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提高素质教育

如何提高素质教育

时间:2023-08-04 17:2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提高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提高素质教育

第1篇

一、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目前,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正在由应试教育的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过渡,而这时也正是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的关键阶段。在当今的高中数学教学领域,“应试教育”仍占据主要的地位,各种升学考试、入学考试成为老师和学生追求的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思维则被大大忽视了。数学教育中应有的陶冶人的情操、思维能力的培养被题海战、各种培训、单纯追求分数的提高取而代之了,严重地忽略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当前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滞后的数学教育观念。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封闭性、节奏缓慢等特点,相对来看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及对公民整体数学素质的提高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高中数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素质培养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应试教育依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一直倡导提高素质教育,但如何将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很好地结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将中学数学知识用某种新的数学理念去透视的时候,就有一个由于观念的历史演变带来的认识视角差。

二、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是面向新世纪的、高要求的素质教育,其主要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抽象能力、数学符号变换能力、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需要。数学教育对于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数学知识、数学观念、道德品质、美学修养、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各种能力的拓展。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改变,给教师自主创新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对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高中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创新作业设计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如下形式:1.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进行社会调查等。3.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4.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新评价体制

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要全面,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在于看学生的分数、平均分的高低,重点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比如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是否有创新思想,是否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高中数学的发展规律,课堂上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是否扎实灵活等等。

第2篇

摘要:为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管理层面进行改革,研究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指标框架、课程体系的目标结构和层次教学目标体系,力求通过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完整的体现在培养规格要求中、全面的贯穿到课程体系结构里、切实的落实到具体教学目标上,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全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 知识——能力——素质 人才培养 教学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的要求。本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是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管理层面改革,通过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完整的体现在培养规格要求中,全面的贯穿到课程体系的结构里,切实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上,形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计算机工程专业全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COQE模式)。

1、COQE模式的培养规格指标框架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首先在理论上应该准确和完整。以“学科知识”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明显特点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强调知识结构的内容详细具体,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内容就不够完整和准确,比较泛且不易把握。COQE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根据培养目标完整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的要求,而不是注重某一方面。其实现办法是: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的内涵和专业特点进行补充和调整,并借鉴国外可雇佣指标体系的方法,建立培养规格指标及其细化要求,使其尽量完整并便于操作实施。在能力结构的创新能力的表述中突出其内涵要求: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能力。身心素质的正确培养是目前大学生的突出问题之一,所以在培养规格中的要求中细化为:自信、自尊、自爱、自律、自我调节等,充分明确其要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2、COQE模式的课程体系目标结构

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方式,主要按“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一般采用“楼层式”或者“平台式”结构模式。为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又增添了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和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等,构成通识教育平台,形成了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和通识教育平台的课程体系结构。这样的课程体系结构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的建立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规格中的各项培养要求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体现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实践教学环节也不仅仅培养动手能力,也要体现传授知识和提高素质;专业教育课堂和素质教育课堂同样都要“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有了这样明确的要求和联系,就有利于引导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去努力实现规定的目标。

3、COQE模式的层次教学目标体系

如何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指标要求和课程目标建立教学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知识目标比较容易明确,而能力和素质目标比较含混。COQE模式要求将培养目标切实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上,其方法是针对课程目标建立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体系。这样的层次目标体系既包含了目标也体现了方法,使得所有的教学活动参与者能清楚的了解该项教学活动的目的及其实现途径。

3.1知识领域2个层次水平

(1)理解水平:认识并把握知识的逻辑联系和本质。规范行为动词示例:识别、描述、解释、辨认、懂得、指明、区分、枚举、想象、比喻、比较、选择、标注、验算、总结、阐述、熟悉等。

(2)运用水平:运用概念、原理和规则进行分析、推理和扩展。规范行为动词示例:分析、评价、预测、推断、联想、抽象、推理、解答、证明、论证等。

3.2能力技能领域3个层次水平

(1)获取水平:按照规范和规程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或行为。规范行为动词示例:模仿、尝试、重复、维持、验证、使用、运行、校对、估算、制定、编码、编制、调查、修理、组装、整理等。

(2)应用水平:运用理论原理独立完成设计和实现系统功能,并能进行调整与维护。规范行为动词示例:完成、运用、执行、提出、撰写、计算、指导、设计、实现、维护、调整、构建、改装、修正等。

(3)创新水平: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和方法,或改进已有技能和方法以适应不同情境。规范行为动词示例:提高、优化、发现、研究、发明、转换、更新、改进、扩展、升级、创造等。

3.3道德价值观3个层次水平

(1)感受水平:建立感性认识。规范行为动词示例:经历、感受、参与,尝试、交流、合作、体验、感知、明白、对话等。

(2)理性水平:能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规范行为动词示例:遵守、拒绝、认同、尊重、接受、同意、反对、讨论、关心、关注等。

(3)觉悟水平: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个性化的价值观和持续的行为。规范行为动词示例:形成、树立、坚持、保持、坚信、确立、确信、信奉、追求等。

4、结束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其目的是促进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就“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COQE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关于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指标要求会因学校和专业各有不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体系等也有不同,这些都有待探讨和充实完善。但是,促进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一致。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0-07-18.

[2]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5:98~101.

[3]李友俊,邵强,刘洪颖.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表现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 4:71~72.

