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6 21:44: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质量管理体系应最佳化,组织应综合考虑利益、成本和风险,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使其最佳化。
体系特性:
1.符合性:欲有效开展质量管理,必须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依据ISO9001国际标准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决策负责,对建立 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提供适宜的资源负责:管理者代表和质量职能部门对形成文件的程序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建立和运行负直接责任。
2.唯一性: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立,应结合组织的质量目标、产品类别、过程特点和实践经验。因此,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不同的特点。
3.系统性:质量管理体系是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组合体,包括 :组织结构合理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职责、权限及其协调的关系;程序规定到位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作业指导书,是过程运行和进行活动的依据;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是通过其所需请过程的有效运行来实现的;资源必需、充分且适宜的资源包括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料件、能源、技术和方法。
4.全面有效性: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应是全面有效的,既能满足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的要求,又能满足组织与顾客的合同要求,还能满足第二方认定、第三方认证和注册的要求。
5.预防性:质量管理体系应能采用适当的预防措施,有一定的防止重要质量问题发生的能力。
6.动态性:最高管理者定期批准进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以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还要支持质量职能部门采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改进过程,从而完善体系。
7.持续受控:质量管理体系所需求过程及其活动应持续受控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 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 持续发展
一个开发团队要提高效率,就需要思考目前的管理活动中有哪些要素是可以改进的:如何把一些事务性的操作变得自动化,从而节约人力;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让开发过程更为合理,更注重软件的质量;如何在团队中传播优秀的思想,让团队成员不断地学习和进取,自发地改进过程。这些美好的愿望几乎是所有方法论和各种认证的共同心声,但要完全做到可就太难了。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优秀的实践,优秀实践均是来源于软件开发界中的一些新思路和新理论,它们能够为以上愿望的达成起到正面的作用。在组织中引用这些实践决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它们确实非常有效。这些实践包括:建立日创建、测试驱动开发、建立核心框架和面向组件进行编程。
一、软件开发的有效管理:日创建
一个组织应当拥有一个有效的工作流程,这个工作流程能够指导软件开发的进行。这个流程应当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随意的计划和从来不遵循的进度决不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流程。日创建实践提出了一种对开发过程进行精细管理的方法,它是量化软件管理的基础。有了日创建,你会发现计划的制定和进度的监控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
我们传统开发软件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理解领域问题,然后分配任务,由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软件部件,在开发完成之后,再把各人的部件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软件。这个思路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却问题多多。
首先,这种方式适合开发人员之间工作彼此没有交集的情况,以前这种现象很常见,但是现在,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分工合作的加深,开发人员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清晰的职责划分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
其次,在软件集成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却很难发现到底问题在哪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的代码都没有问题,结合到一起就出现大量的问题。
所以日构建就将平时难得一见的集成工作转换成频繁进行的一件工作,从而使得原先如同噩梦般的集成变成了一件简单的工作。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集成工作几个月才进行一次,谁能够记起几个月前的细节呢?但是如果集成以天,甚至以分钟为单位进行,排除bug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二、测试驱动开发
软件质量的根源来源于测试,测试做好了,软件质量就会好。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做测试,才能保证测试的投入能够带来软件质量的有效提升。测试驱动开发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的。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可以和任何一种开发流程进行融合。测试驱动开发不但能够改善测试效果,还能够改进软件的设计。
测试驱动开发起源于XP法中提倡的测试优先实践。测试优先实践重视单元测试,强调程序员除了编写代码,还应该编写单元测试代码。在开发的顺序上,它改变了以往先编写代码,再编写测试的过程,而采用先编写测试,再编写代码来满足测试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中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使得测试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测试,而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在编写程序之前,每个人都会先进行设计工作。可能有些人的设计比较正式,绘制模型,编写文档。有些人的设计只是存在于脑海之中。且不论设计是精细还是粗糙,你都为随后的编码活动制定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明确程度和你的设计的细致程度有关。但应该承认,这个标准是不够细化的。因为你的设计不可能精细到代码级的程度。而标准不够明确则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你还可能会发现原先的设计出现问题,从而中途改变代码的编写思路。这将会导致成果难以检验,进度难以度量。
既然以设计为导向的标准不够明确、不够具体。那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合适的呢?只能是代码。因为代码是最明确、最具体的。所以测试优先的本质其实是目标管理。编写测试代码其实是在制定一个小目标。这个小目标非常明确,它规定了你需要设计的类、方法,以及方法需要满足的结果。这些目标制定完成之后,你才开始编写代码来达成该目标。测试的目标要比设计的目标粒度更小,但是成本上却更为经济。
测试优先是软件开发中一种细粒度的目标管理方法,通过明确的目标,推动软件开发的进行。
三、建立核心框架
框架是一种具有高度重用性的软件,这个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成为软件组织积累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传统的知识积累的方法是文档,但是文档容易产生歧异,开发人员往往也不愿意去阅读和理解文档。框架提供的是一种综合的手段,包括文档、模型和代码。更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开发人员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框架,这使得他们对框架中的知识非常熟悉,并根据工作的需要来改进框架。
四、面向组件编程
有效的组织在于有效的分工。体力活动容易进行分工,脑力劳动则比较难,而软件开发似乎就更难了。所以,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采用以功能块为单位的粗粒度划分方式。面向组件编程采用更加细密的划分方式,并以服务作为组件之间相互依赖的契约,不但定义了组件和组件之间的关系,也规定了组件开发者、组件使用者、组件测试者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能够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的分配、管理、QA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慧戴兴武: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有效实施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第04期
1、国内外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国外对于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历史较长,内容较充实,学者们从质量管理体系与医学实验室的有机结合,如何建立适应医学实验室工作的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如何促进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持续改进,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式方法,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管理问题、经济问题、成本控制问题、服务满意度问题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有关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1O年的时间,检验界的专家学者们从加强医学实验室的管理,我国检验医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提高检验技术人员素质,完善检验技术规范,提高医学检验工作质量8,医学实验室的发展与管理,我国临床实验室的内涵临床实验室的发展趋势,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理论研究方向和内容、评价方法,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实验室管理体系、质量管理的概念、内涵及基本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与岗位职责,安全管理,成本与信息管理、实验室认可与临床实验室管理、建立新型的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国家认可过程、经验体会、认可后对检验科的益处、有关SO15189在检验科管理中的应用、实验室认可后质量体系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总结了大量有借鉴意义的结论和观点,为现阶段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以及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2、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理论
2.1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岗位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
2.2 质量管理体系(QMS) 在sO9001:2005标准中的定义为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通常主要包括制定组织的质量方针、 质量目标、 质量策划、 质量控制以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
2.3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CNAS-C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SO15189:2007)规定了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对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进行认可的专用要求,包含了医学实验室为证明其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具有技术能力并能提供正确的技术结果所必须满足的要求,其内容等同采用sO15189:2007。该准则包括:目录、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管理要素、技术要素、附录等10个部分。准则中的管理要求部分规定了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的内容,包括:
