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预算会计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会计确认基础的种类
会计确认基础一般有两种: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或者说应计制和现金制。然而实践证明,至今已不存在纯粹的收付实现制和纯粹的权责发生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在其1991年3月的研究报告第1号《中央政府的财务报告》中提出了多种会计确认基础的名称,其中包括现金制基础、修正的现金制基础、修正的应计制基础和完全的应计制基础。该委员会还认为“在会计上有这样一个会计基础区间,这个区间的范围从现金制基础这一极端到另一极端完全应计制基础。在这两个极端中间,有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实际上或者是对现金制基础或者是对完全应计制基础的修正。”由此表明,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仅是确认时间基础的两个极端,我们可以把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统称为混合会计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融合是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发展趋势。
二、选择会计确认基础的原则
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能满足不同的决策管理的需要。选择不恰当的会计确认基础,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与会计报告的质量,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从而制约会计职能的发挥。如何正确选择会计确认基础呢?从总体上讲,选择最合适的会计确认基础取决于:会计主体的特征和性质,会计目标,会计报告的类型,以及建立和维持必要的财务信息制度的成本和效益。具体讲,选择会计确认基础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相关性原则。选择会计确认基础,必须是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反映受托单位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讲,企业会计确认基础侧重于决策有用现,而预算会计确认基础侧重于受托责任观,以实现其会计目标。
2、充分考虑会计主体的特征和经济业务性质。不同的会计主体,其特征不同,应选择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选择会计确认基础时,还必须根据经济业务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确认标准。也就是说,一个会计主体或组织如果业务需要,应当可以同时采用一种以上的会计确认基础。
3、成本与效益原则。选择会计确认基础,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为降低会计信息的成本,可以采用灵活的会计确认程序和方法,引入“修正”的会计确认基础,使会计确认基础的确定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实用性增强。
三、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确认基础
我国预算会计一直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是由预算会计的特点所决定的。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只确认实际收到现金或付出现金的交易事项,并计量某一期间的现金收支差额的财务成果,符合一般的习惯,会计核算程序比较简便;同时,会计确认数是实际入库的预算资金,便于安排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的进度,并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但长期的预算会计实践表明,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存在明显的缺陷。具体表现在:①所有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入。支出及时纳入核算,不能完整地反映营运业绩,相应的债权与债务也不确认,导致资产负债表和收支结余表不真实,使许多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信息无法提供给信息使用者;②无法客观地进行财务支出与收入在会计期间上的配比,不利于评价收支结余的性质,且其反映的财务成果易于被管理当局操纵,使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前后一贯性;③收付实现制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确认基础,并不能提供未来现金流动的信息;④不能真实地评价和考核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财务受托责任。
由上述分析可知,收付实现制已受到挑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预算会计确认基础,客观分析预算会计环境。选择合适的会计确认基础是当前预算会计理论亟须解决的问题。正因如此,财政部在1998年根据预算会计核算的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采用了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即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这表明,一方面预算会计从总体上讲还是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体,以权责发生制为补充的一种混合会计确认基础,充分体现了灵活性。
四、完善预算会计确认基础的建议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纷纷改变现金制,而采用修正的现金制或修正的应计制会计。
人类已进入21世纪,预算会计环境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引起政府及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这种形势下,预算会计确认基础不仅要真实反映政府及事业单位财务活动情况及财务状况,强调与国家预算保持一致;还要提供具有一定信息质量的财务信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以实现预算会计目标,因此,会计确认基础也应予以改进和完善。根据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原则,借鉴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先进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应采用以下修正的会计确认基础。
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是在过程中形成的,是适应人们管理财务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着会计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古到今,从我国到外国,会计历来是按其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的。企业会计是适用于农、工、交、商、等企业单位的会计,是用以反映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经营资金活动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基本上属于物质生产部门,处于经济基础领域,这些部门中的企业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社会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创造价值,在社会再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非企业会计,即我们所说的预算会计,适用于各级政府财政机关、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用以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精神生产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财政、行政、事业等单位,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处于上层建筑领域,它们从事各种业务活动,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在社会再生产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和非企业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方面的职能,是否具有生产经营性。企业会计同预算会计的主要区别,则在于是否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是否具有营利性。企业投资者投入资本以后,要求得到回报,企业终止时,投资者要收回原来投入的资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获得盈利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会计要以营利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资本的保值增值、所有者权益而展开。行政和事业单位进行各种公务活动,公益性、社会性业务活动,其出资者投入资金以后,不要求得到回报,这些单位一般也不会终止,个别单位终止时出资者也不一定都收回资金,它们在业务活动中有的无偿提供服务,有的虽有收费但也并非足额补偿,而是由国家财政提供全部或大部的资金。所以,预算会计要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社会效益而展开。非营利性是预算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特殊性,也是预算会计各个组成部门的共同性。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特征,才能明确事业单位会计必然归属于预算会计(非企业会计)的客观依据。1996年2月我国财政部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开宗明义指出:“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我国两大类会计体系之一。”这一概括,为我们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建立预算会计法规制度的管理体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把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中的会计分支而单独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这次预算会计改革的一个创举,它有助于适应形势发展而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其所以要确立事业单位会计的相对独立会计分支地位,是因为人人认识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项:
1.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入。
2.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大都与业务活动相联系,可通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增收节支,争取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
3.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即知识形态的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文化、卫生等各种事业单位,大都属于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有人把这种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的行业称为第四产业)。这些部门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智力劳动和智力开发的作用就越显著,物质产品再生产的发展就越依赖于精神产品再生产的发展。正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成为预算会计中的一个单独的分支。我们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是为了按照其发展的客观有效地制定法规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需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事业单位会计已经企业化了,已经按企业会计的规则运行了。这是因为:
(1)我国的事业单位尽管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但其绝大多数还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资金来源为辅,完全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的还是少数,有些单位虽然能做到日常收支相抵,但重大工程项目依然要依靠国家财政扶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同国家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应该受到国家预算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约束,而且其会计法规制度的建设应该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由同一部门进行,使单位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很好地衔接起来。
(2)事业单位的性质及资金来源,决定了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水利、林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公共产品,而追求利润必然会使其业务活动走偏方向。这里还要指出,一些单位虽然能够实现收支相抵后还有结余,但这是它们加强管理、量入为出的结果,绝不等于在主观上就是以营利为目的。把事业单位会计当作预算会计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来进行法规制度建设,既照顾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又维护了预算会计体系的统一性,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地位,而在西方通常则采用非营利组织一词。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在内涵上近似于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我们对事业单位会计的适用范围需要作一些具体。所谓事业单位通常可理解为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国家事务管理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的单位。其范围习惯上涵盖较广,包括不同的行业和经济类型。从行业来看包括以下三类:
(1)科学、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卫生、等科学文化事业单位;
