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对于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中,通过对国内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了解,发现其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漏洞。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国内的许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近几年有着非常快速的发展,但是在专业教学安排上面,依然没有脱离重理论轻实践的专业现状,对于院校来说,一直以来都没有很严肃认真的考虑过旅游管理这一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进行教学,旅游管理本身的理论重点在于一部分历史知识,一部分人文知识,以及一部分的管理学知识,在理论上并没有过于深奥的问题需要探究。而其实践性学习对于这个专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是培养学生真正掌握旅游管理技能,体会旅游管理本质,贯彻旅游管理知识的重要学习活动,所以,对于各级高校来讲完善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亟需进行的。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方面理论课程占据较高的比重
大多数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依循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室内课程作为重点,无论是理论的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安置在室内进行,而且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也只是通过教师对视频结合案例的讲解来进行,并未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的条件。专业教学忽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对偏文科性质的实践教学理解存在偏差导致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产生。当然其中教师的影响也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推动因素。
2.“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缺乏
教师对于专业的理解决定着专业教学的教学效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其十分需要双师型的教师人才,即既有扎实的知识水平和科研功底,又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行业实践经验。但在实际中,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一部分是专业过来,一部分则是刚刚毕业的博士,无论其中那种往往都只是有着一定的理论知识却没有现实的实践从业经验。双师型人才的缺乏及导致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又不能胜任专业的实践教学。
3.高等院校缺乏相关的实践基地
由于学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现实中旅游行业的各种行业问题阻碍,使得高校往往没有进行实践教学的实验基地,这在根本上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完善。即使一部分院校有着实验基地,也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长期的稳定的进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学校难以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校内实践基地缺乏资金支持使得学校无法进行专业实践教学。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措施
(一)校内建立专门的体系机构进行引导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区分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避免出现实践教学轻浮,实践教学理解偏差的问题。对于机构的设立要明确其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加强机构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等等。构建十分明确且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由双师型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教学队伍转变
既然在现阶段无法实现实践和理论兼备的教师队伍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校内师资于校外师资相结合的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校内队伍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校外队伍则通过与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士合作定期进行校内实践指导和校外实践训练。加强两种师资队伍的交流,开展学术交流会,培养校内教师团队向着“双师型”教学队伍转变。
(三)引导学生心态素质转变
在之前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对于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其实践教学程度远远低于相关高职院校。往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就已经进行过或将要进行校外的旅游管理实践,通过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由于高职院校进行专门的活动。而是在学生之间渐渐的形成一种实践思潮,主动的接触外界的实践活动。虽然这种形式的实践学习缺乏指导,但不失为一种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学校主动的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专业实践,促进其心态的成熟,是有效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
三、结语
关键词:高校 旅游管理 课程 改革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行业也随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的我国旅游行业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高质量旅游管理人才的主力军,已经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旅游行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要求。鉴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我们应当依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深入认识旅游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符合企业用人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与设置原则,没有规范与系统的理论依据。课程设置上未能充分结合旅游企业对人才在知识与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要,难以充分体现出地方旅游特色与发展需要。
2.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向企业提供的是管理人才,但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可能从应届毕业生中产生,这就导致了供需之间形成严重错位。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专业理论水平上都有欠缺,难以符合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普遍较为薄弱
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课程明显不足,导致实践与理论出现严重脱节,课程体系未能实现整体优化,选修课所占比重过低,学生缺乏自主选课权利,而且课程内容重复,内容陈旧过时,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差距甚大,课程前后次序的安排不尽合理。
二、实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结合实际调整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学校要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坚持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辩证统一,面向旅游单位,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操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专业化人才。鉴于旅游教育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管理人才的内涵,要让学生理解: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工作,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在工作之初不要有不切实际、盲目攀比的心态。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从而有利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既给学生奠定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一是要将课程的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将最新的科学知识引入课程,经过时间的考验,作为成熟的科学知识后,再为课程所选择。凡是存在争议的思想与观点、不成熟的理论等,都不能引入到课程中。二是要对各门课程进行最佳组合与系统优化。专业课程中,先开什么课程、后开什么课程,都要符合教育发展与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当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安排,基本都是一年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二年级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到了三、四年级再学习基本操作,呈现出由深入浅的状态,这并不符合本科教学的客观规律,对此一定要进行改革,也就是在一年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二年级学习基本操作并进行实践,三、四年级则要结合实践学习专业理论,并开展管理培训,还要在相应阶段颁发行业证书形式。如此,由浅入深、从实践到理论,不但可以防止学习理论过程中的大而空,又能防止学生越学越没兴趣现象的出现。当然,在课程设置中还要注意到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学科动向。因为专业在不断发展变化,部分课程可能会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而一些未设置课程也有可能成为该专业课程,这就要求及时对课程设置做出恰当调整,从而使整体课程体系保持合理化、科学化。
3.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要倡导实践教学。为此,要专门设置实践实训环节的课程板块,不仅要强调专业培养,更要注重素质的培养,以拓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旅游行业十分看中从业者的经验,要求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因此旅游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校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之中,要协调好专业课与实习实训课之间的关系,将实践教学环节真正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加强实践调查与增加模拟教学等途径,有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比如在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客房管理、导游学、中国旅游地理等课程中,均应将实践学时安排在课程的总课时当中,而且实践时间应当占该课程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要通过多种渠道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并将学生的实习时间进行累积,计入学分,从而使大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能对旅游行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理论学习的针对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旅游人才,就应当坚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大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当然,本文所述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方法的实际可操作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但是衷心希望以上建议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随着科学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从而就促进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这问题对国内与国外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职业教育的异同之处,并从这些异同之处寻找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尚需改进的地方,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为国内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导思路、实践经验。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不同之处