组织和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合同的评审、文件控制、委托实验室的检验、咨询服务、外部服务和供应、不符合的识别和控制、投诉的处理、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持续改进、质量和技术记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15个要求;技术要求规定了对实验室所从事工作应具备的技术能力,包括: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实验室的设备、检验前程序、检验程序、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检验后程序、结果报告等8项要求 。
3、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来源于对医学实验室现状调查和分析,调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选择质量管理体系要素。经过调查分析后,确定要素和控制程序时应注意:是否符合CNAS-C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SO15189:2007)的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适合医学实验室的工作特点;是否适合医学实验室运行体系的能力。
3.1 构建原则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建立。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目的、检验及相关服务的特殊性、国内外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等等方面,决定了构建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1)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原则、(2)全员参与原则、(3)全程控制原则、(4)持续改进原则、(5)质量和效益统一原则。
3.2 策划与设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设计。在现阶段,对于我国大多数的医学实验室来说质量管理体系是新事物,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工作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依据、方法、甚至目的都知之甚少,更缺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经验,因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初期的策划与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1)对医学实验室全员进行教育培训,(2)明确医学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质量方针和目标,(3)确定医学实验室组织结构,(4)明确资源配置。
3.3 文件的撰写 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医学实验室的政策、过程、计划、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均形成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1 :
系统性、法规性、增值性、见证性、适应性。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质量手册: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架构中的核心部分,其内容主要描述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定各支持性程序以及质量管理体系中各岗位的责任以及相互关系。(2)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中各要素的展开和具体表达,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应在体系文件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程序文件的结构和内容应遵循钬?5w + 1H钬澰颍蓑hy(目的)、What(做何事)、Who(何人做)、When(何时做)、Where(何地做)、How(如何做)。
(3)标准操作规程: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和细化,是医学实验室技术人员从事具体检验工作的指导。(4)记录: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要素,为质量活动的完成情况及效果提供证据,为可追溯性提供文件,是医学实验室质量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4、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准则是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所依据的cNASCO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SO 15189:
2007),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依据该准则进行编写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同样应作为体系运行的依据之一。
4.1 文件培训 对医学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体系文件所有相关内容的培训。让每个工作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目的、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和标准都有充分的认识,进而认识到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现状与先进的管理模式之间的差距,认识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中心质量管理工作的意义。对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都制定了翔实培训计划,严格执行计划完成既定的培训内容。培训结束后进行严格的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重新进行培训并考核,直至满足要求。
4.2 文件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管理必须制定明确的、文件化的管理程序,以对构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所有文件和信息进行控制。主要包括:(1)文件编写、审核、批准;(2)文件的使用管理;(3)电子文件管理等内容。
4.3 运行管理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核心是要素管理。要对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共23个要素进行全面管理,各职能组相应的岗位职责要对其中15个管理要素和8个技术要素的具体要求进行管理,确保各要素的要求得到全面贯彻。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难点在流程管理。程序文件所规定的工作流程必须得到严格执行才能保证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否则体系文件的执行就不能得到保证。
4.3.1 检验前检验前质量管理是决定检测结果钬溦媸怠⒆既沸缘那疤幔渲葱兄魈逵斜鹩诩煅橹兄柿抗芾恚辈斡胧瞧涮卣鳎煅槿嗽薄⒘俅惨绞Α⒒な俊⒒すと嗽币约笆芗煺弑救耍魏我桓龌方诘氖杪虿还娣毒傻贾录煅榻峁奈蟛睢?
医学实验室通过制订并实施正确采集和处理原始样品的专用SOP文件,规定样品向医学实验室的运送要求,确保检验样品及时、安全送达,制定文件规范接收或拒收原始样品等措施加强检验前质量管理,确保检验前工作满足检验要求。
4.3.2 检验中要做好检验中质量控制和管理,就一定要做到检验程序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立文件化的检验程序体系,严格管理与检验质量相关的设施、环境、设备、试剂与标准物质,做好检验结果的量值溯源,全面分析实验的不确定度等因素。
检验中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对人员、样品的前处理、检验过程等的管理。
4.3.3 检验后 在完成样品检测后,为使检验报告准确、真实、无误并转化为临床能够直接采用的疾病诊疗信息而确定的质量控制措施和发放,称为检验后质量管理。顾名思义,检验后质量管理就是指全面质量控制过程中最后质量把关和提升检验数据在临床上有效利用。这一环节的疏漏将使前期的检验前、检验中质量管理有始无终甚至前功尽弃。
4.3.4 内部审核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质量审核是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并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的,针对质量管理体系所有要素的内部审核。医学实验室通过制订和策划内部审核计划组织实施内部审核。该计划需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等,应确保覆盖整个质量管理体系[1 。内部审核主要审核体系文件与认可准则的符合性、体系文件实施的符合性和有效性。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工作,及时发现体系建设、运行中的不符合,进行及时、有效的整改,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体系文件内容更加符合认可准则要求和医学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持续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4.3.5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就质量方针和目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正式评价,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检查。针对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及医学实验室全部的医疗服务(包括检验及咨询工作)的管理评审,其目的是确保在患者医疗护理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服务质量,并及时进行必要的变动或改进。管理评审的结果形成文件,包括医学实验室下一阶段的目标及相应的计划和措施,以及对已出现问题或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改进的目标及相应的计划和措施。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 科研 高校
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着管理体制落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不足等问题,从理念和运行形式上都需要改进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从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化,促进“全员参与”的团队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水平。
1 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在创新体制下,面临着科技发展、顾客压力、管理创新、科技竞争等问题,高校急需进行管理上的变革,建立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1.1 改变科研管理方式,完善科研管理环境
高校科研管理在项目管理上,通常采用目标管理,在整个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关心的重点是结果而不是任务的执行过程。面对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鉴定结项对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这种管理方式已经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
高校科技管理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体制,人为因素决定过多,科研管理工作质量较难控制[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有序、正规的科研管理环境,能够让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1.2 规范科研项目管理,保证科研质量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学校承担科研生产项目的资质和项目的完成质量。而高校科研项目和成果管理作为科研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科研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失误,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类科研项目,提高科研产出成果的质量,特别是在应用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新产品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其完善程度[2]。
