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

时间:2023-08-04 17:2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数学;教学;素质教育;数学品质

在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应当把如何加强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本文仅就为高等教育中基础课程之一的数学教学改革,谈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数学素质教育

严士健教授曾强调说:“数学将成为21世纪的每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语折射出数学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数学素质应从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几个方面考虑,相应的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四个层面。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对大学生进行数学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质,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才论文。

二、理想化的数学素质

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学生的适应性、竞争能力和潜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质。这种素质,至少应包括理解、抽象、见识、体验这几个方面。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问,所谓理解力,当然包括逻辑推理的能力,还应包括数学中分析、代数、几何等不同语言对应转换的能力,几何想象的能力等。抽象能力,是指一种洞察力,灵活的联想类比,举一反三的能力,特别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见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著名事例。不但要让他们知道数学宝库中的先进武器,而且要使他们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史中的独特贡献。有了这样的见识,才会思路宽、办法多,遇到困难时才会自觉地求助于数学。数学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像转换观点、选择方法、熟悉软件、检验结果、发现毛病、寻找原因等环节,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学到手。

三、进行数学素质教育

高校的数学素质教育应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创造性地发挥、潜移默化地渗透来达到目的。以下是教学中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想法和尝试。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教育是传统数学教育的现展,是历史的必然定位。数学的概念是最精炼,最严密也是最抽象的。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再像背文科知识那样去死记硬背,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关键是理解,要提取关键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够掌握它。要理解透彻。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善于理解、琢磨、多思考。

2.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逻辑型、宏观型。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做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做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的数学证明。

3.注重数学实质教学。数学是一门抽象、严密的科学,它有大量形式化表示方式及严谨的文字叙述,这些形式化数学对数学的研究、交流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数学的本质,更不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过分强调数学的表达形式、咬文嚼字追求概念严谨的教法,要把教学的重点及时间放在数学概念实质的理解和整体数学观念的形成上。“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教学主张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主要矛盾、紧扣数学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数学实质上,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数学教育通过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表象、联想变化等数字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数学能力教育过程,也是个数学素质的培养过程。在高度抽象、奇异变化的数学世界里,使学生渐进积累变换的、敏锐的、独特的和创新的思维素质。

参考文献:

[1]吴自红.数学教育中数学素质的培养[J].理论导报,2007,(9).

第2篇

【关 键 词】素质教育目标;中学心理发展评价;缺失;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48-03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尽管有诸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之类的填写,但缺少针对性和客观性,流于形式。基本没有在学生任何形式的发展道路上真正发挥鉴定、参考、激励和导向等功能。几乎所有的其他评价始终服务于中考和高考,中考和高考分别在初、高中三年学习结束时有着一锤定音之效。简言之,当前仍然以服务于中考和高考的学业评价为唯一实质性学生评价;以服务于中考和高考认知学习的评价为唯一实质性学业评价;而在发展素质教育、抑制各种考试的背景下,模拟中考和高考形式与内容的总结性纸笔测验为评价认知学习的唯一实质性方式;最后,排除复读和保送,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日后的学校教育来说,唯有一年一次的中考或高考在发挥着选择功能。

这就是当前学生评价的普遍现象(特别强调的是,这里对学生评价的描述,并没有否认素质教育课程与活动的实施事实)。但是反观素质教育的目标,这样的学生评价能否促进目标的实现呢?

对目标实现情况的考察,即是对现实化目标的收获,又是向如何更好地实现目标的研究提供分析的数据。这一考察过程就是一种评价过程。

如果各方评价者追求评价对象与教育目标的对应,那么这两种功能能够发挥积极效应,能够促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但是如果各方评价者追求现有评价的可喜反映或者完善,而不是同时追求评价与教育目标的正相关,那么这两种功能便会发挥消极作用。

在后者的情况下,一旦现有评价是片面的,与教育目标不是对应和正相关,那么正如行为主义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在后者的情况下,对片面的现有评价的可喜反映的认可,是一种结果,它强化着这种片面的现有评价的过程,也强化着这种评价对象的活动过程。

