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的学科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数学史现状;人文素养;科学精神
数学史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数学史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人文底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数学家波里亚(polya1887-1985)认为学生接触数学史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学习到数学的产生,按照数学发展的历史顺序,或者是亲身经历从事数学的发现时,才能更好的理解数学。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应该渗透到整个教材中。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数学知识,也包括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②
一、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现状
自课改以来,数学史在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中均涉及,并且有越来越繁荣的趋势。数学史融入数学教材基本可以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将数学史以信息超链接的形式插入到教材当中。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为例,在学生认识完“>”、“<”的符号后,教材在本课的最后插入了“你知道吗”环节,向学生介绍“>”、“<”的来历;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后,“你知道吗”环节向学生介绍了“+”和“—”的来历。和苏教版一样,类似这样的超链接插入式的数学史渗透在其他版的教材中也有不少。超链接式渗透数学史虽然简单,但由于超链接内容是对相关内容的补充和教材有一定的承接性,与此同时又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在熏陶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数学思维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第二种是教材编著者经过精心设计将数学史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使得学生学习的过程就相当于浓缩了经历知识发展的过程。老师们在数学史料的获得途径,数学史融入课堂的方式方法,数学史的选择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疑惑。
二、数学史对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正因为数学的学科内部特点,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也特别重视数学公式、定理的推理、演绎,重点训练学生数学计算、强调数量关系之间的逻辑性,而忽视了数学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德国数学家魏尔德在全美数学教师大会中讲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问题,学生会认为学习数学是没有任何必要的,这是一种被迫学习的状态。”③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第一步,我们同样要在数学课堂中教会学生必要的伦理道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数学也具备育人的作用。
张奠宙教授曾说过:“数学的进步时人类社会文明的火车头,在人类文明的几个高峰中,数学的进步是突出的标志。”③数学伴随着人类的生活而不断发展,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发展在推动人类文化进步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数学课中融入数学史,数学课堂从数学家的故事说起,从数学趣闻展开教学根据知识的发展设计……数学史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丰富数学课堂的人文性,这样的数学教学有血有肉,贴近会学生的生活。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以宏观的视角认识数学感受、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数学文化多样性。
三、数学史对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培根曾说过:“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从概念上讲数学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就学科本身来说数学学科具有极高的学科性。数学学科起源于人类的日常实践中,从最初的数学萌芽到现在,数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等数学阶段,数学时期,现在数学时期。④在数学发展的满满长河中,有无数数学家的不断探索,有数学定理确定的曲折,有数学公式修正的坎坷。透过这些数学史我们可以看见的是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用最自然的方式让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科学精神的提升。
Schubring(1998)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数学历史发展中的问题是相同的。M.kline(1970)指出,历史中的大数学家们所遇到的困难正學生在学习数学中所遇到的困难,所以历史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⑤以圆的面积发展为例,古人因测量土地需要而发现了如何计算圆的面积问题。因需要而去探索,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思路。在此后的日子里,为了求出圆的面积的精确公式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和中国人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阿基米德采用“化圆为方”的思想,利用圆的内接三角形无限逼近圆来求解。中国汉代的《九章算术》提出了:“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的面积计算方法,后来刘徽将正2n边形来无限逼近圆,来证明了《九章算术》中的圆面积计算方法。学史可以明智,学习数学史更是。假使把圆的面积公式的发展历程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获得学知识和技能,更从数学史的学习中获得了数学的思维方式、理性思维,体验数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学会多角度、辩证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同时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不断探索,坚持不懈的故事也会激励学生不惧困难,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时这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尝试的创新的一个方向。同时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能意识到数学史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加入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研究中来,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让数学知识的延伸有迹可循,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沈佳薪.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现状研究[D].延边大学.2013.05.
[2]王颖.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史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M].州大学.2005.
[3]袁小明.论数学教育中历史材料的应用数学教育学报[M].992.03.第8-10页.
