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碳经济目标

低碳经济目标

时间:2023-08-04 17:2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经济目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低碳经济目标

第1篇

世界金融危机催生了低碳经济的到来。2008年世界环境日确立的“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的主题,必将引起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然之路。勿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但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惨重的代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但消耗量却迅速增加,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单位GDP 的碳排放强度很高,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瓶颈与环境代价的双重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则成为破解这种困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9年11月26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政府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其后于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新环境下,我国企业要摆脱困境,要复苏,重振雄风,必须正视困难,认识到企业生存的严峻性。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可以称得上是“超级制造大国”。然而,在高产销量的背后,我国绝大数企业的现状却是“大而不强”,目前企业实行的基本上是旧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开采、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为导向,因而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很低,大量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企业,已进入高成本经营时代。反之,在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资源紧缺背景下,“绿色消费”意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目前,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企业比例大概在30%,而这一比例今后将越来越高。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紧抓低碳产业发展潮流,通过绿色经营,抢占了发展机会多、潜力巨大的绿色产品市场,在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为其品牌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巩固了在世界产业中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500强企业,多数是“三高一低”型的垄断企业,管理手段不高,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只追求经济效益,轻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约有上百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不符合环境要求而遭受各种损失。我国数百个品种、7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不符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而被限制或禁止生产和销售;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因农药残留量超标,我国部分粮油食品出口受阻;部分纺织品出口,也因染料等问题面临退出欧盟市场的风险。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他国“绿色条款”的限制下,一批国内企业已经败下阵来。为此,作为直接反映理财环境变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随着企业所处的国际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的变迁而随之变动,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认识

确定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是首要任务,为了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趋势,确保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强化管理,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其一,提高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深层次认识。企业环境复杂多变,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为防范风险,企业财务必须实施战略管理。即财务管理要以企业发展为核心,在低碳经济新环境下,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求获得企业效益增长的战略。从另一角度看财务管理战略是以企业战略来制定的,财务管理整体目标就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目标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也就是由单一的财务资本运作和收益分配等传统的财务管理提升到与企业发展战略同等重要的核心管理,这即是一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也是一种以企业为核心的理财理念。实施战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力求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保证企业未来持续的获利能力,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只以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主体,只对其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不能超越主体,不能以企业在降低各类经营成本和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寻找平衡点来研究外部环境,忽视环境的战略关联,因此企业需要将战略管理延伸到财务管理领域,将战略渗透到对财务资源的管理上。财务管理与战略的结合是必然的。所谓财务战略管理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为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标的战略性思维和决策活动。即其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本流动,根本目的是维持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对传统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那么,开展战略型财务管理活动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其二,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紧扣战略管理制定。作为企业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具体化,财务管理目标随企业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的静态过程。战略管理视角下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全局性,涉及内容广泛,既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更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而且同时注重现有的活动和将来可能的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重要的非财务信息。战略财务管理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更加强调外向性,更加注重观察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及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战略财务管理目标不再只追求短期效益,而是从战略角度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在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综合价值达到最大。在量上体现为企业价值即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的不断增长,在对企业评价着重的不是企业已获得的利润水平,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在质上则体现为职工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目标思考

其一,低碳经济和财务管理目标理念的结合。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财务管理目标则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成功经营企业的关键。低碳经济“经济”是核心,低碳是一个修饰词,关键是如何借助低碳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建立以低碳思维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目标,提升和变革财务管理目标的内涵,才能有效进行理财,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资金所好准备,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其二,明确低碳战略的财务管理目标。我国企业应该深刻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各国而言都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我国企业应该把握机遇、把握商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才能抓住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脉搏,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所谓低碳战略,就是以低碳作为发展模式、产品标准和无止境目标的宏观架构。低碳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企业使命与理念、产业结构与项目规划、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及其他上下游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与物流、产品服务与回收、企业文化与品牌传播、人才团队与规模控制、建筑节能与资产管理、资本运作与融资模式等。企业要谋求长期的稳定发展,必须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确立战略性目标。通过战略性地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企业运营管理的决策之中,确立低碳战略,企业就能够减少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影响,降低由此带来的相关的气候风险、法规风险和市场风险,并且在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的同时,提高企业的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并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目标可划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财务管理总目标应体现企业的战略发展思想,避免财务管理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短期化行为,同时企业应审时度势,制定和实现不同时期的具体的财务目标,取得阶段性利益,积聚发展实力,在确保长远利益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短期利益.以期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战略一旦制定就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科学的发展规划。通过财务管理的理财,调整企业的资产管理和投资、融资战略、开拓创新,为未来市场做好低碳技术、产品服务、资金保障等准备,围绕财务管理总目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企业积极发展获利丰厚的低碳经济产业,分享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2篇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进行了剖析,从发展目标、发展动力、以及发展路径与方法等不同角度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节能减排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世界能源消费剧增,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其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低碳经济除环保效益外,还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产业先机。而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也指出减少单位能耗20%,二氧化硫减少10%左右。2009年我国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处于发展中的我国,都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其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英国虽然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明确了自身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时间表,但并没有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加以界定,也没有给出可以在国际上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一般而言,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三种情形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对于英国等发达国家来说,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绝对的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目标应该是相对的低碳发展。通俗地讲,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实现 “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目标。政府采取低碳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就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核心,以市场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为先导,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经济增长性。这个特性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必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技术创新性。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手段,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目标和谐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使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在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保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含碳气排放脱钩,不能保持同步增长,并进一步需要开发与利用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及动力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低碳道路的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第二,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业化任务;第三,选择重点行业,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最后,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国内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应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

首先,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深深地依赖于廉价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巨大而持续增长的人口,使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会大幅度增加。因此,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能源供应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严重不协调,这更加凸显了我国减排形势的严峻。节能提效与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未来20-50年间,我国必须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

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带来公路、铁路、桥梁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有专家甚至预测,中国在2020年前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我国在减排方面遇到的国际政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要树立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国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以太阳能为例全球太阳能产业经济效益潜力无限:到2006年底,全球太阳能领域的资本总额已经从1年前的6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到 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业的收入有可能达到200亿美元。同时,可再生能源领域劳动力就业稳步增长,到 200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劳动力已经增加到20万人。因此,不论从产业盈利潜力还是创造的就业机会来看,低碳产业都是未来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动因。

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一)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低碳经济的理念需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理念和战略目标。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应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着眼于未来30~40年的国际竞争力来培养。 应制订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下降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二)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应该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低碳行业,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 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我国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 设计制造品牌” 三个环节,我国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是不够的,中间制造环节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环节。制造业前端产品的技术设计和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后端的品牌是与产品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搭建密切相关。而先进制造业的前后端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属于高附加价值的环节。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

(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的 “富煤、贫油、少气” 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 %,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四)构建以点带面的低碳经济试点区