强化容易形成一种行为或思维习惯,成为一种习惯后就将很难被发觉和改变,甚至造成对其他评价的削弱和疏忽。这势必造成无法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评价,甚至逐渐偏离素质教育目标。

比如,当前对大规模、集中型、统一性高考的关注,是一种评价结果,他强化着高考这一评价过程,也强化着备战高考的过程,主观题权重增加,各省自主命题,分数见晓后填报志愿,大学扩招,参赛获奖加分……都是对高考评价和备战高考过程的强化形式,这种强化成为思维习惯,从而疏忽了在高考之外建立对应于素质教育目标其他方面的有效评价机制,以此培养其他各类型人才,或者与高考一起有效地鉴别各类型人才。所以,不管怎么完善,只要这种大规模、集中型、统一性的高考是大部分学生高中三年后唯一可选的发挥选择鉴定功能的评价方式,那么对于没有最终考上大学的毕业生来说,其获得的素质教育程度就无从评价或者在这种评价的大前提下被定义为高中毕业的失败者,没有对学生除了学业、升学之外的积极关注,显然就是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再如,素质教育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是正是这样的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比八九十年代营养正常的同龄学生好呢?学生体重超标和不合格现象随处可见,胖成一坨肉、瘦成一根杆的中学生比比皆是;中学生阳光下站队没5分钟便晕倒一大片已经不是新闻……八零后,七零后的学生会这样么?素质教育在体育方面的失败,用现象便可以言说。是什么原因让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强弱有别,盛衰不同?

教育评价的导向和制约力量比教育目标更为现实和强大。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正如驾车去一个地方,教育目标只是理想,只是远方的一个目的地,而教育评价却是驾驶员。由于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也具有导向和制约力量,那么当教育评价发生片面或者错误时,只要这一评价在持续,因为它有现实利害关系,有实际操作功能,而教育目标只是远方的一个理想,所以教育活动势必以教育评价为导向,偏离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因为存在评价结果的强化作用和评价的现实利益,所以唯有追求评价与素质教育目标的最高相关,才能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以素质教育为方向,当代中国学校培养目标是什么呢?叶澜教授的表述在众多表述中很有代表性。她认为学校培养目标的内容构成有两方面:“1. 通过学校教育养成个体积极的生命情态。”“2. 通过学校教育养成个体富有创生性的行为方式。”[1]

两个部分是学校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的生命情态,其积极含义不是指单一、静止的积极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的以积极为发展趋势的生命状态。正如人有邪恶的欲念,有消极懦弱的状态,但是经过调整和斗争,正义战胜邪恶,乐观勇敢居于主导。生命情态不仅是积极的,还应该具有创生性的行为方式,以此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而这个创生性的行为方式,必须是以能够形成积极的生命情态为准。假如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是创生性的,但是这种创生性的行为方式是犯罪的,那么这显然不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总之,这两个部分的一个大前提是关注个体,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唯有了解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和个体间的差异性,才能了解如何维持积极的生命情态;创生性是相对于个体特征而言,唯有了解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和个体间的差异性,才能充分利用个体生命里的独特资源,使行为方式具有最大的创生性。如,了解自己是属于哪种气质类型,这样便可以在适合于气质类型的工作领域做出最大成绩。如果一个黏液质的学生因各种原因趋向于发展环境多变要求做出迅速反映和交往繁多的工作,那么也许他自身的耐心细致的特点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2]而生命情态和创生方式两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对于这样的学校培养目标的内容构成,当前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评价是否与其有最高正相关呢?针对于这样的学校培养目标的内容构成,我们学校教育的施教者是否需要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是否需要跟踪了解学生的生命情态?是否需要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做出相应的干预和引导?学校是否需要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的个体特征?学会关注省思自己的生命情态,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呢?