1.3 满足顾客要求,挖掘潜在客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高校在科研工作的输入和输出端均与企业走入了共同的市场,这为高校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3]。高校取得了和企业平等推广科技成果的机会,但是需要满足顾客的需要,就要和企业一样为满足顾客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科研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特别是在在承担军工项目上,表现尤其明显。
同时,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高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参与重大项目研究上,能够实现与产业界的良性对接,使科技成果得以顺利转化,适应社会需求。良好的科研资质,稳固的社会信誉,将使得更多的企业顾客能够将资金投入到高校科研中来。
2 深刻理解质量管理原则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工作普遍采用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其精髓就是8项质量管理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民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以及与供应方互利的关系。建立并有效运行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就要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原则。
2.1 强化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和关注焦点
组织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应把关注焦点放在顾客,特别是不满意的顾客身上,组织的目标应定位于不断提高本组织在顾客心目中和在市场上的地位。高校所面对的“顾客”简单地概括,就是科研项目经费来源以及科研成果的直接生产客户。
*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项目(JA09057S)。
高校“顾客”对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信任和满意度是建立在科研成果质量的基础上的,顾客满意度直接决定了高校科研管理成果能否得到认可,因此高校展开的所有科研工作都应该以顾客的需求为主,增进顾客满意度也成为了构建高校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目标和焦点。
2.2 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关键
领导重视是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学校各级领导要解决好观念上的问题,思想上要重视质量管理,重视并参与质量战略与规划,在加强质量管理工作中坚决杜绝和避免管理者缺位,造成质量管理的“有名无实”。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是群众行为,其内容必须被全体成员周知并熟悉,高校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并在全校范围广泛宣传质量体系有关文件及质量方针和目标,使体系内的人员了解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意义、方法以及各自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体系外的人员了解体系的大致功能和作用,并给予大力支持。
2.3 强调过程方法以及过程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按照PDCA(戴明循环)闭环管理模式加强对科研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即科研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
全方位管理要求在日常管理中无时无刻、无所不在体现质量管理,在科研、生产、后勤工作等方面具体体现。全过程管理包括科研规划、合同制定、项目论证、采购、成果整装、归档报奖以及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等相关过程。
质量记录是科研过程控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要求质量记录必须具备及时性、准确(客观)性、系统性,在记录过程中要做到“想做的事要写出来,写出来的要做到,做到的事要有记录”。对科研过程中的质量记录进行有效控制是科研成果质量满足顾客要求的最有力的保障之一;同时,对质量记录进行系统地分析,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质量记录要点,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又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健康、稳定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2.4 自我完善机制与持续改进
科研质量改进活动是针对影响科研过程、科研体系和科研产品的一系列因素而进行的改进活动[4],其目标在于增强科研服务对象和科研相关方的满意度,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科研产品的质量,使其更符合对科研产品本身的要求。
科研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坚持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持续改进”的要求。只要体系持续改进就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就能说明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有效的,当然,这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和实践的验证的。
3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四个阶段
参照全面质量管理的四个阶段(PDCA),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按照全面质量管理原则,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和设计阶段,即计划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贯彻学习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组织各类培训,领导动员,统一认识,拟定计划,分工落实。要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根据科研组织的实际情况、科研产品的特点、预期的发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科研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表达科研质量追求和承诺;确定实现科研质量目标必须的过程、明确责任部门和相关负责人以及其职责、确定实现目标必需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信息等资源。
第二个阶段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阶段,即执行阶段。这个阶段是实施计划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如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要遵循“最简单、最易懂”的原则,结合科研机构内的质量职能分配进行。按所选择的质量体系要素,逐个开展各项质量活动,将质量职能分配落实到各职能部门。
第三个阶段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阶段,即检查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是考验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并对暴露出的问题采取措施,以达到进一步完善的目的。
最后一个阶段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阶段,即处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验证和确认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内部审核主要是科研管理部门自我诊断和评价,管理评审则是侧重诊断体系的现状是否适应体系方针的要求、方针、目标贯彻落实情况。
4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学者提出,目前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依据的是源于企业的质量管理标准,因此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相比暴露出自身的很多不适应之处,例如:高校学科众多,承担科研任务的范围广泛,科研布局比较分散,试制的产品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相对于企业单一而集中的科研生产任务而言,其难度会成倍增加;科研队伍流动性较大,产生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差、培训工作量大等成为影响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一系列不利因素。
因此,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4.1 参照企业标准,而非“生搬硬套”
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质量管理的复杂性,首先,科研成果是知识性产品,它的质量特征具有隐含性;其次,科研工作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影响科研质量的环节和因素很多,可控制性相对较低;第三,科研工作具有探索性,科研管理部门只能对确定性的工作和因素实行过程质量控制;第四,科研成果质量评价需要根据其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新颖性及其科学、技术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来衡量,比一般产品质量评价更为复杂。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科研管理质量体系的建立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质量管理的做法。
4.2 强化科研质量管理意识,全员参与并广泛宣传
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质量管理工作,在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强化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者的质量管理意识,并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质量体系有关文件及质量方针和目标,使他们能够置身于质量管理体系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投身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力争通过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真正运作起来。
4.3 坚持预防为主的科研过程管理
我国大多数高校引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时间并不长,有些高校还没有涉及到,在科研管理中习惯依赖检验成果,然而好的产品质量依赖于产品生产过程的高质量管理工作,因此在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时一定要加强科研活动过程中指挥、控制、组织、协调等系列活动的有效管理,创造出好的科研项目管理质量,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对质量体系标准的学习和理解,主动适应质量管理要求。
5 结束语
高校通过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对科研管理过程起到推动和控制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科研项目的质量信誉,取得科研“顾客”的信任,提高重大工程类和军工项目的竞争力。但是,在实际运行和执行过程中的不足应该引起重视,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要根据工作实际和保证满足“顾客满意、过程管理、持续改进”三大要素的要求,对体系内部的组织结构、体系文件等进行不断调整、修订、补充和完善,科研工作才能运行在一个平稳、可控的状态下,真正实现持续有效。
参考文献:
[1] 赵玉索.科研过程质量管理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05(3):113-115.
[2] 廖政权.科技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5):115-118.
[3] 董成文.浅析创新体制下高校引入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应性[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127-129.
