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8 23:1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允价值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文作者:蒋珩工作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会计信息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会计信息的生成必须依赖于会计计量来完成,因此,会计计量属性成为众多影响和制约会计信息质量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除了传统计量属性之外又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毋庸置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将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种不同计量属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如表2所示:那么,究竟选用何种属性来计量所持有或控制的资产,如何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以为,首先要考虑的是资产的用途和流动性,同时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关联性和数据的客观性等因素。一方面,公允价值相对历史成本而言,在反映企业真实的价值方面,信息可能还是相对可靠的。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公允价值会计所依据的主要是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相对来说,这些市场价格还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但如果市场上缺乏可比价格,就要估计和判断。此外,公允价值会计还对一些涉及到未来的交易进行了预测,其中不乏一些涉及金额巨大的交易,如衍生金融产品的未实现损益等。及时地在表内反映这些价值变化、在表外披露信息,将降低外部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在具备成熟的估值技术的前提下,计算出来的价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公允价值虽然能够提供相对及时有用的信息,但在市场化程度不够完善,同时相关法规、估值技术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公允价值提供的并不是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此外,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公允价值是报告日的公允价值,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倘若忽视这一因素而只披露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段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就不利于使用者作决策。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及相互交融的途径
长期以来,学术界就如何平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并且也伴随着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背景下的广泛运用而愈加激烈,因此,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和背景下分析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并将二者加以交融,显得尤为重要。(一)会计稳健性稳健性又称作谨慎性,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项限制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由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处理经济业务应保持适度的谨慎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FASB将稳健性原则定义为: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以确保对经济活动中内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给予充分考虑。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也明确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应低估负债或费用。这一定义与FASB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稳健性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对资产与负债、利得与损失和收入与费用的非对称性处理上,这种处理方法使得以稳健性为基础的会计信息与经济实质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偏差,稳健性的强弱则通过该偏差的大小来体现。(二)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冲突不可否认,公允价值克服了此前会计计量滞后、会计处理过于“谨慎”等问题。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提供有利于投资者决策的会计信息。但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公允价值的变动将直接引起当期损益或期末净资产的波动。这种波动会掩盖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2)公允价值根据市场价格提前确认未实现收益,这又与会计稳健性仅确认可能损失、而不确认可能收益的做法不相符。(3)当前公允价值采用的估值技术尚不健全,主观随意性较大,有可能成为管理层操纵业绩的工具,使其公允性受到影响。同时,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采用的假设性、未实现性和非客观性也偏离了会计所坚持的稳健性原则,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三)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统一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二者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立的。稳健性为公允价值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公允价值反过来又可以对会计稳健性进行修正,弥补稳健性原则的不足。会计稳健性因其在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国际上众多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普遍认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因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等方面的优势,被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活跃、金融产品发展迅速的经济环境下更为广泛地使用。与此同时,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协调。从以往的实践和经验来看,对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应予以同等的关注和重视,忽视任何一方都将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四)公允价值运用中充分发挥会计稳健性的具体途径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应相互交融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1.严格界定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层次。FASB将公允价值界定为三个层次(如表3所示)。认真比对这三个层次就会发现,前两个层次完全或者基本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但第三层次由于缺乏真实的交易市场基础,更加重视对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的运用,其可靠程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严格界定公允价值的概念和所属层次,认清其不同层次的计量依据。不能仅简单地依靠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企业应在更大程度上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大小以及市场流动性来进行判断,并借助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最终确定公允价值。对于不符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当采用其他计量模式,并且进行表外披露以充分发挥会计稳健性的作用。2.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方法和评估过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允许使用的估值技术是导致其可靠性和公允性备受争议和质疑的关键。由于目前的估值技术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对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要求及方法还只是分布在各个具体准则之中。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条件所限,公允价值计量输入值质量不高,有可能会发生操纵利润和盈余管理的情况。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大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大力推进公允价值估值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明确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在有关现值估算技术的研究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值估算技术的突破将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确定公允价值的计算速度和精度。另一方面,还需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和实践经验,掌握各种估值技术和模型,通过客观比较和分析来发挥职业优势。但是,如果在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估值条件的情况下,则有必要引入专业的评估机构来为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因为专业评估机构的独立属性提高了评估意见的公正性。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使报表的使用者充分了解公允价值,同时还可以降低相关财务人员的风险。3.实行两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虽然公允价值具有诸多优点,但由于其相关数据和资料不易取得、使用过程中存在主观随意性较大、可验证性与可操作性方面不足等问题,因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面使用公允价值的条件。会计计量属性的总趋势应是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二者并存、相互协调。一方面应改善公允价值运用的相关环境,为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严格地按公允价值的适用条件有选择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工作中,对于企业准备长期持有,不打算进行出售的资产,仍保留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而对于衍生金融产品和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需要依靠公允价值。