分析了各民族对生态过程的理解、对环境的感知和评价中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生态观念,以及各民族社会传承有序的环境乡土知识对民族生态的维护作用。第三,探讨民族文化形成、发展与演变的地理背景,揭示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空间差异,是民族地理学在考察民族文化地理时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内容。书中重点分析了饮食、服饰、丧葬的地域性差异以及民间文学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论述了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民族聚落的影响,考察了民族聚落的地理类型与空间分布形态。“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这部分的一个研究重点,书中既分析了产生和发展的地理基础,考察了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宗教分布、传播和扩散的影响,又对各种宗教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逐一进行揭示,探讨了宗教的生态关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通过对民族文化地理的分类考察、综合归纳,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各种不同民族共同体基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所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一般都有着较为稳定的空间属性或区位地域的植根性、依附性,并且在不同的时空序列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第四,书中关于民族地理现象中地名问题的研究与阐释,新颖独到。作者认为:地名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不同地域、不同层次民族语地名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基础和文化背景,每一个地名作为民族文化的镜像,它都或多或少地记录着诸如民族兴衰、文化变迁、经济生产、军事活动等纷繁的历史事件,隐藏着大量的具有本源意义的文化信息。在对地名进行民族地理学的解读中,既注重探讨地名对民族地理环境的客观再现及其生态意义,又详细地考察了源于氏族部落或民族名称的大量地名,具体分析了区域民族历史变迁、民族聚居与杂散居分布状况、民族迁徙与跨境民族分布在地名上的反映。

《民族地理学》一书,还有两个值得称道的特色。一是善于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紧紧把握住学术前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术研究总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继续攀登,一方面要博采众长,起到综合集成和再创新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个人的理论思索和原创,力求新的突破。本书对此体现鲜明。从书后所附“参考文献”目录来看,作者所参考的有关论著多达700余种,可见其涉猎之广。二是书中附有大量地图和示意图。作为一部有关地理学的著作,文字表述当中所加图表的作用相当重要,这可以给读者以直观的感觉,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由于本书所涉及的问题纷繁复杂,作者在对这些相对宽泛的思考加以归拢和提炼时往往比较困难,致使书中个别之处阐述尚欠深入,笔力不够集中。作为一部论题繁多的专著,书后也应有一个概括性的总结。然而瑕不掩瑜,该书不失为一部富有价值的力作,堪称是我国民族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我们期冀作者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进一步丰富与深化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有所创获,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地理学学科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罗贤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

第2篇

2006年地理学科成为南京市的中考考查学科,如何上好一节有效的复习课,即不是简单地重复旧知识或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在复习课中把握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及综合性特点,同时又简单易学?经过几年的尝试,笔者针对初二学生爱玩、爱动手等年龄特点设计一些专题复习以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感,培养地理综合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本节课是初二结束新课程后的第一节复习课。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在学习两年地理知识后,建立心理地图仍有一定的困难,难以在脑海中建立世界地图分布,更难以建立国家地图与世界地图、中国区域地图与中国地图之间的联系。同时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用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方法学习地图。通过各种感观的体验让学生在愉悦、轻松地“玩”的环境中学习地图,建立心理地图,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复习有一个整体的地图概念。

三、课标分析

课标明确指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地域性与综合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七年级地理第一章为“地球与地图”,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为“从世界看中国”,都是给学生一个全球与中国的空间分布特点,作为以后地理学习的基础。在复习课的第一节,也应是从空间上构建全球与中国、区域与区域的分布及联系,以整个初中地理复习作基础并提升总结。地理学综合性不仅指地理环境本身即一个综合的复杂系统,同时组成地理环境的不同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理位置是地理要素之一,它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掌握好地理位置特点对初中生把握地理学综合性特点具有巨大作用。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通过读图,描述某个地区地理位置特点;能通过地理位置特点分析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理解地理位置要素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式学习,归纳总结出说明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进一步巩固应用地图;通过运用地理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理位置要素的学习,了解区域与区域、国家与世界的关系,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描述一个国家及地区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对地理现象的影响作用。

难点:理解地理学习中空间概念的重要性及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

六、教学方法

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第3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教材版本;教材评价;编写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35-03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不同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在高校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地理学的教育,有助于丰富其科学认知,培养人地协调的思想,更好发挥人文地理学在私人决策和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版了一系列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教学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与国外同类教材相比,教材在内容、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伴随新时期大学课程改革,探讨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编写问题,对人文地理学概论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李同升和赵荣曾对国内外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特点作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改革思路;王富喜等对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内容体系提出了有见地的设想;汤茂林对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作了诸多评析,对国内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试通过对90年代以来,我国流行的不同版本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进行分析,从教材的组织结构、表现形式、学术规范等方面指出其优缺点所在,提出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设想。

一、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类型

笔者所收集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共7种,分别出版于1991~2013年。这些教材在不同时期被我国各个大学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广泛采用,分析教材的结构和体系,可归纳为以下3种类型:

(一)理论分析型

这类教材以王恩涌编写的《文化地理学导论》为代表,教材体系以文化和文化景观分析为主线,与西方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结构比较相似。教材结构借鉴TerryG·J的《TheHumanMosaic:AThematicIntroductiontoCulturalGeography》。对地理文化现象都是从文化区、文化的起源与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分明。2012年出版的由顾朝林编写的《人文地理学导论》与其相似,侧重理论分析、方法介绍。

(二)总论分论型

这种教材早期以张文奎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和金其铭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为代表,后期以赵荣的《人文地理学》和陆林的《人文地理学》为代表。教材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形式。在教材前面的总论部分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在后面分论部分介绍人口、城市、政治、文化、旅游、农业、工业等属于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基础内容。

(三)概括论述型

这类教材以陈慧琳的《人文地理学》为代表,已出版第三版。教材内容比较简明,在逻辑结构安排上,把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贯穿于人地关系的经济、人口、聚落、文化、旅游、政治等各个研究对象设置章节,最后探讨人地关系的时间、空间演变,研究各要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把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庞大知识内容上升地理学的学科高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让读者不再感觉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是各分支学科的简单堆砌组合,这是与总论分论型概论教材最大的不同。

