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时间:2023-08-04 17:2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地埋教学;教学情感;互动

多年以来,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初中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还是处于“小儿科”、“皮肤科”的地位。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性越来越强:“还是升学学科‘语数外理化政’重要”。所以,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因此,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地理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坚定不移的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而专业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诙谐与幽默的语言、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三、在新课地理要有“情境”引入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我引入故事趣闻法说:主席在世时,有一天,在他的书房会见了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戴勒在盯看着主席,一句话都不说,主席见后就说,你为什么老盯看我。这时戴勒说,你具有一副东方人的脸。主席听后直言,我是代表中国人的脸,我们可以演各国的戏,包括你们美国人的戏,你们鼻子长,我们可以加鼻子,可你们是演不了中国人的戏,不能把鼻子割掉。这使学生联想到这是讲世界人种特征问题。

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比较薄弱,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真正懂得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低效表现 教学策略

在当前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是一片低效教学的景象,即教师的教学偏离目标、违背基础规律、忽略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等,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制约了学生成绩的提高及全方位发展。

1.课前预习的低效

初中地理课前预习工作低效主要有以下原因:(1)教师备课不充分,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突发性提问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与储备知识的支撑,如学生在产生疑问后向教师求助而表现得不知所措或模棱两可,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结合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解答;(2)学生对待课前的预习任务不认真,甚至没有预习的习惯,导致授课开始后难以进入学习状态,严重影响课堂学习效率。

针对课前预习的低效情况,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收集整理所有与本次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知识与内容和各个环节之间进行设计与串联,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临场应变能力。其次,鼓励学生重视课前的预习任务,严格按照熟悉内容――找出重难点――尝试性练习――课堂提问的过程进行预习,确保学生能高效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2.课堂过程的低效

2.1合作学习的低效

有的地理教师习惯性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由学习混为一谈,因此在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放任学生分组后自由探讨学习,而忽略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并没有及时发现学生合作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生活阅历较少,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缺乏一定知识储备,或不给予学生充足时间思考,直接进入交流讨论甚至总结环节。

针对课堂合作学习模式下出现的低效情况,教师必须确保教学模式应用的高效率,在展开合作学习时,保证学生围绕探讨的主题有绝对吸引力,或是开放性,如学习《认识国家》时,学生的探讨内容可按照教学大纲依次探讨日本、埃及、俄罗斯、法国等,也可以结合学生出国旅游的经历探讨亲身所见的各种国度文化。另外,教师切记不能放任学生处于一种无目标合作的状态,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如学习《中国的地形》,教师应掌握多种主题导入方法,如引导“在了解了我国行政区和疆域的划分以后,大家来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等,确保学生的合作有目标与方向。

2.2情境创设的低效

不可否认,当前初中地理课堂上很多教师对创设情境的文本进行开发时还有很大的误区,盲目追求新颖的教学形式,放弃最本质的教学核心。如学习南极知识点时,一些教师通过南极考察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求激发兴趣,而在情境创设后提出“同学们愿意去南极考察吗”等提问而得到“太冷了不愿意去”等答复后,很多教师往往不知所措。教师的初衷在于以宣扬南极考察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入南极知识的学习,而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忽略学生的意志兴趣等因素,这就表现出低效学习的状态。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努力反思情境创设在地理教学中的目标,并且要抓住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或感兴趣的点引入到情境中,再与教学内容进行紧密联系,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感受生活,感受地理学习的价值。

2.3活动设置的低效

活动应该成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亮点,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融入学习提高效率。但当前很多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略内容,主次不分,华而不实,就难以取得高效。如设置辩论会探讨“日本人每年在南极捕杀南极鲸鱼是否正确”等话题,显而易见的结论大大降低活动创设的价值与意义。

高效的地理课堂活动设置,应该从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角度出发,以激发兴趣为重点,不断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能力。这个阶段教师必须对活动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形式服从内容,讲求实效。如学习中国地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城市蹲”的游戏,选出20多个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城市,而在喊出“城市蹲,城市蹲,城市蹲完湖北蹲”时,代表武汉、荆州等湖北省内城市的学生就要完成各自的动作。有趣的活动形式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且在高质量与连贯性强的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吸收所学知识,实现寓教于乐的高效学习目标。