很显然,以这种内容为构成要素的素质教育,明显不同于关注形式多样的技能能力掌握的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学校开展了各种兴趣小组,开设了各门活动课程,学生掌握了多少才艺技能所能够达成的。

这样的素质教育,也不是当前以认知学习为主要领域的评价所能够有效评价的。

针对于个体特征、保持积极的生命情态和进行创生性的行为方式,包含了这三方面因素的素质教育目标,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与之有正相关的中学生心理发展评价。

当前的素质教育非常注重因材施教,然而,什么是因材施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节目曾经有这样一期节目,有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到了研究生二年级,才发现自己的学业是凭着智力在行进,而对专业的情感需要却始终处于淡漠状态,自己的兴趣爱好处于隐退状态。这样的分离,即使他智商再高,他的研究也是走不远,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他最终求助于心理访谈节目,希望帮他走出对专业的疲惫状态。而经过调查,中国的学生中很大部分和他一样,要么走不下去,要么缺少幸福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如果中学教育对于每一位学生都进行遵循天赋与心理特征的因材施教,都帮助学生了解跟踪自己的兴趣品质,那么,这种情况应该会减少。

以上例子反映的个体成长和发展,不是认知学习和顺应天赋的技能、能力学习所能够包办、代替的,而包含了个体特征、保持积极的生命情态和进行创生性的行为方式这三方面因素的素质教育目标却涵盖了以上两个例子反映的教育要求。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目标要求如下。“……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目标要求中涉及心理方面的诸多目标,显然不是仅仅通过认知学习和顺应天赋的技能能力学习所能够达成的,必须通过相应的具体的德育和心理素质培养教育才能有效完成,那么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应的中学生心理发展评价也是必要的。

然而,建立和实施了中学生心理发展评价并不代表这样的评价能够发挥积极功能。正如前面所论述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状况,因为它没有“钢琴八级”、“主持人大赛第一名”、“奥赛一等奖”等等,那么获得社会认可,甚至与中考高考无关,便流于形式,徒有虚名。目前的中考和高考本身是效度不高的评价,片面的评价,所以我们要避免中学生心理发展评价流于形式,使它能够发挥积极功能,不能仅仅通过与中考高考建立密切联系这一途径,还应该让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了解它的重要意义与功能,更重要的是引起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发展评价高度的重视和赋予其社会性价值。

中学生心理评价无论从评价的领域、评价的形式、评价的类性还是方式,都是复杂繁多的。一个中学生心理评价的实施,其领域、形式、类型和方法的配套结合绝不是随机的,在选择、操作和解释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及应用于中学教育领域的特殊性。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认知学习的测验式评价易于操作,中学生心理评价存在复杂和难度,就避难就易,舍弃中学生心理发展评价。

建立和完善科学化、专业化的中学生心理发展评价体系任重而道远。

注释:

[1]叶澜主编,杨小微副主编.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170-171.

[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9.

[3]叶澜主编,杨小微副主编.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166.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杨小微副主编.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3]瞿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张华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5]刘本固著.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

[6]许建钺,赵世诚,杜智敏,郑晓齐编译.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5.

[7]戴忠恒著.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

[8]赵承福,邵小武,刘继武主编.中小学教育评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7.

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22-02

1 数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何其重要,这就意味着数学教育需要培养人的更内在的,更深刻的东西,这就是数学素质。数学素质被认为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素质,它是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作用的要素之一。

数学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时至今日,数学的知识和技术有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种通用技术的趋势,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是高度社会化的,而高度社会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基本语言和工具就是数学。由此可见,未来人的数学素质将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同时,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跨入到大众化教育,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迈入了大学的校门,充分享受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养的工作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质,即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更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 关于教学方法上的几点探索

数学素质是人的一种特殊素质,它是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核心与基础之一。今日大学数学教育,直接关系到我们今后几代人才的素质,因此我们应特别重视。鉴于大学生数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该多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呢?对此,在进行数学素质教育培养的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几点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尝试,认为以下几点甚为重要:

2.1 实行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学。 实行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这是符合教学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目前的大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省份,所学专业特点等导致学生之间的实际水平可能有所偏差,从实际和可能性出发,应在不同的教学平台上,采用不同的数学教学辅助资料,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要求及特点进行分类教学。

2.2 注重数学实质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严密的科学,它有大量形式化表示方式及严谨的文字叙述,这些形式化数学对数学的研究、交流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数学的本质,更不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教学主张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主要矛盾、紧扣数学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数学实质上,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数学教育通过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表象、联想变化等数字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数学能力教育过程,也是个数学素质的培养过程。在高度抽象、奇异变化的数学世界里,使学生渐进积累敏锐的、独特的和创新的思维素质。