(2)气象、水利、农业、地震、环保、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单位;
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部门和事业行政单位用来核算、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收支执行的会计,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报告等问题。本文将对预算会计的重要性与以上一系列预算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加强会计工作者对预算会计的理解与应用。
关键词:
预算会计;基本理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国会计体系跟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日渐完善的企业会计体系对预算会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深化预算会计的改革,涉及到会计理论体系的诸多问题,对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将为预算会计改革探明道路,保证改革的方向正确。
一、预算会计的重要性
预算会计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会计按照反应与监督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侧重点不同,对企业会计来说,业务重点是对于在生产与流通环节之中的各种会计业务;而预算会计则侧重对于分配以及社会消费环节。严格来说,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事业行政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会计。预算会计,是有属于其自身特殊的特征和性质的,公共性、财政性是其显著特点,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其自带的非营利性质。预算管理是预算会计的中心。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是预算会计的目的,所以,预算会计主要适用于政府以及事业行政单位;与之相反的企业会计的中心则是资本与资金的循环,其目的是营利,所以企业会计是主要被使用与各类企业。从经济学角度讲,利润的最大化毫无疑问是企业活动的最根本目的,但是,政府与事业行政单位与企业不同,它们的活动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具有很浓重的公益色彩。因此,作为国家在财务方面管理的基础和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的预算会计在当今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预算会计的基本问题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的活动的服务对象。一个会计主体的必须条件是拥有一定资产、承担相应义务、能够独立地进行财务活动,并且能够实行独立核算。会计主体的功能是可以划定会计活动的边限。会计活动必须在会计主体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对于预算会计来说,主体就是为之服务的政府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和宏观性,由于预算会计的对象都基本都具有非营利性,所以,预算会计又被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
(二)会计基础
所谓会计基础,就是用来确认与记录收支的标准。资金运动是会计的操作对象。任何收支都有已经被固定的运动过程,在会计制度中用来确定收支的标准都应该有十分明确规定,我国确认的标准规定从会计学的角度被称为“会计基础”。预算会计的对象的经济活动都是具有特殊性的,一是营利不是预算会计的对象基本目的,但是,业务中有偿服务是存在的,其中有的甚至还可以盈利。二是预算会计的对象的经济业务可以被分为一般的收入与支出业务与经营的收入与支出支业务,对经营收入与支出业务来说,成本核算是必须的。预算会计的限定将经济活动分为事业活动、经营活动两类,并且进行明确规定,对事业单位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但是,收支核算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是允许使用的。而主要考量因素是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地位。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对象的构成要素,是用来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手段。会计要素有利于会计方面的科目设置,还对设计会计报表这一难题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预算会计的对象是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的资金收支以及形成的资产与负债等。中国在1998年1月1日推行的新预算会计制度中,融合了对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与国外的主流方式,将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五个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被确定的这五个会计要素之间关系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不仅是当前我国复式帐建立的基础,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在设计会计报表结构时所需要的最基本条件。
(四)会计报告
在我国,比较通用的预算会计报表是由行政单位会计报表、总预算会计报表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三表构成的。三种报表包括两张主表,即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除两张主表外还有会计报表附注和附表等。为帮助使用者理解报表内容对报表有关项目进行解释是会计报表附注使用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主要使用的会计方式、预算执行说明。附表是用来对重要内容作出补充的报表。预算会计中基本数字表是最为特殊的又重要的附表。其主要用来反映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情况、设备情况和工作成果的报表。重要程度并不亚于主表,因为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业绩评价时非经济指标也是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财政改革的正在逐步前进,事业单位对预算会计的统筹更加依赖,因此,预算会计体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的进一步理解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建丽.预算会计体系基本理论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08:21-22.
[2]赵建勇.预算会计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J].财经研究,1999,06:59-63.
[3]王秀莲.预算会计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山西经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52-53.
[4]马国贤,丛树海,蒋洪.现代政府预算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1,10:8-13.
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是在簿记、传统会计以及财务历史成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会计的发展是反应式的”,财务会计的出现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20世纪财务会计在确认和计量技术、信息系统的建设、财务报告体系的充实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然而,建国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和财政管理的需要,经过不断的改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算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下面就来谈谈这两方面的发展。首先来谈谈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其次,再谈谈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
一、公允价值会计在下一世纪发挥主导作用
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由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使得现行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现金流和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运用已经从金融工具扩展到传统领域。公允价值会计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其运用领域已经由金融工具扩展至其他领域,大有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之势。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该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为公允价值会计在下一世纪发挥主导作用创造了客观环境。
二、Wallman(1996)提出彩色财务报告模式
为财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描绘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正陷入困境:一方面投资者指责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程度正在降低;另一方面,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技术及财务会计本质特征限制了相当多的项目无法进入财务报表进行确认,而只能够在表外进行披露,致使表外信息披露的激增和信息过载。即使如此,还有相当一部分有价值的项目无法在财务报告体系中进行披露。Wallman的彩色报告模式较好地回答了财务会计现在面临的这一难题。该模式将财务会计确认的四项条件进行分解,由此形成如下五个层次:a.相关性、可靠性、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均符合要求,这形成了财务报告体系的核心层次。b.相关性、可计量性和可定义性都符合要求,但可靠性存在疑问。这个层次的划分主要涉及目前财务会计上拒绝确认的项目———如顾客满意程度、人力资源、研究开发支出等。c.相关性与可计量性符合要求,但可定义性与可靠性存在疑问,如顾客满意程度支出。d.相关性,可靠性和可计量性符合要求,但可定义性存在疑问,如企业的战略风险、企业的竞争优势、市场占有份额等。e.仅相关性符合标准,可靠性、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都不符合,如企业的持续经营价值和智力资本价值。
三、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贸易障碍的逐步清除,催生了全球经济的交互性。在WTO的促进下,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密切,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度已达到休戚相关的程度。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客观上要求会计这种“商业语言”也要走向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通用”。各国的会计及会计准则将在协调中增强一致性。
四、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形成
1.预算会计制度形成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0年,财政部根据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和《中央金库条例》提出了建立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设想,并于同年12月12日正式制发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从此,我国第一套适应国家财政经济需要的、崭新的、统一的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了。
2.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从1951年起,财政部根据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到1965年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型的预算会计制度。它是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以单位预算会计为补充,以会计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的有别于企业会计的独立的会计体系。为适应财政体制和财务改革的要求,财政部于1983年和1988年,两次修改预算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事业行政单位会计为补充的、以制度形式确定的独立会计系统。由于预算会计制度存在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财政部于1997年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从组织体系到制度模式,从核算基础理论到会计各项的具体处理基本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财政管理方式、事业单位的资金渠道等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对预算会计的要求。它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五、对预算会计制度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
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情况和预算会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会计的改革变化,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体系将会是: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预算会计将更名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政府会计包括执行政府总预算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执行政府总预算支出的行政单位会计,他们是总和分的关系。此外,还包括三个部分,即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的金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的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的基建拨款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