3.课后复习的低效

在课后复习工作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小结的环节,只是简略介绍学习中主要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单一枯燥的总结形式导致小结环节学习效率降低。

教师应该明确课后小结的重要性,丰富小结形式,如教师小结、学生自我总结,或重难点与分散性知识的串联小结,等等,在结束章节学习时注重知识框架的梳理,才能真正为学生掌握知识做好延伸与导入工作,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3篇

上好地理课,教学策略最为重要。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可分为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就是利用传统教具来教学;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利用的是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两种教学手段各有优点。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题探究、练习等;教学思路是如何安排教学环节,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这是上好地理课的关键。

《中国的季风气候》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不容易掌握。下面以此为例,简单谈谈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手段

本课内容既可以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用传统教学手段。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是可以用动画来演示季风的行进路线,画面很形象,学生能够轻松接受。传统教学手段则对老师的绘图能力要求较高,在讲解时需要老师先在黑板上挂好中国地图,然后引导学生画出冬夏季风的行进路线。这样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阅图能力,同样可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教学内容而定。《中国的季风气候》一课中,学生既需要掌握概念,又需要体会我国季风的特点和规律。这一课可以采取的方法有: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不论采用哪些方法,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要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带着探索问题的动机去学。

三、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主要体现在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上。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我提倡分五个步骤进行。这五个步骤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对新课改理念的尝试。现以《中国季风气候》一课分类讲解。

1.明确知识目标

该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尤其是夏季风和雨带的进退规律。上课伊始老师就该让学生明确当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预先设计好问题。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书自学。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自学的好习惯。《中国季风气候》一课,可以设计以下问题: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什么?②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是怎么划分的?其分界线是什么?③我国冬、夏两季各刮什么方向的风?来源于哪里?有何特点?带来哪些影响?④我国夏季风和雨带的进退有何规律?

3.学生表述观点,老师引导、讲解并作补充

老师事先在黑板上绘制好中国地图,学生看书思考后开始针对问题自由 发言。老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太平洋、印度洋、蒙古和西伯利亚等地理名称。在学生谈冬夏风向的时候,引导学生用箭头画出风向并结合地图分别讲述它们的性质。在引导学习表达观点的同时,老师要作必要的讲解和补充。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又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这一环节是地理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老师需要做精心准备。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老师在学生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后,应当联系实际生活,列举相关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这样才能让教育达到最终目的。在学生通过课堂了解我国的季风气候以后,我给出了一个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该案例是:2011年,我国南方数省夏季降水稀少,生产生活严重缺水。请尝试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大多数同学都能用我国夏季风失常来加以解释说明。

5.巩固练习

第4篇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转贴于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第5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语言 科学性 准确性 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02-01

1 科学性

教学语言必须真实、准确,能准确反映学科特点。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语言特点,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如,在讲述地图上的方向时,正确的语言叙述是:东、南、西和北。即通常所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和右东。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是用方位来描述地理事物时常说成“上、下、左和右。”因此教师要及时纠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言上要做到科学性,自己首先要有这个习惯。又如,对气候相关知识的讲述,教师要正确科学地把握相关术语的含义和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如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候包括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学生习惯把气温说成温度,把降水说成降雨,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正确科学使用这些专业术语,给学生做好良好的示范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描述中考的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时,要注意关键词及他们的差异:如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之间的差异。夏季相同,都是高温多雨,而冬季却不同:温度季风气候是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温和少雨。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温和与寒冷,少雨与干燥这些描述气温和降水的词语之间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科学性。

2 准确性和规范性

和其他学科一样,地理学科有很多专有名词或者叫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看似“差不多”,实际上差别很大。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讲清楚他们的基本含义,同时用深入浅出、通熟易懂、精炼的语言讲清楚他们的联系和差别。初中地理中有几组名词学生极容易混淆:

一是地形和地形区。地形是指陆地五中基本地形类型的名称,即: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而地形区是指某一具体地域的地形类型名称。即地形区=地域名称+地形区名称。如在讲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北方地区时,北方地区的三大地形区名称分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教师必须准确地讲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地形类型――平原,地形区名称――东北平原(地域方位+地形类型)。其他地形区的讲解也如此。这样讲解就能做到既准确又规范。