低碳经济也需要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作为发展模式转型的试金石。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试点区。比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低碳经济试点区,采取相关政策吸引研发及高端制造业投资,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区。也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我国以上海和河北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了“低碳城市 ”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上海与保定这两个试点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五)设立碳基金以激励低碳技术的研发

碳基金设立主要可采用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形式筹集资金。目前,我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六)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要强调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在《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框架下,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正逐步形成,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结论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挑战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英姿,李雨潼.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

第3篇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英国率先提出并发展低碳经济,取得良好效果。在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低碳经济模式,我国作为碳排放量大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借鉴英国的低碳经济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模式,逐步走向低碳发展。在本文中,重点分析了英国低碳经济模式引入中国的意义。

关键词:

英国;低碳经济模式;意义

在人们寻求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政府正式提出,并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英国作为最早开始建设低碳经济的国家,现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低碳经济模式。与英国相比,我国的低碳经济起步比较晚,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将英国的低碳经济模式引入,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模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英国低碳经济模式概述

(一)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2003年,英国政府颁发了能源白皮书,在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同时,在英国的能源政策中,战略性目标为实现低碳经济。在白皮书中,英国政府将气候变化威胁和能源安全挑战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机遇,并在低碳经济的指导下,确定新的能源政策目标。能源政策目标中明确的规定,以现有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为标准,在2050年以前减少60%左右,同时,在2020年以前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保障可靠的能源供应,提升英国能源市场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后,在英国政府颁布的多项法律中,将低碳经济作为全局性的重大战略,在国家层面中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英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法律的作用,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如此。英国开始实施低碳经济之后,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其中,最为著名的为2008年颁布的《气候变化法案》,在这部法律的保障之下,英国的低碳经济得到科学的发展,促使英国的经济逐渐向着狄然经济转型。

(三)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确定战略及目标、完善法律保障之后,英国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措施是非常具体的。在这些政策措施中,主要的包含财政支持、税收调节、融资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支持,同时,也实现了能源结构的优化。除了上述主要措施之外,低碳社区建设也是英国实施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举措,从而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低碳意识,进而约束自身的行为,开展低碳生活。

(四)注重统筹协调、指导服务及监督管理除了上面三个方面之外,行政推动也是英国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主要部分,针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英国建立了比较多的相关部门,如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气候变化委员会等,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行政动力支持。

二、中国引入英国低碳经济模式的意义

(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能源越来越少的问题非常突出。现如今,这些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2015年10月,我党召开十八届五种全会,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由此看来,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低碳经济的开战吧恰好与这一主题相适应,因此,我国应大力开展低碳经济。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必然选择,在借鉴英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促使我国更加科学的发展低碳经济,从而有效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友好共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及能源利用结构我国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分享经济”,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和商业形态,其所共享的是经济本身的互联网基音及经济信息与资源,由此,来促使我国传统企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中对德国、欧盟等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介绍。英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将能源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与低碳经济相连接,这给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启示作用。当前,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并且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常大,这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低碳经济的进行,对此,我国在开展低碳经济时,同样应该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与能源调整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联系在一起,由此一来,可促使我国能源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化,同时,还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三)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首先要实现的,促进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此目标之后在进行循环经济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倡我国实行对外经济,促使本国的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尤其是英国的低碳经济,更是取得了良好的成功,对此,我国应该引入英国低碳经济模式,加强我国与英国乃至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将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及管理方法引入国内,进而促使我国低碳经济的研究与发展进步[4]。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应对气候变暖问题,更是在履行大国责任,在英国低碳经济模式的指导下,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将会变得更加科学,从而实现减少环境污染,缓解能源危机的目的。

三、结束语

英国的低碳经济起步比较早,现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的低碳经济起步比较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思想及发展路径还不成熟,对此,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英国的成功经验引入我国,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科学的发展低碳经济,进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环境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目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剑波.英国“低碳国家转型”国策的法制化特征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1:106-111

[2]刘胜.低碳经济政策体系:英国的经验与启示[J].社会科学研究,2013,06:32-37

[3]彭博.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3,44:70-76

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低碳经济;审计;框架;体系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在于减少自然资源消耗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1]。在低碳经济中,审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给予了低碳经济审计以高度重视,国内学者也纷纷围绕低碳经济审计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地研究。但是,整体而言,目前的研究依然缺乏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本文中将主要围绕新时期我国低碳经济审计框架体系展开研究。

1.低碳经济审计的基本概念

低碳审计是一种新兴的审计活动,隶属于环境审计范畴,指的是审计主体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气体排放而引发的环境问题,或是与环境治理有关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判断其是否真实有效、符合法律规定,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经济监督活动,最终落脚点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环保问题倍受关注,在合理配置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过程中,低碳审计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2]。

2.低碳经济审计框架体系的构建

2.1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审计主体在实施审计活动后形成的某种结论,是审计活动要完成的各方面任务的总和[3]。低碳审计目标由两方面组成,即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从总体目标来看,要最大化发挥出审计的监督作用,使国家出台的低碳政策、技术指标得以落实,客观公正地发现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建议,维护生态平衡,避免子孙后代的利益受到损害。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审计活动为低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提供可行性分析;二是确保低碳税收得到有效推广;三是尽可能提升低碳产品使用的效果。当这几种目标达成后,便可以为低碳政策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持。

2.2低碳经济审计的内容

围绕低碳审计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制定出审计内容,在低碳审计过程中,国家机关要发挥出审计主体的宏观调控作用,负责相关审计活动的具体实施,涉及到以下三方面内容[3]:首先,对企业制定的低碳政策进行充分解读,以国家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地做出判断,判断其是否与低碳经济发展存在冲突。对企业低碳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时,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以科学的目光来审视政策的合理性、可行性,重点围绕节能产品标准的设置进行分析;第二,对政策的执行途径进行检查,敏锐地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第三,对政策执行的效果进行评判。审计过程中,要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汇报,使政策得到有效落实[3]。其次,严格审计低碳财税资金的流向情况。该项资金的设立,足以证明政府层面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为企业的低碳生产提供保障,包括减免税收、贷款补贴等多个方面。再次,对企业生产的低碳产品进行把关,通过审计对各项低碳经济行为给予认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产品进行鉴定,合乎标准者发放认证资格。此外,其也能够督促企业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落实。

