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时间:2023-08-04 17:24: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知识和情感的统一;教材和学生的统一;激励和探究的统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44-01

小学生带着希望和憧憬跨人了中学,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道德价值观的发展,他们渴望新的人生坐标,渴望更高远的天空。而语文在众多的学科中,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之一,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很快适应中学生活的节奏,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是摆在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明显感觉到与小学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甚至于不适应的情况。比如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出出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认为我们教师应当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出发,把知识和情感统一起来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在编排体系上十分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以七年级上册语文为例,课本在内容安排上,无论是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对关爱生命的认识,还是对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大自然的歌颂,亦或是对人间亲情的歌颂,都无一例外的在加强对学生情感道德的提升,让学生在这些优美语言文字的探求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我们教师在运用这些篇日对学生进行语文本身知识的教学传承外,更多的是要关注课文蕴涵的情感价值观的取向。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性格塑造期,但由于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他们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因此,我们要通过课文去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尊老爱幼。在课文教学中更多的去关注学生情感价值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上,我们要将更大的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学会如何与他人、父母沟通。毫无疑问,这些课文的教学,我们教师应当准确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取向,否则我们的教学就背离了课文的本意,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从实际出发,把教材和学生统一起来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七年级语文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课前的预习、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还是对课文独特感受的理解,都无一不渗透着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也要注意这点。在课前预习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而且预习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要求。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但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我们教师可以有目的、有目标的进行专项练习,因为课本只提供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平台,而对于细处知识点的要求,并不是太明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框架有所了解。七年级语文教学,我们教师应当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互相补充并结合起来,让学生很快适应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我们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把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起来,不要把教材挖得过深、过难,以至于让学生面对教材,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对教材知识、思想的挖掘,我觉得教师必须要对自己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照搬教学参考、照搬他人的教学设计,只会让我们的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是较低的,我们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教学设计、思考教学方法,这样才会真正设计出更贴近学生、更符合学生胃口的思路。

三、从课堂出发,把激励和探究统一起来

第2篇

一、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体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二、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

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本学期语文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学校远程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三、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本期,我们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练,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大作文紧扣课标一单元一写,既有章法,又有创新。

四、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积极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挖掘学生多方面潜力,通过各类活动与比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本学期我们除了组织学生参加了县、镇有关活动外,我们还举行了缅怀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观看“中央电视台2010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写观后感、古诗文背诵默写竟赛等活动。把每次活动作为每个学生学习、锻炼、培养兴趣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及综合素质。

五、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师形成了一个共识:通过培优辅差工作,大面积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此,组里每位教师都拟订出培优辅差的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不仅解答学生的质疑,而且常常与学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把对老师的感情转移到学科学习上来,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六、以公开课为平台,努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每位语文教师承担了校级公开课,教师们互相听课,并及时点评,指出不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各位老师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老师甚至上了多节公开课,如郑老师为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几乎上遍所有的班级,每上一次都有很大的提高,参加县优质课获二等奖。王主任带头给老师们上示范课。王主任不管是哪节课,每节课都是对外开放的,也可以说每节课也都是公开的,每节课也都是很考究的。由于各位老师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本期“同课异教”活动开得比较成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向老师的课激情充沛、温馨亲切、循循善诱;宋老师的课舒展自如、洒脱奔放,并有衔接拓展创新……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周老师自从担任七(5)班语文教学工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研读教材、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上。每天早上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给我们年轻老师做了很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周老师快要退休了,但是从不以老教师自居,不论是老课文还是新课文,都认真对待。教学个案详细,不仅备内容而且备教法;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从字、词到阅读,从课内到拓展,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备课。上课充满激情,下课落实到位,工作顾全大局、雷厉风行、兢兢业业。值得大家学习,值得大家钦佩。?