二、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特点及不足

(一)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特点

通过对以上不同类型的教材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特色,但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共同特点:教材体系内容上,过去的人文地理学教材重点在于介绍人文地理学的一般研究对象和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新近出版的教材则摆脱了这一传统,把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基础理论设定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体系,各分支学科主要作为实例来验证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方法、研究主题等。在教材风格上,过去追求教材内容的广而全,新近出版的人文地理学教材越来越重视从基本概念、理论方面塑造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形象,着重介绍人文地理的新视角、新进展以及应用价值。

(二)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我国人文地理发展水平和教材编写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在教材体系上,大多数教材没有建立起起既符台教材特点,又全面准确地反映人文地理研究内容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基础理论,以及被学术界公认的逻辑结构,使人文地理学缺乏统一、完整的学科形象。

在基本理论、研究主题方面,不同的教材编写者存在分歧。有些教材也多以文化为主线,这一点受到了不少教师的批评。有的人文地理学者认为,人文地理学毕竟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概论类教材不应该以文化为中心。有些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贯穿始终,但此类教材内容较浅,难度过小。

在时代性上,现有教材在编写内容方面落后于时展,教材版本更新非常缓慢;教材引用著作较多,论文较少,时代感不强。

在学术规范上,教材普遍大段引用别人的著作却未在文献中注出,只是在章末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三、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编写思路

(一)理想的概论教材框架结构

对于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框架的探讨,王富喜等提出了很有意义的建议,认为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可由六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人文地理学发展历史;第二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三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高层次的哲学方法论以及相应的传统野外调查方法以及随着时展出现GIS、遥感等新技术方法的运用;第四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传统的人地关系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以及新近发展的文化转向和计量转向,女性主义视角等理论;第五部分为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历史演变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六部分为人地关系存在矛盾及其解决手段。

(二)以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重点、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与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他相邻学科相比,人文地理学发展到目前为止缺乏统一的、普遍化的方法论体系,基础理论存在不同的意见,一些理论多从其他学科借用而来,或者学习外国的一些先进理论,这不仅是教材编写的问题,更是学科发展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要注重介绍不同的理论流派,反映最新的理论导向,这也有助于未来青年学生、青年地理学者的成长发展。

(三)案例分析与方法介绍并重

以理论分析为重点,并不意味着忽视区域人文地理和部门人文地理实际,教材可以采用区域地理的内容和案例来验证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前者的理解。教材编写中,将案例分析与理论方法介绍有机结合起来来解决这一问题。对每一种社会文化景观现象,应从典型案例分析着手,结合案例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论总结。

(四)遵守学术规范

规范严格的教材每一章后面都应附有相应的参考文献,论文和著作皆有,新老并重,并在文中进行准确标注。国内李小建主编的《经济地理学》可堪称是地理学教材中遵守学术规范的典范,不仅在章末的参考文献进行准确标注,在章节内文里面也严格注明。树立严格学风是学术的根本,教材对于参考文献的标注理应规范,这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

(五)编写配套教材、翻译外国同类教材

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比,人文地理学配套教材及翻译的外国同类教材较少,甚至没有。迄今为止,我国所翻译的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还是2O世纪8O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H·J·德伯里的《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翻译外国优秀教材是当务之急;另外教材编者应结合主教材内容,编写配套相关教学资料等。

四、结语

第4篇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后所形成的以地理观念看待、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其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体的、推动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力进步的重要能力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理论,其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相结合,生成了三大核心素养。即地理核心观念,地理核心能力与地理核心知识。换言之学习地理学科,就是获取地理知识,建立地理观念与培养地理能力,进而构成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1.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启发学生能力成长

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成长,与终身进步的地理知识技能,让学生由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转化为对能力运用的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令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求知意识与能力上的成长。高中地理学科教育不仅应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概念,还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学会运用地理观念看待、分析与解决事物问题,由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观念与地理能力,并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构建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在看待雾霾问题时,就不会仅从雾霾的危害方面做分析,还会从雾霾的产生区域与空间分布、雾霾的地理特性、雾霾的成因与具体整治应对措施等角度予以研究,以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意识对待、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就应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概括性的地理概念,扩展到学习具体的学科思想与运用方法,以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出发,在为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知识联系与内在结构进程中,指引学生运用自身思维探究、解决知识问题,进而为其培养地理学科独有的空间观念、人地联系意识等,进而从地理知识学习角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从教材目录中提炼出主体学识,再将各章节单元知识与主题学识相衔接,同时绘制知识联系图或思维导图,将地理原理、概念与具体事实性知识技能向结合,在知识体系构建中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的成长,以有效建立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与教材知识内容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地理核心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育进程中,应注意引领学生运用地理核心观念认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相关问题,通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与自主探索求知,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地理价值与思维观念,带动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从课本教材中挖掘地理核心观念,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在对学生的讲解传授中带出地理核心观念,令?W生不断吸收理解地理核心知识,同时也建立起正确的地理核心观念。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使用对不同地理思考观念的比对与评判、自我反思认识等方式,推动学生建立起对人地关系、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提升,由此培养出学生科学合理的人口、资源与人地关系等观念,进而形成地理核心观念,为学生掌握地理核心能力打下思维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口的变化”一节时,为有效培养学生人口观的地理核心观念,教师在课堂可首先阐述当前我国已步入人口发展日趋复杂的局面,其明显特征有:人口总体素质水平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人口中性别比较高并难以降低,国内流动迁移人口数量持续提升,贫困人口逐步下降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等。之后由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有关我国人口的资料数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由学生对我国人口所存在的问题做探讨发言,形成初步的人口观意识与结论。之后由教师对学生总结出的人口观念做点拨与修正,为学生指引出正确、科学的人口观,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观念,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地理;学习;提高效率

一、将建立地理学习和运用思维作为教学思想基础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学科思维路线和逻辑方式。地理学科由于其纷繁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深度化、运用生活化的两个极端发展,学科思维更加抽象,再加上地理学科在初中是新内容,学生的思维处于空白状态,而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又是以较高的人文认知度和科学严谨性为主导,即必须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运用为前提,所以建立地理学习和运用思维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思想基础。

