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健康教育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文茂林等
儿童心理发育的阶段性特性决定了学龄前儿童对其老师即幼师的高度信任感[1-2]。随着更多的儿童早期发展研究成果的涌现,人们愈来愈关注儿童早期教育,对幼师的要求也愈来愈高[3-4]。2003年"SARS"之后,师范类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较高[5-6];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前卫生学》的内容与时展不一致,不能满足学生要求,与实际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幼师及部分儿童监护人对儿童保健与早期教育相关知识、态度和需求的现状,为学前专业《学前卫生学》的课程设置及适宜的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与言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对象包括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原沙洋师范专科学校)2004~2007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沙洋城区2所幼儿园幼师和自愿参加调查的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包括幼儿园学生和住院儿童家长)。访谈对象除问卷调查对象中的自愿者外,还包括儿童保健、医疗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
1.2方法
1.2.1问卷设计参照儿童保健相关文献自行设计AKP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幼师和监护人3类。内容除一般信息外,包括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以及不同调查对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或了解的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评估与态度,其中,相关知识分为4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为20个问题。3类问卷内容基本一致,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对相关内容的表述进行了适当调整。
1.2.2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分别于2006年9月~2008年3月进行,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依次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课前)采用匿名答卷方式进行,由专人负责,当场发放并收回。2007年9月~10月分别采取整群抽样和半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沙洋县城区2所幼儿园的32名幼师和181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1.2.3访谈KAP问卷调查对象由调查者以随机便利的原则按访谈提纲进行,儿童保健、医疗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由课题组负责人按提纲进行访谈。
1.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收集整理后进行编码,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共261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学生年龄在18~20岁。其中男生10人(3.9%)、女生247人(占96.1%)。共有32名幼师和181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自愿参加了问卷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32份和138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和76.2%。幼师年龄为23~46岁,均为女性。138名监护人的年龄为26~68岁,平均年龄(28.5±10.6)岁;女性82人,占65.1%,男性44人,占34.9%。
2.2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不同调查对象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率及比较,见表1~3。
2.3对儿童保健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与态度90.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接受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仅有1.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其中76.7%的学生认为需要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基础知识、疾病防治常识、早期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急救与安全防范的知识与技能等,以技能为主;96.5%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考试大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76.7%的学生认为教育的方式以互动的情景教学模式为佳。100%的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非常必要;93.8%的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生理与心理等基础知识、意外伤害防范、急救和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与技能。90.2%的监护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非常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非常必要;91.3%的监护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教师基本相同。
2.4访谈接受访谈的学生、教师、监护人和儿童保健、医疗与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将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课程接受教育;学习的内容与教师的观点基本一致,部分访谈者认为健康教育和与儿童的沟通的方法与技能亦应学习;教育水平介于普通民众与专业人员之间,与卫生员的水平接近;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或了解水平应高于警察等特殊人群。
3讨论
3.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中地位与作用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排在学前教育目标的首位[7]。学龄前期儿童除了家庭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托幼机构中度过的,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的较高信任度。目前我国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托幼机构[8],作为未来托幼机构的老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及其态度、行为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意外伤害已成为<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而传染病高居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位[9]。儿童一旦在校园内发生意外,老师常常是现场第一目击者;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可在黄金时间内使发生意外的儿童得到有效的现场救护。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也可使校园内传染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幼师参与健康教育将有益于学龄前儿童健康促进。
3.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认知本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晓率达56.7%,较儿童父母、幼师及保育员的知晓率为低。对止血包扎等现场急救技能的认知普遍较低,与国内师范生急救认知调查的结果相似[6]。较低的知晓率与幼师及监护人对他们的期望存在差异,这也与他们的认知与态度相一致。
3.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需求本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师、监护人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均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目前,国内除教育部《学前卫生学》大纲外,尚未见与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或了解程度的相关资料。本研究提示应将《学前卫生学》或儿童保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3.4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及教育模式尽管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学前卫生学》等相关课程,但多侧重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教育活动的评价,而忽略或缺乏对儿童健康、疾病的影响因素、危害的认识[7]。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应该综合分析、评价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同时应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与此相适应。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儿童生理心理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传染病预防、现场急救与安全防范等内容,且应将后者作为重点,尤其是技能应作为重中之重。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儿童保健相关问题的健康教育,既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又能提高他们促进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他们将适宜的技能传授给儿童,促进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儿童生存质量,从而达到维护和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3):91-98.
[2]刘小红.李兴民.儿童行为医学[J].1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3]朱宗涵.儿童早期发展面临的挑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53.
[4]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谢舒平.幼儿教师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B):2752-2753.
