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的意义

时间:2023-08-04 17:2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管理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管理的意义

第1篇

 

关健词:企业文化 知识管理

一、建立文化知识管理体系的意义

    面向21世纪,从全球范看,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正在形成。在未来消费者导向的时代,如何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和顾客需求的瞬息万变作出灵活快速响应,充分利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依靠创新实施企业的研究开发,有效地生产和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开辟消费者的新市场,是当今企业不容忽视的使命,否则企业将被淘汰。

    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他们最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是知识,知识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把企业的知识资源纳人其管理之中。因此,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研究是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特别地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及其知识库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以及企业决策所必需的专家支持系统,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竟争中保持不败的保证。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已经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及其知识库,在公司知识生产、分配、获取、共享、利用等知识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知识管理的基础措施:它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如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2)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其目的是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上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3)知识管理的方法:内容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通信管理等;(4)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包括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

三、企业文化知识库

很多组织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员工数据库等。为什么还要建立文化知识库?知识库与信息数据库有什么区别呢?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化、数字化、集成化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第一要素,因此企业在激烈的竟争环境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已经取决于知识的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或者说取决于知识在流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如何有利于知识的流动及其价值增值就变得十分重要,建立企业知识库系统应运而生。

    信息数据库属于知识库的一部分,但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企业知识库应尽可能包含所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源和知识库。

  建立知识库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开发所需的软件,而企业知识库系统软件应具有如下的功能和特性:(1)集成性。21世纪的企业是知识型的企业,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所以只有具有集成性的系统才能实现企业全部信息的集成和处理。例如多地点、多场所经营,跨国经营,可通过Internet/Intranet将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信息集成起来,及时了解企业内部、供货渠道、市场营销、金融动态、客户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最新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快速作出反应,紧跟市场变化并创造市场。(2)外向型功能。在21世纪,企业的封闭状况将被彻底打破,在网络上企业是没有明显边界的,其管理系统也必须具有外向型的功能。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软件,除了具有生产管理功能之外,还应具备商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的功能。通过建立知识库,可以积累和保存信息和知识资产,加快内部信和知识的流通,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办法。知识库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知识库使信息和知识有序化,是知识库对组织的首要贡献。建立知识库,必定要对原有的信和知识做一次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类保存,并提供相应的检索手段。经过这样一番处理,大量隐含知识被编码化和数字化,信息和知识便从原来的混乱状态变得有序化。这样就方-便了信息和知识的检索,并为有效使用打一下了基础。

第2篇

首先,会计人的业务素质普遍比较高。

作为知识管理的主体,既要设计和使用知识管理工具,更要对知识携带者进行管理,以更好地生产、使用和创造知识,可以说,会计人是会计知识管理的灵魂和关键,因此必须对实施会计知识管理流程中会计人的作用予以关注。多年来会计人的职称后续教育、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使得会计部门的员工较之其他专业部门的业务素质要普遍高很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会计人已经完成了向知识员工的转型,即以会计专业为基础,并对会计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其次,会计部门是企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部门之一。

自从计算机发明以来,企业中最新实用计算机的部门便是会计部门。后来随着 IT 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随之加快了信息化进程,而企业信息化的起点也是由会计部门的会计电算化开始的,可以说,会计电算化是国内企业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最早方式。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及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经济信息知识进行编码化、组合管理的初级阶段,同时也为会计队伍培养了大批具有信息化思维方式和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的会计专业人才。

最后,会计部门知识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度较高。

会计知识管理的客体是会计知识内容和会计知识过程的统一。由于会计信息的专业性及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严格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这也为会计部门多年来能积累下大量的客户文档、文件、凭证、资料、报表、合同等信息载体提供了保障,形成了许多制度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会计信息。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开始倡导企业采用 XBRL 标准语言进行财务报告,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知识的标准化程度,而 2009 年国家也刚颁布了关于知识管理的标准化公告,可见会计部门知识的标准化为其进行知识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

从会计知识管理视角对知识管理进一步细化,进一步完善知识管理的研究范畴据数字图书馆关于知识管理的搜索查询结果显示,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已是比较普遍,但是对会计的知识管理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其知识与企业中的其他知识相比有一定的鸿沟,更具有专有性。

将会计知识管理与会计业务流程相结合,提出其构建体系及后台支撑,使会计知识管理落到实处,提高其可操作性。

助力会计人提升自身竞争力从会计人的立场出发,顺应会计人由数据工作者知识工作者智慧工作者的角色转变轨迹,将会计知识管理作为实现提升会计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现实意义。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许多企业开始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自己的管理实务,其中,一些企业通过知识管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还有不少企业在实践过程中的结果并没有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理论研究的不足。

基于此,本文结合当今知识管理的研究及实践成果,提出会计知识管理需与会计业务流程相结合,并将其融入到会计业务流程,构建了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体系,使得会计知识管理可以落到实处,提高其可操作性,对于企业在实际进行会计知识管理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研究现状。

会计业务流程的相关研究。

会计业务流程。会计的职责就是对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服务,而会计业务流程正是实现会计职责的过程。具体而言,会计业务流程是指会计部门为实现会计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即数据采集流程、数据加工与存储流程及报告信息流程三类主要活动。

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的哈默教授等管理学家调查研究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企业后,首先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BPR),并将它引入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一方面强调业务流程再造是基于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因此与以往的流程变革相比,对组织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本质不同的。可以说,如果把局部流程变革视作是战术再造的话,那么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一场彻底的、根本性的战略再造;另一方面,业务流程再造是为了建立“以顾客为核心”的流程体系。它本身倡导通过利用 IT 技术和给员工授权,以顾客导向为机制,实现组织快速适应外界变换环境的目的。

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作者阅读了大量的国内文献,并参阅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有关书籍、期刊及相关的政策文件,同时互联网的运用给予本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其一,规范分析法。本文主要运用规范分析法对会计知识管理进行界定,在知识管理及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给予其支撑。在研究过程中,在借鉴知识管理的现有成果基础上力求构建会计知识管理体系及后台支持。

其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主要采用结构化的问卷来获取数据,按照本文研究对象来选择合适的对象来发放问卷,并对回收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三,对比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对比分析各自实施知识管理的优势及不足,进一步佐证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构想

第一,会计知识管理基础。

数据、信息和知识。1997 年, Skyrme 和 Amidon 在《基于知识的商业》( Creating theknowledge-Based Business)一书中明确了数据和信息以及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区别。此外,还提到了智慧在经济中的作用――智慧并不是(虽然或许应该是),管理研究中常见的课题,但是智慧提醒我们获取知识还是更高的目标,整合个人的知识并使其发挥作用能产生奇迹,这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商业界仍然很重要。会计作为管理的利器,已成为组织经营活动的沟通工具。它将描述经济业务属性的数据,按照需求进行相应的加工、给数据以解释,形成具有一定含义的、对组织决策有用的信息,然后再以各种方式将一个或多个信息关联在一起形成对决策者所需的知识,辅助其正确决策。

会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即在反映组织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也要对组织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审查。会计岗位一般有总账会计岗位、费用成本核算岗位、出纳岗位、稽核岗位等,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业务,因此就需要有不同的技能及相应的知识。

第二,会计知识管理的内涵。

首先是一种战略和方法。会计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要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结合,并由会计部门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从重视有形资源的管理过渡到重视知识资源的管理,并以此构建会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

会计知识的获取、应用、固化、分享和维持。会计知识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会计知识,是会计部门所面对的海量级的知识及相关的知识活动过程。会计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合理有效整合企业的会计知识资源,使得会计知识按照会计的目标来组织运营,并促进知识转化与创新。