2.3审计主客体

2.3.1审计主体。从传统环境审计来看,审计主体由三方面构成,即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低碳审计是环境审计的分支,其主体形式涵盖在传统审计框架之内,也是由这三部分组成。首先,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部门进行的低碳审计活动,如各个国家的审计总署,当审计主体为国家审计署时,审计工作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企业低碳政策的拟定及落实情况,国家低碳财税补贴的分配情况,对低碳产品及经济行为进行资格认证等。其次,内部审计。是指企业自身的审计部门对生产经营进行的审计活动,我国企业通常会设置审计委员会,并将其作为常设部门,由于企业对自身的生产、管理活动较为熟络,便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为长期连续审计活动做好了铺垫。再次,社会审计。是由社会机构对企业的低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此项任务一般由会计事务所、环境交易所承担。伴随着经济的提速,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满足后,便将目光投向低碳生产、可持续性发展,企业低碳责任的履行情况倍受关注,第三方社会审计机构便发挥出积极的监督作用。从审计能力来看,社会审计具有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等优势,当低碳审计任务日益繁重,社会审计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低碳审计成为审计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传统审计融为一体,则意味着碳交易市场的稳定与成熟,由此可见低碳审计工作的重要性。2.3.2低碳经济审计客体。低碳审计的客体通常可以理解为是围绕能源消耗这一核心内容二形成的各项资金收支等经济活动[3]。在世界范内,我国被称为“制造工厂”,合理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是每个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企业理应承担起相应的历史使命。因此,低碳审计的目光理应投向企业。从这一角度出发,则可以将低碳经济课题理解是与能源相关的各项经济活动。

2.4低碳经济审计标准

低碳审计的目标,指的是相关工作人员对企业低碳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判,与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指标进行比对。鉴于此,在进行低碳审计活动中,审计标准的制定成为最关键的一环,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审计主体能否成功地实施低碳审计活动,取决于与低碳经济相匹配的法律法规是否完善。要以发展的目光审视现有的法律体系,或是对法律条款进行修订,发挥出法律的震慑性与权威性,使市场不足的遗憾得到有效弥补,使民众利益得到保护,实现社会效应的最大化。自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自问世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倍受关注,我国低碳审计主要针对的是保护生态资源,为了对低碳审计行为提供保障,相继颁布了许多法律条款。尽管每部法律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使之向着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将能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助推作用。第二,环保技术标准与技术经济指标。近年来,环保成为全球性热点话题,我国也以此作为发展的基石,为了保护大气层、严控控制污染物排放,及时分布了各项技术标准。制定各项指标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都是保护环境,也使低碳审计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三,为了维护生态平衡,缓解气候变暖造成的负面影响,国家及时拟定了各方面的发展规划,如《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等》。除了法律法规,这些规划政策也为低碳审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

2.5低碳经济审计步骤

低碳经济审计旨在实现人类与生态的友好相处,共同发展。众所周知,财会报告审计有规范的审计过程,那么,低碳经济审计也不例外,也应当有相应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流程,下文将进行具体论述。首先,确立低碳经济审计项目。低碳经济审计项目的确立对于保证审计成效而言特别关键。低碳经济审计是以碳能源开发、碳排放为对象开展的审计活动,其应当将企业平常的运营管理作为立足点和突破点,找出能源管控的不足之处加以深度发掘,寻找企业的潜能。因此,在确定低碳经济审计项目时,必须立足于已经掌控的各类资料进行整体考量。其次,整体审计策略。鸡腿而言,其内容包括了审计的客体、重点、内容以及主要目标、整体活动部署、配备相关审计工作者等。在配置审计人员的时候,应当着重考量其对生态保护、能源节约等各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应当以合约形式招聘专业人士,依托其拥有的专业技能开展审计活动。低碳经济审计计划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整体审计方略,其二是具体审计方案。具体审计方案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审计工作者开展审计活动的属性、开展审计活动的日期、审计的范畴等。再次,审计工作者应当依据低碳经济审计的目的和任务,且依据审计证据客观性、全面性、有关性的准则开展实际调研,搜集到精准、客观、可信的审计证据。实质性流程是审计流程中最关键的一项活动,具体包含检查、监督、洞察、核算、剖析性复核等方式。通过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实现低碳经济中各项内容的有效审核,另一方面则能够获得相应的审计证据。同时,应做好完成相应的底稿。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者在开展审计活动过程中所做的文字记录,其包括低碳经济审计运用的方式、搜集的证据、得到的观点、发现的不足等。

2.6实施低碳经济审计程序

低碳经济审计程序的实行具体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调查取证,其二是编制工作底稿。调查取证大多依托实质性程序与控制测试。控制测试指的是对审计对象内控机制的实效性加以测试,通常可以采用问询、观察、检测等方式,掌握审计对象的内控情况,看其内控机制的设计恰当与否,实行成效理想与否,并且是否进行了全面的贯彻落实,最后对内控的实效性进行评定。根据结果反馈程序执行的情况。通常以抽查为主要形式。编制低碳经济审计报告是在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加以归纳、剖析以后,低碳经济审计工作者应当将相关的审计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记录,且认真考量所提意见的实操性与实施成本的多少等,向审计对象经营层上交审计结果草稿且一同探讨,以此为基础编制最后的低碳经济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自身效益,审计结果的运用人员会以此为依据调整自我和审计对象的利益关系,其额能够反映出企业低碳经济活动的成效状况与有关制度落实状况的需求。

2.7低碳经济审计报告

低碳经济审计报告,指的是审计工作者依据审计活动有关要求,在完成审计以后,对审计对象碳排放社会职责的践行状况出具有关意见的文件。其的内容通常包含下述几个方面:(1)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构成部分具体包含:审计范畴的明确、审计方法的运用、材料搜集的途径、各方面的总排放水平也就是CO2当量和各种类型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数值等。经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表,能够明晰企业中每个审计对象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和其在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中占据的比重。此外,商品制造流程,对每个机构、每道工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加以核算,以明晰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状况。(2)企业进行低碳经济审计的目标,并非核算其的碳排放具体数量。这时,应当以审计获得的具体结果来分析当下碳排放以及碳使用多功能相关数据,找出企业减少碳排放量的渠道,结合当前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减少碳排放数量的可行性举措。无论是社会审计,还是政府审计,低碳经济审计报告都应当全面公开,即便是企业内审,假如不牵涉到公司的重要机密,也应当公开,以此满足金融机构、顾客、投资人员等利益有关方对审计报告的相关[4]。这就要求审计报告应反映出审计客体碳排放社会责任的践行状况出具恰当的审计观点,依据具体的审计内容确定有关指标,最后整体判定应该给出什么样的审计结论。对于审计结果没有达到有关要求的审计对象,根据具体状况,依据审计工作者的专业判断,给出保留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结论。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低碳经济、必由之路、经济

2003年,英国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由此,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广泛关注的命题。按照最初的设计,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要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换来更大的经济产出,同时为人们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多的工作机会,并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主要途径。在低碳经济广受关注的同时,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两者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方面的相似追求使之共同成为中国在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谋求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两者有着相似的提出背景。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急需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呼之欲出。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生态危机中,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现象,必须要找出一种低碳节能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理念便应运而生了。由此可见,两者都是在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生态系统约束下的产物。是殊途同归,是不谋而合。

其次,相容的发展目标。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生态文明则是在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基础的同时,把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协调发展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由此观之,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建设在实践目标上具有相似性。

再次,二者是处在环境问题不同层次上的解决方案。总的看来,低碳经济是在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下,解决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带所来的一系列问题,更强调在微观经济领域的环保。而生态文明是在较宏观层次上提出的总体解决方案。