第3篇

 

一、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求

 

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的统一,但单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提高素质则会更多的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即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因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它始终围绕提高人的素质这个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和服务于社会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教育不断将外在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素质,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人才质量观的标志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二十一世纪人才质量观的标志,是21世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它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在新时代下的一种补充与深化。

 

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表现于知识的增长,又表现于能力的提高,更体现于这二者的统一和升华。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再到全面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上的重大发展,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素质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人才、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特别是更加注重素质提高,在提高素质中又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就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观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三、素质教育的核心都是从道德品质上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做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比专业知识、能力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是全面素质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当前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世界各国在制定21世纪教育的发展规划中,也都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首次世界教育大会发表的《世界21世纪教育宣言》指出,能否进入大学应取决于本人的品行而不是优越的社会地位;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从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的角度,对培养知识、能力以及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构想,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高21世纪教育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提出三本教育护照”(即学术性的、职业性的和证明其事业心、创造性与责任感的)。这些不同角度的论述核心都是从道德品质上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应该要求学生先学会做人,做人与做事相统一。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说:“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是没有品行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中国历史上也强调做君子,古语曰:“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有才是圣人。”我们希望这些经过长期历史考验的至理名言能值得我们思考,给我们以启发。大学生做人的最重要基础是敬业精神,即基于对事业的责任心、使命感而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为祖国、为事业也为自己的未来自觉的而不是被迫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搞市场经济也不是无限制的扩大个人自由。相反,要加大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70年代是学会生存,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则是不但要学会生存,而且还要学会关心。这就是现代教育思想内涵中所提出的: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正确辨别各种是非,明辨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

 

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而且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

 

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加强素质教育,全方位提高教育质量,突出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的重要历史使命。

 

五、从教育的特点来看

 

教育是以高深知识的传播为手段,以研究新问题、创造新知识为己任,不仅负责知识的传承,更要突出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应用,突出探索未知;从与经济社会联系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教育的较高阶段,个体在接受了教育之后就要投身社会实践,解决知识的应用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问题,这种创新素质的培养正是大学的主要任务;

 

从未来社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求来看,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是具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具有传承知识的人;从人才所应具有的素质诸要素来看,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保障。作为一名素质高的优秀大学生不仅应具备上述良好的素质,更要有创新素质。只有具备创新素质,道德境界才能更高、更先进;文化底蕴才能更深厚,文化取向更超前;业务上才能不因循守旧。

 

六、总结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当前在大学中开展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通过改革,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创造创新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创新素质,将来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未来社会高速发展,各国对人才的竞争十分激烈,人才质量的要求不仅在于人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修养、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第4篇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可见语文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

1 转变教学思想,提高素质教育意识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具体来讲,教师应当从应试教育的思想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思想,进一步认识到应试教育的不足和危害,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再单纯地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依据。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教育本质特点的一个重要体现。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实施目的,并非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升学和深造,而是能够使所有的学生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当以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己任,彻底转变教学思想,不再单纯性地注重W生的分数,提高素质教育意识,并且贯彻实施。

2 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指路人,还是学生的好朋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犯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应当冷冷地批评学生,而应当激励学生,这样,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改造自己的错误、弥补自身的缺陷,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可见,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跟教师怎样处理师生关系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倘若教师能够跟学生和谐、平等地相处,那么就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就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3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属于一种社会现象,它跟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生活,且被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它不仅仅能够应用于交际,还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教师务必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将生活实际和语文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统一实践应用、时展的信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以建立完善的教学知识系统,并且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需要规范化作业批改的书面语言、跟学生沟通的生活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并且注重文采,不可以随心所欲,教师更需要进行规范化的书写。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沟通、阅读和学习,进而切实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只有做好以上两个方面,才能够切实进行开放性的语文教学。

4 组织课外活动教学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以课堂教学作为主导,并且注重课外活动的教学,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以提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长处,发展了学生的个性,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学生获得了思想教育,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规划、有针对性和适当地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教学,从而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像是游戏、参观、作文展览、书法、建立黑板报、讲故事,朗诵比赛等等。教师应当使得课外活动具备独立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及时性、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在组织课文活动教学中,应当注重示范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应当为学生讲解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激励学生大胆一些,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5分钟的朗读练习:学生轮流地朗读,要求发音标准,要么是朗读片段,要么是朗读全文,把握好节奏与语调,并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在朗读练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领会课文的思想主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事实表明,教师组织课文活动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务必领悟素质教育的内涵,彻底地转变教学理念,真正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从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但是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进行考查,而且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验与完善,进而让教师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是,目前固有的考试制度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依旧保持在一张试卷中。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而合理和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并且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5.1 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通过单一的教学评价―――笔试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笔试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只有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活动测试、口试、笔试以及与平常表现相统一的教学评价,从而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

5.2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可是他们具有比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理想,可是他们却常常沉默寡言。鉴于此,单纯地以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需要完善评价内容,立足于学生的价值观、情感、学习态度、能力、知识构成等多个方面,更加全面和系统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

