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1 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1.2 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1.3 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2 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①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②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③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3 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①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②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③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4 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自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应分为五步进行,概括为“明确目标、学习知识、教读示范、自读深化、习作训练”十二字。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单元模块化教学应该体现“整体性、活动性、开放性、主动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从整体策划单元教学出发,着力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全力开放学习场所,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努力寻求学科自身和学科间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培养,同时将分散各篇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聚“点”成“块”,使学生能够体验作者情感并将情感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能力。
学案式教学,首先要明确学案的真正内涵,所谓学案,简而言之,应该是为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学习过程设计。它包括学习目标设置、学习内容解析、学习基础评估、学习策略设计、课前预习方案、课堂学习流程、课后反思总结等环节。
学案编制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编制的应该称之为导学案,二者不能混淆。
学案式自主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讨论和交流),并引导他们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面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编制学案,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体系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学情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对单元教学进行模块化的设计,从而明确提出每篇课文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做好问题记录。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质疑辩论;教师适时点拨,精讲释疑,同时设计评价方式,适时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及时调整教学流程。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类聚原则,基于课程标准的解读,确定单元学习目标。通过一至两篇课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的示范点拨,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单元中其他课文。并将阅读鉴赏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将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从语文学科的整体性和系列性出发,精简教学环节,缩短教学进程,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益,真正做到“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一“写人记事散文”单元为例。
一、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鉴赏散文的主体要求是: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通过指出写作顺序、说出详略、划分层次来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归纳文章段落要点和文章结构特点包括线索、照应、过渡等来概括文章中心意思,从而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要帮助学生结合作者和作品的时代社会背景,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合情合理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
3.“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就是要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语句和自己喜爱的细节、场景描写、以及重要的抒情议论段落,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所表现的性格特征。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评价质疑、展示分享。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这些课文都包含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揭示了人生哲理。归根结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写人记事散文的一般特点,掌握学习这类文本的一般方法和切入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刚刚学习完了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知道了解背景知识对理解文本的重要意义,着重训练了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对学习本单元有帮助。同时,在第一单元“现代诗歌”中运用的在反复阅读中,发挥想象,品味语言,从而感受溢于作品中真情的方法也对学生学习本单元有帮助。
2.学生在第二单元中,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理解掌握大量的文言知识,容易疲倦。本单元三篇文章要么写悲惨忧伤之事,要么写名人趣事,学生易于读通文本。
三、教学目标
1.独立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
2.明确本单元三篇写人记事散文在选材上的典型性、深刻性及真实性等特点。