[4]张奠宙.《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J].高等数学研究.2008.01.11.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文化”课;课程设计
一、“数学文化”课的价值和目标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变化的学问。但从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到数学历史、数学发展和数学家的个人魅力,还有数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不难体会到:数学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数学家怀尔德(R.wilder)最早系统提出数学文化观后,各国教育界都十分重视数学文化的传播。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8点特别强调:“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数学课程要把数学文化内容与各模块的内容有机结合”,明确将数学文化作为一个模块的内容,并注重数学文化在各个模块中的渗透。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数学文化”作为单独的一个系列来设计课程,旨在通过该系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应用、数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提高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意识。”
因此,“数学文化”课的价值在于: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文化”课的基本目标为:
1.解读数学家、数学史,品赏数学美,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了解数学与诸多文化的交汇,体会数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在文化层面上阐释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主动探究的素养、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的素养、合理创新的素养、以“数学方式”理性思维的素养和对现实进行合理的简化、量化的建模素养等方面。
二、“数学文化”课的设计
(一)设计思路
1.一般的数学课是在数学知识系统内,以讲授数学理论知识及其应用为主。而“数学文化”课以数学思想的渗透为主旨,结合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的内容,选择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展现数学发展的轨迹来揭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实际的应用,通过数学典故、数学问题、数学观点等线索来组织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强调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
2.“数学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要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改善数学学科在学生心目中“晦涩难懂”的形象,提升学习兴趣。
3.“数学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多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也有利于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尝试,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有关数学资料,书写读书报告,进行小组交流和课堂演讲,也可以数学小论文、科普小报等形式进行课程评价。
4.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示,并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交流,寻找学科间的交融点和合适的渗透方式。
(二)参考选题
课题1:计算器的使用
计算器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重要的学习工具之一,通过本课题中学生对自备计算器使用的探究,在掌握工具的同时体会计算的复杂性。同时可以从“数的发展”和“记数制度”这两个数学史问题来进行延展。
课题2:从正五角星形的内角到伊斯兰艺术
图形绘制是每个工科学生都会接触到的,无论是识图还是制图,几何学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题从正多边形内角的确定入手,让学生了解几种简单的正n角星形及其组合,解读伊斯兰风格图案的一般构成,并按要求设计装饰图案。学生通过设计图案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数学美的魅力。
课题3:足球赛中有什么
以工科为主的职业学校,男生居多,对球类比较感兴趣,本课题围绕足球赛,用足球的缝制验证欧拉公式,用概率统计的知识解读“”现象,并在立体几何图形绘制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足球赛的奖杯,并可在机械制图学科教师的帮助下通过AutoCAD来展示学生的设计。
课题4:黄金分割
本课题设计为学生自主研修。研修关键词为:斐波那契、黄金分割、自然与艺术,研修成果展示:利用黄金分割比来设计一份相应内容的小报。学生对“黄金分割”有基本的认识,能够通过资料查阅、编制小报来完成本课题的学习,以期能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课题5:海岸线的长度问题
本课题借助影视资料,以著名问题“英国海岸线的长度”为引子,从雪花曲线中的“自相似性”来解读分形几何的基本思想,并从“天气预报”和“蝴蝶效应”两个具体事例来简介“混沌”理论,让学生了解新兴学科及其中的数学思想。
三、“数学文化”课的教学建议
1.教学实施可以是选修课、学习小组、学生社团或专题讲座等形式;
2.教学内容的选取一定要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基础、能力;
3.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数学素养,学习和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4.课程的设计需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2003.
[2]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2006.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数学文化在教学资源中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通过数学文化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数学思维,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重要价值,比如应用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以及人文价值.除此之外,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文化素养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数学文化在教育事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一、将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教育功能.因为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弘扬数学学科的科学本质,还要向学生展示数学的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精神和数学知识的结合,才能够将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数学文明史的渗透教育
教师向学生进行数学文明史的渗透教育有很多种途径,比如教师可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数学家,除了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学科贡献外,也可以适当讲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学科精神.魏晋时期,我国的数学家刘徽已经创造了“割圆法”,进行了数学极限的研究;数学家莱布尼兹、韦达等在引进和构建数学符号体系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这些事例,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习先辈勇于探索的精神,还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对学生进行世界观的渗透教育
数学是一门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色彩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辩证唯物主义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客观世界才是数学的源泉,将辩证唯物主义和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对于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有非常大的作用.
(三)利用课堂情境的创设进行数学文化渗透教育
合理高效的课堂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并且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导入课堂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过程中,达到一种高效的学习状态.除此之外,合理高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并且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学习思维.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情感,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向自信、有效和有趣转化.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相应的趣味故事,这是一种十分常用的创设课堂情境的办法.
二、将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的对策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数学教育的对策有很多,比如,提高教师的数学文化素养,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数学教学的课堂内容,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适量引入数学史的内容,改变教学的评价方式等.本文主要介绍了其中的三种对策.