第5篇

【关键词】双轨型 主导型 启迪思维型

一、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时展的要求,是学生素质提高的需要。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这一标准给我们的教师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国际教育界人才培养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单纯的传授知识教育转向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我们不仅要用现代世界的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培养一代新人,更重要的还必须对一代新人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同时使他们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自身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不仅具有本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具备吃透学生心理、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诱导学生积极进取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学会做人。要达到这种质的根本转变,必须大幅度、全方位、立体化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在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讲授、指导中获取理论知识和完成各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职高教师既是教师(象普高教师一样教学生),又是师傅(象工厂的师傅一样带徒弟);既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为学生的技能训练、实践操作进行指导。要把学生培养成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抓现有教师队伍向“双师型”转化。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职称考试,获取“双师”证书;二是提倡教师参加或承担科研开发项目,在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和专项技能;三是鼓励青年攻读学位。第二、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走出去。一是派青年教师轮流到工厂、社会拜师学艺,提高业务操作能力;二是集体组织社会调查、调研,提高教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强调专业教师要参于学生实验实习的全过程,在指导学生实习中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学习,吸取实际工作经验,充实自己,提高实践技能。第三、有目的地把实践经验丰富的学者、专家、名师请进来作为专业教师,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使之成为符合职高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为深化职高教育教学改革和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师资基础,以提高职高的教学质量。

三、转变教学内容

1、由单纯课堂型转变为课内外结合型。努力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课外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使学生所学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单轨型转变为双轨型。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仅来自于学校与教师,也来自于家庭与社会。因而,要使学生的素质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提高,学校和教师还应肩负起协助家长教育好学生的重任。和家长一起研究如何改变管、卡、压或放任不管的错误做法,通过启迪和诱导,使其健康成长。

四、转变教学方法

1、由教学型转变为教育、教学型。教师应把理想信念教育、做人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自信教育、思维方式教育、创造个性教育、创业教育等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放在教学内容的首位,规范学生的言行。教师要以身作则,教育学生、感化学生、鼓动学生,这样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2、主体型转化为主导型。“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不符合时展的要求。新世纪的教育教学随时都要注意启发式,使学生在提高思想素质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过程中,处于主动要求、自觉努力的状态。教师的职责在于诱导。这种诱导在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形成一种迫切要求改变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渴望。

第6篇

关键词:校园音乐文化;素质教育;作用   

校园音乐文化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修养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好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并通过校园音乐文化提升学校形象,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素质教育与校园音乐文化

实施素质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音乐文化作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学校领导与教师的主导下,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具有本校特点的精神环境和音乐文化氛围。如合唱团、乐队等社团活动。

        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认识和思想。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途径。

        二、校园音乐文化对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渗透在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体现在他们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沃土。

        1.音乐活动彰显校园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能施加良好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应重点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时代歌曲,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唱响中国》等三十六首歌曲,使学生深切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校园音乐文化的良性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组织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并进行讨论,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正确引导。如让学生拿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进行比较,让学生听到流淌在我们血脉源头的民族乐声。坚持良好的音乐文化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鉴赏能力。

        3.励志音乐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在青年学生中大力推广励志乐曲、歌曲所形成的校园音乐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产生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激励学生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特别是一些流行的励志歌曲,如《我真的不错》、《蜗牛》、《隐形的翅膀》等,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会有很大的冲击,给他们精神上莫大的鼓舞。 

4.校园音乐文化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多是以集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大合唱,集体舞等形式。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学生追求和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把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加强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5.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校园音乐文化的举办,也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并相互促进的过程,它的指向性是很明确的,就是以愉悦学生的感觉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例如由学生亲自动手去组织一台文艺节目,促使他们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难。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三、培育校园音乐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素质教育的效果。如何培育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加以研究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1.充分利用学校音乐资源,努力创建校园音乐环境。广泛开展学校艺术节等多元音乐文化活动;开设音乐多元活动课,排演音乐剧、组织合唱队、乐队等;利用校广播播放各种音乐;通过汇报表演等各种教学艺术实践活动,总结经验,让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个人修养。

        2.充分利用音乐的渗透功能,综合各学科进行音乐熏陶。音乐教学的语言包括艺术领域之间的综合,将音乐欣赏与姐妹艺术中相关的内容、手段进行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直接使用音乐,调节情绪,激发想象,开发记忆潜能。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播放一些古筝曲,让学生跟随音乐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美景。

3.积极关注音乐流行动向,选择并整合社会音乐资源。面对多姿多彩,多元化的社会音乐文化,学校应积极主动地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大力扶持学生艺术社团,发挥其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带头作用。艺术社团是学生文艺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载体,通过艺术社团的建立,坚持高质量的教学和管理,优化青少年学生的审美意识,让那些高品位、优秀的音乐精品来熏陶和感染艺术团的学生。

        综上所述,校园音乐文化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强化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满足了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校园音乐文化对落实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姚应红  《谈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文化建设》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11年第1期 

[2] 金超哲  《关于高校音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研究》    魅力中国 2010年第3期

第7篇

【关键词】形象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一、引言

形象是素质的外化,素质是形象的支撑。社会需要的是素质,大学生更加看重的是自身的形象。形象与素质互为表里、互为因果。形象的好坏是素质教育成败的最直观的“晴雨表”。形象意识也是启导学生素质意识的最生动的切入点。我们认为可以把两者连接起来,用“形象教育”来促进学生自觉提高素质,同时教育、引导学生用提高素质来丰润自身的形象。新的大学生形象将是标志高校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份答卷。