实现管理信息到管理知识的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信息冗余”,会计人的首要任务便是从浩瀚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会计信息。同时,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有用性要求日渐提高,已经由对信息的需求转变为对知识的渴求,而会计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促使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同时能够提升会计人及会计部门的素质能力。

会计知识、会计人与 IT 技术的有机结合会计知识管理是通过会计人借助IT 技术对会计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使会计部门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人是主体,会计部门必须营造和谐氛围激励会计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共享会计知识,同时借助 IT 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会计知识管理的效率。

三、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体系设计

第一,会计知识管理的目标。

在进行会计知识管理时,需将其在会计部门乃至全企业范围内作为综合性战略性计划的一部分来考察。会计知识管理对会计部门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把会计知识视为资源,对会计知识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运营,将对会计部门的工作成效、企业盈利甚至生存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会计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战略层面而言一般可表述为,通过会计知识管理活动促进会计知识资本的形成、保值与增值,提升会计人及会计部门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从作业层面上则可表述为隐性会计知识显性化,显性会计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效益化。

第二,会计知识获取――更透彻的感知。

在会计知识管理中数据采集不仅是单纯地指采集原始业务数据的过程,而是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原始的业务数据,即指在发生实际业务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尚未被赋予会计上的意义;二是指生成的会计数据,即指业务数据经过相应的会计处理后形成的数据,此时该数据已被赋予特定的会计意义,但又将是下一个会计处理环节的数据原料。

第三,会计知识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

会计知识应用是指利用已经获取的显性知识去解决具体事项的过程。一方面,会计人利用已有的知识又形成新的知识,比如会计部门综合各部门的信息和知识形成财务报告的过程;另一方面,不同的会计人在应用知识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从而又可以继续拓展个人的知识储备。

在会计知识应用过程中,现行的先进信息技术可助会计人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即会计人通过使用先进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整合,可以获取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比如,专家系统可以按照知识需要去创建可能需要的知识组合。同时复杂的数据搜索技术可以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发现趋势和联系,而这是人脑所无法完成的。

四、研究结论

第3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学 学科构建 体系结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当前知识管理能力的考验更加突出,管理学界及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知识资源的有效管理,而围绕知识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需要从知识管理的体系结构构建中来探讨与总结。

一、开展知识管理学构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知识管理是与企业管理及研究机构对知识管理项目的实践中初步形成的。从实践来看,对于知识管理思想的探讨,需要从现代企业及组织管理中来分析和梳理,尤其是从知识管理理论和技术,更需要从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中来完善和充实。可见,对于理论的出现始终滞后于实践。我们从知识管理项目中来分析,对于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局部研究或微观研究较为成熟,而对于整体研究或宏观研究则相对落后。开展个人或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需要从各行业、各组织机构及学术研究领域中,从实践的科学指导中来提炼零散的知识,以建立完善科学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理论是基于实践的总结与回归,对于国内外管理学者来说,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系统性的研究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特点及要求,从观点、模型及框架中来积极整合,从理论上来探索知识管理的本质与规律就显得尤为必要。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就其实践总结与概括也缺乏相应的理论升华,这种经验的局限性很难适应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由此可见,加强对知识管理学理论研究,不仅需要从知识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上来改进研究方法,还需要从技术上来构建完善、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统一思路,明确研究主体,促进知识管理学的健康发展。

二、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分不开。在以市场化进程发展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使得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和组织只有从自身的环境中来整合资源,才能增强应对非线性变化环境的发展要求。同时,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知识挖掘技术、知识组织技术、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出现,为知识管理注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撑,如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系统分析、综合分析、归纳与演绎;利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对知识矩阵、知识内容的层次分析;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来实现对知识可视化分析与知识资产化管理等。当前,通过对全球500强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的探讨,从其组织及机构的评估中可见,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并成为当代组织机构管理实践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知识管理理论是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知识及知识管理诸多学科领域知识的总结与创新,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知识经济理论的逐步完善,在企业管理实践与改进中,不断形成了管理理念及思想,也促进了知识管理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知识管理学从研究视角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学科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更是从技术手段的更新上来获取知识的组织、存储、传播及应用。经济学者与管理学者分别从知识的利用效率上来提升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还有学者从知识资产视角来讲知识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并从对知识资产的管理中来凸出知识资本的价值。二是从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一方面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从人文、社会及经济管理领域来探讨知识管理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实体性上,将知识的管理、维护及应用与研究者学派展开对应,促进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如技术派学者从知识管理的信息化上,结合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来促进知识管理系统、重组与群体等技术的建构与设计;行为学派将知识管理对人的影响上,利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及商业管理思路来探讨人类个体在管理中的行为及表现,并从知识管理过程中来探讨学习与管理的关系,从而改进组织的学习水平和整体能力。由此可知,对于知识管理学科的深入研究,从信息技术和人的行为及心理研究中,来把握知识管理对信息处理及人的创新能力的相互作用,并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上全面认识和应用知识管理,促进管理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总体来看,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当前还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特别是对于不同领域内各知识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上,由于当前知识管理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足,对知识系统工程学研究还需要从知识管理的跨学科性上,借助于系统工程思想及方法,来完善和建立“知识系统工程”学科体系,逐步构筑成完整的“知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管理学”工程。

三、知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构建

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它是集知识、理论、技术、方法和规律等为一体的新兴学科,主要包括知识本身、知识资产、人力资本及知识设备等资源。从层次上来划分,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宏观上的知识管理和微观上知识管理。对于宏观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知识资源的配置、管理、调控与开发、利用;对于微观上的知识管理主要侧重于对组织机构、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无论是广义的知识管理理解还是狭义的知识管理学宁日,对于知识管理中的各种资源及知识资产来说,都需要从组织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中实现对知识的组织、知识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因此,从知识管理学的构建上,需要从知识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管理内容出发,就其一般理论、方法及规律践行总结,以促进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跟进。

(1)知识管理学的管理内容的设定。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及管理范围来看,知识管理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应用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理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对于知识管理学科构建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任务、研究内容体现及学科性质,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等;二是从知识的研究中,来设定知识研究的定义、知识的属性及分类,以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知识的获取、存储、交流共享及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评价等内容;三是对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的主体、知识管理的特征及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中来探讨知识管理的范围及内容,研究知识管理的目标、模式、原则、思路、评估方法等。对于知识管理学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管理的技术性研究,重点从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分析上,如何发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知识数据库技术来提升知识管理的技术水平;二是从知识管理的方法性和工具性上,探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各知识组织的分类及获取,如知识的组织方法、知识的获取途径、知识的传播模式、知识的应用方法等;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上,需要从知识仓库、知识地图、以及知识管理系统与知识创新中来实现知识管理技术在各行业中的成功实施。

(2)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构建。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的组织与理解中来完成对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构建。首先从知识管理学的宏观与微观分类上,将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分支进行划分,在宏观上,把握好知识管理政策、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创新与知识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知识资源配置、知识系统工程等学科的联系;在微观上,将知识管理组织及政府,以及个人作为知识管理的对象,并从知识管理对象评定中来实现对应。其次从知识管理学的狭义与广义划分上,明确国家创新体制建设的必要性,并能够从知识管理研究范畴上明确企业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的结构变化。如政府知识管理要从政府视角来进行知识获取、发现和表达、组织;企业知识管理应该从企业知识资源的存储、检索、传递、开发利用中来完善;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则需要从个人自身知识管理学水平和能力上来完成。

四、结语及意义

知识管理学从内容及建构中,需要从理论上、技术上、应用上加以划分,并从知识管理理论、知识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系统工程上加以研究和总结,以必要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来实现对知识的挖掘、对知识工程、知识仓库、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形成,以促进其在各类行业及领域内的有效发挥。可见,从知识管理的本质及规律上来探讨学科构建问题,并能够从知识管理成果及方法上,就其理论价值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分析,以从知识管理学科建设中来促进本学科的完善。知识管理学所涉及的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涵盖了当前众多的学科领域与实践,其研究重点和实践内容也不一致,也需要超越它们的界限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研究空间,来缝合这些研究和实践中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因此,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这是科学学赋予知识管理研究者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胡秋梅.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11,(01).

