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

时间:2023-08-04 17:2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精神病人;自杀;护理

精神病人自杀给家庭社会造成很大影响,WHO的资料表明,在一般人群中约有1%的人死于自杀,其中94%的人有精神病史[1],精神病人自杀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尤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最多[2],因此,分析精神病人自杀的真正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对减少精神病人自杀的发生十分重要。现将本院1993年1月~2006年8月期间有自杀行为病人的相关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例自杀病人中,男15例,女16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1例,抑郁症6例,其他4例;年龄16~70岁;职业:工人9例,农民7例,学生3例,军队干部2例,医务人员2例,教师2例,其他6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例,中学文化18例,小学文化6例,文盲4例。其中,自杀未遂25例,自杀死亡6例。

1.2 方法 采取回顾调查分析1993年1月~2006年8月精神病人,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自杀的临床资料归纳疾病类型,自杀原因、形式、地点、时间、用物。

2 临床资料

2.1 自杀原因和形式 受精神病症状支配28例,对治疗无信心3例,31例自杀患者中自缢11例,坠楼4例,吞异物4例,割腕1例,割气管1例,溺水2例,撞墙3例,药物中毒5例。

2.2 自杀地点、用物及时间 病人多选卫生间、病房窗户、床头、床栏、护栏旁等较隐蔽的地方,工具多用病房内物 品如床单、被单、毛巾、枕套、保护带、玻璃、衣服、体温计等。31例病人均选择节假日、夜间、中午值班人员少、工作繁忙时自杀。31例自杀行为病人中,院内24例,院外7例;开放病区16例,封闭病区15例。

3 讨论和分析

3.1 疾病因素 急性期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导致自杀的很多,特别是受幻觉、妄想支配,认为有人要害他,感觉极度恐惧,没有安全感,走投无路而产生自杀。有强迫症或主观失眠的病人,感到十分痛苦而焦虑,坐立不安,无法摆脱而自杀。近来研究表明[3],有自杀倾向的人中,中枢神经系统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特别是儿茶酚胺和吲哚胺的含量在脑脊液是下降,其他学者也在抑郁症、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中发现同样改变。

3.2 个人因素 恢复期病人,对精神病缺乏正确认识,觉得自己有病,学习、事业和经济遭到重大损失,生活上缺乏目标,感觉生活单调,无挑战性,孤立无援,不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为了逃避这种痛苦而选择自杀。而对疾病有一定认识的病人,认为自己有了精神病别人瞧不起,又需 要长期服药,对疾病的治疗无信心,担心自己的病治不好,害怕会复发,同时难以忍受药物副反应等而选择自杀,以求解脱。

转贴于

3.3 家庭因素 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缺乏,认为家里有一个精神病人是一个包袱,对病人不闻不问,病人住院期间,家属从不探视,或忽冷忽热,容易造成病人心理压抑,产生被遗弃感,万念俱灰而出现自杀行为。

3.4 社会因素 因精神病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上仍有歧视精神病人现象,瞧不起病人,看见精神病人避而远之,更谈不上关心和关怀,而当今社会竞争力强,工作压力大,得了病,时刻有调岗或下岗的危险,病人感觉被社会抛弃,预计自己失去社会地位,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而采取自杀解脱自己。

3.5 医源性因素 某些医生缺乏临床经验,用药不规范,急于求成,在治疗过程中,加药过快或药量过大,又没有及时采取监控措施,使病人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负担过重的药物反应,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护士缺乏经验,对病情不够了解,未及时观察到病人的病情变化,使病人有机可乘。

4 护理干预

4.1 加强专科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确保安全 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能,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掌握得越是深广,技术才能的能量就越雄厚,就能看到事物相互联系和全局。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护理部和病区,就必须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精神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娴熟的急救技术,既能通过对病人的接触和观察,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给予适当的处理,防止自杀的发生,又能掌握应急能力,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可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4.2 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护理管理者应具有责任感,加强安全教育,让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识,采取新老搭配、强弱搭配,互相学习,提高整体水平。严格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对病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了觧病人幻觉、妄想内容,做好心理护理,对有自杀念头的病人,将其置于工作人员视线下活动,避免单独居住,单独活动,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恢复期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参加康复训练,肯定病人的优点、长处和好处,让其对自身价值有信心,减少自杀的念头。

4.3 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根据病人自杀发生时间、地点、用物的特点,采取不定期的巡视查房的方法,注意病人睡眠情况,巡视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报告值班医生,同时注意观察门、窗、床上用品是否完好无损,工作人员进出病区治疗室等应随手关门;对病区物品如保护带、体温计、床上用品等,要做好交接工作,每日进行安全检查,杜绝病人将危险物品带入病区,加强安全管理和危险物品的管理,减少病人自杀的便利性和可用性,防止自杀的发生。

4.4 精神病人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精神病人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家庭的同情、关怀和关爱。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竞争意识增强,人际关系复杂,病人经济紧张,社会不适应,长期服药,家庭和亲人不理解等原因,造成病人产生自杀。在我院31例发生自杀行为的病人中,有16例发生在开放病区,原因有的家属作为陪护者缺乏有关精神科相关知识,没有安全意识,没有看管好病人,有的家属由于某种原因,将自己的烦恼影响病人。因此,我们在与病人沟通同时,还要与家属沟通,进行健康宣教,宣传有关精神病的防治知识,让他们了解精神病人和树立防范意识,取得他们的配合、支持,同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精神病人,接纳他们,减少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刺激,发现自杀先兆者,进行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瞿书涛.危机干预与自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23-233.

第2篇

[关键词]精神病人; 自杀原因; 对策; 防自杀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205-01

精神病人自杀是精神病人安全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住院精神病人自杀与精神病症状有关。住院期间安全问题是医护质量的重要方面,标志医护质量的,也关系病人治疗成败。因此,研究自杀形成的原因,制定应对措施,提高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能力,提高治疗和安全护理水平,加强精神病的后续巩固治疗机制,减少精神病人自杀情况的发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跟踪近几年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自杀行为。其中男性48例,女性 33例;精神分裂症 49例,抑郁症 24例,其他 8例;年龄 19~63岁,平均年龄 40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19例,中学 34例,小学 24例,文盲 4例,其中自杀未遂 76例,自杀死亡 5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和问卷式的调查方式,对发生自杀行为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自杀的方式以撞墙为多 男性常见,占比为42%,具突发性,多发生在白天。

2.2 自杀中自缢也比较多 占比 24%,死亡率比较高,此种自杀行为大多为有计划,时间多在夜间,护理工作人员比较少。 2.3 溺水 4例,多为病人出逃后,跳河致死, 1例死亡。

2.4 跳楼 3例,多为外出活动时,冲破防护,跳楼死亡,此种方式死亡率较高。

3讨论

精神科的自杀是最危险的症状,如不能及时发现,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根据经验,节、假日或者夜班的工作人员较少时是住院精神病人自杀多发的时间。黎明,值班人少或疲倦疏于监控,也容易让精神病人有可乘之机。综合分析精神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3.1意念影响 有罪恶妄想症的精神病人,意念里认为自己是罪孽深重的和不配活在世上的。