大学生形象是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所形成的总体评价和大学生所在院校形象附着在学生本人身上的形象的总和,由软件形象和硬件形象两方面构成。软件形象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自身的气质、性格、意志、情感、能力间接表现出来,如自立、自强、自信、自爱、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精诚合作、富有牺牲个人利益精神,自学、科研、管理、应变能力、心理健康、明礼诚信、耐挫力等。硬件形象是可以直接表现出来,体现为大学生外在的精神风貌特征和具体的可视证件。如形体特征,身体健康状况,学历、学位证件,各种培训资格证书,社会实践政绩,各种奖励证书,特殊技能等。硬件形象和软件形象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范畴。软件形象是硬件形象的支柱和根据,它决定了硬件形象的价值取向。

中国是礼仪之邦,以礼为基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续。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的结果。而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素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种审美的伦理教育。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礼仪水平的高低,是其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一个人修养如何,是其道德水平综合素质的反映。从近几年的《大学生形象塑造》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网络传媒社会报道,我们知道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大学生在融入社会时遇阻现象时有发生。纵观校园不文明、低素养的现象时有所见。一些用人单位抱怨如今有的学生过于傲气和散漫,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自身素养、文明素质令人失望。面对学校创建示范性高职院的挈机,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些薄弱环节本文引用相关事实阐述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的重大作用。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加强形象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乃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作用

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形象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形象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形象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难免要同别人打交道,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某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这不仅是人类的主观意愿,而且是人类生活的客观需要。

(二)形象教育是落实德育工作的需要

形象虽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唯一内容,但却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形象教育与训练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违背形象规范的言谈举止、施行规范的养成教育,使现有的行为自觉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具体的工作。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年青气盛,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同学在校打架斗殴,做出暴力倾向的行为;有的同学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身高、长相不满;有的同学追求时尚,过于个性等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对他们说:这是一个个性的时代,但不是一个个体的时代;这是一个独立的时代,但不是一个孤立的时代;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但不是一个自私的时代;这是一个浪漫的时代,但绝不是一个散漫的时代。因而通过形象学习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控力让学生做到:坦然地面对生活,自然地面对自己;欣然地面对过去,悦然地面对将来。

(三)形象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多数大学生均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很重要,而对自己这一点满意的人却很少。虽然注重程度有提高,但自己的处理能力有限,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确实很重要。

然而,形象最初的功能就是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形象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人际交往态度、方式、方法、礼节的学习,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等等,这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是走向社会必须掌握的“通行证”,否则我们将“无礼而寸步难行”。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宽容、豁达的胸怀,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进退自如的交往艺术,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融洽相处,能够在自己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志同道合、互帮互促的事业盟友。

(四)形象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必备的思想、知识、技巧等,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知识、职业技巧等。大学生在平时的专业课程里往往很少学习到,而这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却是必不可少的。形象学习能为他们补上这一课。形象学习中强调对内在品德的修炼,所谓的“修礼先修德、塑相先塑德”。这里的德就包含三个层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良好的形象修养能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形象在今天,不仅是现代职业人必备的知识,也是必备的素质。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时都在形象方面进行考察,考察学生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往往还在学生不经意处设置形象考题,考核学生的形象修养。

三、提高大学生形象修养的途径

如何加强形象教育,训练学生的整体形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校园和谐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形象课程,寓德育教育于形象教育之中

形象教育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是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条件之一,也是企业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而良好的形象教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工作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良好的形象又是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就是说,读书和人的气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主要途径,这个过程会使人的形象素质与形象水平相应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形象只是具备了一种深层的稳固的理性思维基础,才能升华为生动完美的形象。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形象活动,促进校园崇尚礼仪的风气更浓烈

比如,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表演等,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不文明的行为寸步难行;举行大型的礼仪活动如学生形象大赛;号召师生开展修身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形象的自律作用;还可以通过广播、橱窗等舆论阵地宣传为人处世的良好的性情修养,表现为客观成熟的心态,较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恰当确切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为出发点有效地规范行为,体现出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妥善的处世风格。另外,学校可多举行礼仪活动,让学生来策划、组织、参与,以此推动整个学校的文明建设。

(三)制定规章制度,严格考评。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要求应该制度化

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严修非常重视形象教育,他制定的《容止格言》要求学生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必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从而形成良好的形象习惯和形象环境。革命前辈同志正是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塑造出良好的性格,成为一代楷模。将礼仪制度化,并且严格考评,可以强制性地改掉学生一些不良习惯,让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形象修养。

(四)为人师表、身正示范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若要正人,首先正己。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己的道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的礼德修养,以自己彬彬有礼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

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且形象教育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这也要求大学生应从小事做起,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积累。形象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在今后的求职及工作中有着莫大的帮助,大家应更加重视,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提高形象教育的行列中去。

参 考 文 献

[1]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形象塑造[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2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北京:国务院.2010(7)

[3]包涵.包涵心语――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周记[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4]肖璐.我国经济转型下的大学生培养初探[J].企业导报.2009(3)

第8篇

[关键词]高校 体育专业 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满足体育专业学生对人文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培养其个性和锻炼习惯等,是摆在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构建适应未来要求的新一代体育专业人才,提出如下想法,供商榷。