七、加强备课组活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组内活动,研讨教学,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以集体备课、教学展示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每周星期一的第六、七节课我们七年级语文组老师聚在一起,确定单元目标,探讨课文主旨,研究〖1〗

课文教法、学法,探究课文疑难盲点。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扎实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八、继续实现“三清”策略,扎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洋思经验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也是一种精神的写照,它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爱学生、爱岗敬业,同时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还需要把教学和教科研扎根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在学生身上。本期继续实现“三清”,要求语文教师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扎实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天天只见老师忙碌的身影。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朗读 生活感悟 能力培养

朗读,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千法读为本”。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从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体中各单元所教的体会,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一、体味文本,入情入景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要求中指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在山的那边》这篇文章节奏性本来就强,再体现诗歌的韵律,停顿就更加的明显,读来琅琅上口。“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每读一句的停顿都是无穷的回味。譬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这种惊心动魄让我们读来会语气加重,身临其境。“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这舒展的口吻也是体味文本的最根本语意,还会带给读者深层次的遐想。

从生理分析,朗读是通过视觉、大脑、发声器官把书面语言转化成清晰、响亮、富有情感的口头语言,再通过听觉作用于大脑的一种阅读方法。“在山的那边,是海吗”能让你产生无穷结果与猜想。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语法修养和普通话的水平,而且能把难于理解的文字变成容易理解的声音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收到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的功效。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偶尔也会有口头语:“这是真的吗?”不敢确信,有时也有否定的语气存在。

二、增强趣味,多种形式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要求指出:“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在《理想》一文中:“理想是石;理想是火;理想是灯;理想是路;理想是罗盘;理想是船舶;理想是闹钟;理想是肥皂;理想是……”我们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同学各读一句,各自有不同的理想。你读,他读,我读,齐读,配乐读等,朗读能激发出人不同的理解层次,从不同的形式去剖析与解悟。

诵读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以兴趣的积累、习惯的培养、情商的开发为前提,调动学生读书的欲望,充分的朗读。以读为前提加强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提高包括速读、略读、精读、朗读、默读、整体感知、理解分析、赏析评价等等在内的阅读能力。《第一次真好》中“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语文课堂上,琅琅的书声最美。

既然要有感情的朗读,就要在蕴含情感的关键语句上着力,情感的体验才不会如风掠浮萍,才能刻骨铭心,才会让读达到课堂达到“情到深处自然呜”的境界。

三、多方结合,生情感悟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要求中指出:“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比较长的文章,可以先默读,再朗读。默读便于快速了解它的主要内容。朗读,要读准语气,并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要调动创新思维,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注重熟读与美读,让文中故事甚而细节都能活化在心里,一些优美的语句张口就来。

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27课:“天上的街市”: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美好的、恬静的、自在的、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让人联想,培养了想象能力与情感思维。例: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朗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朗读的心理学意义,是由词语作为刺激物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条件反射(或叫第二信号系统)。朗读与默读相比较,默读时,中枢神经只受到文字的刺激,因而只作出一次反射。而朗读时大脑则受到文字与声音两种刺激,反射的次数显然增加。另一方面,朗读时所应用的感觉器官有视觉与听觉,而默读只有视觉参与。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就相同内容而言,反射次数越多,给学生的印象就越深,其理解记忆效果就越好。

四、技巧指导,读通读熟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要求中指出:“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要求中指出:“熟读课文,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在第五单元散文诗两首中,《荷叶——母亲》中“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在你的怀里。”只有母亲才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在《金色花》中,“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些语句中都蕴含着人们的思想感情,都能传情达意,这种俏皮话都显现在纸上,我们朗读琅琅上口。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你这坏孩子”这样的口吻已然穿透纸张跃上读者的心里。利用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形象与意境、情感与意义。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在23课《散步》中,小路不好走,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他们怕摔伤了自己所背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这种尊老爱幼的美德在学生朗读时就会有细腻有感受与体验。“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了”,“一些老人挺不住了”,“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情趣盎然,意在言外,这里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越读越有味。

五、层层推进,通顺流畅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指出:“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在第四单元《化石吟》中,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不局限在语文,应该放开让学生去想,去说,去朗读。在《风筝》一课中,写早春二月故乡风稳季节的那一段文字,绘声绘色,创造了鲜明的意境。在作者的笔下,似乎一切都活动起来了,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大自然散发出地温暖的醉人的春意。

总之,朗读是一门的艺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理解课文思想的重要实践渠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水平,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张顺.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J].西北职教,2009,8.

[2]贺光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9,9.

[3]冯丽春.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7.