[6]陈根芝,胡高楼,林佳.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
[7]欧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39―01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是进行疾病预防的首要条件。多年来我院在做好儿童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向家长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儿童保健及健康知识的传播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组织管理
1.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有重要保证,我院建立了充实的组织机构,并且每2~3年改组一次。组长由主管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医务室主任担任。组员由保教科科长、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医务室成员及相关人员组成。
2.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在我院持久开展,并且落实到位,我院制定了健康教育制度,每年制定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且每年年终进行工作总结。由于有制度做保障,使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常抓不懈的轨道,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提高为幼儿健康服务的能力
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教育素质及专业化素质是提高健康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要使教育者的健康素质首先得到提高,才能去教育儿童,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提高儿童的健康素质。多年来我院在教育全院教职工提高健康素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校讯通、园内网、发宣传资料、出《保健――桥梁》刊物、开讲座、试卷问答、网络研修、举办各种培训班等方式,对全院教职工进行了儿童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知识及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培训质量和全院教职工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来共培训保教人员1200多人次,年培训率达85%左右。
三、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做好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活动
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可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家庭、保育院、社会的教育合力,营造关注儿童健康、重视儿童卫生保健的氛围。
1.为了使全院教职工及幼儿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有效提高,我院征订有《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二十多种刊物,供教职工翻阅,还有医务室自编刊物《保健――桥梁》;并逐年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添置电脑及校园网络,其经费占有很大比例;还制作了儿童健康教育活动光盘和卫生保健(生理)健康光盘;每周两次定时为幼儿播放动画片,使幼儿逐步懂得用餐营养知识及其他小常识,以利于幼儿生长发育。
2. 多渠道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对全院教职工、各班及家长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三年来共发放健康教育资料3600份,口腔保健知识宣传资料840份,眼保健知识宣传资料830份,儿童补钙知识宣传资料450份,“保健――桥梁”刊物300份,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820份,麻腮风防治知识宣传资料840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1600份,健康行为歌宣传资料820份。
3. 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做好家园共育。多年来我院十分重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刊物、开家长座谈会、专题讲座(卫生保健知识讲座,眼保健讲座,耳保健讲座,营养知识讲座,预防接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口腔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儿童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等)、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使全院教职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档案,并对教师进行保育保健工作技能操作考核
我院针对院内体弱儿、肥胖儿、行为异常儿童开展家园互动,建立专案、联系档案和管理记录,并且每年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保育保健工作技能操作考核。
五、有效评价
做好形式多样的健康评价,了解健康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并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保教质量。其评价工作有:家长问卷调查;儿童生理方面的整合和个案评价,如儿童生度发育评价;营养调查、五官保健等方面的评价;健康教育活动课后评价;教师考核评价;统计处理的信息资料等。
六、活动难点
1.部分卫生行政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健康知识的普及、促进。
2. 家园共育有待于加强,尤其是家长的健康素养需要尽快提高。
3. 政府对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健康教育的发展。
牙防工作汇报
我区于1997年相继成立了牙病防治中心、牙病防治领导小组和牙病防治指导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口腔医院。1997年口腔医院组织专业技术队伍进入学校、农村和社区为学生和居民免费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同时开展了口腔健康教育大课堂,创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牙防新模式,于1998年创建了第三批全国牙防先进县。2011年区委区政府将“实施儿童健康成长工程,免费为全区6—12岁儿童预防龋齿”列入为民所办十件实事;2012年区委区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民生保障体系的意见》(兖发【2012】27号)中将该项工作列入民生保障体系。
区口腔医院作为定点医院,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为给全区适龄儿童提供舒适优雅的就诊环境,投入43万元建立了集口腔健康教育和牙病防治于一体的儿童牙病防治中心,将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以防促治,以治促防”的工作方针,以儿童口腔健康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目的,实施儿童口腔健康保健和疾病综合干预措施,专门设置了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基地,特色鲜明,别具一格,通过宣教、演示、讲解、录像和现代口腔健康知识相结合、教育性和观赏性相结合、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儿童及家长得到丰富多彩的口腔健康教育,从而,使口腔保健知识进入学校,带入社区,融入到家庭,使口腔保健知识得到有效普及,使口腔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确保窝沟封闭质量,新购置了15台儿童专用牙科治疗椅和高档的封闭器械和材料,科学设置各职能科室,多次举办窝沟封闭预防龋齿项目培训班,对技术人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严格掌握技术操作规范。按照要求统一印制了工作资料和宣传资料,发放了《致家长的公开信》和《***市6—12岁儿童窝沟封闭预防龋齿知情同意书》等相关材料32万余份,并在全市小学相继开展以“窝沟封闭,预防龋齿”为主题的校园系列宣传活动,设置口腔健康教育宣传栏200余块,发放口腔健康教育光盘200套,口腔保健知识答卷33000余份,口腔健康教育处方4万余份,安排流动影像宣传车在学校周边循环播放窝沟封闭光盘,充分调动儿童及其家长的主动参与意识。