1.培养兴趣始终贯穿教学过程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保障,这适合任何学科。有很多人愿意将兴趣作为学科入门的一个专利,对初中地理来说,却不是如此,而需要将兴趣培养贯穿整个教学。因为地理知识体系分支较多,涉及面很广,有的知识连贯性不强,所以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在初中地理教学兴趣的培养中,除了例常的学科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地理的独特魅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兴趣引导。一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引导,很多学生对背诵省会城市比较有兴趣,而进入专业性很强的章节就热度消退。比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经纬度既有学习难度,又枯燥无味,如果平铺直叙,容易打消学生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引导,首先在地图中,通过经纬度找到自己的家乡,这种好奇心和亲切感会让学生对经纬度的学习要求陡然提高。二是将地理的专业性生活化,有很多地理知识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初中学生尚没有这个要求,太理性的学习会让他们无法接受,比如学习《地图》一章,等高线、比例尺这样的专业术语,很可能让学生知难而退,相反如果将这些知识先从生活化开始,或者先从研究一张旅游地图或者大家熟悉的电子地图开始,情况就好多了。

2.建立地理思维利于深化学习

学科思维是学好这门学科,并且能在这个科学中有所发展的灵魂。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独到的科学规律和思维方式,地理作为初中的初次学科,建立地理学习思维既必要,又有所困难。何为地理思维?可以具象点说,地理学可以概括为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这只是思维的主线,具体如何沿着地理学科的逻辑方式去思考,去学习则更加复杂。首先,要让学生用不同于生活意义的方式去理解地理问题。比如在学习“聚落”这一部分内容,在没有学习地理时,人们也了解聚落的不同,北方聚落呈团状,南方居落呈条带状,很多人在分析其原因时可能把人的因素考虑得更多,如习惯和意愿,如果用地理思维,就要从地形、水分等地理要素分析,这样既能透彻分析问题,得出更深刻的结论,又利于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中地理的创新思维在于学生能超越这个学习阶段,独立分析问题,比如在学习中国的政区时,很多同学想到了用自己的记忆方式,如车牌号简称、行政区轮廓想象等,这些都需要创新思维的支持。

二、充分利用地理独特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基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因此每个学科都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一点一定要把握。

1.图表法,直观生动

在学习地理中,有很多是了解现象,得出结论,并不需要深入思考,但这些结论的得出往往要综合多种因素,单单语言叙述是很难做到的,图表是地理学习很有效的方法。在初中地理中有几类图表,一类是直观图,如一些景观图,教师可以根据教授内容,增加一些相关图,这样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接触地理知识,形象地说明地理问题;还有就是示意图,这类图比较多,在地球的运动,海洋与陆地章节中多有出现,这样的图能把宏观的地理事物具体化、微观化,便于观察和理解,同时也能把地理问题简约化,提高理解能力。另外就是图表,这是一种对地理要素的总结,如人口分布、气候类型等,此类图表涉及内容比较复杂,但往往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在授课中,教师要多用图表,善用图表,准确用图表,提高教学效率。

2.地理要素法,整合知识体系

这里的要素主要有点线面、分异要素、系统等。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沿着这样的要素去学,知识系统就会很完整,也会层层深入,没有漏洞。比如点线面,以交通为例,各个交通中心就是点,而不同的交通线将点连缀起来,所有的交通中心、交通线又形成交通网络,成为面。这样层层递进的学法,让知识环环相扣,自成体系。再如系统要素,在学习天气系统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地理要素来分析问题,气温、水分、风、大气等,这样既能将天气系统的每个决定因素搞清,又让整个天气完整化,而不是分割开的。要素法需要教师的总结,更需要通过学生的课后反思,师生的配合来完成这种有效的学法。

3.地理热点法,升华能力

地理的生活化、生产化是非常明显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总会出现相关热点,这是地理学科的独特性。要想真正提高学科能力,一定要从思想上把握前沿。对于初中生来说,有能力关注社会、自然的地理热点,从而有分析的意愿。如当下中国的雾霾天气,以及城市拥堵,工业结构不合理等都可成关注热点。

三、强化地理活动课,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学好一门学科,最终是要解决问题,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推进,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来讲关键在于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1.以兴趣为主的活动课

这样的活动课可以作为整个课程的引导力量,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比如星云的观测、植被的观察等,好奇心和生活的熟悉感会让学生有兴趣学习与之相关的内容。活动课的形式可以是兴趣小组,也可以是集体活动,如野外观测等。

2.以实践性为主的活动课

活动课的主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可以提高个别对地理有悟性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是主要途径,比如城市规划展览,这样很真实的活动会让学生获得课本上无法得到的知识,尤其是实践能力。学校和教师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部分学生参与实践,为培养今后的专业人才做好铺垫。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地理教学;符号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种类和分类方式,各家说法不一。本文主要选取了中学数学中常用的五种一般数学思想方法,分别探究了这五种不同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符号是描述数学研究对象的语言,集合是数学研究对象的形式表述,数形结合是数学两种基本研究对象之间的转换,分类体现了具体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与关系,逻辑推理是数学论证的基本方法。

一、符号思想

符号思想的实质是通过建立某种对应,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符号的抽象程度和创造水平的高低差异直观影响学科的发展方向与速度;表达符号的不同也是对一门学科水平的反映。在地理学科中,我们可以借鉴数学学科的基本语言和符号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数学语言和符号,使地理学科的“理”性表达得更为简洁、科学,例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δ-?渍。满足了地理学,从定性的分析到定量的计算,公式的总结性表述,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普遍规律,让学生可以更精确、概括性地认识地理现象。

其次,也可以借鉴数学语言和符号思想,发扬地理学科语言和符号,从而确立地理学科的独特地位。地理符号主要运用于地图教学。地图符号的建立需要严格的定义,要注重符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地图上的符号大致可分为颜色符号、事物标志符号、文字符号和线柱符号。这些各种不同的符号,就是我们地理学科的形式化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广泛地使用学科语言,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增强其对地理学科的归属感。

最后,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建立,这些目标可以通过地理学科符号来实现。地理符号除了教学中的狭义地图符号外,更包括人类长期以来的活动作用于环境的地理印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毅力,不断同周围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并且改造地理环境,留下了人类活动的伟大印记,如天坛、长城、故宫、泰山等。这些改造自然的活动,不仅对地理环境进行了和谐的改造,而且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识深深地浸染于其作用的地理印记之中,也就创造了具有丰富民族文化精神的地理符号。在地理教学中,对这些地理符号进行讲解时,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它们作为一些地理分界线或是特殊城市地理布局的知识含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地理符号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文化精神。