[2]储节旺,孙晓宁.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09).

[3]仲秋雁,曲刚.知识管理学科知识流派划分及发展趋势研究[J].情报科学,2011,(01).

第4篇

关键词:军队后勤 人力资源 知识管理

随着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后勤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显现。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如何开展后勤人力资源建设, 加快后勤建设步伐,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课题。实施知识管理对解决后勤人力资源建设矛盾, 合理配置后勤人力资源,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知识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知识管理作为专门的概念, 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末,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在《知识社会的兴起》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思想, 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先驱。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扩展, 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 知识管理被地方企业广泛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知识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 以信息资源为基础, 以技术为手段, 以创新为目的的系统化、组织化的识别、获取、开发、使用、存储和交流组织所需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提高核心能力的思想和活动。简单概括, 知识管理就是在最合适的时候, 将最有用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最需要的人以助其做出最佳的决策。

知识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知识为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知识价值链进行管理,并优化知识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 加强知识流动的速度, 使知识在流动中不断增值,使知识成为永不枯竭的资源。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物质技术保障, 而且大大改善了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 是构建知识管理的基础, 也是知识管理的有效载体。三是以调动人力资源潜能为关键。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一环, 人是知识的载体之一, 知识要靠人来掌握和使用。知识本身不能创造价值, 知识管理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资源的潜能。四是以学习型组织为模式。知识管理既注重挖掘个人的潜能, 又强调团队精神的发挥, 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努力地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2 知识管理在后勤人力资源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后勤人力资源信息的有序化。

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和分类, 可将后勤人力资源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 使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过程更加流畅, 各个阶段更加紧密有序, 为管理人员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 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2.2 有利于后勤人力组织创新机制的完善。

后勤人力组织需要完善的创新机制作保障,包括规章制度、程序和反馈等。完善的创新机制要求后勤人力组织具备畅通无阻的沟通、及时的反馈, 各个部门之间建立起获取、创造、积累、保护、探索知识的机制, 对创新人员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知识人员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

2.3 有利于锻造后勤人力组织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指组织内特别的知识、技能, 是外界无法模仿的。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多样, 有超强的学习、创新能力, 超强的开发能力等。核心能力实际上是组织内部内隐知识释放的结果, 知识管理则注重对组织内隐知识的管理, 从一定意义上讲, 知识管理就是一种有效的核心能力培植机制。

2.4 有利于加快后勤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

知识管理可以充分挖掘信息资源, 降低管理费用, 提高管理效率, 最根本性的转变就是由过去人机系统适合人和机构的要求与工作特点转变为人和机构要适合人机系统的变化性特点, 这必将促进后勤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 加快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提高管理水平。

3 知识管理在军队后勤人力资源建设中运用的措施。

知识管理具有“人本基因”, 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将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来运营, 主张通过在职学习、联机培训、远程教育和知识网络等方式使后勤人力组织成员学习新知识,从而提高组织成员的技能。

3.1 构建以“知识”为核心的后勤人力资源培养模式。

后勤人力资源培养应该面向后勤建设与发展, 适应军事斗争后勤准备需要和顺应军事革命与未来技术的发展变化。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讲,新型后勤人力资源模式, 在知识需求上, 更适应“两场”( 战场与市场) 、融合“三型”( 指挥、技术、管理) 、兼顾“ 两劲”( 前劲与后劲) 、具备“ 两创”

( 创业与创新) 精神; 在知识内容上, 要具备“六种知识”, 即牢固的政治理论知识、基本的军事基础知识、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后勤专业理论知识、必备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知识等; 在知识转化能力上, 也要具备“五种能力”, 即出色的后勤指挥能力、综合的业务管理能力、灵活的后勤保障能力、良好的政治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发展创新能力。

3.2 建立后勤人力资源知识评估与奖励制度。

传统的军队后勤评估建立在资历的基础上,影响了后勤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后勤内部建立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评估和奖励制度, 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组织文化, 即奖励知识型行为, 以实现对后勤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知识型行为是指在工作岗位上利用组织知识并实现知识增值的行为, 包括创造与传递新知识, 防止组织知识流失、泄密等。在知识评估体系的基础上, 调整军队后勤的报酬制度, 将后勤人员的知识型行为与晋升、休假等利益挂钩, 从而形成对后勤人力资源的激励。

3.3 完善以“知识”为标准的后勤人力资源选拔制度。

传统后勤将“经验”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 强调工作的经历和过程, 这一点符合我军后勤工作的要求。但在实际选拔过程中, 应该坚持以“知识”为主、“经验”为辅的标准, 以提高后勤的开拓与创新能力。当前, 要尽快建立后勤人力资源使用审计制度, 定期检查后勤人力资源的培训、使用和流动情况, 对于压制人才、不合理使用人才现象要予以纠正, 杜绝后勤人才资源浪费现象, 使有“知识”的后勤人才适得其用。

3.4 建立以“知识”为特色的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要有效地利用网络、通信、电子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建立信息控制系统, 以构建知识管理的支持环境。先进的信息系统能使传统的手工工作趋于程序化、自动化, 对后勤人力资源的个体知识和信息进行精心编码、存储, 实现对后勤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组织的信息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最优化的管理, 因此,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 优化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提高知识管理的效能。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糊评价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79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1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1.1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及其特性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内与知识生产、获取、组织、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有关的一切活动及其规律的管理与研究。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是评价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果,反映了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传递度、吸收度、整合度及其应用效果,研究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所达到的程度。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具有内隐性、多维性和循环性等特性。内隐性即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包括推动管理绩效增加的显性绩效;多维性既体现在组织中员工知识技能、经验的提高和增加,还体现在组织中员工素质的提高以及整个组织知识的丰富而带来的整体绩效的增加;循环性是指知识管理所带来的绩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组织或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实现高校图书馆组织知识管理循环往复的过程。

1.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及意义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研究中,王莲等人从以人为本、知识增值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构建知识管理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然后测度图书馆知识管理水平。穆颖丽则提出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框架,从知识管理应用的多维角度构建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知识管理的思路与途径。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一方面有利于管理者衡量和测评实施知识管理的成效,进一步提高组织成员的知识管理能力,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能让管理者看到知识管理实施带来的价值,进一步推动知识管理的应用与实施,为知识管理的有效进行提供保证。

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从3个方面构建管理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第一,从知识管理价值链分析,要围绕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获取、共享、整合与创新、应用等几个方面选择要素。第二,知识管理的运行需要借助基础的信息技术平台、组织文化环境和组织结构等方面,从而形成知识管理运行的影响因素。第三,知识管理实施后对高校图书馆整体的影响需要从知识管理绩效素质评价、能力评价和效益评价3个方面综合分析。

3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研究以某具体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绩效测度为例,基本过程如下。