第4篇

本备课组统一安排在每周周三下午召开备课组活动研讨会,地点在年级办公室,成员按顺序发言,发言的内容以单元要点为主,兼顾学习新课标更新条款和最新的初中语文教研成果。同时,我们非常重视校本教研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每次发言都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运用创新意识和效率意识分析眼下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并提出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策略,特别是应该瞄准临界生的奋斗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值得欣慰的是,五位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实施具体的教学。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好奇心很强,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多彩的课件内容让孩子们眼前一亮。我们能正确处理文本解读与屏幕展示之间的辩证关系,努力避免喧宾夺主的负面效应。比如,我们都能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要点的基础上,再用多媒体辅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文章,真正让多媒体课件恰如其分地为语文教学服务。金晓蕾、周群等老师代表本备课组参加了我校公开教学活动,获得组员的一致好评。

其次,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十分关注学情的反馈信息。从教学进度的课时安排,到课堂提问回答等细节,无不重视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跟踪。我们一致认为,这一届学生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都很薄弱,非智力因素几乎没参与,跟以前的孩子不同,语文学习任务都必须用逼迫才能落实到位。因此,教师课堂组织教学环节凸显重要。这也是教学常规必须狠抓到底的主要任务。

第三,本备课组成员都能积极参加县区校不同级别的七年级语文教研活动,在活动中热情主动,参与片区的教学课题研讨的过程中,能畅所欲言,与他人互动交流认识,在业务上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我们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来丰富自身的教学教学经验,共同提高语文教学方面的业务水平。

第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阅读,还分别参加了班级和年级的诗词朗诵比赛,参加区级的写字比赛,参加学校的专题征文比赛,让孩子们在书写、习作等能力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升。

第五,备课组布置的作业量基本统一,单元考试时间绝对统一,期中期末评卷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大家长期通力配合,愉快合作,完成任务也实现及时高效,不拖年级的后腿。

不足之处,整个年级的学生在汉字的认知和书写方面还很薄弱,考卷出现错别字很普遍,语文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有的甚至题目理解不到位,致使作答出现偏颇。写作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写不到规定的500字,这缘于他们的思想水平不高。这些问题还需要下个学期通过课堂训练得到逐步改进。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5年6月30日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现象 教学反思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比如:七年级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不能轻视,因为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七年级学生开始练习写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作为七年级语文老师就应该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七年级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课,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想政治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第6篇

一、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使用的问题分析

(一) 课后练习使用的盲目性

一些语文教师,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语文教师,他们比较喜欢逐一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他们认为,既然编者在教材后面设置练习,那就有一定的目的。同时,万一考试考到练习上的题目或相似题目,讲过和没讲过的考试结果不一样,而且即使学生考不出教师也能够感到心安理得,因为他已经讲过了。所谓“不讲不放心,讲过就放心”,这明显没有针对性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对课后练习没有选择,不分侧重点,只是一味平铺直叙式地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这明显脱离教学实际。他们弱化学习方式的指导,用结果代替学习的过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常常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教学实效却很低。

(二) 课后练习使用的随意性

有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结束后,常常根据课堂上剩余的时间多少来决定课后练习的使用。剩余时间多就多讲,剩余时间少就少讲,当然,没有剩余时间就不讲。这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他们在上课前没有认真准备,教学随意性大。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

(三) 课后练习使用的片面性

有些语文教师在使用课后练习时,只选择一些客观题目,一律放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类题目。由于客观题目答案单一、明确,他们认为易于讲解也便于学生回答。而实践活动类题目的答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一时半刻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回答,白白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对新课标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后的练习的实质理解不透,甚至懒于钻研。这种片面性的课后练习使用会大大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 课后练习使用的缺失性

一些语文教师基本不使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他们认为如果使用课后练习,就会出现一系列诸如课堂教学结构不完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等问题。同时,学生人手一本类似教学参考书的辅导资料,如《语文教材全解》《语文教材详解》《语文教材全易通》等。这些语文辅导资料不仅有教材分析,还有教材课后练习答案。教师讲解课后练习时,学生基本不听。他们要么自己在看辅导资料答案,要么认为自己看过答案在东张西望。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时,他们常常照读辅导资料答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使用在这些教师的教学操作中是缺失的。他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结果白白浪费了课后练习这个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有效使用的策略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判断课后练习使用的有效性的最好依据就是语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的课后练习使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灵活使用课后练习为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力求为实现语文三维目标服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基础练习,学生课前预习时使用