综上可见地理符号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渗透地理学科的符号思想,让学生可以通过一种符号,认识一门学科,学会使用地理学科语言,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集合论思想方法

人类关于集合的认识,一直都有一个很朴素的观念:把某类对象按照一定标准放在一起作为讨论范围。集合论思想方法就是指,运用集合论的语言和符号描述研究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集合论作为数学语言十分简单,数学概念都可以看做是集合,可以用集合论的语言来表述数学概念。

在地理教学中,集合论思想的应用对地理学科整体性把握更具优势;集合论的语言也可对地理概念进行简化;对于地理试题的解题方面,集合论的思想也将起到指导作用。

1.从集合论的高度概括中学地理内容,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中学地理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作用,高中地理中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学,必修二为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中主要是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对课本进行编排;人文地理中主要是研究人口、人类的聚居地(城市)、人类生产生活(工业、农业)、对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交通)等。通过集合可以很好地表示高中地理的研究对象,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高中地理知识。

例如:

2.用集合论的语言表述有关概念更为简洁

地理中的专业概念较为繁多,很多概念在内涵上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有需要按照一定准则进行分类划分,借助集合的思想来表达地理中的概念,使抽象繁琐的语言表达显得更直观、形象,也更具有科学性。

例如:天体系统层次,用语言表达为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星和总星系。看起来很繁琐,借助集合知识表述为: 3.集合论的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

运用集合论的思想对地理试题中的很多数学问题有着指导作用,以集合为工具,可将地理中涉及的几何、代数、三角等综合问题用几何形式表示出来,并提出解题思路。

案例一:地理概念

(1)从属关系:如,能源、一次能源、常规能源;土地资源、土壤资源、耕地资源。

(2)包含并列关系:如,降水、降雨、降雪;锋、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淡水与各种陆地淡水资源。

(3)交叉关系:如,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二次能源;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

(4)排斥关系的概念:如,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三、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地理学科最初的含义就是地图学,因此地理学科对图形的使用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都是可以通过“数”与“形”归纳其本质属性的;其次,地理学科内容具有系统性,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结合地理学科特色,可以发展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也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多种思维的互相促进,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掌握知识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大提高,还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的主要内容有:

(1)通过给出的图表,建立适当的代数模型;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给出了太阳黑子数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图可以得出太阳黑子与时间的变化规律,发现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性。

(2)运用几何模型解答有关代数问题;例如时区和区时的计算,通过图形可以直观地看出世界不同地区所在的时区。

(3)与函数有关的几何、代数综合性问题;例如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画出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结合几何与代数知识,可以很便捷地得出结果。

(4)以图像形式呈现信息的应用性问题;例如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

案例二:关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课本上只是说明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那么学生该如何理解这种差异,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解:如图所示,设地球赤道半径为R,纬度为δ处自转轨迹半径为r。

线速度(v)=■

赤道处线速度为:v赤道=■;

纬度δ处线速度为:vδ=■

又r=R・cosδ

vδ=v赤道・cosδ

δ∈0°,90°,vδ随δ的增大而减小,因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当δ=60°时,v60°=■v赤道,也就是纬度为60°时,其线速度为赤道地区的一半。

四、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是指当问题中所给出的对象不能进行综合研究时,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按某个标准进行分类,然后每一类分别讨论,最后根据各类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整个问题的答案,这种先进行分类再讨论,把复杂问题“分而治之,逐个击破”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就是分类讨论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化整为零、逐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数学思想,反映了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知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分类讨论时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分类时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分类讨论中的每一个部分要相互独立;分类讨论要注意层次,逐级进行分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地理作为综合性学科,地理事物导致的地理现象成因复杂,一个地理现象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结果,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会给我们的思维增加难度,因而可以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把复杂问题分化成多个简单的小问题。

引起分类讨论的因素较多,但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概念、公式、定理进行分类讨论;

(2)根据计算的要求进行分类讨论;

(3)根据地图的形状或位置变化进行分类讨论;

(4)当条件或结论开放时进行分类讨论;

(5)当问题中条件较少,需通过分类来补充条件时进行分类讨论。

例如,在讲解三圈环流:

第一步:假设下垫面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公转;地球的大气环流形式为单圈环流。

第二步: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形成了基本的三圈环流模型。

第三步:去掉地球不公转的假设;推导出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四步:去掉地球下垫面性质均一的条件;出现了气压中心。

案例三:“地球表面有适宜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1)如果地球表面温度过高,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无法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

(2)如果地表温度太低,分子只能以晶体存在,生命物质也就无法形成。

五、逻辑推理思想方法

逻辑推理是根据已知的条件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推出未知的判断的一种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方式一般有三种:演绎、归纳和溯因。演绎推理主要是由前提得出必然的结论,由“前提”和“规则”推导出“结论”;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借由大量的“前提”和“结论”所组成的例子来学习“规则”;溯因推理与演绎的过程相反,由“结论”和“规则”来支援“前提”,数学中常用的推理方式是演绎。在研究中,有学者发现中学生常用的证明和推理方法有:间接证明法和直接证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对比法和类比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逻辑推理思想就是借助地理知识的相关概念,依照逻辑的规律推断出新的地理知识的思维活动。简单来说,是指借助地理概念,通过推理和判断,反映和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从而获得对地理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地理学主要研究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和变化,而地理事物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而在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可结合学生已具备的地理知识基础,运用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来研究诸多地理现象。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在探讨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地球上五带的变化,教师可用逻辑推理的思想方法来讲解:

{目前黄赤交角:23°26′;南北回归线纬度:23°26′;极圈纬度:66°34′}

?圯{南北回归线纬度=黄赤交角,极圈的纬度=90°-黄赤交角}

?圯{黄赤交角变大}

?圯{回归线纬度变高,极圈的纬度变低}

?圯{温带将缩小,热带和寒带将扩大}

数学与地理起源相同,随着两个学科的发展日益壮大,学科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地理学科横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其中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性学科,对所有自然科学学科都有促进意义,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可以解决仅用地理知识难以处理的问题,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发现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精神,从而培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