市口腔医院为保证做好这项工作,制定了工作流程、工作手册和多套应急方案,安置了安全实施,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扎实做好“三好一满意”(即服务好、医疗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充分考虑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又便于儿童就诊,窝沟封闭工作时间延长到晚9:30分,周六、周日及节假日不休息,完全保证了这项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这一举措得到老师和儿童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窝沟封闭工作中,口腔医院的全体职工在院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工作,密切配合,顾全大局,舍小家顾大家,为按时完成适龄儿童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工作,加班加点,毫无怨言,窝沟封闭工作涉及到17所市直学校和7个乡镇,共82所小学,共计45053人,检查人数33123人,实际封闭人数32751人,共接待学生及家长61573人次,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大课堂1000余次,使家长和学生得到了系统、正规的口腔健康教育,使口腔保健知识得到有效普及,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95%,建档率达100%,有专业技术人员利用牙模型为儿童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和步骤,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儿童达95%以上;市口腔医院在全年工作中做到了稳中求妥,确保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未出现一例纠纷、差错和事故,实现了“0”投诉的目标,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认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工作的各项指标达到市政府的要求,给区政府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会医疗体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发现目前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儿童保健的工作绩效,本文对近年来我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社区年1月至年12月参加儿童保健的约3862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18名,女1544名,年龄(0-4)岁。
1.2儿童保健方法: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社区配置1名具有医师资格的专职儿童保健人员,定期接受相关保健知识的培训。(2)儿保医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每年对社区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心肺检查等。(3)为儿童家长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教育儿童跟母亲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喂养方法,儿童营养搭配注意事项,儿童日常卫生指导,意外伤害等。(4)配合上级单位工作,对社区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及电话随访,对社区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预防和监测。为社区0-4岁的儿童建立4-2-1卡,进行系统化管理。(5)不定期召开儿童健康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6)对儿童智力进行早期筛查,对高危儿、出生缺陷儿进行专项管理和综合干预。
2结果
各年的建卡率、母乳喂养率和系统管理率均有上升趋势,目前辖区内0-4岁儿童建卡率已为100%,母乳喂养率为85.9%,系统管理率已达90%以上。对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佝偻病、出生缺陷儿及高危儿的检出人数较前几年明显增加。
3讨论
3.1社区儿童保健的现况分析:社区儿童保健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儿童进行持续性、整体化的健康管理,以保证儿童健康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健服务,是整个社会对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要求。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我们为社区儿童提供医疗保健、健康知识教育等多方面的医疗服务,以全科医学的观念指导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从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儿童保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辖区内0-4岁儿童已建立4-2-1卡,建卡率为100%,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体检,母乳喂养率已达85.9%以上,系统管理率已达90%以上。
对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佝偻病等疾病进行了专案管理,对常见病和先天性疾病的检出人数得到提高,发育异常、高危儿、体弱儿童得到了及时的诊断,每年的智力筛查人数稳定上升,儿童健康状况得到了保证,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说明社区儿童保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儿童保健人手较少,检查仪器设备受到限制,仅能进行简单的身高、体格检查、心肺听诊、智力筛检等,对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估。其次是母乳喂养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家长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认识尚有不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的家长缺乏育儿知识,文化层次较低,也不愿意学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有的母亲即使通过健康教育,知道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但为了保持产后体形,仍拒绝母乳喂养。因此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宣传重点和方法还有待于改进。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给社区儿童的管理带来了压力。流动人口的住所和联系方式频发更换,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3.2提高儿童保健工作的成效:针对以上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应积极做好产后访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母乳喂养的宣传。儿童家长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从产前健康教育做起,扩大健康教育的范围,使整个家庭对母乳喂养加深了解和认同,形成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从医院、疾控中心、社区等多个层面为每位母亲或准母亲提供宣传教育,使其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社区儿保人员应促进儿童家长的交流沟通,增加彼此了解和信任。儿保工作应继续将患有中重度贫血、佝偻病等疾病,和体弱儿童,重度肥胖儿童作为社区儿童保健的重点之一,为其提供定期的检查。对每一位儿童每年的健康档案进行统一整理,归纳总结,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纵向的评估和横向的比较,从而提出符合本社区儿童实际情况的保健干预措施,找准本社区儿保工作的重点,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体检筛查出有问题的儿童,应及时转诊进行进一步检查。通过与上级单位合作,增加儿童保健的服务范围,开展血微量元素检测等项目的检测。在现有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下,社区保健医生应增加社区调研次数,了解儿童的去向,更新联系方式,以提高系统管理率。