IASB在2009年11月12日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中,提出采用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两个计量分类标准,同时保留了对公允价值的选择权。总之,使企业能在更大程度上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有利于公允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4.减少公允价值对当期损益的影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工具所蕴藏的风险极大,而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又将这些潜在风险及时揭示并放大出来。因此,为了减少风险爆发给投资者造成的严重损失,使他们作出更合理、恰当的决策,披露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性是必要的。但如何减少由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会计利润的波动性,协调公允价值与谨慎性的关系呢?IASB针对这一问题已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中予以规定,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应计入损益,金融资产如属于非交易性的权益工具,其公允价值变动可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同时禁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摊余成本计量之间进行重新分类。此外,在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方面,我国也可以借鉴大多数国家和组织的做法,对传统收益报告进行改进,引入“第四财务报表”或称“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理论对某些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在表内进行了确认,较好地融合了“当期经营利润观”和“满计当期损益观”,突破了传统会计收益的确认原则,使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的使用成为必然的趋势,我们既可以依据历史成本的原则编制利润表,也可以依据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这样的做法不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又避免了利润表中收益波动性较大的问题,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更深入地了解公司的信息,减少利益集团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也更符合会计盈余稳健性的要求。但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现阶段企业收益确认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充分认识全面收益不等同于净利润,并通过规范全面收益的列示项目和报告方法,制定与全面收益相关的准则和制度来保障其有效实施。
从长远来看,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都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会计目标,应在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实现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二者的协调发展。过于强调或忽视任何一方都将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只有基于稳健性前提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资产中的应用
根据准则的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均按公允价值计量,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只是后续计量有些差异,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持有至到期投资后续计量时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二)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运用根据企业准则的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否则采用账面价值计量,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当期利润。因此,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可以提高当期利润也可以减少当期利润,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可能会成为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
(三)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中的应用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购买方应按照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同时,比较购买日合并成本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确定购买日应予确认的商誉,或者营业外收入。其中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之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考虑这些分类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公司是否真的不存在关联关系。若不存在关联关系,那么合并成本是否能够公允地计量,应该采用何种方法来确认公允价值。
二、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建议
(一)逐步完善市场运行体系完善市场报价机制,建立真正的市场运行体系是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国应积极完善各类市场,包括商品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活跃的市场报价制度和交易体制。
(二)加快建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框架我国目前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散布在各个具体准则中,缺乏统一性,而且缺乏具体的计量指南,增加了公允价值取得的难度和成本。因此,我们应学习和借鉴IASB最新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快建立适合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性,增强公允价值所反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允价值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往往被企业用来操作利润。如果动机不纯,将严重影响公允价值的公允性,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必须加快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保持有关使用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及政策规定在整个企业的一致性,避免滋生腐败和人为操纵。
(四)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作为动态计量,公允价值的确定、评估,最佳信息的鉴别、估值技术的应用以及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因此,一方面,国家和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专门的公允价值知识培训,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自身要更多关注公允价值知识的更新和发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摘要: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密切相关。本文将根据准则所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浅谈如何进行职业判断,以及不同的判断结果对换入资产成本的计量及换出资产损益确定的影响,期望能对准则的运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判断影响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准则)解决了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换入资产的成本确定和资产交换产生损益的确认问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因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因此,换入资产成本的计量基础以及对换出资产损益的确定与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不同,需要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进而确定运用不同的计量基础。
一、商业实质的判断条件
商业实质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是换入资产能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条件之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具有商业实质:
条件一: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条件二: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二、商业实质的判断
企业在确定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应当重点考虑由于发生了该项资产交换预期使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动的程度,通过比较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预计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只有当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两者之间的差额较大时,才能表明交易的发生使企业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改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才具有商业实质。
(一)基本判断
1.根据条件一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要考虑该项交换的发生,预计使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动的程度,比较换入、换出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时间、金额和风险方面的差异。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存在显著不同,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