(一)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将数学文化渗透在课堂中,首先教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应该进行提高,其次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不断进行更新.一直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都是只重视数学的实用价值,而不会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相关教育.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需要进行改革.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过硬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更加广阔的知识面,才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知识和观念,才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将数学文化渗透到高校数学教学的工作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应该尽量使自己的讲述精要和简明,这样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学生的情绪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下来,并且起到锻炼学生数学文化思维的作用.高校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数学内容的本身,并且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从而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除了使学生更加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且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学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开始重视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的核心素质是对学科内容最好的阐释,数学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受到了特别的重视,数学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价值,数学知识所思想和方法都蕴含其中,良好的数学教育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例如数学概念、数学法则、公式定律等。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以及计算、测量等基本技能,掌握方法的同时,领悟数学思想。用通融的、练习的观点整体把握数学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一个人先天带有的能力,以及后天训练、实践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品德与观念、思想与方法等都包括在内。用不同的标准将素养分类,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类别,以学科为分类标准,素养可以分为数学素养、英语素养等。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素养,这是以学生发展的需求程度划分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这两种分类的集合,是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并掌握数学本质。我国学术界对于数学素养尚无准确的、统一的界定。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从数学自身出发,较为综合全面的认为数学素养大体包括一下几种能力:数学的交流与表述、数学思维和推理、数学论证、建立模型、符号使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及使用辅助工具。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数学学科的独特性,是构建数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来源,数学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体系框架,多维度多角度的阐释数学的内容,凸显数学思维和数学建模。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多元化,具备很多不同的特征,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体现了数学核心素质的阶段性;在数学教学中,公式定理、运算法则等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在短时间内获得,但是数学核心素养不同,其包括数学情景、数学意义、数学建模导向等,具有抽象性。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现,其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的思考态度,都满足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获得的,所以在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基础上,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将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融入教育与体系,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解体技巧,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小学成长和学习的关键阶段,对于学习方法的养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解题技巧等等都是重要的时期,也是各学科核心素质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基于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还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新的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方法、策略。
(一)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在知识点设置上相对简单,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选择学生熟悉了解的生活场景,可以创建一些情境教学法,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一种数学思维。比如讲解人民币的换算,可以在讲过换算规律之后,告诉学生五十元可以买苹果,但不能买汽车,五百元可以买电视,五角钱不可以等。将课本中的知识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备课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方便学生理解。再联系实际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小学阶段抽象思维的培养,小学阶段通过抽象思维习得的是基本概念,对于一、二年纪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重点在于感悟,可以用抽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数学意识。
(二)加强知识与课堂之间的联系
课堂是学习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场所,所以要将课堂时间好好的利用起来,教师要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影响时潜移默化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每堂课的教学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去,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还可以可学到知识。要注重将统一固定的课程转化为灵活的课。同时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是数学的入门阶段,不管讲课内容多么自由,始终不能脱离教材,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讲相关知识是,教师首先明确了主要知识点后,可以结合其它知识点整合讲解,在备课过程能够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在课堂上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在课堂上提出有发展意义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形式趋近于应试教育,在学校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做大量的练习题,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于核心素质的培养,要想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也需要对核心素养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教授学生。
(四)在教学评价中考察
在教育教学中,考核评价是很重要的环节,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考察过程中,不过分强调速度的快慢,速度的训练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忽略了思考的过程,考查内容中也要包含数学素养,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基本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等等,尤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设置一些相对较难的题目,不单单从结果判断答案的对与错,而是判断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向是否正确,也可以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引导学生用变通的思维思考问题,根据实际情景多角度思考,行程变通的思维意识,让学生积累经验,这些经验逐渐形成数学素养。
结语
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心追求速度,数学学习是要思考的,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这需要高素质的老师通过不断的摸索,找出最适合当代小学生的方法,将核心素质培养落实于课堂,通过课堂教学、考试检测、将知识点与实际理论融会贯通,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莹莹,朱丽,吴晓璐.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9):103-104.
一、高中数学老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1.专业知识素养