总之,应充分发挥社区儿童保健的地区性和可及性优势,加强完善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儿童保健的认识,将儿童保健工作系统化,及时发现儿童的健康问题并加以预防控制,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目前,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如今的儿童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她们从在妈妈肚子里到出生都备受关注,家长的溺爱加上不正确的教育方式,非常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包括自私、不关心别人、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及依赖性非常强等。由于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存在,对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堂。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因素主要是父母的素质和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教师的评价等,这些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三、学前儿童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学前儿童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攻击、自卑及过度依赖。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这些问题。比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法以及强化法等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培养学前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措施
1.培养家长良好的教育方式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这是众所周知的。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儿童良好的健康心理,也要做好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学前教育的组织者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讲解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相关知识;第二,幼儿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将孩子的情况和家长进行沟通,这样通过双方的交流来帮助孩子;第三,对于教师发现的个别孩子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引起重视,多对孩子进行引导。
2.注重儿童生活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生活规律和规范的生活习惯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比如,早上到学校,教师可以先和孩子说:“小朋友早!”并让小朋友养成和教师打招呼的习惯;要教育孩子吃完水果后,不要乱扔果皮;吃饭前要洗手……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行为,对于小朋友来说,长期坚持下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幼儿教师要记得经常提醒,同时给他们讲解这些好习惯的好处,这样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对健康心理的培养也是非常有效的。
3.通过游戏等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有趣的、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游戏类活动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在各种有趣的游戏中,儿童可以体验到自由、愉悦等。同时,通过愉快的游戏可以缓解儿童遇到的心理紧张问题,避免抑郁心理。另外,游戏类活动还可以帮助儿童建立互动,参与性也会逐渐增强。因此,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中使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4.给单亲儿童更多的关注
从目前我国对离婚率的统计来看,离婚率逐年增多,这样单亲家庭的儿童也变得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和不幸福的家庭势必会给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因此,相比较家庭美满的儿童来说,单亲儿童的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很多都表现出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等。对于学前教育教师来说,对这些儿童必须要特别关注,必要时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给他们更多的爱,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影响他们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学前教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心理素质也要特别好,要做儿童的榜样,使他们在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关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学前儿童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蔡志华.家园互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关键词】 单纯肥胖;中、小学生;健康教育;需求;护理
对新近体检检出的阜新市某小学133例儿童单纯性肥胖(childhood simple obesity, CSO)学生及127例某初中CSO学生分别进行了“健康教育护理需求调查表”调查, 然后进行评估结果组间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参加2013年体检检出的阜新市某小学及某初级中学CSO学生, 纳入条件:①符合2004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中关于CSO诊断标准。②年龄7~17岁之间。排除条件:各种病理性肥胖。本文共入选133例CSO小学生(小学生CSO组), 男91例, 女42例, 年龄7~13岁, 平均年龄(10.39±2.51)岁。入选初中CSO学生127例(初中学生CSO组), 男85例, 女42例, 年龄13~17岁, 平均年龄 (15.84±2.6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各类健康教育护理需求指标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护理需求调查表”, 包括如下需求因子指标:①内容深度;②内容广度;③活动方式;④活动频次。每项因子有4个等级答案选择, 分别评出1~4分, 分值越大代表该项需求越高或越多, 各项因子得分之和为需求总分。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阜新市中、小学生CSO各类健康教育护理需求指标比较见表1, 初中学生CSO组的健康教育内容深度、内容广度、活动方式、活动频次及健康教育护理需求总分均明显高于小学生CSO组(P
3 讨论
CSO定义为摄入能量超过体内消耗能量, 引起脂肪体内积聚过多。在上个世纪末, 儿科医学工作者们才达成共识, 将CSO临床意义从“危险性肥胖”改写成“肥胖疾病”。1997年国际肥胖工作组织(IOTF)正式认定“CSO同样是一种疾病”。一些最新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证实, 我国大中城市7~17岁学龄期CSO患病率已达到4.4%~8.1%, 且呈逐年增加趋势。儿科临床实践中发现, CSO可引发多种成人疾病, 包括心脏负荷过重、肺活量减少、脂肪肝以及儿童期高血压等, CSO还可导致学生身体笨重、动作不协调、智力记忆水平下降, 直接影响着学龄期儿童身心健康。从这一角度讲, CSO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是学校老师及儿科医学工作者通过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亟待解决的问题[1]。为此, 本研究选择一组经2013年体检检出的阜新市某小学CSO学生及某初中CSO学生为调查对象, 对他们分别进行了“健康教育护理需求调查表”调查, 然后将调查数据进行组间比较。本研究结果证实, 初中学生CSO组的健康教育内容深度、内容广度、活动方式、活动频次及健康教育护理需求总分均明显高于小学生CSO组。这些现象明确提示, 阜新市初中CSO学生各类健康教育护理需求指标显著增加, 另一些作者[2-4]在其他地区相似观察观点一致。
总之, CSO不仅会影响到青少年生长、发育, 而且对他们成人期健康也会发挥作用。CSO患者正是学知识、长身体时期, 学校老师及儿科医学工作者应根据不同年龄CSO对相关知识需求特点, 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
参考文献
[1] 刘西韶, 徐丽丹, 张友惠, 等. 单纯性肥胖儿童综合干预及健康教育模式探讨.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8, 26(3):257-261.
[2] 王国祥. 学龄期肥胖儿童健康教育问题探讨.新西部, 2013, 10(36):112-113.
[3] 亚萍, 夏青, 裴新颜, 等.健康教育在社区肥胖儿管理中的作用. 中国健康教育, 2006, 22(11):851-852.