(二)预算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逐步转变
我国未来预算会计模式是基金会计模式。这里所说的基金是指按特定目的或业务而分别设立,并构成分立的会计主体,用于核算与报告分属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额及其变动。而基金会计是按照基金种类分别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的一种会计体制或模式。它具有目的性、限制性和受托责任广泛性三个特征,每种基金均有其特定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结余,从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基金会计是现代政府会计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一大标志。基金会计在我国已有其雏形。
(三)预算会计实务规范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行的预算会计采用“一则三制”,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不难看出,这里的会计准则并不处于对三种制度的统驭地位,仅仅是对事业单位会计而言。因此,为满足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的需要,根据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具体情况,逐步构建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所以未来的预算会计规范形式是实行会计准则,即涵盖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
(四)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根据我国政府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两种会计结账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根据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绩效的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等情况,在政府会计中应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如国有资产收益、财政预算已安排而尚未拨付的支出、应拨入拨出上解下划等结算收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当年年末列收列支;依靠国家财政补助并有一定业务收入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收支相抵,经济自主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余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如政府总预算会计的一般项目和某些特殊项目实行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原则上实行收付实现制;全部依靠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
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和会计核算,强化预算约束,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重大改革举措的精神,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相关文件相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进入攻坚期。在此背景下,财政部于2016年8月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财办会[2016]30号,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本文就《征求意见稿》漫谈一二。
一、《征求意见稿》的变化创新
与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和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现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统一。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涵盖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征求意见稿》没有分别制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是从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和报表三方面将两类机构统一,为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日常的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统一了口径,也为各级政府部门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并行。以往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虽要求将效益与本年度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将效益与两个及以上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以固定资产折旧等形式分期计入费用;另一方面又要求在购入固定资产时全额列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基金科目,这两者存在矛盾。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未真正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但因为政府总预算和财政拨款的显著特征,政府会计主体确实与企业存在实质差异,不可能完全仅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由此开启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并行模式,既符合了财政预算的需要,又踏出了“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最坚实的一步。
(三)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整合。基于上述统一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行预算管理与财务核算的变化创新,《征求意见稿》重新整合了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这也是《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
1.会计科目的变化对比。《征求意见稿》中会计科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整合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行核算、更全面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从配合“营改增”的实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1)财务会计科目。《征求意见稿》中财务会计一级科目共74个,涵盖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要素,比《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增加40个科目,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26个科目,具体变化对比见表1。
(2)预算会计科目。《征求意见稿》新增预算会计一级科目28个,涵盖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类会计要素。其中预算支出类科目“上缴上级支出(7501)”对应事业单位支出会计科目“上缴上级支出(5101)”,“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7502)”科目对应行政单位支出会计科目“拨出经费(5101)”和事业单位支出会计科目“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5201)”。
2.会计报表的变化对比。《征求意见稿》中会计报表分为财务会计报表和决算报表(预算会计报表)两部分,共七张,其中三张报表与之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应,另外四张为新增报表,见下页表2。
二、《征求意见稿》待商榷之处
(一)固定资产分类。《征求意见稿》在“固定资产(1601)”科目的介绍中,沿用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分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但又说明文物和陈列品,通过“文化文物资产(1805)”科目核算,不通过“固定资产――文物和陈列品”科目核算。既然如此,固定资产又为何包括“文物和陈列品”这一明细?此外,将家具、用具、装具和动植物划为同一类,稍显牵强。而且按照《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家具、用具、装具需要计提折旧,而动植物不需要计提折旧。
(二)专用基金的计提及使用。《征求意见稿》在“限定性净资产(3001)”科目的账务处理说明中指出,根据规定从收入中提取基金并列入费用的,一般按照预算会计中的预算收入计算提取金额,借记“业务活动费用”等有关科目,贷记“限定性净资产――专用基金”科目,很明显,此处的“业务活动费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支出,而是虚列支,这与《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总则第三条的“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相悖。还有,使用专用基金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时,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限定性净资产――专用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此处第二笔分录的金额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总额还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一个月应计提折旧(摊销)的金额?但不论是哪种金额,均存在矛盾之处。若为总额,一次性就折旧(摊销)完毕,不符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特征;若为一个月应计提额,既与第一条分录不匹配,又与“固定资产累计折旧(1602)”科目所描述的“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背道而驰。
(三)本年盈余可能会比较大。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按收付实现制核算,发生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置及基本建设等资本性支出,已在实际支付时全额列支,其后年度的折旧和摊销都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在改为按权责发生制核算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置及基本建设等资本性支出发生时借记相应资产类科目,仅在折旧和摊销时才列费用,该费用相对于购置或构建资产时支付的款项小很多倍,由此“本年盈余(3201)”科目核算单位各项收入费用相抵后的余额会比较大,尤其是开始按权责发生制进行财务核算的前几年,在长期资产购建较多的单位这一情况更为明显。
(四)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归属何处。按照一般理解,财务会计报表是根据财务会计科目计算编制的,决算报表(预算会计报表)则是根据预算会计科目计算编制的。《征求意见稿》将“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归属于“财务会计报表”中。“预算结余”本就属于预算会计的一个要素,通过加减调整计算出的“本期盈余”又属于财务会计的科目,所以此表应是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换算调整的过渡表,将其划入财务会计报表的做法值得商榷。
1.1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以及预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预算会计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加之我国使用预算会计的单位和相关会计从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有必要对该课程在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重新规划。一直以来,国内众多高等院校的财会专业都将预算会计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往往不够重视,有的院校甚至会因为师资力量不足而取消该课程。目前我校该课程设置为32课时,且教学也只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其弊端主要表现为:因课时量不足而删减课程内容、因缺乏配套的会计模拟及实训而忽视实践教学等问题。
1.2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西方国家的预算管理体系较为完善,所包含的内容也较为丰富,统称为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与之相比,我国的预算单位主要是财政部门、政府行政职能门及事业单位,其中政府行政职能部门既包括行政单位,也包括如国库、海关及税收征解部门。因此,以上各预算会计主体都应该在预算会计的教学内容中进行系统的介绍,但实际情况却因为课时安排不足而采取选择性介绍,许多院校在该课程中重点对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及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介绍,而其他部门会计则只是一笔带过,或只作为阅读材料。这不仅不利于系统地介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也使得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理解障碍,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1.3教材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目前市场上关于《预算会计》或《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相关的教材种类较多,但都存在缺陷:首先,教材内容和实际操作脱节,不能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教材多数偏重于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基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介绍,并且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较多,而案例和会计实务操作的介绍却非常少;其次,教材更新滞后或更新内容有限。自1997年财政部分别颁布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之后,我国预算会计法规和预算制度也一直在进行改革和完善。如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的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的执行等。许多教材内容陈旧,对于新的法规和制度变革并无提及,也有的教材或是在一些章节中插入新增加的内容,但使得前后章节失去一致性,如明细科目使用不一致,这将不利于学生对预算会计的系统理解。