(1)数学思维。数学是一种系统的复杂的演绎科学,但其发展和诞生的过程却是基于实验的归纳科学。数学的推理过程中包括论证型推理和综合出新型推理。正因为数学的这两大侧面和推理访法,数学对于培育人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能相提并论的巨大作用。数学思维对于学习、规划、分析、整合等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个人作风。数学思维是数学老师教授课程知识和技能方法前必须具有,且能够较好使用的基本专业素养之一。
(2)数学应用意识。所谓数学意识,就是以人为认识主体出发对数学的一些看法和认知。不同的数学意识,就会导致人们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不同行为,最终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高中数学老师必须摆脱以往的单一数学认识,即学数学是为了做题拿分,而用科学、全面的眼光认识数学。数学老师应当将数学作为一种培育和修正个人认知观和方法论的文化科学传授给学生。数学是一种帮助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精准描述语言,也是一种强大的实用性工具。现如今,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数学老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教学中将其传递给学生们。
2.教学能力素养
高中数学课程难度与初中数学相比有了较大的提升。新课标执行后,高中数学的课本又进行了一次改编,教学内容和重点再次有了变化。数学老师最关键和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和技能解读演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了教育、心理、学科等内容的综合能力。教学能力直接与课程设计、组织管理、课堂讲解、教学反思等教学重要环节相关联。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能力必然会影响到高中数学的教学课程开展情况和教学目标达成程度。
3.实践管理能力
教学实践是教学活动的一大关键部分,新课改对广大教师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高中数学老师也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活动管理能力。如果缺乏对教学活动的管理能力,很容易发生课堂学习活动混乱失控等情况,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当前高中数学老师开展教学活动基本都是源于对课本教材的理解,结合个人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的。这就造成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的严重脱轨和滞后,不利于教学过程中突显数学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数学。
二、 如何提高和发展高中数学老师的专业素质
当前国内关于培养和提高老师专业素质的理论成果还较少,亟需各界人士的努力探索实践。本文从高中数学老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出发,尝试提出了以下几点发展策略:
1.自觉提高专业知识素养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可以说,数学老师的数学思维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进度安排。因而数学老师首先须要不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并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过程中及时纠正和引导他们。其次,数学老师应当认识到数学强大的应用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具体来说,高中数学老师须要做到:提高和完善个人文化知识水平和对数学的正确认识;设计课程和开展教学前须对高中数学的课本知识有整体、系统、全面的认知;事先了解并在教学中扩充有关内容和知识点的诞生发展背景;掌握和理解数学学科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以更新鲜有趣的教学资料和更有效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好这些方面的改进工作,才可能实现提高高中数学教师个人专业素质的目标,从而才能实现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最终目标。
2.主动提升数学教学能力
数学在基础教育学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结合体,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学好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发散思维和批判分析能力十分重要。数学老师不仅要自觉强化和完善自己关于教育心理学、最新教学理论、先进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还须要仔细研读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根据大纲的变化及时做出必要的相应调整,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提高高中数学的整体学习效果。
一、科学文化素质与数学
什么是科学文化素质呢?所谓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知识、精神要素(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学精神、科学水平、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科学文化素质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要素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素质,从科学文化历史来看,科学的不断进步总是在数学的突破,探索自然,基本的方法是探索自然现象中变量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如圆的面积与直径间的关系,牛顿的力学三定律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在《教师科学文化素养》一书中中专门有一讲论述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1],可见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是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很少使用数学语言的学科如对语言工作者,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知识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常用词组使用频率的统计,语言声调的统计等;作为科学文化基础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上起到了一个基础的作用,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一个学科只用充分的应用了数学思想和数学工具,才能构建起科学的学科体系;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现代科学没有数学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创新的源泉,科学的创新需要定量化的过程,数学作为研究空间、变量及变量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其逻辑思维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在著名数学家王梓坤先生的杂谈《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数学科学对经济发展和竞争十分重要。好的经济工作者决不止是定性思维者,他不能只满足于粗线条的大致估计,而必须同时是一位定量思维者。数学科学不仅帮助人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给予人们以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这些都是精明的经济工作者和科技人员所应具备的工作素质;大而言之,也是每个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所以数学科学对提高一个民族的科学和文化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人才的数学文化素质是人才所具备的定量化处理问题的知识及其能力,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是现代科技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是创新的基础。
二、高职高专数学文化素养与数学文化基础
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是以够用为主,那么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多少数学知识为够用;我们从数学文化素养与数学文化基础两个角度来看,王梓坤先生[2]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我们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几条数学定理和学会一些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和方法,接受科学探索精神、锻炼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可见数学文化素养是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数学讲究逻辑严密性,神秘的自然中充满了各种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可以抽象成各种变量间的关系,只有我们掌握了这样的关系,利用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才成为可能;高职高专数学教育应该体现数学文化教育的特征,首先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大学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时,数学文化素养一直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在学生学习各门课程中,充满了大量的数据和数量关系,具备相应数学素养的同学,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感到困难;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数学思想,不识字可以,不识数可能就不行了,当然数学素质不仅仅是识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逻辑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第二、数学是文化基础,数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从数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数学与客观实际是密切相关的,从最早的草书计数到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每个数学定理都有直观的背景,虽然很多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已经在进行逻辑演算了,整个数学作为一个体系还是远不完备的;受制于数学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在长长地几千年历史上进步缓慢,这一过程一直到了十七世纪,许多问题的积累使得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的创立了微积分,世界从此开始发生了巨变;如果将整个数学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初等数学是树的根,名目繁多的数学分支是树枝,而树干的主要部分就是微积分;微积分堪称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之一。[3]此后的数学和科学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数学学科也形成了一个完备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微积分的思想及其方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数学知识,不能不学微积分。