2.3 抓住解题方法上的结合点,创设矛盾,训练学生的思维

第一,着眼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善抓本质,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第二,着眼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第三,着眼于提高错解诊断能力,鼓励质疑,训练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在教学过程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我纠错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正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第四,着眼于突破常规思维,善用联想,训练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具有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特征,是思维品质的核心。在教学过程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独创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和采用新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2.4 选准教学手段上的结合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于思维。 布鲁纳指出: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能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并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因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思维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掌握数学知识。如:利用通俗化的数学语言,使知识的表达新颖有趣,引导学生进入易学思维状态。教师讲课时运用语言艺术,学生不但易于接受知识,而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的呈现引人入胜,引导学生乐于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变化的美的情境中领会数学思想,启发数学思维,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质。

3 结语

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学,注重数学实质教学,创设矛盾,激发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等方法基础上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系统的培养。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素质教育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光明,曾峥.数学教与学基本理论及其发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2] 张宝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教学论坛,2011(1):119

[3] 胡卫平.科学概念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4,9:44—47.

第4篇

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初中英语教育,由于长久以来的费时低效,受到社会的质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这种新形势下,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实质及其主要特征,把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因为学科教育是通过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活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考试改革的设计思路下精选、精编、精讲、精炼。学生应掌握应知必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对搞好初中英语教育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

 

要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关键是教师的素质。作为英语教师,要尽快从经验型转变成科研型,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和教学过程素质教育化已成为主流。这不仅将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的面貌,而且也将促进每一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及授课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在第二轮新课改理念下的具体英语教学中,我们通过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钻研教材,对本套教材基本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等方面,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教育对象,特别是广大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多维思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法格外重要,因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计划、目标,主要应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要解决好知识的无限性和学习的有限性这一矛盾,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具体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有助于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应从多角度、多层次指导学生,培养习惯,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听课、笔记、复习、记忆、解题、听说、读写、思维以及应试心理等方法,并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以达到由“学会”向“会学”的积极转变,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搞好英语教学。

第5篇

钢琴艺术素质教育作用分析伴随着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钢琴逐渐走进了普通家庭中,更多人认为钢琴艺术教育能够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与生活品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有一些人已经将钢琴教育纳入儿童启蒙教育中,企图通过钢琴艺术的熏陶,来提升学生的素养与气质,钢琴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怎样利用钢琴艺术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钢琴艺术教育是塑造审美情趣的教育

音乐是一种语言,钢琴音乐所诠释的杰作能够全面扩展一个人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情感能力,带动他们对于文化知识的深刻感受与理解,从钢琴教育教学方面来看,表面上教师在向学生单纯传授一种技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实质上伴随着对很多中外艺术作品的赏析与理解,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深入分析作品内涵以及其中涵义的理解,甚至是其中音乐作者生活时代背景、情感经历等,学生只有全面理解了其中的意境才能真实地在琴键上表达出来,这其中是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例如,《黄河大合唱》《走进新时代》《义勇军进行曲》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有典型的民族特征与时代精神。

二、钢琴艺术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教育

钢琴艺术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意义,能够从多方面去理解、挖掘,用一句话去说明就是:完善人的素质。因为钢琴曲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物价的精神财富,只有通过演奏,接触钢琴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其中的意境,体会这笔精神财富。

虽然很多钢琴曲已经在音像制品上呈现出来,但是那些与真实的钢琴演奏都是没法比拟的,感受与体会都是各不相同的,纯正的精神世界的熏陶,需要学生接受到标准的钢琴艺术的培养,学生会在一些优美、动人的旋律间提高对美的追求,开阔学生视野,自觉地塑造他们高尚、完美的品格。

这一素质的培养体现在,钢琴学习过程中体现的是一个生动的动态系统,它需要演奏者全身心、专注地倾听,用心灵真情地感受,再用自己的十指去将内心感受真实地表现出来,他需要双手各自动作,也需要身体的协调配合,这一过程中必然是对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思想的综合运用,是对人的高尚精神境界的培养与完美品格的熏陶。

三、钢琴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1.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与提高