本文举例主要涉及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有关人文地理中的很多问题也是可以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当然,数学思想方法并非唯一的一种方式,也并非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学科教学中,还有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教师也可以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应用。各个学科的思想方法都是学科的精髓,学科间的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学科的综合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教师在这方面需要有敏锐的判断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炯圻,林培榕.数学思想方法:创新及应用的培养[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

在课堂外,你会发现除了临考前会有学生在晚修等课余时间集中问问题,其余时间很少发现学生主动来请教。课下很少预习、复习、做相关的练习题。没有地理学习计划,也极少自主补充课外知识。在每个章节学完之后,很少有学生进行有关地理学习的归纳总结。地理常识薄弱。

地理课程在难度上并不及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但是为什么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如此低下。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笔者从以下角度尝试找出原因。

一、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

1.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地理学科的部分基础知识在初中阶段的《历史与社会》《科学》等学科中已经有所涉及。但在初中阶段不少学生认为地理知识只要记记背背就行了,上课听不听关系不大,只要考试前突击背一背即可得高分。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可能在初中阶段适用,但在高中,尤其是在高考中肯定是行不通的。这点已在学生进入高中的学习中得以证实,这部分学生在难度有所提高的高中地理学习中,就感受到初中的那套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学习,而且由于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知识没有理解而感到学习吃力。还有一种类似于上述情况,就是学生们习惯将地理划归文科类学科。作为文科类学科的知识,大家都认为多背、多记就能学好,所以往往是一开始不重视,等到想学时又因知识断层而跟不上,感到地理难学。还有一种心理就是有些学生总是将地理看成“副科”或者认为自己以后选择读理科,无须学好地理。由于态度的不端正,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然后把原因归咎到地理太深奥、难学。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而非智力因素。

2.学习地理的动机、兴趣、需要不足,缺乏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感觉地理难学,成绩无法提高,与学习地理所必要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内心需要是分不开的。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跃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与我无关,不需要多浪费时间,充其量只要应付会考即可。由此而来,对这些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自然也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结果当然觉得地理是不好学的。

3.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

很多学生学不好地理的原因在于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的系统,因此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所以在学习时侧重点应该放在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背、记,搞突击,而应该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理解,注重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二、对策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达到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

2.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当学生真正掌握了方法和技能,才能学以致用,终身受益。而且高中生也迫切希望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毕竟高中学习与初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的学习方法很难适应高中学习。为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教学任务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和“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加以指导:

第一,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地理事物放在地图中去记忆和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非常直观明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把同类或相关知识归纳整理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记忆而提高记忆效果。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只要找到它们内在的连接点,学会横向、纵向衍生知识,就能更全面、更轻松地学好地理。

第8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地理学科关键词;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8-0110-03

中考制度改革,初中教育理念变更,国内大部分地区初中地理科目遭受漠视。直接导致高中地理教学基本从零起步,尤其是高一地理教学影响更加严重。所以高一年级教学安排时间紧,任务重,潜意识中要读理科的学生认为地理是文科,不予重视:要上文科的学生又认为地理偏向理科,难度几乎可以媲美数学,想重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高一学生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看得懂,题目做不好;课堂上听得懂,课后记忆模糊;会的题做千遍,不会的忽略千遍。这些问题综合反映了^域初中地理教育的缺失;地理知识零散。学生难以建立知识体系:地理的实践性难以结合实际,学生的分析及解决能力缺失。最终难以把地理学科关键词落实到卷面上。

一、概念阐述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核心观点是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同时利用人类左右脑,将思维用画作的方式有组织地呈现。在教学中的操作是以一个中心位置为主题,引申出二级主题,利用编号、线条及颜色来表示其顺序和重要性,如此类推,延展出三级、四级甚至更多级分支图形。通过环环相连的表示方式,实现教学中知识体系的连接。

2.地理学科关键词

地理学科关键词是中学地理知识的总结性词汇、地理专业术语、生活常用的和地理学科相关的语言词汇,亦是使用频率高、能代表地理学科的相关词汇。它可以直接用于知识体系解释,或者书面语言解释,落实于卷面上的最终词汇。

二、以思维导图讲解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1.授课理论及思维导图设计

本章节内容和第二章大气运动密切相关,需要运用大气运动理论,所以在理解的过程中本文运用了简洁化的语言和顺口溜式的总结:三原则、一思想、三中心。讲解后,由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空白图。

2.讲课过程

(1)视频播放帆船运动,无数的帆船运动。引入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重点指出,时间是常年,方向是一定方向,海水的总量是大规模,并且在流动。

(2)洋流的性质划分(实验法)。①暖流:将一针管热水放入冷水盆中,迅速把热水推出针管,把手放在热水所流经的两旁距离不同之处,感受热水经过的温度不同变化:②寒流:将一针管冰水放入温水盆中,迅速把冰水推出针管,把手放在冰水所流经的两旁距离不同之处,感受冰水经过的温度不同变化。

(3)海水运动三原则及一思想。请学生画三圈环流图,回忆上一章节大气运动。结合洋流概念,引入第一个原则:水随风动,原因是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请学生回忆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引入第二个原则: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中不偏。结合生活实际,请学生思考河流遇到阻挡会如何变化,引入第三个原则:陆地形状。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如何,引入一个思想:水往低处流。

(4)洋流环流三中心。讲解第一个洋流环流中心(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条件是理想大陆状况,东西两侧为陆地,中间为海洋。首先,水随风动(南北半球信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南左北右),南北赤道暖流形成。其次陆地形状介入,陆地阻挡,赤道逆流形成。然后水随风动(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南左北右),中纬度洋流方向确定(西风漂流)。最后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思想(水往低处流),补充完整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见图1。

讲解第二个洋流环流中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条件是理想大陆状况,东西两侧为陆地,中间为海洋。首先,水随风动(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南左北右),中纬度洋流方向确定(西风漂流),注意中纬度的洋流方向和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中纬度洋流方向是一条洋流。其次,水随风动(极地东风带),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陆地形状同时介入,形成南北半球大洋西岸洋流。最后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思想(水往低处流),补充完整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为例,见图2。

讲解第三个洋流环流中心(北印度洋海区的大洋环流)。需要学生准确知道北印度洋海区的冬夏季大气运动方向。水随风动(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陆地形状三者同时起作用,形成北印度洋海区的大洋环流,见图3。