(一)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侧重点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向包括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导游方向等。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服务类课程,“文化”含量较高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偏少。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知识稍显单一,缺乏“文化”的厚重感,实际工作的潜力不足,离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些差距。
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他们在理解旅游行业基础上,认定旅游管理专业的本质特色,是服务于大众,突出服务特色为宗旨。国外对旅游管理设定了特定的专业,对整个与旅游管理相关的服务类专业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重视学生文化底蕴修养方面的教育,培养素质全面的接待管理等人才。因此我国与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侧重点区别,主要在于培养的人才方向上不同。
(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系统性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系统性不同,在于中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不够系统,对于具体专业的划分过于片面,专业设置仍有空档,不能紧跟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与市场实际需求的人才有些地方也有脱节的现象。此外,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因常年奋战在教育第一线,在旅游行业中的实践经验较少,不能及时掌握旅游行业的前沿动态信息等,所以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整体师资在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也需不断提升。
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各项设施、师资力量等都具备一定的基础,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学过程都是以实际课程需要为主,如旅游有关的教学会在专业的酒店进行,体现实践教学,学以致用的原则,有效的避免理论脱离实践的空谈现象的发生。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在极大的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从专业程度、职业规划、教学实施等方面系统的提升了教学质量。造成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系统性不同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方面。
二、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相同之处
(一)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都是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迫使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崛起和发展。相对应,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建立新的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旅游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以下是几点表现:
1、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对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发扬,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行为的持久发展。2、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对自然的保护和热爱,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进。3、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间接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收入,服务了人民群众。所以国内外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其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都对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非常重视。在培养旅游管理类人才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让人才处在实践的环境中去理解,以便于人才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人才学习的兴趣,提高人才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教授人才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得人才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印象深刻,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讲究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有利于为人们的旅游寻求服务,成为个人的生存手段,实现人生理想的奠基石。2、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推广行动的进行。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三、结论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旅游业的发展变化更是迅猛。对于职业性很强的中等职业院校来说,如何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育中紧跟时代步伐,深化课堂改革,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开展是很重要的。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对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育改革的方向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推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中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课堂改革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职业院校正是培养应用性和实操性能力人才的重要场所。作为职业院校的初级层次,中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职业院校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基础的任务。
1.2研究内容
首先本研究对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现状及其反映出的问题,指明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在明确了改革方向之后,进一步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从而能够对实践提出指导性建议。
1.3文献综述
焦明(2011)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中提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一个体系化的进程,需要从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教学体系的建立,在涉及的人员中,需要寻求教师、学校、学生和企业的配合。夏继勋(2014)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中提出,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应该与旅游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祖耀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满足学生学习的诉求。
2.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师方面
在教师素质方面,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过硬。很多教师都不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他们往往是半道出家,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这就导致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意识不够,在教授学生时,只能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深入理解,整堂课也就平淡无味了。
2.2学生方面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教师课堂上的讲授,这就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大大影响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堂的认识上,很多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认为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自己即使不学也完全可以掌握,态度的不端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育改革方向
3.1以就业为导向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育应当以就业为导向,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大组成部分,根本目的在于弥补学术类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承担工作任务的重担。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并且让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提早做好职业规划。
3.2完善学校课程安排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当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在每周的周五,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情景模拟演练,一方面检验学生对本周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以及应急处理能力。
4.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育改革方法
4.1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国古代强调教师的角色是“良师益友”,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旅游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和谐。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需要教师尊重并热爱学生,以学生的实际诉求为自己讲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经求学生关于自己讲课的建议以提高课堂质量。
4.2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旅游专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时,可以用一段小视频进行导入或者邀请学生现场模拟,通过具象的影像或者真人演示,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应具备素质的重要性。并且,这种不同于以往教师教学生学模式的课堂,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快乐。
5.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体现在实施过程的长期性而且体现在成效获得的长期性。通过教师改变授课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愉悦学习氛围的形成,促进教学与学习效率的提高。希望本文有关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并最终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于苏杰 单位:吉林女子学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想要保证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就离不开高质量的旅游专业的人才作为基础。而在当下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中,应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一、体验教学的概念
体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了解身边的事态、亲身经历,能够通过自身的经历,再根据自身的感受来理解事物的本意。体验是人的一种内心的活动,是人对某一事物有着真实的感受并能够产生情感的过程,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会在心里留存记忆。
体验教学是教师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他们感受、经历已达到实现了解知识并能够将其掌握的目标。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等三个方面。教师在开展体验思维教学的模式中,能够使学生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现存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当下很多的旅游管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灌输、讲授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的都是课堂教学,主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已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客观理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主性以及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升,这样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实践条件不足