二是山地五种等高线地形图名称和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区名称的区别。都是五种名称,学生极容易混淆。

三是地形和地势。特别是在描述地势的概念时,教师要强调描述语言的规范性,如哪边高哪边低,平坦还是陡峭,起伏大与否。学生在平时就要关注语言的描述方法,不能到了考试时再去想,用自己的口水话来答题,这样就不能做到规范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注重修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以提高其准确性和规范性。

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还表现在教师要使用普通话,少用方言。普通话的使用对于规范学生正确使用地理语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旦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养成了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如回答问题和讨论等,那么他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教材上的地理学科特有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或者是教师平时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和学习。教师的语言严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论证准确,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楚的概念。切忌语言无序,颠三倒四,随心所欲,主次不分,教师语言上的混乱无法使学生获得清楚、明白的知识。

此外,准确性和规范性还表现在语言的简洁和精炼。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在课堂中语言不要太嗦,要简明扼要,不要说太多的口水话,要简洁、明了和清楚。学生的习惯靠谁来培养?靠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坚持使用普通话,而且要提高自己的普通水平。

3 启发性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要贯穿整个课堂的各个环节,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起学生思考。

在导入新课环节,启发性的语言往往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启发性的语言和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设计成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使用比较、联想、比喻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就能保持兴奋、活跃的状态。

4 生动性

生动的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地理课都离不开地图,教师要具备运用生动语言对大量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描绘、叙述的能力,因此教师课堂运用的语言应该是形象的、优美的、有感染力的。这样才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好的、精彩的、高质量的教学语言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如,在讲述中国行政区划时,常考的一些省级行政区域就可以辅以形象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容易记牢固。如黑龙江省像天鹅,吉林省像癞蛤蟆,两省连起来记忆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广东省像大象头,自治区像一只布鞋。又如,在讲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时,教师就可以引用古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讲述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时,教师同样可以引用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通过这些生动的诗句,既讲清楚了复杂的地理现象,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更具有其特别的地方。上述所例举的只是其中很小的、肤浅的方面。地理教师要做到语言清楚、明白、科学、规范、生动、形象又具有启发性,这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语言技巧和课堂驾驭能力。需要经过长期地、反复地实践和磨练,在不断积累总结中提高。

参考文献:

[1] 余河然.浅谈素质教育中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J].学

园:(教育科研),2012(8):114―114.

[2] 肖成华.地理教学中应重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J].当代教育,2013(2):29―29.

[3] 朱万里.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周刊C版,2013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微课 教学

马云说过:“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微课,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初中地理教学所运用。微课能针对地理学科中的知识点使知识情境化,或者通过在线网络视频进行地理知识的展现。因此,微课的使用有效的实现了初中地理“课堂翻转”。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利用微课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效果是个体对材料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微课走进地理课堂,以其多维的视听功能刺激了学生的眼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微课的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把每个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点通过微课展示出来。同时,注意利用微课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澳大利亚”这一内容时,就通过微课视频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域特征,在视频观看其地形地貌、矿产资源、农业区域分布等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人们不需要太辛苦的劳动,凭借自然资源就可过上好日子。那么澳大利亚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呢?”于是运用微课视频展示情境:森林、草原、羊群、矿产资源的分布等。@样,学生们看到了澳大利亚丰富的天然资源。在微课的使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饶有兴趣的学习。

二、借助微课解释重难点,启发学生地理思维

我们知道,每节课中都有重点与难点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抽象的知识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增加教学的难度。然而,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课件,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色、形、光与声等功能,从而把抽象的地理知识标的更加形象具象。这样,就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感受到抽象的地理知识原来如此。实践证明,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在教学“四大地理区域”时,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学生们对区域划分的原因与地理区域类型难以理解。于是,就通过制作微课课件来展示这一内容。这样,微课视频中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特别对这几个地理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以及划分的理由呈现给学生。再经过视频的交互功能进行动态演示,从而让学生形象的了解这一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对划分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通过对具体的原因的分析中启发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通过微课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个体的遗忘与时间成对应关系,且在较短的时间内遗忘越快。初中地理中很多名词、现象与规律,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如何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呢?实践证明,采取微课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们加强记忆,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就利用微课制作了《黄土高原的治理试题讲解》《黄土高原的开发重难点》等视频片段。但是,因为学生刚刚学习过这些知识,并且初步掌握了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等知识。因此,就利用微课观看黄土高原当前的黄土高原水土治理的实际情况。在结束观看之后,要求学生整理这一学案,再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当堂纠正。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基础知识,还使这一知识变得条理清晰。