(5)以北太平洋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例。首先水随风动(北半球信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向右偏转),北赤道暖流形成。然后水随风动(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向右偏转),中纬度洋流方向确定(自西向东的北太平洋暖流)。最后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思想(水往低处流),补充完整北太平洋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见图4。

以北太平洋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例。首先水随风动(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地转偏向力介入(向右偏转),中纬度洋流方向确定(自西向东的北太平洋暖流),注意中纬度的洋流方向和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中纬度洋流方向是一条洋流。其次,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陆地形状同时介入,形成北太平洋的千岛寒流。最后液态、固态水的运动方向思想(水往低处流),补充完整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注意:因为陆地原因,极地东风带对千岛寒流的影响较弱,所以此处只考虑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见图5。

(6)最后总结,见图6。

(7)思维导图的建立,见图7。

三、思维导图下地理学科关键词的提炼

思维导图环环相连,促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相关内容。但是,学生的思维建立起后,要把理解的内容充分落实到卷面上。

1.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提取

本节考点主要在大规模海水运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教材主要列出有洋流对气候、渔场、航行、海洋污染4个方面。那么,考试时这些方向的考题较多,怎么解题、怎么答题、怎么能得分才是关键。①对于气候,常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为: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等;②对于渔场,常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为:寒暖流交汇,营养物质上泛;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营养物质上泛等;③对于航行,常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为: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海雾等;④对于污染,常用的地理学科关键词为:利于污染扩散,加快净化速度;污染范围扩大等。

2.地理学科关键词落实到思维导图中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主动性;表现;措施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学习以及学习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地理学科的认知态度和认知过程上,也就是说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是否表现出创造性和主动性。

1.创造性与高中地理教学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是对现实的超越。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地理领域里的各种知识的探索兴趣以及求新的态度,创造性表现在对外在事物和自我的超越上,对高中学生而言这种创造性并不局限于创造出未曾出现的事物、知识或见解上,而是表现在较为简卑的层面,如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新知识的建构和生活问题的处理上;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针对某个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挑战权威;或者敢于对某个地理现象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假设等。

2.主动性性与高中地理教学

哲学中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界定是人与客观事物交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也就是主动性的特征,主动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从哲学的角度讲,人对其不了解的事物应该有最原始的探求欲望,这是人的本能。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首先表现在其对该学科积极主动的探求上,地理学科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其次,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在其能根据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地理学科的学习。第三,这种主动性表现在学生在地理的学习中是否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认知和情意结构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进行吸收、加工和改造,对新旧认知经验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完成主体知识的建构,使其主动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3.选择性与高中地理教学

马克思哲学中关于人的能动性中阐明,选择性最能体现主体活动的能动性。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选择性主要表现在对地理学习的目标、方法和途径上。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有着怎样的目标直接关系到他所采取的方法和途径是否积极有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是建立在他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上,较多的学生会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认为地理学科属于“副科”,考试要求不高,因此不需要认真对待,尤其是在文理分科的情况下,学生对待地理的态度分成明显的两大派:理科的学生对待地理学科的态度相当随便,由于地理与高考升学无关,因此只需应对学校的期中、期木考试;文科学生对待地理学科要认真一些,但相对语数外等的学科来看,地理学科的受重视程度远低于前者,学生们对各个学科重要与否的衡量标准也仅限于高考中各个学科所占的比重。基于这样的认识上的选择,地理学科是不被重视的学科,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选择性是影响主体性发挥和培养因素之一。

二、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性分析

1.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要循序渐进

主体性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不要试图通过几次案例、几个研究活动就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要将主体性培养的意识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教师做出很大的努力,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转变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观念,真正着力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这种观念必须能够贯穿于每一地理课堂,这是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关键。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在一个新理念实施一段时间后又回归原来的教学方式,新的理论也就形式化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就失去了指导意义。

2.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要与地理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如果脱离了地理教学这个环节,就会成为形式主义。在地理教学中,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变成习惯和必须的环节,利用地理学科的优势,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必修二人类活动对生活环境的影响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沙尘暴等恶劣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并寻找解决策略。学生在了解到这一方面的知识的同时,学会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并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重要影响,从而吸取教训,寻找解决的策略,环境保护意识和治理意识从学生开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3.自由不等于放任

学生主体性培养的误区之一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被忽略。主体性不等于完全的自由和放纵。目前,很多教师认为主体性的培养就是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例如,合作学习方式中的小组讨论,看似热闹的讨论,实质是学生漫无目的、没有具体动机的一种盲目合作。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是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某个问题或无法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所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并不是每一个问题具有讨论的价值,这样的小组讨论是盲目的,是没有意义的,而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流于表面形式。

参考文献:

[1]傅梅芳.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02)

[2]裴娣娜.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河南教育.1999(01)

第10篇

关键词:音乐文化;音乐地理;地理环境

在21世纪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展衍。无论人类社会历史怎样展衍,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连。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带有不同风格的音乐文化,地理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制约着音乐文化。

为了使我们详细了解音乐与地理所建构的知识体系,深度探究音乐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地理学、音乐地理学学科内涵作一简要概述。

一、地理学、音乐地理学学科概念及研究范围

地理学(geography)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研究主旨在于探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地理学学科体系分类将之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众所周知,早期地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偏重于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地理学,主要包括水文地貌、气候土壤、地域风情、疆域山川等方面的内容。在现代地理学研究内容中,以人地关系为主题。它着重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各种活动或者是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现象的分布与变化。②人文地理学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其研究范畴更为深入详细;在分支学科中文化地理学与音乐联系最为密切。故此,针对文化地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

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以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即人类文化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为主旨。③其研究内容主要有文化区域研究、文化源地传播研究、环境感知研究等。这文化地理学研究内容现已纳入音乐文化内容,对音乐文化起到辅助作用。扩散、迁移是文化与地理最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促进了对音乐传播、区域影响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

对于音乐地理学学科内涵,顾名思义是指针对音乐文化研究运用了地理学的学科理论、研究观念与方法的边缘交叉学科称为音乐地理学。在地理学中,文化地理学理论影响着音乐文化研究。因此,音乐地理学这一边缘学科研究课题内容已广泛涉及音乐风格、音乐传播、音乐文化区域、音乐的社会生活等众多方面。