1.4教学和考核方法方面存在的不足
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学生学习效果反映出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能否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能否主动地和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就成为衡量教学质量重要的标准。传统的会计教学重视理论介绍,我校财务管理专业预算会计课程也是如此。因受课时限制,在教学方法上只能以教师讲授为主,几乎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方法非常不灵活。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虽然能够加快课程进度,增加课堂容量,但由于教材内容缺乏实践操作的部分,也没有与之配套的会计模拟实验,对于一些知识难点,教师通常需要花大量精力去解释,学生也需要很长时间进行消化,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考核方法方面,我校将预算会计设置为考查类课程,虽然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的比例在近几年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所加重,但考核成绩的评定主要还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学生在期末考试前往往为应付考试而临时突击,但考完后又将课本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更谈不上熟练掌握和运用。
1.5学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使之成为自身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同时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思想上应保持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探知视野,也值得教师深思。从课程所处的地位来看,预算会计是会计学、财政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课程,所使用的会计主体比较特殊。因此,该课程一直处于学科边缘化状态。财会专业学生往往认为企业会计才是主流方向,在学生就业时,能够进入政府部门或非营利组织的可能性较小、使用频率低,这使得学生忽视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学生自然不愿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实践。从课程设置的时间上来看,我校该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而此时正是学生面临毕业选择的关键时期,为了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能有更多选择,许多学生选择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生考试、专业资格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等方面,而对预算会计重视度不够。
1.6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预算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任课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还需要有实际从业经验及广泛的相关知识面,例如对我国财政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金融部门的资金往来划拨流程和手续都应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以教材和教案为基础,并且能详细解释和说明在实践操作中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但目前我校的预算会计任课教师在此方面都缺乏实践经验,在遇到实践操作问题时往往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想象,其结果就会使得教学活动不生动、不贴近实际,甚至误导学生。
2改进目前实践教学的建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主要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改革也必须与此目标一致,而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预算会计课程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2.1明确课程性质和在专业中的地位
预算会计课程以基础会计为基础,且与企业会计并列,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会计体系,可见在财会专业占有重要地位,而我校只将预算会计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国内有些高校开设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课程,该课程增加了对西方国家预算体系的阐述。与预算会计课程相比,所涉及的内容更丰富,更具备可比性。因此,可以把预算会计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在大二开设,而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作为专业选修课在之后开设。
2.2更新和优化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的主体部分是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应保持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不仅注重能力的培养,还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就要有所取舍和更新。首先,应有所保留。由于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所包括的会计主体种类较多,在保证充足学时的前提下,都应作全面的介绍和对比,使学生对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及各预算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都能了解和掌握;其次,应有所删减。在《预算会计》的众多教材中都会对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进行介绍,这与学生之前学习的《基础会计》中所涉及的内容完全一致,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通过课后阅读的方式自习完成;最后,应有所更新。可以将我国的会计和预算制度改革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在理论界相关研究动态穿插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探知欲。在教材中已经不适用甚至错误的内容也应该及时向学生指出并改正。
2.3选择合适的教材及配套教学材料
会计相关法规制度的变化促使相关的教材不得不进行及时地更新,我国的预算制度经历过几次较大的变动,每次变化都淘汰了一批过时的教材。教师所选的教材不仅应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还要能够体现学科的前沿特点;不仅应涵盖预算会计体系的所有理论,还要能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另外,教师还应注重其他辅助教学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如电子教案、练习题、案例分析题和会计模拟实验题的配套。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巩固学生的所学课堂理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明确预算会计的教学目标,对每堂课进行重新设计,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和考核方法。
2.4.1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先从教学理念的变革入手,传统教学理念多注重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引导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首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收集和整理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课本和实践相结合。课堂互动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其次,采取对比教学法。在接触预算会计课程之前,学生一直在学习企业会计,这往往会造成“先入为主”的误区。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与企业会计比较,通过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环境特征和会计目标等多方面的差异比较,加深学生对于预算会计体系的认识;再次,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除了可以增开会计模拟实验课程外,还可以邀请具有预算会计实务经验的从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或是聘请其指导实验课程。目前我校财会专业教师课时任务较重,且相关实践经验有限。因此,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来校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将最新的预算会计发展现状介绍给学生,还能提高会计模拟的真实度,对任课教师也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4.2在考核评价方法和内容方面
将以期末考试为主导的考核模式变为综合能力考评模式,教学改革不能仅仅对综合成绩的比重进行调整,而更应该考虑对组成综合成绩的内容进行改革。因此,在考核时可以增加对学生学习态度及综合能力的考核,如通过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或小论文的情况进行考核,并适当增加这部分在综合成绩中的比重。在期末考试的题型方面也可以适当增加案例分析题型的比例,对于一些内容简单重复的会计分录题可以考虑适当删减。应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以及分析能力的考核。
2.5完善网络教学平台
借助于网络教学,可以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信息的共享,也能为学生提供在线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空间。我校采用的天空教室教学平台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许多精品和重点课程都已实现资源共享。目前,预算会计课程已经在网络平台开通,教学资料也较为丰富,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练习题和案例资料等。师生也可以在讨论区就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既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6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1.1不能真实地核算和反映新业务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使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如预算单位用于发放工资、购建固定资产、购买材料及服务等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而是由财政部门从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按规定程序直接拨入职工工资账户或直接拨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不再表现为货币资金,而是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的增加(如工资支出等)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如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这就需要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同样,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也要核算和反映这一资金流向的变化。尽管财政部已针对改革试点情况在预算会计制度中作了一些相应的修改,并制定了试点核算办法,但是,该办法仅适用于中央试点单位,不适用于地方财政和所属预算单位,目前,各地区均在开展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试点,如“集中核算”、“集中支付”等形式,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而试点办法又没有兼顾地方做法,不利于各地开展会计核算。
1.2不能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从表面上看,编制部门预算似乎与预算会计没有大的关系,但从实质上看,预算会计信息是编制部门预算时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我国的预算编制正在以“零基法”取代“基数法”。在传统的“基数法”下,按照基期年的支出基数简单地加上一个增长比例确定各部门的支出指标,因而,在决策时不需要过多的会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弊端也没有显现出来。但在“零基法”下,一切从“零”开始,主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员配备等客观因素来确定资金使用额度,因此,编制“零基预算”,除了有核定编制、制定标准定额等相关配套制度外,摸清各部门的“家底”、充分了解各部门资源占用和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可靠的会计信息,就无法编制“零基预算”。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使用预算资金、开展公务活动中形成并拥有大量的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许多事业单位如科研、高校、医院等单位还拥有相当数量的股权投资。由于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对各单位占用的大量长期资产关注不够,固定资产的建造和使用在管理上脱节,先由建设单位完成基建任务,项目竣工后再由建设单位移交资产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的建造并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账簿中登记和反映,只有办理竣工验收交接手续后方可予以登记。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因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存在登记不及时、甚至不入账等情况;即使已入账的固定资产,按现行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虚增了资产价值。行政、事业单位长期资产的核算存在账目不实、资产虚增等问题,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各单位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难以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清楚的“家底”。