钢琴学习中,观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人或许都观察过一些事物,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够观察得细致入微,钢琴学习中的观察并非简单地观察而是要用心去思考,学生在倾听教师的细心讲解时,需要自我思考,将教师的动作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去感受,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就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学生会自动地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伴随着思维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同时支持学生敢于提问也是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

学生正是通过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自觉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感性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2.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因为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征,其中蕴含着符合各自特征的意境、情绪以及内容等。这些风格与特征都需要学生感受与理解。

在钢琴教学中,把各类音乐依照各自的特征分类,往往能够使一些原本抽象的音乐更加形象化、类别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中的内涵。

音乐的分类是根据音乐中的内涵与情感进行分类的,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抒情类、活泼类、激情类――教师要善于教导学生将音乐作品分类,把握不同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并利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将他们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伴随着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的培养,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分类训练的方式进行,也就是首先为学生随意弹奏一曲或者欢快、或者深沉的音乐,让学生听着音乐,根据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来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其中的内涵,一些学生听到了欢快的音乐就手舞足蹈,欢天喜地,也有一些学生听到悲伤的音乐就暗自伤感、低头不语、沉思片刻。这就是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的体现,学生通过钢琴学习达到了对自身的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

3.听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音乐是人们利用耳朵来感受的一门艺术,其中必然伴随着听力能力的培养,学生一旦具备了良好的听觉能力也意味着艺术能力的提高。

钢琴教学中听力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从音位的高度来把握的,然后让学生在心理感受这个音,根据自己的理解预想自己将要发出一个音,然后直接发出这个音,再调动听觉器官觉察这个音是否与正确,在没有完全准确的情况下,需要改正,就这样在不断地“听――发声――听”中度过,学生的听觉能力不断上升。这其中必然伴随着对学生的听觉能力的培养。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钢琴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钢琴学习不仅能够陶冶情操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素养和品德。

参考文献:

[1]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9.

[3]崔鸿源.试论钢琴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培养[J].乐府新声,2O00,(3).

[4]王碧波,邓雪锡,黄西想.试论钢琴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培养[J].乐府新声,2O00,(3).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参与意识;思维训练;自主化

素质教育主要目标是开发学生的知识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素质教育的实质核心,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愉快活泼地成长。那么如何体现现代的教育思想,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我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法、方向、内容、进度和质量,是影响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教师首先必须当好导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用全新的素质教育思想,统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教法,把教材知识固有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使用上要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以目标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巧妙地将教材的知识思想转化为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处处为学生的提高与发展创造条件。教学过程设计的自主化是课堂教学自主的基础,是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重要标志。教师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课堂教学组织的调控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媒体,让学生主动观察、讨论、探索知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要坚持启发教学,在知识衔接处、转折处巧妙设疑,显示出高超的课堂调控水平。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自主化。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内在因素,而教师引导点拨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外在因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设计再好的方法也是徒劳。俗话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再说素质教育本来就是个性发展的教育,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只有这样我们教学的自主化,才可能有落脚点,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就需要老师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多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既利于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扬长避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的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

三、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

教学的本质是开发思维,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指标是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思维是核心,也是课堂教学自主化的关键所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首先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思维训练材料,加强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通过多方感知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与策略。古谚云:“受人以鱼,只饱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巧设疑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思索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不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

四、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性格培养

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问题。人生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不断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过程,随时都会遇到坎坷与磨难,能否直面人生,往往不是人的智力因素而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的完善的人格力量,而非智力因素是人格完善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体育教学实践也使人们认识到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在开发智力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 非智力因素中的性格因素

在素质教育中,通常所指的非智力因素是那些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但能在智力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效能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虽然分别独立地发挥着作用,但是性格是非智力因素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性质。

所谓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体现在个体对待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方式之中,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良好的性格特征对智力的发展和智力活动的进行具有促进作用,对智力方面的缺陷具有补偿作用。相反,不良的性格特征会阻碍智力的发展。同时,性格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落脚点。首先,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优良性格特征,才可以在此基础上,成为一个具有较高觉悟和思想的人。其次,道德教育的内容如果不落实为受教育者的稳定而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那么,这种道德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着手,让学生掌握对待外界事物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生动具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二 体育教学对优良性格形成的独特作用