目前大部分兽医实验室都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随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不断修订和依据要求的改变,个别实验室需要面临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换版问题。本文阐述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换版工作原则,并结合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换版措施。
关键词:
兽医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换版
兽医实验室承担着动物疫病诊断、监测、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其它与动物防疫相关的技术工作,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全国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制度的推行,大部分兽医实验室都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保证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多数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兽医实验室也通过了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学习先进实验室管理模式,提升了兽医行业实验室管理水平。本人所在的兽医实验室于2010年通过资质认定评审,2012年通过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已建立了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运行正常。由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运行以来已修订多次,以及2016年新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颁布,实验室借2016年换证契机根据新版评审准则进行了换版。
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换版原则
1.1根据实验室现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换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是实验室质量管理要求具体化的载体,是检测工作做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保证。本实验室现有的体系文件是依据2006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于2009年编制的,至今已经过多次修订,亟待换版。1.22016年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新版颁布,要求实验室根据新版评审准则进行换版。2016版评审准则中个别要素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维护其公正和诚信的程序,与旧版相比增加了诚信原则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规定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或证书的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与旧版相比保存期限延长,主要是为了与2015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为6年的新规定相适应;要求特定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符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或技术规范,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特殊性,制定和的评审补充要求,但目前尚未出台涉及兽医系统的评审补充要求。新版评审准则其它要素也有少许变化,此次体系文件的换版要将新的变化融汇到体系文件中,紧扣新版准则进行换版。1.3体系文件的换版还应该结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实际进行改进和完善。本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已运行多年,并经过了省质量监督局的1次资质认定换证和2次监督评审,必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适应之处,有待进行改进。
2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
2.1实验室通过资质认定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通过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时又建立了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目前存在两套体系文件。其中两套文件中许多条款存在重复,建议把两套体系合并,将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条款合并到质量管理体系中,精简文件,以便人员更好的熟悉和掌握,提高工作效率。2.2现有的质量手册框架与新版准则不一致,通过换版机会将框架结构改变,以便新版准则的宣贯。个别实验室若不换版只是修订文件的话,可将新准则增加和改变的内容融入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即可。2.3目前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自颁布以来每年均有修订,修订次数已达6次之多,质量手册修订的页数已达总页数的一半以上,借换版机会可查找问题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高文件的适应性,以更好的服务检测工作。
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换版的组织与实施
3.1首先要成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换版编写小组,编写小组由中心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验室和质控室相关人员组成。同时要明确组员职责,一般各组员负责编写与自己工作内容相关条款。必要时需制定换版工作时间表,按时间表有计划的进行换版工作,保证换版工作的有序开展。3.2组织换版编写小组组员参加各计量机构举行的2016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宣贯学习培训班,对新版评审准则进行详细的学习,了解新版准则的变化,掌握新版准则的相关要素,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换版工作做好理论准备。3.3按照换版任务分工和工作时间表进行换版工作,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编写人员会议,对疑点难点进行商讨,各抒己见,提出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完善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提高其有效性和适应性。3.4换版完成后在全员范围内对换版后的体系文件进行宣贯,展开培训。其中要各修订负责人重点讲授修订之处,让所有人员特别是修订人自己熟悉、了解、掌握新版体系文件。新版文件宣贯结束后实验室所有人员必须按文件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检测工作,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
4结语
兽医实验室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起着核心技术支撑作用:(1)提供动物疫病基础信息,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2)提供诊断监测数据,为采取疫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3)向社会出具检测报告,为判定动物产品卫生质量、出具建议证明提供佐证;(4)研究解决防控技术问题,开发防控技术产及产品;(5)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和锻炼专家队伍。我们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兽医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兽医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借鉴先进实验室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水平和检测能力。面对新准则的颁布,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来完善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不足,通过换版工作提高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和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更好的为疫病防控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Z].农医发〔2009〕15号.北京:农业部,2009-8-11.
[2]国家认监委.国家认监委关于印发《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释义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要求》的通知[Z].国认实〔2016〕33号.北京:国家认监委,2016-5-31.
1、GMP与ISO9001的相同点
GMP与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同属质量管理标准,并且都是制药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具体表现在:
1.1 GMP与ISO9001的目的都是保证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达到一定要求。都是通过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实施控制来达到确保产品质量的目的;
1.2 GMP与ISO9001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经过一系列教训和实践逐步完善,由最初的“强调事后把关”升级为“预防为主”,由“管结果”变为“管因素”;
1.3 GMP与ISO9001都是对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而且都是标准。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都是质量管理现代化的成果,代表现代质量管理水准。
2、GMP与ISO9001的不同点
2.1 性质不同
GMP规定的药品生产的基本条件,是国家强制执行的、不得删减,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GMP都具有法律效力;而ISO9000则是推荐性的技术标准。
2.2 对象不同
GMP是为了保证人们用药安全有效,是专业性标准,只适用于药品生产企业,专属性较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公司之间的商品交换,适用于各行各业,是通用性性标准。这也是GMP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最根本的区别。
2.3 实施手段不同
GMP是强制性标准,由政府监督发证。而ISO9001是企业自愿申请认证,由认证机构实施认证并颁发证书。
2.4 证书作用不同
GMP是为了保证药品安全性,防止交叉污染,《药品GMP证书》是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生产必要条件之一;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是公司之间商务活动的证明书。
2.5 适用范围不同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国际通用标准,各个国家普遍执行;GMP存在地域性,各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是组织都有自己的GMP,不同国家和地区的GMP标准不同,有的差距很大。
3、新版GMP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对于药品生产企业而言,GMP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实施GMP时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利于推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向纵深发展,使企业的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并逐步向国际水平靠拢,实现质量管理国际化;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保护用户或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企业的信誉,有利于推动GMP的实施。
GMP体现了“预防控制为主”的质量观念,GMP的基本思想是降低人为差错,预防污染和交叉污染;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从质量角度看,是对影响质量的各种活动进行规范、控制的过程。从管理角度看,是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和管理方法在质量活动中的具体应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体现了“主动进攻、追求成效“的质量经营观念。