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和确定模糊集合

指标评价集U:U={U1,U2,U3}。确定评语等级论域V={v1,v2,v3,v4,v5}={优,良,中,一般,差}。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邀请专家对各个层次指标权重进行判断,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软件获取指标权重分别为:W={0.319,0.293,0.316}。W1={0.224,0.285,0.237,0.254},W2={0.24,0.273,0.23,0.257},W3={0.306,0.368,0.326}。

3.3 确定单因素评价隶属度矩阵

邀请专家打分对各指标进行评价,通过无量纲化处理,从而确定单指标的隶属度:

B11=(0.156 0.444 0.244 0.156 0)

B12=(0.164 0.302 0.334 0.133 0.034)

B13=(0.239 0.461 0.261 0 0.039)

B31=(0.198 0.469 0.167 0.098 0)

B32=(0.314 0.379 0.239 0.058 0)

即以上对应每个求得uij的模糊向量,把它们分类作为指标层评价的模糊矩阵:

R1=(B11,B12,B13,B14)T,R2=(B21,B22,B23,B24)T,R3=(B31,B32,B33)T。

3.4 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求得对应每个ui的模糊向量为Ri与其二级对应指标权重的乘积,则:

B1=W1*R1=(0.232 8 0.392 8 0.237 1 0.098 2 0.018 9)

B2=W2*R2=(0.305 9 0.434 3 0.141 4 0.066 9 0.010 5)

B3=W3*R3=(0.274 0.415 0.216 0.073 0)

从而构造了一级指标评价的模糊矩阵R=(R1,R2,R3)T。

同理,确定最终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向量元素集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0.412对应绩效评价等级为良,表明该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绩效水平相对较好。

4 结 语

图书馆作为一种承载知识集散功能的社会机制,知识管理实践活动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 发展。知识管理绩效的提高有待在知识链过程管理、软硬件环境和绩效检测与评估等方面加以研究,更好地促进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推广与应用。

第6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知识管理;概念;关系;相互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和档案管理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社会经济活动的决策者和引导者明确提出把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全面系统的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人们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知识管理和档案管理从有所区别,到相互影响,最后有机融合,形成内在规律的逻辑关系。

一、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围绕着知识和与知识有关的一系列生产社会活动。而知识是通过学习、实践或者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在人类社会当中,知识已成为一种重要资源,久而久之人们认识到知识的稀缺和可靠,开始追逐知识的获取,最终演化成一门知识学科,于是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最新的管理意识和形式,经历了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它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理论、企业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档案管理亦称档案工作,是直接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的各项业务工作的总称,也是国家档案事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广义意义的档案管理是指档案的保管,而狭义意义的档案管理是指对已经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存入库房形成的档案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作为一项管理工作,主要环节在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服务。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当中,众多企事业单位实际经营活动就是采取和使用企业管理进行日常工作安排和产生经济效益,而档案管理作为一项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决策者和领导者的重视,对于档案管理本身来讲,除了对档案实体的管理以外,还有对档案内在信息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实际上是对一种知识的使用价值的有效管理,因此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二者很难割裂开来。

二、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异同关系

(一)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同之处

1.二者的管理对象档案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等文件材料,可以说档案管理具备信息属性,而信息作为一种知识的表现形式,同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的对象则主要是知识,而知识的组成部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显性知识主要是通过外部获取的方式得到的,如图书、报纸期刊等有形知识,而隐形知识是侧重于无法用文字描述和表达的知识,更多的是以思想、经验为代表的无实物形态的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档案管理属于显性知识范畴内,知识管理的管理对象包含了档案管理的管理对象。2.二者的管理目的档案管理的管理目的在于为档案利用者提高更精准、更快速的服务,侧重满足利用者的需求;而知识管理的管理目的是尽可能的实行知识的价值,为知识管理者提高知识理论体系,指导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可以说二者在最终终端管理工作的达成都是为了满足使用者需求实现管理的价值,二者出发点相近。3.二者的管理流程不管是传统档案管理模式还是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都有收集、整理分析、保管、分类统计、利用的过程,而知识管理的流程主要是知识产生、收集、加工、整理、评价、利用,可以看出在某几个环节当中,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管理流程基本类似。4.二者的管理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各行各业也都随之与其相结合,可以说在管理技术和手段上,新一代现代化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都纷纷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为技术支撑和传播媒介,二者技术手段相同。

(二)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不同之处

1.范围大小档案管理管理范围主要是档案实体和信息管理,而知识管理的范围较档案管理广泛,包含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可以说档案管理的管理范围仅仅涵盖了显性知识,而不具备隐形知识,知识管理二者皆备。2.重视利用程度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档案管理一直受决策者和领导者的忽视,重视程度低,利用效率同样低下,甚至就因为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管理认知较低导致档案管理水平不高,随着近些年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情况有所好转,但是知识管理从出现至今一直备受重视二者的重视利用程度差异明显。3.机制体系完善度正是由于二者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知识管理早早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以及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而档案管理理论水平较低,由于思想认知问题导致人员参与程度低,长期处于体系不完整、机制不完备的状况。

三、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互作用

(一)知识管理提升档案管理

正是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高水平的知识管理介入,现代化发展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知识管理的作用。知识管理通过其自身先进的理念来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深度,在主观上影响其促使档案管理知识深化,形成档案管理的知识及管理体系。同时随着知识管理的不断深入,数字信息技术的引进也使得档案管理手段丰富、工作效率提升。

(二)档案管理推动知识管理

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主客观条件得到改善,管理工作的大力开展,有助于知识的沉淀和积累,形成的知识理论体系将培养出新一代管理人才,对知识的传播与交流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并在此过程中,知识管理可以得到深挖,通过新一轮的理解和完善,知识管理体系会更为深化和系统。

参考文献:

[1]徐拥军,邓荣华.档案学界知识管理研究述评[J].兰台世界,2008,12:2-3.

[2]曹琳琳.试论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档案,2012,03:50-52.

[3]刘影.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似性[J].黑龙江史志,2012,07:30-31.

[4]张兰月.档案工作中的知识管理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02:235-237.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资本

知识管理概念的提出是在企业界,但知识管理的思想起源于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虽然,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是必然趋势,但怎样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的管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管理?本文将从知识管理的含义和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及导入分析人手,给以分析和回答。

一、知识管理理论科学含义的把握

知识管理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由企业界提出来的。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定义越来越丰富。美国的经济学博士YogeshMat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使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持续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把知识管理定义为: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我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知识管理使系统地发挥发掘、优化、控制公司所积累的知识并使之增值的活动与过程,这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的;二是认为知识管理作为社会性、集成性的活动,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中,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对知识的管理和以知识作为信息的管理,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的。

由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对信息的管理,把知识作为对象在信息系统中可以进行识别和处理,能获得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指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的很重要一部分来自于人脑之中,而知识管理就是要发掘来自人脑中的这部分非编码化的信息。

二、转型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的新特点

目前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在渐渐地向数字图书馆转变,提供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可以说是传统的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融合。数字图书馆,也被称为“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虽然高校图书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但在具有传统图书馆的特点的同时,也具有数字图书馆的几个特点:

特点一:数字化的存储

数字化的存储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的信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也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最大区别。

特点二:网络化的传递

网络化的传递是通过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的,通过由宽带网组成的因特网和万维网以高速度、大容量、高保真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将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和无数计算机联为一体,不仅可以利用自己内部馆藏资源,而且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行业融合在一起形成信息化的一部分。信息资源传递的网络化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标志,也带来了信息服务的跨时空性、信息利用的开放性。