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教学形式,在培养学生优良性格特征方面,起着其他教育形式难以企及的作用。

第一,体育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个广阔的领域里尽情遨游、运动,因而平时被意识控制和掩盖着的心理活动、意志品质、性格特征也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来,又可以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也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参考。

第二,体育教学中打破了师生双边交流的模式,学生有着广泛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交往及角色,为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特征,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第三,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化,适合于不同性格学生的发展需要,各个项目除了需要对某些共同的心理品质保证外,不同项目又需要不同的心理品质,并有加强的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以上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应充分其发挥自身优势,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优良性格特征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三 体育教学培养良好性格的原则和途径

1.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体育教材有一定的思想性,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性,如清华大学就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提议。另外,启发学生经常地、主动地从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角度分析自己的思想、言行以及所从事的各项体育活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还应努力把良好的社会规范,体育项目所反映的价值观,结合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通过生动的教育形式传授给学生。 2.结合不同项目,进行学生性格培养

体育活动具有丰富多彩,无论是游戏,还是竞赛,都可结合进行教育的特点。例如,长跑侧重于坚毅与恒心;球类项目侧重于自信果断,勇于拼搏;游戏侧重于机智灵活等。由于不同项目对参与者的性格特征要求不同,也为不同性格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一般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完成该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2)让学生了解某种性格特征对顺利完成活动的必要性。(3)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掌握适当的行为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3.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培养性格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这是教育的内化和深化,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教育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与反省。能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勇于承认和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另外,还要在正确地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调节,发挥自身优势,并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具体到体育教学,教育学生遵守课堂常规,遵守竞赛规则,学会自律。同时,要正视比赛成绩与结果,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在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同时,完成性格的自我教育。

4.加强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

心理品质虽然是相对独立地发挥着作用,但也是相互影响与补充的。通过智力培养(特别是创造力),可以发展学生认识方面的性格特征,通过培养性格以外的非智力因素,可发展学生的情绪、意志以及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在体育教学中,适时讲解有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心理学规律和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对有心理障碍或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要进行专门的学习指导,带领全体学生共同努力,以促进优良性格特征的发展与完善。 四 结论与建议

随着体育教学实践的发展,体育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学生特点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性格培养的规律和原则,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在教学的各环节,努力为学生优良性格特征的培养与完善,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身心全面发展的祖国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

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2.“内化”与“外化”

内化和外化是马克思提出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学方面的运用。“所谓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结果,对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进一步发展。”素质就是在不断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它显然蕴藏在体内,一旦需要,可以按主体的意志转化为行动。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潜能走向现实。这一开发的过程,即被视为素质的发展。

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的局限,教师在听说读写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鉴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重视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作用,二是前三年(六年制小学)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1850字,目的在于促进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书面考试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这样,不但不利于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而且从客观上起到扼制个性发展的负作用。

最近,接触了一些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资料,概括起来有如下若干方面:一是评价制度的改革,使评价标准适应素质教育,考试内容体现全面,评价程序趋于民主化;二是教学方法注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三是教学内容为训练服务,加大阅读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的核心,是优化内化与外化的进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第9篇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①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基础层“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②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美,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2.“内化”与“外化”内化和外化是马克思提出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学方面的运用,“所谓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结果,对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进一步发展。”素质就是在不断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它显然蕴藏在体内,一旦需要,可以按主体的意志转化为行动。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潜能走向现实。这一开发的过程,即被视为素质的发展。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书面考试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这样,不但不利于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而且从客观上起到扼制个性发展的负作用。加大阅读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的核心,是优化内化与外化的进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3.能力和习惯。听说读写能力属特殊能力的范畴,严格他讲,在小学阶段只能是技能。它是以一般能力(注意、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为基础,一般能力的培养又是靠特殊能力的训练而体现的,而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可以这样讲,习惯应该属于作为个体的“人”素质的有关部分。