1.3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
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我国还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借入了相当数量的外债,这些债务均为政府的现实负债,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但是,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这方面的完整信息。由于实行收付实现制,财政支出中只反映当期实际的还本付息数,但不能计提利息支出,政府的负债只反映当期本金数,没有反映应由本期负担、以后年度偿付的利息数。在我国的一些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欠发工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这些应付未付的工资也没有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担保等事项时有发生,这些或有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也没有予以充分披露。在收付实现制下,政府的这些债务被"隐藏"了,不能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虚假平衡现象,不利于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对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带来隐患。
2.改革预算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建议
2.1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
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情况和预算会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会计的改革变化,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体系将会是: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预算会计将更名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政府会计包括执行政府总预算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执行政府总预算支出的行政单位会计,他们是总和分的关系。此外,还包括三个部分,即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的金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的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的基建拨款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
2.2预算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逐步转变
我国未来预算会计模式是基金会计模式。这里所说的基金是指按特定目的或业务而分别设立,并构成分立的会计主体,用于核算与报告分属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额及其变动。而基金会计是按照基金种类分别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的一种会计体制或模式。它具有目的性、限制性和受托责任广泛性三个特征,每种基金均有其特定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结余,从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基金会计是现代政府会计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一大标志。基金会计在我国已有其雏形。
关键词:财政改革;预算会计;会计
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和监督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1998年1月1日起以全面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标志,表明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己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走上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科学规范的预算会计模式的道路。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因此,预算会计又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在当前财政改革背景下,应当从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修订出发,使其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应拓宽核算范围,全面反映、监督政府资金运动
首先,针对目前预算外资金分散在各个部门,规范、科学管理难度较大的特征,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到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也就是说要将预算外资金的缴拨和会计核算,纳入到财政国库部门统一管理,取消《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统一按预算内科目核算,建立起包含预算内外资金的大预算体系。
其次,将基本建设拨款纳入到预算会计统一核算。根据有关规定,企业的基本建设会计与其基本业务会计已经开始并轨。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拨款也要纳入预算单位会计统一核算,预算单位会计中增设相应科目核算基本建设资金。
最后,修正财政支出确认基础,重新确定部分业务的收支。为适用财政改革需要,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陷,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在近期,有必要一方面在某些业务可以部分实行权责发生制,如采用权责发生制方法来处理一些预算己经安排,由于政策因素、项目进度、预算下达晚或其他一些原因引起的当年未能实现的个别事项的年终结转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改变某些预算支出的核算办法,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如政府采购和财政国库统一核算制度实行后,对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财政支出列报带来很大的冲击,必须改变目前“以拨代支”的核算办法,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财政支出列报应以财政国库支信执行机构报送的按部门分“类”、“款”、“项”汇总的《预算支出结算清单》,与人民银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列报预算支出。对财政直接拨付的支出,预算单位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入账。对财政授予权支付的支出,预算单位根据银行盖章的《财政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与分月用款计划核对后记账。对小额现金账户用款额度的支出,预算单位根据银行盖章的《财政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与分月用款计划核对后入账。
二、设置科学的会计科目,解决会计科目功能不足问题
(一)适应财政改革需要,增设有关会计科目
1、在总预算会计中有必要增设或调整以下科目:(1)增设“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已结报支出“会计总账科目,并设立预算支出明细账。(2)增设“预付政府采购资金”科目,按《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核算暂行办法》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要先将政府采购款从国库存款划入财政在银行按规定开设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并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用暂付款等相关科目核算,即“借:暂付款――政府采购款;贷:国库存款”两者同时记作“借:其他财政存款;贷:暂存款”。(3)停用“基建拨款”科目,由于财政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实行,基建拨款统一由国库存支付,基建贷款财政不再提供资金,因而,现行制度中规定财政部门拨给基建支出的专业银行或拨给基建财务管理部门的拨款和贷款不再实行,此科目也就不存在设置的必要了。(4)增设预算外支出“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支出”科目。财政部门集中的预算外收入及相关已经纳入部门统一预算,财政总预算会计要作相应的处理,所以,要增设相应的“预算外支出”和“预算外支出”一级科目,同时,在“其他财政存款”一级科目下,要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二级科目。
2、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有必要增设以下科目:(1)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小额现金额度”会计总账科目。(2)增设“预付政府采购资金”科目,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行政单位如提供自筹的配套采购资金,应将此项目资金预付给财政总预算会计采购专户,为此应设置“预付政府采购资金”科目核算。
(二)适应财政改革需要,修订有关科目核算范围
1、收支分类改革前我国预算会计原收入分类分设类、款、项三级,改革后分设类、款、项、目四级,多了一个层次。四级科目逐级细化,因此有必要在会计核算上加以细化。单位预算会计核算时,原按“国家预算收支科目”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的“拨入经费”、“财政补助收入”等科目,改革后按功能分类进行明细核算;原按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的“目”、“节”级支出科目进行明细核算的“经费支出”等科目,改革后按支出经济分类进行明细核算。
2、修订“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科目适用范围,对于收入直接缴库的单位不再使用这个科目,而对于收入集中缴库的单位可继续使用。
3、修订“拨出经费”的适用范围,实行全部国库直接支付经费的行政单位,按核定预算应拨给所属单位的预算经费,由国库直拨而不再经过本单位账户,在此情况下,“拨出经费”就不需再使用,实行授权支付的行政单位仍需再使用本科目。
4、停用“预算外收入”科目,随着收支两条线改革的深入,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绝大多数实行收支脱钩管理,纳入政府财政统一预算,统一管理,因此,该科目不再使用。
5、改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类的“银行存款”科目的核算内容,随着政府采购和财政直接支付的实行,该科目的核算内容相应地改变为预算单位的自筹资金收入、以前年度结余和各项往来款项等。
6、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在汇总资产负债表时,将所属单位预算单位的数字相加,不作将上级的“拨出经费”与下级的“拨入经费”相抵冲的处理。
(三)为解决基建会计纳入到行政单位会计统一核算决问题,修订有关基建核算内容
基建会计纳入到行政单位会计统一核算后,核算内容增加很多,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以满足有关基建工程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的核算需要,因此有必要增设“工程物资”、“预付工程款”、“应付工程款”、“基建拨款、基建支出、基建结余”等科目,在同时,停用原行政事业会计中的“结转自筹基建”科目。
三、进一步推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中,主要应用在社会保障、债务利息、税收收入和资产资本化与折旧等方面。目前在权责发生制应用在“年终结转”事项的基础上,一是可以对政府未来应承担的政府公务员的未来应支付的社会保障支出按权责发制确认;二是在政府债务收支处理上,对国债和国际信用等必须按期计提利息并计入当期的费用,同时,对债务收入也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为某一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
权责发生制在现代政府管理上,具有与收付实现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也不小,如长期以来,我国总预算会计缺乏资产存量的反映,行政单位的有关资产的记录和反映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资产价值不实。我国目前分级分散资金支付制度难以支持权责发生制系统。我国正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但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上这些情况,注定我国的权责发生制改革不可能“一刀切”完成而应当根据区分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稳步推行权责发制。在目前来说,对于因实施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财政资金流向的改变,使行政、事业单位出现了收入增加时,工资费用或非货币性资产作为政府会计基础转换的改革,不仅仅是政府信息处理技术的改革,而是政府公共管理体制的根本改革,它反映了一国的经济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因此,在引入权责发生制时要权衡政府会计基础转换的获益和代价。
参考文献:
1、刘谊,廖莹毅.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OECD国家的经验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4(7).
2、赵建勇.关于我国预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2).
3、全国预算会计研究会计课题组.修改预算会计制度的建立[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4(3).