由以上分析可知,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也将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1.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

要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因此,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从前瞻、长远的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使中国在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上,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活动企业化—低碳技术创新化—低碳模式制度化—低碳参与公众化—低碳体制社会化—低碳合作国际化—低碳文明生态化的大目标。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产业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比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能等。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低碳创新中,为了避免技术的路径信赖所产生的碳锁定效应,低碳经济发展必须注重选择前瞩性、战略性的共性技术。企业内部也要主动研制与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此外,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成熟的低碳技术,中国要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促进这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二次创新。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完善国际低碳技术转让、消化与二次创新保障体系。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些具有产业带动意义的低碳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可以大大降低中国碳排放总量,促进中国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6篇

在目前全球新的经济背景和发展趋势下,各国经济发展模式正从传统能耗方式转变为高效的低碳经济,各市场企业主体所推进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利益形态正经历着企业成本问题的现实检验。根据英国石油公司提供的最新全球数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其初级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比重逐年上升,已由1980年的6.28%提高到2010年的16.23%,而此间美国、欧盟25国消费量呈逐年下降,至2010年我国已超过欧盟25国消费量(见图1);我国煤炭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总量比重的12.6%,因煤炭生产和消费分别占能源总量的76.8%和69.3%,已成为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并形成了碳排放密集型的能源发展模式。我国碳排放70%来自产业经济部门,目前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在产业经济领域,且应产业经济低碳化,而目前的钢材、水泥、电力等“高碳产业”发展的合理性已无法承载新一轮经济增加的低碳代价。

新经济环境下,国内经济体的协同发展是推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我国应对生态环境的努力势必触及绝大多数碳排放量的企业利益,此间因成本增减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本问题已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问题,但确须摒除企业忽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笔者运用相关理论借鉴及比较分析的方法,从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成本角度,对低碳模式下企业成本进行分析,并考察其战略成本管理的可行性,有助于构建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对于适应企业主体内外部环境变化需要以及推行战略成本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及评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及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问题关注极大,推动了我国低碳经济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果研究。综合而言,相关文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低碳经济方面 Grubb(2004)指出在工业化初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提高,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促进提高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从而实现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经济模式”;谢军安等(2008)提出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减排,鼓励对低碳技术创新和研发;付允等(2008)研究了各层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为节能优化、减少化石能源碳排放量、鼓励研发低碳技术以及确立我国的碳排放交易机制。

(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方面 英国学者西蒙(1981)首次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有用的信息”;迈克尔·波特(1985)在《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中正式提出价值链理论,指出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美国管理会计专家桑克(1993)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指出战略成本管理是“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构建并详细阐述了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成本管理模式,该模式得到学者和企业界普遍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1998年,英国教授罗宾·库伯(1998)详细描述了战略成本管理,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把作业成本法全面推向了战略应用;陈珂(2001)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中从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两个层面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陈胜群在《企业成本管理战略》中从战略目标的定位、实施战略的对象和构成战略的手段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目前国外在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方面,建立并完善了战略成本管理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这对促进我国企业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和方法获取竞争优势具有现实应用价值。而我国对于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初步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目前对此问题研究多集中在传统经济竞争环境下,而在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和应用研究缺乏理论探讨与创新。

三、成本因素分解:低碳模式下企业成本管理影响

一定时期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反映了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科学发展水平。传统成本管理面对新经济环境的变化表现出许多不适,如成本构成因素分析向无形成本动因转变、成本管理理念向提高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转变等。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成本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应进行适应性跟进,尤其在新经济发展环境下,应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相匹配,由此得出低碳经济发展对企业成本的差异性影响。

(一)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短期内成本增加 我国基本依赖工业高速增长拉动经济高速增长,转变增长方式、改变经济结构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传统经济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下,采取掠夺式经验,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明显表现为“三高”(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特征,成本管理目标亦是单纯降低企业内部成本而取得利润最大化。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鼓励消费者购买产品服务功能而非仅是产品本身,并强化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要求企业更重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形成以低碳技术为发展方向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见图2)。

低碳工业本质则是把低碳设计与资源综合利用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工业生产的发展模式,此发展模式对企业低碳项目技术水平、生产碳排放则要求更高,企业须在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开发低碳技术乃至企业设施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促使企业短期内生产成本增加。一是能源技术改造会增加短期成本。而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实为目前主要难题。要减少碳排放,推动能效技术、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和低碳技术体系,都须依赖企业在获取低碳技术创新和研发过程中进行大量资金投入。二是低碳经济条件下,在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或产品性能改造方面会增加短期成本。低碳经济对企业技术、产品以及废弃物处理方式的要求都与传统工业不同,目前需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发展低碳技术产业,协调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与污染减排,以及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所采用的碳收集技术等方面都须增加投入,因此,企业低碳技术以及减排费用成本在低碳经济发展前期是增加的。

(二)低碳模式为企业管理带来成本优势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与发达国家相比存有相应差距,但经客观分析可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一定基础以及成本优势,并可为企业全面实施低碳条件下战略成本管理创造相应条件。

一是能源低碳技术基础的形成带来的成本优势。在低碳能源技术领域,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虽可再生能源成本高,仍有相当部分已商业化的低碳技术,如太阳能热水器运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目前已在运行。而新能源、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一批核心技术目前已有突破,产业化推广程度增加,都为企业全面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工业奠定了成本优势。

二是我国企业低碳经济特定阶段带来的成本优势。因我国企业尚处于低碳经济发展初期,企业数量远低于传统工业发达国家,而建立新企业、购买新设备成本比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成本低,与日本、美国和欧盟等经济体相比,我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相对较低。

三是企业制造工艺方面技术革新与新工艺使用带来的成本优势。企业制造工艺如在产品制造上能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则成为低碳经济的最大体现,因而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即是最大低碳排放的应有之义。

四是稳固的政策支持为企业低碳发展带来的成本优势。积极运用政策手段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极富经济效率的调控措施。目前,针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政策工具,如税收、补贴、贷款、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等不同政策手段广受企业欢迎,亦为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创造了良好环境,进一步强化了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

四、低碳模式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行性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是在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基础上,基于企业经营战略制定成本的管理模式,是对传统成本管理进行的功能拓展。美国学者John·K·Shank和Vijay Govin-darejin在《创造竞争优势的新工具——战略成本管理》(1993)中将战略成本管理内容划分为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以及成本动因分析,因战略成本管理的属性决定企业所采取的战略是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其着眼于降低成本情况下未来目标实现和长期竞争优势构建,在方法上是将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与成本信息收集和利用有效契合,从而构成战略成本管理基本分析框架。

(一)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分析是企业确定采取竞争策略,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措施而抗衡竞争者的分析方法。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战略定位分析实质是要求其战略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成本管理系统。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环境变化迥异,竞争战略较之前明显不同,企业成本管理内涵更为丰富。从企业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等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分析,其与低碳经济模式契合度表现分述如下:

首先,成本领先战略在诸战略中最为明确,在该战略指导下,企业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服务)厂商,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成本最低化内涵更为丰富,一方面要求企业维持原有降低成本的措施,另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将企业低碳措施前后延伸,实现在企业生产经营之前环节考虑能源资源的低碳化,在企业生产经营之后环节考虑企业生产消耗性污染排放和企业产品使用的低碳化,由此,在低碳经济下企业成本领先战略就与低碳环境下企业竞争战略更为切合。低碳模式下,企业必须发现和开发所有成本优势资源与所有可能低碳的环节。成本领先战略可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严格成本控制来实现,但更应通过节能技术、提高能效技术以及减排技术引进与使用来实现。

其次,差异化战略是突出产品某一方面特定功能而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这种特殊需求在低碳环境下可成为低碳最终目标,因低碳经济不仅要求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低碳化,对消费者来说亦有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要求。实施差异化战略企业须通过降低不影响产品性能的成本,保持与竞争对手成本相近,使企业能以较低成本维持产品的差异性,但因各种条件限制,全面、长期地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地位并不现实。

再次,目标集聚战略是通过某种产品系列的细分区段或某细分市场而取得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实施此战略前提是企业能够集中有限资源以高效率和效果为战略对象服务,以超越广阔范围的竞争对手。实质上,目标聚集战略中的成本聚集战略是一种低成本战略。目前,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企业必然选择,企业竞争战略务必以低碳发展为前提,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目标集聚战略,无论是成本领先目标集聚战略,还是差异领先目标集聚战略都应围绕企业低碳发展目标展开,充分挖掘企业可能的低碳环节,以获取成本优势与差异优势。如企业能够在某目标市场上获得成本领先或差异领先的地位,且目标市场产业结构具有吸引力,则实施该战略的企业必会获得超过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

在世界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下,企业应立足社会大环境对企业长远发展进行战略定位。从长期来看,如企业发展低碳获得成功,不仅节约了生产经营环节成本,且与同行业竞争中,企业产品因低碳效能而获得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区别的特殊溢价,从而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

(二)价值链分析 企业经营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价值活动管理,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逻辑起点。每种产品从其最初原材料投入到入市为消费品,须经无数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而价值链分析主要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到最终产品消费者止,通过其间一系列相关作业整合而控制成本。

首先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对单个企业而言,每种最终产品历经的作业链会形成竞争战略竞争上的价值链,对此分析可确定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如企业价值链上所有活动的累计总成本小于竞争对手时,就具有了战略成本优势。由于低碳经济目标是通过减少碳排放以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在此种经济模式下,企业运营过程与传统工业产品的各作业链的高耗费、高排放,以及对工艺技术、生产过程的要求、废弃物处理均有不同。而低碳经济更强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可得出最基本价值链,实现最大可能的低碳化,然后分解其为单独作业,并使每一作业都能低碳化,以实现战略目标下价值作业的优化组合,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行业价值链分析。从最终用户角度看,价值链一般按行业构成,任一企业都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相关行业之间有交叉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延伸,是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逐步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成本优势。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行业价值链分析演变为对企业能源、动力和材料的低碳化到企业生产过程低碳化的分析,通过对上游能源、材料等因素与企业生产工艺低碳的控制,实现可持续的成本降低并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最后是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在行业中,竞争对手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可测算竞争对手成本并与之相比较,根据企业不同战略,确定扬长避短的策略争取成本优势。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间竞争变成了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在行业价值链中使用的竞争,由此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价值链分析,亦要注重行业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并通过分析将其与本企业价值链分析结果相比较,揭示出决定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从而根据企业不同的战略确定成本管理策略。

(三)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影响比重较大,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考虑成本管理,可控制企业日常经营中大量潜在的成本问题,以实现低碳经营。从价值角度看,每一创造价值的活动都具有独特的成本动因,以此解释每一个创造价值活动的成本。因此,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而言,价值创造活动与低碳技术、制度创新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其成本动因的重要因素。就此意义而言,低碳技术创新如顺应国际环境即可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另外对相关企业进行整合,可使企业发挥“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整体优势,这也是企业成本动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结论

从竞争战略理论分析可以得出,无论企业采取何种战略,亦无论企业处于何种竞争环境,成本问题始终是企业战略制定、选择和实施过程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如何利用成本战略为企业赢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亦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并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与战略成本管理相关的另一问题是实施成本控制战略,成本控制战略可归属于低碳战略,其以成本管理过程为轴心展开,并强调成本控制措施的构造与选择。而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管理、成本规划与设计等则具有成本降低成份,此层面的成本管理战略旨在构造基础宽广、具有长期性持续效应的降低成本的措施体系。

企业低碳发展是顺应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实施虽存在诸多环境或条件障碍,但就目前国情而言,政府对低碳工业发展承负着主要责任,即需为企业低碳环境下战略成本管理创造有利的内外部条件,通过建立与完善法律保障体系,转变并树立低碳成本管理意识,提供相应低碳技术支撑,加大低碳生产经营的相关政策激励,在企业低碳发展前提下,增强并促进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有效实施,以助于解决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普遍面临的战略成本管理问题。

[本文系甘肃联合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编号:2012YBTS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l2期。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3期。

[3]谭洛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碳减排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欲望的递增,由化石燃料过度消耗引起的日益严峻的化石能源的短缺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促使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但什么是低碳经济?中国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否每个区域都适合一样的碳减排政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对于低碳经济的界定,学术界尚未有明确的共识,但低碳经济不论涵义如何,都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目标是缓解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或其他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2009年10月国际能源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07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排放国,约占当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1%。中国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庄严承诺将在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袁富华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每年要下降3个百分点以上,才能完成减排任务。以往20多年已经有很强的减排措施,未来大的减排空间已经被大量压缩,碳减排措施会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影响,所以要完成减排的目标并不容易。

中国能源结构失衡,表现为“富煤、贫油、少气”,煤炭在中国能源资源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瓶颈问题。而且根据邹秀萍等的研究,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的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差异方面。中国的碳排放存在显著的东南部低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北部地区为碳排放的高值区域,东、南部沿海及西部地区为碳排放的低值区域。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解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认识,我们需要客观全面地评价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应该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在这方面,付加锋等做了些相应的研究,但我们认为其中有些不足之处。本文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一级指标层由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环境、碳汇、低碳技术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二级指标层在下述五个方面下使用若干评价指标。

1.低碳生产

低碳生产指标意在评价在生产领域的碳排放指标,包括碳生产力,碳强度,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和代表能源结构的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指标。

碳生产力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最直观的指标,指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这一指标将温室气体排放与GDP直接联系起来,直观反应出社会经济整体碳资源利用效率的情况。碳强度代表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能源的种类不同,碳强度差异很大。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即一次能源能源投入生产的二次能源产出,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管理水平高低等的重要指标。清洁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是指清洁能源在消耗能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一般而言,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越大,低碳化程度越高,反之就低。