基础练习主要指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后经过查字典词典或查阅其他资料等可以完成的练习。它包括现代文中的字词注音抄写、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类基础练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与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只有在这些基础之上,学生才能从事阅读理解,才能形成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培养与提高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情操。

例如现代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4题,两人一组轮流朗读课文,结合查字典,互相检查下列字的读音是否准确。再共同辨析加点的字容易与哪些字在形体上混淆。《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第三题,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三峡》(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查阅相关资料都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些练习。因此,教师应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

(二) 内容练习,教师课堂教学时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内容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它们大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时使用这类题目。如果教师能够化用,即把这类题目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改编,再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那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编委会副主编赖瑞云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提到关于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一个教例。课后练习第1题,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叙他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值得改正的吗?第2题,朗读鲁迅深夜工作至天亮、海婴连喊“明朝会”两小节,谈谈你的感受,说说哪些地方最动人。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课文写了鲁迅先生几件事?表现了鲁迅什么品质?(2)说说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事件和细节。赖瑞云教授对教者的化用作了高度评价。显然教者很好地理解、掌握了练习,又深入浅出巧妙地改造、化用了练习,效果很好。学生们“七嘴八舌”,气氛热烈,效果极佳。

另外,语言训练一类题目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很好地使用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组长张传宗在《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一文中也指出,课文练习应着重练语言,但必须把练习的具体要求和语言表达的可学之处讲清楚,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语言训练这类题目同样适宜于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三) 写法练习,学生课堂学习中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写法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在课堂上适当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思考、讨论、完成这类题目。

《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课文由近及远地对宇宙进行了介绍。你能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说明吗?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笔者就大胆抛出了这个题目。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读书的,有讨论的。在理出课文说明顺序之后,他们较好地完成了这个题目。再如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第3题,读读下列画线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们不熟悉的宇宙空间说明得通俗易懂的。笔者先给学生补充介绍说明方法方面的知识,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他们很快举手回答这个问题。如第2小题,画线语句把宇宙比成大海,把恒星比作大海里的水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宇宙之大。

如果教师善于把课后练习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学习,那么必定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大有裨益。

(四) 活动练习,学生新课结束后使用

第7篇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总称,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就要提高听话和说话的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本文主要谈一些本人就听说能力训练的几点具体做法。

【关键词】

听说能力 训练 方法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九条的规定“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2012年版)初中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听话和说话能力的培养。

但是,由于听话过程是靠人的听觉器官来接受Z言信息的,无明显的外在行为,在教学中既难以琢磨,更难以检验。所以听说能力的培养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和书本里,很难落实到教学实际中。虽然,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近年来是受到了一些关注和重视,中考和高考的试卷中也占了一定比例的分值,现行的语文教材也安排专题的“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但在教与学当中,尤其在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只片面重视培养读写能力,而轻视或相当程度地忽视听说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重“文”轻“语”的现状,切实有效地进行听说能力训练,把学生培养成能“听”会“说”的人才?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利用每节语文课授正课前的五分钟时间,有计划、有步骤、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能力训练才是最有效的。我的做法具体如下:

第一,做好摸底调查,了解学生听说能力的底子

根据我从一九九二年到现在连续七届对本人所教的七年级新生的调查发现:有八成以上的同学从未登台做过正式发言,有七成以上的同学没有主动做过课堂发言,一半以上的同学不能做课堂笔记(除老师板书内容)。这就是我学生听说能力的现状,而我所在的学校还是城区中学,情况尚且如此,我想广大的乡镇中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像有些语文老师说的举办几场故事会、演讲赛、辩论赛就能解决那么简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事如此,学习语言更不例外。

第二,根据这一现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制定明确的训练目标

听力方面:养成耐心专注倾听的好习惯,能根据说话人的话语及其动作、表情等,理解说话人的观点和意图,准确捕捉各种语言信息。说话方面: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敢说――能说――善说”三个阶段性目标,分别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里实施。并把这种训练纳入每堂语文课,作为语文课堂的一项常规来抓,决不中断。每个阶段的训练都分别有具体的目标、内容、评价和激励机制。