一、资产负债表要素
在资产负债表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中,资产、负债是所在组织(营利组织一企业、非营利组织一财政、行政和事业单位)共有的会计要素,而净资产是预算会计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企业会计中称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有着不同于在企业会计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通常不使用“拥有或控制”这一企业会计常用的确认标准,而使用“占用或使用”这一标准来确认资产。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具有取得的无偿性和使用的非经营性或非盈利性的特点(除开事业单位的附属企业和已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通常由政府直接提供的,而不需由行政单位用其业务收入去购买。
第二,预算会计中资产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之分。资产的限定性,是指资产的提供者(包括拨款人和赠与人)对所提供的资产规定一定的限制,拨款人和赠与人通常是以通过法规、行政命令或协议等方式对其所提供的资产附加限制,接受资产的非营利组织必须给予以遵守。从时间角度看,限定性有暂时性限定和永久性限定之分。与此相对应,其他资产可归为非限定性资产。资产的限定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特方面。
第三,非营利组织的负债主要表现为流动负债。如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负债主要表现为高信用的国债以及因财政周转金的融通而形成的借入财政周转金和因体制结算而形成的与上级往来等流动负债;由于国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都不得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同时银行也一般只对其提供短期借款而基本上很少提供长期货款,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主要是流动负债。因而非营利组织基本不存在资本结构问题及利用杠杆作用问题,但是这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组织-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四,预算会计中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采用“净资产”称谓,这与国际通行的用法一致。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同时,它也是与债权人权益相联系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权益”概念。显然预算会计中的这个差额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具体地说,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相比较,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要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非营利组织不存在现实的所有者,其净资产不体现企业那样的所有者权益。
2、出资者,如拨款人、捐款人,是非营利组织净资产名义上的所有者,他们不要求出售、转让或索偿其所提供的资财,也不要求凭借其所提供的资财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3、实际上,非营利组织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客观上也无法为其资财的提供者带来经济上的利益。
4、现实中,非营利组织的一些资财提供者通常对其所提供资财的使用、维持规定某些限定,即非营利组织的某些净资产具有限定性。同资产的限定性一样,对净资产的限定也可分为暂时性限定与永久性限定。
二、收入支出表要素
预算会计中收入支出表的等式关系为:收入-支出=结余。其中,收入要素与营利组织的收入要素有着显著的差别,而支出要素是其特有的,“结余”没有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具有以下特殊性:
从性质看,非营利组织取得的收入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营利;提品或劳务等活动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不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决定,甚至无偿提供或免费服务。即非营利组织就其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取得较低的收入或者甚至不取得收入;政府拨款一方面是为非营组织的存续发展,另一方面含有补贴性质。即有些拨款属于对低价格、低收费服务的一种弥补。从口径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大口径的而完全不同于营利组织小口径收入概念。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仅包括业务收入,还包括投资利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和政府性的各类拨款等。
从限定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如,接受的捐款,若捐款人关于这笔款项有规定的使用要求或期限,那么这笔接受的捐赠收入就属于限定性的收入。
第二,非营利组织的支出要素在设计上,需要与收入要素相配合。同时支出与企业会计的费用相比在许多方面有特殊性。
从功能和目的看,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
从口径看,与收入的大口径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是大口径的。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不仅包括费用性支出(狭义费用),还包括资本性支出。
从限定看,与限定收入与非限定性收入的区分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可分为限定性支出和非限定性支出,这也是资财提供者的规定要求使然。
从确认看,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的确认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有的采用收付实现制。而费用的确认基本采用权责发生制。
从成本核算看,非营利组织的产品、劳务、项目等,需要单独核算成本的,可以另外单独核算处理,这并不否认支出要素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结余是非营利组织在一定期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差额。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口径与企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口径有着明显的差别。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与企业利润相比,有着明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如下:
1、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通常也有差额,这个差额并不表现为利润(或亏损),而表现为结余(或负结余)。但非营利组织并不追求这个余额,而是客观以予以反映,以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2、在性质上,非营组织的结余表现净资产的变动,其属性为净资产,而企业的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3、企业利润存在分配问题并且(正)利润必须履行纳税义务。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一般不存在分配问题。非营利组织正结余不需履行纳税义务,负结余实质上是对净资产的冲减。
4、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没有明确的方向性,而企业利润表现为贷方余额。
5、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只分。限定性结余是限定性收入与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非限定性结余是非限定性收入与非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正因为如此,结余是否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立会计要素,存在不同观点。
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如同企业会计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构成企业“损益表”的基础一样,收入、支出和结余三要素构成了预算会计的第二等式:收入-支出=结余,可以作为“收入支出表”的基础,以系统完整地反映非营利组织的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而且关心非营利组织收支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当然希望能提供有关结余的信息。
不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其一,结余的本质属性为净资产,其作为独立要素的经济意义不大。其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重要的是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结余作为一个要素,平时无法反映出收支结余情况的真实结果,即没有实际的内容。其三,结余作为预算的执行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可能是贷方余额,也可能是借方余额。那么连余额的方向性都无法确定,作为要素是不合适的。
当然,最终结余没有作为独立要素。而实际上,不将结余作为独立会计要素并不影响预算收支以及结余的核算和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分析。
三、结束语
预算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财务会计在政府和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中的运用。但与企业财务会计相比,预算会计有着诸多明显的特殊性。从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出发,探讨预算会计的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基础、会计报告等的基本理论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预算会计要素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预算会计要素具有的特殊性做出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起会计理论工作者对预算会计基本理论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年、1998年开始实施
2、荆新: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预算会计; 特点; 改革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履行公众受托责任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预算会计系统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公共领域的信息管理要求,预算会计改革势在必行。引入国外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概念逐渐成为学者的共识,进而体现在我国高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中,逐渐以《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取代《预算会计》课程。这种替代不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更是思路的转变,是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但是在这种变化的背后,笔者发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本文从分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特点入手,在对现有教学状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以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层次会计人才。
二、课程特点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集财政学知识和会计学知识为一体的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一门特殊的专业课程。因而呈现出以下学科特点:
(一)实务性和实践性要求均较高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具有会计学最典型的实务性特征,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方法、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等就成为该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践,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丰富且综合性较强
目前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仍旧是预算会计,主要包括三个相对比较独立的会计学科: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另外还包括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内容。同时,该课程具有学科交叉特点,课程内容不仅涉及会计学知识,还涉及财政学知识,更确切地说是以财政学、国家预算管理等知识为平台的会计学基本理论的应用,因而呈现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
(三)知识更新速度较快
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预算会计依附的财政体制、预算管理等背景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使得会计主体、客体、资金收付流程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课程内容也需要不断调整、丰富和更新。
(四)国内外差异较大并现趋同趋势
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传统的预算会计主要是实现预算管理功能;而国外的政府会计实行双主体、以不同活动特征采取多种会计基础进行确认和计量等远比我国的预算会计复杂、严谨,真正实现了政府运营效率、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评价功能。随着我国公共管理运动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预算会计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要求,引入国外政府会计概念已成必然。因此,国内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虽然差异较大但仍有趋同趋势。
三、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公务员考试热的不断升温以及大学就业思路的转变,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往往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同时,除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外,中级、高级会计师考试均含有15%左右的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内容;另外,美国的CPA考试也含有大概30%的相关内容,学生对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在本科会计课程设置中,大部分会计课程是以企业为研究主体的,而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相关会计课程较少涉及,该课程处于被边缘化状态。该课程往往开设在高年级,这意味着学生已经有较好的会计学基础,从而关于会计核算等的相关内容仅是教学重点而不是教学难点,财务核算所依附的财政管理内容以及相关规定则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但是由于课时较少而课程内容具有多学科性、所涉主体多样性等特点,并不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把握。目前我国高校在该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思路不开阔、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教师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其生产的产品能否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质量很重要的方面。教学思路决定基本的教学方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传统的会计教学往往更注重实务处理问题,而对基本的会计理论问题、改革背景、国内外比较研究等内容关注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思路的拓展、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灌输式教学仍旧是授课的主流方式,这虽然更多地注重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励引导作用还不显著,从而限制了教学效果的发挥。