目前,很多的高校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旅游专业的教学设备并不完善,有很大的缺陷。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投入不够,缺少多媒体设备、模拟实验室不完善,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的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条件来供学生体验学习,体验室的面积狭小,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由于教学设施上的不完善,严重的阻碍了体验教学模式的发展。另外,很多高校并不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实训基地建立的非常少,在平时的旅游专业教学中,基本上都是理论课,实践课一般都是在学生毕业实习时去体验,这样会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三)教学过程内容教材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业日益发展成熟。但在高校中,很多的教师教学过程依然是讲台、黑板、教材和粉笔。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课桌上一边听一边记笔记,不能使学生感受旅游的体验,教师没有将体验思维融入到旅游管理教学中。
三、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并进行实践教学。想要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一定要彻底改变教学模式。将一贯的传授式教学转变成体验式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及实践的过程。教师可以创造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实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创建模拟情境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前做好策划,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遵照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利用典型的案例,把学生带入设定好的事件中,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带动课堂的气氛,更能够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全面得到提高。教师创造模拟情境,可以选择探索性的案例或是描述性的案例,也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改造成一个情境,不仅嫩增加课堂的趣味,也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饭店市场营销》这一课中,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可以将成功的案例引入到教学中,1984年北京的长城饭店,在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把握住了机会,成功得到了接待团的公关营销,教师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传授学生,并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感受案例中的技巧、思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旅游管理的教学质量,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三)进行探讨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讨式教学与情境相结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教学,学生能够在小组中进行知识的交流、讨论以及分析,能够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理解有不同的见解,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在进行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能够各抒己见,将情境融入到课堂上,使学生有更好的体验及感受,这样能够使学生的体验思维充分的被开发,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饭店服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分组,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能蚴寡生充分的参与进来,在模拟室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饭店服务的过程中,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运用相关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该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解知识点,更能够通过体验思维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业 实践教学 培养 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70-01
1 旅游管理专业实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所谓实践教学,就是指专业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实习、实验、设计和实践等。这种教学方式最开始知识为了检测各专业的理论教学结果是否符合要求,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能力,从而很好适应社会上各职业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其所应用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用来验证该专业的理论教学成果,更重要的目的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在应对旅游业中的突发事件上具有妥善处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行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因此,在当今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必须实行实践教学。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把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当作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为我国旅游业培养专业人才做准备。
2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出专业水平高的旅游应用型人才,虽然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进行不断的改革,但在许多旅游业不够发达的地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践课学时短。高效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课学时的安排。在高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只有保证实践教学课时充足,才能有效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许多高效的旅游管理专业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理论教学质量,课程时间分配不科学,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远远不能达到当今培养高技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
(2)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目前,我国用作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较少,很多教学课程都只能实行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不能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3)实践教学不符合社会需求。由于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导致我国旅游业发展步伐受到阻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不能沿着新的科学性知识体系将实践教学很好的融入到课堂。
(4)实践教学的层次过低。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且层次过低,使得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时间学习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改善
(1)加强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水平,才能有效保证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为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安排相应数量的教师外出进修,将全国各地有名的旅游景点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贯穿到实践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教师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不断更新,才能跟得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此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中外知名旅游学术专家到该校开展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和专家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实践学习中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2)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个性的培养。一般来说,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企业都希望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企业中从基层做起,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旅游管理的经验,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但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们大多希望一毕业就能从事旅游管理工作,这与企业的生产要求相差甚远。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整,加强学生在该专业中综合技能的培养,给学生分析当今旅游管理企业的现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面对旅游管理工作中的突发问题时,能够做到沉着冷静,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个性的培养,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的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个性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培养该专业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的塑造起到促进作用。
(3)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将理论教学贯穿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想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更显著,首先,要对实践课程时间比例进行相应的调整,缩短理论课的授课时间,使得课程比例分配更合理,这样能有效完成学生就业的上岗前培训,实现当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我国旅游业培养人才,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其次,还要单独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制定相应的实践课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劳动观念,使其在就业前就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化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理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兴趣。最后,各高校应该在校内外都建设稳定的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训后,即可进行校外实训,校外实训也就相当于岗位培训,学生能在实训中更深刻的理解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市场塑造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4 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在逐渐提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都存在问题和缺陷,各大高效只有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实践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调整,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志军,杨洪.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1-184.