一、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主要是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怀,但当社会越来越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关注个体人生、关注个人幸福与群体福祉,人文精神就不只是崇高的精神,而是直至平凡而鲜活的个体生命。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以生为本”,首先是以学生的生命教育为本。第一,生命观教育。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人生重要转折时期,在大学阶段实施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帮助大学生建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需求。第三,心里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长辈围着他们转,自我中心化特征明显。进入大学,他们很容易产生失落感,脆弱的心灵会变的多疑和敏感。近几年大学生自杀的增多,自杀者的最大问题就是生命意识薄弱、心理调适能力缺乏。故此,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乃至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语言、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知识)的学习、心灵感悟和自身实践,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尚的观念品质,并外化表现为行为取向、品德情操、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当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学科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越来越专业化,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边缘学科不断形成。另一方面,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互相结合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就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而高校体育教育更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有效地帮助学生开拓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知识领域,提高其相应的人文素质。

1.“学科”与“人才”相结合。学科专业建设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面向广”的原则。一方面抓好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建设,推进体育各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另一方面还要抓好体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要以“开阔视野、陶治情操、加强修养、提高素质”为宗旨,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营造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氛围。通过各种办法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养。

2.“文化”与“环境”相结合。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要充分利用现有校园设施,继续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活跃学术气氛,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广播、影视、报栏、刊物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办好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浓郁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抓好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实践课教学环节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和加强实践课和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习、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3.“主题”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修养,应是整个人文教育的主旋律。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但是,除了要象普通高等院校那样,发掘人文学科本身的价值判断、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爱国情操、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外,还应结合体育专业的特点,探寻“主题”与专业的契合点。如在法律学习中,重点分析体育法的内容,在艺术学习中,着重理解体育运动中的艺术表现,文学学习也不妨结合古今中外一些名著佳作中描写的有关体育方面的内容。总之,把握主题,贴近专业,使人文教育更亲切、更实际。

4.“学习”与“活动”相结合。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现实,除了坚守“两课”阵地和开设多种人文学科的选修课之外,开展多种活动,也是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组织艺术社团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等体育院校由于专业设置的制约,缺乏综合高等院较的那种浓厚的人文氛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创造条件,加强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与综合高等院校学生之间的校际往来,而不应仅仅局限在体育圈内,让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在与综合高等院校学生的交往中,受到熏陶,也在交往中展现体育院校学生自己的风采。

三、结束语

高尚的人文精神需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作为铺垫,人文精神的生成需要榜样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故此,高校的人文教育首先要从教师抓起。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人文修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人文意识传授给学生,使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结合。体育专业学生要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着眼,除了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尽可能多地获取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榇智德.我国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和对策.高等教育,1997.

第9篇

《无锡市初中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序

欣闻《初中教学研究》付梓在即,感到十分高兴。特别是前两天看了书稿清样,虽然装帧简单,编排朴素,但是所有这些文章,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紧扣课程改革,突出创新意识,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我们进一步搞好初中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们在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初中素质教育的勃勃生机也开始逐渐呈现。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持续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涌现出来,许多重大的课题急需研究和解决。就教育观念而言,初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均衡发展的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就教育投入而言,投入总量的不足和投入结构的失衡,扩大了校际差距,形成了一批相对的“新薄弱学校”;就教学模式而言,教学改革缺少有效的保障措施,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学理念、方法相对滞后,素质教育得不到深入推进。初中阶段,不论是从心理生理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生活的角度,都是学生成人和成才的关键时期,如何全面加强初中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捧着这一沓沉甸甸的书稿,我心中有着无限的宽慰,不管结果如何,不论成效怎样,这本书中的这些文章,至少说明了我们正在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和探索。我想,只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本着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态度,都能满怀着激情和对教育的热爱,则不论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会克服,不论多么艰巨的任务,我们也一定能够完成。值此书稿付印之际,希望大家一起为之鼓舞,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要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观念上下功夫。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少数学生,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教育价值观问题。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该是“笑纳全体”,因为所有的学生,不管他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应该是我们的服务对象。给所有学生以最合适的教育,使他们都能够通过我们的教育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锻炼能力,这是我们的责任;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爱与关怀中健康成长,成为个性突出、知识全面、品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要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渗透上下功夫。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力量。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不管你是哪一门课的任课老师,都不应该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德育熏陶者和品德开发者的责任。要全面拓宽思路,创新德育方法,把德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要通过建设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富有特色的校园德育环境。要始终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使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要在全面提高课堂教育水平上下功夫。课堂是一个大舞台。是我们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很多问题,首先会在课堂上被反映出来;推进素质教育的许多好的做法,首先会在课堂上被创造出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冲突和斗争,首先是在课堂上被生动的演绎。要把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贯彻到我们最熟悉的课堂教学中来,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极大地解放出来。要实现教学内容的新突破,实现教学方式的新突破,实现教学时间的新突破,把目光和目标锁定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长期进步上,使每一个45分钟都沉淀下45天乃至45年的意义。

4、要在全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要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师队伍。要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塑新时代的教师职业形象,建立新时期的师生互动关系,构建全新的教师队伍奉献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体系,使教师真正做到用爱心培育爱心,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在校园里筑起一道师德的人格长城。