第10篇

【关键词】户外体验式培训 综合素质教育 价值观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概述

(一)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以全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而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二)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主题。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既是将群体素质通过个性化培养转换为个体素质的过程,又是将个体素质不断加以综合提高转化为整体素质的过程。高校实施的素质教育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大量事实表明,要想真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仅仅靠目前课堂教育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开发、培养。因此说,高校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户外体验式培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参加户外体验式培训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加之思想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和青少年发展的特点,造成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薄弱,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偏差,理想淡漠、思想混乱等。户外体验式培训的项目是从现实实例中提炼出来的,任务的完成过程表面上看是大学生执行能力的表现,其背后则是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衡量,对成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普识价值观念的重塑意义重大。如“雷阵图’夕项目中,狭隘的个人主义和缺少理想和坚定的集体信念是无法完成任务的。

(二)参加户外体验式培训有利于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

户外体验式培训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配角,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每个具体项目的完成都是学生自我规划和执行的表现。在项目结束后,受训大学生个体要完成自省式的分享回顾,这样就达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并且印象深刻。

(三)参加户外体验式培训可以增强大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是社会人,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在社会中与其他个体和谐相处,融入其中,实现个人价值。户外体验式培训是以团队形式开展的,成功需要合作,每个团队成员必须积极默契,相互配合。如“海难逃生墙”项目,依靠个人能力是不能完成集体脱困的,必须发挥全体成员的智力和体力,才可以达到“一个都不能少’的终极目标。

(四)参加户外体验式培训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在顺境中长大的,没有受过多少磨难,所以进入社会独立生活后,遇到困难时会不知所措,在心理上会表现出焦虑、无助、抑郁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影响学业和健康,这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户外体验式培训中的大多数项目都是针对提高受训者的心理能力而设计的。在一个个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大学生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建立坚强乐观的必胜信念,这对他们是终身受用的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在参加高空项目时,学生必须学会自我调整心态,敢于克服恐惧,激发勇气,才能完成超越自我的目标。

(五)参加户外体验式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的能力

户外体验式培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努力克服困难,不断超越自我。户外体验式培训以其特有的方式、内容与特点,提升大学生抵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让团队中每个参与者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与痛苦,磨炼意志,在活动过程中懂得团队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体会团队合作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能使大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和培养客观地评价自己,让自己与他人、群体及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对于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意义深远。

三、结束语

当今我国高校教育中,虽然也有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以各项学科专业成绩评价为体系的奖学金制度下,重智力轻综合素质的状况比比皆是,这重蹈了应试教育的覆辙,最终使大学生表现出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不高、智商高情商底、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意识强团队合作意识差等。而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特点恰恰能够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因此它能够推动大学综合素质教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基金项目:

1.2012年宁夏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XGC2012D08。

2.2013年宁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资助课题,课题编号:YB201331。

参考文献:

第11篇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从远古时代长辈传授狩猎、采滴野果的经验给下一代,到当今社会的各种各样有助于人的素质提高的活动,都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本文所论述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一、素质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人的素质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从特定的历史、地域和教育条件出发,在素质结构、育人方向和现实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工程。在目前,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各个特定的地区的实际进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目标所涉及的对象上,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一般素质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开发,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在构建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即必须包括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个方面,同时必须注意各个方面素质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最佳发展。避免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去强求学生的均衡发展,也要避免由于重视某些单项素质的培养而轻视甚至忽视某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形的发展。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构建的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六个一级素质指标组成,每个一级素质指标包括若干项二级指标。一级和二级素质指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素质要素构成具有不同的要求,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和阶段特征。素质构成要素的一、二级指标以及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特征,构成一个阶段性特征明显、连续性强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

身体素质:较强的体质,健康的身体。包括健康卫生概况、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四项二级指标。健康卫生概况除一般健康要求外,还包括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健身和卫生习惯等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也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健康人格五项二级指标。健康人格是指为预防人们在高科技、高竞争、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易患的各种心理疾病,而必须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质基础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在人的素质形成中发挥着调节机制。心理素质教育是被中小学教育轻视甚至忽视的一个工作领域,为使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获得健康发展,很有必要确立其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建立学校有关体系,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从而能真正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智能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劳动等二级指标。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挑战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将来获得谋生手殷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智能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中心,是基本素质形成的智能基础智能素质的要素中,能力要素是重点之一。智能素质中的能力要求与身体上的运动能力、心理素质中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品德素质中的道德能力、审美素质中的审美能力等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基本素质的能力体系。