3.通过分析典型事例等方法,了解文本中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通过品析语句,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价。
5.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字典、网络等工具,独立疏通整理文本中相关的字音、字形和词语;了解作品所涉及的作家及相关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为分析理解作品做准备。
6.学生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按照单元要求独立完成每课的“自主预习成果记录案”;能够掌握常用的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如按照时空变化、情感变化、事情的发展、描述角度变化等;能够理解在写人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典型性格,选择典型的材料,了解选材与写人的关系。
7.通过品析文本,掌握运用描写、对比烘托等写人的常用方法。
8.通过阅读品评,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培养高雅的艺术趣味。
9.通过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行个性化的评价,来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四、评价方式设计
1.通过查阅每课的学生“自主预习成果记录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2.通过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梳理本单元字词等基础知识,形成测评卷,限时检测,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
3.通过片段作文写作一,检查学生对选择典型材料来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的方法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确定其一个典型的性格特征,能够选择典型恰当的材料来写。
4.通过片段作文写作二,在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在写人时对描写、对比、烘托等方法的掌握情况。
5.通过学生自学读本上的《怀李叔同先生》《金岳霖先生》《普通人》三篇文章,检查学生对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一般方法和切入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材处理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梳理文章结构思路的一般方法,了解写人时要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并学会运用描写等方法让人物形象生动、品析语言。
2.难点:将学习写人时要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要学会运用描写等方法让人物形象生动等。
3.补充资料:读本《你的微笑》中“高山仰止”“芸芸众生”单元中的文章。
六、学习流程
(一)师生共同研读单元提要,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本单元主要的学习方法。明确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要关注的知识点,即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确定学习本单元的课型
1.单元导学课。以教师为主导,编制导学案。师生共学《记念刘和珍君》,联系单元学习目标,讲方法、讲思路、讲要点,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解决本单元所遇到的问题;
2.单元群学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狗包弟》,以小组为单位编制学案,学生运用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学到的方法开展组内互学,全班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评价总结。
3.单元自学课。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自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生独立编制学案,组内释疑,全班展示,分组质疑,学生相互补充、评价、总结。
4.单元写作课。设计片段作文,当堂完成。要运用单元所学立意、构思、选材和语言特点、写作方法,进行及时演练,做到读写结合,要有目标、有要求、有反馈。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后,完成片段作文一: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确定其一个典型的性格特征,选择典型恰当的材料来写,300字左右。
学习《小狗包弟》后,完成片段作文二:发挥想象,补写“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他......”的情节,300字左右。
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后,要求运用本课中学到的抓住细节描写来写人的方法,修改作文片段一或者片段二。
(三)按照学习目标,学生自主预习,完成“自主预习记录案”。
(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目标,合作学习“自主预习案”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解决部分疑难问题。选择本组准备在全班讲解的知识点,分工合作,按照要求制作学习案。
(五)教师审核各组的学习案后,由课代表排版印发。
(六)学生全面预习下发的学习案,研究针对本组知识点的讲解方法,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七)基于学生自制的学习案,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展示,互动质疑。
(八)师生共同总结。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运用的对策
1.1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高中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如果仅仅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这篇课文中所展现的情景,对《沁园春•长沙》的印象较为模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笔下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壮阔之景直观呈现,在学生观看“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多媒体景象之后,就会课文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站在当时写下《沁园春•长沙》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篇课文内容,感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心态和志愿,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2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的“黑板+粉笔”组合,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节省教师黑板上书写内容所浪费的时间,打破原有的固定教学模式,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指导高中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劝学》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教学前收集一些有关《劝学》这篇内容的相关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学习《劝学》这篇内容。