[2] 陈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57-59,72.
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管理;课程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的整体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鉴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我们更应当严格依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去定位市场,深入认识旅游等教育的特点,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严格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部分教师依然按照原有的教材进行知识灌输,却无法与实际市场相联系,进行实践活动,导致学生专业技能较差,毕业之后无法直接投人到工作岗位中。教学方式单一。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但是部分中职院校教学方式依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参与到教学中的学生步之又少。整个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技能得不到锻炼,因此对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
由于资金短缺,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备落后陈旧,无法进行及时地更新和修补,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把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看作是辅课程来设置,一直停留或满足于在简单的实践技能教学上,没有形成实践性教学的架构体系 这就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大部分课程仍以教师课堂讲授灌输为主,旅游职业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常规教学缺乏市场需求意识,只是照本宣科,无法突出自身的特色在学校资源设置中,由于资金短缺,教学设备落后,无法及时地更新和修补,更无法筹建新的教学和实习场地。这就造成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大部分课程仍以教师课堂讲授灌输为主,所以导致旅游中职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常规教学缺乏市场需求意识,只是照本宣科,更加无法突出自身的特色。
二、实施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合理设置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课程
在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上,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将课程的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共同建立在学校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将最新的科学知识引入课程,作为成熟的科学知识,再为课程所选择。二是要对各门课程进行最佳组合与系统优化。专业课程中,先开什么课程、后开什么课程,都要符合教育发展与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三、学生学习基本操作,呈现出由深入浅的状态,这并不符合本科教学的客观规律,对此一定要进行改革,由浅入深、从实践到理论,不但可以防止学习理论过程中的大而空,又能防止学生越学越没兴趣现象的出现。当然,在课程设置中还要注意到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学科动向。因为专业在不断发展变化,部分课程失去原有的作用,而一些未设置课程也有可能成为该专业课程,这就要求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从而使整体课程体系保持合理化。
2.强化旅游专业管理实践教学
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倡导实践教学,来增强动手能力。为此,要专门设置相应的课程板块,不仅要强调专业培养,更要注重素质的培养,旅游行业非常看中从业者的经验,要求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都要得到提,因此旅游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校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课程体系设计之中,协调好专业课与实训课之间的关系,将实践教学环节真正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增加模拟教学等途径,有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比如在餐饮管理、酒店管理、客房管理和中国旅游地理等课程中,均应将实践学时安排在课程的总课时当中,而且实践时间应当占该课程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整个中职学习期间,通过多种渠道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将实习时间进行累积,计入学分,从而使大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能对旅游行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理论学习的针对性。
3.以就业为目标,调整教学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的建立一直都是中职教育的核心问题。等学校如果要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有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坚持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相结合的辩证统一,面向旅游单位,培养具备良好中职道德、较强操作能力和服务意识的专业化人才。鉴于旅游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因而在教学中更加要引导学生理解管理人才的内涵,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从而有利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既给学生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国生,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模式构建特点[J],咸宁学院报,2003.
[2] 齐炜,旅游等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中职教育研究,2005,(10).