特点三:共享化的利用

共享化的利用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存储和网络化的传递基础上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不仅体现为不同地区的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共享,也体现为不同地理区域数字图书馆对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传递的网络化,使众多的图书馆借助于网络获取各类数字信息来满足读者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读者不必亲自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只要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对远程的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联机浏览、检索。

特点四:知识化的提供

数字图书馆将实现由文献的提供向知识的提供转变。由于信息加工的知识化、智能化和完备的检索系统的建立,使数字图书馆能够为读者提供某一主题的目录文献的全文、照片、图像、声音等各种知识信息,由信息提供多次的满足转变为信息提供的一次满足。

三、从知识资源到知识资本的管理本质分析

图书馆知识管理,不同于企业界的知识管理,不可以直接把企业的知识管理照搬到图书馆中,认为那就是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管理和信息管理,认为图书馆的文献都是知识;同样,也不能把图书馆的全部活动对应于知识的构建活动,把知识管理运用于图书馆的各个领域;更不是把知识管理对应于图书馆的管理,认为知识管理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我国学术界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有多种表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从管理对象来看,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其实质就是对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存储使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

从管理职能来看,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即围绕知识创新开展工作,开发知识资源,为知识创新服务。也有研究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现于图书馆的内部组织管理和业务工作管理两个层面。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进行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它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全部内容,而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一个新领域。它不是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包括藏书、数据库进行管理,而是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本进行管理。

能够对组织目标有贡献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知识才能成其为知识资产。高校图书馆作为组织同样拥有知识资产,表现形式同样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是图书馆拥有的文献就是图书馆拥有的显性知识,而是这些文献是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图书馆作为组织及其员工通过学习可以把部分文献记载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知识,成为图书馆的知识资产。图书馆显性知识的内容为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技术文档、服务品牌等。图书馆自主开发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等产品的创新思路、程序开发技巧等属于隐性知识,而源代码、技术文档和使用说明书等属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内容为长期形成的组织文化、管理人员头脑中的管理经验、技术人员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人员头脑中积累的工作技巧等。

四、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机制

我们已经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对象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怎样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呢?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合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技术机制和有利于创新、交流的激励机制。

1.管理机制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具有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在这种网络化的条件下,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应从以往的固定等级模式向扁平化的网络模式转变。在实施网络化管理的同时,侧重于疏导和激励的管理和调节,激发人的知识能力与潜能的挖掘,建立方便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平台,从而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融通和转换。

2.技术机制

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另一个基础就是要有支持知识管理实现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支持应该能够充分地支持知识的积累与传递、知识的挖掘与再生以及知识的利用与评价,充分支持高校图书馆的虚拟知识资源体系的服务集成。这一技术机制实际上就是将知识信息资源与用户和使用过程紧密地结合、灵活的运用各种资源和功能的新型知识管理系统。这一技术机制的建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3.激励机制

首先,要拥有高素质的图书馆馆员。图书馆馆员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图书馆馆员利用自己驾驭馆藏文献、各种数据库和网上信息的能力以及能够深入到某一学科的知识层面对文献中的知识进行鉴别和筛选的基本素质,结合对知识的组织、整合和传递的技巧,进行导航性的知识服务,帮助用户在其需求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知识层面的交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图书馆馆员能够使知识管理得以顺利实施。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内建立适合馆员学习、积累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效果和效率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建立适合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就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具备知识管理技能的知识型馆员,以满足知识管理的需要。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在飞速增加,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只有及时的专业培训才能保证图书馆馆员对新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从而使他们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第8篇

奥雅纳1946年在英国创立,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成功、规模最大、专业最齐全的工程顾问机构之一。1999年,奥雅纳正式启动了知识管理项目,先从试点开始做起,后来推广到整个企业范围内,目前已通过各种网络将全球多个办事处联系起来,形成了有效的知识管理,成果显著。

一、奥雅纳知识管理分析

1.奥雅纳的共享文化,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基础。奥雅纳从建立之初就重视知识共享。其创始人Ove Arup在管理中非常重视人的因素,注重培育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他认为最优秀的工程师也可能了解所有技术。新知识、新材料、新流程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而这又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实现的,必须建立一个组织,整合集体的智慧,才能实现。同时,公司把他所做的工作、经验记录下来,写入书中。后来员工也秉承这种理念,将经验记录下来形成文档,供经验交流和日后查看, ARUP员工非常愿意共享知识,这种文化为知识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奥雅纳的知识管理得到了高层领导的重视,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推行动力。奥雅纳的创始人及后来的高层领导都非常重视,公司董事会认为知识管理与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一致的。通过讨论“公司是什么,公司应该做什么”确定了公司的知识管理策略。此外,公司重视各种知识管理活动,并为其提供财政支持。如,公司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公司与外部智力机构合作;并且对实践社区中那些有可能成为公司未来业务的小组和团体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促进其成长。

3.奥雅纳的知识管理与流程相结合,促进了知识管理的落实。奥雅纳通过各种方式将知识管理活动嵌入到人们的工作活动中,通过各种措施,为人们进行知识管理活动提供方便。如公司发现,在项目结束后进行反思这样一项知识管理活动,并不像公司想象的那样频繁。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公司开发了知识收集模板,由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并在所有员工中推广。

4.奥雅纳为知识管理与评价体系相结合,激发了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热情,保证了知识管理的质量,促进了知识管理的不断改进。一方面,奥雅纳将知识管理与员工的绩效考评结合起来,对于那些在知识管理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予以肯定与奖励,还给予晋升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了评价体系,通过各种措施保证所共享的知识的质量,如在实践社区中组织竞赛,并提供竞赛标准,实际上引导了员工应该共享什么样的知识,保证了知识质量,避免知识社区成为一个聊天场所,而违背设立的初衷与意义。此外,奥雅纳通过回顾知识管理战略,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评价人、流程与技术运行情况,判断知识管理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提高知识管理水平。

二、奥雅纳知识管理的启示

1.知识管理依赖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奥雅纳知识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自创办以来形成的企业文化,员工重视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企业文化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培育共享型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

2.重视人,重视隐性知识。在工作过程中一些关键的技术和经验并不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时只能依靠人才能解决。在知识管理中,除了要把人身上珍贵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如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此外,知识管理要重视人,还需要从员工的心理出发,善用各种激励措施,如奖励、晋升、绩效考核等方式,激发员工共享知识。

3.重视与业务流程的结合。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更好的工作,因而必须要与业务活动结合起来。要与各部门沟通,了解他们的业务活动、需要的知识,以及在哪个流程会产生知识,哪个流程需要以往知识的支撑,从而更好地收集知识,更好地为其提供知识。任何脱离业务活动、业务需求的知识管理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此外,知识管理活动必须嵌入到人们的工作流程中去,成为工作流程的一部分,从人们的工作过程中捕获知识,让人们注重知识积累,才能够保证知识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4.重视知识的质量。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过量和混杂不仅不会给人们以帮助,还会给人带来困扰。 知识管理旨在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所共享的知识能够帮助人们产生更大的价值,也就是说所共享的知识必须能够帮助增值,因而必须重视知识的质量。

第9篇

【论文摘要】阐述构建医院图书馆核心能力的意义和要点,分析知识管理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并就知识管理模式在医院图书馆的应用及其必要性作初步探讨。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医院图书馆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医学信息已逐渐成为医院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也更多地依赖于医学信息。作为医学信息贮存基地的医院图书馆,理所当然地将面向医疗信息市场,面向医院经营、管理和决策信息市场,面向医学信息服务及咨询市场。