3.2外力迫害 患有严重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病人,总是认为与其被外力迫害致死,不如自己让自己先死。

3.3幻觉支配 患有命令性听幻觉的精神病病人,往往能受幻觉的支配而完成自杀。

3.4弄假成真 患有某些癔病的病人,往往想以自杀的行为来威胁他人,却有的时候弄假成真,最终造成自杀的后果。

3.5抑郁焦虑 在治疗过程中,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所致的副反应,如焦虑或抑郁等,也可以使病人难于忍受而自杀。

3.6病情复发 因为治疗过程中,多次治疗后病情又复发的,由于对治疗丧失了信心而自杀。

4防范对策

4.1 细致掌握住院病人的状况 自杀往往是事先有一定程度的表达的,当病人说“不想活”或“要死了”的内容或表达暗示性言语,应引起重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动态,做好护理。

4.2加强病房和管护工作 护理人员应执行预防自杀护理常规和岗位责任制度、病房的安全检查的制度以及重点病人的管护交接班制度。对自杀企图比较严重的病人尽可能要有家属的陪护,重点病人要安排在容易观察的房间,使其处于工作人员的重点看护。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重点,有的放矢,保证病人生命安全。

4.3加强病人的生活护理 要关心病人饮食和起居,督促和帮助拒食病人,搞好病人的个人卫生,高标准的完成基础护理,让病人体会人间温暖,对新入院、返院的病人,应检查是否有危险物品。让病人参加一些简单安全的劳动和娱乐,分散注意力,激发对生活兴趣和信心。

4.4防止节假日病员自杀 病员长期住院,节日里往往有亲属来院探视,而无探视和无望出院的病员,易产生厌烦、厌世的消极情绪。在这种特殊的时间,医护人员要特别细心观察其心态,做心理疏导和安慰工作,使病员能适当的镇静,从而防止自杀的发生。

4.5加强心理工作的进行 关心病人,多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帮助树立疾病斗争的信心,正确引导病人,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做好教育对社会、家庭的宣传工作,减轻病人的压力,减少自杀情况的发生。

4.6提高应变机制和快速反应能力 随时在病房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工作人员要果断快速的进行抢救,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和带班领导,维持病房秩序,避免事件在其他病人中造成更多不良的影响。

4.7加强防护措施的基础上,还要调整治疗工作。

在具体治疗工作中,要明确治疗第一,护理监护第二的原则。在强调管护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从医疗工作的角度控制引起自杀的症状源头。对此应该强调在治疗层面尽可能的控制能够引起自杀的精神症状。首先要,尽早用药,快速控制症状。对住院病人有幻觉妄想,消极焦虑等常见精神症状引起自杀念头者,应尽早足量用药,迅速控制引起自杀的精神症状或焦虑情绪,才能有效控制自杀行为。其次,要通过调整治疗计划,减少药源性焦虑引起的自杀行为,在工作中,应对药源性焦虑的急性症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且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的联用,或者更换药物,解除焦虑,减少因此而产生的自杀行为。作为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自杀征象,坚守岗位,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并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以预防为主,切实有效的阻止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防自杀的工作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精神病病人的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3篇

近年来,我市各种安全隐患和责任事故时有发生,以精神病人为主体的肇事肇祸问题也有所增多,尤其是乡一散居疑似精神病人杀死8名居民事件发生,给我市社会和谐稳定工作造成恶劣影响。为加强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预防和管控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是加快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是全面落实省十次党代会和市六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一年,确保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安全稳定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切实提高对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问题的认识,对有肇事肇祸苗头和倾向的精神病人要高度关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不出一起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问题。要建立健全精神病人应急处理领导协调组织机构,强力推进工作开展,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为建设和谐提供有力支持。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和安全工作应急管理预案,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工作落实。各级政府是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问题的领导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精神病人安全管理工作;各级民政部门是“三无”精神病人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对收养收治精神病人的日常监管工作;各级公安部门是精神病人安全管理工作的行政执法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肇事肇祸问题的调查取证和刑事处理工作;街道(乡镇)、社区(村委会)协助当地派出所加强对社会精神病人监管,负责本区域内精神病人的行为管控;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是精神病人的直接看护人,负责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行为看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密切配合,确保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问题的应急处理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三、突出重点,搞好排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精神病人监管,成立联合整治排查机构,共同实施对精神病人的排查整治。对不属于民政管理的精神病人和疑似精神病人,由各地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村委会)协助公安部门进行摸底排查,掌握情况;对属于民政管理的精神病人和疑似精神病人,由当地民政部门直接送至市精神病院诊断确定,及时进行救治,排除各种危险隐患。要通过排查整治,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该诊断确定的立即诊断确定,该救治治疗的立即救治治疗,确保不出现大的问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地要将“防自杀和自残、防杀人和伤人、防摔伤、防出走、防触电、防失火、防盗窃、防食物中毒、防煤气爆炸”等作为预防重点,要将有“杀人放火、自杀自残、殴打他人、酗酒滋事”等前科或倾向的精神病人作为排点,同时搞好核准、诊断、评估工作。对排查中有肇事肇祸情形的精神病人要逐人建立信息档案,并逐人落实管理责任。对排查中本地能自行处理的,按规定要求做好防范措施。对排查中发现有严重倾向和问题的要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有关情况。

四、强化措施,狠抓管控

一是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预防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消防知识普及等安全教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重点部位落实到人,随时检查,对不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是加强住院病人管理。各地精神病院要认真执行三级查房制度,为患者制定科学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实行分级护理,对重点病人(一级护理),实行24小时全程监控;对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保证30分钟巡视一遍。发现问题,随时报告主治医生给予及时有效的医疗措施,杜绝不安全隐患的苗头。对出院患者建议家属加强对患者监护,定期带患者来院复查。同时建立精神病人就诊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将有关信息向公安等部门以及基层组织通报,便于全社会共同做好防控工作。

第4篇

【关键词】慢性精神病人;护理;管理Chronicmentalpatient’snursingwithmanagementLiYujuWuYatao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onchronicmentalpatient’snursingwiththemanagement,promotesitssocialfunctionbeingrestoredtohealth.Method:Inpatient’snursingwiththemanagementaspect,emphaticallyfromthehospitalward

establishment,patient’sorganizationmanages,thefoundationnurses,theconditionobservation,thepsychologynurses,thesocietyisrestoredtohealthandsoontheaspectcarriesonthesummaryanalysis.Result:Throughreasonablenursingwiththemanagement,maypromotethechronicmentalpatient’ssocialfunctiontoberestoredtohealth.