三、高职高专数学素养数学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掌握多少知识才够用呢,很多人认为在中小学学了很多年的数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都用不上;现代数学的基础是微积分,我们在中小学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属于初等数学部分,这部分知识对于现代科学各领域的要求相差很远,也就是说我们中小学的数学知识其实是十七世纪以前的数学知识,仅有初等数学基础的人才,不可能对现代科技有所了解;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先生颇有见地的指出:“学生在初中和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学校门后一两年就忘掉了。”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的,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受益终身。”
中小学所学数学知识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现代化人才,这部分数学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初等数学处理的是常量数学,建立的是客观想象的几何直观;但是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初等数学思想工具已经远远不够用了,例如我们对无理数的认识,无理数是一个无穷,我们用我们有限的思维,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也没有认识清楚,一直到有了微积分和极限这一数学工具,我们才认识到,有一类数是我们用有限的思维表达不出来的,但是这类数却是客观存在的,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当我们认识到数学结构,我们就发现,虽然无理数是一个无穷,但是我们可以用极限这个工具去近似一个有理数,实数的结构告诉我们是数轴上的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一系列有理数去靠近,而且有理数在数轴上是稠密的,即使无理数无法用有限的思维来表达,我们只需要使用有理数就可以了;所以老一辈的数学家有句名言“只有可数存在于无穷之中”。
现代科学中数学已经无处不在,有些学科已经使用到了很高深的数学知识,例如金融这一领域,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可能一个大学数学本科学生也不一定能够达到;所以对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数学文化基础是必要的,文科高职高专数学文化基础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这三个部分也是高等数学的基础部分,微积分可以培养学生处理变化与无穷的思想方法,线性代数可以使学生对线性结构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实践中使用的大多是线性结构和线性关系,概率是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数学工具,社会想象中大多具有随机性,概率与统计知识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数学文化知识;这三部分数学是很多学科的数学基础部分,如经济、管理等学科;
四、高职高专学生应该具备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高职高专学生大学生活里,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大学里的文化素质教育科目不能缺少;有学生抱怨今后工作不是本专业的工作,在学校学过的专业知识基本上都用不上,能用到的知识仅仅是计算机和英语的知识,这样的学生还不是个别的;大学几年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校里不仅仅是学会几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还需要学生涉猎广泛,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多学习多探讨,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受益终生的;即使在以后工作中专业不多口,大学生也会利用自己学习能力强的特点经过学习,很快会适应不断挑战的工作;对专业对口的同学在学校所学的部分知识往往也不能赶上时展的需要,也需要个人不断地学习进修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学期间应该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海洪 《教师科学文化素养》
[2] 王梓坤 今日数学及其应用
[3] 百度百科 微积分
[4] 孟祥进 数学学习与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文科数学教育的探讨II 2012(21)
一、数学文化在高校数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往往与学生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愿不愿意学习数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学生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了解,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数学,学习态度就会变的端正。老师也可以将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引入课堂,用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激励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激励学生积极刻苦地学习数学知识。
2.对学生数学学习意志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所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具有很大的难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往往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放弃学习数学的想法。将数学文化知识引入数学课堂,能够让学生在数学文化历史再现的过程中,了解到数学的辉煌成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领域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产生将数学继续发扬光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在他们想要放弃的时候,总有一种力量驱使着他们前进,让他们不会轻言放弃。
二、数学文化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1.优化教学设计,开展研究型数学文化教学
数学文化教学主要是对数学内涵在思想层面上的一种传授过程,是教与学共同发展交流的过程。为了使数学文化更好地渗透到高校数学教学中,高校必须优化其教学设计,开展研究型数学文化教学。结合其所学专业,设计出一种由学生自主研究,独立思考的数学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到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其创造性思维,培养数学精神。同时,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与推测,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让数学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数学教学之中。
2.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
要想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文化进行渗透,老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由于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上,忽略了数学文化的教学。因此,老师应该改变原有的观念,在数学教学重视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引入数学文化教学,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同时,老师也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丰富自身的数学专业知识,了解更多的数学文化,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相关理论与应用方式,以便于在课堂上更好地寻找文化与知识的切合点。只有这样,数学文化才能更好地渗入高校数学教学中。
3.完善数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数学教学兴趣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文化;高中课堂教学
一、数学文化观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数学文化是从文化的视角探讨数学领域的一种文化体系.美国数学家怀尔德认为数学是一个由其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共同作用而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的文化系统,数学文化即是由文化传统和数学本身所组成.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数学文化即一切人类创造的与数学相关的历史、人物、精神等方面,比如数学史、数学家的努力和贡献精神等.数学文化相对于数学而言,不仅仅是单纯的逻辑推理和公式计算和几何推演,更多体现在与文化的融会贯通,强调的是数学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重在培育人的数学素养.
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从人类个体来说,数学文化的培养对人们日常思维习惯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社会化的表现,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数学文化丰富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体现了数学这一文化分支的学科精髓,丰富的文化整体性,同时又聚焦数学领域,具化文化的表现方式.