第三,采取具体实施

七年级,由于是训练刚刚开始,大部分同学不敢说,更不会说,甚至一部分同学上台后竟浑身发抖,言不敢出。所以该阶段的训练目标是“敢说”,也就是不怕说。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克服同学们的畏惧心理,能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努力做到仪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响亮,语速适当,语意清楚,中心明确。

说话的内容一般以同学们喜欢的故事为主。为此,班级也特意购置了《成语故事大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神话故事》《中外民间故事》等书籍,为同学们提供讲故事的必要材料。这一点很重要,不然个别同学就会以找不到材料为借口而敷衍了事。

讲故事以座次为序,每节安排两人,这样,每人每学期可以轮到三、四次。形成规律后,每个同学都知道自己该哪天讲,就会提早着手准备。而且要想说得好,就必须认真充分地准备,要求尽力做到能脱稿。该阶段,同学们大多讲地是较为简短地成语故事,对讲成语故事的同学,我们还要求他把成语的意思事先抄写在黑板上,这样既便于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也便于全班同学的记录。同时,对全班同学来说每学期能积累几十到上百个的成语,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收获。对于个别能力较差的同学,允许其持稿照念。老师的评价以肯定和鼓励为主,以期树立每一位同学的信心。

听的同学,要求能集中注意力,听出说话的主要内容。如果讲的成语故事,就要求能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情节。并能从语音、语态、表情等方面对讲故事同学进行简要的评价。对讲得好的和进步明显的同学,在语文平时考核成绩中加分,作为奖励。

八年级,在经过一学年训练的基础上,大部分同学已不再害怕登台发言了。所以训练的目标自然就提高到“能说”,也就是能说清楚,说明白。要求学生能围绕指定的话题,把握住中心,观点鲜明地,思路清晰地表述出来,并且尽量仪态自然、得体、大方。

说话的内容以关注身边事物为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事物,对看到的(包括书中读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上课之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讲台时就能够条理清晰讲出来。学生可事先拟定说话的要点,可持纲上台,但不能照念讲稿。这样也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能力,使同学们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对于个别程度较差得同学,仍然允许其讲现成的故事。

具体操作与初一年相似。但操作得难度较大,所以,我对说话形式、说话内容和表达方式等具体要求,充分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口语训练”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训练的计划和目标。然后严格按计划实施。

九年级,就要求“善说”了,即要说得好。要想说得好,就得讲技巧。因此,这一阶段训练重点就是讲求说话的技巧。主要从说话的音量、力度、速度、语调、语态(含手势及面部表情)的运用;表达方面:注意说话的文明、得体,语言的组织和推敲等等。

说话的内容以探讨热点话题为主。可以是国内外重大事件,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事情,学习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学期初就确定本学期要探讨的话题,每星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并将这些话题按周次打印出来,粘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便于同学们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说话的形式以即席说话为主,也可采用演讲、辩论等较高级的形式。分“说――议――结”三步。具体操作:按座次每节安排一位同学上台讲话,要求讲话时间不得超过一分钟。台上同学说话,台下同学边听边想边。等台上同学说话结束,全班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互相讨论,交换看法,最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对该同学的说话进行评价。

经过这样长期的不间断的训练,同学们说话的胆量大了,信心也足了,参与说话的意识和兴趣增强了,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视野拓宽了。无论是在语文的课堂上,还是在班队活动课中,同学们都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示自己的才华。更重要的是这一训练促使了同学们去阅读、去观察、去思考,自然也就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 要:本文选取现今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数量、注释、课后习题设计这三个方面分析教材编写者在编选外国文学作品时的依据,以及分析编者通过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呈现希望学生获得何种知识与技能。苏教版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缺陷,笔者试图为苏教版提供可能性建议。

关键词: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材;编者意图

当前,影响语文素质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语文教材就是诸多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启动,新教材的全面推广,语文教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对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编者编写教材时,在抓大方向的同时也不免流露出个人的思想和意识。那么究竟编者在编写时流露出了怎样的思想呢?