二、音乐文化与地理环境

著名学者Parris曾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音乐的熏陶,虽然我们几乎常常忽视它的存在。音乐从家庭的音响设备里传出,在我们的汽车里飘荡。它出入银行、办公大楼、超级市场。电影和电视画面与音乐相配,才使得我们感受致深。工作时,音乐相伴相随;晨练时,音乐设定了节奏。是音乐催婴孩儿入眠,帮助人们做健美操。各种典礼仪式及宗教都离小开音乐。”从这段话中,我们可知:音乐无时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之内。它代表着地域风格,表达着地区风貌。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中,都能身临其境在音乐之中。让音乐文化深深的嵌入地理环境之中。

1.音乐文化区划与地理环境

根据世界各民族音乐风格、地理风貌的差异,在王耀华先生编著的《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一书中,似可将世界民族音乐划分为九大区域。即:东亚音乐文化区、东南亚音乐文化区、南亚音乐文化区、西亚、北非音乐文化区、黑人非洲音乐文化区、欧洲音乐文化区、北美音乐文化区、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区、大洋洲音乐文化区。用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之所以将音乐文化区划分为九大区域,是因为这九大地区的地形、气候、水系、山脉都以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文化。

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区划中,“汉族民歌色彩区”是最早的研究成果。根据苗晶、乔建中先生“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研究成果中大致将汉族民歌色彩区分为十一个区域。即: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浙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闽、台民歌近似色彩区、粤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汉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湘民歌近似色彩区、赣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客家民歌特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不仅以地理环境为依据,而且以文化背景、语言环境、民间习俗为依据。

综上所诉,我们即可总结出:地区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民间习俗与音乐文化风格、体裁形式存在着密切联系。音乐文化类型的划分与地理学描述的不同范围和不同地貌的自然地理环境划分是相互联系的。

2.音乐文化源地传播与地理环境

文化源地是指人类最早产生文化的发生地。文化传播是指将文化通过相关途径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关于音乐文化源地传播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丝绸之路的音乐”。笔者认为,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丝绸之路”所涉及的路线比较通达,曾有海洋、绿洲、草原三条道路。从文化艺术角度分析,“丝绸之路”所涉及的地区文化环境比较丰富,比如西域各国的音乐文化。

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流主要发生于绿洲道路上。从这条道路上,使得西域各国音乐文化流入中国内地。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乐器(竖箜篌、琵琶、羯鼓等)、乐舞(天竺乐、安国乐、高昌乐等)与乐律理论等方面。④

音乐文化传播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音乐自古以来都靠传承、传播进行推广。地理环境既可以成为音乐文化传播的扩散途径,也可以成为音乐文化传播的天然阻碍。音乐文化的传播既能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加强地域音乐风格发展,还能缩小音乐文化的区域差异。

3.音乐体裁风格与地理环境

用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受地形、地貌、气候的影响,结合音乐起源说中的劳动产生音乐的观点、方言语音等因素,所形成的音乐体裁风格各不相同。

“汉族民歌色彩区”的划分就带有这些因素,举一些差异较大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东北部平原包括山东、东北三省及苏北、江苏徐州等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优越促使经济繁荣,从而音乐文化发达。民歌的体裁主要是小调、秧歌、劳动号子,音乐风格为五、六、七声调式。代表曲目:《沂蒙山小调》、《小白菜》等。西北部高原包括陕西、山西、青海东部、内蒙西部等地区。其地貌为沟、崎岖不平,音乐体裁为山歌,最为熟悉的代表是陕西信天游,曲调高亢,略带苍凉感。代表曲目:《走西口》、《三十里铺》等。江浙平原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及安徽等地区。其气候湿润,以平原和滨海为主,素有江南水乡之称。民歌体裁代表婉转秀丽的江南小调,风格偏为细腻、委婉。代表曲目:《茉莉花》、《紫竹调》等。粤包括广东大部分、广西南部及海南岛的部分地区。民歌在方言使用中为粤语。其特色民歌体裁为咸水歌,风格质朴带有抒情性。代表曲目:《怨爹娘》、《落水天》等。从上述例子更加充分了解到:音乐体裁风格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音乐体裁风格,两者息息相关。

三、结语

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音乐,将音乐文化区划p音乐文化源地传播p音乐体裁风格与地理环境相联系,即可知:不同的地理环境创造不同的音乐体裁风格。音乐不能够独立的存在和发展,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人类整个历史的发展。自然地理学p文化地理学为音乐提供了物质精神基础,地理环境因素为音乐文化的展衍提供了必要条件。

音乐是文化范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特定产物。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具有内在的涵义。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具有区域性特点,其特点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滋生和形成不同种族、地区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音乐文化形态描述及音乐文化区域研究所采用的基本观点与地理学强调的区域观点是相通并互相借鉴p吸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于音乐文化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音乐地理学的研究缩小音乐文化的区域差异,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p加强地域音乐风格发展。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1984年版,第1页。

②李旭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人文地理学》

辞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③张文奎.《人文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1页。

④高兴.《音乐的多维视角》,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参考文献:

[1]高兴.音乐的多维视角[M].北京:文化艺术 出版社,2004.115-133.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 乐出版社,2004.34-38.

[3]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西安:陕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6.148-153.

[4]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 音乐出版社,2003.36-39.

[5]马勇,邓亚波.试论音乐与地理环境[J].人文地 理,1995,(10):52-55.

第11篇

(一)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现阶段,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并不注重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致使他们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机会。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与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中,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不能沿用传统一味教授的教学模式。这样,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这对于教师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二)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讲求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可以按照自身的喜好、特长等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资助研究、探索,真正从兴趣出发,感受学习的快乐,真正意识到地理学科学习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认真学习地理科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要求,而且发挥了地理科目的实际意义。

(三)可以有效地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学科是一门注重平时积累的学科。地理学科包含的领域十分广阔,并且地理学科中存在许多值得进行探究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科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在地理学科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帮助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

二、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实施办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密切关系。孔子曾经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参与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提问内容设计,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带着疑问进行学习,享受解决疑问的过程,体会学习的快乐。例如,教师在教授海陆变迁这节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播放海陆变迁的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海陆变迁的现象。在学生观看完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海陆变迁是怎么发生的?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都会积极动脑思考,并且在整个教学中都会迫切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这对于教师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大帮助。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