二、数学文化为什么要融入高中教学
1.数学文化是数学的灵魂
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数学家对数学文化推崇备至.苏格拉底强调学习数学是“为了灵魂本身”,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院士曾经专门介绍数学文化,他说,“数学文化是理性文明的火车头”.M・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前言中指出:“在西方文明中,数学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这里的“文化力量”是“作为理性精神的化身,数学已经渗透到以前由权威、习惯、风俗所统治的领域,而且取代它们成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许多取得成果的数学家无一不具有共同的素养,那就是坚持不懈的拼搏气魄、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是通过长时间的努力累积演变成的数学精神,这就是数学文化的魅力.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是培养数学素养的良好途径.
2.改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传统的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存在教学目标的形式化、教学内容的表面化、教学过程的机械化、教学评价的简单化等现象,导致了数学教学在数学文化上的缺失.日本著名的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学生们在初高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教育,通常再出校门后一两年就忘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将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和领悟,可以帮助改善目前高中教学现状,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还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
3.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
文化素质教育推行要求我们的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着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响应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应对之策.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将传统的只注重科学知识传授和智力开发,忽视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培养的数学教学模式,转向由教师启发性引领,融入数学文化内容,引导学生自发形成数学思想、观念,从而主动去探索知识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建立健全人格和培养道德情操的新模式.
4.响应新课标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
近年来,新的课程改革工作已经启动,目前正式使用新的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新课标明确要求高中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好“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由此可见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视,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基于新课标对高中数学的定位,数学文化更应融入教学课堂中,达到传承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弘扬数学精神的目的.
三、数学文化如何融入高中课堂教学
数学文化反映数学价值,促进学生树立正确数学观念.新课标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数学课程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所在.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推进.
1.将数学文化列入课前教学设计
首先要注重提前设计好数学文化的教学方案.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都是专注于讲授数学解题方法,很少融入数学文化.要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首先在课堂教学前的教学设计阶段就要做好准备.教学设计要增加数学文化模块,选择适当的方式渗透数学文化话题,密切关注课本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和各个学科之间的连贯性,善于提出问题进行数学文化引导,丰富教学内容;其次,要注重提前营造数学文化氛围.在布置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中可以适当增加含数学文化内容的了解性作业,例如在“勾股定理”这一定理的教学课堂前,让学生提前了解勾股定理的来龙去脉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体会数学家的学习探索精神等方面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
2.数学文化课堂呈现方式多样化
数学文化融入方式的多样化会让数学课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在教师的讲授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科之间相结合.从数学课本中发掘数学文化,将数学文化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数学文化的融入,从而更加喜爱数学.比如在几何学的学习中,可以通过阐释几何与美学的关系,通过鉴赏绘画的方式,解答几何学问题;在数学文化的呈现方式中,通过辅助适当的现代化手段,让数学课堂更加形象和立体化.如在教授数学内容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数学发展史、数学家励志片等通过多媒体播放,以图像和视频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形成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知,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的互动环节方面,若课程安排还有冗余,可设计数学文化参与和学生互动体验环节,如数学文化问答题比赛、数学家故事小品、演讲等,不仅丰富教学手段,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参与度与体验感.
3.完善数学文化课后教学评价
为了让数学文化更加有效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后评价体系也应完善数学文化的反馈内容.一方面,任课教师要做好数学与文化的纽带角色,课后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了解数学文化的课堂呈现方式与内容对学生们的影响,以及学生对这种课堂讲授方式的接受度和改进意见,以便下次做好改进工作;另一方面,在试题出卷方面,应加上适度的数学文化题目,以增加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体现教学侧重.另外,学校还可以适当增加数学文化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将获得分值增加至教师考核工作和班主任班集体考核工作之中,作为硬性指标进行推广,提高学生和教师们对数学文化的关注度.
四、结 语
数学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为文化的子系统,数学文化体现数学的思想和精神.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更应该扩展视野,养成良好的探索钻研的精神.新课程标准从文化的层面定位高中数学课程,以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通过数学文化学习和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培养,将更好地带给学生知识的启迪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Wilder,Raymond L.Mathematics as a Cultural System [M].Oxford and 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1.
[2]郑玲艳.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 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张祖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8.
[4] 戴风明.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缺失与对策,数学教育学报,2011.12,第20卷第6期.