1.3借助多媒体技术,发散学生语文思维
灵活借助多媒体技术中融合声像、图片、动画等一体的手段,能够发散学生的语文思维,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赤壁赋》这篇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PPT等软件,将《赤壁赋》的文字输入并设置相应的动画和背景音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与以往词赋学习所不一样的感受,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适当的词汇拓展和练习,提升学生对《赤壁赋》的全面理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总结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氛围,使高中学生能够在欢快的教学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语文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思维能力。
作者:陈海霞 单位:江苏阜宁中学左涤江校区
一、现阶段我国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写作单元的各类优缺点细节论述
(一)写作训练功能的优势性
首先,更加自然、生动地进行语文课程人文和工具性舒展。语文教学的核心特征,便是凸显人文性,长此以往,才可以将各类思想情感和优质化语言文化要素成功地灌输到知识技能教学情景之中。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训练专题,便是语文课程人文、工具特性有机融合最为成功的案例,包括注重凸显人性光芒、督促学生亲近自然等引导理念的交叉,目的都是保证高中生在日常写作训练中投入更加丰富的情感,尽量从现实生活中赢取真善美感知成就。
其次,同步提升高中生文章阅读理解和写作延伸技能水准。阅读理解和写作在源头上是紧密关联的,可现实中,大部分教师为了赶超教学进度而盲目地进行写作知识单方鸭架式灌输,至此写作、阅读教学被全面割裂,加上学生感知积极性骤降,最终教学成果自然不够理想。但是人教版主张进行写作、阅读专题自然融合改造,如在写人记事等课文阅读教学完毕过后,都会在写作专题中设置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技巧培养任务,这样才能保证高中生写作、阅读技能的同步提升结果。
最后,力求令广大高中生顺利养成自主合作式探究的学习习惯。人教版高中语文创新式课程,在学生主体、独立性,学习活动探究、合作性等控制细节上关注度极高,包括长期设置沿用的话题探讨、写作手法借鉴、写作训练拓展等工序环节,整体上都为新时期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技能舒展,提供合理保障条件。
(二)写作教学应用过程中的限制问题
第一,教材编排结构样式不够健全灵活。新时代下我国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都是依照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真实性训练这类原理,进行高中生写作知识灌输,整体工序流程未免显得过于单调乏味,学生主观能动性无法被顺利激活,日后写作模式自然不够生动灵活。
第二,文本选择性上需要加以更深层次地优化改造。透过客观角度观察界定,高中生群体语言综合式表达能力较强,已经足以辅助其进行各类文体写作训练。如人教版必修一、二,注重强化学生记叙和散文写作能力,而必修三、四则偏重于学生议论文写作技能系统化舒展结果,如此一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便只能按部就班,深刻限制学生多元化写作训练要求。
二、提升人教版高中语文写作单元综合式教学应用水平的措施内容解析
透过以上教材写作单元优缺点问题提炼整理,笔者决定全程以教材作为核心指导媒介,针对日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工作,进行更深层次地改革调试。
(一)利用多元化教学辅助手段提升高中生综合式写作应用技能
主要就是利用大、小作文训练途径,令学生既有写作思维、写作类型变得愈加丰富多元。首先,在大作文训练中,主要依照教材规范要求督促学生参与各类专题考察事务中,保证写作内容的针对性。其次,小作文训练方式则相对比较灵活,且涉猎不同类型文种,要求学生彼此合作和探究,并且写作格式上不存在严格的叙述、说明、议论等规范要求。另外,教师仍有必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由写作,切实地将该类群体写作兴趣和综合式掌控能力,提升至更高的等级层次。
(二)创设愈加生动灵活的写作实践交流情境,维持学生写作兴趣的高涨
目前高中写作教学往往不存在严谨的格式要求,大多数都是对前人优质化文种和写作模式的延续。而素质化教育方针成功覆盖落实之后,希望透过形式和内容上令既有写作题材内容获得全方位突破,同时在相对开放、和谐的实践指导平台作用下,令单位学生都能够进行自主创新,进一步维持写作结果的鲜活生命力。首先,在写作内容上要求学生主动摆脱课堂限制,逐渐地向社会生活方向靠拢,保证阶段化写作对象观察的精确性;其次,督促学生日常写作训练中主动尝试不同文体,全数发挥自身想象和创造力,最终成功拥有写作的自主权。
>> 关于高中语文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思考 高中语文戏剧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探索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探析 浅谈高中语文戏剧阅读教学 初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对比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法初探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之我见 分析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法 简论体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运用 专题教学: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应用 简析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由一堂戏剧排练课谈中职语文戏剧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戏剧审美教育实践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④冯克诚.布鲁纳发现学习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5:89-90.
⑤钱态.论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全方位解放”,南京:艺术百家,2005(4):48.
⑥邵瑞珍等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6.
⑦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496.
参考文献:
[1]连树声.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俞为民.中国古代戏曲简史.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外国戏剧名作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5]向启胜.戏剧单元教学随想.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7.