[3] 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缺乏跟踪指导
虽然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是实习过程的目的之一,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普遍采取放任自流的实习方式,缺乏专业教师对实习生的跟踪指导,造成实习生普遍比较迷茫,严重影响他们的实习效果。对指导教师而言,学校希望指导教师能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指导实习生平稳渡过实习过程;酒店希望教师能合理调节实习生的情绪,避免干预自身的劳动制度和用人制度;学生则希望指导教师能帮助减轻他们的劳动量,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这三方面使得指导教师在权衡酒店、学院和学生三者之间利益过程中相当尴尬,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的掌握分寸的技巧,稍有不慎则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由于以上原因,在外派实习生时。学校往往不会安排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而是经常在发生问题时进行应急指导,特别是由于经济和时空上的限制,异地实习生常常受制于实习酒店,因而引发了很多问题。
(二)学生对酒店工作确认认同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主要是到具有多个部门的星级酒店去实习,实习可以让他们开拓和巩固知识面,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进行相互融合的能力,为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但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在实习中常常无法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一些实习生认为自己还是学生,在实习中不能按正式员工的要求要求自己;还有一些实习生认为实习就是正式工作,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娇气任性,不服从管理;而大部分学生在酒店实习中很难适应酒店的劳动强度,对实习酒店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及其他刚性管理规定表现出自然的逆反心理,导致很多负面问题的产生。
(三)酒店有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嫌疑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来讲,实习期多则一年,少则三个月,怎样在实习中尽可能的发挥实习生的作用成为了酒店考虑的重点。这也造成部分实习酒店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只依据自身的人员需求状况分配实习岗位,往往采用老员工带实习生的模式就让实习生进行跟岗。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实习生的大量补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提升我国酒店业综合服务水平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酒店将实习生看做是减少人力成本的途径,一味的将他们当做廉价劳动力来利用,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培养与培训。实习酒店每月只需支付给实习生很少的管理费用,实习生却要完成与正式员工相当的工作量,有将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的嫌疑。
二、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做好学生动员,让他们做好基本的心理准备
奔赴实习酒店实习的学生,学校要做好充足的实习动员工作。首先,需要让学生理解酒店实习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意义,明白专业实习不但是专业知识的练习,还是为今后进入社会而进行的做事、做人的综合学习;让学生知道实习过程中的必要劳动并不等同于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用脑筋思考和用眼睛观察的智力型体力劳动;让学生确立从最底层、最基础做起的职业观念,杜绝滋生好高骛远的不良思想。其次,学习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实习的有关情况,充分、合理解答他们的疑问,详细介绍实习的义务与权力、实习相关协议和实习单位状况等,协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
(二)选择具备相关条件的实习基地
较高管理规范的实习单位往往更容易让实习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应尽量选择具有星级评价的酒店,便于高标准、高起点和严要求,以更好的锻炼实习生;选择秩序稳定、客源充足的实习酒店,可以让实习生在繁忙的工作中更易理解酒店的管理经营状况,更易提升自身的应变能力和服务技能。在实习中,实习生通常承担了和正式员工相同的工作量,实习报酬的不合理通常能够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不利于学习和工作。实习酒店为实习生支付合理的工作报酬,可以让他们获得工作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不但减少了因不良情绪而造成的机会成本浪费,还能为实习酒店节省经营管理成本。
(三)配置专业的指导教师
实习制度和实习方案的落实与有效执行,学校应为实习生配置工作认真、真正懂专业的教师指导他们的实习过程。即需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状况,适时的为实习生提供业务咨询建议,指导实习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等。对于近距离实习点,指导教师要定期到实习单位了解实习生的实习工作情况,及时处理和反馈相关问题;对于远距离实习点,学习需设置专业指导教师全程管理和指导学生实习过程。此外,学生的实习机会也是教师实践和实习机会,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实习机会进行企业调研,了解酒店业最新动态和酒店最新管理模式,这是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文化渗透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因其良好的发展趋势迅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领军产业。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中国,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涉外旅游业也得到长足发展。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到时将有近1.37亿人次的游客来中国参观、访问和游览;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人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和转变,出境旅游业成为更多中国人的重要选择。在这种情势之下,中国的旅游业急需大量熟悉旅游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人才。为适应这一社会需要,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纷纷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而且为了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各大高校、院系也非常重视英语教学,并始终将英语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英语教学除了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应该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中西方的文化渗透。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的原因
1、文化、英语、旅游三者的关系
文化,从广义上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的是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语言是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精神面貌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关系密切。语言的学习脱离不了文化的学习;而文化的学习可以促进对语言的理解。因此,英语教学不仅是教给学习者语言本身,还应是传授异域文化的过程。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它本身就是文化交流活动的一种形式。在旅游的过程中,享有不同文化信仰的人们相互交流。这一行为可以说是不同语言的交流,也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可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在,旅游有利于不同文化的沟通,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旅游从业人员主要从事饭店、旅行社、酒店等接待工作。在中外经济文化日益密切的今天,地道英语表达和沟通能力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时,英语是必须具备的语言工具。
文化、英语、旅游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必不可少。
2、文化渗透在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方面,英语教学除了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外,也应该强调对不同语言的文化传授,比如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已经为中外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一定建立在语言的灵活运用和文化的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全面理解并掌握中西方文化及其差异,能更好地/同英美人士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此外,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是旅游管理从业人员提升文化素质和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中西方的先进文化的学习,学生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语言理解和实际运用。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优势。因此,文化渗透在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的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应包含两个方面,即中国的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两个方面。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具有双重使命。一方面,他们需要学会使用英语同游客交流,并且在交流的同时,注意有效的理解和化解由于中西文明的不同而造成的交流障碍。另一方面,他们也要通晓博大精神的中国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这就要求他们必须使用英语这门国际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文化的精髓介绍给外国游客,并使得这些游客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明。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授语言本身的同时,应坚持对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渗透。除此之外,中西方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社会风俗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该把侧重点放在那些中西方文化的相似或相同的对比上,加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好地为学习语言服务。只有包含有文化的语言才是有意义的不空洞的,才是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只有掌握了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将来工作时就能得心应手。
三、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的途径
1、重视教师的自身文化素质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及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组织学生去学习教材中的知识点,围绕着知识内容去挖掘其中的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礼仪习俗等。此外,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和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资源,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将语言教学与旅游文化的教学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教师的文化素养和自身的人格魅力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语言的传授,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及其差异,就会影响学生学习中西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导致英语语言学习的片面性,并不能深刻体会掌握这门语言。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并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使用语言与不同文化国度的游客自如的交流。