(二)学生重视不足,知识平台搭建不合理和研究视野不开阔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是知识的吸收者,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这与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研究视野是分不开的。由于会计课程的主流研究主体大都是企业,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往往都处于被边缘化状态,导致学生的重视不足。同时,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一门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会计课程,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财政学与会计学知识。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一般都具有较好的会计基础,而对于财政学知识往往匮乏,从而使相关知识接受较为困难。另外,会计学科的微观性特征使学生形成了善于从微观视角观察事物、接受知识的思维惯性,却缺乏对事物宏观层面的把握,限制了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内容滞后且结构失衡
教材作为教师授课知识的集中展现,优秀的教材有利于学生对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随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改革的进行,相应教材名称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逐渐由《预算会计》转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但是在名称变化的同时,教材内容和结构其实并未有实质性改变。教材内容仍是以原有的《预算会计》相关内容为主,因预算管理改革而对预算会计产生影响的内容涉及较少。然而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进行,这将成为预算会计变革的主流趋势,也应成为教材的重点内容。关于国外的政府会计相关内容有所论述,但缺乏与我国预算会计的系统比较与评价。教材结构更多地偏重实务处理,而对基本的会计理论、相关的预算管理理论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改革对策
教学活动的进行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目前我国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是能力导向型的,即进行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而其中最根本的则是思维方式的形成。笔者结合前述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特点的分析和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的考察,以能力提升为目标,从以下方面提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改革对策。
(一)提升教师素质,优化知识结构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和变化快等特点,需要教师不仅具有较好的会计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财政学、公共管理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随着公共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实务处理、资金运动流程等方面也处于不断变革过程中,因此需要不断调整授课内容、提升授课信息的有用性和时效性。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断进行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授课质量。另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本身也是一门实务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专业课程,需要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经常深入实践考察实际应用情况,不断发现问题,以提升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使所授课程更加生动、贴近实际。
(二)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多主体性特点以及学科交叉特色使其教学内容相当丰富。然而限于传统的会计教学思维,使得该课程呈现出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单一的现状。因此,需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方面,首先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充分重视会计的实务处理能力,又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积累,而后者恰恰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关键;其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正处于不断变革过程中,授课内容既应注意结合改革的现状,使课程内容体现时代特征,又应注意从历史的视角动态地把握教学内容以及未来演进的趋势,从而展现出课程的全貌,以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把握;再次,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仍旧是预算会计,虽同国外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差异很大,但却有趋同趋势。因此授课内容不可忽略国外的相关研究内容,通过对国内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比较分析,以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学生的实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将部分课程设置成实验课,采用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组织学生去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使学生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比较的教学方法,对于国内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同企业会计等进行比较讲授,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加深对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理解。关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影响较深刻的改革背景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述,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财政管理知识,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
(三)为学生搭建合理知识平台,拓展研究视角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既融合了会计学知识,也涵盖了财政管理的相关内容。而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会计基础,却对财政管理知识接触较少,对相关内容理解存在误区。因此,有必要在先修课程中安排适当的财政学、预算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同时,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专注于微观视角、忽略宏观层面的思维分析定式,在课程中应注意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微观行为主体影响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宏观层面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
(四)加快教材建设,提升教材质量
针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材存在内容滞后、结构失衡的现状,应加快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加快教材内容同改革背景的结合力度,充分体现教材的时代特征;引入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内容,并注意同我国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体现学科前沿特点;不仅关注会计学经典的实务处理问题,还要搭建合理的理论平台;不仅涵盖基本会计理论,还要包括公共财政等的基本理论,体现丰富的理论内涵。
【参考文献】
[1] 刘永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7-83.
[2] 王庆成.论我国非企业会计组成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 2004(4):2-6,96.
[3] 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9):1-4,95.
[4] 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4(9):70-79.
[5] 路军伟,李建发.政府会计改革的公共受托责任视角解析[J].会计研究,2006(12):16-21,97.
[6] 张琦,程哓佳.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与协调:一种适合我国的改革路径[J].会计研究,2008(11):35-41.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 企业会计 预算会计 区别
一、我国会计中的两大分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也在这一过程中随之形成,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会计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并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企业内部经营资金的活动情况。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位于上层建筑领域,其主要是从事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及经营方面的职能。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社会性、公益性活动时,一般都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出资,并且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不要求回报的,就算个别单位或个人终止时,资金基本上也不会收回,他们在业务活动中大部分都是无偿提供服务的,虽然也有收费的,但却并不是足额补偿,其中的大部分资金通常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提供的。所以说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所有的会计工作也都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如计量、记录、报告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基于上述对我国会计两大分支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具有预算会计非营利性质这一共同性,这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生产性、营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其与企业会计的之间区别。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收入、支出(费用)。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
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用于开展业务活动和基本建设项目所发生的资金消耗,其目的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利润是企业特有的会计要素,是根据企业自身具有
营利性质而设置的要素,而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组织,所有没有这一会计要素。
(三)会计等式的区别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同时也表明了企业与所有者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由于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于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下拨的款项,所以需对各项资金的耗费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以免造成国有资产柳生,因此,必须采用动态的等式,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是以该等式作为主要依据。
(四)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区别
首先,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和会计核算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别,两者相比较而言,企业会计科目设置更为细化和全面,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较为简单、数量也相对较少;其次,两者在某些相同的会计业务核算事项上,其核算方法不同,如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就存在较大区别;再次,在会计核算内容上,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存在营利性业务,必须实行成本核算的,也只是进行内部成本核算。
结论: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存在诸多差异,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企业会计得到了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差异会逐步缩小,但是可能完全达成一致,两者的本质差异性是无法消除的。
参考文献:
[1]崔秋霞.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
[2]张淑霞.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6).
一、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模式
政府会计模式可以看作是政府会计实践的示范形式,是对已定型的政府会计实务的概括和描述。由于各国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其政府会计实务也不尽相同。Chan(2001)按照政府会计与传统的公共预算之间的关系不同将政府会计分为德法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三大类。
(一)德法模式
德法模式的政府会计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大部分欧洲大陆国家都采用了这一模式。该模式的政府会计实际上只是预算体系的附属物,其主要功能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记录预算拨款的用途。
1.标准制定机构及目标
德法模式政府会计标准的制定机构主要是政府。如德国没有单独的准则制定机构,德国政府会计依据的准则是公共财政和《预算法》。法国准则制定模式是一种由政府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其准则制定机构主要是会计准则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经济财政部领导,其成员半数以上来自政府部门,因此也具有较浓的官方色彩。德法模式政府会计的主要目标是行政控制,其次才是向议会报告自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如德国政府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立法机关的信息需求,而并没有考虑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执行机构的信息需求。因此,德国的政府会计是“立法导向的”,主要用于“财政”目的而非“管理”目的。