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获得这些现金流量的风险相同,但现金流量流入企业的时间明显不同。例如,某企业以一批存货换入一项设备,因存货流动性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现金流量。设备作为固定资产要在较长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因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相差较大,则可以判断上述存货与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因而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相同,风险不同
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和金额相同,但企业获得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某企业以其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国库券换入一幢房屋以备出租,该企业预计未来每年收到的国库券利息与房屋租金在金额和流入时间上相同,但是国库券利息通常风险很小,租金的取得需要依赖于承租人的财务及信用情况等。因两者现金流量的风险或不确定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则可以判断上述国库券与房屋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因而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3)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额不同
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预计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的时间跨度相同,风险也相同,但各年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某企业以一项商标权换入另一企业的一项专利技术,预计两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相同,在使用寿命内预计为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总额相同,但是换入的专利技术是新开发的,预计开始阶段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明显少于后期,而该企业拥有的商标每年产生的现金流量比较均衡,两者各年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差异明显,则可以判断上述商标权与专利技术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因而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如按照上述第一个条件难以判断某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即可再根据第二个条件,通过计算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比较后判断。换入资产在本企业的使用预计将来能够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要大大超出换出资产在本企业的使用预计将来能够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且超出数与交换时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占有较大的比例,该项资产交换才具有商业价值。
例如,甲企业有一批钢材,公允价值为20万元,若在甲企业使用这批钢材,预计能够为甲企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18万元;乙企业有一台机器设备,公允价值21万元,若在乙企业使用这台设备,预计能够为乙企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15万元。如果甲、乙企业将钢材与设备相互交换,甲企业使用这台设备,预计能够为甲企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40万元,乙企业使用这批钢材,预计能够为乙企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38万元。甲乙企业钢材与设备互换,均能为企业带来大大超出原换出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且超出的现金流量现值部分与原有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则可以判断上述钢材与设备相互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二)判断商业实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换入资产对企业的使用价值与商业实质的关系
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分析,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可能相同或相似,但是鉴于换入资产的性质和换入企业经营活动的特征等因素,换入资产与换入企业其他现有资产相结合,能够比换出资产产生更大的作用,使换入企业受该换入资产影响的经营活动部分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换出资产明显不同,即换入资产对换入企业的使用价值与换出资产对该企业的使用价值明显不同,使换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资产发生明显差异,因而可以判断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例如,甲企业以一项专利权换入乙企业拥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假定从市场参与者来看,该项专利权与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相同,两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也相同,但是甲企业来讲,换入该项长期股权投资使该企业对被投资方由重大影响变为控制关系,从而对甲企业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的专利权有较大差异;乙企业换入的专利权能够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从而对乙企业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的长期股权投资有明显差异。因而可以判断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交换涉及的资产类别与商业实质的关系
企业在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可以从资产是否属于同一类别进行分析。因为不同类别的非货币性资产因其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不同,一般来说其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风险、时间和金额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类别的非货币性资产之间的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通常较易判断。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不同大类的非货币性资产,比如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等都是不同类别的资产。例如,企业以一项用于出租的投资性房地产交换一项固定资产自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将未来现金流量由每期产生的租金流,转化为该项资产独立产生、或包括该项资产的资产组协同产生的现金流。通常情况下,由定期租金带来的现金流量与用于生产经营用的固定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有所差异,因此,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应视为具有商业实质。
企业应当重点关注的是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为同类资产的情况。同类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既可能相同,也可能显著不同,因而同类资产交换可能具有商业实质,也可能不具有商业实质。比如企业将自己拥有的一幢建筑物,与另一企业拥有的在同一地点的另一幢建筑物相交换,两幢建筑物的建造时间、建造成本等均相同,但两者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可能不同。比如,其中一项资产立即可供出售且企业管理层也打算将其立即出售,另一项难以出售或只能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出售,从而表明两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流入的时间明显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应视为具有商业实质。
3.关联方之间交换资产与商业实质的关系
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三、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的判断
资产存在活跃市场,是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明显证据,但不是唯一要求。属于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公允价值应视为能够可靠计量:
1.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3.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但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应视为能够可靠计量:
①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这种情况是指虽然企业通过估值技术确定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不是一个单一的数据,但是介于一个变动范围很小的区间内,可以视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②在公允价值估计数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确定。这种情况是指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资产公允价值在一个变动区间内,区间内出现各种情况的概率或可能性能够合理确定,企业可以采用类似《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计算最佳估计数的方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这种情况可以视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四、不同的判断结果对账务处理的影响
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其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则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来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无论是否支付补价,均不确认损益。举例说明如下:
例如,甲公司以其拥有的一项固定资产换入乙公司的一项无形资产,换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为180万元,累计折旧为90万元,公允价值110万元,甲公司另支付补价5万元,假如不考虑其他因素。
1.假设判断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则甲公司换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应为换出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110万元加上支付的补价5万元共计115万元;同时应按换出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资产交换收益20万元。