[6]孙国平.试论戏剧教学中的情景设置.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7]张天欣,张晓辉.戏剧表演教学—让我们从游戏出发.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2.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室、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E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3]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关键词:高中语文; 审美教育 ;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忽视点,但是这并不代表语文审美能力不重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以高考考试标准为教学目标,侧重学生逻辑能力和知识技巧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让学生感受文字魅力,从课本中“看见”作者的当时写作的情景,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心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中国文学底蕴深厚,提高高中学生语文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美的感受也能刺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触发学生心底的追求美得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高中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历史的知识,也能够通过文学教材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中国学生从启蒙教育开始一直接受语文教育,至到高中教育为止,语文教育一直占领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能够让学生读懂文字含义,更能够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但是现在我国语文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高中语文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将文章段落分成几个小节,再分别讲授每小节的段落大意,语句含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时,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部分经历用于分析课文中语句和文法,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要思想一笔带过。造成这种教学现象是因为现在高考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的语文成绩能够很快的提升,但是却不能够享受课文所带来的艺术感受,大大降低了学习积极性。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策略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的美得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够感受文章的意境。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诗经》中《采薇》一文的学习,古文和白话文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较少,在学习上更应该利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将简单的文言文用华丽的词藻翻译成白话文,让学生从简单的的文言文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采薇采薇,微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室,;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为“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将深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有趣的白话文,将当时少数民族侵犯国家,将士因为大战有家不能归,一年又一年的思乡之情,通过文字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展现在学生脑海中,对文章有了深刻的意识,既能学到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深入挖掘课本中蕴含的美的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包含的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既有深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又有风趣幽默的白话文;既能学到我国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又能体会到优美抒情的古代诗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文学美得熏陶,引发审美想象力。以文学作品为例,古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螟》一诗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诗句中表达出来的艺术美,重点突出“浣女”及“渔舟”。只有洗衣女子的归来竹林才会热闹,渔舟摇曳荷花才会动摇,而正因为竹子林得茂密,莲荷的稠密,才能让作者从静景和动景的结合中,描绘出一副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的美好情境。通过对字词的深入探究,与作者共鸣,发掘出文学作品的内在美。
3.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堂教育不再局限于小小的黑板,多媒体的运用可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生动和魅力。现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变成舞台剧、电视剧或者电影,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比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讲课更富有感染力。在学习《红楼梦》一文中的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中,在课堂上观看相关的电视剧,看到了当时贾家的富贵,黛玉的忐忑不安、王熙凤的泼辣性格、贾家四姐妹不一的神态、贾母的慈祥,在学生面前一一表现出来,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高中语文教师不再仅限于课本教学,应该更多的将有利于学生的相关教学影片带入到课堂中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性的去探究其文学魅力,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高中语文学科是一门文字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学科,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让学生视如宝库,用之不竭,取之不尽。语文教师充当着学生和艺术间的桥梁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文学美得魅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课堂不再是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帮助学生插上诗意的翅膀,在丰富多彩的文学天空里飞翔,挖掘出文学作品的内在美。
参考文献:
[1]李玉新:谈听说训练与语文审美教育的融合[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2、邹贤敏:沉实笃行 立体观照——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10期
(一)未考虑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连贯性
中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身体发育不同都会导致心理差异。由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就近入学,学习环境比较熟悉,对朋友教师有一定的亲切感。然而,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学校。他们不像初中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心理的发展呈现闭锁性特点。这种心理反差不可避免地让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产生了心理焦虑。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所说的“好知”、“乐知”是学习语文的两种境界,好知者众,乐知者寡。当今语文教育的现实比孔子想象的要严峻得多。我在前人做过的调查中发现高一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着很多不利的因素,他们有着呆板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部分同学认为高中语文难学,有很多同学对高中语文成绩不满意,几乎很少的同学参加演讲、朗诵等有意义的语文活动。初中时期活泼开朗的他们由于高中生活的不适应变得沉默寡言,热情丧失,对语文逐渐失去了兴趣。
(二)未考虑初高中教材难度、知识点方面的连贯性