2.低碳消费指标

低碳经济不仅要求在生产领域缩减碳排放,在消费领域也相应有要求,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对区域能源需求有重要影响。低碳消费指标包括人均碳排放量、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和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指标直观的评价地区人们消费水平等自然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则可以反映出公众对低碳经济知识的普及与接受程度。

3.低碳环境指标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人类提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势必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而反过来,环境保护也可以优化经济发展。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减缓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之间有协同效应,环境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是互赢的。低碳环境指标包括环保支出增长率、工业三废处理率和废弃物碳排放强度。

4.碳汇建设指标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我们主要选取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区域绿化覆盖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森林覆盖率,是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森林覆盖率越高,则森林的碳汇作用越强,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越强,对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的作用也越强。区域绿化覆盖率具体计算方法为:区域绿化覆盖面积比区域土地面积,其中绿化覆盖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的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

5.低碳技术指标

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产业调整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单位GDP碳排放量的逐渐压缩,靠降低能源消耗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降低碳排放量的潜力越来越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会遇到瓶颈,这时需要靠低碳技术的进步突破。我们主要选取低碳技术R&D投入占比、低碳产业产值占比与温室气体捕获与封存比例对区域低碳技术水平进行评价。

(二)指标的处理

1.指标的正向化与同度量化

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中,由于指标的数值与方向都不同,需要对指标进行正向化和同度量化处理才能够进行比较。逆向指标的正向化方法可以采用商式变换来处理,如下式所示,X*表示指标正向化的数值,X表示指标原始数值,通过处理的指标数值就可以体现指标数值越大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X*=1/X

对指标的同度量化处理可以采用极差变换法:

X=(Xi-Xi0)/(Xi1-Xi0)

X为无量纲化后的指标数值,Xi为第i指标的实际值,Xi1取全部参评区域该指标的最优值,Xi0取全部参评区域该指标的最差值。

2.指标权重确定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指标所包含的评价涵义或者评价信息量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根据评价目标与指标特点给每一指标确定其权值。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应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3.综合合成方法

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很多,这里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进行综合合成。

S=∑Xiwi

S表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Xi为标准化后的无量纲化指标值,wi为相应指标权重。

三、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低碳经济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开始影响人类的生产与发展,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水平等存在空间格局的差异,要实现2020年的减排承诺,需要了解各地区的碳排放现状及成因,寻找减排的技术路线和区域对策,进而实现整体的控制目标。目前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上述建立的评价体系只是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相对评估方法,目的在于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空间的不平衡做一个了解,并针对不同区域的碳减排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寻找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我国的碳减排目标。

参考文献:

[1]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杨继贤,何迎庆,张秀云,张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发展趋势及煤炭企业对策[J].中国矿业.

[3]景跃军,刁巍杨.东北地区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工作研究.

第8篇

【关键词】:道路运输企业 低碳经济 发展对策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机理与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倡导与环境和谐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对经济活动的要求是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物质和能源在过程中需要得到循环可持续利用,做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低碳经济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其定义为:“低碳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以资源的高效及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从根本上摒弃了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道路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为: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可循环利用资源要循环利用,不可循环利用资源要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利用率,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有序原则,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

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原则是在输入端进行减量化,即在生产源头要考虑节约资源,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来实现既定的生产及消费目的。这要求道路运输企业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减少浪费,从生产源头就开始注意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保护,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道路运输企业资源的资源化为输出端,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系统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目的在于再次资源化废弃物,减少最终处理量,通过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来处理废物。

由以上分析可知,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上的。因此,在此机理上建立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层次模型可为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方法依据。

二、道路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评价层次结构

通常运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专家评价方法、数据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等。对于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而言,考虑到所涉及的因素具有层次性,难于准确计量,因此选用层次分析法对交通运输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更有意义。

1.评价目标

交通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即对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评价。道路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体现了企业内部的低碳经济实现,企业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社会目标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物资源化,而低碳经济恰恰将二者统一起来。因此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的评价目标为:

(1)评价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达到了解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状况、水平,以及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能为交通运输业或其他行业提供发展经验的目的。

(2)监测目前的发展状态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根据能全面反映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数据的分析整理,通过评价可以监测目前的发展状态并预测未来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3)为道路运输企业提供优化管理决策的依据。依据以上评价结果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运用相关决策原理来为道路运输企业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构建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基于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设计原则来构建指标体系层次结构。遵循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机理,将目标层设定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按照低碳经济的基本原则,将一级子目标设定为减量化指标以及再利用和资源化指标。再考虑到清洁燃料车辆的使用可实现无害化生产,也将无害化指标设定为一级子目标。在一级子目标下设定指标层,即相关具体指标如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 转贴于

3.评价指标计算

(1)减量化指标

减量化指标即为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资源的产值,包括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等。各指标数值越小越体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越好。

(1)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企业占地总面积周转量;

(2)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额/周转量;

(3)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直接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

(4)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总值/周转量。

(5)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辅助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

以上计算指标中,占地面积为企业占用土地面积总和,固定资产以企业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科目所列资产总值计,直接生产资源包括汽车、轮胎等,能源包括燃料、电等能源,辅助生产资源包括维修、安检、清洁设备等。

(2)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

再利用指标是指道路运输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延长资源的使用时间以及使用时效,达到较高的使用效率。这主要包括直接生产资源以及辅助生产资源的利用率。相关计算为:直接(辅助)生产资源利用率=已用直接(辅助)生产资源/直接(辅助)生产资源总量。

资源化指标主要是指在在生产过程中对陈旧落后的生产资源的再利用程度,主要包括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相关计算为:废旧资源再利用率=再利用资源/废旧资源总量。

(3)无害化指标

无害化指标反映着清洁低碳能源的使用状况,评价指标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相关计算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数量/载运工具数量。

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无害化指标越接近1,说明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越好。

在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建立标评价体系后,便可根据层次分析法,运用专家调查法、标度法等来确定各层次以及各元素的权重并建立判断矩阵,最终评价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并实现评价目标。

在进行低碳经济评价时,考虑到各道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特质不尽相同,可以结合企业独特的特点设计相关指标,修正完善上面的指标体系以及层级结构,对自身发展低碳经济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发展理念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道路运输业的重点内容。在道路运输企业采用评价指标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应用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措施: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指标,节约土地,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分配企业资源,使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大化。建设时注重经济效用,保证企业收益,对可通过改造作为其他用途的基础设施,可合理使用将其资源化。

(2)车辆的选择及使用方面:选取节能环保的车辆,使用过滤装置或配备尾气催化转化装置以减少尾气污染,使用清洁燃料车来节约能源。提高车辆利用率及运输效率,在满足市场需求基础上选用大型运输车辆,陈旧车辆可改做其他用途。