企业通过GMP认证、获到了《药品GMP证书》,只证明企业组织生产达到基本标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能否长期保持下去,企业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质量管理方法,来确保对其生产、提供的产品和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
实施GMP是保证药品质量和人民用药安全,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并不是GMP管理关注的重点。企业面对市场经济下的竞争环境,除需不断开发新产品投入市场外,还需不断地对现有品种进行优化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改进。如果企业只是按GMP要求在规定条件下生产合格的产品,而不在现有质量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来提高药品质量水平和降低药品的各项成本,那么企业的发展就缺乏动力。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就可以将持续质量改进纳入企业运行系统、建立适用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和操作程序,为持续质量改进提供资源,建立持续质量改进的机制、营造激励改进的环境和氛围、开展员工培训和组织员工进行质量改进活动等方面,使各部门、各岗位人员不断地识别改进机会、选择课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评审改进结果、确定新的改进目标,从而使企业不断发展。
新版GMP的出台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但目前很多药品生产企业对GMP的认识还停留在GMP阶段、将GMP看成一个孤立的东西,甚至有一些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其单位的GMP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仍是两张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处于停止状态。正是因为如此,新版GMP虽然已推行了近三年的时间,但通过新版GMP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不足30%、非无菌药品生产企业不足20%。新版GMP推行速度不快的原因除资金方向的原因之外,还有人们对新引入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太了解,感觉无从下手。既然GMP和ISO9001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不妨先学习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深入了解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再将ISO9001理念、思想贯彻到日常的GMP中去,将新版GMP的标准细化到ISO9001条款、要素来,将二者有机的融合,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领导认识到质量改进对企业生存发展和竞争力的需要,为企业创造一个进行质量改进的环境,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持续改进,增加企业发展的后劲,做百年企业、创历史名牌。
参考文献:
1.张加真 药品GMP与ISO9000浅析 [期刊论文]-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1(04)
2. 关于GMP认证检查员的几个话题 [期刊论文]-中国药事2009(8)
【关键字】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工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的构建需要循序渐进,分别要经过前期准备阶段、建立阶段、运行阶段、发现问题阶段以及完善提高阶段。本文将从上述五个方面入手,逐步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建工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1 准备阶段
一般来看,整体规划和工作部署是保证建工检测工作有序性和连续性的保障。准备过程是明确实验室质量方针目标、搭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框架的过程,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主要包括:文件创建、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
1.1 文件创建
实验室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的全员参与机制,在编写过程要遵循“文件来自实践,又要有效指导实践”的原则。首先,全体人员在实验室负责人带领下,学习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并且要针对一些关键点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各抒己见、充分讨论。其次,实验室成员要明确分工,完成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编写工作。
1.2 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是实验室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必然要素。从实验室与客户的角度来看,实验室是一个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这就保证了实验室能够与客户建立检测业务关系,签订各类业务合同。从实验室内部人员关系角度来看,通过有序的组织保障可以做到人人责任明确,保障实验室信息传达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1.3 技术保障
检测人员、仪器设备、检测方法是完成检测工作的主要技术要素,准则中的技术总则强调了上述要素对检测结果的重要影响作用,是质量监督的重要内容。因此,实验室要从保证并持续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实现对仪器设备的规范管理、建立实验室自有的方法数据库等方面充分做好技术保障工作。
2 建立阶段
2.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1)质量体系要能够为实验室全体人员理解、实施并有效运行
(2)检测数据能满足委托方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需要和期望
(3)充分考虑对外服务的需要
(4)重视质量问题的预防,便于检测结果的考核和验证
2.2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1)以顾客需求为关注点,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2)明确实现质量管理目标的过程和职责。
(3)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须的资源。
(4)明确测量每个环节有效性的方法。
(5)确定出现不合格结果并消除其原因的措施。
(7)建立和推广持续改进质量体系的措施。
(8)编制质量体系相关文件,进行充分的培训和宣传贯彻。
3 运行过程
建工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后,要在运行过程中进行及时和必要的管理和控制,检查运行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和处理。整个运行过程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四个环节。
3.1实验室接收样品环节
样品接收的业务人员在与客户就检测的基本要求、保密信息条款等进行讨论,达成一致后,双方填写检测委托单,同时要对来样信息进行完整的记录,最后妥善保管与储存被检测样品。此外,针对一些重要项目,双方可以按照检测要求、合同要求的评审程序,签订完整的检测合同。
3.2检测部门承担检测任务环节
实验室的业务部门将检测任务下发给检测部门,这期间要遵照以下流程:明确技术方案——人员安排——仪器设备准备——其他注意事项——工作期限。任务布置后,检测人员要认真填写各项记录,获得送检样品的相关信息和委托方检测要求,到样品室领取送检样品并妥善保存,保证样品检测结果不受影响。
3.3样品检测和结果上报环节
样品检测流程大致分为样品前期处理——仪器分析——出具数据几个环节。前期处理人员要保证避免样品的污染、损失,并且将处理的样品信息传递给仪器分析人员,对样品进行测试。样品仪器分析后,得出数据结果,经检测室负责人审核上报相关部门。
3.4审核数据与报告环节
审核人员要对上报的检测数据以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检测数据要形成规范的检测报告,并能够完整体现客户要求的信息。检测报告经过相关负责人的审批,加盖实验室检测公章,将报告在规定的日期内发送给客户。
4 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笔者的实际工作体会来看,围绕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总体目标,上述质量管理体系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检验方法和标准的规范问题
实验室要了解检测项目的规范标准内容,并且要实时跟踪标准的更新,及时进行反馈和确认。因此,实验室有必要进行事先研究、分析标准与检测项目的适应性,以确定最终需要采用的标准和方法。
4.2 测量溯源性问题
实验室要制定设备校准的计划程序,保证设备和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性。要求在工作中应当分析检测设备和计量器具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如果主要仪器设备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环境检测设备的检定和校准就很重要;检测结果要可追溯,必须保证不能断链。
4.3记录管理控制问题
记录是检测质量达到规定的证明依据。记录要保证记录完整、内容清晰,格式规范,易于操作,便于归档;记录的贮存环境也应当有所讲究,保证记录资料在规定时间内的完好无损。
5 完善过程
改进和完善是建工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发展的的重要途径,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首先,实验室要以部门为单位,制定定期会议纠查制度。在此基础上,实验室除了每年一次的内部评审会议,每月要进行一次整体的纠察会议,针对实验室整体质量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部门之间协调问题进行纠查,最后得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厉兴,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信息化管理质量扩展功能设计,浙江建筑[J],2012.3
Abstract: A high-quality project is based on elaborated design and elaborated site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should establish a sound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value it as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work.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onnot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construction site and aspect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关键词:质量;现场;问题
Key words: quality;site;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064-01
0引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中规定: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该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施工质量水平考核制度。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健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搞好工程施工质量,即施工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及监理单位外部质量监管体系。一项高质量的工程是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现场精心施工而来的,作为施工企业应把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
1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1.1 概念质量管理体系,也称质量保证体系,是以保证与提高工程质量为目标,根据工程质量形式与发展各环节的质量活动,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确定施工企业各部门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任务和职责,并建立协调这些活动的组织机构所形成的一有机整体。按严格要求来区分,施工企业在实施内部质量管理过程中所建立的体系称之为质量管理体系;在合同条件下,根据建设方(业主)需要的质量保证活动要求而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称之为质量保证体系。