资料与方法
在沈阳市内5区抽取10所政府机关、部队及私营幼儿园中,每区2所,随机选取在园生活2年以上的5岁儿童20名,共计200名,参加“形象超市”活动。参加口腔知识健康教育的儿童及家长、幼儿教师合计896名。
材料:通过认真筛选,选择日常生活食品及儿童食品共计80种2500余件,玩具篮40个。食品分为7类,标为A-G,A类食品富含蛋白质,如香肠、鲜肉、牛奶、豆制品、鸡蛋、鸭蛋等;B类为蔬菜,如胡萝卜、菜花、黄瓜、西红杮、油椒、甘蓝等;C类为水果,如香蕉、苹果、桃、梨、葡萄、桔子等;D类为干果,如花生、葵花籽、榛子、核桃、开心果等;E类为糖类和含糖食品,如饼干、黏糕、蛋糕、多种口味奶油软糖、果汁软糖、硬糖等;G类为饮料,如碳酸饮料、乳酸饮料、果茶、矿泉水等。其中A类、B类、C类、D类及G类中的矿泉水等食品为有益口腔健康食品,其他为非有益口腔健康食品。
方法:①建立“形象超市”模型:以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基础,将吃与玩有机结合,调动儿童向往参与的积极情绪。②准备工作:在沈阳市10所幼儿园分期进行准备工作:活动室面积约100m2,模拟超市摆放陈列架,设置入出口。③具体方法:每名儿童进行两次食品选择。儿童每人提玩具篮由入口进入“超市”,随意挑选食品,再由出口走出“超市”,儿童向老师报出姓名并上交玩具篮,由口腔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结果登记。过程中严禁任何诱导行为发生。登记结果后,由口腔健康教育专家为幼儿园儿童及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口腔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用具体实物为儿童及家长一一讲解不同食品对牙齿的益和害。教育后儿童进行第二次食品选择并予以登记。
评价标准:选择“有益口腔健康食品”多于“非有益口腔健康食品”者评价为有“健康饮食意识”,反之评价为“非健康饮食意识”。
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教育效果。
结果
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儿童健康饮食意识有显著差异(P
接受健康教育后,4岁儿童与5岁儿童对健康食品的选择差异显著,说明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性(P
:
妇幼保健工作涉及面广,社会性强,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妇幼卫生工作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促进妇幼卫生更好开展的好阵地。我们在辖区设宣传栏,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和科学育儿等科普知识,印发健康教育处方,围产期保健手册,针对不同时期,开展系列健康教育。
1开展健康教育与围产期保健相结合
及时建立围产期保健卡,提供营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预防低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出生,孕妇应保证适宜的营养和足够的热能摄入,指导不能完全按自己的爱好来饮食,合理补充微量元素,达到营养均衡。指导早期注意事项,忌滥用药、忌放射线、忌病毒感染、忌烟酒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怀孕的中晚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要求定时产前检查。教会孕妇运用“胎动计数”观察胎儿宫内状况。预防和减少高危因素的发生。
2健康教育满足了孕产妇的知识需求
调查资料证明孕产妇对待产、分娩及产后的知识迫切需要,做好各个阶段异常情况的预防工作,根据不同阶段的特殊情况给予细致讲解,使孕妇能早起发现异常情况随时就诊,使孕妇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有所了解,减轻对分娩的恐惧感并愉快的接受分娩,顺利完成分娩全过程。
3健康教育促进新生儿健康发展
建议家长及时建立儿童健康体检卡,根据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给予合理的指导,指导家长做好早期教育。0—3岁是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婴幼儿的体格及智力迅速发育,营养需要全面,并且对营养的需求有所不同,做好饮食的合理搭配。母乳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的成份易于消化吸收而且含有丰富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母乳喂养对幼儿的心理、智力、体格的发育都很重要,也是母亲和婴幼儿感情交流的最佳方式。学龄前儿童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做好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做好儿童期常见病的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常见病,及时纠正,利用各种学习班宣传科学的喂养及生活卫生饮食和营养卫生,实行分级管理,使儿童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可使身体强壮的理念。
以上所述,说明健康教育在社区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孕产妇及婴幼儿的健康发挥了很多作用。但是健康教育在卫生工作中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还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没用把预防和治疗疾病结合起来,预防为主的观念还没用形成,因此需要我们大力宣传,转变人们的认识和行为,从而实现和促进全社会的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更好地保障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广泛开展。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工作指标
1.健康档案建档率=建档人数/辖区内常住居民数×100%
2.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人数/辖区内常住居民数×100%
3.健康档案使用率=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份数/档案总份数×100%
指标值
该指标有望逐步淡化。目前全国各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都以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作为量化指标和评价标准,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75%;健康档案使用率≥60%。
注:建档指完成健康档案封面和个人基本信息表,其中0-6岁儿童不需要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表,其基本信息填写在“新生儿家庭访视记录表”上。
有动态记录的档案是指1年内与患者的医疗记录相关联和(或)有符合对应服务规范要求的相关服务记录的健康档案。
二、健康教育
工作指标
1.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的种类和数量
2.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种类、次数和时间
3.健康教育宣传栏设置和内容更新情况
4.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咨询活动的次数和参加人数
5.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指标值
1.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播放音像资料不少于6种。
2.每个机构每2个月最少更换1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
3.每个机构每年至少开展9次公众咨询活动。
4.每个机构每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两个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
注:由于地区差异导致疾病流行、重点健康问题不一样,各地开展健康教育内容、形式以及侧重点不同,对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播放音像资料的内容、种类没有作统一要求,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对于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作具体要求。
三、孕产妇健康管理
工作指标
1.早孕建册率=辖区内孕13周之前建册并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段内活产数×100%
2.产后访视率=辖区内产妇出院后28天内接受过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内活产数×100%
指标值
早孕建册率≥85%,产后访视率≥85%
四、儿童健康管理
工作指标
1.新生儿访视率=年度辖区内按照规范要求接受1次及以上访视的新生儿人数/年度辖区内活产数×100%
2.儿童健康管理率=年度辖区内接受1次及以上随访的0-6岁儿童数/年度辖区内应管理的0~6岁儿童数×100%
指标值
新生儿访视率≥85%,儿童健康管理率≥85%
五、预防接种
工作指标