(3)经营管理方面:重点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有新技术、新科技产品投入市场。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引进与使用。在运营过程中做好统计预测工作,预测未来市场走向并对车辆、能源的使用成本、办公设备、清洗清洁设备使用成本等进行成本管理。合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资源优化利用,增加企业收入并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4)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合理调配企业资源,实施资源计划建设,提高信息平台信息共享水平与服务能力,加强可视化管理技术、集成化管理技术、智能技术在运输车辆方面的应用,延长运输资源使用年限并提高运输效率及安全性。

(5)生产经营方面:应多学习借鉴新的生产经营理念及管理模式。如采取先进的管理制度或运输企业联营模式,运用先进的的车辆调度制度保证车辆利用效率最大化等。 转贴于

四、结论

在道路运输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从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车辆选择使用、信息技术应用、生产经营这些方面考虑交通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下的对策,而且要根据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运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进行合理决策以提高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道路运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赵涛,徐凤君.低碳经济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

(一)专业生产要素和创新体系加速形成和构建

发展低碳经济,创造其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是首要条件,低碳经济需要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专业的生产要素,比如低碳技术型人才、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良好的碳金融融资渠道等。同时,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低碳技术创新,高效的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专业生产要素的获得和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长期投资和建设。以2008年清华大学率先成立的“低碳经济研究院”为标志,企业通过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我国在低碳技术性人才培养、先进的低碳知识生产和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

(二)区域性的低碳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中国低碳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5%~20%,未来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国家环保部等部门将通过多种措施推动低碳环保产业发展,预计我国低碳环保产业投资将超过3万亿圆,这将进一步促进相关低碳产业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形成低碳产业集群。在集群内部,低碳产业、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共用某些技术、共享营销渠道或服务,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些产业通过空间集聚而形成经济增长极,这个经济增长极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并能通过扩散效应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和周围腹地的发展。

(三)经济活动主体通过市场或非市场的行为获得合理的低碳发展成本收益

低碳经济是作为市场经济的经济形态之一而出现的,它从属于市场经济,但在市场经济之外又有所突破。它在运行和发展过程当中,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机制仍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建立一个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低碳经济市场体系。同时,它又允许或者说是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等非市场行为,以此来推动可持续性的低碳经济市场体系的构建和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拓展。任何一种理论分析都要以一定的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作为前提和基础,在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践行主体,研究其经济行为目标演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制度的选择与安排方能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

二、低碳经济发展新趋势关联并加速

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目标的演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证经济循环正常进行的动力应该是经济利益。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发展过程当中曾经出现过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体制,所以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行为目标的演变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中,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目标先后出现过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四种倾向。但这种“最大化”的目标是一种极端化的要求,带有浓厚的单边治理色彩。在47低碳经济框架下,微观经济主体往往处于多边治理的情境中,若仍以“最大化”作为行为目标,将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微观主体的目标确定存在较大冲突。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重要性日益显著时,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目标发生演变则高度关联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前所述,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非常特殊的经济主体,它不仅在主要领域和关键行业中拥有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而且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政策调整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低碳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显性化环境成本和环境激励机制等新措施也不断出现,我国国有企业应该很好地利用自身在政策、资金、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和国际接轨,率先践行绿色技术创新,引导全社会企业关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当肩负的特殊社会责任。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法看到,企业由传统耗能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成本收益比是会发生变化的,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长期发展滞后,碳金融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加上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上缺乏定价权和政府在节能减排补偿方面量化政策模糊,导致在经济发展中,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主体成本收益比一直居高,企业很难自发产生走低碳经济转型之路的动力。这种市场失灵情况的出现,使得政府干预成为了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在此情形下,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就是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低碳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在一定区域内低碳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目标沿着市场化和公益性路径的演变步伐势必加快。

三、低碳经济发展新趋势支撑国有企业改革路径

不管是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定位为公益性还是竞争性,都是为了优化国有企业发展模式、整合各种资源、打破国有企业改革瓶颈,增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公益性国有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需要提供保障,是国有企业当中能够率先践行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在体现公益性企业性质的同时,它也面临着政策性亏损的状态。我们可以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吸引和鼓励非公资本共同参与公开、公平的竞争。也要从政策层面及时纠正和弥补出现的问题,优化公益性国企的内外部环境。竞争性国企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同时,要意识到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针对竞争性国有企业,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方面,既要按照市场化规则来考察其企业价值增值能力,又要考虑到竞争性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注重对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考核。公益性和竞争性两种国有企业改革路径,是从服务经济和发展经济两个方面来设计的,排除非经济等因素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阻碍,如果两种类型的国有企业能够运用各种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经济手段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来源从而走向改革成功的话,那么未来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低碳转型发展之路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四、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着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转贴于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第11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房地产 经济管理创新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开始关注低碳经济,随着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经济结构也得到了有效的优化与调整。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急需进一步加快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切实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发展提倡低碳经济

1、制定了低碳地产发展政策

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非常复杂, 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能发展低碳地产发展政策, 低碳房产发展将会面临很多问题, 例如法律法规不完善,违法行为发生的几率将会增加,在低碳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犯罪的成本比较低,而房地产利润较高,因此造成犯罪率非常高,还会出现房地产价格虚假的问题。因此,在目前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继续加快房地产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健全与完善。

2、大力倡导绿色与环保

在目前的低碳经济环境中, 要想实现房地产业的低碳目标, 就要不断加快在技术与材料方面的创新, 充分利用环保的、绿色的材料代替高能耗材料,这样才能实现建筑材料的环保和绿色目标。在房地产业应该利用新型的保温隔热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 同时还能充分实现隔热的目的,保证房屋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隔热效果中,此外,对煤炭需求量也会相应降低,最终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

二、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保证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引导房地产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国家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 将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发展工作做好,明确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使我国房地产行业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大大增加房地产成本

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 这种情况下继续进一步提高低碳技术,这种形势下在房地产业中应用低碳技术,势必会大大增加房地产成本, 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更多资金。低碳经济实际上就是利用新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当时新能源的利用会大大增加成本投入, 因此会极大的增加房地产企业中企业的资金投入。从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的规模,他们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低碳经济上, 这无疑为低碳房地产发展造成了一些困难。

2.低碳经济的实行会使房价升温

低碳经济的目标要想得到实现, 就需要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新能源和新技术, 变相的增加了房地产企业在成本上的支出。当前,很多利用低碳能源的建筑,接着低碳的幌子将房价抬高,但是消费者只会认为只有房屋质量高,其价格才会提高,这在无形中使房价有了升温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消费能力较低的人群,根本不能承受地a升温带来的压力,一些人买房的欲望大大降低,这对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阻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煤炭与木材, 能耗总量非常大,据相关研究显示,房地产产生的碳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占到了30%左右。从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要想实现健康稳步发展的目标, 首先必须有大量的能源作为保障,在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中,能源支持显然受到了限制,同时房地产行业也会受到相应限制,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房地产业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 同时对房地产经济的整体情况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相关措施