第10篇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应试教育是以应付考试为主,是追求高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包括身心素质、心理健康、人文科学、专业知识等方面。我们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而不仅仅是为了学校所谓的“名声”着想,只有本着全心全意为了学生的理念,我们的教育才能办好,才能办下去。目前,生物教学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方法改革。以下本文就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入素质教育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加强老师的素质修养。我们谈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为所有的重心都在学生,话虽不错,但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之前,我们生物教师首先应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修养。如果老师的素质水准都令人堪忧,则无从谈起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了。所以,只有在实现了这个大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去谈如何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才有希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注重课外活动。在很多的学校里,往往忽视课外活动对学生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要性,认为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容易导致学生分心。甚至有的老师和家长认为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其实不然,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社会上的活动,比如环保日,植树节,读书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而且还能激发其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传授知识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途径。有人说素质教育很难开展,其实不然,素质教育难于开展是因为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他们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我们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联系当前的一些生物知识,比如,什么叫“转基因”,什么是“克隆”,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学生都有好奇心,对于这些他们不知道而又新鲜的名词都有求知的欲望。这些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作为一个中学学生,知识的获得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老师的言传身教,故而老师向学生传播知识是学生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教育是一个传授一个接受的过程。如果两者之间的感情得不到交流,课堂上没有融洽的氛围,这样的教学环境是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得不到交流,那么这个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如果知识得不到传授,素质教育便无从谈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只有和学生融洽相处。达到亦师亦友的境地,学生才能在融洽的环境中,体会到关怀,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联系实际。丰富课本知识。在生物课里,有许多植物和动物,但是照本宣科,肯定不能令学生满意,如果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带来一种小动物,如松鼠,鸟,这样便会激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标本室,将一种种平时难于见到的动物一下子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自主地将注意力转移到生物课的学习上来。

总之,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不仅贴近生活,而且生动有趣。教师应结合生物教学的具体内容,适时定量地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将传统的生物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才能把书教好,把素质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甘肃金昌市第二中学)

第11篇

摘要: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实施,更加明确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责任。图书馆应以不断创新的理念,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把图书馆真正办成提高孩子素质的文化阵地。

关键词:创新;图书馆;少儿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课程教材改革的实施,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应该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为素质教育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就我馆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新服务观念,为素质教育的实施,稳定壮大读者群体

图书馆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一方面是以“书”育人,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读者群体,为更多地少年儿童提供素质教育的机会。同时,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先决前提,公共图书馆要保留、要成长必需博得更多的读者。我馆少儿部从读者阅读求新心理着手,调整新书上架时间,争取每周都有新书投入流通,这一改变过去集中在寒、暑假,上架新书的做法,激发了读者到馆借阅的兴趣。突破传统的图书分类排架模式,把图书按不同年龄段读者阅读需求特征归架,方便读者借阅,节省读者时间。为引导少儿读者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我们在阅览室设置小博士信箱,每周公布几个题目,让小读者自己去查找答案,对回答正确的读者,予以奖励。与学校联合开展“图书馆之旅”活动,组织学生、家长到图书馆参观,进行利用图书馆提高自身素质的教育。通过这些方法,把学生吸引到图书馆来,逐步发展成固定读者群,大幅度提升了我们的读者队伍,为图书馆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发展基础。

(二)创新服务思路,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组织读者活动

少年儿童的特点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要想把他们凝聚在图书馆,就必须举办一些新颖、别致适合他们特点的活动。把素质教育融入活动,使他们在活动里领悟多读书,读好书的乐趣。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好读书的习惯,从而提升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我们举办了“新书・好书我推荐图书会”,“名人读书故事会”等活动,由小读者们把在图书馆看过的好书,读到的故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给大家听,既增长知识又锻炼能力,还激发起他们读书求知的愿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还注意到,家庭教育是个重要环节,家长对孩子行为具有导向性。因此,少儿部组织了对教育孩子有所启发的活动,请家长和孩子一同参加。如:请教育专家讲座的“好书伴你成长”报告会,就如何引导孩子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图书馆进行能力培养,以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等家长关心的问题,展开深入浅出的论述,引起了家长共鸣,受到家长欢迎。并要求我们能多举办这类报告会,他们也将鼓励、支持孩子到图书馆读书、活动。创新的读者活动思路,不仅使图书馆更富有人气和活力,也真正发挥了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三)创新服务功能,加快设施改造,适应素质教育需要

随着读者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借阅量日渐增多,为了提高图书借阅效率,少儿部多次与馆领导协商,图书馆为少儿部配备了计算机,并购进了图书自动管理软件,并选派专人对软件的使用进行指导,协助建立了图书数据库,将少儿部馆藏书目录入编目系统。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既大大地方便了广大读者借阅,也减轻了我们图书管理员的劳动工作量,提高了服务效率。少儿部还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对馆舍内部区域重新规划设计,从色彩明亮、富有童趣、充满想象、整洁安全,卫生环保,实用等方面周密考虑,给少年儿童营造了一个温馨、人性化的阅读环境。现在,寒暑假和双休日或下午放学后,很多家长都愿意把子女送到图书馆。让孩子在完成学校布置作业时,更能充分利用剩余时间在图书馆的图书海洋中自由飞翔,全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自身素质。