转贴于 品德素质: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尝观点和态度,基本的思想意识,初步的道德品质及道德能力。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三项二级指标。这是一个合格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条件,是做人的根本。品德素质的形成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智能素质为基础,又受到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制约和促进。

审美素质,基本的审美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初步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技法技能)、审美创造能力三项二级指标。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善美,是青少年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美育是中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美育实施中不仅要加强艺术教育和挖掘各类课程的美育因素,而且整个教育工作都要体现美育的要求,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不断发展。

劳动素质:正确的劳动观念,初步的劳动知识,基本的劳动技能,良好的劳动习惯。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四项二级指标。这是青少年将来参加社会劳动的基础,是其它素质的体现和运用。劳动素质一经形成又能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中小学应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对青少年从劳动观念、习惯、态度、技能各方面进行培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劳动者打好基础二、“一基三元”: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由“四个体系”组成。一是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二是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四是素质教育保障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后三个体系是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的内容,?他们都建立在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个“基幢?之上,四个体系形成“一基三元”结构。

关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中小学校学生的具体素质结养规格和质量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公民应在身心各方面素质达到的质量规格。

关于素质教育工作体系。素质教育工作体系是指为完成素质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体系、教学工作体系等。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决定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对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具有指导作用和支配作用,它支配着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影响着学制年限的确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及教学方法的选用,它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它为依据展开,一切素质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素质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使得全体学生形成所既定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中的素质,尽量使得每个学生所形成的素质具备个人发展的特性,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途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用那种途径、方法,都必须追求更有效地使学生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具备较高的质量,有助于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必须在提高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下功夫。为此,要整体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使得教育教学工作牢牢地落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核心上,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进行协调、优化,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优的综合效果;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形成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诸素质的最佳结构。

关于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学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及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质量进行考核、评估和评价的管理制度,它也是由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决定的,因为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具有检测作用和调控作用,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活动的归宿,课程计划制定的好坏、教材编写的质量、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运行以及教育质量的评估都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达到了素质培养目标。所以,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也是检测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要以素质培养目标为标准对教育过程中的诸因素进行调控,使得素质教育工作有效向素质目标逼近,取消或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提高素质教育工作效益。对于中小学,应该建立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制度、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监测制度以及学校发展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制度等相应的素质教育管理制度,以确保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根据各段学生素质培养规格的要求,选择其中的单项指标或以培养规格为基础设计综合指标,用于测量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对素质发展的品质作出评价,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以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为依据,设计用于检查和评定教育工作质量的素质教育工作监测指标体系,用此指标体系作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学校管理行为,评价学校素质教育工作。

第12篇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概括地说,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整体展示为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对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其中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特点

素质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生产、生活打基础,强调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因而特别重视开挖潜能、启迪心智。

合作展示学习抓住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一符合时代要求的重大课题,它在捉高学生成绩,形成对学科的积极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积极作用的同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能够将其所学应用于合作情境之中,而不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上,最终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的心智。

合作展示学习能使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关爱同学、具有与他人协同合作的能力、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能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比较好地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问题。它符合时代的需要,代表了现代教学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特点

素质教育发展的实质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并完善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基本特点是:尊重相信每一个学生;要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合作展示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侧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合作学习教学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力求做到导为前提,演为主体,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因此许多教师做的工作都交给学生当堂完成了。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的境界,师生的负担也会因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自然建立。

三、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公平性特点

素质教育有两个最根本的宗旨,即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公平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要求。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之公平。合作学习科学地发挥了小组活动的作用,建立和运用合作学习小组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目标的基本手段、由此可以改善教学的整体效益。

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2-4人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家庭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异质性。这样,全班就形成了组间同质的小组联合体,为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进行,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竟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相互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努力工作时,他们得到的就更多,学得也更愉快。这样,学生就能够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平等地享有学习的机会,对于后进生,课后又可以进行补偿教育。

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特点

全面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和个性特长都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不仅重视智力因索的培养和开发,而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教会学生生存,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