1.2 建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施工企业的现场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确定一名具有资格的专职质量负责人、建立一个自上而下贯通的质量自检组织、配备足够的检测试验设施、按规范要求来建立完善的施工现场质量责任制度等内容。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的附录中明确了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有:①现场质量管理制度;②质量责任制;③主要专业工种操作上岗证书;④分包方资质与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制度;⑤施工图的审查;⑥地质勘察资料;⑦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⑧施工技术标准;⑨工程质量检验制度;⑩搅拌站及计量设置;{11}现场材料设置存放及管理。上述内容是施工企业建立并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在开工前由施工现场负责人检查,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负责人验收。这是保证开工及施工顺利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目的是做好施工前的准备,使工程质量从一开始就得到有效控制。
2建立健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2.1 从组织上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目前,部分地区在资质管理上将质量员和安全员的资质证明合并,并将他们简称质安员。在实际工作中,一项工程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程质量员、安全员日常工作量非常大,也很繁琐;而且,一个人的知识面、经验及精力是有限的,如质量员同时兼安全员,必然顾此失颇,带来质量安全事故隐患。所以,对有一定规模的工程,质量员和安全员岗位应单独设置。
2.2 项目质检员要有相应的施工经验项目质检员必须根据工程的规模及技术含量,由具有相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在项目质检员选派方面,如果只强调资质,没有要求相应的工程施工经验,对工程质量管理就容易陷入被动。由于各地方情况不同,工程内容复杂程度不同,规范中没有对专业质检员职称等条件作出硬性规定,但是施工单位质检员是掌握企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具体人员,是施工企业项目质量具体把关人员,是确保项目施工质量的重要人员,施工企业对其的选派工作必须认真对待。
2.3 运用先进科学的质量管理办法要建立完善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系,可运用先进的科学质量管理理念和办法,如全面质量管理(TOM)及ISO 9000标准,使企业质量管理跟上时代步伐,以确保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有效运行。
2.4 强化质检管理机制在项目施工中要充分发挥质检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作用。施工质量不只是质检员的工作,每一名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都要实施质量控制,对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同时,应授予质检员质量否决权,使其有职有权有威信。
2.5 建立及完善企业内部“三检制”实行操作者的自检、工人之间的互检和专职检验人员的专检相结合的检验制度。自始至终贯彻以承包人先自检评定合格再提交监理验收的原则,谨防监理人员充当承包人质检员或施工员的角色。
2.6 强调企业技术质量管理部门在工程技术、质量上的管理作用在明确项目经理质量责任的同时,不能以包代管,过分强调项目承包的自。对分部分工程以上的验收资料必须经公司技术、质量管理部门审核确认后才能提交监理验收,同时企业技术、质量部门负责人应参加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分部分以上工程验收工作。
2.7 重视项目资料员的业务培训目前,部分地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对项目资料员资质作硬性规定,而据不全面统计,绝大部分资料员为非土建专业。当前,国家为拉动内需,大量基建项目集中上马和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土建专业人才不足,而熟悉土建流程,掌握土建知识的资料更加缺乏。因此,对资料员的业务培训是企业一项技术质量基础工作,应纳入企业职工培训及再教育计划。
2.8 做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一项工程项目要根据其特点对需要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以及主导因素采取特殊的措施和方法,实行强化管理。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应在开工前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中单独列出,并明确控制点管理办法。
3结语
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与专业。目前,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处于“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负责”的运行状态。工程实体质量的形成,离不开施工企业人员、材料、机械、工艺方法、环境等诸多因素,离不开监理等单位的管理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然而“工程质量是做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监理单位检查验收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只是工程质量的外在约束因素,只有建立和不断健全施工企业现场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健康运行才是工程质量保证的根本。
参考文献:
[1]GB 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我国 护理质量管理 全过程质量管理 三级质量控制流程体系
在欧洲发展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就开始了,芬兰自1997年开始逐步完善护理质量管理准则并被其他国家所引用[2].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形成初步的意识,到90年代开始进入学科自我发展完善的阶段,到21世纪达到高速发展时期。护理质量管理若没有新型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给予保证, 护理事业只能被遏制而不能被发展[3]。虽然我国的护理质量管理已有一定的发展但质控工作仍是现今医院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1 积极加强组织建设, 强化管理体制
建国后,国家卫生部推行科主任负责制,护理部附属于医务处管理的体制,这种护理指挥系统停留了半个世纪。1986 年在全国首届护理工作会议上护理指挥系统从职责、权利及利益方面得到了空前发展。随着社会对护理服务水平要求的日趋增高,陆续有医院建立了护理部领导的护理质量控制办公室[4-5],下设护理单元管理、危重病人管理护理(含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操作、临床护理教学、特殊科室管理、病人满意度调查共8个质量控制小组。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护理质量控制办公室,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垂直领导,护士长同时接受科护士长行政和业务指导。但是针对1996年我国某发达城市医院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医院的质控组织不够健全,在调查的15所医院当中,只有5所医院设有质控办公室,其余10所医院均为专兼职质控人员做具体工作。在常设护理质控办公室的5所医院中, 2所设在医院质控办内,3所为护理部的下属部门。组织结构不明确,没有设立专门的指控组织结构[6],且大部分医院都将重点放在终末质量上。现阶段医院应密切与国际接轨,积极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办公室,使之直接隶属于护理部,同时完善护理单元质量控制-护理片区质量控制-全员护理质量控制的三级质量控制流程体系,采用PDCA循环体系进行持续护理质量改进[7]。
建立护理服务质量综合控制对策,形成“自我控制”、“同级控制”、“逐级控制”的质控网络,取得了优化的控制效果[8]。有利于护理质量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善,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中心任务[9],持续质量改善理论和方法是提高质量工作效率的有力工具。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和指标的设置要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目标密切结合[10]。
2.高素质质量管理队伍的建立
21世纪是个多学科高度综合的世纪,学科与学科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的分支也越来越多。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护理质量管理的必备条件必须是一般护理知识和专门质量管理知识二者兼备[11]。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如何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知识需求, 护理院校和一些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和培训出在质量管理方面具有现代知识的学生和管理人材,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引起欧洲护理教育者们的高度重视。而我国虽然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重视,但是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从事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护理人员仍然是以经验为主,学历为辅,从事护理人力资源的护理管理人员,大部分是具有中级职称的合格的护理工作人员,但并不具备专门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护理观念的转变,医学院校以及医院有必要重视护理质量管理专门人才队伍的建立,努力重建具有专业的护理质量管理的管理者及研究者,推动我国护理质量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3 护理质量网络体系的建立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三级护理管理体系,有利于各科室、各片区的信息沟通,部分医院已经利用局域网建立了护理质量信息交流中心,研究设计了适合医院护理工作特点的“护理质量综合评价”系统软件[12],与护理质量控制相关的信息,已经迈开了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步伐。然而早在1993年,欧洲的皇家护理学院就已经在伦敦建立了欧洲护理质量管理网络。欧共体几乎所有国家都派员与来自挪威、瑞典、瑞士、芬兰和冰岛的代表一起参加了这个网络。我认为现阶段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护理质量管理网络,护理质量管理的最新信息,供各地区医护人员进行参考。
4 护理质量管理理念的更新-护理质量零缺陷
目前,我们正处在护理质量高度发展,护理质量要求逐步提高直至完美的“卓越性质量”阶段,这一理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即顾客对质量的感知远远超出其期望,使顾客感到惊喜,护理质量零缺陷意味着没有缺陷。而医疗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人、健康、生命,不允许医务人员发生差错、事故,这就要求医院所有职工树立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好的思想[13]。医疗、护理质量控制只有零缺陷才符合现代医疗质量控制要求,符合“卓越性质量”阶段赋予我们的时代意义。零缺陷(零缺点) 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最新观点,主要指质量控制时把质量问题降为零,不是百分之几,而是各项医疗工作百分之百的成功,病人百分之百的满意。这也是最高的质量标准[14]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具体的工作时,应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预防缺陷的发生,同时对已经发生的护理缺陷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分析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护理缺陷的再次发生,针对严重的护理缺陷或是屡次发生的护理缺陷上报给护理质量管理办公室,由护理质量办公室组织人员分析原因,采取应对措施限期整改,并登记在案,定期复查及不定式抽查直至缺陷消失。
质量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 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15]。质量管理现今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成为一种竞争策略,成为医院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职能的最终表现形式。虽然现阶段我国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仍然比较薄弱,但是只要在实际工作中,护理管理者不断应用这些新的理念来完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明确全面质量管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最终会实现护理质量零缺陷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李继平.护理管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Giebing H.Int Nurs.1994;4I:17-22.
[3] 梅宪霞. 改革护理管理体制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山西护理杂志1990,4(2).