【Keywords】Chronicmentalpatient;Nurses;Management我院于1999年2月建立康复科,设病床40张。2005年审批为“大理市精神残疾康复治疗工作站”。主要收治慢性精神病人。这些病人大多精神衰退较明显,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行为衰退等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他们大多长期住院,年纪偏大,躯体情况欠佳,行动不便、生活懒散、自理能力差,对躯体疾病常常缺乏主诉能力。针对以上特点,在病人的护理管理方面,着重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病房的设置

针对病员的特点,将病房设置在本院原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势宽阔的半山坡上,此处便于开展养殖、种植等工疗。由于离市区两公里远,有利于开展半开放式管理,使病员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自由出入病房,以医院为家。

2病人的组织管理

慢性精神病人,因精神活动衰退、生活能力下降,因此在积极的药物治疗同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2.1组织丰富的文娱体育活动:组织安排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文体活动,如健身操、广播操、慢跑、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电视、读书、看报、下棋及各种球类等。除躯体方面受限不便参加外,都鼓励积极参加。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使病人与周围环境保持一定联系,这样有利于活跃病人情绪,消除孤独感,改善接触。病情稳定,躯体情况允许的病员,每日早晚可结伴到院外散步、休闲;衰退严重的病员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活动,家庭条件允许的给周末度假1~2天,使病人有自由和充足的活动空间。

2.2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慢性精神病人大多懒散、喜卧床、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医护人员依赖性强。因此我们力求患者个人卫生自理,对不能自理的病人,则给以细心的督促料理、反复的示范和手把手的教导。并建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使患者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2.3劳动技能训练: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让病人参与病区日常工作,安排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劳动。鼓励患者参加我们在病区内开展的工疗活动。如种花草、绿化环境,种菜、种水果,体验收获时的喜悦;养殖兔子、鸡、猪等。一旦患者做出了一点成绩,就给于表扬,使患者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加其对生活的信心。这些活动开展以来,病员的活动性、灵活性普遍提高,充实和丰富了住院生活,不再觉得空虚无聊,退缩和懒散症状有改善。

2.4由于实施半开放式管理,大多病员能接触劳动工具,故增加了潜在危险性,应做好安全护理。在做好平时的防范工作的同时,每个工作人员要熟悉应急流程。

3加强基础护理

3.1创造舒适安全的疗养环境: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绿化美化周围环境。根据季节为病员更换衣服、被褥,做好晨晚间护理,病人活动时注意活动场所的清洁、防滑,消除室内一切不安全因素,以防意外。

3.2饮食护理:慢性精神病人,大都体质较差,需加强营养,在保证患者每日三餐正常摄入的前提下,必要时给于加餐,主动为患者购买副食及营养品,并以工疗所得费用中抽出大部分来改善伙食,有时与家属联系,送一些开胃营养的食物。家属送来的食物由在班护士调配加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3.3尽量给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如注意室内光线暗淡、温度适宜,床铺整洁等,保证充足的睡眠。

4加强病情观察

4.1一般精神病人往往缺乏对躯体疾病的主诉能力,康复期精神病人尤为突出,他们往往以“正常的”、“没什么”来应付医护的询问,若不精心观察和护理,常可导致严重后果。如有一病员,面色萎黄,活动后气喘,但患者无任何体诉,无论怎么诱导都无法引出,总回答“好的,舒服的”。经过密切观察和全面检查,发现患者患有肝炎、哮喘、心动过速等多种疾病。对康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要十分细致,勤于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对病员的每一细小变化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发现问题要积极寻找原因,并及时报告医生,为治疗提供依据。

4.2由于长期住院导致体质差,耐受能力和抵抗能力都比一般病员弱,故应严密观察药物副反应和治疗效果。

4.3注意观察病员的睡眠、语言及活动情况,如突然有改变,提示病情可能波动,慢性精神病人当其病情波动或间歇性兴奋时,可出现自伤、自杀、毁物、外逃等情况,故需仔细观察,勿麻痹大意。

5心理护理

慢性精神病人长期住院,常对生活失去信心,易产生悲观厌世等消极心理,护理人员要理解他们,多给于同情和关怀,尽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需求。

5.1经常与病员谈心,注意观察心理反应及情绪变化,及时给于解答和安慰。

5.2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心理治疗,让病员畅所欲言,为患者解决问题,每月开一次工休座谈会,护患同乐,促膝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5.3尊重病员,征求病员的意见和需求,让病员做病区的主人,每季度评选一次优秀休养员。

5.4长期住院患者易产生被遗弃感,特别盼望家人及单位来探望。针对这一心理,我们以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家属及单位联系,尤其在节日期间或患者躯体情况欠佳时,要求他们来探望,患者感到十分满足和欣慰。增强了生活的信心,消除了思想上的顾虑。

6社会康复

第5篇

〔摘要〕恢复期精神病人,随着大脑机能逐步恢复正常,心理活动也变得复杂起来,特别是由各种原因构成的不良心理,对患者疾病的康复和康复活动的开展均不利。患者一旦发生自杀,潜逃,将对社会,本人及他人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做好这类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笔者总结实践中护理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恢复期精神病;心理需求;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50-02

精神病人恢复期的护理可分为住院期间的护理和出院后的护理。恢复期的护理主要是针对于病人在恢复期各方面的心理需求及形态而进行的。

1恢复期精神病人在院间的心理需求及护理

1.1尊重和发挥病人积极参加治疗的主动权由于药物的影响,有的病人会出现各种药物反应,当意识清晰的病人叙述不适,且反复纠缠医护人员寻求帮助时,我们千万不要认为他们是无理取闹,他们有权提出疑问要求解答,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其“呼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1.2爱护病人,礼貌地对待他们是护理上的精髓恢复期精神病人在这个时期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反应极为敏感,若这时有病人主动向你打招呼,应以礼相待。决不可冷淡对方,更应避免不良言行刺激病人,否则会伤害病人的自尊心。甚至导致病人自卑心理,使病情恶化。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病人常不加分析地将有关信息与自身疾病联系起来,正确的暗示可使病人由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反面的暗示则可使病人自我意识紊乱甚至丧失生活信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予他们性格上和生活习惯的尊重,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并用来治疗效果好的一些生活事例激励他们,多用社会和家庭的美好前景去启发病人战胜疾病。

1.3要加强巡视,严密及时作好心理护理恢复期精神病人自知力基本上已恢复,都盼望早日回家,但许多病人因回家心切而家人又长时间未接出院,这时病人情绪波动很大,有的病人又感到紧张、焦虑,认为家人不要他了,自己可能一辈子要住在医院里,因而变得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对住院不安心,甚至还产生自杀及逃跑的念头。其中还有些病人因对自己犯病时的表现感到羞愧,怕以后被人鄙视,感到绝望因而以又乱猜想引起病情再一次复发。这时期的患者由于接近出院,但由于又过多的考虑个人、家庭、婚姻等多方面的问题,常感到前途渺茫,内心痛苦,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导致消极自杀观念。由于这时病人心理状态与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护理人员应善于观察,主动接近病人,通过与病人的交谈,从表情及行为中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心境,初步掌握病人病态性格上的掩饰性,及时疏导,关心与同情,诱导并启发病人努力倾诉内心痛苦,对极想回家的病人要保护其期待心理,婉言相商,诚恳解释。对企图自杀和外逃的病人除加强巡视外,更应加强心理护理,清楚地告诉他们精神病与其它疾病一样都是可以治好的,消除病人模糊的焦虑感,使之感到医护人员能够为他们分担痛苦,使之感到心理上的安慰,安心住院,特别是病人即将采取自杀的关键时刻,医护人员的帮助会起到挽救病人生命的作用。总之,护理人员因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证病人情绪的相对稳定。