2、采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理解
为了不断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敏感度,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通过参与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 因此根据这一特点,笔者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法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设法创造各种与旅游有关的场景,比如旅行社、机场接待、餐厅就餐、前厅礼仪等诱导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融入到现实的英语环境当中,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和英语思维能力的形成。
3、全方位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在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有益的补充。比如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报刊、聆听英文歌曲、观赏英文电影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点;通过专题讲座、创编情节剧、创办杂志报纸等比赛形式,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巩固的同时又表现了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可取和不足之处,能很好地进行查漏补缺。其次,引导学生利用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手段自主的学习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思想等各方面的中西方文化。指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注重积累含有文化意义的单词、词组、短语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相信这种日积月累,一定能潜移默化地理解英语语言并真切的体验到中西文化的魅力。
总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化渗透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英语教师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教学任务。文化渗透在教学中既是重要的有必要的。相信只有坚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2] 王 磊,李雪芳.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3(5).
[3] 谭爱平,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管理学
一、“管理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与要求
1.核心基础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旅游管理是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旅游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开设旅游专业,随后,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时至今日,几乎每个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学科的相关专业,旅游专业一度被看成热门专业。但是,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旅游专业名称还不统一,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如:宾馆管理、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各种称谓,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士学位,1998年以前毕业的旅游专业硕士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8年开始,把旅游学科统一划归到管理学门类,国内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始重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几乎都把“管理学”列为考试课程,因此,“管理学”受到旅游专业师生广泛重视,而成为旅游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即管理类的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学”在旅游学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开设目的与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多门核心专业课程都属于旅游企业管理类课程,因此,这些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主要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学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管理思维,锻炼其应用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现状分析
1.“管理学”的多科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具有多科性或综合性特点。
“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可能还沉浸于考上大学的沾沾自喜中,学习缺乏计划,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然而,“管理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刚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其综合性强,不容易学。
2.“管理学”特点的一般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错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特点。由于“管理学”的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因此,尽管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注: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理论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不适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枯燥,难以理解。
3.“管理学”特点的实用性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
“管理学”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讲述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管理系统中,该管理系统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我们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刚入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但缺少多种综合知识,而且缺少管理实践,所以,根本没有管理思维。此外,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仅接触了半年时间,专业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课程实践活动不宜在旅游企业中长期开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会说和旅游企业无关而没有兴趣。
三、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其开设的时间较早,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对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一般在课程学习前期兴趣浓厚,后期则兴趣减弱,热情降低。作为任课教师,应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比较深刻地理解管理学原理和规律,培养管理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不少旅管高年级学生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现在意识到重要想再跟着一年级学生重学一遍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耐心细致,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知识。而且,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还没有养成课后自学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耐心传递包括学习方法、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弥补因该课程开设时间早给学生造成的综合性强、难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鉴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学习者是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各种知识与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程学习早期,教师应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用通俗语言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觉管理学不难理解,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管理原则与理论,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在课程中后期,可适当加快速度,精讲难点重点,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例如,对于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之间的比较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仅对职能部门化、矩阵型结构等精讲,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种部门化的应用对象是什么?对应于现实社会哪些组织中的部门划分?一个组织能否独立使用某种形式进行部门划分?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 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中后期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具体可通过分析知名成功企业与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主次分明,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
“管理学”由于知识点较多,受学时所限,不可能一一深入学习,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精髓,分清主次。例如:在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节中,需要学生掌握古典管理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对于这两个学习重点,学生会感觉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首先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最通俗的语言转换难点,使学生容易理解,如统一指挥原则,可用一个媳妇只能有一个婆婆,否则她将无所适从来打比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所在的班集体是通过设置班长、学习委员等管理角色正常运转的;最后,举旅游饭店中岗位设置的例子来说明在一个组织中要层层负责与汇报。这样,学生就会对这条管理原则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使管理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学、教师总结的方式来培养其自学能力。
为了防止抽象的纯理论倾向,解决“管理学”的实用性特点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应该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具体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1)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前期与中期利用课余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透彻理解管理理论。(2)在课程的中后期,教师设计管理活动,指导学生模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去解决管理问题。(3)通过组织学生去比较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如新飞集团实地参观、聆听、感受,学习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流程。(4)在本校的旅游专业实习基地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开展短期实习,主要学习这些旅游企业各自的运作模式、部门划分、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管理制度等。通过上述多种管理实践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肖培耻.“管理学”课程教学使用模拟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4):86-87.