论文摘 要: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一代新人。而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会对数学学科新课程教学效益产生正相关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数学教师应认识数学本质,树立科学的数学观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数学,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等问题缺乏清楚的认识。从宏观讲,认识数学首先得认识数学的本质,也就是数学是什么的问题。因为数学的本质问题是学习和研究数学所不能回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无论是数学学术专着,还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把数学的本质问题放在开篇的位置。当代对数学本质的较为普遍的描述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模式和秩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是掌握自然的一把钥匙。
二、数学教师应认清数学的形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开放的数学教材观
像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一样,数学有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三种基本形式。原始形态是指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它具有后人仿效的价值。数学的学术形态(科学数学)是一个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理性思辨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运用符号和系统对抽象模式和结构进行严密的演绎和推理,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形成严格的科学体系。数学的学术形态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统一性、系统性、形式化和模型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等原因,不能用数学的学术形态和学生直接交流。数学的教育形态(学科数学)是教育专家或教师依据教育学、学原理,依据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生活背景等,把数学的学术形态适当返璞归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回到数学家当初创新发明的状态,把数学的学术形态知识的线性排列“打乱”,融合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师的理解,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裁剪、充实、活化教学内容,赋予数学知识新的意义、价值。这样就把数学的学术形态激活,使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数学的教育形态。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要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并且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要把数学融入到本土社会、自然、历史、和生活中去,从而使数学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形成具有色彩、乡土气息浓厚的数学。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让数学回归数学的教育形态,关注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水源的问题。数学的本源从逻辑上说是数学的逻辑起点,即数学产生、发展的源泉。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教育形态。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汇点、网络点、关节点、联结点。从而探寻数学的本源,理解数学的本质。数学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社会。人是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数学就是要探寻数学的生活、自然和社会本源。
新课程理念和科学的数学观,对教师实施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至今天仍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境地之中。但是,我相信:我们只要具有新课程理念与科学的数学观,拥有较强的数学教学创新实践能力,就一定会有信心,有能力在追求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与素质提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学观;数学教学;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一代新人。而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会对数学学科新课程教学效益产生正相关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数学教师应认识数学本质,树立科学的数学观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数学,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等问题缺乏清楚的认识。从宏观讲,认识数学首先得认识数学的本质,也就是数学是什么的问题。因为数学的本质问题是学习和研究数学所不能回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无论是数学学术专著,还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把数学的本质问题放在开篇的位置。当代对数学本质的较为普遍的描述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模式和秩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是掌握自然的一把钥匙。
二、数学教师应认清数学的教育形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开放的数学教材观
像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一样,数学有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三种基本形式。原始形态是指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它具有后人仿效的历史价值。数学的学术形态(科学数学)是一个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理性思辨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运用符号和逻辑系统对抽象模式和结构进行严密的演绎和推理,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形成严格的科学体系。数学的学术形态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统一性、系统性、形式化和模型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等原因,不能用数学的学术形态和学生直接交流。数学的教育形态(学科数学)是教育专家或教师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依据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生活背景等,把数学的学术形态适当返璞归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回到数学家当初创新发明的状态,把数学的学术形态知识的线性排列“打乱”,融合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师的理解,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裁剪、充实、活化教学内容,赋予数学知识新的意义、价值。这样就把数学的学术形态激活,使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数学的教育形态。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要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并且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要把数学融入到本土社会、自然、历史、政治和生活中去,从而使数学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形成具有民族色彩、乡土气息浓厚的数学。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让数学回归数学的教育形态,关注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水源的问题。数学的本源从逻辑上说是数学的逻辑起点,即数学产生、发展的源泉。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教育形态。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汇点、网络点、关节点、联结点。从而探寻数学的本源,理解数学的本质。数学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社会。人是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数学就是要探寻数学的生活、自然和社会本源。
新课程理念和科学的数学观,对教师实施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至今仍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境地之中。但是,我相信:我们只要具有新课程理念与科学的数学观,拥有较强的数学教学创新实践能力,就一定会有信心,有能力在追求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与素质提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综合素养;高职;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54-01
数学素养是每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高职院校,应以职业综合素养为取向,进行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建设。本文从教育特点、课程模式、师资力量和教材选择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应加强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建设。
一、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应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1、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应以数学文化内容为主
数学文化课程与数学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化性。数学文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在于讲述数学思想和逻辑思维,同时也涉及到数学名家等人文内容。例如,北京大学曾经开设选修课“数学的源与流”即属于数学文化课程。这种类型的数学文化课程也是普遍各大、专以及职业院校所采取的课程形态。向学生讲解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思想、理性逻辑和数学文化的发展等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数学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即文化性和科学性,一旦学生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数学文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魅力[1]。