1.4向病人家属作好出院前的宣教工作,指导病人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2恢复期精神病人出院后的护理

首先是家庭护理病人出院后,虽然精神症状已缓解,但常常留下情绪方面的问题,有些病人因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指导,而易使病情复发,所以首先病人家属应积极主动与医院取得联系,共同作好心理治疗和门诊随访,其次是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改善家庭成员的交往方式,家庭成员须掌握家庭内部矛盾和相互交往的技能,逐渐改善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表达,协助病人恢复各种社会功能,从病人病情特点找出有利于病人病情稳定的家庭内部条件,减少粗暴行为,培养其自信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克服依赖性,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纠正指导,并试着由病人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正确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正确的对待社会和世俗的偏见,这样病人即使面临严重的生活事件或高水平的情感表达,也能处于良好的应激状态。家庭成员千万不要认为病人能坚持服药就万事大吉,从而放松警惕,产生麻痹思想,这样也会导致不良后果。2.2恢复期精神病人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与支持。恢复期精神病人出院后,虽然意识清楚,但常人仍习惯于用一种异常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他们的各种行为。社会把他们当作“包袱”甩,劳保福利也把他们列入“疯子”比如精神病人不能从事正常的工作、学习,不能从事社会交往。病人的社会角色与人际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原来很好的亲友、同事都纷纷断了交往,交际范围越来越小,心里愈发自卑消沉起来。生活的单调,会使他们感到无聊和精神上的空虚,进一步加重思想负担,甚至对人对社会产生怨恨,社会应针对性地去解决他们的需要,要让有能力,有条件的病人发挥余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做到既心情舒畅,又劳逸适度,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同时,家庭、医院内外各部门,社会各阶层之间应联络畅通,以利于患者在任何环境都有着大家的照顾,使得患者康复和重新安排就业都能得到接力式的照料,从而得到多方面的安慰,使病人感到已受到了应有的支持、尊重和承认,这样才能使精神病人逐步向健康发展,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收稿日期:2010-03-14〕

第6篇

[关键词]流浪精神病人;诊治;救助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交通的日益便利,农民工大规模进城打工,使流动人口猛增,同时城市中的流浪精神病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大都在街头流浪、露宿,有时突然袭击行人,毁坏公物,给城市的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流浪精神病人的特殊性,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无认识能力,不会主动寻求救助,给救助及诊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流浪精神病人也是一个较危险的人群,也是最需要社会关心和救助的对象。我院作为民政系统的精神病院,承担着收治流浪精神病人的任务。本文就我院收治的53例流浪精神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收集2004年1月~2005年2月收入我院的流浪精病人53例进行分析。其中男25例;女28例。

1.2 入院方式因流浪精神病人在流浪时被市民报警,110出警后怀疑其为精神病人故送入我院48例,其中袭击行人、毁坏公物12例。因流浪精神病人在街头病倒市民报案120急救中心,急救中心认为其为精神病人而送人我院1例。流浪精神病人因躯体疾病被送入综合医院,躯体疾病好转后出现精神症状而转入我院1例。流浪精神病人被送救助站后,因救助站救助困难或怀疑有精神疾病而送入我院3例。

1.3 管理所有流浪精神病人跟正常收费病人一样治疗和护理,因伤人毁物入院时,其行为较紊乱难于管理就只好单独关在重病房;拒食、生活自理能力差时,给予喂饭、鼻饲或支持疗法。

1.4 诊断

1.4.1 资料缺乏 流浪精神病人入院时送入者只能提供当时情况(甚至什么都不能提供),不能提供详细病史,多缺乏基本的资料,如姓名、年龄、住址等;也缺乏既往的资料,如性格、文化程度、既往疾病及治疗情况、生活劳动能力等。

1.4.2 言语沟通困难流浪精神病人多来自农村或外省,入院时大都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有的对医生的提问不给予任何回答,根本无法进行交谈,有的病人只会说方言不会说普通话,言语沟通又十分困难。这样一来病人的病情无法了解。

1.4.3 精神科检查流浪精神病人入院时衣着欠整洁,蓬头垢面。接触较被动,交谈欠合作,言语贫乏,思维内容贫乏或散漫。对交谈困难的病人精神科检查无法进行。

1.4.4 诊断困难 由于病史不详,沟通困难,精神科检查困难,病历书写时也存在缺项,难以按《江西省》完成。但病历又必须及时完成,医师往往先入为主或根据模糊、可疑的症状作为诊断依据做出初步诊断。

2 结果

送入我院的流浪精神病人入院后都给予精神科药物治疗,并且治疗效果良好。但由于流浪精神病人在外流浪时间较长,流浪期间饮食、睡眠难以保证,而且还可能有躯体疾病,故流浪精神病人入院后医务人员护理上要加强,治疗上要谨慎用药,以防发生意外。收入我院的53例流浪精神病人经治疗后出院50例(94.3%),找到家属共35例(66%),其余15例(34%)通过救助站和派出所送出院,年龄16~51岁。其中本市6例(11.3%),本省19例(35.8%),外省25例(47.2%)。还有3例(5.7%),男1例、女2例,一直住院至今无法送出院。诊断精神分裂症36例(67.9%);精神发育迟滞(或痴呆)8例(15.1%);旅途性精神病3例(5.7%),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1例(1.9%);心境障碍2例(3.8%);未出院的3例(5.7%)因没有语言交流,无法明确诊断。50例出院的流浪精神病人文化程度较低;文盲8(16%)例;小学30例(60%);初中10例(20%)高中2例(4%)。流浪原因:外出打工23例(46%);发病出走18例(36%):不认识回家路或无钱6例(12%);旅途中3例(6%)。曾任精神病院住过院26例(52%),从未住过院24例(48%)。病程1天~31年。本次流浪时间1天~2年。

3 讨论

第7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77-01

近年来,精神卫生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流浪精神病人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更是成为较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流浪精神病人的特殊性,医院在收治该群体的过程中的也存在极大的风险和法律责任。国内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给医院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思索[1]。本病区是专门收治由“110”警察及救助站工作人员送来的流浪精神人。从2004年3月自制了流浪精神病人交接单应用于临床工作,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设计格式

1.1 病人情况

姓名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____年龄________________

有效证件及号码_______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______联系人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

送本院治疗缘由________________

1.2 送治方情况

送治单位________________送交人员姓名(警号)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入院处理意见治疗后处理意见

1.3 物品移交清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移交人:________________承接人: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

签收人: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

2 应 用

“110”警察或救助站工作人员病人入院时,当班护士与送治人员共同清点病人随身物品,由送治人员根据交接单的项目逐项填写完整,护士核对无误,双方签名确认并注明移交日期。在病人出院时,由病人及家属(有家属在场的)核对交接单的内容,无异议,护士将物品清点归还病人,病人和家属签名确认。此交接单存放于病历中,病人出院,随出院病历归档。