初中的教材定位于适应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性、适应性。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每个单元仅包括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两个板块,每个单元都有本单元的预习提示。初中这些课文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比较低,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比较低,课文内容简单,要求低,难点少。这就使学生养成依赖老师的不好的学习习惯,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把精力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上面。然而,高中教材定位于高考,高中分必修和选修课,知识结构和初中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以某一话题为统领设计专题的。因此,在实际实施中加大了初高中教材间的裂缝。而且高中体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内容密度大、要求高、坡度陡、难点多,在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高中的阅读教学对教师也有很大的要求,他们必须变革教学方法,创造时机,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独立思考,想象着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形成名师钱梦龙的“教的艺术”———“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艺术”。
(三)未考虑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连贯性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较低。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经〉两首》时,语文教师往往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关雎》、《蒹葭》都是爱情诗,通过反复的有情感的朗读,不难发现其中的爱情观,因此,学生经常采用读、背、记的学习方法。进入高中后,学生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目标是高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会广泛采用分析、讨论、合作、联想、质疑等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常常令学生产生思维的障碍与理解的困难。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听过初中课,对初中教学了解很少,因此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较大的知识难度的压力下加上了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导致学习热情下降,甚至丧失信心。当然,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这只是其中表现突出的几个因素,也是我们最应该重视的几个因素。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措施
(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魏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是课堂,有的老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广博知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只有成为大智者,老师才能顺利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衔接的问题。此外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传统的教法都不要了,而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积极做好心理衔接,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首先教师应该明白初中升入高中给学生心理带来的差异。为了消除“学习心理差异”,教师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困惑,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明了初高中阶段之间的差别,了解初高中语文学习的不同特点,培养自信的心理品质,做好学习上的各种准备。其次,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差异,教师应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应把重心放在优等生上,要尊重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帮助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同样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应有之义。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心态开放,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释放。
(三)研究初中教材,以旧带新
高一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的教材。因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初中的教材帮助我们过渡到高中的教学。如,在初三我们学了不少的诗词,如《忆江南》、《沁园春•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在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中,教学《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虽然要求不一,但从学过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方法。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创设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学科知识积累。教师通过这种方法以旧带新,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叶圣陶老先生讲过“一个人有自学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
(四)教、学法的衔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现阶段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导入语设计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但忽视对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的合理把握与设计,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产生深入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无法确定学习的重点,不利于主动式学习的开展,所以,针对高中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课堂结尾艺术的基本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决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等,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同样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结尾艺术的作用下对语文知识、规律等产生较全面的认识,并形成科学、合理的认知和实验方法,为运用语文知识与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应注重知识点的有效归纳、教学中心的全面概括和对学生思想、素养的主动启发等,这要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不仅要向学生直接地传授相关知识、理论,而且要使学生在教学结尾对学习方法、重点等产生正确的认知,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生动、简练,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准确、全面地表达课堂教学结尾设计内容,发挥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的作用,落实“授人以渔”。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的体现
1.总结式结尾艺术
此种结尾形式注重对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归纳总结,所以具有深化主题、突出重点、结尾呼应、强化记忆等优势,现阶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教师的知识整理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教师在讲授《边城》时,可利用总结式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直接指出学生应认真感知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主人公翠翠的人性美、灵魂美以及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中的人性美,使学生在对文章整体结构和内容等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重点进行全面的把握,这对达到教学目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技能式结尾艺术