(四)创新服务职责,强化队伍建设,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

开展素质教育是图书馆全新的社会职责,利用图书馆自身的优势,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素质教育的不断进步,也是每个图书馆员的职责。而素质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工作能力。所以,图书馆员首先要立足本岗,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这是做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另外要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把培养高素质人才当作自己的一项自觉行动。少儿部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必须要用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挑战。我馆采取全员竟聘上岗的措施,通过竞选聘任的少儿部主任,重新组建了少儿部馆员团队,这支新团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很强。在部主任带领下,共同分析、研究了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方案。如:在“六・一”我馆与麦肯姆公司联办的少儿百米书画长卷展,就是采纳少儿部建议开展的旨在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活动,有近百名小读者参与现场书画创作,吸引了千名市民观看,收到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图书馆要创新性的积极工作,选拔和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式下工作需要的图书馆干部队伍,以有效地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

第12篇

论文摘 要: 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应注重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构建起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合格人才。文章联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了教育引导他们的措施,以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作观和艺术观等,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要求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真正构建起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合格人才,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从这方面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形式进行探析。

一、联系实际,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从事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首先要对他们的鲜明个性特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在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基础上,通过树立全新的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思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既鼓励他们个性发展,又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育人目的。

经过多年的学生管理实践,与学生接触交流,我基本上掌握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观察能力强。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长期受专业学习的熏陶,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富有想象力的特点。在强调艺术创新的过程中,他们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特色,讲求艺术个性的积累,他们善于以独特的视角生活,对社会的观察往往比较细致。但与此同时,艺术思维、感性思维强的特点使艺术专业的学生总是倾向于自然而然地对事物作出审美判断,而导致对其他的价值判断不够敏感。加上缺乏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因而,往往不能从整体上看问题,不能从本质上分析问题。

2.敢于竞争。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进行社会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专业实习经验,比别的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文化表现形式。因此,他们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能够主动出击,为理想事业的成功积极拼搏、竞争。这一特点表现为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信心和好胜心极强,总认为自己的作品和表现是最好的。由于缺乏一分为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大容易听得进不同意见,甚于看不起老师。有时为了追求他们的创造风格和艺术性,而把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性抛在脑后,创造出不太健康的艺术作品,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

3.个性突出。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容易从中西方文化艺术中得到启迪和熏陶。因此,感情就要比普通大学生细腻丰富,活动能力较强。但又由于专业的个体作业性,因此他们大都不愿意自己的行动受到约束,不愿被管教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具体在平时就表现为,有些学生感情容易冲动,明知有些事情是校纪校规禁止的,但到时就会头脑发热,置校纪校规于不顾屡屡违纪。

4.重专业轻理论。

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数从小就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和兴趣。高考时的专业考试占用了他们的学习空间,这样势必影响文化课程的学习。因此,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进入大学后,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接受专业,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专业学习。但是一方面,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政治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的关系。对政治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重视不够。这些直接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艺术类专业学生政治理论和基础知识不足的严重首先反映在人文知识欠缺、文化素养不高、底蕴不足。他们毕业后走进社会创作时,往往难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新意。其次,道德观念模糊,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可避免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再就是哲学思维缺乏,由于对哲学、政治学人文课题普遍没有兴趣,因而不仅对时事缺乏关心,而且因为缺乏哲学思想教育,影响了逻辑思维、辩证分析、科学判断等能力。应当指出,一件真正的可以传世的艺术品诞生是离不开严密的哲学思想指导的。艺术作品本身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反映了一种意念。如何将作品适当的表达,体现出深刻的内涵、深远的意义,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些需要巧妙的思量与把握。而在这种思量与把握的过程中,哲学思维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这方面理论学习对成长中的现代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5.适应能力不强。

由于学校不很重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教育和培育,加上自身习惯性的忽视,自我中心意愿较强,因而使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不强。产生的结果是艺术类学生缺乏健康乐观的情绪与承受挫折的耐力,进入社会后往往无法调整角色,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正确看待得失,导致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二、教育引导,注重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也将是揭开众多科学奥秘的时代。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就是要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特点,不断抓好教育引导,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我们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标,始终不渝地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十分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首位。

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新型人才的“四有”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其中的关键是道德。由此看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它关系到艺术人才的根本性质,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同时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我们要在抓好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坚持把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艺术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根主线。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受改革浪潮的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处在摇摆状态。在他们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坐标时,一定要加强对他们的价值取向方面的教育。只有让艺术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效的艺术人才。否则,培养出的人才也只能与社会格格不入。

在这方面,要努力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认知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前提和基础。荣辱观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应着力强化学生的内心体认和道德自觉,使之在认知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定性。努力发挥情感在人的行为中的主要影响作用。在加强荣辱观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到耻感和羞耻之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塑造的基础。要极力激发和培育现代大学生良好的自尊心,从而使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为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2.树立正确的创作观,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创作与创造的思想性,就要在学生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因为文化素质会制约或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艺术审美、艺术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大家知道,艺术本身是对美的体现。由于部分学生片面地追求“技法”的学习与提高,热衷于考级、考证和社会工作,却忽略了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以致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情趣低下,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样欣赏美,更谈不上去表现美、创造美。因而创作的作品缺乏思想性和灵魂,自身虽处在风华正茂年代,却不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因为富有精神和思想,才使自己与动物发生了根本性的区别;人也因为各自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的不同而形成了能力和素质的差异。所以说,艺术的精魂在于思想。正因为如此,艺术创作才充满着思想性的涵意和激扬。倘若每个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坚持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定能以卓越的头脑和高尚的精神赋予作品以活力、韵律与灵魂,并以之提升作品的美学品位与精神价值,发挥作品对人和社会的激励作用与引领功能。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对于文艺作品来说,不论其形式多么新颖,都要有思想,有灵魂。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不能没有人文底蕴,否则就无益于社会进步。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决定作品的感染力。