2.假设判断该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地计量,则甲公司换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应为换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90万元加上支付的补价5万元共计95万元,同时不应确认资产交换收益。
由此可见,不同的判断结果对换入资产成本的计量及换出资产损益的确定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财务人员必须根据准则规定的判断条件,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及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做出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一、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
目前我国的市场还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其资本市场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并且,还需要建设既充分又竞争的交易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的活跃性。与此同时,只有成熟的市场才可以保证市场的活跃性一直存在,所以,加强市场经济的建设,也是利用较低的成本来获取十分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一项必要的条件。因此,只有保证市场经济可以快速的发展,生产要素、资本和商品市场才能够被建立并完善,以便为商品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定价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的通过商品来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的应用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会计工作人员素质的影响,所以,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素质,对于保证公允价值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具有较高的意义。目前,能够有效的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方法有:第一,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律和道德意识方面的培养,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从主观上遏制此类人员产生利润操纵的思想动机,这不仅保证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止部分人借用公允价值进行造假行为的根本举措。在强化法律意识教育时,要引导会计人员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会计工作的处理;在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时,要加强对诚实守信方面的教育力度,帮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应该的程序的方法,增强其处理相关会计事物的能力,减少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概率,从而降低公允价值计量出现偏差的概率。
三、优化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
对公司来说,会计工作在其内部治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整个结构的中心环节。从目前我国现有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构成来看,其会计工作的最高管理权限在公司的领导层之中,所以,企业会计工作的各项日常安排都是由其管理者记性控制和指挥的,这也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会被质疑。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对其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年度或者是季度的业绩、年底评价与道德监督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其信息又由此部分人掌控,所以就是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此部分人的影响。因此,要想保证该价值在我国市场的有效应用,我国现有的企业就一定要对内部的治理结构进行改革。对此,可以在企业内设立一个独立的董事会,并将会计工作交由此部分董事会管理,进而对内部董事会形成有效的监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别就新的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应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改进当前应用状况的对策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查阅了众多的文献和历史资料,以求论点论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与此同时,本论文在分析其发展现状时,主要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的讨论和剖析,以便为其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的论据。
作者:荆伟刘瑞东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过程中的运用引入新概念“公允价值”之后,我国的会计结算制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的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都是以账面价值入账,非货币性资产如土地、厂房和相关税费等都是以折算的方式进行入账。当会计行业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后,会计进行账务管理时,不再以账面价值入账,而是将公允价值作为入账的基础。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是,不再以市场的平均价格来运行,而是通过双方协商后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交换资产的成本。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价的基本条件是交换符合正规正常的商业实质,且交换的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有可靠的计量方法和方式。
2.公允价值在长期期权投资中的运用长期股权投资(Long-terminvestmentonstocks)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通常情况下,公允价值在长期期权投资过程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非同一控制形式下的企业之间通过长期期权投资来控制其他单位或者企业的过程。按照正规的操作顺序和规定,企业合并中的购买方在购买当日必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初始的投资成本。根据规定,购买方在长期期权购入当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后续的工作中,长期期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能够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的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
二、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过程中的利与弊
我国的公允价值运用已经经历了超过十五年的时间,虽然时间不短,但是与发达国家对比发现,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涌现出一系列的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过程的利好公允价值以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交易双方的自愿,公允价值本质上还是体现了商品本身的价值。然而,经济学指出,价格往往与价值并不相等,而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也就为公允价值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运用为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利好。首先,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对于传统的会计计量系统,公允价值是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会计的信息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从这一角度来看,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动态的计量,能够在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现实中更加准确的反应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量,这些会计信息的联通为信息的对称性发展提供了可能,能够为投资者、债权人和长期债券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和准确的信息,保证这些企业的应有利益。其次,公允价值计量促进了金融创新。随着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演化,已经出现了很多人们不愿看到的对金融市场本身影响十分恶劣的事情,例如很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进行计量。当整个资本市场瞬息万变的时候,或许只有公允价值计量能够真实地反应交易的实质,反应真实的市场规律。事实上,在很多经济学家的观点中,价值是双方或者多方博弈的结果,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因此,公允价值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真实和公允的信息,并且使得金融创新有了可靠地计量依据.从而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再次,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护。企业资本的维持和扩大再生产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企业必须有能力对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进行回购。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体系当中,一旦物价大幅上涨,回购很有可能成为泡影。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无论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全部按照行市家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中也有能力回购耗费的生产能力,使企业的资本得到了保护,削弱了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最后,采用公允价值体系,经济上可以更好与国际接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重要一步,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和会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2.