国际图书情报界曾把2000年定为“知识管理年”,足见其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我国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作为医院图书馆,如何深入理解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建设,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核心服务模式,值得思考和探讨。

1医院图书馆核心能力的构建

医院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实质上就是依靠自身的信息资源来强化图书馆在医学信息领域竞争力的一种体现‘2j,可划分为多元载体文献的综合整序能力、多元载体环境下的文献获取能力和面向医疗市场竞争的医学情报信息服务能力。

1.1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核心竞争力是衡量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和文献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核心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必须具备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医院图书馆的各种特征及其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由资源、能力和知识三要素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2核心竞争力的基点

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并非仅限于图书馆的藏书和设备等软、硬件环境,其主要依附于图书馆员而存在,衡量医院图书馆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即基点就是馆员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核心能力的建立、提高与应用均离不开馆员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勇于接受挑战,在挑战中激发自己的潜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是新时期医学馆员的基本特征。

1.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医院图书馆员核心能力的最佳途径。馆员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医学专业的学术判断能力,在不断的知识积累中,将获得的显性知识变为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并善于从知识中提取智慧,为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活动创造内在价值。医院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在考虑自身能力和资源优势基础上确立合理的竞争战略,建立创新的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知识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

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名词,知识管理目前尚无一个被众人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由于所站角度、立场、理解和需要的不同,各学者对“知识管理”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J。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管理是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的环境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管理理念也逐渐走近医院图书馆。

2.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是信息经过综合、归纳、分析及思考提炼后的深加工产物,是能给人类生命、生活和学习带来变化的一种模式,医学领域的一切相关知识,对医院的医、教、研活动均具有启迪、启动和促进作用。广义的知识管理还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和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及全过程的管理。

知识是思维的成果,知识只能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并依附于人而存在。信息管理的重点对象是显性知识,知识管理则既包括显性也包括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进和完善,它充分矛U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知识管理的目的明确,强调知识的增值性和创新性。

2.2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科学已呈现出高度分化、高度融合、高速发展的“三高”趋势,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信息,医院图书馆如何利用知识管理来构建和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目前面临的一大课题。美国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医院图书馆有必要建立知识型图书组织结构,调整图书馆组织体系,使之更加柔性化、便捷化和个性化,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其知识资源,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在图书馆内部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高度信任的文化氛围,工作流程中正式明确哪些知识必须保留下来,以便作为日后创新知识、创造新价值的基础,并形成知识共享的良好习惯。

3知识管理服务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医院图书馆必需以知识管理的服务理念来指导其服务模式的改革,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医院图书馆是实践性很强的领域,知识管理也不应拘泥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应通过分析和吸收知识管理思想的精华,提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并将此作为知识管理实践的切人点。

知识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以文献为单元的管理,代之以文献核心即知识为单元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将有利于更好地辅助医务人员实现临床医学的目标,给每一位病人提供一个最适合其疾病和本人情况的治疗方式,同时也突出了医院图书馆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图书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来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均是以知识管理服务为基础的,比如美国一些医学图书馆实施的“学科馆员”体系,就是按医学学科知识来组织和构建的,其服务对象包括医院的管理与决策者、临床各科专家和科研人员,并显示了很强的个性化服务特征。图书馆员根据读者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用户的兴趣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隐性知识,起到“医学信息经纪人”的作用。

医院图书馆利用其搜集、综合、分析、判断与整合信息资源的专业优势,对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小组开展追踪服务按专业特征和研究热点,将零散信息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后提供给读者。除此外,专题医学情报服务、全程跟踪情报调研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定题文献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和文献翻译服务等均可纳入知识管理服务范畴。知识管理服务和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体,是“以人为本”和“个性化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

第10篇

【关键词】客户知识 客户知识管理 文献综述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企业能对客户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收集和利用,进行有效的客户知识管理(CKM),能够及时响应客户的要求和期望,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对国外关于客户知识管理的研究进行全面综述,从而为国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一、关于客户知识

1、客户知识的概念。Alan Cooper(1998)将客户知识定义为客户感知到的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符合他们需要的程度,以及其同企业进行沟通的难易程度。Blosch(2000)把客户知识定义为在客户与企业交易和交换过程中所需要的、所产生的以及被察觉到的经验、价值、情境信息和专业见解的有机结合。Gibbert(2002)把客户知识描述为客户信息。Alexandra将(2003)客户知识 定义为系统的客户信息。Michael则强调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客户知识和关于客户知识的区别。Gebert等(2003)把客户知识定义为客户与企业在交易及交流过程中需要、产生或拥有的一种经验、价值、情境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动态组合。Paquette(2006)指出客户知识是客户知识、供应链知识以及合资企业专有知识等的结合。

2、客户知识的获取。M Garcia(2002)提出一个获取客户知识的三阶段模型:知识显现、知识分类和知识平衡。通过这三个阶段所获取的客户知识通过编码转化成为公司知识库的一部分,提高了员工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Lee等(2006)总结出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收集客户信息通常运用的方法,网上民意调查、网上社区、网上交易、服务器浏览记录和浏览器COOKIES记录。

3、客户知识的分类。Jennifer E. Rowley(2002)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客户知识:关于客户的知识和客户拥有的知识。客户拥有的知识包括新产品需求偏好与预期、已有产品的改进方向等。Geberth等(2002)和Desouza(2005)认为,客户知识包括三种主要类型。一是关于客户的知识,包括客户的人文统计信息、客户的历史购买信息等。这类知识帮助企业准确地分析和定位客户资源,了解客户需求,并据此为客户制定个性化营销策略。二是来自客户的知识。这类知识是组织从客户那里获得的构想和信息、客户的未来需要及产品改进建议等,使企业能够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并相应地调整营销策略。三是客户需要的知识。这类知识是企业为满足客户需要而准备的知识,以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二、关于客户知识管理

1、客户知识管理的内涵。Wayland和Cole(1997)将CKM定义为构建一个系统来获取客户知识,并运用客户知识以及信息技术建立更有价值的客户关系。Alan cooper(1998)将CKM定义为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与客户互动交流,帮助客户找出问题及答案进而适应周围环境,把客户需求与企业营销有力地融合在一起,实施“定制化”服务。Gibbert等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一个战略过程,企业通过该过程把客户从被动的接受产品和服务中释放出来,使之成为强有力的知识提供者。Minna等把CKM定义为一个利用知识管理工具来支持在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客户之间产生、传播和利用客户知识以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绩效的过程。综上所述,CKM就是企业对客户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内部利用进行综合管理,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客户一起利用已有知识来创造新的知识。

2、CKM、CRM和KM的关系。CRM(客户关系管理)众多定义的共同思想就是利用技术和客户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及至公司可以定制产品和服务来吸引、发展和保持客户,是一个知识敏感型的流程。而KM(知识管理)正是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了解客户、从客户那里获得知识以及与客户共同学习的有效工具。同时,知识管理作为一项工具不能独立于企业的业务流程,而目前关于KM的绝大多数研究存在的缺陷正是在于知识与相关业务流程相脱离,CRM则恰恰为KM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平台。而CKM包含了KM和CRM的原则,通过拓展知识管理中的“组织认识论”以及在CRM中引入KM工具对KM和CRM进行拓展,并把它们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共同价值创造”的层面上。使客户从传统意义作为被动的信息来源、产品和服务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公司的知识伙伴,共同进行价值创造。