[4] 陈爱萍,孙红.持续质量改进在湖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3.
[5] 宋锦平,成翼娟,向代群.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持续提高护理质量.护理管理杂志,2006,6(5):33.
[6] 张建华,张培君,郭莉,顾捷.北京地区护理质量控制组织管理现状调查 中华护理杂志1997,32(2):106-108.
[7] 张凤霞,李焕春.浅析改进护理质量的PDCA循环.黑龙江护理杂志,1998,4(10):56.
[8] 丁建成,候宇琛.护理质量指标的控制对策及意见.中华护理杂志,1995,30(5):283.
[9]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95.
[10] 韩忠福,张黎明,秦力君,等.护理质量要素分析与控制操作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8,18(10):41.
[11] 袁磊,吴菊英,赵军利.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欧洲护理质量管理进展 1994,13(6).
[12] 王红,邓胜平.护理质量体系的改进及其软件开发.中国医院管理,1999,19(7):50.
[13] 王群.从新的医院评审标准看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理念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出现的问题
1.1环境检测质量管理设备的因素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首先要有好的设备,生产工具代表这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就像仪器设备在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起到一定作用是一样的,它决定了监测水平的高低,所以它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1)由于经济条件的影响,造成了环境监测的设备陈旧、落后,与现代的监测技术无法接轨、(2)由于地方部门不够重视,导致环境监测不得以充分发挥。1.2机制建设脱节、机制不够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严重落后,近几年,监测技术不断发展,致使质量管理形式发生变化,国家的一些制度未能及时补充和完善,所以原有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制不能满足现在工作的需求。同时由于监测领导对质量管理的工作的重视不足,存在职能上难以沟通,这样的现象导致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施展。1.3质量监控的技术手段滞后大部分地区由于工作经费紧张。建立很少的实验室和配置仪器,导致正常工作难以正常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信息缺乏,系统简单。不能正确的监测全过程与其内在的联系。再就是由于质量监测技术水平低,不能按照正确的标准完成监测领域,导致数据的不准确性。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解决对策
2.1增强环境监测意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相关部门应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人员的监测意识,重视监测质量,定期开展大会研究或探讨有关环境质量监测,提高在人员中的重要性及强烈的意识。2.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及能力人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所以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的质量,应要求环境质量监测人员要经过严格的考核,筛选专业素质强,能力高,反映机智,能够准确的掌控环境质量这个大环境的变化。并且随后要组织监测人员的再教育,加强监测人员的自身建设。使监测人员增强事业心和身上背负的责任感。能自觉主动的为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服务,这样才会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2.3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管理设备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上配备设备,并定期安排技术人员监测仪器,确保仪器设备正常使用。其次,加强人员管理使其设备得到重视,这样才会接轨与现在社会,促使监测质量的提高。2.4改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机制加强领导管理,严格把关,将质量目标责任制落到全体动员的实处,做到有计划、有考核、有奖罚。强化内外监督功能,定期与上级下级沟通,交换意见,认真整改。2.5加强质量测控的技术管理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是环境监测质量技术的管理核心,实事求是是监测机构质量的目标。以质量为本,保证正确的方法才会使监测数据信息真实可靠,严格贯彻环保部门的标准规范,满足监测质量控制要求,这样可以满足与国际接轨,这样的技术才不会被淘汰,加强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3结语
做好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工作是环境监测的首要任务,是保证监测质量的完整性、准确性重要措施,是完善质量管理技术、人员经费的分本要求,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一定要坚持做好,落到实处,是环境质量监测水平日益提高。
作者:袁庆 单位:重庆市涪陵环境监测中心
关键词:以患者为中心 全面质量管理 医疗设备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R - 0 文献标识码:A
医院医疗设备是个大系统,具有纷繁复杂的结构和万千变化的功能,它是医院开展医疗业务、诊疗服务和提升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固定资产。全面加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科学构建其管理体系,能够完整、有效的组织起医疗设备的集群化规模效应,提升设备利用的效率和效能,对提高医院诊疗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和保障其重要地位,建立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我国在2000年后陆续开展这项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各项制度。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重少数人管理,轻全员性管理。
当前,一些医院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医疗设备的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只是个别领导以及设备科(医学工程部)的事,缺乏全员共同管理的共识和理念,因而在管理理论体系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管理人员结构配备等方面总是围绕少部分人员做文章,往往是就设备管理谈设备管理,对全员管理设备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并不多,对全员管理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实施管理的主动性和执行力也不强。[1]据《2007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提供的数据,我国30多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0多万人 ,而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还不到 10万人,并且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偏低[2]。医疗人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待遇高,处在医院的核心层,普遍受到重视;而工程技术人员的政治、经济文化待遇低,处在医院的边缘层,培训机会少,晋升职称难。
(二)重单体设备管理,轻全要素管理
医院普遍存在重视一个个单体设备的管理,而没有把一个个单体设备及其他要素当成整体或系统来进行维护和管理。有时个别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了联动设备的故障,影响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这其中有各科室“小而全”的医疗设备配置模式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对设备缺乏整体考量,缺乏对设备及其运行环境等要素的综合管理意识。
(三)重部分管理,轻全面管理
全面管理要靠体制和机制。医院在设备管理中忽视全面管理,往往会存在部分与部分之间不能有效对接,设备形不成整体效应的情况。尽管医院高度重视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建设,实现了其有序性和完整性,但是有些制度由于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被挂在墙上,执行力不高,往往存在有章不循,有规不守的现象。即使执行,由于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环节作出具体要求,致使员工不能了解各自执行制度的程度、要求和努力点,也使得考核没有可操作性的依据。同时激励机制存在滞后性,现有薪酬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
(四)重结果管理,轻全过程管理。
医院往往重视设备的使用环节,忽视计划、招标、采购、维护等全环节。就是在使用的环节中,也是重修理,轻维护。由于平时不注意对设备的及时维护和保养,以致使其带病运行,导致故障多发,最后付出高昂的维修成本,直接影响医院经济效益甚至导致医疗纠纷。有资料表明国外预防性维修工作在整个医疗设备维修中占70%以上,故障性维修仅占30%以内;而国内预防性维修仅占30%以内,故障性维修达到70%以上。 [3]
二、 构建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要求,要以系统思维,实施采取全人员、全要素、全过程、全面性的针对性措施,提升医疗设备总体质量。
(一)全员性
建立医院、职能部门、使用科室三级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制。成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和通过年度医疗质量工作计划、不良事件评估等。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制定设备质量管理计划,开展医疗设备检测、维护保养 、报废检测以及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等。各科室安排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负责本科室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相关工作。用责任和经济杠杆营造人人参与设备管理的大氛围,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二)树立全要素大质量观
以管理队伍为主体,以医疗设备为客体,以各科室的单体设备、联动设备以及设备运行的环境等元素为要素,实施全要素管理,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医院提高设备的有效性。设备运行要素对于设备尤其是高精尖设备要求很高,比如强弱电、电压、温度、湿度等,稍有不慎,则会影响乃至损坏设备。因此要多方面对设备进行管理,树立大设备质量观,通过综合治理获得设备整体质量的上升。
(三) 全面性
全面性的质量管理就是要对设备的各个方面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进行管理。它包括从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对设备质量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时效性和适应性进行管理;包括对其使用情况、工作情况和维保情况进行管理;包括对单机管理和设备之间的联动管理;包括对使用部门、质保部门、检测部门、后勤部门、医工部门、医务部门等与设备相关部门的管理;包括设备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还包括对人员进行管理等等。
(四) 全程性
全程性就是从计划、采购、验收、运行到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的管理。在全过程中建立和健全设备的计划、采购、验收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成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加强技术人员配置,开展各层次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监管职能,在实施 、运行、反馈和管理等环节中不断地总结并有所创新。
三、建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
(一)管理体系框架
用全面质量管理视野,以患者满意度为目标,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指标,从全员性、全要素、全面性和全程性四个方面去建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见图1。
(2)建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设备的全寿命周期包含三个阶段,一是在前期通过对其调研论证、制定计划、招标采购、检测验收等环节实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确保引进医院急需的性能稳定的、高质量的设备。二是在中期主要通过开展周期性检测、定期巡检、全员维护维修等措施,及早发现医疗设备潜在安全隐患。建立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设备质量;三是在后期主要通过完善报废流程,最大限度充分发挥设备使用价值,节约医疗成本。这三个阶段均应实施信息管理。
总之,对医疗设备实施全员性、全要素、全面性和全程性的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提升医院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发挥医疗设备在诊疗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关于医疗设备计量工作的探讨[J].医疗装备, 2010,23(10):42―43.