关键词: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文化课教育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关注,尤其是旅游业,当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处在发展的高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的文化课教学要求也不断提高,当下旅游就业市场上急需专业人才,出现了严重的供需矛盾,这让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育及该专业学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然而,中职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无法达到旅游企业的就业标准,因此,如何有效加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成为中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文化课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
一方面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本来基础就不是很好。在最近几年,高中以及各种专科本科院校都扩大了招生量,这就直接导致中职院校的生源减少并且质量不佳,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没有考上高中才上中职院校,所以,这些学生通常都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对专业课程也提不起兴趣来;从另一方面来看,当前的学生生活环境普遍较好,没有压力,学习也没有主动性。我国实行免学费的政策,而且范围逐渐扩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学生都能享受到这项政策。国家发放的资助金多数是由学生自己进行支配,这一现象导致大多数学生不好好学习,只重视物质享受。对于学业成绩也完全不担心,再加上家长不及时进行督促,很多学生放任自己,并没有投入到学习中。
(二)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就目前来看,在相当多的中职院校里面,都没有专业的旅游管理专业文化课老师,基本上这些老师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后来转到旅游管理@个专业,很少有科班出身的教师,所以,这些教师很多都从根本上歧视这门专业,也不想接受这门课程;有的教师基本没有学习过关于旅游管理的专业文化知识,上课时都是照着书本念;还有的教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实际教学经验,这些都反映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文的教师教学水平堪忧。
2.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在很多中职院校里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育方式还是陈旧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无非就是给同学们在课本上画重点,然后讲解难点,学生只是将这些知识硬背下来,虽然能在考试的时候得到比较好的分数,但是他们很多东西根本都不理解,更不要说是去实际岗位进行操作了,基本上这些学生就业之后,一切都要重新再学。
(三)学校方面
1.要不断完善课程的设置
在众多中职院校里,学生刚进入学校,不会对他们进行专业划分,而是让他们先学习一些和与专业知识相差甚远的理论基础,上了二年级之后,很多课程设置都没有新意,不能够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完全不能满足当前旅游管理就业市场上对人才的要求。并且课程内容枯燥,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更没有让人想要学习的欲望。久而久之,这一专业甚至成为学生所讨厌的课程。
2.对学生的实践安排太少
在当前的中职院校里,都不会给学生统一的安排实习单位,学生们只能自己去社会上找。这种方式通常会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学生很难找到实习的地方,还有一种就是有的学生利用关系,开一个实习的证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去进行实践体验,最终导致实习变成了偷懒的好机会。还有一些学校,虽然给学生找了实习单位,但是根本没有想那些学生是不是适合这个地方,造成学生实习压力大,中途放弃,最终给学生的就业造成影响。
二、中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发展的对策
(一)以学生为中心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他们有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学生要认识到专业文化知识对于自己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用一种积极努力的态度去进行学习。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中职学校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文化课教师,让他们不断进行深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调研和学习机会,使教师及时的知道这个行业的具体发展态势。还要让教师积极的参与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活动以及学术交流会议,增强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2.在进行教师招聘的时候,要仔细选择,尽量挑选那种科班出身的水平较高的教师,经常请旅游管理行业的专家和学习的为同学们进行专业讲座,这样才能够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三)优化教学方法
1.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要把教和学进行结合,然后将理论知识作为一种辅助,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有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具有创新意义。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
2.对于教学的基础设施,中职院校必须努力改善,要为学生建立各种模拟的训练场地,保证学生的实际训练,提高专业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实习,为学生以后的实习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结语
我国的旅游行业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的中职院校,是他们的旅游管理专业为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才使得行业飞速发展。但是就当前的专业教学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所以中职院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滋.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问题的对策及建议[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5:92-93+129.