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过程的弊端在我国经济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历史、政治以及一些习惯性操作的问题,公允价值的运用也带来了一些比较突出的弊端。首先,公允价值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非市场因素对市场本身的干扰十分严重,这就导致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虽然我们出台了很多的规定,但是“人治”时代的习惯使得我们的公允价值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局或者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操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无法保证。其次,实际操作中公允价值很难确认。在发达国家,往往有着十分发达并且专业的公允价值评估体系,能够用专业的眼光公开公正的对企业交易过程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然而,在我国,这种体系的缺失不仅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起到不利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利。然后,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导致利润操纵。公允价值定价的方法和方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十分巨大,当人的作用在交易中扩大的时候,交易的公平和真实性就受到了威胁,部分能量较大的企业决策者有可能运用各种手段或者阴谋来进行账面利润率的操纵,这样不仅是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对于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是一种挑战。最后,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财务信息的波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变动进行管理,由于公允价值受经济环境、供求情况、市场预期、企业信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企业财务的信息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在很多情况下,市场信息一旦失灵,价格波动就会对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导致企业经营的困难。
三、公允价值的监督措施
从公允价值的产生、发展以及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利弊来分析公允价值本身,我们会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必须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监督。目前,我国对于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监督已经采取了很多的措施。首先,国家出台多项规定促进会计事务所体制的发展,改善从业环境。会计行业本身也出台了一些行业自律准则,严格遵守独立审计的准则,提高会计师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准。发达国家往往都有严厉的《注册会计师惩戒规则》,对违反规则的会计师进行重罚,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其次,制定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操作规范。我国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向公允价值体系运用成熟的国家进行学习,出台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规范运行流程和运行环境,对公允价值计量工具的运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最后,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一切监督的根本,从道德、法律和业务三个方面对从业者进行培训和提升,使他们认识到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与国外的差别,真正建立一支道德水准高、法律意识强和业务能力强的会计队伍,不仅是监督的关键,同时也是监督的最终目的。
四、总结
【论文摘要】商誉一直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性的企业合并愈演愈烈,商誉确认问题越来越迫切的牵动着整个会计理论及实务界。商誉的确认带来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其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商誉确认对会计报表所传递的会计信息的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是通过会计信息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了解的,这些信息的好坏优劣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做出的决策。本文对2007年上市公司中确认的商誉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商誉确认对会计信息产生了影响,与企业价值具有正相关关系,由于2007年上市公司首次确认商誉,对股价影响的检验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从修证的Ohlson模型中证明了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比例的提高会使股票的市场价格降低,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无形资产甚至商誉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商誉;会计信息;相关性
商誉一直是有关各方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性的企业合并愈演愈烈,商誉问题一直牵动着整个会计理论及实务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从会计报表以及其它会计信息载体中获得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好坏优劣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做出的决策。因此,会计信息质量也必然成为会计理论及实务界所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查会计报表中商誉确认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企业商誉对企业价值的关系。
一、商誉的基本理论
会计学中对商誉理解有着多种观点,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商誉的不同的性质。二十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界对商誉问题的日益关注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会计界逐渐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商誉观点,即商誉会计的“三元理论”:超额收益论、剩余价值论和无形资源论,它们也构成了各自对商誉定义的理论基础。
(一)超额收益论
超额收益论的认为,商誉就是企业超额盈利的那部分价值。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利润,而拥有资产则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商誉是一项资产,能使企业具有未来的发展潜力或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虽然它不像厂房、机器设备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对企业来讲,却实实在在能感受到其存在。实际上,企业获取利润的过程,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过程,很难从量上区分每个单项资产对企业盈利的贡献。商誉这项无形资产是与企业整体结合在一起的,无法单独辨认,但企业一旦拥有,却能具有超过正常盈利水平的盈利能力,商誉也就应由超额盈利来定义了。美国会计学家佩顿(Paton)1922年就曾指出:“商誉一词在广义上表示未来超额盈利的估计价值,确切地说,商誉从这一点上可以被定义为某一特定企业所能赚取的超额盈利的资本化价值,即超过具有相同资本投资的竞争者——‘正常企业’的盈利水平的那部分盈利。”
(二)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剩余价值”与“超额收益论”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超额收益论”是从总体上理解商誉,由于未来超额利润很难直接确定,要在实际工作中计量商誉则困难重重。人们便设想从能够较准确计量的那些资产入手,即先确认单项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贴现值,再计算企业总体价值与这一价值的差额,将差额确认为商誉。佩顿认为“无形资产是一个剩余价值,是公司的真实价值超过各种独立的有形财产的真实价值的余额……被单独列入财产目录中各种有形财产总价值低于公司真实资产的数额应表述为商誉。”
(三)无形资源论
无形资产论认为,商誉是由诸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广泛的社会关系、卓越的管理队伍和优秀的员工等构成,而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且又无法入账记录其金额的,故商誉实际上是指企业上述各种未入帐的无形资源。正如Reg.S.Gynther所说:“之所以商誉存在是由于资产代表的不仅仅是列示出来的有形资产。例如,‘特殊技能和知识’、‘极强的管理能力’、‘垄断的地位’、‘良好的社会及企业关系’、‘好名称和好声望’、‘有利的形势’、‘优秀的雇员’、‘贸易名称’和‘已经建立起来的顾客网络’都是这类资产。这些资产的价值(通常认为是无形资产)就是商誉的价值。”
“超额盈利观”侧重于说明商誉的经济效用,即带来超额盈利的能力;“剩余价值观”说明了商誉的计价形式;而“无形资源观”则揭示了商誉的质的规定性,说明了商誉产生的原因与组成因素。三种对商誉认识的观点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三者综合起来才更好的说明了商誉这个特殊的无形资产的特点。
根据各种商誉的理论,我们可以将其性质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商誉是一种企业所独有的可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第二,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各种支出都无不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联系,从系统论的角度加强企业的全程管理和全员管理,是形成商誉的基础与源泉;第三,商誉的价值会随着企业经营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第四,商誉的形成和发挥,与企业的整体而不是某一要素有关,不能把它与其所依附的企业的其它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分割开来。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的质量要求,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约束,它包括财务会计目标在内的任何事物,本来是质与量的统一,着重研究财务报告目标信息要求的质的方面,从而突出了信息的有用性。进一步说,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有用或有助于决策。正如 FASB 所说,“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份。这样,它们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