1.健全法律法规控制排碳量

最近几年来房地产产业在我国发展很快,法律法规的健全能够让房地产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但是我国对于房地产经济的管理不是很全面,并且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对低碳经济房产的排碳量没有严格控制,对于一些没有按照规定经营的房产商处罚力度不够。

2.低碳前提下对企业成本的控制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建筑过程中多会使用环保型材料和技术,这样房地产的成本必然会提高,所以在房地产建筑过程中,需要做好成本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应用新型技术,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所使用的绿色环保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免材料浪费的现象发生,科学对房地产建筑的前期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制定具体的制度加以约束。

3.低碳前提下策划房地产业发展目标

我国体制不断变革,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对于房地产企业经济结构和发展的方式都要有相应变化,并且对房地产的要求是排放低、耗能低,因此国家要对经济结构进行充分分析,为低碳背景下房地产如何继续发展做出策划,对于房地产低碳经济下发展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予以指导和扶持,让房地产业能够平稳发展,降低由于低碳经济而对房地产业造成的经济影响程度。

4、低碳背景下地产财税政策的完善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量,这也导致投资风险增加。因此国家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加大对房地产业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可以通过征收污染税及降低其他税收等措施来加快推动房地产业向低碳经济方向的发展。

随着能源紧缺现象的日益严竣,低碳经济已成各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实现能耗降低,尽可能地减少污染,努力提高节能环保意识,有效地推动房地产业低碳的发展进程。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低碳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需要在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上进行不断创新,在加快推动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进行改善,确保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娟.谈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J].才智, 2014,08:5.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交通运输;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TD561文献标识码:A

一、交通运输领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就全球而言,电力行业无疑是最大的碳排放行业,占总量的40%,紧随其后的就是运输业,占总量的21%。由此可见,运输业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

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规模逐年上升,能源消耗的增速高于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增速,成为我国用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交通运输系统节能减排方向与途径研究》预计到2020年,在乐观情景下,道路机动车、民航、铁路、水运船舶的总能耗比2007 年增长约1.5 倍,交通运输领域CO2总排放量将达到15亿吨左右,届时交通运输领域CO2排放贡献率将提高到18%~20%。而如果不加控制,交通运输的能耗和排放增长将更为惊人。

2.交通运输领域发展低碳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交通影响着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繁荣程度,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不应阻碍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调整的。例如,当前英国的GDP增长与货运增长已经基本脱钩,客运出行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稳定水平。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低碳交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程度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初步估计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运输量与GDP 增长的关系无法分离。尤其我国正处于私人小汽车跨越式增长的阶段,更使交通领域的能耗和排放量直线上升。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发展阶段越高级,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就越小。

3.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潜力

低碳交通的实现需要从交通领域内、外同时入手。例如能源领域的低碳供给可以使交通的低碳化产生质的飞跃,这是需要在交通运输领域外解决的问题。在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的情况下,发展低碳交通更需要关注交通运输领域内能够采取的措施,包括对运输需求进行合理引导,优化综合运输系统的结构,提高运输工具的能效等。交通运输领域有较大的低碳化空间,可以从控制规模和提高效率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措施,进而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掌握各种措施的低碳效果,了解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潜力。

二、道路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评价层次结构

通常运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专家评价方法、数据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等。对于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而言,考虑到所涉及的因素具有层次性,难于准确计量,因此选用层次分析法对交通运输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更有意义。

1.评价目标

交通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即对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评价。道路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体现了企业内部的低碳经济实现,企业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社会目标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物资源化,而低碳经济恰恰将二者统一起来。因此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的评价目标为:

(1)评价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达到了解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状况、水平,以及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能为交通运输业或其他行业提供发展经验的目的。

(2)监测目前的发展状态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根据能全面反映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数据的分析整理,通过评价可以监测目前的发展状态并预测未来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3)为道路运输企业提供优化管理决策的依据。依据以上评价结果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运用相关决策原理来为道路运输企业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构建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基于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设计原则来构建指标体系层次结构。遵循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机理,将目标层设定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按照低碳经济的基本原则,将一级子目标设定为减量化指标以及再利用和资源化指标。再考虑到清洁燃料车辆的使用可实现无害化生产,也将无害化指标设定为一级子目标。在一级子目标下设定指标层,即相关具体指标如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

3.评价指标计算

(1)减量化指标

减量化指标即为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资源的产值,包括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等。各指标数值越小越体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越好。

(1)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企业占地总面积周转量;

(2)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额/周转量;

(3)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直接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

(4)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总值/周转量。

(5)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辅助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

以上计算指标中,占地面积为企业占用土地面积总和,固定资产以企业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科目所列资产总值计,直接生产资源包括汽车、轮胎等,能源包括燃料、电等能源,辅助生产资源包括维修、安检、清洁设备等。

(2)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

再利用指标是指道路运输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延长资源的使用时间以及使用时效,达到较高的使用效率。这主要包括直接生产资源以及辅助生产资源的利用率。相关计算为:直接(辅助)生产资源利用率=已用直接(辅助)生产资源/直接(辅助)生产资源总量。

资源化指标主要是指在在生产过程中对陈旧落后的生产资源的再利用程度,主要包括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相关计算为:废旧资源再利用率=再利用资源/废旧资源总量。

(3)无害化指标

无害化指标反映着清洁低碳能源的使用状况,评价指标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相关计算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数量/载运工具数量。

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无害化指标越接近1,说明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越好。

在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建立标评价体系后,便可根据层次分析法,运用专家调查法、标度法等来确定各层次以及各元素的权重并建立判断矩阵,最终评价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并实现评价目标。

在进行低碳经济评价时,考虑到各道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特质不尽相同,可以结合企业独特的特点设计相关指标,修正完善上面的指标体系以及层级结构,对自身发展低碳经济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交通运输领域发展低碳经济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只有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 才更有利于环保等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 比如电视媒体的公益广告、 公益演讲、 发放公益宣传手册、 挂宣传条幅标语等, 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小学生、 中学生等, 因为他们是未来世界的主人, 提倡人们工作、 旅游等出行的时候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从而减少尾气的排放。

2.加强对尾气排放的严格监控

对于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种气体进行实时监测, 制定详细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与尾气排放过量的处罚标准。

3.限定汽车的数量

许多城市的汽车数量早已超过这个城市能够承载的能力。 可以根据每个城市不同的情况, 限定城市汽车的购买数量, 将汽车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并限制每天汽车出行的数量, 建议人们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是节能环保的出行方式, 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4.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发展所必然经历的过程。应在社会中大力宣传与提倡低碳生活, 比如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出行距离不远的可以骑自行车等。

5.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大量生产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 研究利用新技术, 解决传统天然气汽车存在的问题, 减少汽油、 柴油的使用。 因为天然气的燃烧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对空气的有害气体少, 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可以研发二氧化碳的处理装置,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到更少。