要提高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就要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大众化的艺术创作之路,大众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疏远大众的艺术作品,必然被大众所疏远,贴近大众的艺术作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和欣赏能力越来越高,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广,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所以这就要求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思想上要有融入大众的真情实感,在创作形式上要适合大众。如果高高在上,孤芳自赏,采用艰深晦涩的表现形式,最终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而所创作的作品也被大众接受,从而失去生命力,没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中要坚持大众化教育,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思想意识。只有时刻把握大众对艺术的切实需求,才能创作出贴近生活、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转贴于  3.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把艺术素质教育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非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不同,艺术素质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各种素质的核心。艺术素质包括艺术审美、艺术表现、艺术创造。就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离开了艺术素质就不能称其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呢?我认为应在坚持正确的艺术观前提下,通过授课、观摩、写生、采风,学习中西方的艺术精品以及艺术鉴赏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主要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艺术欣赏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对于创作与创造的水平提升关系极大。这方面能力的大小反映了学生的艺术基础。一个艺术类专业学生接触一件艺术作品时,仅停留在直观的、表象的、肤浅的认识上是不行的。要从历史、美学、价值上深刻地分析作品的涵义。所以说,艺术类专业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欣赏方法,只有这样,其艺术欣赏才能由情感欣赏上升为理性和综合性欣赏的高层次欣赏。

二是艺术表现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方面是艺术表现能力。这也是艺术学生的基础能力。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不能没有思想性、艺术性。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如何,主要看作品的内在寓意,以及是否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

三是艺术创造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艺术的目的,是要能独立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并能产生出一定的艺术作品。进行艺术素质教育的方法首先是继承和学习,即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传统,学习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成果。但是,艺术类专业学生不能只偏向继承与学习,要着眼于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艺术创造是艺术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培育艺术创造力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重社会效益。一个好的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点。

三、创新形式,切实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

扎实推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在素质教育内容、形式、要求上要有新的思想,而且在素质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要进行新的探索。要积极探索提高素质教育成效的途径、载体和方法,在更加科学、全面、有效的素质教育中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更新艺术学习理念。随着时代条件、社会环境、生源结构的变化,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首先要更新艺术教育理念,明确艺术专业是人文学科性质,它已不是简单的技术学科,而是为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而产生的。艺术是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它本身是历史传承的媒介,不仅是人类文明内在灵魂的表达形式,而且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反映。所以当今的艺术教育已逐渐脱离技术本位及精致所主导的教学模式,而迈入以全方位人文素养为内容的艺术学习。更新艺术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当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艺术专业教师需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差异,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准备,按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及特点来设计开展活动。

调整专业培养计划。为了弥补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先天不足的状况,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应当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完整与合理。在这方面,要树立“大教育”、“大艺术”的观念。在按专业大类招生基础上,设置大类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这样既能满足加强基础通识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又使学生的专业教育有了保证。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有个体作业特点,组织他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助于发挥这些学生的才能,展示个性,又能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集体凝聚力。所以说,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抓好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培植校园人文环境,如广告牌、横幅、宣传栏等气氛布置;(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体育竞赛、作品展览、作品欣赏评论、艺术节等;(3)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及学生社团作用,积极组织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踊跃参加各类活动,如政治思想教育讲座、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进一步调动教工、学生共创人文精神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们认清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就业的准确定位。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首先,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最突出、独立、自我管理意识强的特点,可以采取学生主动参与的模式,积极引导他们多参加职业训练。通过精心整理、收集、设计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如现场演练、模拟招聘等,使学生充分体验求职过程。利用艺术院校的师资优势,开展各种类型与内容的艺术讲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加强他们的职业定位。其次,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对于求职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态,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去适应。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就是十全十美的,符合自己理想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终身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因此,每个艺术学生应该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帮助艺术类专业学生提高素质及投入社会之中进行艺术创造,进行创业,他们在校期间就要在第二课堂或创业园实习。我们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产学研联合,组织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广告的设计,组织好暑期社会实践团活动,营造奋发向上的创新实践的教育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组织和指导学生总结在实习和社会实践期间的作品创作经验,并创造机会组织参加作品的展览评选活动。这种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助其树立信心,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同时又提高了学校声誉,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就业的经验。

提供增强素质教育实效的组织保证。要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我认为关键在组织工作。一方面要重视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就对文明与文化、艺术与科学所知甚少,学生艺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艺术类专业教学毕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并结合提高的艺术造诣,在专业的思想深度、对人生社会未来的认识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管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高等院校系辅导员从事政治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不时要渗透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强自身人文和思想修养,树立向上的人格精神,这样才能与学生交朋友,达到增强素质教育的成效,再就是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利用党团和社团活动开展素质教育。在学生先进分子中评选出素质教育的模范,开展创优争先活动,从而带动和促进周围同学共同努力提高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2007,(5).

[2]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3]彭伏期.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教育短缺问题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1).

[4]庞黎明,杜淑梅.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

[5]刘丹,许洪范,李伟.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7-129.

[6]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