四、运用微课开展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随着微课新型教学技术的采用,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微课,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微课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能。例如:在教学“秦岭-淮河线”时,就利用微课制作课件,把课本中的主要知识点归纳起来,集中利用微课播放。同时,还给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当寒潮来临时,东北城市沈阳的气温为-20.6℃,而秦皇岛的气温却为-7.6℃。你能利用“秦岭-淮河线”中的所学知识来解释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吗?通过对这个案例探究,“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方面的地理规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确实给学生带来了难度,很多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此时,就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分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原来,秦皇岛地处渤海与内陆交汇地带,而沈阳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在此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纠正不正确的思维与思路。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上述,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课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如何制作有效的微课来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微课技术就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柯旺花. 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教学参考,2015(31).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效率有效性

随着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学中重点研究的课题。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低效制约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结合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就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进行重点研究。

一、制约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的教育素质

不可否认,教师的教育素质是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因素,一方面,有的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在课堂上主要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贯彻与执行。另一方面,有的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如教学语言表述以书面语为主,语速滞缓,语调平淡,缺乏幽默;板书形式单一,板书内容结构不合理,难以集中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注意力;对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等。

(二)地理课堂上的互动性差

初中地理课堂上的有效反馈与互动,是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现状、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有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如在课堂上很少针对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提出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并没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如很少在课堂上组织合作性学习,或者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秩序比较混乱等。

(三)地理课堂的探究性不足

为了充分调动初中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地理课堂上需要有足够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但是由于很多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积极、思考探究不主动等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关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因此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创新,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新要求,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目标发展性、教学形式的新颖性。以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为例,如果采用传统的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初中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多样从教学方法创新的角度出发,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好奇、好动、贪玩的学龄特征,尝试巧用游戏法教学,将中国的不同区域随机划分给不同的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学生结合中国特定区域内的交通、资源等情况,就区域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等相关知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比式的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这是因为地理学科涵盖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理论知识的覆盖面非常广,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本来就非常强,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多交叉的环节。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可以降低理论知识教学的抽象性、枯燥性,引起和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借助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帮助学生去理解地理知识和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生活中天气变化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天气现象和气候现象,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充分结合起来。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的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地理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非常问题,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对此,初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要主动和他们去交流,注意维护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激活初中地理课堂活力,点燃学生主动学习与求知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初中地理课堂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就自身在生活中用的自然资源以及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进行总结,并谈一下个人的理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此时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减少地理课堂上的板书数量,增加地理课堂的知识容量,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使初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因此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此来吸引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仍旧存在很多值得改进和探索的环节,初中地理教师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段臣修.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语言幽默[J].现代阅读(教育版)

[2]模.谈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教学效率 途径 方法

课堂教学效率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定义,针对中学地理课堂来说,重在开阔中学生的视野,一节课45分钟教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融洽,课堂气氛活跃,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基本达到中学地理课标要求。地理教师如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学生学习的科学性问题,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地理课堂学习效率,是我们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谈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做法。

一、转变思想,树立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际,新教学理念的贯彻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

初中学生,甚至部分高中学生都认为地理是“副科”,普遍不重视。而且很多农村初中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教师也不重视地理,可想而知地理教学是什么样子。所以,首先得让师生们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教师好好教,学生好好学,让学生“想学”。

教师要告诉学生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自身包含文科和理科,与生物、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均有联系,学好地理可以提高综合能力。地理对日常生活有用,如天气预报、地震、泥石流、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保护等,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初中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教师就要向学生强调以上两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对他们自身很有用,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认识,体会地理的价值和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想学”。