一、选材数量

为了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看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编选的情况,笔者通过对苏教版与人教版两个版本的选文总数、外国选文总数作了一个对比。之所以会以人教版作为参照教材,是因为人教版作为资格最老的教材版本,在教材的编写上较为成熟,其他教材在编写时都从人教版中获得过启示。可以这样说,人教版教材为其他版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参考。苏教版,相较于人教版教材,编写上更显灵活和新颖。两种对比度较高的教材进行比较,会更突出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从纵向上看,整个教材编写呈现了一致的趋势,即外国选文占选文总数的比重明显增加。1983年版通用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共 24篇 ,占总篇目(198 篇)的 12 6 %,2000年版通用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共52篇占总篇目(324篇)的 14 5 %。而如今单独看人教版或者苏教版中的一个,都发现了外国文学的比重在增加。这说明教材编写者在编写这套教材时是顺应了课改的历史发展趋势的,同时严格执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

但是,通过横向与纵向这两个维度,我们也可以发现苏教版在外国文学数量上的选编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根据1983年的外国文选数24篇到2000年的52篇,我们可以发现2000年的外国选文总数是1983年的一倍还多,这个幅度的变化是巨大的,但是2001年的苏教版只有30篇,幅度的份额较小,所以编者在外国选文数量上偏少。

二、课文注释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注释的内容一般包括三块。第一块是作者的生平简介,第二块是文中词语的注解,第三块是文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事件等的简单概括。在作者生平简介中,作品出处、作者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获得的重大奖项、代表作是其包括的主要内容;词语的注解主要是指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或重点词汇给出注音、释义;对人名、地名、事件等的简单概括指将课文中出现的某个伟大人物,或理解文章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地、事单独列出来以示强调,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斜塔上的实验》,编者在注释中将课文中出现的“伽利略”、“希波克拉底”、“盖伦”、“欧几里得”、“阿基米得”、“亚里士多德”单独拿出来,用一句话介绍了他们在历史上的身份或地位,编者还对文中出现的“比萨斜塔”做了简单介绍,将其高度、修建年代、倾斜原因列了出来。

其次,编者提供的注释中比重最大的要数对词语的注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于词语的理解需要将其放在句子中,需要把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反观苏教版外国文选,编者给出的解释是唯一的,这样单一的注解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把握,不能帮助学生学会迁移。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编者在为外国文选提供注释时出于了系统性的考虑。苏教版初中三年六本教材中有两篇外国文选的作者是同一人,即苏联作家高尔基。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编选了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编选了他著名的《海燕》。在《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的注释里,介绍了高尔基的姓名、国别、身份、代表作等,在《海燕》的注释中并没有重复介绍作家高尔基的生平信息,而是编者直接针对文中的“海燕”,介绍了海燕这种鸟的特征以及在文中的象征意义。这样编写避免了重复劳动,给学生补充了新的知识,使整套教材充满了流动的生命力。

三、课后习题设计

从课后习题中,我们可以推断编者希望学生习得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标准,布卢姆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因动作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被进一步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

理解是指领会所学语言知识,并能初步复述和解释。这在苏教版中十分常见。譬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课后练习四的要求是这样的:“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最后四段,并抓住一些重要词语,口头复述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松鼠》的课后习题一的要求:“松鼠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你最喜欢小松鼠的哪些方面?还可讲讲喜欢的原因。”这类理解题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普遍出现,难度适中,可见编者有意顾及到绝对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

应用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即能把理解和记忆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中。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七颗钻石》课后习题三:“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这就是一道属于应用的练习。

综合指能把所学的语言知识综合组织,并有深刻、全面理解,即重新综合成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构。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窗》课后习题四“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象力,续写一段情节。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最有创意,而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让学生重新对小说《窗》的思想进行综合。

分析指将整体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概念的有关层次或弄清所表达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评价是根据一定要求对材料价值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包括评价书面材料的逻辑意义,评价证明结论的材料是否适当、充分,以及作品价值的评价等。

总的说来,苏教版的习题主要是理解、应用、综合的水平,尤其以理解和应用为主,而在分析与评价上涉及较少,这也是今后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六册).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9-41,32-34.

[3] 王小明.教学论——心理学取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吴罕砚、张晓帆.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材对比研究.探索教育,2010:137-139.