[2]李欣倚. 浅析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 经营管理者,2016,21:443.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一)选修课实施全外语教学主要是在大三、大四开设专业选修课,用纯外语进行授课。经过两年的大学学习,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及自身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判断,可以根据各自的外语水平和爱好选择性学习,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二)情景模拟教学教师提前给学生分组、布置任务,课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开展情景模拟,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及学习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三)案例教学教师提前布置任务,明确学生需要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外语发言。(四)多媒体教学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教师一般会用多媒体授课,因为可以图文并茂,在视觉上给学生强烈的冲击感,加深学生对外语知识点的记忆,教师还可以准备精短的视频强化学过的知识点。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严重不足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懂旅游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用外语讲述专业知识,解释专业词汇。目前,在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能够胜任的师资严重不足。以汉语和英语双语教学为例,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虽然已过英语六级,词汇量大、语法好、阅读能力强,但是受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基本上是哑巴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欠佳,要么根本张不开口,要么开口学生也听不懂;而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虽然他们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好,却不懂旅游专业知识,不能实现有效的双语教学。(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非常高,但是口语、听力水平普遍偏低,不能与外国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此外,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学习专业外语的动力不足,教师也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因此双语教学对学生是一个挑战。(三)教材匮乏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外文原版教材,但是由于可供选择的学科原版教材匮乏,加之价格较高,因此有些地方高校自行组织编写了自用教材以适应教学需要,但是这种自编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从而无法实现双语教学的预期目标,使双语教学走进误区。(四)评估标准不明确目前,一些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缺乏统一的标准,缺乏对授课教师上岗资格合理的评定标准和衡量双语教学质量的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至关重要。
三、基于阈限理论深化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阈限理论第一阈限:招生标准的制定渗透模式是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初期最常应用的模式,其核心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汉语教学为主,简单内容适当用外语讲授,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适应外语语言环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外语听力,外语的渗透效果受师资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状况等因素影响。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母语是语言基础,外语是拓展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媒介。从阈限理论的中级层次来看,由于精通两门语言中的一门语言对认知发展既不产生正面效应,也不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不能以阈限理论的第一阈限为基准点,应该突破第一阈限,即学生的外语水平需要达到较高标准(以150分为满分,理想的英语水平是理科类考生高考英语成绩达到100分,文科类考生高考英语成绩达到110分),其原因在于学生入学前的外语水平必须要达到较高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生源质量,确保双语教学的效果,以实现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二)阈限理论第二阈限: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设计1.课程设置要合理选择和安排双语课程。旅游管理专业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有以下几类:一是发达国家研究起步早、研究深入的课程,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二是介绍涉外内容的相关课程,如旅游目的地国概况、旅游涉外礼仪等课程;三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在合理确定双语教学课程时,还要考虑到课程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容易理解的课程可以开设得早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较难理解的课程则要开设得晚一些,不适宜双语教学的课程不要开展,这样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实现。另外,课时安排也很重要。从哪个学期开始安排双语课,每学期开设几门双语课,都开设哪些课程,多少课时合适,这些问题一定要慎重处理,各地方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源质量、师资力量进行合理设置。2.教材选择选择合适的国外旅游原版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精确运用外语的能力,学会在两种思维之间进行自由转换,对认知发展将产生正面效应。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外语水平来选择难度适合的原版教材。理想的适合双语教学的原版教材内容应当包括专业知识介绍、行业最新发展情况、本国旅游业发展宝贵经验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3.师资力量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师的师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有计划地选派外语基础好的教师进行外语培训,或派送教师到国外进行短期进修;(2)加强校际间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即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师可以跨校授课,学生也可以跨校选课;(3)有计划地聘请担任学科教学的外籍教师,他们一方面可以给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上课。4.评估标准地方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若想达到阈限理论的高级层次,精通两门或两门以上语言,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非常重要。教学评估是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控制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检测教学效果,发现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同时提供反馈信息引导双语教学的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评估要重点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课堂教学评估。主要评价指标是授课中教师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发音准确性、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课堂节奏的控制、重点内容的把握和学生的参与性等。(2)教学效果。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程度、对外国文化了解掌握程度、思维方式的改变、学习态度等都是考察指标。
作者:祝招玲 潘艾雯 单位:佳木斯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