二、激发兴趣,发挥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事物感兴趣,学习起来就很快,也会学得很好,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就是指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效率就能提高。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如讲地球自转时,可以用“坐地曰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两句诗词形象说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讲天气时,可以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明夜里下雨了,这就是很明显的天气状况,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一山有四季”的景观。运用古诗文,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又如讲宇宙、天体、太阳等知识点时,可以用下面的谜语“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火”(北极星),“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夕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另外,在讲中国的城市时,也可以借用下面的谜语,“一路平安”(旅顺),“船出长江口”(上海),“拆信”(开封),“空中码头”(连云港),“全面整顿”(大理)等。这些谜语本身很有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应用多媒体,提高有效性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决定了它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及区域性的特点,研究范围宽广,研究内容复杂、抽象,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是初中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门课程。而现代教育中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形成过程等,通过情景再现或创设情境、动画演示等方法都能予以很好的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很容易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四、注重情感,融洽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激情课堂的主要因子。教师应该多方了解和洞察学情、学生的心理,实现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多层次课堂。要有预见性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当学生出现消极情感或学习不太理想时,教师应对各方面情况进行客观和有效的反思,积极思考如何应对和改进,增强学生间的了解和沟通,营造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如教学“地图”这部分内容时,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等,学生对此普遍感到困难,进而产生焦虑畏难的情绪,甚至对地理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教师如果引导得当,让学生充分自学,课堂上又能组织好合作探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拉他们一把,给他们中肯的并带有鲜明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那么情形就朝利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初中地理作为初中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科,在初中基础学科教学中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主要原因除了教师不够重视,将其作为小科目对待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初中地理教师找不到合理有效的途径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技术研究课题下的初中地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广大地理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我们抱着吸纳革新的态度,将课堂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使课堂教学出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打造出更高效、优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87-01

地理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水利建设、生物、土壤、地貌等等,内容全面,知识广泛,对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祖国、认识乡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从而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要教好地理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针对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需要

学生的发展主要是由他们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态度、形式和有效性决定的。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学生活动,增加学生自我管理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思路(或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模式)应该是“目标-活动-发展”,即“以发展为中心,在活动中学习,达目标靠管理”。

二、融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

情感共振原则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对人的认识、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个体认知素质中的道德感、责任感、理智感、美感等积极情感对提高地理学习效果极为有利,情达则理通,凡是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地理事物往往能较长地保留在他们的头脑中。地理课文中蕴藏的国情极其丰富,这些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情感性教学行为作用下,都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喜悦、赞美和崇敬的感情,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创设良好氛围,教管结合,多表扬鼓励,少惩罚打击,采取多种子方式创设浓郁的趣味情景、民主情景、激励情景、主动学习情景、探研情景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主动学习的行为,感受民主、和谐氛围、教师期望、同伴的鼓励,体验成功的欢乐。

三、做好课堂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备课。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必须认真、扎实地备课和编写地理教案。近几年来,初中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新大纲和新教材,从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功能、体系结构等方面,都做了大的改革。教师教学时,进一步选择组织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安排好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是编好教学提纲。教学提纲是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教学提纲时,要掌握教材结构,分清教材主次,注意内在联系,使之合乎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地理教学法的基本要求。通过钻研,教师要从教材内容中找出其主体部分和核心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还应分析找出重点、难点和关键这“三点”的关系。要善于突出重点、排解难点、抓住关键,带动一般,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再次是设计教学方法,准备直观教具。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备课时教师要估计到上课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发挥好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使教学活而不乱、有声有色、紧张有序地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必须考虑直观教具的选用和设计、制作。教具何时用、如何用,做到心中有数。

四、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句精彩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探究,大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中国行政区划》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自己在课堂提问中注意从这几方面进行优化:

一是课前要准备充分,不要认为课堂提问是一种人人都会,随心所欲的教学形式。提问时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征,并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二是提问要讲究质量,一节课需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进行怎样的设计,全可以围绕几个“主题”问题来展开,了然于心,从而保证提问的方向性。三是提问要讲究艺术性,特别是初中地理课学生年龄小,提问的语言有适当的煽动性,可以达到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表现欲。当问题提出后,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当看到犹豫又惶恐站起来的学生后,教师应迅速给出简单题,如:台湾、新疆等,并尽可能多的适时表现出你的期待、鼓励和欣赏,答对后还应该迅速给予肯定,让他们能欣喜又自信的坐下,这样必然滋养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努力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机制。四是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上课提问目的不仅是寻求学生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唤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参与与思考。即使一个同学答对了,并不等于全班同学都明白了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按排序、按列序、按号序、无序等大面积提问,是对那些原来想混混学生的有效促进,毕竟大家爱面子。我们应当知道,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仅培养一小批尖子学生,而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奠定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