3、客户知识管理方法。Gibbert等(2003)通过调查20多家企业管理客户知识的方式,根据各个企业所运用方式的相似性总结出客户知识管理的五种类型(如表1所示)。

4、客户知识管理的过程模型。Adrian Bueren等人通过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如何为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提供支持,提出了整合客户知识管理模型,定义了客户关系管理的六个子过程和知识管理的四个方面。CRM的六个子过程是活动管理、潜在客户管理、定价管理、合同管理、服务管理、抱怨管理。知识管理的四个方面是内容、组织、能力和协作。该模型的目的在于提高知识的透明度、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分发、知识的开发和知识的效率。

5、客户知识管理的流程。一些研究者根据KM流程的理论提出了CKM的流程。Wayland和Cole提出了计划、聚焦、引申、编辑、分享和应用的封闭式客户知识管理的流程。Bose等(2003)提出了客户知识的识别及产生、编码及存储、传播、利用及反馈客户知识管理的流程。Derliyski与Fr?hlich(2004)将客户需要的知识、来自客户的知识和关于客户的知识与知识管理流程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个闭环的客户知识管理流程(见图1)。

6、客户知识管理能力的衡量。客户知识能力是组织内部对客户信息的产生和融合的过程,客户知识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对客户知识吸收及运用的效果。Gold、Malhotra和Segars(2001)认为应该从组织的能力观点看知识管理,它包括基础建设、流程管理能力两部分。Campbell(2003)将客户知识管理能力定义为产生和整合客户知识的流程,并认为客户信息流程、信息技术界面、高层管理上的支持和员工评价、薪酬体系这四个组织流程决定了组织的客户知识能力。Minna等(2005)将客户知识管理能力定义为“把客户信息和知识整合到组织的CRM流程以及业务当中的能力”,认为在支持组织学习和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文化平台的前提下,组织内部的部门协作、组织体制的支持、与客户进行合作和支持性的IT系统决定了客户知识管理能力。

7、客户知识管理与电子商务的整合。Rowley(2002)提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反应知识管理活动本质的八个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知识管理的本质和特征。Rowley分析了作为客户与企业、客户与客户之间在线交流平台的在线客户社区,提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有效地进行客户知识管理的措施。Sawhney等(2000)认为公司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客户网络平台、客户团体平台及创新交流平台获取关于客户的知识和客户所拥有的知识对公司进行创新非常重要。

三、CKM实施遇到的挑战

1、文化挑战。一些企业总以为“我们比客户更了解技术与产品”,因而回避以客户为中心,并不认同客户知识对企业的重要性。而且,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想听到客户对其产品、服务、形象和信誉方面的真实想法。

2、客户知识能力挑战。客户知识能力是组织内部对客户信息产生和融合的过程。企业需要发展CKM各方面的能力,从理解谁是客户、客户想要什么到为客户设置专用的平台,同时,必须将收集到的来自客户的信息和关于客户的信息转化为知识进行传播并切实使用。

3、客户能力挑战。客户能力是指客户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学习与创新的意愿以及参与积极对话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函数。客户通常不具备把自己的技能、想法、对产品的感受形成明示知识的能力,因此就不能使得知识被便捷地转移和共享。

4、客户意愿。为什么客户愿意与企业分享他们的知识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必须理解法律条文规定客户信息应该怎样保护,过分的定制化可能使一些客户由于企业对其知道的太多感到不安而不愿分享其获得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Blosch M.Customer Knowledge[J].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0(4).

[2] Gibbert M.,Leibold M.,Probst G.Five Styles of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and How Smart Companies Use them to Create Value[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3,20(5).

[3] Campbell A.J.Creating Customer Knowledge Competence:Manag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Programs Strategically[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3(32).

[4] Henning G.,Malte G.,Lutz K.,et al.Knowledge-Enable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Integrat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Concepts[J]. Journal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3(5).

[5] M G.,H A.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J].The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2002,53(8).

[6] Lee M. K. O.,Cheung C. M. K.,Lim K. H.,et al.Understanding Customer Knowledge Sharing in Web-Based Discussion Boards,an Exploratory Study[J].Internet Research,2006,16(3).

[7] Rowley J.E.Reflections On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Business[J].Qualitative Market Research,2002,5(4).

第11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密集型企业迅速崛起,知识成为企业竞争中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应运而生。不同类型的企业其知识构成不同,对知识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合理有效的对企业知识进行管理不仅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还能提高企业价值。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评价,则能进一步控制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商业银行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金融行业,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其知识构成与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但大多国内商业银行缺乏专门的知识管理平台和知识管理体系,对知识管理的评价也没有严格的规范。国内外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多,但多是针对一般的企业,很少从商业银行的视角研究其知识管理。因此,本文将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上,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分别从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知识管理、外部环境知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业务知识管理等四个方面构建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引入层次分析法(APH)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对商业银行核心知识定位提供依据,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和改进方向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三、商业银行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 对知识管理比较权威的定义来自于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CQ),该组织认为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组织应该采取的一个策略,策略的目的就是能及时的将企业各种最需要的知识传递到最需要的人那里,从而促进企业间知识的共享和传递,最终促进企业运行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经典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来可以进一步的阐述知识管理的内涵。

该模型中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企业知识的增长和创新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群化,即通过企业知识分享,其他个体吸收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其次是外化,个体在吸收新的知识后通过交流将吸收利用的知识外部化的过程;再次是融合,通过个体间知识的交流传递、创新应用,新的更复杂的显性知识产生;最后是内化,即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个体再次吸收利用隐性化的过程。通过这四个阶段的知识转化,企业获得了新的隐形知识,个体业通过不断的吸收学习,使得知识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利用。

SECI模型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起点或知识创造的来源,根据模型可以进一步的定义知识管理为:通过对企业内部各种关键知识进行整合、收集、存储和更新,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平台,通过管理平台实现知识的创造和传递,通过知识的共享完成知识的创新进而回馈到管理系统中,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有效循环,使得知识得以不断创新和积累,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特点及意义

(1)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的特点。一般而言知识密集型企业应最先重视知识管理的实施,一般企业知识主要包括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内部知识由企业员工、业务流程、产品信息和服务理念等组成;外部知识则是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份额等。不同企业类型知识构成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银行是典型的知识型行业,不存在具体的实物产品,因而必然属于知识管理的行业。其中银行的基本业务操作知识、管理模式和信息传递都是知识管理的组成部分,反映了银行的价值。银行业的知识管理同样可以分为知识传递、知识转化和知识共享三种形式。在知识传递中,知识主体可以是银行机构中的员工、管理人员、职能单位或业务单位;知识转化是指知识资本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变迁;知识共享是指银行的组织和个人对某类知识资本的共同占用。具体而言,作为特殊的金融服务行业,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对各种隐性知识资本的管理,包括客户知识、组织知识、业务知识和外部知识管理。其中,由于银行业的资本来源于储户,因此客户知识的管理是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的侧重点,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发展。

(2)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的意义。首先,实施知识管理能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知识水平是核心竞争力构成的一部分,其知识管理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促进核心竞争力成长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路径,同样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创造价值。商业银行通过知识的管理,能有效的管理所获得的知识,并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的转化和分享,加快知识的创新,同时也能防范银行关键知识的流失,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商业银行进行知识管理可以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性企业面临着各种诸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金融风险。商业银行进行知识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金融风险。如对客户知识进行管理,能掌握客户的信用知识,从而预防信用风险的发生;对市场环境知识进行监控则有效的防范市场风险。最后,知识管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企业已经将知识管理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则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知识吸收和知识转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才能促进知识有效的吸收利用,加强企业的学习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也是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必然选择。