1.建证率=年度辖区内已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年度辖区内应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100%
2.某种疫苗接种率=年度辖区内某种疫苗年度实际接种人数/年度辖区内某种疫苗应接种人数×100%
指标值
1.建证率达到100%
2.某种疫苗接种率达到90%
注:年度辖区内应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来源于免疫规划工作年报中应建证儿童数量,已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来源于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某种疫苗接种率一般指的是在金苗助手中查看含麻疹成分疫苗第二剂次接种情况。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
工作指标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年内接受健康管理人数/年内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数×100%
指标值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69%
注:接受健康管理是指建立了健康档案、接受了健康体检、健康指导、健康体检表填写完整。
年内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数依据评价县市区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年鉴》等官方印制刊物确定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常住人口数。
七、慢病患者健康管理
工作指标
1.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高血压患者管理的人数/年内已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2.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最近一次随访血压达标人数/年内已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3.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规范要求进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人数/年内已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4.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年内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人数/年内已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指标值
1.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60%;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60%
2.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45%;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35%
注:最近一次随访血压指的是按照规范要求最近一次随访的血压,若失访则判断为未达标,血压控制是指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65岁及以上患者收缩压<15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即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达标。
八、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工作指标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年内辖区内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年内辖区内登记在册的确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100%
指标值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80%。辖区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为辖区内常住居民人口数量×4‰
九、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工作指标
1.老年人中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含疑似患者)推介转诊率=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收到的双向转诊单数/年度体检老年人中发现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含疑似患者)×100%
2.糖尿病患者中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推介转诊率=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收到的双向转诊单数/糖尿病患者筛查中发现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100%
3.肺结核患者管理率=已管理的肺结核患者人数/辖区同期内经上级定点医疗机构确诊并通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肺结核患者人数×100%
4.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按照要求规则服药的肺结核患者人数/同期辖区内已完成治疗的肺结核患者人数×100%
5.在整个疗程中,患者在规定的服药时间实际服药次数占应服药次数的90%以上
指标值
肺结核患者管理率达到90%,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90%
十、中医药健康管理
工作指标
1.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年内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65岁及以上居民数/年内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数×100%
2.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年度辖区内按照月龄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0~36月儿童数/年度辖区内的0~36个月儿童数×100%
指标值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45%;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45%
注: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是指建立了健康档案、接受了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保健指导、服务记录表填写完整。
十一、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工作指标
1.传染病疫情报告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
2.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的病例数/报告传染病病例数×100%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及时报告率=及时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100%
指标值
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到100%,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达到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及时报告率达到100%
十二、卫生监督协管
工作指标
1.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报告的事件或线索次数/发现的事件或线索次数×100%
2.协助开展的食源性疾病、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和计划生育实地巡查次数。
【关键词】 健康教育;学龄儿童;口腔保健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199