3 优 点

3.1 病人入院信息一目了然 从病人情况栏一眼便能直观地了解到病人入院时的一般资料。

3.2 有效地减少了医患之间的纠纷,规避法律风险

3.2.1 交接单是由警察或救助站工作人员填写,通过送治方情况栏,可以清楚的知道送病人入院的具体人员,一旦病人或家属对病人为何会被强制治疗有异议,可以直接联系警察询问,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2.2 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其认知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丧失,在法律上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2]。而且病人往往不能认识自身疾病而拒绝治疗[3]。病人发病需要进行治疗,家属又无法联系上,有了“入院处理意见”,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了医院对病人强制治疗带来的纠纷。

3.2.3 大部分病人经过治疗精神症状缓解后,能清晰说出家人的联系方式,是否与家属联系让家属直接来院带病人出院,警察会在“治疗后处理意见”有详细交代,因为有个别病人,有未了的案件警察需带回处理,为警察办案提供方便。

3.2.4 物品移交清单要求警察对病人需移交物品进行详细、客观的登记如:物品的名称、数量、型号、卡号、钱的金额、首饰要登记颜色不判断性质,物品是否完好等等。这样有效地避免医患之间因患者随身物品遗失引起的争议,如:有的病人自称入院时带有几千元或是有许多值钱物品(实际并没有),但家属听信于病人便向医院索要,有了“物品移交清单”可以规避医患之间不必要的纠纷。

参考文献

[1] 熊应菊,熊启艳.精神病院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70-71.

第8篇

关键词:解锁精神病人;住院期间;护理

精神障碍[1]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和功能损害。经我院收治的解锁精神病人中92%为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人。这些病人常有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精神病人病及家庭,因病致贫,病人因贫病情复发。因无钱医治,病人到外乱走、行为紊乱、思维破裂、大喊大叫、睡眠障碍、出现幻觉、妄想、冲动伤人、自杀、自伤,或呆板、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孤僻、懒散、少动或不动、不进食、不说话等等,这些严重影响周围人及病人本人。很多家属最终不得不把这些病人关锁在局限的空间。本市政府在2007年进行解锁行动,出钱出力让整个市关锁的精神病人免费到指定专科精神病院进行系统的住院治疗3个月。经过精心的护理,500例解锁精神病人已在2008年11月前全部出院。对这些病人的特殊护理,现报告如下。

1护理

1.1住院的第一阶段时间约为住院的第1个月。入院时要尽快认识病人,按护理常规为病人测体温、脉搏、血压、体重,并更换衣服,更衣时护士要对病人初步的体检如有无畸形,四肢皮肤一般情况,如有无破溃、疖肿、有无伤口,安排好床位。很多病人表现不语、不理睬人、蓬头垢面、虱子满身、不讲卫生、到处吐痰、随地大小便,病人往往不肯更衣、不肯说出自己的名字,护士要耐心劝说,做好卫生处理,协助其更衣、洗刷、理发、灭虱,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对病人名字要护士做好标记牢记。对躁动不安、冲动伤人或自伤的要做好保护性约束,并严密观察。入院后认真观察病情,及时反映病情。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可能受幻觉、妄想的支配产生冲动行为,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应加强防范措施,防止意外的发生,当病人出现攻击行为的前驱症状时,如频繁踱步、言语挑衅、双拳紧握、急躁不安等,不要激惹病人,保持安全距离,移开周围的危险物品,并准备足够的人力控制病人,做好保护性约束,从而保证病人和他人的安全。并尽快向主管医生汇报,加强治疗,尽快控制病情。

1.1.1治疗方面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的服药情况,每餐服药后都要检查病人是否服用,防藏药,经耐心劝说仍不肯服药的,可选用鼻饲药物,或汇报主管医师更换给药途径,如肌肉注射、静脉滴注。如病情需要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要做好禁食禁饮的术前准备。

1.1.2生活方面护士协助或督促剪发及梳理头发、剪指甲、定时督促或扶送到指定的地方大小便、到指定的地方吐痰、唾液。每天协助或督促病人沐浴更衣,清除异味,保持干净。衰退型病人,到处大小便、不洗澡、不理发、不更衣、随地吐痰、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这些生活方面训练尤其重要,需反复强化训练。

1.1.3进食方面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和可口的及适宜的饮食,保证病人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摄入,每餐观察病人的进食情况,不主动进食者予喂食,拒食者或喂食不合作者仔细观察和分析原因。必要时予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认真观察病人有无不知饥饱,暴饮暴食或随便拣食不洁食物,部分衰退病人甚至不知进食。

1.1.4睡眠方面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如安静环境、室内温暖、冷天要保暖必要时入睡前温水泡脚、床铺松软等。由于恐惧紧张引起的失眠要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恐惧焦虑情绪。整夜不睡的要汇报主管医生必要时加用药物治疗,夜间要定时巡视病人,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病人出现意外事件。

1.1.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对病人进行《行为矫正治疗》的量表评估,制定针对性计划和拟定预期目标,一般在病人转入二级护理时开展,疗程4~6周。一周训练矫正,病人能主动洗脸、刷牙、洗澡、整理床铺,病人能主动更衣、剪指甲、注意衣服整洁穿着得体,病人能遵守作息时间、按时用餐、参加活动。每周对病人进行《行为矫正治疗》评分,如有进步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强化病人的正,达到预定目标,并不断巩固。

1.2住院第二阶段时间约为住院的第2个月。在做好第一阶段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

1.2.1工娱、文娱治疗鼓励督促病人每天参加工娱疗,通过看电视、音乐欣赏、体育活动、做早操、唱歌、阅读、简单的劳作,缓解精神症状、放松身心、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以此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1.2.2心理治疗常与病人交谈,了解其内心感受、需求。予适当地心理疏导,满足其合理要求。可实行团体心理治疗,各个包干护士对自己包干的病人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对病人讨论、沟通、倾诉、面对现实、面对困扰,由包干护士给予辅导,提供积极措施,采取处理生活压力和负面的情绪措施,扩展生活空间,积极投入社会。建立情感支持系统,对病人父母、亲属,利用探视进行健康教育和给予相关支持,改善家庭互动模式,对病人重建自信,回归社会很重要。

1.3住院第三阶段时间约为住院的第3个月。这期间除了做好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治疗还应做第三阶段的治疗,因为这时候病人往往很想出院,但又很怕出院后面对社会、人群的各种问题。因此要做好以下。

1.3.1精神疾病知识宣教除了向病人适当介绍一些精神卫生常识外,还应讲解有关精神病发病诱因、预防、治疗等有关事项,使其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了解。

1.3.2药物指导给病人讲解坚持服药、巩固疗效的重要性。

1.3.3生活指导教育病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增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培养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能力,消除思想顾虑,克服自卑心理,保持心情愉快,合理安排生活,正确对待和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学会自我解脱。

1.3.4社交技能训练改善慢性精神病人与社会隔离、退缩及生活功能障碍的现状,教会病人同他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包括拒绝、赞美、请求协助的技巧等。能知道同房病友的姓名及基本情况,能主动与别人交流,学会与他人目光接触,行为得当的技巧。在工娱文娱活动时让病人上台去唱歌表演,拔河比赛表演,并给予适当的口头表扬或小件物质奖励。