第9篇

关键词:情感;教学;语文;七年级;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64-01

情感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灵魂所在,可以督促学生成长,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大多数的教育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提高人的活动量,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教师若能够在教学中通过自身对字词篇章的熟知,加上深层意义挖掘来表达情感,准确表达深意,就能够帮助学生牢牢把握文章的命脉,领会真谛。

1.实施情感教学的意义

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和关注,也是当前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新课改的意义所在。当前,在语文这一学科的考核中,情感虽然尚未被明确纳入评价范畴。但是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情感目标的实现已经渐渐重视起来。情感教学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都融入到情感教育这一细节中去,顺应时代的要求,将传统的教学思维加以完善,有意识地去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习主动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情感体验,让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完成完美的小升初的过度,让学生从小学的氛围中脱身出来,融入到初中和谐的、自由的课堂中感悟和体验情感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2.实施情感教学的体会

2.1 设置角色,提高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尝试"表演式"教学模式,通过形象化的表现,以一种轻松愉快的角色设置模式买来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提高。倘若可以恰当运用角色设置这一方式来提高情感体验,可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效果。角色设置可以将教学情境真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角色扮演这一环节因其新颖和独特的模式被引导着站在角色的角度去深入文章,体验真实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碰撞出火花,并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的理解来扮演橘色,在扮演的过程中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最后再表达自己的扮演心得,抒发自身所感悟到的情感。这样的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打破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与活动的界限,在课堂这一大"舞台"随机表演,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2.2 设定目标,摸清情感脉络。每一部教材都凝聚了教育人的所有智慧和心血,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学生的探索需求,让学生能够在教材中获取"美"的感悟,树立正确的观念,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将教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提炼加工,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情感的渲染,让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感受并认识到真正的"真善美"。可以尝试根据笔者自身的表达意图、思想情感去设立情感目标,如: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中,笔者以"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为目标;《在山的那边》一文中,以"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发掘作者深层意思"为目标等等。学生从目标出发,感受全文,摸清作者的情感脉络,从目标到目标这一过程,实现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领悟。

3.优化情境,丰富情感感悟

情境――已然成为现在教师教学中炙手可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中,如能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情境,营造课本气氛,以情施教,便能促进学生情绪反应,把文字和画面联系起来,互助互补、相辅相成。

而在此基础之上的教学,事实证明学生更容易和乐于去接受,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印象更加深刻。笔者曾尝试过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画面或者是音乐来烘托和营造氛围,这种多种感官相互合作带来的刺激,将受众带入设定好的情景,反映出文章作者的真实意图。 这些具体性的直接表现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促进学生理解、体会。

总结:情感就像是一块宽广的沃土,我们在这里播撒知识的种子、智慧的种子,学生就可以收获丰富的情感。将课堂教学变为情感传递的信号塔,以此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撞击出美丽的情感之花。用自身真挚的情感去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我们教师教学育人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范孟宾.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策略浅析[J]. 新课程(中学). 2014(07)

[2] 刘艾丽.丰富语文情感,打造高效课堂--新背景下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上). 2014(02)

[3] 唐星亮.探析有效构建初中语文情感场[J]. 新课程学习(下). 2013(11)

[4] 邢帮开.浅谈我的情感教学[J]. 新课程(中) 2015年01期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09-01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教育较落后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也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因此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着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没能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甚至于某些主题无法开展。如果教师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地方教学资源,就会存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不完整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进行的一点实践探索,写出来与同仁们探讨交流。

一、扩大综合性学习主题空间

初中课本中,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综合性学习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我的家乡》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寨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搜集当地的民风、民歌、民谣、笑话等;另一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第三组负责调查当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同样《寻觅春天的足迹》与《古诗苑漫步》可以合并,《世界何时铸剑为梨》和《让世界充满爱》可以合并。

二、丰富综合性学习主题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这一主题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写作任务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讲故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找出自己家里的老照片,询问家长向同学们讲讲老照片的故事。一组同学拿来家里的珍品,向家人询问它的来龙去脉,给同学们讲讲它的故事。二是体验辛苦,主要让同学们回家给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看看母亲脚的特点,然后想想自己都为母亲做了什么,母亲唠叨是为什么。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三、催生综合性学习主题资源