四、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构建

知识管理的评价能进一步了解知识管理的实施成效,是知识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评价可以发现知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方向。本节将在商业银行知识管理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其评价指标,进而为商业银行知识管理提供依据。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包括的四个方面,其中客户知识管理评价包括客户关系维持、客户忠诚度培育和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组织知识则包括员工知识学习能力、银行内部知识交流等;业务知识则有理财产品开发能力、银行盈利能力等;外部知识则包括金融政策环境、竞争对手情况等。根据商业银行的特点,其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五、基于AHP的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实际应用中发展较快。本节将引入层次分析法分析对知识管理各评价指标进行层次排序,进而确定知识管理中的关键知识。运用AHP解决问题一般分为4步:建立层次结构;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

(一)层次结构 具体问题一般分为目标层、制约因素。将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设为目标层A,一级指标构成设为制约因素层B;二级指标设为制约子因素层C,其因素构成。该指标体系包括两层结构,文章将以制约因素层B各因素的权重计算为例说明计算过程,制约子因素层C的各因素权重计算方法一致。

通过以上的分析计算过程可以得出B层指标相对于目标A的相对权重,通过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C层指标相对于B层因素的相对权重,进而通过组合权重的计算来确定所有评价指标因素相对于总目标A的相对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指标权重具有一定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其结论可以为中国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的知识管理实施指明了发展和改进的方向。

六、结论

本文在知识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并构建了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知识管理对于知识密集型的银行业十分重要,不同行业类型知识管理构成要素不同;其次,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两层,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商业银行的核心知识,各评价指标进行排序,进而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知识管理效率和银行竞争力;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各评价指标权重,结合DEA等综合评价模型可以用来进一步的评价商业银行知识管理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Quitas P, La Freer P. Knowledge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genda [J]. Journal of Long Range Planning, 1997, 30 (3):76-82

[3]Anderson A.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ssessment Tool (KMAT) [M]. London: Artbur Andersen KMAT Study, 1996

第1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投资计划工作;应用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以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与方式存在当中,其产生主要源于信息化与知识化的共同作用。目前,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已被引入到多数投资计划部门的工作中,并且相关的知识管理战略也已逐步建立,取得的成效相当显著。

1知识管理的涵义

所谓知识管理,主要指的是规划管理知识、知识创造过程以及应用知识的活动。一般意义下是指企业等组织对其产生的各类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以达到提高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从而为其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效益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是各类组织面对生存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时,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生存及能力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整个过程属于一种组织管理行为,主要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组织性,二是为了实现利益,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效率。

2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现状

2.1c知识管理在很多企业容易被忽视

虽然知识管理在目前有所发展,但是总的来说还处于初始阶段,水平欠佳。知识运作包含了五个环节,即沉淀、共享、学习、应用还有创新。在这几个环节中相对比较好的一个环节就是沉淀环节,而稍微有些不足的就在于创新环节,企业员工不仅没有较强的思想意识,而且还不够重视。

2.2知识管理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知识管理在与行业、机构类型的对比来看,其有着比较平均的成熟度水平,文教、电信及IT等是其较为领先的行业,同时娱乐传媒、商贸以及能源产业和建筑房产等是其相对比较滞后的行业。目前,对于知识管理有着较高成熟度水平的有政府机构和合资企业,这是因为知识管理的发展最早是在国外的,因此,相对较好的就是合资企业;其次就是属于国家上层建筑的政府机构;当前处于相对较低状态的包括国有和民用企业。就现阶段而言,知识管理的引入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意识到,然而企业能够具体实施的其实并不多。

3知识管理在投资计划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3.1制定实施规划方案,绘制知识管理建设蓝图

在对知识管理的方向和目标进行明确以后,投资计划部门将对知识管理建设的蓝图进行组合绘制,用于指导实践。在投资计划管理实践中主要是确立了实施知识管理“与工作目标相一致、与实际业务相结合、部门全员参与”的原则,对积累并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的氛围、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内容和展示方式,以及具体实施步骤加大重视。

3.2推进部门文化建设,营造知识管理良好氛围

因为知识管理比较看重共享、协作及创新,因此,投资计划部门将出发点放在了“团队文化”培育上,对部门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推进。首先是激励愿景目标,对思想行动进行统一;其次是部门定位予以明确,重视协作配合;然后再是畅通信息渠道,使沟通交流得以加强;最后是学习氛围的营造,鼓励知识共享。

3.3组织开展知识盘点,识别知识存量明确需求

对知识进行盘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能够让存储信息得到过滤,对知识存量进行识别,寻找知识差距和明确知识需求。围绕投资规划工作流程节点挖掘知识点,整理出每个知识点的显性成果和隐形成果,比如报告,图纸,数据,表格等这些显性成果以及体会,经验,经验,技能,教训等这些隐形成果,对具体工作进行梳理,挖掘知识点,让后按照工作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对其进行分类。与此同时,在进行知识需求分析时要以履行好岗位职责所需能力及开展具体业务所必备知识为依据,明确所需知识、已有知识、知识差距。通道知识盘点,对当前知识的分布、边界和缺少等现状进行全面掌握,奠定好下一步知识管理的良好基础。

3.4进行知识加工沉淀,扩大知识资源增加存量

我们在对知识进行盘点的过程中,发现还没有完全挖掘出一些隐形的知识,并且也没能及时总结和提炼一些好的经验办法和技能技巧,另外还需要从外部获得部分知识。因此,投资计划部门积极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工沉淀了部门内外的知识,对知识资源进行了扩大,使知识存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例如,总结回顾投资管理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整理成《投资项目前期推荐性做法》、《项目建设实施指引》、《竣工决算推荐性做法》、《投资计划操作指引》等,将经验与知识加工沉淀,并不断更新完善。

3.5建立投资计划管理系统,提供知识应用信息平台

部门内部通过对知识的盘点和加工沉淀,使得大量知识被存储积累,只有通过IT技术实现网络化、流程控制和知识共享,才能真正有效地将这些知识资源整合成为动态的知识体系,使快速检索查找所需知识得以实现,从而对共享=、应用和创新知识起到促进作用。投资计划部门准备通过委托外部单位来实现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的开发,在建设系统过程中让知识片段变得模块化和系统化,最终使投资计划管理知识库能够做到易检索、可应用。

3.6配套相关规章制度,保障知识管理有效推进

管理制度对于有效推动知识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投资计划部门建立了《投资计划管理制度》及配套办法,对投资计划管理中各个节点的实施方法和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知识管理在该制度的严格执行下,在部门内部的正常运行得到了确保。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知识管理本身而言,其并非是一门特别高深的学问,同时它同其他管理一样处于同一管理范畴内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不是独立的,它需要有机结合具体的管理职能。在当前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的企业创新环境下,只有对知识进行不断的获取,并通过在企业中的运用才能为企业、顾客和社会创造好的价值。事实上目前国内现存企业基本上都有着一定程度的知识管理,但是往往不够系统。当前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化的知识管理需要以IT技术为依托,要将收集、存储、共享以及再创造知识的过程完全融入到企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管理的深入挖掘来对企业进一步整合、应用知识起到推动作用,最终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本文中,由于知识管理的应用实践,投资规划部门在管理质量,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探索适应自身特色的知识管理实施方式对属于技术,资金一级知识密集型的石油化工企业具有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阎卓玛,姜金英.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2(22):89-90.

[2]李玮.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实践[J].上海商业,2014(1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