口腔健康教育是现阶段临床广泛开展的一项教育服务措施, 对于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防范各类口腔疾病的发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 2012年10月, 作者对本市某小学80例学龄儿童展开进行了口腔健康教育, 并通过对实施前后的口腔卫生习惯合格率及牙菌斑指数进行对比与分析, 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市某小学80例学龄儿童及其相关资料,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年龄7~12岁, 平均年龄(8.2±2.5)岁。纳入测试牙齿无缺损、无染色剂过敏体质以及能够配合研究者, 排除患有全身系统疾病、重度牙龈炎及其他口腔疾患儿[1], 所有入组儿童均接受口腔健康教育, 且其家属均已完成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1. 2 方法 对80例儿童的龋齿病、牙菌斑指数及口腔卫生习惯等进行详细记录, 以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再给予所有入组儿童1个月的口腔健康教育, 具体包括:①普及口腔保健基础知识。由1名具备多年经验的口腔医师对儿童授课, 通过为儿童讲解相关的口腔知识, 诸如乳牙概念、恒牙结构以及牙齿类型和功能等, 加深儿童对口腔基础知识的掌握, 此外, 还需对牙菌斑、龋齿病因及其好发部位等进行着重介绍, 以便儿童在刷牙时注意保持这些部位的清洁。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淀粉、糖类等食物能够与牙菌斑发生酸性反应, 损害牙釉质, 并最终导致龋齿病。因此, 教育时应告知儿童不过量食用薯片、糖果等食物, 尤其是临睡前最好不要食用。日常食用这类食物或餐后应注意用温开水或盐水漱口, 以防淀粉或糖分等残留在牙齿上, 诱发龋齿病。此外, 高纤维食物能够与牙齿相互摩擦, 对于清洁牙齿有一定效果[2]。为此, 教育时还需告知儿童平时多进食蔬菜、瘦肉等富含纤维的食物。③学会正确刷牙。告知儿童正确刷牙对于清除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性, 并教会儿童选择适合自己口腔的小头软毛牙刷, 以便在避免不适感的同时, 对其牙齿及牙周组织等加以清洁, 同时告知儿童应至少刷牙2次/d, 刷牙时尽量选择“竖刷法”, 以便有效的清洁牙齿。④定期口腔体检。告知儿童及其家属定期(6个月左右)到口腔医院体检1次, 以尽早发现并治疗口腔疾病, 进一步确保儿童牙齿能够健康发育。
1. 3 观察指标 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口腔检测指南为参考, 对本组80例儿童进行口腔体检, 同时记录好餐后牙菌斑指数以及教育前后各项口腔卫生习惯的合格例数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健康教育前后口腔卫生习惯合格率比较 经教育后, 本组80例学龄儿童各项卫生习惯的合格率均较其教育前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80例学龄儿童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比较 经口腔健康教育后, 本组80例儿童牙菌斑指数均降至(1.63±0.42)%, 与健康教育前的(3.14±0.53)%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学龄儿童的牙齿正处于发育阶段, 此期间儿童的日常饮食又多为软食和甜食, 加之不少儿童有饮食不良习惯存在, 很容易导致其发生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2]。据最新一项数据统计, 目前我国学龄儿童中, 有超过76.55的儿童患有龋齿病, 且每1例儿童有接近4.5颗龋齿存在。可见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对于减少龋齿病发生率、提高儿童口腔保健意识有其重要意义。彭彩燕[3]研究对100例学龄儿童实行口腔健康教育, 发现教育前后学龄儿童对各项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率有了很大提高, 且在牙石检出率、龋齿病及牙龈炎发病率等方面, 均有很大改善。在本次研究中, 作者通过为80例学龄儿童实施普及口腔保健基础知识、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学会正确刷牙及定期口腔体检等一系列口腔健康教育, 结果发现, 80例儿童教育后的各项卫生习惯合格率均较其教育前有明显提高(P
综上所述, 在学龄儿童的口腔保健中实施健康教育有确切效果, 能够在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的同时, 尽量避免牙菌斑的产生, 适合在今后的临床上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少萍, 张斌, 杨蓉, 等. 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7):972-973.
[2] Hofer S, Doering, Rumpold G. Determinants of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lifc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 2006, 13(3):398-406.
【关键词】预防接种 知晓率 文化程度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420-01
计划免疫工作是关系到所有儿童健康成长的预防保健工作,为了解泽国镇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评价预防接种宣传效果,提高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质量,2010年4月至2010年6月我们对泽国镇儿童家长进行了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l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温岭市泽国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随机抽查600名接受预防接种儿童的家长。
1.2 内容 按照统一调查表,对调查对象逐个询问其文化程度、“五苗”所预防的相应疾病、对疫苗和预防接种的态度、对预防接种禁忌症及接种反应的知晓情况、获得免疫知识的主要渠道等相关问题。
1.3 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然后按正确回答人题数进行统计。
1.4 资料统计 用Excel进行资料整理及统计分析,分析家长对预防接种的了解和疫苗接种状况。
2 结果
2.1被调查儿童父母的学历情况
儿童父母按学历划分其知晓率,见表1。
表1不同学历的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
2.2 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调查情况见表2。
2.3 父母获得计划免疫知识的主要渠道见表3。
表3 获得计划免疫知识的主要渠道
由表3可知。接种门诊医生告知这一渠道是目前儿童父母获得计免知识的主要途径。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3.1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受文化程度高低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知晓率差别显著,文化程度越低,知晓率也相应下降,影响其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速度;同时外地流动人口居住流动性大,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等因素也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健康教育宣传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加强对农民、工人等文化程度较低者和流动人口家长的宣传力度,从整体上提高各层次群众预防接种知识水平,使预防接种工作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3.2 儿童家长对“乙肝疫苗预防什么疾病”和“麻疹疫苗预防什么疾病”的知晓率较高。而对于其它3种疫苗的程度较低。这说明,政府及卫生机构连续几年对乙肝和麻疹进行的强化免疫大力宣传和具体实施起到了一定作用,近年来乙肝和麻疹防治知识宣传还是比较到位,但其他方面还应继续加强。另外,调查提示儿童家长对接种禁忌及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的知晓率较低,为此,在这方面应做好宣传和解释,在每次接种前应告知家长该疫苗的禁忌证和接种后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他们能正确予以配合和对待。
3.3 途径获取计划免疫知识的渠道过于单一,有96%的被访家长主要通过接种门诊医生口头宣传或预约获得计划免疫知识。这种方式虽然针对性强,见效快,但是单纯的依赖人际问的口头交流,其覆盖面必然有限,很难避免部分人的遗漏,让应接种的婴幼儿发生漏种、迟种现象,就很难避免相应传染病的流行。调查提示,前3种途径可以作为日常宣教的主要方式;重大宣教活动可以利用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和效果;通过群发短信、利用宣传车、挂横副宣传等途径省时快捷、覆盖面广,也是健康教育开发发展的好途径。同时,要将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纳入日常工作,采取适当方式大力普及预防接种常识,填补知识空白点,以提高家长的自觉性与参与性,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从而达到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志刚,蒋玉艳,杨仁聪等.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应用预防医学,2007,13(6):336-338.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干预性研究;评价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0-9817(2007)10-0917-02