课本中提到的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农村无法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八年级下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梨》等,在无书、无网的农村初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由老师代替又不能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改变课本主题,,如将《戏曲大舞台》改为《你歌我歌大家唱》,让同学们到各村寨去收集山歌、民歌,并举行山歌、民歌演唱会,体会原汁原味的民众风采;将《探索月球的奥秘》改换成《大山里的神话》,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神话故事、地名由来,品味出家乡的每一处地方都具有浓郁的神奇;将《追寻人类起源》改为《家族的变迁》,去追寻家族中的交叉历史,如异姓通婚史,异族通婚史,异族继承史(异族过继儿子继承财产)等,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血管里都流动着对方的血液,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再如,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改为《家乡人物传》,给家乡历史上的名人立传,由于它们来自老百姓亲口述说,学生更能从中发现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方式

第11篇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策略;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可见,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革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有让“快乐语文”的理念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呢?我根据自己近年来任教七年级语文的实践,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动”

1.教师要在感情上舍得对学生进行投资。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善于做教学上的有“情”人,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若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关爱学生,定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喜爱。

2.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做人的全部尊严,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幸福”,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动态课堂。同时,教师也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要经常说一些鼓励的话,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活动”充满课堂,使学生乐“动”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心动”。所谓的“心动”,就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对问题探究的欲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也是这样。一堂课要想“打动”学生,导语的好坏很重要,这是教学的“第一道工序”,它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

2.创新提问方式,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脑动”。探究是学生认知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3.注重朗读教学与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口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增强语感,增加语言积累,而且使人的精神、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4.注重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就要注重读写结合,让学生“手动”。“读”是“写”的基础与根本,“写”是“读”的升华与扩展,读与写是“灵犀互启,密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会真正地融于课堂,才会快乐地学习语文,才会“动”起来。但是学生的“动”也不是乱“动”。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引导。

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动”

对七年级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我着重抓了两项工作:一是抓常规落实,从书写常规、预习常规、听课常规、作业常规入手,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小学相比,七年级语文在教材深度与广度、教时安排、学习要求上大相径庭,若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以提高课堂效率与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狠抓语文学习的养成教育不无裨益。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如在学习文言文时,我教给学生“文言文朗读方法”“文言文翻译方法”等。在七年级下半学期,我结合课本上的《朗读的好处》《要读出感情来》等文章,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我相信,通过老师的指点,学生定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触类旁通。

总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和蔼可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性情”中人,随性畅谈,随性表演,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赞扬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多鼓励,多表扬,赏识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成功的机会,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享受成功的欢乐。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快乐的。

参考文献:

[1]梁羽.如何让学生轻松快乐学语文[J].广西教育,2009(23).

第12篇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中有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题材。因此,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授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小弗朗茨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国家语言的学习上。启发学生爱国并不空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学习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主人公老头子的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学生为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感动时,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要不需要这种精神?以及该如何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青少年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向上精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热爱生活并享受到生活的乐趣,这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学习八年级语文《再塑生命》时,首先让学生去充分感受海伦・凯勒这位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当学生被这位盲聋哑女孩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感动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再启发引导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你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我人格的教育

指导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养成文明习惯,进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动力,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就是通过反省、修养来提高个人的品德。八年级语文《爱莲说》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者用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节操和人格魅力。那么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你们如何看待古人的这种人格魅力?从学生的交谈中进行自我教育。

四、要在语文活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可以优化学生心理,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遵照国家教委新课程计划的规定,设置了中学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专题活动。通过语文课的设计、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得到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发展智力,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闪亮点,对培养健康心理有裨益。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中开办了“故事会”主题活动,学生踊跃发言。连班里平时语文最差的一位同学手也举得老高。而他的故事讲的生动有趣。从此,这位同学大大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不健康的心里也摒弃了。

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现代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使他们有聪明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自私自利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在教学中如何让他们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时,先让他们了解到一群斑羚被逼上悬崖,陷入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族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然后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生存的环境需要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我们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谈谈自己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确确实实少不了这种精神。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

诚信,即诚实,守信用,讲信誉。诚信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如学八年级语文《信客》时,先引导学生感知信客的形象。让学生理解“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其实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进一步启发学生,近年来信用被利欲践踏的例子实在太多,你是如何看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重利益,还是重信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更加认识人与人间的交往要以诚信为准则。

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