1980年5月FASB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SFAC No.2: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系统地加以论述。SFAC No.2 沿袭了 ASOBAT 和Trueblood Report 的传统,在决策有用性的目标下列举和解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对决策有用性应该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如果没有有用性,就谈不上从信息中获得足以抵偿该项信息所费成本的利益。”在这一最基本质量特征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还应具备一系列的其他质量特征,其中最重要的质量是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个质量。
所谓相关性通常是指与决策相关的特性,SFAC No.2具体指出,会计信息只有具备“导致差别”的能力,方能确定它与某一决策相关。这是因为,会计信息能与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人士所作的经济决策相关,就必须通过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作出预测,或是能证实或改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备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导致差别”是指既可增加也可减少信息的差异,以便使用者能减少对经济事件的不确定性,增进决策的把握性。要做到这一点,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等,三者共同成为相关性的主要成分。所谓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可靠性还有可验证性,要尽可能的减少不同计量者的偏好。
三、商誉确认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等质量特征是从总体来说明会计信息的情况的,商誉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情况要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信息和利润表信息来反映。以下就针对两种具体的报表信息来说明商誉确认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情况。
(一)商誉对资产负债表信息的影响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提供某一日期资产和负债的总额及其结构,表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及其分布情况。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以前,商誉并不作为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确认,在合并报表上也只是以合并价差的形式综合的反映。合并价差包括合并商誉、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被投资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即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升值(或减值)以及母公司长期投资中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的差额。从两者包括的范围来看,用合并价差来反映合并商誉,并不能真正的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而且,合并价差是一个具有类似“备抵附加性质”的账户,既有借方余额又有贷方余额,不能真实的说明商誉的性质。商誉是一种企业所独有的可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属于资产的范畴。这一信息可以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决策相关的信息,对商誉进行确认,这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特点。对于合并企业所确认的商誉据有会计相关性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合并商誉的确认不用置疑,如我国现行《会计准则20号——企业合并》中第三章第十三条指出:“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很显然,如果不对合并商誉进行确认必将影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使得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缺乏相关性。
商誉的确认使得资产负债表上资产项目总额增加,从而导致企业一系列的财务数据的变化。商誉确认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会上升,如资产负债表,企业资产的资产增加,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会减少,资产负债率减少表明每元资产所承担的债务责任较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但商誉并不是可辨认资产,在企业破产清算时是否能够清偿债务,还有待验证。这就出现个矛盾,商誉的确认增加了企业的资产,但并不一定如资产负债表反映的那样,偿债能力的加增。
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第六章第二十三条指出:“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如果企业的商誉发生了减值,就要对商誉计提减值准备,并将其减值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就给企业带来了商誉处理上的灵活性,如果企业第一年由于某种原因需要,改变商誉的确认金额,到以后年度财务状况变好时,对商誉进行减值处理,这样便人为的利用商誉给企业带来了调整的空间。对于企业的商誉的减值测试来说,如何确定企业是否真实的减值,减值多少并没有确定的方法,在实务操作中也有难度,这样的情况下公司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大打折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运用这种会计信息时会给决策带来影响,甚至采用同正确决策恰恰相反的策略。
(二)商誉对利润表信息的影响
【论文摘要】本文以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企业人力资本评估模型,以期为人力资本评估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具有一定知识、技术的人力资本独立地纳入经济运行体系中,并作为企业运行的第一经济要素资源。自从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率先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以来,人们围绕人力资本的评估和定价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一、人力资本评估方法综述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作用也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重视。人力资源与固定资产和资金一样成为维系企业运营和关系企业生存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进行合理准确的计量,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企业其他资产的评估,在长期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方法体系。当前人力资本的评估主要借鉴了有形资产评估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是重置成本法、市场比较法和收益法三种。
1.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从历史成本的角度来推导资产的价值,它是根据过去发生的市场交易情况,由过去的数据来测算和推导资产的现时市场价值。成本法的产生基于替代经济原则,即一个投资者在购置一项资产时,在投资后获得收益的情况下,愿意承担的获得这一收益的最小支出,这一支出不会超过构建一个与该项资产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所需要的成本。具体到企业人力资本评估,就是用从雇用新员工到员工退休所须支付的工资报酬以及教育、培训费用等来衡量人力资本价值。用工资报酬来反映人力资本价值的方式较为直观,容易被社会和企业所理解,这也是当前较为普遍的做法。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增值性特点,将其同一般的固定资产等同起来,未能全面反映人力资本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和对企业价值的贡献。
2.市场比较法。市场比较法的使用前提是必须具有完善、充分发展的市场。在市场中可以找到与被评估资本一致或相类似的资产,以类似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来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从我国实际来看,市场中对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没有形成公认的标准,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也尚未形成,因而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来评估人力资本价值。
3.收益法。资产的价值一般都能够通过未来经济收益的现值得以体现,这就为收益法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收益法是指以资产经济寿命期间产生的净收益的现值来确定资产价值的方法,该方法经被评估资产预期获利能力与平均资金利润率(折现率)估算出资产现值,以此确定重估价值。简单地说,就是将被评估资产未来的预期收益折算成评估基准日的现值的方法。这种方法应该说较为合理,它考虑到人力资本在运用中产生的实际效果,并且将资产价值与企业固有的风险联系在一起。
收益法有三个基本要素:①资产所能产生的收益额;②设定的收益期限;③设定的实现预计收益的风险,即折现率或风险收益率。用收益法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的关键就在于确定这三个参数。因此,采用收益法评估知识产权的立足点是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由其所产生的收益决定,并不考虑创造该知识产权的成本。其基本公式是:
其中:v表示知识产权的价值;RJ表示被评估知识产权第j年的预期收益;n表示被评估知识产权的经济寿命;i表示折现率或风险收益率。
在上述三种方法中,收益法可以说是评估企业知识产权最合适的方法。恰当地选用以上三种方法来评估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知识产权的价值。但总的来讲,这几种评估方法的运用与评估师的知识结构、水平和经验技术有较大关联,因此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客观科学地反映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
二、人力资本评估模型的构建
为了对企业人力资本做出更加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估,我们必须根据人力资本在企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结合目前有形资产评估最常用的收益法建立企业知识产权评估的一般模型。企业的收益一般是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产(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收益产生的过程中,企业的各种资产做出的贡献是不同的,每种资产的价值即可认为是由其做出的贡献决定的。