结合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可以发现,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知识传授学生相应的技能,进而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素养等,使学生的创造、实践等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强化训练,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尾也可以应用技能式结尾艺术,即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应用,使学生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并针对性地对自我能力进行完善和强化,可见此类结尾艺术在实用性、针对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例如,教师在语文教学结尾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沟通、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观点表达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等,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3.过渡式结尾艺术
此种艺术形式通常应用于某个“单元”教学完成阶段,如某篇课文、某个教学单元等,其强调教师通过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后续学习产生一定的认知,进而形成后续学习的主观愿望,实践证明系结尾艺术形式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学生树立整体学习意识,将分散的学习内容系统化,进而形成整体的学习思维,对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创造教学氛围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授《陈情表》时,可利用过渡式课堂教学结尾艺术,在总结《陈情表》将孝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的基础上,引入下篇文章《祭十二郎文》中为何韩愈对只具有叔侄关系的十二郎去世悲痛欲绝,作者希望表达什么情感,使学生在对《陈情表》产生一定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下篇文章学习的欲望,这种设置疑问悬念的过渡方式,在深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想象式结尾艺术
语文教学内容通常是抽象的,学生不能通过视觉的感官,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全面的认识,所以在教学结尾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生活、学习、阅历等方面的经验与想象力相结合,进而使教学的内容得到丰富,这对强化学生记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从狭小的思维圈进行辐射式的思维扩散,将“填鸭式”被动教学向学生主动吸收转变。例如教师在讲授《项链》时,可利用想象式课堂教学结尾艺术,引导学生利用成语对马蒂尔德的性格进行概括,学生可能以爱慕虚荣、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恪守道义等看似矛盾,但在马蒂尔德身上却完美结合的词语对其进行形容,这对学生强化对主人公的认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可以将马蒂尔德与生活中的人物相联系,对学生深化认识也具有推动作用。
5.启发式结尾艺术
启发式结尾艺术是拓展高中语文教学范围,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探究的有效途径,可弥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调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化相关学习的主观欲望。例如教师在讲授《哈姆雷特》时,可利用启发式课堂教学结尾艺术,指出其节选自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中的学习,对《哈姆雷特》全本进行阅读,更加全面地体会人文主义思想,使学生在有限教学中得到启发,进而主动进行深入的学习,这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具有积极作用。
6.抒情式结尾艺术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通常通过故事叙述、语言描绘等体现作者内心的情感或精神内涵,而学生通过对作者情感、精神的内化吸收,形成《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素养、能力,所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也可以应用抒情式艺术形式,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潜在情感的深度挖掘和正确把握,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在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运用抒情的语言进行总结,使学生在教师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刺激下,在思维、情感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可见此结尾艺术形式在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敏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授《赤壁赋》时,可利用抒情式课堂教学结尾艺术,以“苏轼作为一代文人,在国家有难时亦能有挺身而出、化身历史英雄的心声,对外敌入侵、国家衰弱产生忧虑,学生们作为现代青年,更应有爱国的赤子之心,时刻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对自我进行要求。进行教学结尾,使学生不仅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而且在情感上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7.煽情式结尾艺术
煽情式结尾艺术与抒情式结尾艺术既具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其同样强调教师在学生对作者表达情感、思想产生一定共鸣的基础上,利用深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深化,但其更强调学生通过教师的煽情,比感染和启迪,使学生得到更加深入的情感熏陶,甚至在行动中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模仿等。此艺术结尾形式通常应用于在情感、精神、历史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中,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文章,其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氛围塑造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结尾艺术的合理运用,是教师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其不仅使整体教学更加丰富饱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化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满足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所以应受到高中教育者的关注,并积极地进行应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耀新.新课程视野中的高中语文课堂艺术探微――以《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为例[J].中学语文,2012,09:38-40.
2.吴耀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二题[J].学语文,2012,02:68+59.
3.牟紫微.试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12:40.
4.王连花.高中语文教学“留白”艺术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5.杨定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浅探[J].课外语文,2015,02:2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令人忧心的现象:语文教学脱离应有的人文情怀,教学模式简单化与绝对化,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首先,功利性大于人文性及工具性。老师为了让学生弄个好分数,搞“题海战术”。把一段文字变成十几个问题,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审美情趣的学习,也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
高中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尊重个人的独特体验,爱护和关怀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语文观念,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渗透人文精神,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表现、培养和塑造个性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渗透人文精神呢?笔者以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浸透人文精神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一位有儒雅风范的老师