1.3.5职业技能训练开展工疗,进行编织、装订、组装等一系列作业线,出病人的黑板报、书法、美术、剪纸、织羊毛衣,让病人充分表现其能力,培养病人自信心,改善焦虑、自卑的精神状态。

1.3.6出院前病人的卫生宣教说明出院后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出院后继续坚持服药可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出院后要注意饮食,对刺激性、热燥的食物少食或不食。出院后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出院后定时复查,如有不适,及时返院治疗。

1.3.7出院前家属的宣教对家属要做好宣传工作,亲人、周围人群和社会都要关心支持病人,不能有歧视病人的现象,尊重病人的理智与感情,不能再关锁病人,要督促病人按时服药及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参加田园种植、饲养家禽、回原单位工作和学习等,使病人感到他已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怀,使之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3.8出院后的随访社区访视、电话联系,进行相应的指导。

2小结

解锁精神病人由于长期关锁,精神衰退症状明显,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差于非解锁精神病人。我们护理工作要耐心、不怕苦不怕脏地对这些特殊人群进行人性化的护理,使病人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据我院评估这些解锁精神病人在免费住院3个月后出院时情况,约96%可以出院后在家继续服药治疗,有4%病人不适宜出院,病情恢复差,仍兴奋躁动、冲动伤人、睡眠不佳、到处乱走或仍到处大小便、问不回答、需喂食等等,需要继续住院治疗。

第9篇

【关键词】精神疾病;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精神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世界约4亿人受到精神、社会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疾病的折磨,占全球疾病的11%,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达到6000万左右。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600万的精神疾病患者,已成为我国发病率第一的疾病。其中仅20%到医院就医,另外80%流散在社会中,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精神病是人脑功能产生障碍,使患者精神紊乱,对周围的环境难以适应,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疾病。常见的有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周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等。许多精神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在医院系统的治疗,病情稳定后,也适宜出院回家休养。但由于各种原因,精神病患者病情常会出现反复,其中多数是由于出院后对患者的护理不当造成的。本文就如何做好精神病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做一简要综述,如下:

1 医院护士要做好出院指导

精神病患者经过住院观察治疗后,若病情稳定,自知力逐渐恢复,即可出院,进行下一步康复。但精神病是的特殊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常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会发生意外[ 1 ]。为了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和减少复发,甚至痊愈,尤其需要做好出院精神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工作。

1.1 恢复期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随着治疗的深入与巩固,精神病人的病情逐渐缓解,其自知力也逐渐恢复,病人不再否认自己有病,而是迫切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精神病的相关知识,对以前的病态表现也有一定的反思。病人心理非常复杂,常会感到羞愧、自责,有的会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严重者可能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所以,护士应当体贴、安慰、同情病人,这样不仅能取得患者的信任,还可使病人重拾信心,有利于恢复病情和巩固疗效。

1.2 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

1.2.1 出院前医护人员对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多接触和关心病人,向病人讲解精神疾病的知识,并给予病人必要的暗示治疗。让病人了解发病的原因和机制,明白治疗的重要性。向病人介绍一些治疗后未再复发的病例,增强病人的康复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1.2.2 家属对病人的健康指导 病人出院回家后,健康指导的重任就从医护人员转移到家属的身上。家属在病人的完全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病人出院时,要加强对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回归社会,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1.2.3 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家属既是精神病人生活的照料者,又是病人心理上最值得信任的人。病人的思想负担重,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家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造成病人的误会,因此,家属的态度对病人至关重要。要多关心体贴病人,凡事为病人着想,帮助病人逐步走阴影。

1.2.4 维持好患者基本的生活需求 精神病人的自理能力很差,而且饮食非常不规律,需要为患者提供高蛋白和高热量的食物来维持其机体正常的营养需求,并嘱咐患者多饮水。由于患者过于清闲,造成精力旺盛,常会出现入睡困难,甚至失眠。这时,家属要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因为,良好的睡眠可加快患者的康复。

1.2.5 督促病人按时定量服药,讲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精神科医生都主张精神病人即使在症状完全消失后也应坚持较长时期维持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但很多病人对此认识不够,或者觉得长期服药麻烦,或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或者不规则服用,达不到预防复发的目的。因此,家属一定要监督病人服药,并向病人讲明药物巩固的必要,从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1.2.6 提高病人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不能自行料理自己的生活。精神病人由于药物的镇静作用,多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好卧床,不愿外出活动,造成体重增加和自理能力差。所以,护士需要指导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细心照料病人并为其安排一些轻度的家务活,家属应为病人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督促病人规律生活、根据患者的特长和爱好陪伴其到大自然中活动与锻炼。带病人有意识的与社会接触,与他人交谈,指导病人正确掌握应激事件的应对方法,提高其心理素质,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1.2.7 保管好危险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出院精神病人思想顾虑多,稍不顺心,情绪便会波动,严重者可能悲观厌世,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自伤、自杀等。因此,护士应教会家属怎样保护患者的安全,严加保管好家中的危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若病人病情波动,应及时与医院联系,带病人返院继续接受治疗。

1.2.8 定期门诊复查 告诉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门诊复查,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病人还要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医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从而进行药物种类和剂量的调整,使病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 社区干预是治疗新趋势

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的控制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显著提高了精神病患者康复率。是当前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它以社区为基础,发动家庭与社会的力量,采取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恢复患者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疾病[2]。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是精神卫生社区干预的重要环节,即帮助患者参与社区性活动,治疗合并的疾病,监督和回顾干预的情况,协调好不同服务群体对患者的照顾。

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锻炼了患者的劳动能力,从而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恢复。

3 家庭护理是康复的关键

正确有效的家庭护理可使患者的病情长期稳定,从而恢复其身心的健康,同时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3.1 掌握精神病的常识,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患者的亲属要正确认识与对待精神疾病,首先自身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患者需付出更多的爱心与同情心,既要防止对患者过分迁就附和,又要避免过度忽视而弃之不顾。患者亲属应了解一些简单的观察病情方法、服药注意事项等。同时亲属还应帮助患者正视自身疾病,正确对待他人言行,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精神疾病要坚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患者与亲属不能任意停药或增减药量。所有药物都应由亲属保管,监督患者服药。引导患者戒除烟酒,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较大,应定期带患者复诊,由医生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减轻患者服药后的身体不适,增加治疗依从性。

3.3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个人自理习惯

精神病患者在家休养期间,亲属应督促其建立合理的生活习惯。首先应保持足够的睡眠,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日间根据其喜好安排适当的生活和劳动,鼓励其与社会环境保持密切联系。引导患者做一些家务或其他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可以分散患者的病态思维,改善情绪,避免生活懒散。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亲属更应多予关心,督促并协助做好个人卫生,但决不能包办代替,防止其产生“无用”的心理。

若患者病情不稳定,亲属要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注意安全防护。妥善收存家中的贵重物品、刀、剪、绳等危险物品,防止自伤、伤人等意外事件发生。对于患者的病态言行,亲属必须有正确认识,给予同情和谅解,适当满足其合理要求,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如发现患者病情加重或有复发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带患者复诊。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精神病人;社区;康复