1.人力资本贡献率推导。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一定量资本所产生商品的价值等于c+v+x。其中:C表示不变资本;v表示可变资本;x表示产品中的剩余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不发生任何量的变化,不会增值,而劳动才是价值增值的源泉。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付出的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才能、各种冒险精神等)。在此,我们将脑力劳动作为人力资本,采用在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调整系数的处理方法,通过调整系数计算出企业人力资本价值。计算人力资本价值的关键是人力资本价值分割比率的确定,其可由人力资源专家和评估人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确定。因此,经济增长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不变资本、劳动力(本文主要指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主要用劳动数量衡量)和人力资本的增长,即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固定资产创造的价值F、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Z以及劳动力创造的价值HC-方面的贡献。如果用G表示企业生产增加值,则可以得到:
对两边进行微分得到:dG=dF+dz+dH单位劳动创造的附加值为(G—F)/L。因而,由dL带来的附加值增量为:dH=[(G—F)/L]dL。
设人力资本创造的贡献率为,or=FIG,则:
产投入与产出比,其值是已知的。
2.人力资本评估模型的构建。第i年因人力资本的贡献而产生的收益为dGj。结合收益法,将粕年的收益以行业利润率作为折现率进行折现,然后求各年收益的总和,得到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具体评估模型如下:
其中:P为企业人力资本价格;为第j年人力资本对企业净产值增长的贡献率;r为行业平均利润率;为人力资本分割化系数;dGj为第i年的企业净产值增量;nY,j企业收益可持续年限。
在运用这一模型时,首先要确定人力资本对企业净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主要确定第一年的投入产出比、企业净产值增长率、折现率、劳动增长率、固定资本增长率和企业收益可持续年限。其中:第一年的投入产出比可以根据企业第一年的财务报表数据得到;企业净产值增长率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和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求得;折现率采用行业平均利润率;劳动增长率和固定资本增长率可以通过企业的计划数据或者历史数据求得。对于企业收益可持续年限,通常有两种确定方法:①取所有职工劳动合同的平均剩余年限。这种方法很方便,但可靠性较差。②取该行业的企业收益波动周期平均年限的一半,波动周期的长短可采用抽样调查法取得。这种方法比较复杂,但比较客观。
例:某企业本年年初的净产值为10000万元,净产值年增长率为0.1,销售收入为25000万元,企业资产为18000万元,固定资产投入年增长率为0.1,上年固定资产的投入产出比为03,劳动增长率为0.01,行业平均利润率为0.1。通过市场同类产品调查和专家预测可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持续收益期大约为10年,人力资本分割化系数为0.3。该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评估过程为:
首先可以得到aj=ao=0.3,则:
三、人力资本评估模型的优缺点
[论文摘要]传统经济学认为,家务劳动不像其他可以流转的商品或服务那样具有交换价值,只是在家庭内部有价值,各国也未将家务劳动价值纳入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法经济学分析指出,家务劳动是一种需要成本、能创造收益、具有价值的劳动。我国婚姻家庭法应本着由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劳动成本,共同分享家务劳动收益的原则,准确界定夫妻家务劳动收益的范围,增设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量化方法,增加评价家务劳动价值的考虑因素,放宽夫妻家务劳动成本分担、收益分享的条件。
家务劳动是为直接满足本家庭成员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劳动。这种通常由家庭成员在家庭内部从事的未支付报酬的劳动,主要包括下列活动:煮饭、清洁、整理房间、洗衣物、购物、修理和维护住房、照顾家庭成员、从事园艺、宠物照料及家庭安排等。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家务劳动只在家庭内部有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细,家务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需要成本、能产生收益,具有社会价值的劳动。夫妻间从事家务劳动的通常是女性。通过立法承认夫妻家务劳动具有的价值是法律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了对女性的保护,有助于实现男女实质平等,被誉为是对经济上依存于丈夫的家庭主妇的“自卑治疗剂”。
一、夫妻家务劳动的成本构成分析
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从事家务劳动需要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家务劳动的精力成本及机会成本。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隐性成本往往为人们所忽略。
(一)夫妻家务劳动的精力成本分析
在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某种劳动中的精力成本越大,则投人到另外一种劳动或其他活动的时间就会减少。以全职夫妇为例,在夫妻工作时间相同时,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越长,自由支配时间就越少。而自由时间可以用来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可以用于“劳动者体力的恢复,智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非家务方利用工作之余的自由支配时间休息,可以促使其体力的恢复,产生新的精力,因而在市场投人方面具有较大的精力优势。家务劳动方,因在工作之余从事家务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该方就会有更少的自由支配时间恢复其体力,影响其市场投人的精力,在市场投人方面失去其精力优势。当从事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都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时,从事家务劳动的精力强度大于闲暇时间的精力强度,故从事家务劳动的女性往往选择精力强度不大的工作,甚至因其长期从事家务劳动而根本无精力投人社会工作或早早地退出社会工作。而从事社会劳动的精力成本往往与工资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由于家务劳动主要由女方承担,在已婚男女参与同样的社会工作时,女性的社会收人往往较之男性低,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已婚女性在婚后较之婚前在市场精力投人的降低。其次是女性在婚后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从事家务劳动,因而可能会减少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在一切资本中,只有对人的投资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本。对特殊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与花费在该项活动上的时间正相关,“当家庭部门用的时间更多时,主要提高家庭生产率的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会更大一些;而当工作时间更多时,对主要提高市场生产率的资本投资积极性会更强一些。由于妻子的主要时间是从事家务,其对社会工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较男性低,加上女性社会劳动精力投资较男性更少,自然会降低他们的社会收人,而低收人反过来进一步减少他们投人市场的精力及对市场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女性从事家务劳动的成本。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劳动不是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劳动和劳动结果相统一,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解放的标志。
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同属于人类劳动方式之一,只是劳动地点及劳动内容等存在差异,属于不同的劳动分工,二者都需要精力成本。如果女性在家庭中以家务劳动这种精力成本进行投资而不能分享该投资的收益,会造成对女性的系统性剥夺,既违背了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的利益分享规则,也会减弱该方投资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对家庭这一经济组织体也可能造成破坏(导致解体)。如果不对夫妻一方的家务劳动成本给予回报,家务劳动方在夫妻时间配置博弈中处于不利境地,在婚姻解体时也会削减该方在离婚博弈中的能力。
(二)夫妻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分析
家庭是一个经济组织体,但其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显著的利他性特征。夫妻间可能会因为一方在家庭中具有比较优势而放弃社会工作选择家务劳动,或者基于婚姻家庭的利他思想而由一方主动承担主要家务劳动,“夫妻一方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另一种更有价值的活动被放弃了”,因而家务劳动存在机会成本。由于从事家务劳动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投人,在时间总数不变的情况,家务劳动者就只能通过改变时间分配的方式以承担家务劳动,如通过不断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或者减少甚至放弃参与其他社会工作的时间等方式以保证有足够时间从事家务劳动。因此,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多、年限越长,其机会成本就越大。
夫妻从事家务劳动的选择取决于家务劳动的边际效用价值,“价值并不是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它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大则价值大,反之,价值则小。边际效用价值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物品所引起总效用价值的增量,它遵循效用递减规律。如果夫妻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比从事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大,其就会选择从事家务劳动,反之就会选择从事社会劳动,而且只有当家务劳动的边际效用为正时夫妻才会选择从事家务劳动。如果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相等时,则无论从事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都无区别。因此,理性人假设下,夫妻从事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应当大于从事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且其边际效用价值为正,而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越大,表明家务劳动方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
总之,家庭“这一生产单位的最重要的投入完全不是市场产品,而是家庭成员的时间,特别是传统家庭中妻子的家务劳动。贝克尔认为,家庭是由多个人组成的生产单位,家庭中每一成员都在彼此了解、相互信赖下尽其所能,自觉履行投人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婚姻的最大化效益。家务劳动具有精力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对婚姻的一种投资。一旦夫妻一方的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则意味着该投资是有效益的,就会鼓励投资者继续投资。反之,该方就会减少投资,甚至不再投人而宁愿选择经济组织体的解体。作为经济单位的家庭,要求夫妻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才能实现婚姻的最大化效益并能更长久维持婚姻关系。