教师在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以告知答案为教学目的,教师不能限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发展,鼓励学生发表不一样的意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告知学生问题并没有唯一答案,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分析。鼓励学生从问题的正面反面、各个角度、各个途径进行联系,开展开放性思维活动。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都有很大帮助。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问一些自然环境是怎么形成与演变的?它们形成的原理是怎样的?这种开放性问题的提出,非常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在限定的教学时间进行思考,与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多种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各种实践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找到一种最有效的办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师在进行研究性教学时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剥夺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必须耐心听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最后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有强烈的求知欲时候,时常表现的是一种困惑与疑问,而这些情绪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与讨论分析,不断碰撞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有关的专题研究单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不断培养自身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图解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门具有自身特性的学科,主要特点表现在地域性和综合性上。地域性,主要指当地特殊的地理特点,不同各地,各有千秋,复杂多变;综合性,是对世界各地全面不同进行综合性总结,本就不同各地进行综合性总结、分析。高中地理学科教材内容中关于地理事物是如何形成的及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占很大一部分,此外还包括地理事物的变化。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展示各种地域地形图和演示事物是如何形成的详细过程,由于学生大多没有相关生活实践经验,无法联想,从未体验,这些内容显得有点抽象,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依然采用平时教学方法则会给学生带来思维上的混乱,难以理解,缺少画面,导致学生学不懂。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文化课教学中,地理并不是同语文、数学、英语三大科目处于等同地位的,数学、语文、英语三大主科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加之教师的耳濡目染,这三科更显得重要。相比之下,地理与生物等学科是会考科目,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学生从初中就没有好好学习地理,既没有学过,又不想学,所以高中地理学习中表现出了很吃力的现象。地理科目虽然被归为文科性一类,但根据地理自身学科特性更多表现出来的是理科性,甚至还有公式类知识,所以想要学好地理没有深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清晰的思维逻辑是万万不行的,这就体现出了高中地理学科成绩低下、教学工作难进行的原因。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地理学科缺乏重视

因为地理学科在我国中考考试中所占比重很小,在应试教育国情下,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地理学科存在偏见,认为不重要的科目不必花费太大精力研究,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到中考主要学科上才是正确的。可是学生不知道的是地理学科在高中文科类中是三大专业学科之一,在高考中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在初中没有打下良好的地理知识基础,必然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学习很吃力,高中地理知识难度系数要比初中大很多,抽象、复杂、难以想象,具有较高的实践性、理论性和综合性等,从而更加使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产生畏惧感。另外,有些地理知识属于偏理性概念,对于文科学生,利用理科思维学习知识、理解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2.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地理被誉为“理科中的文科,文科中的理科”,因为地理内容不是简单背诵就能学好的,更多的还需要理解后才能明白其中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地理学科需要形成与学物理、数学一样缜密的逻辑性思维的原因。平时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往往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对付考试,觉得可以考好,可实际成绩往往不理想。地理知识学习中,“万变不离其宗”,一个知识点可以出一片题。学生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事半功倍,错误的方法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导致事倍功半。3.教学方法不合理学习知识不只靠学生自身努力,教师采用适当方法也很重要,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地理是不同于其他科目的特性学科,需要教师采用不同方式对不同知识点进行教学。地理学习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难理解的地形图表、地质形成过程及地质演变等相关知识,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讲课过程中很难讲得通,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这一学科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地理中有很多抽象内容单凭一张嘴及黑板板书是讲不通的,如等高线知识模块,不同的密度、演变趋势、递变规律都需要以形象的表现方式向学生展现,没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的。

三、图解法的应用问题

1.经过上述分析,通过对图解法的应用,展现出几大优点

(1)平面直观的图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效率,深化学习成果,最终提高整体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2)教师频繁应用图解法,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学生确立新的学习思路,培养新的学习方法。每个人不同的绘图习惯、绘图思路,可以创新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图解法在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来说,学习地理有兴趣就有了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讲课方式,可以采取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图解法,让学生不得不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目光随着教师的手指转动,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师生互动是一个能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方法,在互动过程中,根据课堂气氛的发展,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问答,精心设计的问题在合适的时机出现是建设优质课堂的一大亮点。

(2)合理方式教学

地理学科最具特点的内容就是地图。不同的地区风貌、地质变化、地域划分等都需要集合地图教学,有了地图,地理知识不再是生硬的纸上谈兵,更有画面感,更易记忆。同样,“图解法”给教师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会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点,老师对地图可谓信手捻来,学生学习起来才更方便。如讲述三大岩石的成因和地壳物质循环时,采用“图解法”辅助讲解,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陆地和海洋的剖面图,用虚线表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然后画出地幔的岩浆沿着地壳裂隙上升,如果喷出地表,就形成玄武岩,如果没有喷出,侵入地壳中,则形成花岗岩,通过边画边讲,学生理解了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如果只是生硬地解释“风化”、“侵蚀搬运”这些专业名词,则学生反而不知所云。在有关大气知识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发挥图解的作用。全球大气环流系统、各自成因仅凭大脑很难记得清楚、模拟得明白。这时教师可以用图解的办法,简单的圆形代表地球,线条表示各类纬线,画出大气环流的整个系统。在对不同大气现象进行介绍的同时,分析其不同成因。看图说出不同位置相互对应,不同气压带、纬度位置、对应区域一目了然。在全球七个气压带中,如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300、600、900各纬度的气压带遥相呼应,有助于学生发现分布规律与特点。

(3)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读图能力

地理中跟气象相关的知识占了很大比重,气象在生活中每分每秒都在体现,如下雨、下雪、气候变化都是地理知识,雨雪的大小、风暴的强度也是重要的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能应用到生活中会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联系生活实际,亲身体验气候的变化,视情况不同分析,还可以加深印象。当分析干旱气候形成原因及后果时向学生展示他们在生活中亲眼见到的庄稼减产、地表干涸龟裂等现象,就会认识到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学科。根据上文可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学生不重视导致基础薄弱、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的不合理教学方式都对课堂教学有很大影响。通过采用“图解法”能很好地向学生展示地理学科内容,加深印象,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地质变化的过程等难点,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便利,也给学生带来知识内容的直观展示。

作者:黄榕贤 单位:福建龙海程溪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书海,金国春.打造高效课堂推进教学改革[N].淮安日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