关键词:地籍调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P2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地籍调查的目的
地籍调查是国家对土地管理的基本工作,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变更地籍调查和初始地籍调查。掌握土地的利用情况,核实土地的权属以及确认土地界址的具置,并且根据地籍测量得到土地使用情况的准确数据,为地籍管理服务的完善提前做好技术准备,并且提供法律上的凭证。ISO9001是一种新型的质量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将顾客放在首位,并且还特别强调了所有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注重过程,工作质量的好坏是由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来决定的,只有良好的过程质量,产品的质量才能有所保障。地籍调查的调查人员如果能很好的按照ISO9001的标准对我国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将有利于我国了解到各个土地的使用情况,同时对不合理的土地使用进行改善,使我国土地的合理使用更加完善。
二、地籍调查的内容
地籍调查根据各地的调查目的不同,内容差距也是相当大的。目前我国所使用的土地调查登记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地籍测量和权属调查这两个方面。要求对每宗土地的使用人情况、使用的情况和土地的权属以及权限等情况进行仔细的登记,并且必须对每块土地的界址和权属状况进行确切的记载和描述。
地籍调查的具体流程
(一)、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各地区进行大量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都了解到地籍调查的内容以及目的。对调查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调查之前还需要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有利于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对被调查地区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查阅资料,制作地籍图,了解到该地区的一些基本情况。最后,将权属工作表复制出来,制定相关的工作路线,对调查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完善。
(二)、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是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首先,要向该地区的群众发放指界通知书和权属调查的通知书,收集土地的权属来源材料。其次,对地块进行划分,对土地进行核实界线,丈量界址的边长,设置界标,然后将各种信息填入调查表。最后将宗地草图绘制出来,标注地类,并且需要界址双方签字盖章。
、内业整理
实地调查完善后,就是对内业进行系统的整理,对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记录。首先将搜集到的地籍号统一编制,例如:街道号、宗地号、街坊号以及界址点号。其次,将所有的信息都填入调查表内,一定要仔细填写,避免误填,做到最精准的完善调查表。最后,绘制街坊图,将地籍图绘制出来,将各个地区的划分界址以及使用情况都标注出来,使人们看到街坊图就能对土地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使图、表、数据做到相互一致。
(四)、互检
对调查结果进行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利于检察人员的认真工作,更能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相当于对检查人员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在调查人员将所有的信息资料、图表都完善了以后,需要将资料、成果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将各类资料提交给检查组进行核查。
(五)、专检
建议国家完善我国的检查组,强化检查组的专业检查技能,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出现漏查、错查的现象。因此,有了强大的专业检查队伍,更有利于我国地籍调查的质量过关。因此,实体的专职检查人员必须对上交的各类资料、图标等进行仔细的核查,加强其准确度。
(六)、验收
地籍调查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对调查结果进行验收,验收并不是对所有的调查资料进行检查,而是对整理好的资料、成果进行抽查,抽取其中20%的调查资料进行重点核查。检查过关后再进行验收。
ISO9001质量体系和地籍调查之间的联系
、准备工作
ISO9001质量体系与地籍调查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调查工作实施之前,必须对调查员进行各方面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到地籍调查质量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然后对其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后,必须持证上岗。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的内容是非常全面的。例如:调查项目的分解、各个分解项目的工作量、预计的费用、困难类别、作业的计划、质量的控制措施以及起讫的日期。对调查人员的培训必须严格执行,才能有利于他们按照ISO9001的标准进行地籍调查。
、实地调查
必须对指界通知书和权属调查做好存根,要求收到通知书的群众签字,要求认真填写,字迹整洁,书面规范,方便有据可查。在收集权属来源资料的时候,必须要向用户出示《地籍调查收件资料清单》,而且该清单必须经过调查员签字。对各方面的调查都必须现场实施,保证成果的完整性和原始性。调查表中一定要客观详细的对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完整准确的记载,以保证地籍调查的质量。
内业整理
在调查完成后,绘制地籍图是必须的工作,每个街坊图的界址点号必须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然后从“1”号开始按照反“S”型进行编号,内业整理的关键就在于使图、数据、表内容一致,保证成果的规范性和完整性。通过ISO9001的标准对其进行检查,将不合格的消灭,规范质量问题,检查的负荷也会相应的减轻。
验收
验收是单位委托指定的检查员对调查结果进行抽查验收,抽查率为20%。错误率低于15%则视为合格,相反的错误率高于15%则不合格,必须返回,要求其返工。验收的重点内容包括:地籍要素中权属关系的正确与否、重要内容的正确率、地籍调查时是够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界址点和界址线的逻辑关系、地籍号编写的规范程度、宗地草图是不是符合实际、调查表的填写是否准确整洁等。最后要求验收员填写《测绘产品检查记录表》。
总结:
国家应该严格要求地籍调查的质量,普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让调查人员更加注重作业的过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结果。使地籍档案的成果更具有正确性和规范性。使国家能更准确的了解到各个地区的土地使用情况,以及土地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情况,根据地籍调查的情况更好更科学的建立土地管理体系,促使大家合力的利用土地,保护好土地。对国对民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参考文献:
[1] 李海平,郭贵海.浅谈地籍调查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J].地矿测绘,2006,22(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