五、充分发掘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心理学因素

地理课的许多抽象的内容,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紧张的思维活动,才能理解它,如果始终一种枯燥的材料刺激学生大脑,难免使学生的思维出现倦怠,表现为厌恶或不思。这时候,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控制者的教师,应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时机设置悬念、适度渲染、适当夸张、丰富情感、突变情节、修辞技巧、反接技术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握课堂教学管理节奏,轻松愉快地达到目标。创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使恬静与活跃相统一、热烈与凝重相统一、宽松与严谨相统一,营造课堂教学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和谐的心理背景。

六、紧密联系人们的生活实际

第10篇

关键字: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置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潜能。通过必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与“集中”中前行,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设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有浅入深、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地设置地理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非洲的气候”一节时,先请学生阅读教材插图,随后依次设置如下问题:

你发现了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都位于非洲什么部位吗?(都处在赤道附近)

它们又分别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前者是热带雨林气候、后者为热带草原气候)

两者都处在赤道两侧附近,为什么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因为刚果盆地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而东非高原由于地势比较高,气温偏低,降雨偏少)

马达加斯加岛远离赤道,为什么其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尽管该地远离赤道但是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降雨较多。)由于设问是由浅入深的,以“气候”为焦点,从不同角度将思维“聚集”到“焦点”上来,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个性见解的产生与发现。

二、设置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求知欲。即对学习的内容产生认识上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务必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启发思维。如在讲述日界线概念之前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日期上来讲,后出生的人一定比先出生的人小吗?”在讲述地球的公转时提问学生:“为什么远日点是夏季,近日点反而是冬季(指北半球)?”在学生头脑中构成一个悬念,引起好奇,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那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维探究活动中,感受地理、学习地理、运用地理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问题提问:

1.联系实际的提问

在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中,联系些生活常识,尤其是能及时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回答,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必要补充。如在讲气旋与反气旋问题时,我结合台风在我省登陆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据气象台报道,有一股台风在我省登陆,同时得知,福州当地的风向变化是:西北西南东南,请问该台风是在福州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中的什么方向登陆?”这种问题既将课本知识“活化”了,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能达到开启学生的智能的目的。

2.逆向思维的提问

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必须是实质性的而不应是形式上的反馈。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提问问题设计的质量如何了。我在听过一位教师讲述空气的组成时,他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各有什么性质?”这一问题提出,学生照本宣科读了一遍就回答完了,但学生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所以我在讲授这一问题时,把提问改成:“假如大气中分别缺少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臭氧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回答这样的问题照课本读一遍就不行了,学生就必须根据课本上各种气体的性质,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逆向思维才能把问题答出,既使学生答错了也往往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实例,成为澄清教学问题的大好契机,这样的反馈才是一种实质性的反馈。

3.因果相关的提问

第11篇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课堂的有效性,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高的产出。也就是在一节课的45分钟里,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达到最好的掌握程度。课堂的有效性不是看教师一节课教授了多少内容,而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进行体现的,而且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作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2.1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初中地理教材的课程内容并不像故事那样形象生动。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所以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导入所学课程的时候,教师所用的方式一定要新颖,不是简单的用语言导入,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美景或者名胜古迹,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什么最吸引学生。一开始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孩子的兴趣,那么整堂地理课基本成功了一半。其次是讲课过程中的趣味性很重要。教师要告别说教的方式,要把孩子真正的带到情境中去,仿佛身在其中,让孩子觉得美不胜收。再次也就是验收学生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时候,这个部分很关键,孩子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信息是通过这个部分直接反馈给教师的。在检测这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方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最后的“争霸赛”,可通过提问、抢答、小组间的互相问答等形式来角逐出最后的胜利者,这样不但全体同学参与其中,而且每个人的脑子里也都在回味本堂课的所学内容,当然最后的胜利者是要有一定的奖励的。