二、夫妻家务劳动产生的收益
收益通常包括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家务劳动所创造的精神方面的收益,主要是由于家务劳动的分担如家庭安排、照顾子女等可以减轻非家务劳动方精神上的压力,带来清闲的享受,而有些活动如清洁、整理房间、清洗衣物等,则本身可以为家庭成员带来精神方面的愉悦。物质上的收益,主要包括家务劳动带来的分工收益、家务劳动使得家庭经营成本的降低、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及非家务劳动方在家务劳动时间内获得的人力资本等。由于精神收益纯属主观感受,难以客观衡量,本文主要分析物质性收益。
(一)比较优势分工带来的收益
夫妻之间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劳动分工,以增加家庭的产出?通常认为,女性在家务劳动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而男性在社会劳动方面能产生较高的生产力。男女只有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增加家庭的产出,实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家庭作为一种社会机构保持下来,表明了它具有重要的经济化效能,而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家庭促进了劳动的分工,取得了来自专业化的收益。家庭通过丈夫在劳动市场从事专职工作,妻子在家从事家务劳动这种互补活动的专业化而促进了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男女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实行分工,有利于增加家庭的产出,提高家庭的经济效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家庭的最佳方案是机会成本较低的配偶专于家庭生产。由于女性的工资普遍较男性低,其机会成本相对较低,这样现实生活中从事家务劳动的任务就主要由妻子承担,丈夫则利用其在社会劳动方面的优势参与更多的社会劳动。妇女的时间主要分配于家庭部门,男性的时间主要分配在市场部门的分工模式被认为是获得家庭福利目标函数最大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既然夫妻一方在家庭中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由一方从事家务劳动,另一方利用其在市场的优势参与社会劳动,夫妇双方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家庭产出的最大化。由于家庭分工是根据夫妻的比较优势,发挥各自所长的结果,所以,任何一方的劳动都应具有相应的价值。
(二)家庭经营成本的降低(防止积极财产流出)
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下,许多已婚妻子担当着从事家务劳动的主要责任。妻子从事的家务劳动自然可以减少家庭中雇佣保姆的费用,降低家庭经营成本,防止家庭中积极财产外流。“妻为家事劳动,则不须支付对价于他人,家计费用即可减少,则其减少部分,对家庭而言,就是家事劳动的价值。家事劳动之防止家庭中的积极财产流出之功能,即为其获得评价之主要根据。由于降低家庭经营成本是通过投人家务劳动的方式实现的,该降低的成本则为家务劳动的收益之一。
(三)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
虽然家务劳动不具有一般商品的直接交换价值,但通过夫妻之间的资源交换以及“置换”方式,仍然可以实现其交换价值。
1.理性人假设中夫妻之间的资源交换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他们具有抽象人的基本特征,即假定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利己的,并且力图以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在婚姻家庭中,夫妻会考虑婚姻的成本及从婚姻中获取的收益。家庭是一个资源交换的场所,只不过这种交换既包括情感等非物质的交换,也包括物质上的交换。现实中的男女有的偏重前者,有的更看重后者。“人是理性的动物,而社会生活是要求互惠关系的,人们的选择是建立在要得到最大的奖赏和最少的代价之下的,以便取得最大的利润或最好的结果。在家庭中,需要通过家庭成员共同投人共同经营,彼此分享家庭收益,获得对方经济上的供养及情感方面的爱与呵护。家庭成员应当共同投资于家庭,以获取投资的收益以分享,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增进家庭幸福。家务劳动是对婚姻非物质性的投资,对该投资除了精神与情感方面的回报,尚需要换取其投资应得的经济收益,此种收益是通过家务劳动换取非家务劳动方的社会劳动价值实现的。
2.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
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萨伊的生产要素理论为基础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方法。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未将家务劳动价值核算在国民生产总值内。而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家务劳动实际也具有交换价值,符合商品的特征。只不过家庭这种生产单位生产的主要“商品”是子女,而不是传统的商品。“忙于抚养孩子的妻子用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换得’丈夫在市场上的工作,而丈夫则‘购买’妻子照顾他们共同的子女。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妻子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对于此,家务劳动虽然没有直接的交换价值,但其通过“置换”方式仍然可以实现其交换价值。事实上,家务劳动价值对准确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有关资料资示,仅一项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价值就约占国民收入总值的10--35%。
(四)非家务劳动方获得的人力资本
夫妻获得的收益除了经济上的现实利益,还包括一种并非直接以金钱形式体现的资本收益,即人力资本收益。“人力资本是一个人拥有的从事具有经济价值的活动的能力、知识和技能,它主要靠学习、训练和经历来获取和积累,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夫妻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夫妻经济方面的共同投人及一方对家务劳动的分担,使得非家务劳动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人到自身的教育、培训中,积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技能,而这些素质和技能使得人力资本投人方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终身受益。“学校教育通过提供知识、技能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人们的收人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收人分配的不平等与教育和其他培训的不平等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失业与受教育程度通常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在这些资本投资过程中,夫妻对人力资本在金钱方面的共同投资,极易获得夫妻及世人所认可。但夫妻在人力资本获得方身上投人的机会成本和精力成本这些隐性成本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在婚姻期间夫妻双方共同分享该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而一旦夫妻离婚,非人力资本方就不能分享该人力资本带来的收益。基于婚姻共同体的收益分享理论,此种情况下,此种人力资本一定范围的收益应当作为夫妻的共同投资所得。
三、夫妻家务劳动成本的分担与收益的分享:婚姻家庭法相关立法
家务劳动是一种需要成本、能创造收益、具有价值的劳动,这种承认应体现在婚姻法立法中。我国婚姻家庭法应从以下方面考虑由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劳动成本,共同分享家务劳动的收益。
(一)准确界定夫妻家务劳动收益的范围
我国婚姻法规定,除另有约定外,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收人为夫妻共同财产,但现行婚姻家庭法并未将知识产权的财产期待利益(包括尚未投人生成的知识产权和继续性使用的知识产权后期使用的财产性收益)纳人夫妻共同财产范围,也未规定夫妻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一方获得的管理技能、专业技能、执照、文凭、资格等人力资本收益。我国现行婚姻家庭法的规定实际上缩小了夫妻共同收益的范围,减少了家务劳动的投资回报。因为夫妻一方在婚姻期间创造知识产权或获得人力资本的过程,需要夫妻共同的经济投人,家务劳动方在履行协助义务、抚养子女、照料老人等行为中通常也存在机会成本及精力成本。离婚时如果不对家务劳动方的这些成本给予回报,必然会损害其经济利益,降低投人方的自我评价,也不符合家庭经济单位的利益分享规则。因此,我国婚姻法应明确知识产权的财产期待利益为夫妻共同收益。同时,宜借鉴经济学中对管理技能、专业技能等人力资本的估算方法,规定夫妻婚姻期间获得的人力资本在离婚后一定年限内的收益为夫妻共同收益。
(二)增设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量化方法
关于家务劳动的计算方法,国外实践中采用替代成本法则和机会成本法则等进行计算。在从事家务劳动一方的机会成本能够确定的情况,借鉴机会成本法则计算夫妻家务劳动的价值较为合理。如果能确定家务劳动方因从事家务劳动而失去从事社会工作的机会,宜以该丧失的机会作为家务劳动价值的补偿。如果机会成本的确立存在难度,则需要考虑相关因素,宜参照替代法则计算,但不宜采取简单的使用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标准计算家务劳动的价值(目前我国有学者提出用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标准计算家务劳动价值的主张),因为此种计算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会降低家务劳动的价值。
对于知识产权财产性收益,经济学主要采用收益法、成本法及市价法等进行评估。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价,在稳健、可行和公允的情况较多采用对未来收益进行折现的收益现值法或净现值法进行计算。虽然这些计算方法还无法达到精确的程度,但不失为经济学计算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重要的方法,在家庭法领域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三)增加评价家务劳动价值的考虑因素
在衡量夫妻家务劳动价值时,应增设具体的考虑因素,包括非家务劳动方从家务劳动中的受益的大小,受益的期限及婚姻存续时间等因素衡量家务劳动的价值。
在评估人力资本价值时,应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应考虑对人力资本方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的年龄,因为该年龄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后新增收人流的期限长短;其次应考虑人力资本的折旧现象,一定周期之后又需要新的人力资本的投人,该投资并非总是一劳永逸的;最后应考虑人力资本的取得需要夫妻共同投资、社会其他方面投资、人力资本获得方的主观努力及实现人力资本的前景等。因此,在采纳收益现值法或净现值法进行人力资本价值估价时,宜确定一定年限内人力资本的收益作为夫妻共同收益的范围,而不是所有的现值折算为夫妻共同收益。对此,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对高级管理人员离职后竞业禁止的年限限制(通常认为该期限与相关人员在前企业积累的人力资本或知悉的经营信息等相关)的规定,确定夫妻离婚后一定期限内获得的人力资本收益为夫妻共同收益。笔者认为,结合人力资本的上述特点,宜以人力资本持有人未来3-5年时间的预期收益折现为夫妻共同收益,对非人力资本获得方给予相应价值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