2、数学文化内容应与高职学科内容相关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重点在于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内开设的数学文化课程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科进行调整。一般来讲,多数高职院校有软件开发、建筑工程、设计和会计等专业,这些专业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例如,在设置会计专业的数学文化课程内容时,应该考虑到会计学科的特性,以账目和经济问题等作为案例,讲解数学文化。采用学生熟悉并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数学文化,可以提高数学文化课程的有用性。
二、建立新型高职数学文化课程模式
建立新型高职数学文化课程的模式,可分为三个过程:首先,初级数学文化课程可以作为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第二,为设有数学必修课程的专业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第三,为未设有数学必修课程的专业开设数学文化课程。
1、初级数学文化课程可安排为选修课程
在初级阶段,数学文化课程可不必安排为必修课程,应安排为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可以以融入式和讲座式为主,融入式表明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充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讲座式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方法,课堂更具有灵活性,不必照本宣科,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更强[2]。在初期,将数学文化课程安排为选修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文化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无外界压力的条件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课程设置应遵守固定原则
无论是在初级阶段、中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的数学文化课,其课程设置都应该遵守广泛性、创新性和适应性。广泛性意味着课程设置应照顾好所有学生,满足全部学生学习数学文化知识的需要,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创新性意味着数学文化课程的内容设置和上课方式不落俗套,具有创新性。在内容设置方面,应设置生动有趣的数学案例以及文化知识。在上课形式方面,可成立讨论小组进行资料搜集和内容展示,充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适应性意味着数学文化课程应与职业教育和就业方向相适应,不能脱离实际,只讲一些大而空洞的数学知识。
三、做好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建设应提高师资水平
由于数学文化课程需要数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且教学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而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数学的历史以及数学和文化的联系,同时也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一个优秀的数学文化教育师资团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强教师的培训
高职院校应派遣教师到其他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高等院校进行学习,汲取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也可以组织本院校教师进行研讨和座谈,商讨教学方案。通过交流、学习和研讨,可有效提高数学文化教师的水平。
2、开展数学文化课题的研究
除了向外部院校学习以外,也可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便是课题研究。高职院校负责人设置课题题目,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水平,也促进了数学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四、选择优质教科书作为数学文化教材
教材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之一。在高职数学文化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数学融合文化”为指导思想,注重课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哲学、历史和文化三个方面展开进行内容讲述[3]。教材中数学理论和公式等不能过于高深,应配合适量的事例和图片。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不必做到面面俱到,而是挑选侧重点,做到有点有面。通常来讲,只依靠教材无法完成教学过程,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经验进行发挥,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文化的内容。
总结:在高职院校开办数学文化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掌握一定的数学文化知识,从而服务于专业领域。本文认为,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应以数学文化内容为主,并辅助学科内容。在课程模式方面,初级阶段应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并遵循广泛性、创新性和适应性原则进行设置。在教师和教材方面,应全面进行培训和筛选。
参考文献:
[1] 余惠霖.高职院校开设数学文化课程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05(16):183-185.
【摘 要】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一代新人。而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会对数学学科新课程教学效益产生正相关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观;数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数学,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等问题缺乏清楚的认识。因为数学的本质问题是学习和研究数学所不能回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无论是数学学术专著,还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把数学的本质问题放在开篇的位置。当代对数学本质的较为普遍的描述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模式和秩序的科学。
1. 数学教师应树立新课程理念下开放的数学教材观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要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并且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要把数学融入到本土社会、自然、历史、政治和生活中去,从而使数学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形成具有民族色彩、乡土气息浓厚的数学。数学有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三种基本形式。原始形态是指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数学的学术形态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统一性、系统性、形式化和模型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等原因,不能用数学的学术形态和学生直接交流。数学的教育形态(学科数学)是教育专家或教师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依据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生活背景等,把数学的学术形态适当返璞归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回到数学家当初创新发明的状态,把数学的学术形态知识的线性排列“打乱”,融合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师的理解,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裁剪、充实、活化教学内容,赋予数学知识新的意义、价值。这样就把数学的学术形态激活,使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数学的教育形态。
2. 在数学教学应关注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水源的问题。数学的本源从逻辑上说是数学的逻辑起点,即数学产生、发展的源泉。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教育形态。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汇点、网络点、关节点、联结点。从而探寻数学的本源,理解数学的本质。数学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社会。人是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数学就是要探寻数学的生活、自然和社会本源。新课程理念和科学的数学观,对教师实施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至今天仍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境地之中。但是,我相信:我们只要具有新课程理念与科学的数学观,拥有较强的数学教学创新实践能力,就一定会有信心,有能力在追求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与素质提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3. 应加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教学应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对这一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教给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总结也作得很不够。比如在几何的教学中,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介绍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思想方法;在推理论证中,介绍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以及化归的思想方法;在教学立体几何时,结合平面几何有关知识介绍类比的思想方法等等。在代数的教学中,可以以方程为线索介绍字母代数的思想方法;在学习数式运算和解方程时,可以介绍等值变形和同解变形的思想方法;在学习数轴、坐标系、函数图象等内容时,可以介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学习对称、平移、旋转等内容时,可以介绍图形变换和特殊化与一般化的思想方法等等。在解题教学中,可以适时地归纳总结解数学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参数法、特殊化法、割补法、辅助法等等。这样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很有益的。
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是掌握自然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