伤害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威胁儿童健康及生命的主要问题[1]。 学生伤害事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有关统计表明,我国5 ~14岁人群中城市和农村地区伤害死亡分别占该年龄组死亡总数的46.3%和51.7%[2] 。为了客观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对伤害预防的效果,笔者进行了为期1 a的干预研究,结果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5年调查的8所基线小学作为本次干预和调查对象。干预结 束后共发出问卷1 000份,考虑到资料的可比性,剔除不完整问卷,经审核、复查后,有效 调查问卷958份,问卷有效率为95.8%。
1.2 方法 基线调查结束后采用以健康教育课为主、宣传为辅的干预策略, 根据在校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实施有利于增加学生伤害知识、提高学生防止伤害技能的学校 健康促进策略,于2006年4-7月对在校小学生开展集体干预活动。干预结束后于2006年12月 随机选取2所小学一~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均有填表说明和注意事项, 由儿童和家长或其抚养人共同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调查项目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伤害发生 情况和伤害认知情况。
1.3 伤害的判定 有下列3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即作为伤害的统计对象 [3-4]:(1)到医疗单位诊治,诊断为某一种损伤 ;(2)由家长、教师、同学或同 伴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处置和陪护;(3)因伤请假0.5 d以上(包括0.5 d)。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合格的调查问卷利用Epi Data进行数据录入,采用 SPSS 11.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1.5 质量控制 (1)预调查:由本中心学校卫生工作人员使用调查问卷进 行预调查,发现问题经讨论修正后正式使用。(2)培训:调查正式实施前,对各学校校医 及保健教师、班主任进行培训并进行模拟调查,以便于他们在调查中更好地回答和解释相关 问题。(3)现场的质量控制由各班主任进行问卷的审核验收,对不合格问卷及时返回重填 。(4)由专门人员不定期访问各个学校,督促各类干预宣传材料的使用和发放。(5)调查 问卷录入时采用即时逻辑审核。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伤害的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伤害发生人数为508人,伤害发 生总人次为768人次,伤害人数发生率为53.0%,与干预前伤害发生率(62.2%)比较明显 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伤害发生率的高低,常见的伤害种类依次 为跌落伤或坠落伤、碰伤或砸伤、扭伤、昆虫或动物咬伤、刀割伤或锐器伤、交通事故等。 与干预前比较,常见的伤害种类相同,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见表1。
2.2 干预前后昌平区小学生伤害知识了解情况比较 在玩耍中想到可能会发 生伤害、能正确识别交通标志和知道雷雨天不应该在高楼金属门窗或树下避雨的比例与干预 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伤害知识的了解情况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表2。
2.3 干预前后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 吃饭、喝水时经常与同学打闹、经 常玩刀具、剪刀类东西的发生情况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均 有所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常骑车带人上路、去野外的池塘游泳 、经常与猫狗等小动物玩耍下降的比例较大。见表3。
2.4 儿童伤害相关因素分析 在伤害的影响因素中,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其保 护因素(OR=0.47),但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父母亲职 业与伤害的发生无显著统计学关系。这可能与本次调查样本量较小,并且调查对象均是经过 干预后的对象有关。
3 讨论
3.1 开展学生伤害干预的必要性 在我国伤害对人民身心健康的危害不仅表 现在常见、多发,死亡率、致残率高,更主要的是危及儿童青少年的生命,造成早死而使潜 在寿命减少,伤害已经成为1~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5-6]。因此及时有效地探讨学 生伤害干预的方法势在必行。
3.2 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效果与特色 目前利用健康教育手段进行学生伤害 预防是基本的方法[7]。与成人不同,儿童健康教育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易于接受 的[8]。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干预措施实施后学生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下降了9.2 个百分点),学生关于伤害知识的知晓率也有所提高,学生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且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利用学校环境进行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优势与可行性 本次活动的特点 是不脱离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健康促进策略,尤其强调学校创造有利于控制学生 伤害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适合学生的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自觉预防伤害的积极 性,增强对伤害的认识,使其在自然条件下逐渐养成避免危险行为发生的习惯,进而从根本 上达到控制伤害发生、促进健康的目的。本项目的干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进行学生伤害集体 干预的可行性。
3.4 利用学校环境进行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启示 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结果 显示,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能够减少伤害结局,降低干预对象的伤害发生率;但是学生伤害的 预防不应仅局限于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应做到医务人员、家长、学校三结合[9], 强化儿童的安全卫生教育,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9-10]。同时,加大社会宣传 力度,提高家长、教师以及全社会的安全卫生知识,普及全民安全卫生教育。
4 参考文献
[1] 叶广俊,主编.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28.
[2] 殷大奎.伤害: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疾病控制杂志,2000,4(1):1-3.
[3] 李安乐,郑琳,马彦,等.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 3,24(6):470.
[4] 李丽萍,黄革.伤害儿童的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疾病控制杂志,1999,3(4) :256-257.
[5] 林汉生,王声氵勇.小学生常见伤害类型及其 原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75-377.
[6] 邱厚兴,蒋邵伦.滕州市小学生家长意外伤害公共卫生知识调查.中华流行病学 杂志,2000,21(1):40.
[7] 卢关平,周春洪,吴霭玲,等.江门市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 病学杂志,1999,20(3):170-173.
[8] 韦湘.儿童意外伤害现状及预防对策.疾病控制杂志,1999,3(4):67-70.
[9] 成艳珍,陈素云.低年级小学生突发事故有关知识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0, 21(2):155.
[10]LARAQUE D,BARLOW B,DURKIN M.Prevention of youth injuries.Natl MedAssoc,1999,91(10):55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