一、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的目的和意义

精神病康复是随着西方非院舍化和社区照顾运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服务框架,目的是帮助精神病人在社区日常生活环境中增强积极管理自己病症的能力,改善精神病人的社会支持,提高精神病人的社会生活功能。预防这类精神障碍的复发,既要强调药物维持治疗的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又不能忽视心理社会干预方法,更要注重病情稳定的精神病人的康复问题。把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控制在社区,让他们在社区活动、治疗、工作、娱乐的方式是安置和治疗较稳定期精神病患者最好的模式,符合精神病治疗的规律,也是促使精神病病人顺利回归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青龙山精神病医院病人案例

(一)个人信息。姓名:卫小明 性别:男 年龄:48岁 教育程度:中专 籍贯:南京。工作单位:南京五金机械公司 职业:美工 婚姻状况:未婚。家庭情况:父因心脏病去世,母亲相继去世,姐姐因肝腹水去世。目前由其退休60岁的表哥监护 ,每隔2周来探望他一次。家中下关区有房。

(二)身体情况。2003年2月20日因被害妄想症入住南京青龙山精神病医院,病症为凭空闻语,认为自己是蛇王转世,容易冲动,砸毁物品,时常听到别人议论自己,担心别人害自己。入院前曾听到地下雷管爆炸,德国打入中国,自己是转世,如果被敌人抓住就会受尽折磨,因而从五楼跳下,腰部受伤。2004年这种幻听现象有所减少,要求出院,很少与人交流。2006年9月病情表现稳定,配合治疗并能自理。2007年6月――2008年否认有人害自己,主动配合医生治疗。2009年1月未有幻听症状,睡眠好,思维五散漫,但意志力减退,缺乏自知力,感情平淡。2009年10月有时候幻听到父亲说话。2012年11月与医生合作,经常交流,生活自理未出现幻觉,还能帮医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发病原因。从医学角度来说这种病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每个人的遗传基因及性格特点,外因就是社会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及脑部器质性变化。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增加,心中壁垒重生,使部分人因此致病。

(四)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能力。经过与服务对象的交谈,发现他在智力水平,心理状况,认知能力方面都还可以,与病例描述基本相符,目前病情也比较稳定。而且服务对象擅长美工,很乐意回到社区再去从事一份简单的工作,并且乐意与人交流。

(五)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服务对象的父母姐姐已经去世,还有一个60岁退休在家的表哥,表哥有自己的家庭,回归社区也只能是自己生活。据服务对象自己说与邻居关系还不错,在医院与病友相处也比较融洽。服务对象有房子,有退休金,也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

综合卫小明的病情情况、家庭情况、经济情况等分析,我认为服务对象适合回到社区中进行康复。由于他没有家人的照顾,这就需要社区投入更大的力量去帮助他恢复。

三、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的内容

(一)生理康复。主要是指精神病后的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疲劳乏力、心悸心慌等。这些不适也常成为病人逃避社会职责的理由。因此,生理康复可为社区康复提供有利条件。

(二)心理康复。这是全面康复的核心,精神病后的社会功能损害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薄弱、行为迟钝、欲念空芜等常导致职业不能和社交不能。因此心理康复的好坏是社区康复的关键。

(三)职业康复。这是指在病人现有的生理康复和心理康复水平下,训练和培养其职业能力,变单纯的社会消费者为对社会能有所贡献。

(四)社交康复。这是社会康复的最高水准,要求病人能如常人一样在社会人群中生活交往,而不是与社会疏隔。

四、目前精神病人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康复机构萎缩严重,机构设置数远未达标。

(二)社区康复机构条件偏差,病人入站覆盖率较低。

(三)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四)资金匮乏。

五、如何改善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工作

(一)政府方面。(1)政府重视精神病人社区精神康复工作。各地区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在社区建立精神康复机构,并纳入社会福利发展计划。(2)要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专业社工的引进,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知识。(3)把精神疾病患者中的贫困人群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予以救助。

(二)社区方面。(1)专业社工对精神病人要进行心理护理。提高病人的自信心,消除其自卑感,同时对周围人群进行精神卫生宣教,使他们对精神病具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社会偏见,为病人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对精神病人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康复期专业社工应鼓励病人加强生活技能的训练,帮助病人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表,逐步开始有规律的生活,做到起居有节。(3)社工和社区工作者帮助精神病人恢复和发展人际关系。家属、同事、邻居给以关心、帮助和热情。充分理解康复的精神病人,视情况安排恰当的工作,这对病人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三)个人方面。(1)接受社工及家人、邻居的帮助。(2)帮助别人做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3)保持良好心态。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的事,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黄碧玉.精神病患者家属在社区康复中的角色及功能[EB/OL].2008-10-13.

[2] 韩庆影,左凤祥.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大有作为[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1).

第11篇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79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81-02

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任务是研究护理工作的特点,找出其规律性,并遵循医院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提高护理质量[2]。精神病人因精神症状支配不能与现实环境保持一致,常发生伤害自身与他人的行为,因此精神科护理有其特殊性,不仅要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治疗护理,更要为病人提供温馨的安全、心理护理,这就要求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教育、促护理观念转变

理念是指导人们思考行为的价值取向与信念。护理理念是护理工作的价值观与专业信仰[3]。让全体护理人员达成有助于病人健康恢复的共识和共同信念,是高标准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医院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此我院在转变护士服务理念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选派护理管理人员与护士到行风建设先进医院跟班学习,促观念转变。二是邀请南丁格尔奖的获得者等典型模范人物来院进行先进事迹报告,强化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的信念。三是组织护理人员深入开展“如果我是病人”、“如果我是病人家属”的大讨论,紧密结合护理人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换位思考。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使护理人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得到加强,“患者至上”、“患者是衣食父母”、“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病人”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使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维护病人的权益成为全体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从而有效地融洽了护患关系。四是开展星级护士评比,完善护士绩效考核制度,根据护士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住院患者满意度,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晋升、评优相结合,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

2.建章立制、着力抓好落实

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工作职责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保证护理工作质量、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可靠保证。一是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以及工作流程,如开放病房病人功能、放射检查、治疗流程封闭病房病人外出病房检查、治疗流程等,使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二是明确精神科临床各班的岗位职责,做到分工明确,配合密切,相互支持。三是狠抓制度的落实,抓好经常性的评比检查,对查对制度、查房制度、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要坚持周查月评,坚决杜绝有章不循的现象。四是病房的管理必须坚持做到“四化”“八字”(病房管理制度化、物品放置规格化、技术操作常规化、护理管理人性化。安静、整洁、舒适、安全)。五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思想教育,让她们充分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执行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在执行中加深理解。六是护士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模范执行。