2.2明确教学目标,教与学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是引领学习的方向灯,所以教学目标的明确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达到教与学双赢的目的也是重中之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的“教”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课堂效率低下。并且传统课堂一直是教师说教,学生抓不到重点,只是盲目的跟随教师记课堂笔记,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教师的“教”确实慷慨激昂,学生的“学”却是一塌糊涂。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首先教学目标不单单是教师要明白的,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也要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孩子就会有方向的去学习,抓住重点。其次要达到“教”与“学”的双赢,“教”由教师负责,基本没问题,最关键是要达到“学”的目的,也就是要孩子的效率提高到最大值,告别之前被动接受的模式。

2.3规划有趣、生动的课堂模式。

其实这也就是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形象化。传统的课堂能借助的教学工具基本就是教材,更好一点的就是教师为授课内容准备的图片。那么在这个信息技术时代,能辅助教师上课的工具是多样化的。比如,幻灯片、投影仪、课件等等。为了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一些背景音乐,或者将要学习的内容插入一些神话故事等等。这就告别了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同时也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有一个更深刻的体会,教授内容简单直观,学生更易于接受。

2.4善于教学总结,对于欠缺进行反思并改善。

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之后,通过检测已经得到了教学成果的反馈。教师应该进行一个总结,以及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不足地方的改善,比如教学模式、孩子的兴趣程度、孩子的理解程度以及孩子的掌握程度,是否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只有坚持在教中学,学中完善,课堂的质量才会越来越高才能从根本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3合理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落实基本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材“活动”模块

里的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练习,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教师分置的课堂练习材料应该是在“活动”模块里的题目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切忌喧宾夺主。

(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

从标题到内容,都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新颖有趣、富于变化而又难度适中。1、在标题用词方面,将传统的“填空题”改为“这些知识你记住了吗?”,“单选题”改为“你能找到正确答案吗?”,“连线题”改为“找搭档”,“读图题”改为“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吗?”,仅仅几个字的变化有时能于无形中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并通过练习产生有意义的学习。2、在内容选择方面,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除了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外,还可布置一些能够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发挥空间的题目。

(三)先小结后练习:

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成长期,接受知识容量较为有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到题目中。因此,课堂练习前,教师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学生独立做练习前,教师对作业做适当的解释并先复习几个和课堂练习里相关的例子;学生开始做练习后,教师应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及时给那些解题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必要的讲解。

4课后反思

第12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教育教学进行尝试性改革。

一、寻找培养学生情感的“源头活水”

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教师的言行举止,那他又怎能喜欢地理?又怎么能学好地理呢?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享受地理给他们带来的愉悦,从而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到应有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当然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还需要我们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和幽默的风格、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都能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亲切的情感。

二、适时选择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地理知识的传播渠道变得更宽、更广,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改变过去教师独霸课堂的教学方式,选择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教师还要将地理教学的“课堂”推而广之,将“课堂”推广到社会、推广到网络“课堂”中去。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教师可让他们广泛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些必要的过程,如组织地理新闻活动、地理图片展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

三、找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切入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教材中枯燥乏味的一些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世界的人种”这一内容时,我说:“主席在世时,有一天,他在书房里会见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戴勒对主席说,您具有一张东方人的脸。主席听后直言,我的脸不仅代表中国人的脸,而且我们还可以演各国的戏,包括你们美国人的戏。你们的鼻子高、长,我们可以加鼻子,可你们演不了中国人的戏,因为你们不能把鼻子割掉。”这个故事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这一节是要讲世界人种的。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讲解“日本”这一内容时,在授课中我展示课件,让学生听着具有日本民族特点的音乐,看着美丽璀璨的樱花和白雪皑皑、高耸入云的富士山。这样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他们不知不觉地就徜徉在了知识的海洋里。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件提供的信息归纳日本多火山、地震和多山地、丘陵等自然特征,进而引导学生根据位置特点分析这些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这样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认识日本的兴趣。

四、突出地理图表在教学中的作用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都无法取代的。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很多地理知识无需死记硬背,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建立空间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初中生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显得十分薄弱,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等都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时应多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判读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示意图给学生解释发生在四川省筠连县的“焚风”现象。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地图开展地图“寻宝”或定向行军等活动,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实用地图的能力,使其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坚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努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其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