2.政府会计编制基础
德法模式的政府会计与预算紧密相连,其政府会计的编制基础是完全或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如德国核心政府部门报表的编制基础就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记录收入和支出,另一部分记录资产和负债。法国地方公共部门会计的计量基础也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只记录现金业务;市政当局的预算会计也不记录长期资产和负债,因此没有计提折旧和风险准备。
3.政府会计报告
德法模式政府会计报告的主要特征是“法律形式重于经济实质”。如德国的政府会计报告是由财政部向议会报告上一财政年度的收支情况和资产负债情况,其主要内容是逐项列示的实际收入和支出。其中资产负债表只包括货币资产和资本市场负债,它仅仅是年度报告的一项不完整的附注。会计报告虽详细地描述了预算和实际之间的差异,但并没有提供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整体情况。会计报告包括:按预算项目报告的收入和支出(含预计数、实际数和差异);收入支出汇总表(列示现金结余或赤字);现金结余和赤字及结转到下一个财政年度的未收到和未支付的预算数汇总表;金融资产和负债汇总表。
(二)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的政府会计以美国为代表,是一种基金会计模式。基金被看作一种会计主体,设置相应的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科目,并各自有平衡关系。基金会计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1.标准制定机构及目标
美国模式政府会计标准基本上都是由会计职业团体制定的。如美国政府会计规范属于在官方领导下的民间准则制定模式,包括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会计规范。其中,联邦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AB),地方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务会计基金会主办的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因此,美国政府会计规范具有开放性,侧重对外财务报告准则规范,基本目标是反映政府整体对公众的受托责任。
2.政府会计编制基础
美国政府会计编制基础比较复杂。其中,美国州和地方政府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可使用基金或政务基金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不可使用基金或权益基金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政府整体或称政府层面的财务报表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州和地方政府对由政府基金提供资金的行为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3.政府会计报告
美国政府会计报告重在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和报告,而不是预算与实际的比较。会计报告倾向于满足实际或潜在的外部使用者的需求。政府会计报告按照编制的时间可以分为中期财务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是面向各种各样的信息使用者,因而它的编制应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政府的年度财务报告由介绍部分、财务部分和统计部分组成,其中财务报表是核心,财务报表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与基金余额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等。
(三)英国模式
英国模式的政府会计以英国为代表,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这一模式。英国的政府会计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预算,政府的所有活动都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预算本身也采用了权责发生制。英国中央政府会计实行基金会计模式,地方政府会计的特定业务也需要设立基金。
1.标准制定机构及目标
英国中央政府会计准则虽然由财政部制定,但是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要遵循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相关指导,并且还要征求作为咨询机构的财务报告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因此属于民间自主制的会计准则模式。地方政府会计的基本法定框架和具体会计处理的建议由特许公共财务和会计师协会起草,经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批准后。英国政府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强调行政官员对国会的受托责任。
2.政府会计编制基础
英国中央政府会计实施的是“资源会计与预算”系统,资源会计所遵循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是公认会计原则,采用的编制基础与企业会计一样,是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英国地方政府会计财务报告也采用权责发生制,按照企业会计实务指南编制。
3.政府会计报告
英国中央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是表明公共资金按照国会设定的目标正确地使用;向国会提供有关服务成本的信息;证明授权使用公共资金的各机构充分履行其职责并有效地管理公共资金。因此,英国资源会计与预算系统要求政府各部门提供的财政报告包括:资源产出概要表、运营成本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按各部目标分组的资源报表以及政府整体报表。
二、我国政府会计与国外政府会计对比分析
(一)我国政府会计框架
1.相关概念
目前我国有关的正式文件中还没有出现过“政府会计”这一称谓,虽然在一些学术成果和科学研究中经常看到这个词,但它一般指的是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
我国预算会计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是指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等)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会计。单位预算会计是指执行单位预算,办理单位预算收支的会计。同时按其单位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图1可以表示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
2.内容及特征
我国政府会计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可概括为“一项制度,两个体系”即: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会计制度体系。政府会计有三个特征:一是政府单位执行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二是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三是提供科学有效的政府会计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立法机关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强化政府的会计责任,有利于政府自身的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推进宏观经济管理。
3.工作组织
政府会计的工作组织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采用适当的记账方法、规定会计凭证、设置会计账簿以及设置会计报表等内容。政府会计所采用的记账方法是借贷记账法,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收支确认原则,其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二)各国政府会计对比分析
从我国政府会计的结构框架中可以看出,我国与德法模式和英美模式在政府会计方面存在不同之处,现将其对会计主体、准则模式、核算基础、会计目标和会计报告等方面进行对比(具体见表1)。
三、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趋势
(一)预算会计体系将发生变化
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主要是“追踪拨款和拨款使用”的核算体系,缺乏对整个支出环节的监督,而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资金管理模式将发生改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宏观调控能力将增强。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对象的逐步改变决定了财政总预算会计业务将大幅增加,导致其在预算会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方向发展。在这种条件下,新的预算单位会计将合二为一,建立以一级政府为主体、以支出周期各阶段为核心的政府会计。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会计也将向非营利组织会计靠拢。图2是表示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发展的趋势图。
(二)收付实现制基础将转变为权责发生制基础
我国政府会计目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确认基础,而如何选择合适的会计确认基础是当前政府会计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进权责发生制是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
1.对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评价
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确认基础广泛用于各国政府会计中,各有利弊。收付实现制的优点是会计记录简单客观,利于政府对现金资源的管理。但收付实现制基础不能体现“收入”“成本”的配比,不能提供非财务资产方面的信息,在可比性方面与政府财政统计数据及国民账户体系不一致。权责发生制的优点是有助于使用者更加客观地评价报告主体的运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评价报告主体遵循预算的情况;为使用者是否向报告主体提供资源或进行业务往来的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但其执行成本较高,核算相对复杂。
2.总体改革步骤设想
我国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应该借鉴德国政府会计改革经验,注意循序渐进。同时,我国政府会计基础的权责发生制改革应当努力向国际惯例靠近,但又必须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管理水平、人员技术条件等相适应。因此笔者认为在具体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时,应该分两个阶段进行:
(1)条件创造阶段
该阶段应对与当前的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不相适应的内容,抓紧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规范,对现行政府会计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加快权责发生制改革相关的立法工作,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将固定资产购建业务纳入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真实反映各单位的资产存量及使用情况,规范固定资产记录,为今后资本化管理打好基础。对政府收支分类的不合理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为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顺利开展创造初步的条件。
(2)核心改革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构建新的政府会计体系,对于实施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后出现的新业务,应加以研究并制定相应对策,全面核算和反映政府的经济资源占用及使用情况,债务规模及偿债情况。新制度出台后,可先在部分地区和部门进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广,把权责发生制改革逐步扩展到政府会计的各个具体项目。同时完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健全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绩效的考核机制。
我们在进行创造条件和核心阶段改革的同时,还应做好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改革工作,例如研究开发统一的适合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软件系统,深化政府的行政管理,做好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工作,加强外部监督和国际化合作等。这样才能保证创造条件和核心改革阶段的各项措施在一个健康有序的大环境下顺利进行。图3是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进程的示意图。
(三)政府会计的会计要素将重新界定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划分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净资产五大要素,其中基金和结余列入“净资产”反映。鉴于基金一般具有专项用途,单位不能自由支配以及政府会计体系内虽有反映资金运营情况的各类结余,但结余并没有明确为一个要素的特点,我们必须从政府会计自身的特点出发,重新界定政府会计要素的概念。参考目前政府会计理论界比较认可的方法是将“净资产”分为基金和结余,将政府会计五要素改成六要素。
资产:政府会计主体掌管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负债:政府会计主体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偿付的债务。
收入:政府会计主体为实现其职能或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支出:政府会计主体为实现其职能或开展业务活动,对财政资金的再分配或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或损失。
基金:政府会计主体为履行职能或开展业务活动所需资金的基本来源,该资金来源有一定限制,无需偿还和不求回报。
结余:政府会计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即收入大于支出为结余,可结转下一报告期继续使用。
(四)政府会计将建立基金会计核算模式
基金会计,是指政府会计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以基金为基础,按照基金种类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的一种会计体制或模式。在基金会计核算模式中,任何基金都是一个与其他基金分开并相互独立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各自通过一套自求平衡的账户与报告体系,记录和报告政府特定活动及其财务资源来源、运用的情况和结果。
按照基金种类分别进行核算与报告,其优点在于能够保障资金来源,使业务顺利进行。采用基金会计模式可以更好地贯彻专款专用原则,使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预算资金的界限更加清楚,便于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便于财务监督。例如,美国政府会计将政府的活动和资源概括为政府基金、权益基金和信托基金三个大基金,另外还有一个非基金账户。
为了配合政府资金的核算和管理,我国政府会计可根据公共财政框架和基金管理的要求,引进基金会计模式,建立政府公共基金会计、国有资产基金(权益基金)会计和社会保障基金会计。同时在基金会计核算模式上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实现具有特定目的的公益事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将扩大
我国目前政府会计核算范围主要是财政资金运动过程,而对资产、负债的核算不全面,尤其缺乏对政府或有负债的核算。所以一方面应完善对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另一方面则应增加如贷款担保、未决诉讼、对陷入严重财务困难的国有企业进行财政支持的可能性等或有负债的核算。
(六)政府会计报告信息量将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