3.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护士长在管理中的作用

护士是第一线管理者,是护理队伍的骨干,是完成各任务和实施划的具体组织者和承担者,在护理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护士长不仅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护理业务技术,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管理艺术。一是按照德才兼备、任人为贤的原则,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好护士长。二是教育护士长要忠诚于病人的利益,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三是引导护士长从忙乱的事务中摆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好护理管理上。即基础护理管理、临床护理管理,业务技术管理,医疗安全管理,继续教育管理等。四是提高护士长的管理艺术水平。在工作中能妥善处理好上级与下级、医与护、护与护、护与患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做到以德感人,以情感人,以实带人,以能育人,以信服人,善于运用激励、沟通等方法,使科室人员认同总体工作的目标与计划,并充分地发挥科室人员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有效地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五是为护士长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轮换安排护士长到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学习业务知识,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全面提高护士长的综合素质。六是建立公正、公平、客观评价护士长工作业绩的标准体系,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4.抓住重点、提高专科护理特色水平

由于精神疾病的性质对专科护理要求有其特殊的内涵要求,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要针对其特殊性重点抓好以下管理。一是严格执行精神科安全护理制度和安全护理工作程序,重点做好防止精神病人自杀、外走、冲动伤人、毁物的工作,严格执行“四防”病人的护理常规,协助医生加强药物治疗,对“四防”病人,坚持做到入院时查,住院天天查,外出返回时查,严防将危险物品带入病房导致意外。二是加强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灵魂,有道是“心病还须心药医”,精神病人大多伴有心理问题,良好的心理护理不仅能化解精神病人的心理症结,而且有利于患者的早日恢复。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特别重视以病人入院阶段、住院期间、出院前期三个阶段不同的接触方法和内容,分层次地开展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此外还要特别重视语言的作用,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意伤人六月寒”。三是注重提高精神科护士识别精神病人伴发躯体疾患的能力,防止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由于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的影响伴发躯体疾患后往往不会主动自诉,而精神科护士对内科疾病的知识又较缺乏且注意力放在精神症状的观察护理上,对精神病人伴发躯体疾患常有忽略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护士对躯体疾患的识别能力,一方面要经常提醒护士注意观察躯体疾患的症状与体征,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报告。四是教育护理人员恪守职业道德,重病人的生命,切实地尊重病人的人格。对病人的怪异行为不嘲笑不讥讽,严禁将病人的病态表现作为谈笑资料。五是防止滥用对病人的干涉权。为了保障病人的生命权,对某些拒绝治疗护理的精神病病人,医护人可行使干涉权,甚至实行迫治疗或保护性约束。但干涉的原则是必须有利于病人的治疗或康复,不伤害病人,决不允许变相体罚病人。六是充分发挥病人自我管理的作用。由于精神病人具有思维、感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且住院时间较长,因此除药物治疗外,对病人的管理也至关重要。病房要安排专职护理人员按照“以病人为中心,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自己管理自己”的要求负责做好病人的自我管理工作,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兴趣、爱好,在病友中的威信度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分别选出大组长、小组长、学习委员、卫生委员、宣传委员等等,使他们各尽其职,发挥一技之长,通过各种类型的工娱活动,康复治疗,为他们康复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5.夯实基础护理、促进医患和谐

精神科住院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平均在60天左右,没有家属陪伴,所以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基础护理显得十分重要,基础护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康复,而且对其今后的需继续住院的依从性以及和谐医患关系都产生直接的影响。为此,一是要明确护士应当负责的基础护理项目及工作规范、工作标准。二是要增加护士配置,使病床护士比达到1:0.4,以保证基础护理工作的切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解晨,李香,祝筠.现代护理管理临床实务全书(第1版).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85.

第12篇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歧视精神病人现象仍十分普遍。因此,当家庭某一成员出现精神异常时,病人家属往往出现紧张、害怕、悲伤、忧虑、羞耻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这种不良心理反应不但会影响病人的治疗、康复,也会降低病人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们对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并实施了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便为精神病人更好地回归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8年3-9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精神疾病诊断符合CCMD-3-R标准。其中精神分裂症34例,情感性精神病19例,癔症性精神障碍3例)的家属。56例家属分别为病人的父母、配偶与子女,与病人长期居住在一起,均为初中以上文化,能独立阅读及回答问题。其中男21例,女35例,平均年龄33.50±12.67岁。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定式家属心理状况及影响调查表,具体内容见表1、表2。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患者家属陪送来住院时对照自己的体验打勾,统计各项例数及百分比。针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一个月,干预形式以个别辅导和集体讲解相结合。干预前后采用忧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1]评定患者家属的忧郁、焦虑程度。SDS、SAS均包含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分值越高忧郁、焦虑程度越明显。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接待病人及家属,用专业语指导近1周的实际情况填写。对干预前后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配对t经验。

2结果

2.1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表1)。表1显示,精神病患者家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忧郁和焦虑最突出,所占比例分别为64%和73%。

表1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n=56)

心理状态 例数 百分百(%)

焦虑 41 73

忧郁 36 64

害怕 19 34

自责 8 14

多疑 13 23

敌对 10 18

神经质 9 16

2.2影响家属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表2)。表2显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的缺乏,来自外界舆论的压力,经济上的负担以及对病情预后的担心等。

表2家属忧郁、焦虑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例数 百分比(%)

精神疾病知识缺乏 47 84

外界舆论与压力 44 79

经济负担 30 54

担心遗传 6 11

担心用药变傻 16 29

害怕病情复发不能根治 38 68

与病人交流障碍 22 39

2.3心理护理干预前后家属焦虑和忧郁的变化(表3)

表3家属心理干预前后SDS和SAS总分比较(Ⅹ±S)

项目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SDS 44.09±8.03 34.45±9.75 8.229 0.000

SAS 41.39±8.96 33.45±9.02 6.640 0.000

从表3可看出,心理干预后SDS、SAS总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两者比较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对家庭、社会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加重了家庭的经济、心理负担,易导致家属的心理情绪障碍。

调查结果表明,精神病患者家属有各种心理障碍,其中抑郁和焦虑所占比例最大,在干预措施上首先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对家属予以同情、理解、耐心倾听并帮助他们疏泄苦恼,指导家属适当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维护自尊及自我价值感,以消除或减轻其心理压力,使他们从消极、苦闷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平衡。影响病人家属心理状态的因素主要有对精神疾病的不了解、社会偏见带来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担心病情的预后等。如家属认为精神病是“吓出来的”“中邪”“鬼神附体”等,而对药物治疗常持怀疑态度,担心病人在医院被“上电棒”“被绑”而受到伤害。因此,精神病患者入院时即给家属提供各种信息支持,帮助家属认识到病人的异常言行的使然,如同躯体疾病一样只要及时治疗、家庭护理得当,病人完全可以获得痊愈或基本痊愈,以减轻消除病人家属的抑郁、不安、疑虑、怨恨等消极情绪。精神病患者家属的精神卫生知识较为缺乏,知识结构不均衡直接影响他们对疾病的态度,因此,在干预时还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的形式帮助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坦然对待疾病的发生与转归,张月卿等[2]的研究表明,精神病人对优质护理有很高的要求,这更是家属的心理需求。在病人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努力使家庭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通过以上心理护理干预,家属的抑郁、焦虑得分明显下降,说明干预是有效的。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加强对患者亲属的心理护理,这不仅使家属增加对精神病知识的了解,提高应对能力,改善心理情绪,而且还可改善患者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整个家庭的和谐度,从而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并提高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23-224,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