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深远。作为课文文本和学生之间的纽带,语文教师的思想深度、知识经验、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都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想使语文教学有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发挥人文渗透中的情感对教与学的催化剂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重视自身修养对学生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生搬硬套理论知识,无疑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让自己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染,才能真正融入到教学情景中,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
二、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是极具人文性和艺术性。学生通过这些作品的浸染,受其形象的影响,日积月累,自然能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月色下的荷塘、雨中的泰山、故都的秋,这些让“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自然景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些余音绕梁,激起心潮的动人旋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田园生活。这些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素材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教学中,我不放过所有能进行人文教育的机会。如在教高中语文第三册“诸子散文”单元时,我要求学生不把孔子、孟子、韩非子等人当成“思想的化身”,而把他们看成有喜怒哀乐的常人。在总结单元教学时,我又让学生从“诸子”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兴趣大增,展开议论,精彩纷呈。一位学生这样评说孔子:“我喜欢孔子,不是因为他是名垂千古的大教育家,也不是因为他那流传久远的儒家思想,只为他那追求成功锲而不舍、教育学生孜孜不倦的心。”一位学生则这样评价韩非:“我喜欢韩非,因为在孔、孟、韩三人中,孔子只适合做我的长者,他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不指出我的错误;孟子则十分适合做我的生活导师,他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听者会自然而然地被他的‘仁义礼智’潜移默化;而韩非则适合做我的朋友……”我想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不会面目可憎、枯燥无味,反而充满了人文性。
三、巧用多媒体,直观展现人文故事
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很难产生审美效果。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捕捉美、认识美和接受美的视野,使他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上,对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得到的美,不再是零散的,而是完整的。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都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么,语文学习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洪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立康.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用语,它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小学的一门重要科目。但在传统应试心理和学生认为语文不用学也能考好心态的左右之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弊病,也正因如此,高中语文改革一直备受教育界关注。新课标指出:课堂之上,师生应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教学;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和主体。它明确要求教师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不断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因此,互动式教学是大势所趋,是创新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交流氛围
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坚信“严师出高徒”,因此,对学生要求普遍较高。再加上农村学生思想比较保守,对教师一直存有畏惧心理,有时候见到教师甚至还会远远的避开,这些都在酝酿着尴尬的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所以,要想建立高中语文互动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互动氛围。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所以应积极转变角色,从过去的“主宰”课堂变成现在的“导演”课堂,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大家都愿意、都喜欢参与进来的课堂学习氛围,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比如,在学习必修四第一单元《哈姆雷特》时,我让课代表组织学生分角色排演话剧,教师参与其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结果证实,这样不仅有助于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还有助于民主自由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独立思考、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互动情景
高中生面临高考重压,课业负担相对较重,面对学习也是无奈地应付或者是强迫自己学习,这样或许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高考成绩,但对于个人在未来的成长发展以及对语文知识的吸收实质上都是存在阻碍作用的。另外,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无法将一些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所以,此时高中语文教师便可以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虚拟情景中学习语文,借此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课文,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比如,在讲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时,我先让学生自主预习,熟悉课文背景和大意,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然后我在上课时再简单地对课文进行讲解,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改编并排演一个课本剧(依据原文背景改写故事情节),小组进行比拼,最后选出最佳表演奖和最佳改编奖。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古文的鉴赏能力。
三、创造条件,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
高中是学生个性高速成长的阶段,由于21世纪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时期,学生的成长经历和个性特征等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兴趣、学习方式和生活态度,诸多不同虽然给教师教学带去了不便,但换个角度去看,这也恰巧为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可以以学生的不同点,比如个性、兴趣等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小组,有了共同语言,合作完成课堂任务的效率相对而言也会更高一些。比如,在讲必修四第二单元李清照词两首中的《醉花阴》一课时,我给小组下发了“词朗诵”“词表演”和“词描绘”三个任务,让小组组长依据组员特长进行任务分工:善朗诵者诵读课文、善演绎者负责场景再现、善绘画者将词中字词间表达的意境用水彩或素描的方法描绘出来。这种学习方式看似将知识划分成了部分,其实不然,每一部分都要求学生全面分析和理解知识点,稍有迷糊则无法清晰阐述故事情节,这不仅使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将学生因为生在农村的自卑减弱,帮助他们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还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在小组合作之余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举多得。
四、充分发挥农村环境优势
农村高中有别于城市,它没有全面的教学设施,学生也相对缺乏开阔视野的机会,但农村有着它所特有的乡土情怀和自然风光。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农村教学优势,将学生从课堂中释放出来,带领他们走进自然,从自然中发掘教学资源。比如上写作课,写景时,让他们观察自然;写事时,带他们义务帮助老人;写议论文时,让他们就眼前所看到的真实场景展开论述……一切学科都不可能脱离实际,生活就是学习的最佳参考。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更有助于师生之间距离的缩短、真情实感的流露,互动教学目的也能够因此而达成。
总之,生本理念才是新时期教师所应该秉持的教学观念,互动式教学才是开放式教学及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应结合高中生学习实际,不断丰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发展,实现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